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57: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建材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溫州:本土企業的一般貿易出口
溫州貿易模式為本土企業的一般貿易出口,出口產品為本土企業(包括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統稱為“本土企業”,下同)生產,出口方式為一般貿易。主要體現為,出口貿易主要是本土企業通過一般貿易方式展開。
(一)模式特征
1.經營主體。溫州素有“民營之都”之稱,民營企業占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很高,大約在90%左右。2006年溫州出口80.81億美元,增長30.68%。其中,民營企業出口52.2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9%;國有企業出口15.07億美元,比重為18.65%,所以,本土企業出口合計比重為83.24%。溫州引進外資比較薄弱,外資企業在溫州經濟中的比重很小,2006年工業總產值僅占6.6%,外資企業出口13.54億美元,僅占16.76%。
2.貿易方式。在2006年溫州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出口76.62億美元,占94.81%;加工貿易出口4.19億美元,占5.19%。加工貿易比重較低主要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通常是加工貿易的主力軍)多年來出口增長緩慢,而出口比重在15%上下徘徊。
3.商品結構。溫州出口商品結構呈現“小商品,大市場”的特點。傳統的溫州模式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小城鎮為依托,以農村能人為骨干的“小商品,大市場”的模式。所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業是溫州主要出口產業。2006年位居出口前三位的是,鞋類出口20.07億美元,比重為24.83%;服裝和紡織品出口11.38億美元,比重為14.08%;眼鏡出口4.24 億美元,增長5.25%。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仍較低,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30.58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7.84%。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溫州地區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山區,遠離大中型工業城市和全國性市場,運輸成本和信息成本較高;溫州丘陵山地面積比重較大,人均耕地只有半畝左右,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工業化的發展進度,在其總人口中,非農人口比重相對較低,約占18.15%。由于溫州地少人多,土瘠田薄,溫州人從明清兩代開始就到外地經營,有的還出海渡洋,到外國去創業。正是這種區位條件使溫州人形成了“外向”經商理念,使得溫州本土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偏好“走出去”,非常樂于搞出口貿易。
2.網絡因素。根據溫州市僑情調查報告,截止2002年底,海外溫州人總人數已接近40萬,其中30萬人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走出國門的,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80年代海外溫州人開始從事貿易活動,在國際社會逐漸發展出自身獨特的社會資本,形成龐大的海外營銷網絡――“溫商網”,溫商網帶來的大量訂單有力地帶動本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幫助企業走出出口貿易的“第一步”。 海外溫州人給溫州本土企業帶來大量的訂單,帶動本土企業與產品“走出”國門(即“訂單帶動”)。例如,2000―2005年鞋類一直是溫州出口第一大類產品,這與海外溫州人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海外溫州人不僅給溫州鞋類帶來巨大商機,而且提高了溫州鞋類的國外知名度。
3.資本因素。溫州民間資本充裕,工業化啟動初期對國外資本的依賴性很低。截至2003年末,溫州轄區內民間資本存量約2770億元。企業并不缺乏資金,成為“擠出”外資的因素之一。經筆者測算,1984―2006年溫州實際利用外資為18.21億美元,不及一些引進外資發達地區單年的水平(2006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61.72億美元)。正因如此,溫州外資企業不僅數量少,加工貿易很難形成氣候,所以,溫州出口貿易還是主要表現為本土企業的一般貿易。
4.產業集群因素。溫州工業化初期,農村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對市場的敏感,憑借閑散的少量資金辦起家庭企業,選擇了進入門檻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逐步示范、擴散發展,這些產業開始在某些地區成長,并形成服裝、鞋類、低壓電器、眼鏡、打火機等10多個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充分細分,產業內分工協作程度很高,產業配套體系趨于完善。例如溫州鞋業集群是溫州最為典型的產業集群,擁有全國最大的牛皮、豬皮和鞋材料市場,形成了門類完備的鞋機、鞋材、制革、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等配套專業市場和產業鏈。在本土產業集群網絡十分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市場所需原材料和輔件等都可以在當地采購,而且成本很低,開展加工貿易就沒有十分必要了。
二、蘇州: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
蘇州貿易模式為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通過引進外資創辦出口加工企業,發展加工貿易,大多數出口商品是“本土生產”而非“本土企業生產”。主要體現為,出口貿易主要是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展開,這有別于溫州的情況。
(一)模式特征
1.經營主體。外資企業在蘇州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12543.87億元,外資企業工業產值為8319.42億元,占66.32%。2006年蘇州出口946.85億美元,增長 30.11%。其中,外資企業出口852.6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 90.05%,本土企業出口94.23億美元,僅占9.95%。
2.貿易方式。從出口貿易方式看,2006年一般貿易出口165.17億美元,僅占17.44%;加工貿易出口781.68億美元,占82.56%。可見,蘇州外資企業出口占主導地位,絕大多數為加工貿易,與溫州的情況恰好相反。
3.商品結構。總體上,蘇州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都比較高。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773.23億美元,增長30.6%,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81.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58.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5%,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0%,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19.8%。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蘇州位于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毗鄰上海、無錫和常州等發達的大中型工業城市和市場,水陸交通便利,雖人多地少,但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20 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目前蘇州制造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蘇州的區位優勢,被海內外客商稱為“投資天堂”,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九大新興科技城市”之一,目前,蘇州已成為國際商家投資中國大陸的首選城市之一,2006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61.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6%。
2.制度因素。20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前的蘇州,執行的是以“集體經濟為主,鄉村企業為主,市場調節為主”的“蘇南模式”。“蘇南模式”初期形成的強勢政府傳統,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意識,并有能力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的招商引資。1992年起,蘇州借浦東大開發的東風,不失時機地提出“借助上海、錯位競爭、走向世界”的經濟國際化戰略,帶動外資大量涌進。1990年代末,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推行,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蘇州再次抓住機遇,積極吸引臺灣的IT產業資本,發展出口加工業,從而推動蘇州外向型經濟的全面發展,集中體現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模式。
3.要素條件。蘇州教育體系十分發達,非常重視R&D經費的投入。近年來,高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2006年引進各類人才12.4萬人,引進留學歸國人員352名,專業人力要素十分豐裕。國際高技術產業資本紛紛選擇蘇州作為國際制造業的生產基地。據統計,截止2006年,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113家落戶蘇州,這些跨國公司擁有大量的海外子公司,以公司內部貿易的方式開展大額頻繁交易,采取的“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外資企業實行的是向國外進口原材料、向國外出口制成品的運作模式。
4.新興產業因素。20世紀90年代未隨著外資不斷進入,蘇州市及時引導產業結構升級,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與精密機械、新型家電、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與基礎原材料、輕型汽車與汽車配件等六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改變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格局,成為現代加工業基地。2006年電子信息業成為支柱產業,全市1100家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57.8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7.1%。新興產業發展主要依托在蘇州興辦的外資企業,它們通常從國外進口元器件,利用蘇州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在當地組裝后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出口。
三、泉州: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
泉州采取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融合出口模式,通過吸引外資發展本土企業,使本土企業成為外資企業的配套企業,從而推動對外貿易。具體表現為,外資企業出口占主要比重,但并過分不倚賴加工貿易,這顯然有別于溫州、蘇州的情況。
(一)模式特征
1.貿易主體。外資企業一直是泉州工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泉州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676.15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1476.25億元,增長23.6%,占比為55.16%。2006年泉州出口40.37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出口22.05億美元,比重為54.62%,本土企業出口18.32億美元,比重為45.38%。
2.貿易方式。2006年泉州一般貿易出口33.20億美元,比重為82.24%,加工貿易出口7.17億美元,比重為17.76%。可見,泉州還是以一般貿易為主,該指標介于溫州與蘇州之間。
3.商品結構。泉州出口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006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如紡織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機械制造等完成產值1695.16億元,現價增長26.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3.3%。該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比重多年來高達70%左右。
通過對三地貿易模式的橫向比較,將比較結果列表后,可以更清楚地發現:溫州側重于本土企業和一般貿易,蘇州側重于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而泉州相對不如溫州與蘇州那么“突出”,走的是“中間路線”(見表1)。
(二)模式成因
1.區位因素。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屬于閩南三角地區,承接不了周邊大中城市引進外資的輻射(有別于蘇州,蘇州承接了上海的輻射),這決定了泉州不可能走蘇州那樣以“引進來“為特征的國際化模式,由于國際化的路徑依賴,也不可能走溫州那樣以“走出去”為特征的民營企業主導下的國際化道路。可以說,泉州國際化走的是一條“中間路線”,也就是即不會像蘇州大量引進外資從而發展加工貿易,也不會像溫州主要依靠本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
2.僑鄉因素。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擁有1600多萬泉州籍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和泉州籍臺胞,又臨近港澳,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賓、新加坡等地華僑先后回鄉投資,嫁接鄉鎮企業與創辦外資企業,走上一條本土企業、外資企業共同推進國際化道路,這區別于溫州,溫州是通過私營企業自身發展推動國際化的,又區別于蘇州,蘇州后期主要是由外資企業推動的。所以,在貿易模式的形成過程中,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承擔了較為相當的角色。
3.政策因素。改革開放后,泉州推行大力引進外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引進僑資僑匯),嫁接鄉鎮企業和創辦三資企業。經筆者測算,1980―2006年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23.26億美元。20多年來,泉州在制造業領域大力引進外資,外資在泉州市制造業中的份量愈來愈突出。在泉州市政府辦公室確定的2005―2006年度100家工業重點企業入選名單中,恒安集團、海天輕紡、南益集團、寶峰鞋業、虎都服飾等74家外商投資企業榜上有名。2005年泉州市外經貿局的一項調查表明,多數外資企業對泉州日益完善的產業配套表示滿意,反映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共同貫穿于當地的產業鏈,外資企業大多進行當地采購,并不十分依賴進口(區別于蘇州)。
4.傳統產業因素。泉州以家庭企業和專業市場為基礎,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協作配套的傳統產業集群,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機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飲料、工藝制品、電子等20多個產業集群。其中,按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2006年五大傳統產業如工藝制品、建筑建材、紡織鞋服、機械制造和食品飲料等完成產值1695.16億元,比重為63.3%。五大傳統產業中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合作,成為相互配套企業,兩者在五大傳統產業中都占據一定的地位。2004年五大傳統產業的生產企業(規模以上工業)達2911家,總產值1037.44億元,其中,外資企業1463家,產值655.75億元,比重分別為50.25%和63.21%,而本土企業比重分別為49.25%和36.79%。這種情況既不同于溫州,也不同于蘇州,泉州的貿易模式集中表現出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
綜上所述,溫州、蘇州和泉州推行的是不同的貿易模式:溫州為本土企業一般貿易出口,蘇州為外資企業加工再出口,泉州為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融合出口,而三種模式的形成有著各自的原因。本文雖然已就上述問題做了初步探討,而三種模式帶來的利弊或效應等問題,有待于另文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湯琰琰.海外鄉親文成人最多.溫州都市報,2003年4月8日(1).
2、蔡靈躍等.溫州民間資本的發展與引導研究,.
3、根據溫州統計年鑒(1985―2007年)計算而得.
4、謝立新.解析三個城市的工業化之路.決策咨詢,2004(4).
5、根據泉州統計年鑒(1985―2007年)計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