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5 10:55: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R8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16-02
Clin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reflux esophagitis observation
CHEN Zhongqin,KANG Jianhua,LIANG Jingqiang
(Wangniudun Hospital of Dongguan, Dongguan 523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nes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n reflux esophagitis. Methods: 64 cases of reflux esophagiti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07 to October 2009.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on that basis with the chinese medicine. Results: In treatment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3.8%,control group was 78.1%,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id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 can affect the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secretion,increas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tension,improve the esophageal mucosal defense capability,so in th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in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Reflux esophagitis;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祖國醫學“吐酸”、“胸痹”、“胃痛”等病范疇,主要是由于情志不暢、外邪內襲、飲食停滯等因素,導致脾胃升降失調,加之肝失疏泄,使胃失和降所造成[1]。本文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針對其主要病因病機,在傳統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自擬中藥湯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參考文獻[2]中的標準,本研究共納入64例患者,均來源于2007年4月~2009年10月在本院專科門診的患者,隨機平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8歲,平均(49.5±6.6)歲;最短病程3個月,最長2年,平均(9.8±5.1)個月。對照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67歲,平均(48.5±7.1)歲;最短病程4個月,最長1.5年,平均(9.5±7.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經t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20 mg,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多潘立酮(嗎丁啉),每次10 mg,每日3次,飯前30 min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自擬中藥湯,組方如下:法半夏15 g,黃芩12 g,黃連5 g,柴胡6 g,枳實10 g,黨參12 g,陳皮6 g,茯苓12 g。按傳統中藥煎服法,上藥水煎2次,共取汁500 ml,每日1劑,分2次早晚飯后1 h服用。兩組治療8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1周內評價療效,同時觀察服用本藥后有無不適感,并結合血、尿、大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觀察本藥有無毒副作用。
1.3 療效標準
采用參考文獻[2]中的療效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藥物治療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兩組臨床總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安全性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糞常規及心、肝、腎功能檢查均無明顯異常。服藥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適。
3 討論
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祖國醫家多根據其癥狀將其歸類,起在當前中醫文獻中大多歸屬于“吐酸”、“胸痹”、“嘔吐”等病范疇[2]。《黃帝內經》中即有認識,比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3]《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根據病因分析,其主要有外邪內襲、飲食停滯、情志不暢等因素,同時按照祖國醫學辨證診斷標準,反流性食管炎可分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脾胃虛寒型、痰氣交阻型,脾胃虛寒型、痰氣交阻型以重度多見,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階段主要以肝胃郁熱型和肝胃不和型的實證為主,隨著疾病進展由實證、熱證轉為虛證,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寒型。
在臨床表現上,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燒心、反酸、胸痛等反流癥狀,還有相當部分患者伴有失眠、多夢、心悸、頭昏、精神萎靡等精神癥狀[4]。在診斷上,目前認為內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標準,能通過鏡檢確定是否存在食管糜爛、潰瘍、狹窄和食管癌,并且可以除外是否存在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必要時還可通過活體組織學檢查進行病理學診斷。食管鋇餐檢查也能發現部分食管病變,如食管潰瘍或狹窄,但也可能會遺漏一些淺表潰瘍或糜爛。氣鋇雙重造影對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特異性很高,但敏感性很差,只因其方法技術要求均不高,很多基層醫院仍在開展[5-6]。在治療上,有研究發現傳統應用奧美拉唑腸溶片和多潘立酮片存在療效不高等問題,對惡性病治標不治本。在祖國醫學上,其要求抓住發病的關鍵,以清熱降逆、疏肝解郁、燥濕化痰為治法,本文已有半夏瀉心湯為基礎,加味而成自擬中藥湯。方中以味辛苦之半夏為君,辛開散結,苦降止嘔,以除痞滿嘔逆之證。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本文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對照組為78.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都無明顯不良反應。這說明中藥具有促進胃腸動力恢復、影響胃腸激素分泌等作用,在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軍漢,周黎黎,楊曉燕,等.克拉瑪依市區胃食管反流癥狀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3):1621-1624.
[2]周麗雅,林三仁,丁士剛,等.山東地區農民人群糜爛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2):101-103.
[3]陳惠新,熊理守,許岸高,等.社區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險因素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3):202-205.
[4]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5]潘霜,黃立武,藍青強,等.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老年胃動力作用機理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6):510-511.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 中國特色 概況
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所產生的高級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癥。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病程長、合并癥多及治愈率低的特點,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制定一種有效的腦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當務之急。2000年初,英國醫學雜志公布了應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對腦血管病目前治療手段的重新評價,按照這個評價結果,目前治療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種具體的藥物而是一個管理系統,即卒中單元[1]。自此,起源于歐洲的卒中單元,作為一種新的腦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我國腦血管疾病臨床究人員的關注。
狹義的卒中單元指在醫院的一定區域內,如卒中病房中,組織神經專科醫生及專職的物理治療師、職業康復師、語言康復師、心理學家、專業護理人員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對卒中病人或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進行全面的藥物治療、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預后、提高療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廣義的卒中單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續到出院之后的家庭醫療和社區醫療及社會收容機構醫療,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會系統工程[2]。2003年美國和歐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確指出:卒中患者應該在卒中單元里接受治療,卒中單元是今后卒中治療的方向。
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很多,究其病因,雖歷代各醫家學說紛紜,不外虛實兩類,虛、火、風、痰、氣、瘀六種病因。其病位皆為腦和經絡。其病機較復雜,《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亦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國, 中醫已經長久廣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療中,并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在中風的診斷、治療和調護方面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醫療模式,至今與西醫方法并存于臨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為本,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不是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的簡單疊加,而是從理論上進行有機的結合;從管理上將中西醫各自在治療、護理和康復中的優勢在臨床上進行優化組合,將西醫的緊急救治和中醫在治療康復中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更能體現卒中單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醫在治療中風偏癱方面療效是我國的特色,將國際上通用的卒中單元模式與有效的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相結合,將中醫治療腦卒中的中藥、推拿、針刺方法融入卒中單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規范的融西藥、現代康復技術、中藥、針灸、推拿為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是我國目前腦血管病臨床實踐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石學敏院士推廣以針灸為主的“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國內的應用,揭開了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序幕。李向榮等[3]通過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卒中單元對住院卒中病人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住院病死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組死于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
李丹丹等[11]將94例嚴重腦卒中(牛津殘障量表評定均為5級)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中西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按卒中單元模式進行治療,中西組加用規范化中醫藥辨證施治及針灸治療,觀察項目為住院病死率、住院費用、并發癥發生率、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SSS)、功能獨立性量表(FIM)、牛津殘障量表(OHS)評分等。結果 中西組SSS、FIM評分治療前后差值均高于對照組(P
通過探討一種中西醫結合腦卒中治療模式的特點和運作方式,為腦卒中治療模式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是我國在治療腦卒中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王法德等[12]認為創建中國特色的卒中單元應該堅持 “五個”結合。(1)中醫與西醫結合;(2)中藥與針灸、推拿結合;(3)治療與康復結合;(4)內治與外治結合;(5)治療與預防結合。白小欣等[13]認為將中西醫結合起來,建立和實施中西醫結合腦卒中治療新模式,有助于降低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童。
總體來說,我國卒中單元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現仍正處于起步階段。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全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國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研究應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重治療輕預防2.重藥物輕康復3.重西醫輕中醫4.重肌力改變而輕正確運動模式的再學習5.重運動功能的恢復而輕語言訓練和心理治療卒中單元。神經功能的恢復、重建或代償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是終身的過程。近些年中醫針刺、推拿、中藥等治療方法,結合現代神經病學對于卒中后偏癱的研究和認識已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所以,應當用現代科學手段揭開中醫治療中風的機制,同時進行多中心、多樣本的觀察研究,為循證醫學提供依據,形成治療指南,充分發揮中醫簡、效、廉、便的優勢,根據本國實際,將中醫、西醫各自的特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創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療效更高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 參 考 文 獻
[1]李厥寶,倪朝民.卒中單元的系統論[J].醫學與哲學, 2004, 25(7): 27-28.
[2]王擁軍.卒中單元[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3]李向榮,吳清明,劉未艾,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急性腦卒中病人的影響初步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4):381-383.
[4]樊永平,熊颶,周紆,等.卒中單元中熄風化痰活血法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3):247-249.
[5]張運克.中醫特色“卒中單元”的建立與實施[J].中醫藥學報,2005,33(5):5-6.
[6]吳俊紅,王長垠,殷春萍,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療效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3):207-208.
[7]王萬林,周滿翔.急性腦卒中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模式的優越性[J].河北中醫, 2005, 27(12): 891-892.
[8]宋冬梅,郭占英.中西醫結合的卒中單元模式下治療急性腦卒中.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7,17(4):47.
[9]吳俊紅,王長垠,殷春萍,等.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療效的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3):207.
[10]楊楠,李國輝,張志強,等.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臨床療效觀察.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2):12.
[11] 李丹丹,李向榮,吳清明,等.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嚴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影響的初步研究.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3):273.
摘要:卒中單元是目前國際上腦血管病臨床治療最為有效的方法,在我國,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腦血管疾病方面的優勢,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減少并發癥,提高卒中后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 中國特色 概況
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所產生的高級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癥。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病程長、合并癥多及治愈率低的特點,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制定一種有效的腦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手段是當務之急。2000年初,英國醫學雜志公布了應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對腦血管病目前治療手段的重新評價,按照這個評價結果,目前治療卒中最有效的手段不是一種具體的藥物而是一個管理系統,即卒中單元[1]。自此,起源于歐洲的卒中單元,作為一種新的腦血管病管理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我國腦血管疾病臨床究人員的關注。
狹義的卒中單元指在醫院的一定區域內,如卒中病房中,組織神經專科醫生及專職的物理治療師、職業康復師、語言康復師、心理學家、專業護理人員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對卒中病人或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進行全面的藥物治療、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預后、提高療效的卒中病人管理模式。廣義的卒中單元把卒中病人的管理延續到出院之后的家庭醫療和社區醫療及社會收容機構醫療,形成卒中病人管理的社會系統工程[2]。2003年美國和歐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確指出:卒中患者應該在卒中單元里接受治療,卒中單元是今后卒中治療的方向。
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很多,究其病因,雖歷代各醫家學說紛紜,不外虛實兩類,虛、火、風、痰、氣、瘀六種病因。其病位皆為腦和經絡。其病機較復雜,《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亦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我國, 中醫已經長久廣泛地用于卒中的治療中,并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在中風的診斷、治療和調護方面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醫療模式,至今與西醫方法并存于臨床。Stroke Unit突出以人為本,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不是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的簡單疊加,而是從理論上進行有機的結合;從管理上將中西醫各自在治療、護理和康復中的優勢在臨床上進行優化組合,將西醫的緊急救治和中醫在治療康復中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更能體現卒中單元的效率和有效性。中醫在治療中風偏癱方面療效是我國的特色,將國際上通用的卒中單元模式與有效的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相結合,將中醫治療腦卒中的中藥、推拿、針刺方法融入卒中單元之中,建立并完善規范的融西藥、現代康復技術、中藥、針灸、推拿為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是我國目前腦血管病臨床實踐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石學敏院士推廣以針灸為主的“石氏中風單元療法”在國內的應用,揭開了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序幕。李向榮等[3]通過中西醫結合特色的卒中單元對住院卒中病人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住院病死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組死于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0.05)。樊永平等[4]在卒中單元中運用中藥制劑治療腦卒中病人,結果能有效地降低中醫癥狀積分,升高急性腦梗死病人Bathel指數(BI)評分、減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進一步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的優越性。張運克[5]自1996年以來,應用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法治療500例急性腦梗死病人,應用尼莫地平法評定療效。結果好轉率達到80%以上,臨床治愈率達到50%以上,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證明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的優越性。吳俊紅等[6]自2002年12月開展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缺血性中風的管理模式以來,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NIHSS評分及臨床療效評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2006年廣東中醫院黃燕等“關于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運用中醫藥防治腦血管病變)及2006年10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牽頭啟動“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缺血性卒中的療效評價的示范研究”的啟動進一步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在中國具有的可行性、優越性。王萬林等[7]將全部278例發病7日內的急性偏癱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62例采用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對照組116例應用西藥常規治療。觀察2組14日內病死率、死亡原因、感染發生率和隨訪21日歐洲卒中積分(ESS)和90日Barthel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指數(MBI)。結論: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下急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比常規治療模式具有優越性。宋冬梅等[8]觀察中西醫結合的卒中單元模式下治療急性腦卒中的療效,將120例住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66例為治療組,54例為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西醫結合聯合用藥,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結果:治療后兩組各項功能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改善,但治療組改善的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中西醫結合的卒中單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臨床療效,促進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吳俊紅等[9]選擇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風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隨機進入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組(治療組)和西醫卒中單元組(對照組),每組80例,主要觀察指標有日常生活能力評估(BI)、神經功能評估(NIHSS)。結果:治療組治療后病人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對照組病人有明顯改善(P<0.05或P<0.01)。結論: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能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楊楠等[10]觀察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對急性期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將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風住院患者,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組(治療組)與西醫卒中單元組(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單元模式進行綜合治療,治療組另加規范的中醫辨證治療和針刺治療;主要觀察指標為神經功能評估(MIHSS)、日常生活能力評估(BI)。結果:治療組治療后病人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對照組病人有明顯改善(P<0.05)。結論:與一般的卒中單元比較,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更能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風患者可從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的醫療模式中更多獲益。
李丹丹等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臨床
乙肝肝硬化腹水屬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主要表現,是在乙型肝炎肝損傷的基礎上動態發展的嚴重階段,同時也是肝硬化晚期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1]。頑固性肝腹水也叫做“難治性腹水”、“抗利尿劑性腹水”,由于病情十分復雜,屬于臨床難治性疾患,且病死率較高[2]。隨著科學技術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但是現代醫學常規治療在提高生存率上并不理想,而且遠期效果不好,極易出現反復發作。為了探究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臨床治療,本院就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進行了研究,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1例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全部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男患47例,女患14例;年齡21-80歲,平均為46.1歲。腹水程度分為三類:①重度腹水,即肝前出現無回聲區;②中度腹水,即肝腎間隙出現無回聲區;③輕度腹水,即盡在盆腔出現無回聲區。在本研究中,所有病患皆為重度腹水。
1.2方法61例病患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西醫的治療原則主要以護肝、降低門脈高壓、改善微循環等為主,護肝藥物選擇靜注5支復方甘草酸苷針(注射用)+100ml5%的葡萄糖;降低門脈高壓則采用10mg心得安,口服,一日兩次;改善微循環則選用靜滴40ml血塞通注射液+250ml5%的葡萄糖;根據病患腹水情況,分別選擇40mg螺內酯、50mg氫氯噻嗪,以口服的方式,每天三次,并且靜注,20-40mg呋噻米+60ml5%的葡萄糖,同時還要注意補鉀;應酌情補充白蛋白;對于個別合并腹膜炎患者則予以靜滴2克頭孢噻肟鈉+100ml0.9%的生理鹽水,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則予以靜注0.1mg奧曲肽。中醫治療則應根據辯證分析來對癥下藥,治療方法以益氣疏肝、化瘀利水為主。藥方及劑量為:各自30g的黃芪、茯苓、白茅;各自15g的澤蘭、澤瀉、虎杖、白術、貫眾,各自10g的,白芍、炮穿山甲(先煎0.5h)、桃仁、廣木香、青皮、山楂、菟絲子,以及6g甘草。此外,藥劑與藥量應根據治療中的病情酌情處理。中藥以水煎服為主,一天一劑,水煎后分為早中晚三次服用。三個月之后統計病患的治療效果。
2結果
61例病患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顯效23例(37.70%),有效29例(47.54%),無效9例(14.75%),總有效率為85.25%;此外,治療結束后半年進行了復查,有6例復發,復發率為9.82%。
3討論
乙肝肝硬化腹水屬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主要表現,是在乙型肝炎肝損傷的基礎上動態發展的嚴重階段,同時也是肝硬化晚期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現代醫學認為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形成主要與門脈壓力升高與低血清白蛋白有著一定的關系,主要在于大量的腹水形成,使得腹腔內部的壓力增高,而門脈的壓力也會增高,最終影響了呼吸及循環,尤其是壓迫腎臟影響腎功能[3]。在中醫上,認為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屬于“鼓脹”、“癥瘦”等范疇。清代何夢瑤《醫偏·腫脹》中就明確提出“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其病變主要是由于疫邪、酒濕、情志所傷,遷延日久,病雖在肝,累及五臟六腑,形成本虛標實,虛實互見,氣血壅塞、水濕內停等復雜病機[4]。對于此病的治療,這些年已經開始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的效果比較顯著。就本研究來看,61例病患,總有效率高達85.25%,而復發率僅為9.82%。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分為西藥與中藥兩個環節,其中西藥以護肝、降低門脈高壓、利尿、改善微循環、補充白蛋白及其他對癥治療為主,加上中藥的綜合治療,使得療效顯著提高,并能有效減少死亡率及并發癥的發生。在本研究中藥藥方中:黃芪、白術、菟絲子健脾補腎固本,使脾氣健運,腎得氣化;茯苓健脾運濕,配澤瀉、白茅根利水消腫;貫眾、虎杖清熱解毒;炮穿山甲、白芍滋養肝陰,軟堅消痞;澤蘭、桃仁活血化瘀;廣木香、青皮疏肝行氣;山楂消食化積;甘草調和諸藥,與白芍相配,酸甘化陰,以防攻伐之過傷陰。總之,對于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而言,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充分發揮中醫與西醫的優勢,從而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同時也減少了病死率及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良秀.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04):252-253.
[2]何傳強.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2,44(08):43-45.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腎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1慢性腎臟病的危害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統計表明,慢性腎臟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國醫療人群的7%,卻占醫療預算費用總額的24%;終末期腎臟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費用為65000美元,預計2010年美國用于ESRD的費用將高達290億美元[1]。目前我國尚無準確的CKD流行病學數據。據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KD患病率為9.4%[2]。據此推算,我國CKD病人將超過1億,ESRD病人超過300萬。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300萬ESRD病人中僅有6萬人接受腎臟替代治療。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統計,替代治療每人每年費用10萬~13萬元人民幣,僅這6萬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ESRD病人每年的醫療費用就高達60億~78億元人民幣,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療,醫療費用將高達3000億~3900億元人民幣。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過150μmol/L時,死于心血管并發癥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癥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癥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給患者本人造成終身遺憾。雖然ESRD目前無法治愈,但CKD還未進展到ESRD時,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積極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與不足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自然滲透的產物,存在于我國中醫院及相當一部分西醫院的醫療實踐中。許多腎臟病專家都在積極探索腎臟病治療的中西醫結合之路,如著名的腎臟病專家黎磊石院士開發研究中藥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為臨床腎臟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藥物;陳香美院士獲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為IgA型腎病的中醫證治規律提供科學證據。他們是腎臟病領域中西醫結合的典范。中西醫結合在腎臟病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
2.1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
2.1.1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反應著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專家葉任高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要源于中醫,而高于中醫;源于西醫,而高于西醫。”這才是中西醫結合的目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所在。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在使用潑尼松、細胞毒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療的同時,再結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藥湯劑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其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療法顯著提高。中藥還可明顯減輕大劑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柯興氏綜合征副反應,減輕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醫結合一體化治療中醫、西醫對疾病不同階段的治療,各有優勢和劣勢,中西醫結合能取長補短,使病人得到一體化的治療。如,IgA型腎病表現為單純性血尿時,西醫無特異性療法,中醫湯劑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表現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時,以小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大量蛋白尿時,則以大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療;出現細胞性新月體時,則以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出現慢性腎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時,以中藥湯劑口服、中藥保留灌腸及中藥熏洗,同時配合減輕腎臟“高灌注、高濾過、高壓”的ACEI和ARB等治療;到尿毒癥期以替代治療為主,中藥配合改善營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為輔。中西醫結合在疾病各個不同階段切入,各施所長才能得到最佳的一體化治療。
2.1.3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判斷疾病預后,提高治療敏感性例如,腎病綜合征不同的病理類型都可以表現脾腎陽虛證型,而微小病變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局灶節段硬化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差,預后差。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提高了中醫對腎病預后的認識。
2.2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2.2.1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方法還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盡管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腎臟病報道很多,但絕大部分都停留在專家個人的經驗和各自單位的臨床觀察,沒有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其療效的客觀性很難確定。
2.2.2療效機制不明中藥的成分復雜,經過炮制、配伍、煎煮和體內代謝后,成分的變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藥很難用單一指標去考察其療效,作用機制不明。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西藥治療,其療效機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療效機制只能用“黑箱理論”去解釋。
2.2.3行業內尚無《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指南》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無規可循,中西醫結合腎科醫生臨床診療缺乏權威的參考和指引,醫患安全性差。
2.2.4基礎理論研究較迷惘中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其“證”的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現代化的瓶頸。但目前對腎虛證等“證”的研究還沒有找到特異性的客觀指標,離揭示“證”的本質還有很大距離。
2.2.5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目前中醫臨床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系統論思想指導實踐;西醫是以“還原論”為主導思想,以邏輯思維為特征,以實驗手段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手段來指導實踐[4]。中醫、西醫都是在各自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新理論的形成還有待漫長的時日。
3中西醫結合防治CKD的思路與方法
3.1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報道很多,療效也比較好,但現在還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化方案出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已經開始資助中醫腎病臨床優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教授牽頭的11家醫院腎科參與的“CKD3期中醫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陳以平教授牽頭的“中醫綜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5]。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優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鑒。另外,建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科技部門以及企業以各種形式支持中西醫結合腎病優化方案的研究,為編寫中西醫結合防治腎病指南提供證據,為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為行業診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腎病的診療水平。研究優化方案時,需注意以下問題:(1)為使臨床試驗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會公信度,請在臨床試驗開始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認證的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2)為優化出最佳的方案,請在做優化方案時,先將專家的經驗在協作組內討論,并在協作組外征求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藥理學專家、統計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倫理委員會以及護理學專家的意見。優化方案制定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客觀評價其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第一次臨床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將方案再優化再試驗直至優化出滿意的方案。(3)CRF應按原發病進行單病種優化研究。CRF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病因不同,其進展的機制和速度不一樣,臨床療效和預后也存在差異。因此,CRF應按其原發病分類進行優化研究。另外,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小球腎炎也要按病理類型進行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強確有療效的新藥開發研究目前已開發上市用于治療腎病的中成藥有雷公藤多苷片、腎炎康復片、尿毒清、腎炎四味片、黃葵膠囊等,但還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為了豐富臨床醫生治療腎病的手段,滿足臨床患者的需要,擴大中西醫結合方法在國際腎病界的影響,則需加強確有療效、安全的中藥新藥開發研究[6]。中藥新藥開發應注意以下問題:(1)臨床療效是新藥的生命,只有療效好且安全的藥物才會在醫療市場生存周期長,經久不衰;(2)組方藥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為藥味太多,工藝復雜,服藥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長期服用;(3)掌握新藥的最新分類,因新藥分類的不同,藥學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樣,請及時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去查詢;(4)組方的藥物如果是沒有質量標準的地方藥材,要先制定該藥的質量標準;(5)中藥新藥臨床適應證必須為先確定西醫病名下的中醫證型,不能只有西醫的病名,沒有中醫的證型;(6)藥效學研究如果沒有公認的動物模型,自創的動物模型要有相關專家論證;(7)臨床試驗方案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試驗的指導原則》,若是該原則沒有的病種,臨床試驗方案要請相關專家論證;(8)對照藥的選擇,最好是同類最有效的中藥,沒有同類的中藥要選擇公認有效的西藥,對照藥是不同的劑型時要做雙模擬。
3.3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中醫理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證”本質的研究是中醫現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腎陰虛證、腎陽虛證進行了環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環磷酸鳥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內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沒有找到中醫腎虛證的特異指標。系統生物學是由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組成,通過生物信息學把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及表型等橫向的研究結果整合起來,采用系統綜合的思路和手段從整體水平上動態地對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特征、活動規律和相互聯系加以描述。中醫傳統理論最具特色的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觀”,與現代的系統生物學思路不謀而合[7]。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系統生物學方法,將為中醫腎虛證本質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3.4加強中醫藥治療CKD作用機制的研究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的作用機制研究是目前的熱點,許多腎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腎病中藥復方或單味藥對腎臟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對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調節作用,為臨床尋找有效的藥物,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鑒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和多效應的特點,很難判斷有效或無效成分,也很難用單一指標考察其療效,對它的代謝途徑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療效機制還是用“黑箱理論”去解釋。所有的湯劑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藥都是每天吃3次。鑒于目前的技術和方法所限,這種研究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前面所述的系統生物學方法與中藥多成分、多途徑、多靶點和多效應的特征相吻合,但技術條件要求比較高,建議有條件的單位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去探討中醫藥治療腎病的療效機制,為腎臟病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3.5加強馬兜鈴酸等有毒中藥腎損害的機制研究1964年,吳松寒等[8]報道了2例服用含關木通的藥物引起急性腎衰竭,隨后也有報道,但例數少,未引起重視。1993年,Vanherweghem等[9]發現9名婦女食用含中藥成分的減肥食品后出現腎間質纖維化,其中2例初診時已為ESRD,經對其藥物分析發現,減肥藥物含馬兜鈴酸,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國內諶貽璞教授等[10]也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等。其他引起腎損害的中藥還有苦參、補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蒼耳子、枳實、白頭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樸、牽牛子、草烏、巴豆、使君子、土貝母等。腎損害表現為急、慢性腎衰竭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11]。中藥腎損害已引起世界范圍內對中草藥安全性的懷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藥。其實這些藥源性腎損害除藥物本身藥理效應外,與劑量過大、使用時間過長以及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藥有關。因此,必須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中草藥的產地、服藥時間、劑量和配伍關系,禁止確有腎損害的藥物如關木通、馬兜鈴等中藥及其制劑在市場上流通,進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機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為臨床提供治療腎病安全有效的中藥。
3.6組織編寫《慢性腎臟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西醫有美國組織編寫的《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開始組織中國中醫藥學界專家撰寫《中醫臨床指南》,希望該臨床指南既符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標準,又能體現辨證論治的中醫藥特色,成為標準化、國際化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導性文件,該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臨床證據不足[12]。建議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及中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會牽頭,中華腎臟病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的中西醫結合腎病專家、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統計學專家、流行病學專家、護理學專家以及衛生決策部門專家參與,對中西醫結合治療CKD比較成熟的病種,以病證結合的方式、公認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對證據進行分級,為臨床醫生提供具有權威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醫結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傳,重視普查,早期預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加,醫療費用昂貴,但知曉率卻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做過尿液檢查,腎臟有沒有問題一無所知。因此,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聯合倡議,將每年3月份的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目的就是喚起全球各界人士對CKD的高度關注。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已經在媒體開展宣傳,舉行講座,組織普查,但還有待其他相關學會及政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并組織專業人士參與大規模尿常規普查。建議及早建立我國在臨床廣泛應用檢測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對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體檢者進行GFR評價;對高血壓病、糖尿病、痛風等引起繼發性腎臟病的因素及早進行預防;對已有腎臟病要積極干預治療,防止腎損害的進展;對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發癥。
【參考文獻】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陳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減輕對國民健康的危害.中華內科雜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張路霞,左力,徐國賓,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區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腎臟病雜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連波,葉任高,欒圖,等.中醫辨證配合治療成人常復發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57例遠期療效觀察.中醫雜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孫澤庭,聶正懷,鄧崇平.中西醫結合的現狀與思考.醫學與哲學.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陳以平.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的發展概況.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鋼.中醫腎臟病學研究方向與展望.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劉源.中西醫結合的思考.亞太傳統醫藥.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吳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腎功能衰竭2例報告.江蘇中醫.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諶貽璞,陳文.馬兜鈴酸腎病的研究進展.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藥與腎損害.新醫學.2005;36(9):542543.
【摘要】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有優勢,也存在一些問題。通過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的措施,對中醫藥治療腎臟病作用機制的研究;加強優化方案的研究;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組織普查,加大宣傳,早期預防。降低慢性腎臟病給社會、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以提高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的診療水平。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慢性腎臟病的危害;優勢; 討論
1 慢性腎臟病的危害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國際腎臟病學會預測全球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預計2015年全球約3600萬人死于慢性腎臟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防治是跨越國家、民族、政治等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是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嚴重挑戰。慢性腎臟疾病具有“三高”特點,即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病率高和死亡率高。同時,它還具有“三低”的特點,即知曉率低、人們對這種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知曉率低、防治率低。慢性腎臟疾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會發展至終末期腎功能衰竭,即腎臟被逐漸破壞,最后腎功能幾乎全部損壞,結果是代謝產物及多余的水分在體內堆積,引起水分及電解質紊亂。如不接受透析,患者將有生命危險。目前我國尚無準確的CKD流行病學數據。據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KD患病率為9.4%。據此推算,我國CKD病人將超過1億。CKD患者血肌酐超過150 μmol/L時,死于心血管并發癥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防治CKD,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積極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
許多腎臟病專家都在積極探索腎臟病治療的中西醫結合之路,如陳香美教授科技項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為IgA型腎病的中醫證治規律提供科學證據;黎磊石院士開發研究中藥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為臨床腎臟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藥物。中西醫結合在腎臟病領域有明顯的優勢。
2.1科學診斷慢性腎臟病,提高治療敏感性。如,腎病綜合征不同的病理類型都可以表現脾腎陽虛證型,而微小病變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局灶節段硬化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差,預后差。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加強了中醫對腎病預后的認識。
2.2 加強臨床療效,中醫、西醫對疾病治療的不同階段,各有利弊,中西醫結合能互補,使病人得到較好的治療。如,IgA型腎病表現為單純性血尿時,西醫無特異性療法,中醫湯劑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腎臟疾病各個不同階段切入,各施所長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在使用潑尼松、細胞毒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等治療的同時,再結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藥湯劑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其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療法顯著提高。中藥還可明顯減輕大劑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柯興氏綜合征副反應,減輕環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
3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存在的問題
中西醫結合在腎臟病領域有明顯的優勢,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3.1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療效機制不明確: 有關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腎臟病報道很多,但絕大部分都停留在專家個人的經驗和各自單位的臨床觀察,沒有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其療效的客觀性很難確定。中藥的成分復雜,經過炮制、配伍、煎煮和體內代謝后,成分的變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藥很難用單一指標去考察其療效,作用機制不明。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西藥治療,其療效機制更是不清楚。
3.2 缺失基礎理論指導, 尚未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中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其“證”的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現代化的瓶頸。目前中醫臨床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系統論思想指導實踐;西醫是以“還原論”為主導思想,以邏輯思維為特征,以實驗手段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手段來指導實踐。中醫、西醫都是在各自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新理論的形成還有待漫長的時日。
4 中西醫結合防治CKD的討論
4.1加強中醫藥治療CKD作用機制的研究 : 加強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的作用機制研究是目前的熱點,許多腎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腎病中藥復方或單味藥對腎臟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對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調節作用,為臨床尋找有效的藥物,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鑒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和多效應的特點,很難判斷有效或無效成分,也很難用單一指標考察其療效,對它的代謝途徑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療效機制還是用“黑箱理論”去解釋。由于目前的技術和方法所限,這種研究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加大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的作用機制研究,為腎臟病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4.2 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腎陰虛證、腎陽虛證進行了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內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沒有找到中醫腎虛證的特異指標。系統生物學是由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組成,通過生物信息學把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及表型等橫向的研究結果整合起來,采用系統綜合的思路和手段從整體水平上動態地對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特征、活動規律和相互聯系加以描述。中醫傳統理論最具特色的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觀”,與現代的系統生物學思路不謀而合。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系統生物學方法,將為中醫腎虛證本質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4.3優化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單病種方案的研究 :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報道很多,療效也比較好,但現在還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化方案出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已經開始資助中醫腎病臨床優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教授牽頭的11家醫院腎科參與的“CKD 3期中醫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陳以平教授牽頭的“中醫綜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程振遠教授等多位專家提出多種免疫抑制劑早期中小劑量干預,非激素治療或小劑量激素配合治療的多靶點治療方案。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優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鑒。優化方案制定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客觀評價其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第一次臨床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將方案再優化再試驗直至優化出滿意的方案。
4.4組織普查,加大宣傳,早期預防,積極干預治療: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已經在媒體開展宣傳,舉行講座,組織普查,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并組織專業人士參與大規模尿常規普查。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加,醫療費用昂貴,但知曉率卻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做過尿液檢查,腎臟有沒有問題一無所知。因此,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聯合倡議,將每年3月份的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目的就是喚起全球各界人士對CKD的高度關注。早期預防,積極干預治療。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有效提高我國慢性腎臟病知曉率、早期診斷率,提高慢性腎臟病臨床診治水平,降低慢性腎臟病給社會、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陳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減輕對國民健康的危害[J].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6).
[2] 張路霞, 左力, 徐國賓,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區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2).
[3] 王鋼. 中醫腎臟病學研究方向與展望[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4; 5(6).
[4] 孫澤庭, 聶正懷, 鄧崇平. 中西醫結合的現狀與思考[J]. 醫學與哲學. 2006; 27(3).
岳陽市岳陽樓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岳陽市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的療效。方法:選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西醫化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化療的不良反應率。結果:經過不同的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胃癌;化療;療效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胃癌的發病幾率逐年上升,并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病癥之一[1]。目前,治療胃癌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化療以及中醫治療,其中化療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應用最多。但是化療所產生的毒副反應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而有研究表明,中醫治療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同時還能夠減少化療所造成的毒副反應[2]。我院為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痛苦,選取了60 例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進行專項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有男患者17 例,女患者13 例;年齡為44-78 歲,平均年齡(56.3±7.2)歲;病情:Ⅲ期20 例,Ⅳ期10 例。對照組有男患者15 例,女患者15 例;年齡為43-80 歲,平均年齡(57.3±6.1)歲;病情:Ⅲ期17 例,Ⅳ期13 例。經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化療,通過使用大量化學藥物來破壞癌細胞,抑制癌細胞增殖,方案為:(1)給予患者氟尿嘧啶、6—巰基嘌呤、絲裂霉素、博萊霉素、鬼臼乙叉苷等藥物間接破壞DNA;(2)給予患者鉑類配合物、烷化劑、DNA 嵌合類抗癌藥物等直接破壞DNA;(3)給予患者L—門冬酰胺、嘌呤霉素、蛋白質合成抑制劑等抑制蛋白質的合成與癌細胞的增殖。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西醫化療法與對照組相同,而中醫療法為給予患者中藥治療:冰球子23 克、生白術11 克、生黃芪2 克,生薏仁2 克,女貞子11 克,天龍5 克、七葉一枝花22 克、姜黃8 克、仙靈脾11 克。每日一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早晚兩次服用[3]。
1.3 療效判定
完全緩解:患者治療后沒有出現疼痛感,同時胃腸道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緩解: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感較治療前有所減輕,同時胃腸道癥狀也有所改善;無效:患者治療之后仍疼痛強烈,胃腸道癥狀也沒有得到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 檢驗,P<0.05 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經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根據統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率為20.00%,對照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率為50.00%,觀察組患者的化療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
3 討論
胃癌是發生在消化道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病死率居消化道腫瘤中的第一位。因此,胃癌的治療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臨床中治療胃癌多采用化療法。化療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及變化,治療效果比較明顯。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同時也給患者帶來很大的毒副作用,表現為正常細胞被化療藥物殺死,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不良反應頻發等。因此,化療法治療胃癌的方案需要得到改進。中醫治療在近幾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中中醫藥治療胃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人們開始對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進行大量的研究。而研究結果表明,中醫藥在提高患者免疫力、減輕胃腸道癥狀、減輕骨髓抑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能夠彌補化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采用西醫化療的對照組患者,而化療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個結果均證實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的優勢。綜上,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值得推廣使用。(通訊作者:敖麗華)
參考文獻
[1] 秦河峰. 中西醫結合治療Ⅲ、Ⅳ期胃癌的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07):515-516.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椎動脈型頸椎病 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13-02
頸椎是脊柱椎骨中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椎動脈受各種機械動力因素壓迫或刺激而引起脈壁水腫,血管狹窄、折曲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一系列癥狀。臨床常表現為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等癥狀。現今,頸椎病患者人群在不斷擴大,且不斷年輕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對比中西醫結合治療和西醫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和優勢,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間按照標準診斷的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93例。所有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頭痛、嘔吐、耳鳴、眩暈及上肢麻木等臨床癥狀。CT 或X 線頸椎片可見頸椎骨質變性、橫突孔狹窄或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等現象。將93例患者隨機分配,觀察組47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男29 例,女18 例;平均(42. 6±7. 6)歲。張力帶組47例采用西醫治療,男28例,女18例;平均(43.3±9.3 )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頸椎受損程度、原因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都以10d為一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后評判療效。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前列地爾注射液10ug加5% 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滴,每日一次;口服倍他司汀片 6mg,每日三次,一次12mg;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5 mg,每晚服用10mg。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方劑并配合頸椎牽引、推拿等輔助治療。其中中藥方劑: 天麻、白術、當歸各10 g,鉤藤(后下)、淮牛膝、石決明、白芍、丹參、夜交藤各15g,半夏、川芎各6 g,葛根30 g,惡心、嘔吐癥狀嚴重者加干姜、竹茹10 g,濕熱癥狀患者加霍香12 g,佩蘭10 g。根據臨床癥狀酌情增減。同時輔助頸椎枕頜帶牽引和推拿治療,牽引質量約5 kg,持續20m in,可根據患者癥狀調節強度,每日一次。
1.3 療效評價指標
(1)治療總有效率[1] 頭暈、嘔吐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能恢復正常的作息,椎動脈供血充足,至隨訪結束時無復發現象,即評定為痊愈。頭暈、嘔吐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頸部間歇性發僵,椎動脈供血得到改善,即評定為顯效。頭暈、嘔吐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但長時間勞累或低頭工作仍有疼痛癥狀,椎動脈供血有一定程度改善,即評定為有效。頭暈、嘔吐等臨床癥狀無改善,椎動脈供血與治療前相比略有好轉或無改善,甚至加重。即評定為無效。 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有效之和。(2)復發率(3)基底動脈和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況(4)并發癥和不良反應。
2 結果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較為常見,臨床常是由交感神經與機械性因素直接或間接刺激、壓迫椎動脈,而使血流受阻、頸內動脈痙攣從而引起供血不足、頸肩背僵硬酸痛、活動受限等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由于現代人工作性質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人群不斷壯大和年輕化。椎動脈型頸椎病病程長,且會不斷加重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西醫的主要治療方式主要依靠緩解和消除癥狀來治療,但不能根治,復發率高。有文獻報道,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單純依靠西藥治療或單純依靠中藥治療療效均不明顯[2]。中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歷史悠久,有跡可循。中藥方劑能達到止痛、活血、安神、補虛等效果。根據現代藥理學分析,方劑中的大部分藥物均有擴血管,緩解痙攣,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葛根能舒緩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痙攣,增加椎動脈供血;當歸、川芎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丹參能抗凝血,增加腦能量代謝和葡萄糖有氧代謝;白芍則有鎮痛、解熱、抗驚厥的功效。此外,輔助配合頸牽引治療可擴寬椎間隙,增大椎間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和消除頸背部肌肉痙攣和神經根的壓迫癥狀,減輕對椎動脈的刺激,臨床可見效果顯著。推拿治療可矯正和穩定椎間關節,緩解肌肉痙攣癥狀,改善供血和腦循環,使癥狀得以緩解。綜上,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明顯,不僅可以迅速緩解患者的頭暈、頭痛等臨床癥狀,又可以解除椎動脈的壓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且治療后復發率低,無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藥;中西醫結合;幽門螺桿菌;治療;新路徑;
作者簡介:張萬岱(1930-),男,遼寧沈陽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胃腸病學和脾胃學說。
幽門螺桿菌(Hp)與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關系密切,根除Hp是防治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西醫三聯療法(如OAC、BAM等)[1]曾使Hp根除率達到90%以上,但近年來,由于Hp耐藥致其根除率下降到70%以下,故急需探索新的治療方案。中藥具有副作用小、耐藥性少及不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等特點,顯示中醫藥治療Hp感染具有一定優勢,故從中醫、中西醫結合角度尋求高效、低毒、價廉的抗Hp療法,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路徑。國內張琳、張萬岱等10余位專家通過體外抑菌試驗找到了具有殺抑Hp作用的中藥[2,3,4,5,6]。并通過臨床觀察確認這些中藥殺抑Hp的療效[7,8,9,10,11,12,13,14]。進而實行中西醫結合探索高效治療Hp感染的新路徑。
1遵循中西醫結合原則,將中藥與西藥聯合應用以提高Hp根除率,取得了顯著效果
1.1自擬中藥復方與西藥聯合治療Hp感染
如王丙信等報告[15]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遠期療效,設中藥組用益胃片(黨參、白術、川芎、木香、茯苓、厚樸、郁金、元胡、大黃、三七、丹參、丹皮、烏梅、黃連、黃柏、白芍)治療32例,其潰瘍愈合率80.65%、Hp根除率75.81%;設西藥組用麗珠三聯(麗珠得樂、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療30例,其潰瘍愈合率76.47%、Hp根除率90.20%;而中西醫結合組(上述這兩組藥同用)32例之潰瘍愈合率89.80%,Hp根除率95.95%,明顯高于前兩組,P<0.05~0.01。觀察遠期療效隨訪3年結果其Hp和潰瘍復發率分別為中西醫結合組6.25%、6.25%,明顯低于西藥組26.67%、26.67%,中藥組9.35%、12.50%,表明中西醫結合組遠期療效明顯優于單純中藥或單純西藥的效果(P<0.05)。姚希賢等報告[16]滅Hp膠囊(沉香、黨參、白術、云苓、木香、黃連、烏梅、丹皮、白芍、丹參、當歸、厚樸)和新三聯(蘭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聯合組28例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Hp根除率、潰瘍愈合率、愈合質量優秀率和五年復發率分別為96.4%、100%、88.9%、4%,明顯優于新三聯25例之92.0%、88%、41.2%、10.0%(P<0.01),說明中西醫結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組。
1.2中成藥與西藥聯合治療Hp感染
如馬松炎報告[17]對Hp陽性胃癌前期病變(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或不典型增生)36例給予鉍三聯(果膠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周后胃復春、葉酸口服3個月,而對照組32例僅給予鉍三聯2周,三個月后復查結果表明,鉍三聯加胃復春組之臨床、病理有效率和Hp轉陰率分別為94.44%、83.33%、63.88%,明顯高于單純鉍三聯對照組之75%、56.25%、40.65%(P均<0.01),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董欣紅等報告[18]用三九胃泰、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48例、并設鉍劑、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西醫四聯對照組32例,兩組的腹痛緩解率、潰瘍愈合率(S2獲得率)、Hp根除率分別為100%、83.3(62.5)%、76.1%,96.9%、89.9(61.3)%、73.3%,兩組比較P均>0.05,無統計學差異,說明三九胃泰可取代鉍劑形成新的四聯療法,也能取得同樣顯效的結果。
胡伏蓮等[19]設PCM(潘托洛克、克拉霉素、甲硝唑)204例、PCM+溫胃舒174例、PCM+養胃舒207例三組相互對照、多中心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觀察其Hp根除率、潰瘍愈合率、腹痛緩解率分別為62.25%、70.11%、65.22%,61.9%、100.00%、86.36%,65.22%、86.36%、83.93%。結果表明PCM三聯療法低于加中藥的兩組,特別是PCM+溫胃舒的效果顯著(P<0.01)。
2通過實驗研究初步探討中藥的療效機理
姚希賢以滅Hp膠囊和新三聯為治療組,以新三聯為對照組[16]。設磷脂(mg/ml)、氨基已糖(mg/ml)和EGF(μg/L)為指標檢測了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以探討其療效機理,結果顯示新三聯組治療后僅氨基已糖含量高于治療前,而磷脂和EGF無明顯變化。當聯用滅Hp膠囊后三項指標均顯著升高。提示中藥滅Hp膠囊有促進胃黏膜磷脂、氨基已糖和EGF的合成和分泌作用,因而能獲得良好的潰瘍愈合質量。
張萬岱等從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及基因角度研究三九胃泰的療效機理[20],結果表明:(1)EGF與EGFR表達增加;(2)參與催化生成胃黏膜損傷修復信號分子一氧化氮(NO)的iNOS表達增加;(3)c-Jun及c-met表達增加參與并促進損傷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過程;同時發現三九胃泰能抑制Hp與胃黏膜粘附和定植。這些可能是三九胃泰能促進胃黏膜損傷修復的機制。
腫瘤是一種細胞的異常增生,腫瘤細胞來自正常細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細胞,兩者在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區別。惡性腫瘤現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也是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目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防治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醫結合的腫瘤防治研究體系。筆者現僅以系統觀的認識思路對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作一探討。
1 目前腫瘤治療存在的問題
1.1 片面追求腫瘤灶的治療,較少從整體考慮療效把體內腫瘤細胞的消除情況當做療效好壞的客觀指標,而沒有考慮到患者體質能否承受治療的實際情況。其實,有效的治療并不需要腫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細胞的全部殺滅,機體對癌癥的反應性是最重要的,它決定著宿主的最后命運。
1.2 治療缺乏合理性和計劃性
目前,腫瘤的臨床治療主要還是以近期療效為評價終點的短期行為。由于多數腫瘤治療方法的損傷較大,治療引起的并發癥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療都能獲得預期的近期療效。對于多數手術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劑量化、放療后并沒有明顯改善預后,強化治療的速決戰不僅增加嚴重并發癥的危險性,也沒有留給患者機體恢復的機會,對某些發展相對緩慢的腫瘤,強化治療方案的實施還有悖于腫瘤發展規律和治療原則,使后續治療的機會大大減少,甚至降為零。
1.3 綜合治療方法缺乏理論支持
綜合治療缺乏合理的內涵。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理論上應根據腫瘤原發部位、性質、分化程度和全身情況等合理、有計劃地綜合選用各種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導向治療、局部理化治療、中藥治療、支持治療等,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療效。但當前的綜合治療遠不能令人滿意,各學科的本位主義嚴重,缺乏正常的交流與協作。在為腫瘤患者尋求切實可行的治療策略時,既缺乏整體觀念,也缺少全科知識,結果只能把幾種治療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腫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綜合治療,而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正確而全面的治療[1]。
1.4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視不夠
因不適當的治療而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國內腫瘤的治療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經驗治療為主,缺乏個體化的合理治療。因此,只重視治療強度,忽視腫瘤患者對治療的敏感性,是腫瘤臨床治療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1.5 對中醫藥重視不夠
中醫藥治療腫瘤有其獨到之處。研究表明,中醫藥能有效預防腫瘤的術后復發、轉移[2];對腫瘤病灶有緩解和穩定作用,對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3]。但不少人習慣認為,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僅是在西醫沒有辦法時采取的一種輔助措施。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導致目前對中醫藥的重視不夠、認識不夠、應用不夠。
1.6 中醫治療腫瘤的缺陷
《靈樞》指出:“是故虛之中人也……傳舍于伏沖之脈……傳舍于胃腸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留而不去,息而成積。”強調了正氣在腫瘤發病學中的主導地位。歷代醫家對腫瘤轉移的病機認識主要包括正氣內虛、伏邪未盡、血瘀痰凝等方面。現代中醫學者結合西醫研究成果,對腫瘤轉移的病因病機有了更完善的認識。腫瘤患者的虛證常涉及多個方面,但重點是脾腎二臟不足,邪實盡管持續存在,甚或增強,但本虛已不能耐受攻伐,單用攻伐,癌細胞更易增殖、轉移。因傳統中醫藥基本上是一種經驗性知識體系,有時由于缺乏實驗的檢驗,故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或經驗[4]。另外,中醫藥借助現代醫學也會出現新的問題,如目前主要限于運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中藥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高表達的腫瘤細胞的調節作用,而缺乏對相應中醫理論的探討[5]。
轉貼于 2 中西醫結合在腫瘤防治中應該大有作為
2.1 加強中醫對惡性腫瘤基礎知識的研究
就腫瘤的治療而言,西醫注重的是局部治療,而中醫更加重視整體調節,兩者結合,取長補短,會進一步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這點已為大量臨床實踐所證實。中西醫結合也體現了我國的衛生政策,是我國在疾病防治領域的特色和優勢。中醫學雖有許多關于惡性腫瘤的描述,但畢竟從未有過完整的腫瘤學概念。因此,若要將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更好地用于惡性腫瘤的防治,首先必須從中醫學本身的理論出發,系統深入地觀察和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規律;按照中醫理論對腫瘤發生發展的特點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才會使中西醫在技術方法上的結合更趨完善,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2 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療效的系統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規范化的方案
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包括西醫的綜合治療,也包括中醫的綜合治療。前者如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后者包括中藥的內服、外敷、靜脈點滴、局部注射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并不僅僅是西藥加中藥或某種西醫手段加某種中醫手段的一起治療,而是要結合中醫和西醫對惡性腫瘤的基本認識以及各種腫瘤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體質強弱等,進行辨證施治,制定一個合理的、有計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對許多惡性腫瘤都無統一的治療方案,致使臨床上無據可依;且各地方治療方案不盡相同,治療方案中的經驗成分很大,勢必影響我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整體效果。因此,制定規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方案勢在必行。
2.3 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術后復發、轉移的研究
惡性腫瘤術后的復發、轉移,是迄今腫瘤防治工作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雖然試圖采用介入手法進行防治,但療效不滿意。而中醫藥最大的特點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說是祛邪不傷正。對于根治性切除的實體瘤患者,理論上說其體內殘留的癌細胞短期內在數量上不會太多。如何利用中藥來清除體內少量的癌細胞而又不損傷機體的正氣(各臟器和組織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復發、轉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許多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后如何減少復發和轉移的研究領域,中醫與西醫都有優勢,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礎理論更好地結合,使二者的臨床優勢更好地互補,從而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是系統觀的最好體現
腫瘤治療已逐漸進入中西醫綜合治療時代。從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能有效指導臨床,關鍵是我們要在頭腦中真正建立起這種整體思維。如果在臨證中真正能始終不離整體觀念,自然就會發現當前病患所需的治療原則。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是系統觀的屬性之一,科學已開始邁向系統時代,系統理論將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理論基礎。許多科學家指出,科學正從分子時代走向系統時代,系統觀和系統方法正在成為主導現代科學的思路,中醫學的臨床思維正符合這一發展趨勢,發掘和發展中醫學的系統方法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統觀正成為認識現代科學的新思路,中醫學應加以發揚光大,要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真正做到中西醫結合,找到治療腫瘤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2] 沈曄華,宋明志,黃雯霞.中西醫結合治療71例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1):30.
[3] 李佩文,畢國文,劉寶寬,等.參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2):115-117.
[4] 闕華發,陳紅風,徐杰男,等.生命質量與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探討[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254.
[5] 鄭 展,徐振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其信號轉導通路與中西藥腫瘤靶向治療[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320.
關鍵詞:干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77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癥指淚液質和量、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如: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畏光、及視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干眼癥屬祖國醫學的白澀癥,指白睛不赤不腫而自覺眼內干澀不舒的眼病。
1 病因
11 現代醫學認為引起干眼癥的原因眾多 淚腺疾病:如原發性淚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淚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類天皰瘡、多形性紅斑、燒傷等而繼發;瞼板腺功能障礙、瞼緣炎、眼瞼位置異常、瞬目異常、局部放療;屈光手術如LASIK、PRK及白內障手術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淚液分泌缺乏:如神經麻痹性角膜炎、面癱、配戴角膜接觸鏡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導致淚液減少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郁藥、抗帕金森氏病藥、某些抗高血壓藥及抗心率失常藥、口服避孕藥等[1]。
12 祖國醫學的相關認識 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盡,隱伏脾肺二經,阻礙津液疏布,或日久風沙塵埃侵襲或長期空調房及近火煙熏等刺激,致肺衛氣郁不宣,化燥傷津,目失所榮;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蘊結濕熱,郁久傷陰,或勞瞻竭視、過慮多思。房勞太過致肝腎虧虛,精血暗耗,目失濡則;或勞作過度,體虛氣衰,氣機衰憊,肝腎之虧虛,不能敷布精微,充澤五臟,上榮于目致目失濡養[2]。
2 診斷標準
主觀癥狀如眼干燥感、燒灼不適感、嚴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無流淚、感情受刺激時淚液不增加;Chirmer氏試驗,濾紙浸潤小于10 mm;加上淚膜破裂時間(BUT)小于5 s可作出干眼癥的診斷,或BUT小于10 mm,虎紅染色陽性,亦可作出干眼癥的診斷[1]。
3 治療
目前干眼癥的治療采用中西結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中醫治療采用清熱利肺,滋陰潤肺,清利濕熱,宣暢氣機及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等辨證治療進行內在調理;局部治療主要依賴于人工淚液和劑。
31 辨證治療 沈莉[4]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將對照組給予01%透明質酸鈉滴眼液局部點眼;治療組中肺陰不足型予養陰清肺湯,肝腎陰虛型給予六味地黃湯,虛火浮越型給予金匱腎氣丸,脾虛氣弱型給予歸脾湯,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4%,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寧立法[5]單純西藥組給予內科治療,如工淚液,給予淚然滴眼液;抗炎治療(如皮質類固醇激素、環孢素A等)以及修復角膜損傷(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衍生物滴眼劑)等;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則在上述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共分為4型:肺陰虧虛型,給予養陰清肺湯;肝腎陰虛型,方選六味地黃湯;虛火浮越型,選用金匱腎氣丸;脾氣虧虛型,選用四君子湯加減,單純西藥組有效率為75%,中醫結合組有效率為90%。謝碧華等[6]用人工淚液治療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采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淚然,再次是保淚液,延緩其排出及蒸發:如封閉淚點,配角膜接觸鏡,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醫治療組在上述西醫治療之上,肝腎陰虛取方杞菊地黃丸加減,以滋陰養腎、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參以助養陰清熱,伴少寐多夢者,加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痊愈者為925%,其痊愈率明顯高于西醫治療組。鄭曉霞[7]將觀察組在對照組(愛麗滴眼液、維生素 A 及抗生素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沙參10 g,生地15 g,冬麥15 g,10 g,芍藥10 g,百合10 g,玄參20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決明子10 g及密蒙花10 g,脾虛血少患者加大棗、黨參、熟地和白術;陰虛火旺患者加墨旱蓮、地骨皮,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59%,中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獲得優勢。黎喜燕等[8]針對淚液缺乏型干眼癥患者分別給予西藥對其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瀟萊威眼液,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對其進行辨證治療,中醫辨證分型:肝腎陰虛型:滋補肝腎,杞菊地黃湯加減;肺陰不足型養陰清肺、生津潤燥,養陰清肺湯加減;濕熱傷陰型:滋陰利濕,宣暢氣機,三仁湯合二至丸加減,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24%。
32 專方治療 余明華[9]采用中西結合治療干眼癥取得滿意療效,主要運用愛麗滴眼液滴眼,若有明顯局部炎癥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時口服A族維生素,局部濕熱敷,早晚各30 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療組加用逍遙散合地黃丸加減以疏肝養血,生津明目,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76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趙學章[10]認為以局部用藥結合中藥方劑治療干眼癥有較好療效,毒副作用輕,還可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將對照組采用淚然滴眼液,維生素A膠丸口服;治療組加服中藥:生地20 g,白芍15 g,當歸10 g,川芎9 g,桑椹子15 g,何首烏10 g,女貞子10 g,枸杞子15 g,菟絲子10 g,覆盆子10 g,柴胡12 g,升麻6 g,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李利文[11]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效果對照組單純西醫治療,給予玻璃酸鈉,觀察組加杞菊地黃丸治療得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藥配合眼藥水治療干眼癥臨床觀察治療組在滴用潤齊眼藥水的基礎上,另用黃芪20 g,生地15 g,麥冬12 g,茯苓12 g,白術12 g,玄參12 g,赤芍10 g,丹皮10 g,枸杞15 g,杭白菊12 g,甘草6 g,角膜上皮點狀著色的加白蒺藜15 g,谷精草15 g,畏光流淚明顯加防風9 g,羌活9 g,眼紅灼痛明顯的加黃芩12 g,梔子12 g,乏力、便溏明顯的加黨參15 g,懷山藥15 g,治療組為8750%,對照組為7045%。徐秀華[13]將對照組用局部點淚然眼液,維生素A膠丸,治療組在與對照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另用潤燥明目湯,沙參、黃芪各30g,鬼針草20 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 g,枳殼、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麥冬各10 g,甘草6 g,治療組總有效為775%,對照組為625%。巴景斌等[14]給患者每日使用替諾滴眼液并服用中藥制劑,成份:枸杞20 g,麥冬15 g,15 g,黨參、車前草、熟地各10 g,治愈率為98%,取得滿意療效。黃洲基[15]給予治療組口服潤目湯,藥用:生地黃15 g,麥冬15 g,沙參10 g,玄參20 g,10 g,百合10 g,當歸10 g,芍藥10 g,枸杞子15 g,密蒙花10 g,決明10 g,對脾虛血少者加黨參、大棗、白術、熟地黃;對偏陰虛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蓮,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別為9375%、7000%。
33 其他療法 趙莉[16]將對照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濕潤度,幫助其提高視力,觀察組在滴眼液治療的基礎上,通過清熱養陰、生津潤燥等中草藥治療,同時配合攢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針灸治療,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60%,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陳海兵等[17]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對照組清潔眼瞼,去除瞼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補充不含保存劑的人工淚液,熱敷、按摩、清洗治療,治療組另外加用川芎10 g,芍藥10 g,黃柏10 g,知母10 g,、木賊草各10 g,白蒺藜10 g,當歸15 g,熟地10 g,草決明、柴胡、薄荷、青皮、黃芩、梔子、桔梗、陳皮各10 g,甘草6 g,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42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352%。唐穎[18]將對照組采用011%透明質酸鈉滴眼液(日本參天制藥株式會社),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另口服自擬中藥(生地20 g,熟地20 g,麥冬15 g,玉竹10 g,女貞子15 g,柴胡6 g,10 g,石斛15 g,黃芪20 g,黃精15 g,枸杞15 g),同時每天采用中藥冰片、天花粉熏藥治療,隔日針刺治療1次,針刺取穴:攢竹、承泣、魚腰、絲竹空、太陽、風池、合谷、三陰交。余潔[19]認為提供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當前治療干眼癥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淚液,羧甲基纖維素鈉基礎上保持每日飲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濕熱敷雙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環,提高眼部的淚液分泌功能,總有效率為9048%,對照組為7381%。毛菊代[20]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干眼癥的療效,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西醫對照組給予貝復舒及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西醫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免煎劑沖服配合眼局部中藥離子導入、中藥“明目熏洗液”(院內制劑)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內分泌、肝、脾、肺、腎、神門等)壓豆等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西醫對照組為700%。
4 小結
目前干眼癥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主要采用人工淚液,還可以佩戴硅膠眼罩、濕房鏡、治療性角膜接觸鏡,注意對中重度干眼可選用淚小點栓塞或淚小點封閉術等。同時采用中醫辨證選用滋補肝腎生津等藥物全身調理,也可考慮采用中醫特色療法如壓耳豆、針灸,中藥熏蒸等綜合治療,以標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干眼癥屬于慢性疾病,醫師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少接觸空調煙塵環境多眨眼、閉目養神,眺望遠處;工作的姿勢和距離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飲食,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增加維生素A等的攝入,其機理和遠期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張梅干眼癥的診斷[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國中西醫結合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33~137
[3]羅興干眼癥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6):464~465
[5]寧立法中西醫結合對干眼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9):157~158
[6]謝碧華,許海嘉補益肝腎中藥結合人工淚液治療水樣液缺乏性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2):27~28
[7]鄭曉霞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42例療效觀察[J].中醫中藥,2011,49(20):117
[8]黎喜燕,趙偉,譚泳昌中西醫結合治療淚液缺乏型干眼癥68例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11):1078
[9]余明華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7(1):98
[10]趙學章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藥配合眼藥水治療干眼癥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1 25(1):21~22
[13]徐秀華,陳粉扣,陳海林,等中西藥合用治療干眼癥40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曉航中西藥結合治療干眼癥1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08:11(18):154
[15]黃洲基中西結合治療干眼癥4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8):34
[16]趙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5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1):38
[17]陳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92~93
[18]唐穎干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0):1914
【關鍵詞】臨床研究;腎病;中西醫結合療法
Abstract:Theauthoranalyzedthemainissuesincurrentclinicalstudyofintegrativemedicineintreatmentofrenaldiseases,andproposedthetargetorientedstrategyforclinicalstudyofdifferentrenaldiseases,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methodimprovementforacademicinnovation.
Keywords:clinicalresearch;nephrosis;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
通過近30年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在臨床、科研等領域均取得了較大成績,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分析總結以往的工作成果既能看到中西醫結合具有極大的優勢與潛力,同時也不難發現存在一定的局限與不足。
以慢性腎功能衰竭為例,以往的臨床研究大多將其視為一獨立因素處理,基本采用以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分組,進而對不同干預措施加以比較的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到原發病種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異等因素所帶來的偏倚與誤差,如糖尿病腎病、痛風性腎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腎病等所致的腎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點與規律,如將其混為一談則不利于開展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亦不利于中醫療效的評價。因此建議按照原發疾病,逐個深入研究,加強對單病種疾病的認識,總結其治療規律,從而逐漸達成單病種疾病的診治共識。
又如IgA腎病,其被臨床認識已有30余年,據近年的文獻報告,其臨床表現呈多樣性,且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認為它是一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如單純以某一方案進行治療,難免出現顧此失彼、力窮效微的局面。因此對于此類復雜疾病,在臨證中既要重視中醫傳統的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更要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中西結合理念。以辨病為綱,辨證為目。在尋求疾病治療的普遍規律——辨病論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證論治以尋求疾病治療的復雜規律,兩者有機結合可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制定治法和方藥,方能更為準確而有效。
再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為例,目前臨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為主進行治療,此類藥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點,有時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或不良后果,導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療;當激素減量時還會復發,存在激素依賴或激素抵抗等諸多棘手問題。中醫藥在減毒增效和調節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如能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激素使用的階段、劑量及反應的不同規律,加以中醫辨證用藥,以降低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幫助順利撤減激素,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于此類西醫已有明確治療效果,但仍存在較大局限的疾病,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中西合璧、揚長避短,才有望在難治性腎病的治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研究,學術創新是亮點,臨床療效是關鍵,機制探討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現學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之新局面,我個人認為改進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視臨床資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醫院腎科門診業務都十分繁忙,許多醫院腎科年門診量達8萬~10萬人次。大量的臨床病例是我國腎病醫生研究腎病特別優越的條件,也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及時將這些病例的原始資料詳細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隨訪工作?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的遠期療效,以及它對疾病的預后影響也拿不出確鑿的依據。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從科研病人和疑難病例做起,建立電子病歷,設計切實可行的數據庫,希望我們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千萬不能忽視了臨床資料的收集和保存。
2尋找合理的研究切入點
如何發揮中西醫各自特色,形成有機結合以期達到最大的整合優勢?以下列舉幾個不同特點的中西醫結合類型加以說明。
2.1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如對痛風性腎病的治療,中醫藥在改善腎功能方面療效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壓等方面就沒有西藥快。因此,在對痛風性腎病治療時常用中藥改善腎功能,西藥碳酸氫鈉、別嘌呤醇或痛風利仙來降尿酸。我科以益腎活血瀉濁湯(生黃芪、紅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黃等)治療48例痛風性腎病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結果顯示,治療后顯效28例,有效14例,穩定4例,無效2例,顯效率58.33%,總有效率達87.5%。
2.2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如重癥IgA腎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積極治療很可能在短期內就發展到腎功能減退,而且進展十分迅速。在治療這類病例時,凡見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筆者常在中醫治療的同時配合小劑量(30mg)激素加驍悉(0.75g/次,2次/d)。經觀察,大多數患者腎功能能穩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臨床觀察發現單純西藥治療方案易導致合并感染,如帶狀皰疹,甚至重癥肺炎。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聯合免疫抑制劑可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醫結合各有側重例如,狼瘡性腎炎在急性活動期,當以西藥激素和細胞毒性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手段,配以中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可以減少激素副作用,對細胞毒性藥物的肝損傷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藥來保護;如處于穩定期,則以中藥調理為主以改善癥狀,調節免疫紊亂,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蛋白尿,可起到較好作用。
2.4對于臨床出現的新問題,從新的角度發掘中西醫結合優勢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轉運而引起超濾衰竭是影響腹膜透析療效的常見難題。江蘇省中醫院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一項臨床研究,旨在觀察含黃芪腹透液對高腹膜轉運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濾功能的影響[1]。該研究觀察了治療組(含黃芪腹透液)與對照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在治療前后透析超濾量、腹膜溶質轉運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變化。觀察發現治療組治療后第1個透析周期超濾量和24h總超濾量明顯增加,治療觀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減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趨勢,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對溶質的轉運,總有效率76.5%,優于對照組(P<0.05)。從而得出結論:腹透液中加入黃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濾量,對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腹膜的超濾功能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3中西醫結合療效也要經過循證醫學的檢驗
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要沉下心來。任何一項循證醫學研究結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適應證范圍)、具體用藥的選擇和有限的觀察期限。根據腎病的特點,其療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療在短期看不出療效,但延長療程,療效就顯示出來了。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以半年至一年為1個療程較妥。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IgA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中心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收集了1016例IgA腎病患者的人口學、中醫證候學及實驗室檢查資料,探索IgA腎病中醫證候的分布規律[2],為中西醫結合診治本病的規范化提供了依據。
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資助了慢性腎臟病及膜性腎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腎臟病中醫臨床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試圖建立被國內外醫學界普遍認可的慢性腎臟病中醫辨證標準和療效評價體系,優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臟病最高水平的治療方案;“中醫綜合方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試圖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明確以中醫藥為主治療膜性腎病的規范化綜合治療方案,從而確立中醫藥在難治性腎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這些研究項目的完成,必將使中西醫結合腎病的臨床研究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潛力,也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此領域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學科是一個開放性、多態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體系,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同樣任重而道遠,我們這代人完成不了,還要由下一代人繼續下去。
【參考文獻】
1ShengMX,SunW,JiangY,etal.EffectsofAstragalusonperitonealdialysisultrafiltrationfailureinhypertransportCAPDpatients.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8(4):205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盛梅笑,孫偉,江燕,等.含黃芪腹透液對高腹膜轉運CAPD患者超濾功能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7;8(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