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20:28: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科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D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1-0077-01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屆中小學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舉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員王定東、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楊志成、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凌、北京市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理事長陳雁飛等出席會議,同時,來自北京市各區縣教研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部分獲獎教師參加了會議。北京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理事長陳雁飛教授向參會人員匯報了第十一屆論文報告會的工作情況。獲獎作者代表徐艷麗、韓月倉、張成分別作了主題匯報,與參會代表進行分享與交流。
自2014年9月論文征集活動開始后,各區縣體衛藝科(體衛中心)對論文征集及上報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進行了認真組織和布置,廣泛開展宣傳動員,發動廣大體育教師及其他體育教育工作者積極總結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同時,各區縣教科研部門結合此次科報會的論文征集工作,紛紛開展了“如何做好體育科研”的教師培訓活動,有效促進了區域內學校體育科研工作的發展。
本屆論文報告會首次采用網上征集論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個區縣和燕山區報送的論文1464篇,比上一屆增加228篇,論文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陽、海淀、東城的論文數量維持了較高的水平,另外,順義、通州、延慶也有大幅度的增長。此次論文報告會的作者隊伍在中小學教師為主的基礎上,涉及教科研部門、保健所、職業學校、幼兒園、市屬活動中心等各類單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圍更廣。
從此次論文報告會的選題方面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論文選題百花齊放
本次論文征集分為11個類別,其中包括“校園足球運動類”。從征集情況看, “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學生體質健康”和“課外體育活動”仍然位居報送數量最多的前三甲,但與此同時,各類別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態勢,表明體育教師開展體育科研的關注點更為寬廣。
2.課堂教學仍然是中小學教師科研的“主陣地”
從論文征集的類別看,“體育教學與課程改革”排在首位,這充分表明,廣大一線教師堅持從教學實踐中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解決對策。從入選論文的整體情況來看,這類論文涵蓋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或模式、教學質量與教學評價等實踐性、操作性問題,涌現出了一些高質量的論文。
3.校園足球和心理健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針對當前校園足球開展的需要,此次論文報告會特別增設了“校園足球活動”類論文,共收到此類論文上報64篇,其中35篇獲獎,且一等獎入選了7篇,獲獎比例僅次于“學生體質健康類”和“體育師資類”,整體研究質量較高。“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類的研究論文有了相當程度的提升,這表明,廣大體育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體質健康和體能發展,也開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2-0075-02
2017年1月5-6日新年伊始,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和羅湖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廣東省第八屆中小學體育教學展示活動暨總結研討會”在深圳市羅湖區舉行。來自廣東省各地市的200位體育教研員、中小學體育教師及幼兒園教師參加了展示活動暨總結研討會。
1月5日,參加者一同觀摩了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湖貝校區的學生“交通手勢操”“體操”活動。在深圳市中小學校里,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湖貝校區是校園占地面積最小、生均活動面積最小的學校,沒有操場、沒有跑道。但是他們因地制宜,創造了具有湖貝特色的“室內體能操”“室外體能操”,他們充分利用操場、教室和走廊的空間,形成了一個立體多種空間做操的課間操模式,他們以突出體操教學項目的體操和交通安全手勢操而別具特色,連續七年被評為“深圳市廣播操標兵校”, 連續八年榮獲“深圳市陽光體育活動先進學校”的光榮稱號。
翠園中學的“足球俱樂部”自2014年成立以來,成績卓越,已有多名學生足球運動員入選過國家青年隊,涌現了百萬轉會費加盟山東魯能的明星中學生段劉愚。去年又有5名中學生運動員以470萬元的轉會費加盟恒大足球俱樂部。翠園中學的“足球俱樂部”不僅成為廣東恒大足球俱樂部的后備人才訓練基地,而且還問鼎了全國中學生足球聯賽冠軍之寶座。段劉愚的隊友金遠志等4人還被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和北京體育大學錄取。如今,翠園中學“足球俱樂部”已成為羅湖區學校體育的一個閃亮品牌。
深圳市布心中學在“布道于心”的辦學理念指引下,以“I CAN”俱樂部形式開展形式課外體育活動,學校有“I CAN”乒乓球、籃球、排球、足球、網球、羽毛球、跆拳道、象棋、太極、舞蹈、功夫扇、中長跑等俱樂部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學校想方設法、用足人力,為俱樂部聘請國家級、省市級專業教練,確保每名學生都能每天在校運動60分鐘以上。學校初一年級以乒乓球俱樂部建設為主,初二年級以籃球俱樂部建設為主,每個班都擁有自己俱樂部的名稱、旗幟、隊徽、Logo、統一的服裝、文化等品牌,學校在每個學期都組織嚴肅規范的各種比賽。初三年級分班開展體能強化訓練和興趣選項訓練,有跳繩、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擲實心球、立定跳遠、折返跑等多種體育鍛煉活動。在每天下午4點55分之后的一個小時里,學校的操場上,到處都是學生體育活動的身影。正是班班有社團、天天有活動、學期有比賽,學生以“I CAN”的拼搏精神、堅定信念、昂揚力量,茁壯成長。布心中學不愧為深圳市“校園體育一小時”陽光體育運動先進學校的典型代表。
多彩多姿的學校體育活動,為羅湖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而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都有賴于羅湖區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與保障,那就是“五個注重”。
1.注重青年體育教師成長
羅湖區開展了一系列青年體育教師的教學觀摩與研討活動,教學督導走進學校、深入課堂、規范教案、嚴抓教學常規,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多次組織青年體育教師公開課和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2.注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與中高考體育
2014年以來,羅湖區所有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和評價都進行統一招標,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客觀地監測學生體質健康情況。每年組織體育中高考的觀摩、研討和質量分析活動,指導體育教師的訓練,引導學生科學地選擇考試項目。
3.注重體育教研工作
羅湖區高度重視體育學科的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學校體育聯盟,開展了一系列體育教研的科研工作,如:羅湖區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體育學科高校課堂與小課題活動也開展得豐富而有效,組建了陽光體育與學生體質健康等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屢獲全國大獎,在2016年12月舉行的第八屆全國學校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上羅湖區有5篇研究論文獲獎,羅湖區已逐步形成了體育學科“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的良好局面。
4.注重體育教師技能提高
羅湖區大力開展體育教師技能競賽,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2014年,羅湖區體育教師團隊獲得深圳市技能大賽一等獎。2015年獲得深圳市技能大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名的好成績。2016年,在廣東省第八屆中小學體育教學展示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5.注重校園體育一小時活動
關鍵詞: 士官任職培訓 知識論 課程知識結構 教學方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
分析士官任職培訓教育現狀,既有成績又有問題。邢振紅在2012年出版的專著《士官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中指出當前士官人才培養中存在“教育內容籠統,缺乏層次性”及“教育方法手段落后,缺乏靈活性”等問題。本文嘗試從知識論視角對相關課程知識及教學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意在規范教學過程,為提高教學有效性和針對性提供理性借鑒。
一、從知識論視角分析課程知識結構
知識論是研究知識的學問,把知識的本質、內涵、形成條件、分類、結構形式及教育方式等內容作為研究對象。雖然目前學界對知識的定義并未達成一致,但教學中從知識論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客觀、理性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知識含義很廣泛,內容豐富,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觀念性成果的集合,一般包括日常知識、生產性知識、科學知識、意義知識、信仰及意識形態知識等。本文按照士官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把相關課程知識劃分為三種,即學科性知識、常識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這種劃分有利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考慮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又根據知識用途考慮將其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學科性知識
學科性知識是構成課程的主要內容,指通過實踐的事實積累,加以理論上的提煉和總結,獲得對關注對象的認識,以概念、定義、命題、推理形式組織起來的科學論文、研究報告、學術著作等知識形式。這類知識形式往往體現為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功能、結構、要素及相互聯系的方式等的認識,基本上會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較為穩定的結構。
(二)常識性知識
日常生活類知識被歸納為常識性知識,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經常接觸的、經常使用的事物的直觀認識與理解的總稱,可以理解為學科性知識的前身。常識性知識在實際生活、工作中客觀存在,它的內容是分散的,缺乏嚴謹系統的邏輯,被不斷使用或口口相傳,并不一定具有正式的、規范的文字表達形式。
(三)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關于生活實踐中具體事物運作過程、運作方法的知識,如機器操作、工程施工、人員管理、裝備維護、事故處理、活動組織等。這些知識往往具有語言表達直接、知識內容清晰、具體步驟明確、操作要求具體的特點。知識內容的結構往往以操作過程或者使用功能為邏輯穿插組織。
二、以課程知識結構分析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
從知識論角度來看,不同的知識類型需要通過不同教學方法進行解讀和傳遞。常見教學方法包括理論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參觀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對于士官任職培訓教學來說,教員與其耗盡心力憑空開發更具有想象力的教學方法,不如靜下心來認真梳理教學內容,根據知識的不同表現形式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三種知識類型可以直觀對應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學科性知識對應的教學方法
學科性知識是士官任職培訓課程教學的基礎,涉及課程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功能、結構、要素及相互聯系內容。這類知識一般對應的教學目標是“識記”,采用理論講授方法完成,需要教員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功底和理論解讀能力,能夠通過系統、清晰的課堂理論講授,為士官學員構建基本課程知識基礎。如《軍管》(士官)課程教學中,軍隊基層管理的概念、特點,管理法規,管理原理,管理原則及要求等內容都屬于學科性知識的范疇,應通過理論講授完成。
(二)常識性知識對應的教學方法
常識性知識是士官任職培訓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換句話說,既然學科性知識是研究者將自己對事物觀察分析研究的結果通過各種學術成果高度提煉、概括的結果,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就意味著它們和士官學員的生活實踐及理解能力之間具有相當的差距。因此,教員需要通過自己的解讀,分解、重構學科性知識,將其還原為能夠被學員理解接受的經驗、體會,即常識性知識。這段過程實際上就是所謂的知識心理化過程,就是把知識轉化為符合學員心理發展的可理解、可接受的形式的過程。
(三)實踐性知識對應的教學方法
實踐性知識從知識論角度來說是知識的起點,是士官任職培訓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因為它的內容和教學效果直接指向培訓對象的崗位任職能力。隨著士官任職培訓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發展,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學以致用”日漸成為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指標。實踐性知識教學自然與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其中,操作類實踐性知識屬于顯性知識的范疇,教員可以帶領士官學員進行實物操作完成教學過程;而運作類實踐性知識則屬于隱性知識范疇,只有在一定情境中由士官學員自己完成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知識才能被感知,教學效果才能有所體現。這類知識一般對應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必須通過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進行培訓及后續考核。
士官職業培訓對課程教學效果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員在教學中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對課程知識結構進行認真分析,根據不同知識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理性取舍,進而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克服主觀傾向,提高教學科學性、規范性和針對性,增強培訓效果,真正實現“提升崗位任職能力”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季萍.教什么知識:對教學的知識論基礎的認識[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88.
[2]邢振紅.士官隊伍建設理論與實踐[M].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12:86-87.
[3]陳理宣.論知識的結構形式選擇與知識的教育形式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47-51.
[4]趙艷紅.課程知識的概念性理解[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6:97-100.
[5]杜中一.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J].高教高職研究,2010,5:231-232.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信息技術素質培養
[作者簡介]馬維平(1971- ),男,甘肅民勤人,常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江蘇常州213164)劉茂昌(1972- ),男,甘肅天水人,河西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甘肅張掖734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9年甘肅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甘肅省新建本科院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BG[2009]GXG064)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來教育將是現代化水平高度發達的教育,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高低直接影響未來教育教學質量。對于高校體育教師來說,信息素養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但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廣度與深度與現實要求還存有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嚴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和體育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因此,加強體育教師信息素養培養研究,對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高校適應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ry)這一概念是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國提出的,他從知識、意識、技術三個層面上將信息素養概括為信息文化、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對于高校體育教師而言,其信息素養應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具備敏銳的體育信息意識。即對信息、信息化的性質、信息化對體育的影響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積極融入體育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重視有關體育教學與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備過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識方面,體育教師作為信息技術的使用者,不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術知識,而且還應該深入了解體育信息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在信息能力方面,體育教師應具備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軟件的使用能力、體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及簡單開發能力、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三是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體育教師在獲取、使用、傳遞體育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循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積極的信息影響、教育學生,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展,并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判斷、評價信息。
三、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途徑
(一)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信息技術,必須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方法,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主要由相關的四種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構成。四種教學理論為: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結構―發現教學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四種學習理論為:新行為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折中主義學習理論。四種傳播理論為:貝羅的傳播過程四要素理論、羅密佐斯基的雙向傳播理論、宣偉伯的傳播效果理論、羅杰斯創新推廣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養高校體育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首先要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注重通過主動自學、積極參加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和定期開展研討來提高自身的理論認識水平。
(二)學習現代教學媒體的主要內容
教學媒體是指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媒體,它不僅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從信息源到受傳者之間承載并傳遞信息的載體或工具,而且也是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傳者的一切技術手段。
針對現代體育教學媒體主要內容的認識程度,2012年在青海師范大學通過對參加全國高校體育教師教育科學論文報告會的78名教師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見下表。
上表顯示:高校體育教師對現代體育教學媒體的教學特性、現代體育教學媒體的發展、體育教學媒體編制的效果原理、體育教學媒體的應用策略四項指標的認識程度普遍較低,個別教師甚至不知道;對現代體育教學媒體的類型、現代體育教學媒體的制作與選擇原則的認識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國高校體育教師對現代教學媒體的主要內容學習的不到位,直接影響了高校體育教師的整體信息素養水平。
(三)學習現代信息技術
1.學習網絡技術。網絡技術學習主要體現在對瀏覽器、搜索引擎、專業學科網站論壇和下載技巧的提高。這就需要每位體育教師平時認真學習研究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碼應學會從網上下載所需要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載工具,如迅雷、網際快車、網絡螞蟻、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體育教師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2.視頻聲音編輯錄制技術。利用視頻回放技術進行相關體育教學,還是在課件制作中插入視頻是當前體育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不管視頻是從網上下載的還是自己錄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適應自己當前的教學實際需要,所以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視頻、聲音編輯技術。
3.文字、圖形圖像處理技術。文字處理一般是使用文字處理軟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處理軟件。無論在編輯教學案例還是制作課件中,均要使用圖形圖像來豐富教學內容,Phoshop是當前最專業的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同時一些小軟件,如光影魔術手、美圖秀秀等,都可以實現圖形的最基本處理。
4.動畫制作技術。動畫制作是體育教師在課件作中必備的技術,學習Flash軟件中簡單的動畫制作技巧就可以滿足平時教學的需要。如用比較易學的Swish Max此類軟件小工具來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動畫效果。借助《閃客精靈》(SWFDecompiler),可輕松地修改已有的動畫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5.課件制作技術。課件制作技術最關鍵的是課件制作工具的應用。常用的課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奧思等。課件制作工具其實就是一個強大的課件制作集成環境。也就是說,它們是把文字、圖像、視頻、動畫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個平臺。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軟件進行處理,課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學設計,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設計理論,也就是現代教學設計。
四、結束語
概言之,信息時代的高校體育教師應與時俱進,轉變傳統觀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規范的前提下,主動以信息意識的培養為切入點,以自主研修的方式為主渠道,加強對信息素養培養具體內容的研究性學習;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創造性地結合體育學科特點對各類有效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合,從而達到運用信息工具與體育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黃靜,馮培.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J].湖北體育科技,2009(11).
[2]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國學;古詩詞歌曲;聲樂教學;通識教育課程
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涵蓋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術數、醫學、星相乃至音樂、戲曲、書畫、建筑、舞蹈等藝術范疇。中國古詩詞歌曲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流傳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古詩詞歌曲的遺韻。這些古詩詞歌曲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同時期的音樂審美意識,而且活態化地展示了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是中華文化中的音樂瑰寶。教育是人類文化延續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夠對文化進行過濾和整合,將本民族文化中最有價值的精髓進行保存和傳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因而,在高校音樂教育領域弘揚國學,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重視中國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與研究,應是我們無可推卸的文化擔當。
一、古曲漸息——古詩詞歌曲教學的現狀
迄今為止,國內高教領域僅有中國音樂學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研究中心”,并開設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教學”。這大概是我國唯一冠以“古典詩詞歌曲研究”的學術機構,也是唯一開設了古典詩詞歌曲專業的音樂院校(此處的“古典詩詞歌曲”即本文的“古詩詞歌曲”)。隨著那位畢其一生、嘔心瀝血致力于古詩詞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離世,隨著創辦這一專業教學的中國音樂學院王學芬教授的退休,也隨著王教授苦心孤詣培養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轉業”,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這塊原本是廣袤而豐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來,孔子代表的儒家學說在國內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282所“孔子學院”,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教學。國學日興,但儒家音樂文化的精髓——古詩詞歌曲卻聲息漸遠、日趨式微。點開“網絡孔子學院”的音樂欄目,我們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樂、戲曲、曲藝、歌唱家、演奏家、樂評論道、音樂資訊……唯獨沒有古詩詞歌曲的介紹。近年來,我國數以百計的高校設立了音樂專業,但又有多少將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列入課程體系并真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學與科研呢?我們難以設想在其他門類的藝術教學中——繪畫不學水墨丹青、工筆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畫棟、斗拱重檐;工藝不識四羊方尊,長信宮燈;而書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顏骨柳筋、《蘭亭序》、《華嚴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沒有理由讓中國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處于后位、甚至缺失。
難道是當代社會文化價值的多元將中國古詩詞歌曲已經邊緣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開始衰竭?
二、詩樂同源——古詩詞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國文學中的詩歌,從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不是歌曲之詞,隨著時代推移,音樂佚亡,歌詞尚存。凡詞皆可歌可詠,應當說,中國文學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國音樂史中。”[1]趙曉生闡述的詩歌與音樂同源的觀點不僅反映了中國音樂發展中的文化現象,在西方音樂歷史中這種現象同樣存在。古希臘的“音樂和詩歌幾乎是同義詞”,“沒有音樂,詩歌形式便沒有名稱”,抒情詩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著里爾琴(lyre)而唱的詩歌”[2],這和我國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幾乎是同樣的音樂行為方式。
然而,由于樂譜的佚亡,我們無法知道詩經、楚辭、樂府這些上古時期的詩詞歌曲是什么樣的曲調?用什么樣的譜式記錄?歌詞與曲調的配合又是怎樣的方式?
人類最初的音樂是通過自身的嗓音來創造的。唐人孔穎達為《詩•周南•關雎序》注疏:“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性情也。”[4]從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的吟誦進而“嗟嘆不足故詠歌之”的詠唱,原始的歌唱是語言的音調化逐步加強的結果。由于漢語的“四聲”音韻極富音樂性,“把歌詞聲調略為夸張性地朗誦,可‘吟誦’出曲調來。”[5]這正是《禮記•樂記》中“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誦這種最自然的發聲狀態也常常成為營造古詩詞歌曲清微淡雅、沉著高古的藝境特有的表現手段。
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古詩詞歌曲的初始階段僅僅只是語言聲調情緒化的強調,它應該還有與歌詞同出一“轍”的曲調。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除了錄有《河南周歌詩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另外還錄有與此相應的《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詩”與“歌聲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斷應是詞與曲的關系。《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得更清楚:“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這里“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6] 盡管當今學者對于“聲曲折”或“歌聲曲折”的譜式形態還見解不一,尚在探討,但無論是認為“聲曲折是用線條的曲折來表示音調的高低” [7]之 “曲線說”,還是認為“聲曲折是用文字記寫的方式標記歌詩音調之高下的樂譜”[8]之 “曲譜說”, 或者是認為“歌聲曲折是現知中國最早的旋律譜本”之“旋律譜說”[9],基本的共識是古詩詞歌曲在文學的詩詞之外還存在表現音樂的歌曲曲調。由于至今缺乏實物考證,唐代以遠的古詩詞歌曲還不能如我國古代器樂曲那樣根據文字譜、減字譜、燕樂半字譜以及弦索譜和管色譜去“按譜尋聲”,大量“歌詞尚存”的古詩詞歌曲均為后人補曲,這也為我們研究古詩詞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歷史發展到“依聲度曲”、“倚聲填詞”的詩、樂高度分化階段,我們依然可以從詩的整齊美、對仗美、節奏美、音律美以及詞的平仄相間、抑揚頓挫,散文化的語法句式中看到古詩詞歌曲中音韻與旋律的關系,即詩樂同源、共為連體的關系。
三、修身養性——古詩詞教學的現實意義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類用自身的嗓音來表達內心情感,更為直接,更為深刻。古詩詞歌曲大部分屬于中國古代的文人音樂,尤其是唐、宋時期及其以后的古詩詞歌曲,歌詞精辭妙句,大多詠史嘆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園,參破人間寵辱;曲調則婉轉迂回,韻味幽遠,憂而不傷,哀而不怨,表現一種超脫、曠達的人文品質。古詩詞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現為氣定神閑的“自娛性”音樂行為,體現了中華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蘊籍”的審美趣味,在音樂審美中保持一種“和”的情感態度。和諧的音響對人的心理有安定、撫慰的作用,音樂的和諧讓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從而達到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音和——心和——人和——政和……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歷來重視音樂與人生、人與社會關系的特點所在”。[10]
我們清醒的看到,由于當前社會媒介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帶來了社會文化的低俗、惡俗現象,并日趨形成強大的媚俗文化勢力。從顛覆審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亂的“反智主義”,都是用瞬間的精神去滿足人們日益浮躁、倦怠無聊的心態。長期 “速食”這種娛樂至上的快餐文化,人們將逐漸喪失審美的“咀嚼”能力和對一種高品質文化的欣賞耐心,直接導致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低下。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審美取向低俗化、娛樂化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在“全國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上大聲疾呼,在低俗化的時風下 “高校要保持獨立的思考,發出科學的聲音”、“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應該對民族的藝術思維作出獨特的貢獻”(2009.2.13于東南大學),這也是每一個高校音樂教育者的社會良知。將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納入高校音樂教育,引導大學生品讀、演唱古詩詞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詩的意境,在詩詞中領略古曲的幽雅,在“唱著歌兒學古詩”[11]中修身養性,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對美的感受、鑒賞能力,完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他們在文化人格、藝術趣味、音樂素質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使他們能從情感上建立起母語文化的音樂情結,從而凝聚中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四、專業化研究與普及性推廣——古詩詞歌曲教學走進高校
作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主要的藝術品種,古詩詞歌曲應該成為一種特定的聲樂體裁進入高校聲樂教學課程,并獲得應有的地位,猶如德奧藝術歌曲、民族民間歌曲、現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課程體系包容多種文化形態,成為多元而豐富的現代教育體系。在高校實施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應首先從聲樂專業教學切入,在教學實踐中逐步獲得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進而作出系統的理論總結,包括詩詞審美欣賞、音樂本題分析、演唱風格的把握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而推及到全校學生公選課的教學,形成專業化研究與普及性推廣的全方位展開。
專業化的研究是指在聲樂表演專業的教學中系統的進行中國古詩詞教學與研究。
(一)組成教學團隊
在高校的古詩詞歌曲教學中,師資隊伍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擔負古詩詞歌曲教學的教師除了具備精深的聲樂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廣博的古典文學知識以及對古詩詞歌曲音樂方面的分析解讀能力,這種高素質師資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詩詞歌曲教學難以在高校廣泛展開的原因之一。綜合性大學應充分利用學科門類齊全的資源優勢,集合聲樂專業教師、音樂理論教師、古典文學教師共同組成“三合一”的教學團隊,形成學科知識的互補與共享,以獲得對中國古詩詞歌曲“全觀視角”的整體解讀。
(二)加強理論研究
中國古詩詞教學應在系統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我國幾千年的音樂歷史,歷代音樂家都曾對民族聲樂藝術作過理論總結,如戰國時期的《樂論•師乙篇》、《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明代魏良輔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論著,不僅精辟地論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發聲、潤腔等技巧,而且詳細地規范了民族聲樂的審美標準,鮮明地體現了民族聲樂的審美意識,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將這些典籍中有關聲樂藝術的理論進行精選,并從現代聲樂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統整理,從而為古詩詞教學夯實豐厚的理論基礎。
(三)建立教材體系
編寫教材《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及輔助教材《中國古詩詞歌曲萃選》,包括簡譜、五線譜對照的聲樂演唱譜與鋼琴伴奏譜。教材中對每首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1.古詩詞的文學賞析(作者簡述、創作背景、文學風格、詩境與藝境、白話體譯文);2.歌曲的音樂本體分析(曲式結構、調式風格、旋法特征、鋼琴的背景與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樂情緒、重要的吐字歸韻、有特點的行腔、聲音色彩的把握)。
(四)調整課程設置
為聲樂專業所有學生開設學科基礎課程“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使他們掌握古詩詞歌曲的一般知識以及能夠演唱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歌曲。同時,為那些立志研究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程“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與研究”,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上課程的教學都應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切實按綱實施教學。
(五)創新教學方法
通過聲樂專業的教學實踐,探索、創新一種“以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吟誦、詠唱為原點,并吸納民歌、戲曲演唱技巧”的教學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學生做到以情帶聲,以氣出聲,氣息流暢,字清腔純,尤其是注重無聲狀態下的氣息連貫,培養學生在演唱中逐步進入和諧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穩的氣韻神態。
普及性的推廣是指將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的外延擴大到非音樂專業范圍,將國學的傳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質教育。“樂所以修內也”、“樂者,德之華也”,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強調用音樂來提高內心修養,并在音樂審美中體現以德為美,說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發展的重要組成因素。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開設的六類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第一類就是“文學與藝術”,其目的就在于使學生在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因而,構建一門“以國學傳承為宗旨,以音樂教學為載體”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品讀與學唱”尤為必要。在通識課的教學中可以突破傳統聲樂教學的“一對一”模式,將多媒體大課教學與口傳面授的分組輔助更廣泛的教學平臺。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釋:
① 2009年 12月12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辦、北京世紀視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唱響古詩詞•汪國真作品音樂會暨唱著歌兒學古詩•汪國真古詩詞歌曲唱專 輯首發式”在北京音樂廳舉行。此處借用“唱著歌兒學古詩”,是提倡一種邊唱、邊學、邊背的古詩詞傳習方式。
參考文獻:
[1]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3]司馬遷.史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語詞分冊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7.
[5]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7]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8]劉再生.“聲曲折”之我見[j].中國音樂學,1990 (1).
[9]馮潔軒,李愛群.“聲曲折”是個錯定的詞[j].中國音樂,1998 (1).
[10]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ao ze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