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

時間:2023-12-10 16:46: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

第1篇

自 2006 年我國正式頒布實施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來,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綠色地產、低碳地產已經蔚然成風。尤其是在 2013 年國務院《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之后,綠色建筑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多個省市將綠色建筑作為強制性標準。根據《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標,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 10 億平方米;到 2015 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

對于“綠色地產”這個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于“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是一個廣義的學術概念,涵蓋了所有建筑形態和業態,涵蓋了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等所有投資主體,其類型不僅限于商品住宅、酒店公寓、商業寫字樓等純市場化的建筑,還包括市場化并不充分的工業建筑、醫療衛生建筑,以及完全非市場化的政府辦公樓、校園建筑以及軍隊辦公樓和營房等建筑設施。

而“綠色地產”則至少需要房地產市場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參與才能完整體現其含義:供給和需求,即開發商和消費者。綠色地產需要更加強大和全面的產業鏈支持,需要綠色金融、生態規劃、節能設計、綠色施工、節能物業管理等多個部門,多個行業協同配合才能實現。總的說來,我們認為:綠色地產就是指開發商以盈利為目的,以保障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原則、以循環經濟為基礎、以和諧社會為內涵、以節能環保技術為支撐,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立起來的住宅小區、公寓和辦公樓等地產項目。

“綠色地產”作為有別于“綠色建筑”的一個商業概念,在實踐中,必須恪守有別于學術術語“綠色建筑”內涵的基本底線,即:人本,環境和利潤。其實,這也是全球公認的建筑可持

續發展三原則。人本,即房地產開發需要為消費者提供健康、舒適、安全與人性化住宅空間。環境,即綠色建筑所要求的“四節一環保”,需要在開發過程中,考慮到開發行為對本地和區域的環境影響、資源消耗,要求項目在設計理念上將自然、人和建筑統一結合在一起。利潤,房地產業必須維持基本的利潤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余力去嘗試可能會增加建造成本的新環保技術和理念。

2013 年的綠色地產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事情無異于朗詩綠色地產和當代節能置業的上市。年末三湘股份收購中鷹置業,為2013 年的房地產企業向綠色節能的轉型之途立下了一個閃耀的路標。可以認為,目前的綠色地產跨入資本運作時代,綠色節能、科技地產作為中小型房地產開發商產品差異化策略進入市場的法寶,正在逐步轉變為這些先行者進入資本市場的鑰匙。

而當前房地產行業內眾多的概念:產業地產、旅游地產、養老地產與文化地產等無一能回避綠色地產的影響。在我國現階段,國家政策的強制和激勵,是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按照綠色地產的三重底線思想,在房地產行業向綠色低碳地產轉型的過程中,決定性因素在于房地產企業的主觀意愿,而這個主觀意愿實際上取決三方合力的作用:一是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對其的約束、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綠色標準及規范的導向;二是部分消費者對綠色低碳地產的需求;三是地產企業的利潤。而當前中國普通百姓的綠色消費習慣還有待培育,使得綠色建筑帶來的直接市場利潤仍不明顯,無法形成主動的市場需求,需要適當的政策激勵,以便引導消費、啟動市場。

來源:《中國地產總裁》雜志

第2篇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對現代建筑項目施工提出新的要求,綠色施工得到人們的關注及大力研究。但是從我國綠色施工現狀來看,建筑工程的綠色施工并未達到當初預期的效果,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就需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對策,將發展綠色工程當成今后建筑施工的基調。本文闡述了綠色施工的概念及內涵,從新視角下探討了建筑工程的綠色施工對策。

關鍵詞:

新視角;建筑工程;綠色施工

1前言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每年因建筑消耗的能源資料高居世界第一,消耗資源與能源問題非常突出。而且建筑工程給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建筑垃圾問題非常突出。而且建筑行業能否可持續發展,關系著國家的長遠發展。綜合各種因素,2006年我國就提出了綠色施工技術,經過了近十年的研究后,在施工途徑與方法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現實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在這種形勢下,探析綠色施工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2綠色施工的含義及內涵

(1)綠色施工的含義。

在《綠色施工導則》之中就表明,所謂綠色施工就是為了保障施工質量及施工安全等各類要求基礎上,采用技術及管理手段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實現四節一環保的施工要求。而四節一環保就是要節約材料,節約水,節約能及節約土地,一環保就是要保護環境。對于建筑工程而言,綠色施工是其中一個重要階段,也是節約資源和節能減排的重點環節,也是綜合應用施工技術的一種表現。事實上,綠色施工就是建立綠色建筑的一種手段,所以就必須要讓建筑實現綠色化,因此施工中就要科學選用綠色材料,選擇合理的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方法,加強監管理以及綠色驗收。

(2)綠色施工的內涵。

隨著施工技術不斷發展,綠色施工被進一步深入。這種施工不僅僅要求施工中必須封閉現場,降低施工中的塵土,降低噪聲擾民,還應該在工地四周栽種上各種花草。還應該定時進行灑水等各類措施,確保綠色施工可持續發展,比如生態和環境保護、社會和經濟發展、資源和能力利用等各項內容。當然綠色施工也并非和傳統施工完全不同,這種施工是在傳統施工基礎上依照科學發展創新與提升傳統施工體系,自然二者也存在極大的不同。傳統施工主要目標就是經濟效益,一味按照承包合同、技術要求、施工圖紙以及項目預算等各種要求施工,而將保護環境以及節約資源做到次要事情,一旦經濟效益和其他方面發生了沖突時,基本上都不會考慮保護環境,而是以環境與資源作為代價。所以傳統的施工模式是無法滿足綠色施工的要求。尤其是最近幾年,不斷追求高效利用資源,環保為基本原則,因此綠色施工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3新視角下綠色施工的對策

從施工企業綠色施工現狀來看,還存在各種不足之處,還需要結合新視角下企業特征采取合理對策。

3.1建立科學的施工法規與制度體系

要發展綠色施工,就必須要以科學的、系統的制度及法規作為關鍵。但是從現實來看,人們思想意識并沒有自覺去實施,政府還必須要加強監督和引導,從我國實況出發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當然制定過程中必須要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必須要符合市場的基本規則,要發揮綠色施工的推動作用。并且應該將綠色施工法規視為整個環境保護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要作為現場管理的一個基本依據,當然制動該體系過程就必須要具有系統化,要多學科、多行業協商。目前我國綠色施工還是起步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2制定科學的激勵措施

事實上,采取合理的經濟體制是推動綠色施工的重要手段。通過政策扶持、調節稅收、完善激勵政策,就是通過這些措施來激勵承包商主動實行綠色施工,合理應用綠色施工技術。要針對存在的因素,把一些地方設置成一個示范工程,通過示范工程發揮的示范作用鼓勵各個區域加快試點和示范作用,這樣就能夠促進綠色施工快速發展。并且通過示范工程這個有效平臺,加強了綠色施工過程中的管理和施工技術,并將這項經營應用進去,才能夠更好促進綠色施工發展。為促進施工技術高速發展,就必須要對相關的工作實施評優,當然評優的基本要求中必須要有綠色施工的內容,這樣就能夠促進綠色施工的發展,激發施工企業綠色施工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3加強宣傳綠色施工教育

從目前現狀來看,許多施工企業還沒有明白綠色施工的重要意義,就需要極大宣傳力度,要將施工相關人員作為培訓重點進行培訓,要深入教育,極大培訓的力度,通過宣傳和培訓讓每個員工具有更新的理念,提高個人認識,營造施工氛圍,提高管理項目的水平。從現狀來看,人們對綠色施工的認識不足,因此在建設全過程中根本不重視施工階段。因此宣傳教育就必須要正確理解綠色施工,認識到綠色施工之重要性。加強施工人員的教育,有效提升建筑企業的職業素質,有益于教育可持續發展行為,從中受益。加強宣傳與教育綠色施工,從準備階段開始到竣工全過程都要貫穿教育。

3.4建立綠色施工的管理體系與制度

要推行綠色施工,就一定要從管理體系及管理制度上入手。實施目標管理,施工之前就必須要將綠色施工的方法與內容融入到組織設計與施工方案中。而落實綠色施工關鍵在于管理,施工管理的項目不同,施工組織關系也隨之發生極大變化。總承包單位的技術人員就要將綠色施工編制進組織設計中,必須要落實到工程現場的管理各環節中去,要嚴查嚴格落實。主管部門就要針對現場施工實施跟蹤與監控。在綠色施工過程中,還應該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企業才能夠從被動接受逐漸轉向主動接受,才能夠讓綠色施工規范化及制度化,才能夠真正滿足綠色施工的經濟效益。并且企業還要認識到綠色施工不僅僅為了保護環境,維護社會公眾利益,還要推動企業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3.5構建綠色施工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2011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評價標準》,為了促進綠色施工,主管部門就要依據評價標準,建立量化綠色施工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具有資質的施工企業,就應該頒發評價標識,必須要在社會公眾意識中提高評價標識具備的地位和社會價值,提升獲得標識的經濟價值,有效提升施工企業競爭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作者: 單位:山東德建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尹葵.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

[2]李軍.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體系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3.

第3篇

1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可持續建筑。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將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廣義上的節能,除“四節”外,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四是強調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術界對綠色建筑有兩個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一是要求綠色建筑關注對全球生態環境、地區生態環境及自身室內外環境的影響。二是要求綠色建筑關注建筑本身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即從材料開采、加工運輸、建造、使用維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個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綠色建筑具有選址規劃綠色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綜合措施有效節能、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不僅可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綠色環境的沖擊最小。

2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將一直保持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將從目前40%左右發展到本世紀中葉的75%以上,這意味著每年約有1200~15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每個城鎮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農村人口高3~3.5倍。同時,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僅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過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資源和能源的50%,同時增加了環境負荷。這對我國的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

我國建設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發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國家建設部和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總局于2006年6月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節能減排目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3我國綠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設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我國已頒布實施的綠色建筑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二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節能與節地的相關規定,缺乏對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規;二是強調規劃設計、評價、施工方面,忽視了物料生產、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階段的相關政策。同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發展缺乏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勵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沒有可操作的獎懲方法來規范和制約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使得建筑節能長期落后,成為我國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薄弱環節。

3.2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目前,我國關于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理論研究多數停留在關于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等方面,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綠色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3.3對綠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綠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片面地認為加強建筑內外的綠化就是綠色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綠色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

3.4綠色建材行業發育不健全:在綠色建材方面存在著:片面強調材料的性能使用,對于材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安全環保考慮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綠色建材認證體系,對綠色建材的評價簡單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問題。

4推進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

4.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性政策:首先,針對建筑節能的相關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進行適當的補充修改,同時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來法規,形成由統一的基本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組成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出臺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勵政策,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建筑、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4.2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體系: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未形成體系化。建設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是一套科學全面、簡明易操作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將十分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第4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精細化;建筑全壽命周期

1 綠色建筑的內涵及評價體系

1.1 綠色建筑的內涵

在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有關綠色建筑的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中,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物。其中突出強調了四個方面:全壽命周期的概念、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滿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和建筑要與自然和諧共生。

1.2 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

40年來,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在發達國家逐步完善。近年來許多國家發展了各自的綠色建筑標準和評估體系,概括起來主要有六點:一是選址和規劃是否合理,綠色建筑必須盡量保護原來的生態系統,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自然通風、日照、交通等;二是是否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綠色建筑必須降低資源消耗,盡量使用再生資源;三是是否采取了各種節能措施,以有效減少能源的消耗,是否盡可能采用了太陽能、地熱、風能、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四是是否盡量減少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種生態技術實現其無害化和資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五是是否有效控制室內空氣中各種化學污染物質的含量;六是是否具有建筑功能上的靈活性、適應性和易于維護的建筑體系。①

2 走精細化道路發展綠色建筑

2.1 精細化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

所謂建筑體系的壽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獲取,建筑材料的制造、運輸和安裝,建筑系統的建造、運行、維護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筑系統與環境之間進行著不斷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2.1.1 精細化建筑設計

以往,建筑師的重點主要在于建筑設計的功能或者形式,選材或選型上的依據往往是形式的要求或者甲方的意愿,建材和建造多服從于設計的需要。精細化建筑設計要求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因此,作為建筑性能決策者的建筑師有義務自覺地將提高建筑壽命周期環境性能作為重要的設計決策基礎,在設計階段預測建筑系統在壽命周期內的資源能源及污染的輸入輸出,從設計上統籌安排,綜合節能,并盡可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設備以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減少全壽命周期建筑環境負荷,以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更好的推廣全壽命周期的設計觀念,我國引入了建筑壽命周期評價方法。建筑壽命周期評價不僅是對建成建筑的性能評價工具,更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作出科學合理的設計決策的工具。它可以輔助建筑師對建筑系統全壽命周期進行預期性研究,在設計過程中,強調設計與評價的互動交叉,要求建筑師在設計時考慮建筑系統在其全壽命期間對生態環境系統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盡量在設計階段加以避免或弱化。

2.1.2 精細化建筑施工

綠色建筑要求綠色施工,綠色施工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減少施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當然,綠色施工除了封閉施工、降低噪聲擾民、防止揚塵、減少環境污染、清潔運輸、文明施工外,還應該減少場地干擾,尊重基地環境,結合氣候施工,節約水、電、材料等資源和能源,采用環保健康的施工工藝,減少填埋廢棄物的數量,以及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有人將綠色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為綠色施工具有“四化”的特征,即系統化、社會化、信息化、一體化,這實質上是將施工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②

精細化建筑施工要求充分考慮到施工的各個方面,不僅是完成建筑的建造,還應該從清理場地起到交付使用,整個施工過程中都要將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我國目前的施工整體水平較低,所謂的工業化還只限于建筑機械的使用,整個過程依舊依賴傳統的人工作業。系統化、信息化等也只是限于管理層面或者資料的整理,建造的主力――工人依舊是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在施工領域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探索和實踐,爭取早日實現施工的“四化”。

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在每個工程施工之前,都要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在滿足ISO14001環境管理標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與生態協調。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不斷完善綠色施工體系及其評價標準。

2.1.3 精細化建筑的運行和維護

精細化建筑的運行和維護即在建筑的運營管理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高效、低耗、無害的空間,降低建筑及設備老化,易更新、易維護,保證建筑在使用周期內均能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為了節省初期投入,而增加后期的運營管理成本,或以降低健康、舒適、高效等標準作為代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1.4 精細化建筑的拆除

對于廢舊建筑的拆除,最重要的是對建筑垃圾的處理。目前建筑垃圾的數量很大,僅北京、上海每年的排放量分別達到了1000萬t。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垃圾的淋濾液滲入土層和含水層,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機物質發生分解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忽視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因此重視施工垃圾的處理,是發展綠色建筑的關鍵之一。

精細化建筑的拆除需要設計初期采用易拆除、易降解、污染小的材料,拆除過程中降低建筑垃圾的產生,提高建筑垃圾的循環再利用。

2.2 精細化考慮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

對于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不要僅僅是落于概念的炒作和手法的盲目照搬,而應該認真分析各種途徑的優劣及適用條件,依據建筑基地、周圍環境、氣候多方面相關因素,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精細的部分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在保證建筑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基礎上,在建筑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引入環境概念,規劃、設計時結合當地生態、地理、人文環境特性,收集有關氣候、水資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系統、人文環境等資料,力求做到建筑與周圍的生態、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增加人類的舒適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這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復雜的系統工程。

2.3 精細化建筑的功能

經濟、美觀、適用是建筑最基本的三大基本要求,精細化建筑的功能設計也要求從這三方面綜合考慮。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的國情、世情,精細化建筑功能,節約土地資源尤為重要。通過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合理組織交通流線,合理安排功能分區,提高建筑的功效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輻射、電波、氣體等。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室內具有優良的空氣質量,優良的溫、濕度環境,優良的光、視線環境,優良的聲環境,營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等。

3 結語

現今,我國的經濟增長由快速型逐漸向穩定型轉變,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基本路線得到修正,粗放型大批量建造成為歷史,新建建筑的數量明顯降低,建筑質量要求提高,促使建筑師由快速、粗放型設計向精細化設計轉變。綠色建筑理念的發展,綠色建筑體系的完善,同樣對建筑師的精細化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轉變建筑師的觀念和工作,也需要從建筑教育開始,同時也需要業主和領導不要一味要求“形式新穎”,還需要制造業的介入,即整個國家工業水準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于震平,宋中南.施工建筑垃圾管理調查[C]//第二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楊子江.建筑垃圾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及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2003,(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T50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Nils Larsson.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中國綠色建筑[C]//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1:28-45.

[5]甄蘭平,邰惠鑫.面向全壽命周期的節能建筑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學報,2003,3:56-57.

注釋:

第5篇

關鍵詞: 環境保護 綠色建筑 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業 綠色施工 建筑材料 綠色建材 發展態勢 自然環境 可持續發展建筑 基本內涵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眾所周知,建筑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在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筑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建筑活動也是最消耗自然資源的生產活動之一。在21世紀到來之際,人類自己對新的建筑設計與建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根據現在全球環境保護的倡導,眾多建筑學家不約而同的認為,21世紀要全面提倡并實行“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與施工

2.1 綠色建筑

根據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50378)中的規定,綠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創造的居住環境,既包括人工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在進行綠色環境規劃時, 不僅重視創造景觀,同時重視環境融和生態做到整體綠化。即以整體的觀點考慮持續化、自然化。可持續的應用,除了建筑本身外還包括所需的周圍自然環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態)利用,廢水處理及還原,所在地的氣候條件。

2.2 綠色建筑施工

綠色建筑=綠色設計+綠色施工,這個行業內公認的公式道出了綠色建筑的關鍵,在綠色建筑過程中,綠色設計是基礎,綠色施工是關鍵。一方面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兩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即使設計非常“綠色”,若施工不“綠色”,也不能稱之為“綠色建筑”。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降低施工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施工人員的職業健康安全水平,保護施工人員的安全與健康。為貫徹落實建設工程“四節一環保”的技術經濟政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和管理辦法,最大程度地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施工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規范綠色施工管理,提出一系列綠色施工具體做法、措施。

2.2.1 綠色建筑施工的實質內容及相關要求

通常情況下綠色建筑又被稱為節能建筑或可持續發展建筑,其實質主要內涵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是指建筑對環境沒有危害,其建設及存在是人、建筑與環境三者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其次是指建筑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環境現有的自然資源,通過利用新型能源、循環材料等方式以降低建筑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最大程度地節約能源;最后是指為人類生產生活盡可能地提供健康、安全、舒適性良好的空間的同時保證環境的基本生態平衡不遭到破壞。為了實現上述建筑節能的目標,要將綠色建筑、節能減排的思想充分貫徹到施工過程中,這就必須從減少建筑材料、各種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節約材料、用水,降低噪音、震動的污染,以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在建筑設計時,要以建節能環保和安全舒適為設計原則,從源頭上實現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施工過程中,施工管理人員要嚴格按照環保節能的施工圖紙進行施工,遵守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和規范,落實建筑節能的施工工序,設立質量控制點,減少污水排放及揚塵污染,在科學合理施工的情況下保證施工工期,以實現綠色建筑施工管理。

2.2.2 綠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相關措施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人類對自然資源及環境影響最大的生產活動之一包括建筑施工。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世界人口劇增、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等生存危機的挑戰和威脅,對綠色建筑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實現綠色建筑的相關措施概括起來為以下幾點:①減少各種資源、材料和一次性能源的使用;②在結構允許的條件下,推行可循環利用材料的使用;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為了實現綠色建筑,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墻體、門窗安裝及保溫屋面施工管理。

1.1綠色建筑墻體施工。空心磚承重墻為綠色建筑一般所采用的墻體,即可節約材料有課提高墻體的保溫效果,同時在在必要情況下可采用新磚在墻體外部進行堆砌。墻體保溫層的施工管理是綠色建筑墻體節能的核心環節,為提高墻體節能性能、降低墻體能耗,施工時可在墻體外側或內側設置保溫層。在墻體節能施工過程中,需綜合墻體的保溫、抗震、開裂、熱值和滲漏等多種因素進行仔細分析,根據施工圖紙所規定的施工工序進行空心磚堆砌的施工,為了確保砌塊均勻整齊要嚴格對空心磚的位置進行排列,施工時對發生集中應力變化處的墻體和梁柱和砌塊交接處的施工質量進行重點控制,確保砂漿以及砌塊的施工質量,全面提高墻體的施工質量。

1.2門窗安裝節能。建筑能耗損失最大的部位即為門窗部分,它同樣也是綠色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重點環節,解決門窗節能問題需要的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降低門窗的傳熱系數并提高門窗的密閉性。在綠色建筑施工中,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以及毛氈進行填充來實施門窗密封設置,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則可采用彈性材料對門窗進行密封施工。除了用于防偷防盜之外,門窗還應該具備足夠的隔熱保溫功能,綠色建筑為實現其真正意義就必須提高門窗的隔熱保溫效果。提高綠色建筑門窗的保溫隔熱效果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將石棉板或高分子聚合物等隔熱保溫的材料添加倒門窗內部。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綠色建筑中應盡量廢除金屬材料門窗的使用,大力推行復合材料門窗。

1.3保溫屋面施工管理。綠色建筑的屋面保溫施工同樣也是綠色建筑的施工重點,屋面節能施工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溫材料選擇,切勿選擇干密度過大、耗熱系數高的保溫材料,否則將導致屋面厚度變大、承壓過重。屋面節能的主要實現方法是在使用高效保溫材料的同時,也可建造倒置屋面或架空保溫屋面,借助改變形狀的方法以降低其耗熱系數,實現隔熱保溫的作用。

第6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標準;實現途徑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architecture becomes the focus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and inspir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way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綠色建筑的涵義

所謂綠色建筑,其“綠色”指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立體綠化,而是代表著一種概念,是一種象征。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其中,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①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節約能源和資源;②創造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③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與環境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二、綠色建筑的標準

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遵循這樣一個理念:在最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綠色建筑遵循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利用現代綠色科技成就,根據當地的環境和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建造出健康舒適的人類聚居環境,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并使建筑物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它不僅要滿足人類的整體生活需求,還要具備和諧、高效、環保、節能等特征,體現出綠色建筑的生產方式,這也是符合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居住生活方式。綠色建筑以人、建筑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并盡可能地采用無污染、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以控制對自然環境的使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把握好平衡。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陽光,盡量避免使用合成材料,既節省了能源,又為居住者創造了一種親近大自然的感覺。綜上所述,綠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消耗量,不破壞環境的生態平衡,對自然環境無害,并擁有優良的室內環境質量。

三、綠色建筑的實現途徑

(一)生態規劃方面

綠色建筑不僅僅包括建筑本體,也包括建筑內部、建筑外部環境生態系統以及安全、健康、穩定的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成功的綠色建筑應該是一個與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統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的設計。從生態規劃方面開始,就應立足于綠色建筑的標準,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這是保障綠色建筑設計和建造技術應用的前提,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核心基礎。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綠色配置、綠色建材、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術,為綠色建筑提供高效的、集約化的生態居住環境,包括最佳的通風環境、日照條件、空氣質量、綠地景觀等,保障綠色建筑的健全與完善。進行生態規劃時,必須結合綠色建筑的內涵,滿足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自然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特點,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還要保證資源的高效率利用,使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減少對環境的有害影響。生態規劃是促使綠色建筑成為現實并保障其規范的根本。

(二)建筑能源方面

建筑能源的供應方式有很多,綠色建筑應選擇最合適的能源供應方式、對建筑能源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分析,從而得到一個最優的能源組合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等等這些是可以重復利用、可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我們應盡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盡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太陽能產生熱水。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采暖、空調、生活熱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選。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夠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保護地球上有限的能源。我國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鼓勵、扶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掌握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核心技術,做好建筑能源的規劃工作,保證能源的安全、充足、綠色化供給,為綠色建筑的實現做出貢獻。

(三)施工過程方面

在施工組織設計中,應將環保的概念納入其中,實現“綠色規劃”。傳統的建筑中,人們對建筑材料尤其是裝飾性材料不夠重視,只考慮到外觀性能和價格因素,而忽略了對一些放射性元素和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質或氣體的控制,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綠色建筑應盡量選用安全的、低污染的“綠色建材”,有效控制有害物質的排放。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建筑垃圾,對于已經形成的建筑垃圾,通過分類回收,對其進行再加工利用,使資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減少最終廢棄物,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綠色施工”。此外,對施工中的每個環節,都必須進行檢查驗收,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建筑物的各項功能在投入使用后能夠正常發揮。

四、結語

隨著全球資源短缺問題的不斷嚴重,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充分意識到節約資源、能源的重要性,倡導綠色建筑理念,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俊實,王軍. 淺談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的途徑[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3);

[2] 蔡利雄.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J]. 江西科學,2010,(03);

[3] 杰克?埃弗里.  美國綠色建筑標準引導建筑開發新潮[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03(05);

[4] 王,王隨林,王清勤,宋曉新,張旭,羅雪瑩.  國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分析[J]. 建筑節能. 2010(02);

第7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

0、引言

建筑活動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之一。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資源消耗總量逐年迅速增長。其中節能建筑是提高綠色建筑效益的基本保證。從三方面進行考慮:1、降低能源負荷方面:如設計雙層墻體,在兩層之間設計緩熱沖帶,以控制內外的熱量、光和氣流;使用熱容量高的框架進行蓄冷和蓄熱以穩定室內溫度;使用Low-e 玻璃、隔熱復合層玻璃;可以大幅度降低攝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等。2、靈活利用自然能源,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利用太陽能、地熱、光、太陽能發電、太陽光發電、自然界的各種水的利用等。3、有效能源的利用和再利用,以減少能源的消費: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燃料電池、河流下水道的熱利用、雪的冷能利用等。

1、綠色建筑的內涵

在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有關綠色建筑的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物。

2、綠色建筑設計

2.1綠色建筑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增加、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能源、經濟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作為第一建筑大國,建筑能否重新回歸自然、親和自然,實現建筑與自然共生、人與自然和諧,應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建筑能耗,推進中國節能與綠色建筑進程。我國傳統的生態建筑如“黃土窯洞”“構木為巢”等窯、巢居形式,均注重環保,可視之為綠色建筑的模式。在節能節材節水的今天,我們向往與追求的是“綠色小區”、“智能小區”、“綠色空間”、來營造一個健康無害、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調節身心、升華精神和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這也就應運而生了人類建筑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樣式―――綠色建筑。即要求在建筑設計、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將建筑與環保、高新技術、能源等緊密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能夠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創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結構。因此,綠色建筑設計務必要體現、符合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2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綠色建筑設計是生態建筑設計,它是綠色節能建筑的基礎和關鍵。綠色建筑設計指導思想應遵循現代開放、端莊樸實、簡潔流暢、動態親民的建筑形象,從選址到格局,從朝向到風向,從平面到外向,從間距到界面,從單體到群體,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節能;注重空間的陽光感、流動感與體量感;充分體現材質的輕重、粗細、虛實對比以及建筑設計中各類節能、環保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同時還應做到:1)引入“生態關鍵”觀念,掌握生態技術,樹立生態意識,是搞好生態建筑設計的關鍵。生態建筑的現實意義是引入“生態關鍵”觀念,積極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作法。生態化的建筑設計應以“生態、技術、建筑”為發展模式。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關注建筑生態、環境特征的表現和技術的運用,使之融入建筑設計中,產生建筑形象。因此,設計在尊重自然環境、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還要從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角度考慮建筑功能與生態環境穩定性和持久性;2)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應符合整體設計與多元共融。結合當地文化內涵,發掘不同建筑類型的特點。開發適合本地生態環境的新型能源和技術,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滿足使用者對適宜的、高舒適居住環境的追求,提升整個設計的環境質量和文化品質。其特點應符合建筑設計的整體設計,多元共融。力求科學化、邏輯化、智能化、系統化的設計,使整體功能適應各種功能性質的使用要求。“建筑當隨時代”,倡導綠色建筑設計,是我們在建筑創作中應該明確的主導思想。

3、綠色建筑設計案例

筆者在實際工程中也有一些應用與實踐,例如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某高層綜合樓,總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米,建筑高度為89米,地上19層,地下一層。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業主的使用要求,在該項目中采用了大量的節能環保技術。寫字樓采取的綠建措施:

1)室外環境

建筑布局充分利用所在地自然氣候條件,采用被動式優先的原則,創造舒適的室內微氣候環境,降低建筑能耗。平面布局綜合考慮場地與辦公的實際需求,以滿足建筑功能為優先。從辦公人員和業主的實際要求出發,布置建筑平面,滿足功能需求。強調建筑的性能化設計,借助于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充分模擬建筑能耗、自然采光、自然通風,以數字化、性能化的設計方法進行建筑設計。以綠色技術為先導,建筑形式服從于技術需求,建筑形式體現被動式技術優先的原則。裙房采用屋頂綠化方式,既增加綠化面積,又可作為公共區域的休閑活動場所。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采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場地交通組織合理,到達公共交通站點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作為設備用房與機動車停車庫,同時滿足人防的設置要求。

2)節能與能源利用

建筑總平面設計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風。建筑外窗的氣密性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7107規定的4級要求。建筑物處于部分冷熱負荷時和僅部分空間使用時,采取有效措施節約通風空調系統能耗。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地熱能作為建筑物的冷熱源。相對于傳統化石燃料制造熱水,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產生,節省能源,安全且節省空間,使用壽命長。

空調風系統:大堂、大餐廳、大會議室、中庭等大空間均采用低速單風道全空氣系統,其中:大餐廳、大會議室、檔案館頂送頂回,大堂、中庭采用地送風方式,空調機組均采用熱回收型,新風就近由本層引入,送新風的同時回收排風中的能量。其余辦公等小空間均采用風機盤管+新風的空調方式,新風機組也采用熱回收型,新風就近由本層引入,送新風的同時回收排風中的能量。高大中庭冬季頂部設置排風管接入底部空調器回風管上再通過地面送風口送入中庭內,進一步降低空調能耗。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節水方面,為實現節水30%的目標,不僅采用節水器具,還引入中水和雨水系統,一方面節約用水,一方面加強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節能方面,為實現模擬能耗低于美國“ANSUASHRA曰IESNA標準90.1一2007”要求的12%,除采用提高圍護結構隔熱保溫性能等措施外,還追加了智能照明系統和高能效制冷主機,以幫助減少建筑的運行能耗。

4)建筑裝修材料綠色可持續

在辦公樓的建筑選材時,注重可再循環材料的利用。建筑內部隔墻均采用輕鋼龍骨石膏板墻(內填巖棉),在衛生間、管道井區域采用水泥板墻。根據墻體所在位置選擇板材的層數和巖棉厚度來達到相應的隔音、防火、隔熱等要求。此類型墻體質量輕、施工快、無毒無害,有效減輕樓面荷載,且屬于可再循環材料。樓地面裝修采用結構面層隨搗隨光,上鋪地毯、PVC 面層或刷環氧涂料,既減少了裝修荷載,又節省了建筑材料。此外,在材料選擇時,盡量考慮距離施工現場 500km 以內的本地建筑材料,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第8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 國外發展現狀, 國內發展現狀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and the grow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gree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the wor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issue. Green building to people, buil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which represents the is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The reflect is full of ec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dapt to the local ecological and not destroy the local ecological new idea.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and detailed at home and abroad for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fore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在當今世界,環境惡化嚴重、人口增長過快、物種滅絕增快、生態破壞嚴重等諸多問題給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帶嚴峻的挑戰。而這很多是由于人類的不科學行為造成的,例如建筑,傳統的建筑一般都是高能耗的,帶來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問題。學術界討論激烈的綠色建筑就是從建筑方面相應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建筑,利用了比較先進和實用的技術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可循環利用的綠色能源,是目前的熱門和前端的行業分類,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科學的實施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革命性的優化,給環境向良性轉變帶來契機。讓環境慢慢步入正軌,創建和諧家園,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1綠色建筑

1.1 定義

所謂的綠色建筑是指節約資源,無污染,低能耗,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例如太陽能等,戶型通風取暖最優化和最有利于人們的健康,與周圍人文地理環境想協調,有助于環境保護和優化等的現代建筑[1]。這里所說的“綠色”取它的比喻意義,是指建筑的是環境友好的,能節約現有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例如太陽能,與生態環境想平衡,即給人們帶來健康的生活環境,又不對環境造成威脅,或者保護改良環境。

1.2 特征

首先,綠色建筑大大減低了能源的消耗,對環境污染非常小,甚至沒有。其可將能耗降低70% ~ 80%, 在德國甚至出現了零能耗的示范建筑[2]。其次,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氣候,人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最后,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

1.3 內涵

1.31節約環保

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是,由高能耗想低能耗轉變,低利用率向高利用率轉變,傳統能源向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轉變,逐漸的實現能源的自己自足。綠色建筑在構建時,最大限度的采用可循環、可重復使用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綠色能源來功能,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以最合理的方式適應的生態環境。綠色建筑在使用時,最大限度的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1.32健康舒適

綠色建筑在建造的時候用的是環保材料,污染小或者是無污染,對人體來說是沒有危害的,同時建筑物本身在戶型設計來說采光和通風都是最有設計的,周圍環境中綠色建筑的綠化等對人體都是有益的。

1.33自然和諧

綠色建筑在設計時非常注重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的結合,注重生態的觀點,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互動發展,通過營造良好的建筑環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2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2.1國外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1969 年,美國學者麥克翰( Ian L•Mchang) 所著的《自然設計》( Design With Nature) 問世,標志著綠色建筑學的誕生。20世紀60年代, 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首次綜合生態與建筑兩個獨立的概念提出“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新理念[3]。

歐洲是世界綠色建筑的前鋒,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和綠色建筑的設計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例如,“能量活性建筑基礎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與分散式外墻新風裝置”、“頂棚輻射制冷采暖系統”、“混凝土樓板輻射制冷采暖系統”、“雙層架空地面”、“高效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呼吸式雙層玻璃幕墻”等,部分技術已基本成熟,運營成本低,節能效果好,發展空間大。

丹麥的綠色建筑是歐洲可持續建筑的典范,環保節能理念先進,最新提出了主被動式節能方法。所謂主動式節能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作為動力,室外空氣、地下水、海水等的作用來調節建筑的溫度;所謂被動式節能方法主要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設計例如建筑物的結構和建筑材料等,從側面增加自然能源的利用減少超痛能源的消耗,例如增加建筑物的透光性來減少由于日光燈照明而消耗的能源。在丹麥,著名的雙U建筑,節能效果顯著,洛蘭島上的海上風車園,奧爾期斯市的“日與風”住宅區等都是節能的典型實例。

第9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可行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198 文獻標識碼: A

綠色建筑是基于人與自然持續共生原則和資源高效利用原則而設計建造的一種能使建筑內外物質、能源系統良性循環,沒有廢棄、沒有污染、能源能實現一定程度自給的一種新型建筑模式。綠色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場地周邊的自然條件,盡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現有適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選址、布局、朝向、形態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和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1、綠色建筑的特色

1.1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起源于 1970 年代初期能源危機的“節能建筑”風潮,后來結合“風土建筑”、“生態建筑”的環境設計理念,現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環保評估與生命周期評估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而成為嶄新的建筑科學體系。今天的綠色建筑,與過去的“節能建筑”、“風土建筑”、“生態建筑”,在環保尺度上已是截然不同的層級。它已經不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浪漫詩歌,而是徹底從地球溫暖化、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枯竭、資源短缺、生物多樣化環境等地球尺度,來塑造整體建筑文化的環保生活哲學。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與建筑及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1.2綠色建筑的特點

建筑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隨后的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及最終的拆除,形成了一個全生命周期。關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意味著不僅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和自然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低、盡量就地取材,運營管理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低耗、無害空間,拆除后又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盡可能再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

綠色建筑優先考慮使用者的適度需求,努力創造優美和諧的環境。同時,要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環境污染,改善室內環境質量。此外,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時為人們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條件。通過優良的設計和管理,綠色建筑要采用適用技術、材料和產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與資源。增強耐久性能及適應性,延長建筑物的整體使用壽命。盡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潔的資源和能源。

2、綠色建筑發展的多元化

2.1綠色建筑開發的可行性探討

我國目前綠色建筑發展緩慢,開發商是綠色建筑的創造者,消費者是綠色建筑市場的創造者。他們構成了綠色建筑發展的兩大主要推手。開發商在開發綠色建筑時,會考慮綠色建筑的市場需求,會從自身角度考慮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再做是否投資的決定。消費者在購買綠色建筑時會從自身角度考慮成本效益,再做是否購買的決定。因而很有必要為開發商和消費者開發出關于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的可視化系統,給出綠色建筑直觀的成本效益信息,為其決策提供數據基礎。此外,可視化系統提供的綠色建筑運營使用階段帶來的效益,還能為政府制定相關補貼激勵政策提供依據。

2.2綠色建筑發展趨勢

從長遠來看,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要把最大程度的能源節約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結合起來,實現自身產生的能源要大于所消耗的能源,把建筑創造成一個生物體,可以借助陽光、風和雨滿足自身對水和能源的要求,使其具備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和再生能力。理想的綠色建筑不僅不會損害環境,還會致力于改善環境,也就是說,不僅可以減少水的消耗量,還會對水進行收集和處理;不僅不會影響空氣,還會過濾空氣;不僅會節約能源,還會創造能源。

綠色建筑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參與并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和措施。這其中既包括通過法律和政策手段制定和實施技術援助、信息交流、資金資助、稅收優惠、簡化程序等措施強制或鼓勵綠色建筑的開發及推廣,也包括各行業協會組織通過制定自愿遵守的綠色建筑分級、評估及認定標準等積極推動其發展。

積極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是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從而應對全球性環境危機的必然要求。克服綠色建筑發展面臨的諸多障礙,順應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不僅要確立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綠色建筑發展中的指導性地位,還要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綠色建筑的深刻內涵,致力于創造真正舒適、健康的理想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李湘洲.談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幾個問題[J].建筑學報,2007 (5).

第10篇

【關鍵詞】綠色施工;施工組織管理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我國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的逐漸深入,國內的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施工理念逐漸被中國建筑者所了解,其中綠色施工理念已經被大家所熟知。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綠色施工倡導的促進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等理念已被國家所認可。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對于資源占用大的建筑業,企業自身應依據客觀條件原則,認真執行國家、行業和地方要求,逐步從傳統粗放型施工向綠色施工轉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1、國內綠色施工發展情況

隨著中國申奧成功,中國建筑以奧運工程建設為契機,掀起一波綠色建筑與綠色施工協同發展的建設熱潮。在這股建設熱潮中,涌現了一批成功實踐“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的建筑。建設部與科技部在2004年聯合組織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推進我國綠色建筑的技術成果。依托該項目成果,建設部2005年12月頒布《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其作用在于指導綠色建筑的建設。次年3月,建設部出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隨后國家又陸續頒布《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建筑節能工程施工技術要點》,對完善綠色建筑的綠色施工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建設部印發《綠色施工導則》,提出了綠色施工的概念、核心理念、四新技術等要求,對建筑項目涉及的各個單位綠色“施工”加以引導,為后續頒布《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做好鋪墊。隨著該標準的頒布,完善了整個綠色施工體系。當前在建筑業,注重“綠色”開發的多半是開發企業,他們以“綠色”為噱頭,增加建筑的賣點。他們只注重“綠色宣傳”,但真正落實到整個項目上少之又少。刨除綠色建筑不說,綠色施工的實施主體是建筑企業,可很多建筑企業沒有把綠色施工體系納入到公司日常管理中來,沒有把這種能力看作是一種競爭實力,還不重視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做到節約“資金”,只停留在傳統項目施工管理方式。

2、綠色施工的內涵

綠色施工在《綠色施工導則》中含義為:“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節材、節水、節能、節地和環境保護。故綠色施工內涵包含4方面內容:①采用綠色環保建材和施工設備。②節約能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③控制施工區環境污染。④秉承綠色施工理念,優化施工過程,促進現場文明綠色施工,達到設計要求。

3、組織管理在綠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從綠色施工管理內涵不難看出,先進的管理在整個綠色施工管理扮演重要角色。眾所周知,管理的核心是組織,下面從組織管理方面闡述其在綠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綠色施工組織管理,就是利用組織具有的綜合效應,建立綠色施工組織結構,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確定綠色施工總目標,將綠色施工任務細分至綠色施工管理體系目標中,讓各參與單位在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單位)的領導下有效的參與綠色施工,讓綠色施工常態化。這種綜合效應是組織中的各參與單位共同作用的結果。綠色施工組織管理是綠色施工管理活動最重要的一部分。

(1)通過綠色施工組織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在這個完整的體系下,可以使各級綠色施工管理機構高效的處理各自的任務和信息溝通。實現機構中各組織層次全員融入到綠色施工管理體系中,保障完成全過程綠色施工管理。

(2)通過組織工具中的組織分工明確各任務的分工及職能責任分配,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

(3)綠色施工組織管理中建立的內外溝通交流機制在整個項目綠色施工管理中起到了類似神經中樞的作用。通過這個神經中樞可以有效的使來自項目外的相關政策,項目內綠色施工實施執行的情況等信息能夠有效傳遞。

綠色施工組織管理是綠色施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施工管理過程中有效執行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建立的各項制度和項目分解出的各項任務。從宏觀角度看,就是確保綠色理念的實現,有效推進建筑施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用書編委會.建設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建設部.綠色施工導則(建質〔2007〕223號)[Z].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 綠色理念 功能價值 人性化

當碳排放成為人類社會的熱門話題和焦點后,綠色建筑便成為了理想中的空間,無形中受到設計師的偏愛,以至于建筑界把它作為現代建筑技術的標志。可以說,綠色建筑化為具有高標準、高價值、高品質的象征。現在已成為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勢。人們之所以對其情有獨鐘,是因為綠色建筑的技術指標、建筑文化理念不僅體現著科學的精神,其文化內涵也折射出中國的哲學觀。在中國的古代哲學觀中,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觀念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其強調的觀念經過傳播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應該講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自然觀與現代社會強調“回歸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其實是一致的,在本質上都是倡導和體現“綠色、自然”。如果說綠色住宅建筑是為了使人們擁有幸福建筑空間,那么綠色醫院建筑則對人們的生理、心理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從建筑的功能性、社會性還是綜合性、人性化等方面去探討研究,都會彰顯出綠色建筑理念的價值。

一、綠色建筑與綠色自然環境的交相輝映

是突出民族建筑特色?還是以綠色建筑理念去設計恩施市中心醫院建筑?主張民族建筑風格形式的認為,鄂西是湖北省少數民族聚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境內的土家族、苗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的“土苗”民族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最能代表土苗文化。這樣的觀點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鄂西民族建筑的吊腳樓需要占用很多土地面積,且在醫院的功能上許多環節和功能是需要相連的。經過分析論證,最后確定以綠色建筑理念主導醫院建筑設計。其優越性是:1.體現了恩施市的發展觀,恩施市是鄂西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需要有地標性建筑,醫院一旦建成,將是恩施市的標志性建筑。2.國家和湖北省實施的經濟戰略發展規劃,無論是建設鄂西旅游性經濟文化圈還是中央對武陵山區的扶貧開發計劃都需要恩施市走在前列,以自身的發展帶動全區經濟的騰飛。3.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4.市中心醫院的建設不能破壞恩施市的自然環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鄂西自治州和恩施市最大最好的資源,這種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從生態的角度講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到原貌。恩施市地處武陵山脈,獨特的地理、地質條件,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其極具自然性,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都會令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其景色沒有任何的人工雕刻痕跡,一切都是渾然天成,極具藝術魅力。獨特的喀斯特地質條件使鄂西州地下溶洞景觀極為奇特,加上森林覆蓋率很高,植物、動物資源豐富,構成非常優美的風景區。因此,實施綠色建筑設計是理念的創新,對綠色恩施、綠色治療是價值的提升。

自古以來,勤勞智慧的土家族、苗族一直就非常注重自然的生態性保護,他們視自然為生存的空間,在他們的圖騰符號中將動物作為自己的崇拜。因此,在土家族、苗族的人文意識中,保護動物、植物和森林植被的功能性對支撐醫院的醫療、科研起著基礎性作用。所以,綠色理念指導下的醫院建筑必定是一座在其內涵上體現綠色設計理念的建筑,綠色醫院并非一定要外部色彩上是綠色的,在色彩上可以通過景觀設計、室內設計、色彩去實現,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感受到綠色理念。

最為關鍵的是綠色建筑的理念強調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且將這種關系放大到鄂西州和恩施市的大環境中去認識醫院建筑。從自然資源來講恩施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美的自然環境是鄂西州和恩施市最大的資源。這種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不僅物種多,且生物的多樣性使其具有強大的生物鏈和生態性。因此,生物多樣性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從生態的角度講,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原貌。因此,綠色醫院建筑理念與恩施自然環境相互支撐,相映成趣。對綠色恩施、綠色醫院、綠色醫療而言是價值的提升。

二、綠色設計理念醫院建筑功能價值分析

作為集醫院、保健、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國家二等甲級綜合性醫院,占地面積2610平方米,地下地上共22層,總建筑面積42000平方米,還有景觀設計面積16000平方米,在其功能上首先是理念先進,突出公益性。二等甲級醫院與純商業性醫院不同,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其公眾認可程度更高。注重關愛性,救死扶傷是社會賦予醫院的神圣天職。當然,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經濟效益的增長,特別是要在人性化的服務方面提高水平和質量,塑造可靠性。可靠性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一種社會信任認知度,它決定著患者是否愿意到醫院就診的主觀意志,并決定著醫院長期的發展,可靠性越高其形象越佳,反之亦然。優良服務性,醫院提供的服務范圍廣泛,俗話說“三分的醫術,七分的護理”,其優異的服務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導入科學性,講究醫術的精益求精,吸收醫學界先進的技術成果,且要用先進的技術條件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最佳環境和條件。

綠色醫院建筑的空間布局,分割組合以功能使用為切入點,最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其物理空間的形態、大小、隔離、開放根據病人的需求和醫療需要進行優化設計,并充分考慮流動空間的需求,人流量的大小、多少決定分布去向,對人員的出入、路徑進行科學的測算,包括樓梯的設計、寬度都要建立在人機工程學的基礎上,還有停車場的建設,要充分考慮救護車輛、探視病人的車輛,測算出數量的最高值。醫療空間的布局是以功能來劃分的。根據住院部病房與急診室分離的原則,急診室在地上一層方便就診,住院部病房依科室的不同、住院人數的多少確定樓層。手術室則安排在不同專業科室,以利于手術。醫院的辦公用房以服務病人、服務醫療為出發點,不與醫療用房搶爭空間。對于配套服務的商業空間則本著方便病人和家屬,讓利于醫療空間的原則布局。經過細心的設計,醫療空間的布局具有科學性、合理性、藝術性。而流動空間的科學性,彰顯了人性化精神,特別是為殘疾人設計的無障礙通道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

綠色理念在醫院建筑的材質選擇上確立了基本原則:1.選擇可循環利用的材質。除門和辦公桌椅外,其他的則選用鋁合金、玻璃等材質,盡管恩施市有很多樹木,但是木材一旦壞了就失去了價值,且不能再利用。而鋁合金、玻璃等則可回收再利用。2.方便裝飾的原則。可以節約人力、財力、物力。減少工序,方便裝飾,既降低成本,又使裝飾的價值提升,對公眾的審美也是一種陶冶和提高。3.環保。環保的理念和意識對醫院尤其重要,若選擇污染和輻射材質對病人容易造成傷害,也極易形成第二次疾病。4.自然。自然材質有助于病人的身體醫療和康復,門和家具選擇天然木質材料。材質是建筑的基礎,又決定著它的時代風格,從材質上就基本確定了其時代性,在建材上更多的是其科技含金量。

以感性工學的方法在建筑空間內進行色彩環境設計和照明處理,這其實是綠色設計理念的體現。以人的視覺、色覺、嗅覺、聽覺、觸覺去感覺產品和使用的環境,工作環境對提高勞動效率,調整人的情緒和心理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內科病人多有器質性病變,二級、三級分科的病人色彩心理差別較大,消化科用綠色做基調,其他科用弱對比補色組合,中等彩度,中等明度。外科手術與血有關,紅色易引發病人的恐懼心理;由于多數外科病人康復較快,心態比內科活躍,采用多彩度配色;產科病房則強調家的溫暖,用暖粉色系;兒科采用多色彩組合,且純度高,中度以上明度,以體現兒童活潑、天真、愛動的天性。因此,在照明的處理上采用虛實結合、冷暖相融、強弱合理的方法以節約資源。同時在建筑的空間內盡量采用自然光,以降低成本。而采用照明的空間選擇LED燈具,節約電力資源。由此可見,通過光量、燈具和色彩的力量和作用對病人進行生理、心理醫療具有積極的功效。

安全性以其巨大的力量支撐著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某種意義上安全性成了醫院建筑的首要功能。如果沒有安全性,哪怕建筑外觀再漂亮、新穎,一旦發生火災或是其他基礎設施出現故障,都會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是災難性的損失。因此,基礎設施如電力設施、能源動力設施、給排水基本設施和電梯等均選擇品牌價值高、性能和質量優異的產品,如病床要使病人感到舒適、方便、安全。特別是在每層樓上都嚴格按照消防條例配置規定的消防器材,并從質量上予以保障。即預備的緊急通道和消防通道,采用阻燃性能極好的材質,能確保在特殊情況下方便使用。

三、綠色醫院建筑環境中的人文意識

當人們在審視建筑體量的時候,常常關注的是它的外部形態和物理空間。對其心理空間的影響和作用往往會視而不見。事實上,國內外醫院的建設和發展越來越重視醫療環境品質的優化和提高。追求與整體醫學模式相適應的醫學環境,尋求醫療技術與情感平衡。對于提高社會公眾的素質,預防和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起著巨大的作用。以藝術的手段營造環境的氛圍,增強藝術感染力,對提高社會公眾的審美具有非凡的意義。恩施市中心醫院的建筑、園林景觀、室內設計等方面設計都折射出人文意識的價值性。

標識系統中注重人性化表達。醫院作為醫療空間的場所,人員的聚集度高,因此,它比許多場所都更加強調以人為中心。由于醫院物理空間的復雜,醫療功能區域分工專業化,病患和社會公眾迫切需要有標識系統導航。在標識系統設計中為方便識別,采用指示、圖形、文字三位一體的導視方式,指示符號清晰指導方向,國際通用圖形以直觀性方式向公眾傳播標識牌中的內容。字體設計為標準黑體,具有簡潔、方正、醒目的特征,便于識別和記憶。同時在標識牌中增加光源,在晚上字體發光具有醒目效果。這些看似簡單的標識設計其實是以最簡潔的藝術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對于細節的精致處理,更體現在為殘疾人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確保病患在醫療大樓內不同物理空間區域功能區的到達。并在電梯口設置指示盲道,樓梯扶手起點處設置盲文提示,每層病房均增設一間無障礙病房,對衛生間進行人性化功能細節設計。即使是在病房空調送風細節上,也在風管拐彎處增加防震動靜音處理。針對老年人、殘疾人或心腦血管病人易發生意外等突發事件,在距離地面300mm高處各增設1―2處緊急呼叫鈕,以使在發生意外時,醫護人員能及時得到信息進行救治。

在醫院景觀環境設計上,以規劃的系統和功能綜合化體現綠色理念,使其更具有科學性。通過樹木、植物、花卉的組合配置,導入主題性,通過造型、色彩、品種、季節性營造一種氛圍,并通過小景觀和亭臺、石凳的組合讓在此休息的病人和探視者產生藝術的聯想,借景生情,抒感,有一種美妙無比的感覺。

以物寓意,象征醫院科學發展的未來。在醫院大廳,有一種新穎的擎天的喇叭柱,以仿生學設計的造型不僅具有獨特的視覺感受,其強烈的視沖擊力、震撼力使人感到一種內在的活力和生機,更有一種無限上升的潛在力量。實際上這對對稱的大柱是以醫院醫生和護士所使用的注射器、聽診器進行夸張變形的造型。既體現了醫療空間的特殊功能,還暗示著醫院未來發展蒸蒸日上的巨大空間。

在一對大柱體的中間有一巨大的水幕。水在中國文化里內涵極為豐富,從“上善若水”“高山流水”“無水不活”都體現出水的力量,以水象征生命,將醫院的功能和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水的流動不僅讓整個大廳富有動感,而且使其成為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大立柱后面與水幕下端交接處的魚缸其實是一個裝置藝術。在寓意上體現“年年有余”的吉祥美好愿望。與水幕組合形成人工與天然的完美統一。病人在這里不僅能欣賞到藝術,還能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獲得視覺上的美感,并對心理、情緒的放松產生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綠色理念對醫院建筑有著巨大的作用,它不僅使醫院的空間布局更為科學、合理,對建筑空間形態的藝術價值、功能價值的提升也超越了傳統的理念。在充滿綠色理念的醫院建筑中,它詮釋了綠色理念的先進性、科學性、功能性,在對建筑空間和景觀環境的設計中,既對物化的建筑表達出人的智慧,更從中看到綠色理念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許多子系統去完善。因為子系統的功能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當子系統的功能表達最為完善和科學,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人的需求。也就是說綠色理念的升華是綠色建筑與人性化的有機結合,在綠色建筑中將人性化價值釋放。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國際建協《北京》――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翁奕城. 國外生態社區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建筑學報,2006(4).

[4]王勇輝,焦黎. 關于生態社區的幾點思考[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

第12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發展;思考;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的挑戰,全球建筑業都在探尋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并制定相應的綠色建筑發展戰略規劃。2005 年起我國開始倡導綠色建筑理念,推廣綠色建筑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目前,綠色建筑作為重要的應對領域,在建設低碳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都肩負著重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綠色建筑內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可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它主要包含了三點:一是廣義上的節能,即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強調減少資源的消耗浪費,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保護環境,強調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是指從最初的規劃設計到后續的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及最終的拆除,包括原材料開采、運輸與加工、建造、使用、維修、改造和拆除等各環節,強調的是建筑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在時間上的意義。

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區別之處在于綠色建筑它不再僅僅局限于建筑業,不再孤立地考慮建筑自身系統的可行性,而是在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以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結合考慮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則和適宜的技術等多種因素,所以綠色建筑又可稱之為綠色建筑體系。

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發展綠色建筑與中國國情相適應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巨大,國土與資源有限,“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國情,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建材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毀時難回收、廢棄物難自然降解,室內采暖技術與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技術不匹配等都是我國建筑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發展綠色建筑可以有效節約土地,解決以上能源問題、生態問題,家居問題等,符合國家新時期強調的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等政策。

發展綠色建筑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年建筑量居世界排名第一,資源消耗總量增長迅速,但許多資源人均擁有量卻位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很多種資源都需要依靠進口來維持。國內建筑市場的旺盛需求以及建筑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使建筑業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展綠色建筑,不僅可以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而且在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壽命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環境影響,促進了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減少了污染,保護了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實現人、自然、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發展綠色建筑是構建兩型社會的客觀要求

發展綠色建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是由我國當前國情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共識所決定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履行節能減排政策的重要體現。通過發展綠色建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居住舒適性、健康性和安全性,構建能源節約型社會等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發展綠色建筑具有巨大潛力和獨特優勢

我國正處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氣候特征多樣化,加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建筑文化,使我國發展綠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獨特的優勢。作為綠色建筑,不管是在設計、施工還是運行管理、拆除階段,都始終遵循著節約能源和資源,建材和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原則,力爭節能和環保等效果達到最佳的目的。綠色建筑將成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持續發展的理想建筑模式,推廣和應用綠色建筑勢在必行。

綠色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存在的問題

2004年2月,我國第一套建筑行業綠色標準“綠色建筑標準及評估體系研究”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同年8月,建設部頒布實施《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管理辦法》,10 月實施細則。盡管建筑節能規范早已出臺,但是我國在綠色建筑工作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通過總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①我國城市新建建筑符合規范的比例低下,只有 10%~ 15%,能源消費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②我國在綠色建筑領域的立法和規范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和促進綠色建筑的推廣和發展,包括政策傾斜、經濟杠桿等作用有待發揮;沒有健全的建筑節能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完整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也有待建立;缺乏相關行政監管機制。③缺乏綠色建筑的基本知識和主動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建筑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方面重視不足。

發展策略

從設計理念重視綠色建筑發展

建筑設計應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應結合當地氣候、文化、經濟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及其它地域條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制冷,從而減少因采光、通風、供暖、空調所導致的能耗和污染,力求做到建筑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增加舒適度和健康性,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重視減輕環境負荷的建筑節能新技術的應用,減少室內供暖(冷)熱量的損失。節能設備的選擇也是建筑師考慮的重點,設計時應選擇低能耗、高效率的設備。注重建筑與綠化的結合,如屋頂綠化、外墻的垂直綠化等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同時還可以起到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從而減少空調的消耗, 利于能源的節約。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技術創新支撐體系、行政監管體系及評估體系

建立健全發展綠色建筑的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建立有效的發展綠色建筑的行政監管體系,包括在立項、規劃、設計、審圖、施工、監理、 檢測、竣工驗收、核準銷售、維護使用等環節管理的亟待加強,加強發展綠色建筑的培訓宣傳工作,制定綠色建筑量化標準和相應的評估體系,建立結構體系綠色評價、綠色建材分析評價、水的綜合利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控制和綠化等關鍵技術集成平臺,為綠色建筑的測試、實驗、展示及技術改進創造條件。研究開發推廣建筑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提高綠色建筑的科技含量。這些體系對指導綠色建筑設計、建設、規范引導建筑業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都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他策略

如實行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評測;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垃圾分類處理;開放中國綠色建筑市場,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大力推廣新型建筑材料和節能設備;實行綠色建筑激勵政策;加強科研和宣傳教育的培訓,使綠色建筑觀念深入人心,提升全社會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使人們真正意識到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性等策略。

結語

實現綠色建筑,是擺在中國建筑設計師面前的新問題,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觀念和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更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及建筑開發商、建筑施工企業、使用者等的參與,只有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調控與監管,全社會人員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使建筑真正造福人類,為建筑節能減排和改善建筑人居環境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类乌齐县| 青铜峡市| 上栗县| 岢岚县| 连州市| 铁岭市| 大方县| 手游| 阿城市| 神农架林区| 清原| 岢岚县| 鄯善县| 麻栗坡县| 盐池县| 怀仁县| 平舆县| 商城县| 合肥市| 安溪县| 齐河县| 永泰县| 凤城市| 军事| 灵台县| 巴楚县| 若尔盖县| 攀枝花市| 永兴县| 天峨县| 新泰市| 平邑县| 沙湾县| 栖霞市| 龙江县| 大同县| 武威市| 万源市| 武平县|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