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5 15:56: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gram.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面臨著諸如人炸、城市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能源枯竭、貧富不均、生態失調等嚴峻問題,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逐漸在消失,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應運而生的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給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標志著人類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
1 生態設計的概念
所謂生態設計,是指任何與生態環境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景觀生態設計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層面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的景觀設計, 它注重的是景觀空間格局和空間過程的相互關系。景觀空間格局由斑塊、基質、廊道、邊界等元素構成。廣義層面是指運用生態學(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識,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隨著行業的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不斷地被補充進新的內容。
2 生態設計的特征
2.1 節約資源
現代社會中使用的大多數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燒產生,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即使一直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的水電也由于水利設施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而變得“不清潔”了。園林景觀中運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如大樹移栽、開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優美環境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態設計認為,應該采取措施不用或者減少使用資源和能源。4R 原則便是在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守的重要原則。預案設計也是值得推廣的設計方式,通過景觀預案可以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費。
2.2 加長壽命
現階段的許多景觀作品花費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態設計有4 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干擾。景觀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長景觀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態設計必須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個地域都有其環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樣性, 許多景觀作品全然不顧當地的文脈,一味追求“新、奇、異”;不顧當地的氣候盲目引進外來的植物;不顧當地文脈盲目引入外來的文化。在滿足了短暫的新奇感之后卻無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可以使景觀設計在少費人工的同時使公眾獲得認同感。
2.4 尊重土地
園林景觀是關于土地的科學和藝術。園林景觀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事物, 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古人之所以能夠和自然和睦相處是因為他們總是去順自然,總是滿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土地的熱愛。現代人則由于違反了土地景觀內在的規律而使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生態設計就是尊重土地,根據土地的屬性決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許多景觀學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結構和變化。
2.5 遵循生態學原理
各類生態學,包括植物生態學、水文生態學、環境生態學、污染生態學、森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等都在景觀設計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態學中的整體論、系統論和協調機制更是指導景觀設計的根本理論。隨著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理論逐漸完善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規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應注重將生態科學技術和景觀美學原則相結合,創造出完美的景觀作品。
3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3.1 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美國景觀生態學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納(Fred- erickSterner)提出,景觀是人眼所見各部分的總和,是形成場所的時間和文化的疊加與融合,是自然與文化不斷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種元素的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體、森林、荒漠、水體及居住區等。北京大學的俞孔堅認為,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而將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應用于景觀設計當中,就產生了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設計,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它是把景觀作為一個生命系統來考慮。
3.2 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關系
3.2.1 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
例如一條城市濱江景觀帶,可能會遭受臺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會遭受空氣污染、交通、人流等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需要處理好目標景觀與其外部的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以期盡可能實現景觀生態系統與其外部系統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麥克哈格認為,任一場地都必需被視為包含了該場地的較大一級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據該生態系統整體面臨的問題來處理該場地。
3.2.2 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是一種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水流、物種流(包括動物和植物)、營養流、人流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景觀生態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邊界作為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不同尺度的景觀,如森林景觀、農業景觀、城市建成區景觀、郊區景觀、校園景觀等。景觀中的任意一點,如一片樹林,一個亭子,一座小橋,一排行道樹,一個池塘等,都將落在這個基本模式之內,或落在斑塊內,或落在廊道內,或落在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的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繼而改變和調整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
3.2.3 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從大的尺度來看,一片森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一片水域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 一片濕地作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從小的尺度上看,景觀內的一個池塘、一小片樹林、一條溪流同樣可以被視為生態系統。它們的內部均具有自身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在對某一尺度上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在這個層面上所要考慮和實現的目標, 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使各個生態系統內部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盡可能達到動態平衡, 同時與相鄰生態系統保持有機的聯系。
3.2.4 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個層面的生態關系包含植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動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人也是景觀生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慮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3.2.5 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
任何尺度意義上的景觀,特別是城市景觀系統,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是人類自身。人類的活動和影響自始至終全方位的貫穿于整個景觀系統。無論是在時間和物質空間上,還是在精神空間上,均對不同尺度的景觀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實質上,上面所述的4 個層面上的生態關系中,均包含著這一生態關系。
4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程序
(1)探求設計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機遇;人類面臨眾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等問題和機遇。景觀規劃與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2)確立規劃設計目標;目標是對未來景觀的清晰的描述,目標一經確立, 意味著相關人員或機構已對第一步中確認的問題和機遇給予了確認。目標的確定是解決問題的組成部分。目標的確定依賴于文化和政治系統(如政府機關、規劃部門、建設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等),但應盡可能使與目標有關的人參與到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來。
(3)通過分析確定區域尺度;包含各種尺度等級,如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場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級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級尺度的整體即為更高等級的組成部分。
(4)對更為具體的規劃與設計的區域上發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對自然過程、人類計劃和活動的認識,包括對區域內的物理、生物及社會元素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5)目標場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這一步需要針對目標場地建立景觀概念,并圍繞這些景觀概念提出多種預景方案,對其做進一步的景觀分析。在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運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知識、技巧和經驗,對調查和分析階段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性的邏輯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形成規劃區的景觀概念。
(6)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將最優秀的景觀概念和待選方案綜合在一起,這一步是規劃過程中的關鍵。景觀規劃強調對自然與社會的綜合考慮。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與本景觀規劃的人員和機構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單位、某一房地產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項目的規劃方案或規劃設計方案, 該規劃方案事先未同關系緊密的有關人員協商和探討, 結果常常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關人員參與到規劃過程中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將好的意見融入到規劃方案之中。這樣做可能會使前期規劃耗時更長, 但卻能使規劃方案成功率比較高,為景觀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7)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在已定的景觀概念方案下,運用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進行景觀設計。
【關鍵詞】:園林景觀;景觀功能;運用
1.園林景觀功能理念的定義
功能景觀的按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是將一個范圍內的地域可以分為兩個以上的景觀類型,而不同的景觀類型又包括了多個版塊。
其中,我們要先了解景觀的定義,景觀可以定義為:它是一個位于生態系統之上的地理實體,具有顯著視覺特點以及由不一樣的土地單位鑲嵌而成的。但是又沒有跳脫出地理區域的一種地理實體。并且具有生態、經濟以及文化的價值。然而,功能景觀作為景觀發展的最優階段以及作為景觀類別的一種,許多國內國外的學者以及專家試著給它下定義,但還是沒有達成一致的認知。因此,綜合一下百家爭論的理解,并試著在景觀概念的基礎之上,給功能景觀下其如下定義:功能景觀具有美學功能、歷史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以及生態功能等不同種功能的綜合異質單位,是景觀在人類高強度活動作用之下產生的產物,還是景觀發展規劃的最優化階段。
2.可持續園林景觀規劃中運用景觀功能理念的作用
2.1 能夠將園林景觀特征與景觀的整體性相結合
功能景觀理念的發展過程是在傳統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上,并通過進行兩種不同種學科綜合在一起的方式,將社會因素和自然生態環境結合在一起,讓人們生活的周圍環境與園林景觀相統一,在空間與時間上統一進行規劃。并在景觀園林的規劃中,經過文化景觀、人類的社會與自然生態景觀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跨越學科的方式將人類社會學與自然生態科學建立有機的聯系,以充分的發揮出園林景觀的功能效果,使人們與園林景觀能建立起一個感情的橋梁。
2.2 促進園林景觀的多層次規劃
在功能景觀定義中,包含著多層次的定義,每個層次都包括了不一樣的景觀特色,并且這些特色都和每個地區的園林景觀發展情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各個地區的文化背景、經濟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每個地區的不一樣的園林景觀文化特色,在整體上來看,各個園林景觀的發展層次都是不一樣的,擁有著屬于自身的規劃發展特點,因此,在使用功能景觀理念的過程中,可以助于園林景觀的多種層次的發展和規劃,讓園林景觀在發展規劃中更加層次分明,以此突顯不一樣景觀因素的不一樣特點,并添加園林景觀的觀賞性,促進園林景觀規范發展的可持續。
2.3 使園林景觀的規劃與人類社會發展有機結合
隨著大家的景觀思想逐步的開放,大家也對景觀這一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功能景觀的理念也隨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廣和研討,將社會開展與自然景象中的各種各樣方面結合在一起,將成為景觀發展規劃的必然趨勢。設計師在園林景觀規劃中,也越來越重視園林景觀的功能性,也漸漸將園林景觀規劃成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又符合自然生態發展規律。不斷的開拓功能景觀理念,使園林景觀可以在較大的程度上呈現社會發展的現象,并將實踐與園林景觀規劃結合在一起,可以在凸顯園林景觀的園林特點的同一時間。
2.4 生成次序理論與景觀特征
在全部景觀體系構成的過程中,根據全部體系組織的復雜性,其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也在變化發展過程中容易交錯在一起,然而這些東西,都不是傳統的統計方法和傳統的機械能夠左右的,而是要在傳統的研討方法上進行必要的創新。對于不一樣等級的景觀系統,怎么樣最大極限的發現這類景觀中的隱性次第評估,會將直接關系到場所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發展規劃。簡而言之,這些景觀通過長期的規劃和發展,已經在原有的根底上構成了具有本身所特有的構造特色,同事還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作為推進本地景觀發展的同時,還變成目前景觀可持續規劃與城市環境設計的研討的瓶頸和最終的突破口。
3.園林景觀功能在可持續園林景觀規劃中的運用
3.1 運用功能景觀概念,針對園林的生態環境進行景觀規劃
園林景觀的計劃發展關系到全部的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計劃的過程中,肯定要符合園林的生態自然環境發展規律的根底上進行規劃,才可以在此根底上再利用功能景觀理念進行體系規劃發展。各個地區的園林都擁有其本身的生態特征,例如:蘇州的小橋流水等,這是園林景觀的特點所在,要在凸顯園林特征的基礎上,對園林景觀進行功能性計劃發展,這是園林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經過對園林景觀本身特征的不斷深入研究,漸漸延伸出其他功能性的@林景觀,并根據當地的文化、經濟發展狀況在園林景觀中融入別的社會要素,讓園林景觀在體現園林觀賞性的同時,向大家呈遞一定的社會規劃發展信息,讓功能景觀理念充分表現在園林景觀計劃之中。
3.2 結合園林文化主題,充分運用多功能景觀概念
不一樣的區域的園林又擁有不一樣的文化主題,這也是園林特征的一種文化體現。每個園林在形式、風格上都有所亦一樣,所以在運用功能景觀理念的時候也要對園林文化有一個精準的掌握,這樣不僅有助于功能景觀理念的運用,還可以推進園林計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在對園林景觀進行設計、規劃時,以凸顯園林文化的主題為主要的,并對園林景觀的功能性進一步的進行探求,讓園林景觀變成可以呈遞信息和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不斷實踐中推進園林計劃可持續發展。
3.3 充分發揮多功能景觀的互動性,促進園林景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表現景觀的互動性,還要經過利用功能景觀理念能夠較大添加這種互動性。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充分的和人們社會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主要凸顯“景”和“觀”的兩個主要理念,讓大家在觀景的過程中添加與園林景觀的感知和接觸,達到人和景的互動作用。
總結
隨著經濟和人類社會的日益發展,資源也隨著日益短缺,促使著人類必須構造功能景觀,要構造功能景觀,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和熟悉功能景觀的理念和功能景觀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在可持續園林景觀規劃中運用功能景觀理念的是很必要,但是,目前,我國在可持續園林景觀規劃中運用功能景觀理念還是比較困難的。
【參考文獻】:
[1]陳慧豪.多功能景觀概念在可持續園林景觀規劃中的有效運用[J].2014.
傳統的生物保護戰略被動地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將物種運動和生態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景觀控制過程來對待,我們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概念對這種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啟發意義:即景觀的空間構型對生態過程的作用,生物進化空間軌跡與景觀格局設計及景觀阻力與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一個新的探索。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護;景觀生態;景觀規劃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i)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ii)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iii)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見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iospatialhierarchy)上進行,即(i)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ii)群落層次,(iii)物種層次,(iv)種群層次和(v)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Amstel等1988;Selm1988)。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i)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ii)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iii)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iv)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v)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
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ii)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iii)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Edwin1991)。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andHarris,1986)。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Noss1991):(i)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ii)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iii)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iftingMosai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vationI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指導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Bi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Model,簡稱MUMs)(Harris,1984;NossandHarris1986)。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iv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i)棲息地的消失;(ii)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iii)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iv)過度開發利用;(v)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和(vi)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i)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ii)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iii)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iv)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v)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1962)和MacArthur及Wilson(1963,1967)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i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見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
1995)。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Forman1979;Harris
1984),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i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FormanandGodron1986;Formam
1995)。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1992)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SimberloffandAbele1976),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指導。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ViableMini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FrankelandSoule1981;Harris1984)。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MacArthurandWilson1967)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見Wilcox1980),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FranklinandForman1987)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iti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見McNee1y1992)。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Yu,1995a-b,1996a)。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i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見FormanandGodron1986;HarrisandScheck1991;SaundersandHobbe1991;Forman1995)。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SmithandHellmund1993)。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詳見HarrisandScheck1991;Forman1995).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Erwin1991)。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May1978;Gould1993,p347)。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見HarrisandSheck1991)。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見HarrisandScheck1991)。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Harrisandsheck1991):
(i)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ii)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iii)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
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Binford等1993)
(iv)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i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Turner1987;PickettandThompson1978;KolasaandPickett1991;Renshaw1991;Kozakienicz1995;Forman1995)。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FrankelandSoule1981;Hayes等1987)。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Hayes等1987;Morris1987)。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i)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Yu1995a-c,1996a-b)。
(ii)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LaverandHaine-Young1993)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Yu1995a-c,1996a-b)。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i)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ialConfigurati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Forman1990,1995)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
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Harrs1984)。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Harris1984,p158)。
(ii)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volutionaryDynamicLi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Erwin1991)。
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
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istance)
用景觀阻力來衡量景觀中棲息地島嶼的隔離狀態在景觀生態規劃中具有重要意義(Forman1995)。
關鍵詞:可持續化設計濕地景觀 因地制宜
濕地、森林和海洋并成為地球三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濕地景觀的規劃設計中,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生態系統下創造和諧的人與動植物棲息以及生活的水域生態環境。并能保持資源環境的延續與再生。本文主要以城市濕地環境為對象,對濕地的景觀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作以探索性的研究。
一、可持續發展概念下的濕地景觀設計的概念與意義
1、濕地的概念:
所謂濕地,是指無論其天然或者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者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者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僅占地球陸地表面的6%,卻為20%的物種提供了棲息繁殖地。濕地分為三大類:海洋、海岸濕地;內陸濕地;人工濕地。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屬于人工濕地的范疇。
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是人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不破壞資源和環境承受能力的條件下,使自然、經濟、社會得到協調發展。
面對著人類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濕地生態景觀的日益退化,我們必須通過科學文化的進步和更新來適應新的變化。在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個宏觀的背景概念之下引出的城市濕地景觀的設計及其保護與開發,就顯得意義尤為重要了。
二、怎樣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可持續化設計
1、最大限度地保持濕地的系統完整性:
在對濕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尊重自然為前提,整體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容結構之間的和諧,已經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設計。
調查分析原有環境是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景觀規劃設計,必須建立在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相互理解之上。對原有環境的調查,包括對自然的調查和周圍居民情況的調查。比如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水、動植物等的情況以及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和期望等情況的調查。利用原有的景觀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體、植物、地形地勢等構成景觀的因素。這些因素是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例如在美國的圣保羅市的安姆斯湖,在這個湖面上曾于1960年左右建了一座購物中心,后來由于商業區遷移而被廢棄。1998年,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生態公園,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城市中心所獨具的自然風貌。同時對地下水和地表水體、土壤結構、居民意見進行調查分析后,實施移除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道;引用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植物;在濕地周邊種植一片傳統的公園草坪和若干常見的城市綠化樹木,建立一條綠化帶。經過這樣的改造,可以提供給游人野炊休閑的場所,也是居民區與濕地之間的過渡。在設計中保持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在設計中考慮人群的需求,這樣得到的方案才能滿足使用人群的需要,保持了自然生態不受破壞,使人與自然自然融洽共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但是在許多設計中,設計者和開發者并沒有利用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照所謂的構思肆意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統喪失整體性及自我調節的能力,淪為僅僅美學意義上的存在。
2、重視植物在景觀中的配置: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濕地的景觀的設計中,應盡量保證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再一個就是要因地制宜,選擇本土植物。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水生植物對水體污染的調節,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
采用本土植物,是指在設計中利用或者恢復原有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物種。
3、水岸邊界環境景觀設計:
水岸邊界環境是濕地系統與其他環境的過渡,在有些方案中,岸線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或者滲漏。但是這種設計破壞了天然濕地所起的過濾作用。這個在圓明園湖水滲透治理上就凸顯了這問題,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爭議。
關鍵詞: 景觀都市主義;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述
近幾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累積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人類的生活環境迅速惡化,問題頻發。十以來,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包括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等。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嚴峻,而我們的發展又不能停滯,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來綜合整治環境問題是新階段的一個重要命題。
近二十年, 景觀都市主義( LandscapeUrbanism)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城市和城市設計領域中,它通過跨專業綜合的將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統籌,從而使之得到解決。景觀都市主義的概念是美國建筑師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觀既是表現城市的透鏡,又是建設城市的載體,景觀取代建筑成為當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觀都市主義的視角中,景觀是城市發展中規劃與設計的手段,同時,通過景觀來協調和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問題。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是一個收集、儲存、分析和傳播地球上關于某一地區信息的系統,一個完整的GIS系統必須具備輸入、存貯、操作和分析、表達和輸出四大功。近些年來,GIS技術也在迅速的發展。
2.GIS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2.1城市規劃管理
基于GIS技術,通過建立數據庫將城市中的各項基礎設施信息,如各項現狀地形數據、宗地、權屬、用地許可、各項規劃指標、規劃成果圖等輸入數據庫,然后進行整合,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同時可以利用三維GIS技術,建立三維可視化數據系統,將城市信息數據庫中的信息根據管理內容進行分類,便于信息的管理與查詢,提高城市規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為城市規劃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為便捷、理性的技術服務手段。
2.2空間分析
GIS技術可以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利用空間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過分析計算快速的得出各種有用的網絡拓撲分析和空間信息,準確的完成復雜的地理空間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適用性評價等,更直觀的得到各要素之間在空間上的聯系;同時,可以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的隱患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評估,如建立緩沖區、鄰域分析等,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修改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應用,以便通過結果對城市規劃設計做出決策,提高了城市規劃設計水平,這使城市規劃過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簡便。
3.景觀都市主義的主要觀點
詹姆士?科納(JamesCorner)的“景觀都市主義”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觀都市主義作為一門全新的學科,更多的是一種對已然失敗的傳統建筑和城市設計實踐層面的回應和新的態度與思維方式。詹姆士?科納把當代城市的研究分為5個主題,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過程和形態(form ofprocess)、技術(technique)和生態學(ecology),概括了景觀都市主義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手段。
3.1景觀都市主義中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景觀都市主義將景觀納入城市的基礎設施中,使其在城市中發揮功能,但是又不僅僅將其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時它還承擔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態品質等職責。在景觀都市主義理論下的規劃多將植物作為媒介,應用大量的適宜生長的植物來調節規劃范圍內的環境氣候,在豐富設計了景觀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觀植物,使一個區域和一個開放空間內形成一個連續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內有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它體現了生態的連續性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3.2生態學思想
景觀都市主義著重強調的是以景觀為中心的生態學在城市規劃發展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這里所提到的生態學與以往所說的生態學是有區別的,景觀都市主義中的生態學是與環境、甚至是與環境萬物始終聯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態環境一樣應該與自然界中的萬物聯系到一起,與景觀聯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動。城市不應當只停留在一個建筑或者某一時間點上,應該是具有吸收、相互轉化和交換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樣是生態的有機體。
4.運用GIS技術的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規劃的作用
4.1 在GIS技術中加入景觀都市主義的原因
將景觀都市主義中的要素選擇應用到GIS技術中,可以避免過去在城市規劃中對自然因素沒有考慮到的一些問題。可以將城市規劃中的一些基礎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術中,建立一個全面的信息數據庫,將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決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可以在生態適應性評價中加入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要素,分析得出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適用性評價。
4.2 GIS技術和景觀都市主義融合作用
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是從灰色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等概念中延伸出來的,是指相互“聯接”的綠道、公園綠地系統、自然或者農田保護區、再生土地等維持自然生命流通過程必須具備的綠色場所。應用GIS技術對現有地理數據進行詳細的整合分析和處理,確定出需要保護的生態要素,進行分類,通過地圖疊合分析確定出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重要景觀區域,同時綜合其他社會因素以及生態因素等進行加權計算和地圖疊合確定出結果的可行性。
4.3 二者的融合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當今城市規劃工作倡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景觀都市主義尋求的是城市建設中保護和發展的平衡,促進城市的保護、更新和再生,通過與GIS技術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學的主動實現城市規劃的“景觀生態”(圖1)。利用景觀植物涵養水分,減少洪澇災害,保護城市地下水,凈化空氣,提高空氣質量,豐富城市空間,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提升城市綠色形象,將這些信息輸入電腦,在GIS數據庫中存儲,變為更為直觀的方式可供查詢、分析,用于作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據。城市規劃管理的內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綜合手段才能變的更科學、更合理,還需要實施者和用戶的協調合作,在長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證工作的有序發展。
圖1.中國上海古北黃金城道
關鍵詞:鄉村景觀;城市化進程;鄉村景觀規劃;觀光農業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0.012
1989年,自從我國第一屆景觀生態學研究會召開以來,相關學術界人士在景觀方面的研究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同時給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由于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鄉村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承載地,其良好、高效的發展是整個農業發展的根本。因此,對我國鄉村景觀規劃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景觀的發展也面臨著相當大的機遇和挑戰,為做好維護其特色和傳統型原貌的工作,結合鄉村的特點,建設合理的鄉村景觀規劃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方向。
1 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的概念
我國鄉村景觀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起步比較晚,至今關于鄉村景觀的定義還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概括。我國學者謝花林等在景觀生態學的視角下,提出了鄉村景觀的研究范圍在各個相鄰的鄉村地域內,由土地單位交叉形成的嵌塊體,其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形狀差異、大小差異以及配置差異,因此也帶來了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他認為鄉村景觀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束縛,而且還受到人類經營策略和經營活動的制約[1]。王云才認為,鄉村景觀是存在于城市景觀之外的空間,以自然環境為主,包括文化景觀、經濟景觀、鄉村聚落景觀以及自然景觀,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復合體,以農業為主要特點的生產景觀、鄉村特有的田園生活文化和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景觀等[2]。綜上所述,專家學者對鄉村景觀的定義表達有一定的差別,但其共同之處是對鄉村景觀所包含的以自然景觀為特色的人文景觀、存在著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以及美學價值等觀點的認可。
鄉村景觀規劃的概念主要是以發揮資源最大化利用為出發點,在保護景觀原貌的前提下,是一種合理設計、規劃鄉村景觀的不同行為的行為體系,其規劃設計是依據鄉村景觀所包含的自然景觀的功能性、生態性、適宜性、經濟合理性、社會文化性以及繼承性這六大特性為基礎,構建鄉村景觀發展的可持續模式。劉黎明提出,建好鄉村景觀規劃,必須要考慮鄉村土地使用合理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打造一種舒適、安全、健康、優美的居民生活環境,形成符合我國鄉村特色發展的生態系統[3]。
2 我國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現狀
我國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現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一是從景觀生態學方面進行的應用研究。現階段的研究主要關注在生態脆弱地區,比如西北農牧交叉帶、黃土高原和城鄉結合區為研究范圍,采用景觀生態設計方法和景觀系統分析方法相結合,比如學者肖篤寧等出版的《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和《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二是從鄉村地理學和傳統農業方面進行的應用研究。如郭煥成的《黃淮海平原鄉村發展模式與鄉村城鎮化研究》,詳細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發展的經濟問題,對區域鄉村發展機制和模式進行了探討研究;三是從鄉村土地利用規劃方面的應用研究。其研究的重點方向是土地使用的優化配置,合理調整鄉村住宅地和農業用地,挖掘土地資源的潛在價值,改造鄉村景觀新面貌,但是對景觀模型的研究和生態規劃研究比較淺顯,鄉村景觀的系統分析也沒有得到深入的論證,這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以后需要學者更加關注的研究方向。
3 鄉村景觀規劃措施
3.1 將觀光農業納入鄉村景觀規劃中
伴隨著社會化、工業化、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人們厭煩了城市的浮躁,開始向往鄉村環境的大自然美景和具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觀,因此,鄉村旅游應運而生,也帶動了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研究,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和觀光農業的結合是發展的潮流趨勢,觀光農業不僅能夠在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有效進行生產再分配、創新農村生產方式、調整鄉(鎮)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出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借鑒國外成功的研究經驗,提出適合當地特色的規劃設計
和國外比較發達的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及實際應用水平相比,我國的發展還比較落后,引進國外提出的在新農村建設基礎上,設計鄉村景觀的規劃理念,結合我國實際,找出符合我國鄉村地區鄉村景觀建設的發展方案。國外在農村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農村戰略構想,并在韓國得到成功的應用研究。當今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農村的面貌也發生了新的改變,新農村建設正符合目前發展的趨勢。根據我國景觀存在著地域文化差異和多樣性,應結合鄉村的地域性優勢,構造符合我國鄉村特點的景觀設計。其中務必要考慮的是把鄉村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等景觀相互結合,突出差異和特色,增強鄉村景觀規劃的唯一性,同時維護景觀的原貌的安全,保留其傳統性,達到鄉村景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03).
[2]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01).
[3]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01).
[4]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8,(05).
關鍵詞:城市規劃;景觀設計;關系研究
一.城市規劃
(1)城市規劃[1]是對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對城市的各項資源進行合理管理,以適應或達到城市發展的要求,并對城市的景觀設計進行指導,是對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城市根據自身發展情況以及社會整體發展情況,結合國家推行的各項發展制度和支撐條件,所制定出來的城市未來發展的計劃和目標。。
(2)城市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和恢復來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并促進對傳統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護,在城市規劃中應遵循人文主義、科學實用、可持續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則從總體上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和優化生態環境。
(3)城市規劃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3]。第一堅持以人為本,進行科學規劃。第二,通過對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內涵。由于歷史因素,自然條件以及發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個城市不同的風貌和個性。第三,要促進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
二.景觀設計的概念與內涵
(1)景觀設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通過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來營造合理的景觀空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觀環境。凸顯出了現代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主旨。
(2)景觀的涵義
景觀這一概念最開始是一種單純的視覺美的效應,是畫家對于畫框里的單一的景物的定義,到了17世紀以后,景觀才從藝術的框架里走出來,但是這時候景觀的意義還是停留在視覺美上面,因為風景也是一種美事物。后來景觀作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反映,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生態系統,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折射,雀躍于城市規劃中。直至今日景觀已衍伸為具有符號的涵義。不同的景觀代表著不同的涵義。
(3)城市景觀的體現
城市的景觀反映了城市的規模及性質。城市規劃確定了城市建設的性質與規模,兩者相輔相成。例如,蘇州園林規劃的初衷是作為旅游勝地,景觀設計正是順從了這一趨勢,注重山水的刻畫以及自然與人文的融合;洛陽古城則是一個歷史上長久的商都,故它的設計風格一秉商都氣息,使人時刻感受到歷史的氛圍;以此類推,可見城市景觀也是城市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布局的體現。
(4)景觀設計所涵蓋的內容
景觀設計所涵蓋的內容有四個方面,首先是區域性的景觀設計,它的設計對象是整個區域的整體空間布局以及水系、生態網絡構建等等;其次是城市的景觀設計[4],城市景觀設計涉及的內容包括城市的空間結構的設計,建筑與建筑、公共戶外空間以及交通、植被之間的關系;再者是社區的規劃設計,在這方面,它主要實現對居民勝過社區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最開始的社區設計指的是城鎮的設計,后來郊區設計也納入其中了,且郊區設計的景觀設計師也越來越多;最后是風景旅游區的景觀設計,風景旅游區由于是歷史文化的遺產,它既需要對已有的歷史文化地進行保護,也需要重新進行綜合開發設計,公園以及樹木園等進行重新規劃。
從環境的生態綠化、視覺景觀形象以及大眾行為心理三方面來看景觀設計其具有不同的涵義。從環境的生態綠化來看,景觀設計是隨著人現代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從人的生態感受及要求出發,依據自然界各種生物學原理,以及自然界中植被、土壤、陽光等的研究,為人創造出舒適健康的綠化環境;從視覺景觀形象來看,景觀設計實際上是對景觀這一視覺美的因素的設計和科學分布,呼應人對美的視覺效應的追求,根據美學的規律,對環境中的各種景觀進行精心設計,從而優化視覺效應;從大眾行為心理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社會科學與文化因素不斷植入景觀設計的內容中,景觀設計是從人的心理需求及感受出發,利用人的行為以及精神活動等的規律,在心理文化的引導下,努力營造出讓人賞心悅目、積極健康的環境。
三.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聯系
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從城市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概念及內涵可以知道,實際上,城市規劃中包含著景觀設計這一因素,景觀作為城市的亮點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設計和分布充分體現了城市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生態化的綠色設計,是城市規劃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規劃所要實現的一個目標。
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兩者都需要結合人文、歷史、自然、人的行為心理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城市規劃中實現了對景觀設計的引導以及具體實現途徑;景觀設計則是城市規劃的具體體現。景觀設計著重于對城市的景觀構成要素以及城市的總體形象進行合理的設計,要構建城市的景觀要素之前,需要先對城市的整體形態與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優秀的景觀設計都是建立在這項基礎之上的,因此,城市規劃作為對城市整體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學劃分,對景觀設計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規劃是以城市為對象的大面積的規劃,而景觀設計則是這種大規劃之下的細化,它通過對各種景觀因素的設計和人的心理的把握,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城市景觀設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實現需要決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設計師的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
四.結束語
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城市規劃引導著景觀設計的開展,景觀設計反映了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因此,在實際實施中必須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初亞奇.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關系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33).
[2]徐永俊.城市建設規劃與景觀設計探討.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6).
[3] 李美琴,劉青周.淺談城市規劃中城市景觀設計與方法. 科技資訊,2009,(16).
[4] 鄭怡笑.城市規劃中城市景觀設計探討. 華章,2007,(8).
作者簡介:陳蘇麗(1987—),女,蒙古族 ,重慶市人,現就讀于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方向的研究,在《藝海》《工業設計》等全國藝術類核心期刊上10余篇。
該篇文章通訊員:金科
關鍵詞:生態規劃;校園景觀;生態景觀
一、引言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素質教育,除了學習課堂知識,課外交流也尤為重要。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應本著“環境育人”的思想,根據交往活動的不同營造立體的、多層次的參與性系統空間環境。校園景觀不僅構筑起校園發展的文化脈絡,同時也是主要的景觀生態軸線和主要生態廊道。本文將以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北湖景觀工程詳細規劃為例,淺析什么是生態性規劃設計,又如何在由宏觀到微觀的設計中貫徹生態理念。
二、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的生態性研究
(1)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的生態性概念
生態性這一概念在校園景觀規劃中越來越受重視,到底何為“生態性”?難道就只是“鳥魚花香、綠樹成蔭”嗎?斷然不是,那只是人們對生態性最表象的理解。
生態性應用到校園景觀規劃中,是建立起一個以自然環境為依托,校園人文精神為命脈,社會體制為經絡的復合生態性系統。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單一地將某個景觀元素作為設計對象,而是把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項元素作為一個整體來全盤考慮,使校園景觀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達到整體優化。而這個復合式生態性概念也包含了三個方面的的含義:
1.可持續發展
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要強調環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在規劃中協調并利用人與資源(自然與人文)的關系,并提出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可控的方案。
2.自然生態性
建立多層次綠化廊道完善生態網格,從而保持區域內的生態穩定。強調一個字“活”――資源的循環再生,涉及到水域的自然或人工循環、水生植物對富營養物質的轉化、分解與再生等其他相關問題。
3.人文生態環境
每個校園都有自己的歷史、獨特的社會、地理環境和發展目標,這些都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研究的,所以校園規劃建設不能盲目追新求異,既要傳承老校區深邃的“歷史文脈”,又根據當代建筑科學技術的發展,展現現代校園建筑的水平。人文生態性環境是便于師生學習、生活、交流和滿足多樣性要求的校園景觀。
三、生態性概念的引入與運用
(1)北湖現狀生態性分析
從自然生態性分析,主要表現為:
A.植被――場地現狀植被較少,綠地系統極不完善,喬、灌、草三層次綠化不同程度缺乏。場地內有若干喬木、灌木、野生鄉土地被呈無序自然生長狀態,存在一定數量的自種農作物。
B.地形與土地利用――整個基地內部地勢走向是東北低西南高,大坑東北部有一片楊樹林,北部是農田,西部是洼地,南部為堆土區;基地外東邊有一條老,忙牛河。
C.水體――水體有少量藍藻,湖面呈不規則狀,池壁和池底有不完善之處,需要做優化調整。
D.建筑――場地內現有少量破敗建筑,無再利用價值。
從人文生態性分析:
校園“文脈”在新校區環境中得不到傳承,終究會導致其社會形象的不穩定和學子們心理情感上的不認同。場地內無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建筑與景觀,只有少量破敗建筑。濱水空間無序、零散,水體輪廓線失控,沒有形成與校園其他內部景觀相聯系的網絡。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相當滯后,濱水駁岸不僅單一,且存在安全隱患。
(2)規劃思路與規劃特點
強調校園景觀的開放性與共享性,規劃利用景觀軸、現狀路形成活力軸線和視線通廊,使濱水景觀節點向有機滲透、共享。校園交往空間形態應層次分明,有各類廣場、各種綠地、步行道、聯系走廊、庭院等。強調空間的連續性、有序流動與轉換,形成各類空間的開敞與封閉、人工與自然、靜態與動態的對比,使空間充滿活躍的生氣和愉快的變化,這便是有機聚合的思想。
貫徹生態設計理念,通過不同規模的生態斑塊層次化、網絡化、按照層級結構構成生態網絡。合理組織景觀節點,搭建設計框架,形成以下特點:中心功能區的高輻射動力,整個校園以中心水面、廣場為起點,以輻射的形式向外擴張,通過景觀軸和綠化空間,將各個功能片區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的校園整體空間。
(3)總體規劃布局
采用“中心突出、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組團式環形布局”的模式,將園內部空間和園外城市空間有機結合,相互滲透,景觀系統可以概括為一軸、一環、六區。景觀節點設置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形成了校園中通透、流暢、空間感較強的景觀特色,并通過中央景觀視覺軸線、環湖園路及三個不同肌質的核心空間――水體空間、硬質空間、實體空間將個功能區串聯成一體,并以此構筑生態走廊,形成雙軸多核生態結構。
一環:環湖設置環湖園路分別串聯園區內各個景觀節點,起到觀景、親水的作用。一軸:即從博愛廣場向銘志廣場方向形成的一條軸線,同時延續建筑區的景觀大道成為整個園區的主軸線,消除了湖水的隔閡,軸線使景觀具有層次感和縱深感,極具震撼的視覺效果。延續主軸線向南擴展,恰恰寓意“歷史――現在――未來”的發展軸線。六區:晨曦湖、博愛廣場、西亭園、音樂角、荷塘月色、銀杏園。
(4)交通及流線分析
校園景觀道路建設眾所周知,教學樓組團人流活動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具有瞬時人流大、停留活動少、停留時間短等特點。所以重點在于:很好地解決人流集散和短時停留問題。應設立為師生步行、自行車設立各自小道,避免使用沖突、減少不便。還應考慮到其他游憩活動需要而發生的游覽通,垃圾清運、貨物運送等內容的服務通,以及消防、救護等的應急通。
此方案的交通和流線布局也秉政了生態設計法的原則,保證校園環境的獨立性和安全。人車分行方式使園區各項游憩活動正常進行,避免區內大量機動車對游憩活動質量的影響,如交通安全、噪聲、空氣污染等。
園區的道路系統組織采用“環狀、放射”相結合模式,形成兩個等級的道路系統,步行路和園路都連接景區內部,將綠地、活動場地、公共服務設施串聯起來,并延伸到游憩活動場地的入口。
第一等級路為串聯片區各主要組團及各活動中心的環湖路,寬4米,總體較為自由活潑。第二等級是漫步道,寬1.2米,強調步行系統的完整性,以環湖步行系統為主骨架,通過許多向湖步道,街區人流聚到晨曦湖四周,并在湖濱形成多處人流聚敞場地,從而建立導向性明確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多層次步行空間。在車行路周圍和展覽館旁,還設置適當數量的停車位和回車場地。
豎向設計:原有場地過于平坦,在豎向上缺少變化,整個校園的景觀層次比較單調,因此在設計中考慮臺地形式的運用。生態濕地,運動廣場和音樂角通過地形處理,堆坡造林,形成微地形,一則可以屏蔽道路交通對園區的噪音、景觀影響:二則通過種植觀葉類高大喬灌木、地被,考慮不同的季節色彩搭配,展現
絢麗多彩的大園林景觀。
(5)植物景觀
無論是按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觀點,植物景觀都是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地選擇樹木、校園路線就會更加明晰。在校園周圍種植的樹可以形成屏幕降低噪聲,如同過濾器一樣提高空氣質量。良鄉校區的植物設計主要從生態角度上考慮,特別注重樹種的環境適宜性,土壤條件和氣候是決定性因素,然后按照地形、季節變化、樹齡和后期養護難易來選擇。
喬木的栽種的效果應該是集歡愉、繁盛、陰蔽、靜謐、獨處之感覺為一體。在樹種選擇上依照長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可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景觀效果,又能隨著時問的延續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觀特色;
灌木種植設計要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充分展示植物的個體美,同時也表現植物群落的群體美。更要體現文化內涵,豐富植物景觀,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樣性,體現自然環境意境景觀效果。
設計草坪也要考慮生態問題,草坪是校園的象征,無論草坪是否在缺水的地區生長,也無論學校能否負擔施肥和除草機的能量消耗,我們選擇一種美麗、耐寒、耐旱的草種,就不需要過于復雜的后期養護。
(6)水體生態環境
在校園設計史上不乏優秀的水體景觀,校園因為有了水而靈動,它塑造環境、改善氣候,同時也是很多人文景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晨曦湖”面積約為28700甲方米,蓄水量24400立方米,最深1.5米,最淺0.2米,水質面臨富營養化的問題,湖內藻類植物大量繁殖,建立良性的水生態環境,是勢在必行的。在這個方案中盡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狀,對其只做局部調整,優化水岸線景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難度,極大減少工程造價,提高實施的可行性。現有湖水主要為匯集的雨水、滲透的地下水,可利用市政管線補充,設計層次豐富喬灌木、地被植物群落,雨水經過濾凈化,匯入湖面。喬灌林帶的走向以及水邊生物護岸帶的設置;充分利用浮床系統;地下過濾系統;水生植物、水生動物所構成的多層次的凈化系統。
除此之外,計劃建成一個3000平方米,日凈水量約1500立方米的濕地。濕地的建設與人工過濾器形成一個水質凈化系統,從污水的處理利用、雨水的攔截回收及濕地的過濾、吸附等方面,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環境的容量,形成一個與環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觀賞、具備環保教育特點的濱水景觀。
四、結論
校園生態景觀作為一個系統,具有多層次、復雜的結構。它是物質循環、再生的載體,同時它與社會物質文化息息相關。生態設計法通過協調景觀結構、生態過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來改善校園景觀的整體功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景觀生態設計法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潛在價值,可以彌補以往專項規劃存在的從單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不足,有益于解決當前我國高校校園環境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沖突。
參考文獻:
[1]周武忠著.《旅游景觀規劃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7.11P
景觀;建筑設計
景觀建筑設計作為一個單獨的概念,出現在西方等發達國家,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的如英國在1863年就有了景觀建筑設計的理念,而在我國,建筑建筑設計的興盛,只有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的一段歷史,而在現在將其提上議事日程并引起重視的,是源自遍地開花的廣場、市政道路、城市公園的建設以及開發商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迎合消費者的口味、提高其樓盤品味而推崇的景觀建筑設計。
可是現在,人們對于景觀和景觀建筑設計有許多誤解,以為就是修一些寬闊的、有綠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廣場上立個雕塑、設個噴泉、搞一片綠化等等。產生這些的原因就是這些人沒有真正理解景觀建筑設計的概念,忽視了它同時也是一門科學。首先,如果我們要認識它,就需要科學的分析土地、認識土地,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土地進行規劃、設計、保護和恢復,如此,才能設計出真正意義上的景觀建筑。然而,我們現在來單獨定義"景觀"和“景觀建筑設計”是很困難的,因為它與規劃,園林,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而我們常常接觸到的"景觀建筑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這里的環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并應該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這個概念更多的是從規劃及建筑設計角度出發,關注人的使用,即與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具體的景觀建筑設計,它是關于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因此,這里景觀建筑設計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它們兩者的有效統一體。因此,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他的工作是以景觀設計為主體,他所要解決的是一切有關戶外空間設計中的問題,比如戶外空間中建筑與建筑、建筑與植物、建筑與人、人與植物等關系問題,它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我們同周圍的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諧共處,并且在其過程中要考慮歷史和文化的繼承性。而這明顯的不同于建筑師設計時僅僅考慮建筑單體的設計。
我們在理解景觀建筑設計時還應該區分好它和園林規劃及設計概念的區別,如果我們將景觀設計同“園林規劃及設計”、或者“造園”混為一談,這種理解會過于狹隘,景觀不僅僅是大廣場上的花園或開發出來的風景旅游區(當然也包括產生的園林及園林建筑等),景觀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綜合體,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統、生態系統等,其實質是土地的概念。確實,"景觀建筑設計"最早是從設計漂亮的園林和花園衍生而來的,但這個專業發展至今,早已跳出傳統"園林設計"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設計大眾的公園、綠地系統、城市,現在甚至已發展到區域景觀設計、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帶的景觀設計、國土及地球景觀設計。因此景觀建筑設計
本質上應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比較園林設計,景觀建筑設計的外延和內涵都要大的多,這也是這二者的主要區別。
前面提到了景觀建筑設計的一些主要內容,但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理解它,還是要進行一些較為詳細的介紹。景觀建筑設計包括那些內容,這根據我們研究它的出發點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積的河域治理,城鎮總體規劃大多是從地理,生態角度出發;中等規模的主題公園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常常從規劃和園林的角度出發;面積相對較小的城市廣場,小區綠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從詳細規劃與建筑角度出發;但無疑這些項目都涉及景觀因素,而在規劃及設計過程中對景觀因素的考慮的景觀建筑設計,通常分為硬景觀和軟景觀。據我理解硬景觀是指人工設施,通常包括鋪裝,雕塑,涼棚,座椅,燈光,果皮箱等等;軟景觀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觀,如噴泉,水池,抗壓草皮,修剪過的樹木等等。國外將景觀建筑設計進行了非常詳盡的分類,這也為將來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評價景觀建筑設計的標準。一般認為,景觀評價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從規劃設計角度來看,評價景觀設計的好壞,不單單在于環境好看與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決了功能,氛圍等問題,是否形成了適宜的場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適,與周圍環境是否和諧,融洽等等。而從總的大局來看,要看設計解決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的效果。
[1]吳良鏞.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字: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極易受到人為的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干擾。近幾十年來,伴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我國城市目前的環境狀況而言,問題十分嚴峻,在一些城市地區,污染已相當嚴重,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現代城市是一類脆弱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在生態過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點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和開放式的,主要體現在需要其它生態系統的支持(如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需要人為的輸入大量的能源與物質,同時,城市中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廢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還需要其他
生態系統(如農田、海洋等)中處理消化。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間,卻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設施,并生產破壞城市環境的污染物質,改變了原來的生態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環境的變化,如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土壤板結等。城市生態系統中,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不斷影響著人類自身,他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形態,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同時,其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引發公害。
2.城市景觀與空間設計的特點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質構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統,是人類活動的物質載體。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是人們的主觀意愿的物化表現,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觀空間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人的主觀意愿引導著城市景觀與空間的建成,并對已存環境施加影響力;城市景觀與空間向人們傳遞著無限的信息,支持人們的活動,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
城市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城市景觀與空間形態的演化受到“空間”和“時間”兩個向度的影響,即在任何一個時間片段,人們都可以獲得創造城市景觀與空間的各種物質要素;同樣,任何一個正在營造的城市景觀環境又不得不考慮時間的意義:“過去時”的歷史延續,“現在時”的應用意義和“未來時”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觀的本質是人們主觀意愿的一種物質表達,反映了人們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正確合理的城市景觀設計規劃理念本質上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并不矛盾,反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3.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聯系
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從城市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概念及內涵可以知道,實際上,城市規劃中包含著景觀設計這一因素,景觀作為城市的亮點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設計和分布充分體現了城市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生態化的綠色設計,是城市規劃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規劃所要實現的一個目標。
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兩者都需要結合人文、歷史、自然、人的行為心理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城市規劃中實現了對景觀設計的引導以及具體實現途徑;景觀設計則是城市規劃的具體體現。景觀設計著重于對城市的景觀構成要素以及城市的總體形象進行合理的設計,要構建城市的景觀要素之前,需要先對城市的整體形態與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優秀的景觀設計都是建立在這項基礎之上的,因此,城市規劃作為對城市整體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學劃分,對景觀設計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規劃是以城市為對象的大面積的規劃,而景觀設計則是這種大規劃之下的細化,它通過對各種景觀因素的設計和人的心理的把握,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城市景觀設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實現需要決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設計師的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
4.現代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的關系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題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它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已經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與社會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包括生命系統、環境系統,具有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活動與城市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城市環境規劃作為宏觀指導和協調部門利益、優化城市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戰略部署,必須要具備生態觀。只有具備了生態觀,才能指導城市在今后的各項建設中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建立高效、和諧的人居環境。近年來,景觀規劃在城市景觀特色保護與城市環境設計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把它運用于建筑學、規劃學中,開創了景觀規劃與環境設計的先例。其目標在于創造人類與他們的環境之間協調和諧的氣氛,建立起土地開發利用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和諧的關系
4.1景觀設計以生態效果為目的
景觀作為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這種多重性價值判斷是景觀規劃和管理的基礎。其生態價值主要體現為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功能等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變化,人工景觀的創造是工業社會強大生產力的體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樓如林、車聲嘈雜、空氣污染的城市之后,人們又企盼著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樸歸真成為時尚。
景觀規劃和設計總是以創建宜人景觀為中心。景觀的宜人性可理解為比較適于人類生存、體現生態文明的人居環境,包括景觀通達性、建筑經濟性、生態穩定性、環境清潔度、空間擁擠度、景觀優美度等內容,當前許多地方對于居民小區綠、靜、美、安的要求即是這方面的通俗表達。景觀也特別重視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如形狀和大小、密度和容量、連接和隔斷、區位和層序……,如同它們所含有的物質和自然資源質量一樣重要。如城市景觀規劃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間格局,相對集中開敞空間,建筑空間要疏密相間;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和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
4.2城市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觀與生態規劃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它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日益清晰,從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的新和諧工業村,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興起的生態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續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這個夢想就是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讓公園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入千家萬戶;它要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過程伴依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5.結束語
對戰略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本身和城市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解,是建立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前提。同時,必須認識到,在一個既定的城市規模和用地范圍內,要實現一個完善的生態基礎設施,勢必會遇到觀念、法規與管理上的困難,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對傳統城市規劃與方法提出挑戰。針對于此,提出反規劃概念。規劃師的認識水平的提高,決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懷,以及對現行城市規劃及管理法規的改進,是實現戰略性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保障,而反城市規劃方法是實現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初亞奇.城市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關系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33).
2.徐永俊.城市建設規劃與景觀設計探討.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6).
3.李美琴,劉青周.淺談城市規劃中城市景觀設計與方法. 科技資訊,2009,(16).
關鍵詞: 景觀設計 低碳 生態
低碳生態城市這個發展模式是由仇保興博士在“2009城市發展和規劃國際會議”提出的。所謂低碳生態城就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環境景觀設計先行。如果組成我們城市的物質實體都不能體現低碳、生態的理念,試問低碳生態城市將焉附。環境景觀設計對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貢獻是巨大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有低碳生態設計的理念,要有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時尚、豪華,講究排場是我們當前景觀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誤區,不但費時、費工、浪費建設資金,生態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續性短,與我們所提倡的低碳生態設計理念嚴重相悖。景觀的低碳生態設計要求我們的景觀是低碳景觀,單位景觀的能耗低,具有較高的生態附加值,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1 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研究現狀
1.1 國內現狀。作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環境景觀建設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綠色建筑的理論研究上,而宏觀的景觀概念相對寬泛,除建筑外還包括道路系統景觀、水系水體景觀、城市環境照明系統景觀、植物景觀等。作為城市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中,把各個景觀元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研究,使之成為一個系統,進而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為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做出貢獻,非常有必要。特別是低碳景觀的概念還沒有被提出。
1.2 國外現狀。國外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的比較早,取得了豐碩成果。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景觀設計師麥克哈格提出景觀規劃的生態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景觀生態規劃理念已深入人心。走過工業化時代的西方國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別是在西歐和北歐。
2 城市環境景觀低碳設計策略
從城市景觀的構成元素及其選材入手,選擇節約能源、低能耗材質為主,盡量選擇自然材質,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質的選用;以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設計原則,盡量體現簡約的設計理念;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人們對低碳景觀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讓設計者,也讓景觀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觀;綠色植物是組成低碳景觀的重要元素,查閱資料,整理出綠色植物在城市生態方面的作用,作為佐證材料。
2.1 景觀建筑的低碳生態設計策略。
2.1.1 整體性策略。設計師在設計中將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經濟條件等眾多因素考慮其中,將設計的過程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帶著一種尊重、補償的思想與這個系統交流對話,讓建筑有機的融入自然,像是從地上長出來一樣。在適宜的采用高技術時,應該更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關鍵詞:工業污染;生態工業園區;景觀生態規劃;景觀安全格局
正文
緒論
1.1工業活動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從人類出現至環境工業革命為止,是早期環境階段。這個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均處于環境承載范圍之內。然而,伴隨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城市發展和物質財富增加的是如影隨形的環境污染。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引人注目的“世界公害事件”可以看出,人類在享受工業革命帶來的喜悅成果的同時,也深受科技進步這把雙刃劍的痛苦。工業活動是造成污染問題的主要根源,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治理主要集中在工業環境治理。“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在早期應用以后被發現導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日益短缺的局面。人們在對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認識到,不改變長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單靠事后的環境補救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1.2生態工業學解決環境問題
生態工業學為人類指明了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而生態工業園區作為生態工業實踐的最主要形式,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以丹麥卡倫堡工業園為代表展示出其在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優勢。生態工業園區以其極高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世界范圍內工業園區的重要發展方向。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
2.1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生態工業園區(EIP)是以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工業發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也是循環經濟在區域層面上的一種重要的運作方式,是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循環經濟理念和清潔生產要求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它通過物流或能流傳遞等方式把不同工廠或企業連接起來,形成資源和副產品共享互換的產業共生組合,建立“生產者一消費者一分解者一生產者”的物質循環方式,使一家工廠的廢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或能源,尋求物質閉路循環、能量多級利用和產生廢物最小化。自世界建成了第一個生態工業園區后,隨著生態工業園的概念的提出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等在實踐層面的推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人們認識到,生態工業園不僅減少工業體系對環境干擾的效果明顯,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效益方面也大有優勢。工業生態園區的建設引起了各國家的廣泛關注,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2生態工業園的規劃
建設生態工業園需要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以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理論等為指導,拓展主要行業內部以及行業間的產品代謝鏈和廢物代謝鏈,形成完善的生態產業鏈網,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在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結構優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態工業園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
從上圖表中不難發現,生態工業園的規劃建設是以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為基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應用工業生態學為手段的,整個園區的規劃建設雖然目的是為了在實現工業生產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環境,但實際情況卻是在規劃中絲毫沒提對園區本身和園區所處區域整體的生態環境的規劃,接下來,筆者將從景觀生態規劃的學科理論角度重新分析規劃,試圖探索出一條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新路,作為對傳統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一種補充。
景觀生態規劃
3.1景觀生態規劃概念
景觀生態規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可以把景觀生態規劃理解為:是一種以多學科知識為基礎,運用生態原理和系統分析技術,為科學地管理和最佳利用土地,保證人、植物、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資源都有適宜生存或存在空間的土地利用規劃。景觀生態規劃也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理解是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也就是將廣泛意義上的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及知識作為景觀規劃的基礎,實際上是景觀的生態規劃,其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紀下半葉,蘇格蘭植物學家和規劃師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調查后規劃和美國景觀之父Oi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與區域綠地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的規劃。直到20世紀60年代Mchang的設計遵從自然的景觀規劃途徑,當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觀學在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規劃的狹義理解是基于景觀生態學的規劃,也就是基于景觀生態學關于景觀格局和空間過程水平過程或流的關系原理的規劃。在這里,景觀更明確地被定義為在數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異質的土地嵌合體。
生態工業園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4.1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1)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優化原則是以系統綜合平衡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將園
區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進行規劃,將工業生態系統的思想貫穿于園區的工業生
產、居民生活等各個方面。
(2)空間異質原則
空間異質性是園區自然景觀環境良性發展,便于維持和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異
質性有利于抗御內外干擾,實現自然體系的波動平衡。
(3)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強調的是園區建設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要注重
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將高科技工業園的建設最終落實于公眾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
上。
(4)因地制宜原則
景觀環境的規劃必須注意因地制宜、繁簡得當,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
“完善”而添加各種枝節,致使整體設計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要根
據生態系統分異性原則,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提出分區建設和管理方針,突出重點。
4.2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目標24
(1)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就是合理開發利用高科技工業園中的山、林、田、河、湖、城等環境資源,適當保留丘陵和湖泊,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建立起景觀環境生態
安全格局,以園區內的自然組分作為生態環境質量的控制組分來建設,維持和恢復生
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2)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園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要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通過綠化設計、水土保持、
道路建設等手段,促進園區結構布局、組織功能與自然景觀環境的協調一致,實現園
區自然環境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獨特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形象。
4.2生態工業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
生態工業園區作為一個空間區域單元,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因此,在生態工業園總設計時,要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從景觀管理和設計基本原則入手,對生態工業園的土地使用、建筑、基礎設施、視覺效果、環境質量、綠化、土壤、水文、景觀、照明、交通和周邊環境等多方面加以考慮,合理地協調建成異質的“斑塊”、“廊道”狀分布,使各組分間合理配比,構建集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于一身的景觀。
參考文獻:
[1]韋亞權.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與設計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
[2]江偉斌.提升江西工業園區核心競爭力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8.
[3]王向東.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研究一以江蘇常熟經濟開發區為例.上海交通大學,2008.
[4]李玲.蘇州高新區生態工業發展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5]葛夫財.生態工業園在日本的實踐及其啟示[J].生態經濟.2005(9):107―108
[6]陳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優化格局----Fonnan教授的景觀規劃思想.規劃師,2004,20(7):66-67
[8]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9]黃光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 Forman,R.T.T.,1995.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 scapes and Regl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