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3 16:28: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敘事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說部 小說 論說體 敘事體 小說文體
中圖分類號 I20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9)02-0129-07
“說部”一詞,學界一般認為即“小說”的同義詞,并形成了視“說部”即“小說”之“部”的認識觀念與研究格局。然考諸史料,“說部”之稱肇始于明代中葉,濫觴于清中晚期,早期的“說部”概念無論內涵還是外延均與今天的“小說”相去甚遠?!罢f部”最終成為小說的同義詞,是近現代以來小說地位提升的結果。通過考索“說部”源流,辨析其在不同語境中意義的轉換,可以清晰地顯示一條從“說”到“說部”再到“小說”的演進軌跡。
一、“說部”體例
“說部”體例,或認為肇始于西漢劉向《說苑》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清計東云:“說部之體,始于劉中壘之《說苑》、臨川王之《世說》,至《說郛》所載,體不一家。而近代如《談藝錄》、《菽園雜記》、《水東日記》、《宛委馀編》諸書,最著者不下數十家,然或摭據昔人著述,恣為褒刺,或指斥傳聞見聞之事,意為毀譽,求之古人多識蓄德之指亦少整矣?!薄罢f部”一詞,則首見于明王士貞《弁州四部稿》,所謂“四部”者,即“賦部”、“詩部”、“文部”、“說部”,與傳統目錄學之“經”、“史”、“子”、“集”四部殊不相類。又明鄒迪光所撰《文府滑稽》十二卷,卷一至卷八為“文部”,卷九至卷十二為“說部”。宣統二年(1910),王文濡等人“仿《說薈》、《說?!?、《說郛》、《說鈴》、《朝野匯編》之例,匯而集之,俾成巨帙”,閣編成《古今說部叢書》,十集六十冊。從《說苑》到《古今說部叢書》,橫亙近兩千年歷史,通過分析《說苑》、《世說新語》、王氏“說部”、鄒氏“說部”與《古今說部叢書》的編纂體例,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說部”的真實面目,故不憚煩瑣,敘錄各書如下。
《說苑》乃劉向校書秘閣時整理《說苑雜事》一書而成,《漢志》諸子略儒家類著錄。 《序》云:“(向)所校中書《說苑雜事》及臣向書、民間書,誣校讎。其事類眾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謬亂,難分別次序,除去與《新序》復重者,其余者淺薄不中義理,別集以為《百家》。后令以類相叢,一一條別篇目,更以造新事十萬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號曰《新苑》,皆可觀?!逼淦恳来螢椋骸熬馈?、“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思”、“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叢談”、“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凡二十類。
《世說新語》,《隋志》及新、舊《唐志》皆著錄于小說類,八卷;今世所傳本皆三卷。篇目如下,上卷:“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下卷:“容止”、“自新”、“企羨”、“傷逝”、“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凡三十六類。
王氏“說部”著錄七種,就內容而言實可分為四類?!队洝穬?、外篇乃作者所傳經、史之隨感錄,其小序云:“臥癇齋室,無書史目,因取柿葉,得輒書之,凡百余則。分為內、外篇,其內多傳經,外多傳史?!薄蹲笠荨坊驗椤蹲髠鳌芬菸?,或為后人偽托,其小序云:“嶧陽之梧爨樵者,窮其根,獲石篋焉,以為伏藏物也。出之,有竹簡,漆書古文,即《左氏傳》。讀之,中有小抵牾者凡三十五則,余得而錄之?;蛟黄渲刚亲笫现敢?,或曰秦漢人所傳而托也?!薄抖涕L》乃后人偽托之《戰國策》逸文,其小序云:“其文無足取,其事則時時與史抵牾”,“多載秦及漢初事,意亦文景之世,好奇之士假托以撰者?!蜾浿宰舭薰僖环N,凡四十則。”《藝苑卮言》、《卮言附錄》、《苑委余編》三種乃詩文評,《藝苑卮言》小序云:“以暑謝吏杜門,無赍書足讀,乃取掌大薄號,有得輒筆之投簏箱中,浹月,簏箱幾滿已……稍為之次而錄之,合六卷,凡論詩者十之七,文十之三。余所以欲為一家言者,以補三氏之未備者而已?!?/p>
鄒氏“說部”卷九收錄莊子《莊子過魏王》、列子《呂梁說》、子華子《元說》等;卷十收錄《戰國策》之《鄒忌諷齊王納諫》、《江乙論昭奚恤》等,《韓非子》之《侏儒說衛靈公》、《炮人喻晉平公》等,卷十一收錄劉向《師曠諫晉平公》等,卷十二收錄柳宗元《捕蛇者說》、張羽《筆對》、陳黯《辯謀》、崔甫《原鬼》、盛均《人旱解》、李華《言醫》、元結《出規》、蘇軾《御風辭》、劉伶《酒德頌》、白居易《酒功贊》、唐子西《古硯銘》、吳筠《移江神檄》、袁淑《會稽公九錫文》、王琳《組表》、雅禪師《禪本草》等。
《古今說部叢書》卷帙浩繁,包羅萬象:“要皆文辭典雅,卓有可傳,上而帝略、官制、朝政、宮闈以及天文、地輿、人物,一切可驚可愕之事,靡不具載,可以索幽隱、考正誤,佐史乘所未備?;蛄瘟味陶?,微言雋永;或連篇成軼,駢偶兼長。就文體而論,亦覺無乎不備?!币缘谝患癁槔?。全書分“史乘”、“博物”、“風俗”、“怪異”、“文藝”、“清供”、“游戲”、“游記”、“雜志”,凡九類?!笆烦恕笔珍洃俊稘h官儀》、江少虞《皇朝類苑》、吳枋《宜齋野乘》等,“博物”收錄范蠡《養魚經》、王嘉《拾遺名山記》、錢《黔西古跡考》等,“風俗”收錄朱輔《蠻溪叢笑》、鈕秀《廣東月令》等,“怪異”收錄陸機《陸機要覽》、吳淑《江淮異人錄》等,“文藝”收錄韋居安《梅瀾詩話》、程羽文《詩本事》、鈕秀《竹連珠》等,“清供”收錄虞棕《食珍錄》、施清《蕓窗雅事》、成性《選石記》、張《仿園酒評》等,“游戲”收錄清尤侗《病約三章》、黃周星《小半斤謠》、李式玉《四十張紙牌說》等,“游記”收錄韓則愈《五岳約》等,“雜志”收錄桓譚《新論》、裴啟《語林》、闕名《商蕓小說》等。其中“清供”類《蕓窗雅事》皆為短小詞條,記載“溪下操琴”、“聽松濤鳥韻”、“法名人畫片”、“調雀”、“試泉茶”等二十一種“雅事”。
至此,我們對“說部”體例已有大致了解。“說部”之編纂,“或摭據昔人著述,恣為褒刺,或指斥傳聞見聞之事,意為毀譽”,要之,皆“以類相叢,一一條別篇目”,裒集成篇。從內容來看,幾乎無所不包,既可記載人物言行、逸聞趣事,也可考證山川物理、名勝古跡;既可著錄皇朝典故、名家名
著,也可傳錄閭巷舊聞、野乘瑣語;既可記載香茗珍釀、美味佳肴,也可記錄琴棋書畫、鳥木蟲魚。從體裁來看?!耙嘤X無乎不備”,有傳、記、說、論、議、諫、對、辨、原、解、規、辭、贊、頌、銘、檄、喻、表、謠、九錫文、詩文評等等,可敘事、議論、說明,手法自由;有恢宏巨帙、片言只語,形態各異。由是觀之,“說部”絕非某種單一文體,而是眾多文章、文體、文類之匯聚。“部”有“門類、類別”義?!罢f部”即“說”之門類或類別。
二、“說部”源流
“說”之本義為“解釋、說明”,《說文解字》云:“說,釋也。”《論語?八佾》:“子聞之曰:成事不說”,何宴《集解》引包咸注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笨梢隇椤爸v述、敘說”,《易?咸》:“《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备吆嘧⒃唬骸半谡f,謂翻騰其口談,即所謂‘口若懸河’?!弊鳛槊~,“說”還可由“講述、敘說”引申為“話語”?!稌?舜典》云:“帝曰:‘龍!朕圣讒說殄說,震驚朕師!”孔穎達疏云:“帝呼龍曰:我憎疾人為讒佞之說,絕君子之行,而動驚我眾。”“話語”又可進一步引申為“故事”,如唐盧言《盧氏雜說》所記皆晉宋以來文人官僚故事。
由“說”之諸義衍生出論說體與敘事體等文體。論說體中最為典型者乃“說”體,明吳訥云:“按說者,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說之名,起自吾夫子之《說卦》,厥后漢許慎著《說文》,蓋亦祖述其名而為之辭也。”“說”體之文,往往兼具敘事與論說,只不過以論說為目的,敘事為手段。晉陸機《文賦》曰:“說煒曄而譎狂。”李善注曰:“說以感動為先,故煒嘩譎誑”。方廷注曰:“說者,即一物而說明其故,忌鄙俗,故須煒曄。煒曄,明顯也。動人之聽,忌直致,故須譎誑。譎誑,恢諧也。解人之頤,如淳于髡之笑,而冠系絕;東方朔之割肉,自數其美也?!绷x理抽象,借助形象具體的故事就容易感發人心,因此先秦諸子“說”體散文,大多寓理于事,借事喻理,雖為論說體,卻兼具敘事體特征。其敘事部分頗具今天的小說意味。如鄒氏“說部”卷十所收《戰國策》之《淳于髡說齊王止伐魏》: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疲,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勘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敝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饼R王懼,謝將休士。
淳于髡的說辭中,“疾犬與狡兔”一節即屬敘事。因此有論者甚至認為先秦時期存在敘述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的“說”體敘事文,并影響到后世史傳、寓言與小說等敘事藝術的發展?!罢f”體流變,近人姚華闡述甚詳:
說盛于戰國,殷、周故事,相傳諸說,皆戰國時筆。沿至漢、魏,馀風未泯,史籍所書,往往而有??谡f曰說,書說亦曰說。書說之體,本近上書,奏議類也。至于私說,亦統于論著,韓非《儲說》、墨子《經說》,并造其端,賈誼劉向曹植陸績王蕃之徒,接踵而起。而《易》有《說卦傳》,秦延君說“粵若稽古”至三萬馀言,匡鼎以《說詩》名,許君以《說文》著,凡此之屬,不絕于史。則又流于傳記矣。
明徐師曾認為:“(說)要之傳于經義,而更出己見,縱橫抑揚,以詳贍為上而已;與論無大異也?!本鸵约阂怅U述義理而言,“說”不但與“論”無大異,且與“議”、“辨”、“傳”、“諫”、“規”、“贊”、“評”等論說體皆相類似,鄒氏“說部”遍選“論”、“議”、“辨”、“原”等諸多論說體,原因也在于此。
除了泛指論說體,“說”還專指解說經文,并出現了專門的“說書”體。《漢書?敘傳上》云:“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泵餍鞄熢段捏w明辨》收錄“說書”體。其小序云:
按說書者,儒臣進講之詞也。人主好學,則觀覽經史,而儒臣因說其義以進之,謂之說書。然諸集不載,唯《蘇文忠公集》有《邇英進讀》數條。而《文鑒》取以為說書,題與篇首有問對字,蓋被顧問而答之之詞。今讀其詞,大抵皆文士之作,而于經史大義,無甚發明,不知當時說書之體,果然乎否也?及觀《王十朋集》,似稍不同,然亦不能敷陳大義。故今仍《文鑒》錄之,聊備一體云耳。今制:經筵進講,亦有講章,首列訓詁,次陳大義,而以規諷終焉。欲其易曉。故篇首多用俗語,與此類所載者復異,以為有益學者,宜別求之。
儒臣為人主講說經史,“首列訓詁,次陳大義,而以規諷終焉”,“欲其易曉,故篇首多用俗語”,這個過程實即對經史的通俗化敘述并以己意闡釋義理,亦即“演義”。“演義”分為“演言”與“演事”兩個系統,“演言”是對義理的通俗化闡釋,“演事”是對正史及現實人物故事的通俗化敘述。㈣小說家“據國史演為通俗”,遂成為歷史演義一派;“演義”推而廣之,遂成為通俗小說創作的重要手法。當“說書”場所從宮廷轉換成民間,“說書”內容從經史轉換成故事,“說書”者從名儒大臣轉換為下層文人,聽眾從人主轉換成市井百姓,“說書”便演變為“說話”?!霸挕奔垂适拢罢f”便成為敘事體。宋羅燁《醉翁談錄》云:“小說者流,出于機戒之官,遂分百官記錄之司。由是有說者縱橫四海,馳騁百家。以上古隱奧之文章,為今日分明之議論。或名演史,或謂合生,或稱舌耕,或作挑閃,皆有所據,不敢謬言。……試將便眼之流傳,略為從頭而敷演。得其興廢,謹按史書;此功名,總依故事?!?/p>
詩文評兼具論說體與敘事體二者之長,論者闡述作詩旨意時往往敘及詩之本事,因此人們常視詩文評為“說部”,王氏“說部”中《藝苑卮言》、《卮言附錄》、《苑委馀談》皆收錄詩文評類,《古今說部叢書》“文藝”類亦收錄韋居安《梅瀾詩話》、程羽文《詩本事》等?!端膸烊珪偰俊氛J為劉斂《中山詩話》與歐陽修《六一詩話》“體兼說部”,《浩然齋雅談》“體類說部,所載實皆詩文評”,《洋詩話》“名為詩話,實兼說部之體?!庇袝r甚至直接稱詩話為說部:“又宋時說部諸家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蔡夢弼《草堂詩話》、魏慶之《詩人玉屑》之類,多有徵引《藝苑雌黃》之文。”詩話與說部之淵源,清章學誠闡述甚詳:
唐人詩話,初本論詩,自孟綮《本事詩》出,乃使人知國史敘詩之意;而好事者踵而廣之,則詩話而通于子部之傳記矣。間或詮釋名物,則詩話而通于經部之小學矣?;蚍菏雎勔?,則詩話而通于子部之雜家矣。雖書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出論辭論事,推作者之志,期于詩教有益而已矣?!娫捳f部之末流,糾紛而不可犁別,學術不明,而人心風俗或因之而受其敝矣。
章學誠根據詩話“敘述歷史”、“詮釋名物”、“泛述聞見”三個方面的內容,與傳記、小學、雜家等學術派別類比,指出了詩話“論辭論事”的本質屬性,而“論辭論事”正是古之“說部”的內容。以《古今說部叢書》為例,其“史乘”類即“敘述歷史”,“博物”類即“詮釋名物”,至于“泛述聞見”者,則有“風俗”、“怪異”、“游記”、“雜志”等類可比,故《四庫全書總目》稱詩文評類“體兼說部”,實有所本。
“說部”之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大者當屬筆記,或稱隨筆、記等。筆記既可指一種以隨筆形式
記錄見聞雜感的文體形式,也可指由一條條相對獨立的札記匯集而成的著述體式。作為文體形式。筆記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與隨意性,不拘風格,不限篇幅,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可信手拈來,隨筆錄之,如王士貞《說部》“記”小序所言“臥癇齋室,無書史目,因取柿葉,得輒書之”。作為著述體式,筆記包羅萬象,內容宏富,如宋李瀚《容齋隨筆舊序》所言“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大體而言,筆記可分為史料性、學術性與故事性三種類型。史料性筆記雖然內容瑣碎駁雜,但所記或為正史所避諱者,或為正史所不屑者,或為正史所不及者,人們常以“稗史”目之,可為正史之助。學術性筆記為作者研究文藝、考辨名物的學術記錄,雖不一定成體系,卻往往有真知灼見。宋葉大慶《考古質疑》專事考據之學,《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在南宋說部之中,可無愧淹通之目”。故事性筆記因具備人物與一定的故事情節,與現代意義的小說概念接近,而被后人稱為筆記小說。劉葉秋《歷記概述》將古記分為小說故事類、歷史瑣聞類和考據辨證類三類,認為小說故事類即后人所說的筆記小說。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也認為筆記小說“就是指那些鋪寫故事、以人物為中心而又較有情節結構的筆記作品”。
以上考察了“說”之語源,從“說”的諸種義項中梳理出若干說部流別。大致說來,“說”之“解釋、說明”義衍生出“論說”體、“說書”體、詩文評與學術性筆記,“說”之“講敘、敘說”義衍生出史料性筆記、故事性筆記、“說話”以及現代意義的小說。清李光廷曾分說部為二類:“自稗官之職廢,而說部始興。唐、宋以來,美不勝收矣。而其別則有二:穿穴罅漏、爬梳纖悉,大足以抉經義傳疏之奧,小亦以窮名物象數之源,是曰考訂家,如《容齋隨筆》、《困學紀聞》之類是也;朝章國典,遺聞瑣事,巨不遺而細不棄,上以資掌故而下以廣見聞,是曰小說家,如《唐國史補》、《北夢瑣言》之類是也?!遍惤藙熍鄤t將說部分為三類:“一日考古之書,于經學則考其片言,于小學或詳其一字,下至子史,皆有詮明,旁及詩文,咸有紀錄,此一類也。一日記事之書,或類輯一朝之政,或詳述一方之聞,或雜記一人之事,然草野載筆,黑白雜淆,優者足補史冊之遺,下者轉昧是非之實,此又一類也。一日稗官之書,巷議街談,輾轉相傳,或陳福善禍之跡,或以敬天明鬼為宗,甚至記壇宇而陳儀跡,因廟而述鬼神,是謂齊東之談,堪續《虞初》之著,此又一類也?!泵坎槐M相同,但內容大體不差,所謂“考訂家”與“考古之書”,大致屬于論說體;而“小說家”與“記事之書”、“稗官之書”,則可歸于敘事體。
三、從“說部”到“小說”
作為著述體例,“說部”的產生與傳統經、史、子、集有著密切關系。清章學誠認為“說部”的產生與學者的著書立說意圖有關,是作者才力不及而又勉為其難的產物。他說:“《詩品》《文心》,專門著述,自非學富才優,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詩話。沿流忘源,為詩話者,不復知著作之初意矣。猶之訓詁與子史專家,(子指上章雜家,史指上章傳記。)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說部。沿流忘源,為說部者,不復知專家之初意也”,在章學誠看來,說部“猶經之別解,史之外傳,子之外篇也?!眲熍鄬Α罢f部”的產生持論與章學誠大致相同,將“說部”歸于“涉獵之學”。他說:“唐、宋以前,治學術者,大抵多專門之學,與涉獵之學不同,故叢殘瑣屑之書鮮。唐、宋以降,治學術者,大抵皆涉獵之學耳,故說部之書,盛于唐、宋,今之見于著錄者,不下數千百種”,“均由學士大夫,好佚惡勞,憚著書之苦,復欲博著書之名,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咸筆之于書,以冀流傳久遠,非如經史子集,各有專門名家,師承授受,可以永久勿墮也?!焙茱@然,章、劉皆從治學角度立論,視“說部”為學術性著述,這與后世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相隔甚遠。然而自晚清以降,“說部”已逐漸演變成一個文體概念,專指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并成為小說的代名詞。這中間又是怎樣過渡的呢?對此,清朱壽康如是說:
說部為史家別子,綜厥大旨,要皆取義六經,發源群籍。或見名理,或佐紀載;或徼詞諷諭,或直言指陳,咸足補正書所未備。自《洞冥》、《搜神》諸書出,后之作者,多鉤奇弋異,遂變而為子部之馀,然觀其詞隱義深,未始不主文譎諫,于人心世道之防,往往三致意焉。乃近人撰述,初不察古人立懦興頑之本旨,專取瑰談詭說,衍而為荒唐傲詭之辭。于是奇益求奇,幻益求幻,務極六合所未見,千古所未聞之事,粉飾而論列之,自附于古作者之林,嗚呼悖已!
朱氏此說清晰地勾勒出了古之“說部”如何從“史家別子”演變為“子部之馀”,再從“詞隱意深”、“主文譎諫”的子部演變為“瑰談詭說”、“荒唐詭”的子部,學術意識與詩教觀念逐步減弱,而故事性與娛樂性逐步增強,從征實的“補正書所未備”到尚虛的“務極六合所未見,千古所未聞之事”,跨度非常之大,已接近現代意義的小說概念。“奇益求奇”、“幻益求幻”固然是學術著述之大忌,但對敘述故事的小說來說,卻幾乎是古人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蓋奇則傳,不奇則不傳。書之所貴者奇也”,“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
從早期的著述體例到后來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說部”語義轉變的關鍵在于“說”之義項中早已為此埋藏了合理的邏輯線索。闡釋義理,考辨名物,是離不開一定的敘說與講述的:“夫說也者。欲其詳,欲其明,欲其婉轉可思,令讀之者如臨其事焉。夫然后能使人歌舞感激,悲恨笑忿錯出,而掩卷平懷,有以得其事理之正?!遍]如果此處所言之“說”還可理解為以論說為主、敘事只是為論說服務的話,那么以下對“說”的闡釋,已經完全偏向其敘事性,是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從來創說者,不宜盡出于虛,亦不宜盡由于實。茍事事皆虛,則過于誕妄,而無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實,則失于平庸,而無以動一時之聽。”大致說來,漢魏六朝以前,論說體比敘事體發達;漢魏六朝以后,敘事體迅猛發展。尤其是宋元以來,由“說話”發展而成的通俗小說逐漸成為“說部”主流,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便逐步獨占“說部”光芒。至晚清以降,論說體終于從“說部”中被剔除出去,人們遂只知“說部”即小說,而小說又可稱為“說部”。王韜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鏡花緣》一書,雖為小說家流,而兼才人、學人之能事者也。……觀其學問之淵博,考據之精詳,搜羅之富有,于聲韻、訓詁、歷算、輿圖諸書,無不涉歷一周,時流露于筆墨間。閱者勿以說部觀,作異書觀亦無不可。……竊謂熟讀此書,于席間可應專對之選,與他說部之但敘俗情羌無故實者,奚翅上下床之別哉?
按古之“說部”本來即頗具學術性,無論是按照李光廷的兩分法還是按照姚華的三分法,闡釋義理與考辨名物之“說”都占據半壁江山。倘若擱在以前,“學問”、“考據”、“搜羅”本是“說部”題中應有之義,《鏡花緣》作者逞才炫學,哪里值得王韜大驚小怪地宣揚?之所以要提醒“閱者勿以說部觀”,就是因為此時的“說部”已經等同于純文學性質的“但敘俗情羌無故實”的“小說”?!剁R花緣》稍稍“返祖歸宗”,時人便要“作異書觀”了。又如梅鶴山人《螢窗異草序》云:“稗官有三:一說部,一院本,一雜記?!逼渌浴鞍薰佟保础稘h志》所言“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指寬泛意義上的小說;“說部”,指純文學性的敘事作品,即現代意義的小說;“院本”指的是戲曲;“雜記”指的是記。而這在以前卻是隸屬于“說部”的。在晚清民國以來的小說、小說評論、小說史以及文學史著述中,以“說部”指稱作為敘事文學的小說是習以為常的,盡管有時這種“小說”觀念還包括今天的“戲曲”在內。
還記得小學時的作文嗎??
我現在還記得最可惡的是那,只要一寫敘事文就是寫<我最難忘的事>.那可真是亙古不變的啊,從一年級直寫到五年級.....我昨天問了我弟弟,他們還是依然在寫~~~
用我們這邊的話說就是"都化的了.都絕的了.你都神奇的了:
為應付這題目,我們可是不擇手段.我們都讓我和我們身邊的人無一幸免于難~~~~當時的我們只覺著救人才是最牛的事啊,寫出來了,那家伙,那相當實力啊.救過人哪!!那還得了,比還,比還紅啊....多威風啊,杠杠地一大英雄啊!!
大概情節都是這樣:今天我謅說我的一同學上山時被蛇給咬了,然后我們奮不顧身幫他把毒吸了出來,再然后把他從山上背了下來,又把他背到醫院.(現在想想怎么沒寫給背累死一人啊,那豈不是更難忘的一件事??)
然后被蛇咬的那位同學再接著扯說我掉塘里,被水淹的快不行了的時候,同學們終于找到一根竹竿或一根繩子把我給救上來了.....在放滿鮮花的醫院,我臉色蒼白的坐在病床上,看到他們來了,激動的伸出打著點滴的手和他們一一相握(我當時那么愣呢,就長那么一只手??)
當時我們班實力最強的一位同學描寫的是他們家著火的時候,不顧家人的阻攔,他沖了進去
救出了他的小弟弟和他家的存折本(小小年紀就明白物質基礎的重要性,實在是難得啊~~)之后沖到門外后,屋里燃燒著的電棒掉了下來(多么驚險,多么刺激!!)最后他們的父母摟著他們四人抱頭痛哭.......
多么偉大的同學,為了作文,差點犧牲家人和存折本..我們同曾經一度視他為偶像~~~
現在又想想最偉大的還是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啊,要不然,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文和同學哪找去呀
一、從成人的角度進行敘事
角的特點是“敘事者站在成人經驗世界的立場,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和描寫現實世界,敘述少年兒童的現實生活,想象與建構少年兒童的經驗世界,重在體現作家的主體意識,體現成年人的人生感悟與生命經驗,并以此來引導、影響乃至規范小讀者”。[2]這類作品的敘事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1.直視現實人生,反映社會變化
作品通過文字向少年兒童表達出從兒童時代過來人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感受,倡導文學作品“告訴兒童真的世界和真的生活”,表現出成人社會中的沉重、豐富和復雜,并反映出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從而引領小讀者關心現實人生,在社會中磨練成人。這種敘事策略堅持兒童題材作品直面人生、反映社會生活特別是社會形態發展變化的特點。如畢淑敏的《一厘米》雖然寫的是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逃票。這在許多關注天下大事的人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可這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
2.童年記憶、童年情結
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發展階段,童年經驗是人生今后知識積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童年的記憶和經歷往往潛滋暗長成為一種情結,終生揮之不去,童年情結是童年時代埋下的長期縈繞心田的感情糾葛。[3]因此,童年記憶和童年情結就常常轉化為兒童題材敘事的重要資源與途徑。作者以親歷者的角度,通過直接敘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以童年生活作為創作素材,表現出對童年、故鄉、母親和土地深深的熱愛和留戀。常帶有明顯的自傳體色彩,如七年級上冊魯迅的《社戲》、《阿長與》、于漪的《往事依依》、七年級下冊魏巍的《我的老師》、宋孟學的《柳葉兒》等。
二、從兒童的角度進行敘事
一般說來,作家從兒童自身生活層面與兒童經驗世界入手,直接描寫兒童生活、關注兒童心靈的作品,大多屬于兒童視角,如七年級下冊賈平凹的《月跡》、上冊黃飛的《甜甜的泥土》、七年級上冊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片段等。還有不少兒童題材作品直接以第一人稱切入,主人公以兒童“代言人”的身份出場,如都德的《最后一課》在描述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時,準確地運用了符合人物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的兒童語言,如“心里很害怕韓麥爾先生罵我”,“很怕”和“罵”逼真的表現了一個不愛學習的小學生對嚴厲的老師的害怕心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這完全是一個不愛學習、貪玩的小學生的語言。此類作品還包括七年級上冊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告別》、秦文君的《偉人細胞》以及九年級下冊蕭紅的《呼蘭河傳》等。
作為兒童題材作品,其主要的敘事視角就是兒童視角。然而,由于作家是成人,成人身心經歷了眾多的變化,人生經歷也比較復雜,所以不可能再回歸到純真的兒童狀態。因而成人作家在創作兒童題材作品時要選取“兒童視角”,首先就要進行角色轉換,使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狀態,用兒童的感受形式、思維方式、敘事策略和語言句式,去重新詮釋和表現所在的世界。
近年來,一些未成年的少年以自己的眼光來觀察同齡人,觀察世界,來寫同齡人,寫世界,這種少年作者的視角也屬兒童視角一類。這類作品常常直接描寫少年作者自身或同齡人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描寫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煩惱和體悟,因此,他們的作品大都顯得比較真實。也因為他們表達的是大多數同齡人的實在感受,具有親歷性和親和性的特點,所以很能引起同齡讀者的共鳴。如七年級上冊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寫的便是她自己在北大求學兩年的經歷和感受。
三、從兩代人的角度進行敘事
兩代人之間,由于生活興趣和人生經歷的不同,常常會出現 “代溝”現象。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就成為溝通“代溝”的最好途徑之一,是兩代人進行對話的途徑之一,因而兩代人進行對話和對比也是兒童題材作品最常見的敘事視角。七年級下冊程海的小說《三顆枸杞豆》,寫的就是虛度一生的三叔臨終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對“我”的教育,促使原本厭學貪玩的“我”珍惜時間、抓住生命,后來成為了一名植物學家。八年級下冊宋鐮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作者通過其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當時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對比,告訴馬生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總之,初中生正處于從幼稚期到青年期過渡的重要時期,兒童題材作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文中,兒童題材的作品有三種敘事的角度:兒童視角、角、兩代人對話的視角。對敘事角度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選文的特點,提出編寫或改進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泉根主編.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22頁.
一、 在還原體驗中認知
寫景狀物類文章,通常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表達更生動形象。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這種修辭手法,更應讓學生領悟運用這種手法的妙處,讓學生心理認同,真正受用。如蘇教版三上《石榴》一課中,作者多次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趣味性及形象性。筆者嘗試幫助三年級學生,讓其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理解石榴“咧開嘴笑了”;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還原句子的本意――石榴成熟后,裂開了一個個口子,有的口子大,有的口子?。唤又?,教師將學生的表達整理出示,與作者的語言進行比照朗讀,說說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妙處。學生找出了原生態語言和運用修辭格語言的差異,很容易體會到作者把石榴當成人來寫,讓石榴有了人的動作、情感,變得更可愛,更有活力。這樣,學生在理解、還原、分析,一系列體驗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到了作者表達的方法,也感受到了辭格的魅力。滲透于無痕,讓擬人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特點深入學生心中。
二、 在想象轉化中感知
寫人敘事類文本常常會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細節來刻畫人物,但有時也會通過環境來烘托人物,這種表達方式更為含蓄,具有藝術性。學生由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不平衡性,他們在閱讀時,很難將人物和周圍的環境聯系起來,影響了學生對這種表達方法的認識、了解。筆者認為,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引發學生想象聯想,實現環境與人物之間的轉化,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環境表達的效果,并真正領悟。如四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結尾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品質,筆者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悟這一寫法特點。
師:(配樂朗讀最后一段)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閉眼想象)
生1:我好像看到月亮已經升到半空,天很晚了,但李時珍還在記錄尋訪所得。
生2:我好像聽到北風呼嘯,天氣很冷,可李時珍將滑落的衣服披好,繼續記錄著。
師:同學們,課文結尾,并沒有寫人,而是寫了古寺外的環境,可我們讀著寺外環境的句子,能聯想到古寺內的李時珍,你覺得這樣的結尾好在哪?
生:夜已深,天氣冷,更能襯托李時珍不怕吃苦。
生:更突出李時珍調研工作的嚴謹,一定要記錄好了才休息。
生:這么晚不睡,就是為了修編《本草綱目》,更襯托他為民造福。
教學中,筆者并未告知,而是通過創設情境,配樂朗讀,創構文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引發學生想象。當時特殊的環境與李時珍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想象幫助學生將文本語言還原成畫面,由景聯想到了相關的人,實現了景與人的自由轉化,自然而然感受到了環境描寫的妙處。
三、 在比較發現中習得
對于同一人物或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描寫角度與表達方法,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體。文體不同,表達方法必定不同。在教學中,可以嘗試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發現語言表達的奧秘。運用比較能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思辨中發現規律。如五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是說理文,文章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來證明觀點,事例簡潔,論證有力,這也是說理文語言表達的一大特點。在教學李時珍事例時,出示四年級《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讓學生進行比較,發現表達的不同:《李時珍夜宿古寺》寫得具體,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等進行了細致描寫;而《滴水穿石的啟示》中,李時珍的事例寫得簡潔概括。強烈的對比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同樣的一個人,為什么一個寫得具體,一個寫得簡潔?學生通過討論,不難理解:《滴水穿石的啟示》列舉李時珍的例子,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只要將他的“目標專一、 持之以恒”概述表達即可。在學生發現這一表達特點后,讓他們試著寫一寫談遷、諾貝爾的事例來證明觀點,在實踐中再次感悟說理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運用“比較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體語言表達的特點,還可以幫助他們發現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如五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是典型的寫人敘事類文章,作者通過兩件事來表現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這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是首例。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將兩件事進行比較,說說異同。學生在對比、思辨中發現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寫人離不開寫事,選取兩件有關聯的事例來表現人物時,要一詳一略,從而更突出重點??梢姡ㄟ^對比,引發思考,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表達的方法,學以致用。
四、 在取舍重錘中強化
課文是例子,是學生學習表情達意的例子,是學習表達運用的例子。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了滲透文法的重要,但有些老師會把自己鉆研教材時悟出的文章寫法一股腦兒教給學生,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擠占了學生品讀文本的時間與空間。在教學中,滲透文法要根據文體的特點適度取舍。以小學語文教材中居多的寫人敘事類文本為例,重點應滲透人物刻畫方法及敘事方法。很多文章運用多種方法寫人敘事,因此,在關注文體的同時,還要兼顧文本的特點,合理取舍,彰顯訓練重點。《裝滿昆蟲的衣袋》可側重滲透運用細節刻畫人物的方法;《天火之謎》可側重滲透對比襯托人物的寫法;《最后的姿勢》可重點滲透通過環境及他人表現,側面烘托人物的寫法;《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滲透運用數字表現人物的寫法……每篇課文圍繞一個訓練點重錘敲打,讓學生一課一得,扎扎實實地掌握,從而豐富學生對相關文法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五、 在前后勾連中提升
同類文體的寫法往往存在相同之處,在教學中注意前后勾連,讓學生在反復中加深印象,由篇及類,總結規律,形成能力。如五上《諾貝爾》一課,選取典型事例、運用細節描寫、有詳有略地刻畫了人物。在學完本課后,讓學生勾連本單元的《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兩課,找找文中的典型事例、詳寫的事例及細節,讓學生在勾連反復中認識到寫人敘事文本的一般規律。
學會圍繞文題組織材料,寫出的文章才不會跑題。本文的內容緊緊圍繞“流淚”中心詞展開,能夠把“為什么流淚、為誰流淚”交代清楚。但在行文的過程中因缺少細節描寫,那種無聲的感動就體現得不夠突出。請你細細品讀一下作者的原文和作者參照老師的提示完成的修改文,你一定會從中悟出許多修改作文的竅門。
【習作原生態】
那一次,我哭了①
哈爾濱德強學校小學部五(2)班
張緯維
那一次,我流淚了。那不是傷心的淚水,而是感動的淚水。②是誰讓我感動得都流淚了呢?這個人不是女生,而是一個讓老師十分頭疼的一個調皮男生。③
那一天,④老師去開會,身為班長的我,得出來管一管呀!要不班級早就鬧翻天了。我在講臺上記錄著淘氣的同學的名字。突然,教室里出現了叮叮當當的聲音,⑤有一個同學立刻說:“下課了,下課了,咱們快下樓玩去呀!”同學們一聽,立刻跑出了門外。⑥看著跑出去的同學,我氣得都不行了,我連忙喊:“站住,站住,老師還沒回來呢!”他們誰也不聽,依舊往前跑,我也緊隨其后追出了教室,在樓梯的拐彎處,我只顧盯著跑出去的同學,一不小心摔倒了,膝蓋處劃出了一道血口子,我疼得站不起來了。⑦調皮的男生石俊男看見我摔倒了,趕快往回跑,他急忙拿出自己的手帕,幫我把傷口包上了。⑧這時,我的臉上出現了熱乎乎的東西,我用手一摸,?。∈菬岷鹾醯难蹨I,這淚水不是傷痛的淚,而是感動的淚……
那時,我真的沒有想到,我竟然當著一個常常被我說哭的男生流淚,我真的沒有想到我也會為別人流淚……
【小筆頭點睛】
①題目與內容要一致。通讀全文,正文多數句子中出現的是“流淚或淚水”,可將題目改為:那一次,我流淚了。這樣與文題結合得會更緊密。
②句與句銜接要自然。第二句話應該是第一句話的承接,并將句意轉折,應在第二句話前加“但”字。
③表述句子要通順。句中出現兩個“一個”,刪除第二個。
④敘事文時間要準確?!澳且惶臁本唧w指哪一天,回憶事情發生的時間并寫準確。
⑤詞語的搭配要恰當。句中“出現”與“叮叮當當”搭配不當,應將“出現”改為“發出”。
⑥段落的劃分要合理。將同學的表現與我的表現分開寫。把我生氣的狀態寫得再細致些,除寫人物的語言,可適當加上人物的動作、表情等。
⑦人物的對比要鮮明。這是本文的點睛之筆,石俊男的所做之所以讓你流淚,是因為他做到了與眾不同,因為要學會渲染,描寫一下其他同學的表現,與石俊男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⑧細節的描寫要逼真。除石俊男的舉止(動作)讓你感動,他是否也有真誠的話語(語言)讓你感動呢?怎么樣,回憶一下寫出來,這樣文章才會更真切喲!
【佳作T型臺】
那一次,我流淚了
那一次,我流淚了。但那不是傷心的淚水,而是感動的淚水。是誰讓我感動得都哭了呢?這個人不是女生,而是一個讓老師十分頭疼的調皮男生。
一個星期二的下午,老師去開會,身為班長的我,得出來管一管呀!要不班級早就鬧翻天了。我在講臺上記錄著淘氣的同學的名字。突然,教室里發出了叮叮當當的聲音,有一個同學立刻說:“下課了,下課了,咱們快下樓玩去呀!”同學們一聽,立刻跑出了門外。
看著跑出去的同學,我氣得直跺腳,站在原地半天沒說出話來。后來,我才回過神來,沖著遠去的同學連忙喊:“站住,站住,老師還沒回來呢!”他們誰也不聽,依舊往前跑,我也緊隨其后追出了教室,在樓梯的拐彎處,我只顧盯著跑出去的同學,一不小心摔倒了,膝蓋處劃出了一道血口子。我疼得齜牙咧嘴,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同學們見了我這般窘相,先是一陣冷嘲熱諷,后來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弄得我哭笑不得。但令我欣慰的是,調皮的男生石俊男看見我摔倒了,趕快往回跑,他急忙拿出自己的手帕,幫我把傷口包上了。
這時,我的臉上出現了熱乎乎的東西,我用手一摸,?。∈菬岷鹾醯难蹨I,這淚水不是傷痛的淚,而是感動的淚……
那時,我真的沒有想到,我竟然當著一個常常被我訓哭的男生流淚,我真的沒有想到我也會為別人流淚……
【師生同評改】
胡怡君同學:我就是這件事的發起者,沒有我的惡作劇――故意弄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想早一點下課,張緯維同學也不會受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這篇文章寫得很真實,我喜歡。
姜老師:本文的作者張緯維同學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作文與大家分享。文中為了增強對人物的烘托,小作者張緯維有意把同學的表現與調皮男生石俊男的表現對比起來寫,為突出本文的主題――我感動得流淚作了鋪墊。
品味語文,是近年來語文教學研究的高頻用詞,體現了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其的鐘愛。但品味語文的教學理論,存在怎樣的局限,以及如何超越它卻缺少關注,有加以探討的必要。
一、語文課程標準視野下“品味語文”限度的觀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目標是:“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課標中的“還”字的使用可以看出,假如要分清語文課程的輕重主次的話,語文課程目標是以語文能力為重,以審美情趣為輕;以語文能力為重,以審美能力為輕。
什么是品味語文?程少堂定義為:“所謂品味語文,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與意理闡發、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品味語文的“味”與詩味的“味”,是一脈相承的,是偏向文學的審美。一線教師吉春亞踐行“品味語文”的教學基本思路是:“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境中,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精心組織和指導學生通過對典型的‘言語作品’(各種書面和聲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種(課內、課外的,單項、綜合的,實際、模擬的)‘言語行為’中不斷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收獲,并能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的聽、說、讀、寫等‘言語能力’,以應用于廣泛的社會生活(學習和生活的)‘言語行為’中”,可以看出,其教學目標雖然指向了言語應用,但其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卻是偏向人文的,情感的,以及審美的,過程與目標相悖。
用以味解詩的詩味理論來解釋近現代文學,即便是從文學解讀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全面的。近現代文學,除了詩歌,更多的是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散文等,敘事所具有的細節性、具體性和日常性敘述,是詩歌所缺乏的。
品味語文是從現代先進教育理論中汲取營養實現超越:
㈠從現代文論中汲取營養
注重文本形式是現代文論的一個重要特征。美國學者維姆薩特認為:“一首詩只能是通過它的意義而存在……我們無需考察哪一部分是意圖所在,哪一部分是意義所在的理由,從這個角度說,詩就是存在,自足的存在而己。在這個意義上,讀者要防止‘意圖謬誤’:不能依據作家的創作意圖等外部原因去解釋作品?!蔽谋揪褪俏谋?,不管其他的有多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文本。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更要從文本本身入手,通過對文本言語形式與內容的理解,逐步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㈡從現代閱讀理論中汲取營養
⒈從閱讀能力層級結構理論中汲取營養。其理論認為,閱讀能力包括本體性閱讀能力和相關性閱讀能力。本體性閱讀能力由知識性閱讀能力、理解性閱讀能力和探索性閱讀能力組成。知識性閱讀能力包括基本字詞知識,如3500個常用字,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的直接含義;基本語法知識,如完整句、復句的基本類型;基本修辭知識,如比喻、擬人、夸張等。理解能力中的語言轉換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類能力、推斷能力等都是閱讀能力的基本要素。探索性閱讀能力由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組成。相關性閱讀能力包括自動化閱讀能力,即能做到邊閱讀邊思考,朗讀默讀能力和瀏覽檢索能力等。突破品味語文的局限,不僅僅是審美熏陶,而是按閱讀能力層次結構理論指導閱讀教學,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⒉從閱讀心理理論汲取營養。對閱讀的本質,現代心理學將其視作一項認知活動,并從內部認知過程的角度來進一步闡釋。從這一觀點看,閱讀主要涉及如下四種認知過程:①整合:運用個體的原有知識來理解課文的意義;②組織:識別課文中的要點及其相互關系;③精加工:在閱讀時做出必要的推理;④監控:評價自己的理解狀況并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過程是心理學家在對熟練讀者的研究和分析中發現的,因而可以認為這些過程是熟練讀者閱讀時所執行的過程,也可以認為這些過程是我們期望在所有學習閱讀的學生身上表現的過程。按閱讀心理理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才有可能是全面的。
關鍵詞: 習作教學 教材 寫作方法
在習作教學中,老師們大都有這樣的體會:不少學生接觸題目之后不知道如何下手才好,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與學生的寫作興趣、愛好有關,其次與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技巧也有一定的聯系。對于小學生來說,勤讀和勤寫是關鍵。在平常教學中,教師如能讓學生借助教材練習寫作是提高他們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具體地講可以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對優美章節練習仿寫
仿寫可以降低學生寫作的坡度,使他們由讀到寫,由不會寫到會寫,模仿有關佳作把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仿寫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使他們順利完成從書本到生活的過渡。指導學生結合教材仿寫,可以從文章片段、結構、方法等方面入手。
如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這樣寫荷花的: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把荷葉形狀、荷花開放的姿態寫得十分形象。教完課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寫寫身邊的月季花、石榴花、等花草,相信學生在寫作時一定會感覺有路可循。仿寫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起步。如同書法中的臨摹,必須由易及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長期堅持,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二、引導學生對相關文章練習改寫
在教學中,針對一些優美的寫人、敘事文章可以指導學生練習改寫。改寫就是依據原文改變體裁、人稱結構或表現手法的一種練習方式。改寫既鍛煉了學生思維的變異性,又復習了所學內容。如何進行改寫呢?通常要把握好以下兩點:
1.認真審題,把握要求。審好題目就是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寫什么,掌握改寫的類型和方式。常見的改寫類型有:第一種是文體上改寫,如課本劇和記敘文互改等。第二種是人稱改寫,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之間互改,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對原文順序作一些靈活的調整。
2.把握中心,酌情改寫。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要求怎樣變化,盡量不要改變文章的中心。在改寫前,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原文和要求,把握文章中心、結構,再下筆。如選擇練習就可以把六年級下冊的課本劇《負荊請罪》改成了一個小故事,或者把三年級的課文《大作家和小老師》改寫成課本劇,在改寫過程中只要學生善于想象,寫得符合情理,教師就應予以肯定。
三、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進行擴寫
擴寫就是根據提供的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寫完整、寫具體。例如,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文。這篇文章寫了媽媽生病住院了,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文章告訴人們,真愛就像茉莉一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本文除了注重人物心理描寫外,還十分注重細節的描寫,以此細化文章的中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一些細節進行擴寫。
如第八自然段中寫道: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就奔醫院跑去。他為什么知道媽媽會在醫院,不是在其他地方呢?這里暗含許多東西可供同學們思考。在第九節寫到“睡在病床上母親,嘴角掛著微笑”,母親笑從何來?在此處,作者還寫太陽從窗外照進室內有何意義?這都值得學生琢磨,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楚這些細節暗含的意思后,可以讓他們展開想象,擴寫相關內容。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引導學生對長篇文章進行縮寫
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縮寫時要注意兩點:第一,要體現原文的風格和面貌。第二,縮寫時要學會適當地刪減和概括。像現行教材中的一些敘事性較強的文章,如四年級的《第一次擁抱母親》、五年級的《師恩難忘》《推敲》等課文都是讓學生進行縮寫練習的好素材,在縮寫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所寫的內容在班級內進行交流,相互比較,交流縮寫的方法和體會。
在教學中以課文為材料,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練習寫作,既有利于鞏固所學習的課文內容,又有利于訓練他們的寫作技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這樣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省時又省事,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教師要想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僅靠結合教材進行訓練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課外多進行練習寫作,促進他們創造性地表達,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練習寫作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是學生初學寫作的最佳途徑,只要老師們注意因材施教,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練習,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以下簡稱《英語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或《標準》),“既是學校進行學業測試和區域組織學業質量監測(抽測)的命題依據,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各種非紙筆的表現性評價的參考,還可以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自我監控的教學建議?!币浞掷煤谩队⒄Z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指導和監控,就要求教師具有英語閱讀教學大局觀和對各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目標進行透徹了解。
一、培養學生正確朗讀的能力,初步培養英語意群閱讀的能力
“讀”是辨認和理解書面語言,即辨認文字符號并將文字符號轉換為有意義的信息輸入的能力。英語閱讀包括了朗讀和默讀。即使是初始的英語學習階段,也有讀的要求。三年級上學期學生所掌握的詞匯與句子非常有限,對讀的要求比較低,最重要的是認讀詞語和朗讀句子、對話和簡單故事,并在圖片或其它提示下讀懂與課文水平相當的對話或故事,涉及的話題僅包括:簡單日常問候用語、身體部位、文具、顏色、交通工具、數字(一至十五)。隨著詞匯量和學習時長的增加,三年級下學期的閱讀要求從原來簡單的“讀出學過的詞語”,提高到要“能根據簡單拼讀規律讀出簡單單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單詞的簡單拼讀規律,培養學生自主“讀”的初步能力;其次是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這與上學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飛躍。 “意群”(又稱預制的語塊chunks)指的是在英語交際中表達一個詞組、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的完整的意義。研究表明預制語塊對于一種新語言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翟風杰,2010)。周志民(2009)對“意群”(sense group) 的定義為:幾個相鄰的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都緊密聯系的表示同類意思的一組詞語。意群是由單詞組成的表意單位,是介于單詞和句子之間的中間層次。它可以由一個單詞、詞組或短語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從句,或一定的語法結構組成,也可以按語義來劃分,如Who’s / the man with a cap?由此可見,意群對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理解句子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耙馊洪喿x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單詞為最小閱讀單位的一種快速閱讀方法。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英語意群的朗讀、閱讀,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使所學知識更加整體化和系統化,使學生能受益于“意群閱讀”,掌握“意群閱讀”的方法,增強準確而快速地傳遞、接受、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強對句子、對話、文章的整體有效的理解能力。
二、初步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進行英語閱讀的能力
縱觀我們廣州目前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從課文到聽、做、說、唱、玩、演、視聽等練習或活動在內的所有要求及指令都是英語表述。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解釋和演示教材里的要求和做法,但離開學校和老師之后,學生就只能靠自己。據此,四年級上學期的閱讀目標要求學生“能理解簡短的書面指令,并能積極根據要求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只有具備了閱讀指令的能力,才可以積極根據要求進行學習活動,教師要根據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滲透這方面的訓練和閱讀培養,為學生的自主英語學習和日后更高層次的英語學習打掃清障礙。廣州市《英語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要求“能讀懂簡單的生詞不超過2%(可猜測詞義的不算在內)與課文水平相當的對話、故事和短文并能理解大意”,并不是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制定的,旨在要求使學生在閱讀時有點挑戰性,使文章具有小小的信息差但又不至于產生過多的生詞障礙,借此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并從閱讀中獲得樂趣,體驗語言學習的成功感。四年級上學期的讀的技能中還要求“能初步使用簡單的工具書進行閱讀”,這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解決英語學習難題,獲得英語學習成功感的要求,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如詞典等來進行閱讀,在閱讀教學設計時就必須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或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這一方面的閱讀技能和技巧,但同時要防止學生過分依賴工具書而妨礙其思考、猜測的能力。對比四年級上學期的英語讀的要求,四年級下學期讀的要求則多了“能根據元音字母在開閉音節和r-音節中的拼讀規律,讀出單詞”。從這個要求不難看出,語言知識的教學中不再是簡單的教讀字詞句篇,而是要體現語音知識的掌握,尤其在課堂詞語教學中要體現出來,教師的教學策略設計中也要相應考慮到,畢竟拼讀是讀詞的基礎,而讀詞是讀句、讀篇的基礎。
三、注意小初閱讀銜接,滲透略讀、跳讀、猜測等閱讀技巧指導
《英語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英語閱讀要求的表述基本和四年級的相同,這表示五、六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延續前面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和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技巧的訓練,并根據教材和學習話題的螺旋式上升設計而采取有梯度的閱讀教學策略,拓寬學生閱讀的范圍,更多更廣泛地進行英語閱讀,應用英語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獲取生活、娛樂等各方面的信息。而7年級即初中一年級的閱讀表述,就和小學階段的有所不同,如7年級第一學期(7A)對讀的技能要求為:“1. 獲取信息的能力:細節理解、文章整體理解;2. 閱讀技巧的運用:預測書信內容、利用圖片信息、尋找主題句、閱讀方法(略讀、分段細讀、跳讀)、通過上下文猜測生詞、找出敘事文體中五個W和一個H?!币蟾吒氈铝?。了解7年級的閱讀要求可以更好地使中小學教學進行銜接,減輕學生由小學進入到中學學習可能產生的閱讀焦慮情緒或閱讀學習困難。為此,小學六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也應該開始滲透7年級的閱讀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訓練,結合小學階段教材出現的書信、日記、記敘文等,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本的不同特征,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獲取文章的主要內容.關鍵信息,初步嘗試一些閱讀的技巧,如通過對文章整體的掃讀或略讀,了解文章所屬的話題類型,進而嘗試跳讀文章,帶著問題找出相關信息,通過上文的閱讀,推測或推算出問題的答案,甚至可以在閱讀故事后預測故事的發展,進而引起學生續寫故事的興趣。
語文概括的說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學。它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既然是美就是一種熱愛,一種情操,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單調滯板課堂的制約、各種試卷的選項答題、組詞造句、修改病句等題海訓練使孩子們害怕聽寫大量詞匯、害怕修改病句、害怕作文、害怕考試。久而久之,對語文產生了厭倦,失去了美感。語文從此變得枯燥乏味、毫無生趣。
引用一則實例:在教學小學語文《螢火蟲》這篇課文時,教師問了一個問題“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就怎么了?”學生沉默了一陣,一學生回答:“它就死了。”教師叫另一學生回答,學生猶疑了一會說:“沒怎么,老師,那只是一種生理現象?!苯處煴砬槟?,但很快緩和,進一步引導:“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究竟就會怎么了?”教室很安靜,教師啟發:“再想一想,再看一看書?!庇袑W生開始翻書,一學生起來,但僅重復了老師前面的話。教師繼續引導“快了,繼續看書”。其他學生都開始仔細看課文,這時一學生回答:“照亮了人間,”教師笑了。期末考結束,卷面上全班學生都在橫線上工整地填上“照亮了人間”與標準答案一字不差,成績顯然不錯。然而我們卻為這些學生失去自己的觀點而感到悲哀。他們可能沒認為螢火蟲是在燃燒自己來照亮人間,而有可能想螢火蟲打著小燈籠四處游玩,結果也給別人照亮了路,也有看過《十萬個為什么》的孩子會想螢火蟲老了,這是它的生命之光要熄滅了,可在課堂上老師把孩子們關于螢火蟲發亮的多種獨特性及具體的感知性都給掐斷了,教師希望他們怎么說他們就怎么說,最終導致了學生不愿說,甚至不會說。只留下一個很難理解的模糊概念,和學習這篇課文的挫敗感以及理解困難的恐懼感,……漸漸地,語文課對這些孩子來說就變得枯燥、難懂。老師的提問意味著折磨,哪里還談的上什么美的享受,因為語文課反映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從來就沒在他們面前展開過;語言的智慧,巧妙和趣味,他們從來都沒領略過。美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蘇聯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泵朗桥c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改進語文教學就必須從恢復語文教育的審美享受功能著手,改變教授語文時的基本觀念和立場。
一、認清教育、尊重人格,用愛去教語文
美是人類特有的感受,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的影響,學生被淪落為了知識接受器,甚至人格受到了摧殘。語文教師要清楚的意識到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堆分數,不是為自己贏得一張鈔票,而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摒棄那種以考試得高分為唯一追求,課文學習弄成公式化的、整齊劃一的理解的教學理念和思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違背文學自身規律,也違背孩子感知世界的天性。仍以教學小學課文《螢火蟲》為例,夏天晚上很多螢火蟲忙忙碌碌的飛來飛去,可過了一段時間有些螢火蟲的就會黯淡下去,很快他們就死亡了。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想想螢火蟲的一生是不是太短了,它們在這短短的一生里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印象?這些閃閃發光的螢火蟲使夏日的夜晚有了流動的團團熒光,好像一個個飄動的小火把,把黑夜照亮了。他們雖然在這個世界上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個月,卻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和回憶?!@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關愛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生命,珍愛世界,熱愛生活;進而引導他們思考生命的價值,給予與奉獻這些主題。得到了美的享受和熏陶,為螢火蟲的生命很快就逝去而惋惜,從而培養了孩子的情商、凈化情感。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敞開無私的胸懷,帶著溫暖的愛心走進語文、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與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感體驗,允許學生在課堂上質疑、提問、討論、辯論,改變那種“書唯上、師唯上”的做法,既要尊重文本,也要尊重個性的發展,使被動的“知識接受器”還原本性,自覺自主的去感受語文的美。
二、回歸生活、創設情境,用真去教語文
任何科學都是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結果。語文源于生活,美則是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概念。車尼爾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普利什文說過:“地球上一切美麗的東西都來源于太陽,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來源于人”。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不成熟和生活經驗的不豐富所限,他們學習語文常會遇到理解困難的問題,因此教師就不能老是只用嘴去干巴巴的解釋,說一大堆抽象的規則、理論,而是要帶領學生深入生活,觀察自然,感受社會。要因地制宜,根據條件來組織學生接觸真實的生活情景;條件有所限制的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創設情境,比如學習敘事文時可組織學生把它改編為簡短的生活劇,學習寫景狀物的文章時就進行實地觀察或觀摩標本。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又促進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有助于他們更深刻透徹的理解課文。語文就是要讓學生回歸于生活。通過眼看、耳聽、鼻聞、手觸、感悟生活。利用教學情境揭開語文的面紗,使語文變的真實親切,使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喚起其情感,引起共鳴,挖掘出語文內在的自然美、社會美、精神美、藝術美。
三、形式多樣、錦繡添花,用趣去教語文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是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它表現為專心致志地以巨大熱情和耐心去對待、去研究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一個人從事某項事業時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諾貝爾正是有著減輕挖土工人繁重勞動的濃厚興趣,方會在四年里廢寢忘食冒著生命危險,做了幾百次實驗,最終發現了炸藥??茖W家丁肇中用六年時間讀完了別人的課程,最后終于發現了“J粒子”,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人。記者問他:“你如此刻苦讀書,不覺得很苦很累嗎?”他回答:“不,一點兒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有興趣,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要探究的東西?!闭Z文學習更是離不開興趣,這是由語文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的,語文不僅僅是教給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它還起著陶冶人們情感、凈化人類心靈的作用。休謨說:“理智傳達真和偽的知識。興趣產生美與丑及善與惡的情感”。所以陪養孩子對那些事物產生興趣很重要,我們要巧妙地引導孩子向往美的、善的、真的東西,厭惡丑的、惡的、假的東西,這樣孩子才會向著健康、良好的人生道路發展。語文就是集中傳達真、善、美的一個所在。其次,好奇、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語文要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依據課文內容穿插謎語、游戲、舞蹈、繪畫、實驗、音樂小曲、角色表演等形式,讓孩子們動起來、玩起來、樂起來。課堂將錦繡添花,充滿朝氣。語文也將受孩子們的喜愛變得美了。
總之,美是無處不在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語文中的美就必須走出應試教育的束縛,用真誠的愛,開闊的胸懷為學生開創一片屬于他們的知識樂土,讓語文在孩子的心中美起來!他們就會樂意深入進去學,就會發現一個蘊含無限魅力與樂趣的新世界,而這個世界也將因為活潑、聰慧孩子的加入變得更加生動、豐富起來。
一、點染
點染,應用到語文教學,有兩個緯度:
1. 工具性緯度。“點”是點明規律性知識,引導學生或感性認識或抽象概括規律性知識;“染”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把規律性的知識具體化,或同化或順應,逐步把知識內化。請看重慶劉小波《將相和》的教學片段:
(1)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導讀。
(2)藺相如說:“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边@句話的意思就是——
(出示:現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強逼我。)
比較兩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何不同?同一個意思,藺相如為何不直接說,而要用表示假設關系的句式來說?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辭令!指導讀。
(4)小結過渡:抓住人物的語言讀歷史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像這樣用表示假設關系的句式來寫藺相如的語言,在這個故事中還有幾處,找出來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2.人文性緯度?!包c”的是主旨,“染”的是情感。請看廣東汪秀梅老師《別董大》的教學片段:
師(出示課件):別董大,別時的景是怎樣的?
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你在讀的時候注意到這兩句詩中的一些景物了嗎?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來。
師:“黃云、白日、北風、雁、雪”這幾種景物串起來勾畫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有北風,有大雪,很冷的感覺。很孤獨。凄涼的感覺。)
師:讓我們走進景中,和詩人一起來到那個送別的黃昏。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師:這是怎樣悲壯而凄涼啊!此時別董大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認為詩中哪個字寫出了別時的心情?用筆把這個字圈出來。
生:愁。
本課例是先染后點,汪老師憑借文本把學生帶入肅殺的情境,感受那凄涼的氣氛,再點明這是無盡的“離愁”。
二、點化
“點化”原為佛家和道家用語,化用到語文教學上,就是在思維啟發點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思考。請看重慶代保民老師《春》的教學片段:
師:有沒有同學統計過,《春》這一課中,“了”這個字一共用了多少個?(生勾畫后答9句)
師:我們先一起來讀讀其中的第一句,看看“了”字有什么特別的味道。(生齊讀)
師:對“了”字有感覺沒有?(生茫然)
師:我們再齊讀一遍這一句,但必須把“了”字刪掉不讀。(生齊讀)
師:這次感覺怎樣?
生:讀起來拗口,總感覺讀的是個半截句子。
生:感覺不到作者的感情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師:有這樣的感受非常不錯。我們再讀一次,這次把“了”字加上去讀,并把“了”音稍微讀長一點。(生齊讀)
師:什么感覺?
生:有一種無比喜悅興奮的心情。
生:好像是作者在歡呼春天的到來。
師:了不起的發現??磥磉@個“了”字不簡單吧?按照剛才的方法,請同學們自己讀后面的8句,然后談談感受。
“了”,雖然是一個很普通的是字眼,但在《春》的具體語境中卻富有巨大的語言張力。教師抓住含有“了”的第一個句子,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在學生感到“茫然”,即憤悱合適時點化,用比較朗讀的方法品味、體驗,在品味中逐漸走進文本,體驗作者的情感。點染與點化,在實際教學中可結合應用。在點染中,可含有點化之神韻;在點化中,可有點染之輔助。如上述的《將相和》在點染中又有點化的應用,《春》則在點化中結合應用了點染。
三、“點染”與“點化”的思維啟發點
實施“點染”與“點化”,關鍵要抓住“思維啟發點”。可從以下兩個緯度去抓:
(一)學生認知的緯度
1.要在學生最佳發展區尋找思維啟發點。請看江蘇張學青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片段:
(課文片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二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里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來,聲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為母親的聲音是溫柔的、好聽的,所以就香了。
師: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說她聲音溫柔啊。
(生靜默思索。)
師:這個問題有點難。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想——文中有個句子說,“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那意味著什么?
……
當學生對老師的反問靜默時,老師用“‘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做鋪墊。老師提問的調整,就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來自即時的學情分析。
2.在常規思維與創新思維中尋找思維的啟發點。請看北京李明新老師《語言的魅力》的教學片段:
教學環節二:抓住“變化”,啟發思考。
(1)我們已經知道隨著木牌上的話發生了變化,行人的表現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下面默讀課文,思考:你發現哪些情況沒有變?
(2)你產生了什么問題?
教學環節三:引導思考,感受語言魅力。
(1)啟發思考: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一句會產生這么大的作用?
(2)自讀課文第六自然段,思考,交流。
……
教學環節四:聯系生活,適當拓展。
(1)結合實際,說出自己發現的生活中打動人的語言(如廣告語、名言警句等)。
(2)根據提供的畫面,嘗試寫一句打動人的語言。
(3)組織交流。
教學環節二,“你發現哪些情況沒有變”,引導的是分析思維;“你產生了什么問題”,引導的是求異思維。教學環節三,“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一句會產生這么大的作用”,引導的是分析性思維。教學環節四,“說出自己發現的生活中打動人的語言”,引導的是分析性思維;“根據提供的畫面,嘗試寫一句打動人的語言”,則體現求異思維。根據文本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特點,或在常規思維或在創新思維處尋找思維啟發點,能使點染或點化更有效。
(二)文本的緯度
1.在“人文內涵深厚與富有語言張力”處尋找思維啟發點。請看湖南朱愛朝《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片段:
師:讓我們來解決“為什么不直接寫他挖了36小時,而要從8小時開始寫起”的問題。
師:為什么父親挖了36小時,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棄?
師:當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阿曼達就至少在瓦礫堆下等了——
師:你對阿曼達在瓦礫堆下的漫長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師:同學們提出的哪一個問題引發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說給你的同桌聽。
朱老師抓住這體現父子情深而又富有語言張力的語段,先是從中理解父親的不放棄,再理解蘊含在文字背后的兒子不放棄,從而深入感悟父子情深。
關健詞:《文心》 讀后感 語文教育態度
本世紀初,我國興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起了中小學語文教學形式的變化,要求語文教學要適應新的變化關鍵是要求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新的語文教學形式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段男摹分兴沂镜囊恍┙逃枷搿⒔逃瓌t、教學方法與新課標中所要求的教學理念有相通之處,至今能夠給當前的語文教學以新鮮的啟示,但是在關注這部教育小說以其新穎的體裁和對當下語文教學仍大有裨益的外顯的教育教學方法的背后,卻忽略了這些“極新鮮的極衛生的吃食”下內隱著的語文教育態度。若把語文教育態度作為課程改革的關注點,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心》中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的思想和行為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教師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態度,有利于從教師角度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語文教學成為“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1]?,F如今,語文教師的教育態度多數是無所謂更有甚者是消極施教,問題的嚴重性絕不亞于教學方法不對,相反,如果語文教師都能夠學習王仰之先生的積極施教的態度并付諸于實踐,我想其他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語文教育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曙光。下面本人將從以下三方面來就《文心》中的語文教育態度的所思所感進行闡述:
一.關于《文心》中語文教育態度的概念界定
在講什么是語文教育態度之前,有必要明確幾個概念:一是對態度的定義。漢語詞典對態度的界定是指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梢缘贸鰬B度涉及到行為主體和對象,包括了認知水平、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三種成分;二是對教育態度的界定。教育的宗旨是為了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它潛在地指向對教師的教育和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育上,所以說教育態度就包含了施教者對學生、工作、自身的態度。弄清楚這兩個概念有助于我們理解什么是語文教育態度,它涉及到語文學科系統。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朱躍林在他的論文中這樣說到,語文教育態度是“指教師對語文學科、語文課程結構體系中涉及到的知識、價值和理念的認知,和教師對人文、倫理等的情感體驗及認同,以及教師對語文教學的意向,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展現出的策略和行為”[2]。他的論述被許多學者認可,也給了我很多思考。讓我想到了現實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弊病,有些是新問題,有些表面是新問題,但骨子里還是老問題;老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又出新問題,層出不窮,日積月累,難免會出現痼疾,病態百出!有些問題帶有惡性循環效應,教育改革也不能操之過急,骨子里的問題解決了,新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教育改革、學科發展,討論來討論去的還是那些問題。
二.關于《文心》中語文教育態度的內涵
1.對語文學科的認知
教師對自身專業的認知,是對所從事職業的一個定位。對語文課程的認知,從學科縱向來看,《文心》向我們展現的是從漢字體系和人際交流、情感表達的文本以及文本構成來源等方面進行解構和體認;從學科橫向來說,《文心》有一種想要打破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明顯界限的愿望。如在第十九節《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中枚叔對樂華說:“現在再提醒你一句,真要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3]所以,我們學習不僅需要讀文字寫的書,更需要讀“不用文字寫的書”;不僅需要在書本的圖書館,更需要“在社會的圖書館里做一番認識、體驗的功夫”,因此,從語文學科元素構成來看,語文的本質其實就是生活。更何況如今的條件比那個年代要好的太多,教師可利用的資源也很豐富,這有助于教師增強自身的學科歸屬感。
2.對學生的情感認同
適應學生學習的特點,每個人因其不同的個性特征及社會經歷而在作文、說話、表達思想情感時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所以,在讀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留心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將個人作者化,以期能夠達到一個無限趨向情感本真的效果。語文教學至少包括文本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因實際教學過程與教師的個人習性、 品格完美融合,要求教師在外化過程中以一種積極正面的人格去感染學生,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更是對其教學藝術上的高要求:立足于時代、作者、文本,以其思想、情感、人格、價值觀等內蘊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并適時考量學生的接受程度,完善教師個人評價體系。
3.對工作的策略行為
葉至善在《重印后記》中說:“他們筆下的語文老師――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語文,還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他做事認真,為人誠懇,對學生平等相待,有問題共同研討,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所以學生都親近他,敬佩他,把他看作榜樣,毫不勉強地樂意學他”?!叭绻麑W校里的老師都能這樣以身作則,就會蔚成濃厚的精神文明的氣氛,使學生隨時隨處受到熏陶”[4]。這表明他希望也認為教師應該對教學態度做出重構。
《文心》對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個定位不僅存在于意識里,還體現在了具體策略上。如在《知與情與意》、《文章病院》、《小說與敘事文》等章節的探討中,是以學生作為主要參與對象進行討論的,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并作出有效評價。教學將日常生活引入語文課堂中,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多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注重培養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理解和把握上,《文心》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文化甚至是社會文化的感悟和學生個性的發揚是基于具體化、情境化教學的。這是因為語文學科具有其特殊性,教師需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得學生有效利用語言文字進行人際交流,運用好語言工具,同時要使學生能從中獲得思想甚至是思維上的提升教學,這實際上是跟“觸發”一樣,如第十三節《觸發》中枚叔給樂華的信中寫到:“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5],這實際上是在課堂內外找到一個觸發點并以此發散,觸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關于《文心》中語文教育態度所帶來的啟發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教人做人,學做真人。這就要求教師要立德樹人,所謂“德者,才之帥也”,教師要樹立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這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真正發至內心對教育的熱愛,還要具有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那么一名語文教師,也同樣須具備這些應有的素質,才稱的上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合格并不是目標,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受人尊敬的,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從《文心》中我們看到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在“立德樹人”方面很值得人欽佩,雖然這個人物是故事里虛構出來的,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無一不值得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去反省、去思考:當下我們的語文教師的教育態度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臺階,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去端正……
首先,我認為關于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要把握,這就如看家本領一樣重要,如果不懂這些,那如何來進行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活動、如何進行教學、如何進行創新……無從得知。其次,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生本教學”的要求。如今仍有不少教師或者說很大一部分教師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對學生不敢放手,抓的緊緊的,忽略了語文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過程。最后,教學要置身于情景之中,以生活為大環境,尤其是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思維方式的教學中,要為學生開辟一條生活之路。生活體驗和生存參與能夠深化對世界的認識,從而形成更好地“觸發”效果,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上的積累,再通過適當地訓練,從而達到“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提升和有效應用,最終形成自我創作的過程。
根據個人及外部世界現象進行語文態度的自我教育和反思,語文教師的教育態度將更趨向于一種心理自覺上的特殊的教育態度。這種教師個體高度發展的教育態度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很大影響:有因教師的工作態度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也有因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而形成的不良學習態度……不僅如此,這也是現今教育改革大環境下教師應有的一種職業素養、一種專業意識!所以,教師更應立足于實際,進行語文教育態度的自覺構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朱躍林.中的語文教育態度及其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14.
[3]夏D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
[4]夏D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
[5]夏D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
[6]夏D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
[7]李霞芬.理想語文教育的全方位展示――我國第一部教育小說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呂正之.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
注 釋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2]朱躍林.中的語文教育態度及其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14(7):22.
[3]夏D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三聯書店,2008:177.
【關鍵詞】博物館;英文講解;準確;可達
一、博物館概述
(一)什么是博物館
根據1974年國際博物館理事會第十次大會通過的章程,博物館的定義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發展服務,并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賞為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質見證進行收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覽。
通俗意義上講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具有科學、歷史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社會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二)世界博物館簡史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于人們的收藏意識和紀念意識,由此產生了對珍稀物品的收藏和對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利用。如果從詞源上看,西方文字中的“museum”一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中的“繆斯(Muses)”?!翱娝埂笔枪畔ED神話中掌管著科學和文化的女神,因而“博物館”(museum)被賦予了收藏、科學、知識、教育等意義。
具有這一意義的最早的博物館,是由托勒密?索托統治下創建的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神廟不僅擁有許多收集和掠奪來的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還設有陳列室、圖書館、及休息室等,可供學者游覽和研究,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三)當代中國博物館
過去的博物館主要是文物的征集收藏,往往晦澀難懂。如今,要讓博物館更加貼近生活,展覽的形式更貼近普通百姓,展覽的種類必然增多,除了常見的綜合性博物館,還有自然類、科技類、藝術類,一些新出現的數字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更是受到了公眾歡迎。
“十二五”末,中國博物館總數將達到4000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2500個,全國博物館年均舉辦陳列展覽達到1萬個以上,年接待觀眾達到5億人次以上,每年在國(境)外舉辦120個中國文物展覽,每年引進50個國(境)外文物展覽。在這些龐大的數字面前,我們看到中國的博物館走進了世界人民的視野,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最便捷的資源平臺。
二、博物館英文講解的可達性
(一)講解
傳統的博物館職能是征集文物、保護修復和陳列研究,而新時代的博物館開始注重宣傳教育和知識的傳播。進入博物館參觀的觀眾,期望博物館能帶給他們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單單靠自身隔著展柜的玻璃去看題版介紹和生硬的文物,根本無法切身體會和留下更深的印象。
因此,為了更好的服務觀眾,讓觀眾能夠詳細了解博物館的歷史內涵和文物知識,引導觀眾參觀的講解人員應運而生,并為觀眾答疑解惑,稱為多森特(Docent)。
1.博物館講解的功能
博物館的講解員是溝通博物館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是博物館的名片,講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受教程度和參觀質量,講解員通過講述陳列品的名稱、性質、時代等資料,使晦澀難懂的歷史變得平易近人,生硬死板的文物變得生動活潑,從而受到參觀者的歡迎。
由于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局限,需要借助講解工作予以彌補和充實。講解員通過介紹展品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陳列的“潛臺詞”來引導觀眾把通過直觀視覺初步獲得的不連貫的感性知識,上升為對陳列主題思想的正確理解,以形成系統的理性知識,從而使博物館陳列充分發揮其教育作用。
2.海南省博物館講解情況
自2008年11月15日開館至2011年底,海南省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30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及中小學生觀眾近107萬人次;團體觀眾93萬人次;零散觀眾97萬人次;外籍觀眾3萬人次。其中接待來自德國、土耳其、斯洛伐克、坦桑尼亞等20多個國家地區的外賓近300人次;講解員講解場次累計超過5000場。
(二)傳播主體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三年來海南省博物館平均每天接待外籍觀眾27人次,而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語種,是歐盟等國際組織與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應用非常廣泛。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窗口,隨著我國國際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不斷開放,博物館已經成為外國賓客了解一個國家或城市最權威的場所。隨著國際之間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博物館的英文講解工作也越發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英文講解員是溝通博物館與國際友人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也是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最前沿載體。
英語講解的傳播主體主要是英文講解員。在這里,我們說的講解員并不只是單純的外語翻譯人員,英文講解員應具備博物館行業內豐富的文博、考古和歷史文化知識,還要熟悉博物館內展覽所涵蓋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及文物知識,甚至擴展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等等。如果博物館內的英文講解員,對陳列展覽沒有深入理解,恐怕很難用另外一種語言將展覽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受眾
受眾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博物館的受眾不分國家不分種族,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小到幼兒園呀呀學語的孩童,大到步履蹣跚頭發花白的老者。英語講解的受眾范圍就相對更為復雜,一般是外事接待中的貴賓和國外的游客,還有國內需要進行語言學習交流的觀眾,比如外語專業的大學生和商業外語培訓班的學員??傮w來說主要是針對第一、第二語言是英語,或對英語有需求的觀眾,這些觀眾也同樣存在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差異;更重要的是英文講解員的受眾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價值觀、文化背景、認知習慣和審美情趣,并且帶著不同的期望值來到博物館。
(四)目的和實際效果
設立英文講解員的目的,是讓外籍觀眾參觀陳列展覽時能夠更加深入淺出、清晰明了。英文講解員可以靈活地對中西方文化語境上的差異導致的疑惑給出對比或相近的解釋,使得觀眾更容易接受陳列展覽所傳遞的正面信息。
作為博物館的英文講解員,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國際禮儀,掌握中國傳統的文化和當地的民俗風情,能從陳列展覽的展品本身和時代背景出發,更好地傳播給外國觀眾這間博物館的內涵與特色。根據講解員自身的接待經驗,能夠更準確的給予說明解釋。實際講解效果是外來的翻譯人員所達不到的,這也是對英文講解員的更高要求。
三、博物館英文講解的準確性
(一)特定中國詞匯
要對一個博物館進行全面的英文講解非常有難度,困難在于對博物館內的展覽信息和陳列物品的表達,是歸化還是異化翻譯處理,這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可言,只能根據各個博物館自身的情況來決定。以海南省博物館為例,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館內常設四個基本陳列:《海南館藏文物》、《海南歷史》、《海南少數民族》及《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這四大基本陳列的內容歸化翻譯處理,傳播給觀眾未免丟失海南本土獨有的地方史和少數民族的韻味,理解起來過于直白、了無生趣;倘若是異化翻譯,終究一些歷史及考古專業性術語實在太過生僻,觀眾接受起來較為被動和空洞。
總結海南省博物館英文講解的經驗,筆者認為歸化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相輔相成,兩者是對立統一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不存在。在海南省博物館的英文講解中,只能兩者結合。為了歷史真實的再現和文物厚重的背景,采用異化處理的英文講解是必然的,但同時又要考慮觀眾理解的通暢,因此采用歸化法也是必要的。我們只能通過把原有的中文講解詞異化翻譯處理,保留原有的歷史和民族特色,以及專業考古術語,然后用歸化的講解方式表達給觀眾,使得觀眾能從自身的語言文化上理解,這樣既不會背離展覽最初的本意,也不會令觀眾難以接受。
在英文講解的歸化和異化處理上,既要保留歷史的真實和原味,同時又要快速反應用觀眾所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要從單純的翻譯中文講解詞的狹隘中走出,借鑒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處理好英文講解,從而找到一個適合當下時代需求的英文講解方式,以達到跨國籍、跨文化理解交流的目的。
英文講解中最困難的是翻譯特定的中國詞匯。例如,朝代的劃分、方言俚語、少數民族風俗等等。我們可以嘗試多種表達方法,以下小節就以海南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的說明牌為例。
1.朝代
在對于年份、朝代方面,英文一般是從世紀到年代細細劃分,而對于中國的朝代只能通過音譯,例如漢代 Han Dynasty、宋代 Song Dynasty、元代 Yuan Dynasty等等,都用Dynasty來表示時代或王朝;而戰國則用warring states來表示,春秋是spring and Autumn Period,無論是哪個時期英文的習慣都會加上BC-BC/AD;這樣直接的翻譯就失去了中國歷史的斷代分期特色。
2.專業術語
在陳列展覽里少不了文物藏品的展示,種類最多的就是瓷器,以下以一些器物的英文講解作一探討。例如:“龍泉窯菱口印花碗”被翻譯為“Printed flower bowl with lozenge mouth of Longquan Kiln”;“福建松溪窯刻劃花碗”譯作“ Engraved flower bowl of Songxi Kiln in Fujian”。這兩件器物的英語翻譯除了地點不同以外,動詞的改變表達了制作器物的不同手法。展覽內還有一件器物的描述非常的具有中國特色,并帶有宗教知識。這件器物就是“黃地粉彩開光三羊開泰盤”,“開光”在中國特指受到佛像或神像施禮,在佛教中,經過開光的佛像或神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信眾的頂禮膜拜,使其具有特別的靈力,所經過開光的器物也是如此。而“黃地粉彩開光三羊開泰盤”的英文翻譯卻是“Famille-rose plate with three sheep design on yellow ground”完全沒有描述到“開光”這一詞語的說法,其實開光在陶瓷器物上是一種美術手法、也是常用的裝飾方法之一,是在瓷器上構成圓形、長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并在其內繪畫,稱之為開光。如此翻譯詞不達意,更別提宗教層面上更深層次的意義表達了。
(二)少數民族風情民俗
海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黎族、苗族和回族,他們與漢族一道共同開發建設海南島,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為海南的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海南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是海南省博物館向公眾展示的一個重要內容。下面以《海南少數民族陳列》的展板為例:
“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差異,在生產方式上,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傳統的耕作方式為刀耕火種的‘砍山欄’、牛踩田和犁耕等。”這一段展板說明文的英文翻譯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中文“刀耕火種”翻譯成英文“slash-and-burn farming”。如果觀眾不了解原始的生產方式,恐怕不能理解整個詞組的含義,只能根據單詞直譯為“砍伐燒傷的農業方式”。這時,英文講解員的必要性就體現了出來,可以向觀眾進行意譯,解釋其內在文化的背景語境。
四、博物館英文講解的難點
(一)語言習慣
英語是一種多中心語言。由于英語的使用范圍極為廣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地區性變體。除英式英語外,最主要的是北美英語和澳新英語。自從十七、十八世紀以來,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西蘭英語開始成為自稱一系的方言。它們也有各自的地區性的語詞、語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了當地語言的影響、具有語音和詞匯上的差異。
英語的主要方言在語音上有著相當明顯的差別,拼寫的差別則較小。一般人們以一些學術機構的辭書作為標準的英語,例如《牛津英語詞典》等。拼寫的差別小,所以能看懂,發音的差別大所以難聽懂。因此,英文講解員面對不同語言習慣的觀眾要隨機應變,因人而異做出不同的講解。這,對博物館的英文講解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英語邏輯
東方和西方一直有最基本的分歧,兩者之間所蘊涵的邏輯思維是截然相反的。在思維方式上東方比較含蓄,喜歡歸納,而西方則重在分析的細致入微-演繹。在東方西方不同的邏輯思維基礎上,各自的語言表現出了不對稱,而且主要表現在社會習俗、價值取向和等方面。例如,英語習慣開門見山,把重點和態度表明后才敘述原因,而漢語則遵循“先舊后新,先輕后重”的原則。舉個最淺顯的實例,對地址的表達,漢語的邏輯思維是從大到小,如:某省某市某縣某鎮;而英語的邏輯思維是從小到大,如:某鎮某縣某市某省。
作為博物館的英文講解員,首先面對的是用中式語言邏輯所表達的敘事文本,并要將展覽的歷史脈絡、文物背景用英式語言邏輯翻譯出來。既不能丟失中國的含蓄歸納,又要符合英語的邏輯思維習慣,這才是難點之難。
五、后記
筆者在博物館從事一線講解與宣傳教育工作,轉眼已有六年。甜酸苦辣,冷暖自知。在此,我要感謝曾經教導我的老師和關心我的同事,他們在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本文能夠順利完成付梓,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一直在背后支持著我。
謹以此文獻給我可愛的兒子!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包昂編.實用文化翻譯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
[2]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 王大偉.現代漢英翻譯技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4] 劉廣宏.博物館講解員的學者化進程[J].理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