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林業專業性論文

林業專業性論文

時間:2022-08-25 16:4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林業專業性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林業專業性論文

第1篇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科技扶貧不僅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第2篇

農林英語從屬與科技英語的一種。農林專業的學生在用專業英語獲取各種科技信息的時,以及用英語翻譯和閱讀科技文章時,如科技文獻、科技論文時都需要用到相關專業英 語。本文對農林專業英語詞匯和句子的特點進行初步分析,試從詞匯方面(縮略語、固定搭配等)分析專業詞匯的特點同時分析農林領域英語句子的特點,從句子翻譯方面入手探討如何進行專業領域的翻譯。

關鍵詞:農林英語;詞匯特征;翻譯

作為專業用途英語,農林專業英語以其專業性特點在科技英語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農林英語的特點是專業性強、邏輯結構嚴謹、廣泛應用于農林科技方面。因此,無論是作為高校農林專業的學生還是從事翻譯的專業人員,弄清農林專業英語的特點,正確翻譯此類專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鑒于“詞句”從來都是依附文本而存在的事實,本文試圖從典型句子以及語法方面入手,歸納總結出一些特點。

1.詞匯特征

農林英語詞匯既屬于科技詞匯又屬于專門用途英語詞匯。鑒于其雙從屬性,其構成方法除了固定的專有名詞及縮略語以外,主要是通過合成、復合、派生等構詞手法組成新詞。表現為以下特征:

①主要應用農林專業領域;該類詞匯在日常生活中及公共場合并不常見;如:Carbon sink碳匯;

②主要應用于農業方面研究的專業用語;如:Mulberry Silk桑蠶絲;

③主要應用于林業方面研究的專業用語;如:Allowable Annual Cut年度允許采伐量;

在此基礎上,更多把握農林科技英語的詞匯范圍、常用構詞手法、特有的縮略語表達等,了解各類詞綴含義,了解普通詞匯在農林學英語中的專業含義獲得詞匯科學分析能力和綜合詞匯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1縮略語

在農林專業英語文章中,縮略語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常見的如

LIFDC:(Low Income Food Deficit Countries)低收入缺糧國家;三農:Farmers,Rural Areas,Agriculture Production;一些與農學相關的學位職稱和政策名詞縮寫:AE:(Agricultural Engineer)農業工程師;AD:(Agriculture Decisions)《農業決策》;

林業方面常見的縮略詞匯:SM:Soil Mechanics)土壤力學;API:Air Pollution Index)空氣污染指數;一些與林學相關的學位職稱和政策名詞縮寫:BF:(Bachelor of Forestry)森林學士;AA:Action Area)預定自然保護區等。

1.2構詞

在一些農林英語文章中會遇到一些有常見的名詞構成的新詞匯。這種新詞或是派生出來的或是通過增加前后綴復合而成。以下為具體例子:

派生詞:旱生植物:Xerophyte;水生植物:Hydrophyte耐鹽堿植物saline-alkali tolerant plan;

復合詞如:針葉植物:needle-leaved plant;抗風植物:wind-resistant plant;溫室覆蓋:greenhouse covering;也有一些專業術語是通過詞的曲折變化而形成的新詞,如:混交林:mixed woodland;混合林:mixed forest;花壇植物:Bedding plant等。

1.3一般詞匯的專業用法

有些詞匯在普通的英語文章中用的是常用意義而在專業英語中則需要用專業術語翻譯。比如:infant,常見詞義為“嬰兒的、幼兒的”,其法律術語為“未成年的”,而用在農科和生物學上時則譯為“未成熟的”,如infant fruit 未成熟 的果實);“canopy” 的普通詞義是“罩蓋、天篷”等,但在林學上的意思是“樹冠、冠層”;“hill 或 hills) ”的普通詞義是 “小山、丘陵、岡巒、土堆”等,但在農科和生物學上則譯為“成堆種植的作物、穴”[1]。

也有一些詞匯在固定搭配中出現時則翻譯成另外一種意思,如:agent常見用法為“,機構”,在“Biological agent”則翻譯為生物因子;Chronic常見用法為“慢性的;慢性病”而在“Chronic hunger”則譯為“長期饑餓”;“Crop failures、Crop residues、Crop rotation”則分別譯為“作物歉收、作物秸稈、作物輪種”;再如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保護性農業;Breeding cycle 生殖周期等。

2.句子順序的調整

無論是在專業領域英語文章的翻譯還是一般公共英語的翻譯時都會涉及到句序調整的問題。處理這類文章段落的翻譯時,使用的方法包括定語后置、賓語前置、倒裝正譯、主動變被動等,其目的都是為了使譯文既符合專業領域要求又漢語閱讀習慣。

例:A Purdue University(U.S.)method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protection trees provide against ultraviolet-B may influence how communities are built and the incidence of skin cancer.

譯文:美國珀杜大學提供的對防止紫外線B輻射的樹木保護的估測方法可能會對社區的建立和皮膚癌的發病率產生影響。

在本句中,Purdue University method 是主語,to estimate 引導的不定時從句在原文是method 的后置定語,翻譯時為了符合漢語習慣,調整順序,將其前置。

例:Since composting can convert organic wastes into a form more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divert material from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then 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

譯文:堆肥可以將有機廢物變成一種比較有利于環境的形式并使一些廢棄物免于被焚燒,因此堆肥是廢物處理的一種可選擇的方法。

在后半句中,composting can be adopted as alterative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原為被動,直譯過來為“堆肥被認為是一種可選擇的方法”;在翻譯時為了是文本更貼近讀者閱讀習慣也為了突出重點將被動翻譯成主動。

3.長句翻譯

在英語文章中長句是經常出現的。長句也分為兩種復雜長句和簡單長句。農林專業英語屬于信息類文本,故較多使用長句,修飾成分復雜多包涵介詞短語、不定式短語以及各種從句。翻譯長句時可采用順譯、倒譯、綜合、拆分等方法。以下案例選自21世紀農業科學專業英語――《農業經濟管理英語》一書中。

例:Also with the subjects of higher production and improved efficiency,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 of eastern England and the midlands,with their scattered strips of tillage land and their very unproductive commous,were replanned,enclosed and converted into farming units of a size that would admit of economic production.

該句是復雜長句。句中的主語是the old open field manors、tillage land、commous;were replanned 是謂語;that引導的從句作先行詞size的后置定語;同時該句中將名詞短語with the subjects of譯成動詞短語以達到突出強調的目的。所以在翻譯時劃清句中的斜體部分主謂賓成分之后綜合分析主干詞語后各成分所起的作用,綜合譯出譯文。

譯文:此外,為了增加產量和提高效率,英國東部和中部無籬笆墻的古老莊園及其分散的長條耕地和貧瘠的公地也被重新加以規劃。這些耕地或公地都被圍上了籬笆從而變為規模適合進行經濟生產的農業單位。

例:Ecologyliterally the study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ir homes) seeks to explain thes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different members of a community,and to build u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該句是簡單長句。在本句中,Ecology是主語;主語的修飾成分雖然很長但其表達順序與漢語表達類似。所以對于這種類型的句子就可以采取拆分法將原文拆分成幾個簡單小句,順序翻譯。

譯文:生態學,從詞義上講就是指對動植物機器所處環境的研究一門學科。它是為了闡明某一群落的所有不同成員之間的這些相互關系和建立對作為這一整體的該群落的理解。

4.結論

科技英語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術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的撰寫,用于報道科技動態、科研成果,描述生產過程、專業產品說明書等,有著語言客觀、嚴謹、規范、語氣正式、文體質樸、專業術語強等特點[2]。

了解專業英語的特點,掌握專業術語對于農林專業的學生來說不但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夠提供幫助而且會提高其專業文獻的閱讀能力,同時對其以后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能力也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為專業翻譯人員,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譯理論和足夠量的詞匯之后,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同時結合公共英語的分析方法、專業領域英語的特點,理解、掌握相關專業詞匯進行準確而地道的翻譯是每個譯員必備的能力。(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姚婭萍,徐亞萍.農林院校學生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的研究.浙江林學院學報,200103):319-321.

第3篇

論文摘要: 受信息技術的影響,林業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單一、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精準、優化與決策的模式轉變,形成了無紙化辦公、林業經營精準化、森林資源管理規劃化的格局,但在資源的使用、精準計測、監測和人才需求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進入21 世紀之后, 林業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過去單一、粗放的經營管理向精準、系統的模式轉變,因此提出了“精準林業”的概念,即指盡可能的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對有關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信息進行收集、存貯、傳遞、處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業數據庫、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核算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模擬模型系統、計算機網絡、遙感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遠程通訊等一體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現代林業技術體系,而這一切都必須依賴于信息技術[1]。

1 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

1.1內涵和外延

信息技術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將形成以智能多媒體信息服務為特征的時空大規模信息網,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為主要手段實現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2]。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

1.1.1傳感技術——信息的采集技術。傳感技術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進行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傳感功能,傳感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1.1.2通信技術——信息的傳遞技術。通信技術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一種活動。

1.1.3計算機技術——信息的處理和存儲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實現對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和再生,存儲技術有內存儲技術和外存儲技術,主要實現計算機存儲器的讀寫速度、存儲容量及穩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術——信息的使用技術。控制技術即信息使用技術是信息過程的最后環節,它包括調控技術、顯示技術等。

1.2信息技術功能

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①信息識別:包括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形識別等。通常是采用一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②信息傳遞: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③信息處理與再生:在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基礎上,還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層次的決策信息,這稱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處理與再生都要依賴于現代電子計算機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過程的最后環節。

1.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來越快、容量越來越大,無論是通信還是計算機發展都是如此;綜合化。包括業務綜合以及網絡綜合;數字化。一是便于大規模生產,數字設備是單元式的,設計非常簡單,便于大規模生產,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綜合,每一個模擬電路其電路物理特性區別都非常大,而數字電路由二進制電路組成,非常便于綜合,要達到一個復雜的性能用模擬方式往往綜合不起來;個人化。即可移動性和全球性。

2 林業信息技術的發展

2.1林業信息技術

林業信息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 發達國家60 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開始進入各個領域, 并逐步實現了系統化、深入化、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隨著DBMS 的發展和完善, 以屬性數據管理為主的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盛行一時, 這類系統采用數據庫技術進行組織、存儲、處理和分析, 提高了數據處理的質量和速度, 推動了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不難發現, 這種單純分析屬性數據的方法, 缺乏對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綜合分析, 因此利用它形成的決策信息, 有明顯的局限性。到90 年代, 林業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擴展,形成了以3S技術為支撐,采用RS監測與地面調查技術相結合的雙重分層抽樣遙感監測體系[2]。

2.2林業信息技術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林業部門從80 年代初開始使用DBMS 進行生產管理, 采用的是局部( 部門) 引進, 局部消化的方式。80 至90年代末, 國家林業局( 原林業部) 在1992 年設立信息中心,開始了信息化建設的點滴積累, 提出了“數字林業”建設目標, 建立了森林資源數據處理系統(DPS)、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MIS)、森林資源決策支持系統(DDS)、林木良種管理信息系統、主要經濟樹種在線查詢系統等。進入21 世紀,“數字林業”建設進展順利, 林業信息系統已覆蓋全國, 基于“3S”技術的森林資源、造林綠化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現代化林業管理體系正在逐步建立。林業檔案數字化工程已完成,國家林業局政府網站建設進一步完善, 內容不斷豐富, 信息量不斷增加, 并與新華社、國家圖書館等70 多家網站建立了鏈接, 林業信息化建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3 信息技術對林業的影響

3.1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根據林業政務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內容[4],林業政務信息化建設圍繞國家“三網一庫”建設的要求, 利用網絡技術搭建了技術先進、運行穩定、功能相對齊全的網絡平臺, 建設了國家林業局門戶網站、辦公業務網、辦公業務資源網和各類管理信息系統及專業數據庫。提出了林業信息庫建設方案,實現人員、樹種和野生動植物數據收集、存貯、傳遞、處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無紙化辦公[4]。

3.2林業經營由粗放轉入精準

圍繞“精準林業”,各級林業部門在二類調查中利用遙感、航片、衛片、無人機、地面近景攝影、三維激光掃描、電子角規、GPS定位等技術進行數據的精確獲取,通過GIS進行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的管理,完成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和林業專題圖的制作;在森林火災的預測預防上通過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實現火點位置查詢和林火蔓延模擬,并計算最佳撲火路線和撲火時間,科學合理的制定撲救方案;在造林地塊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將坡度圖、坡向圖、土壤圖、高程分帶圖和森林區劃圖進行疊加作為立地分析的復合因子圖,進行適地適樹的分析,使林業由粗放經營轉入精準經營[1]。

3.3規劃森林資源管理

在發達省份的林業部門已經將GIS技術、ES技術、DSS技術、空間數據挖掘技術結合,依據森林資源管理的基礎信息,建立了造林專家知識庫、決策支持模型庫,在數字化圖上實現造林決策、獲取造林規劃圖,并對林分和單木的區域生長量進行預測和模擬,實現森林資源管理的優化和規劃。

4 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4.1應用不夠深入,信息資源浪費

林業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投資巨大,但目前林業信息化開發、應用不夠,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5]。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森林資源核算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計算機進行林業數據采集、處理、屬性數據管理及各類專題圖制作等研究,對于進行空間數據分析和從這些數據中進行挖掘,宏觀快速提供森林資源信息,優化森林資源管理上沒有形成規模。因此應該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合理建設適合我國林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充分共享。

4.2精準計測、監測在林業上的應用沒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正加速滲透和武裝林業。特別是“5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技術已成為科技興林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紅外監測、飛機化學滅火等高新技術使森林預測、監測、控制、病蟲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過去無法用常規技術或手段解決的問題,現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開始變得相對容易。但在森林經營和管理中的應用范圍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網絡,提高森林災害發生的預測預報率,實現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減災增效,探索建立森林養分和肥料信息系統,完善林木育種軟件及豐產栽培模型,適度發展“精細林業”,精準森林資源核算的應用上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普及應用。因此國家林業局應宏觀調控并加快國家林業局網絡工程建設,建立并完善各類林業專業庫、各類森林資源管理信息、決策支持系統設,促進林業經營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

4.3林業高新技術人才缺乏

林業信息化對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專門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RS技術、GIS技術,還要對林業知識有所掌握,目前我國特別是基層林業單位,從事林業信息研究、網絡管理,3S技術的專業性人才奇缺。因此應該加大林業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培養更多的林業高新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仲科、趙春江、聶玉藻等著。精準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6第1版.

[2] 閆利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趨勢[EB].

第4篇

1.“一對多”模式,指導效率低。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而由于學生的擴招,老師的短缺,導致一名老師需要指導10多位學生的畢業設計,也就是“一對多”模式。不少高級職稱的老師另外還要指導研究生,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學生從老師那學到的知識也很有限。此外,同一導師指導的課題重復或具有相關性,會造成研究課題的狹隘性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實驗資源競爭。

2.畢業設計作品空洞。我們在看歷屆學生的作品時,會發現不少同學的畢業設計很空洞,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視覺層面,或者缺乏背景學科的支撐,因而使得設計顯得缺乏內涵,沒有內容。事實上,畢業設計作為大學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它需要運用跨學科的知識作為鋪墊。由于科技的進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設計學科同樣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撐。如果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學習了園林、生態等專業的知識,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了家具、材料等專業的知識,那么他們的設計帶給人們的將不僅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經濟、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同樣,如果研究裝置藝術的學生了解了電子控制、傳感器、機械原理等知識,那么他們的設計作品將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3.學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當前社會發展正日益加快,競爭也日益激烈,不少同學正越發浮躁、功利,越來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學僅僅是為了分數而看書,為了拿學位而學習,不求學到多少知識,但求完成任務。如在外實習的同學,有不少直接將公司的圖紙、設計作為自己的本科畢業作品,企圖蒙混過關。更有甚者,直接通過網絡找,付費為自己完成畢業設計。

4.與求職高峰沖突。由于畢業設計環節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學期,這個時期也是同學們求職的高峰期。因此,不少同學會請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或去單位實習,從而犧牲了大部分畢業設計時間。與畢業設計相比,學生更重視就業和實習。

二、藝術類本科畢業設計的改革設想

1.加強畢業選題前瞻性和學術性。建議學生關注國際性設計問題,打破思維的局限,提升設計的高度。同學們可關注北歐的自然與傳統、東亞的哲學與美感、美國的商業與技術、德國的嚴謹與創新[1]。這些關注將大大拓寬設計事業,啟迪設計實施的靈感。了解產業發展趨勢,以其為方向指引,選擇具有實際意義的設計選題。

2.進一步加強畢業展展覽方式的多元化,展板、實物、多媒體進一步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展在美術界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舉行。展示方式的多樣、藝術形式的多元和表現方法的新穎,應該是本科畢業展的重要特色。然而,與藝術類院校相比,綜合性院校的本科畢業展在展覽形式上較為單一。事實上,綜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優勢,運用優勢學科的力量,將藝術設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3.加強團隊合作,特別是跨專業或跨學院的合作。團隊合作式的畢業設計是一種新型的指導模式,其要求指導教師隊伍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及工作的自主性鍛煉團隊協作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方式,掌握經濟分析能力,技術可行性,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專業性人才向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轉化。這種畢業設計模式既可以避免畢業作品的抄襲,又可以也有效地縮短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時間。跨學科畢業設計的內容設計多個學科的專業內容,因此參與的人員也要包括多個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設計團隊中的重要性,任何一個成員的設計質量以及進度都會影響到團隊總體的設計質量與進度。老師也要及時跟蹤,合理把握設計的大方向。然而與傳統的畢業設計模式相比,跨學科畢業設計難度較大,內容較多,適當提前畢業設計的布置時間。

4.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的管理,嚴格要求及時返校投入設計,將之列入考核范疇。學院要組織各教研室、指導教師、學生及教學管理人員認真、深入地開展中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做好檢查工作記錄。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

5.可實行二辯、三辯模式,防止同學心存僥幸,避免畢業設計的粗制濫造。指導教師審查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期間的出席情況,如缺席時間達到或超過1/3,則通知學生不可參加畢業論文(設計)答辯環節,只能推遲到后面二辯、三辯。

三、結語

第5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實踐,對策

 

一、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對發送城市投資環境、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綠地管理是提高綠化景觀效果、美化城市的必要手段,而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是一項專業性、特殊性、持續性的工作,要想獲得理想的園林綠化景觀效果,園林綠化施工和養護過程中科學的養護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園林綠化的主體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有生命的植物需要澆水,施肥等養護管理,并且需要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養護和管理。只有通過精心養護,才能在保持現有綠化成果的基礎上,充分體現綠化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和人文價值。如何讓園林綠地持續的發揮作用,綠地的養護管理是關鍵。

二、園林樹木養護管理的基本要求

為各個年齡的樹木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使樹木長期維持較好生長的園林樹木養護管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養護,即根據不同園林樹木的生長需要和某些特定的要求,及時對樹木采取如灌溉排水,施肥,整形修剪,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等園林技術措施;另一方面是管理,如看管維護,綠地的清掃保潔等園藝管理工作,這些管理工作必須一年四季不間斷地進行,同時也要根據不同的樹種,物候期和特定要求適時進行,以保證樹木栽植的成活率,預防早期轉衰,延長綠化效果。

園林樹木養護管理要具有一定的質量標準,即要保證樹木枝葉繁茂, 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樹形豐滿,美觀,人,畜,機械,車輛對樹木有極少損壞現象,高大喬木不與架空發生干擾,分枝較高,無阻擋車輛,碰傷人頭,司機視線的現象,經常保持樹木周圍地面土壤疏松,通氣,樹基部無堆積污染物現象,為此,應制定養護管理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使養護管理工作目標明確,措施有力,做好養護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畢業論文,園林綠化。

三、園林養護的要點

(一)灌溉。樹木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從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滿足樹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水分分水泵過大的情況下,都應設法滿足他們的需要,這種措施就叫灌溉。

(二)排水。土壤含水過多,造成樹木生長不良甚至死亡。不同樹種,不同年齡,不同長勢以及生長條件不同,樹木對水澇的抵抗能力會有所不同。常用的排澇方法有:

(1)地表徑流:地表坡度控制在0。1-0。畢業論文,園林綠化。3%,不留坑洼死角。

(2)明溝排水。適用于大雨后搶排積水。

(3)暗溝排水。采用地下排水管線并與排水溝或市政排水相連。

(三)施肥。根據土壤狀況,樹木生長需要,及時補充樹木生長所需的氮肥,開花結果所需的磷,鉀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施肥可分為基肥和追肥兩種。基肥即在播種或定植前,將大量的肥料翻耕埋入地內,一般多選用有機肥或復合肥,施用的方法有穴施,環施和放射狀溝施等。追肥慢是根據植物的生長季節和生長速度補充所需的肥料,一般用化肥或菌肥,施用的方法有根施法和根外施法,施肥時,有機肥料要充分發酵,腐熟,化肥必須完全粉碎成粉未,注意濃度不能高,施肥后須及時適量灌水,使肥料滲透,否則土壤溶液濃度過大對樹根不利,根處追肥最好于傍晚噴施。

(四)整形修剪。修剪是樹木撫育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修剪,能調節和均造價較高。保持土壤濕潤是樹木成活的主要條件,除在栽桂皮后澆足定根水外,還應根據氣候情況及時補充水分,尤其是枝葉萌動,生長旺盛的季節,常綠樹栽植后,干旱時除澆定根水外,對枝葉也應經常噴水,但是土壤中水分始終呈飽和狀態,通氣性不良,不利于樹木生長發育,低洼地區會導致積水,應注意挖排水溝及時排水,對大面積的綠化要求比較高的地區,可以在綠化區設置自動噴灌設備或預埋水管,定時澆水。

(五)中耕除草。為保持綠地整潔,避免雜草與樹木爭奪水分,養分,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減少病蟲滋生,及時除草,中耕,提高土壤透氣性,對園林樹木的生長很重要,對于野生雜草的清除,要不間斷進行除小,除早,效果好,若荒草較為嚴重,有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化學除草方法,但應慎重,注意選擇適當的化學藥劑,先試驗,再推廣,以免發生要害,在遠郊區或具野趣游息地段應經常用機械割草,使其高矮一致,除下的雜草要集中處理,及時駝走堆制肥料。

(六)防治病蟲害。畢業論文,園林綠化。以防為主,要防早、治小,除了要慎重對待,科學防治,同時要保護環境,減少家藥污染。可采取噴粉法,噴霧法,熏蒸法,毒餌,膠環(毒環)法。

(七)樹木損傷后的傷口處理。(1)除去傷口及其周圍的干樹皮,準確地確定傷口的情況,同時減少害處的隱生。(2)在傷口表面進行涂層保護。(3)樹皮修補。(4)移植樹皮。此技術近年來有用于古樹名木的復壯與修復中。畢業論文,園林綠化。

四、園林樹木養護管理的相關措施

(一)防止自然災害。畢業論文,園林綠化。大風來臨前要將樹冠適當抽稀,疏枝,支撐加固,地勢低,易積水處開排水溝,對風口外的大樹重點加固,發生水澇,可貼近土球邊用鋼釬打洞,使水滲入地下。對于不耐旱的樹種栽植后都應將主干和主枝少白或噴白,以防樹皮曬裂,在土球表面覆蓋樹皮或草簾,對樹干繞繩或包扎麻片。

(二)看管、巡查。為了保護樹木,免遭或少受人為破壞,對于一些怕踐踏的樹種,便如樹根較淺的樹種,應當選用綠籬或圍籬圍護護起來,與游人隔離。綠籬要適當低矮一些,圍籬的造型要簡單樸素,如發現樹木傾斜,要及時扶正加固,而一些重點地區應設專人看管,定期巡視,與有關部門配合協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做好記錄。由于樹木衰老,病蟲侵蝕,機械損傷,為有破壞,以及其他原因,造成一些樹木死亡。應在尚未完全死亡之前,盡早伐挖。這樣既能避免樹木對造價,交通,建筑,電線及其他設施帶來危害,減少病蟲潛伏與蔓延,又能增加可利用木材,同時,在確伐前應調查其死亡原因,觀察四周環境,做好伐挖記錄。畢業論文,園林綠化。

五、園林施工應與園林養護有機結合

(一)施工與養護均是設計意圖的再現 園林養護應充分體現設計理念。園林設計是創造園林景觀工藝的基礎,在養護管理中貫徹設計的理念,這是打造一個成功的園林作品對園林養護的必然要求,養護要全力促成園林設計理念的實現和延續。例如,已經施工完畢的一處園林景觀,有植物配置及建筑小品,其中的層次對全景起著舉足輕重的八月,這就需要在養護工作中充分理解設計理念,采取合理修剪等途徑來控制植物層次,高度,來體現和延續設計者的設計意圖。

(二)園林養護應貫穿施工全過程。以綠化工程為例,要保證樹木種植的成活率,達到預想的綠化效果。為保證移栽植樹木的水分平衡,必須在樹木起挖,運輸,種植過程中減少根系受損,減少樹冠失水,對樹冠進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時用浸濕的草繩繚繞樹干,采取適當的遮蔭等養護措施。

(三)園林施工與養護均應合理安排資金。園林施工與養護均應編制詳細的資金使用計劃,將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充分結合到施工,養護的每一個環節,要根據資金安排把握施工,養護檔次,合理選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價的關鍵環節,避免施工中隨意更改設計,切忌重此薄彼,削減養護資金影響后期養護效果。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維護綠化景觀效果,就要對園林樹木及時采取常規養護與特別管理,以保證園林樹木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張秀英《園林樹木栽培養護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王佩哲《城市園林樹木的養護管理》內蒙古林業,2008年03期。

[3]馮傳寶,高巍,《淺談園林樹木的養護與管理》S要區教學,2008年7期。

第6篇

關鍵詞:園林工程;工程管理;問題;措施

引言

我國園林綠化行業加大力度不斷的深入改革,其發展步伐大幅度提高。隨著園林建設發展的不斷加速,園林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地浮現出來,許多綠化工程的質量并不達標,更有甚者從根本上就沒有達到美化生態環境的目的。園林工程施工相比一般的工程要求較多,施工設計、施工過程也都需要用獨特眼光進行,同時還要注重園林工程的協調性和自然性,保證園林工程施工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本文將對園林工程管理的相關問題以及措施進行探討和分析。

1 園林工程施工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1.1 施工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很多的園林工程施工隊伍結構都存在著顯著的單一性問題,而且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肯定,并被多數人認為僅僅是簡單的種種樹和鋪鋪草,但是這并不符合園林工程的本質要求。再加上園林工藝本身就有較高的效益,使得很多施工隊伍涌入園林建設,使得施工隊伍專業性直接下降。

1.2 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不到位

園林工程相比很多的施工工程,專業性和藝術性更強,因此施工管理的管理人員的意識和管理方法不到位的話,將會直接影響整個園林的施工管理工作。很多的施工工序和實際的施工安排都需要管理人員進行宏觀調控,一旦管理不到位都會影響施工管理效果。

1.3 設計人員不能和施工現場相協調

工程順利施工和管理的一個重要基礎是,施工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之間可以進行全面的技術交底工作,并及時地根據現場施工情況對施工設計進行優化更改。目前園林工程很多的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之間都缺乏必要的溝通環節,使得施工現場很多的不符合設計要求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和優化,很多時候都是應付了事或者是根據經驗主義進行修改,變更設計存在不科學的現象。

1.4 工序質量管理不嚴格

看似簡單的工程操作其實包含著很多復雜的過程,在施工前要進行全面施工材料、施工人員的準備,施工過程中還要注重工序的處理和完善。在實際的園林工程施工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因為管理不嚴而造成植物養護不到位、栽種也不符合基本規范,很容易造成植株浪費現象,影響最終的施工|量和效果。因此施工工序質量的控制和管理也應該引起管理人員更多的重視。

2 加強園林工程的施工管理

2.1 做好園林工程施工的準備工作

在工程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工作。在綠化工程項目施工規范和施工目標的指導下,在對施工現場進行勘察之后再進行施工設計,施工組織設計要堅持美化環境、科學設計的設計理念,在經過實踐調查和討論之后再確定最終的施工設計方案;其次是要協調好項目工程涉及到的水電、市政、交通等方面的關系,完成好項目的申請和審批工作,確保工程能夠得到順利實施。同時在本階段還應該做好施工材料、施工設備的準備工作。

2.2 重視園林工程的關鍵施工工序管理

一是要做好原有表土的保護工作。在進行綠化工程施工過程中,肯定要對表土進行作業,由于表層土的營養含分比較高,利于植物的生長,因此我們可以將表層土進行集中保存,施工完成之后再將表層土進行平鋪作業;二是對綠化地的整理,一方面要對綠化地中的垃圾雜草進行及時清理,另一方面還要做好保護工作,避免機械設備對周圍環境進行破壞,保證新生苗木有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做好土壤的各項指標監測工作;三是要注重保護原有樹木,選擇鄉土樹種,減少運距,進而更好的提高植被成活率,降低很多的養護和工程成本。

2.3 加強施工管理隊伍的培養

由于現今我國的施工管理隊伍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因此,如何培養一支專業技術良好的管理隊伍是尤為重要的,通過加強施工隊伍的建設,可以有效對很多方面的問題進行控制,很多的施工漏洞也會通過施工人員進行控制。園林工程項目施工設計涉及到許多相關的園林知識,必須要求園林施工管理人員具有一定的美學知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要提高施工管理隊伍的管理建設水平,比如在進行園林綠化施工時,管理人員要對項目所在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當地的樹種的生活習性有所了解,才能有效指導園林施工中的綠化建設,才能使我國的園林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從而提高我國園林工程的建設水平。

2.4 做好園林工程施工后期的養護管理

園林綠化工程后期的養護直接關系到綠化苗木的成活率,也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化的景觀效果能否達到預期。對于園林綠化工程后期的養護,應按照不同綠化植物的生長特點以及病蟲害發生規律,有針對性地制定灌溉、施肥、修剪以及病蟲害防治等養護措施。通過后期養護工作,鞏固園林綠化項目施工效果。

3 結束語

園林工程很多細節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最終的工程質量和美觀程度,而細節性問題產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施工人員、施工過程管理、養護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針對施工人員素質問題,我們應該加強素質教育,努力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施工管理隊伍,為工程施工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對于施工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施工工序等問題,管理人員要加強現場的施工質量管理,對施工實行全面的過程控制。只有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將園林工程施工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劉艷龍,李愛珍.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7(2).

[2]尹敏,潘地林,徐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羅錦玲.論園林景觀工程施工項目管理――以馬青路北側慢行系統工程為例[J].建設科技,2015(10).

[4]孫軍峰.園林工程建設中大樹保護性移植技術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7(3).

第7篇

關鍵詞:地方院校;地理科學;實踐教學體系

一、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進入創新創業的轉型階段,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在此背景之下,地理科學專業也面臨著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艱巨任務。實踐教學體系是地理學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科學教學實踐體系的現狀

在專業實驗室建設方面,該專業現擁有省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擁有環境監測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等8個專業實驗室;建有登封嵩山、江蘇南京、連云港、山東日照等多個野外實習基地;與商丘市氣象臺、商丘市污水處理廠等相關部門達成業務共建單位。在服務社會方面,學生每年都有計劃地開展專業實習實踐活動,如開展商丘市劉口黃河故道實地調查、碧水藍天小組三下鄉活動、水木清華社會實踐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豫東土地利用及覆被變化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很好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綜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對歷屆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學院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應用型課程設置偏少,野外實習考核方式單一,針對地方需要的地理特色課程缺乏等。

三、地理科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探索

1.實踐教學改革目標

以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現代化為目標,淡化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突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通過建立學生到企業、農村、社會等基地開展實踐實習的有效機制,構建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為主線,以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和學科競賽為輔助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節約和最高效率的利用。

2.實踐教學改革方案

(1)加強實踐教學,分流培養。實踐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學院本著“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強化能力、注重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充分利用企業、地方、社會等開設第二課堂,通過“校―地”“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實施學程分段、學業分流,構建“師資型”“學術型”的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培養一批能適應中原經濟區社會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

(2)整合實驗室資源,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省級“環境與規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為核心,整合實驗室資源,增設基礎性實驗課、專業性實驗課、綜合性實驗課及設計性實驗課,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以“專業共享實驗室”的理念統籌建設實驗室體系,如將城鄉規劃、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等設立為專業共享實驗室,并分步驟對以上實驗室進行集中投入和建設,實現院內甚至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的共享。

(3)強化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地理科學專業教育一直具有開展野外實習的良好傳統,地質學、地貌學、植物地理學等自然地理學科的野外實習教育,要求學生多接觸自然與社會,全方位鍛煉自身的能力。

(4)探索“產―學―研”培養方式,服務于地方經濟。建立學生到企業、農村等實踐基地開展社會學習的有效機制,探索“產―學―研”辦學的新方式。依托本專業點建立的省級“環境與規劃實驗教學中心”,以及校級“數字城市”“北斗測繪公司”等科技創新平臺,瞄準豫東區域的環境演變、自然災害與風險評估、經濟開發與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城市發展與規劃等社會熱點,凸顯商丘師范地理科學專業服務社會的地域特色。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 復合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9-0128-02

獨立學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時期應運而生的新型辦學實體。隨著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社會影響的日益廣泛,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彰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它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決定著人才的根本特征,決定著學校的學科專業發展、特色的形成和長期發展環境的維持,[1]是獨立學院能夠存在并進一步發展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國家教育部確認,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與湖南旺湘科技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舉辦的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學院堅持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以特色顯實力,以內涵求發展,并在獨立學院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一、準確合理定位,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培養目標

獨立學院在辦學經驗、學科建設、校園文化積淀等方面都無法與傳統本科學校相比,不能盲目照搬傳統本科的培養模式,只有結合市場特點,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并形成辦學特色,才能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發展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有相對全面的綜合素質,使其在人才就業市場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又要有相對突出的專業技能,使其在人才就業市場上保持一定的專業性。在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生源特點的基礎上,經調研論證,學院確立了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具體說來,就是要培養以“個人特長+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結構的綜合素質優良、個性發展完善、應用能力突出、社會適應性強的專門人才。

二、優化培養方案,構建以應用為特征的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要有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辦學初期,學院從母體學校選擇發展穩定、就業前景良好的成熟專業和特色專業作為自己專業設置的基礎,這已經成為學院吸引生源的一個“亮點”。但是,由于較多的“拿來主義”,我們缺少自身特點,教學模式與母體高校差別不大,“同教材、同課時、同教案、同講稿”的“四同”甚至“五同”(同試卷)現象比較普遍,在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上套用母體學校的模式,效果不佳。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要求教師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課堂教學管理、積極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改變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方案、突出因材施教、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學院圍繞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探索與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與以往相比,學院人才培養方案更加突出了“市場、特色、應用”的特點。方案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培養理念優化。根據人才培養定位以及大學生人才就業市場的特點和現狀,針對原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寬泛的不足,我們堅持“精而不泛”、“實而不虛”,在增強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應用課程的同時,削減與專業應用關聯度不大的邊緣課程,在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拓展學生的知識擴展能力和個性發展空間。

二是學時、學分優化。結合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教育機構進行教育合作的實踐,引入國際化教育理念,減少總學時、學分,增加學分獲取渠道。圍繞培養目標,學院積極組織講座和培訓活動,開展“第二課堂”的學習,并建立職業能力證書考核機制,用學分來衡量各種職業能力證書,激勵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是課程整體優化。遵循先“基礎”后“系統”的原則,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個性和身心發展規律。在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里,大部分專業實行 “3+1”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模式,以確保學生的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及求職、考研等緊張有序地開展。

四是實踐環節優化。突出我院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合理安排實踐性環節的時間、內容、場地、實施過程和考核方式,鼓勵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行為,不斷提高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效果。一方面增加通過教學途徑完成的實踐活動(如專業實習、實驗等)的課時;另一方面對非教學途徑完成的實踐活動(如學生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通過實踐環節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驗、實訓、實踐相結合,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拓展職業適應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因材施教,搭建以人為本的培養平臺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與校本部的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我約束能力,但社會實踐能力強,[2]思維活躍、愛好廣泛。因而,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更應充分體現出“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個性化發展以及特長性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推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加強針對性教學研究

面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揚長避短。在教學活動中,最大限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創造性的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體系。學院積極響應“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新世紀教改項目計劃”,積極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并針對學院實際,每年立項資助30項校級(獨立學院專項)教改研究項目,在教學實踐中成效顯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升。

(二)開展學習興趣小組和第二課堂活動,著力培養特長性人才

進一步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于培養計劃中,為知識基礎不同、學習取向不同的學生設計多樣化的,更具主動性、選擇性的學習興趣組織,擴大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并引導形成專業特色。學院成立了設計工作室、會計學苑、科技創新等30余個學習興趣小組和社團,組織開展了各種積極向上的學習和文娛活動,在校園里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社團文化。“第二課堂”采用“課程+講座”的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內外、學期內外、校園內外的空間和時間,使各種形式、內容的教育活動構成有機整體,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其綜合素質得以協調發展。

(三)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學院通過各種途徑推進校企合作,努力實現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培訓的“零對接”。和職業培訓機構聯合,將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引入相關專業的培養計劃之中;和企業聯合,將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放在就業的企業進行,都是這種“零對接”的有益嘗試。體系完備、運行良好的實習基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和保證。學院立足湖南本地,輻射全國,以特色專業為龍頭,建立和拓展各類實習基地,開展認知、專業和畢業實習活動。同時,在學院新校區規劃籌建特色鮮明、適應現場、功能齊全、適度超前的實訓中心,學生將來在校內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實訓,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功能。學生在實習單位既增長了專業見識,又鍛煉了技能才干,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肯定。

四、結語

獨立學院作為新型的辦學實體,必須依據人才需求市場為導向,明確培養目標與定位,并根據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院的發展方向與規模,規劃教師與管理隊伍建設,配置教學與生活設施,在應用特色人才的培養上下工夫,加強教育教學工作,這樣才能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

[ 參 考 文 獻 ]

[1] 趙峰.構建“一體兩翼”模式 彰顯師范教育特色[J].中國高等教育,2009(23).

第9篇

關鍵詞:園藝植物學;存在問題;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8-0099-02

植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是從細胞、組織、器官、個體、類群、生態系統等不同層次、不同水平有機地闡明植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1-2]。其內容包括植物形態解剖學和植物分類學兩大方面。形態解剖學涵蓋植物營養與生殖6大器官的解剖結構和生長發育,后者介紹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和各科屬的代表植物。目前,國內高等農業大學的植物學教學一般采用理論與實驗教學同步,野外實習放置在課程結束后進行。理論課以老師講授為主,實驗課主要通過觀察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相對于理論教學,野外實習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3]。植物學野外實習對于學生了解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鞏固學生植物分類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及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植物學課程作為生物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教學成效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質量。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藝專業的植物學至2000年改為園藝植物學,其教學及實習沿用植物學的教學模式。目前其傳統的教學和野外實習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近年來,本作者積極借鑒其他院校教學改革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及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對園藝植物學的理論和野外實習做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旨在進一步提高園藝植物學的教學效果。

一、園藝植物學教學和野外實習存在的弊端

1.園藝植物學理論教學存在的弊端。(1)教學內容落后。目前園藝植物學課程還沿用傳統植物學教程,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陳舊、方法單一、手段落后、創新能力培養不到位,教學效果較差、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問題。植物學內容瑣碎,知識點多,實踐性強,較多學生在課業繁重的壓力下逐漸失去了對植物學的學習熱情,加上植物學教學涉及多個專業和多個不同的院系,在教學中不夠注重各學科、各專業的不同點,不能將講述的內容與之專業緊密聯系。(2)課程師資團隊建設不夠健全。園藝植物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師資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目前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植物學教師隊伍薄弱,大部分老師并非植物學專業出身,而是相關專業老師代課,沒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不能將課程內容與專業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科研熱情,而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死記硬背來達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過后沒任何印象,教學效果較差。

2.野外實習存在的弊端。(1)師資匱乏和實習經費不足。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藝植物學由于剛從傳統的農學院分離出來,教師隊伍上表現出嚴重的不足,師資匱乏,教學團隊不穩定,野外實習經驗不足,再加上實習經費不足,實習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教師責任心不強,經常更換野外實習帶隊老師,松散的組織管理也使得學生在思想上對實習不夠重視。(2)實習基地不固定。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藝植物學由本院老師任教時間較短,目前還沒有固定的野外實習基地,只是在學校附件的公園等地進行實習,缺乏相關的實習工具和設備也限制了實習的效果。目前這種類似于“參觀式”、“旅游式”的植物學實習,從根本上與實踐教學的目的向背離。(3)實習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園藝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方式為教師帶領學生到達實習基地,沿著固定路線一邊采集一邊識別標本,回校后再整理標本就完成整個實習教學工作,傳統“填鴨式”的野外實習使學生只能得到表面且零碎的知識,科研技能不能得到訓練,效果不理想。

實習過程中對實習成績的考核是對學生實習的綜合評價。現階段,我們的考核只以考核學生識別植物種類的數量和實習報告的質量為依據,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園藝植物學教學和野外實習改革的建議

1.完善教師梯度隊伍建設及各種保障措施,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梯度、數量、水平以及能力對教學任務和實習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園藝植物學對本院老師來說,尤其野外實習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擴招,學生人數的增加,使得野外實習更加困難。為此,我們建議院領導合理組建園藝植物學學科建設,積極引進專業人士,豐富師資力量,同時建議院領導能夠組織經驗豐富的植物學教師對青年教師、實驗員等進行培養,以滿足短期實習對教師的需求。為了滿足野外實習的需求,院領導可以邀請實習基地的負責人作為臨時的指導老師,這樣一來可以緩解實習指導老師的短缺,另外,這些人員對該地區較熟悉,對實習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除此之外,也可參考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植物學課程改革措施,即引進“雙師型”教師,便于理論和實踐教學。

野外實基本的必需的實習工具外,可以借鑒廣西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措施,配制手提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手持氣象儀、羅盤儀等專業設備,配制實習專用圖書如《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洛陽植物名錄》等參考資料。

為了滿足實習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實習的質量,我們在選擇實習地點及建設實習基地時,一方面要考慮到實習地植物資源的豐富性、植被的種類和生態環境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安全、經費、交通等基本條件。為此,我們可以借鑒廣西師范學院化工與生命科學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等學校的做法,建立本地長期有效的實習基地。針對于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的園藝植物學野外實習,除市區內種植資源較豐富的植物園外,我們可以以老君山、倒回溝等作為實習基地。

2.豐富教學和實習的方式和內容。目前,我們理論教學采用兩本教材,由于植物學課程知識點瑣碎,授課內容平凡枯燥,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們可以借鑒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的教學方法,除以基本教材為基礎外,向學生提供一系列書籍或文獻,引入國內外優秀植物學教材,課外向學生提供包括網絡、植物圖片、教學電影等閱讀資源。除此之外,在教學方式上除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外,讓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進行專題討論,以班或小組為單位進行PPT制作和講課比賽,定期觀察身邊植物物候期的變化,理論聯系實際,識別不同物候期植物的外部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讓授課走出課堂現場教學,例如講分類時,可以將學生帶到現場,再講述相關植物的生長習性、科屬形態特征、分類地位、代表植物等內容,使學生看到植物實體以增強學生好奇心,學習興趣會有所提高。

為了提高野外實習的效果,我們可以借鑒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在野外實習中“望、聞、問、切”的方法,此法與“看、摸、聞、嘗”植物的習慣有關,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識別植物時由被動變主動,讓學生學會思考、比較、總結和歸納,再對所采植物標本進行講解,使實習內容直觀化、生動化,提高實習效果。這不僅克服了學生對植物分類的恐懼心理,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科學問題和科研思維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學的總結性環節,關系到今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對實踐技能的掌握和提升。目前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藝植物學理論考核方式仍以卷面考試為主,主要考核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學生為了通過考試,往往死記硬背,考后忘記較快,不利于后續專業課的學習。為此建議將卷面成績與實驗考試、出勤率及課堂論文相結合,以提高綜合能力,避免機械、單一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成績占50%,實驗成績占25%,平時成績占25%。而平時成績以小組專題討論、PPT講解植物學的某些現象、論文撰寫以及考勤等形式進行。通過此種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此種豐富的考核方式,符合素質教育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園藝植物學野外實習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考核學生識別植物的種類和撰寫實習報告的質量,內容單一,不能夠全面考核學時實習的質量。為此建議參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實習考核內容和方式,其考核項目主要包括:(1)以小組為單位,考核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包括是否違反紀律、采集標本數量和壓制質量、綜合實習報告的質量,此項共占50分。(2)個人考核,了解實習效果,包括學生認標本的情況、不同生境下植物的識別、利用工具書鑒定植物種類的能力,此項共占50分。也可以參考于杰等植物學野外實習的三段式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使學生靈活、主動的學習。也可參考張忠華等、全雪麗等植物學野外實習的“過程式考核方式”。成績采用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級制進行綜合評定。

三、結語

《園藝植物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基礎課,該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在現階段,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型教學模式轉變,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其工作量大,這就要求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同時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不斷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走出一條適合園藝植物學的教學與實踐模式,使我們的教學和實習更上新臺階。今后我們還需繼續努力和探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名揚,王海洋,白志川,等.植物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

第10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 農業科技中介 對接

風險投資是由專業投資機構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評估和嚴格篩選,向有潛在發展前景的新創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項目、產品注入資本,并運用科學管理方式增加風險資本的附加值(任天元,2000)。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籌集資金尋找和評估項目投資和項目管理風險投資的退出和再投資。可見,風險投資是以投融資為紐帶,將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的有機系統。

風險投資的中介服務體系

風險投資是一項專業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投資,不僅需要專業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知識,還需要科技、財務、法律、企業戰略等方面的知識。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就成為風險投資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些中介機構熟悉科技產業,并善于通過設計、創立和運用適合科技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在科技項目市場和資本市場間牽線搭橋,使企業能夠獲得足夠、匹配的資金,同時使投資者能夠在風險得到最大控制的前提下參與科技項目的發展,實現投資回報。

風險投資的一般性中介機構可分為科技服務類、資金服務類和事務服務類三大類(見圖1)。科技服務類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創業風險投資行業協會、科技評估機構、科技招投標機構、情報信息咨詢機構和督導機構等;資金服務類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專業性投融資咨詢機構等;事務服務類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和標準認證機構等。

本文所指的農業科技中介屬于科技服務類中介機構,是基于農業風險投資的特點以及農業科技和農業科技企業的特征而建立的。農業科技中介是農業科技企業與風險投資對接的一個平臺,一方面,提供雙方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面對農業科技企業的不規范,管理落后的特點對其進行培訓,幫助其得到風險投資。

農業科技中介的角色定位

農業科技中介是指在農業技術市場領域,以收取傭金或者獲取一定利潤為目的的從事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農業新品種培育以及相關項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肖云等,2010)。農業科技中介應是在農業科技市場上,在科技成果供方、需方和投資方之間穿針引線,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搭建橋梁的中間人。

“十一五”時期 ,國家加大資金投入 ,培養農業科技中介,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06個縣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通過項目直接培訓青年骨干農民350萬人(孫鳳,2011)。參加培訓的農民,多數成為科技帶頭人或科技示范戶,成為推動農村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也標志著農村專業化、規范化的農業科技中介的出現。

(一)農業科技中介產生的必然性

河北省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2000年有1678.12萬人,2010年下降到1464.21萬人,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也由49.56%下降到37.88%(見表1),而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卻逐年遞增(見圖2)。其中,2010年的農業增加值是2000年的3.4倍,林業是2.3倍,牧業是2.4倍,漁業是2.6倍。由此可以看出,傳統農業逐步萎縮,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當中。這一狀況進而影響著農民對于農業科技的認知、獲取和使用的渴望,以及農業科技中介在農村角色的扮演與功能的發揮。尤其是在當前農村經濟市場與技術市場不斷發展的狀況下,如何調動農業科技中介的積極性,以及培養、扶持與規范新型農業科技中介的發展,關系到農業科技傳播的效果,關系到農民獲取、使用農業新技術的行為,以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科技中介隊伍壯大的緊迫性

雖然河北省科研創新成果逐年增加(見圖3),但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了“全球創新指數”,對2011年世界上125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了評估和排名。中國的創新指數排在第29位,2010年中國的排名是第43位(楊雁霞,2011)。雖然與以往相比,排名顯著上升,這使得我國成為唯一創新指數排名在前30名的發展中國家。但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相差甚遠。

由于考核機制問題,農業科技專家普遍沒有精力或者不愿意做轉化工作,導致很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發試驗階段。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增長的科技貢獻率僅有48%,而發達國家高達85%,低的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瓶頸。如何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將農業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關鍵在于解決“人”的問題。因此,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中介隊伍是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要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化需要資金支持。我國尚未形成由國家、地方、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及其他組織或個人共同投資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科技成果往往具有高投入、高競爭和高風險等特點,這些技術能否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具有不確定性,同樣也無法識別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效用和經濟效用。財政資金介入成果轉化的可能性不大;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缺乏科研意識,不具備甄別科研成果的能力,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資金匱乏也進一步限制了農產品科技經紀人的縱深發展。

風險投資與農業科技中介的有效對接機制

作為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科技中介收集涉農客戶的全面信息,經過研究和篩選,建立客戶的信息數據庫、風險投資機構資源庫,提供匹配咨詢等服務。農業科技中介溝通了投資者與風險企業(項目)、投資者與風險投資機構的信息渠道,降低了信息成本,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減少了科研開發的滯后性、重復性和投資的風險,促進了風險資本市場的繁榮。

農業科技風險投資與農業科技中介是按照以下流程有效對接的:

第一階段:信息備案。農業科技企業和風險投資到中介組織進行備案,并提供基本信息。

第二階段:項目培育。中介組織利用其自身所擁有的技術和信息優勢幫助企業不斷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及經營管理水平,并對優質企業進行風險投資基本知識培訓,使其從經營理念、技術要求等各方面最大程度地符合風險投資者的需求。

第三階段:信息提供。中介組織把信息提供給風險投資機構和農業科技企業,為項目和資金的對接提供幫助。

第四階段:項目篩選。農業科技企業與風險投資機構在中介組織的撮合下,各自按照自己的評價篩選標準,找到合作對象,完成資金與項目的最佳組合。

促進風險投資與農業科技中介有效對接的措施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了推動農業科技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需要加快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支持:一是支持農業科技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農業科技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重要載體,但由于其基礎薄弱和發展困難,通常需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加以扶持,并且要建立長效機制。二是鼓勵在農業科技領域投資的法律法規。制定這類法律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投資者利益和吸引投資,同時也有助于引導資金投向,規范政策的執行。三是風險投資中介機構的運作涉及大量信息及客戶的隱私,所以應加快信息立法,解決信息自由流動問題、公共信息共享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確定部門合作及資源共享的范圍和原則及保障措施。

(二)破除地方割據并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我國的農村科技中介組織數量眾多,目前主要存在四類:一是以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主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二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發展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三是以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為主要形式存在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四是以農業園區形式出現的農業服務體系。為改變我國目前中介機構規模過小、設置重疊、競爭力較弱的局面,就必須要破除人為的行政分割,建立全國性的統一中介機構服務體系(康偉,2003)。各地有資金需求的創新項目通過該媒介展現于眾,風投資本能有效地選擇到合適的風險投資項目。鑒于在提供中介服務的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商業機密,而且現有參與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領域的中介組織很少,所以提議先由科技部與農業部聯合組建中介機構,在這個市場較完善后,再放開其他形式中介組織的進入。

(三)加強中介機構內部整合使其組織化和規范化

面對競爭激烈的大市場,農業科技中介機構之間必須加強彼此之間的協作,使農業科技中介隊伍逐步向組織化、規模化發展。這樣,與風險投資對接帶來的標準化管理理念意味著農業科技中介開始步入規范化、組織化發展的軌道,加速農業科技中介隊伍的整合。并且中介機構要注重自律管理,提高其風險責任意識,把“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當作管理目標,不斷改進和創新管理手段,為風險資本市場提供專業化服務。

(四)積極推動農業科技保險業務發展

保險機構根據農業科技企業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農業科技創新的保險產品,積累農業科技保險風險數據,科學確定保險費率。加快培育和完善農業科技保險市場,在農業科技企業自主創業、并購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提供保險支持,進一步拓寬科技保險服務領域。

參考文獻:

1.任天元.風險投資的運作與評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肖云,王靜.農業科技經紀人發展的障礙與對策—以重慶農村經紀人的調研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3.孫鳳.農村科技經紀人的角色扮演與功能演變:以江蘇為例[J].重慶社會科學,2011(4)

第11篇

關鍵詞: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49-02

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生物學科,技術含量高、應用價值大[1],是一門可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技術類課程,同時也是合肥師范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它的顯著特點是:內容更新快,技術環節多且要求高,專業性、實踐性很強。實驗教學是《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完成較為復雜的專業技術實驗,并能運用所學的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然而,目前《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實驗教學常以傳統教材為主線,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驗證性實驗項目較多,即大部分實驗課是對教材上的實驗結果進行驗證[3]。這樣會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較狹窄,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2)教學過程設置不合理。(3)教學方法手段落后,缺乏較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我們對《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與改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合理構建實驗內容體系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是科學地構建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完善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教學內容必須圍繞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來設計,充實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內容、方法和經驗,這是《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1.1 減少驗證性實驗項目,提高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 我們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按照先簡單后復雜由淺入深的原則來安排實驗內容,基本分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3種類型[4]。除驗證性實驗項目外,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項目都是由學生查資料,自主選取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只是對實驗方案及實驗過程給予指導。通過上述改革后,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比例大大提高。

1.2 添加工廠化生產的內容 在《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應注重專業知識在工廠化生產中的應用和實踐。為此,我們在實驗中添加了植物快繁技術工廠化生產車間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全面介紹工廠化設計的基本原則,帶領學生參觀車間建筑構造、工藝流程、儀器設備等,并要求學生設計出一定面積的植物快繁車間的平面布置圖,預列出配套儀器設備、規格和數量、所需經費等,最后寫成綜合性實驗報告。通過增添以上內容及形式,可使學生很快突破傳統教材的束縛,所學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和全面,能更好地適應企業與社會的需求[5]。

2 教學過程改革

2.1 核心技術教學方式的改進 對實驗中的核心技術采取示范教學和個體化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不同于其它實驗,其中無菌操作技術是基本實驗技術的核心和教學重點,實驗操作必須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要求工作環境無微生物污染,所以無菌接種室內不能同時容納較多的學生。為做好教學組織工作,使學生較快掌握該技術,我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研究與改革,采取學生分組實驗單人操作,教師現場指導的方法。教師首先對實驗技術的重點難點以及一些常見的操作錯誤進行講解和剖析后,每個教學班按大約15人為一個實驗大組進行分組,每次實驗操作僅有一個大組進入無菌室,其中每4人組成一小組,教師對每個實驗小組進行示范操作后,學生再行單人操作。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現場指導,隨時解答疑問,糾正不正確的操作。這樣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該實驗技術,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得以迅速提高。

2.2 加強綜合性實驗項目的教學指導 對于綜合性實驗項目,要求學生以3~5人為一個課題組,查找相關資料,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設計實驗項目,寫出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方案設計、進程安排等內容的實驗方案,獨立準備、完成實驗過程。教師給予指導、檢查,并與學生一起觀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及時調整實驗方案,同時要求各小組學生了解其它小組的實驗內容與設計,并觀察其實驗結果。每位同學最后以論文形式提交實驗報告。這種綜合性實驗項目的開展及此教學過程的改進,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3 優化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教學與課堂講解相結合

《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課程內容豐富,操作技術細節多而且要求高,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實驗室的分區布置、各種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無菌操作流程、快繁車間構造設計及規范化生產等,內容繁雜,在課堂上如果不借助圖片、錄像、實物是很難表述清楚的。為此,我們把這些實驗內容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在短時間內向學生直觀地傳遞更多的信息,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6]。

4 結語

作為生物工程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和醫藥業的產業化生產。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們對《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課程原實驗教學大綱進行修訂,不斷豐富和調整原實驗教學內容,建立含有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的多層次的實驗體系,對實驗教學過程和方法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和優化,大大地提高了《植物脫毒與快繁技術》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尹穎.《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11):185-186.

[2]賈晉,陳敏潔.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0(35):27.

[3]曲波.《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資訊,2010(8):170.

[4]孫延.《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及應用》課程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10):177.

第12篇

關鍵詞: 《導游業務》課程 教學改革 教學實踐

2009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標志著旅游產業正式進入國家戰略體系。導游是“旅游業的靈魂”,導游服務是旅游服務的核心和紐帶,導游服務質量對旅游服務質量起著標志性的作用,優質的導游服務能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起到擴散或傳播作用。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導游人才的重要基地,導游業務課程是提高導游服務綜合技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提高的核心課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導致學生在實際從業過程中缺乏導游服務所需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分析導游業務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并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完善是提高旅游業服務水平,促進其蓬勃發展是現實需要。

一、導游業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導游業務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課程。高素質的導游人才應該具備健康的身心條件、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講解和服務能力,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具備與人溝通交往的技巧、處理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的應變能力等。[1]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應付導游資格證的考試或者是片面強調對導游講解技巧的鍛煉,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教材內容缺乏系統性。

旅游管理專業的辦學歷史較短,導游業務課程也是一門新興課程,教材建設缺少系統性和規范性。教材種類較少,且缺乏全面豐富的教輔資料。導游業務是一門應用型、操作性較強的課程,而多數教材內容片面以傳統的理論介紹為主,缺乏對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內容的闡述,導致教材內容與課程性質脫節。

(三)課堂教學方法手段滯后。

目前導游業務的課堂教學手段主要是課件加板書,教師主要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理論說教,老師講解、學生聽是主要教學方法。教師授課內容顯得十分空洞,且沒有說服力,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不足,師生之間很難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理解。

(四)專業訓練與實踐項目單一。

導游業務課程注重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對該課程的實踐環節重視不夠。專業訓練與實踐往往流于形式,授課教師主要采取組織學生到校園景點踩點或者觀看教學風光片,學生模擬講解的形式。有的學校實訓項目只有歡迎詞、景點導游等幾個簡單的內容,而導游應該具備應變、協調等能力卻得不到訓練,實訓效果大打折扣。

(五)教學力量薄弱。

目前我國高校該課程任課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專業教師都是“半路出家”,且從來沒有從事過導游工作,教授的內容與導游現實帶團情況存在較大偏差。高校相關教學設備薄弱,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設施和場地,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設施也比較落后、簡陋,學生缺乏良好的實踐環境和氛圍。

二、導游業務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我通過對導游業務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總結,探索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個人素質培養的綜合性。

課堂學習增加學生的知識與信息量,實習豐富帶團經驗、鍛煉處事能力和應變能力,注重個人技能的培訓,提高個人才華、個性品格與修養,從而成為擁有全面素質和能力的人。

(二)教材內容的系統性。

針對相關教材種類不夠豐富、結構不夠全面,教材內容在知識結構上更注重系統性和內在聯系性。學生學習教材時,無論是導游服務程序還是導游帶團技巧,無論導游講解技巧還是如何面對突發事件等方面,都應受到良好的訓練。

(三)課堂教學效果的互動性。

在以往常規的課堂授課中,泛泛而談的理論授課、單一乏味的教學形式、過時落后的教學手段等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授課熱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2]應引入互動式、情景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扮演導游角色,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

(四)實踐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導游業務課程要求始終把能力培養放在第一位,然而目前眾多高校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影響了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我們要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探索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的實訓項目,為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能力與導游服務實際工作的緊密聯系。

(五)教學力量建設的專業性。

導游業務課程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實踐性,授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教師的知識和素質,還要具備技術型人才的素質,不斷更新與完善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設施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應加大投入,完善課程專業教學設施的建設。

三、導游業務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

導游業務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和教學設施建設為重點,課內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力求將理論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統一。

(一)明確教學目的,加強教材建設。

高校承擔我國高素質導游人員的培養任務,導游業務課程應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素質強的導游從業人員為主要教學目標。在充分認識導游業務課程教學目的及要求的基礎上,我經過長期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了適合本課程特點和高校學生特色的內容體系,從基礎原理、實踐操作、帶團藝術、應知應會四個模塊編寫教材,系統闡述了導游服務領域必備的知識和做好導游服務工作應掌握的技能、技巧等內容。[3]教材體系建設除課本外,還加大了教學資料庫的建設,收集了風景名勝區的影像資料和優秀導游員帶團示范資料,撰寫了著名景點導游講解資料及導游詞創作,收集了導游個人技能培訓資料(如歌曲、笑話、謎語、腦筋急轉彎、繞口令、小游戲等),編寫了導游業務案例分析集等,逐步建立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的教材體系,教學使用效果良好。

(二)豐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旅游教育發展的需要。首先,轉變授課觀念,在教學中以一種積極快樂的心態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講授、問答、討論、收集、展覽、專題講座、寫小論文等形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授課氛圍。其次,運用案例教學法,從自己的直接經驗(掛職、兼職、親身經歷)和間接經驗(書本、書刊、雜志、互聯網、新聞的信息知識)中收集案例,引導學生鉆研知識、熟悉業務。再次,運用情景教學法,設置有利于學生發展創造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情景。[4]對學生進行帶團、問題處理等服務技能訓練,滿足個性體驗和獨特感知。最后,采用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素材把抽象、不容易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圖文并茂地呈現。這些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較快地融入課堂,增強了積極性和互動性。

(三)完善實訓項目,創建實訓基地。

實踐性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重要環節,通過完善實訓項目和形式,學生既能夠系統掌握理論基礎,又能充分參加旅游服務實踐。[5]一方面,加強教學實習環節建設,制訂嚴格的實習指導書和教學實習計劃,拍攝學生導游實習的現場視頻,為教學提供直觀生動的資料。積極策劃學校模擬導游大賽、南京高校旅游大聯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與省市旅游局、共青團南京市委員會、南京市志愿者協會等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導游技能競賽及導游社會服務活動。另一方面,與信譽好、業務量大的旅行社建立聯系,簽訂合作協議,安排學生跟團見習。在風景名勝區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從事景點講解工作,或者利用專業知識為景區進行規劃、宣傳和市場開拓。形成集校內實訓、校外實踐、活動賽事、企業合作于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學生應有的技能,提高學生綜合服務能力,凸顯課程的技能性、應用性和開放性。

(四)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重視配套設施建設。

我國旅游業對導游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意味著對專業授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應就相關業務知識進行專門的培訓和進修。可以在旅行社掛職鍛煉,實地了解企業運轉流程,提高實戰水平。虛心向旅行社經理、優秀導游員等資深人士請教,把握旅游行業前沿最新動態,彌補專業實踐經驗不豐富的不足。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旅游技能大賽,在比賽中提高專業能力。積極擔任各類旅游比賽的評委,準確了解旅游行業對人才的評價標準。積極參與旅游管理咨詢、行業發展和旅游企業管理研究等工作。進一步深造,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保證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重視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教師通過橫向協作、聯合開發的方式加強課程教學軟件系統的制作。健全多媒體視聽系統,使學生直觀地理解課程基礎知識和原理。加強導游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制作景點沙盤模型,進行模擬現場的演練,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

導游業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索,為培養符合旅游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導游人才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立足旅游行業的特點和旅游管理專業的性質,從教學目標制定、教材體系建設、教學手段方法改進、實訓項目設計及教學力量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并保證在實踐中有效開展,努力為旅游業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復合型的導游人才。隨著旅游行業不斷發展,導游業務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工作將繼續深入、不斷完善,保持與時代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珍.高校旅游專業教學中導游技能培養之我見[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9,(2):48-50.

[2]趙陽.導游實務課程體驗式教學芻議[J].教育探索,2008,(8):64-65.

[3]是麗娜,陶卓民.導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4]秦炳貞.旅游管理教學中情景模式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163-1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溪市| 临朐县| 康马县| 昌宁县| 盖州市| 彰化县| 广饶县| 巴彦县| 福泉市| 策勒县| 光山县| 汉阴县| 敦化市| 永康市| 泗阳县| 宣城市| 呼玛县| 晋中市| 新竹市| 耿马| 安西县| 资阳市| 德庆县| 抚州市| 嘉荫县| 峨眉山市| 桂东县| 大余县| 保德县| 宁强县| 绵阳市| 慈溪市| 钦州市| 磐石市| 靖州| 县级市| 德钦县| 武汉市| 太谷县| 利辛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