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船政文化論文

船政文化論文

時間:2022-06-14 16:30: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船政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船政文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廣告經營;困境思考;創新營銷 ;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2

一、電視臺概述

改革開放二十幾年內,我國的城市電視臺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市臺已經在全國520多個城市達到了每城一臺甚至多臺多套的規模,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電視大國。但是,這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繁榮。對于面臨世界電視市場考驗的中國電視來說,單靠林立的電視塔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隨著市場經濟日益加快的步伐,電視臺終究要從政府的懷抱走出來,實現“斷奶”。而中小城市電視臺在脫離政府財政的扶持后,如何依靠經營維持生計,這將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

二、中小城市電視臺的優勢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電視臺做為文化事業單位將逐漸走上企業化經營之路。目前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做為省里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已經走在了前面,各市縣電視臺也將逐漸的推進改革。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模式將擺在各市縣電視臺的面前。而中國當前的電視格局中,除了中央臺、省級衛視臺外,各中小城市電視臺的廣告資源是很少的,但由于其節目題材與本地受眾的貼近性優勢,在當地也有很高的收視率和影響力。因而,中小城市電視臺在許多廣告客戶眼里,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城市臺頻道綜合收視率、市場占有率很高

目前, 城市臺的各頻道收視率普遍較高。很多城市臺主頻道是當地綜合收視率最高的頻道。城市臺的自辦節目的收視率也很高, 不少也是當地所有落地頻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因而, 城市臺培育了一批較固定、較忠誠的收視群體因此, 城市臺的在本地的市場占有率高于其他電視臺。

(二)一般性的本地廣告, 只選擇在本地媒體

所謂的一般性本地廣告是指其銷售市場、目標銷售群完全在本地的廣告, 如各城市的房產、醫療、裝演、商場、餐飲、休閑娛樂等等。這類廣告也不可能投向省臺或中央臺, 只會選擇本地媒體: 報紙或電視。而地方電視作為地方性的強勢媒體往往成為本地廠商的首選。目前, 本地廣告也是城市臺廣告的重要來源之一。

(三)中小城市臺船小好調頭, 廣告經營比大臺靈活

中小城市電視臺廣告針對特定的某個城市, 即它所在地的消費群。因此目前城市臺開始學會充分利用它得天獨厚的地域性優勢, 把純粹的廣告經營過渡到把產品廣告與產品營銷相結合。

三、中小城市電視臺面臨的經營困境

(一)收視率不如人意,影響力日益下降。

電視業競爭的焦點是節目,城市電視臺就目前的經濟實力、技術手段、采編制作能力、電視傳輸手段而言,都無法與國家級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抗衡,這就導致城市電視臺的自辦節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處于劣勢。

(二)人才缺乏,流失嚴重。

由于缺乏對人才的有效管理,城市電視臺普遍存在總體人員過剩,而專業人才缺乏,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一直以來,城市電視臺用人自不大,尤其在中小城市,想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和低學歷者卻通過行政手段等辦法擠進來的情況很常見。

(三)廣告經營沒有雙贏意識

廣告經營的目的一方面要追求媒體贏利, 但另一方面也應使客戶的廣告投放能物有所值, 做到相得益彰, 力求“雙贏” 效應。這就要求媒體能牢固樹立互利互惠的思想。目前, 地市電視臺中存在的隨意調價、漫天砍價等價格混亂行為, 就有悖于這一原則。這時常令客戶無所適從, 應該盡快克服。

四、結論

近年來,全國媒體的廣告創收總體上明顯放緩,城市電視臺廣告也不例外,但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的最新研究,“我國廣告的‘飽和’時代尚未到來,增量空間還極為巨大” ③。得出這一結論主要依據我國的經濟結構、GDP增長狀況。

目前,城市電視臺的廣告經營業態,主要還是出賣“播出時間”。播出時間的價格與收視率相匹配。也就是說,收視率高,“播出時間”的價格就高,反之,就低。這也就是業內人士對收視率高度重視的根本原因所在。這種高度重視收視率以提高“播出時間”的單位時間價格無疑是正確的。但“僅僅把廣告市場的經營局限于賣時間,那顯然是大大縮小了廣告市場的外延”④。今后,城市電視臺的廣告部門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人才優勢與技術優勢,介入到廣告制作、傳播的全過程之中,如廣告調查、廣告策劃、廣告預算、廣告策略、廣告測評等等。這樣一來,廣告市場空間與經營項目將成倍擴大,就不再需要靠人情去拉廣告。

參考文獻:

[1]李明達.淺議地方電視臺的廣告經營困境與發展戰略,《現代商業》,2009第35期

[2]喻國明.《觀察廣告市場新走勢》,《傳媒觀察》,2003年4月

[3]徐麗玲,王克.《廣播電視管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4]熊仕平.品牌戰略與產品推廣策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3

5]李光斗.電視媒體的整合營銷之路[J].媒介觀察,2005

[6]李日偉.城市電視媒體的突圍發展之路[J].市場觀察,2006,11

[7]余賢君.電視廣告營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第2篇

2.搭蔓子花曹瑞欣

3.拐杖張廣春,李峰

4.山東文學(下半月) 山之巔何也

5.有點亂楊吉忠

6.侏儒船的100天陳海鷹

7.失落的家園劉振杰

8.一九七五年的記憶李伯璽

9.看病胡瓊

10.生日禮物王光佑

11.魔幻攝像機張德富

12.北川的眼淚(外兩篇)云淼

13.城市濕地別樣美劉雨東

14.夏日情思馮東

15.我的娃娃親的小哥哥——羅京周年祭京威

16.蒺藜花趙峰

17.最后的流浪海棠

18.摘蘋果滕如勇

19.花開花落莫相思葉俊

20.中國人的宗教觀范睿一

21.國外警察教育實踐教學經驗研究李亞芹

22.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文化之我見顧青

23.宗白華論中國戲曲時宏宇

24.吳世昌與鄭振鐸——關于文學史寫作之爭李俊

25.接受美學與文學研究陳錚

26.從王國維生平看《紅樓夢評論》的價值與缺失孫雅融

27.張藝謀還能走多遠——評電影《山楂樹之戀》楊作玲

28.一路樓臺直到山不是西湖勝西湖——評介著名作家孔祥書同志及其創作楊恭政

29.戰爭與和平——試論澳大利亞詩人朱迪思·賴特詩歌中的反戰主題畢宙嬪

30.試論元代市井題材散曲許陸生

31.汪曾祺語言特色之我見吳玉芝

32.流動的意識與虛擬的時空——析弗吉尼亞·沃爾夫短篇小說《墻上的斑點》付平

33.唱給我眼睛里的人(組詩)良子

34.人生的霜花(組詩)/麥田守望者(外一首)/雨色

35.水·火(外二首)申林

36.蒲公英(外三首)孟春

37.彎彎的情人湖山東文學(下半月) 孫德偉

38.論公共服務型文化館的建設顧青

39.淺談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互譯王建敏

40.淺析農村作文教學中新型農民的培養宋

41.解析云南重彩線描代表徐建德之意念境界李紅杰

42.警察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譚萍

43.漢語情態動詞、假設句和讓步句的認知域解讀王全智,史素娟,張蘋英

44.淺析我國警察院校實踐教學現狀李娟

45.語法隱喻和概念隱喻靳智博

46.《暮江吟》三種英譯文本的及物性分析陸少玲

47.信息動態

48.祿曉春書畫賞析

1.大老鄭的女人魏微

2.車子徐學文

3.自首魯英

4.美人計胡靜

5.掀開童年那頁發黃的日歷(組詩)鄧榮河

6.一對好夫妻孫傳俠

7.野草莓·石頭·牛徐漢平

8.在夏天謝方兒

9.林二牛哄王立慶

10.等陳美英

11.尋找阿加里王寶國

12.渴望成為一條魚(外一首)高盛榮

13.山寨的山,山寨的寨冷梅

14.小說二題寇俊杰

15.香港印象戴永夏

16.葉子馬軍

17.家鄉的露天電影白雷

18.在晨跑中飛翔李佳慕

19.瞻彼日月,悠悠我思王青

20.好想找個人陪我散步(外一章)文婧

21.山東文學(下半月) 另一道風景徐勤玲

22.那住在山頂的人文雪梅

23.難忘故鄉那棵老松樹周脈明

24.靜默的祖父唐曉萍hHTTp://

25.美味豆角咸菜(外一章)陳樹慶

26.懷念當兵的小叔(外一章)高冬梅

27.想不想再和我一起回到棉田(外一首)/紫丁香的夢(外二首)

28.總理讓酒(外二首)/齊都春秋車馬殉/村魂

29.各抒己見話"煉獄"——讀孟慶龍的《赤色煉獄》隨感吳開晉,剛,王春玲

30.懸崖上的舞蹈,瘋癲中的逃逸葛海燕

31.愛到春潮滾滾來春友,楊艾蓮

32.《人樹》的心理敘述手法解讀李傳彬

33.論文學意象的感性特質田玲

34.凝山川之靈秀,聚哲理于美文——馮巖《西部之戀》論析岸波

35.安靜中閱讀一本書呂仁杰

36.淺論李清照以梅寄相思的模式劉順霞

37.石磨,我的干娘(外二首)蓋永一

38.從自然觀探陶淵明的人生境界史菲

39.中國書法藝術淺議唐世德

40.高校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的思考路其娟

41.也談報紙文娛的社會推廣意義——關于娛記辦活動的一些思考張麗

42.在經濟學理論視野下,透視高等教育的"公地悲劇"王丞,齊麗

43.自由的歷程黃承烈,尹來也

44.關于在讀大學生進行學術研究的一點思考張昌龍

45.對高職院校生存教育的思考與建議丁安英

46.和諧校園與德育體系的構建彌淑琴

47.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問題及分析與對策陳萍

48.在陽光下傾訴(組詩)吳治由

49.隆昌方言"噠"字研究李東偉

50.淺析英語文章《為自己而寫》中的隱喻現象韓慈紅

51.多媒體仿真情景下的整體語言教學李玉芳,湯力

52.案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焦陽

53.完善企業人事管理,促進和諧健康發展閔倩

54.花開時,你在……(外一首)都都

55.工會要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張利民

56.環保植物資源分類及應用淺論姚蘭

57.淺議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弱化和治理措施朱瑞賢

58.一個新的全球利基市場威廉姆·加儂·漢特,王愛平

59.中國書法名家——楊陌

1.山東文學(下半月) 良阿成

2.秋云楊金輝

3.來的都是客李玉

4.明娟黨劍

5.隨筆三章劉杰鋒

6.春夜遐思(外兩章)孫奕

7.時光村落里的記憶李學民

8.人生如茶(外一章)秘永紅

9.濃烈的陽光味曹麗琴

第3篇

一、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主要功能

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最大特點是將高技能人才培養融合到高技能人才技術攻關創新活動的過程之中,在技術攻關創新的過程中,承擔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發揮其功能作用。因此,技能大師工作室有別于行業(企業)的技術攻關部門,也有別于各類培訓機構,是同時具有技術攻關創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功能作用,是這兩個方面的融合體。具體來說有三大功能:

(一)培訓功能

這是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首要任務,技能大師不僅要能帶本企業(單位)的徒弟,還要帶行業的徒弟,通過在生產實踐中傳、幫、帶,加快培養一批青年技術技能骨干。國家級大師工作室要年平均完成8名以上的帶徒任務,省級和廈門市級大師工作室在管理期內要完成5名以上的帶徒任務,因此,大師工作室要按照國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劃分階段,制定培訓目標,因材施教,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培養出優秀高技能人才。以廈門市廈船重工公司王宏船舶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例,大師工作室從硬件配置、培訓計劃、學習筆記、檢查制度等四個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富有特色的培訓功能。

1.硬件配置。在王宏工作的舾裝車間劃出一塊約50平方米的場地,建設工作室,其中:20平方米作為理論培訓場所,配備了辦公桌、電腦、空調、黑板等辦公教學用品;30平方米作為實操場地,配備了鉗工操作臺、砂輪機、臺鉆、電焊機,以及各種鋸、銼、磨、研、削等鉗工必需工具。

2.培訓計劃。工作室根據六位徒弟的技能水平情況,與公司人資部一起,在三年的師帶徒期間,分別制定了四個階段的節點培訓計劃。第一階段練習基本功,以動手為主;第二階段根據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理論結合實際進行船舶主副機的原理和日常遇到問題的解答和培訓;第三階段根據個人情況,從工藝準備到完工交驗,給每人定項目進行考核;第四階段提交論文和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每一階段具體細化培訓內容,如第一階段,包括:船舶鉗工基本功培訓(各種鉗工工具的熟練運用、簡單機械設備的裝配與調整、基礎刮削,研磨與精度檢測、基礎讀圖與繪圖),船舶機械設備,船舶主、輔機安裝調試培訓,精密加工能力,工藝準備、施工交驗、專業基礎英語等培訓內容。

3.學習筆記。徒弟寫筆記是大師工作室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獨特措施。王宏大師工作室對六位徒弟要求認真做好每日工作日志,不定時地進行檢查,通過徒弟的工作日志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徒弟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和討論,營造出一種學習的氛圍。更重要的是通過筆記培養徒弟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尊重師傅,虛心請教的良好職業道德。如:今年五月初大師工作室組織參觀了一次馬尾船政文化,學習兄弟廠造船新工藝,開拓視野,回來后每個徒弟都進一步查找資料、加強理論分析,提升造船工藝知識,寫出高質量的學習筆記,培養了徒弟認真作風和提升了綜合能力。

4.檢查制度。制定大師工作室日常工作制度,要求每兩周召開一次會議,檢查每位徒弟的雙周工作小結,提高培訓效率;同時,公司也制定了對大師工作室的檢查制度,公司成立了專門的考核小組,成員由人資部、總工程師辦公室、車間等部門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相關專業人員組成,實時對大師工作室的日常運行進行監督檢查。

(二)展示功能

這是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獨特魅力。通過展示功能總結推廣絕技絕活和國內外先進技術應用,為技術研修、創新、教學教研提供交流平臺。以廈門電業局陳國信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大師工作室為例:工作室面積有60平方米,由壁掛展板、滾動展板、成果展示臺、大屏幕演示等四個方面組成展示功能。

1.壁掛展板。由8塊獨立展板分掛于兩面相對的墻面上,每塊展板就是一項陳國信創新并榮獲福建省電力公司及以上科技進步獎的內容介紹。采用壁掛展板能夠充分運用空間效果,每一塊壁掛展板就是一個科技項目的濃縮,包括項目名稱、技術特點、主要意義和獲獎情況,不僅做到文字簡練、內容豐富、一目了然,而且圖文并茂,集展示、培訓、教材為一體。壁掛展板還是一面紅旗,展示了創新工作獲得的榮譽,透過展板了解創新過程和感受創新的魅力。

2.滾動展板。滾動展板由大師工作室的名稱、大師工作室簡介、陳國信簡介、所在部門人才隊伍情況、科技創新成果、領導關心勉勵等六幅印刷成一體的展示內容組成,采用每2分鐘自動滾動翻頁的方式,六幅展板滾動完成后,重新滾動。滾動展板就象一本翻動著的教科書,能創造出活潑、新穎、動態的大師工作室室內環境,集中展示大師工作室成果。

第4篇

論文摘要:本文以成都古典園林為例,分析了城市民風民俗文化對園林文化的影響,從民風民俗在城市古典園林中的體現可以看出:城市民風民俗文化對于園林的形成、發展以及園林的文化內涵有著較強的作用。

中國的古典園林并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自然與人工物質的結合產物,園林自初創之日起,就是人類意識中理想王國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理念的藝術模式,它是中國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藝術方式,這也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因此,除了經濟、地理自然環境等物質層面的因素以外,對園林文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精神層面。本文擬從成都和揚州園林的具體情況出發,以兩座城市精神層面中的民風民俗文化為主,分析它們對各自城市古典園林所產生的影響。

從民俗的集合來看,它本身形成了一個文化系統,與宮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三駕齊驅,互相矛盾、影響、滲透,推動著社會文化向前發展。而民間風景園林景觀,實際上就是這個文化系統的外化。

1 成都的園林概況

成都在歷史上有數次城市發展的高峰期,經濟、文化發達,地理條件優越,加之多年來,成都始終是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唐宋時有“揚一益二”的稱謂,因此園林發展所需要的各項條件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時也使園林文化的發展在整個歷史過程中保持了相對的連續性。成都古典園林的發展歷史、景觀特色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有著相當高的評價。成都園林在其園林發展過程中是中國園林重要的一個分支。園林學者劉天華認為:我國園林按地區分類,有所謂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北方園林和蜀中園林的稱謂,成都園林則是蜀中園林最典型的代表。無論是建筑、山水、花木植物,還是園林中眾多的人文景觀、楹聯匾額,成都的園林都有著中國傳統園林所共有的特征,也體現著本土風貌。園林風格既有北方園林空間開闊,布局嚴謹,氣勢宏偉的特點,又具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靈活多變,風光明媚的優勢,融南北園林特色于一身,并具有地方文化藝術特色,在中國的城市園林中可謂獨樹一幟。直至今天,城市園林仍然是成都最主要的城市景觀和旅游景點,可以看出園林在成都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地區“秦豳同詠,故有夏聲”,在中國的文化區域的分類中屬于巴蜀文化區,其中成都是蜀文化區的中心城市。自秦以后,一直都是關中腹地后方,民俗大體與中原相同。由于成都是一座以農業、手工業以及農副產品貿易為主的城市,所以民俗受農業傳統思維的影響,鄉土氣息濃厚,民眾的性格淳樸,審美情趣崇尚自然、古樸典雅,粗獷大方,這種民俗風氣深深地影響著當地民眾的審美觀。成都當地民居的風格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建筑布局自由敞朗,還有許多布局注意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二是建筑造型輕巧,多青瓦屋面,外墻用竹編白粉墻體;三是色彩淡雅,成都四季常青,自然色彩豐富,因此建筑色彩就較為樸素。此外,成都民俗特色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喜好在園林舉辦的游樂活動。記載宋代成都民間游樂風俗的著作《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這是因為成都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民眾與世無爭,生活悠閑,到了唐宋時期,成都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當時的成都“列肆云羅,珠貝螢煌于三市;居人櫛比,尤豪繁盛于五陵。俗尚嬉游,家多宴樂。犬子揚雄之故里,文翁石室以猶存,所以時有才名,好藏文籍。勸分務檣,俗久返于淳和;說禮敦詩,門竟成于鄰魯。既富且庶,役寡賦輕,古為奧區,今尤壯觀。”城市的繁榮造成了當時社會游樂風氣的盛行,從正月元旦開始直到冬至,各種節慶游賞活動連續不斷,當地“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而上元節的燈會、二月踏青節和四月浣花日百花潭游江、三月三日游覽學射山和泛舟萬歲池等也都是當時全民同樂的傳統習俗。這種樂觀向上、享受生活、好吃好玩的生活方式,古往今來,成都人概莫能外。

3 成都民俗文化對古典園林的影響

成都的民俗文化中通過民間審美觀、民居風格和民眾游賞風俗傳統這三個方面在成都的園林中得到非常直接的體現。

3.1 民間審美觀

一般來說,園林的主人不可能是普通民眾,造園的整體思路和要求必然出于園主或造園者的自身需要來考慮,成都的園林主人多為平民類,即與政治關系并不緊密的退休官僚、士大夫等,由于成都與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園林主人對皇家官府并沒有多少迎合奉承的需要。除此之外,即使園林主人在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較高,但他的生活背景和環境也始終無法完全脫離當地的民風風俗,或者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如成都本土的質樸民俗與成都園林的樸素風格。因此在以上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園林主人和建筑師建造園林時,從園林的整體風格到局部裝飾風格,都不可避免地會從基本的民間審美角度去考慮如何打造園林的風格特色,所以成都園林簡樸淡雅的風格與當地民間審美觀頗為相似。

3.2 民居的建筑風格

在我國傳統建筑中,住宅是各類建筑構成與形象表現的一種原型。無論是廟宇、祠堂、莊園、宅第、城鎮,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過軸線而漸次延伸展開,等級秩序分明。傳統住宅及居住環境對于傳統文化、藝術創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成都園林建筑的莊重典雅,不好奢侈,體量不大,色彩淡雅,建筑外檐多層次的裝飾手法都深受成都當地民居建筑的特色影響,因此也創造出以天然景觀為主、人工景觀為輔的園林環境。成都園林因在使用功能上多屬紀念名人性的公園,且看重與自然風景尤其是水景的結合,無須考慮園主的生活方便與否,所以多分布在當時的城郊一帶。由成都民居與園林的關系,可知在建筑和布局上園林受民居的影響比較深遠。說到底,園林只是為園居者全部生活藝術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自然環境條件,離開了園居者的生活,它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外殼。

3.3 民間的游賞風俗

唐宋兩朝由于成都經濟的發展,使得游樂漸成氣候,后來更成習俗,加上地方行政長官的倡導,以浣花溪、大慈寺為代表的一些園林成為了新興的商業區及游玩區。由于民眾喜好游樂,加之成都園林的歷史名人紀念性意義較強,相關的民俗活動眾多,如都江堰的放水節、人日游草堂、踏青節的游江等,因此園林作為官民同樂的主要場地,在風格布局上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開放度,在景觀的設置上也盡量以自然景色為主,所以成都園林的地勢和園內的景點設計使得園林對周圍的環境呈開放性和半開放性,如在桂湖的古城墻上以及古城墻上所建的觀稼亭上可以登高一望川西平原的田疇風煙;杜甫草堂前的浣花溪就是行船、捕魚、耕作的一派田園野渡風光。總的來說,成都民眾的休閑娛樂喜好一直推動著城市園林的建設和發展。

4 結 論

成都作為蜀文化的代表城市,其城市民俗深刻地體現在城市園林中。雖然在當時的社會中,園林屬于政府或者私人而不是大多數民眾所有,但是園林的規劃和建造卻離不開園林所在城市民俗文化的特性,它對園林的風格特色、布局和景觀設置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成都傳統民風民俗對其城市園林文化影響的研究,可以看到成都的城市園林在總體的風格特色、意境的塑造、整體和局部的布局、景觀的設置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都傳統民俗的深刻影響;而傳統的城市民俗又因為園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得到了體現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金柏苓.理解園林文化[J].中國園林,2003,(04):51.

[2]沈福煦.風景園林徜徉錄[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128.

[3]劉天華.華夏園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4]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427-439.

[5]常璩.《華陽國志》卷3《蜀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6]張步天.中國歷史文化地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57.

[7]袁鏡身.成都建筑、園林的特色[J].建筑與建設,2000(10):39-40.

[8]費著.《歲華紀麗譜》,《蜀中廣記》卷55.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第5篇

一、透視大學教師學術道德生態危機的深刻歸因

1.學術動機不純。倫理學認為,動機決定行為,行為反映動機。在市場經濟的功利影響下,原本為創新學術成果,推進社會發展,促進文明進步這一純正的學術動機也被功利化了,許多大學教師把學術研究看作是職稱評聘的一個無奈的必要手段和工具。于是許多教師竭盡所能,使出渾身解數,東拼西湊,抄襲剽竊,到處掛名,以求在短期內取得規模效應。而一旦職稱到手后就擱船歇網了,“著書立說”也就成為歷史了,學術研究動機的功利化昭然若揭。

2.學術自律不夠。道德既是一種他律性規范,更主要是一種自律性規范,道德主體沒有對自身的嚴格自律就很難有道德的行為,當然也包括學術上的道德行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隨之而來,一些人格不健全、缺乏自律的教師在價值取向上向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斜,而且隨著各方面競爭的加劇,使得學術研究也走上了形形的機會主義道路。在學術道德和切身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見利忘義,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

3.學術監管不力。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維護學術誠信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致使一些教師能夠鉆法律的空子。盡管我國在《著作權法》、《專利法》等法律法規中對學術道德有過一些規定,但往往是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對于作假者缺乏應有的打擊力度。正是因為作假者受到制裁的非常少,無形之中助長了作假者的囂張氣焰,這也就是學術道德生態出現嚴重危機的重要原因。

4.學術評價不公。所謂學術評價公平是指既要重視學術量的規模性,更要重視學術質的品位性。學術研究是一個復雜嚴謹、艱苦細致、厚積薄發的過程,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而許多大學在對教師的科研工作考核和職稱評審中主要是外在數量上的要求,而忽視了內在質量上的要求,即便有要求也只是以所謂國家核心刊物來評價之,豈不知核心刊物本身的評價體系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為了拯救自己的“學術生命”和教師生涯,為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不少教師采取剪刀加糨糊或者移花接木的方法大肆進行“學術創作”。

5.學術刊物不善。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是廣大教師強烈的心理需求,也是他們晉升職稱的現實需要。應該說,絕大多數學術刊物學術態度嚴謹,為推動科學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不負責任的“學術刊物”恰好利用了教師的這種需求,不堅持學術標準和學術公正,不以學術質量和創新水平,而是以關系親疏、出價高低來決定論著或成果是否發表或出版與否,以贏利為目的,大肆違規收取版面費,出現一些不道德的行為。

二、正視大學教師學術道德生態危機的負面效應

1.玷污學術研究的純潔性。大學是學術的園地,大學教師是學術園地的辛勤耕耘者和守護者,由于學術道德失范而引起的學術腐敗現象的蔓延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形象,損害了學術的權威,制約了科學的進步,使本該受到人們尊重并為之奮斗的學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蕩然無存,學術的本來面目和價值被少數蛀蟲踐踏得體無完膚。而且,學術道德失范問題嚴重侵害了科學研究領域,影響了學術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信任,瓦解了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從而破壞了科學研究的純潔性和科學性,破壞了學術共同體的凝聚力,損害了學術共同體的形象,降低了公眾對學術共同體的信任度,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2.挫傷教師科研的積極性。盡管學術道德失范和學術腐敗現象不是發生在每個教師身上,但由于教師與教師原本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教師總是在相互比較中存在,在相互競爭中發展,他們總是在與其他教師的比較和競爭中來評價社會的公正,實現自身的價值,贏得社會的尊重。當身邊其他教師通過不正當手段而獲得了“科研成果”并由于這些“科研成果”而順利晉升職稱職務時,他們在心理上就會產生強烈的失衡,原本純潔和高尚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其學術研究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挫傷,進而懷疑自身潛心科研的價值和意義,甚至產生對自己的學術生命的徹底否定,或許他們從此開始成為抄襲一族的成員了。

3.顛覆學生道德的基礎性。大學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也包括誠實守信、表里如一等等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教師不僅要成為大學生學識的楷模,而且要成為大學生人格上的典范。而出現在大學校園的學術道德失范問題又會給學生以怎樣的“典范作用”呢?教師能抄襲,為什么他們不能?習慣抄襲的老師還有什么資格來制止學生抄襲呢?教師學術道德失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真理、公平、正義等倫理道德規范的理解與認同,甚至養成了他們好逸惡勞、自欺欺人的惡劣道德品質,動搖我們長期以來所倡導的誠實守信的道德基礎,甚至使大學生正在建造的道德大廈徹底倒塌。

4.消解社會道德的前進性。由于大學是建設先進文化、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排頭兵,在學術研究方面應該發揮著策源地和輻射源的重要作用。人們很容易將她的負面效應放大,使人們悲觀地看待社會現實。如果他們把學術道德問題與政治腐敗、經濟腐敗等現象串聯起來考察,極容易消解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善良、真理和美好等道德觀念,抑制了人們的道德追求,不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時,學術道德規范與職業道德的其他范疇一起并存,相互影響,也就是說人們在學術研究領域里的道德實踐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其他職業領域的道德實踐,學術領域的不道德現象使人們在相互比較中喪失了其他領域道德訴求的愿望,也不利于其他職業道德的完善。

三、加強大學教師學術道德生態的綜合治理

1.要進一步重視學術道德教育。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來自于習慣,習慣來自于教育。建設優良的學術道德,教育是基礎。近幾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頒布了一系列學術規范文件,為我們制訂大學教師學術研究道德規范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只有少數大學建立了學術道德規范,許多大學還沒有設立專門的學術研究道德規范并將之推廣開來。因此,要在全國大學中積極倡議,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學術研究道德規范,明確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應該這樣做,什么事情應該那樣做。同時,在廣大教師和大學生中深入持久地開展學術道德教育,發揮道德教育和理論滲透的作用,倡導奉獻社會、服務于人類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追求真理、捍衛正義的精神,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精神,促進學術研究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2.要進一步強化學術道德自律。停留在他律階段的道德規范,無論人們怎樣盡職地去遵循它,它終究是一種外在于道德主體的異己的力量,一切他律的道德規范都要轉換為自律的道德規范。而在學術中實現這個轉換,其關鍵環節是道德實踐即具體的學術研究活動。筆者贊同學術的重要性,贊同職稱評定要看學術成果,但是更贊同教師要以德治學,反復實踐。只有廣大教師按照學術道德規范的要求認真科研,誠實學術,點點滴滴地感受學術道德規范的魅力,深刻認識學術道德對于學術研究與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在認識中不斷實踐,經過認識與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使外在的他律轉化為內在的自律,從他律的外在約束轉化為自律的約束,從社會的客觀道德要求轉化為主體自身的道德需要,最終使他律性約束內化為自律性道德,成為自身思想道德體系中的永恒因素。

3.要進一步加大學術法制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學術腐敗不只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遏制學術腐敗既要堅持德治也要堅持法治,要德法并舉。在我國,法律與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道德倡導的也是法律所允許的,法律禁止的也是道德所反對的。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一些相關的法律,《著作權法》、《專利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都對此有過規定。在治理學術腐敗問題上,我們要堅持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先行的原則,或者說在以法制推行道德的過程中發揮法律的更直接、更強勁的保證作用,也就是說體現法制力量的關鍵是要加大執法力度,發揮法制的威懾作用。如果我們對學術腐敗問題都能依法治理,無論是行政處罰還是刑事處罰都令出法隨,秉公執法,那么學術腐敗者將被震懾而有所收斂直至停止不道德甚至腐敗行為。同時,學術道德領域呼喚“王海”精神,作為被抄襲或被剽竊者,要大膽地站出來,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同錯誤或違法行徑作斗爭,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4. 要進一步嚴格學術刊物管理。首先,學術刊物在對論文作者提出“文責自負”的警示要求的同時,也要加大對編審隊伍的教育和培訓的力度,幫助他們形成豐富的審稿經驗和明辨真偽的能力,減少弄虛作假者由于故意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其次,學術刊物應該把論文的學術價值和刊物的社會效應放在第一位,不帶人情地公正處置稿件,發現問題稿件及時指出,并告知論文作者。第三,為所有論文投遞者建立誠信檔案,拒絕接受弄虛作假者以后投寄過來的任何稿件。這樣又從另一個側面增強了作者的自律意識。最后,可以考慮從技術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監控程序,堅持出版發表三審制度,積極探索和推廣論文專家匿名評審制度,從出版與發表環節上堵塞低水平重復、粗制濫造和抄襲剽竊的漏洞,從技術層面上預防和打擊學術腐敗。

第6篇

論文提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會展業已成為我國新興的朝陽產業,對城市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力。而飯店會展產品的開發更值得人們關注與研究。本文從飯店會展產品的定義出發,對飯店開展會展產品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營銷手段進行分析探討。

會展業是經濟領域的新興朝陽產業,由于產業關聯效應強,往往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根據前人的研究,會展已成為現代飯店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Astroff與Abbey的研究表明,會展收入在大多數大型飯店中已占到70%的比例,即使在小型飯店也占到15%~20%。近年來,我國會展業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發展前景廣闊,而我國飯店業如何發展會展產品更值得人們關注與研究。

一、飯店會展產品的涵義和意義

(一)會展和飯店會展產品的定義。會展也就是會議、展覽等集體性的活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由多個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的或非制度的物質、文化交流活動。其中的“會議”特指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會議類型,它包括各種類型的大型會議、展覽展銷活動、體育競技運動、集中性商品交易活動安排等。在歐美,會展被稱作“城市的面包”,是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它不僅為各方廠商推廣品牌、交流技術、洽談貿易、拓展市場提供了橋梁,也帶動了運輸、通訊、咨詢、旅游、餐飲、廣告、印刷等服務行業、展覽業的繁榮,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巨額利潤。

飯店會展產品是指飯店除了提供住宿、餐飲、娛樂、商務等基本服務項目外,向顧客提供的不同種類和規模的會議廳、展覽廳,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專業設施、設備和服務項目,以及根據會展客人需求提供的當地特色旅游產品。

(二)飯店開發會展產品的意義

1、有利于平衡飯店淡旺季客源。由于會展活動的目的指向為會議和展覽,有些會展活動還特意安排在旅游淡季進行,因而和飯店其他客源相比,其季節性不強,在旅游淡季時可以彌補飯店客源的不足,提高客房的出租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飯店淡旺季的收益差異。

2、有利于增加飯店收益。會展活動參加者數量大,大多為遠程游客,入住時間長,消費水平高,能為飯店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如,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每年吸引500多萬游客,我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半年時間吸引中外游客940多萬。會展客人的入住,帶動了飯店其他消費項目的收入明顯增加。

3、有利于提高飯店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型會展活動往往吸引多家媒體追蹤報道,無疑有大量會展客人入住的飯店間接提高了知名度。譬如,飯店一般有大量記者入住,有些飯店還是各類團體和機構舉行新聞會的場所,這樣大大提高了飯店免費展示自我的機會。會議的成功舉行,也提高了接待飯店的形象。

4、有利于穩定客源市場。周期性會展活動大多舉辦時間和地點固定,飯店可通過向其提供優質化和個性化服務,給會展活動組織者和參加者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形成客人對飯店的忠誠度,建立穩定的客源市場。這在競爭激烈的飯店業市場具有重大意義。

二、飯店開發會展產品的基本條件

會展產品的開發對于飯店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某些飯店來說,會展產品甚至決定了其經營成敗。然而,會展市場雖然是一個盈利豐厚,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細分市場,并且任何飯店都可以為之提供部分或全部的服務,但是這并非意味著任何一家飯店都可以成功地開發經營會展產品。不顧企業自身的條件、特點而盲目開發會展產品,很可能導致重大損失。因此,飯店在開發會展產品前,應詳細考察自身是否具備相應條件。

(一)影響飯店開發會展產品的外部宏觀條件

1、城市區位。會展業是區位指向性明顯的行業。武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市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發展戰略向中西部轉移,武漢以其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經濟上不斷增長。近幾年,隨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落成,武漢作為中國中西部會展之都的形象日益凸顯。從2001年武漢國際機電博覽會、武漢經貿洽談會,到2002年汽車國際貿易展覽會和全國食品博覽會,兩年間的大大小小100多個會展對該市餐飲、旅游、運輸、商貿、文化等相關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2、氣候條件。氣候對于一個城市的會展業而言也是比較明顯的影響。我國北部地區在冬天通常氣候嚴寒,而南方夏天的溫度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展活動主辦者在會展地點上的選擇。盡管現在包括飯店在內的各種會展場館大都安裝了空調設施,降低了對會展進程的直接影響,但是良好的氣候仍然構成了對會展主辦者的吸引。那些風和日麗、四季如春的城市往往更容易得到主辦者的青睞。

3、城市形象。在一般意義上,城市形象可以說是該城市所有條件和因素的集合,是人們對該城市的總體評價。但具體而言,城市形象往往更突出地展現了其某一個或某幾個發面的特點。好的形象對于一個城市發展會展業大有幫助。

4、經濟形勢。作為“城市經濟的助推器”,會展業不僅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依托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會展業發達的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大多也比較高,如巴黎、新加坡、倫敦、慕尼黑、北京、上海、廣州等無不如此。這是由會展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5、市政建設。會展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并非依靠幾個大的展覽館或者會議中心就能獲得成功,而是要依靠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航空港等交通口岸、公路網、軌道交通網、供水供電、綠化、路牌、標志系統等所有市政項目都是一個城市能否在會展業中搶得先機和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

6、生態環境。目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認識,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大了改善自身生態環境的力度和投入,一些以前被戲稱為“光灰城市”的地方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廣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然會成為城市發展業的優勢,甚至是決定性的優勢。少數城市并不具備經濟等優勢,但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卻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會展商機。海南的博鰲論壇就是最好的例證。

7、旅游資源。豐富而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也是城市發展會展業的重要保證。許多會議實際上同旅游緊密結合在一起,當地有什么樣的旅游景點往往成為會議組織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在協會類會議這樣非強制性的會議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二)影響飯店開發會展產品的基本服務水平

1、住宿服務水平。包括客房總數和類別;房間條件;相關服務;客房管理水平等。

2、餐飲服務水平。由于會展活動的封閉性,同普通住店客人相比,與會人員會更多地使用飯店內部餐廳。因此,飯店的餐廳設施與提供的餐飲服務的能力也是會展組織者在選擇會展舉辦地時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為了滿足會展客人對于餐飲的不同要求,飯店需要以下幾種類型的餐廳:正餐廳;風味餐廳;主題餐飲;宴會廳;咖啡廳;自助餐廳等。

3、安全服務水平。現在與會者越來越關心會議的安全問題,而會議組織者對他們的安全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在選擇飯店時,承辦者都會強調飯店的安全性。在協商過程中,組織者一般要求飯店給予擔保,說明飯店的安全措施符合或超過所有相關的約定,并形成文件,其目的是在飯店有違反安全條款的時候,組織者可以減少一部分責任。正因如此,飯店員工應該有足夠的安全意識,配備相應的安全設施,具備一定的急救能力,具有一支優秀的保安隊伍等。

4、康樂服務水平。包括運動類設施、娛樂類設施和保健類設施等。

5、商務服務水平。會議客人常需要的服務項目有中英文打字、復印、傳真、電報、設備出租、秘書服務、翻譯服務、速記服務、代訂車、船、飛機票、裝訂、國際與國內長途電話、代辦郵件等,商務中心應配備必要設施的人員,為客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三)影響飯店開發會展產品的專業服務能力

1、會展場地。美國旅館業的一份調查證明,88%的協會會議組織者、64%的公司會議組織者都認為在選擇飯店時要重點考慮飯店“會議廳的數量、大小、質量”,而展覽廳更是展覽能夠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因此,飯店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適合各種會展活動的場地。

2、視聽設備。飯店會議的視聽設備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放映設備(幻燈機、實物投影機、銀幕、計算機、附屬設備);第二類影響設備(麥克風、錄音);第三類特殊視聽系統(多媒體設備、同聲傳譯設備)。

3、會展專業服務人員。飯店會展服務人員負責會展活動的接待和現場服務。涉及到的層次較多,專業性強,很多時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配備。作為飯店來說要不斷培養服務人員使其符合會展活動的要求。

三、飯店會展產品的營銷策略

(一)人員銷售。在會展銷售中,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人員銷售。這種面對面的銷售形式對專業或非專業會議策劃人來說都是非常奏效的。個人銷售訪問能夠有效地展示飯店的詳細情況,立即回答會議策劃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并能觀察潛在客戶的反應,因此能夠更好地把握事態發展,并在必要時采取補救措施。

(二)廣告媒體銷售

1、傳統大眾媒體。大眾媒體面向大多數人,覆蓋面廣,影響力是其他媒體所不能及的。不過應當注意,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受眾往往處于廣告轟炸之下,不精美、無新意、少特點的廣告是很難引起消費者注意的,因此廣告的制作上一定要注意質量。

2、行業雜志。這里所說的行業雜志,其典型代表是那些會展專業雜志。例如,中國展網主辦的《中國展會》雜志。行業雜志廣告有不少優點:首先,廣告可以印成彩色的,并且照片的質量也可以加工的很好;其次,許多雜志的閱讀壽命都很長,人們會保留一些過期的雜志反復閱讀并且相互傳閱,這樣廣告的壽命也就被延長了。

3、飯店目錄。除了行業雜志以外,飯店目錄(尤其是針對會議組織者的那些)和其他商業目錄也是讓會議組織者了解飯店的極好的媒體。飯店目錄提供會議組織者篩選飯店時所需要的詳細資料。這些目錄用標準的格式列出飯店的信息,會議組織者有機會在選擇飯店時比較各種因素,如飯店位置、設施、交通和價位。在這些目錄中,每個飯店和所有其他飯店一樣展示給讀者,不過大多數目錄都會為飯店提供廣告空間。

4、互聯網。使用互聯網的用途基本上有兩種。第一種是把他作為旅游服務的一部分,如國內的攜程網站,它對大量的飯店做出介紹;第二種用途是飯店建立自己的網站,為會議組織者和其他客戶提供一個直接了解某個連鎖飯店或單個飯店的窗口。

網頁的設計對用戶來說應當盡可能是交互式的、信息豐富、使用方便。網頁應當包含用戶要求的所有相關信息(如房間價格、會議空間的面積、廚師的歷史等)、有趣的圖形和最新資料。通過提供免費電話或與飯店預定系統或銷售部的直接鏈接的方式,要求感興趣的用戶與本飯店聯系。

(三)其他銷售方式

第7篇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范文一:提高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一、關于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途徑

(一)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

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繼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進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出口商品價格要全面反映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代價。鼓勵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規范出口秩序,遏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銷和惡性競爭。進一步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抓住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回落的有利時機,適時擴大原油進口,充實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進一步提高進口的便利化程度,適當減少進口自動許可目錄產品。抓緊研究進口信貸、進口融資擔保等政策,為促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創造條件此外,實施科技興貿工程,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科技興貿工程是商務部13項重點工程之一,通過建設一批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運用政府相關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貼息以及新型產品的研發和資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勵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以及再創新,進而使得企業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國外貿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貿企業利潤的提高,因此,在我國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該轉變期職能,即是必從過去的外貿經營者轉變為外貿宏觀調控者,從直接的行政干預轉變為通過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進而通過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和管理提高產品在國際的競爭力,簡單而言,由于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職能必須有所改變,必須要與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簡單來說,政府在改變職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樹立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明確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將一切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2、轉換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使外貿企業真正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

3、開展工貿、技貿、農貿結合,走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道路。

4、抓緊出口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增加適銷對路產品的出口,提高外銷價格,從而提高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

5、加強經濟核算,節省費用開支。

6、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業素質,特別是提高外貿工作人員的素質.

(三)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發展戰略

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來看,出口導向戰略是我國的現行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戰略,由于該戰略使得對外貿易所帶來的利益并沒有與對外貿易數量同種程度增長,這也使得粗放型經濟貿易增長方式容易出現,從而影響了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力。因此,實行平衡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是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我國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國的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等資源稀缺,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國外的優秀資源。同時,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趨勢正在加強,我國對世界各國的依賴性和競爭性也在逐漸加強。所以,我國還要將競爭優勢作為自己的導向,通過增加對外經濟貿易,增大就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要根據目前國家的經濟的以及國情,因地制宜的制定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也即是應該實際努力的去發揮出我們所具有的資源優勢,通過優勢導向,吸引國際投資,進而達到發展金融等相關行業的目的。不僅如此,我國政府應該鼓勵各企業及個人去培植資本優勢,從而去盡快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的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實現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范文二: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狀況分析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現狀

1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結構分析

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浙江民營企業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技術密集型企業大,這證明了浙江民營企業出口商品的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尤其應加大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2010年浙江出口額居前十位的商品見下表[1]:表2.22010年浙江出口額居前十位商品從表2.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以輕紡、服飾、鞋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約占總出口量的31%。這類商品主要是靠其低廉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國際化程度低,使其容易受到進口國反傾銷等措施的限制。從下圖2006-2010年浙江省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看(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年鑒),各類主要商品出口額均有上升趨勢,且機電產品所在比例較大。雖然機電產品比重有較大增加,但所出口的機電產品產業鏈比較短或處于產業鏈終端,附加值比較低。因此,總體而言,在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產品占較大比重。

2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貿易方式分析

貿易方式主要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與全國及江浙滬等貿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對外貿易形成了以一般貿易為主導的獨特貿易方式結構。浙江省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額的比重如下表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1993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出口貿易中,出口額和一般貿易額都呈上升趨勢,一般貿易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5%~82%。一般貿易為主導成為浙江貿易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一般貿易為主導的貿易方式結構體現了浙江擁有發達的區域經濟結構,也體現了長期以來浙江外資比例偏小的特點。一般貿易的產品附加值較高,出口企業的利潤也比較多,同時有利于創立與推廣出口品牌。從收益與成本分析來看,一般貿易更有利于出口企業的創利于發展。目前,浙江民營企業出口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從出口產品發展到輸出企業再發展到輸出產業集群,已經有許多同行業企業組團前往國外投資,在國外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也能繞開出口國的貿易壁壘。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

受國際環境因素和國內人民幣升值壓力、企業融資困難、貿易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的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局面更加嚴峻,壓力和風險也逐步上升,嚴重制約了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

1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

浙江民營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依靠廉價勞動力,控制產品成本以獲取競爭優勢,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很少。出口產品大多是檔次低、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在越來越精細的國際分工面前處于產業鏈的末端,如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鞋類、家具等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不少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產品科研和技術的投入,只計較眼前利益而忽視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時,浙江民營企業產品品牌效應弱,競爭力不強。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2005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中,浙江有45個,品牌總價值為1463.17億元,而青島海爾一個品牌價值就達626.43億元[2]。雅戈爾品牌價值為28億元,是浙江省品牌價值最大的。在一些消費者眼中,浙江產品就代表著價格低廉,質量低下的產品,浙江的塊狀經濟產品絕大部分還屬于大路貨甚至低檔貨。另外,在世界品牌實驗室2007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評估結果中,雖然浙江品牌上榜率為48個有所增加,成為全國第三,但是在品牌價值排行前65名中卻沒有任何浙江民營企業的品牌。浙江民營企業只顧降低成本,不重視其品牌建設以及品牌意識不強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許多民營企業都存在對品牌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少,品牌文化設計推廣度和深度不夠,并且缺乏對企業品牌文化的核心價值的定位。另外,在品牌文化推廣過程中推行的重廣告輕品牌的營銷手段,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傳輸品牌文化,造成品牌推廣手段單一的局面。以上幾種誤區,均不利于提高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2浙江民營企業資金周轉不足、融資困難

浙江民營企業一般都規模較小、資金不足,融資手段和工具還不規范和穩定,銀行出于風險考慮,一般來說都不愿意對民營企業提供綜合授信服務,并且往往實行業務分批審批,這樣以來就很容易導致出現延誤民企的商機,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關。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還是服務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項目,不能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要求。調查數據表明,有80%的浙江民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資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業表示有很大資金缺口,急需融資在通過對企業現有融資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調查表明,銀行貸款和自有資金仍是目前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民間借款正逐步成為企業融資的一個補充。另外從重要程度來看,自有資金仍是企業融資的最為主要的途徑,其次是銀行貸款、民間借款。銀行貸款雖然是對于企業來說最為重要的途徑,但并非是企業的第一選擇,可見貸款難的問題在民營企業中仍屬于普遍現象。

3浙江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浙江民營企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是其盈利模式還是過于傳統,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價格、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大,浙江省大多數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都是以仿造為主,遏制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創品牌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取。有句話說的好,一流設備、二流質量、三流價格,企業投入大量的研究開發和裝備改造費用,有制造優質產品的能力,卻無法在高端市場競爭,只好以中檔產品立足于中端市場,最終導致奔馳轎車拉黃沙的現象,這就是浙江許多民營企業的現實寫照。由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極大地降低了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促進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在發展中存在諸如對外貿易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融資困難等制約和限制性因素。為了進一步促進和優化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實施品牌戰略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高新技術向產品轉化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產品不斷涌現的今天,要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保持優勢,最重要的在于加快科技進步、發揮科技在產品生產中的關鍵性作用。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實施品牌戰略更是浙江民營企業最有效的途徑。浙江民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主要依靠的途徑,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國外企業的委托加工,從事貼牌生產(OEM);二是主動出擊,從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但是,企業不能只停留在貼牌生產上,因為貼牌生產只能獲得低廉的加工費。浙江民營企業要不斷地做大做強,必須得主動出擊,從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

2擴大融資渠道,提高企業實力

浙江民營企業要解決融資困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首先要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風險管理,在強調防范風險、明確責任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貸款激勵機制,對信用等級優良的小企業可適當發放信用貸款。因此,民營企業必須認識到誠實守信是增加民營企業貸款、融洽銀企關系最好的辦法,要在社會上樹立起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同時,政府也應該為保障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構造一個完善的資金扶持系統。只有構建完善的資金扶持體系,同時注重浙江中小型民營企業資金的積累,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浙江民營企業過度依賴間接融資渠道,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結構單一的間接融資方式在民營企業自有資本不多、經營風險較大的環境里不僅限制了民營企業的融資規模,而且難以規避企業的道德風險,增加企業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使企業的破產風險增大,所以要想方設法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4]。

3轉變貿易方式,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浙江省科技廳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年底組織人力到省內各地企業進行了調研。其結果表明,那些常年致力于科研開發的創新型企業受經濟周期變化影響不大,在經濟大環境不利的形勢下有著穩定的發展速度。這也驗證了科研投入與產出,是呈正相關關系。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擁有世界先進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也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如果我們走出去主動與他們合作,實現企業之間的技術優勢互補和整合,形成新的技術開發能力,這是發展跨國經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浙江民營企業應改變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出口廉價的貼牌商品來取得微薄利潤的現狀,增強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產品質量檔次,打造國際品牌,制訂品牌發展的長遠規劃,抓好產品的提質創新。為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浙江民營企業必須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擁有屬于自己的產品以及核心技術,不斷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增強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品牌[5]。

第8篇

清代前期蘇州眾多經商沖突的發生,至少有兩個具體效果。一方面,經商沖突給利益相同的商人更多的交往協商機會,有助于商人捐款產生團體,使眾多會館公所隨著經商沖突增加而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商人將經商沖突呈請地方政府處理,也給蘇州官員對工資爭議、經商安全和商事糾紛等相關訟案有更多的處理經驗。

在各類經商沖突事件當中,或是合作對付工匠、或是合作控告無賴胥吏、或是與商場競爭對手從事商業競爭,商人和商人之間,產生了更多的或合作、或沖突的緊密互動關系,彼此間的交往與競爭機會愈來愈多。互動關系的增多,才使商人加強了定期捐款創建維持一個團體組織的意愿,會館公所這類團體組織才有成立運作的堅強基礎。會館公所成立以后,不僅使捐款商人在貯貨、議價、陳設公定度量衡等方面節省了交易成本,也使捐款商人和同鄉官員增加了交往親近的機會,使許多商人具有更省成本與更多保障的經商環境。

同時,蘇州地方政府官員也在諸如協議工資、保護商標等經商沖突的處理經驗中,不斷累積著各種相關賦砂浮溝拇砭欏5娜罰僭輩⒉皇俏舜俳梅⒄茍;ど倘說木倘ㄒ媯曬僭倍躍壇逋皇錄拇矸絞嚼純矗僭倍隕倘爍髦志套雜珊筒撇ɡ謀;と肥蕩嬖謨誶宕捌詰乃罩藎荒芩嫡僭痹謚蔥興降摹敢稚獺拐摺V敝鐐砬逡鄖埃泄暈叢嬲魷執罅χС志梅⒄溝摹鋼厴獺拐吖倘皇鞘率擔床荒芙宕捌謖粗С稚桃搗⒄溝南窒笏黨墑恰敢稚獺梗種粕桃敵枰導實鬧貧群駝擼傷罩莨僭貝砭壇逋壞姆絞嚼純矗比晃薹ㄋ凳恰敢稚獺埂?BR>

到底傳統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其實這要區分差異來看。中國上的政府的確執行過所謂「重農抑商政策。至少自戰國以來,政府對商人經營商業采取壓制措施的「抑商政策即已形成。有學者指出:禁榷制度、官制度和土貢制度三者,即是秦漢以下政府落實「抑商政策的三項「重要支柱,政府以此將民間和政府的消費需求以及地方特產,束縛在官營事業和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有效地阻礙和縮小民間商人的經商范圍(傅筑夫,1980b:667)。政府執行「抑商政策的原因,是和戰國時代部份富商大賈以「輕重術造成貧富不均有關,政府為抑制嚴重的貧富不均,有時便藉官營手工業等制度來抑制商業貿易的自由(杜正勝,1990)。另外,為避免富商大賈勾結資助政敵,先秦時代政府也曾采取「抑商政策以保持政權的穩定,這種歷史經驗也到戰國秦漢以下政府采取「抑商政策(吳慧,1982)。

然而,戰國以來政府的「抑商政策其實并非沒有變化。至少自宋代以來,不少官員即已指出「抑商政策的不切實際(谷霽光,1942)。晚明以后,有更多官員看到糧價和物價變動對平民生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無論是抑制商業或是加重商人稅捐,結果不僅對商人不利,更造成平民百姓生活因為糧價物價上揚而受到嚴重騷擾,反對政府執行「抑商政策的改革主張也愈來愈多(林麗月,1988),很多官員都公開主張保障商人的經營自由和財產安全。更重要的是,晚明以后,各種官手工業解體崩壞的速度日益加快,許多資源的開發和生產都轉由民間商人接手經營(陳詩啟,1958;徐泓,1986),政府更加喪失了落實「抑商政策的制度基礎。在清代前期,官手工業沒落的趨勢仍然持續發展。整體來看,將宋元明清傳統政府有關管理民間商業經營的政令概約簡化為「抑商政策,其實是錯誤的。由清代前期蘇州的經商沖突案例來看,政府官員對商人經商自由和財產安全的保障和維護都是很明顯的事實。盡管有不肖官員胥吏騷擾商人的經商安全,但卻不能將這種騷擾事件當做是政府正在執行一種刻意侵奪商人財貨和危害商人經商自由的「抑商政策。也就是說,當時官員和商人之間的關系絕非是一種「抑商政策下的官商關系。清代前期政府之所以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政府「壓抑民間工商業的發展,而是因為政府始終沒有「扶持民間工商業的發展(Perkins,1967;Feuerwerker,1984;張瑞德,1992)。如果說「壓抑是種消積的「抑商政策,則「扶持便是種極積的「重商政策,清代前期政府執行的固然不是晚清才開始的「重商政策,但卻也絕非是一種「抑商政策。

本文未討論上商人的地位,因為如何有效地界定「社會地位并不容易,需要更好的取徑才能深入討論。本文重心只放在所謂「重農抑商政策中的「抑商政令部份,用清代前期蘇州經商沖突事件的案例來做檢視其中的。來看,若以所謂的「重農抑商政策來概括清代前期最發達的蘇州地區,其有效性是很令人懷疑的。如果當時中國的經濟先進地區不是因為「抑商政策而阻礙經濟,則草率地使用「重農抑商政策做為檢討近代中國經濟發展受挫的歷史原因,則這種論述便有很大的局限性。

表一:道光以前蘇州商事糾紛中的商人聯名立碑統計

號|年代|人數|聯名立碑人身份|立碑緣由|官府級銜|類別|立碑地點|資料來源

1|1650|55|「商民|禁「關棍假冒盤詰|蘇州府正堂|乙|未詳|蘇碑158號

2|1662|18|木商;木牙人|木商木牙聯控漕船占泊碼頭|長吳二縣|乙|未詳|蘇碑70號

3|1670|21|布商|商匠爭端并核定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0號

4|1676|12|糖果鋪戶商人|「永禁鋪戶當官|長洲縣正堂|乙|未詳|蘇碑159號

5|1677|19|花素緞行經紀牙人|禁止縣胥、市棍滋擾|蘇州府正堂|乙|城隍廟內|蘇碑09號

6|1680|48|木商;木牙人|禁止派取木料滋擾商民|蘇州府正堂|乙|未詳|蘇碑71號

7|1682|18|米鋪商人|重申官定度量衡并定腳夫價|長洲縣正堂|丙|山塘街|蘇碑151號

8|1683|49|木商;木牙人|與「省商均派木料|蘇州府正堂|乙|大興公所|蘇碑73號

9|1688|141|木商;木牙人|禁止木牙借「行頭病商|長洲縣正堂|丙|大興公所|蘇碑74號

10|1693|72|布商|定踹戶與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1號

11|1701|69|布商|以「包頭約束踹匠|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3號

12|1715|72|布商|禁立「踹匠會館|長吳二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4號

13|1720|45|布商|將踹坊與踹匠編為坊甲制度|長吳二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5號

14|1722|100|「金閶市民公立|禁革流丐勾結胥吏勒索搶劫|蘇州府正堂|乙|廣濟橋上|江碑253號

15|1734|61|機戶作坊主|「永禁機匠叫歇|長洲縣正堂|甲|玄妙觀|蘇碑12號

16|1739|45|布商|定機匠工資與禁機匠叫歇|元長吳三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7號

17|1741|14|冶坊作坊主|定冶坊坊匠工資|元長二縣|甲|西園|蘇碑97號

18|1742|240|腌臘漁肉商人|定訂牙傭|長洲縣正堂|丙|高寶會館|蘇碑161號

19|1756|34|紙坊作坊主|定坊匠工資與禁止停工勒價|元長吳三縣|甲|閶門附近|蘇碑58號

20|1779| |「長元吳三縣布商等|議定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廣濟橋上|蘇碑49號

21|1781|5|販木商人|禁止牙行腳夫自稱「小甲|長洲縣正堂|丙|大興公所|蘇碑76號

22|1793|34|紙坊坊主|定工資與定坊甲司月制|元長吳三縣|甲|仙翁會館|蘇碑59號

23|1806| |「山塘鋪戶居民|禁革結黨勒索商家與商船|元和縣正堂|乙|山塘街|蘇碑257號

24|1810| |「湖南北、江南西通幫|禁地痞索詐米商商船|元長吳三縣|乙|楓橋鎮|蘇碑258號

25|1822|26|賬房機戶|禁機匠停工并立機戶規條簿|元和縣|甲|云錦公所|蘇碑20號

26|1832|28|布商|禁革踹坊勒借累業|元長吳三縣|丙|新安會館|蘇碑51號

27|1837|26|造箔坊鋪作坊主|申定工匠工資|吳縣正堂|甲|麗澤公局|蘇碑104號

28|1844|13|酒牙商人|設立官定公砠并禁阻私牙|長洲縣正堂|丙|醴源公所|蘇碑169

注一?「立碑緣由的「類別說明:甲類——與工資爭議有關者;乙類——與經商安全有關者;丙類——與商業契約有關者。

注二?「蘇碑指《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碑指《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

征引書目

基本史料

1.碑刻與檔案數據類

《上海碑刻資料選集》,上海博物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江蘇省博物館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

《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李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蘇州博物館等合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一輯,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2.筆記小說、詩文集類

《三異筆談》,(清)許仲元,約成書于道光七年(1827年),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一編九冊,1978年。

《丹午筆記》,(清)顧公燮,書成于康熙年間,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校本。

《石隱山人自訂年譜》,原作成于咸豐年間,收入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附錄,排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安吳四種》,(清)包世臣,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序,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史料叢刊》三十輯,1968年。

《江南經略》,(明)鄭若曾,書成于嘉靖年間,影印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71年。

《吳門表隱》,(清)顧震濤,據道光年間刊本點校,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代史料選編》,謝國楨編,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宦游筆記》,(清)納蘭常安,書前有乾隆十年(1745年)序,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陔余叢考》,(清)趙翼,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貽堂板本影印,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詩鐸》(原名《國朝詩鐸》),(清)張應昌編,新校本,據同治年間刊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嘉錄》,(清)顧祿,書前有道光十年(1830年)序,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一編九冊,1978年。

《巢林筆談》并附《巢林筆談續編》,(清)龔煒,據乾隆卅年(1765)、乾隆卅四年木刻本排印,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廣陽雜記》,(清)劉繼莊,《人人文庫》本第426號,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閱世編》,(清)葉夢珠,原書成于康熙年間,臺北版:木鐸出版社,1982年點校本。

《鏡湖自撰年譜》,(清)段光清,新校本,記嘉慶二十五年至同治七年(1820-1868年)間事,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續見聞雜記》,(明)李樂,收入《見聞雜記》,影印萬歷年間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政典政書判牘類

《正誼堂集》,(清)張伯行,收入(清)吳元炳編《三賢政書》本,影印光緒五年(1879)刊本,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佐治藥言》,(清)汪輝祖,書成于乾隆年間,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十冊,1975年。

《吳中判牘》,(清)蒯德模,書前有光緒四年(1878)序,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九冊,1974年。

《宦游紀略》,(清)桂超萬,影印本,書有咸豐二年(1852)序,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史稿》,(清)趙爾巽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朝通考》,(清)劉錦澡編,影印本,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資治新書初集二集》,(清)李漁編,書前有康熙六年(1667)序,清「得月樓板。

《雍正朱批諭旨》,影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福惠全書》,(清)黃六鴻,書前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自序,(日本)「詩山堂1850年板。

5.地方志書類

崇禎《吳縣志》,(明)牛若麟等修,崇禎十五年(1642)刊本。

《肇域志》,(明)顧炎武編,書前有嘉慶三年(1798)序,同治年間藍欄鈔本。

康熙《長洲縣志》,(清)蔡方炳等撰,康熙二十二年(1684)序刊本。

乾隆《蘇州府志》,(清)邵泰等撰,乾隆十三年(1748)刊本。

嘉慶《貞豐擬乘》,(清)章騰龍原本,陳勰增輯,嘉慶十五年(1810)聚星堂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冊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光《蘇州府志》,(清)石韞玉等修,道光四年(1824)刊本。

光緒《蘇州府志》,(清)馮桂芬等撰,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民國《吳縣志》,曹允源等撰,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論著

上田信,1981,〈明末清初江南都市?「無賴?社會關系〉,《史學雜志》,90(11):41-59。

小口彥太,1988,〈清代地方官?判決錄?通??見??民事的紛爭?諸相〉,《:?文化》,3:35-49。

山本進,1993,〈清代江南?牙行〉,《東洋學報》,74(1-2):27-58。

川勝守,1979,〈中國近世都市?社會構造: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新),6:65-90。

川勝守,1982,〈明末清初?打行?訪行〉,《史淵》,119:36-51。

川勝守,1987,〈明代鎮市?水柵?巡檢司制度〉,《東方學》,74:101-115。

中山美緒,1978,〈清代前期江南?米價動向〉,《史學雜志》,87(9):1269-1301。

夫馬進,1983,〈善會、善堂?出發〉,小野和子編,《明清??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所,頁189-232。

夫馬進,1986,〈清代前期育嬰事業〉,《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1:5-41。

夫馬進,1993,〈明清時代?訟師?訴訟制度〉,梅原郁編,《中國近世?法制?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437-483。

王日根,1994,〈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研究》,1994(4):47-62。

王世慶,1994(1958),〈清代的米產與外銷〉,氏著,《清代臺灣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93-129。

王家范,1986,〈明清蘇州城市經濟研討:紀念蘇州建城兩千五百周年〉,《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6(5):23-30,16。

王翔,1992,《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蘇州絲織業「賬房史論》,南京:江蘇出版社。

王業鍵,1973,〈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541-550。

王泰銓,1989,〈法國私法統一面面觀〉,《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2):365-376。

田汝康,1987a(1956),〈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上的地位〉,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系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34。

田汝康,1987b(1957),〈再論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業的發展〉,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系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35-52。

全漢升,1969,〈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1):12-20。

全漢升,1972a(1957),〈雅片戰爭前江蘇的棉紡織業〉,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625-649。

全漢升,1972b(1956),〈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系〉,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475-508。

全漢升,1972c(1967),〈清朝中葉蘇州的米糧貿易〉,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567-582。

全漢升,1986a,〈美洲白銀與明清經濟〉,《經濟論文》,14(2):35-42。

全漢升,1986b,〈略論新航路發現后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233-239。

全漢升,1987,〈明清間中國絲綢的輸出貿易及其〉,陶希圣先生祝壽編委會編,《國史釋論:陶希圣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上冊,臺北:食貨出版社,頁231-237。

全漢升,1993,〈略論新航路發現后的中國海外貿易〉,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16。

寺田隆信,1972(1968),〈蘇州踹布業?經營形態〉,氏著,《山西商人?研究——關于明代的商人及商業資本》,京都:京大東洋史研究會,頁337-410。

朱瑞熙,1986,〈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歷史研究》,1986(2):127-143。

佐藤學,1987,〈明末清初期一地方都市????同業組織?公權力〉,《史學雜志》,96,9:。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余英時,1993,〈明清變遷時期與文化的轉變〉,余英時等編,《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5-42。

吳奇衍,1985,〈清代前牙行制試述〉,《清史論叢》,6:26-52。

吳承明,1985a,〈論明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217-246。

吳承明,1985b,〈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47-265。

吳慧,1982,〈先秦時期官商和私商的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學系主編,《學集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13-336。

呂作燮,1984,〈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和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1984,2:10-24。

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及其對江南經濟的〉,《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2):117-134。

李華,1960,〈從徐揚「盛世滋生圖看清代前期蘇州工商業的繁榮〉,《文物》,1960(1):13-17。

杜正勝,1990,〈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商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481-532。

沙鄭軍,1988,〈試論明清時期的江南腳夫〉,《中國史研究》,1988(4):104-109。

谷霽光,1942,〈唐末至清初間抑商之商榷〉,《文史雜志》,1(11):1-10。

奈良修一,1993,〈十七世紀中國????生纟生產?日本??輸出〉,《明清?法?社會》編集委員會編,《和田博德教授古稀記念:明清時代?法?社會》,東京:汲古書院,頁469-490。

林仁川,1987,《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林玉茹,1994,《清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紹明,1987,〈明清年間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7(2):93-95。

林滿紅,1991,〈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十九世紀的經驗〉,《新史學》,1(4):127-147。

林滿紅,1993,〈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布(1808-1854)——世界經濟對近代中國空間方面之一影響〉,《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2(上):89-135。

林滿紅,1994,〈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3:163-203。

林麗月,1988,〈試論明清之際商業思想的幾個問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711-733。

松浦章,1983,〈清代????沿岸貿易????——帆船?商品流通〉,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595-650。

邱澎生,1990,《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邱澎生,1995,「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刊本。

段本洛、張圻福,1986,《蘇州手史》,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洪煥椿,1981,〈明清蘇州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初步考察:蘇州工商業碑刻資料剖析〉,收入南京大學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討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99-449。

洪煥椿,1992,〈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566-612。

范金民,1989a,〈明清時期活躍于蘇州的外地商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4):39-46。

范金民,1989b,〈明清時代蘇州絲織業生產形式和生產關系初探〉,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84-219。

范金民,1989c,〈明清時期蘇州的外地商人述略〉,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20-240。

夏維中,1989,〈明清滸墅關的〉,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73-285。

徐泓,1986,〈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2冊《經濟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8-44。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1993,《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

張偉仁,1971,〈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钖先生訪問記〉(上)(下),《食貨月刊》,1(6):319-339;1(7):388-397。

張德昌,1935,〈清代前之中西沿海貿易〉,《清華學報》,10(1):97-145。

張瑞德,1992,〈中國近代政府與農業〉,《漢學研究》,10(1):217-241。

梁方仲,1980,《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其姿,1984,〈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之育嬰堂〉,曹永和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研究所,頁97-130。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52-79。

梁庚堯,1982,〈宋元時代的蘇州〉,《文史報》,31:1-45。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1985,《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松義,1982,〈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清史論叢》,4:92-110。

陳希育,1991,《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平,1987,〈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牙人與牙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2):30-38。

平,1993,〈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1):33-38。

陳詩啟,1958,《明代官手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國棟,1994,〈清代中葉(約1780-1860)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1):55-96。

陳慈玉,1988,〈從清代前期的淮安關功能論官商的關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85-708。

章英華,1983,〈歷史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學刊》,7:215-234。

傅衣凌,195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衣凌,1957(1956),〈論明清時代的棉布字號〉,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7-130。

傅崇蘭,1986,《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傅筑夫,1980a,〈中國工商業者的「行及其特點〉,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下冊,北京:三聯書店,頁387-492。

傅筑夫,1980b,〈抑商政策的產生根源、貫徹抑商政策的三項制度及其對商品經濟發展的〉,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下冊,北京:三聯書店,頁608-668。

滋賀秀三,1984,《清代中國?法?裁判》,東京:創文社。

經君健,1994,〈清代關于民間經濟的立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1):42-55。

劉永成,1959,〈試論清代蘇州手工業行會〉,《歷史研究》,1959(11):21-46。

劉石吉,1987a,〈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1-72。

劉石吉,1987b,〈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數量〉,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20-162。

劉素芬,1991,〈清朝中葉北洋的海運〉,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01-124。

劉翠溶,1978,〈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志》,56(3-4):125-159。

劉錚云,1987,〈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633-672。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鄭永昌,1994,《明末清初的銀貴錢賤現象與相關經濟思想》,臺北:國立師范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鄭玉波,1985,〈民法五十年〉,《法學叢刊》,30(1):11-20。

鄭昌淦,1989,《明清商品》,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秦,1988,《清代司法審判制度》,長沙:湖南出版社。

橫山英,1972b,〈踹布業?生產構造〉,氏著,《中國近代化?經濟構造》,東京:亞紀書房,頁63-143。

鞠清遠,1977,〈清開關前后的三部商人著作〉,收入包遵彭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二輯三冊,臺北:正中書局,頁205-244。

魏向陽,1993,《康乾盛世的扛鼎桿桿:康雍干時期經濟立法縱橫論》,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藤井宏,1953-1954,〈新安商人?研究〉(一)、(二)、(三)、(四),《東洋學報》,36(1)-(4):1-44、180-208、65-118、533-563。

Atwell, William S. 1982.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 : 68-90.

Braudel, Fernand. 1979(1977). 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trans. by Patricia Ranum.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rook, Timothy. 1981. “The merchants‘ network in 16th century China: a discu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ang Han’s ‘On merchant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24(2): 165-214.

Chen, Fu-mei and Myers, Ramon H. 1989. "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317-341.

Fan, I-chun. 1992. 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 1400-1850. Stanford :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Stanford.

Huang, Philip C.C. 1993. "Public sphere/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19(2): 216-240.

Liu,Kwang-Ching. 1988. “Chinese merchant guilds : an historical inquiry.“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57(1): 1-23.

Perkins, Dwight H.. 1967.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 : 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7: 478-492.

Perkins, Dwight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Rawski, E. Sakakida. 1972.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we, William T. 1992. "Ming-Qing guilds." Ming Qing Yanjiu 1: 47-60.

Sands, Barbara and Myers, Ramon H. 1986. “The spac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a t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4): 721-743.

Santangelo, Paolo. 1993. “Urban society in Late Inperial Suzhou.” in Johnson, Linda Cooke ,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pp.81-116.

Skinner, G. William. 1977.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t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12-249.

Skinner, G. William. 1985.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4(2): 271-292.

Sun, Zen E-tu. 1972. “Sericulture and silk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g China.” in Willmote,W.E.(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9-108.

Wang Yeh-chien. 1989.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423-461.

第9篇

Impact of Internet 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E Zhewei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ternet, especi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develop in the global at a rapid pac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but also affected the students ideolog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trategi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網絡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諸多機遇

(1)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傳統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曾經、正在發揮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但互聯網時代,網絡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移動網絡),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拓寬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高效新載體的遴選范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領域都受到網絡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了較強的影響,成為大學生學習、交流、娛樂的重要渠道和平臺。

(2)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二是對高校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效果如何,其重要的一個評價指標就是大學的校園文化氛圍如何。網絡以其便捷、開放等典型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動向。網絡文化的影響十分廣泛和深刻,包括在思想觀念方面、思維模式方面、價值取向等方面。網絡文化軟件環境直接關系到當前各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發揮網絡的功能,展示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圍,用新媒體新形勢繼承并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加強科學和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教育,更好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長足發展,使之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新動向。

2 網絡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諸多挑戰

(1)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內容和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長久以來,經過多年相關工作的沉淀,我們已經探索出較為系統化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體系,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體的“三觀”教育等。網絡文化襲來,嚴重干擾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輿論導向,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使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戰。

(2)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以思想政治教育課、形勢與政策課、黨團活動等為主的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中,教師通過課堂宣講、談心、座談等直接、直觀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啟發、說服,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信息化校園時代,網絡信息豐富,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移動互聯的發展,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獲取信息。互聯網在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之對應的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帶來挑戰。

(3)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思政工作者綜合素質帶來了挑戰。網絡是人來創造和管理的,大范圍、高效率的網絡傳播,需要有一支有足夠數量、穩定的、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思政工作隊伍。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綜合素質也亟待進一步提升。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網絡環境相對開放,學生便捷地通過互聯網獲取、查詢到各類信息,教育者往往處于劣勢的被動境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和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是迎接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和時代要求。

(4)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導向的控制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傳統工作媒介,我們有較為成熟的群體輿論的掌控管理機制和方法,始終掌握有輿論導向的主動權。但在網絡時代,事實告訴我們,必須加強在宣傳和傳播等領域的工作來應對新的情況和挑戰。一方面,在網絡中各類信息的個體數量龐大,各種信息未經辨別就被大量轉載和傳播,各類觀點、言論未加篩選就泛濫于網絡,嚴重影響到了社會輿論和干擾到了大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服務,其渠道廣泛,更具有選擇的空間和自主的權利,很多感興趣的信息可以直接通過上網搜索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輿論引導工作和輿情控制工作的難度。

3 應對網絡文化影響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

(1)正視網絡產生的思想滲透的現實情況,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工作。要落實好教育并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評判網絡內容。網絡文化內容信息十分豐富,每個上網者肯定都會面對取舍或者是對錯的問題。我們必須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 引導大學生能夠自主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辨別能力和抵制誘惑能力。

(2)利用互聯網并以此為基礎,開拓創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限,有時候達不到預期效果。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載體,同時也要求高校中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能熟練掌握網絡工具和技能(特別是新穎、便捷的多款式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增強開展網上思政工作的技能,提升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化、數據化,開辟專門的宣傳教育渠道,有針對性地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新的網上教育陣地。

(3)提高科技含量,積極構筑并完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網絡信息過濾和排查系統,健全備案及信息追溯機制,主動出擊抵御不良信息。我國的網絡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當下,通過技術手段的提升和不斷的自主創新,構筑高質量的信息網關,構筑抵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滲透的保護系統,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進入,還原純凈的網絡空間。

(4)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機制,完善網絡文化的監督機制,使網絡規范和政策法規更加系統化。突出工作重點及中心任務,不斷加強對網絡輿情的有效監控和數據分析工作,形成嚴格的網上新聞備案管理制度,把網絡文化納入法制軌道,保證我國信息產業及早得到規范化發展,防范不負責任的、混淆視聽的內容和信息在網上傳播,及時阻止網絡謠言的傳播,凈化網絡環境。

第10篇

摘 要:中國民歌演唱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文章針對中國民歌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探尋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民歌的必要性,探討我國民歌演唱的基本形態,美聲唱法與原生態唱法的區別,以及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民歌對推動音樂藝術繁榮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民歌;原生態;美聲唱法;演唱;基本形態;意義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4.022

作者簡介:劉 媛(1979~),女,新西蘭堪特伯雷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碩士(master of music),武漢大學藝術學系講師(武漢 430070)。

收稿日期:2012-05-23

一、我國民歌的當今形態

中國民歌多種多樣,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如果按照地域劃分,則可以北方黃河與南方長江為中心,分為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兩大類。另有學者認為,民歌應該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和民謠[1]等四大類。有的分類方法則更為細致,僅漢族民歌以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就分為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但是,最平常的分類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民歌正在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如傳統“號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使用大機器代替了勞動力時,這類勞動中傳唱的歌曲逐漸消逝。山歌因其語言韻調有明顯特點,有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如陜西的信天游,甘肅、青海、寧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蒙古族的長調牧歌等,但是這些由于中國目前人口流動的大量增加,也逐漸失去它原有的色彩。小調也如是,由于其產生于城鎮,反映城鎮的生活曲調,如賣貨郎、鋸大缸等,然而隨著城鎮生活的改變,這些內容豐富的小調,也逐漸消逝。因此,對中國民歌的收集整理,已刻不容緩。

中國民歌是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強的人文研究價值。現在主要流傳和演唱的民歌很多,它們不僅旋律優美,更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結晶。無論是在廣播電視還是晚會慶典等活動中,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的象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手段,民歌都在以各種形式出現:(見表1)

二、民歌的搜集與整理

實際上,對我國民歌的收集,最早出現在周代《詩經》中的《國風》。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多年間,流傳于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春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等人,對楚國民歌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創作新詞,稱為《楚辭》。西漢時期的“樂府”就大量收集了民歌。唐代民歌的搜集與創作也相當繁盛。到了宋代,民間產生的諷刺性歌謠增多。而元代,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明清民歌是繼承歷代傳統而獲得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在明代中葉以后,城鄉中小曲、山歌、號子等各種民歌興盛,流傳甚廣。明代文人馮夢龍(1574-1646年)搜集編纂整理刊布有《掛枝兒》和《山歌》兩部民間時調歌曲專集。《掛枝兒》大都是江南人依北方俗曲所作,其中的情歌常寫得熱烈而曲折深細,生活的真實感極強;《山歌》以描寫男女私情為主。明代中葉,顏自德選輯、王廷紹編訂的《霓裳續譜》,選錄了當時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詞;明代其他重要的民歌集還有《四季五更駐云飛》、《十二月賽駐云飛》、《太平時賽賽駐云飛 》、《玉谷調簧》等。清代重要的民歌集有華秋蘋編《借云館曲譜》,其刊于嘉慶二十三年,用工尺譜記寫了十首俗曲曲譜,譜中所收《三陽開泰》、《五瓣梅》、《馬頭調》等都是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數支小曲聯成的套曲結構,有的用幫腔形式演唱。清代貯香主人輯《小慧集》收有俗曲《紗窗調》、《繡荷包》、《楊柳青》、《紅繡鞋》等曲調。[2]

據統計,明代留傳保存下來的山歌、小曲歌詞有千余首左右,清代有1712個單曲和套曲。這些收集的民歌,主要是歌詞,只有個別的附有曲譜,但很多民歌一直在民間傳唱,或被采用到各種曲藝、戲曲之中。[3]

到了近代,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周作人、劉復等發起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歌謠,并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中國民間文藝學開始于1918年,這也標志著中國民俗學的發端。這些學者征集到全國22個省份的3000首歌謠,并在《北大日刊》上選發了近150首。1920年,歌謠研究會成立,由沈兼士教授和周作人教授任主任,管理其事;至1922年,又創辦了《歌謠周刊》,搜集和研究的成果有了集中發表的陣地。歌謠是民俗學上的一種重要的資料,把歌謠輯錄起來的目的是為了專門的研究。從這些學術的資料之中,再由文藝批評的眼光加以選擇,編成一部國民心聲的選集。《歌謠周刊》出版了兩年半(1922.12——1925.6),出刊97期,刊載歌謠2226 首,并有不少民俗學研究的論文。此間征集到的歌謠多達13339首。1923年,北大又在歌謠研究會外成立了風俗調查會,標志著中國民俗學研究的對象范圍由最初的歌謠開始向民間風俗文化的全面拓展。[4]

民歌研究由來已久,從20世紀30—40年代以“創新音樂為目的的民歌研究運動”;到50—60年代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70年代,我國學者對民歌進行了普查和搜集工作;再到80年代至今的學術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大討論。1994—2009年間我國民歌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九個方面,它們分別為民歌的定義及版權問題、民歌變化的原因、民歌的美學研究和比較研究、民歌教育、民歌書評、民歌史、音樂家研究、民歌本體和形態研究、整體觀視野下的民歌研究。其中第九方面又包含民歌與文化、民俗的關系研究;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研究;民歌實地調查報告;原生態民歌研究。[5]

近年來,類似在音樂創作領域對傳統民族音樂的保護工作從未中斷,例如接受過良好西方教育的中國作曲家周文中就曾受到他的導師的鼓勵,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的特點,并試圖將中國音樂中有價值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長期的海外學習和生活并沒有磨滅他對中國音樂的熱情,經過多年正統的西方音樂教育熏陶,他決定將自己的音樂重塑為一種具有中西合璧特點的風格。這種新的嘗試也幫助他重新思考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學的價值,進而重建自己的音樂價值觀。[6]

三、當今民歌的演唱形態

民歌的唱法原無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眾的口頭演唱活動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又有些穩定的歌唱技巧習慣,這是由于某地區、某民族在民族的音樂、語言產生的地理環境,人文心理素質,表達情感的習慣等方面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發聲、吐字、行腔習慣上相近。暫且勿論歷史上民歌的演唱形態,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由于沒有實際的歷史音響遺存,我們無法得知古代中國民歌演唱的實際形態。就當今而言,中國民歌的演唱風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態。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民族唱法逐漸形成了三種主要流派,它們分別為:原生態的唱法、學院派唱法(有人稱“民美”)和通俗民歌唱法(有人稱“民通”)等。[7]

1.原生態的民歌唱法

原生態演唱主要指我國民族民間的唱法。原生態演唱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由于我國各地有不同的民歌,因此,它有著各種各樣的演唱方法,但是,它有一個共同的性質,就是與我國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結合,保持著民間“原汁原味”的音樂形式與歌唱各自的演唱方法,其演唱以真聲為主,發聲方法個性化,聲音自然、樸實。原生態民歌演唱是我國“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2006年,在“第12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被真正列入了藝術的行列,原生態民歌走上中國乃至世界舞臺,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強烈的音樂震撼力,展示出中國民歌演唱千資百態的風格特點。

2.學院派民歌唱法

學院派民歌演唱方法實際上是借用了美聲唱法的發音原理,結合中國民歌的演唱與發音特征,總結而成的演唱方式。這種唱法有其明顯的時代特征。

這種民歌演唱,可以分幾個時期:(見表2)

在20世紀60年代,借鑒西洋唱法,各地建立專業音樂學院,開展專門民族聲樂專業,民間歌手走入了專業院校。[8] 民族新唱法是繼承我國傳統唱法的同時,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它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不經相同:(見表3)

3.通俗性的民歌唱法

所謂“通俗性的民歌唱法”是指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這種演唱方法明顯地受到通俗演唱的影響。極賦個性的歌唱家有藤格爾、韓紅、譚晶、薩頂頂等;其代表作品有《天堂》《天路》《在那東山頂上》《萬物生》等等。

總而言之,民歌演唱無論從唱法上還是從旋律風格和歌曲內容上,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擁有多樣的形式演繹民歌的精彩。

四、美聲唱法與原生態民歌唱法的異同

現在所說的美聲唱法產生于17世紀意大利,是以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聲唱法被引入中國時,古典聲樂教學法—美聲唱法便被中國音樂院校普遍接受。其中喻宜萱、周小燕、黃友葵和郎毓秀等聲樂教育家為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很大貢獻。美聲唱法在17、18世紀秉著“唯聲論”的聲樂美學原則,而到了19、20世紀,要求演唱者必須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運用美聲唱法訓練出來的聲音,音色聽起來婉轉優美,富于變化。美聲唱法對聲部區分嚴格,重視音區的和諧與統一。美聲唱法發聲方法科學,音量的可塑性大。注重氣息的運用,強調真假聲的結合。演唱出來的音色統一、淳厚。

原生態演唱自古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它是最古老且最原汁原味的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口耳相傳的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歌曲是人們在耕種、放牧、打魚、娛樂、聊天、甚至是歇腳時候的生活寫照。[9]它之所以被稱之為“原生態”,是因為它的演唱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產生,脫離了這種環境,離開了它的特殊語境,它便不再是“原生態演唱”了。原生態民歌手們演唱的民歌,聲音甜美、淳樸、高亢、音域寬廣。他們的聲音雖然沒有經過音樂院校的專業訓練,也沒有我們所要的那種圓潤、低喉器的混聲,但事實證明他們這種唱法所發出的聲音也是優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原生態唱法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還有本文化背景下的聲樂審美原則、自己的聲樂發聲方法和技巧。(見表4)

“無論要求歌手如何演唱古典風格的音樂作品,不管他們在未來需要何等精良的聲樂作品或多高的麥克風技術,唯有掌握美聲唱法的技術才能夠滿足這些要求。”[10]在美聲唱法中,整個身體都參與演唱過程,共鳴部分包括頭部和胸部。演唱不光是喉嚨發出的聲音,而是整個身體的協調過程。

然而,原生態演唱中涉及的共鳴腔體幾乎只涉及到喉嚨。民間歌手的音色較美聲唱法的歌手更明亮、清晰,音色也相對尖銳一些。咽喉的使用很多,而頭腔和胸腔的共鳴相對較少。在原生態演唱中,胸腔共鳴是主要技巧,高音部分的演唱主要使用假聲,而頭腔和胸腔的混聲唱法幾乎沒有運用。

美聲唱法所要求的呼吸較原生態演唱更深、更強。在大多數情況下,古典音樂演唱者在演唱樂句的開始部分時需要使用將近百分之七十的肺活量,在歌唱中對氣息的需求遠遠超過靜止狀態下呼氣所需的氣息水平。“與古典音樂的演唱者不同的是,鄉村歌手常常運用說話的位置唱歌,所以他們的聲樂聽起來跟說話、演講的感覺很相似。”[11]林俊卿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歌唱時的呼吸是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共同作用的結果。歌唱中氣息需要膈膜與腹肌的呼氣法和運用胸廓的呼氣法混合運用。[12]

氣息是歌唱的基礎。早在唐朝《樂府雜錄》中,就有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還有談到“傳統中國唱法”時,郭蘭英老師曾說:“唱時小肚子常是硬的,唱得越高就越硬”,“唱高音時須把嗓子放開,胸口放松,小肚子使勁頂著。”[13]郭蘭英老師是20世紀30年代民族聲樂領軍人物,當時的民族聲樂演唱聲音質樸、發生方法自然,還未借鑒西方美聲唱法,演唱形態上更接近原生態演唱。

總之,在呼吸的運用方面,美聲和原生態演唱不盡相同。美聲使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而原生態演唱中更多使用的是胸腔。此外,比較老式的聲樂觀點認為中聲區類似說話的音色更受聽眾青睞,這也意味著原生態演唱中對呼吸和氣息支撐的要求相對美聲唱法低一些。[14]

語言是傳遞內心情感最好的方法之一,這也是為什么歌唱中的語言不但從來沒有被忽視過,反而總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美聲演唱技巧中,演唱時適當改變元音和輔音的發音,是獲得純粹發音和美妙歌聲的一個途徑。比如在演唱上行音階中,隨著音高的變化,元音(i)到(a)或者從(i)到(e).的發音會變得越來越相近,字與字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演講中的發音和演唱中的吐字是有巨大區別的。演唱中喉嚨只是參與了歌唱的工作,而并不在喉頭念字。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實現演唱和吐字間的妥協——即在不打破優美的旋律線條的同時保證清晰的咬字,是極為必要的。元音是歌手的朋友;輔音是歌手不共戴天的敵人。輔音可以進行修改,讓它的聲音聽起來像元音一樣美,從而達到音色純美、統一的效果。[15]

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它需要音樂與語言的完美結合。聲樂演唱中發音既是情感表達的關鍵,又是體現中國音樂風格的載體。[16]漢語在咬字上講究五音;吐字上重視四呼;收音歸韻上分為十三轍;字音上還有四聲變化。這些都是我國民族聲樂傳統唱法上最大的特點。掌握了這些技術,咬字才會真切,吐字才能清晰,聲調上才會優美,演唱就會富有生命力和民族風格。[17]特別是漢語的聲調特點:演員演唱時,音調是難以分辨的,這易使觀眾在聆聽漢語歌詞時產生一定障礙。歌手在演唱中需要吐字特別清楚,這樣觀眾才能根據上下文判斷每個字的聲調和準確讀音。原生態演唱也遵循它自身的唱詞規則,有時候甚至用方言演唱。另外,漢語也有別于英語、德語等語言,詞尾沒有發音的輔音音節。例如英文中的student,德語中的ach,詞尾的輔音都需發音。

總之,共鳴位置、氣息支撐和演唱中咬字的不同使得原生態演唱聽起來有別于美聲方法演唱的歌曲。

五、美聲唱法豐富民歌演唱的可行性

有人會提出,西方的演唱方法畢竟不同與中國的唱法,運用美聲唱法的嘗試或許會破壞中國民歌原有的音色,使得觀眾不能接受。在筆者看來,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傳統民歌是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的一種新方式。我們無意詆毀或取代中國傳統音樂,這只是一種繁榮音樂藝術的形式。

其實,中西聲樂演唱也具有相似之處,比如,中西演唱均強調內心情感的表達,演唱中的聲音與內心情感的表達被視為同樣重要的部分:在西方演唱風格中,用表演來詮釋音樂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民族演唱風格中,為了更好的傳遞情感,聲樂表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表演方式。正是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正是因為中西方演唱都同樣注重情感,運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民歌才成為一種可能。

五聲調式和它特定的五聲音階作為中國民歌的特征,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因此,即使用西方演唱風格來演繹,中國民間歌曲聽起來仍然不會失去中國音樂的原有特色。在不同地區,音階和調式會有所不同。北部地區(黃河流域)使用七聲或六聲調式,徵調是最流行的調式;而在南部地區(長江流域)五聲或四聲音階以及徵調是最常見的調式。在云南,商調式幾乎可以稱之為該地區的標志。民族音樂正是由于采用了特定調式而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從而有別于其他的音樂形式——尤其是西方音樂。此外,中國民歌也有自己獨特的結構,這是借鑒“中國文學”中的起(開放)、承(繼承)、轉(轉折)、合(關閉),即第三句不押韻,但其他的都需要押韻。[18]

如今韓國作曲家正試圖將其他音樂元素與韓國傳統音樂結合。近年來,一些青年韓國作曲家已經開始在傳統韓國樂團使用吉他和鍵盤兩種西洋樂器。他們的這些舉措模糊了韓國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之間的界限。當然,也有人認為,將新的元素融入傳統音樂不一定是保護傳統音樂最好的方式。但此類改革至少表明韓國音樂家對傳統音樂的重視,雖然現階段很難評判這種方式是否最具優勢,卻不能磨滅他們為了保存和完善傳統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19]

中國歌唱家在運用西方聲樂技巧方面的努力也為本文觀點提供了佐證。 黃鶯九十年代初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而后活躍在世界舞臺。她曾經在歌劇《蝴蝶夫人》中扮演女主角巧巧桑,她演唱的曲目從威爾第歌劇《弄臣》中的經典詠嘆調《親愛的名字》到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選段《漫步街上》無一不是古典聲樂作品的典范。在她1996年發行的專輯中,一首中國綏遠民歌《小路》,讓人為這位美聲歌唱家的精湛技藝和音樂處理贊不絕口。陳露西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聲樂專業學位。她在2000年做了名為“一個古老民族所隱藏的寶藏”的系列講座,試圖將中國民間歌曲介紹給廣大美國聽眾。講座中還包含了一場民歌曲目為主題的音樂會,內容包括對中國民歌的簡短介紹及美國本土歌手的演唱。整場音樂會不僅是中國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展示,更構建了一座世界人民認知中國傳統音樂的平臺。[20]

隨著文藝創新的推進,近年來,更多更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展現在舞臺上。如2011年“湖北民歌大家唱”頒獎晚會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用“民美結合的風格”演唱了經典民歌《再見了大別山》;在頒獎晚會上,比利亞歌手郝歌以及來自俄羅斯的時尚組合“莫斯科女孩”合作演繹《纖夫的愛》,“莫斯科女孩”的演唱新穎獨特,外形性感甜美,還有一定舞蹈功底,郝歌的演唱更是充滿了特有的R&B風格;又如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韓庚的《除夕的傳說》,韓庚的動作中融合了舞蹈和武術,舞起來威風凜凜,他的動作和動畫的節奏配合得天衣無縫;還有李云迪和王力宏攜手2012元宵晚會的《茉莉花》和《龍的傳人》,蔡明和廖昌永演繹的美通風格的《因為愛情》等。

中西演唱方法的區別值得我們探討,而在用美聲唱法演繹中國民歌時如何保持民族音樂原有的風格特征,是演唱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保持民歌風格特色的有效辦法包括:保留方言、強調樂句中關鍵詞以及掌握民歌中的裝飾音。以下筆者將引用湖北民歌《龍船調》為例,詳盡闡釋用西方唱法演唱中國傳統民歌的可行性。

《龍船調》屬于江漢平原民歌支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此曲采用了五聲調式中的徵調式,曲調特色鮮明,歌詞通俗洗煉,藝術感染力強,以淺顯質樸的語言成功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

1.保留方言

《龍船調》具有土家族音樂風格,多采用三度音程進行,偶而加上六度大跳音程與之結合,充分展示出鄂西土家族音樂旋律獨特的風格特點。為了保留方言讀音以體現民歌的風格特點,《龍船調》的第一句“正月里是新年”中“是”可以用方言代替,湖北方言中“shi”發出的音效如“si”,即“是”發成“四”音;另外,“妹娃兒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這一句中“河”可發為方言“huo”(活)的音。還有“妹妹”在方言中可以唱成“妹娃兒”,更具有地方特點。

2.強調歌詞別的字詞

強調樂句定的詞不但能保留民歌的原有風格,更是增強歌曲感染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是”強調的是快樂喜悅的情緒——過新年了,年輕女子能夠去對河對面探望娘家親人,因此,這一句曲調高亢、自由;而后的短句“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既有劃船的節奏感,也體現了年輕女子的青春活潑;而后半說半唱的對白:“妹娃兒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增強了詼諧的情調,又充滿了生活氣息。此外,“妹娃兒”也需要強調,這句體現了年輕女子稍稍羞澀,半撒嬌地讓艄公捎她過河的生動情態。整曲通過對關鍵詞的強調,展現給聽眾一副如畫江南的美麗圖景,具有濃郁的利川地方特色。

3.運用裝飾音保留民歌風格

如果說情感是音樂的靈魂,那么裝飾音就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說離開裝飾音,歌手是無法充分表達歌曲的情感內涵的。我國民族歌曲因為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味,在演唱過程中就需要大量使用裝飾音,并通過對裝飾音加以變化來傳達多種情感的變化。裝飾音,又稱花音,是用來裝飾旋律的小音符;是記有特殊記號以表示該音符應作某種裝飾性演奏的音。常用的裝飾音有倚音、顫音、廻音、波音、滑音等。裝飾音主要位于樂句起始和結束的地方,有時為了強調特定的語詞,也可能出現在樂句中間。滑音適用于樂句中的大跳,波音通常用在長音部分,而顫音則用于長音部分和句末。北方民歌輕快、熱情奔放,音域寬廣,音樂起伏大;相比較而言,南方民歌溫婉、流暢,音樂起伏小。例如在第四句的最后一個音符會唱下滑音;《龍船調》中多數句末可以加顫音。六、借鑒美聲唱法演唱民歌的意義

中國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主義開始的時期。這個時期強調保護民族文化的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民歌演唱作為非物質文化發展的產物,其多元化發展是自身發展的訴求,同時也是時展的需要。順應民歌的多元化發展,借鑒美聲唱法演唱民歌的形式也是順應時展潮流的,它必將作為一種民歌演唱的形式繁榮中國民歌市場。

文藝提倡創新,文化需要形成大發展、大繁榮的景象。要創新,就必須首先學會繼承,同時還需要向其他藝術門類借鑒。這樣文化藝術才可以通過繼承、借鑒、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民歌的繼承、發展、創新也應秉著這樣的思路:既要繼承中國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特色;又要借鑒西方科學的發聲方法,從而最終實現民族聲樂的創新甚至大繁榮。

民歌的演唱將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對唱功的要求將是越來越高超和越來越科學,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風格和個性應該不同,民歌演唱將越來越要求歌唱者必須具有與眾不同的聲音特點和演唱氣質。[21]

審美是一種內在感受,是心靈活動過程中對事物的感覺。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藝術形式相互滲透,產生了不少新的舞臺藝術形式。例如:“門類雜交”“張冠李戴”等。所謂“門類雜交”,指的是兩個舞臺藝術門類之間的雜交。雜技芭蕾《天鵝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雜技與芭蕾雜交的產物。另外,“張冠李戴”的藝術創新是將一個古典交響樂與新編芭蕾舞相結合——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和莫斯科大劇院新編芭蕾舞《黑桃皇后》的結合。交響樂與芭蕾舞的結合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第六交響曲》的內容,無論是從柴可夫斯基本人的言談、書信,還是從評論家的評論、同時代人的回憶,都看不出它與《黑桃皇后》有什么聯系。然而,恰恰是因為把毫不相干的兩部作品結合起來,造成了人們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使人感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仿佛是專門為《黑桃皇后》這部舞劇創作的,音樂和劇情珠聯璧合,令人驚嘆。[22]

隨著新藝術形式的出現,人們的藝術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對民歌演唱的多元化要求,對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演繹中國民歌的需求提高。單一的民歌不能滿足音樂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多元文化,需要不同形式的音樂來承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只有數十年,已在中國的歌唱園地中占領了大片的面積,在全國的音樂教育學府中扎根頗深。雖說音樂是無國界的,但除了向別人學習先進科學方法的同時,更應該懂得和喜愛自己本民族的藝術。隨著社會的改革,人民群眾對藝術樣式、門類、品種的選擇,有著新的標準。唱好中國民歌,要從學習中國的音樂、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戲曲等方面著手。這是美聲唱法工作者應該大力開展的工作。中國美聲藝術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有大量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創作出現。民族的音樂才是世界的音樂。中國美聲藝術要在本國扎根,學習和演唱好中國民歌是不容忽視的。[23]

結 語

東西方文化并無高低之分,但在按照世界通用的樣式、程序、風格進行歌曲、歌劇創作、演出、評估上,在運用這些文化的載體的各個環節上有經驗豐富與否的區別,有熟練與否的區別,有一般作品和經典名著的區別。中國美聲學派既要面向世界,也要扎根于本土。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民歌本身的音樂氣質都發生了變化。20世紀60年代的“千人一面”局面已經不復存在。無論是民歌的創作,還是演繹上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民歌市場逐漸繁榮,民歌演唱形態走向“百花齊放”。

面對日益開放和創新的時代,文藝的創新和發展提上了日程,我們要創新,首先要做好對歷史和文化藝術的傳承。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民間音樂正處在一個特別時期,這也使得美聲唱法豐富民歌演唱成為一種可能。作為一個學習西洋唱法的音樂工作者,筆者的初衷是從本專業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實際努力繼承和發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近年來,業內也有不少音樂工作者提出類似的問題,但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和值得探討的話題,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筆者認為,這種嘗試是可行的,未來還可以就更好的掌握中國民歌的風格和借鑒西方美聲的科學發聲方法等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不斷探索。

作者說明: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十一五”(2009年)學科共建項目《陳銘志〈序曲與賦格曲集〉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09WX275。

[參 考 文 獻]

[1]Tuohy, S. The social life of Genre: the Dynamics of Folksong in China, Asian Music, 1999,Vol. 30, no.2,p49-67.

[2]田可文.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田可文.簡明中國音樂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曲金良.中國民俗學八十年概覽[J].東方論壇,1996(1).

[5]羅梅.中國民歌研究的現狀和未來展望[J].樂府新聲,2010(1).

[6]Chang, P. Chou Wen-chung’s cross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his musical synthesis: The concept of syncretism revisited, Asian Music, 2001,Vol. 32, no.2,p99-115.

[7]陳君凡.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態勢分析[J].校園歌聲,2009(4).

[8]李湛.我國民歌演唱藝術的多元化與發展趨勢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9]楊少昆、包明德.原生態唱法與民族唱法之比較[J].藝術教育,2012(5).

[10]Manen, L. 1987,Bel ca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Italian song-schools: its decline and resto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Callaghan, J. Singing and voice science,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Thomson Learning, San Diego.2000,p31.

[12]林俊卿.歌唱發音的機能狀態[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13]馮葆富、齊忠政、劉運墀.歌唱醫學基礎[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14] Zhou, X. 1992,Zhong guo sheng yue yi shu de fa zhan gui ji, Yin yue yi shu, Vol. 1, no. 2, p37-46.

[15]Nair, G. 1999,Voice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a State-of-the-Art Studio,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Inc. San Diego.

[16]Tang, X. Mei sheng,min zu zhang fa de te dian ji zhong xi sheng yue biao yan yi chu de xiang hu jie jian, Xing hai yin yue xue yuan yue bao, 1998,Vol.1, no.4,p51-53.

[17]同[13].

[18]Han, K. Folk songs of Ha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Asian Music,1989,Vol.20; Issue 2;p107-128.

[19]Howard, K. Different spheres: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Music & Western Music in Korea, The world of Music, 1997,Vol. 39, no. 2,p61-67.

[20]Chen, L. Chinese folk song: hidden treasures of an old n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2000.

[21]陳君凡.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態勢分析[J].校園歌聲,2009(4).

[22]陳世雄.舞臺藝術創新的幾種策略[J].戲劇,2009(1).

[23]劉志.中國民歌唱法的演變與趨向——兼談美聲唱法的趨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4).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inging Chinese Folk Songs with the Method of Bel Canto

LIU Yuan

第11篇

關鍵詞:現狀趨勢瞻望

一、目前新農村景觀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重大歷史任務后,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他們也迫切希望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環境。于是大規模的農村建設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了。因此農村的景觀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通過對一些建設中和建設完工的農村進行了初步調研,發現目前農村建設在景觀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總體規劃與景觀設計脫節

一些農村雖然編制了總體規劃,但許多項目并不是由景觀設計師一開始就參與其中的,而是由其規劃師和建筑師獨立完成的,造成景觀建設的不完善性和被動性,甚至具有應付性。論文百事通所以農村建設在景觀建設方面還處在無序狀態。

(二)建筑無法融入周圍環境

農村住宅作為一種傳統的居住形式,經過千年的衍變,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文化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新建住宅越來越多。但大多住宅都是由農民自搭自建的,建筑的色彩、格局、樣式一味的相互抄襲,缺乏整體的規劃和設計,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甚至還大大的破壞了周邊的環境。這些建筑不但沒有繼承或發展當地民居的傳統與特色,更不能體現當地的人文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會使之將其慢慢遺忘。

(三)景觀建設不夠全面

在目前的農村建設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殘留的景觀滯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綠地等公共空間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個人空間,景觀建設缺乏系統的規劃。

當前的規劃者一味的只是把城市模式搬到農村,可是他們也不想想農村是否適應這種模式。其實假如真要這樣的話,可以直接把農村變為城市,沒必要做這么復雜的建設。這些完全同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本意相違背。其真正的本意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不是農村城市化。畢竟農村和城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態。

二、現在的農村景觀設計趨勢

俯瞰整個地產銷售市場,“XX花園”、“XX新城”遍地開花,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城市中的住宅都設計成了都市中的田園,而農村中的村落卻做成了田園中的都市,廣大設計師本著為開發商創造價值的原則,逐漸形成了這股設計之風。但事實上,這樣的追求是盲目的,這就好比是中國人拋棄母語學習英文,很容易跟風操作,卻很難到位。某景觀網站有這樣一句留言:“決不要在自然中強調自然,也不要再現代城市環境中去炫耀現代!”看后筆者感觸很深,從心底佩服這位網友投機取巧的意識,但是中國的耶路撒冷、美國的故宮只能成為讓人們驚訝的怪胎。其實什么設計是經典?自然的,舒適的和適宜人的設計才是經典。

既然是居住環境,那一定是自然舒適的,農村——遠離城市的嘈雜喧囂,遠離城市的污染,在這里有輕松的環境,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居住環境,它本來就具備比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但人們為了追求所謂的“氣派”,卻硬生生的要把它與城市拉回到同一條起跑線,甚至還把它降到更低的位置。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只身舍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在這里的景色怡人,居民們男耕女織,到處洋溢著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絕。世外桃源——幾乎承載了所有人的夢想。麥克哈格也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說:大地是有內在價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個活的系統。也許,天然的一片森林,一彎溪流,一叢野花……在農民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但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就應該善于去發掘普通人視而不見的“潛力股”,而后去規整,去修飾,從而變成所有人都能夠看得到的美麗。

“麥田守望者”——俞孔堅教授,他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是一個用水稻、作物和當地野草的作品。他用最經濟的途徑,用農業生產來營造景觀環境的案例。此案例在中國新景觀設計中影響很大,雖然并沒有涉及到我們現在討論的新農村居住環境景觀建設的問題,但他的設計思路卻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縱橫交錯的田壟,一望無際的稻田,在從前在常人眼里是再也平常不過的東西了。但正是由于他的發掘,我們找到了我們一直渴望的東西。那么農村的居住環境是不是可以不去一味地機械模仿城市的市政建設,而是完全可以結合農村實際特點,讓“稻花香”來代替園林的主體綠地呢?論文百事通

當然,在這里筆者只是闡述了一種觀點,并不是去鼓勵模仿俞孔堅教授的這種設計理念,再好的創意也抵擋不住克隆的殺傷力,因為創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襲必將導致生命之水的枯竭,從而忘卻設計的原點。何況新農村居住環境形式也是需要多樣性的,不能讓農村的景觀設計模式化,我們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對其具體分析,然后才能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思路。但是,不管是什么理念,都要立足于農民,因為他們才是最終使用者。

盡管每一個開發商都會扯開嗓子向市場叫囂,重復他們“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但我們卻曾不止一次的親眼看到農村的拆遷住戶,會將“花園”里的草坪鏟除,種上蔬菜;會在“花園”里的灌木上晾上拖把;會把“花園”圍上一圈籬笆,或在里面養殖家禽……。在這種情況下,有一種習慣的做法就是去譴責農民,因為他們是敗壞風貌的肇事者。但是,我卻認為廣大農民群眾是無辜的,他們這么做完全是因為有這個需求,而規劃師、設計師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們無視了這種需要,用犧牲功能來滿足自己眼中的所謂的“美觀”。

所以,當我們著手投入新農村居住環境景觀建設的時候,就必須首先去深入了解這個群體,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了解他們需求,了解他們的審美眼光以及他們的愿望。農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生的社會群體,其中有的也擁有自己的副業,也有的是往城市打工促農的,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他們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提高,有著自己的追求的眼光。他們大多熱愛自己的家鄉,對土地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他們渴望過簡單而富足的生活。但目前我國廣大農民同胞雖然溫飽有余,卻還談不上富裕,所以在發展新農村環境建設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走節約路線。還有大規模的規劃拆遷,促使絕大部分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以工代農。一個一輩子都在自己土地上的農民,今后他們靠什么養活自己一家。這些還需當前的規劃設計師好好的琢磨琢磨。

農村的鄉土樹種很多,我們在建設綠化環境時,可以更多的傾向于經濟的,符合當地特色的樹種進行合理搭配,而不是為了強調所謂的視覺沖擊,去修很宏偉的大道,兩旁配置名貴的從遠方運來的,還可能并不適合在當地生長的樹種,這樣的樹種不僅在一開始栽植的時候投資大,而且在以后的維護費用也會遠遠超過了其它一般鄉土樹種。事實上,作為居住環境,我們并不需要“震撼力”、不需要“壯觀”,我們需要的是舒適與放松,因為這里是我們的家。

另外,在這里筆者還想提的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村因為位于高速公路旁或某國道旁,在短短兩周內甚至還要更短的時間內,所有的路邊的住宅都被齊刷刷的刷成鵝黃色,美其名曰:整頓美化。可當你折進村子的時候,你會驚奇的發現這些被“美容”了的住宅卻是一個陰陽臉(在住宅的另一側并沒有涂料),也許這也是一種特色吧。我們并不贊同這種刻意的統一,我們可以看一看澳洲這個農業大國的農村建設,雖然未曾到過,但從友人在當地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村落毫無規律的延伸到遠方,其中,你找不到兩所相同的農舍,但所有的住宅都像是風景畫的一部分,恰到好處的鑲嵌在美麗的大自然之中。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原始的和自然的。新晨

三、新農村人居環境景觀建設的前景

“綠色住宅”作為一種新起的生態人居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注重居住環境的生態循環,節能環保成為了“綠色住宅”的首要條件。其實綠色住宅不單指個體的住宅,而是包括整個體系。在新農村規劃中,我們應當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學和植物學等的基本原理,處理好住宅建筑與整個周邊環境的關系,使住宅和環境等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以本地植物為基體,共同組成一個適合人居住又生態循環的系統。以達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在具體設計上,注重本地植物的運用和不同植物各方面之間的相互補充融合,不加修飾。目的使整個系統更趨向于原始狀態與自然狀態,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

中國新農村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發展成今天的局面也牽扯著方方面面的因素。上述筆者的觀點也許是瑣碎的、不成熟的,也許是片面的,但也代表著某個角落一部分人的呼聲。筆者衷心的祝愿我國新農村建設能夠真正的立足于農民,能夠更好更快健康蓬勃的發展。同時,農村的人居環境景觀建設也能立足于中國的國情,立足于當代當地農業的特色,愿廣大設計師能夠集思廣益,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不斷開辟出具中國特色的景觀之路。

參考文獻:

[1]謝振宇、楊光穗.綠色住宅——一種新的建筑景觀.熱帶農業科學.2002(8).

第12篇

“三怕”與“二不怕”

張掮中

啟功的書法是難得的墨寶,所以假冒之作頗多,還真有幾家鋪店專賣這種“作品”。啟功聽說此事,有次會后路經此店,便進去一件一件地細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問道:“啟老,這字是您寫的嗎?”他微微一笑,答道:“比我寫得好!”在場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來。緊接著,啟功改口說:“這是我寫的。”事后,他解釋說:“人家用我的名字寫字,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難缺錢,他要是找我借錢,我不是也得借給他嗎?”這便是啟功的幽默風趣。他在家養病時,曾寫一個字條貼在門上以謝客,上書:“熊貓病了”。讓你吃了閉門羹,卻仍不免莞爾一笑。

好多人都知道啟功的“三怕”與“二不怕”。啟功第一怕是“怕過生日”,所以北師大把給他辦九十歲生日的活動改為慶祝他從教七十年的研討會和書畫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蔭”,故隱其姓“愛新覺羅”。第三怕是怕良朋給自己介紹老伴。在他著述的《賭贏歌》中,有一個哀婉而溫馨的故事:啟功夫妻恩愛,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寶琛對他開玩笑說:“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為你介紹對象,你信不信?”啟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道:“老朽如斯,哪會有人又傻又瘋這樣子做呢?”夫人進而逼問:“如果你不信,咱倆可以賭下輸贏賬。”啟功頗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萬一你輸了,那賭債怎么能生還?”夫人便說:“我自信必贏。”不料這一戲言果然靈驗。當夫人撒手人寰后,啟老家中可謂“門庭若市”,不少熱心朋友樂呵呵地手拿“紅絲線”,進門就往啟老的腳脖上系。更有人不經同意便領女方前來“會面”的。這可嚇壞了啟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謝客:“何詞可答熱情洋溢良媒言,但說感情物質金錢生理一無基礎,只剩須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擋駕,他干脆撤掉雙人床,換成一張單人床,以此明志,謝絕盈門說客。

再說啟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對頸椎病發作,醫生要他做“牽引”治療。這般痛苦事,他卻開心地喻為“上吊”,形神畢肖地寫下《西江月》:“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拴牢,長繩牽系兩三條,頭上數根活套。雖不輕松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里篇篇瞧,不見這般上吊。”一次驗血檢查,他見護士拿著裝有他血液的試管不停地搖晃,不解地問道:“你為什么如此搖晃?”護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搖晃很快就會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時,恰巧碰上趙樸初老先生也來此抽血化驗,趙老頗為感嘆地說:“我吃了一輩子素,現在也是血脂高……”這下可讓啟功抓住“反駁”的理由了:“你看,我說一定和吃肉沒什么關系嘛!”

在北師大校園內,“師”門弟子愛戴、尊敬啟老,見面總愛稱他為“博導”。啟功便言:“老朽垂垂老矣,一撥就倒、一駁就倒,我是‘撥倒’,不撥‘自倒’矣!”在他被任命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后,有人祝賀說,這是“部級”呢。啟功則利用諧音風趣地說:“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為幽默風趣的是啟功外出講學時,聽到會議主持人常說的“現在請啟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話便是:“指示不敢當。本人是滿族,祖先活動在東北,屬少數民族,歷史上通稱‘胡人’。因此在下所講,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見面語,立馬活躍了會場氣氛。

早在1978年,六十六歲的他風頭正健之時,就自撰《墓志銘》,其詼諧幽默,仍充滿字里行間:“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選自《啟功傳奇》)

1. 仔細閱讀文中第一段的內容,揣摩下面兩句話的潛臺詞。

(1) “比我寫得好!”

(2) “這是我寫的。”

2. 從啟功的“三怕”與“二不怕”中,你可看出啟功的精神面貌?請加以分析。

3. 試依據文末的《墓志銘》,概括啟功的生平,并解讀啟功自撰《墓志銘》時的心情。

4. 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與文題似乎關聯不大,放在文章中是否協調,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1. (1) 不是我寫的,不過的確寫得還可以。

(2) 人家肯定也是為生計所迫,都不容易,沒有必要較真。

2. (1) 不慕虛榮,淡泊名利(可就“怕過生日”,怕沾“皇家祖蔭”分析);(2) 情真義深,忠貞不渝(可就“怕良朋介紹老伴”分析);(3) 豁達幽默,隨遇而安(可就“不怕病不怕死”分析)。

3. (1) 生平概括:學業未竟;被劃;妻亡無后;久病未愈;行將就木。

(2) 名不副實,即將身名俱滅的自嘲;歷經坎坷、磨難后的豁達。

4. 開放性題目,回答得有理即可。

(1)文章第一段,第四段的內容都可見出啟功的淡泊名利,詼諧幽默,能體現出啟功的真率,這與“三怕”“二不怕”所表現的內容是一致的。

(2) 第一段中關于字畫的故事表現出啟功關心民生疾苦、富有同情心的一面,具有豐富啟功形象的作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兩 兄 弟

林語堂

① 熙寧四年(1072)七月,坡攜眷離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這時在陳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陳州正在坡治下的視察行程之中,他隨后幾年都常常利用機會到弟弟家盤桓小住。

② 子由高大,圓臉豐滿,兩頰附近的松肉很多,而東坡則健壯結實,骨肉勻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動、強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臉色紅潤,熱情洋溢,會由歡天喜地的表情一變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狀。子由沉穩、實際、拘謹、寡言;而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辨、天真、不顧后果——就猶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氣上看,威廉原應當寫小說,而亨利應當寫心理與哲學性的論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卻把他的才華和詼諧注入了通常干燥無味的心理學和哲學教科書,而亨利·詹姆斯則在小說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觀察這樣充實的內容,這對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無損。子由沒有哥哥才氣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內容充實,具有深度,使他在這一類文章之內,足稱大家。

③ 那幾個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劃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談論政治、家事、前途。坡的一個短處就是老向客人談論自己的心思,寫文章也是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對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討論國家情勢,子由對哥哥說:“空閑不見得是壞事,一日空閑長似兩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閑中過,他實際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這是求長壽最容易的辦法。”哥哥卻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閑不住。我一發現什么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里吃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

④ 坡知道弟弟的婉勸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氣質像子由那樣恬淡沉靜,他必然會樂于接受的。但問題是他不是。我們論到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說的“氣”這個字。以坡的情況而言,其意義正同于偉大的精神,一個人高升到無極限的精神,至大至剛,激烈沖動,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發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坡的人和批評坡的人,就常說到他這種至大至剛之氣。坡既然天賦這樣生氣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與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到同樣重要的明哲保身這一人生的本分。在坡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時期此種沖突特別尖銳,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 坡與子由及家人共度一個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臨別時,二人難分難舍,子由送兄長至潁河下游八十里外的潁州。在坡開船出發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潁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詩論政,徹夜未眠。那天夜里,坡寫了兩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⑥ “飛蓬”一詞正足以象征坡的一生,因為從現在起,他就成為政治風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都不會再在一個地方安安靜靜度過三年以上的時光。

(節選自英文版《坡傳》,張振玉譯)

1. 蘇軾與蘇轍兩兄弟與文中的詹姆斯兩兄弟有哪些方面的相似點?試推理并概括出蘇軾、蘇轍二人文章的特點。

2. 文章第三節,詳細地寫了蘇氏兩兄弟間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描寫有何作用?

3. 文中說道,蘇軾胸中有著“至大至剛”之氣,試對其內涵加以詮釋。

4. 聯系全文,分析文中“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這兩句詩所包含的情感。

【參考答案】

1. (1) 相似點:性格,才氣、文風。

(2) 文章的特點:

蘇轍的文章內容充實,思想性強,觀察細致,具有深度。(可由“而亨利·詹姆斯則在小說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觀察這樣充實的內容,這對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無損。子由沒有哥哥才氣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內容充實,具有深度,使他在這一類文章之內,足稱大家”句提煉出)

蘇軾的文章文采斐然,見解新穎,恣肆,風趣幽默。(可由“而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辨、天真、不顧后果”及“可是威廉·詹姆斯卻把他的才華和詼諧注入了通常干燥無味的心理學和哲學教科書”句提煉出)

2. (1) 結構上:與上文子由與東坡的區別相照應,為下文深入分析東坡的至大至剛之氣作鋪墊。

(2) 內容上:寫出兄弟情義甚篤;寫出兩兄弟的不同氣質,一為恬淡沉靜,一為鋒芒畢露。

3. 要點:(1)生氣蓬勃的精神;(2)英雄本色,大無畏精神;(3)英雄本色與明哲保身之間的精神沖突。

4. 要點:(1)身世飄零的無奈;(2)兄弟離別的不舍;(3)明知自身內在的精神沖突,而又無法克服,只能任由其決定自身命運的慨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目。

柳敬亭傳(節選)

[清] 黃宗羲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久之,過江,云間有儒生莫后光見之,曰:“此子機變,可使以其技鳴。”于是謂之曰:“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歡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于縉紳間。華堂旅會,閑亭獨坐,爭延之使奏其技,無不當于心稱善也。

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以為相見之晚,使參機密。軍中亦不敢以說書目敬亭。寧南不知書,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設意修詞,援古證今,極力為之,寧南皆不悅。而敬亭耳剽口熟,從委巷活套中來者,無不與寧南意合。

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寧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將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汝者,從道旁私語:“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

亡何國變,寧南死。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猾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

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 期月而詣莫生( ) ( )

(2) 爭延之使奏其技( )

(3) 軍中亦不敢以說書目敬亭( ) ( )

(4) 亡何國變,寧南死(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于縉紳間。

(2) 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汝者,從道旁私語?

3. 文章是如何表現柳敬亭說書的效果的?試加以分析。

4. 柳敬亭說書藝術為什么會達到“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的境界?請加以概括。

【參考答案】

1. (1) 一整月;到,拜訪

(2) 請

(3) 用……的身份;看待

(4) 不久

2. (1) 于是柳敬亭就到揚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說書),在士大夫中聲名顯達。

(2) 那些往日和柳敬亭很親近、互稱你我的街市上的市民,在路邊竊竊私語道。

3. 文章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寫柳敬亭說書效果的:

(1) 通過聽眾的心理反應側寫。可結合“使人慷慨涕泣”“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來分析。

(2) 通過比喻的修辭來,化虛為實。可結合“如刀劍鐵騎”“如風號雨泣”來分析。

(3) 巧用對仗,增強文勢,渲染說書的效果。可結合“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來分析。

4. 答案要點:

(1) 出眾的天賦(“此子機變,可使以其技鳴”);

(2) 凝神靜氣的心態、精益求精的精神(“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南通市| 沂南县| 清苑县| 泰州市| 江川县| 黄大仙区| 阳高县| 望奎县| 浦江县| 上虞市| 惠州市| 宾阳县| 马山县| 威海市| 泉州市| 连城县| 滦南县| 芷江| 陵水| 永登县| 大渡口区| 弥渡县| 饶平县| 长丰县| 鄯善县| 吉首市| 绥芬河市| 比如县| 神农架林区| 从化市| 平谷区| 澄江县| 瓦房店市| 米林县| 堆龙德庆县| 西和县| 茌平县| 南汇区| 丘北县|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