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6 08:4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肥胖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據泛美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美國,三分之二的成人體重超標,三分之一的成人患肥胖癥。在加拿大,一半人口體重超標,患肥胖癥人口占13%。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德國、芬蘭、牙買加、科威特和捷克也出現了類似現象:至少50%的人口超重,15%以上的人患肥胖癥。報告說,肥胖現象最近出現了兩種令人擔憂的趨勢:一是逐漸向青少年發展,二是由第一世界向第三世界蔓延。與20年前相比,美國的肥胖兒童數量增加了 66%;在巴西,肥胖兒童人數增加了240%。在智利、墨西哥和秘魯等國,每四個4~10歲的兒童中就有一個體重超標或患肥胖癥。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現患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與1992年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肥胖已成為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相關部門不完全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肥胖癥正在以每5年翻一番的驚人速度在增長,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死亡人數已達30萬,成為僅次于吸煙之后的第二個可以預防的致死危險因素。
2002年世界各國肥胖人口比例
1級:瑙魯75.0%、美國31%
2級:英國23%、俄國22%、希臘24%、科威特27%、智利27.3%
3級:加拿大14%、德國13%、西班牙13%、芬蘭14.9%、埃及14%
4級:意大利9%、中國5.7%、日本3.8%、澳大利亞9%。見《世界肥胖地圖》。
2002年世界各國超重人口比例
1級:瑙魯95.0%、美國75%
2級:智利65.3%、英國66.2%、埃及69.4%、希臘68.5%、葡萄牙60.1%、澳大利亞67%
3級:西班牙55.6%、新西蘭53%、意大利42.1%、法國44.4%、牙買加37.7%、科威特38.6%沙特阿拉伯37.7%、挪威37.9%、德國31.9%
4級:加拿大26.5%、阿根廷22.1%、哥倫比亞27.9%、芬蘭28.4%南非21.7%、中國28.9%、伊拉克21.7%、新加坡22.0%、韓國24.3%
5級:墨西哥17.2%、捷克14.0%、俄國13.7%、南斯拉夫18.7%、以色列14.9%、古巴10.6%、朝鮮9.7%、日本15.1%、印度16.0%、厄立特里亞4.4%、 埃塞俄比亞5.6%、孟加拉國6.1%、越南6.4% 、斯里蘭卡7.4%。見《世界超重地圖》。
資料來源:WHO官方普查報告、廣州健康信息網、湖北導航網、中國評論新聞網、中國消費網、本刊資料室
鏈接
53.2%
生活
居民未來收入信心指數53.2%
6月,央行的《2012年第二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未來收入信心指數為53.2%,較上季下降1.7個百分點,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同期值中的最低水平。近7成居民認為物價、房價“高得難以接受”。而居民就業感受指數為40.1%,分別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2和0.6個百分點。居民未來就業預期指數為48.9%,分別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4和4.3個百分點,接近2009年以來的最低值。
47%
就業
2011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47%
第三方教育咨詢研究機構麥可思6月《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該報告指出:2011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門類是工學(92.5%),最低的是法學(86.省略網頁的信息圖表顯示:全球網民22%的可支配收入用于網絡購物。對于中國網民來說,這一比例達到31%,位居第二,僅次于印度的33%。74%的全球網購交易發生在中午到午夜期間,其中44%發生在傍晚。每日20時40分,可謂全球網購的“黃金時間”。全球95%的網購交易是在家里完成。46%的網購者會在購物的同時看電視,31%的選擇使用社交網絡。
95%
社交
中國95%的網民注冊社交網絡
近期Bestfreeonline網頁的《外媒中國社交網絡報告》顯示:全球互聯網用戶平均每人每月上網16小時,22%的上網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社交網絡最活躍的國家,在中國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5700名受訪者中,95%的人注冊了至少一個社交網絡。91%的受訪者表示過去半年內登錄過社交網站。而日本的這一比例為30%,美國為67%,韓國為70%。中國一半的社交網絡用戶注冊了兩個以上的社交網絡賬號。
新發現
10億人
世界
肥胖人群超重,相當于世界多出10億人
來自倫敦大學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針對世界肥胖人口做了一項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全球人口總重量為28700萬噸,其中有1500萬噸來自胖子,有350萬噸來自超級胖子。這些肥胖人口胖出來的重量,相當于世界上多出10億人。另外,就平均體重來說,世界每個人平均體重62kg,其中美國人平均80.7kg,亞洲人平均57.7kg。所以,雖然亞洲占世界61%的人口,但是體重卻只有全世界的13%。相反,北美雖然只占全球人口的6%,但是超過1/3的胖子都在那里。
8倍
態度
瘦人“膚淺”的可能性是肥胖者的8倍
耶魯大學拉德食品政策肥胖中心麗貝卡普羅博士同美國雜志、門戶網站《Glamour》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通常會憑第一眼看到的外貌特征判斷對方的性格。肥胖者被認為“懶惰”的可能是瘦人的11倍,被認為“大腦遲鈍”是瘦人的6倍;瘦人被判定為“膚淺”的可能是肥胖者的8倍,被認為“自我”的可能是肥胖者的4倍。
30%
未來
中國高素質員工將占全球30%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工人(高素質員工)供應國。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新一代高素質員工將獨占全世界同類員工的30%,遠遠高出美國所占的5%。相比之下,日本以及大部分歐洲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總共僅占14%。到2030年,世界各地的就業市場將面臨共3800萬高校畢業生員工的缺口和9000萬無技能員工的過剩。
20%
健康
有晉升空間的工作者,得病幾率低20%
美國科學家曾調查已故的750名男士,其中包括總統、運動員、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分析身高與壽命的關系。他們假設1.73米為美國男子身材高矮的分界線,發現矮個子比高個子平均壽命長ll%,多活9-10年。美國總統中,5名高個子平均壽命為66.6歲,而5名矮個子平均壽命為80.2歲。身高在1.85米以上的籃球運動員,平均壽命為64.6歲;而身高在此標準以下的田徑運動員,平均壽命為73.6歲。.
我國也有類似的調查報告。中國老年醫學研究所曾對長沙市90歲以上100名壽星進行隨訪,發現他們身高平均值,男性為1.50米,女性為1.40米。
科學家研究發現,機體的基礎代謝與體表面積成正比,體表面積又與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體表面積相應增加10%,體重相應增加16%,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與高個子相比,矮個子的內臟器官相對大些,功能也較強,而且身體各個器官排列緊湊,相互之間容易聯系,神經和內分泌調節功能較高,有利于長壽。
肥胖的標準計算有兩種方法,一為體質指數法(Bmi)。體質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2。如某人體重60公斤,身高1.60米,體重指數為60÷(1.60x1.60)=23.4。指數20-23為正常,25-40為I級肥胖,40-50為Ⅱ級肥胖,50以上為Ⅲ級肥胖。二為簡易法:身高(厘米)減105(男)或減100(女),得數大致為正常體重(公斤);超出正常體重的10%-20%作為診斷肥胖的標準。 肥胖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還易引起腰椎和腰部肌肉損傷,導致增生性關節炎。因此,壽星中肥胖者較少。
瘦,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低于體質指數正常值23以下15%者,多數是慢性病患者。“千金難買老來瘦”一說缺乏科學根據。醫學、營養學界認為,瘦人抗寒、抗病能力低下,經不起慢性病的折磨,結核、貧血、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神經衰弱患者瘦人較多,骨折的瘦人多于胖者。過瘦的人如果血壓、血脂、血糖都正常的話,應適當多吃些富含營養的食物,調整增加睡眠的時間。但先天瘦型的健康人,沒必要去增肥。
身高無法選擇,而胖瘦可以通過運動和健身來調控。資料證實,太胖或過瘦都不利于人體健康。正常體型者長壽的比例最高,也是最理想的體型。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團中央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從2007年開始,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通知》中提出的口號是:“健康第一”“達標爭優,強健體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為落實《通知》要求,某中學初三(1)班準備召開“走進‘陽光’,迎接奧運”主題班會,請做好以下工作。
1.根據下面要求,請你為主持人設計一段開場白。
要求:(1)開場白中要有“陽光體育”和“民族素質”這兩個詞語。(2)開場白中要有與“奧運”相關的內容,如五環旗幟、奧運口號、奧運健兒、奧運吉祥物等(涉及一項內容即可)。
同學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進‘陽光’,迎接奧運”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2.第一小組的同學收集了以下兩則材料,準備在發言中用這兩則材料引導全班同學認識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迫切性。請你幫助他們從下面兩則材料中各提取一條信息,讓他們的發言具有針對性。
材料二
根據有關部門2005年的調查,北京市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持續增長,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卻持續下降。中學生血壓偏高的比例超過一半,學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長了50%。 (材料引自有關部門對學生體質情況的調查報告)
從材料一提取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材料二提取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更好地落實《通知》中“每天鍛煉一小時”和“掌握至少兩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的要求,第二小組的同學制訂了一份體育鍛煉計劃。下面是這個計劃的要點,其中有三項內容不符合《通知》中提出的這兩項要求,請找出來,并將序號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第二小組陽光體育鍛煉計劃要點:
①每周日組織半天的爬山活動,以彌補平時鍛煉時間的不足。
②每天到學校或體育場所進行鍛煉,要保證一個小時的時間。
③利用課余時間上網進行棋類、球類等游戲活動,但時間要限制在一個小時之內。
④每個同學要在踢毽子、跳繩、跑步、跳遠、打球等項目中選擇至少兩項進行鍛煉。
⑤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嚴格訓練,爭取達到或超過學校甚至區運動會的比賽記錄。
⑥利用體育課或課余的時間,向體育老師請教自己所選定的運動項目的訓練要求。
計劃中不符合《通知》要求的是:第_____項、第____項、第____項。
(2007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
【特色簡評】
日前,《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一份來自中國的調查報告,上海瑞金醫院寧光教授等人在報告中稱,2010年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達11.6%,糖尿病前期率為50.1%,兩者合計高達61.7%。也就是說,約60%的成年人高血糖(血糖異常升高),血糖正常者僅不到40%。
60%成年人血糖值不正常,這是非常令人吃驚的狀況。在吃驚之余,讓我們先看看數據背后的原因。這次調查采納的是美國糖尿病協會2010年的診斷標準。其中“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值為5.6~6.9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值為7.8~11.1毫摩爾/升,或糖化血紅蛋白值為 5.7%~6.4%。這三項檢查中有一項符合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值≥7.01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值≥11.1毫摩爾/升,或有糖尿病典型癥狀及隨機血糖值≥11.1毫摩爾/升。此三項中有一項符合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診斷標準與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有所不同,特別是“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差別較大。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前期”為:空腹血糖值為6.1~6.9毫摩爾/升(此項下限明顯高于美國糖尿病協會標準),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7.8~11.1毫摩爾/升(此項與美國糖尿病協會標準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我國現行“糖尿病”診斷標準基本與美國糖尿病協會診斷標準相同(但很多時候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根據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2007年至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全國14個省市進行調查發現,糖尿病患病率為9.7%,糖尿病前期發生率為15.5%,兩者合計為25.2%。簡而言之,新的調查采納了美國標準,比中國現行標準更嚴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則相差不大。
本文無意討論兩種診斷標準的優劣。從預防高血糖并發癥(包括心梗、腦卒中、尿毒癥、壞疽、失明等)的角度來看,采用美國糖尿病協會較嚴格的標準,把更多的人診斷為高血糖,以期引起公眾對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重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調查表明,三成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的人接受了治療,只有四成人的血糖得到控制。這說明,公眾對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認識非常之少。而事實上,糖尿病前期不但具有發展為糖尿病的高度風險,還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因素,與血脂異常、高血壓、腹型肥胖等也有關系。
60%的中國成年人血糖高,該數字趕超美國,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經超過美國。眾所周知,肥胖、高脂肪飲食、靜坐的生活方式及缺乏體力活動、老齡化都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在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此外,很多研究也把矛頭對準國人飲食結構中過多的精制谷物(即白米飯、白饅頭),而粗糧可能對胰腺具有保護作用。與粗糧相比,精制谷物消化吸收快,血糖反應較劇烈,這可能可用來解釋我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趕超美國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低脂飲食、減輕體重和增加體力活動等生活方式干預措施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生活方式干預3年可使這種風險降低58%。這意味著,為了預防糖尿病,至少有一半的中國成年人應當行動起來,改進生活方式。具體目標包括:1.使肥胖者的BMI控制在24或以下;2.至少減少每日總熱量400~500千卡;3.限制攝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喝含糖飲料;4.限制紅肉攝入,多吃植物性食物;5.進行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每天30分鐘,每周至少5天。
【關鍵詞】 高血壓;危險因素;農村;防控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又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我國存在著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及控制率低的特點。對其進行干預是目前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我們于2008年6月至8月按照遼寧省項目辦要求,對遼寧省阜蒙縣農村高血壓患者進行系統的篩查并對部分發病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現把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6月至8月,收集阜蒙縣農村25個鄉鎮191個行政村35~75歲常住村民,(居住5年以上),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嚴重心功能不全,明顯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等。采取隨機分層抽樣方法共調查30200人。
1.2.1 調查方法 采用省項目辦統一的調查問卷,經省、縣項目辦統一 培訓合格的鄉村醫生入戶面對面詢問調查,并由縣專家組對10%研究對象進行入戶或電話督察回訪,以保證其真實性、科學性。
1.2.2 調查內容 ①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電話;②是否吸煙、飲酒、是否高鹽飲食,有否高血脂,糖尿病等;③血壓相應情況,是否知曉高血壓,是否用藥治療,血壓控制情況等。
1.2.3 血壓測定方法及高血壓診斷標準 統一采用省項目辦指定的歐姆龍431c血壓計采取右上肢連續3次測量,間隔至少一分鐘,取3次平均值。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判定高血壓,即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
2 結果
2.1 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調查30200人,確診高血壓11321人,男:4641人,女:6680人,患病率為37.49%,高血壓知曉率44.2%,治療率30.1%,控制率為4.6%
2.2 高血壓患者數及危險因素情況見表1。
3 討論
3.1 本次調查遼寧省阜蒙縣農村高血壓患病率為37.49%,明顯高于有關資料顯示的農民高血壓患病率25.31%,知曉率、治療率與有關文獻報道大致相同。高血壓控制率為4.6%,明顯低于2002年我國抽樣調查的高血壓控制率8.1%,更低于最新JNC-7公布的美國的高血壓控制率34%。血壓水平與未來心血管事件危險間的相關是連續性和持續性。對血壓進行干預是目前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本次調查樣本大,較真實的反映了阜蒙縣農村高血壓流行狀況,將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據。
3.2 本次調查遼寧省阜蒙縣農民高血壓合并肥胖62.9%,合并吸煙48.69%,合并飲酒67.99%,合并高鹽飲食89.45%。前3項與有關調查無明顯差異,高鹽飲食尤為突出,合并2種以上危險因素尚未統計。吸煙是可改變因素,應重視對高血壓群體加大控煙措施[1],但也有報道吸煙與高血壓控制情況尚存爭議。高血壓預防實驗(TOHPⅡ)發現,減輕體重與降低血壓之間存在劑量正相關,保持正常體重對防控高血壓促進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2,3]。過度飲酒及高鹽飲食是高血壓病及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阜蒙縣系北方蒙族聚集區,由于氣候,民族習慣,生活方式等特點,限制飲酒及控制高鹽飲食是防控高血壓病的難點、重點。近年來本地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這必將對防控高血壓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文.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要點解讀.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14(10):47-51.
IGF-1是致癌因子嗎
網文稱,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細胞活躍生長與繁殖,導致前列腺癌、乳腺癌。
IGF-1是什么物質?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乳品標準委員會副主任楊月欣教授告訴記者,IGF-1的全稱是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子,對人體而言,其在血糖控制、生長發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一種蛋白質多肽。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表示,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種激素樣蛋白質,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和液體里,包括人體的母乳。一般飲用的情況下,牛奶中的IGF-1不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記者,在多項研究當中,最低組的乳制品攝入量為每日240克(以牛奶計)以下,最高組的每日攝入量超過700克,從研究數據看,每日攝入相當于牛奶240克的乳制品不會顯著增加或降低癌癥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對184個國家及地區的調查顯示,在畜牧業發達的蒙古國,其前列腺癌、乳腺癌發病率為2.4/10萬和8/10萬,是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酪蛋白會導致乳腺癌嗎
有網文稱,牛奶中的酪蛋白會導致乳腺癌,加速癌細胞擴散。
據介紹,酪蛋白廣泛分布在天然乳類中。牛奶中的蛋白質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組成,酪蛋白占80%以上,酪蛋白分子量大,是攜帶礦物質的載體,如酪蛋白磷酸肽就是其水解產物,能促進鈣等礦物質吸收利用。100克牛奶中約含3克蛋白質,一斤牛奶約含15克,而我國每人每天從一日三餐平均攝取的蛋白質有70克,酪蛋白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網友所說的“酪蛋白致癌”依據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大鼠實驗”。大鼠被給予致癌物黃曲霉素的同時,分別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結果顯示酪蛋白相對更易促進黃曲霉素誘發癌癥。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君石院士表示,一些媒體報道未完整呈現上述動物實驗,完全沒有提及黃曲霉素這一致癌物。陳君石指出:“假如沒有致癌物,無論是酪蛋白還是大豆蛋白都不會引起大鼠發生癌癥。”
多喝牛奶會引發慢性病嗎
有媒體報道,多喝牛奶會造成慢性病(如多發性硬化病、高血壓等)發病率上升,其中一個依據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現為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等進行了慢性病和飲食調查,康奈爾大學的坎貝爾教授據此寫成《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提出“西方飲食結構中牛奶攝入過度有害”的觀點。
據介紹,該項研究是對我國60余個縣的慢性病發生、居民膳食、營養素攝入情況和血液、尿樣等所做的調查。作為調查的組織者、《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首版作序者,陳君石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調查的內容與這一科普書的關系甚少,更與“牛奶致癌”無關。
“美國人膳食中約70%的蛋白質是動物性蛋白質,至少有一半來自奶和奶制品。歐美國家的一些人過多地喝牛奶或攝取大量乳制品,會引發一些健康問題。但把牛奶當水喝在中國人當中很少有。”陳君石說,對普通人來說,最關鍵的原則仍是平衡膳食。飲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傾向者應選擇低脂、脫脂奶。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日飲奶量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遠低于美國等國家。而實際上,據中國營養學會近20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城市人均日飲奶量只有44毫升,全國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左右。
牛奶營養價值被夸大了嗎
有網帖提出,海帶、蝦皮的鈣含量比牛奶高十幾倍,許多蔬菜鈣含量也高于牛奶。也有網友稱,喝牛奶會導致人體偏酸性,鈣元素會從骨頭里溶出來,導致鈣流失。
美國食品安全技術協會高級會員、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王澤斌對記者說,牛奶的確不是含鈣最豐富的食物,它的優勢在于其中的鈣很容易被吸收,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鈣會受到植酸、草酸等成分的影響而吸收困難。同時,人體有非常精密的酸堿調節系統,吃什么食物就改變人體酸堿性的說法并不科學。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學系教授余海虎說,牛奶含有人體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維生素D及鈣等,但這些成分也可從其他食物中獲取,牛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營養幾乎全部可被人體消化吸收,故被稱為完全營養食物。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大中型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中的“肥胖兒”也正以每年7.8%的速度不斷增加。
營養學家憂心忡忡:如果還不盡快改善中國人的膳食結構,“現代營養不良癥”帶來的危害將越來越嚴重!
所謂“現代營養不良癥”,即營養單一和營養過剩,醫學專家指出,此癥是由于“過食膏梁厚味“而導致的。生活條件改善后,現代人普遍偏好多食大魚大肉這類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認為這才有營養。殊不知,正是過多食用這類食品,才使得體內“葷營養”過多。而某些身體必需的“素營養”“卻吸收太少,從而導致營養失衡,因而出現肥胖病,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種病癥,嚴重的甚至可能威脅生命。而人們對于這種現象的漠視,使“現代營養不良癥”已經成為威脅人們生命的“隱形殺手”。
營養不均衡導致內環境失調
約四成中國居民不吃雜糧,據中國營養學會的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約40%不吃雜糧,而且膳食中的谷類消費明顯下降。實際上,正常人每天需要保證300~500克的谷物營養攝入量,尤其需要注重早餐的谷物營養攝取。
而據2006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對象中,不吃早餐的人占到3.2%,城市年輕人不吃早餐的比例更高達4.6%。中山大學營養學系教授蔣卓勤表示,沒有一種食物所含的天然成分是可以完全滿足人體需要的,盡管谷類食物營養價值高,但還需通過和別的食物一起合理搭配食用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蔣卓勤表示,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搭配,最有營養的早餐搭配應該是谷類、奶類、蛋類、水果類。對于年輕人來說,要保證營養充足,谷類加奶類的搭配營養足夠了;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再適量搭配一種水果;如果是小孩的話,還要加上一個雞蛋。
人們日常早餐所食用的饅頭、面包等都屬于谷類食物,但它們都是加工過的精糧,營養價值不如未經加工的粗糧。因而專家指出,早餐除了要注意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外還要注意選擇粗糧,才能真正做到營養均衡。
科學的食物營養搭配法
《黃帝內經》認為,飲食調養應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要達到平衡膳食,就要遵從“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的原則。
而現代營養學認為,要實現營養平衡,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比例應該在7:1左右。有關專家認為,要遏制“現代營養不良癥”大肆流行的勢頭,還必須建立營養均衡理念,回歸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谷物為例,其實中國人對于它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千百年來就是我們中國人最主要的傳統食物;陌生則是因為當高膳食纖維的谷物食品逐漸普及并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主流早餐食品時,它卻離中國人的早餐越來越遠。
有人想過是什么原因嗎?
晚上吃水果對身體不好的原因,就是水果中含大量果糖。
我認為脂肪肝和內臟脂肪的元兇就是糖分,尤其是果糖和砂糖(蔗糖)。因為果糖分子小,很容易在吸收后迅速成為脂脂肪。脂肪肝的成因,會不會是糖分攝取過量呢?
會讓我這么想的原因,就是大概20年前我曾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成人醫學中心,針對1300名診斷出脂肪肝的患者,做了歷經約5年的追蹤調查。
當時普遍認為脂肪肝的三大成因是“肥胖”、“糖尿病”及“飲酒過量”,但調查之下發現實際上很多狀況是不符合以上三者的“原因不明型脂肪肝”。
由此可知,成因當然不可能是“肥胖”。進一步浮現真正的原因就是“飲食內容不均衡”,尤其是“糖分攝取過量”。
根據對脂肪肝患者所做的飲食習慣問卷調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以大量水果代替蔬菜的人,以及常喝罐裝咖啡或蔬果汁的人。
此外,5年來我也請這些脂肪肝患者協助調查,記下他們的飲食內容。
5年后發現,整體而言,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患者在脂肪肝的改善上會比減少脂質攝取的人來得多。
于是,我用兔子做了實驗。在3只兔子的飼料里分別加入蔗糖、果糖和淀粉,持續喂食。結果肝臟中含有最多脂肪的就是吃摻有果糖飼料的兔子,然后依序是蔗糖、淀粉。
換句話說,即便同樣是碳水化合物,果糖和砂糖(蔗糖)都比淀粉容易轉化為脂肪。其中的差異我想自然是各種糖分子的大小不同,也就是因吸收速度而異。果糖的分子最小,能最快從小腸吸收,經過門脈這條血管進入肝臟,合成為三酸甘油酯。
2003年美國也出現了這樣一份調查報告,針對1.2萬名美國人調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代謝癥候群罹患率的相關性。
這項調查的結果顯示,相對總攝取熱量而言,碳水化合物比例越高的男性,罹患代謝癥候群的比例也越高。總攝取熱量中碳水化合物超過60%的男性,相較于攝取量在40%~60%的男性而言,罹患代謝癥候群的幾率是1.7倍。
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食物纖維,當然有它的好處,但一天的攝取量應該控制在200克以內。此外,一天攝取超過50克的砂糖就會增加三酸甘油酯。當然,白飯或面包這類食物也都是糖分,千萬不能吃太多。不過,也絕不能因為這樣就以完全不吃白飯的方式來瘦身。
因為糖分也是腦部唯一的能量來源,大腦一天消耗的熱量大約是500大卡,來源全都是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
用不吃碳水合物的方法來瘦身,會導致腦部缺乏能量。
遇到這種狀況,腦部就會把存在于肝臟中的肝糖當做緊急狀態下的能量使用,但肝糖的儲存量最多只能撐上兩天,消耗完之后,肝臟就會從蛋白質制造糖分。
這時,萬一體內也沒有蛋白質的話會怎么樣呢?身體就會打起肌肉中蛋白質的主意。換句話說,為了腦而犧牲肌肉。
也就是說,采用控制糖分,只攝取極低量糖分的瘦身方法,會提高肌肉越來越瘦的風險,最后身體變得非常不健康。就像前面提過,基礎代謝也會驟降,變成易胖難瘦的體質,陷入體重上上下下的惡性循環。
記得凡事都得保持適量,“過猶不及”這句話,誠然就是瘦身的金玉良言。
作者提示
10項要點,讓你過上“不發胖的生活”:
1.三餐依照早餐3、午餐4、晚餐3的比例,就不發胖。
2.每一口食物咀30次,就不發胖。
3.采用白飯和配菜分開的“套餐型吃法”,就不發胖。
4.就寢兩小時之前吃完晚餐,就不發胖。
5.戒掉喝冷飲的習慣,就不發胖。
6.不要攝取過多糖分、脂肪,就不發胖。
7.睡眠充足,就不發胖。
8.不累積壓力,就不發胖。
9.勤于活動,就不發胖。
【關鍵詞】 超重
脂聯素(adiponectin,APN)是脂肪組織的一種特異蛋白,可抑制脂肪酸流入肝臟,促進肝臟胰島素活性,刺激過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體-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增加脂肪酸氧化〔1〕。低脂聯素血癥可促使脂肪酸流入肝臟、降低脂肪酸代謝,導致脂肪肝進展。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期疾病常呈隱性狀態,是疾病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解男青少年血清脂聯素與肝臟谷丙轉氨酶(ALT)的關系,探討肥胖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北京市132名14~16歲超重、肥胖男中學生為對象。通過體檢和既往病史,排除慢性病(包括繼發性肥胖)患者;通過實驗室檢查,排除感染性肝炎現患者。
12 方法 由經嚴格培訓的醫師,按“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細則”方法〔2〕,測量身高、體重、腰圍,計算體質指數(BMI)。超重、肥胖判定參照《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3〕。測量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采集清晨空腹(禁食12h)靜脈血3ml,室溫下凝固離心后,用HITACHI7060型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等4項血脂指標。分別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胰島素和脂聯素。胰島素抵抗用穩態評估模型(HOMA-IR)代表。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PC10軟件進行分析;非正態分布資料進行Log轉換,成為正態分布資料。
2 結果
21 轉氨酶正常組與增高組各項指標比較(表1) 轉氨酶增高組BMI、WAIST、LDL-C、TG、HOMA-IR和APN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ALT正常與增高組各指標比較(略)
注:ALT正常與增高組比較,* P
22 脂聯素與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其他成分相關分析(表2) 血壓、血脂指標與BMI、WAIST呈顯著正相關,尤其脂聯素與BMI、WAIST、SBP、LogHOMA和LogALT呈顯著負相關(P
表2 脂聯素與胰島素抵抗和其他代謝綜合征相關分析(略)
注:* P
23 校正BMI和WAIST后相關系數 分別校正BMI、WAIST后,血清脂聯素與轉氨酶水平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01673,r=-01628,P>005);同時校正BMI、WAIST后,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0163,P>005)。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血清脂聯素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的組成成分如BMI、WAIST、SBP、DBP等呈顯著相關,與其他人群研究結果一致〔4〕。進一步證實脂聯素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本研究還發現,轉氨酶增高組脂聯素水平顯著低于轉氨酶正常組,進一步證實低脂聯素血癥會促進轉氨酶活性的提高,單因素相關分析也支持該結果。但與Yokoyama等研究結果不同〔5〕。本次研究在校正BMI、WAIST后,脂聯素與LogALT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本研究對象為青春期男生,可能尚處于肝臟脂代謝紊亂早期,脂聯素對肝細胞代謝的影響還依賴于體重和體脂的分布,體重減輕后,隨著脂聯素水平上升,這種肝臟脂代謝紊亂可能逆轉。而在成人,即使控制體重,脂肪脂代謝異常也難逆轉,故本階段加強預防,可防止成年期非酒精性肝炎發生。有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控制體重后,血漿脂聯素水平上升,有關體重減輕后轉氨酶活性的變化特征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Berg AH,Combs TP,Du X,et al.The adipocyte secreted protein Acrp30 enhances hepatic insulin action[J].National Medicine,2001,(7):947-953.
〔2〕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27.
〔3〕 季成葉.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篩查分類標準[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125-128.
什么才是健康的“老來瘦”
【本刊記者】肥胖和體重不足都是應當重視的老年營養問題,可人們往往很重視老年肥胖而對于體重不足并沒有足夠的認識。
【施主任】 是這樣的。從近幾年的病患就診數量來看,肥胖人群的數量遠比消瘦人群多,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老年人消瘦這一問題。早在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就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低體重的發生率為17.6%,也就是說有近1/5的老年人體重不足,是45~59歲人群的2倍。
【本刊記者】 人們通常說“有錢難買老來瘦”,那么,如何區分健康的“老來瘦”與體重不足?
【施主任】 “老來瘦”這個“瘦”指的是要瘦得適度,并不是單純的消瘦。一般來說,我們是這樣界定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理想體重(公斤)=身高(厘米) ― 100。健康的“老來瘦”應該是不超過或低于理想體重正負10%以內。如果實際體重低于理想體重的10%―20%,就屬于消瘦人群;如果低于20%以上,就是營養不良了。
體重不足引發健康危機
【本刊記者】 老年人體重不足是哪些原因所致?危害有哪些?
【施主任】 老年人體重不足一種是由各類疾病引起的,如胃腸道疾病、甲亢、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另一種是由于脾胃功能減弱、食欲減退、營養吸收不良、飲食不當和不愛運動所致。體重不足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一系列的危害,如增加疾病的易感性、骨折率上升、損傷及外科傷口愈合緩慢、某些應激狀態者的耐受力低下、對寒冷抵抗力下降、經不起疾病消耗等。
老年人如果發現日漸消瘦,體重不足,甚至是營養不良,最重要的是越早進行營養干預越好。一方面可以改善身體狀況,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經濟負擔。比如,老年胃癌營養不良患者,如果要是在治療期間沒有同時進行相應營養干預,病人的愈后就會比較差。
日常飲食調養很重要
【本刊記者】 老年人如何預防體重不足?
【施主任】 老年人日常生活要做好以下幾點:
1.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提高膳食質量。選擇食物時,更應注意保證奶類、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制品的攝入,經常變化種類和烹調方式,以保證能量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
2.適當增加進餐次數。除了增加膳食攝入量,同時應避免一次進食較多,導致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采取少量多餐,每天進餐4次~5次,這樣既可以保證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吸收利用。
肉類攝入過多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135g,其中以豬肉為主,每日攝入量為80.6g,禽類、蛋類、魚類,每日攝入量分別為29.9g、27.2g、18.9g。
解析:肉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來源,供給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無機鹽和維生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50g―75g,成都^肉類攝入量明顯超標。
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蔬菜攝入量為361.5g,水果攝入量為120.3g。
解析: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蔬菜水果攝取量若嚴重不足。加上脂肪攝食量偏高。會導致乳腺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罹患率節節高升。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均每日攝入蔬菜量為300―500g,水果量為200―400g,成都^蔬菜攝入雖然達標,但處于下限;水果攝入量嚴重不夠。
奶類攝入量偏低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奶類及奶制品攝入量為65.0g,其中,鮮乳品57.0g、酸奶5.5g、奶粉2.5g,分別占奶類攝入量比重為87.7%、8.5%、3.8%。
解析:奶類是―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品,能為人體提供必須的優質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中國營養協會推薦人均攝入的奶類食品總量為300g。從報告看,成都人攝入量遠遠不夠。
水產品類攝入量過小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水產品攝入量為23.2g,其中魚類18.9g、蝦類0.8g、其他水產品及制品3.5g。
解析:水產品食品以魚蝦類為主。作為高生物價的蛋白、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來源,在人類營養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標準為人均每日水產品食品攝入量75g―100g,成都人水產品攝入量過小。
谷類攝入量不均衡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谷類、薯類及雜豆食物攝入量287.6g,其中谷類攝入量197.1g,占攝入總量的68.5%。薯類及雜豆^均每日攝入分別占主食攝入量13.7%、17.8%。
解析: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人們每日應攝入谷類薯類及雜豆250g―400g為宜,薯類的攝入量應在200―250克左右。此外,雜豆(區別于大豆的豆類)、玉米、淀粉類蔬菜如土豆、芋頭、藕等都應該均衡攝取。
在外飲食支出比重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