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申報職稱論文

申報職稱論文

時間:2022-07-20 14:33: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申報職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申報職稱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職稱論文;職稱評審;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職稱論文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資源部職稱評審委員會在職稱答辯之前都規定了申報論文的具體要求和評分標準。參加職稱答辯人員會按照規定要求選擇發表的刊物、確定論文的數目、字數以及內容等,這些都成為職稱評審申報人員得不得不的問題。尤其是在過程中,受時間和工作條件的限制,他們想方設法讓論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發表,嚴重擾亂了的市場。有經濟能力和關系的參評人員,可以通過關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時間分別發表多篇內容雷同,質量不佳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之前,管理人員都要對參評者進行專或獲獎論文資格審查和打分。論文的數量、檔次、對相關專業影像程度都會在職稱評審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職稱存在的問題

首先,發表論的動機不純,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評審。一些參評人員始終認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論文能否發表以及論文質量的高低都不能說明問題,論文寫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寫論文水平不一定高。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干好職稱就成評好,不重視將工作中的終結落實到理論上。這就導致了發表職稱論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確:只是單純滿足職稱評審的量化打分要求。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就會讓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失去撰寫論文、搞科研、做總結的動力,完成的論文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是應景之作而已。這就會讓論文的發表流于形式失去意義。其次,審核論文草草了事不夠仔細。工作人員在審核論文是不關心其質量,只看論文是否是、第幾作者、發表在何種檔次的學術刊物、是否屬于核心重點期刊、重復率多少。不會去審查參評人員的論文質量,只是簡單的確定“有沒有論文”。參評人員只要達到職稱評審規定的數目以及期刊的規定,就相當于完成論文審查這一項。至于論文是通過何種渠道發表、重復率有沒有很高、是否抄襲他人都不重要,審核的關鍵是有論文就可以了。參評人員和評審人員往往最容易忽視論文其本身的價值。所以,論文的內容、論文的水平才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論文的水平去客觀的了解和認識相關領域學科,了解參評人員。綜上所述,職稱論文背后顯露出的各種相關問題,其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論文本身,而是相關審查監督的機制不夠,所以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然不是扼殺,而是要增強相關審查機構檢查論文質量的力度。

三、提高職稱質量具體做法

第一,要對論文的質量進行初步評定。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立職稱論文評定委員會或者專家組對參評的職稱論文進行綜合審查,著重檢查論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參評人員從事工作領域相關,是否是對相關領域的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論述。至于論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闡述的問題說明清楚,解決的辦法表達完整,達到撰寫論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對論文作者真實性進行身份驗證,也就是看該論文是否是本人所寫或者參與其中。只要審核人員認真審查,調用多種渠道例如網絡資源搜索和檢測論文等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從而“冒牌職稱論文”也會得到相應的遏制。網絡在論文管理監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網絡手段可以營造一種良性循環的職稱論文學術氛圍,所以,在這里建議審查人員應該多多利用網絡平臺作為管理監督論文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手段。

第三,監測論文是否抄襲。目前職稱很多存在抄襲假冒的現象,抄襲的形式又多種多樣,為監測增加了難度。有些論文和參評人員從事的工作、研究的領域根本沒有關系,只是單純的抄襲他人論文稍加改動就成為自己的,這樣既對自己不負責任同時也侵犯了論文原著者的著作權,隨著職稱和工資還有切身利益越來越密切,這種情況也愈演愈烈,特別是網絡化的普遍,以及相關軟件的出現,使論文造假抄襲變得越來越方便和商業化。甚至在一些國家核心的權威期刊中都會有類似的現象,這無疑也是對論文抄襲的一種縱容。審查人員可以重點對作者的主要觀點進行審查,同樣一個觀點,任何人都可以去論述,但是所持的方向及所要闡述的重點不盡相同,這樣就可以相對準確的把握方向,即使是同樣的觀點,由于表述方式和闡述角度不同,寫出的論文也不會有百分百的相同。此外,在檢查論文時,也要看引用的參考文獻是否符合規定以及相關要求,正常情況下,發表的學術論文都會對引用參考文獻有要求,引用的多了自己的觀點就會模糊,容易讓人產生論文抄襲的嫌疑。

第2篇

2017年破格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二:

1.承擔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教育部門領導的學術團體組織的公開課、示范課或觀摩課三次以上,并獲得好評;

2.教學效果好,教育質量高,得到縣(市)級以上同行的公認,并獲得一次一等獎或兩次二等獎;

3。受到市(廳)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表彰

4.結合教學實際,積極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公開發表不少于三篇有價值的教育教學研究文章,或在素質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省級交流或推廣,或因教學成績特別突出,受到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表彰。

凡破格申報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同時,必須參加由評委會組織的專家答辯,成績合格者,方可提交評委會評審。各級評委會原則上不受理越級破格申報。

(一)、申報評審中、小學教師系列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年度考核或任職期滿考核必須在稱職以上,其中,破格申報人員,在近兩年年度考核必須有一次為優秀。

(二)、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外語、計算機的要求和具體標準另行通知。

最后,提供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一則,具體如下:

本文的的研究是基于現有的微課的模式,在與高中歷史教學整合的基礎上,從適應歷史學科特點的角度出發,對原來的模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總的來說,目前的高中歷史微課研究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還不夠深入,課例也不夠豐富,但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開發和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活動的設計以及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前,進行高中歷史微課研究的一線老師還不夠多,而且對高中歷史微課的整體性設計、如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將其與課堂教學有效地結合以及學生如何使用高中歷史微課促進學習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推動越來越多的一線歷史教學進入到此課題的研究,實現教研聯合設計出更符合學習需要的高中歷史微課。    

第3篇

XX年是我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更高發展目標的關鍵之年,認真做好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將對承繼“十五”成果,開創“十一五”學校教科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學期,教科處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局和學校XX年工作意見,堅持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自主發展”為宗旨,以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為重點,堅持教育科研工作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努力做到“研教結合,同步相長”。

本學期,教科處將進一步提高教科管理水平,進一步落實教育科研的群眾性、示范性和實驗性,實現教師在參與教育科研的廣度上有新的突破,教科研究在深度上有新的突破,努力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建設健康和諧校園、為學校事業發展實現新跨越作出貢獻。

二、重點工作

    1、認真做好“十一五”學校主課題的立項準備工作,為該課題的順利立項奠定堅實的基礎。

   (1)向全校教師及校外專家廣泛征集學校“十一五”主課題的選題,召集專門的會議論證并確定課題。

   (2)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定稿。

   (3)按照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和課題指南,做好課題的申報、立項工作。

   (4)籌備“十一五”立項課題的開題活動。

   (5)協助有關課題負責人做好蘇州市“十五”立項課題的結題工作。

(6)為了使課題研究更加規范,我們將擬訂課題研究指南和考核辦法,進一步落實課題組長負責制和考核制,加強過程管理。

(7)積極參加蘇州市教育局組織的第五次教育科研成果評獎,積極參加上級教科組織的課題成果和課題方案評選,力爭取得好成績。

 2、認真做好“導師制”工作,青年教師培訓及教師教育科研培訓工作,重視教育科研骨干的培養,為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為教師進一步樹立教科意識、改進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條件。

   (1)本學期,XX屆“導師制”工作將告一段落,我們將按照慣例組織“徒弟”開設匯報課,并進行必要的總結。

   (2)為了實現“引領思想、規范行為、提升素質、促進成長”的目標,繼續做好青年教師培訓工作。我們將邀請昆山市的特級教師、教育教學教科研骨干與我校青年教師交流。我們將通過組織青年教師外出學習,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我們還將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專題討論和讀書筆記、讀書心得評比等活動。

   (3)擬訂“學校教育科研骨干培養條例”,組織教科研骨干開展學習、研究和交流,優先組織其外出學習和交流,力求使他們在成為名師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頸,更快地發展,為壯大學校優秀教師群體作出貢獻。

   (4)推薦學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師參加昆山市第七批學術帶頭人的評選,協助做好昆山市第三、五批學術帶頭人重新評定工作。

3、開展對課程改革的研究,繼續為新課程的深入開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1)組編一期以“課程改革”為主題的《昆中教研參考》。

(2)協助學校組織開展課程、教材、教法和評價的研究和研討活動。

    4、重視教育科研平臺的構筑。

   (1)努力辦好《昆中教育》,使之進一步成為我校教師探討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陣地。本學期,我們將編輯一期《昆中教育》,編輯兩期《昆中教研參考》,編輯四期《傳是》“杏壇論語”版,編輯兩期《江花》。 

(2)認真組織各項教育科研競賽,力爭獲得較高層次的獎項。本學期,我們將重點組織教師參加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新世紀園丁教育教學論文大賽”,爭取在獲獎層次上取得新突破。同時,我們將重點組織好我校第三次青年教師(不滿三十五周歲)教育隨筆征文評比活動。

(3)暢通對外交流的渠道,為教師參加各類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展示自我實力和學校形象提供條件。

(4)開展一次全校教師參加的論文活動,組織撰寫出較高質量論文的教師與教師交流論文的主要內容及研究心得。

(5)擬編輯一本“江蘇省昆山中學優秀教育論文選(1996-XX)”,爭取正式出版,向校慶六十周年獻禮。

5、組建一支編審隊伍,負責對教師每學期撰寫的專題總結及其他論文進行審稿和修改,并負責向《昆中教育》推薦、向外推薦發表或參評。編審人員一年一聘,由學校下發聘書,教科處負責管理并安排有關工作。學校將給予編審人員一定的經濟報酬。 

6、每學期認真宣傳并執行已由學校教代會通過的《江蘇省昆山中學教育科研常規工作考核條理》。

7、認真完成上級教科部門和學校下達的各項工作,積極配合其他處室做好工作,積極參與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活動,積極參加校外教科培訓、會議及學術交流活動,建立并加強同教科先進學校、學術刊物的聯系。

三、成員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處工作,協調處室內外關系;對外聯絡與宣傳;處室工作安排;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教師教科考核;編輯《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參考》、《傳是》“杏壇論語”版。共2頁,當前第1頁1

殷金方:青年教師培訓;“導師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養工作;組織“江花”文學社活動和編輯《江花》。

陳炳飛: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管理,《昆中教育》、論文評比的審稿、修改工作。

繆  苗:教科處的對外宣傳報道,編輯、校對工作,學校網頁教科部分內容的充實更新,材料發放、收交工作。

四、具體安排

二、三月份:

1、制定學期工作計劃。

2、高級職稱論文送審工作。

3、收交教師學期專題總結,并請編審對有質量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見。

4、青年教師培訓。

5、草擬學校教育科研骨干培養條例。

6、編輯《傳是》“杏壇論語”版。

7、編輯《昆中教研參考》第10期。

8、教科櫥窗內容更新。

9、充實學校網站教科部分的內容。

10、考核教師上一學期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

11、“江花”文學社成員充實。

12、《江花》XX年第一期組稿。

13、推薦學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師參加昆山市第七批學術帶頭人的評選,協助做好昆山市第三、五批學術帶頭人重新評定工作。

四月份:

1、組織XX屆“導師制”滿師匯報課。

2、青年教師培訓。

3、召集“十一五”學校主課題規劃會議。

4、編輯《傳是》“杏壇論語”版。

5、上學期教師教科常規工作及其成果考核。

6、《江花》XX年第二期組稿。

7、組織部分青年教師外出學習。

8、協助有關課題負責人做好蘇州市“十五”立項課題的結題工作。

9、參加蘇州市教育局組織的第五次教育科研成果評獎,參加上級教科組織的課題成果和

課題方案評選。

10、編輯“江蘇省昆山中學優秀教育論文選(1996-XX)”。

五月份:

1、《昆中教育》第46期組稿。

2、青年教師培訓。

3、編輯《傳是》“杏壇論語”版。

4、邀請校外專家來校舉辦教科研培訓。

5、組織XX屆“導師制”滿師匯報課。

6、編輯《昆中教研參考》第11期。

7、撰寫、修定學校“十一五”主課題研究方案,向上級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申報課題。

8、組織學校優秀教育科研論文會。

9、組織教師參加江蘇省教育廳舉辦的“新世紀園丁教育教學論文大賽”。

10、組織學校教育科研骨干開展學習交流活動。

六、七月份:

1、青年教師培訓。

2、“青煬班”、“涵青班”青年教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評比。

2、組織第三次青年教師“教育隨筆”征文評比活動。

3、編輯《傳是》“杏壇論語”版。

4、編輯出刊《昆中教育》第46期

5、撰寫教科處學期工作總結。

6、布置教師撰寫學期專題總結。

7、教科處材料整理、歸檔。

8、組織“江花”文學社成員參加暑期夏令營。

 

 

 

第4篇

一、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在職繼續教育體系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繼續教育體系還未能充分發揮出高校、企業、政府、社會這四方主體之間相互合作的作用,未能充分調動起企業、政府和社會各界參與到高職院校辦學和教師培訓中的積極性。高職院校的教師繼續教育基地大多數都設置在普通高等學校中,這些學校承擔著“雙師型”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我們在承認這些高校對師資培養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普通高等學校承擔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工作也會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高校對于“雙師型”教師培訓應開設何種課程以及采取何種辦學形式的問題,專業知識培訓是否能趕上專業發展速度的實效性問題,應聘請何種人員來擔任“雙師型”教師的培訓者的問題等等。此外,在“雙師型”教師隊伍中的一部分青年教師是剛從高等師范類院校畢業的本科生,盡管他們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但實踐動手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未必能真正達到雙師的標準,尚缺乏足夠的職業技術崗位和生產管理一線的實踐經驗。同時,他們的課程教學經驗也相對不足,未能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模式,這已成為他們新進教學崗位的重要掣肘因素。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組成結構中,還有一部分教學資歷深厚、實踐經歷豐富的資深老教師,他們在積累教齡的同時,還積累了不少行業技術崗位生產實踐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知識技能表達能力和傳授能力,但在他們身上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他們對當今社會的新興專業和新知識還較為生疏,原有專業知識也逐漸老化,學生對他們一些過于陳舊的教學方式不太適應。我國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在職培訓還未形成系統的認識,未建立起健全的“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體系,以滿足教師隊伍中各級各類教師的在職培訓需求。 

(二)忽視“雙師型”教師在職培訓交流工作 

每一所高職院校都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個體,每一位“雙師型”教師也都不可避免地與外界進行周而復始的交流,因此,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正是基于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之間“信任、協作、互助”的共贏方式,才能營造出一個“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經驗共享、成果共享”的教育大環境。然而,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忽略了“雙師型”教師在職培訓的對內和對外交流。例如,在校內舉辦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或教師教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相對較少,組織各高職院校之間交流訪問、考察學習的機會相對不多,把本校“雙師型”教師派往發達國家交流學習或從發達國家聘任優秀高職教師的數量也屈指可數。長此以往,將導致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固步自封,高校無法準確定位本校教師綜合素質在我國高職教育行業所處的位置和水平,無法吸收全國先進模范院校關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可貴經驗,同時,教師隊伍建設的速度也跟不上國際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從而間接影響到我國高職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 

(三)“雙師型”教師職稱和能力考核標準模糊 

教師職稱評定不僅是對每一名教育事業工作者思想品德、知識水平、專業能力和學術成果的綜合性評價,而且還與他們的薪酬水平、績效獎金、晉升幅度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于保持他們足夠的工作熱情、持續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起步階段的高等職業院校大多是由早期的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形成,或是普通本科學校下設的二級學院,因而至今為止,國家也沒有獨立出臺有關高職院校這一層次學校的教師職稱評定政策,致使現如今的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職稱評定的過程中出現套用其他層次學校評定辦法的狀況,并不能對他們實踐技術經驗豐富的教學特點做出具體的評價。眾所周知,作為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雙師型”教師,他們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學技能,更應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術、系統的一線經驗,可見,對此類教師的職稱評定不應只是落實在科研能力方面,應更多地體現在專業知識教學、實踐操作引導和科研成果推廣和實施上。但由于國家對此類教師缺乏一套獨立的考評系統,一方面,考評無法從本質上反映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特色和教師實際的“雙師”能力,在無形中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使他們對教學工作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考評誤導了此類教師的教學發展方向,導致許多教師朝著發表職稱論文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力求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也使很多高職院校迷失了自身的辦學方向,逐漸向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靠攏。因此,現行的教師職稱評定政策必然會導致“雙師型”教師教學精力渙散,對高職院校整體教師隊伍建設必將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二、完善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訓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雙師型”教師在職繼續教育體系 

1.促使教師教學工作改進 

現如今,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是一勞永逸的,對他們的資格認定也逐漸轉變成了“五年一審”,越來越突出其職業時效性的特點。尤其是隨著當前勞動力市場新行業、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的不斷涌現,社會對各類人才的職業要求和專業知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加之高職院校為順應經濟市場發展的需求,不斷地調整學校專業的設置,致使新的專業層出不窮。面對這一外部環境的變化,“雙師型”教師必須緊跟時展的步伐,在專業理論的學習上不能停滯不前,要通過理論的學習帶動實操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學、完整、高效的“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方案和在職學習規劃,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從源頭和途徑上促進教師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學中來。一方面,負責職業教育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各高職院校應給予“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工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力求從觀念上和制度上改變“教師在職培訓只與教師個人利益掛鉤”等觀點,把高職院校人力資源建設提到高校管理的關鍵議程上來;另一方面,各高職院校應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師在職培訓和教學工作改進方案,并找尋落實方案的各種途徑和具體操作方法,可通過專題座談的方式,引導教師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發展方向和學術科研的前沿動態;通過集體研討的方式,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探討更多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教學觀摩、教學成果評比等方式,增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更利于吸收先進教學經驗,從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2.調動企業參與“雙師型”師資培養 

“雙師型”教師普遍被要求既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學技能,更應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術、系統的一線經驗,但事實上大部分教師并不一定能達到既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能完全掌握該專業復雜操作技能的水平。因此,針對部分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但尚缺操作技術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而言,高職院校要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水平,關鍵在于完善校企合作、企業參與教師培養的機制,探索有利于校企“零距離”接觸的合作方式,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創造更多機會讓高校教師投身到企業管理、產品設計、技術項目的改造計劃中來,由最了解本專業所需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又具有最直接工作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指導教師實踐工作,并鼓勵教師與企業聯合申報科研課題,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知識與操作經驗的融會貫通,使他們時刻走在經濟社會對本專業發展要求的最前沿。我國不乏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引入企業參與培訓的成功例子。例如,湖南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定期安排電力牽引與傳動控制等專業的教師到企業中參與生產過程的操作和現場實踐,并由企業指派專門的技術人員對教師進行技術指導。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要求新晉教師第一年不能參加教學工作,而是參與計算機機房實驗管理和建設,同時,每年暑期均指派“雙師型”專職教師到富士康、微軟、泰和、支點等大型企業中參與企業一線生產活動。北京師范大學高職教師培養基地長期與神州數碼、中軟國際、幸星國際影視動漫學院、美國Autodesk軟件(中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讓教師走進企業,了解企業不斷更新的用人需求,使教師更有目的性地學習企業先進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上述高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過程中無不重視企業參與的機制,可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離不開一個穩定且有效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的營造更多的是通過校企之間良性互動來實現。 

3.加強教師進修培養 

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中一部分資深老教師而言,高職院校應合理利用這部分教師的師資力量,引導他們向新進教師傳授自身獨具特色的知識技能、教學方法、學術成果和行業技術崗位生產實踐經驗。在充分發揮他們教學指導優勢的同時,學校還應發掘他們在教學中的可提升空間,為他們有效克服自身在教學過程和知識更新過程中有待改進之處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開辟更多的培訓途徑。高職院校可委派此類“雙師型”教師到當地科研院所或全國知名的高校進行短期全脫產進修培訓,在校兼任重要行政崗位的老教師可采用半脫產的培訓形式。培訓的重點應放在當今社會的新興專業和新知識,同時,還應提升老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適應能力和教學設備的使用技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資深老教師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系統,加快他們的專業教學理念與時代教流的接軌,使畢業于高職院校的知識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受到社會行業的青睞。此外,對于擁有一定教齡的資深老教師來說,薪酬、福利甚至休息休假時間等未必都是最具激勵性的因素,他們更多地會看中學校對他們職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因此,在職培訓無疑是對他們的一種有效激勵,無形中會提升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肥城市| 渝中区| 台山市| 克拉玛依市| 库车县| 通河县| 阜阳市| 济源市| 新田县| 蓬安县| 班戈县| 梁河县| 陇西县| 荥经县| 长宁县| 柳州市| 慈利县| 永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中方县| 黑河市| 周口市| 黎川县| 湖州市| 杭锦旗| 娱乐| 盐津县| 遂宁市| 黎川县| 汉沽区| 太原市| 西畴县| 喀喇沁旗| 定襄县| 江川县| 丰城市| 新竹市| 神农架林区| 东港市|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