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4:32: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重男輕女的影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曾萍慧 初一12班
一、
調查目的: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在前幾年尚可看到此等標語,雖提倡,但無施行。仍處封建社會。
調查時間:2008.10.3
調查地點:晉江羅山鎮蘇內村
調查對象:本人及親戚
二、
一份商業雜志的報道說,進入市場經濟以后,中國基層公司的經理有42%是女性,但總經理級的高層,女性只占16.6%。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在中國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條件下,職業女性中,20-30%患有憂郁癥,而男性只有8-12%。北京大學的婦女研究中心說,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負擔過重,因此中國婦女早就發出了“做女人難”的感嘆。
盡管男女平等的口號在中國是喊得最響的,但有媒體透露,中國婦女的工資和英國一樣,在同等條件下比男性要低15%。
重男輕女的觀念在老一輩是特別嚴重。平時我的爺爺就是老觀念的人,于是我就調查了我出生時的情況。我的外祖母說:“媽媽在生我的時候,我被抱出來時大家擠著看我。大家說生了女孩,在外面等著的爺爺一聽連忙掉頭離去,連向里面探一下頭都沒有,生怕被大家笑話:他的兒媳婦生了一個女孩似的。
據調查可樂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刺激胃液分泌,胃酸過多容易感覺腹脹,降低食欲,而減少日常飲食攝食。若營養素攝取不足會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學習效果、運動成績、工作表現和身體健康。碳酸飲料含有砂糖,會使體重增加、同時也易養成嗜甜的不良飲食習慣,牙齒健康也有不良的影響。碳酸飲料有磷酸,磷酸會降低體內鈣的吸收,影響骨骼生長及身高的正常發育,喝可樂的人易骨折。可樂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會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加速心跳及呼吸;會刺激胃酸分泌,傷害腸胃。長期飲用會上癮,一旦不喝,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無精打采或頭痛。若長期過量飲用,便會有消化不良、頭痛、失眠、神經質、發抖、易怒、心跳加速等慢性中毒現象。
在平時,他也這樣。有一次,在吃飯時,弟弟拿著一瓶可樂在喝。我便斥聲大罵,小孩子家不喝湯喝可樂成何體統。這時爺爺走了過來,開口便說:“喝瓶可樂又不要緊,你自己才不應該喝才對。你弟弟喝了又不要緊。”當時我聽了這話十分生氣,但他是爺爺于是我就沒說他。
《歡樂頌》的熱播不僅吸引了觀眾集中討論都市女性各種生態,也牽扯出了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成長和性格的影響,其中蔣欣飾演的樊勝美的父母就“走紅”網絡,他們所體現的“奇葩”特質能成為熱議話題也恰好印證了當下社會的家庭現象。 重男輕女
樊勝美的家庭來自縣城小地方,父母都出身貧寒,并且帶有嚴重“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偏心是他們毫不掩飾的表達。即便哥哥是個草包,啃老、啃妹妹,但是父母還是竭盡所能袒護兒子,用樊勝美的積蓄填補無能兒子的生活無底洞。比如用女兒的錢為兒子的房子買首付,不愿將房子過戶給女兒甚至拿她當外人,哪怕勸女兒放棄租房也不愿抵押兒子的房子,種種行為令人心寒。在如今社會,這樣重男輕女的現象仍然存在,影像的夸張卻刺痛了作為家庭弱勢者的神經――這種不受到重視和關愛的孩子內心一定是想逃離家庭的。 予取予求
樊勝美父母另一個奇葩之處在于對有經濟能力的女兒的壓榨,簡直如“吸血鬼”一般予取予求,盡管很大程度上他們并沒有貪婪地作為享受,是某種“不得已”,但是已經造成了子女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樊勝美在上海作為資深HR收入穩定,但是她完全沒有積蓄,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貼補家用以及為哥哥“買單”,她為家庭做的奉獻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個世界有種父母是貪得無厭的,是將子女對自己的“無底線回報”認為理所應當的,在很多時候子女們卻逃不開這種血緣親情和道德層面的枷鎖,從而一而再地被父母“壓榨”。你看,即便樊勝美的父母不愛她,但是二老來上海走散,還是讓女人心疼擔心到失魂落魄。 毫無尊嚴
或許因為受教育程度有限,或者是經常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自我意識,樊勝美的父母在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尊嚴、永遠想要求助別人的“弱勢群體”姿態。可能對于窮苦的家庭而言,尊嚴是奢侈的,但是對樊勝美來說,正因如此,尊嚴是她最后的驕傲。所以當父母在求助曲筱綃并向她下跪的時候,對于樊勝美而言,這是超越經濟打擊的尊嚴打擊。父母、家庭的弱勢也容易造成自己的兩種極端,一種是同樣看輕自己,一種是一心想出人頭地找回尊嚴,并且從而變得尤為勢利,在樊勝美的身上,她就是第二種情況。
一、“阿央白”是白族民間普遍存在的子嗣習俗的集中體現
據陸家瑞先生調查,每年到石寶山會期(每年農歷八月初一前后),四區八縣都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無兒的、將要結婚的人,來向“阿央白”祈嗣。祈嗣者以香火素齋供奉,并在“阿央白”上涂抹香油,用銅錢刮石粉作“孕藥”,通過敬香、供奉、吟詞等儀式,把自己(祈求子嗣)的要求和愿望表達出來,傳達給信息載體“阿央白”,從而得到一種滿足和安慰,增加對生育的信心。在1958年出版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文物調查資料》一書中《南詔大理國歷史遺址及社會經濟調查紀要》一文也同樣說道:崇拜“阿央白”的多數是白族婦女,已婚婦女無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婦女,常來焚香祈禱。從書中記錄的調查資料來看,“阿央白”祈嗣活動在劍川一帶白族已婚婦女中是很普遍的,但活動并不強調儀式的系統規范,也沒有系統的理論,“阿央白”并非像神o一樣為人們供奉,并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它在活動形式上表現出白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人們向“阿央白”祈嗣,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信息傳遞、情感交流的過程,目的是通過簡單儀式的信息傳遞實現子嗣的美好愿望。
“阿央白”是白族民間子嗣習俗的集中體現,類似“阿央白”的祈求子嗣習俗在大理白族地區十分普遍。在喜洲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都要到靈慧寺舉行求子嗣的廟會,洱海周圍十數里的村寨,只要夫婦不育的人,都雙雙而來求子嗣,尊奉之神俗傳為大理國段氏之主,自金沙江上獲一浮木所雕成的神像,認為是“有求必應”。白族求子嗣習俗在民間較為普遍崇奉的具體神是“子孫娘娘”或“痘神”,由于白族崇信佛教,所以也崇奉“送子觀音”。這些神靈往往供奉在山神廟或白族本主廟的一角。有些白族村寨沒有供奉“子孫娘娘”、“痘神”的,祈求子嗣的人也就在山神或本主像前行香祈禱。①
從這些活動習俗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白族民間求子嗣習俗大致有三個特征:第一,祈嗣活動有固定的崇拜祭祀對象和特殊的儀式行為,但不強調儀式行為的規范性。第二,有特殊的活動群體。祈嗣活動群體大多是已婚無子嗣的;祈求多育子女的;有女無兒的白族婦女。第三,祈嗣活動有特殊的目的性。從活動群體來看,祈嗣者不僅祈求獲得生育的能力,還祈求生男,反映了當地白族的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繼嗣觀的一面。
二、“阿央白”祈嗣活動反映出的白族傳統繼嗣觀
在“阿央白”祈嗣活動中,活動的主體祈嗣者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一個對象。陸家瑞先生的調查中明確寫道:每年到石寶山會期,四區八縣有婚后不孕的和有女無兒的、將要結婚的人,來向“阿央白”祈嗣。另外《南詔大理國歷史遺址及社會經濟調查紀要》一文也說:崇拜“阿央白”的多數是白族婦女,已婚婦女無子嗣,或祈求多育子女的婦女,常來焚香祈禱。從兩篇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到“阿央白”前祈嗣的多是當地白族婦女,這些婦女主要有三類:一是已婚無子嗣;二是祈求多育子女;三是有女無兒。這里第三類祈嗣者應特別引起重視。以往在研究“阿央白”時對第三類活動主體關注不多,通常籠統地把“阿央白”祈嗣活動的主體概括為祈求子嗣的婦女,忽略了“阿央白”活動主體承載的許多信息。第一、二類祈嗣者,她們的目的是希望獲得生育或更強生育能力,而第三類祈嗣者,她們祈嗣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生育,而是要祈求生兒子,它與前兩類祈嗣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前兩類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本能需求,而第三類祈嗣者的目的反映的不僅只是這種需求,同時還反映了當地白族的重男輕女的子嗣觀念,它引申出“阿央白”祈嗣活動的一個新的文化涵義。“阿央白”祈嗣目的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概括為三個,即祈求生育、多子和生男,三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子嗣,但從具體關系上來看則反映了祈嗣者生育價值觀發展的過程,即首先是獲得生育能力,這是一種本能要求;其次是多育能力,這是社會生產的根本要求;第三是生男兒,是較前兩者更高層次的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生育價值觀的體現,反映了白族傳統社會組織原則和傳統道德思想,而這種生育價值觀主要緣于白族傳統的繼嗣觀念。
在傳統社會中,白族對繼嗣這一家庭組織原則十分重視。白族以宗族為家庭單位,構成社會基本組織,形成了以父權為中心的宗族主義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因此,白族講求父系繼嗣,只有男子才有繼承財產的權利。繼承者首先是兒子,有女無子的,可以招贅女婿。出嫁婦女無財產繼承權,在家庭中不能作主,社會上沒有權利,處于及其卑微的地位。②白族把姓氏視為傳宗接代的重要標志之一,子女通常隨父姓,贅婿和養子必須改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沒有生兒子在白族看來就是斷了香火,贅婿和養子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采取的一種彌補手段,通常贅婿的社會地位也是很低的。在傳統白族家庭中,堂屋內大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著家族香火的延續,而祖先牌位上完全是以男子來續系的,延續家族香火的責任是由兒子承擔的,在白族傳統的繼嗣觀念影響下,重男輕女的現象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在“阿央白”祈嗣活動中,即便有了生育能力的婦女也還要到“阿央白”前祈禱膜拜,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祈求生男,可見這種影響已滲透到了白族的生活習俗中,甚至左右了白族傳統的生育觀。
三、儒家孝道思想對白族傳統的繼嗣觀的影響
白族傳統的繼嗣觀為何重男輕女的現象如此突出,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白族是一個較早接受儒家思想的民族。“在公元開始的那幾年里,云南已傳播儒學了”。③到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統治階級積極推崇儒學,如《南詔德化碑》中所記“不讀非圣人之書,嘗學字人之術”一樣,甚至達到“本唐風化”。南詔時期,據學者考證是白族作為一個民族群體形成的時期,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作為漢文化的精髓因此被白族廣泛接受并成為精神文化的主流是必然的選擇。
孔子是儒家思想開山鼻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為仁之本”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先愛其親,才能推及于愛人,提出子女要善事父母,孔子把人生最高原理的“仁”與善事父母的一般行為“孝”連到了一起,仁不僅是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此指個性品質修養)的實踐完全是個人自覺的行為,而奉行孝道(即踐履社會關系中的倫理)就是“為仁“的起點。孔子緊緊圍繞善事父母這一核心內涵,提出了豐富的重要觀念和規范,完成了孝從宗教到道德,宗族倫理向家庭倫理的轉化,使孝成為儒家仁學思想體系的基礎與起點。在孔子以后的儒學發展中,“孝”始終成為儒家思想核心內容不斷升華和完善。在儒家早期經典《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倡導的“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中,“孝”的重要實踐行為從善事父母具體到宗族的延續、家庭的繼嗣,把傳宗接代擺在首位。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要把組織家庭,生育子女當作義不容辭的義務,否則就為不孝,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懲罰。所以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人們“有子萬事足”,“斷子絕孫”則是人之最大不幸,甚至是家族乃至社會最大的憂慮。
白族傳統文化在形成時期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白族的孝道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一點在繼嗣觀念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白族崇拜祖先,重視祖墳祭祀,信崇《孝經?圣治章》“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的理論,家族的香火的永恒延續和生命的無限傳承就是子孫的再生,子孫的生命就是父母及祖宗生命的延續,有了生命的延續,才能尊祖敬宗,善事父母,孝行天下,這也是白族傳統社會組織原則的根本需要。所以,在傳統家居中許多家堂屋內都供奉有“祖先牌”,象征著家族香火的延續。在白族傳統孝道中,孝行首先是要有后,延續家族香火,而白族講求父系繼嗣,延續香火的責任是由兒子承擔的,因此,重男輕女的思想十分突出,無后為大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甚至直接影響了白族社會價值觀及家庭倫理道德精神思想的構建。由此看來,諸如“阿央白”祈嗣活動等普遍存在于白族民間的求子祈嗣習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家族香火,活動者企望通過祈嗣活動進而得到社會的認同和價值評價,這種評價標準就是當地白族傳統的孝道理論思想長期形成的繼嗣觀,而這種繼嗣觀的精神實質就是儒家孝道思想。
四、“阿央白”祈嗣活動的精神核心是對白族傳統孝道思想的社會踐行
我們可以說,白族傳統的繼嗣觀的核心實質就是傳統孝道理論思想的一種體現。因此,要探尋以“阿央白”祈嗣活動為代表的白族繼嗣活動的精神實質,必須從白族傳統孝道觀念入手。“孝”之初始涵義除了尊主敬宗外,還有一種含義就是生育子女,傳宗接代。④二十世紀周予同先生發表了《“孝”與生殖器崇拜》一文,第一次揭示了“孝”與生殖崇拜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指出“儒家的思想為其出發于‘生殖器崇拜’與‘生殖崇拜’,所以郊天祀地,祭日配月,迎妻納妾等一套把戲,都與‘孝’有一貫關系。”“因為崇拜生殖,所以主張仁孝;因為主張仁孝,所以探源于生殖崇拜,二者有密切的關系”。⑤儒家思想把“孝”不僅視為保障人口綿延的一套規則,同時把交媾生育從人的自然本能上升為一種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孝”。從“阿央白”等祈嗣活動的內容看,它確實與生殖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可以說是探源“孝”原始初意的一種行為方式,是一種“孝”文化行為的具體事象。在這具體事象中,活動主體即祈嗣者目的是祈求子嗣,這種目的的動因主要來源于完成傳宗接代的世俗義務。當地白族婦女受傳統孝道的約束和評價,把承續煙火當作實現社會價值的途徑,通過祈嗣活動來體現孝行的行為,使祈嗣活動上升為行孝的一種社會行為,而這種孝行思想則構成了傳統繼嗣觀的思想核心,在這種思想下產生的行為則形成了傳統繼嗣觀的社會活動形式。因此可以這樣說,白族傳統的繼嗣觀是維系社會家庭的一種組織原則,“阿央白”祈嗣活動作為繼嗣觀表現出的行為方式,是以白族傳統的孝道為精神核心的,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踐行孝道。所以,“阿央白”等祈嗣活動在傳統繼嗣觀的精神支撐下,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卻始終為當地白族婦女作為孝行的社會規范所繼承。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祈嗣活動在儀式、規模等表現形式上呈現出社會特征的差異,但在這種傳統精神紐帶的維系下,祈嗣活動一直為當地白族所傳承,也正是到了在現代文明的社會的今天,白族民間求子祈嗣活動仍然得以傳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總之,以“阿央白”祈嗣活動為代表的白族民間求子祈嗣習俗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是白族民俗文化傳承的載體。學術界目前對“阿央白”的起源仍持不同的觀點,因此本文在論及“阿央白”時,故不論及起源問題,而僅從祈嗣活動行為的本身進行分析,以“阿央白”祈嗣活動為個案,對白族傳統繼嗣觀與儒家孝道思想之間關系試作探討。
注釋:
①趙櫓《石鐘山第八號窟“錐狀物”辨微》,《大理方志通訊》1987年3期,第72頁。
②《白族簡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240頁。
③方國瑜《漢晉至唐宋時期在云南傳播的漢文學》,《方國瑜文集》第一輯第354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肖群忠著《孝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1頁。
【關鍵詞】產婦;產褥期;壓力源;對策
The pressure of lying-in woman during puerperium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Shang-hua.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ushun Country,Sichuan Province,63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and discuss the sources of lying-in women’s pressure during puerperium and the decompression countermeasure.Methods Choose 100 lying-in women of normal labour cases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in our hospital to do a form-fill-in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 The sources of the lying-in women’s pressure are the lacking of parturient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and the family members' bias of preference of boys to girls,and so on.Conclusion To aim at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pressure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lying-in women’s pressure,and then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Lying-in woman;Puerperium;The sources pressure;Countermeasure
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從胎盤娩出至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的一段時期,稱產褥期,一般需要6周[1]。在此期間,產婦各器官系統處于恢復未孕狀態的變化過程中,各種壓力會使其心理、情緒發生一些變化。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產褥期產婦的壓力源及減壓對策,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本院2008年1~10月正常住院產婦100例,年齡21~35歲,初產婦70例,經產婦30例;剖宮產40例,順產60例。文化程度:大專及本科10人,高中20人,初中50人,小學20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壓力源種類,壓力大小及個人特征三個方面。壓力大小用“很大”、“較大”、“很小”、“沒有”來描述。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問卷100份,回收率100%。
2 結果
2.1 壓力程度 被調查的產褥期產婦無壓力者為0,產婦表示壓力“很大”者占46%,產婦表示壓力“較大”者占43%,而表示壓力“較小”和壓力“很小”的為7%和4%。
2.2 相關因素 產褥期產婦壓力大小與是否為初產婦、家庭財力、家庭成員、文化背景、年齡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與文化程度呈顯著相關關系,文化程度越高,壓力越小。
2.3 主要壓力源(見表1)。
3 討論
3.1 產褥期產婦壓力源分析
3.1.1 缺乏育兒經驗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成為社會人口發展的趨勢,因此,獨生子女的健康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嬰兒剛出世時,產婦心情又喜又憂,擔心嬰兒的健康,迫切渴望借鑒經驗,更好地撫育他。
3.1.2 缺乏育兒知識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及獲得育兒知識信息渠道來源不一,大多數孕婦無相關母嬰保健知識或者知識甚少,因此,渴望獲得有關知識的欲望強烈。如嬰兒是否吃飽?喂養不當會給嬰兒造成什么影響?如何給嬰兒清潔身體?如何與嬰兒溝通?
3.1.3 家庭成員重男輕女偏見的壓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重男輕女的偏見驟然減少,但本組多數為農村婦女,這種觀念仍舊存在,因此,丈夫、公婆對嬰兒性別的態度也會使產婦產生更多的擔心。
3.1.4 丈夫因工作及其他原因不能更多照顧孩子 產褥期產婦情感較脆弱,內分泌變化也會使其情緒不穩定。因此,迫切渴望丈夫的關心及愛護、渴望丈夫在此期間陪伴自己和嬰兒。
3.1.5 擔心身體恢復較慢,不能照顧好嬰兒 由于有的產婦采用剖宮產術,有的經會陰側切分娩,分娩后恢復較慢,再加上傷口疼痛,不能久坐,不能很好照顧嬰兒,也產生一些心理壓力。
3.1.6 擔心因喂養影響形象而又怕耽誤嬰兒生長發育 擁有此種心理的產婦多數為文化水平高,從事白領職業的女性。既擔心喂奶影響自己形象,又擔心不喂奶而影響嬰兒健康,因這種矛盾心理而致焦慮。
3.1.7 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壓力 有的產婦家庭無固定收入,住院分娩期間又增加了開支,從而產生自責感、內疚感,此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母嬰健康。
3.2 減輕壓力的對策
3.2.1 組織一部分有經驗的產婦在住院期間進行現場交流互動,傳授育兒經驗;同時,護理人員一對一的、面對面地講解育兒知識。使產婦增加信心,減輕焦慮。
3.2.2 進行母嬰保健知識培訓。①利用晨間查房,由主管醫生講解,下午由責任護士專職講解;第2天,由護士長督查產婦的掌握情況。講解如何哺乳,如何防止嗆奶,新生兒的生理特征,如何促進嬰兒健康,如何進行母嬰溝通技巧;產褥期產婦飲食、衛生、鍛煉等方面內容;②發放自制插圖小冊子、圖畫等,具有通俗性、科學性,產婦易于接受;③科室、母嬰同室設置電視,播放光碟,傳播母嬰保健知識;④設置產后訪視電話,重點對出院后的產婦進行追蹤督導服務,通過產婦了解嬰兒喂養及生長情況。本組100例均接受電話訪視,效果良好。
3.2.3 力勸丈夫請假陪伴妻子,對于不能請假的,教會其與妻子、嬰兒溝通的技巧:①首先讓丈夫認識到自己作為“丈夫”、“父親”角色的重要性;②閱讀有關母嬰保健的書籍,掌握相關知識,指導產婦如何處理,共同探討育兒技巧;③每日上班前對產婦問聲“好”,抱一抱嬰兒,進行非語言溝通,促進嬰兒生長;④下班盡可能早回家幫助產婦照顧嬰兒,周末減少娛樂時間幫助產婦適當鍛煉,減少產婦心理孤獨感。
3.2.5 對于住院期間的產婦,盡可能安排光線適宜,環境安靜清潔通風的單獨房間,注意休息,進易消化而營養的飲食,提高機體抵抗力。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6~12 h內即可起床做輕微活動,于產后第2天可在室內隨意走動,再按時做產后健身操。行會陰切開或行剖宮產的產婦,可適當推遲活動時間。待拆線后傷口不感疼痛時,也應做產后健身操。對于出院的產婦,向家屬交待,讓產婦多攝入骨湯、魚湯、雞湯類并注意活動。電話回訪中詳細訪問該產婦產褥期情況,如惡露、傷口愈合情況,母乳喂養等,給予必要指導。
3.2.6 針對白領女士,詳細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使其知道母乳中含有抗體,能抵抗嬰兒腹瀉、肺炎的發生,是育兒的優質天然食品等諸多好處,消除其矛盾心理,并指導產婦進行產褥期保健操的運動,以促進腹壁及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使產婦欣然接受母乳喂養,為嬰兒的健康提供保障。
8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姐姐給我報聽寫,有一個詞語我不會寫,姐姐讓我空著,我不愿意,就躺在地上耍賴。其實我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我想,我這樣你總會告訴我怎么寫了吧。我的叫聲驚動了媽媽,媽媽快步的從房間了走出來,聽了姐姐的敘述,生氣了。“你給我起來”我聽到了火藥味。可是我沒有起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也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大的膽子。我繼續耍賴,并且大聲叫喊著,抗議著。“起來”母親的聲音又高了幾個分貝,我沒有起來,卻哭了出來,眼淚就隨著我的眼角流出來,我甚至還能感覺到它是溫熱的。但是,這并沒有博得母親的同情,反而讓她更生氣。母親一把把我從地上拉起來,我甚至還沒有站穩,母親就伸出她的手開始打我,我感覺身上到處被打的很痛很痛,就用更大聲哭喊表示我的抗議,一下子,一個家充滿了我的哭喊聲,和母親的呵斥聲,當然還有一些雜亂的聲音,不過我并沒有聽清楚。我只是感覺自己溫熱的眼淚順著眼角不停地流下來,我甚至沒有顧上去擦掉它,就任它流,一直到一張臉上到處是水的痕跡。我想,那時侯我的眼睛一定紅的像兔子一樣。我以為母親會停止責罵,讓我繼續聽寫,因為大人都那樣,就喜歡看孩子哭。(那時候就是這么理解的)然而,母親卻用她的食指指著我的鼻尖,沖我喊著:“不許哭。”其實不也不想哭,也不想對母親認輸,可是眼淚哪里是說止就止的住呢?眼淚沒有再流了,但喉嚨里還是發出“唔唔”低沉的哭喊聲,母親揚起她的巴掌,重重的打在我的身上,再次重復“不許哭”。最后好像是我妥協了,也不知道是母親打累了,事情最后的結局在我的腦海中也并沒有留下很深刻的影響。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母親的用意。那次,我好像是長大很多了吧。母親告訴我小的時候她差了一點點就不能讀書,而原因就是影響中華民族很多年的觀念——重男輕女。母親告訴我她生活的苦難上怎么熬過來的,告訴我她的童年。才明白,也許是因為母親小的時候受夠了重男輕女的傷害,所以她才要求她的女兒,不能小家子氣,她的女兒要背負起責任,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要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樣頂起頭上的一片天!我相信是母親讓我學會堅強,不要為了芝麻綠豆而落眼淚;讓我學會了尊嚴,不能讓自己變成小丑。
我想,或許就是那一刻,人生的含義讓我讀懂,同時也讀懂了母親對我的愛。愛可以有很多很多種,但母親的愛被她深深的打在我的身上,是我身上無法抹去的烙印,是我腦海中無法忘卻的回憶。
關鍵詞:計劃生育,農村,育齡夫婦,心理問題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Lu Shuhua Zeng Lianxiang Dai Shuilan Xiao Liu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Survey of 200 cases of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were m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self evaluation table to coll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ral couples to 100 on, for the analysis of group city,100 of coupl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of rural couples a city couple more serious, the acceptance of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free birth contro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ersonnel visited times are less than city couple, and incentives for family planning, a boy is necessary and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prenatal sex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Conclusion: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is still common,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Rura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040-01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明確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該國策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但農村育齡夫婦觀念較為滯后,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為分析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的心理問題,我站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先將測試方法與結論敘述如下:
1 過程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站采取自創的測評表對200例城鄉夫婦進行對比測試,其中農村夫婦100對,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為26.3±5.4,平均受教育9.2±3.4年,其中初產婦38例,非初產婦62例,為分析組;城市夫婦100對,年齡27-35歲,平均年齡為28.5±6.1,平均受教育15.6±7.1年,均為初產婦,為對照組。兩組對象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可作為本次分析樣本參與評測。
1.2 測評詳表:①首先使用Feifel H等[1]編制的醫學應對問卷(MCMQ)調查其心理焦慮、抑郁情緒及應對方式,宏觀評測城鄉夫婦的心理狀況;
②使用我站自創評測表進行心理咨詢,其內容為:①是否接受過計劃生育教育;②是否可以免費收到計劃生育相關藥物用品;③是否有計劃生育服務人員走訪;④計劃生育是否有獎勵;⑤是否覺得有必要生個男孩;⑥是否會做產前B超查看胎兒性別;⑦您對計劃生育的看法。其中,第⑦題為開放性問答,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作答。
1.3 注意事項:對發放測試表的計生服務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確保其能有效指導對象完成測試;所有對象均進行無記名測試,兩份調查表均僅記錄測試對象是否為農村夫婦,后回收完整評測表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對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當p<0.05時,認為其具有統計學差異性。
2 結果
2.1 根據我院進行的城鄉夫婦心理狀況對比,總結數據如表1。農村夫婦平均焦慮評分為165.8,城市夫婦為152.4,農村夫婦心理焦慮狀況較城市夫婦稍嚴重(p<0.1);農村夫婦接受的計劃生育教育、免費計生藥品、計生服務人員走訪次數均少于城市夫婦(p<0.05);而城市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測性別的比例明顯小于農村夫婦(p<0.05)。
2.2 我站自創的問卷第(7)題收集到的狀況可總結為:農村婦女對生男孩傳宗接代、安慰丈夫及其家族的愿望較明顯,若可獲得相應獎勵扶助,也會大力配合計劃生育。3 討論
我國相關法律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但計劃生育在農村的普及貫徹一直不很理想,通過本站調查問卷測評可發現,農村夫婦接受計劃生育教育率僅為48%,其得到免費計生藥品的比例僅為15%,由于農村夫婦受教育程度較低,受“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俞立英[2]的研究中發現,農村產婦因擔心計劃生育會影響社會地位和性生活,其心理焦慮程度會上升,這一點在本次測評中也得以證實,但由于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夫婦逐步開放二胎制度,使得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的育齡期心理焦慮評分差別較小(p<0.1)。而隋永麗等[3]經過分析,得出通過服務人員走訪、對患者的心理安撫等方式,能顯著改善育齡夫婦的心理狀態。我站通過農村夫婦與城市夫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農村夫婦的計劃生育獎勵、生男孩的必要度及產前B超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的比例明顯高于后者(p<0.05),說明農村夫婦仍有較高的生男孩的期望。綜上所述,農村計劃生育育齡夫婦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且重男輕女現象仍較為普遍,應對其進行合適的計生教育、心理安撫,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蔡福滿, 彭李菜, 王一婷, 等.溫州農村地區不同人群計劃生育知信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21): 3003-3006
關鍵詞: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差異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重點選取陜西省農戶進西安市長安區農村行抽樣調查,條件是有子女且子女達到人學年齡的家庭。全區共25 個街道辦事處,671 個行政村、21 個居委會,2013年長安區戶籍總人口為103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3.62萬人,非農業人口20.35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43%。2013年長安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460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12695元。
1.2 調查取樣
調查取樣堅持以經濟水平為標準,力爭具有代表性。選取經濟水平較高的鄉鎮1個:郭杜街辦。中等的1個:王曲街辦;低等的1個魏寨街辦。每個街辦選取有代表性的一個行政村進行調查。郭杜街辦選定小居安村,地處大學城開發地段,收入來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辦選定棗園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進城務工。魏寨街辦選定彭村,侯坪村,此地離市區較遠,收入方式還是主要靠在家務農。此次調查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345份,有效問卷345份,有效率86%。
1.3問卷設計與填答方式
問卷共設計20道選擇題,3道多選,其余均為單選,1-5題為家庭基本情況,其余題目涉及家庭教育態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財力、情感、人力)、失學問題(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資選擇問題(選擇子女、選擇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法,比較法,實證法,問卷調查法 和訪談法等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
二.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差異性研究
2.1.家庭結構對教育投資行為的影響
在家庭有困難,僅能維持少數或一個孩子的教育時,不同的家庭類型所做出的選擇存在差異性。每個家庭的選擇標準基本上都是首先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其次是選擇年紀小的和男孩,選擇男孩這一點突出的表現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現一定的性別偏向是與傳統農村思想觀念的形響分不開的,幾千年的重男輕女思想對人們的選擇會又有一定的影響。產生年齡偏向是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關,年齡大的孩子在體力上勝過年齡小的孩子。因此,年齡大的孩子往往會過早地成為父輩的家庭勞動的接班人,年齡小的孩子自然獲得繼續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再者,在人們的觀念中,處處遷讓著小的,寵小的觀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況下產生偏小的行為。
2.2 家庭結構對教育投資選擇的影響
在畢業后未升上高一級學校的的選擇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選擇讓孩子回家務農和務工,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經濟壓力,愿意讓孩子回家務農務工,而且也能看出在農村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重男輕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到學校繼續讀書這一選擇模式上,選擇比率最高的依次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獨生子30.4%結構的家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認為,在農村雖然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確定以后,人們也樂意接受事實,反而拋開缺子的遺憾,而更加珍惜現存的人力資源,力圖孩子在學習上可以出人頭地。
2.3家庭收入對教育選擇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1類的,有20%的家庭選擇讓孩子直接務工或務農,而經濟狀況為2類,3類,4類,5類.6類的分別有6.75, 68%,4.8%,0%,0%的家庭選擇讓孩子直接回家務農或務工。相比之下,家長更愿意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其學校繼續讀書,而不是想辦法找路子,若辦不成只好回家。在各類所選擇的項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職業技術學校學手藝技術學校,不甘心直接將孩子變為勞動力,而是想其經過職業培訓后再謀出路。
總之,我們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對家庭教育投資選擇產生重要影響。面對被教育制度淘汰下來的學生,家庭是否繼續對其進行教育投資,并不是經濟所能解決的問題,大多數家庭的首選模式是送到職業技術學校經過培訓后再謀職業,其次是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高一級的學校繼續讀書。由此可見,農村家庭并不會就因為經濟狀況而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別差異對教育期望的影響
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專,大學本科三個方面的比例高于母親,而母親在研究生和出國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這兩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親。這說明,在農村,母親往往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親對子女讀書的選擇民主性比較強,留有空間讓子女自己選擇。
2.5 父母性別對教育投資選擇的影響
在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選擇成績好的孩子繼續接受教育,而且在這一項上母親所占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父親,說明面教育投資選擇的時候,母親能夠做出更理智的選擇判斷。在不分成績選擇女孩和選擇年齡小的孩子上,父親所站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母親。這說明,在感情上,父親更加喜歡女孩,關照年紀小的孩子。這也與我們的猜測相吻合。
2.6 父母性別對未升上高一級學校的影響
未能升上高級學校的時候,父母的首選都是將孩子送到職業技術學校或者培訓班學習手藝。但在想辦法找路子方面,父親所占的比例要明顯的高于母親,而在不惜一切代價為其找學校繼續讀書方面,母親所占的比例又遠遠高于父親。這說明母親更希望孩子學文化,將來找個好工作。而很多父親則認為只要盡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
三,結論
經過本次調查研究,筆者發現,思想上,農村家庭普遍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碼能讀到大學本科,躍出農門,學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動上,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財力。但少數家庭仍存在重男輕女現象。
同時,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因家庭結構、家庭收入而異,且父母間投資行為存在差異性。
再次,經過筆者討論分析,認為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屬微觀性的實證分析與研究,數據分析過程中,運用統計百分比多,計量經濟學模型綜合評價少;描述多,深層次推理少;現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對策少。因此,結論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2)調查取樣因對一個縣進行,因此,研究結論適合同類地區,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黃榮生.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管教態度的關系研究.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7)
[2]李百珍,關穎.家長教育觀念研究.天津師大學報,1995,(4)
出賣親生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為牟利或其他非法目的,將有遺傳關系的子女賣給他人,并收取一定費用的行為。該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在我國理論界存在長期廣泛的爭議,但是應該以拐賣婦女兒童罪定罪處罰是大多數學者堅持的觀點。該行為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被出賣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權等犯罪客體,客觀行為上符合拐賣兒童罪的構成要求。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條第二款之規定,父母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完全符合法條規定的行為。刑法上關于犯罪主體的規定并沒有排除被害人的親屬,主觀方面要求故意且具有出賣的目的而非以營利為目的,出賣親生子女只要是故意出賣而不論其目的均可構成此罪。
二、出賣親生子女和出賣非親生子女
( 一) 行為處理方式不同
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根據主觀方面的有所不同,應該予以區別對待。大部分可能是出于無撫養能力,逃避國家政策,婚姻家庭原因,確實難以撫養子女,將子女交于他人收養,并收取一定費用,這屬于放棄撫養權,情節嚴重的,符合遺棄罪構成要件的,應該按照遺棄罪處理; 情節輕微的,應該予以批評教育。
但是對于出賣非親生子女的,符合拐賣婦女、兒童罪中的出賣行為,并且此出賣單純是為了交易而換取金錢等利益,社會危害性較大,筆者認為,就應該以拐賣兒童罪處理,這也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
( 二) 行為主觀方面不同
出賣親生子女,確實存在一些情形,如父母生活條件較差,缺乏撫養能力,期望子女能過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無奈送與他人收養,有利于其健康成長的。總結《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 以下簡稱《紀要》) 的內容,即對于買賣至親的案件,要區別對待。以販賣、牟利為目的收養子女的,應以拐賣兒童罪處理; 對那些迫于生活困難,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而出賣親生子女或收養子女的,可不作為犯罪處理; 對于出賣子女確屬惡劣的,可按遺棄罪處罰。在特定的客觀生活條件下,將親生子女送與他人收養的行為應不構成犯罪,這也是符合《紀要》最根本的精神,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觀,有利于社會穩定。
出賣非親生子女,則是完全把兒童作為商品進行交易,換取非法利益,嚴重侵犯兒童的生命健康權和人格尊嚴,擾亂社會正常秩序,責任要比出賣親生子女大,這也是罪責性相適應原則的要求。
( 三) 出賣親生子女難以識別
民間送養行為和出賣親生子女在客觀上的不同,需要仔細甄別。將親生子女交于他人即讓渡撫養權,無論是通過合法的送養手續讓渡還是未經合法程序的私自將子女送養,最重要的一點需要被關注,就是其主觀目的究竟是否是謀取非法利益,是否通過此行為在客觀上謀得收益,而這也是難以取證的,需要通過客觀行為來推斷。而且,該種行為一般僅有雙方參與,難以被第三人知曉,其危害行為難以被司法機關發覺,以至于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更有甚者,在司法實踐中,有出賣親生子女的目的是為了給他人提供器官等,除了構成故意傷害罪以外是否也構成拐賣兒童罪,值得商榷。《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意見》并沒有對非法獲利的對價進行解釋,也未明確出賣是否專指轉移監護權。至此,為了剝削他人的性價值、勞動價值、身體器官等而將子女至于第三者監管控制之下的行為,能否構成出賣親生子女而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缺乏了判斷標準。
因此,這也是在實物中處理的一個難點,必須規范民間送養行為,才能辨別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及時做出應對和處理,對確實靠出賣兒童牟利的行為依法嚴懲。
三、出賣親生子女行為入罪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一) 出賣親生子女入罪可能
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根據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和客觀方面的不同,大致分為三種情況。首先,行為人確實出于生活、家庭等困難,難以繼續撫養子女,而將親生子女送與他人撫養,可能也收取了少許的所謂營養費感謝費等,但整體評價而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并未造成極大傷害,反而有可能生活的更好,并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此,可予以批評教育,而不以犯罪論處。其次,有的觀點認為,將親生子女出賣他人,而且還收取了費用,等同于將撫養權轉賣他人,收取費用屬于情節嚴重,應該按照遺棄罪定罪處罰。最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拐賣兒童罪沒有規定特殊主體,而屬于一般主體犯罪,出賣親生子女就是屬于拐賣兒童罪中的出賣行為,嚴重威脅兒童的身心健康,就應按照拐賣兒童罪定罪處罰。
( 二) 出賣親生子女入罪必要性
要追究出賣親生子女行為的責任,在我國現有法律中,有明顯體現的地方是: 《刑法》第二百四十條,拐賣婦女、兒童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遺棄罪; 《收養法》第三十一條; 以及2010 年4 月1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 。
《意見》規定: 不是出于非法獲利目的,而是迫于生活困難,或者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私自將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送給他人撫養,包括收取少量營養費感謝費的,屬于民間送養行為,不能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對私自送養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符合遺棄罪特征的,可以遺棄罪論處; 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該司法解釋在《紀要》的基礎上,將規定變的更為細致,使處罰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變得有法可依,使變得具有可操作性,也反映出國家懲罰該行為的決心。雖然該司法解釋的規定使處罰出賣親生子女的行為變的更為具體,但是并沒有完全解決如何將其有效納入犯罪的問題。
( 三) 現實緊迫性
一些父母,尤其在農村,由于存在種種原因,確實無能力撫養而將子女送與親戚或者熟人以使子女將來能夠獲得更優質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確實不是為了謀取利益且雙方相互了解而收養方也給予其少量的費用表示感謝,則不能等同于拐賣兒童中的交易費用,不作為犯罪處理較妥;但是,私自送養行為造成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嚴重損害的情況下,可以按遺棄罪定罪處罰; 如果主觀目的就是為了出賣而獲取利益,筆者認為此行為屬于出賣,已然構成拐賣兒童罪。
多年前左小祖咒曾說他在金星面前“自愧不如”,因為后者“把自己的割了”的行為夠極端,而從前者的審美來看,極端顯然是一個藝術家成就的關鍵佐證。未料到多年后在同樣的佐證下,金星被浙江廣電總局取消了她在電視節目《非同凡響》里的評委資格。因為無論在白紙黑字的已頒法令,還是在約定俗成的傳統倫理中,我們都找不到做過變性手術的人不能具備公眾人物身份這一條,所以,為了討回公道及維護自己的公民權利,金星在微博上對自己的遭遇表示了憤慨和抗議,并要求廣電總局道歉。
其實,作為當代舞蹈家,金星早已是公眾人物,當年做變性手術時亦在一定范疇內遭到議論,但她這么多年來的活動及影響基本還拘囿在藝術圈內,卻隨著她近來在《舞林大會》、《非同反響》兩出輻射全國、收視率頗高的選秀類電視節目里擔任評委,她尖刻、精到,特別在《舞林大會》中對參選明星毫不留情的評語令她名聲鵲起,甚至有觀眾將這個節目視為金星的單口秀來看。這說明她已成為了真正的,在市井間具備號召力的公眾人物,那么也可以說,她成為了自司馬遷和鄭和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位得到平民百姓尊敬愛戴的去勢之人。突然想知道,若前兩位復活,他們亦有興趣在《中華大講堂》之類的節目露個面的話,廣電總局該如何是好呢?
人在出生前沒有選擇自己性別的權利,那么成人后可以有嗎?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也不是一個醫學問題,這是一個基本國策問題。教科書一直教導人民要改掉重男輕女的陋習,說不論男孩女孩都將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那么,若將這種價值觀理解為“性別不會影響一個人的能力和本質”的話,老子割掉,應也不會荼毒社會吧?弄懂廣電的心,難過海底尋根針―我就是搞不懂人家是男是女怎么就令你夜不成寐了,難道真怕金星會引發變性潮流嗎?若果然如此也好,不是說現今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嘛,一部分男的成為女的,陰陽得以協調,堪稱是對維穩大業的卓絕貢獻。
管人說方言、管人抽煙、管人喝酒⋯⋯這次干脆把銳利的目光投向了人家的褲襠里,廣電總局顫顫巍巍、嘮嘮叨叨的這副樣子像不像北京胡同里頭佩戴紅袖章的小腳老太糾察隊?但老太糾察隊至少在人痰俱獲、收取罰款之后,會給你開一張戳了章的收據;廣電總局則不然,這是此事最催人嘔吐之處。封殺了別人還不認,并“嚴厲批評將禁令‘泄密’的工作人員”,能再齷齪一點嗎?先前傳聞多時的限娛令也是死活不認,還睜著眼辟謠,然后啪一聲,跟拍死個臭蟲似的拍死了“快女”,這件事跟金星事件一起告訴我們:廣電總局是我國最為機密,且最為便秘的部門。
楊波
專欄作家
樂評人
產后抑郁是比較常見的產褥期精神綜合征,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低落、食欲不振、失眠等,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還會伴隨思維障礙、行動異常、軀體不適等癥狀,甚至出現自殺的傾向及行為[lj。產后抑郁對產婦、新生兒、產婦的家庭以及社會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對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做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入選產后抑郁癥患者130例。患者年齡為23 40歲,平均年齡(26.53士4.57歲;文化程度:小學22例,中學65例,大專及以上43例。分娩方式:順產58例,剖宮產61例,產鉗助產11例。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史、人格障礙以及其他疾病。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對130例產后抑郁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性質、病史等)、家庭情況、社會關系等。結合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估。患者認真填寫之后統一回收。
1.3抑郁程度評估標準。正常: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7分。輕度抑郁: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7一17分。中度抑郁: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18 24分。重度抑郁: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24分。
1.4統計學分析。患者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抑郁癥發生情況。本次研究中,輕度抑郁患者79例,占60.77%;中度抑郁患者36例,占27.69%;重度抑郁患者15例,占11.54%。
2.2產后抑郁相關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及社會因素等。
3討論
3.1產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造成產后抑郁的因素較多,下面筆者一一進行分析。
第一,生理因素。孕產婦經歷了從停經到分娩的重大變化,因而體內激素水平也與一般女性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雌激素、孕激素、泌乳激素等的變化最為明顯,并且造成的影響也最大0。無論激素是增加還是減少,產婦的身體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肌肉松弛、體重增加、體形改變等。身體的改變自然會引發心理上的不適,因而孕產婦的情緒在分娩之后會有較大的變化。此外,剖宮產產婦以及產后有合并癥的患者,會因為乳房脹痛、切口疼痛等原因而發生焦躁、拒絕哺乳、哭泣等表現,而這些表現又會誘發產后抑郁癥。
第二,心理因素。如果產婦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分娩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分娩,則發生產后抑郁的幾率較高。同時,部分產婦對母親角色不認同,經常依賴他人,于是對母親角色適應不良,進而產生精神壓力,引發心理障礙田。
第三,家庭及社會因素。很多地方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比較盛行,因而產婦如果娩出的是女嬰,則往往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為產后抑郁癥的高危人群。家庭經濟狀況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育嬰不僅是一項時問長、工作量大的活動,而且還需要經濟支持。如果產婦的家庭經濟狀況拮據,則產婦的產后抑郁危險性高。
此外,居住環境差、夫妻關系差、婆媳關系緊張等是產后抑郁的常見的社會學因素,對產婦產后的心理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第四,性格因素。一般而言,性格外向的產婦不容易發生產后抑郁,即使發生,產后抑郁的程度也比較輕。而性格內向的產婦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響,
進而出現精神緊張、擔憂、焦慮等心理,并且這些不良心理持續時問較長,影響較深,于是產后抑郁癥形成[a
3.2產后抑郁的護理干預。
第一,心理干預。
首先,孕產婦應在產前接受專業的醫護人員的指導,通過醫護人員的講解來了解妊娠、分娩的基本知識,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如何做產前運動。通過這些方式來做好充足的分娩心理準備。
其次,醫護人員應將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以及對產后心理狀況的影響告知產婦,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
最后,針對有性格缺陷及心理障礙的產婦,醫護人員應給予其心理支持,鼓勵產婦向他人傾訴。
第二,家庭干預。
①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氛圍是影響產婦情緒及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向產婦家屬說明情感支持和物質支持對產婦的重要性;同時,鼓勵產婦的其他親屬輪流探視產婦,并給予產婦理解和支持。
②加強產后訪視。護理人員應加強產后訪視,在訪視過程中協調產婦的家庭關系,指導產婦的配偶及其父母積極照顧產婦,防比產婦出現孤立無援感。同時,在訪視時,護理人員還應給產婦及其家屬樹立正確的生育觀,盡量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想。
關鍵詞:人口性別比;失衡;計劃生育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20-03
一、我國農村人口性別比失衡現狀
經過30余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人口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我國出現了性別比失衡的問題。目前,我國人口問題已由基數過大的數量問題轉變為人口老齡化加劇與性別比失衡并存的結構性問題[1],尤其是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日益嚴峻。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的出現給中國在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社會風險,尤其是對構建我國和諧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國際上經驗來看,正常范圍在103―107,即每出生100個女嬰,則相應出生的男嬰數量比女嬰多3―7人。然而,中國出生性別比自1980年代以來持續升高。在1980年代以前,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屬于正常范圍,但是1980年代以來,生育率下降出生性別比持續上升。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在1990年時是111:27,2000年時上升到了116:8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達到了118:06,遠遠超過了正常水平[2]。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在、浙江、山東、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寧夏、吉林等8個省區中,城鎮或農村至少有一方出生性別比呈下降趨勢或基本保持不變。其中,山東地區的出生性別比有所下降;而浙江省不同,農村出生性別比下降明顯,城鎮卻略有所上升。新疆、遼寧、貴州、天津、云南、山西、四川、江蘇、河北和北京等10個省(市、區),其總人口、城鎮與農村出生性別比的增幅在10%以內。甘肅、福建、上海、廣西、陜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和海南等10個省(市、區)城鎮或農村出生性別比至少有一方發生較大幅度上升。其中,除福建省城鎮出生性別比增幅遠低于農村外,其他地區城鎮與農村的出生性別比均偏高。廣東和江西兩省,不僅總人口出生性別比嚴重偏高,且農村、城鎮出生性別比均大幅度上升。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大部分省農村與城鎮出生性別比呈現上升趨勢,偏高區域逐步擴大,城鎮和農村的出生性別比全面失調。
二、我國農村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社會生產力的落后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依然不高,男性仍然是農村計生家庭主要勞動力這一點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家庭對生育男孩以充當勞動力往往寄予厚望。此外,在發展中國家,人們認為,男孩所能帶來的預期收益一般要高于女孩,他們將男孩看做是一種“生產品”或“投資品”,而女孩往往被當做只是一種“消費品”[3]。我國現行的土地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為主要特征的分散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方式導致土地細塊化,而且由于中低產田占到總耕地面積的2/3以上,有效的灌溉面積僅占總耕地面積的46%,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只有51%,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4],這使得農村勞動力,尤其是男性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落后的生產方式下,農村家庭迫于生計的需要,往往期望生男孩來提供勞動力。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落后
2009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討論并通過了《總體發展規劃》,決定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試點。而這次試點與以往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中央財政將出資補貼農民養老。截至2013年,這項制度已經普及全國。具體規定,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年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基本養老金,每人每月最低標準為55元,財力好的地區可以增加 。雖然我國已經普遍實行普惠式養老制度,但是國家和政府對農村社保制度建設的重視遠遠低于城市,這個標準無法滿足群眾養老方面的需求。
(三)男孩偏好的傳統生育文化
性別偏好理論強調環境在形成偏好中的作用,家庭體系即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例如,母親聯合體系下的生育存在女孩偏好,父親聯合家庭體系的生育存在男孩偏好,雙家庭體系,即父母系都被社會認可和實行,則追求子女性別平衡。父系家庭體系廣泛存在于全世界的眾多社會,我國大部分地區也是實行父系家庭體系。在我國父系家庭體系存在男孩偏好,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5]。父系制度意味著男性在財產繼承、居住安排、家庭延續、家庭權力結構上的主導地位,主要生產性財產由男性繼承,婦女只能以嫁妝或遺產方式獲得可移動物品。夫婦婚后居住在男方家,即父居制度,社會秩序由男性構建,只有男孩能延續家庭姓氏,女性只是男性生產自己的工具,一個孩子只能通過父親獲得其社會身份融入社會秩序中,婦女的價值主要由生育子女的能力,特別是生兒子的能力來判定。男性在家庭中具有傳統的權威,婦女被限制參與家庭外的經濟活動以及對外交流,女性不得不依附男性,地位低下。
(四)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存在一定漏洞
針對人們運用技術進行性別選擇的問題,政府做出了“打擊兩非行動”的政策,即對非法產前胎兒性別鑒定和非法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予以全國范圍的嚴厲打擊。進行“打擊兩非政策”看似可以杜絕運用技術對胎兒性別別選擇的行為,但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強,對性別進行選擇行為仍然非常的普遍[6]。如,醫院明文規定絕不允許進行胎兒性別鑒定,但通過熟人關系和賄賂行為,醫生往往會利用隱諱的、暗示性的語言甚至手勢來告知檢查的人。而且“打擊兩非行動”取得證據也非常困難。這項政策可操作性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懲罰力度不夠,僅僅是沒收B超或者罰款幾百塊,這些懲罰相比巨大的市場利益只是杯水車薪,所以,這種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五)我國農村婦女組織發展存在缺陷
近年來,各級婦聯重抓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實施“黨建帶婦建”以來,婦女組織網絡逐步健全。婦聯組織開展的婦女“大學習、大轉移、大創業”、“美德進農家”等一系列活動[7],符合時代要求,順應發展方向,導向性和內容都很好。但由于村干部編制有限,部分婦代會主任為聘任,同時基本都兼職。在接受調查的婦代會主任中,另兼2職以上者達21%,有的還身兼3職以上。她們往往忙村里行政事務多,做婦聯工作時間少。而且有的村婦代會主任年齡偏大,工作精力不夠,“雙帶”作用發揮不明顯。由于對農村婦女服務不到位,婦女組織威信難以提高,開展活動困難重重。很多婦女群眾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見的實際利益上時,有些基層婦女組織、婦女干部卻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找不到讓婦女群眾樂于參與的活動途徑和形式,從而減弱了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加了婦女工作的難度。在筆者調查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某村,參與過婦代會組織的集體活動的婦女人數占23.5%,而有事樂于找婦代會主任的僅占3 %。
三 、解決出生性別失衡問題的措施
(一)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為農村發展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使農村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從而提高農村人們的素質,為轉變農村人們的生育觀念提供自身意識支撐。二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以改變農村生產力結構,優化生產力結構,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發展主要依靠人力的生產方式,促使人們認識到男女都一樣。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使農村人口有能力提供自我養老,繼而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支持女孩家庭
國家要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建立有利于女孩和其家庭的利益導向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走社會化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道路,以社會養老、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為主干,消除養兒防老的土壤。特別是對計生女孩家庭要加大幫扶力度,幫助貧困女孩自強自立,提高女孩社會地位。這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重要舉措。各相關部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對計生女孩家庭實行優先優惠的重要性。要圍繞生產生活、女孩成才、養老保障等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優惠政策和辦法,特別是在新農合、新農保、救濟優撫等制度實施上,要與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實現有機銜接,對計生女孩家庭給予適當傾斜,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幸福指數,讓計生女孩家庭在政治上感到光榮,在經濟上得到實惠,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從而影響廣大育齡群眾的生育觀念,自覺摒棄重男輕女的思想,進而形成生男生女順其自然的新觀念,有力促進出生人口性別比日趨平衡。
(三)樹立新型的生育觀念
首先,在全國廣大農村,大力宣傳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生男生女一樣好、女兒也是傳后人、男女平等和計劃生育丈夫有責等新型婚育觀念,大力開展關愛女孩的活動,保障和改善女孩子的生存權利,促進男女平等。形成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新風尚,為女孩的成長創造溫馨、寬松、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普及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識,加強優育優教、增強農村婦女的自我生殖保健能力,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和講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求。
(四)加大政府監管治理力度
首先,要嚴格限定B超的使用范圍,嚴厲打擊進行非法性別鑒定和實施選擇性別、人工流產的行為。其次,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懲罰違規行為,加大對進行性別選擇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僅要對從事胎兒性別鑒別的醫生進行處罰,也要對選擇胎兒性別而終止妊娠的人進行處罰。
(五)大力支持婦女組織的發展
婦女組織是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構建性別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重男輕女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的農村,不僅要建立和完善體現農村婦女真實需要的民間婦女組織,而且要發揮該組織的性別和諧功能。因此,婦女組織應經常組織宣傳男女平等的觀念,轉變以往重男輕女,繼而提倡“重女不輕男”,傳播有利于促進性別平衡的價值觀。同時,促進農村婦女教育的發展。教育可以提高婦女的素質,提高其維護自身權益意識,提高其對性別的正確認知,因此,婦聯組織應進一步提高對農村婦女教育意義的認識,從組織手段、財政投入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為農村婦女教育的發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8]。同時也要加強對婦女的技能教育、自強教育以及其他綜合培訓模式,提高農村婦女的生存能力和道德自主意識,通過實際措施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提高婦女的地位,真真切切地實現男女平等。
參考文獻:
[1] 穆光宗.出生人口性別比異常偏高與生育政策有關嗎?[J].人口與發展,2008,(3).
[2] 朱楚珠.中國性別失衡治理:戰略和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 李慧英.社會性別與公共政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4] 何志魁.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調問題治理的跨文化啟示――基于白族性別文化的視角[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7).
[5] 何志魁.白族母性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宋健.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政策回應與效果[J].人口研究,2009,(4).
本節內容選自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生物學》初中三年級下冊第二章第四節。是在前三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基因的顯形和隱性”的基礎上,解釋人的性別遺傳問題。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學會模擬探究生男生女幾率。
(三)情感目標
1.能科學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樹立男女平等的意識,自覺宣傳計劃生育政策。
2.能夠關注男女比例失調所造成的社會危害。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從圖片資料中分析說明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2.難點:能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及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四、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小品《超生游擊隊》視頻 。
2.同樣大小、同樣質地黑白兩色的紙片若干,信封若干。
3.學校男女同學比例、中國目前男女比例和合適比例。
學生準備:
班級和級部男女比例。
五、教學流程
小品引疑、導入新課觀察模擬、完成目標關注社會、科學認知自評質疑、課外拓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1)播放小品《超生游擊隊》片段。
(2)組織學生說出自己的疑問。
(3)由疑問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
(1)觀看小品。
(2)說出自己的疑問,如:生男生女到底誰是關鍵?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2.觀察分析:男女染色體差別
教師活動:
(1)找一男生一女生讓大家辨認男女。
(2)導問:男扮女裝就是女人了嗎?“太監”和泰國“人妖”是男是女?
(3)由性別差異是一種特殊性狀引出觀察課本42頁男女染色體排序圖。給學生時間觀察思考哪一對在形態、大小上差異最明顯。說出常染色體、性染色。
(4)引領學生觀察女性的性染色體形態象英文字母X,叫X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一條叫X染色體,另一條叫Y染色體。
學生活動:
(1)說出從衣服、小辮、胡子、聲音等方面判斷。
(2)分析出不能從外型上區分男女。
(3)仔細觀察圖片資料比較說出最后一對染色體差異最明顯。
(4)自己寫出男女兩性染色體的組成:
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
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
3.模擬游戲: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教師活動:
(1)簡介產生和卵細胞過程中成對的染色體要分開,給學生時間自己完成課本44 頁生男生女圖解。
(2)引導學生分析理論上男女比例為1:1。
(3)每小組分一個白紙片代表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小組成員從裝有等數量的黑白兩種紙片的信封內摸一紙片代表來配對。白紙片代表含X染色體,黑紙片代表含Y染色體,進行受精模擬。
學生活動:
(1)一生在黑板,其他學生在書上完成圖解。
(2)從圖解中分析出男女比例為1:1。
(3)每小組摸10次。說出模擬游戲男女比例,注意摸出來的紙片要放回去再摸下一次。
4.關注社會:科學看待生男生女
教師活動:
(1)讓學生說出調查的班級和男女比例。
(2)讓學生試說出男女比例失調可能給社會造成的危害。
(3)給學生時間談談小品中各人物(男女主角和婆婆)的觀點是否正確,肚中的孩子是男是女的可能性各占多少?你會重男輕女嗎?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丈夫(媳婦)、媽媽(婆婆)怎么辦?
學生活動:
(1)說出班級男女比例,了解學校男女比例、中國目前男女比例及合適的男女正常比值。
(2)分析說出男女比例失調的危害。
(3)評價小品中各人物的觀點,明確肚中孩子是男是女的可能性各占50%,不受前幾胎的影響。說說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么做。
5.總結質疑,課外拓展
教師活動:
(1)讓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和存在的疑問。
(2)留下課后探疑:“雙性人”又叫“陰陽人”怎么形成的?染色體變化了嗎?
學生活動:
(1)總結本課獲得的知識,提出自己的疑惑,師生討論解疑。
(2)課后查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