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7: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災害防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基本情況
鎮安縣全縣總面積3477平方公里,有耕地40.75萬畝,林地417.66萬畝,牧草地29.4萬畝,水域面積6.5萬畝,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全縣轄19個鎮、204個村委會和4個社區居委會、106個村民小組,29萬人。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7.37億元,糧食總產量9.25萬噸,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820元。財政總收入3.04億元,人均財政收入1070元。
據調查統計,全縣山洪災害防治區2201.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3.3%,涉及204個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達23.2萬人,占總人口的80%。山洪災害防治區主要分布在31條小流域內。受山洪災害威脅的有45610戶,189660人,房屋153945間。可能受山體滑坡、泥石流影響的有6476戶、27714人、房屋22299間。
二、近十年來山洪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
1、2002年:全縣出現洪澇災害4場次,其中:6月8日晚9時至6月9日上午12時,全縣普降特大暴雨,最高達95毫米,旬河流域柴坪水文站實測最大洪峰流量達5490m3/s,是旬河流域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淹沒柴坪街,造成2人死亡,2人失蹤,1人重傷,1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達11619萬元。
2、2003年:出現特大暴雨山洪災1次。8月27日8時至9月7日8時,全縣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現大到暴雨和特大暴雨。東川鎮35個小時降雨量達201毫米;木王鎮月坪村5個小時降雨量達150毫米。全縣因災形成無房、無糧、無衣被的“三無戶”1082戶4105人,因災死亡5人,失蹤4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68萬元。,
3、2005年:全縣出現了2場次局部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
7月17日22時 至18日4時,東川等6個小時降雨量達60毫米,特別是東川鎮上游降雨高達160毫米,使川河河水暴漲,出現了超百年一遇洪水,山洪、泥石流遍布。因災造成“三無戶”537戶1399人。導致2人死亡,5人被山洪泥石流掩埋失蹤,6人受傷,其中重傷2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652萬元。9月20日至10月6日出現連陰雨加區域性、階段性暴雨天氣,過程降雨量達246.3毫米,特別是10月1日當天降雨量達92毫米。由于地墑飽和,降雨強度大,山洪暴發、泥石流俱下。全縣因災致2人死亡、4人被泥石流壓埋失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260萬元。
4、2007年:全縣遭受了3次嚴重暴雨洪水災害。7月2日至7月8日全縣持續降雨,局地出現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115.7毫米,最大降雨量達221毫米,使全縣200余條河溝暴漲,出現185余處泥石流,有42處滑坡體出現險情。全縣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600萬元。7月27日至7月28日,全縣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現暴雨,平均降雨量為40.7毫米,出現多處泥石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50萬元。8月9日1時至8時,全縣普降大雨,局部強降雨,平均降雨量65毫米,東川鎮降雨量達199毫米,全縣因災造成1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1200萬元。
5、2010年:2010年全縣遭受了3次暴雨洪水災害,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060萬元。
三、山洪災害成因分析
1、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氣候多變,雨量充沛。局地降雨集中,強度大,來勢猛。最大1小時降雨量達65毫米,最大日降雨達125.1毫米,屬暴雨高值高頻易發區,極易形成山洪災害。
2、境內溝壑樅橫,地形復雜,立地條件差。全縣集雨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40條,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7條,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條,平均河溝密度為16平方公里1條。海拔最高點2601.6米,最低點344米,坡面陡峭,匯流時間短,具有極強產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的原動力,泥石俱下,破壞力極強。
3、人為活動頻繁,加劇了山洪災害的發生。改河造田、修筑公路、開礦、取石等人為活動,破壞了自然形成的排水系統、破壞了坡面穩定和涵水功能,加劇了山洪災害的發生。
4、防御山洪災害工程設施少,標準低,質量差,難以有效抵御山洪災害襲擊。
5、群眾居住分散,防汛通信手段落后、單一,不能及時傳送防汛信息;且群眾多居住在河邊、溝邊、坡下,加大了防御山洪災害的難度,加重出現災害程度。
四、近年山洪災害防治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1、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治理范圍、規模較小。
2、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群眾自我防范意識較差,對危險區域的嚴重性認識不到位,對預案內容了解甚少。通信手段落后,信息傳遞不暢。責任落實不到位,資金缺乏等因素仍將不利于災害防治。
3、移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建設規模太小。
五、防御山洪災害的對策探討
山洪災害防御重點在村、組,關鍵在鎮級政府。
1、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是做好防御山洪災害工作的根本保證。縣、鎮、村逐級落實責任,實行分片包干、分級負責制度。
2、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是搞好防御山洪災害工作的內在動力。大力宣傳人為破壞自然地貌,改變坡角結構,侵占河、溝,破壞水流形態等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如:修路、建房等其他人為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提高人們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的意識。
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要加強各種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落實,堅決杜絕人為破壞自然搞建設的違法行為出現,從制度上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加強防御山洪災害知識宣傳,提高全社會的防范意識,轉變觀念,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自防、自救、自我避險的能力。
3、氣象、水文部門提早預報、準確預報,及時迅速傳送災害性天氣預報,做到提早防范,是減輕災害的有力手段。
4、逐級、逐工程點制定各類預案和強有力的措施,是做好防御山洪災害工作的重要一環。針對防洪工程現狀、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制定符合實際、具有操作性的防御預案,逐年進行修訂完善,確保防洪搶險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5、加快防御山洪災害非工程建設進度,是搞好防御山洪災害工作的有效方法。繼續實施防御山洪災害非工程建設,擴大建設規模,進一步明確各級責任、危險區劃分區域,再完善各類預案,加大防御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投資,形成“責任、預警、預案、通訊、物資”的五到位防御網絡,及時有效防御山洪災害。
6、加大工程建設力度,發揮工程效能是提高防御山洪災害能力的根本之策。根據山洪災害的產生和危害特征,主要在集雨面積20―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溝道和坡面較陡的地域,積極爭取中省資金支持,加快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資金投入,實施山洪溝工程治理,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
7、繼續實施移民避險搬遷是防御山洪災害的有效途徑。要擴大移民避險搬遷規模和范圍,加大投資額度,結合國家農村集鎮建設有關政策和精神,繼續實施移民避險搬遷。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山洪災害;成因;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nse status quo of the Huangyan River basin flood disasters and cause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isasters occur, the appropriate defensive measures.Key words: flood disasters; causes; defens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V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 言
“中國蜜橘之鄉”──黃巖,位于浙江黃金海岸線中部,但經常遭受臺風襲擊,黃巖溪是黃巖母親河──永寧江的發源地,做好黃巖溪流域山洪災害預防減災工作,有效防御山洪災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黃巖溪流域兩岸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尤為重要。
一、黃巖溪流域概況
黃巖溪位于臺州市黃巖區境內,是黃巖的母親河――永寧江的發源地。黃巖溪地勢西高東低,流域面積100km2,主流自大寺基至永寧溪全長26.8km,上 游河寬20~40m,下游河寬70~90m,為典型山溪性河道。主要支流有大溪坑、龍潭坑、栗樹坑、黃坦溪、烏絲坑、干坑溪、洋頭溪等。
二、歷史主要山洪災害
黃巖溪流域內據不完全統計和當地村民回憶,歷史上發生的主要的山洪災害有:
(1)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四年遭受較大的洪災,尤以2002年16號“森拉克”臺風影響最大,損失299.08萬元。
(2)2004年遭受7號強熱帶風暴“蒲公英”、14號臺風“云娜”、18號臺風“艾利”、21號熱帶風暴“海馬”共4次熱帶風暴和臺風的嚴重影響和襲擊,臺風、洪澇災害破歷史記錄。其中14號臺風“云娜”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
(3)2005年7~10月連續遭受5號“海棠”、9號“麥莎”、13號“泰利”、15號“卡努”、19號“龍王”共5個強臺風襲擊。其中“海棠”過程雨量達到657mm,“麥莎”降雨量達到339mm,“卡努”最大風速創歷史記錄。連續受災造成嚴重損失。
三、流域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一)、現狀非工程措施
本流域為山洪易發地段,幾乎每年遭受臺風襲擊,雖然流域涉及的鄉、鎮政府也組織編制了全鄉、鎮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用來指導全鄉(鎮)的防洪工作,但無預警預報設施系統,加之對山洪災害沒有定量判別標準,山洪災害預見性較差,防御難度較大。同時,鄉鎮政府也曾多次對黃巖溪兩岸人民群眾進行防洪知識普及宣傳,但老百姓防災意識淡薄,對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現狀工程措施
(1) 主要水庫工程
黃巖溪流域內現有山塘水庫一座,為黃坦水庫,水庫集雨面積4.29平方公里,庫容5.15萬立方米。
(2) 堤防工程
流域內防洪堤大多數河段多為天然岸坡或簡易干砌石護岸,堤身薄弱,抗沖能力差。防洪堤經過多年的運行,且年久失修,大部分遭受過臺風的侵襲損壞,抗御洪水災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3) 堰壩工程
流域內現有攔水堰25處,分布在黃巖溪各干支流上,堰高0.8~1.5m不等,堰長30~90m不等。其中一條為橡皮壩,位于大溪村,主要攔蓄水量供電站發電。其余主要用于消能或灌溉引水。
(4) 存在問題
流域內現有防洪堤及護岸因資金及交通等原因,大都未按標準修建,防洪能力差。流域內一些村民安全意識薄弱,侵占河床建房現象時有發生。防御山洪災害的工程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流域山洪災害成因
(1)暴雨集中,降雨量大
該流域為我省浙東地區暴雨中心之一,每年夏秋季節都要受臺風侵襲,臺風雨往往雨量集中,強度大,來勢迅猛,而流域上游洪水匯流時間短,并攜帶大量泥石,破壞性很大;而流域中下游地段則進入河谷盆地,地勢趨于平坦,洪水流速較緩慢,經過多條支流匯集后,洪水量往往大增,下泄不及時便會殃及兩岸村莊及農田安全。
(2)山高坡陡,山谷狹長,山洪暴發來勢快,陡漲陡落。
(3)河道過流能力不足。
(4)堤防標準低,大多數河段多為天然岸坡、土堤或簡易干砌石護岸,堤身薄弱,抗沖能力差。
(5)局部河段有占河建房現象。
(6)人類活動
在五、六十年代,由于農民防治山洪災害意識淡薄,流域山區森林曾被大量砍伐破壞,造成山洪災害頻發。近幾年,流域內農民為了增加經濟收入,不顧客觀條件,盲目毀林開發農業,不合理的砍代和耕作方式引起較大水土流失。
(7)地形地質、水文氣象
流域內部分山區山體土層單薄,土壤貧瘠、疏松,地質構造條件不利于植被生長,森林涵養水土能力弱;山區地勢陡,穩定性差,受到強降雨短歷時暴雨時,容易引起山體疏松,而導致水土流失及泥石流、滑坡的產生。
五、山洪災害特點
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破壞力大等特點,危害很大。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房屋、田地、道路和橋梁等,甚至可能導致水壩、山塘潰決,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
通過對實例調查分析,本流域山洪及泥石流災害具有以下特性:
(1)季節性汛期4~10月,特別是主汛期7~10月,是山洪災害多發期,期間可能發生多次山洪災害,具有季節性強、頻率高的特征。
(2)突發性山丘區小流域面積和河道調蓄能力小,河道坡降大,流程短,洪水持續時間較短,但水位漲幅大,洪峰流量大,洪水過程呈尖瘦峰型。降雨產流迅速,一般只有數小時,產流到出現洪峰流量往往也只有十幾小時,其洪水特征是陡漲陡落,最大洪峰模數達到平時洪峰模數的幾倍至十幾倍。由于激發山洪的暴雨具有突發性,導致山洪災害的突發性,山洪暴發歷時很短,成災迅速,在山洪過境瞬間造成巨大損失。
(3)易發性由于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預警預報設施不完善,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洪災損失。加之對山洪災害的規律性研究不夠,沒有定量判別標準,以往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操作性不強,山洪災害預見性較差,防御難度較大。另外,山區群眾習慣依山傍水建設家園,也容易產生山洪災害。
六、山洪災害的防御措施
山洪災害防御措施主要有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
搞好政策、制度及體系的建設
政府要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指揮機構,落實防災責任制體系,加強領導,組織部署檢查與督查,搞好群防群治,完善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履行各自職責,做好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
建立和完善監測與預警系統
加強防汛的信息化建設,綜合運用雨情、水情預報信息,進行科學調度,提高預測預報準確率。監測與預警系統可以通過對各類監測數據的整合、查詢、分析,從而提高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效率,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山洪災害防御重要的非工程措施,是現在科技發展的重要體現。
加大宣傳、普及防災知識
加大宣傳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和防御山洪災害知識的普及工作,增強廣大群眾的自我防護能力和意識,讓群眾用科學實用的防洪知識來避災、救災。群眾有了自我防護意識,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征,就會提高警覺性。
加強流域治理和管理
做好黃巖溪小流域治理的規劃,加強重點區域的防洪工程建設,搞好水毀工程修復,加大對病險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對可以治理的地質災害點采取開挖、削坡、固腳等多種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對一些極容易引發山洪災害的安全隱患點和屋頂山塘,落實專職巡查管理人員,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盡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災害的發生。
1、防洪減災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探討,但至今仍未超出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所提出的:“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闡釋。結合我國國情,其內函的實質是:有計劃的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節約、高效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積極保護和改善生態及社會環境;提高人類對他們生存和發展客觀情勢的認識;限制人類自身不顧后果的各種有損全社會長遠利益的行為;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相互變化關系。這些正是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
洪水是地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動力。洪水具有兩重性:當其來量不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構成危害時,是可利用水資源的一部份,如直接供生活生產引用、補給地下水、經過調蓄補充枯水期的水量不足以及沖洗河道和地表污染物等;另一方面,當其來量過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造成沖擊破壞時,則是一種巨大的災害。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防洪設施不完善,標準很低,社會基礎設施(如房屋、道路等)簡陋易損,抗災害能力很弱,每遇較大洪水,則發生江河泛濫或堤防決口漫溢,致使經濟遭受損失,工廠停產,農田失收,房屋倒塌,甚至大量人口死亡,居民財產蕩然無存,不得不四處逃難,造成社會的大動蕩,經濟發展中斷或長期停滯不前。洪水災害便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洪水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是:1)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口傷亡;2)破壞社會財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受災嚴重的地區和家庭可能使長期的財富積累毀于一旦;3)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遭到損毀,如土地沖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交通通訊中斷等;4)惡化環境,如擴散污染物,傳播疾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等。特別嚴重的洪水災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財富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引起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同時造成難以恢復的環境災難。為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代凡是受洪水災害威脅嚴重的國家,都把防洪減災作為保障社會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積極研究解決。根據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社會經濟歷史背景,洪水災害是歷史性的心腹大患,防洪減災設施建設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重大措施,得到舉國上下的普遍重視。持續不斷的加強和完善防洪減災各種措施,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仍然是21世紀國家和社會公眾的重大任務。
2、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防洪減災的基本要求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等于不間斷的增長,它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但這種波動不應影響長期的增長趨勢,而在波動出現后能在較短的時期內恢復持續增長。洪水災害是引起局部地區社會經濟波動的一項重要因素,防洪減災措施的主要功能是:
1)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2)保障人民生活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作;
3)保護各種資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免于遭到破壞。同時,還應盡量化成災的洪水為可利用的水資源。這些功能正是防止社會經濟波動,保證社會經濟繼續增長的重要措施。防洪減災能力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是不能完全控制洪水災害的。從現實出發,人類只能以科學的態度,從長遠發展和全局利益考慮,既要積極地、適度地改造自然,控制洪水;又要順應客觀規律,主動地適應洪水,在某些時候、某些局部地區承受暫時的洪水災害,與自然協調共處。根據這種認識,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下,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防洪減災體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防洪減災的總體目標應是:
1)有效控制常遇洪水,使受洪水威脅地區的絕大部分在絕大多數年份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不受影響,保持正常運作;
2)在江河遭遇大洪水時,采取各種措施,將洪水災害限制在事先安排的局部地區,使國家經濟運作和社會生活不致發生動蕩,不致影響國家長遠計劃的完成或造成嚴重的環境災害;
3)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要對洪水出路預先作出安排,局部地區遭受災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濟和恢復。主要江河防洪減災能力達到上述目標,社會經濟發展雖然在局部地區。某些年份暫時受到影響,但不會使其發展發生全局性和長期的大波動,可以使它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3、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防洪減災對策中須妥善處理的幾個關鍵問題
(1)江河防洪的標準
江河防洪標準主要是從水文隨機性的角度反映防洪對象的安全風險程度。我國主要江河在防洪實踐中,一般都考慮三種不同情況:
1)河道堤防配合水庫可能達到的防洪標準,作為防御常遇洪水的基本要求;
2)以江河堤防、水庫的防洪能力為基礎,也就是在防御常遇洪水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再配合運用有一定工程設施和居民安全措施的分蓄行洪區所能達到的防洪標準,以此作為符合論證要求的防洪規劃標準;
3)如果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最大洪水,超過防洪規劃標準,則往往將這種歷史最大洪水作為江河重點保護對象的安全校核標準,如長江的1870年洪水、珠江的1915年洪水、松花江的1998年洪水。這種歷史最大洪水,在歷史上曾經造成過巨大的、甚至毀滅性災害,為社會公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一旦在當前或今后重現,則可能造成社會公眾難以承受的災難。因此,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考慮,作為防洪減災的一個目標是必要的。如果按規劃標準所安排的防洪措施尚不能滿足防御歷史特大洪水的要求,則必須進一步安排必要的臨時措施(多數是因陋就簡的)加以解決,將其可能產生的災害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洪水失控。
由于我國江河洪水年際變化很大,江河洪水來量與河道泄洪能力的矛盾突出,必須貫徹“蓄泄兼籌”的方針。但宜于修建水庫的河谷盆地和擴大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所需占用的河道兩側土地,都是人口密集和經濟、政治中心地帶,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都受到占地移民的限制和工程投資過高的制約,只能達到一定規模和防洪能力。依靠水庫堤防,主要江河一般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少數重要河段加大投入,降低直接經濟效益指標,可以達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超過上述限度,在防洪總體安排、建設投資效益、管理養護維修和防汛安全風險諸方面部會產生很大困難。因此,許多主要江河要達到合理的防洪規劃標準或對付歷史特大洪水,就不能不采取暫時犧牲局部保全大局的方略,利用原來的湖泊洼地、部分農村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作為臨時分蓄行洪區,防止洪水失控,將洪水災害限制在局部地區,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防洪標準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財力的制約,在防洪規劃中,常規防洪工程防洪能力的確定,分蓄行洪區的建設規模、運用標準、安全設施和使用后救濟、恢復、重建等社會安全保障系統以及分蓄行洪區的經濟結構、管理體制的合理安排,便成為防洪規劃的核心和難點,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必須考慮綜合因素,充分論證。
(2)防洪工程的質量問題
防洪工程的質量是實現防洪規劃目標的保證。許多水庫安全標準達不到設計要求,質量低下,隱患病險很多,堤防基礎地質條件復雜,多數未做必要處理,堤身隱患不清,填筑質量很差,水庫調洪、河道行洪水位未達到設計標準就險情不斷,甚至發生潰壩決堤,因此,確保工程質量是減少安全風險最重要的條件。江河堤防隨著防洪標準的提高而加高加固,堤防越高工程質量越難保證,消除隱患越加困難,高水行洪時險情越易發生。因此,依靠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標準,既要考慮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制約因素,又必須考慮防洪工程本身質量保證樣度和防汛風險增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工程體系的管理
防洪體系形成后,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管理工作。防洪體系戰線長、情況復雜,既經常受各種自然因素的破壞,又受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和人力設置行洪障礙。各種破壞如果不能及時養護維修,各種障礙如不能及時清除,可能從對局部的影響擴大到對整個系統的安全造成危害。大江大河更突出的問題是分蓄行洪區的管理。分蓄行洪區既是防洪設施,又是居民生活生產基地。在規劃設計和管理中必須對其上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基本建設要有所限制和提出特殊要求,使之既能保證不使用年份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又能在分蓄行洪時盡量減少破壞損失,同時還要考慮運用后便于恢復和重建。必須將防洪體系的管理放在與防洪體系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防洪體系建設時,要為管理創造必要的條件。
(4)不斷增強受洪水威脅地區居民承受洪水暫短淹沒的能力
在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條件下,人類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和消滅洪災,每年都有一些地區發生超標準洪水,或某些河段發生意外事故,都有一定地區和居民受到不同程度洪水災害。因此,提高受洪水威脅地區居民承受暫時洪水淹沒的能力是減少洪水時人口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重要條件,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問題。提高居民承受洪災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居民防災意識,使他們確切了解居住地區遭受洪水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宣傳臨時避洪減災的各種辦法,在遭受洪災時,有必要的思想準備和應變能力;
2)在修建房屋和各種固定設施時,要考慮適應洪水暫短淹沒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在遭受洪水淹沒時,只要不房倒屋塌,能保住重要財產,則損失率要大大減少,災后恢復比較迅速容易;
3)江河可能行洪的灘地、階地,應盡可能保持其行洪能力,如果非利用不可,也應將永久居民遷出,土地用作體育場、停車場、公園等允許臨時淹沒,并易于撤退的項目;如果河灘居民多,遷移困難,就必須采取類似分蓄洪區的安全措施,在遭受一定標準的洪水時,允許行洪。江河沿岸是城市集鎮聚集的地區,雖然通過防洪排水工程設施可將防洪、排水標準提高到較高的水平,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不少城市集鎮受自然條件和經濟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達到很高的標準,因此要考慮建設“不怕淹的城市”。在城市集鎮規劃時要使供電、供水、通訊網絡、對外交通干線和重要地下設施具有一定的抗御洪水的能力,在一般地區暫時淹沒時,不對正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在當代科技水平和經濟力量下,是有可能做到的。
(5)妥善安排防洪減災的投入問題
一、物聯網的技術研究方向
傳感器技術傳感器技術是從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時就有了,傳感器技術分為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兩大部分,傳感器是將物品的信息數字化,然后按照規律將信息輸出,傳感器網絡則是有大量傳感器節點構成,用于接收,采集,和處理感知對象的的各種信息,并將信息傳給用戶。物聯網需要實現物物信息交換就是一個數字信號的交換,所以傳感器技術是物聯網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3.2RFID標簽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信號在空間耦合實現無接觸的信息傳輸,并通過所傳輸的信息自動識別目標對象的技術。一個完整的RFID系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標簽,讀寫器及應用控制系統,RFID技術就像物聯網的手,幫助物聯網探取到每一個物體的信息,同樣也是構建物聯網的基礎。RFID的工作原理是,無源的標簽接收到讀寫器發射的一定頻率的射頻信號而被激活,從而將產品信息發送出去,而有源的標簽則在不斷發送射頻信號,這時讀寫器接收到以后,讀取信息并將信息交給計算機,計算機通過運算做出相應的反應與指令,RFID可以有效的應用于自動識別和人工智能等領域。3.3嵌入式系統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的生活隨處可見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征的產品,大到衛星系統,小到mp3、手機。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嵌入式系統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也因嵌入式系統技術而不斷進步。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件、集成電路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作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用于接收信息并處理這時物聯網智能的一大體現,如果說傳感器技術和RFID只是單純的的收集物體信息,形如手,那么嵌入式系統技術便是物聯網中的大腦,用于思考。
二、物聯網在各類自然災害防御上的應用
地震災害方面一個基于物聯網的地震報警系統的專利中提到,在車輛上安裝地震探測裝置采集地震信息,然后將采集的地震信息傳輸到物聯網服務器,物聯網服務器接收所述地震信息并進行分析處理,判斷是否發生地震或將要發生地震,如果判斷結果為是,則物聯網服務器發出報警信號,否則繼續信息采集和處理。這個發明充分利用車輛本身的供電系統和數據傳輸系統,并充分發揮了車輛分布范圍廣泛的優勢。利用物聯網服務器作為信息處理平臺,可以完全發揮物聯網服務器強大的數據處理優勢。因為物聯網的應用,使得該地震報警系統探測點分布范圍更廣,信息獲取分析更加及時,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低。氣候災害方面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的用于氣象監測,氣象預報和氣象信息傳輸等方面,基于物聯網技術,福建龍巖氣象局和中國移動共同搭建了一個“災害性天氣監控預警平臺”,同樣的例子,安徽氣象與電信合作,建立了一個綠色通道用于氣候災害預警信息,目的是促進防災減災工作信息化。在物聯網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今天,我們運用物聯網技術將氣候災害的防御趨向信息化,趨向敏捷準確化,有效的避免毫無準備下的暴雪或干旱的襲擊,從而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洪水災害方面通過物聯網結合氣象系統,實現對降雨的時長,強度等信息的預先采集,建立防洪防汛預警系統,同時在排水管道,雨水泵站,河流湖泊等地方安裝水位監測裝置,隨時采集水位及運行情況,全面而準確的了解排水管道網的水量負荷狀況以及排放狀況,如此以來可隨時采取相應措施緩解強降雨或水位猛漲的壓力,有效預防洪澇災害;再者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排水管道進行日常監控管理,可以做到及時維護管道,維修受損管道,防范于未然,加強防汛抗洪能力。
三、物聯網在自然災害防御上的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物聯網的技術支持更加完善科技不斷進步,物聯網技術不斷更新,使得物聯網更便捷的用于各類領域中。自然災害的防御是我們乃至全人類都在關注和研究的領域,自然也不會例外。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準確物聯網的意義就是傳遞信息,當我們在防御各類自然災害的時候,需要的就是氣象,地殼,排水管道等等事物的信息,而如何快速準確的做出決斷或制定緊急預案,就在于信息獲取采集的速度和準確性,今天的互聯網做得到這一點。設備維護問題要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防御,那么需要用到的各類監測設備都在戶外,這樣設備的風化老化損壞等問題會更嚴重,所以若要保證物聯網技術能有效的應用,必須時常對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
作者:胡帆單位:河海大學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災害與防治部分的高考試題,一般會選擇具體的事件作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發事件的成因設計問題,命題特色明顯。解題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標,是什么自然災害?然后回憶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測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對試題所給信息的準確分析,找出試題中災害的分布特征、推測其產生的自然與人為原因,說明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與相應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災害與防治”類試題,要有正確的分析思路。要把具體的災害放到中國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會導致答題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問題,需要與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狀況相聯系;城市內澇問題,需要與我國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城市容量相對降低聯系;地面塌陷,需要與工程建設不當相聯系;煤礦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聯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聯系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類解答
近幾年“自然災害與防治”類的高考地理題常見的設問主要有三種類型:成因(自然、人為)、影響(正面、負面)、措施(生物、工程、技術),其中關于自然災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災害就高頻考點而言,以下兩種題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質災害事件為切入點,考查“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頻考點。這類考題要從題目給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結合具體地區的實際情況,由問題找對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質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2)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淺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⑥震區交通不便;⑦誘發其他災害等。
(3)減輕災害的措施:①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②建立災害監測和預報體系;③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⑤加強國際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組成山體的巖石是一些古老的巖系,如千枚巖、片麻巖等,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破碎嚴重,容易發生滑坡。
(2)巖層的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會造成順巖層滑坡的現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濕坡面物質,使其軟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區和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容易發生滑坡。
此外,風化作用、人為因素和地震等也會促使滑坡發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層和風化物質覆蓋,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
(2)陡峻的地形,溝谷上游有一定的匯水面積,下游窄小,溝床縱剖面坡度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區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潰決等形成補給水源。
此外,強烈的地震、植被的嚴重破壞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發。
例1(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圖1所示區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發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圖示區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泥石流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圖示地區發生地震,導致巖層破碎,土層疏松;地震后出現了多次降雨,加上該地區地勢起伏大,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二)主要水文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國危害最大的兩種水文災害有洪澇災害和風暴潮災害,其中洪澇災害是造成我國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答題要牢牢把握洪澇災害的答題思路,即從“天、地、人”三個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東部地區處在季風氣候區,降水變率大,而西高東低的地形地勢特點又決定了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的水文特點,因此東部季風區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洪澇災害嚴重,而東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干流的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越來越嚴重。我國東部海岸地帶同時還受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的影響,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又加大了災情的嚴重性。以下是洪澇災害的成因與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澇災害發生原因的分析
(1)來水量大。影響因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
(2)排水不暢。影響因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
(3)調洪蓄洪能力差。影響因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2.洪澇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的洪澇治理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的洪澇治理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
例2(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圖2為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
【參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風影響,進入梅雨季節,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庫。B地:退耕還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題思路】第(1)題,首先根據圖中經緯網判斷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屬于長江流域,再結合我國雨帶移動規律判斷其氣候成因。第(2)題,結合A、B兩地的地形、地勢特征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湖泊的影響等方面,從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可總結得出措施。
三、能力測試
不同區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種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地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②災害強度的差異③自然災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層環境中④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某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且防抗災能力強,關于其災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低
C.損失數量大,影響程度小
D.很難確定
讀“自然災害與中國奶牛業發展示意圖”(圖3)。據此回答3~4題。
3.關于草場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原雪災、火災直接損毀草場資源,對奶牛業的發展沒有影響
B.草原雪災、旱災直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對草場資源沒有影響
C.草原鼠害、蟲害通過破壞草場資源,間接影響奶牛業的發展
D.草原病害、酸雨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沒有直接影響
4.關于我國奶牛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過度放牧,使奶牛數量增多,促進奶牛業的發展②亂采、亂挖,導致鼠害猖獗,制約奶牛業的發展③奶牛業的過度發展,會加劇草原人為災害的破壞④影響奶牛業發展的因素有草原災害、社會化程度、奶牛品質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讀長江流域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圖(圖4)。據此回答5~6題。
5.從圖中看,長江流域1950-1990年間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長江流域成為水文災害多發地區的人為原因是()
①濫伐森林②圍湖造田③位于我國經濟核心地帶④位于季風氣候區⑤東部臨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類型的地理空間信息儲存在不同的圖層上。疊加不同的圖層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據此回答7~8題。
7.洪水前的某湖泊圖層與洪災期的圖層相疊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災害的成因
B.預測洪災期結束時間
C.了解洪水淹沒范圍
D.計算洪災損失
8.在發生地震災害時,利用GIS可以進行()
A.預測地震災害發生的時間
B.了解災情狀況
C.分析地震危害
D.計算災害損失
9.圖5為中國部分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區域中,水土流失地區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2)分別說明A、B兩地區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成因;C地區為什么多洪澇災害?
10.圖6示意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
(2)簡述該區域農業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題,災情是由致災因子強度、受災體特性共同決定的。災害強度越高,導致的災情越大。第2題,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則損失絕對數大,對減災防災投入大則抗災能力強,從而大大降低災害影響程度。
3.C4.C
第3題,草場自然災害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的發展均有影響。第4題,過度放牧會損毀草場資源,從而影響奶牛業的發展;亂采亂挖破壞草場,制約奶牛業的發展。
5.C6.A
第5題,結合圖示可知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題,結合選項可知屬于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人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題,洪災期湖泊面積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積,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沒范圍。第8題,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間數據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計算災害損失并非是GIS空間數據分析的范疇。
9.(1)多分布于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
(2)A地區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質疏松,降水季節變化大。B地區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殼活動強烈,巖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區因黃河從緯度較低處流向緯度較高處,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勢低平,河道淤積。
洪澇災害的后果最終是以居民生命和財產以及社會各種公用設施的被害程度來體現的。目前我國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給水利部門修堤筑壩,并依靠在汛期進行搶險救災來確保社會的安全。近年來由于注重宣傳水利建設成就,對于我國70余萬km2的廣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風險宣傳不夠。除江河沿岸的廣大居民對洪水災害的嚴重性有一定體驗外,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水風險認識不足。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中沒有考慮足夠的防洪減災對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澇地區建設經濟開發區;由小城鎮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對洪水不設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沒有防洪澇設施;大量病險水庫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區沒有對應大壩失事的預警系統;蓄滯洪區內安全建設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證;對易洪易澇地區的房屋建設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以上種種都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動全民投入防洪減災方面存在嚴重缺欠,宣傳不足。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存在著嚴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夠的防洪減災知識,面對突然發生的自然災害束手無策,成為防災弱者。在洪澇災害發生的過程中不但不能成為防災減災的積極因素,反而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因此加強對防洪減災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使廣大洪泛區內的群眾面對洪水能夠自救、互助,確保個人、家庭及身邊公用設施的安全,應當是今后動員群眾的一個主要目標。為此需要加強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普及洪澇災害風險教育,災害情報向全社會公開
盡管我們已修建了許多防洪工程體系,但由于標準較低,隱患較多,發生潰壩、潰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應當讓廣大群眾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風險。即一旦現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擋洪水而潰決后,洪水會淹沒多大范圍、自己所在位置會淹多深,持續多長時間,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難應當在什么時間,通過哪條路線向何處避難等。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編制洪澇災害風險圖并向社會公開發行和銷售,并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實時公布每次洪水所發生的災害過程和受災情況。無論是公布災害風險圖也好、公布受災害情況也好,無非是為了提醒廣大群眾注意自己身邊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對洪水災害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當廣大群眾充分掌握了災害情報時,在洪水災害發生時整個社會才會冷靜而有序地開展防洪減災和自救。這樣就可以增強整個社會對洪水災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災害情報公開是防洪減災的首要條件。
各級政府認真抓好洪泛區域的管理
防洪減災實際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防洪和減災。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體系,加上洪水預報、調度等手段,使洪水順利下泄,不致泛濫成災;減災是指通過對洪泛區域的日常管理,加強洪泛區應對洪水災害的能力,一旦發生洪水泛濫也會將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壓縮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國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較多,但在減災方面工作還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國在進行洪泛區管理時,將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沒范圍定義為洪泛區。在該區域內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許可證。建筑物要達到一定的耐水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貸款,不能參加洪水保險。在該區域內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沒一次其修復費用超過房屋產值50%以上的國家要強行收購,住戶向其他地方遷移。同時政府要求在該區域內的城鎮必須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在此基礎上開展洪水保險工作。對于達不到上述標準的不準參加洪水保險,…。對于所劃定的洪泛區域,是不允許自由開發和發展的,其發展是受國家設定的各種條件限制的,這些條件能夠充分保證在洪水泛濫時,該地區是相對安全的,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通過這樣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區自身防御洪水災害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對防洪工程的依賴和壓力。
二流域管理機構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國已設立了七大流域機構。按水法規定流域機構是由國家授權的水行政管理部門,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權。但目前各流域機構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規劃和開發治理,而對流域內各種對水系有影響的行為,不利于防洪減災的各種開發行為沒有干預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機構只管理水系而沒有管理流域。可事實是流域內的許多不合理開發活動都會影響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質污染、水資源的無序開發利用、洪泛區內人口和財產的集聚等。為了讓流域管理機構真正管好水系必須授予流域管理機構更廣泛的權力。讓流域管理機構能參與流域內各種開發保護規劃。對流域內各種不利于水系管理的開發活動有干預權和否決權。如對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計劃外引水及在高風險區內等的開發項目,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有權制止和否決。因為流域機構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個流域的利益。
從防洪減災的角度來講,流域管理機構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規劃之外,還應當制定流域洪泛區減災規劃,負責編制洪泛區的洪水風險圖,對不同風險區內的防洪減災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對洪泛區內各種開發活動提出控制原則。協助地方行政部門開展防洪減災知識的普及,對地方防洪減災社團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流域管理機構從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減災管理也是實現全民防洪減災體制的重要條件。
三結論及建議
面對日益增強的洪澇災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國的防洪減災體制,建立全社會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增強全社會的防洪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洪減災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災害的挑戰,應當是我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為此建議盡快開展以下工作。
有計劃地向社會公布我國洪澇災害風險圖
目前制作洪澇災害風險圖的技術已趨成熟,建議由國家防辦指定編制單位,首先編制各流域洪澇災害風險圖。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區的防洪主管部門在流域洪水風險圖指導下編制各省、市、自治區的洪澇災害風險圖。各地、市、縣可根據地方特點決定是否有必要根據省級洪澇災害風險圖編制本地方的詳細洪澇災害風險圖。編制風險圖所需費用可在防洪費用中開支,但要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成果由指定專家驗收。風險圖完成后要廣泛地宣傳和提供給居民使用。
制定我國洪泛區管理條例
由于我國各流域防洪標準較低,洪澇災害頻繁,而作為承災體的廣大洪泛區不能盲目發展。應當根據洪澇災害風險制定或調整本地區的發展計劃。建議國家防辦應盡快著手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對廣大洪泛區實施風險管理。(注:目前我國將未破堤情況下行洪的淹沒范圍稱作洪泛區。而將破堤后可能淹沒的廣大洪泛區稱為堤防保護區。此種提法有許多弊病,值得商榷。)《條例》的內容包括:
1洪泛區的界定。
2洪泛區洪澇風險的界定。
3洪泛區洪澇風險的管理,包括防洪管理、工程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
4洪泛區內開展洪水保險的基本原則。
5流域機構、地方政府、社團、個人在洪泛區管理中的責任和權力。
6洪泛區內安全建設及管理資金的分擔。
制定我國流域管理法
鑒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保證流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開展以流域為單位的國土綜合整治。防洪減災也要由單純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設擴大到洪泛區的減災管理。我國現行的流域管理機構職能難以勝此重任,因此需要擴大和明確流域機構的職能。同時現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閉的系統,為協調流域圈與行政圈、經濟圈、供水圈的關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盡快對流域管理機構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流域管理法》應由國家制定,并授權有關部門針對各流域的特點,制訂分流域的《補充說明》。《流域管理法》應包括的內容有:
1流域管理機構的地位、性質。
2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能。
3流域國土綜合整治規劃的制訂。
4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5流域專業規劃的協調,包括農、林、水、土等資源發展規劃的協調。
6流域管理機構與流域內地方政府的協調。
7流域管理機構與其他流域間的協調。
8流域管理機構的經費保障與管理
為盡快建立起我國全社會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減少國土對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提高國土的安全度,需要通過法規制定將中央、省市、地方各級政府及社團、個人的職責和權限加以明確劃分,使整個社會能共同面對洪澇災害,完成各自的使命。這一體系的建立將使我們的社會面對洪水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成為一支強大的防洪隊伍,那時洪澇災害就不再可怕。
專家點評:
洪水災害往往表現異常兇猛,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量。我國過去的防洪搶險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設,依賴專業隊伍和的力量,忽視了發動全社會來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會的防洪減災行動需要用法規來規范社會行動,有序地完成防洪減災行動。作者建議
(1)公布我國洪澇災害風險圖
(2)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
(3)制定《流域管理法》
全社會防洪減災保障體系與現行防洪保障體系的不同在于:
(1)在強調防洪的同時注重減災工作,
(2)從單純的河道防洪建設擴大到洪泛區的風險管理,
關鍵詞:防洪減災 洪水管理 對策
2003年全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提出,我國防洪減災要“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人與洪水“和諧相處”,進而又提出了“工程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洪水資源化、技術現代化、保障社會化”的努力方向。在作者看來,“洪水管理”就是廣義的“防洪減災”,只是增多或加重了“規范人的行為”、“公眾參與”、“適應洪水”、“全流域減災”、“全年管理和調度”等內容,以至于“發生了質的變化”。近一年來,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圍繞防洪減災對策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作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粗略意見,整理如下供討論參考。
1 對防洪減災的總體認識
洪水災害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聯合國1986~1995年自然災害統計資料:洪水災害發生次數占全部自然災害發生次數的32%,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分別占全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的31%和55%[1]。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 損失占GDP的比例遠遠大于美國和日本[2]。我國洪水災害發生之頻繁,造成的災害 損失之嚴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洪減災對策和措施十分必要。筆者對我國防洪減災有以下5方面的認識。
1.1 防洪減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努力推進“人與洪水和諧相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與洪水相處的歷史進程中,各國人民不斷摸索和探索,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處理洪水的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逐漸發生變化。從美國密西西比河、歐洲萊茵河和其它一些大江大河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看,人們對待洪水的方式和態度大致經歷了3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古代被動地適應洪水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洪水如猛獸,來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與防御洪水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定居點范圍逐步擴大,對土地的需求增加,人們開始向洪水通道和調蓄洪水的湖泊進軍,導致江河調蓄洪水的場所越來越小;三是有意識地主動適應洪水的階段。隨著大量防洪工程的建成,洪水通道逐步縮小,人們逐漸發現:雖然防洪工程的標準提高了,但洪水災害損失數量卻仍在增長。于是開始了限制人類有害行為并主動適應洪水的新時期[3]。我國近幾年的防洪減災對策措施與數年前相比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正在朝著“洪水管理”和“人與洪水和諧相處”的方向前進。如:在法律上已明文規定實施規劃保留區制度;在長江等江河實施了大規模的退田還湖、整治河道和實施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措施;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險防洪工程;加強流域管理,實施流域全年水量統一調度等多個方面。
1.2 洪水管理需要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對策措施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防洪減災面臨著不同的環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人口密度大,留給洪水的回旋余地比較少,難以象西方國家那樣預留出很多調蓄洪水的湖泊和濕地;二是洪水威脅區域與經濟相對發達區域基本重疊,洪水災害威脅嚴重;三是我國江河洪水的變化幅度非常大,防御同樣標準的洪水需要修建比西方國家更多、更大的防洪工程;四是我國河流的含沙量高,防洪減災需要處理更多、更棘手的問題;五是長期以來固有的防洪工程水利觀念的管理模式,要轉變歷史上形成的傳統習慣和措施非常困難。為此,我國的防洪減災對策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不能照搬照套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否則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1.3 洪水管理應以流域為單位,開展流域綜合管理 江河洪水具有與其它資源不同的屬性,它以流域為區域,形成相對獨立的集合。流域內的水體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間的水體相對獨立。這一特點決定了洪水管理必須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統一管理,否則將導致各種各樣的水事矛盾,甚至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江河洪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洪水管理一定要統籌考慮流域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全面安排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洪水管理是對一個流域范圍內各種各樣與洪水災害相關的因素的綜合管理,是全年的整體活動,決不僅僅是汛期的短期行為。歐洲的萊茵河穿越數個國家,有關國家專門成立了萊茵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建立了流域統一管理的協商與監督機制,該機構是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之后建立的,事實證明該機構在洪水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1.4 洪水管理要特別注重“非工程防洪減災措施” 世界各地采用的防洪減災工程措施大體相同,但采用的“非工程防洪減災措施”差別較大[4]。為減少洪水災害的總體損失,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規范人的行為至關重要,而且對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人類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中,擠占洪水出路以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是屢見不鮮的,無節制的行為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減少總體災害損失要在科學地完善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依靠社會的自我約束機制來實現。洪水管理不僅是采取措施約束洪水,更重要的是約束人類的奢望,限制人類的有害行為。人與自然和諧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5]。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規體系,規范人的行為,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在恰當的范圍內回避洪水、適應洪水,給洪水以出路。
1.5 洪水管理要特別注重“公眾參與”的措施 洪水管理 無疑要強調統一管理,但統一管理決不排斥公眾的參與,相反,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應該積極鼓勵公眾的廣泛參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單位、搶險部隊、科研院所、非政府機構、感興趣的人員等都屬于“公眾”范疇,都應參與到洪水管理過程中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公眾參與”做得比較好,規劃措施的貫徹落實就順利,反之則困難。西方的“公眾參與”不僅是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而應是在規劃編制、方案制定、措施落實、管理與監督等整個過程的廣泛參與,不是我國通常講的廣泛征求意見,而是實質上的參與討論、論證、實施和監督。 2 防洪減災基本對策
基于以上認識和我國當前的防洪減災形勢,作者認為,我國防洪減災對策應以流域的統一規劃為基礎,突出3個重點,狠抓5項工作,統籌考慮洪澇和干旱問題,落實綜合管理措施。
2.1 洪水管理要以流域統一規劃為基礎,實施流域綜合管理 洪水管理是按流域進行的洪水管理,洪水調度是按流域進行的洪水調度,這是水的流域特性所決定的。流域洪水管理須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人類活動必然影響洪水的狀況,流域內一個區域的行為不能危害另一個區域,因此洪水管理需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規劃,對流域的防洪減災給予和諧的統一安排。不僅要對工程措施進行規劃,而且對非工程措施給予安排,還要對人類的行為給予約束和引導。洪水管理規劃要面向未來洪水,而非過去的某個典型年洪水;不是僅僅針對過去洪水中暴露出的問題,而是要面向解決未來洪水中可能面對的問題。由于未來洪水總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未來的更大洪水總有不可避免地出現的可能,因此應適當多地給洪水留出調蓄空間。
2.2 洪水管理要突出的三個重點 (1) 要突出“給洪水以出路”的重點。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清退河流兩岸大堤之間的洲灘民垸,擴大中小洪水的行洪通道;進一步加強對河流兩岸大堤之間洲灘民垸和行洪區的管理,使之向著有利于分滯洪水的方向發展;因地制宜地開展退田還湖,增大湖泊調節洪水的能力;逐步遷移洪水頻淹區群眾,減少不動產災害損失和人員的生命威脅;增大洪患災害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躲災避災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引導群眾改變生產生活方式,使之更好地適應在洪水條件下生存的環境。(2) 要突出流域內“面上防洪措施”的重點。防洪減災的傳統運作方式對河流本身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而對面上的洪水管理措施注重不足。要在上中游地區加強水土保持措施,攔滯洪水,涵養水源;采取措施在整個流域的面上層層攔截雨水,阻滯雨水向河流匯集的數量和速度,加大雨水向地下的入滲量;在有條件的地點修建平原區縱橫交錯的分散洪水水道,修建平原水庫或恢復天然洼淀調蓄洪水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建設回灌地下水的網絡工程,變地表水為地下水,增大水資源利用率等。(3) 要突出“洪水資源化”的重點。過去的洪水調度大多只考慮防洪保安的單一目標,或考慮一些興利的因素,很少考慮增加洪水資源的利用率問題,更少顧及生態環境的改善。這樣的安排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防洪減災的需求。我國水資源量短缺,洪水是寶貴的資源,特別是北方地區更是如此。應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多地變地表水為地下水。適當利用一些蓄滯洪區和洼地攔滯雨水;在有條件的地點實施跨水系分洪措施,分散主要河道的洪水,調劑水系之間的水資源等。同時,洪水調度要盡量照顧生態環境的改善。
2.3 洪水管理要抓緊的五項工作 (1)要抓緊全國洪水 風險區劃分析和劃分流域洪水風險區域。通過洪水風險分析,確定不同區域的洪水風險程度;根據洪水風險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布設防洪減災措施、研究社會保障和救援對策等。洪水風險區劃應公之于眾,以便增加公眾的水患意識、自身避險意識和參與洪水管理的意識。(2)要抓緊建立強制性洪水保險制度。洪水保險雖然不能減免災害損失,但可以幫助受災戶盡快擺脫災害帶來的困境。國外經驗證明,洪水保險是一項重要的、有效的洪水管理措施。我國應抓緊開展調查和政策研究,并選擇一條河流或一個區域開展洪水保險試點工作。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抓緊推進洪水保險立法工作。在具體項目的選取上可以有計劃地分步進行,先對經常受淹的區域的固定資產實施強制性保險,再對重要防洪工程實施保險,繼而全面普及防洪保險。(3)要抓緊完善現有的江河防洪工程體系。抓緊病險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使工程盡快恢復原有設計防洪能力;因地制宜地疏竣泄洪能力嚴重不足的河段;按照規劃確定的方案和標準增建一些防洪減災作用明顯的工程;修建尚未設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避免年年上水受淹的局面;全面完成使用頻率較高的蓄滯洪區的群眾保安工程;根據具體條件修建溝通水系或流域的水調劑工程等。(4)要抓緊完善洪水調度的支持手段。建立和完善洪水調度 方案實時制定與比選的措施,完善實時獲取與展示各類防汛信息的手段,為各級防汛指揮機構開展科學洪水調度提供有力支撐。(5)要抓緊落實減少人員傷亡的對策措施。山地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洪水災害死亡總人數的2/3以上,要抓緊開展山地災害危險點的普查工作;抓緊完成并實施防御山地災害規劃;廣泛開展“群測群防”活動,落實受影響區內群眾的現場監視和報警手段;建立暢通的信息通 報與警報網絡,制定預案并落實具體措施等。
3 需抓緊研究的問題
洪水管理要針對當前的薄弱環節開展聯合攻關,加強以下9個方面的研究。(1)防洪減災社會化研究。在防洪工程體系達到一定程度、不宜再提高標準的情況下,要逐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非工程防洪措施上來。要形成社會分擔防洪減災責任的機制,從政策、法規、經濟、技術等有關方面全面構筑防洪減災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承受災害的能力。(2)蓄滯洪區管理與運用研究。國家尚未出臺蓄滯洪區管理條例。我國當前有很多地方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沒有嚴格對蓄滯洪區的人口和開發加以控制,導致蓄滯洪區內人口增長過快、資產增長過多。(3)洪水資源利用和城市蓄滯雨水措施研究。主要是蓄滯雨水和變地表水為地下水的措施。城市的發展使雨水天然下滲面積減少,使洪水匯集時間縮短,應抓緊研究分散阻滯雨水匯集的實用措施。(4)跨水系或流域洪水調度研究。防洪減災關鍵在于處理洪峰,將洪峰期的部分流量調往其它河流將可減輕危險區域的洪水壓力;將豐水區域豐水時段的洪水調往缺水地區或補充地下水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適應洪水的農業和產業結構的研究。針對洪水威脅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耐水作物新品種、生長期較短的作物、與洪水期錯開的品種,建立和發展耐漬澇、避洪水的農業生產結構;將易淹區建成具有生態、旅游價值的野生動植物區,以及確立農、林、牧、漁、相結合的產業模式等。(6)洪水災害評估系統研究。改變單純依靠下級洪水災害報表評估洪水災害損失情況的制度和辦法。在制訂和完善洪災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利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評估洪災損失程度的措施和手段。(7)防洪減災投資與集資政策研究。我國現有的防洪減災投資應主要靠財政撥款,但從長遠看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區域應采用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如東部洪水威脅區可以考慮征收防洪稅并用以適當支持西部地區的防洪減災建設。(8)不同江河不同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標準研究。探求分析計算各類防洪工程最佳防洪標準的途徑和方法;全面分析防洪工程的狀況,考慮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的因素,確定各江河主要防洪工程的最佳防洪標準。(9)防汛搶險實用現代技術研究。在防汛搶險過程中,及時發現險情是搶險成功的關鍵環節。而我國用于現有堤防等防洪工程的探險儀器往往不夠準確,現有的搶險方法也大多沿用傳統的方法,汛期的抗洪搶險每年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局面需要靠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逐步改變。
參考文獻
[1] United Nations.Floods—People at Risk,Strategies for Pre vention[M].United Nation Publication,Sales No.E.97Ⅲ.M.1,1997.
[2] 譚徐明,周魁一,張偉兵,馬建明,苑希民.我國防洪減災戰略的再研究[R].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2002.
[3] Li Kungang.Exploration of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loo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Huaihe River——Using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River Basins Worldwide[M].IHE M.Sc.Thesis WERM 02.0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 frasturctural,Hydraulic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Delft,The Netherlands,2002.
1、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3、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4、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于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而不是預測地震。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對策;五團墾區;新疆阿克蘇
五團墾區屬于溫帶干旱性沙漠氣候,團區距離北部全年有積雪的天山較近,氣候變化無常,大風、沙塵暴、冰雹、暴雨、霜凍、低溫凍害、干旱、洪水、雪災雪崩、地震、病蟲害等10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墾區所在的地形及小環流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山區小氣候,使得團區不但要受到大范圍的冷空氣入侵形成的天氣過程影響,還會受到局地山區小氣候造成的陣性天氣的影響。五團特殊的地形形成了特殊的氣候點:春季常會有強寒潮(倒春寒)天氣,大風、沙塵暴時有發生;夏季氣溫不高,晝夜溫差大,屬于溫涼天氣,常有冰雹、暴雨出現;秋季降溫迅速,初霜凍偏早,給五團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因素。
1農作物生長季節的主要氣象災害
1.1大風
團區每年平均有大風日數6.5次,且多出現在春季和夏季。每年3月以后天氣變化無常,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對團場農業生產、林業、畜牧業造成很大威脅。尤其是春季出現的大風,對果樹開花、坐果及農作物苗期生長危害極大。例如:2008年4月18日,五團墾區1次強沙塵暴天氣的過程:受北方強冷空氣入侵的影響,團區從4月17日夜間0時30分起,風速開始加大,出現沙塵暴、風沙天氣,并出現5~6級的偏西風,夜間瞬時最大風速達到7級(15m/s),最小能見度降至100m左右。18日8時19分左右繼續出現8級大風。從10時18分開始連續出現8級以上大風一直持續至17時,歷時6h以上。12時58分瞬時最大風速達到10級(25m/s),最小能見度降至15m左右,達到強沙塵暴標準。5~6級風從4月17日夜間0時30分起至結束,持續時間長達20h。此次大風持續時間長、強度強,實屬近30年來五團墾區罕見的天氣,對團區已播棉田及果樹開花授粉、坐果危害極大,損失慘重,造成棉田飄膜671.1萬hm2,出苗死亡、重播棉田面積756.5萬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12.587 7萬元,影響果樹開花授粉,導致坐果率低、果實減產,溫室大棚也受到損害。
1.2低溫
團區春季溫度上升極不穩定,常會遭到低溫的危害(包括凍害、冷害和霜凍),出現強寒潮(倒春寒)天氣,造成苗期凍害死亡,導致重新播種,使作物生育期推遲,凍傷植株,使其長勢衰弱導致減產。團區所在的位置靠近北部山區,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特點,夏季晝夜溫差大,常有冷空氣入侵,造成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降溫幅度較大,在作物生長發育期間形成低溫冷害。如棉花的蕾鈴脫落、爛桃。團區秋季降溫迅速,初霜凍常偏早出現而形成凍害,造成霜后花偏多,還可造成棉花停止生長或者死亡。如2006年4月10日,團區遭到低溫凍害(雨加雪)使棉花、青貯、果園受災面積總計3 486.7hm2,直接經濟損失101.5萬元。又如2008年1月中下旬出現低溫凍害,最低氣溫-27.8℃,大棚蔬菜、果園果樹等受災嚴重,大部分幼齡果樹被凍傷或凍死。總之,低溫冷害天氣可造成團區作物減產,使團場經濟受到嚴重損失。
1.3冰雹
五團距離北部山區較近,地形抬升作用很明顯,在迎風坡極易形成局部強對流天氣,積雨云云團易轉變成冰雹云單體,產生陣性雷雨大風,是造成冰雹的主要原因。團區每年平均有1.7d的降雹日數,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雹日數的76%,這期間正是作物發育的關鍵時期,一旦產生冰雹,將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產,對農業、交通、建筑設施和生命財產危害很大。
1.4干旱
五團墾區主要依靠天山融雪灌溉田地,季節性干旱較明顯,水資源緊缺。引起團區干旱的原因:一是春季氣溫較低,融雪較慢,造成團區水量較小,引起春旱。二是冬季天山降雪少,積雪量減少,造成春季干旱嚴重,春灌缺水。三是降水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勻,時常有長時間無降雨,持續干旱。干旱的危害嚴重影響了當地農作物生長,導致減產,影響了經濟快速發展。
1.5洪澇
春、冬季節,由于山區氣溫較低,融化的雪水帶有冰塊,流冰在下游積聚,冰壩阻斷河水漫溢成災,發生冰、凌性災害。夏季7~8月是該團山洪暴發季節,長達10km的河床,容易造成洪水災害。
2防御對策
2.1大風
團場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工作力度,有計劃、合理地種植防風林,逐步改善墾區的植被條件;牧區應注意選擇避風場所,加強牲畜管理工作。加強對大風的監測和預報,及早采取預防措施[1]。遇到大風天氣應臨時加固大棚等農業設施。
2.2低溫
一是掌握低溫氣候規律,合理安排品種搭配和播期,要選擇適宜五團墾區氣候條件的作物進行種植,認真分析五團墾區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五團墾區氣候條件生長的作物類別,同時在品種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當年的氣象年景分析,來合理選擇作物的品種、品系,尤其對喜溫作物,如棉花、水稻等,要充分考慮到當年的熱量條件,合理配置種植結構,以達到揚長避短、減少低溫危害的目的[2,3]。二是加強低溫冷害預報及應用。長期趨勢預報有利于調整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中、短期預報為及時采用應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據。三是改善和利用小氣候生態環境,增強抗御低溫的能力。采用地膜覆蓋、以水增溫和噴灑化學保溫劑,這些措施均能達成減輕低溫危害的目的。
2.3冰雹
一是加強防雹工作。合理分布炮點,炮點要建在冰雹云形成移動的前沿地帶,防雹人員要密切監視天氣演變和變化,做到有備無患。二是提高監測和預防冰雹的水平。應用氣象雷達跟蹤探測,總結強對流天氣模式,應用計算機數值預報。還可肉眼識別雹云,一般移動快,云體發黃,有的中間灰暗,常伴有連續不斷的沉悶雷聲,多有橫閃。三是人工消雹。在冰雹云中播撒凝結核,加速凝結成雨,避免成雹。
2.4干旱
分析了解當地干旱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合理調整棉花種植布局[4];在灌溉設施差的地區避免種植棉花。建設穩產高產農田,主要做好平整土地及水土保持。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以肥調水。適時耕作,注意耕、耙、耱、壓、鋤巧妙配合,充分利用降水,同時控制蒸發。采用地面覆蓋,如薄膜、秸稈、稻草、綠肥等進行覆蓋。注意節水灌溉,如細流溝灌、低壓管灌、噴灌、滴灌、地下灌溉等,要因地制宜。營造農田防護林,其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還可調節農田水分、減少蒸發。此外,應抓住一切有利天氣,積極開發人工增雨作業。
2.5澇洪
一是加強氣候和水文監測預報。二是興修水利工程防洪,如修筑堤防、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等。三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在低洼地開溝以降低地下水位。同時,抓住有利天氣及時進行田間管理,改善土壤通氣性,防止地表板結及鹽漬化。四是改良土壤結構,結合深耕多施有機肥,并在澇害發生后適時中耕。
3參考文獻
[1] 段若溪,姜會飛.農業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
[2] 彭春瑞,劉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5,17(4):127-130.
關鍵詞:山洪;預警系統;建設;工作內容;探討
1、前言
湟源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隸屬省會西寧市,在我國黃土高原最西端日月山腳下,湟水河上游。地理坐標位置為東經100o54′至101o25′,北緯36o20′至36o53′之間。縣城南北長62km,東西寬41km,總面積1509km2,區域海拔在2470m~4898m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408.9mm左右,年平均氣溫3~5?C,多年平均蒸發量1454.3mm,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霜凍、冰雹和洪澇等。
2、山洪預警系統建設的作用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建設高科技山洪災害預警系統,使防汛指揮部門在度汛期能夠高效、正確的對缺少水文、氣象資料和易發生強降暴雨的區域做出指揮部署。未建成山洪預警系統時,每逢汛期,防汛部門只能憑借氣象部門和以往經驗進行防汛工作指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無法及時準確掌握突發山洪暴雨對下游的襲擊,以致造成無謂的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自1960年至今,湟源縣境內發生較為嚴重的洪水災害就有17次,每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實例1:2001年的“7.8”洪災中湟源縣自西向東大部分地區突遭暴雨襲擊,據水文站實測,湟水河流量為270m3/s,藥水河為180 m3/s,致使全縣11個鄉鎮、121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和部分機關、廠礦、學校遭受洪災,經統計,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289萬元,受災群眾13912戶55650人。
實例2:2010年7月6日發生的山洪災害中據統計,全縣9個鄉鎮118村、14316戶60092人受災。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3人、失蹤2人,受傷11人。初步統計,全縣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25億元。
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成后,能實現對山洪災害有效預防、提前預警、及時處置,可直接有效保護湟源縣87個危險區10.56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3、山洪預警系統建設的現狀
該項目招標部分自2011年5月份開始建設,目前已通過省級驗收,正在運行中,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正在實施當中。至目前共完成40個自動氣溫雨量監測站、2個自動水位視頻監測站,縣級預警指揮平臺以及有關軟件開發,9個鄉鎮87個重點村101套無線預警廣播,為鄉鎮和村配發了187個手搖報警器和100個銅鑼。基本形成了技防和人防相結合的防洪預警體系。
4、山洪預警建成后的工作內容
4.1、預警到鄉
“預警到鄉”核心是在鄉鎮建立防汛指揮機構,制定鄉鎮防災抗災預案,建立鄉鎮防汛值班和物資儲備制度,建設鄉鎮防汛信息接收、平臺,組建鄉鎮應急搶險隊伍。通過無線預警廣播建設,以實現“工作組織保障到鄉、預警信息到鄉”為目標,全面提升鄉鎮防災抗災的指揮決策和應急處置能力。
4.2、預案到村
“預案到村”指以行政村為單位,制定村級防汛搶險救災應急預案。村級防汛預案要求做到“六個明確”:一、明確防御工作重點,摸清各村危險區域、災害點;二、明確警報途徑,確保預警信息能及時傳遞到各家各戶;三、明確通訊聯絡方式,指定具體聯系戶、聯系人;四、明確轉移安置方案,確定轉移路線、安置點和責任人;五、明確巡查搶險人員,確保險情發生前有人巡查、發生后有人搶險;六、明確預案宣傳演練,確保災害發生時有序有效運作。
4.3、責任到人
“責任到人”就是把防災抗災每一個環節的責任落實到個人。縣、鄉、村三級每年都公布堤防、澇池、城鎮、鄉村等重點防洪目標防汛責任人,特別是落實了縣鄉村三級防汛責任人、預警信息人、搶險救災人員和村級各危險區域安全轉移責任人。
5、存在問題不足
5.1、監測預警系統方面
一、站點布設不足。湟源縣屬山區丘陵地勢,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局地極端氣候時有發生,目前站點的布設數量無法全面反應各地雨情;二、水雨情信息傳輸的滯后、丟數等技術問題仍然存在;三、防汛、氣象數據信息沒有共享;四、氣象部門對局部的預測預報精確度有待提高。
5.2、機構編制、人員方面
目前,縣防汛辦未設專門編制,山洪預警系統信息監測、等工作由縣水政辦臨時抽調4名人員擔任。汛期搶險救災應急處理工作緊迫繁重,人員急需增加,防辦應急綜合能力有待提高。鄉(鎮)水利工作站掛靠農業服務中心,無專門防汛機構、人員,嚴重影響防汛工作的日常運轉。
5.3、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應急反應能力差
應急預案編制不夠規范,應急處理綜合能力較差,遇搶險救災等緊急情況下,各部門之間配合不夠協調;防汛搶險隊伍沒有進行培訓演練,應急能力和搶險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水患意識不夠強,存在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對防洪安全構成隱患。
6、山洪預警系統今后工作探討
山洪地質災害具有成災時間短、來勢猛、毀滅大的特點,決定了山區防汛抗災的關鍵,就是要抓好“防”和“移”,做到“防”字當頭,“移”字為重。“防”字當頭就是堅持“防重于搶”的方針,山區防汛抗災線長面廣,抓好了“防”字,就抓住了工作的“牛鼻子”,就能把握防汛抗災的主動權。堅持“移”字為重就是及時有效地應對山洪地質災害,把人的轉移放在首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有效的利用山洪預警系統,科學指揮,第一時間轉移危險區的群眾。
6.1、嚴格落實領導負責制
要嚴格落實以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落實縣、鄉、村、水利工程各級各類防汛責任人,以山洪預警系統為指揮。要牢固樹立防汛抗災“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指導方針,堅決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落實各項防汛工作。
6.2、完善監測預警網絡
要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災害普查,劃定危險區,確定臨界雨量和水位等預警指標,大力增設水位雨量站點。要加快鄉鎮、村級預警系統建設,提高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系統覆蓋面。同時,縣氣象部門要不斷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做好極端天氣預報預警工作。
6.3、構建群測群防體系
由縣、鄉(鎮)、村、監測點構成的防御體系,實現預警信息上下級、上下游互相傳遞。由于山區地勢特點,小尺度極端天氣時有發生,自動測報站點無法反應局部雨情,要依靠鄉鎮、村組等基層組織,落實山洪災害的防御責任,加強巡查值守,盡早發現險情,及時安全轉移危險區域的群眾。
6.4、要完善各級預案,并加強宣傳演練
要不斷完善縣、鄉、村各級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特別是村級預案,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加強宣傳演練,確保險情發生時,能按照預案科學有序地應對。要廣泛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教育,將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到人,普及到戶,增強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地震、洪水,以及由其引發的城市內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近期頻繁發生。由于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更是觸目驚心。天災難以避免,所以掌握防御自救的基本知識,對于抵抗自然災害、減少傷亡、降低損失至關重要。
當災害來臨時,這些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地震
災情回顧:定西地震已致95人遇難,58萬人受災
7月22日7時45分,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發生6.6級地震。截至昨晚,此次地震共造成95人死亡、千余人受傷。
據統計,震災造成5.18萬間房屋倒塌,7.55萬間房屋嚴重損壞,58.16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2.67萬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4億元。
預計震后這一地區將有強降水,惡劣天氣將導致不利影響,增加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概率。
防御要點:正確選擇避險地點,被埋要保存體力
地震發生后,保持冷靜是求生自救的第一步。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應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如果在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諱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洪水
災情回顧:廣元洪水沖進7場鎮 20分鐘淹過一層樓
7月21日、22日,四川廣元市大部分地區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流經廣元市區的南河河水暴漲超警戒水位涌進部分市區,造成廣元城區重演“7·18洪災”看海的景象。
據悉,本次強降雨旺蒼縣受災情況最為嚴重,據旺蒼縣應急辦統計,截至今日上午8時,旺蒼縣達到大暴雨的鄉鎮達9個,縣城及6個鄉鎮進水,分別是英翠、正源、天星、柳溪、張華、鼓城。旺蒼東河流量最高達7050立方米/秒,高出警戒水位線1.16米。英萃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山洪爆發后,20分鐘的時間,就已經將街上一樓的店鋪淹沒,水深達到了2米左右。
7月17日至18日,四川省廣元市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區特大暴雨,全市損失嚴重,已造成1人失蹤,182個鄉鎮、46.1萬人不同程度受災,轉移安置4.14萬人,具體損失情況還在進一步統計核實中。
防御要點:避免單身游水轉移,洪水退后需防疫
一個地區短期內連降暴雨,河水會猛烈上漲,漫過堤壩,淹沒農田、村莊,沖毀道路、橋梁、房屋,這就是洪水災害。
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如果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墻,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游水轉移。
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用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沖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洪水過后,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藥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內澇
災情回顧:昆明暴雨致4萬余人受災,經濟損失上億元
7月18日至21日,一次強降雨天氣,使昆明突然變成了亞洲“威尼斯”。據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災情統計,強降雨共淹沒77.29平方公里,受災人口46170人,淹沒歷時49小時,主要街道淹水最深處達4.5米,交通中斷49小時,供電中斷8小時,受淹房屋6696戶、地下設施38000平方米,城區直接經濟損失10280.75萬元。
防御要點:避雨同時防雷電 汽車拋錨早離開
發生暴雨時,住樓居民應立即關好門窗并避開有金屬管道的地方,同時切斷家用電器電源,千萬不要在高樓陽臺上逗留。低洼院落、平房或是地下室進水了,此時應首先切斷電源,防止觸電,然后將一般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區,最后采取一切有效辦法,將水擋于門外,并排除室內積水。
如在街上遇到雷雨大風,行人應立即到室內避雨,千萬不要在高樓下停留,也不要在大型廣告牌下躲雨或停留,以免物品墜落砸傷。雷雨天氣過程中,切忌在大樹下躲避、靠近水面、使用手機等。如果雨天汽車在低洼處拋錨,千萬不要在車中等候,要及時離開汽車到高處等待求援。
泥石流
災情回顧:都江堰泥石流致43死,百余人失蹤
7月7日至11日,四川遭遇今年第四場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多地降雨量打破歷史極值。此次暴雨天氣主要集中發生在四川盆地西部龍門山脈“5·12”汶川、“4·20”蘆山地震重災區,具有移動性差、持續時間長、總量大且強度極強的特點。盡管大范圍的持續強降雨已經結束,但各地仍有不同規模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出現。
7月10日,都江堰中興鎮三溪村一組五顯崗大面積山體崩塌。現場塌方體量大,約2平方公里。泥石流已造成43人遇難,118人失蹤。
防御要點:關注氣象預報,警惕環境異常變化
泥石流是山地溝谷中由洪水引起的攜帶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泥石流來勢兇猛,且經常伴隨山體崩塌,對農田和道路、橋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壞極大。
關鍵詞:防洪減災 洪水管理 對策
2003年全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提出,我國防洪減災要“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人與洪水“和諧相處”,進而又提出了“工程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洪水資源化、技術現代化、保障社會化”的努力方向。在作者看來,“洪水管理”就是廣義的“防洪減災”,只是增多或加重了“規范人的行為”、“公眾參與”、“適應洪水”、“全流域減災”、“全年管理和調度”等內容,以至于“發生了質的變化”。近一年來,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圍繞防洪減災對策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作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粗略意見,整理如下供討論參考。
1 對防洪減災的總體認識
洪水災害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聯合國1986~1995年自然災害統計資料:洪水災害發生次數占全部自然災害發生次數的32%,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分別占全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的31%和55%[1]。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 損失占GDP的比例遠遠大于美國和日本[2]。我國洪水災害發生之頻繁,造成的災害 損失之嚴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洪減災對策和措施十分必要。筆者對我國防洪減災有以下5方面的認識。
1.1 防洪減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努力推進“人與洪水和諧相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與洪水相處的歷史進程中,各國人民不斷摸索和探索,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處理洪水的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逐漸發生變化。從美國密西西比河、歐洲萊茵河和其它一些大江大河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看,人們對待洪水的方式和態度大致經歷了3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古代被動地適應洪水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洪水如猛獸,來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與防御洪水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定居點范圍逐步擴大,對土地的需求增加,人們開始向洪水通道和調蓄洪水的湖泊進軍,導致江河調蓄洪水的場所越來越小;三是有意識地主動適應洪水的階段。隨著大量防洪工程的建成,洪水通道逐步縮小,人們逐漸發現:雖然防洪工程的標準提高了,但洪水災害損失數量卻仍在增長。于是開始了限制人類有害行為并主動適應洪水的新時期[3]。我國近幾年的防洪減災對策措施與數年前相比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正在朝著“洪水管理”和“人與洪水和諧相處”的方向前進。如:在法律上已明文規定實施規劃保留區制度;在長江等江河實施了大規模的退田還湖、整治河道和實施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措施;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險防洪工程;加強流域管理,實施流域全年水量統一調度等多個方面。
1.2 洪水管理需要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對策措施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防洪減災面臨著不同的環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人口密度大,留給洪水的回旋余地比較少,難以象西方國家那樣預留出很多調蓄洪水的湖泊和濕地;二是洪水威脅區域與經濟相對發達區域基本重疊,洪水災害威脅嚴重;三是我國江河洪水的變化幅度非常大,防御同樣標準的洪水需要修建比西方國家更多、更大的防洪工程;四是我國河流的含沙量高,防洪減災需要處理更多、更棘手的問題;五是長期以來固有的防洪工程水利觀念的管理模式,要轉變歷史上形成的傳統習慣和措施非常困難。為此,我國的防洪減災對策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不能照搬照套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否則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1.3 洪水管理應以流域為單位,開展流域綜合管理 江河洪水具有與其它資源不同的屬性,它以流域為區域,形成相對獨立的集合。流域內的水體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間的水體相對獨立。這一特點決定了洪水管理必須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統一管理,否則將導致各種各樣的水事矛盾,甚至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江河洪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洪水管理一定要統籌考慮流域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全面安排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洪水管理是對一個流域范圍內各種各樣與洪水災害相關的因素的綜合管理,是全年的整體活動,決不僅僅是汛期的短期行為。歐洲的萊茵河穿越數個國家,有關國家專門成立了萊茵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建立了流域統一管理的協商與監督機制,該機構是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之后建立的,事實證明該機構在洪水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1.4 洪水管理要特別注重“非工程防洪減災措施” 世界各地采用的防洪減災工程措施大體相同,但采用的“非工程防洪減災措施”差別較大[4]。為減少洪水災害的總體損失,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規范人的行為至關重要,而且對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人類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中,擠占洪水出路以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是屢見不鮮的,無節制的行為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減少總體災害損失要在科學地完善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依靠社會的自我約束機制來實現。洪水管理不僅是采取措施約束洪水,更重要的是約束人類的奢望,限制人類的有害行為。人與自然和諧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5]。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規體系,規范人的行為,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在恰當的范圍內回避洪水、適應洪水,給洪水以出路。
1.5 洪水管理要特別注重“公眾參與”的措施 洪水管理 無疑要強調統一管理,但統一管理決不排斥公眾的參與,相反,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應該積極鼓勵公眾的廣泛參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單位、搶險部隊、科研院所、非政府機構、感興趣的人員等都屬于“公眾”范疇,都應參與到洪水管理過程中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公眾參與”做得比較好,規劃措施的貫徹落實就順利,反之則困難。西方的“公眾參與”不僅是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而應是在規劃編制、方案制定、措施落實、管理與監督等整個過程的廣泛參與,不是我國通常講的廣泛征求意見,而是實質上的參與討論、論證、實施和監督。
2 防洪減災基本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