時間:2022-06-12 21:27: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講課活動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良鎮小學美術中心教研活動工作,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持之以恒的教研活動與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
美術中心教研組成立較早,有十幾年的歷史,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搞美術教育改革,國家藝術教育試點都落在大良鎮一些學校,美術教材(嶺南版)很多的素材也來自大良鎮的一些學校。促使大良鎮美術教育的迅速發展。
一、教育形勢的發展,加上教育辦對教研工作的重視,促使美術教研活動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化,雷打不動。就是每個學期組織組員們活動兩次,學期初要先集中討論通過教研計劃,期末再集中進行活動總結。并要求組員認真寫好總結或論文。
《教研活動計劃》包括活動內容,活動的時間、地點及每次活動的負責者等,在內容上,每學期教研活動要貼緊當前的教改動向,結合美術教育形勢發展,每期訂出教研專題。過往制定的教研專題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表現生活、促進其智力發展》、《改革課堂教學、構建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創新意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等。
教研活動形式靈活多樣,一是開展美術課觀摩教學活動,課后進行認真的評課活動,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二是外出參觀聽課、學習和吸收外地先進的美術教學經驗。開闊組員們的視野,提高自身教學教育素質。每學年外出活動聽課一次,我們首先過廣州、佛山、深圳、中山、番禺、南海等地參觀聽課學習。每次活動我們都與當地老師進行評課交流。虛心向別人學習。務求一課一得。收到預期的效果。
開展教研活動,美術教改,要不斷提高層次,不能僅停留在聽聽課再評評課上,教改的思路要緊貼教育形勢發展,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美術教育在小學基礎的素質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形成素質教育的整體性、關聯性、一致性。總結并提升一些教學經驗成為理論。以指導美術教改。通過教研活動努力使我們的組員鍛煉成為研究型、學者型、一專多能的綜合型的美術教師。
二、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悅的教研氛圍
我們的美術觀摩教學活動,形成了輪流講課的制度,每個學期由兩位老師主講,期期循環輪流,人人都會是主講者,同時又是評講者,每節公開教學,盡量消除講課者的顧慮,輕松上陣,我們提倡不計較講課成敗,主張大膽嘗試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教法。從大處著眼。探討和解決平日實際教學中所碰到的問題。每次觀摩教學后,都進行認真的評課總結,認真總結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提出改進的方法。大家都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無拘無束,營造濃厚的和諧的研究氣氛。
每次外出聽課參觀學習活動,大家心情特別輕松愉快,好象回到學生時代,活動既開闊老師們的視野,又活躍身心健康,促進大家之間融洽的交流,加強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對教研及工作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近,我們還準備組員集中在一起,進行美術的技法、技能的切磋活動。齊集一塊畫畫寫寫、談談感受、找找感覺等。主要目的使教研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及多元化。
我們在教研活動做了一些工作,微不足道,以往大良畢竟是順德的文化政治中心,有多方面的優勢,發展到今天,很多兄弟鎮的美術教育迅速發展,大量引進人才,美術教育工作大有迎頭趕上或超過之勢。使我們危機感加大了,因而我們需不斷鞭策自己加強學習、不斷進步,以適應教育形勢迅猛發展。
梁志偉老師,三十多歲,是一位有十余年教學經驗的朝氣蓬勃的帥哥,因長期兼任學校辦公室干事而沒有任教一流的班級,然而,這并不妨礙梁老師的學生在大考中創造佳績,總感覺梁老師上課教得輕松,也不見其課下輔導得更扎實,驕人的成績從何而來呢?猜想其課堂上必有奧秘。恰逢學校開展人人曬課活動,帶著探尋梁老師獨特教學魅力的沖動,我迫不及待地和若干領導老師一起走進梁老師和他那些“差生”的課堂。
這節課講的是《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課前,梁老師已經編制了導學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這節課是針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了展示交流。課上得非常精彩,上課過程中我校校長禁不住插言,表揚學生“回答得真不錯”;課后幾位副校長和老師們仍沉浸在教學內容中,圍在一起議論河流的治理問題不愿散去;在曬課活動總結大會上主管教學的副校長面對全校教職員工給予梁老師這節課充分的肯定。
經過課后反復觀看梁老師講課的視頻,我總結梁老師的課堂魅力可用一個“美”字概括。首先,梁老師遴選了大量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景觀圖片,例如風光旖旎的大煙山風景區、燈光璀璨的田納西河航運景象、滿目蔥蘢的自然保護區等,給人心曠神怡之感,令人產生旅游的沖動;其次,體態美。這節課從頭至尾,梁老師始終面帶微笑,滿眼是期待,給予學生最大的鼓勵,舉手投足恰到好處;還有與畫面、神態交相輝映的、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梁老師優美的語言。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知識和情感的交流活動,語言是這種交流主要的載體。教師教學語言的準確與否關系到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科學性;而教師教學語言的生動、優美程度則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學生獲得新知識的數量。梁志偉老師的課堂語言除了一般老師的邏輯思維嚴謹、條理性強之外,還兼有詩人般的優美、播音員般的圓潤。語言,是梁老師課堂魅力的突出表現。下面選取三個片段欣賞品味。
片段一:引課。在播放了“1998年長江洪澇災害”和“三峽水庫建成后攔截洪峰”的兩段視頻后,梁老師滿懷深情地說道:
“中國是世界上深受洪澇災害影響的國家,中國人民與水患災害斗爭的歷史非常悠久。追溯到上古時期有大禹治水;戰國時期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一直在健康的運作,一直恩澤著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如果沒有都江堰,就沒有后來的天府之國、劉備入川、三國鼎立,甚至那段歷史會因此而改變。即使用今天科學家的眼光看,它依然是科學的、合理的,我們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
今天,更令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是著名的三峽工程。三峽水電站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使長江的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但是我們的步伐并沒有就此停止。我國已經進入科學論證、即將開工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墨脫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將是三峽水電站的近三倍!我們中國人還在大踏步地前進!”
聽了這段話后,我感覺心潮澎湃,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相信學生的愛國情懷也一定被瞬間點燃,并化作此刻認真學習的強大動力。
片段二:學習“田納西河的綜合治理”的措施。學生不理解“梯級開發”這一地理術語。梁老師俏皮地說:
“很多同學不太理解,開發就開發吧,為什么是“梯級”?大家看這幅圖片(白板投影),“梯”就是“樓梯”的“梯”,大家看這里(指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是9座大型的水壩,像一級級樓梯吧?水從上面的大壩流下來,因為有一定的落差,又有了一定的速度,又有水能了,人們又修一座大壩,一直修、一直修,9座大壩在發電,9座大壩在防洪,所以它的能力非常強!這是田納西河治理的核心――梯級開發(加重語氣說,隨后沉默了10秒鐘)!本來這里的水電如此之多,但田納西人還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發展了很多坑口電站;火電有了還不滿足,繼續發展核電!水電加火電加核電,最后的結果是本區成為全美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這里的電有的是!電一多,價格就便宜了,這就為后續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可能。什么工業?高耗能工業!那企業就來吧,因此形成了一條工業走廊。”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修、一直修”;“火電有了還不滿足,繼續發展核電!”“那企業就來吧!”聽了這樣的話你能睡著嗎?你能不受感染嗎?學生能沒有學習興趣嗎?
片段三:結束語,關于家鄉的母親河。梁老師說:
“這是離我們最近的河――石河。石河治理一期工程的成果我們已經有目共睹。大家看,這張衛星圖片清晰地顯示出石河下游的水域面積比上游大很多,這是一期工程修建了橡膠壩(攔水壩)的結果,之前石河的下游跟上游一樣像條小溪流,根本沒有這么大的水域;二期工程我們將再往北(上游)修若干座這樣的大壩,使石河全程都形成今日下游這樣的水域景觀,大家可以想象那時山海關的濕地將會擴大多少?我們的城市將平添多少美麗?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此言一出,聽課老師們的臉上立即洋溢起對未來的憧憬,相信學生的心中也被濃濃的鄉情填滿。
聽課后我與梁老師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得到了以下啟示:
一是教師,要有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并有不失時機向學生滲透的意識,善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增強刻苦學習的主動性,即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是地理教師要把地理課上出特色,除了扎實的專業功底外,還要多涉獵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民俗風情等廣博的課外知識,即把狹義的備課與廣義的備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聽到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東西,持續保持學生對課堂、對課程的新鮮感,燃起學生的求知欲。
三是地理老師可以追求課堂上的畫面美,既陶冶學生情操,又感染激勵學生。
四是老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這一次聽課我感覺收獲很大,原因是我把聽課當做了借鑒吸收他人優點提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一種手段,帶著“研究”的態度去聽,把握了課前、課中、課后的三個時機。
第一個時機――課前。兵書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想贏得戰爭,需要對敵我的實力心中有數。聽課亦如此。教師若想強化聽課的效果,則需要在聽課前充分了解講課老師的情況和自己的需求,從而確定聽課的主攻目標,有的放矢地進入課堂,收到應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