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13:10: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士職業倦怠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圖書館,編目員,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又稱職業枯竭、職業倦怠,是指從業人員所體驗到的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和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綜合癥狀[1]。情感耗竭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感受到疲乏不堪,精力喪失;人格解體指個體對待服務對象一改過去的積極和熱情的狀態而出現的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個體的勝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甚至出現不再勝任和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的狀態。工作倦怠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在工作重壓之下身心能量被耗盡的感覺,既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對工作中的挫折所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工作倦怠主要發生在具有助人性的公共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需要長期、直接的面對公眾,并提供服務,以解決他人的困難,例如教育、醫療、新聞等社會服務行業,但圖書館作為信息服務機構,其員工中的工作倦怠現象也很值得關注。Affleck等早在1996年報道了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52.8%的圖書館從業人員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某一方面的表現,而夠上綜合征標準者占8.5%[2],這說明圖書館從業人員同樣是工作倦怠的高發人群。工作倦怠作為一種隱性的職業傷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論文參考,圖書館。本文主要從編目員的角度,來分析圖書館員的工作倦怠現象。
1 圖書編目員工作倦怠的表現
當今,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文獻呈幾何級數增長,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的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樣地,作為圖書館基礎業務的編目工作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編目員的職責被賦予了許多新的要求, 同時編目員也在承受著由此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各種心理壓力。
許多圖書編目員中都有下面的行為或感覺: “每天下班和清晨起床時,我都感覺到非常疲勞”、“我的工作太辛苦”、“我的工作就是不斷的重復,單調乏味”、“我對許多事情都不感興趣,同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漠”、“我變得越來越冷漠沒有同情心”、“我們單位有很多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要求”、“我的工作上班的時候做不完,周末總還要去加班”等,許多編目員開始對自身的能力、價值、前途等問題產生懷疑,擔憂、悲觀的情緒彌漫,工作倦怠日漸突出。這種工作倦怠影響到編目員自身健康和發展,比如睡眠障礙、高血壓等,并且也導致編目員在日常工作中敷衍了事,從而也嚴重影響了編目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對圖書館工作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效應[2]。
2 圖書編目員工作倦怠的原因
引起工作倦怠的原因可分為社會因素、職業因素、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四大方面[3] [4] [5]。
首先是社會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信息環境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編目員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在逐級下降, 編目工作由原來組建館藏的核心地位逐漸下降至機械套錄數據的地步, 特別是近兩年來掀起圖書館編目業務外包的趨勢,更是讓圖書編目員們對行業存在的意義及自身的生存充滿著危機感。再加上編目員很少與讀者直接接觸,他們的工作很少被了解,以致他們的辛苦勞動常常被忽視了,長期從事著辛苦的編目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公平的待遇,編目員很難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成就感與自豪感,情緒不斷低落,對工作出現抵觸的情緒,并逐漸發展成為工作倦怠。
其次是職業因素,較早時期,美國在東南圖書網區域進行一個“Pertinent general and library specific stress”研究,從時間、工作熟練和競爭壓力等方面進行圖書館從業人員的工作壓力狀況的調查[3],結果顯示:工作環境的變化和自動化工作程序是造成圖書館工作壓力增大的重要因素。圖書編目工作既有精深細密的腦力勞動, 也有繁重的體力勞動,有限的編目人員要長時間的呆在電腦面前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編目員們經常會有體力透支感, 而且,各編目工作環節程式化特點明顯, 機械、單調、 缺乏靈活性, 這種長時間重復地操作容易產生枯燥單調的情緒。另一方面, 這種程序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個人的創造性, 不能自主地掌握工作的效果。另外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編目員的工作成果是非“顯性”,也使得編目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到壓制。
當今編目員工作倦怠有其時代特性,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文獻增加,圖書館員的工作量加大, 服務對象層面擴大, 服務時限延長,服務質量要求提升等客觀形勢,給館員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 而經濟收入與某些行業相比又明顯偏低, 從事基礎業務工作的編目員們難免要面對工作成就和經濟負擔的雙重壓力。男性編目員可能感受更深,但是占編目員絕對多數的女性館員的情感細膩、抗壓脆弱, 相對更易產生工作倦怠。
再次是個人因素,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方面。論文參考,圖書館。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圖書編目工作也帶來了巨大的革命。但是,這些并沒有減輕編目員的工作負擔,這些工作方式的改變,長時間呆在電腦前可能會導致相應的身體不適或疾病,如眼睛疲勞、脖子酸痛以及頸椎、腰椎疾病等。這些身體的不適給編目員工作帶來了許多壓力,工作倦怠的產生也是在所難免了。再者就是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人能夠及時調整自已的心態,樂觀面對問題,減少工作倦怠的發生。由于編目工作職業涉及外部空間相對較窄,予以個性展示機會不多,實現人生的目標和永無休止的重復性的煩雜工作交織在一起,感到失望而出現工作倦怠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隨著個體承擔的社會角色隨著年齡的增大,角色沖突和快速的轉換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很多人會經常的把工作角色的壓力帶到生活角色中,導致情感支持系統出現問題,而讓員工倍感疲勞。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社會因素還是個人因素,導致職業倦怠最主要的是壓力。壓力是自己心理或生理上對某種需求或挑戰的反應,良性壓力(good stress)是指人們能夠經受的、持續時間有限的、并能給人們帶來一種興奮的體驗。而不良壓力(bad stress)主要帶給人們一種被控制的而且無法擺脫的沮喪和無奈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是持續的或經常發生的,因此也是危險的,有害的,易于導致各種心理耗竭[6]。
3 如何改善工作倦怠
如上所述,編目員的工作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避免和處理的方法也是多元的,應該從個人、組織、社會等多方面進行干預[7]。
(1)個人調節,這是克服工作倦怠的關鍵。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①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如果倦怠者能夠重新認識工作的意義,就會降低或緩解工作倦怠的程度。1995 年,Cary Cherniss 對教師、護士、心理咨詢師、律師等倦怠者進行個案研究之后發現,做有意義的工作是克服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近期美國醫學雜志(JAMA)提出提高對工作意義的認識,是克服初級醫生工作倦怠,提髙醫生髙質量的良方[8]。同樣,編目員需要個人在本職工作中尋求自我滿足和自我挑戰,不斷更新思想,完善知識結構,并確立較高的工作目標,提升自身價值。
②克服負面情緒:面對壓力,必須學會善于用意志和技巧避免傷害,保持心理健康。在工作倦怠中,負面情緒往往源于編目員工作所得回報低于心理預期,且工作環境始終處于一種程序化的流程中,而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于工作無需團隊參與,進而缺少交流、缺乏團體感、和價值沖突等導致的結果。論文參考,圖書館。及時地調控情緒,積極樂觀面對職業困擾,是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內容。論文參考,圖書館。論文參考,圖書館。情緒調控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進行。
③提高職業能力,獲得團隊支持:職業能力包括工作技能以及與領導、同事相處的能力。工作能力低下,工作中疲于應對的員工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工作能力強,但人際關系極差的員工產生工作倦怠的機率也不低,這就要求編目員既有業務專長,又有良好的處理人際交往能力,這兩者在實際工作中是相得益彰。與同事和諧的工作關系對工作倦怠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個體一旦意識到自身有工作倦怠感,就要嘗試尋求合作與幫助。在工作中不但需要技術支持,情感支持和鼓勵往往更加重要。從同事中獲得有益的建議、信息和反饋,特別是從管理層獲得關注及贊賞,均能夠有效地激起工作興趣,抑制和消除職業倦怠。
④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減少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緩解職業倦怠,提高效率,觸發工作激情,這也是防治工作倦怠的手段之一。
(2)組織方面,圖書館管理者多為新老員工提供職業發展指導課,鼓勵編目員多參加繼續教育、學術交流等提升自我素質、提高專業技能的活動,保持員工的思想活力,有利于減少圖書館員倦怠的發生,鼓勵員工參與對自己所涉及的決策意識,為員工提供健康的綠色工作環境以及多營造輕松愉快的工作氛圍,也能充分激發圖書編目人員的潛能,減少工作倦怠的發生。圖書館的行政領導,包括團體組織,如工會、青年和婦女組織要積極參與圖書館職業倦怠的防治,
(3)社會方面,提高圖書館編目員的工資待遇,給予其合理的報酬,能夠激勵編目人員的工作熱情,也能給予他們心理平衡。論文參考,圖書館。同時應加大輿論的宣傳,讓讀者在了解編目,認識編目工作的同時,增加對圖書館編目人員的理解和支持。
總之,編目員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預防和減少編目員乃至整個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倦怠,將有益于提高圖書館的工作效益和服務質量。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尚無圖書館人員,特別是編目員的工作倦怠的流行病學數據,我們對圖書館員工的工作倦怠的特點和干預方法尚需進一步研究,引入心理學或其他心身醫學工作者參與此項工作有著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C Maslach. Job burnout, how people cope[J].Public welfare. Vol 36.,1978. 56-58.
[2]Mary Ann Affleck. Burnout among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librarians[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 Volume 18,lssue 2,Spring 1996,pages 165-183
[3]Charles A.Bunge. Stress in libraryWorkplace[J]. Library trends. 1989,Vol(38),1.92-102.
[4]楊霞.高校圖書館編目人員的職業倦怠探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Vol.21,No.06. 214-217.
[5]王維.高校圖書館編目員職業倦怠現象初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8 年第8 期.總第150 期,95-97. [6] Bruce S.McEwen.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Pole of the brain[J].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7,Vol(87):873-904.
[7]任敏卿.如何克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倦怠”[J].東南轉播.2009,11:70-72.
[8]MS Krasner,RM Epstein,H Beckman,et al:Association of an EducationalProgram in Mindful communication With Burnout, Empathy, and Attitudes Among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JAMA .2009,302(12):1284-1293.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重癥監護病房護士的工作滿意度情況,提出醫院護理管理對策。方法采用深度訪談法搜集9例個案資料,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資料轉化為文字資料,并將資料組織為對研究現象有意義、個體化的解釋;提出醫院對所士加強管理的對策和措施。結果重癥監護病房護士認為工作滿意度主要受以下3方面影響:(1)工作量大,護士們感覺身心疲憊;(2)工作壓力大;(3)特殊工作環境的影響。提出加強管理的措施:(1)醫院管理者在制定政策上給予關注;(2)根據重癥監護室提高護士福利待遇,護理工作的特點進行任務的分配和工作內容的設計;(3)減輕工作負擔;(4)完善重癥監護室護士的選拔制度,增加專業護士的培訓;(5)重視護士職業生涯的規劃;(6)增加護士與患者及管理層的溝通。結擊工作量大、壓力大及特珠工作環境是影響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管理者應關注這個特殊職業群體,采用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穩定并發展護士隊伍。
國內外大量研究發現,護士的工作滿意度較低,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造成護士的離職。工作滿意度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經歷的評價所產生的情緒反應。護士工作滿意度不僅與工作本身及工作環境有關,也受個人、家庭及社會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利用深度訪談的方法調查了9名上海市綜合醫院重癥監護病室護士的工作滿意度情況,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首先在上海地區隨機抽取9所二級和三級設有重癥監護病室的綜合醫院,在每所醫院的重癥監護病室隨機抽取1名護士作為被調查對象。受訪護士的一般資料見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法搜集資料。本研究訪談提綱中的主要問題有: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您這份工作的待遇如何;工作與生活之間是否協調;您與同行之間的相處;您對護理管理的看法;您如何看待護士這份工作;您覺得重癥監護病室和院內的其他科室比有那些不同;在這個環境里工作您體會最深的是什么;您是否喜歡現在的工作;您對現在的工作是否滿意。訪談的地點選擇病房內單獨的房間,在不受到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征得被訪談對象的同意后,根據訪談提綱對9名護士進行了訪談錄音,訪談時間為30-45 min。
1.3資料整理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資料轉化為文字資料。具體步驟為:轉化一閱讀原始資料一登錄一尋找本土概念一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一描述一組織巨。資料分析時,嘗試融人被訪者的經驗,不受既定研究規則的限制。
2結果
2. 1工作量大,身心疲憊
2.1.1人員不足,工作負荷大9名護士都提到工作量太大,護士的人員不足。2號護士說:“我們的編制應該是12名護士,但是現在加上護士長也才10名,平時就9個護士在倒班,所以大家都感覺非常疲倦”。5名護士強調說:“我們人力不足,平時工作量很大,上班時幾乎都是小跑著的,下班的時候都是腰酸背疼、筋疲力盡,回家除了睡覺什么心思也沒有了”。4號和5號護士提到:“經常很難按時下班,每次下班都要比正常的晚1h左右,要是趕上搶救患者那更不知道要拖到多晚才能下班”。
2.1.2生活護理過多重癥監護室是相對封閉的科室,平時很少有家屬探視和陪護,患者的一切需求都由護士幫助完成。相對其他科室患者的生活護理內容多,也無形中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6號護士這樣形容:“我們要每分每秒地盯住患者,患者家屬不在身旁,患者的事情都要我們來做,有什么要求都要滿足他們”。
2.1.3書寫工作過于繁瑣訪談過程中,筆者了解到,重癥監護室的患者都屬于特別護理,需要書寫的護理文書很多,極大地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4號護士說:“每天就光處理醫囑錄人電腦、做記錄的工作就需要一個人,這個人除了干這個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了”。
2.1.4假期少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工作量大、人員不足,平時很少有假期。有5名護士都提到了自己很多年都沒有休過假。9號護士這樣說:“五一、春節我們都要正常排班的,根本不可能休國家法定的假期。每到過節放長假的時候心里都非常難過”。
2.2工作待遇差、壓力大,人員不穩定
2.2.1待遇差9名護士在訪談中都強調重癥監護病室的護士相對其他科室工作量要大很多,但是工資待遇和其他科室基本一樣。訪談時,5號護士說:“我們平時都是超負荷工作的,我看的一本書上(張偉英主編的《實用重癥監護學》)統計過關于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工作量問題,書上說每個護士每天滿負荷的工作量是40至50點,而我統計過,我的每個班次的點數是127點。但是我的工資收人卻和其他科室沒有什么明顯差別,這樣讓自己感覺到心理非常的不平衡”。
2. 2.2工作壓力大隨著危重癥醫學的不斷發展,要求重癥監護室的護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因此,護士感覺工作壓力非常大。4號護士這樣描述自己平時的工作:“患者的病情重,在病情觀察上要特別的細致,覺得責任非常重大。所以,上班的時候我們的神經都是崩得很緊的,一直都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有時候到后面的精力就比不上開頭了,要是碰上搶救的緊急情況,狀態不好就容易出錯了,所以感覺工作壓力非常得大”。訪談中,有6名護士都反復提到了自身健康的問題。她們普遍反映“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對自己的健康很不利”。訪談時,6號護士這樣描述:“我們的工作量在不斷加碼,但是給我們的人員卻不增加,這樣不斷增加的工作量讓我們的身體吃不消。我來這里時間不是很長,已經開始有頸椎病了,那些在這里時間長的老護士就更不用說了”。
2.2.3人員不穩定重癥監護室多是危重患者,對護士急救護理的要求很高,而一名合格的重癥監護室的護士是需要經過專門培訓后才上崗工作的。但是很多醫院由于重癥監護室的護士流動性大、人員不足,醫院為了滿足工作的需要,往往從各個科室直接抽調人員來重癥監護室工作。在訪談中,9名護士都表示自己來重癥監護室工作前未經過專門培訓,是從其他科室調過來的,并有不少人是非自愿的。5號護士這樣描述自己來重癥監護室的經歷:“去年這里的護士快要走光了,醫院開始在各個科室挑人來補充,剛開始的時候是(要求個人)主動報名,醫院當時做了很大的宣傳(略),結果沒有人來,后來沒辦法了就開始在各個科室選人。我以前是在骨科工作的,當時到骨科選人時我被選到這里來工作,我是非常不愿意的,但是沒有辦法”。
2.3特殊工作環境的影響
2,3.1特殊、封閉的工作環境不利于護士的健康重癥監護室是個特殊的且相對封閉的環境,和其他病室相比,其室內的空氣流通性差,很多病菌易存留其中,護士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對自身的健康有不良影響。5號護士說:“這段時間我們科室感冒的人很多,一旦得了感冒很長時間也不好,這個環境的空氣不好,在這里呆著很容易交叉感染,加上平時累,得了病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所以一般都要拖上1個月才能完全好”。
2.3.2特殊的職業體驗重癥監護室的護士經常參加患者的急救,有更多的面對生死的機會,這樣的工作體會使她們對自己的這份職業和其他科室護士有不同的感受。在訪談中,筆者體會到: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們雖然感覺到自己的工作辛勞、待遇上不盡人意,有很多的怨言,但是一旦提到自己曾經搶救的患者,她們都有著深深的職業自豪感。7號護士這樣描述:“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是喜歡在重癥監護室工作的,雖然辛苦,但是每當我看見自己能把那么重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看見他們從一個昏迷的患者恢復到一個健康的人走出醫院,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會為自己的職業感到深深的驕傲和感動”。另外,6號護士對自己的工作體會有著不同的見解:“雖然在重癥監護室工作更能體現護士的價值,但是我覺得往往在普通病房的護士有更強烈的自我滿足感。原因是我們在這里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患者和家屬看不見我們的工作。這里的患者一般都處于昏迷或昏睡狀態,也根本不會注意到我們的工作。我在胸外科的時候,問過一個從監護室轉出來的患者監護室和病房的護士那個更好,他回答我病房的護士好,監護室的護士都不管我們。其實監護室的護士每天24 h都在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但是患者卻感覺不到我們的關心。所以我們的感覺很差,對這個工作的滿意度是很低的”。
2. 3. 3護患溝通機會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者病情重,幾乎都沒有家屬的探視制度,護士和家屬接觸的機會很少,長期以往會造成重癥監護室護士的護患溝通能力降低。另外,因為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平時工作非常緊張,她們也很難真正騰出時間來和患者或家屬進行溝通。3號護士這樣說:“長期以來我們的護理工作量很大,來了就開始一直不停地做事情。病房內的護士一般先會學習怎么和患者及家屬溝通,而我們沒有機會和時間這樣去深人接觸他們,鍛煉的機會少;另外,我們在培訓時也只是注重技術和理論的培訓,與人溝通方面的培訓很少”。
3討論
3. 1醫院管理者應充分關注這個特殊的職業群體護士的工作滿意度低,留職傾向差,護理隊伍不穩定,護士人員數量的急劇減少,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據2005年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19. 0%以上的護士低于5年護齡,50%的護士低于10年護齡。重癥監護室的護士作為護士行業中的特殊群體,醫院管理者及護理管理者更應高度重視這一職業特點,在制定相應的政策上給予關注,提高她們對本職業的工作積極性,減少護士的流動性。
3. 2根據工作特點進行任務分配和工作內容的設計研究結果表明,工作的依存性和自主性對工作滿意度有很大影響。訪談中有9名護士都提到醫院管理層對護士關注太少,在重癥監護室這樣特殊的工作場所,管理者對工作任務的分配和工作內容的設計沒有特別的體現。現代護理管理者已注意引人人本化管理理念,對排班等各項護理管理細節進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壓力。但是管理者常常忽略了不同科室之間的差異性,對于一些特殊的科室沒有體現出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各級護理管理者應根據工作場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勵理論,通過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調動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擴大護士長、護士的自主性,有效提升護士的工作滿意度。
3. 3減輕工作負擔,提高護士福利待遇所有的訪談者都提到護士數量少,工作量大,福利待遇差。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重癥監護室的床位和護士的比例應達到1,2,但是上海市各個綜合醫院重癥監護室的床護比均遠遠低于這個比例。因此,應采取有力措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減輕護士的工作負擔。著名管理學家波特和勞勒指出:直接決定員工“努力”的因素是員工所得報酬的價值和通過努力能獲得相當報酬的比率。護理管理者應在夜班費津貼、特殊崗位津貼中對重癥監護室的護士給于傾斜,使其感覺到自己多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以調動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多為護士創造獎勵、培訓、晉升的機會。
3. 4完善重癥監護室護士的選拔制度,增加專業護士的培訓訪談中,護士們經常提到自己到重癥監護室工作的經歷,她們認為醫院應該設立一個完善的重癥監護室護士的選拔制度。對于這樣一個技術要求高、工作壓力大的科室,醫院管理者應充分考慮到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挑選那些技術水平高、身體素質好、能夠耐受壓力和挑戰的護士到重癥監護室工作。危重病醫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為更好地適應醫學模式的發展,醫院應定期送護士去參加培訓,補充新知識和新技能,以能更好地適應自身職業的發展。
3. 5管理者應重視護士職業生涯的規劃生涯規則是影響護理人員工作專業化、事業化、留任、離職率及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癥監護室這個特殊的工作崗位應定位于年輕人,35歲以上的護士不再適宜從事重癥監護室這樣高負荷、高壓力的工作。護理管理者應將超過這一年齡的護士重新分配工作崗位,解決好她們的再就業問題。Marilyn的研究發現,提供護士雙重職業發展通道對提高護士的積極性及工作能力非常必要,醫院應推進護士自我職業能力的發展計劃,不斷將業務發展方向告知員工,幫助員工認識到自己的技能是否具有競爭力,創造條件讓員工學習和變得更具有靈活性,保障員工可以自由選擇。
論文摘要:目的調查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現狀,找出相關影響因素,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借鑒。方法采用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和自行設計的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對344名低年資護士進行調查,并對結果作統計學分析。結果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條目的均分值為3.023-3.919;不同醫院等級、科室、第1學歷、勞動關系等方面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在一些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職業價值觀是人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職業需要、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意愿、職業態度、職業理想等內容。低年資護士處于工作初期,剛剛完成了學校教育,在學校、課堂形成的理想價值觀和日常工作實踐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雖然低年資護士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護理職業價值觀,然而現實工作中,專業和組織方面的因素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如時間壓力、角色的限制、人手短缺、工作超負荷等。由于專業和組織因素限制了低年資護士價值觀的落實,無論士氣、工作滿意度和忠誠度方面都受到了影響,導致職業倦怠現象較為普遍,離職傾向較高。因此,有必要探討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借鑒。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8年11月隨機抽取揚州市1所三級醫院,4所二級醫院的低年資護士(本研究將工作年限鎮3年的護士定義為低年資護士)344人為研究對象,其中三級醫院173人,占50.3%,二級醫院171人,占49 . 7 0r6。調查護士年齡19 }-28歲,平均(22 . 262士1. 697)歲,其中女性343名,男性1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①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采用Dr. Darlene Weis等2004年編制的NPVS一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一R)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國內研究者已對該量表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可以用于測量國內護士職業價值觀。該量表分為照顧提供,行動主義,責任、自由、安全,信任4個維度,26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nkerr S點計分,均是正向計分,從“不重要,有點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重要”分別是1一S分,得分越高,職業價值觀越積極。②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自行設計,從影響職業價值觀的因素(包括家庭、醫院、社會)人手,針對低年資護士這一群體進行問卷的設計研究,并邀請護理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測定,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修訂。然后運用問卷進行預調查,測量問卷的信度。預調查顯示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的Cronbach’s a值為0.919。根據預調查結果進行問卷修訂,最終形成問卷。
調查方法: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說明填表要求。發出問卷363份,回收有效問卷344份,回收有效率94.8%。
統計學方法:資料采用統計描述、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全部數據運用SPSS 1S. 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測評結果
分別計算出每一條目的得分均數,得出護士職業價值觀26個條目的均數排序(見表1)。
計算出每一維度的均數,發現維度4“信任”的均數最高,為3. 786士0. 109,其次為維度1“照顧提供,’(3.637士0.236)。維度2“行動主義”均數最低,為3 .404 1 0 . 226。
2.2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
將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按醫院等級、目前所在科室、是否是獨生子女、婚姻狀況、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第1學歷、職稱、勞動關系進行分組比較。研究發現,不同婚姻狀態、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學歷的學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獨生子女職業價值觀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同醫院等級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醫院等級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1“照顧提供”比較,二級醫院171例,“照顧提供”維度評分為3.661土0.928;三級醫院173例,“照顧提供”維度評分為3. 442 1 0. 7560 2者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不同科室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科室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2“行動主義”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不同第1學歷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中專132例、大專139例、本科73例不同第1學歷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4“信任”評分分別為3.902士0.750,3.950士0. 716和3.625士0.680。結
果顯示,差異具有顯著性(P
不同最后學歷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最后學歷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4"信任”比較,中專121例、大專142例、本科81例評分分別為3 . 909士0. 764, 3. 930士0. 711和3.679士0. 686,差異具有顯著性(P
2.3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多因素分析
以護士職業價值觀均分為因變量,以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條目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篩選出對護士職業價值觀均分有影響的因素,結果見表3。
3討論
3.1低年資護士總體職業價值觀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揚州市二級、三級醫院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總體中立偏積極,各條目的均分值為3 . 023— 3 . 919 , 4個維度的均分值為3.404 —3. 786?!氨3只颊邔︶t護人員的信任”是本次調查對象對護士職業價值觀認同度最高的條目,這是因為護理工作是護士與患者為了醫療護理的共同目標而發生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前提,也是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開展、滿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前提。所以調查對象對“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價值觀呈現出較高的認同。但調查對象對“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這一條目認同度最低,這是因為大多數護士認為護理人員日常護理工作的主要實質內容是給患者提供健康照顧,而認為“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并不是其主要工作內容。本次調查對象是低年資護士,均不是護理管理者,極少有意識、有機會參與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所以調查對象對“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價值觀呈現出較低的認同。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是同事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消除隔閡、屏障,互相幫助提高的一個平臺,而本次調查對象認同度低,值得護理管理者及護理教育者重視。
3.2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婚姻狀態、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學歷的學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獨生子女職業價值觀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醫院等級、科室、第1學歷、最后學歷、職稱、勞動關系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在一些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護理管理者應更注重對三級醫院、急診科、輸液室、本科學歷、護師職稱、編外護士的干預,使其穩定專業思想。
3.3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多因素分析
個體因素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表10顯示,對未來是否有職業規劃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茖W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使護士個人發展目標與醫院發展目標相聯系并協調一致,培養護士的組織歸屬感,促進護士的自我實現。此次調查顯示,僅6.98%的低年資護士對未來有職業規劃,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引導低年資護士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醫院因素對職業價值觀影響:表10顯示分層次使用、自主學習時間、收人與付出相符度、發揮潛能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提示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將有利于其職業價值觀的穩定。①分層次使用。根據資歷的高低(學歷、職稱)使用護士后能使護士的自我成就感增強,工作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職業價值觀測評中,僅13. 95%低年資護士認為醫院能根據資歷的高低(學歷、職稱)使用護士,提示醫院應分層次使用護士。②自主學習時間。護理工作需要不斷充實新知識,低年資護士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求知需要更強,如果自主學習時間太少,將會導致求知需要受挫,其它需要的滿足也會受挫。本次測評顯示,僅13 . 95%低年資護士認為自主學習時間多,提示護理管理者應給予低年資護士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③收人與付出相符、發揮潛能。Zysberg等研究認為個體職業選擇的主要動機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實現,而本次調查僅57. 55%低年資護士認為收人與付出相符,9. 89%護士認為從事護理工作能發揮自身潛能和實現工作上的期望。低年資護士認為護理職業不能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這必將影響其職業價值觀。
社會因素對職業價值觀影響:表10顯示杰出人物宣傳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本次調查僅21.8%低年資護士認為社會對護理專業方面的杰出人物的宣傳到位,提示社會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
3.4建議
逐步開展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護理管理者應嘗試將職業生涯規劃納人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根據護士的能力、興趣、需求、個性特點等制定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和路徑,以此激勵低年資護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穩定其職業價值觀。
護士是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并為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一個特殊職業群體,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經常與病原體、化學消毒劑、各種輻射線及有毒物質接觸,直接導致對身體健康造成職業損害。職業損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職業損害因素導致的損害;另一個是與職業有關的疾病損害,這兩方面的損害對女性生殖健康、孕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其程度已經成為女性職業衛生研究的焦點[1]。因此,做好護士懷孕期間的健康防護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孕期護士面臨的職業損害因素
1.1 機械性因素 包括注射器針刺傷、刀片劃傷、玻璃器皿碎片的刮傷。這些機械性意外傷害是護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職業損傷,能夠導致受傷者出血,且具有感染的風險。因為未經消毒的器具存在多種病毒及細菌,一旦裸露的傷口與這些病毒、細菌接觸,造成感染的概率較高。據文獻報道[2],臨床護士針刺傷率高達80.6%,其中74.5%被污染針頭所刺傷,并已經證實20種病原體可經過針刺傳播[3]。在這些意外傷害中,高危病毒具有潛在的重大威脅,如艾滋病(HIV)病毒、乙肝(HBV)病毒等,因此在平時護理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來處理器械,避免直接與未消毒的器具直接接觸,如不慎發生刺傷或劃傷,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并用消毒液處理傷口后包扎,做好長期跟蹤觀察。
1.2 化學因素
1.2.1 化學藥劑損傷 護理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化學類藥劑主要是消毒劑,如二氧化氯消毒劑,含氯類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等。消毒劑在使用過程中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呼吸道黏膜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傷害。甲醛是一種極強的殺菌劑,但甲醛作為毒性較高的物質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公認的變態反應源,也是潛在的強致突變物之一。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水腫[4],引起鼻咽癌、結腸癌、腦瘤、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引起新生兒染色體異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記憶力和智力下降。兒童和孕婦對甲醛尤為敏感,危害更大,因此,懷孕護士必須做好對應的防護措施,避免頻繁接觸這些有毒物質。
1.2.2 細胞毒素藥物損傷 如果生物試驗中涉及了細胞毒素類藥物,例如一些化學療法藥物,這些細胞毒素類藥物有極高的毒性;與微生物產品不同的是,它們不可以被福爾馬林或過氧化氫中和。經常隨著空氣的流動,毒素顆粒通過空氣流通分散到這個醫療空間中,通過皮膚或呼吸道進入到人體中,造成嚴重的傷害。盡管護士在護理期間接觸的這些細胞毒素藥物劑量較小,但長期接觸后會在人體內造成一定的累積,危害作用更長遠,容易造成流產和胎兒發育不全[5]等誘發因素。推薦使用生物安全柜、細胞毒素安全柜等具有隔離效應的設備。
1.2.3 有毒氣體損傷 醫療場所彌漫著各種有毒氣體,其中大多數的氣體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福爾馬林、麻醉廢氣等,對聽力、記憶力、應變感知能力產生影響,特別對孕期護士能夠造成極大的危害,如果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可引起流產、胎兒發育不全等。
1.3 物理因素
1.3.1 波源損傷 產生波源的醫療儀器不在少數,而這些儀器發射的電磁波、微波、聲波對人體具有一定的傷害。電磁波和微波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積累效應等。各國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證明:長期接受電磁輻射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紊亂、記憶力減退、提前衰老、心律失常、視力下降、聽力下降、血壓異常、皮膚產生斑痘、粗糙,甚至導致各類癌癥等;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婦女易患月經紊亂、流產、畸胎等癥。噪音不但對人體聽覺系統有明顯損害,對心血管系統同樣具有損害作用,使血管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長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勞、煩躁、頭痛、聽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等[5]。
1.3.2 殺菌、消毒方法損傷 一般物理殺菌、消毒方法多采用紫外線或臭氧等,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可對人體的皮膚、眼睛、免疫系統等造成傷害。紫外線能破壞人體皮膚細胞,導致皺紋、色斑,使皮膚未老先衰,嚴重時產生日光性皮炎及曬傷,或皮膚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癥,引起癌變。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研究表明,空氣中臭氧濃度在0.012 ppm水平時(這也是許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導致人皮膚刺癢,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響,引起咳嗽、氣短和胸痛等癥狀;空氣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醫人數平均上升7%~10%。對那些患有氣喘病、慢性支氣管炎的護士來說,臭氧的危害更為明顯。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危害主要針對一些傳染源病毒,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結核菌等。據研究,含病毒濃度高的血液和體液依次為:血液、傷口分泌物、唾液、羊水等。含病毒濃度低的體液包括:尿、便、汗、淚、母乳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7],暴露于含HBV血液、體液,感染HBV比率為6 %~30 %;若HbsAg(+)、HbeAg(+)感染率更高[8]。
1.5 心理因素 孕期護士情緒容易產生波動,再由于心理負擔壓力、工作緊張等因素經常引起與職業有關的疾病發生,如高血壓、血管緊張性頭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護理要求也日益增高,護理工作高負荷、高責任、高風險以及人際關系的復雜可造成護士職業倦怠,又常常因為應對各種醫療糾紛而使護士承受更多的精神壓力,長期處于焦慮狀態,使身體始終處于高度緊張,因此,及時調節護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2 孕期護士個人身體防護對策
2.1 孕期護士職前教育 近年來,醫療系統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就是職業防護,使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職業危害可能給護士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加他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必須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防護知識學習與培訓。內容包括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職業防護相關的法規;發生職業暴露后的應對措施;消毒隔離技術及制度;有關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的最新進展。教育活動不是簡單的應付,而要持續深入地進行,貫穿于日常護理活動中。并將護士的職業防護工作作為管理職責的一部分,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護制度,督促大家嚴格遵守其操作規程。
2.2 加強管理 加強高危科室的管理,如手術室、感染科、急診科等,都是對護士孕期安全的保障。懷孕護士應避免處理放、化療藥物及接觸放射源。在危害孕婦健康的區域應有醒目標志,對科室使用的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普查、檢修,陳舊性噪音大的儀器設備盡量淘汰[9]。另外,應準備一些特殊的保護性器材,如:有效隔離微粒的口罩,對人體無毒、無害的消毒設備和消毒劑、防輻射的工作服等安全設施。
2.3 安排合理班次 有些醫療機構護士排班不合理,導致疲勞作業,工作效率低下,睡眠不足。孕期護士極為需要睡眠并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僅對體內胎兒的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減少了母體生殖內分泌紊亂、生理節律失調及其他由不合理排班導致的不良后果。
2.4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護士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在醫護過程中至關重要,如經常洗手、衣物消毒更換等。洗手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在護理患者過后,將進行脫衣,洗手、消毒,帶過的手套應做好相應處理。如果手有破損時,盡量戴兩層橡膠手套,用過后及時更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對自己而且對患者都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應時刻養成這種習慣。
3 小結在我國,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人群中,護士占有重要比例,為我國的衛生醫療服務行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其工作環境的特殊性,經常受到來自職業方面的傷害與壓力,常常使護士處于焦慮、恐懼與精神緊張狀態,這不僅對他們自身的健康存在威脅,更對護理工作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要排除來自外部的干擾因素,做好生活方面的細節工作,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服務環境,確保醫療護理工作順利地展開。
參考文獻
1 黃愛群.紡織廠工效學因素與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學研究.合肥:安徽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2 毛秀英,吳欣鵑,于荔梅.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
3 段慧,呂衛華.實習護生護理操作中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天津護理,2004,12(6):34.
4 董順紅.護士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當代護士,2007,(1):96.
5 任小英,喻嬌花,熊宇.不同科室護理人員被針刺傷現狀調查.實用護理學雜志,2003,19(3):61.
6 崔蘇敏.護士職業性危害及自我防護.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3):332.
7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淺談腫瘤科護士的自身防護.哈爾濱醫藥,2002,22(2):90.
[關鍵詞] 消極情緒;調節期待;作用機制;應對;心理健康
一、引言
情緒對個體具有重要的適應意義,情緒調節的作用在于當情緒對個體適應產生不協調時進行干預與調整,從而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得到增強。因此,情緒調節對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大量研究發現情緒調節的失敗會導致情緒與社會心理方面的機能障礙。情緒調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情緒調節能力的個體,在人際交往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人際交往質量產生截然相反的影響。
鑒于情緒調節對于個體適應的意義,探索影響情緒調節效果的影響因素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往的研究多是從個體人格特征因素(如控制點)和家庭因素(如親子依戀、教養方式等)著手,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者發現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期待對隨后的情緒或與情緒相關的認知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即情緒期待始終能夠預測情緒體驗。( Olasov&Jackson,1987;Catanzaro,1989;Catanzaro & Mearns.1990,1999)。在此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Kirsch,Meams和Catanzaro等人基于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框架提出了消極情緒調節期待(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y,簡稱NMRE)概念,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消極情緒調節期待對于個體的抑郁、焦慮等消極心境具有預測作用,能夠影響個體的應對行為和應對的效果。作為一種類化期待,消極情緒調節期待具有對行為驅動的動機作用,同時具備和人格特質一樣的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因此,研究消極情緒調節期待對于臨床更好的干預不良心境的進程和預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概念及其測量
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概念是在羅特社會學習理論的框架下進行定義的。羅特的行為預測公式為:BP=f(E & RV),也就是說行為潛能(behavior potential,即個體做出某一特定行為的可能性)是強化效價( reinforcement value)和期待(expectancy.簡稱E)的函數。如果強化效價和期待都很高,做出相應行為的概率就很高,兩者中一個或者兩個都很低,則相應行為發生的概率也很低。期待是羅特理論中的一個主要的認知變量,是指“個體所認為的由于在一特定情境中做出了某種行為,從而能使某特定強化發生的可能性。”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問題解決的類化期待是情感性自我調節的重要維度。研究那些應對抑郁心境的個體,發現應對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一個重要差異就是,成功者相信他們自己所做的應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也就是那些對自己說“我會好起來的”真的就能夠更快的恢復。Olasov和Jackson(1987)通過實驗操作(增強或者減弱)婦女在經期體驗到消極情緒的信念,結果那些相信消極情緒是經期前階段特征的女性比控制組被試在經期報告更多的消極情緒,并且在隨后的40天內,情緒期待與經期和經期前的情緒顯著相關。Burn等獲得類似結果,抑郁的女性比非抑郁的女性有更低的悲傷應對期待。Franko將情感性類化期待定義為對于能夠緩解消極狀態或者能夠引發積極狀態的外顯的行為或者認知的期待。受此啟發,Mearns與Catanzaro(1990)在羅特期待概念的基礎上將消極情緒調節期待定義為個體對于自己通過一定認知或者行為方式減輕或者終止消極心境的信心。通常,高NMRE的個體相信他們處在消極心境的時候能夠努力使自己好起來,低NMRE的個體對自己改變情緒狀態的信心則低一些。
Mearns等人根據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概念,編制了消極情緒調節期待量表(NMR-Scale),量表有30個題目,每道題目以“當我感到心煩時,我相信”開頭,量表包含消極情緒調節的一般性狀況、行為應對期待和認知應對期待三個方面,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單一維度。
對量表的驗證研究表明NMR-Scale量表與社會期望和Rotter的控制點量表存在適度相關,與抑郁的構念有較好的區分,與大五人格中神經質和開放性特質存在低水平的相關,與焦慮敏感性存在適度相關??偟膩碚f,NMR-Scale量表是一個非常穩定的跨情境的測量工具,與社會期望、控制點、抑郁、人格特質和焦慮敏感性具有很高的區分效度。研究還表明NMR-Scale具有較好的增量效度,在控制了和消極情緒相關的其他一些因素(各種應對策略、絕望感、控制點等),NMRE仍能很好地預測消極情緒的狀況,說明NMRE和其他一些相關因素在情緒調節過程中有不同的路徑和機制,是一種預測抑郁及消極情緒狀態的有力變量。
三、消極情緒調節期待與應對、抑郁的相關研究
(一)消極情緒調節期待與應對的關系及作用機制
NMRE可以對壓力應對過程及應對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在引起消極心境的壓力事件中,緩解消極心境的狀況是一個被期待的結果,相信自己能夠緩解目前狀況的個體將會使自己進入應對目前狀態的行動計劃,例如直面問題、尋找社會支持,這些都是應對壓力的積極策略。研究表明NMRE和更多的積極應對策略有關,例如問題指向(計劃、積極應對、尋求工具性幫助等),而對于應對成功的消極期待是和回避任務相聯系的。對于一些不良行為如藥物濫用、酗酒和吸煙( Thorb。rg&Lyvers,2006;Cohen,Mcchargue&Morrell,2007)的研究也表明,較低水平的NMRE和這些不良行為相關。并且固有的、較差的NMRE水平促使一些個體將物質濫用作為一種情感壓力應對策略。
NMRE和應對的縱向研究表明,NMRE不僅直接影響應對進程的情感效果,還與消極心境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Mearns( 1991)研究NMRE對大學生失戀后應對和抑郁的預測作用,結果表明NMRE可以預測失戀后更多的積極應對行為,在控制了抑郁水平之后,也和積極應對顯著相關,NMRE不僅可以預測當下的抑郁水平,還可以預測六個月后的抑郁水平的變化。Cantanzaro和Green―wood(1994)在6-8周之間分別評估了一個大學生樣本。他們測量了NMRE、情境性應對、抑郁和軀體癥狀,兩次測量的NMRE的水平變化和抑郁水平的變化相關。那些報告在調節消極情緒能力上更有信心的被試,同時報告更低水平的抑郁。Cantanzaro等(1999)用結構方程模型評估了隨著時間變化NMRE對應對和癥狀的直接和間接作用,表明NMRE對于4-6周后的抑郁、焦慮癥狀的預測作用獨立于應對特質傾向和樂觀、悲觀特質。
對于NMRE的作用機制,Krisch(1985)指出,除非個體相信所做出的應對是有效的,否則解決問題的嘗試可能是無效的。根據反應期待理論,NMRE具有自我確證的作用,它也會在壓力相關的應對結果中產生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高NMRE的被試相信“如果努力能使自己感覺好一些,我真的會好一些”,當這些個體通過一些應對行為來緩解不安,最終收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不僅直接源于積極的應對,還包括對于應對行為的信心-NMRE的作用。即,心境的改善不僅依靠不斷地使用有效的應對策略,還要依賴于對這些策略有效性的信念。反之,如果個體不相信自己的應對策略是有效的,那么應對的效果很可能是不良的。多項研究支持這一結果。Krisch等(1990)研究NMRE、壓力應對和癥狀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控制NMRE之后,積極應對和抑郁癥狀正相關。Brashares和Catanzaro(1994)研究NMRE和應對反應在家庭中有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子女們中的作用時,結果也表明積極應對策略和抑郁癥狀之間的正相關。他們認為,在壓力源不可控制的情況下,一般與癥狀負相關的積極應對策略的作用可能被削弱?;颊咦优畬刂撇∏榈膽獙νC明是無效的,這讓他們報告更多的抑郁癥狀和自我責備。這也說明應對策略是否有效還依賴于應激源的性質。針對這種積極應對反而和不良的癥狀正相關的現象,Krisch認為有兩種可能,首先,對于應對策略缺乏信心,會導致個體從事更多種類的應對。但是由于對多種應對策略的不夠專注從而應對結果也不盡人意。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即使個體能夠成功挑戰生活事件,除非他們相信是自己的應對行為使自己感覺好一點,否則他們的惡劣心境會持續下去。
(二)消極情緒調節期待與抑郁的關系及作用機制
抑郁是指個體持久的、相對穩定的愉的缺乏。研究表明抑郁高分組往往比低分組體驗到更多的羞愧、悲傷、自我敵意等負性情緒,缺少快樂和興趣。Gross的研究發現,抑郁癥狀較嚴重的個體較多地使用表達抑制的調節策略。國內學者的研究也發現,抑郁高分組對負性情緒和正性情緒的感受性及調節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在感受負性情緒時較多地沉浸于負性情緒之中,在調節方式上更多地采取增強型調節和宣泄。不適當的情緒調節方式很可能是加重抑郁的重要原因。
消極情緒調節期待方面的研究發現,抑郁組和正常組的NMRE得分有顯著的差異,NMRE對于抑郁和焦慮以及身體癥狀有預測作用,高NMRE和積極的心境、更少的軀體癥狀、更少的焦慮特質相關。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NMRE對于緩解抑郁具有重要作用。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交互作用:抑郁的個體更多地關注情緒的消極方面,采取更消極的情緒調節方式,情緒狀況的惡化導致個體調節情緒的期待水平進一步下降,促使個體更加消極的對待自己的情緒狀況,從而陷入抑郁的狀態之中不能自拔。而具有較高水平NMRE的個體可以在產生消極情緒后,相信自己能夠通過一定認知或者行為方式緩解消極情緒狀態,從而更快的從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因此,NMRE水平的差異很可能是導致個體情感修復差異的重要因素。國內外的研究均發現,高NMRE的個體有較強的消極情感恢復能力,他們認為自己會成功的從消極情感中恢復,并傾向于恢復激活的活力。并且高NMRE的個體在誘導進入消極情緒的條件下,會產生積極的認知來調整自己,產生情緒不一致的記憶效應,而低NMRF的個體則會產生和情緒一致的認知。(Smith&Petty,1995;Rusting&Dehart,2000)
NMRE對于抑郁等不良情緒的作用機制可能通過兩種方式進行。首先,作為反應期待,他們是自我確證的。研究者發現NMRE對抑郁癥狀的作用獨立于應對反應,相信自己能夠緩解消極的心境能夠減少不良的影響。其次,NMRE通過應對反應的調節作用間接影響情緒。高NMRE能夠促使個體做出更多的對健康有益的積極應對。
NMRF作為一種反應期待,其本身的自我確證效應可以通過情緒對記憶的影響來理解。首先,NMRE可以看作是與積極情緒結果相關的認知偏向。Tulving提出的特異性編碼原則認為“存儲的內容取決于感知的內容,取決于編碼的方式,同樣,存儲的內容決定了哪些提取存儲內容的線索更有效”。NMRE作為一種認知偏向會導致記憶內容更多的存儲和提取相應性質的信息,高NMRE的個體更可能存儲和提取積極的信息。
其次,根據Bower的記憶網絡工作模型,NMRE可以通過一些節點來表征,這些節點與積極應對行為、成功調節情緒的記憶、與積極情緒有關的節點相聯系。這些網絡節點激活的同時可以抑制與消極情緒有關的網絡節點的活動,因此在消極狀態下,高NMRE提供了更多的記憶中的積極內容來促進情感恢復,使他們在消極狀態中更容易找到積極的內容。
第三,根據資源分配模型,消極情感會消耗資源來限制認知操作(如記憶),由此導致很多人無法克服白己的消極情感體驗。經驗證,在消極情緒狀態下,高NMRE的個體有更多的積極體驗和應對努力被激活,具有更多獲得情緒調節策略的通道和機會,即產生與消極情緒不一致信息的過程需要更少的認知資源。同時,高NMRE的個體有更多可用的認知資源來執行一個給定的恢復策略。例如,當要求個體來積極的評價一個消極的事件時,那些高NMRE的人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的做事方法上,會更多的看到消極事件的積極方面。
四、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研究的趨勢與展望(一)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國內外研究趨勢1.NMRE測量工具的跨文化發展。測量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測量工具NMR-Scale已開發20多年,有關NMRE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測量工具也得到了跨文化的檢驗。
首先,通過更加復雜、準確的測量方法驗證NMRE量表的測量學特征。Meams等(2009)運用多方法多特質矩陣研究量表的效度,Catanzaro等(2000)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NMRE對抑郁和焦慮的作用機制,并運用建構模型的方式探索NMRE和其他人格構念(樂觀、悲觀)的差異性。也有研究者運用實驗的方法確定NMRE和記憶、情緒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Backen―strass等在德國使用NMR-Scale量表,并驗證了其信度和效度。與大五人格量表的相關表明,NMRE和神經質顯著負相關和外向性顯著正相關,和其余三個維度不相關。德文版的NMRE量表同樣具有較好的增量效度。德國的抑郁組和正常組在NMRE水平上也顯示出了顯著的差異。與情感調節策略的相關表明,NMRE和認知重評顯著正相關,與壓抑負相關,與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與羞愧、罪責感顯著負相關,這些研究結果與英文版的結果相吻合。Eriko Self等翻譯并修訂了日文版的NMRE量表(NMR -J),考慮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的差異,日文版的量表刪除了6條原始題目,增加了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社會義務和社會關系的14條題目,最后構成40題的日文版NMR -J量表,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88,效度分析表明NMRE和社會期待、應對顯著相關,和軀體癥狀、抑郁、焦慮、自我傷害呈顯著負相關,并且在社會期望和自我傷害兩個變量中存在性別差異。另外日文版量表在不同年齡群體中驗證了其信效度( Kono&Mearns,2013)。
2.NMRE研究領域的拓展。隨著NMRE理論的成熟,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對于教師、警察、護士等高職業壓力群體的職業倦怠感的研究都表明,NMRE具有緩沖職業倦怠和職業壓力的作用,高水平NMRE往往預示著低水平的抑郁和苦惱水平,而低水平的NMRE可能會增加個體的工作壓力易感性。另外,對于學生學業成績、運動員賽場表現方面的研究表明:NMRE的水平會和焦慮產生交互作用來影響考試和賽場表現。
3.NMRE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和趨勢。國內關于NMRE的研究開展得較晚,并且缺少專門的針對本土的測量工具。近幾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NMRE理論。郝建春、趙海濤、周耀紅等在研究中都借鑒了NMRE理論,或者直接使用NMR-Scale量表。李改(2008)以情緒誘發后測得的情緒分數為協變量,考察消極條件下情緒增加者與減少者的情緒變化分數與NMRE之間的偏相關,結果發現NMRE與消極情緒減少者的分數變化呈顯著負相關,即高NMRE個體消極情緒減少得更快。她的研究中對NMR-Scale進行了簡單的翻譯和修訂,不僅沒有增加本土化項目,且在統計之后刪除10個項目,獲得積極預期和消極預期兩因子結構,得出了與原版量表不一致的結構。王國芳與Meams教授合作(王國芳等,2014),采取NMRE量表日文版的修訂模式在大陸進行本土化修訂。取得了和原量表相似的結果。NMRE中文版量表(簡稱NMR -C)有32個題目,在大學生群體中測得a系數為0.88,重測信度為0.81。探索性因子分析顯示量表為單維結構。NMRE與抑郁、狀態焦慮、回避應對、內外控中的有勢力他人和機遇得分均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問題解決應對、情感應對及內控性、社會期望得分呈正相關。王國芳、韓鵬、楊曉輝(2014)將NMR -C用于監獄警察群體,獲得的a系數為0.88,表明角色壓力會降低監獄警察工作投入,NMRE和前攝應對能夠提高工作投入,前攝應對部分中介NMRE對工作投入的作用。
(二)消極青緒調節期待研究的未來展望
當前國內學者對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對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的方面。首先,拓展消極情緒調節期待的研究領域和范圍。探討NMRE和其他一些消極情緒的關系,比如內疚、羞愧,厭惡、輕蔑、憤怒等。檢驗NMRE和其他行為方式(如拖延)或人格特質(災難化、完美主義)的關系或交互作用方式。確定NMRE和哪些消極情緒、癥狀或消極行為相關,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確定NMRE的適用性和應用前景。其次,探討NMRE發揮作用時的生理機制。Ly-vers等(2010)在研究NMRE和酗酒以及額葉相關功能行為的關系時發現,NMRE和自評的額葉系統行為量表(Frontal Systems Behavior Scale,FrSBe)的三個表示額葉功能障礙的指標冷漠、去抑制和執行功能障礙負相關,并且和抑郁一焦慮壓力量表(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DASS)測量的三種消極情緒負相關。研究結果支持了NMRE是額葉的功能。NMRE部分調節了額葉對壓力和抑郁的作用。結果也表明額葉機能失調對焦慮的作用機制及對抑郁和壓力的作用機制是不一樣的。但上述結果還缺少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及數據的支持。再次,更多研究應致力于討論NMRE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個體的NMRE水平。NMRE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個體的NMRE水平將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最后,NMRE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態化,不能僅僅局限于自我報告法??梢圆扇M向研究和追蹤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自我評價結合社會評價,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等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全面地考察NMRE的作用機制和效果。參考文獻:
李改,2008:情緒反應的動力性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國芳、楊曉輝,MEARNS Jack,2014:消極情緒調節期待量表中文版測評大學生樣本的效度和信度?!吨袊睦硇l生雜志》,第11期,第875 - 879頁。
王國芳、韓鵬、楊曉輝,2014:監獄警察角色壓力和消極情緒調節期待對工作投入的影響:前攝應對的中介作川?!吨袊R床心理學雜志》,第12期,第1095 - 1098頁。
Backenstrass, M.,K.Joest&N.Gehrig, et al. ,2010,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scale",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vol. 26(1),pp. 28 - 38.
Brashares,H.J.&S.J.Catanzaro,1994,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coping responses, depression, andsense of burden in female caregivers of Alzheimer's patients",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vol. 182(8).pp. 437 -442.
Catanzaro,S.J.&G.C.reenwood,1994, "Expectancies for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coping, and dysphoria a―mong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01. 41(1) ,pp. 34 - 44.
Catanzaro,S.J.&J.Meams,1990, "Measuring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Initial scal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54(3),pp. 546 - 563.
Catan7.aro,S.J.&J.Mearns,1999,“Mood-related expectanc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ping behavior",in1.Kirsch( ed.),How Expectancies Shape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6791.
Catanzaro,S.J.,H.H.Wasch&I.Kirsch, et al. ,2000,“Coping-related expectanaes and dispositions as pro-spective predictors(){coping responses and symptoms",Joulrnal of Person,ality, vol. 68(4),pp. 757 - 788.
Cohen,I..M.,D.E.Mcchargue&H.E.R.Morre11,2007,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distraction and engagement in pleasurable activities among college smok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43(8),pp. 1969 - 1979.
Kirsch,I.,J.Mearns & S.J.Catanzaro,1990, "Mood-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s determinants of clysphoria in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37(3),pp. 306 -312.
Kirsch,I.,1985, "Response expectancy as a determinant of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American P3'ychologist,vol.40(11), pp. 1189 - 1202.
Lyvers,M.,F.A.Thorberg&A.Ellul, et al. ,2010,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frontal Iobe re- lated behaviors and alcohol use"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 48(3) , pp. 332 - 337.
Meams, J. ,1991, "Coping with a breakup: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nd depression following the end of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togy, vol. 60(2) , pp. 327 - 334.
Meams, J. , E. Patchett & S. J. Catanzaro,2009, "Multitrait-multimethod matrix validation of the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Scale"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 34, pp. 910 -913.
Kono, K. & J. Mearns,2013, "Distress of Japanes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orrelations with age of parent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5(4) , pp. 358- 365.
Olasov, B. & J. Jackson,1987, "Effects of expectancies on women's reports of mood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 cle"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vol. 49, pp. 65 -78.
Rusting, C. L. & T. Dehart,2000, "Retrieving positive memories to regulate negative mood: Consequences formood-congruent memory"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78(4) , pp. 737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