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0 03:30: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學常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策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研究領域非常廣闊,是一門很成熟的研究學科。但該學科在課程的教學研究方面很滯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高等院校古代文學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優化高校文學教育實效
前期,高校進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學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偏重于教學手段方面的改革,對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缺乏研究,對課程設置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實質性的推動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發展。新時期推動高校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課程教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對培養古代文學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日益加劇,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新的要求。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從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方法、課程目標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強高等課程競爭力,提高教學效率。
(三)有助于傳承中國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蘊含深刻的人生體驗、哲學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為了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和國民修養,當今社會需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文化熏陶。因為它承載著中華優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開啟民智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作用??上е斑@門課程沒能發揮其在國民教育中的應有作用,而隨著社會不文明行為的增加,課程也需要由知識教育變為道德教育與綜合素質教育。
二、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教學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標
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對中國文學教學理念研究不夠。雖然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豐富課堂,提高課堂的活躍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長期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和手段,或者經常性的變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對于長期不重視教學理念和目標的研究,不利于學生找到認同感,學習的目標意義不明確,在學習古代文學課程上,沒有目的性,對學習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鑒定不明確,都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重實訓技能培養,缺乏相應的實訓手段
隨著大學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時相應減少,更多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訓技能,很多高校在對學生考核評價時偏重于課程實訓,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由理論為主,轉變為實踐教學,給學生增加了相應的實踐學時。高校普遍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進行實踐教學,應用什么樣的手段去開展實踐教學。很多高校會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觀看影片的方式來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雖然教學方式有所變化,但是取得的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長期發展,對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實踐技能仍顯不足。
(三)重文學作品學習,缺乏國學經典創作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主要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一般是歷史傳唱,文學色彩濃厚,且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具有顯著的教育意義。這類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視,在安排課程時對于課時的安排就相對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強一些,各高校也紛紛成立專門的國學院,開展國學教育,開始重視國學經典誦讀。高等院校在開展課程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時,在國學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時就要求大學生要開展國學閱讀主題活動,列出必讀科目,將平時的表現和最終考核結果綜合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不強,疲于應付的思想還存在,筆記報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顯。
三、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科學設置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理念和目標
科學設置本課程的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掌握基本的文學作品知識和文學史常識,加深對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悠久傳統和主要特點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對古代文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對于基本常識要熟練掌握,對于文化常識能夠正確判斷。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言說方式和藝術特點,能運用文學、語言學、美學、歷史等相關知識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家、作品、文學事件、文學現象、文學流派進行分析和評述,在宏觀上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線索。
(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加快推行古代文學教育教學手段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技術在高等院校非常普遍,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可以很形象的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使用很普遍的是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聲光畫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高等院校應該注重為教師提供諸多素材的條件,因為在制作這些音像資料和文字材料,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如果沒有便利的資源和條件,會極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做出的多媒體資料借鑒意義也很有限,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對資料的選取要本著實用,能夠擴大大學生的文學視野,能夠形象的說明問題,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克服過去單純的灌輸式的教育,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深入的研究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推動中國古代文學進一步發展。在研究古代文學課程時要結合其內容和特點,在網絡化時代,對中國古代文學文獻檢索和收集相關學術最新研究成果顯得日益重要。將過去那種傳統的古代文學與現代網絡文獻檢索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在大學生面前,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為他們獲取更多的研究成果?,F階段,很多優秀的中國古代文學被文化部門,廣電中心拍成了優秀影片,在全國各大劇場進行放映,這又為大學生研究了解古代文學提供了一定的途徑,使得大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得到學習,激發研究的興趣。
(三)樹立新型學習觀,將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一、互動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變教師主導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中,教師還是采用單一講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無法激起大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事實上,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價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學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應視之為流動的人生課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內容,激發大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主動探求文學知識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學律動、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點評現代作家的創作和古代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大學生之間應該積極互動,深入研討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還古代文學課堂以溫情脈脈和生機勃勃。
(二)變知識灌輸為情感體悟和審美,增強大學生和古人之間的精神對話與互動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學史基本知識的簡單講解,輕視甚至忽視作品的朗讀、分析和體悟。戴建業通過對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內的全國31所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內容設置情況的統計、分析,認為目前大學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和常識的灌輸,相對忽視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和體悟。這個結論值得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多年來,受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舍本逐末,將原本富有哲理意蘊內容的理解和體悟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字詞默寫、文句簡單翻譯及層次結構分析。這種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學習文學的真正意義,導致的結果就是青年學生興趣的萎縮、心靈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蕪。我們認為,古代文學教學應摒棄泛泛談論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的講述模式,而應更多地關注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存狀況及其思想形成,深刻體悟作家獨特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思想和理論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作家、感受作品,通過作品還原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再現一段段形象的歷史,接受各種富有認識價值的思想與觀念,實現從文學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飛躍。
(三)變就事論事為緊密結合現實,古為今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雙向循環、互動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就事論事、割裂歷史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誠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今天的情況已經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學蘊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價值,可以超越時空,照亮當代人們的心靈。這種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論事式的,它要求通過對某事、某物的認知上升到對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觀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想象,體悟這些崇高精神并能夠運用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情況各不相同,貧富也很懸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來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教化。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貢滿足于“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態度,并提出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生追求。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對待人生和貧富的態度:貧困病患,不忘安貧樂道;富貴安康,仍能溫、良、恭、儉、讓。這樣,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能不拋棄,不放棄,用平和之心堅定地走向預定的目標。
二、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育的內涵
古代文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學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將它們挖掘出來并傳授給學生,以優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凈化其靈魂。首先,要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培養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經世致用。古代文學中既有對社會所有階層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共同要求,也有對某一個階層提出的“仁以為己任”的要求。與此相關,關懷民生、建功立業便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子普遍的心理期待和人生追求,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反復歌詠的重要主題。我們研究古代文學佳作,不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對景物本身的描寫上,而應重點分析作者是怎樣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的。其次,要引導學生觀照自然,領悟人生的哲理和詩意。觀照自然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悟天地之大美,戰勝生活中的苦難,獲得心靈的安寧和幸福。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對自然的觀照中追求人生宇宙的真、善、美,積累生存智慧。黨月異說:“人文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執著于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尋求一種人生的信仰,讓人們不因生活困苦而失望,不因環境改變而沮喪,不因遭受挫折而萎靡,不因生活優越而沒落。”在當今這樣一個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社會,古代文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意義和趣味,培育其高尚、完美的人格,從而提高生命質量,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古代文學教學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
作者:潘莉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魯迅先生曾在文藝大眾化問題的討論中指出“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鑒賞”,“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①。這句話對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和傳播也是適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個部分,深刻而生動地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當前國學熱雖然持續升溫,但是古代文學受眾范圍比較有限,多數時候還是被束之高閣,這是影響其繁榮發展及文化建設功能發揮的最大絆腳石。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關注古代文學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及學術普及工作,這些只是古代文學大眾化問題上的一部分,對整個古代文學的大眾化問題關注者甚少,存在缺失。因此,大眾化問題應該是古代文學教研的出發點和目的地所在。
古代文學雖然離我們時代久本文由收集整理遠,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應該是枯燥無味、曲高和寡的。很多時候,只要用心挖掘、品味,它就像一座古墓,充滿了玄機和珍寶。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玄機和珍寶,它不是每個普通大眾都能挖掘到的,但研究者能挖掘到。因此,本文所談的古代文學的大眾化,不是讓每個人都成為學者,而是進行學術普及工作,使古代文化在大眾文化中占一席之地,雅俗共賞。這并不是要降低標準,一味迎合大眾低俗需求,而是通過古代文學的研究、傳承、傳播使大眾文化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大眾文化品味。
一、表面的熱火朝天與深層曲高和寡的落差
當前國學熱持續升溫,古代文學呈現出了繁榮的一面: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國學啟蒙課程,很多大學設立了國學班或國學研究院,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高校也曾紛紛開辦國學班,全國幾乎所有高等學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的必修課或選修課,眾多“大學語文”課本中古代文學內容幾乎都占絕對優勢;古代文學教研和科研文章日增、研究角度、方法日益翻新,幾乎到了“四海無良田的境地”②;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古代文學研究的當下問題,如俞香順在《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中提到“從文學與文化角度研究中國花卉也體現了古典文學研究的開放意識和當代意識”,“其研究的原動力或者說是歸宿點都是為了提升當前博興的‘花卉熱’內涵,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從習焉不察的花卉中去了解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從而增強愛國信念和民族自信心”③。一些古代文學及文化研究者也由象牙塔默默無聞的教授走向公眾成為學術明星,引起了學界和普通大眾對于學術大眾化、學者偶像化的紛爭。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媒大量開設古代文學與文化講座或討論版塊,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和積極參與,如百家講壇。各種形式的解讀經典、改寫經典成為時尚,解讀、改寫經典的圖書也尤為暢銷,如《人生若只如初見》自上市伊始,便進入卓越網圖書排行榜前十名,《于丹〈論語〉心得》簽售會后一個月內銷量突破一百萬冊。很多優秀古代文學作品被拍攝成影視?。ㄈ珉娪啊犊鬃印贰囤w氏孤兒》等)且收視率一路攀升。以上使我們欣喜地看到社會大眾對了解古代文學的熱情十分高漲,古代文化經典也在逐漸走向人民大眾。
但審視一下當前大眾的閱讀現狀,中國古代文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據調查,“讀過四大名著的大學生僅為5%,即便在中文專業的大學生里,這個比例也少得可憐”④,更別說在普通大眾中的比例了。研究文章的讀者更少,主要局限在學術圈內。書店里多數古代文學類書籍問津者甚少。如果大眾了解古代文學多數靠講座、影視劇、課堂講授,缺少主動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閱讀、品讀,大眾無疑只會徘徊在古代文學和文化的邊緣,難以抵達精髓。目前媒體對古代文學的傳播、包裝、炒作明顯存在偏差,受眾也經常是一笑而過,并沒有對精神起多大影響。大學語文課程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尷尬局面⑤,古代文學課程也好不了多少。文本閱讀不足容易使其走向低俗化和物質化,是影響古代文學傳播質量的關鍵,成為國學熱的硬傷。這注定目前的國學熱只能是表面上的、隔靴搔癢式的。這些與當前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和人民大眾物質化、功利化的生活態度,以及科技的發展,文化信息傳播渠道的日益增多,書籍、報刊、電視、廣播、電子網絡等傳媒手段令人應接不暇,文化消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有關。與古代文學自身先天閱讀障礙(社會文化背景、字音、詞義等)有關。與學術界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存在、學術抄襲剽竊和模仿翻新等問題比較嚴重,學術文章的論述空洞、乏味,真正創新性、價值高、實用性強的研究成果少有關。可見,當前古代文學的大眾化主要停留在表層,普通大眾與真實的古代文學還有很厚的隔膜,大眾對很多文學現象、作家、作品知之甚少,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存在一定的誤差、偏差,難以抵達精髓。
二、里應外合,推進古代文學走向大眾、大眾走進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的大眾化道路涉及面廣且漫長。王長華、杜志勇提出:古代文學研究成果由研究者到普通受眾一般要經歷一個較長過程。從產生成果——同行專家學者認同——眾多學者結合自身體會廣播于眾——滲透到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形式。⑥在此過程中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整個傳播過程都要注重實用性、通俗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不斷提升自身吸引力
首先,要注重挖掘古代文學的當下意義。所謂當下意義是指現代意義、實用意義。“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同樣要考慮當下實際意義。古代文學的意義和內涵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流派依據主觀意志所規定的,而是結合具體的時代精神,不斷注入新解。”⑦詹福瑞同時強調古代文學研究必須關注現實人生,“現實人生永遠是文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古代文學研究也不例外”⑧。那么古代文學中有沒有對今天依然特別有價值的東西呢?趙逵夫的《繼承優秀文學遺產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李文英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意義闡釋》等文章中有詳細闡述。具體歸納如下:一是能為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社會準則、道德風尚、文化熱點等追宗溯源,豐富發展其內涵;二是中國文學重人倫、重禮儀、講“家國同構”“天人合一”以及其突出的抒情特色可以增進父子、夫妻、兄
弟、師徒、朋友等關系,是現代社會醫治人情冷漠的一劑溫補的湯藥,如《論語》對于今人處理人際關系、人生價值觀架構就有重要啟發;三是大量描寫自然,體現作者對生活環境深切關注,對大自然熱愛的詩歌與散文不管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特征,是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破壞嚴重矛盾的一種呼救;四是大量表現作者閑情逸致、坦蕩胸襟的作品,可以滌蕩現代人浮躁不安的心靈,成為現代人舒緩壓力、心靈安寧的一副安神劑。五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是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使人端視自我心智,是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提高人生修養的一種途徑。作為學者或教師能夠深刻認識、挖掘古代文學的當代現實意義,推進古代文學與現代社會生活結合,這樣古代文學作品在每代人心中是常新的,在每個研究者筆下也是常新的,對每個讀者也都是有吸引力、有實際意義的。
其次,無論是教研還是科研都需要注入人文關懷和審美體驗,從而在提高人生境界、豐富情感上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學本不應該是枯燥、難懂,甚至曲高和寡的,因為文學本身就是需要心靈溝通、情感體驗與人生感悟。古代文學有時候就是一座古墓或曾經無比繁榮的古城,教學和研究的過程就是在探索、解密,研究者和教師需要在如何抓住觀眾好奇心理、如何傾注情感上下功夫。很多當代學者會有這樣的共鳴,以前的很多研究者(如葉嘉瑩、顧隨等),都是帶著濃厚的學術情感、文化情感開展教學和研究的,而今天還有多少學者帶著濃烈的情感進行教學和研究并體現這種情感和擔當的呢?有了情感,古代文學就有了血和肉,就是活生生的了,就是通俗而不低俗的了。通俗的背后往往需要有研究者艱辛而高深的學術支持。所以,在古代文學的傳播過程中如何通俗的同時又不低俗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可以多編著一些通俗的古代文學知識讀物,多寫一些普及性文章,新編選一些適合當下的總集、別集,使古文底子、社會文化背景隔閡不再成為讀者閱讀的障礙。文學研究者應該擔負起將深奧難懂的經典通俗化、生動化的重任。20世紀80年代,古代文學各領域里著名學者撰寫了一套普及古代文學知識的讀物——《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知識叢書》。葉嘉瑩先生也曾萌生過普及古代詩詞的愿望并身體力行,2007年中華書局和北京出版社推出了根據她上課或演講而整理的錄音稿,主要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普及讀本,包括《唐宋詞十七講》等。2013年首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上中華書局出版了《詩詞寫作常識》《詩詞格律》《怎樣賞
詩》等“詩詞中國”普及讀物。這些書籍對于普及古代文學知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總體量少,宣傳力度不夠,受眾范圍有限。我們至今背誦的經典唐詩依然沿用清人孫洙輯選的《唐詩三百首》,兩百多年過去了,它是否還適合當下的審美需要值得質疑。結合當下編選新的《唐詩三百首》及其他總集、別集也是極有必要的。學術普及意識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學者也不屑為此事。所以,學者們躬下身來,有意識的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喜歡的語言多編寫一些古代文學通俗讀物、結合時展多編選一些集子是非常有意義的。
2.從受眾方面看,要培養與引導并重,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
一方面要“培養成熟的受眾群體”⑨。受眾文化和文學選擇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古代文學傳播質量。歷史上的文學大眾化,繁榮了文學發展的同時也隱藏了對文學發展帶來的致命傷害,主要表現在降低文學審美水平和質量上。為避免或縮小這種傷害,培養高素質的受眾群體,加大對大眾閱讀的引導尤為重要。學校教育應該更加重視文言文閱讀訓練和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學習,承擔起培養成熟受眾的重任。研究者或教育部門可以有意識的做些閱讀引導工作。1997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辦了讀書文化節活動,主要目的是倡導讀書風氣、指導讀書門徑,由此產生了季羨林、張岱年等國內54位著名學者聯合推薦的《人文經典應讀選讀書目》??墒鞘嗄赀^去了,這樣有力的引導工作我們卻沒有繼續做好。各個層面有意識的進行傳統文化、古代文學的宣傳也很有必要,如在各種宣傳品上印古代詩詞名句、經典名篇名句,在城市街道旁印刷圖文并茂的古代文學名篇。
3.充分利用現代媒體,使古代文學走出學術圈,走向社會大眾
現代網絡、傳媒高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
面。盡管目前其對古代文學的影響遠不如其他領域深刻,偶爾還有些負面影響,但是在古代文學大眾化的道路上我們不能無視或回避。在評議百家講壇時有人說“高雅文化與現代媒體聯姻,便找到了一種覆蓋面最廣和受眾人數最多的現代傳播的載體”。古代文學文本及其研究中的艱難晦澀往往為廣泛傳播帶來困難,而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中受眾面最廣,觀眾平均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大眾化傳播媒介,恰可以彌補文字傳播的不足。電視、電腦等媒介集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藝術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把高雅文化中用語言塑造的間接形象轉換為直觀的視覺形象,能用通俗生動的方式消除文字那種需要通過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間接性,使觀眾容易接受,因而能擴大傳播的廣度。在這樣一種現實趨勢下,以高雅文化為內核的經典文學文化借助現代傳媒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也就實現了高雅文化的大眾傳播。在網絡化的今天,如何擴大古代文學與現代媒體的結合度值得思索。
吟誦、歌唱、說唱、講唱、演唱等是古代文學較為常見的傳播方式,對當前的傳播依然有現實意義,《一剪梅》《虞美人》《雨霖鈴》等被譜成曲后,其傳唱之廣泛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唱的程度,通過傳唱大眾既娛樂了身心,又獲得了古詩詞意蘊美之熏陶。今天,我們也不妨借鑒歷史,重新為詩詞譜曲,以古代小說等文學作品為基礎編寫劇本、歌詞。
與一本、二本的學生相比,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師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獨立的教師隊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二本幾乎完全一樣,這樣就很難根據三本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取得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按照專業目標,通過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等課程的學習,中文專業的學生應能夠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作品,能夠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基本讀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對比較淺易的古籍進行校點,能夠運用文藝理論獨立地對歷代文學現象、文學流派等進行正確的批評,對難度適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鑒賞?!叭欢鴮嶋H情況卻是:為數不少的學生雖然如期拿到了畢業證,但他們甚至對常用文言詞匯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學常識、古代文學的基本發展脈絡以及最起碼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閱讀、校點、分析和鑒賞古籍的能力等,則更是不敢恭維”[2]。因此,學生在上課前如果不預習,不去讀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僅憑上課時教師的講解,雖然也能對文學史的脈絡有個大體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有時間對很多經典的作家、作品一一進行解讀,有的只能簡單地提一下,學生如果沒有讀作品的話,基本沒有什么印象。其結果往往造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疏離與隔膜,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業壓力與學習無用的困境
即便是重點、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就業都很困難,何況是三本的學生,他們在擇業時往往受到歧視。而很多三本的學生在進校時之所以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多數是被調劑過來的,他們為了能讀一個本科,很無奈地被迫選擇了這個專業。因此他們多數對此專業并不感興趣,語文功底也比較差。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古代文學遠不如學習法律、經濟管理、財務會計、公關營銷等課程實在而更能順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導向,多背幾首唐詩或宋詞也遠遠不如多熟悉掌握幾條計算機命令更能獲取就業擇業機會?!盵3]因此他們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各種考證與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上,這樣可以增加他們在就業中的籌碼。因此,對很多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文學就是鉆故紙堆,坐冷板凳,對以后的就業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場經濟社會下,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壓力下,學生心浮氣躁,學習日趨功利化,許多傳統學科面臨尷尬的處境,而古代文學更甚。當然,要改變這種思想觀念,并不能僅僅靠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時,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針對本門課程的特殊性,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提高其興趣。課后要求學生主動進行延伸學習,加深對課程的理解。課前預習的指導與探索針對當前古代文學課時量縮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三本學生專業基礎相對較差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有效預習,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課后都布置學生預習下次課的相關內容,包括文學史的通讀、作品選的閱讀背誦、資料的查找等等。為了克服三本學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時完成預習任務等,積極督促學生的預習,并進行定期的監督檢查。如每次課前抽查個別學生背誦經典作品的情況,上課時通過提問、討論等進行檢查預習情況,并把這些作為平時成績納入期末綜合考核中。實踐證明,這樣能有效地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背誦經典作品,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打好了基礎。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課堂教學最主要、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講授法,如何講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值得探討,筆者近年來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文獻資料輔助法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堂教學效率。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推廣,課堂教學采取多媒體輔助已經很平常。它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優點,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聲音、視覺藝術來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還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詩詞中的意境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去體悟理解。古典文學牽涉的內容廣泛,涉及到史書的記載、前人對于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可以通過PPT展示出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免去學生忙于記筆記而忽略聽課,教師可以把每次上課前所需的文獻資料、作品補充、每一章的精讀與閱讀篇目、思考練習、推薦閱讀書目等,提前給學生打印復印,人手一份,這樣在課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獻資料或補充作品時就非常方便,也為學生課后預習、復習提供了資料。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研討式[4]、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演講辯論法、參與表演法、研究性教學法、分類教學法[5]等,通過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
課外學習的指導與探索
古代文學博大精深,光憑課堂教學,很難覆蓋重點作家、作品,這就需要通過開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輔助活動指導學生學會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首先可以通過建設網絡教學平臺,把教學中的多媒體課件、名作導讀與欣賞、推薦書目、經典作品放在上面,讓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延伸拓展學習,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還可以通過QQ群、MSN、Email、博客、微博等交流手段與學生在課外互動交流,教師可以在上面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了解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進度,還可以在其中組織學生就某一文學現象或問題展開討論。這些與時俱進的交流方式不僅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密切,還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此外,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進度鼓勵學生在課外開展一些經典作品的研討會、讀書會、經典作品的誦讀會、交流讀書心得等,也可以鼓勵學生就某一問題開設自己的專題講座。通過課外學習的指導與探索,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與范圍,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與愿望,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古代文學素養。因此,在對三本學生進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時,我們不僅重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后的拓展延伸學習的指導,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劉敏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
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古代文學作為主干課程,成為當下高校教學改革關注的重心之一,引發了眾多教育研究者的討論。與其他課程相比,古代文學與我國長達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傳統存在著深刻地聯系并在民眾中具有著廣泛而持久地影響力。在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開展之前,學生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及日常大環境中群體文化的各種熏陶,大多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與此課程有關的知識。由于此類知識產生于學生進入系統的高校課程學習之前,故而可稱之為“先在”知識積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科知識學習具有強烈的積累性和連續性特征,因而這種“先在”知識積累必然會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產生潛在影響,需要加以重視。高校學生在進入古代文學課堂之前,大多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古代文學課程相關知識。這種“先在”知識積累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從非正式途徑來看,大多與民眾對于民族傳統文化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視與繼承有關;從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標準來看,則和國民教育理念中對傳統文化愈發重視的趨勢直接相關。即使在現代社會,雖然社會形態和思想氛圍已經因為近現代以來的多次文化運動而發生了重大改變,但民族文化仍然以其深邃的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深層次持續影響著整個民族的心理架構,并獲得了社會范圍內的廣泛認同。這導致了普通民眾中存在著強烈地延續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性要求。
此要求表現于民眾自發性教育及學習行為時,就體現為從精神和知識兩個方面的實際傳承行為。而又由于古代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接載體,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民眾的民族文化延續要求就往往突出地表現于對古代文學知識的傳承方面。例如,唐詩宋詞中的部分名篇已經成為我國兒童啟蒙教育階段的必然內容“,背古詩”有時甚至成為家長教育子女的必然方式。而就當前我國大眾性暢銷出版物來看,古代文學類相關書籍也成為其中極受民眾歡迎的對象。在這種社會氛圍中,高校學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多個渠道獲得了部分古代文學學科相關知識。不過,除個別有意識者之外,這種知識必然會因學習來源的多樣化呈現出零碎化傾向。另一方面,從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傳統文化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外在表現之一,就是初高中語文課本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學和文化內容的篇目比重明顯增加。僅以當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課本為例。此套教材高中版共34個單元,其中涉及古代文學文化方面內容的就占了16個單元,幾乎將近整個教材篇幅容量的一半。而就這部分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來看,其時間跨度縱貫了從先秦至明清幾乎整個中國傳統時間段,其文體類型包括了詩詞文乃至小說戲曲等古代文學和文化的主要承載體式,其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更是從表層的生活內容直至時事政治乃至民族思想哲理層面。這些教材內容的編排方式顯然是有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企圖在內的。教育部所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對于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及評價標準的表述中就屢屢談及“,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并對學生的學習程度作出了具體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很顯然,由于中國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文化史名篇往往就是文學史名篇,再加上詩歌本就是古代文學的主要形式類型之一,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受教育者必然會在進入高校課堂之前獲得一部分有關古代文學課程的知識。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學內容仍只是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內容的一部分,這種附屬性地位決定了其所傳遞的學科知識信息仍呈現為非系統性和無序性。如上所述,高校學生必然會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方面存在著來源不一的“先在”知識積累。教學活動是種互動的過程,學生的這種知識狀況必然會對教學產生或深或淺的影響。可以說,這種“先在”知識積累既使得大學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具備了一定的展開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課堂互動過程的開展,但另一方面“,先在”知識積累來源中那種無序化和非系統性的積累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首先“,先在”知識積累既使得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具備了一定的實施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課堂互動過程的開展。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中關于作品的學習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中的絕大多數在文學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極高的聲望和重要地位。也正是因此,它們其中的一部分篇目必然也會與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所獲得知識相關甚至相重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先在知識積累必然要對此部分內容的學習及整個課程的教學產生一定作用。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為例子,由于課本中明確談到,在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對作家的藝術個性有一定認識”“,掌握一定古代詩詞常識”“,掌握一定文言文知識,培養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力”“,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文學作品”等等。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使得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就已經具備了與古代文學學科相關的一定的知識,具備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認知能力,這無疑能夠使高校教師減少部分在基礎知識教學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堂互動過程的展開,這種益處是無庸置疑的。其次,不可忽視的是“,先在”知識積累的非系統性和無序性對于學生“知”、“情”、“意”這三方面的喚起存在著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的“知”、“情”、“意”被喚起而參與的一種過程。由于“先在”知識積累與學生的情感及知識的聯系比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要早,這種現在的某種程度上固定化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教學中情感的順利喚起和知識的有效深化。高校古代文學教學與民眾自發的認識及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不同,其目的,是要讓學生對于此門課程獲得系統性認知。這種認知過程本就與“先在”知識積累過程中的無序化狀態不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無序化階段所獲得最初印象往往會潛意識影響其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這經常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導增加了難度。比如,部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有句無篇”現象。由于某些文學作品在大眾傳播中已經耳熟能詳,有些名作經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使得學生對其形成了某種相對固定的印象,這容易導致高校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喚起方面的困難,有些甚至還影響到了對作品的整體性理解和對課程的全面認知。這種狀況的出現往往與學生以前學習階段所造成的認知印象中對作品的某一組成部分過于強烈而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從而阻礙了對作品整體性的認知理解和情感性認同有關。以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由于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重點是在該作品的藝術特色方面,作品講解的重點就在于后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藝術境界的高妙和對于“護”、“送”兩字使用的“精煉巧妙”的理解,這使得很多學生對于此作品的印象多限于此,甚至形成了“前兩句僅是后兩句描寫的基礎,并不是很重要”的看法。
這種看法無疑割裂了篇目整體,使得學生對全篇的理解支離破碎難以深入。更重要的是,使部分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課程時,在理解方法上出現了偏差,即重視單句而忽視全篇,甚至經過教師的再三強調和糾正,仍有學生難以完全擺脫這種認知行為。無可否認,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性教育的束縛有一定關系。本科以前教育中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種外在理解的強行灌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認知往往因之受到束縛,情感進入呈現出緩慢狀態。而且,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在日?;顒又?學生的“先在”知識積累更傾向于以名篇佳作為中心,具有片段性傾向。因此,還使得學生容易因為這種先在性印象的過于強烈而沖擊對于專業內容系統性的認識。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對象偏重于對文學大家名家的認知。能進入課本的作家,大多在中國文學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人教版高中課本為例,李白、杜甫、王維等這些著名文學家成為首選。而這類作家所能入選課本的篇目,除其藝術性思想性高超之外,也多數與該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有關。如李白,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庸置疑,其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也確實能夠代表中國古典詩歌的典范類型,若就李白創作的作品全體而言,能夠代表其浪漫主義詩風的作品為數并不少,但通觀多年以來的語文課本卻會發現,基礎教育階段屢屢出現的,卻總是《將進酒》等眾耳能詳的篇目。這種狀況的出現,顯然和該作品在中國民眾中的廣泛號召力有關。很多人未必能夠背誦《將進酒》全篇,但“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卻幾乎已經成為民眾習用的俗語。
課本篇目的選擇,必然與這種社會因素有關。民眾自發性的知識積累也類似于此。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古典名篇的背誦是民眾上下代之間進行文化傳承時的最重要方式之一。那么,所謂背誦對象,必然是具有著巨大的文化影響力。然而,高校教學首現要求的是專業知識傳遞的整體性,對于某些作品、某些作家或者文學史某個階段過于強烈的先入為主的印象,無疑都會對課程教學產生一定阻力。再比如“有篇無系統”現象。本科前教育階段中對文學名篇的認知是學生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的主要來源,這本身已經使得名篇佳作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強烈印象,而高校中出于培養中學語文教師這一現實性目的,也把對名篇的學習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再加上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課時又一再被壓縮,更使得課程教學重點傾向于最具社會影響力的那部分內容,這容易使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產生嚴重偏離:即認為,古代文學課程就是由這些名篇組成。這使得本課程的系統性學習要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所以說,從學生知識積累的角度來看,他們自身現在的以對名篇名作的認識為基礎所形成的知識積累結構在無形中對于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產生了多方面影響,需要予以足夠重視。正是由于學生的先在知識積累確實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著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在當前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就不能不對此因素加以考慮,有效利用其正面影響,消除其不利因素。
首先,從古代文學內容設置的調整來看,應根據課程教學的系統性要求,對授課內容的重難點予以妥善安排。如前所述,由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偏重于“名篇佳作”,這已經對于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產生某些不良的影響。然而,更讓人憂慮的是,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本身甚至還延續了這種偏重名篇佳作的傾向,甚至由此影響了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傳授。“以往的文學史教材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就是多突出名家、名著,往往將文學史變成了名著的集成?!盵1]雖然在這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已經有很多教材編寫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最新的幾部文學史和文學作品教材如四川大學中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編寫的《中國文學》、羅宗強、陳洪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均有意識的擴大了對于“史”的過程中的一般性作家的重視。但是,就總體情況而言,由于高校古代文學專業課程課時的普遍壓縮,名篇佳作依然占據授課內容的完全中心地位,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廣泛性目標并未能完全實現。在面對這種不利狀況進行課程改革時,善加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以實現課程目標就成為一條出路。盡管“先在”知識積累對于高校授課效果有一定不良影響,但如前所言,其對于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仍是有重要作用的。高校教師應該通過對于現階段基礎教育內容的了解,在授課過程中對于內容的詳略做出調整,學生曾經接觸過學習過的部分內容,可以適當省略或只進行引導“,高校古代文學教師了解中學,首先要盡量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盵2]其他內容則就會獲得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講授。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課時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矛盾。
促進“史”和“篇”并重的課程目標的達成。其次,從專業教學的目的來看,應根據學生實際培養目標和擇業方向的不同,把“先在”知識積累作為課堂教學引導的出發點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校學生既具有著知識接受者的身份,同時又因其所處的發展階段而面臨著人生未來職業道路的選擇。就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必須考慮到學生這種現實需求,應該在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進行相應的調整。在保證學生完成作為普通高校專業學生的基礎主干課程學習目標的同時,需要思考學生從課程學習中所獲得實際能力,實行分類教學。如,如果學生是以師范教育作為未來職業選擇,則其課程教學必然要考慮在一般本科課程學習之外如何結合現階段基礎教育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接軌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實現兩者在最大程度上的相互適應。在課程改革中,可以通過對于學生的“先在”知識積累的引導,促使其通過對高校課程內容與以前學習內容的融合而更好的體會職業技能要求的方向。如果學生是以其他職業作為未來人生的選擇,則對于學生的課程要求就更多的集中于“情”的熏陶和“意”的深化,學生的情感完善和思維擴展成為課程首要實現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先在”知識積累由于與學生情感具有更多的先天性共鳴,就可以成為引導學生的契機,作為授課過程中的情感激發點,以此促進教學。很顯然,以上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是需要高校教師緊密聯系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實際狀況,密切關注教育新動向,不斷尋求教學方式方法的新突破的?!敖虒W方法的最優化程序中的一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是,合理地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這樣的結合,即在該條件下,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盵3]古代文學課程改革只有通過這種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實現,使得這門古老的課程煥發新的生機。
在“知行合一”思想指導下進行,以互聯網自媒體為中介,以“聽、說、讀、寫、唱”為手段,綜合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的課程改革對于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分析評論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有了切實的提高,并取得一定成績。
關鍵詞:
知行合一;課程改革;中國古代文學;立體教學法;互聯網自媒體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國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設置本學科的基本出發點是知識與能力兼顧,重在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通過學習,學生應具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閱讀鑒賞能力,分析評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學習該課程可以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善其精神世界。就其專業特征來看,該學科屬于長線專業,強調厚基礎,深發掘,其教學模式也往往遵循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
隨著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潮的來臨,時代要求我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以培養繼承性人才為目標,我們還得培育創新型人才。在這個要求下,審視以往的教學模式,會發現以往專業人才的質量標準太空泛,無法指標化,例如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如何體現?他們的分析評論能力如何展示?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何提高?等等。面對這些審問,我們不得不重新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以期落實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政策,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實現以量化標準考核學生能力。所謂創新創業教育,其實就是要把教與學、學與做、做與能力的轉換結合起來,也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現代闡釋。“知行合一”思想具體到教學中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做為教,學生要以做為學,教和學通過具體的做或者行來完成。具體來說就是要教師把傳統的“說教”模式轉變成“做教”,而對學生的考核也應當以“做”為標準,結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特征,這個“做”即是教師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對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分析評論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的量化考核。正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導下,仰恩大學中文系教師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進行了“聽、說、讀、寫、唱”五位一體教學法的探索,以期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和能力考核方式的量化把教、學、做三者真正地融合,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創新,響應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號召。
聽:既指學生聽課堂上聽教師對于該課程核心知識的講解,還包括讓教師去聆聽學生的心聲。傳統的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難有闡述自己觀點和見解的機會,所以此次教改我們著重改革讓教師去傾聽學生的發言,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需求,爭取做到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當然,我們不是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去挑戰“師道尊嚴”,而是建立了一個名為“大家閨秀”的微信群。在該群中,除了教師每日向學生推送數篇與古代文學相關的文章外,學生在群中會各抒己見,點評這些教師推送的文章并討論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與此同時,學生也都會把他們覺得有意思的文章、圖片、視頻等材料隨時隨地推送到群中。這樣,教師就有了聆聽學生心聲的機會。在群中,大家不僅可以進行文字交流,還可以語音對話,不拘時間、地點,不限身份、內容,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而且,師生通過互聯網的在線交流,正是順應創新創業的時代要求,把“互聯網+”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
說:是指把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式、討論式、問答式、辯論式的教學,并且利用多媒體、自媒體等現代網絡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具體操作手法是和考核方式的革新相結合的。譬如,13級中文系1班在本學期建立了一個名為“13中文讀寫天地”的微博賬號,按照教師安排,本班同學每星期至少要發三條微博作為平時作業。截止到本文寫作之時,該微博賬號已經有了1482條微博,內容包括詩詞評論、詩歌創作、讀書摘抄、古代文化常識等各種與《中國古代文學史》相關的知識。經過數周的努力,教師和學生還通過微博形成良好互動,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花間集》,學生微博中隨即便有對花間詞人作品的評述。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古代音樂與詞之間的關系,學生下課就整理出泉州南音和古代音樂的聯系。這種連動式的學習體現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不再是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在創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思辨能力。而且,教師給學生的微博逐條點評不僅滿足了學生受關注的需求,還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師生間的了解和聯系。
讀:本學期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推薦了《唐詩雜論》、《人間詞話》、《坡傳》等每人必讀書目。而且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再給學生列出選讀的參考書目,以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時,作為考核方式的革新,教師要求學生把閱讀摘抄和短小評述納入微博以作平時成績,并安排學生在期末以PPT的形式報告閱讀心得,制作成微課視頻。這種考核方式填補了以往教師只推薦書目卻不跟進檢查的空缺,把學生的閱讀工作落到了實處,并通過制作微課鍛煉了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寫:“13中文讀寫天地”中所載的1400多條微博每一條都見證著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已經不滿足于只言片語的摘抄,他們逐漸把微博寫成了系列文章。這些文章不僅條理清晰而且引經據典,有的饒有生活情趣,有的已具學術論文的規模。
唱:本著中國古典文化中以“樂教”陶冶學生情操的傳統,我們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課堂上還開設了“中國古代詩詞吟唱”活動。目前,在教師的教導下,學生已經學會了《蒹葭》、《子衿》、《早發白帝城》等各篇詩歌的吟唱。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結合地方特色,弘揚地方文化,用閩南話中的“文讀”去吟唱《春曉》、《夜雨寄北》、《將進酒》等詩篇。通過“聽、說、讀、寫、唱”教學方式的改革,2013漢語言1班同學的閱讀鑒賞能力、分析評論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首先,該班同學在仰恩大學和泉州市作家協會校園創作委員會共同承辦的首屆泉州高校十佳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其次,2016年元旦之際,以該班學生為主創的團隊在仰恩大學元旦晚會中上演自編、自導、自演真人版《韓熙載夜宴圖》,創意性加入閩南話吟唱,正是他們閱讀鑒賞能力、分析評論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實踐的表現。再次,在仰恩大學的“五四合唱節”時,2013漢語言1班的同學以樂舞結合的形式演繹了《蒹葭》和《江南好》兩首古典詩詞,在學校取得廣泛好評。第四,在第二十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仰恩大學與泉州“思無邪”讀書會共同舉辦了《春天,我們從這里出發》大型詩歌朗誦會,13漢語言1班和14漢語言1班的同學用“詩、樂、舞”一體的形式再次演義《詩經》經典篇目,被福建省教育廳、東南網、東南早報多家媒體報道。第五,在充分領會學校“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指導精神下,以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為導向,中文系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堂知識和課堂活動延伸到學校圖書館,和校圖書館對接,共建了“仰韻讀書會”。每個周三下午,仰恩大學中文系2013漢語言文學1班的學生都會到校圖書館301面向全校師生,匯報自己的讀書體驗,并把好書分享推薦給每位同學。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高,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更為豐富校園文化和號召全面閱讀做出了貢獻。
目前,該課程與圖書館的對接工作還處于初建階段,我們日后會進行更深入系統的接觸,爭取在服務校園的基礎上,走出校園,面向社會,真正做到“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把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推廣到全社會。仰恩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聽、說、讀、寫、唱”五位一體教學法不僅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還順應時代要求把網絡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相結合,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并強調以教學成果的展示為學生能力考核標準的方法去實踐創新創業教育。一年來,我們的實踐和探索不斷調整、深化,取得了預期效果,希望在日后的實踐中不斷豐富、改進與提高。
作者:張婧雅 單位:仰恩大學
參考文獻:
[1]顏士剛.網絡教學平臺支持下的知能課程教改實踐研究———《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報告[J].遠程教育雜志,2015(01).
[2]馮露.基于問題學習的探究式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3]王文靜.中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學為導向”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4]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組.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關鍵詞:語文;教學;宇宙觀;智慧意識
懷特?!督逃哪康摹芬粫木柙谟谒岢?“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并在某種意義上說,隨著智慧的增長,知識將減少”。那么,何謂智慧?對這兩個字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拈花一笑的故事是智慧,盲和尚在夜晚打著燈籠前行的故事是智慧,蜘蛛結網的過程也是智慧。語文學科可以被理解成、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文字、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無可置疑語言、文字、文學、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F行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蹦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智慧意識該如何體現呢?筆者認為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一、感受語言,發現生活美
高中語文課本中選用了部分古今中外的文章,這些文學名篇在對自然美和生活美,以及情感美的體現上具有代表意義,它能有效地擴大學生視野,能夠從中看到人類社會生活中不斷前進的人文景觀,和人類對未來生活的奇特、豐富的想象景觀。有“楊柳依依”的明媚之景,也有“雨雪霏霏”蕭條之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波濤洶涌之景,也有“滿地黃花堆積”的憂傷之境••••••作者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融入思想感情,并表達其美學的理想。教學中,語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琢磨與賞析那些景物描寫,使學生能自主地進入古人營造的那份情境之中,去感受那些惆悵與歡快,使學生的情懷得以培養與擴展,從而使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得以提高。語文教師應該通過調動學生身體的各個感官,讓學生自己體會意象與意境,體會大自然中的細膩與壯麗之美;讓學生能從更寬廣的角度、更深層次地去從而在心靈上得到美的享受。在體味語言中發現生活美。
二、賞析文本,體驗境界美
中國古代經典的文學作品有天人合一、心物不二、文質不二的創作觀點,節奏、流動、宇宙觀、自然樸素和自由自在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某種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與人類共有的情感體現,作者的情思則在意境中被物化而得到了表現。吹皺一池春水,群花自落,細雨落花,枯樹寒煙,僅僅幾組詞語,幾個意象,便能帶人進入意境。中國漢魏六朝時期,是人們精神得以自由解放、富有智慧的一個時代,有放蕩不羈、以酒為名的劉伶,不懈追求心靈自由的嵇康、阮籍。晉人建立了最高的舍得與空明的意境,在發現自然的過程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山水便成為他們抒感的媒介,因此中國詩常以山水境界做為表現和吟詠的主題。在空間上由遠及近,由上及下的俯仰,是中國文化中最根本的宇宙意識的體現?!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不僅僅是一種簡單地意象,更是一種怡然自得心境的體現。人教版高中語文五本必修課本中,古代詩詞所占篇幅較多,有助于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文化更深入的閱讀與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文學經典,補充學習課外與中國古代有關的文化常識,才能充分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奧妙所在。在文學作品的境界中去提升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涵養,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三、綜合運用,充滿智慧美
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追求自由,有智慧地生活。小學階段學生主要學習識字;注重語言層面的理解,中學時注重技能與感知能力的培養;更高的學習階段則是為了將已有的知識和已具備的技能轉化成智慧,從而更好地生活。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是他的世界,空間和時間合成了她們的宇宙觀,她們的生活從容而有節奏。登高而望遠,他們以大觀小、俯仰自得,用心靈的眼來籠罩全景,她們眼里的自然是節奏化了的自然。中國古代哲人曾經用音樂中的十二律來配合一年十二個月的節奏循環;他們認為否極泰來;絢爛之極總是歸于平淡;他們有“空”的智慧,這些智慧常見于古人的文學作品中。學習語文,接觸這些具有代表的文化原典,即使是被煙霧籠罩的眼前,也能看到清澈的景物,旨在于心得澄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用古人的宇宙觀去看待生活,眼前也會是渙然冰釋的景象。學生學習語文,在于自身生活境界的提高,在于自身修養的提升,在于運用古人的智慧能更好品味生活的深層意義。在語文教學時應讓學生多親身感受一下大好河山的美妙,然后把這些波瀾壯闊的感覺記錄下來,并且養成學生能納百川的胸懷與豁達的情懷,是語文學習最好的境界。為了智慧生活而學習語文。為了學生有智慧的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有智慧意識。
作者:郝婷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介紹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2.了解詩、詞、歌、賦等各種不同的知識內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名家作品。
3.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賞析和運用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積累,通過閱讀、討論、分析、評論,了解各個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特色。
2.通過閱讀、觀察、練習、欣賞、表演、評論、創作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合作學習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美感教育。通過對文學家、詩人及其文學作品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三、重難點突破
(一)本課重點是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文學的重大成就。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結合教材小字資料和學生本身具有的文學常識進行,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二)本課難在如何揭示一定社會文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對比的教學方法,舉例:同為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為何在內容上會有不同?婉約派李清照前期的詞與后期的詞詞風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分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出現的原因??偨Y時探究“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并舉例說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指導學生完成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四、教學方法
為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可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針對重點難點設計探究問題。指導學生圍繞問題自主閱讀教材,理--清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討論,合作探究。文史聯系比較,情景創設。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主題(導入新課)
師: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入新課。這句詩出自哪里?
學生答:《詩經》。
師:那詩歌是如何產生的?同學知道自古以來我國文學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指導學生閱讀引言《彈歌》了解詩歌的產生:語言―歌謠―詩歌。
(2)學生列舉:先秦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二)多向互動,合作探究(新課講授)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所學,如《衛風氓》《碩鼠》等名旬,概括《詩經》的地位、時間、內容、特點、影響?
學生歸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孔子整理編定。
特點: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古樸,現實感強(現實主義)。
價值: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1)師: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能對他做一簡單介紹?他在文學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有何特點?
生: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
楚辭: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創作的一種新詩歌體裁,亦稱“騷體”。
特點:采用楚國方言,句式靈活,易于表達情感。
《離騷》:屈原的長詩,楚辭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2)結合43頁學思之窗,討論除了文學,《詩經》、楚辭是否對其他方面也有影響?如果有,你能舉例說明嗎?
3.教師講述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和“子虛烏有”成語的由來,司馬相如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了一種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一賦。(定義)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著名的佳作是什么?
學生:特點:辭藻華麗,手法夸張的,內容豐富,氣勢恢宏,表現出當時宏闊博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佳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
(過渡)師:在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當數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4.唐詩――詩歌的黃金時期
師:(1)唐詩繁盛的原因?(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括從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等方面入手回答)
生:①國家統一、國力強盛;②國內外文化交流頻繁;③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舉以詩賦為主。
(2)唐詩繁盛的表現
學生回答自己學過的唐詩,師生互動,教師可以按時期(初唐、盛唐、申唐、晚唐)歸納;也可以按詩人的名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詩句如何反映現實生活。探討李白、杜甫詩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詩句引導學生自己分類,分清邊塞詩和山水詩的風格。
教師播放歌曲《水調歌頭》,過渡導入下一知識子目。
5.宋詞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課后的探究問題“詞曲為什么會成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學形式?”(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考慮,①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增加;②適應市民生活需要;③兩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2)利用課后的學習延伸,列舉宋詞的兩大派別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名句,分析蘇軾與辛棄疾、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詞內容的不同就是時代的反映。突出一定社會文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聯系。
6.元曲
(1)利用學生正在學習的語文知識《竇娥冤》組織教學,元曲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請學生介紹關漢卿的生平,教師展示關漢卿的《銅豌豆》活化關漢卿的性格。
(2)什么是元曲?特點?(結合教材分析,語言風格可以用《寞娥冤》中的語言來體現,這是學生要求背誦的部分)。
7.明清小說
(1)中國古代小說發展過程:(學生看書歸納、總結)
魏晉南北朝――興起(志怪小說);唐朝――(傳奇,情節曲折離奇的短篇小說,適合市民欣賞);宋代――(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到一個新階段,為后來小說的繁榮奠定基礎);明清――空前繁榮。
(2)探討明清小說繁盛的原因?表現?
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必修一、必修二所學,從政治、經濟、社會關系等方面分析。
生:①封建專制越來越強化,封建社會走向衰落;②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③市民階層擴大,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
表現――四大長篇古典名著、文言短篇小說集和諷刺小說。
(可以結合同學們正在學習的《林黛玉進賈府》及學生積累的語文知識組織教學)
(三)知新整合,拓展主題(小結)
1.完成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的制作。
2.結合本課所學列舉“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
[教后反思]
1.知識體系構建明晰、合理。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因此,在讓學生對本節所學主要內容進行總結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完成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的制作。
2.本節課始終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并注重語文知識、政治知識的結合。
虛假博學元典精讀高校中文系從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其他人文社科類專業開設的課程情況來看,元典精讀課程已經進入了高校課堂。但無論從開設的時間還是從課程開設的具體情況看,該課程都處在未成熟階段,因此對其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和考察十分必要。本文將從學生視角研究元典精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這是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課程探索的第一步。只有明確為什么要開設元典精讀課程,才能清楚學生欠缺哪些知識或素質培養,從而更好地制定教學方案,以促進新一代的大學生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從學生的學習現狀看,學術研究存在很多問題。根據所做的一項《高校中文專業元典精讀課程現狀調查報告》結果表明,本科生論文的原創程度占30%~50%的有近一半的學生,其中有約4%的學生論文的原創度不超過10%。我們所調查的是重點大學,其學術現況尚且如此,全國范圍普查的話可能結果更不能樂觀。據統計,部分重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平時閱讀中元典閱讀只占很少一部分,超過一半的本科生閱讀元典占閱讀總量比重小于30%,其中30%的學生閱讀比例不足10%。平時閱讀元典比例在70%以上的占17%左右。由此可見,對于元典,大多數學生只是遠而觀之,真正涉入其中的只在少數,但在開設元典精讀課程的學校,學生閱讀元典的比重明顯較其他學校多。由此觀之,元典精讀課程的開設,可以督促學生閱讀元典,利于深入學術研究。我們所調查的學生約93%認為,元典閱讀有利于專業學習??梢哉f,當代大學生都很清楚閱讀元典的益處,但是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真正深入接觸的卻占少數。所以,在高校的課堂上進行元典精讀的訓練很有必要。在所調查的學生中,為了完成作業而進行元典閱讀的只占17%,其他有30%的人是為了進一步的自主學習和學術研究,但為了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仍是占了一半的比例。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部分學生是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想通過元典來提高自己的素養,而不是僅限于考試。所以,在元典精讀課程的考核中不應該將成績視為評判標準,吉大元典精讀課程的考試模式深受學生歡迎,采用面試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會使學生更有興趣真正閱讀自己喜歡的元典,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強迫自己。經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元典時,通篇精讀的占27%;而選取段落閱讀的占多數,即45%;通篇泛讀的占20%,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只是隨意翻閱。本科生在閱讀元典時,曾經嘗試過對作品進行歸納總結,獨立思考問題的占72%,經常自行歸納的占17%,而從未嘗試過的也存在,占了十分之一的比重。在閱讀元典時,有27%的學生有自己的系統安排,而大多數學生沒有系統規劃。從此兩組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意識,但沒有形成一種習慣,也沒有任何科學規劃,這便需要學校老師的指導和引領。北大陳平原教授曾說過“倘若嚴格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講課,以現在的學時安排,教師只能蜻蜓點水,學生也只好以閱讀教材為主。結果怎么樣?學生們記下了一大堆關于文學流派、文學思潮以及作家風格的論述,至于具體作品,對不起,沒時間翻閱,更不要說仔細品味。這么一來,系統修過中國文學史(包括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課程)的文學專業畢業生,極有可能對于‘中國文學’聽說過的很多,但真正沉潛把玩的很少,故常識豐富,趣味欠佳?!笨梢哉f,這是目前很多教育者意識到的問題。
對于這門課程的研究與關注,其目的不僅僅在于課程本身的改革,而是為了加強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能力素質。元典精讀課程的設置不同于其他課程的設置,它不僅僅在于新知識的傳播,更在于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建立。元典精讀課程的宗旨在于讓學生接觸元典,擺脫從教師及教科書上習得對元典的理解的教育模式,從元典中提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學術原創力?!氨嬲聦W術、考鏡源流”的治學門徑,力揚厚重務實的學風,提高學生的原創性能力。元典精讀課程的設立有助于形成求真務實的學風,并改善當前泡沫學術的現狀。元典命題成為人文素質教育推行中的重要依賴路徑,具有“今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擴展性,這類特性正好適于“人文教化”。
元典精讀課程探索對于校園學術氛圍建設,提升學生自我修養、學術能力、創新思維都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倡導元典精讀教學已讓我們認識到,當前的高等教育究竟在哪里出現了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雖然說從理想走向實踐是一個艱難和長期的過程,但是一些重點高校對于這門課程的成功嘗試,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參考文獻:
[1]宋德發.“元典教學”僅僅是理想嗎——從《中外打通,培養高素質學生》一文談起.中國大學教學,2010,(11).
[2]邵炳軍.從自身經歷談談先秦文學元典教學問題.中國大學教學,2011,(5).
[3]江雪情.國內高校元典文化教育研究評述.教育教學評論,2011,(7).
[4]李梅英.談談中外文化課中的元典文化教學.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
[5]邵炳軍,張靜,路艷艷.文學“元典”教學在古代文學課程中應給予更有力的關注.中國大學教學,2007,(2).
[6]宋德發.元典教學的價值與困境.現代大學教育,2010,(2).
關鍵詞:知人論世;念奴嬌?赤壁懷古
孟子謂萬章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萬章下》)其中“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是針對結交朋友而提出的,而“頌其詩,讀其書”也應該“知其人”、“論其世”,即“知人論世”,被后世普遍接受與運用后,成為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知人論世”包含“知其人”與“論其世”兩個方面?!爸淙恕?,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生活際遇、思想情感和審美傾向;“論其世”,就是要研究作者所處時代的生活風貌、歷史事件和寫作背景等等。
中學教材中所選取的古詩文的作者與寫作的時代對中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因此要運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而“知人論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比較恰當的方法。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宋代,當時社會情況復雜,作者生平事跡也較復雜,而且詞中還涉及到三國時期的人物和社會狀況,因此人物和社會背景更為復雜,所以在文學鑒賞教學中就要運用“知人論世”這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
一、“知其人”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的應用
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文學鑒賞時,涉及到三個人物,“我”,“公瑾”,“小喬”因此要做到知這三個人物。
1、知“我”
在西方文藝理論中,“我”與作者是不同的,但這不是此篇文章的寫作目的,亦不是高中文學鑒賞的教學目標,因此不再贅述兩者的區別,此處僅把“我”看作是作者。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時年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已兩年余。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游覽,寫下此詞。經過“烏臺詩案”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發生了巨大轉折,文學創作進入全盛時期,成就斐然,而且創作個性更加成熟,反映現實的同時表現得更加灑脫、更加曠達,“一尊還酹江月”。
此詩是豪放詞。從總的方面來看,這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境界宏大,卻也襯以婉約之句,英俊將軍與國色美人相映生輝,慷慨豪情與灑脫曠達的思緒相互交替,莊中含諧,直中有曲。這首詞塑造了一位英氣勃發的儒雅將軍,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對用詞表現社會題材產生了重大影響。
2、知“公瑾”
“公瑾”,即周瑜,三國時期吳國人。若論相貌,《三國志》記載他“長壯有姿貌”,想來外表自然不俗。若論本事,“英達夙成”,赤壁之戰更是言談笑語間讓曹軍“灰飛煙滅”,想來軍事更是了得!若論品德,他脾氣好,肚量大。如論才情,“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弊憧梢娨魳吩煸劸?。若論人際交往,“策年十余歲,已交接知名,聲譽發聞”其個人魅力也是超群的。
無論是功成名就,還是個人魅力,都是一位風流千古的人物,此時來到這赤壁(鼻)磯,就更讓詩人心中更加無限向往與遐想了,同時與自身境遇及坎坷的仕途對比,感慨萬千了。
而“周郎”一詞,語出《三國志》,“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庇纱丝梢姶藭r的周瑜已經有所建樹了。
3、知“小喬”
據《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周瑜“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睆摹皣笨梢钥闯鲂淌呛蔚让琅?。自古美女配英雄,能娶國色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可見周瑜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二、“論其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的應用
1.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
北宋時期,國家相對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1069年,王安石主持變法,但宋神宗死后,變法廢除,北宋走向衰亡。而作者所處時代正是北宋走向衰亡的時候,憑借文人對社會狀況的敏銳嗅覺和對社會的責任,詩人感到不安以及渴望改變國家命運。
2.作品涉及時代的社會背景
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群雄逐鹿,國家處于不穩定時期。但正是如此,才使得周瑜等人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詩人雖是文人,但也希望像武將一樣渴望保家衛國。
3.與作者、作品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
第一,念奴嬌是詞牌名。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她色藝雙全,其聲名一直傳至后世,因之取念奴為詞牌名。相傳《念奴嬌》詞調就由她而興,意在贊美她的演技。
第二,羽扇綸巾是古代儒將的打扮。而何為儒將呢?就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儒門將帥。如周瑜、諸葛亮、陸遜等。
第三,赤壁,古代地名,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俺啾凇倍治挥诔啾诖夘^臨江懸巖,《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而詞中的赤壁是古代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在今湖北省黃岡市。
第四,懷古詩,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借古諷今等目的,內容、思想較沉重。這類詩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赌钆珛?赤壁懷古》就是借用了三國時期與周瑜有關的典故,借而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感。這類詩都是懷古惜今,“有感而發”,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憑吊歷史古跡,回顧古人的業績或遭遇,內心產生共鳴,發出對古人業績的慨嘆或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但《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不同的是他的感情基調是慷慨激昂,豪放灑脫。
在進行文學鑒賞時,“知其人”、“論其世”是密不可分的,知人的同時需要論世,反之亦然。做好“知人論世”,才能充分理解古人的作品,體會他們所抒發的情感,進而指導今人的寫作與生活。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清)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論;范疇;謂詞;術語;概念;三位一體
范疇研究是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一項基礎工作,一直為學界所重。1980年代中期以來,在大量具體范疇研究的基礎上,很多學者開始嘗試中國古代文論“范疇體系”的建構。[i]范疇體系研究乃是對古代文論范疇的一種整體把握,與范疇個案研究的一個明顯區別在于,它需要研究者對“何為范疇”、“何為古代文論范疇”、“如何確定古代文論范疇”等前提性問題有更為自覺的認識。在已有研究論著中,很多學者對“范疇”本身做了不同程度的辨析,問題涉及“范疇”一詞的涵義以及“范疇”與“概念”、“術語”之間的關系等。從其用心看,研究者顯然是希望將自己對古代文論范疇的研究建立在一個明晰、可靠的學理基礎之上;但是從實際效果看,與其說解決了一些問題,不如說暴露了更多問題。沿著這些問題追溯下去便會發現,其根源正在于未能對“范疇”以及“范疇”與“概念”、“術語”的關系獲得正確的理解。鑒于此,本文擬對“范疇”問題作一番追根溯源之論,以期能提示古代文論范疇研究走出無法確定其研究對象的困境。
一、“范疇”何謂:欲辨還亂的古代文論“范疇”
說到“范疇”一詞的涵義,研究者經常會引用列寧的話加以解釋,即范疇是“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一些小階段,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ii]但是,一旦進入具體操作階段,面對古代文論中歷代累積起來的無數名詞術語的時候,人們又大多心生疑惑:難道這么多名詞都是古代文論范疇嗎?難道這么多名詞都需要我們聯結到古代文論的體系之網中去嗎?而人們的直覺反應往往是:這不太可能!于是由疑惑而生否定,人們便希望能夠分清這些名詞中哪些才是“真正”的文論范疇,哪些則不是。那么,應該根據什么標準來劃分呢?那些不能歸入文論范疇的詞語又該稱為什么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研究者引入了“概念”和“術語”,試圖以“術語-概念-范疇”三分模式為框架,將“真正”的文論范疇甄別出來,而將剩下的文論詞語分別劃歸“術語”和“概念”之內。
汪涌豪先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論》一書對“術語”、“概念”和“范疇”三者關系的辨析在有關論著中頗有代表性。對于“范疇”與“概念”的關系,他認為,“范疇是比概念更高級的形式”,[iii]“概念是對各類事物性質和規律關系的反映,是關于一個對象的單一名言,而范疇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名言,是關于一類對象的那種概念,它的外延比前者更寬,概括性更大,統攝一連串層次不同的概念,具有最普遍的認識意義。”[iv]并舉例說明,“范疇指超越于具體機械層面或技術層面的專門名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一些理性規定。譬如‘格律’之和諧、精整,‘結體’之遒勁、疏朗,這‘和諧’、‘精整’、‘遒勁’、‘疏朗’是概念、范疇,而‘格律’、‘結體’則不是。”[v]對“概念”與“術語”的關系,他認為,“術語是指各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上述‘格律’、‘章法’屬此,其情形正同‘色彩’之于繪畫,‘飛白’之于書法。概念和范疇則不同,概念指那些反映事物屬性的特殊稱名,與術語一旦形成必能穩定下來不同,它有不斷加強自己的沖動,它的規范現實的標準越精確,意味著思維對客體的理性抽象越精確。”[vi]據此他批評“有人將古代文學理論批評范疇作泛化處理,在確認‘道’、‘氣’等本原性范疇,‘神思’、‘興會’等創作論范疇,‘靡麗’、‘豪放’等風格論范疇之外,還將‘格律’、‘結字’、‘章法’、‘流別’、‘文風’等也定性為范疇,從而使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發展的線索,因此顯得淆亂不清?!盵vii]但是看過論者對“術語”、“概念”和“范疇”三者關系不可謂不詳細的分析,卻很難讓人有明朗、清晰之感。其中的很多論斷乍看很像那么回事,倘若細究,則又顯得游移不定。例如,論者認為“概念”是“關于一個對象的單一名言”,而“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名言”。后一句也許沒有問題,但是說“概念”只與“一個對象”有關則明顯與事實不符?,F實中不僅有指稱一個對象的概念(如“長城”、“故宮”等),更有不少概括很多對象的概念(如“人”、“馬”等)。顯然,以反映對象的“單一”和“普遍”作為區分“概念”和“范疇”的標準是很不可靠的。那么,如若以所反映對象普遍性程度的高低來區分“概念”和“范疇”又是否可行呢?這樣做同樣會面臨諸如“究竟所反映對象的普遍性高到何種程度才是范疇,低到何種程度才是概念”之類的困惑。再如,論者認為“范疇”不應該是“具體機械層面或技術層面的專門名言”,而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一些理性規定”,認為“格律”、“結體”等表示文章構成和創作技巧的名詞僅僅是文論的“術語”,而只有那些表示“格律”、“結體”特征的詞語如“和諧”、“精整”、“遒勁”、“疏朗”才是概念和范疇。這種說法問題更多:難道一門學科的專門術語就僅僅是那些“具體機械層面或技術層面”的名言?難道“格律”、“結體”是古代文論的“術語”,而“和諧”、“精整”等就不能是古代文論的“術語”?難道一個詞語是“術語”的同時就不能是“概念”和“范疇”?反之,難道一個詞語是“概念”和“范疇”的同時就不能是“術語”?而最令人疑惑的是,論者在這里反對把“章法”列為范疇,但是在該書后面論述古代文論范疇系列時,“章法”又被明確視為創作論范疇,而且與之一起被列入創作論范疇的還有“字法”、“句法”、“構思”等眾多屬于“具體機械層面或技術層面的專門名言”,[viii]這豈不是明顯的自相矛盾?
羅宗強先生對術語、概念和范疇關系的看法比較審慎。他認為解讀古代文論范疇是“是一個難度很大的研究領域,哪些屬于范疇,哪些只是一般的批評辭語?哪些是常用的、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古文論系統,哪些只是用于一時,帶著隨意的性質?因了這些問題的不同認識,對于范疇的選擇標準也就不同。有的學者已就這些問題進行了理論的探討,提出了一些意見。但要取得普遍的認同似尚須一個較長的討論過程。例如,我們如果把‘奇’作為一個范疇,那么與之相類的‘正’(貞、雅)、‘逸’、‘悲’、‘怨’、‘靜’、‘遠’、‘輕’、‘俗’、‘寒’、‘瘦’、‘清’、‘濁’、‘飄逸’等等就應該歸入范疇之列;同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很大一部份,也都應該歸入范疇之列。那么它們是不是范疇呢?要知道這類用語是很多的,多到可能有上百個,而且其中的不少是帶著隨意性的,并不普遍也不經常被使用。它們中的一部份,甚至只是某一位評論者在某一次的隨意的評論中用過。他們在使用它的時候,既未作認真的概念內涵的嚴格界定,事后也未曾有意義連貫的使用。我們是稱這一些為術語呢?還是稱它們為概念?還是稱它們為范疇呢?那么我們要在這些性質不易界定的術語、概念、范疇中挑選哪些作為范疇的研究對象呢?另外一些詞語如‘詩言志’、‘詩緣情’、‘文明道’等等,也有研究者把它們當成范疇。它們究竟是不是范疇?實在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或者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文論短語,當作一個完整的文學觀點?面對古文論上的這些復雜現象,我們有時可以從純粹理論上為‘范疇’一詞下定義,來決定我們的研究對象。但一到具體問題,立刻就會遇到麻煩。正是由于問題的復雜性,有的研究者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常有不易駕馭之感。例如,同一部著作中對同一個詞前稱概念后稱范疇,或者理論闡述時把概念與范疇區別開來,而具體論述時又把二者含糊放在一起。我們似乎可以說,百年來的范疇研究,似是在一種概念尚模糊、理論認識尚未十分明晰的狀態之下展開的?!盵ix]
之所以將羅先生的這段原文照引,并非因為這段話提供了問題的答案,而是因為它指出了古代文論范疇研究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中國近百年來幾代人所做的古代文論范疇的現代研究,基本上“是在一種概念尚模糊、理論認識尚未十分明晰的狀態之下展開的”。盡管羅先生本人也沒有明確提出確定古代文論范疇的統一標準,但從他對學界有關古代文論范疇認識的模糊性的具體評述中,還是可以看出他的大致思路:第一,一個文論用語是否屬于范疇應該與這個用語使用的普遍性有關;第二,古代文論用語應該根據其使用情況分為術語、概念和范疇,作為范疇的文論用語應該與作為術語和概念的文論用語有所區別;第三,還應該在古代文論中的概念和范疇的外延之間做出明確區分,同一個古代文論用語不宜既稱為概念又稱為范疇。羅宗強先生的觀點與前述汪涌豪先生的看法大體相同,也反映了很多古代文論范疇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基本看法,其核心是試圖將古代文論用語明確劃分為“術語”、“概念”和“范疇”三類而不相“混淆”。但是,論者自身的矛盾已經表明,這一試圖消除古代文論范疇“混淆”的方法非但未能真正消除古代文論范疇的“混淆”,反而造成了更明顯的混亂。
那么,走出困境的出路在哪里呢?
二、“范疇”探源:亞理士多德的“范疇論”
問題的癥結恰在于研究者未能真正理清術語、概念和范疇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區別術語、概念和范疇的內涵的同時,也對其外延做出了過于機械的劃分。
所謂術語(Term),誠如汪涌豪先生所說,是指“各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也可稱各門學科中的專門名詞(廣義的);而中國古代文論術語,當指中國古代文論這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或名詞。由此可知,古代文論術語是針對古代文論這門學科而言的,指的是具有古代文論學科特點的那些名詞;因此,確定有關論著中的某個用語是否屬古代文論術語,主要是看這一用語是否具有古代文論學科的特點,也即是看這個用語是否是對有關文章問題的描述和規定。古代文論術語的這一基本特征,決定了其范圍是非常廣泛的,理應包括古人有關文章的起源(如“道”、“氣”、“圣”等)、創作(“格律”、“結體”、“章法”)、文本(如“文質”、“意象”、“意境”、“神韻”、“和諧”、“精整”、等)、欣賞(如“知音”、“滋味”、“興”等)、發展(如“通變”、“源流”、“體用”等)等各種問題的論述中所使用的眾多詞語。而且,所謂術語的“學科特點”并不意味著不同學科術語之間的對立,同一個用語既可以是此一學科的術語,也可以是彼一學科的術語,如“道”、“氣”、“神”、“理”、“性”、“情”等,可以同時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古代文論的術語。正因此,確定古代文論術語的關鍵是根據這個詞與古代文論學科的內在聯系,而不是根據這個詞與其他學科用語之間的外部關系。
概念(Concept)是關于某種事物的觀念,表現為語言中的詞。概念與詞雖然有觀念與符號之別,但二者是一里一表的關系,當我們思及某個概念時總是要想到某個詞,而當我們說到某個詞時,也總是意味著在表達某個概念。古代文論的概念是古人關于文章的觀念,其具體表現即為古代文論中的描述、說明和規定文章的眾多詞語。這也就是說,并非古代文論著作中的所有詞語都是古代文論的概念,前提條件是這個詞必須表示有關文章的某種觀念和思想。據此不難想像,古代文論的概念同樣是非常豐富的,它應當包括古代文論中所有有關文章發生、發展、創作、構成、特征、接受等各個方面的觀念,無論這個觀念是主體的還是對象的,是整體的還是部分的,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
范疇(Category)與術語、概念一樣都是西語譯詞,但較之術語和概念,范疇的涵義稍顯復雜。作為認識論和邏輯學用語的“范疇”一詞始于亞理士多德的《工具論·范疇篇》。在《范疇篇》中,亞理士多德把語言的表達形式分為“復合的”和“簡單的”兩種,復合的表達如“人跑”,“人得勝”,簡單的表達如“人”、“跑”、“得勝”等。按照現在的說法,“復合的”表達相當于或長或短的句子,“簡單的”表達則相當于詞。亞理士多德又將“一切非復合詞”(即“簡單的表達”,也即詞)分為“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和“遭受”10類,并舉例說明:“實體,如人和馬;數量,如‘兩肘長’、‘三肘長’;性質,如‘白色的’、‘有教養的’;關系,如‘一半’、‘二倍’、‘大于’;地點,如‘在呂克昂’、‘在市場’;時間,如‘昨天’、‘去年’;姿態,如‘躺著’、‘坐著’;狀況,如‘穿鞋的’、‘貫甲的’;活動,如‘分割’、‘點燃’;遭受,如‘被分割’、‘被點燃’?!?[x]亞理士多德把這10類“非復合詞”稱之為10類κατηγοριαs,漢語把這個詞翻譯為“范疇”,取《尚書·洪范》“洪范九疇”中的“范”“疇”二字組合而成?!昂榉毒女牎敝械摹胺丁币鉃榉绞健⒎椒?,“疇”意為同類、類別,合為“范疇”有“方法的類型”之義。但是,作為“方法類型”的“范疇”一詞主要反映的是由古希臘語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衍生而來的category(英語)一詞的若干現代用義之一,嚴格地說,并不能準確傳達出亞理士多德所使用的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的原初內涵。
Κατηγοριαs是亞理士多德在著《范疇篇》時自撰的一個詞語,衍生自另一個非常普通的古希臘慣用語κατηγορειν。Κατηγορειν在古希臘語中意為“反對某人的言說”、“控訴”,其本身又由κατα與αγορενειν兩個部分構成。Κατα是古希臘語中一個普通的介詞,意為“使……向下”,αγορενειν意為證明或公開地說,合為κατηγορειν一詞,便可表示“控訴”、“反對之語”等義。一般說來,“控訴”(κατηγορειν)總是意味著要運用言語對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的本來面目進行描述和說明,而這也應該是亞理士多德依此創造的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的基本用義。換言之,亞理士多德把表示“實體”、“性質”、“關系”、“數量”等10類詞稱為κατηγοριαs,即意在表明它們都是從某個方面描述、說明事物的詞。亞理士多德在除κατηγοριαs之外,還經常使用與此相近的含有“肯定”、“說明”之義的κατηγορεισθαι一詞,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他所造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的主要用義。綜合這些分析,亞理士多德在《范疇篇》使用的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更適合譯作“謂詞”——“謂”意為說明,“謂詞”即用于說明之詞。[xi]
根據κατηγοριαs一詞的基本內涵和亞理士多德對κατηγοριαs的具體論述,可以對其“范疇論”做出兩個最基本的說明。第一,亞理士多德“范疇論”的主要研究對象即是廣泛存在的所有的詞(“一切非復合詞”),這些詞是用來描述、說明各種事物的。第二,根據詞描述、說明事物的不同角度和層面,亞理士多德把所有的詞歸入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等10類,并把這10類詞統一稱為“謂詞”(范疇)。因此第三,漢語學界所說的亞理士多德的“范疇論”實為“謂詞論”,所謂10類“范疇”即10類“謂詞”,也即10類說明事物之詞。
分析至此,便接近了一個關鍵問題,即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謂詞”(范疇)的具體所指(即外延)究竟是什么?有一種觀點認為,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謂詞”(范疇)僅僅是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等10個概念(詞)。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么可稱為“謂詞”(范疇)的概念(詞)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這種說法顯然與亞理士多德的本義不符。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謂詞”(范疇)的具體所指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首先,從其最直接的用意看,“謂詞”(范疇)應是指包涵在這10類“謂詞”(范疇)中的所有具體的詞,也即用于描述、說明各種事物的“一切非復合詞”。亞理士多德的邏輯其實很清楚:所有的詞可以分為10類,這10類詞即是10類“謂詞”(范疇),因此其中的每個詞也自然都是“謂詞”(范疇)。詳言之,每個詞從其所在的“謂詞”(范疇)類別看,可稱為“某某謂詞”(某某范疇);而從其所在的類都是“謂詞”(范疇)的一類看,每個詞又可以直接統稱為“謂詞”(范疇)。例如,我們一旦確定“黑”、“白”、“好”、“壞”等詞屬于“性質謂詞”(性質范疇),那么它們也就毫無疑問地都是“謂詞”(范疇)?!爸^詞”(范疇)與每個具體的詞的關系乃是共名與個體的關系——共名總是適合于每一個個體,正如“人”這個共名可以用來泛稱每一個具體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謂詞”(范疇)的直接所指是極其廣泛的,實際上包涵了所有用來描述、說明各種事物的詞。這一結論也許會讓一些研究者頗感意外,但這又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因為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謂詞”(范疇)本身即意為“用于說明之詞”,而事實上又有哪一個詞不是“用于說明(事物)”的?[xii]其次,既然“謂詞”(范疇)的本義是指所有用于說明事物之詞,那么據此可以認為那些表示各類“謂詞”(范疇)名稱的詞本身如“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等10個詞也同樣應該屬于“謂詞”(范疇)。具體地說,這10個詞所說明的是第一層意義上的10類眾多的具體“謂詞”(范疇),例如,“人”、“兩肘長”、“白”、“一倍”等詞是用來描述、說明各種事物的具體“謂詞”(范疇),而“實體”、“數量”、“性質”、“關系”等又是用來描述、說明“人”、“兩肘長”、“白”、“一倍”等具體“謂詞”(范疇)的“謂詞”(范疇)。——這可以視為亞理士多德所說“謂詞”(范疇)的第二層所指。沿著這一思路還可以追問:作為所有具體“謂詞”(范疇)總名的“謂詞”(范疇)本身是否也是一個“謂詞”(范疇)?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因為“謂詞”(范疇)這個詞其實是對“一切非復合詞”的一個總的描述和說明。——這可以視為亞理士多德所說“謂詞”(范疇)的第三層所指。
如果說第一層次的具體所指是亞理士多德《范疇篇》“謂詞”(范疇)的“實謂”(即《范疇篇》“謂詞”(范疇)的實際所指),那么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具體所指則是亞理士多德《范疇篇》“謂詞”(范疇)的“當謂”(即根據《范疇篇》之理,其“謂詞”應當有的具體所指)。但無論是哪個層次的“謂詞”(范疇),就其都是說明事物的“謂詞”(范疇)而言,其間并沒有根本差異。由此可見,根據亞理士多德“謂詞論”(范疇論),語言中所有的詞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成為說明某種事物的“謂詞”(范疇)。
三、“范疇”涵義辨析及“范疇”、“概念”、“術語”關系另解
藉由對亞理士多德《范疇篇》的具體分析,我們可以對其“范疇論”形成以下幾點基本看法:第一,“范疇”實為“謂詞”,即用于說明事物之詞。這是“范疇”一詞的原初內涵,也是作為認識論和邏輯學術語的“范疇”一詞的基本涵義。認識到這一點可防止對“范疇”(category)一詞不同用義的混淆。我們知道,在現代西語中,“范疇”一詞經常用來表示某些基本的、明確區分的實體類別或概念類別。筆者暫未找到有關語言學資料,可以清楚地說明最初表示“說明事物之詞”的“范疇”究竟是如何在現代西語中衍生出了“事物類別”(包括“概念類別”)這一流傳甚廣的用義,但是下面的這個推理應該有一定的道理。根據前文分析,在亞理士多德的《范疇篇》中,“范疇”一詞是10類“非復合詞”的共名,10類“非復合詞”即10類“范疇”,或者說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范疇”包涵了10類“非復合詞”;又因為詞是概念的表現形式,所以也可以認為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范疇”包涵了10類概念。但是在后人的理解中,“范疇”由表示“10種類別的概念”逐漸變成了表示“10種概念的類別”,這樣“范疇”也就有了“概念的類別”之義。在“概念類別”這一用義的基礎上再稍作引申,“范疇”便有了“事物類別”這一更廣泛的用義。這一衍變過程可以示意如下:
各類“非復合詞”——各類概念——概念類別——事物類別
可以看出,在“范疇”一詞用義的整個衍變過程中,從表示“各類概念”到表示“概念類別”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有人可能認為,“范疇”表示“各類概念”與表示“概念類別”,其間沒什么本質的區別。但事實并非如此,二者表示的實際意義區別甚大:說“范疇”表示“各類概念”,表明這是用“概念”來說明、界定“范疇”,“范疇”與“概念”之間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系,表明“范疇”本身也是“概念”,最終要表現為具體的“概念”。這個意義上的“范疇”,其具體所指應該是各類概念中的所有具體的概念(詞),如《范疇篇》中的“范疇”即應該是指“人”、“兩肘長”、“白”、“一倍”等所有具體的詞。但如果說“范疇”表示“概念類別”,則是用“類別”來界定、說明“范疇”,視“范疇”為一種“類別”。這種意義上的“范疇”,其具體所指則是這些概念的“類別”,而不是所有具體的概念。照此理解,《范疇篇》中的“范疇”就只能是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等詞所指稱的10類“非復合詞”的“類別”本身,而不是各類中所有具體的詞——“詞的類別”與“各類具體的詞”的區別正如“人類”與“各類具體的人”的區別,其實質是類別與個體的區別,二者雖極易混淆卻又絕不能混淆。
上述分析也表明,當人們不再把亞理士多德的“范疇”理解為“各類概念”的共名而是理解為“概念類別”的共名時,其實已經背離了“范疇”一詞的原初用義。但是在西語中,“范疇”一詞的原初涵義與現代用義是并存的,學者一般也能夠意識到二者之間的區別和適用語境。問題是,當我們組合成“范疇”這個漢語詞把κατηγοριαs 以及其他語言中與之相應的category等詞翻譯為漢語時,卻只能表達出這個詞所表示的“概念類別”或“事物類別”這層用義,而將其對學科“范疇”研究而言極為重要的“謂詞”這一本義遺落了。這一表意并不完整的翻譯埋下了漢語學界學科范疇研究中亂象叢生的病根。正是在此基礎上,人們開始了對各種學科理論范疇的具體所指的普遍誤解,主要表現為僅僅把作為各類概念的名稱的詞當作“范疇”,同時把各類概念中的具體概念僅僅視為“概念”以便與其所理解的“范疇”區別開來。如認為亞理士多德《范疇篇》所說的“范疇”僅是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等10個作為10類詞名稱的詞,而不是指這10類詞中所包涵的“人”、“兩肘長”、“白”、“一倍”等眾多具體的詞。論者并沒有認識到,亞理士多德實際上是把“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這十類詞稱為“范疇”,而不是僅僅把“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這十個詞稱為“范疇”(當然,這十個詞對其所說明的這十類詞來說也是范疇,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層面的范疇)。轉貼于
第二,“范疇”作為說明事物之詞總是針對其所說明的事物或事物的某個方面而言的,當一個詞被用于說明某個事物或事物的某個方面時,這個詞也就成了說明某個事物或事物某個方面的某類“范疇”中一個。如當我們用“相同”這個詞說明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時,“相同”也就成了說明這兩個事物關系的一個“關系范疇”。從原則上說,一切語言中的一切詞都可用于說明事物,因此一切語言中的一切詞在一定條件下都會成為“范疇”?!胺懂牎迸c詞的這層關系,為我們提供了確定某個學科或某個理論的“范疇”的明確標準:所謂某個學科或某個理論的“范疇”,也就是所有用以從某個方面描述、說明這門學科或這一理論研究對象的詞(概念)。這些詞就其所描述、說明的研究對象的某個方面而言,可稱為“某類范疇”;而就其所描述、說明的整個研究對象而言,又可統稱為“某學科范疇”或“某理論范疇”。
第三,既然“范疇”即是用以從某個方面說明事物的詞(概念),那么根據所說明事物的范圍大小不同,作為“范疇”的詞的數量也會有多少之異。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有關“范疇論”可以根據其所說明的事物范圍的大小分為兩個基本層次,即“一般范疇論”和“學科范疇論”。所謂“一般范疇論”就是關于說明所有事物的所有的詞的理論。前述亞理士多德的《范疇篇》即屬于這一層次的范疇論?!斗懂犉凡⒉谎芯磕骋痪唧w學科、具體理論的范疇,而是從超越具體學科和具體理論的最一般的層面,把語言中所有用于說明各種事物的詞作為自己的考察對象,并在所有的詞與作為整體存在的世間各種事物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這是一種關于范疇自身的“范疇論”,它雖然并不深入研究世界上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但一切事物卻都是其觀照的對象;雖然并不精心分析語言中的任何一個具體的詞,但所有的詞卻都是其關注的目標。作為“一般范疇論”,既然它所研究的是用于說明所有事物的所有的詞,因此在它這里所有的詞就是關于所有事物的范疇,詞與范疇實現了完全的統一。亞理士多德又把所有的范疇分為10個基本的大類,這是對“一般范疇”更深入的說明。
所謂“學科范疇論”是指有關某一具體學科和某一具體理論的范疇的理論,諸如“哲學范疇論”、“社會學范疇論”、“詩學范疇論”等?!耙话惴懂犝摗迸c“學科范疇論”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一般范疇論”揭示的各種“學科范疇論”共同蘊涵的一般性規律,而各種“學科范疇論”則是一般性范疇規律的具體體現?!皩W科范疇論”與“一般范疇論”的主要區別在于:“一般范疇論”中的范疇說明的是語言所能反映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而“學科范疇論”中的范疇說明的則是作為某一具體學科研究對象的某種或某類事物;前者的外延(在理論上)是泛指的、無限的,后者的外延則是特定的、有限的。
至此,我們已經對術語、概念、范疇三者作了必要的分析和比較。簡言之,術語是指一門學科的專用名詞,概念是指關于事物的觀念,范疇則是指(從不同方面)說明某個事物的詞(概念)。顯然,如果單從內涵上看,三者具有各自的獨特規定性;但是如果從某個特定學科的術語、概念、范疇三者的外延上看,就會出現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這個特定學科的術語、概念和范疇在外延上是基本一致的。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奧:作為這個特定學科專用名詞的“術語”,實即是從各個方面說明、描述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各種詞語;而作為這一特定學科的“概念”,包涵了關于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各個方面的觀念,其表現形式也是那些從各個方面說明、描述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各種詞語;至于這一學科的“范疇”,同樣是從各個方面說明、描述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這些詞語。也即是說,同一個詞,從其作為說明這個學科研究對象的一個用語來說,可稱為這一學科的“術語”;從其所反映的有關這門學科研究對象的觀念來說,則可稱為這一學科的“概念”;而從其作為從某個方面說明這個學科研究對象的某類概念中的一個概念來說,又可稱為這一學科的“范疇”。即以“韻味”這個詞為例,它是中國古代文論學科的一個專用名詞,因此可稱為“古代文論術語”;它又反映了古人關于文學作品性質的一種觀念,因此又可稱為“古代文論概念”;它還是古代文論中用以說明文學作品性質的一類概念中的一個,因此還可稱為古代文論中關于“文學作品性質的范疇”??傊?,在同一學科中,術語、概念和范疇是三位一體的;術語、概念和范疇實際上是對這一學科理論所包涵的、具有這一學科理論特點的、用于描述規定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有關詞語的不同命名,表示的是同一個詞在不同關系中的三種不同的身份。
當然,還有必要再強調一下同一個詞作為概念和作為范疇的區別。當我們稱一個詞為“概念”時,意在表明它反映的是某個事物或事物某個方面的觀念,強調的是這個詞與其反映的觀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當我們稱這個詞為“范疇”時,則意在表明它表示有關某個事物的各類概念中的一個具體概念,強調的是這個詞(概念)在有關這個事物的所有概念所構成的概念系統中所處的層次和位置,也即是強調這個詞(概念)與其所處的概念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走出古代文論范疇研究的困境
當我們理解了術語、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這層關系,重新回到中國古代文論范疇這個話題時,很多纏夾便能夠厘清,許多誤解便可以消除。首先,我們在確定古代文論范疇的具體所指時不會再陷入非此即彼的機械困境,而是遵循亦此亦彼的辨證思路。我們不必再為古代文論中的某個詞語究竟是“術語”還是“概念”抑或是“范疇”大費其神,因為它既可以是術語,也可以是概念或范疇。如前引汪涌豪先生所舉“章法”一詞,本是術語、概念、范疇三位一體,論者的錯誤并不在于既稱其為術語(前),又稱其為范疇(后),而在于一面堅持對術語、概念和范疇的外延作機械劃分,一面在具體研究中又無法嚴格遵循這一劃分。這一自相矛盾恰恰說明,在術語、概念和范疇的外延之間進行機械劃分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其次,我們也不必再因為誤解范疇的“普遍性”而陷于對“哪些古代文論用語是普遍使用的范疇,哪些古代文論用語僅僅是隨意性使用的概念”之類問題的困惑。確定某個概念是否屬于范疇,其標準并不是看這個概念的使用是普遍還是隨意,而是根據這個概念是否是從某個方面對有關研究對象(實體)的規定和說明。根據這個標準,無論是使用極廣的“賦”、“比”、“興”、“意境”、“意象”、“境”、“氣”、“風骨”等,還是使用范圍較小、時間較短的概念,甚至只是個別人使用的概念(如揚雄論文所用的“元”、“妙”、“包”、“要”、“文”,明唐順之論文所說的“丹頭”等[xiii]),從有關文章的某個類別的概念來看都可以稱為古代文論的范疇(如揚雄所說“元”、“妙”、“包”、“要”、“文”等是說明文章特征的范疇,唐順之所說的“丹頭”是說明文章構成的范疇)。學界因循的根據概念使用的普遍性確定何者為范疇的做法,不惟與概念和范疇的辯證關系不合,亦且帶有很強的經驗性,以至于反復陷入其本來要竭力避免的隨意性。第三,不至于再將不同范疇層次間的區分與概念和范疇的區分相互混淆。如薛富興先生曾在《關于中國古代美學范疇體系》一文稱:“范疇是反映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和過程最重要環節,勾勒該學科基本輪廓的核心概念,是一門學科的骨架。反映每一門學科體系的范疇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每一個范疇卻可以有不同的概念表達形式。”[xiv]其實“反映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和過程最重要環節,勾勒該學科基本輪廓的核心概念,是一門學科的骨架”以及“數量是十分有限的”云云,說的并不是一門學科所有范疇的特征,而應該是這門學科的“基本范疇”或“重要范疇”的特征。而一門學科中除了這些基本范疇和重要范疇外,還有大量的“非基本范疇”和“次要范疇”,這些范疇卻并不一定要“反映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和過程最重要環節”,也不必“是一門學科的骨架”,其數量也不是“十分有限”,而應該是“十分豐富”的。例如,在他所舉的“味”與“滋味”、“韻味”、“興味”等文論名詞中,并不能因為“味”是“滋味”、“韻味”、“興味”等概念的共名,就認為只有“味”是“范疇”,而“滋味”、“韻味”、“興味”等就只是“概念”。一個恰當的說法是:“味”是一個文章鑒賞范疇,而“滋味”、“韻味”、“興味”等則屬于文章鑒賞范疇中的“味”一類范疇。在古代文論范疇中,“味”所處的范疇層次可能稍高一點,而“滋味”、“韻味”、“興味”等所處的范疇層次可能稍低一點,但這卻并不等同于范疇與概念的區別。事實上,如果僅僅根據“味”與其所表示的某個文章鑒賞觀念的關系,那么“味”一樣可稱為“概念”;而如果著眼于“滋味”、“韻味”、“興味”等與有關文章鑒賞的這類概念的關系,那么它們同樣可以稱為“范疇”。[xv]
理解了術語、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這層關系,前引羅宗強先生的一系列疑問也便可以得到解釋。如問:“我們如果把‘奇’作為一個范疇,那么與之相類的‘正’(貞、雅)、‘逸’、‘悲’、‘怨’、‘靜’、‘遠’、‘輕’、‘俗’、‘寒’、‘瘦’、‘清’、‘濁’、‘飄逸’等等就應該歸入范疇之列;同理,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很大一部份,也都應該歸入范疇之列。那么它們是不是范疇呢?要知道這類用語是很多的,多到可能有上百個,而且其中的不少是帶著隨意性的,并不普遍也不經常被使用。它們中的一部份,甚至只是某一位評論者在某一次的隨意的評論中用過。”本文的回答是:“奇”與“正”(貞、雅)、“逸”、“悲”、“怨”、“靜”、“遠”、“輕”、“俗”、“寒”、“瘦”、“清”、“濁”、“飄逸”等都毫無例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范疇,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說的那些詞語也同樣應該歸入古代文論范疇之列;不論這類用語多到何種程度,也不論其使用帶著多大的隨意性和不普遍,按理都應該是古代文論的范疇。只要是古人從某個方面描述、規定文章的詞語,都屬于某種類型的古代文論范疇(羅宗強先生列舉的這些用語屬于“文章特征范疇”或“文章風格范疇”)。又問:“我們是稱這一些為術語呢?還是稱它們為概念?還是稱它們為范疇呢?那么我們要在這些性質不易界定的術語、概念、范疇中挑選哪些作為范疇的研究對象呢?”本文的回答是:我們既可以稱這些詞為“術語”,也可以稱這些詞為“概念”和“范疇”。由于這些詞都可以稱為范疇,所以也就不必在它們中挑選哪些作為范疇的研究對象,我們要做的是確定哪些范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哪些范疇作為次要研究對象。至于羅宗強先生所說的“同一部著作中對同一個詞前稱概念后稱范疇,或者理論闡述時把概念與范疇區別開來,而具體論述時又把二者含糊放在一起”這種現象,恰恰是同一學科理論中概念與范疇的外延重合關系的真實反映。同一個文論詞語,當研究者為了強調它所反映的某個文章觀念時,往往會不自覺地稱之為“概念”,而當研究者為了強調它與關于文章的概念系統中的某一類概念的關系時,往往又會很自然地稱之為“范疇”。因此,說“任何范疇必須是概念”當然沒錯,但是說“并非所有的概念都是范疇”則要作具體分析:如果這是一些孤立的概念當然不是范疇,但如果這些概念都是某個學科理論中的概念,都是從不同方面對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規定和說明,那么則應該都屬于這一學科的某類范疇。
羅宗強先生的另一個問題也很有意義,即“詩言志”、“詩緣情”、“文明道”等究竟是不是范疇的問題。他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根據亞理士多德的理解,范疇應該是“非復合詞”(即詞),而不應是“復合的”語言表達(即句子)。“詩言志”、“詩緣情”、“文明道”等顯然并不是詞語(羅宗強先生稱之為“詞語”是不準確的),而是短句(與亞理士多德所說的“人得勝”這一復合語屬于同一類表達形式),因此不能稱之為古代文論范疇——恰當的說法是“古代文論命題”。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對術語、概念和范疇三者之間關系的誤解,不僅存在于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研究中,也同樣存在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研究中;甚至可以說前者對術語、概念和范疇三者關系的誤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后者的影響。這里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范疇要論》這部著作。在該書中,張岱年先生對名詞、概念、范疇做出了明確區分:“名詞、概念、范疇三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別性。表示普遍存在或表示事物類型的名詞可稱為概念,如物、馬等等。而表示一個人或某一物的名詞不能叫做概念,如一個人的姓名稱號或某一歷史事件的名稱等等都不是概念。在概念之中,有些可以稱為范疇,有些不是范疇。簡單說來,表示存在的統一性、普遍聯系和普遍準則的可以稱為范疇,而一些常識性的概念如山、水、日、月、牛、馬等等,不能叫做范疇。”[xvi]張岱年先生所理解的三者的關系是一種逐層包含的關系,即名詞包含概念,概念又包含范疇。從外延上來看,名詞的外延最大,概念的外延次之,范疇的外延最小。但是,張岱年先生的這種區分并沒有足夠的學理根據:如為什么只能稱表示一類事物的名詞為概念,而不能稱為表示某個特定事物的名詞為概念?事實上所有的名詞都應該表示概念(亞理士多德甚至把表示“第一實體”——即不可再分的單個事物——的詞歸為“實體范疇”)。又如:為什么說那些“常識性的概念”如山、水、日、月、牛、馬等不能叫做范疇?而在亞理士多德所劃分的10類范疇中,就有一類專指“人”、“牛”、“馬”、“動物”等概念(詞)。亞理士多德把這類范疇稱為“實體范疇”,而且是所有10類范疇中的核心范疇。
張岱年先生又根據上述思路對中國古代哲學用語做出了更具體的劃分。他認為:“凡一家獨用的概念或名詞,不能算作有普遍意義的范疇。例如墨子所講的‘三表’,在墨家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但沒有被別的學派接受,墨家滅絕之后,‘三表’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了。公孫龍所謂‘指’是他一家的一個獨創的概念,也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承認的范疇。還有些概念,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頗為流行,但后來銷聲匿跡了,例如‘玄冥’、‘獨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頗為流行,唐宋以后則無人采用,因而也不能算作有普遍意義的范疇。又有個別的思想家,喜歡自造生詞,如揚雄在《太玄》中仿照《周易》‘元亨利貞’而獨創的所謂“岡、直、蒙、酋”,只能算作個人的用語,不能列為范疇。”但他接著又說:“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概念,雖然沒有普遍流行,卻是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的某一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所以仍可稱為哲學范疇。例如張載所謂‘能’(《正蒙·乾稱》:‘屈申動靜終始之能’)、方以智所謂‘反因’(《東西均·反因》),似乎都可以列入古代哲學的范疇?!盵xvii]前后兩段對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根據所謂“普遍性”和“流行性”這一模糊的、經驗的標準來確定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所帶來的隨機性和矛盾性。前面說“一家獨用的概念或名詞,不能算作有普遍意義的范疇”,后面又認為有些思想家獨創的、沒有普遍流行的概念“仍可稱為哲學范疇”;前面判斷范疇的標準是概念使用的普遍性和流行性,后面判斷范疇的標準則又變成了“較高的理論價值”。再有,說“凡一家獨用的概念或名詞,不能算作有普遍意義的范疇”,又說“玄冥”、“獨化”“不能算作有普遍意義的范疇”,那么這些沒有“普遍意義”的范疇究竟是不是范疇?根據一般邏輯,沒有“普遍意義”的范疇當然還是范疇;但根據論者確定范疇的標準,似乎又不能算是真正的范疇。另外,如果因為“玄冥”、“獨化”在唐宋以后無人采用便不能算是范疇,那么古代很多哲學用語現在都已經不再被采用,這豈不是說它們都不能算是范疇嗎?種種矛盾說明,根據所謂概念使用的普遍性和流行性來確定何者是范疇,實際上是走進了一個永遠無法自圓其說的怪圈,只能左支右絀,平添各種混亂。
普遍性可以作為區分普遍范疇和非普遍范疇的標準,流行性可以作為區分流行范疇與非流行范疇的標準,理論價值可以作為區分理論價值較高的范疇和理論價值較低的范疇的標準,但是它們都不能作為區分范疇和非范疇的標準。確定某個理論的范疇的標準只能是概念(詞)與有關某個實體的概念系統中的某類概念的關系。具體地說,首先是看這個名詞(廣義的)是否是對這一理論所研究對象的描述和規定。這是確定范疇的最基本的標準,一個詞只要是對有關研究對象的描述和規定,即使暫時不知道它究竟屬于其中的哪個類別的概念,仍然可以肯定它是關于這個研究對象的理論的范疇。其次是看這個詞屬于有關研究對象的概念中的哪個類型。這一步是為了對這個范疇獲得更具體的認識。范疇分類的角度和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根據研究需要分別做出不同的劃分。概言之,只要是符合上述條件的詞,都可以稱為有關某個研究對象(實體)的某類范疇;這與其使用人數的多少無關,與其使用時間的長短無關,也與其理論價值的高低無關。
總之,術語、概念和范疇雖然內涵有別,但就某個特定的學科理論而言,其術語、概念和范疇的外延是完全相同的。一旦理清了這層關系,我們在古代文論范疇研究中便可以掙脫很多近似于“作繭自縛”的限制和拘束,并克服由此帶來的種種方法和視野上的缺陷,使得對古代文論范疇進行最為廣泛、最為完整的把握成為可能。理清了這層關系,我們便不必再猶疑、困惑于究竟哪些概念(詞)才是古代文論范疇之類的問題,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區分古代文論范疇的類型與層級,辨析各類范疇之間的內在關聯,分析各種范疇的基本內涵,探析各種范疇的歷史源流等。當然,這已經是下一步的研究任務了。
[i] 有關古代文論范疇體系研究的主要論文有:彭修銀的《關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系統化的幾個問題》(《人文雜志》1992年第4期),黨圣元的《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研究方法論管見》(《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中國古代文論的范疇和體系》(《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和《傳統文論范疇體系之現代闡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文藝研究》1998年第3期),蒲震元的《從范疇研究到體系研究》(《文藝研究》1997年第2期),姜開成的《論“意象”可以成為文藝學的核心范疇》(《浙江學刊》1997年第4期),薛富興的《關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體系》(《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李凱的《古代文論范疇研究方法論再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牛月明的《中國文論話語的元范疇臆探》(《文史哲》2001年第3期)等。研究專著有陳良運的《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詹福瑞的《中古文學理論范疇》(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蔡鐘翔主編的《中國古典美學范疇叢書》(先后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現已出版10余種),汪涌豪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等。
[ii] 列寧:《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頁。
[iii]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iv]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頁。
[v]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
[vi]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vii]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viii] 汪涌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54-570頁。
[ix] 羅宗強:《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之回顧》,見《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羅宗強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此文為該書序言。
[x] 參考《工具論·范疇篇》,秦典華譯,《亞理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頁。引用時略有改動。
[xi] 鄧曉芒在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時,把德語中的pradikamente一詞譯為“云謂關系”,表明譯者注意到了該詞源自的古希臘語κατηγοριαs的原初用義。見《純粹理性批判》,康德著,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頁。
[xii] 從《范疇篇》的具體表述也可明確看出亞理士多德所說的“范疇”的直接具體所指乃是各類“范疇”中的具體的詞。如稱:“‘相同’、‘不同’、‘相等’、‘不等’都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這樣的字眼。這些詞都屬于關系范疇?!保ā豆ぞ哒摗し懂犉罚氐淙A譯,《亞理士多德全集》第一卷,苗力田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頁。)這句話清楚地表明,亞理士多德是把“相同”、“不同”、“相等”、“不等”這些具體的詞稱為“關系范疇”的。依此類推,被稱為“實體范疇”、“數量范疇”等各種“范疇”的也應該是包涵其中的具體的詞。統言之,這些具體的詞即一個個“范疇”。
[xiii] 揚雄語見《淵鑒類函·文章》引揚雄《法言》逸文。原文為“圣人之文,其隩也有五,曰元,曰妙,曰包,曰要,曰文?!庇盅裕骸坝纳钪^元,理微謂之妙,數博謂之包,辭約謂之要,章成謂之文?!碧祈樦Z見明萬士和《二妙集序》引。以上材料均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范疇篇》,汪涌豪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xiv] 薛富興:《關于中國古代美學范疇體系》,《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xv] 薛富興:《關于中國古代美學范疇體系》,《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注重內容的講解,忽略人文的傳承,語文教學常常如此,文言文教學亦是如此。多少年來,文言文教學一直陷在兩個模式中:一是“四字經”,即“字字落實”,另一個就是“背”,即背課文與背書下注解。真正的文言文教學則在弱化。由于長期的“字詞強化”與背誦,學生們熟知了文言文的應試學習法,變得愈加厭煩。結果老師與學生在文言文上花的工夫最大,相比于付出,收效則甚微?;叵胛以诟叨聦W期講完文言文單元后,回過頭來講小說單元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學生在低下紛紛松了口氣小聲說道:“終于不學文言文了?!蹦且豢蹋夷匦了帷?/p>
這樣的作法肢解了原文、使師生錯把文言文當成一個撈分的手段,還是小事,更可悲的是,它忽視了文言文中真正存在的語言藝術、文學審美、古人情懷與文化內涵及對古代社會的窺影,還令學生在回顧自己學習文言文時“不堪回首”。于是,找回文言文教學本有的價值與探討文言文教學策略變得刻不容緩。
一、文言文教學價值
(一)提高寫作水平的文學價值
文言文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古人用刻苦鉆研的精神做學問、寫文章,不能否認,這其中的文章技法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雖然目前中學課堂講述的文學理論常識來自西方,但在文學創作的技法上,中西是相通的,而且我們的古人也在不斷地鉆研與完善各種寫作方法。由于古代語法的特點,文言文較之現代文要簡練,文言文中的寫作方法甚至比現代文更便于教學。
(二)傳承歷史的文化價值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克魯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著名著作《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認為: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中,借助于符號的應用得以學習和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的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觀念和價值。因此,文言文的文化意義就是內隱和外顯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和觀念。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傳承更新的共同任何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而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意義就是準確地挖掘中學文言文課文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實現文言文的文化意義。
(三)陶冶情操的“人”學價值
教育專家劉國正說過:“文言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材料?!钡拇_,選入中學教材的文言文課文均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巔峰地位的文質兼美的作品,或闡發哲理,或抒懷言志,它們表達了古人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浸潤其中,會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這種影響,在學習生活中廣有體現,如學生會在某次作文中大談項羽失敗原因,會在在自己的扉頁上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來自勵,他們能夠深刻地理解“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入選教材的文言文其實并不多,但今天讀來,字字千鈞,是真正的不朽之作。這些文章中蘊含的教育潛能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合理地挖掘利用,才能使它成為埋在孩子們心中一顆蘊含著巨大能量的種子,等待它們將來逢著雨露萌發。
二、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一)改“字詞”教學為“文”的閱讀教學
文言文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介質。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將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詞句做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要讀懂,會讀,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將文言當外文教,只見“言”不見“文”,恐怕辜負了古人一片苦心。
文章閱讀的重點是在“詞匯”“章法”還是在“神”,對此其實古人早有闡述。從古人的寫作觀來看,重要的是“文以載道”、“文道統一”、“以氣養文”。所謂“道”,主要指文章的精神、思想;所謂“氣”,主要指作者充沛的內在精神、氣質,高尚的人格修養。只有轉變只重視“字詞”教學的策略,才能充分發揮文言文的價值。
(二)重視學習主體的參與和創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