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機械效率的測量原理

機械效率的測量原理

時間:2023-09-18 17:32: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械效率的測量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機械效率的測量原理

第1篇

重點: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及機械效率的概念.難點:額外功判斷、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教學資源:PPT課件;鐵架臺,動滑輪,細繩,鉤碼,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2教學過程

2.1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學校買來了一批物理實驗器材,要將實驗器材從一樓運到三樓物理實驗室.請問:你如何較省力地把這些器材運

到三樓?(說明:該設問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學生:可用簡單機械,如滑輪組,或杠桿,或斜面,或輪軸.教師:今天,我們首先從最簡單的動滑輪提升物理實驗器材開始學習討論相關問題(如圖1).教師提出問題:動滑輪對貨物做功與手通過細繩對機械做功相等嗎?請各位同學猜想,并說出猜想的依據.

2.2猜想與假設學生提出猜想及依據:動滑輪對貨物做功與手對貨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機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對貨物做功大,因為使用機械做功不僅包括提升貨物所做的功,還包括提動滑輪所做的功及克服繩與滑輪間的摩擦所做的功.(說明:在科學探究的猜想與假設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一定的經驗和事實,或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根據科學原理和科學事實進行理性的思考,利用發散思維對未知的現象及其規律作出科學預見.教師在讓學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時,也要求學生說出猜想的依據,以此教育學生猜想與假設不是異想天開,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2.3設計實驗教師: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應通過實驗來驗證.下面我們共同來設計實驗探究方案.請問:這個實驗的實驗目的是什么?學生:為了比較使用動滑輪對貨物做功與手對貨物做功是否相等.教師: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學生:需測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上升的高度,手對繩端的拉力和繩子末端移動的距離.教師:需要哪些測量工具?學生: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教師: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后回答.學生:測量前,彈簧測力計應調零;測手對繩子的拉力時,應勻速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測距離時,刻度尺應豎直放置;為了排除實驗的偶然性,應改變物體的重力,多次采集實驗數據.教師:實驗數據的記錄表格怎樣設計?表格中應包括哪些物理量?學生:應包括實驗次數、物體的重力G、物體上升的高度h、手對繩端的拉力F、繩子末端移動的距離S、動滑輪對貨物所做的功W1、手對機械所做的功W2.

2.4學生小組實驗及物理概念的建構表格設計好后,學生兩個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中,并計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說明: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展開實驗,在提高學生實驗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教師在巡視中注意指導個別動手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動滑輪對貨物做功與手對貨物做功相等嗎?想想:什么功對我們有用?什么功對我們沒有用?學生:兩者不相等.使用動滑輪對貨物做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提動滑輪所做的功和克服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做功對我們是沒有用的.教師:我們將對人們有用的功稱為有用功;對人們無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機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稱為額外功;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稱為總功,即總功為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教師板書: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其定義)教師:為了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值,從而引入機械效率.機械效率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計算公式:η=W有W總×100%(教師板書)教師引導學生注意:(1)機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2)由于額外功總是存在的,所以機械效率小于1.教師:若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學生: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額外功.教師:小常識介紹: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為40%~6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為60%~80%.

2.5分析歸納教師:請同學們算一算剛才所測的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議議:三次實驗機械效率相等嗎?你認為機械效率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如何提高機械效率?學生:三次實驗動滑輪機械效率不相等,從實驗數據可知,用同一個動滑輪提升重物時,物體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時,有用功越大,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越大.可知,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由此可推知:動滑輪的機械效率還應與動滑輪重力和繩與滑輪間的摩擦有關,即與額外功有關.當有用功一定,動滑輪重力越大、繩與滑輪間的摩擦越大,額外功越大,機械效率越低.因此,為了提高機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減小額外功(教師板書).(說明:科學探究中分析與論證環節,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并不成熟,教師要給以適當的引導和點撥甚至是講解,逐步提升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2.6生活物理社會教師:請同學們再議一議我們課堂教學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使用滑輪組搬運學校的物理實驗器材到三樓,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較高的機械效率?學生:應盡量增大實驗器材的重力,使用輕質的滑輪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輕質的細繩繞滑輪組.

2.7課堂小結(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定義;(2)機械效率定義、提高的意義及途徑.

2.8課后作業若用杠桿、斜面或輪軸搬運物理實驗器材,又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能提高機械效率呢?哪一種簡單機械效率較高?

3總結

第2篇

演示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4—0037—01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是現代新課標下物理教學的重點。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反復推敲、仔細揣摩。首先教師課前要準備好與實驗有關的全部儀器、材料。其次是在課前要反復操作,熟能生巧。對于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再次是掌握演示的時間,注意與教學進度緊密配合。最后是教師要考慮除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演示實驗外,還可以適當補充哪些小實驗,也可對現有的實驗作必要的改進,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機械效率》時,課本安排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傾斜程度的關系,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教師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影響斜面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要讓學生大膽猜想,并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再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逐一驗證,然后得出結論。演示時要將斜面傾角的增減、斜面長度的改變講清楚。另外,實驗時應注意:(1)實驗不要用小車;(2)選用的木塊要重一些;(3)木板的摩擦要大一些;(4)拉動中要盡量勻速等。還可以補充探究“使用杠桿提起相同質量木塊的機械效率”的小實驗,加深學生對機械效率的認識。

二、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

學生能按說明書操作儀器,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意識,是做好物理實驗的前提。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實驗儀器的構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規則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在介紹基本儀器使用方法時,應抓住基本測量儀器使用的共同點以及本儀器的特點,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把能夠被感知的對象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在講長度的測量時,第一步:引入準確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并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尺進行觀察,充分討論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結論是:雖然尺子的長短、外形各異但它們的標度都是厘米,分度值都是1mm。第二步:引導學生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教師可引導學生估測課本的長、寬、厚,讓學生記錄估測的結果。第三步:將記錄測量結果與估測結果相比較。第四步:歸納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六字訣:選(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貼近被測長度)、看(視線尺面垂直)、讀(用分度值作單位估計到下一位)、記(數字,單位)、算(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另外,做演示實驗時操作動作要穩、準、干凈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盤天平測物體質量時,取用砝碼、移動游碼必須用鑷子;透鏡片也不能用手摸;點燃酒精燈后火柴桿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專門的污物杯中;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導線兩端接頭要順擰在一起,要注意導線在接線柱上的繞向應同螺母旋紋的方向一致等。

三、要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演示實驗

教師要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做實驗,例如,在進行“馬德堡半球演示”時,先讓兩個“大力士”上來拉,他們不能將兩個半球拉開;再打開活塞,讓空氣進入半球中,讓兩個力氣最小的學生來拉,卻很輕松地把兩個半球分開了。這樣一對比,說明大氣壓強不僅存在,而且很大,直觀生動的實驗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3篇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1.學校里的工人師傅使用如圖所示的剪刀修剪樹枝時,常把樹枝盡量往剪刀軸O靠近,這樣做的目的是 ( )A.增大阻力臂,減小動力移動的距離B.減小阻力臂,減小動力移動的距離C.增大動力臂,省力D.減小阻力臂,省力2.下列儀器或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利用了杠桿原理的一組是 ( )①量筒 ②剪刀 ③燒杯 ④試管夾 ⑤托盤天平 ⑥彈簧測力計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3.如圖所示的簡單機械,忽略各種摩擦及杠桿和滑輪的重力,當提起相同重物時,最省力的是 ( ) 4.升國旗的旗桿頂上有個重要的裝置是 ( )A.定滑輪 B.動滑輪 C.滑輪組 D.省力杠桿5.如圖所示,在豎直向上大小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沿豎直方向勻速上升.已知重物上升速度為0.2m/s,不計滑輪重、繩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則物體重力大小和繩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分別為( )A.20N 0.4m/s B.20N 0.1m/s C.5N 0.4m/s D.5N 0.1m/s6.如圖所示,在用滑輪將同一物體沿相同水平地面勻速移動時,拉力分別為F甲、F乙、F丙、F丁,比較它們的大小(不計滑輪重及滑輪與細繩間的摩擦),正確的是 ( )A.F甲>F乙   B. F乙=F丙 C.F丙<F丁 D.一樣大7.在校運會中,小翔參加了鉛球比賽。如果他用200N的力,將重50N的鉛球投到了10m遠處。則下列關于他投球時做功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做功2000J  B.做功500J? C.沒有做功? D.條件不足,無法計算8. 一個70kg成人以正常的速度騎30kg自行車受到的阻力為總重力的0.02倍,則人騎車行駛時功率最接近于 ( )A.1瓦 B.10瓦 C.100瓦 D.1000瓦9.如圖所示,杠桿可繞O點轉動,力F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在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的過程中,力F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先變大后變小10.關于簡單機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定滑輪不僅能改變力的大小而且能改變力的方向 B.使用滑輪組不僅省力而且省功 C.做功越多的機械,其機械效率就越高 D.功率越大的機械,做功就越快 11.下列現象中,力沒有對物體做功的是 ( )A.用力將鉛球擲出 B.將書包背上樓 C.騎自行車勻速前進 D.人提著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12.如圖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杠桿上每格均勻等距,每個鉤碼都相同.下列四項操作中,會使杠桿右端下傾的是 ( ) ①將杠桿兩側的鉤碼同時各向外移動一小格;②將杠桿兩側的鉤碼同時各向內移動一小格;③在杠桿的兩側同時各減掉一個鉤碼;④在杠桿的兩側鉤碼下同時各加掛一個相同的鉤碼.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二、填空題(本題共11小題,每空1分,共26分)13.我們用釣魚竿釣魚時,釣魚竿是一種_________的杠桿(選填“省力”或“費力”)14.如圖所示,用動滑輪把重為40N的物體勻速上提,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4N,則拉力為______N.不計摩擦和繩重,動滑輪重為______N,這時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約為___ ___.15.如圖所示,桿秤秤砣的質量為0.1千克,桿秤的質量忽略不計。若桿秤水平靜止時,被測物和秤砣到秤紐的距離分別為0.05米、0.2米,則被測物的質量為_________千克。若秤砣有缺損時,則桿秤所示的質量值_________被測物的真實質量值(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如圖所示,AOB為一機械設備的簡化示意圖,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杠桿(自重不計),已知AO=2OB.固定O點,使OB 處于水平位置,此時B 端掛一重為40N 的物體,要使杠桿不發生轉動,至少需在A 端施加F=______N 的力.17.如圖,用甲、乙圖兩種方法提起相同重的物體,則:(1)使用 圖的辦法省力;機械效率高的是 圖的辦法。 (2)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① 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 。18.舉重運動員把2000N的杠鈴在2s內舉高1.8m后又在空中保持 4S,則該運動員前2s的功率是____w,后4S的功率是____w.19.2010年市學業水平體育測試立定跳遠項目中,體重為500N的某同學從點到落地點的過程中,重心下降的距離為0.3m,用時0.5s,軌跡如圖.則此過程重力做的功為________J,重力的功率為_________W。20.如圖所示為潤揚大橋。“橋塔為什么要造這么高?”小強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將大橋的結構進行簡化,抽象成圖乙所示的模型,又畫了橋塔高低不同的兩幅圖丙和丁。小強通過比較發現:適當增加橋塔的高度,可_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小”)斜拉索拉力的力臂,從而 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減小”)斜拉索的拉力。21. 小聰用圖10所示的滑輪組將重4 N的物體勻速提高2m,他做的有用功為________J。已知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那么小聰所用拉力為_______N,動滑輪的重力為_______N,若用此裝置提升7N的物體,則此時的機械效率_______(“增大”或“減小”或“不變”)。22.如圖11所示滑輪組,物M重50N,在力F作用下以0.5m/s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此時彈簧秤上示數是12N,則物體運動時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是____N。8s內拉力F所做的功是______J,功率是______w.(不計滑輪重及摩擦因素) 23.如圖所示,用1.2N拉力沿豎直方向勻速拉起重為2N的物體,物體上升0.1m,所用時間為4s。(1)此過程中拉力的功率為______W。(2)將物重由2N不斷增大,假設動滑輪始終能正常工作,當達到繩子承受的拉力3N時,此過程中,它的機械效率變化范圍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題(本題共7小題,共50分.解答27、28、29題時應有解題過程)24.(6分)按照題目要求作圖: (1)在圖甲中畫出物體A所受重力的示意圖和拉力F所對應的力臂l.(2)用滑輪組將陷在泥中汽車拉出來,試在圖乙中畫出最省力的繞繩方法.(3)在圖丙中,杠桿AB處于平衡狀態,請作出力臂L對應的力F的示意圖. 圖甲 圖乙 圖丙 25.(7分)小明和小紅用圖甲所示的杠桿一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小明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杠桿停在如圖甲所示的位置,此時杠桿處于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狀態.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調節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_______(“左”或“右”)移動.小明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如乙圖,用彈簧測力計從M位置移動N位置用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會變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用調節好的杠桿進行了一次實驗,所得數據如下表:動力/N 阻力/N 動力臂/cm 阻力臂/cm4 3 2 6于是他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請你對此作出評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13分)某同學在做“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1)他所準備的實驗器材有:滑輪,細繩,鐵架臺,直尺,鉤碼,還需_________ (2)該同學實驗時,記錄的數據在表格中,請認真填寫所缺少的部分物重/N 物體提高的高度/m 彈簧測力計讀數/N 繩自由端拉動距離/m 有用功/J 總功/J 機械效率50 0.15 20 0.45 (3)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應該做__________________運動.(4)同學乙觀察并分析了甲的實驗后,認為甲的實驗中,可少用一種器材,少測兩個數據也能測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通過和甲討論并經過老師的認定,他的方案是可行的,請你分析一下,去掉的器材是什么?少測哪兩個數據?答:去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測兩個數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中同學們又提出了下列假設. 假設1: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動滑輪重有關 假設2: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被提升的物重有關 假設3: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物體提升高度有關 假設4: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可能與滑輪組繩子股數有關一位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四個滑輪組,并將所測數據填入下表.(不填寫機械效率)(5)根據實驗_________________ (填①、②、③、④)可知,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與被提升物重有關.(6) 據實驗②和④可知,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與__________________無關.(7)通過實驗可以發現,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 .(8)要研究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是否與物體提升高度有關,應該選用_______(選填“同一”或“不同”)滑輪組,提升同一重物到_______(選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27.(6分)電動自行車輕便、實用、無污染,很受人們喜愛.若某人騎電動自行車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了150m,用時30s,電動自行車的牽引力為20N,在此過程中:(1)電動自行車速度的大小;(2) 牽引力所做的功;(3) 牽引力做功的功率.

28.(6分)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測動滑輪機械效率的實驗裝置圖,他在2s內做了0.96J的有用功使重物勻速上升了0.4m,不計繩重及摩擦,繩子很結實。請你回答:(1)彈簧測力計勻速向上運動的速度? (2)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3)該動滑輪的重是多少?

29.(6分)某記者報道:他在植物園內,看到一位老人伸手抱起一根長約3m,橫切面積為0.1 m2的木頭輕輕地舉在頭頂盡情玩耍,如圖甲,該木頭就是地球上最輕的木料——輕木,其密度為0.2g/cm3.(g=10N/kg)⑴請你通過文中給出的數據計算并回答上述報道是否真實. 甲 乙(2)若小華用圖乙所示滑輪組勻速提升該木頭至1 m高的車上,所用拉力F為250N,時間為10秒,求小華做功的功率.(3)用此滑輪組勻速提升900 N的物體的機械效率.(不計摩擦和繩重)30.如圖甲所示的滑輪組,每個滑輪等重。不計繩重和摩擦,物體重G1從200N開始逐漸增加,直到繩子被拉斷。每次均勻速拉動繩子將物體提升同樣的高度。圖乙記錄了在此過程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隨物體重力的增加而變化的圖像。 (1)每個滑輪重多少N?(2)繩子能承受的拉力是多少N?(3)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時,物體重多少N?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A A A B D C A D D C二、填空題(本題共11小題,每空1分,共26分)13.費力14.24 8 83%15.0.4 大于 16. 20N 17.乙 甲 增加物重 減小動滑輪重和摩擦力18.1800W 0W19.150J 300W20.增大 減小21.8 2.5 1 增大22.24 96 1223.0.06W 83.3%----93.3%三、解答題(本題共7小題,共50分.解答25、27、29題時應有解題過程)24. 圖甲 圖乙 圖丙 25.(1)平衡 左 便于測量力臂 、排除杠桿重力的影響 (2).大 力臂變小 (3)沒有多次測量26.(1)_彈簧測力計_ (2) 7.5 9 83.3 (3)勻速直線 (4)直尺 物體提高的高度 繩自由端拉動距離 (5)①② (6)繩子的股數 (7)低 (8)同一 不同27.(1)5m/s(2)3000J (3)100W 28.(1)0.4m/s(2)75%(3)0.8N29.(1) m=60kg 不真實(2)75W(3)85.7%30.(1) 100N(2)500N(3)800N

第4篇

關鍵詞:強化;實驗;提高;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科教學,不同學科有其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特點。素質教育應結合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特點進行。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教學是進行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以其豐富的內涵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筆者根據這個特點,努力嘗試物理實驗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結合點,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實際教學告訴我們通過強化物理實驗教學,主要可以提高學生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強化物理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培養學生認真科學的態度是自然學科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現在學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在實驗失敗時就退縮,而不去認真查找原因,甚至隨意改動數據。教師在平時進行實驗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所在,加以引導。教育學生應尊重自然規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養成嚴謹治學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是學好物理的保證。如看似簡單的I=U/R公式,卻是歐姆反復用了十年心血研究的成果。還有在講慣性這一節時,我在演示完小車拉小木塊實驗后,叫學生上講臺做一個小實驗:學生自備小紙條,拿一支粉筆放在小紙條上,叫學生怎樣取出紙條后粉筆不倒?很多學生都是去“拉”紙條,而導致實驗都失敗。而我則用一小紙,寬為2厘米,長為5厘米,如圖1放置后,迅速用手指將紙打掉,結果粉筆還直立于原地。接著我就幫助他們找出失敗的原因,教育他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學習上應有刻苦鉆研、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圖1

二、強化物理實驗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意志

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的心理主觀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初中生的意志力普遍較薄弱,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沒有恒心和毅力。主要表現初中生初學物理時有一種新鮮感。剛開始學習較簡單、易理解,加上有一些小實驗,學生興趣很高,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理解難度也逐漸增大,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就越來越低,甚至出現畏難情緒。這時老師如能及時化解這一問題,就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意志和自信心。比如一些知識點或物理練習等光從理論上講解,學生往往似懂非懂,感覺非常難,對學生的自信心是一個打擊。老師如果先進行實驗再講理論,學生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把裝滿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按照圖2那樣抓住筒底向上提起,在筒口離開水面前,則筒內露出水面的部分:A、是空的;B充滿水;C、有水但不滿;D、無法判定。這道題如果從理論角度分析得出答案,學生難以理解。但如果通過演示實驗,根據實驗結果選B。之后再用大氣壓原理進行分析,那么學生既易聽懂,同時又加深了對大氣壓原理的理解。接著老師再分析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約10米高的水柱的原因,更能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學生在困難面前就不會退縮,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斷積累克服困難的經驗,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意志力,提高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又增強了學習物理的信心。

圖甲圖乙

圖2

三、強化物理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物理教學側重物理原理、定律等結論性知識的傳授,實驗多是驗證性的。忽視了前人對原理和定律的研究方法,思維過程的學習,不利于創造性能力的培養。純粹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上。這樣造成學生的依賴性強,獨立能力差,不適應時代的要求。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教師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講解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要注重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不斷進取。其中物理實驗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如初中物理第一冊的第四節(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如圖3實驗1進行實驗,測出數據在表上,如圖4實驗1進行實驗,測出數據在表上。進而引導學生得出:G一定時,動滑輪個數越多,機械效率越低。接著問:用同一個實驗裝置進行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是什么?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索(實驗數據在表中實驗2)。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加以引導得出所掛重物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大,這樣做能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的艱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

圖3

12

圖4

12

G(牛)11.511.5

H(米)0.070.080.060.08

W有(焦)0.070.120.060.12

F (牛)0.440.60.50.6

S(米)0.210.240.30.4

W總(焦)0.09240.1440.160.24

第5篇

1. 力臂,杠桿平衡條件,三類杠桿的特征及應用.

2. 定滑輪和動滑輪,滑輪組的組裝設計.

3. 輪軸和輪軸滑輪的組合機械.

4. 功的原理,功的等效性計算,斜面和螺旋的應用.

5. 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功的計算,功率的定義,功率的計算及測量.

6.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判斷,機械效率的計算,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7. 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機械能守恒定律及條件.

【考題精講】

例1 俗語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真的是這樣嗎?現有兩根自重可忽略不計的硬棒和一個水桶,如圖5-1所示裝置,D為硬棒BC的中點.請你幫忙設計將水桶懸掛后,三個和尚分別在A、B、C共抬一桶水時,各自承受的壓力大小相同.說明懸掛點的判斷依據.

例2 一條河溝的兩邊,各有一人想到河溝的另一邊.現河溝兩邊各有一塊結實的,長度、質量都相同的木板,但木板長度都略短于溝寬.試問,應該用什么方法可使兩人各自到達溝對面.設:木板質量m0.兩人質量分別為M和m(M>m),木板長l.

[分析] 一塊木板不夠長,很顯然會想到將兩塊木板搭起來使用,如圖5-2所示.為了使人走在板上時保證不傾翻,應先讓質量較大的人先過,這樣質量較小的人再過就絕對沒有問題.因此應以圖5-2所示搭法進行計算.左邊木板以溝邊沿O點為支點,其左側有木板自重m0g和人重mg,其右端最大受力是另一個人重Mg和右邊木板對此的壓力,由于右邊木板另一端在地面,因此兩端受力為1/2m0g.根據杠桿平衡條件進行計算求解.

[解答] 設質量較小的人所在一邊的木板,伸出溝邊的長為l1,如圖5-3所示的杠桿受力圖,可列出相應的杠桿平衡計算式.

例3 在不計滑輪重及拉線質量,滑輪轉動摩擦等影響下,利用一動一定兩個滑輪組裝后,能用重物三分之一的力勻速提升重物.圖5-4所示已經給出一種方法,請再設計兩種能滿足要求的連接方式.

[分析] 滑輪盡管是一個變形的杠桿,但滑輪組仍可看作為物體平衡狀態下的受力情況.要求繩自由端只需重物重力的1/3即可勻速提升重物,說明作用于重物上的拉繩合力應為G.由于動滑輪兩邊連接繩的段數不同,在總的力平衡條件下,每段繩子的拉力是相等大小的,因此可設計出F=1/3G的另兩個組合.

[解答] 如圖5-5所示(a)、(b)

例4 分析比較人在行走和騎自行車通過相同距離過程中,人所花費的力F1和F2,人所需要做的功W1和W2大小關系.在此對比過程中,你認為與“功的原理”所述內容是否有矛盾?為什么?

[分析] 從力和運動的關系中討論,人在步行時依靠鞋底與地面的靜摩擦力,使人前進;人在騎車時通過一系列輪軸關系,克服空氣阻力及輪子的滾動摩擦力,相比較后者是比較小的.從做功角度講,人在步行時由于腿部提高而提升人體自身重心位置,即要做功,而腿步放下時人體重力勢能最終轉化為腳與地面相撞時的內能,即每走一步都要做功;人在騎車時左右兩腳一上一下,如在平路上行駛時則可視為人騎車時的重心位置基本不變,不需在此做功,同時踏蹬每轉一圈,車輪要轉多圈,因此顯然騎車時做功也少.

[解答] F1>F2,W1>W2.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任何機械使用時都不省功,是指在完成相同功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本題是在“通過相同的距離”并不是做相同的功,因此本結論與“功的原理”不存在矛盾.

例5 木棒OA可繞O點做無摩擦的轉動,斜擱在一塊不光滑的木條BC上,BC置于水平地面,如圖5-6所示. A處于BC板的中點.若用水平向左的力FB(圖中虛箭頭所示)將BC從OA下勻速抽出時所需要的功為WB;若用水平向右的力FC(圖中虛箭頭所示)將BC從OA下勻速抽出時所需要的功為WC.則比較它們大小關系是( ).

A. WB>WC B. WB<WC

C. WB=WC D. 不好判斷

[分析] 表面上看木棒OA對木板的壓力相同,但由于木板運動時,木棒A端受到的摩擦方向不同,引起壓力大小不同,最終導致摩擦力大小不同,因此使木板勻速運動的拉力也不相同,即使木板移動距離相同,但力做功是不等的.分析OA受力,以O為支點的受力示意圖如圖5-7(a)、(b)所示.a圖為作用于B端水平勻速向左拉動,b圖為作用于C端水平勻速向右拉動.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列出如下關系:a圖中滿足Gl+fB lf=NB•lN;b圖中滿足Gl-fC lf=NC•lN .由圖示可知,兩種情況下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的力臂前后相等,以計算關系中可得NB>NC,fB>fC ,而木板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也是向左拉動時大,即FB>FC .依據W=Fs.在s相同時,W與F成正比,所以WB>WC?.

例6 有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在離地面相同高處分別以v1豎直向上拋出A球,以v2豎直向下拋出B球,已知v1<v2,則下述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A. A球的機械能始終小于B球

B. 兩球落地后反彈到相同高處時,A球的動能小于B球動能

C. 兩球反彈后能達到的最大高度可能相同

D. 兩球落地瞬間A球速度小于B球速度

[分析] 物體的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在質量相同時,動能大小只與速度大小有關,而與速度方向無關,因此拋出時A球動能就小于B球動能.重力勢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和舉高的高度有關,本題初始條件中這兩個因素都相同,因此拋出時兩球重力勢能相同,由此可見拋出時A球機械能小于B球機械能.在上、下反彈運動過程中,不計阻力因素應該是機械能守恒.A選項正確;在同一高度時,A球機械能小于B球而兩球重力勢能相同,所以A球動能要小于B球,選項B也正確;兩球反彈到最大高處時,動能都為零,機械能全部表現為重力勢能,由于A能量小于B,故A達到的最大高度一定比B能達到的最大高度低,“可能相同”是絕不可能的;同理落地瞬間機械能全部表現為動能,A動能小于B,故A速度小于B.

[解答] 本題應選C.

例7 圖5-8是“神仙葫蘆”的簡易起重裝置,它是由輪軸組成的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滑輪組.輪軸中輪半徑為R,軸半徑為r,動滑輪直徑為d.當繩上作用力F時,恰能勻速提升重物.請在不計滑輪重,拉線質量及轉動摩擦的條件下計算物體G的大小.對此裝置,你能提一條更省力的改進方法嗎?

[分析] 根據“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機械工作時都不能省功,即功具有等效性.設在力F作用下輪軸轉一圈,拉下20πR距離,但同時由于軸轉動,拉繩又回縮2πr距離,這樣動滑輪兩邊繩就表現為右側上升移動2πR,左側下降移動2πr,實際繩拉升2π(R-r)距離,由于動滑輪緣故,重物上升為繩提升距離的一半.即Fs=Gh,找出s與h關系,即可解得重物重力.同時,從關系式中可判斷更省力的措施在于減小輪半徑或增大軸半徑.

[解答] 設F拉下移動2πR,則懸掛動滑輪繩將上升2π(R-r),重物上升h=π(R-r),

例8 一根長1m,質量為2kg,均勻的粗繩,一半置于表面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另一半懸掛在桌邊,桌子高為1.5m,如圖5-9所示.先用力按住a端,放開力后讓繩自由滑動,求:當繩子下端剛觸地時,繩子的動能有多大?(g取10N/kg)

[分析] 由于不計阻力,所以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恒,重力勢能的減少值就是繩子動能的增加值,即繩子動能.另外繩子重力勢能的減小值又等于重力做功.本題繩子重力自身做功應分兩階段計算.第一階段是繩子開始涌動到上部全部離開桌面,第二階段是繩子整體下落到下端剛著地.第一階段繩子的下半段重力始終做功,而上半段繩子重心僅下降半段長度的1/2;第二階段繩子整體再下降0.5m.

【奪標訓練】

1. 如圖5-10所示,是滑輪組與斜面的組合機械.已知:斜面高h=1m,斜面長L=4m,物體G=1200N.(1) 在理想狀態下,要使重物G能沿斜面勻速上升,作用在繩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2) 若滑輪組在圖示情況下使用時機械效率為80%,則要使重物沿斜面勻速上升,作用在繩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3) 在上述條件下,實際上使重物能沿斜面勻速上升時的拉力為150N,則說明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N,此時斜面的機械效率為_____,整個裝置在拉動重物時的機械效率為_____.

2. 如圖5-11所示的裝置,A、B是疊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一條繃緊的細繩繞過定滑輪系住A和C,此時整個裝置(A、C)恰巧可作勻速運動,B仍相對靜止在A上.不計空氣的阻力,下述結論中是正確的有( ).

A. A、B、C的機械能總量守恒

B. A對C的拉力與A物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A與B之間沒有摩擦力

D. 由于A物受到桌面摩擦力的作用而使A物體的機械能減小

3. 人騎自行車在上坡時,往往可以采用兩種方法而使人感到省些力.a. 繞S型的彎路騎上坡;b. 上坡前先加速一下,然后再上坡.請從物理角度分析一下,這兩種上坡方法中能使人感到輕松一些的原因是什么?

4. 一個內部裝有均勻貨物的正方體木箱,重G.置于極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用水平拉力很難使其向右移動.現用“翻滾”的方法來移動木箱,如圖5-12所示,以棱邊C為支撐轉動邊.(1) 在剛翻動木箱時,作用于棱邊A處的力至少是多大?畫出其力的示意圖.(2) 若用“翻滾”的方法,使木箱向右移動S距離,至少需做多少功?

5. 如圖5-13所示的斜面和滑輪組合,不計滑輪和拉線質量及滑輪轉動摩擦的影響.當物體A質量為500g,物體B質量為100g時,B物恰能勻速上升.求:當B物再掛上C物(圖中未畫出)為多大時,恰能使B物向下勻速運動?

6. 圖5-14所示是古代的一種起重設備“差動轆轤”.大輪半徑為R,小軸半徑為r,搖柄到中心軸線的距離為L.不計動滑輪重及轉動摩擦等影響,要想提升重G的物體,搖板上至少要加多少力?若R=15cm,r=12cm,L=0.5m,實際使用時,當搖柄上的力為400N時,恰能勻速提升重104N的重物,則此時該裝置的機械功率為多大?

7. 如圖5-15所示,一個人站在平板車上,通過滑輪組把自己拉向右勻速運動,人與車面保持相對靜止.已知滑輪組在此時使用過程中機械效率為80%,車受到地面的阻力為120N,則人對平板車車面的摩擦力是多大?是什么方向?若小車勻速向右速度為10cm/s,則車上人收拉繩子的速度為多大?1min內人所做功為多大?(繩足夠長)

8. 野外探測隊員在發現某些礦石時,首先要測定其密度等物理屬性,初步確定其基本性質.但由于野外工作的流動性,顯然不能攜帶天平、量筒等精密、易碎的器材.探測隊員有一種很簡易的方法:取一支硬棒(細棍等物品)用細線懸掛某處(硬棒重心處)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5-16所示中的O點.將礦石掛于一側,圖示中的A點,再任意用一個小重物懸掛于另一側并調節適當位置使硬棒仍在水平位置靜止,即圖示中的B點.然后取一容器(如瓷杯,小鍋)放有水,并能將礦石浸沒在其中(圖中未畫出容器),再調節小重物的懸掛位置,使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靜止,如圖示中的C位置.然后只要用刻度尺測量出OB和OC的長度,就可以測出被測礦石的密度.設:OB=l1,OC=l2,請分析推導出探測隊員用此方法測定礦石密度的計算式.

9. 圖5-17所示是一把桿秤稱重物G時的情況.秤砣P置于B位置時,秤桿平衡.O點為提紐處,C點為桿秤的零刻度處.

(1) 桿秤的自重重心位置在( ).

A. AO之間 B. OC之間

C. CB之間 D. 不好判斷

(2) 我們知道桿秤上相鄰兩刻度之間對應的所稱物體的質量差值是相等的,因此桿秤上的刻度間隔是( ).

A. 從C點開始向右逐漸變密

B. 從C點開始向右逐漸變疏

C. 從C點開始向右是均勻的

D. 上述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10. 在某砌墻的工地上,工人用如圖5-18所示的簡易滑輪組來將1t磚塊提升至5m高的砌墻處.已知提升磚塊的工人體重500N,該工人手臂的力可舉起1200N的重物,已知每個滑輪重100N,盛磚塊的網兜總重80N,不計拉線質量和滑輪的轉動摩擦影響,求:在完成提升1t磚塊的過程中,使用該機械所能達到的機械效率最大為多少?(g取10N/kg)

11. 下述各種現象的描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A. 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后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地球對衛星的吸引力要做功

B. 汽車在加速行駛時,站在車廂地板上的人受到地面的靜摩擦力對人要做功

C. 放在唱機轉盤的物塊隨轉盤做勻速轉動時,物塊受到轉盤的靜摩擦力對物塊做功

D. 大型游樂玩具“過山車”當人車沿軌道通過最高處時,其動能為零,勢能最大

12. 對不等臂的天平,可采用“覆稱法”測物體質量.即:將物體先放在無法調節空載平衡的天平左盤,通過在右盤增減砝碼調至水平位置平衡,記下砝碼數m1;再將物體放入右盤,在左盤增減砝碼調至水平位置平衡,記下砝碼數m2.求:物體實際質量是多少?

13. 如圖5-19所示,是一個測定電動機輸出功率的裝置.在電動機的機軸上裝有一個半徑為20cm的轉輪,在轉輪上套有一條皮帶,右側下端掛一重物G=60N,左側下端與一個固定在地面豎直放置的彈簧測力計相連.當讓電動機全功率轉動時,測得轉速為50R/s,穩定時測力計示數為85N.若不計皮帶、測力計、轉輪的質量影響,求:電動機的輸出功率是多大?

第6篇

關鍵詞:實驗考查;實驗階段;具體做法;分析方法

一個完整的實驗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實驗前的準備和設計;

實驗中的具體操作;實驗后的歸納和分析。課本上的實驗就是指導同學們進行實驗的范本,所以教師也要指導學生要從這三方面去研究書上的實驗,從而達到學會做實驗的目的。

一、實驗的準備階段

1.明確實驗目的,對實驗進行設想

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考慮實驗的原理,還要考慮實驗的方法。例如,在實驗“研究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中,電流這個物理量同時跟電壓、電阻兩個物理量有關,在研究時就應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將這個實驗目的分兩部分進行研究,即“研究電流和電壓的關系”“研究電流和電阻的關系”。

2.針對實驗設想,合理選擇實驗的器材和做法

如在“研究電流和電壓的關系”的實驗中,確定實驗所需的器材后,還要對器材的規格和性能進行落實。了解為什么用它,用哪種規格最好,了解選擇的依據。

二、實驗的實施階段

1.明確實驗的流程

即實驗的步驟。清楚自己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了這么做的目的。如實驗“測小石塊密度”,先測質量后測體積是為了減小因石塊沾水后產生的誤差。

2.在實驗過程中解決實際操作問題

如會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并能夠檢查電路是否連接有誤,能解決電路出現的故障。再如待測石塊的體積太大,無法放入量筒中時,可采用如下圖所示“等效替代”的方法。

3.注意實驗中的操作要點

如“研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中,玻璃板太厚會導致看到兩個蠟燭的像,玻璃板放置的不豎直會導致玻璃板后的蠟燭不論怎么移動都無法和前面蠟燭的像重合;再如“測滑輪組機械效率”時測力計應勻速拉動。研究“浮力和液體密度之間的關系”時,物體要浸沒在液體中。用等效法測電阻時要注意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更換電阻后應保持位置不變。

4.處理誤差問題

首先要了解實驗步驟中產生哪些誤差,并了解誤差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測滑輪組機械效率”時,若測力計在靜止狀態下測拉力F,會因忽略摩擦力使拉力測量值偏小,從而導致η的測量結果偏大。其次,還要掌握如何減小實驗中產生的誤差。如測電阻、測長度時的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做法。

三、實驗的總結階段

1.掌握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的方法

比如會設計實驗中使用的表格;對數據的處理知道去掉偏差較大的,再將多次測量后的數據加以分析;會根據實驗目的分析數據,即找數據間的共同點、不同點加以比較并歸納。

例如,“研究電流和電壓關系”的實驗中,我們處理數據的方法就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圖像法。即利用數據畫出I-U圖像。根據圖像特點為正比例函數圖像,得出“電阻一定時,電流和電壓成正比”的結論。

第二種方法:比值法。即利用數據計算每一次的I/U的比值并比較。通過比較會發現比值為一個定值,利用數學中正比例函數y=kx的特點,得出“電阻一定時,電流和電壓成正比”的結論。

第三種方法:觀察法。即觀察到電壓變為原來的幾倍時,電流也變為原來的幾倍,也可得到同樣的結論。

2.會歸納得出結論和結果

如計算類的結果:測得的電阻值應為多次測量后的平均值,

測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只能在額定電壓下測電流后的計算結果;規律類的結論要敘述完整、全面。

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實驗時“做中學,做中改,做中悟”,積累一定的實踐感受和實驗技能后,學生就一定能答好實

第7篇

1、反思實驗原理

圍繞實驗原理進行反思,可變通實驗原理公式,使實驗方案更為簡潔,實驗結果更為準確。例如,“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重物的重力G,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繩子末端移動的距離s。若反思一下實驗原理公式可變通為:η=Gh/Fs=Gh/Fnh=G/nF此時可只需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重物的重力G,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觀察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即可方便地測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反思實驗方法

引導學生思維求異,尋求多種實驗方案,然后對實驗方法進行反思,找出其特點和不足,從而優化實驗方案,選取最佳策略。例如“測鹽水密度”實驗時,學生可探求以下多種方法。方法一:⑴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1⑵燒杯內倒入鹽水稱出總質量m2⑶把燒杯內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讀出鹽水的體積v⑷計算:ρ=(m2-m1)/v;方法二: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⑵把燒杯內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內讀出鹽水的體積v⑶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2⑷計算:ρ=(m1-m2)/v;方法三:⑴用天平稱出空量筒的質量m1⑵量筒內倒入適量的鹽水,讀出鹽水的體積v⑶用天平稱出量筒和鹽水的總質量m2⑷計算:ρ=(m2-m1)/v;方法四: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1⑵把燒杯內的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鹽水的體積v⑶用天平稱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m2⑷計算:ρ=(m1-m2)/v引導學生對以上四種方法進行反思,方法一中,燒杯內鹽水倒入量筒時,燒杯壁上沾有鹽水,使測出的鹽水的體積變小,密度變大;方法二中,燒杯內鹽水倒入量筒后,燒杯內壁沾有鹽水,用天平稱得空燒杯的質量變大,算出鹽水的質量變小。從而使所求鹽水的密度變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稱量易發生傾斜、歪倒,容易損壞儀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棄掉了以上三種方法弊端,使測量簡潔而又準確,確為最佳策略。

3、反思實驗現象

針對學生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增強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例如“組成串、并聯電路”實驗中,兩燈泡串聯時發現一只燈泡亮,另一只燈泡暗,學生提出疑問:“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兩燈泡會同樣亮,怎么會一只亮一只暗呢?”為此,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決定燈泡亮暗的是燈泡的實際功率。根據P=I2R,串聯電路中電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決于燈泡電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為兩只燈泡的電阻不同,亮的燈泡電阻大,暗的燈泡電阻小。如果其中一個燈泡電阻很小,實際功率很小,達不到亮的程度,則出現一亮一滅的現象。通過對上述現象的反思,使學生加深了對決定燈泡亮暗的是實際功率,而不單是電流或電阻大小的理解。

4、反思實驗規律

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實驗條件和實驗現象的變化,總結實驗規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觀察到“倒立縮小的實像”,把蠟燭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觀察到“倒立放大的實像”,把蠟燭放在焦點以內,觀察到“正立放大的虛像”。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反思,可總結出以下規律:⑴物體由2倍焦距向焦點移動過程中,像逐漸變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變大。反之亦成立⑶2倍焦距是成放大與縮小像的轉折點,1倍焦距是成實像與虛像、正立與倒立的分界點。以上規律化的知識,學生印象深刻,為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反思實驗異同點

對多個實驗,可進行聯系與比較,反思實驗異同點,更易使學生掌握實驗的本質,理解實驗規律,鞏固知識與技能。例如做過“伏安法測電阻”,“伏安法測電功率”實驗后,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⑴兩實驗根據的原理各是什么?⑵兩實驗的電路圖是怎樣的?⑶兩實驗共同用到的實驗儀器有哪些?⑷兩實驗需要測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過以上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展開討論,分析對比尋找異同點,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6、反思實驗注意事項

第8篇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新舊教材 比較研究

人教版是我國初中物理教科書使用面比較廣的一個版本,當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是經過長時間的試用及征集意見,在原來的實驗版基礎上,結合課程標準進行修訂的。教材的修改比較大,為了使教師對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進行更好的了解,下面對新舊兩版教材進行比較分析。

一、章節數量變化

在舊教材中,有17章,共87節,八年級上冊一共有5章25節,八年級下冊也包括了5章25節,九年級共一冊,包括7章37節。在新教材中,一共有22章85節,八年級上冊多了1章1節,八年級下冊多了1章,少了5節,九年級則多了3章2節。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多了5章,把舊教材之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關于安全用電的相關內容單列成了一章,舊教材之中的第十二章及第十三章還有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分開后進行組合。總節數一共少了2節,將舊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節及第二章第六節還有第十一章第一節和第十七章第四節都刪除,把第九章中的第一節和第二節進行合并,第九章中的第四節和第五節也進行了合并,另外還增添了測量平均速度及阿基米德原理還有熱機效率和歐姆定律在串聯與并聯電路之中的應用等內容。

二、章節順序發生了變化

章節順序的改變是修改最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學與電磁學內容的具體教學順序的改變。八年級上冊中的內容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舊教材中的八年級下冊內容為電磁學,新教材將其改成了力學,舊教材中的九年級主要是力學,新教材將其改成了電磁學。這是因為電磁學中涉及的知識一般都是抽象的,學生理解不深,力學中的相關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是貼近的,學生很容易對其進行理解與學習,因此把容易學習的放在前面,把難以學習的放在后面。等學生到了九年級,由于學生不斷成長,其思維也在發展,這樣學起來就會很容易。

三、微觀分析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在章節數量及順序方面發生了變化外,還對每一節中的內容作了一定的修改與完善。

1.對教材中的一些欄目作了修改。將舊教材之中每一章開篇位置的閱讀指導及篇尾位置上的我還想知道刪除,在每一章篇尾位置上添加了學到了什么,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復習的時候進行參考。此外,想想做做及想想議議還有科學世界和STS欄目數量減少,有的對章節位置進行了改動,有的變為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題目,有的被直接刪除,還有新添加的。這樣的改動是從教學內容量及欄目內容價值進行的考慮。如果章節中的內容或者是活動太多,課堂上完不成就將其移到別的節次或者是將其變作題目,對于教育價值不太大的就要直接進行刪除,對于內容比較少的節次添加了一些欄目,同時也增添了4個擴展性實驗,體現了教育的現代化。

2.一些節次課文中添加了引言,對節次內容起到了指引作用。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添加了引言。與此同時,教材中還補充了部分知識性內容或者是表述,雖然篇幅并不長,但是補充知識是很有用的,也確保了知識的完整性。比如,在力這一節中,對施力物體及受力物體進行了闡述。另外,在實驗及演示和想想做做的后面補充了對實驗現象的具體描述及知識總結或者是簡單的結論,使學生能夠清楚閱讀。教材還把結論性的知識,比如,概念、定律和規律等都表述出來,不僅能夠確保教材內容完整,還能夠使學生有正確的認識。新教材具有直接明白的特點,可閱讀性比較高。

3.探究被弱化,實驗得到了強化。第一,在致同學們中把探究欄目改成了實驗。第二,把舊教材節次名字中的探究兩字刪掉。第三,舊教材中的一些探究被改成了想想做做或者是想想議議或者是演示或實驗。第四,在新教材中被保留下來的探究的要求比舊教材低。探究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實驗稿在剛剛實行的時候為了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變,比較重視科學探究的具體教學,在對舊教材進行編寫的時候設置的探究比較多,在每個探究中,設置的步驟也比較多,只要是由學生自己進行動手的實驗就被稱為探究,但是其實很多探究只是學生自己動手做的簡單小實驗,這樣就導致舊教材中對于探究講得太多,所以在新教材中把原來的很多探究都改成了實驗,實驗又包括測量工具的使用實驗及物理量測量實驗和物力規律探究的實驗。探究僅僅是實驗之中的一類。比如,在機械效率之中,原教材中的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被改成了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4.一些概念定義形式發生了改變。新教材中,對于速度及密度還有壓強和功率等物力概念定義加以改變,全部改成了某某與某某之比,同時也在后面強調了其物理量在數值上等同于單位某某的某某,也就是原本的定義。比如,新教材把壓強的概念直接改成了物體所受壓力相大小與受理面積之比,同時還強調其在數值上等同于物體在單位面積中所受的壓力。

5.新教材內容淡化了重點知識,知識層次降低了,但知識面卻發散得很廣,實際應用性增強了,動手動腦開放性的問題和實踐性課題增多了。新設置的一些欄目如“STS”、“科學世界”,雖然不要求教師課堂講授,盡管這些內容比較簡單,要求也不高,文字又很通俗且有趣,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自讀,最多用十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議論就可以。但是,由于當今的考試評價等機制沒有與新課程理念同步建立,教材拓寬的知識面,新課標又是粗線條定標準,所以,教師很難把握“點到為止”的教學,只好教材出現的什么都教。另外,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方式轉變還沒有真正實現,書中包含許多開放性的問題和實踐性課題如查資料、小制作、調查咨詢等活動很難落實,眾多也挺好的“科學世界”、“STS”教師不引導都很難實現學生自讀。新教材總體看似簡單降低了難度,減輕了負擔。但實際上過高估計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此能力可以培養,但大的應試教育環境束縛此能力的培養,導致新教材實用價值不高。

總之,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學內容總量沒有變,利用調節順序及增刪內容和完善表述等方式對教材進行了優化,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進步,教材會越修越好,也希望我們的教材能夠逐漸完善,成為教師和學生好用也好學的教材。教師作為新教材的實踐者,只有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觀念,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辜負國家和時代對教師的厚望。我們很希望用好新教材,更新教學理念,讓新教材有使用的土壤。

參考文獻:

第9篇

課標的第三部分原名為“內容標準”,現改為“課程內容”,其中包含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兩部分;原主題欄目“內容標準”現改為“內容要求”。筆者認為名詞更改后用詞更準確,對教學的指導更確切,它規定的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基本學習內容和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我們常說教學中的最低要求,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分層次要求,防止個別教師誤解為“到此為止”。

一、科學探究的變化

1.“科學探究要素”名稱變化

科學探究第三個要素名稱由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改為“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更加突出了對學生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依據實驗原理設計實驗,學會選擇研究方法和測量器材,制訂出較科學的實驗計劃和步驟。

2.“科學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修訂

新課標對科學探究七個要素的具體能力要求在水平層次和內容上適度微調和整合。

(1)各要素的認知目標均由“認識”改為“了解”,即把“認識……的意義(重要性、作用)”的表述統一改為“了解……的意義”,適當降低了對學生認知目標的水平層次。

(2)刪去“嘗試評估有關信息的科學性”、“能注意假設與探究結果間的差異”,增加了“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類”。個別要求在文字上作了調整和整合,如將“嘗試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中“成因”改為“可能答案”,將“會閱讀簡單儀器的說明書,能按書面說明進行操作”中“書面說明”改為“要求”,將“能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改為“能表述探究的問題、過程和結果”,對學生能力要求的可操作性增強。

3.“科學探究案例”的修訂

原課標有兩個課外科學探究案例,修訂后刪去了其中一個案例,補充了兩個課內探究實例。原課標的探究案例對教師認識科學探究要素起了很大幫助,修訂后的三個案例有較合理的內容結構:既有課內探究,也有課外探究,且在每一個案例后增寫了一段“評析”。目的在引導教師認識:課內的探究和課外的探究有什么區別?案例是怎樣處理課堂時間少和探究過程多的矛盾?怎樣處理學生“自主”和教師“指導”的矛盾?

解決以上矛盾的辦法是:側重部分探究要素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本課要培養的探究能力目標是什么?重點要訓練的探究要素是什么?屬于本課題能力目標的要素,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獨立完成;不屬于本課題的過程目標,可以大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師事先設計需要強化的要素上。實際上,由于不同的課題分別突出了不同的探究要素,學生探究能力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發展。

二、科學內容的調整

課標中科學內容含“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一級主題,在每個一級主題下有若干二級主題,每個二級主題下又有若干三級主題。此次修訂保留了原課標中的一級、二級主題,主要針對三級主題內容進行了修改。原有“內容標準”68條,修訂后有“內容要求”63條。具體有如下變化、特點:

1.刪減或整合內容,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刪去的條目

*“能從生活或社會應用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在化學學科已有類似條目,課標對此不再單列,將對生活和社會的關注在其它條目中予以重視。

*在“比較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的不同現象”中,刪去了“顏料混合”的內容,改為“了解色光混合的現象”。

*“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改為“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這些知識進入高中后將會進一步學習,刪去后并不影響初中知識結構的系統和完整,因此關于計算問題就可以不考慮。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此知識小學科學課已學,初中又沒有進一步提升,沒有必要列入條目重復提出要求。但學生若對此知識不夠清晰,教學中還是有必要提醒的。

(2)降低要求的條目

課標是通過行為動詞的調整,適當降低內容要求。

*原“理解機械效率”的要求,現下調為“知道”。機械效率問題本來就是教學難點,修訂后機械效率的簡單計算可以要求,較復雜的問題能力高的學生可以選擇面對。

*原“理解物體的慣性”要求,現為“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側重于解釋現象。

*關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訂后只要求“列舉”,不再強調“說出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改為“了解白光的組成”;“解釋機械功的含義”調為“說明”;“認識機械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調為“了解”;“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中“解釋”調為“說明”。這些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層次的規范表述,但從行為動詞改變看,似乎也隱含著一點微調。

(3)整合的條目

課標將半導體、超導體、納米材料等有關條目合并為“通過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而原來相關的三個條目則作為例子列入,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為教材編寫和教學留下了更多空間。

2.明確和細化內容要求,以利于教學和評價

(1)認知領域只設了解、認識、理解三個水平層次。修訂后規范了行為動詞,不再使用“初步認識”、“大致了解”等介于兩者之間的說法,使各認知水平更加統一和簡潔。

(2)細化條目,使教學和評價要求進一步明確。

原課標中有些內容條目比較原則,不便于評價,修訂后做了進一步細化,詳見下表。

(3)明確列出了學生實驗具體項目

課標對具體實驗項目的要求有31條,哪些是演示實驗,哪些應作為學生實驗,過去不明確。本次修訂明確列出了20個實驗項目作為學生實驗,也就是說學生至少要動手操作這20個實驗,對于其他實驗,如果可能,教師也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做分組實驗。

3.適當增加內容,優化三維目標

(1)增加了優化知識結構的內容

“觀察摩擦起電現象,探究并了解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此條目在小學科學、高中物理課程中皆未明確要求,此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且對后續學習有一定影響。除此外還增加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知道噪聲的危害”,“知道地磁場”,“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知道電壓、電流和電阻”,“了解串、并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理解電功”等知識點。

(2)增加了探究過程的內容

“通過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通過實驗,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實驗,認識磁場”,“通過實驗,了解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3)增加了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落實的內容

“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和意義”,“了解電磁感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用焦耳定律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作為”,“有節約用電的意識”等,這些內容強化了物理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更加關注知識的實踐應用,是教學聯系實際的好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課標看似刪去了“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其實在“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中已體現。看似刪去了“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其實在“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中體現了物體受到力時運動狀態如何改變,在“通過實驗,認識牛頓第一定律”中體現了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狀態如何。課標刪去這兩條,是為了使行文的含義準確,避免重復陳述,并沒有刪去這兩方面的內容要求。再如,看似刪了“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實則在“通過實驗,了解電流周圍存在磁場”、“通過實驗,了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中已有體現,不需再重復。看似刪了“有評估某些物質對人和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的意識”,實則在其他條目中有“關注環境、保護環境”的要求。看似刪了“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其實在“了解分子熱運動的特點”中已包含。

參考文獻:

第10篇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總路程除以這段路程上花費的所有時間,包含中間停的時間。

3.密度不是一定不變的。密度是物質的屬性,和質量體積無關,但和溫度有關,尤其是氣體密度跟隨溫度的變化比較明顯。

4.天平讀數時,游碼要看左側,移動游碼相當于在天平右盤中加減砝碼。

5.受力分析的步驟:確定研究對象;找重力;找接觸物體;判斷和接觸物體之間是否有壓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電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7.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了力,受力運動狀態不一定改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時運動狀態就不變。

8.慣性大小和速度無關。慣性大小只跟質量有關。速度越大只能說明物體動能大,能夠做的功越多。

9.慣性是屬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能說受到慣性,只能說具有慣性。

10.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運動狀態一定改變。

11.電動機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外電路有電源。發電機原理:電磁感應,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外電路無電源。

12.月球上彈簧測力計、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狀態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有關,但靜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關,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還要看有沒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15.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強和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16.畫力臂的方法:一找支點(杠桿上固定不動的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二畫力的作用線(把力延長或反向延長),三連距離(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四標字母。

17.求作最小動力,力臂應該最大。力臂最大作法:支點到力的動力作用點的長度就是最大力臂。

18.液體壓強跟液柱的粗細和形狀無關,只跟液體的深度有關。深度是被研究的點液體的自由表面(與空氣的接觸面)的豎直距離,不是高度。固體壓強先找到壓力,再運用p=f/s計算壓強;液體壓強先運用p=ρgh計算壓強,再運用f=ps計算壓力。特殊固體可用p=ρgh計算,特殊液體可用p=f/s算。

19.托里拆利實驗水銀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細傾斜等因素無關,只跟當時的大氣壓有關。

20.浮力和深度無關,只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求浮力要首先看物體的狀態:若漂浮或懸浮則直接根據f浮=g物計算,若有彈簧測力計測可以根據f浮=g物—f拉來測。

21.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離,并且力、距離要對應才做功。

22.機械效率不是固定不變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除了跟動滑輪的重力有關外還跟所提升物體的重力有關,物體越重,拉力也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變化中抓住動滑輪的重力不變是關鍵。

23.物體勻速水平運動時,動能和勢能不一定不變。此時還要考慮物體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例如灑水車,投救災物資的飛機,他們的機械能在減小。

24.機械能守恒時(機械能沒有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的能也沒轉化為機械能),動能最大,勢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變大小先判斷勢能,再判斷動能的變化。

25.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同時增大和減小。只是在不同的變化過程中,引力和斥力的變化快慢不一樣,導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樣,最終表現為引力或斥力。

26.分子間引力和大氣壓力的區別: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但如果伴隨著空氣被排出或大氣壓強的變化則說明是大氣壓力。例:兩塊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開是大氣壓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

27.物體吸熱內能增大時,溫度不一定升高(晶體熔化,液化沸騰);物體內能增加,不一定是熱傳遞(還可以是做功)。改變物體能能的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28.內能和溫度有關,機械能和物體機械運動情況有關,它們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物體一定有內能,但不一定有機械能。

29.熱量只存在于熱傳遞過程中的,離開熱傳遞說熱量是沒有意義的。熱量對應的動詞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說物體具有,或含有熱量。

30.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是固定不變的。比熱容越大:吸收相同熱量,溫度變化量小(用人工湖調節氣溫);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熱量多(用水做冷卻劑)。比熱容大的升溫或降溫都難。

31.內燃機一個工作循環包括四個沖程,曲軸轉動二周,對外做功一次,有兩次能量轉化。

32.太陽能電池是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不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33.核能屬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當前人們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變(核反應堆)。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著核聚變。

34.音調一般指聲音的高低,和頻率有關,和發聲體的長短、粗細、松緊有關。響度一般指聲音的大小,和振幅有關,和用力的大小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音色是用為區別不同的發聲體的,和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生活中也有些用高低來描述聲音的響度的,要特別注意,如:不敢高聲語,高指的是響度。小沈陽:“起高了”高指音調)。

35.回聲測距要注意除以2.36.光線要注意加箭頭,要注意實線與虛線的區別。實像的光線是實線。法線、虛像光線的延長線是虛線。

37.反射和折射總是同時發生的,漫反射和鏡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因為都是反射。

38.平面鏡成像:一虛像,要畫成虛線,二等大的像。人遠離鏡,像大小不變,只是視角變小,感覺像變小。

39.照像機的物距:物體到鏡頭的距離。像距:底片到鏡關的距離或暗箱的長度,底片是不能動的,所以調整相距是通過伸縮鏡頭完成的。投影儀的物距:膠片到鏡頭的距離,像距:屏幕到投影儀的距離。

40.照相機原理: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41.透明體的顏色由透過和色光決定,和物體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過,不同的色光則被吸收。不透明物體反射與它相同的色光。

42.液化:霧、露、雨、“白氣”。凝華:雪、霜、霧淞。凝固:冰雹,房頂的冰柱。

43.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任何溫度下進行)和沸騰(一定溫度下進行)。液化的兩種方法:降低溫度(高溫的水蒸氣遇冷溫度降低液化,不是遇熱液化,自然界這類現象多多)和壓縮體積(氣體打火機,液化石油氣)。

44.沸騰時氣泡上升變大(變淺液體壓強減小,體積變大),沸騰前氣泡越往上越小(溫度降低,遇冷收縮)。

45.晶體有熔點(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種金屬)。非晶體沒有熔點,(蠟、松香、瀝青、玻璃)。

46.六種物態變化。由硬變軟要吸熱(固→液→氣),反之要放熱。

47.晶體熔化和液體沸騰的兩條件:一,達到一定的溫度(熔點和沸點);二,繼續吸熱。

48.金屬導電靠自由電子,自由電子移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相反。

49.串聯和并聯是針對用電器與電源的關系。串聯電路電流只有一條路徑,沒有分流點,并聯電路電流多條路徑,有分流點。

50.判斷電壓表測誰的電壓可用圈法:把要分析的電壓表當作電源,從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誰就測誰的電壓。

51.連電路時,開關要斷開,滑片放在接入阻值最大的位置,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選擇要合理,滑動變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題目給定的條件確定,電壓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測用電器的兩端。電流表相當于導線,電壓表相當于斷開。

52.電路中有電流一定有電壓,但有電壓不一定有電流(電路還得閉合)。

53.電阻是導體的屬性,一般是不變的(尤其是定值電阻),但它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電阻越大,燈絲電阻與溫度的關系表現最為明顯。

54.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電壓與電阻成正比,也就是電阻大,分得電壓大。電阻大的功率也大。并聯電路有分流作用分流,電流和電阻成反比,也就是電阻大,電流小,電功率也小。

55.測電阻和測功率的電路圖一樣,實驗器材也一樣,但實驗原理不一樣(分別是r=u/i和p=ui)。測電阻需要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減小誤差。測功率時功率是變化的,求平均值沒有意義。

56.電能表讀數是兩次讀數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數。可用電能表與鐘表測用電器實際電功率。

57.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是固定不變的,但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是變化的。但在變化時,電阻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可根據r=u2/p計算電阻,建立聯系,公式用的非常多。

58.家庭電路中開關必須和燈串聯,開關必須連在火線御用電器之間,燈口螺旋要接零線上,保險絲只在火線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59.磁體上s極指南(地理南級是地磁北極,平常說的是地理的兩極)n極指北。

60.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體周圍有磁場),制成了通電螺線管(安培定則)→電磁鐵。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制成了發電機。通電導體在磁場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制成了電動機。沈括發現了磁偏角。湯姆生發現了電子。盧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貝爾發明了電話。

初中物理常用思維方法:

①控制變量法。

②轉換法。

③等效替代法(并聯電阻)。

④類比法(電流類比水流)。

⑤圖像法。

第11篇

這篇初三上冊物理期末復習基礎知識鞏固題的文章,是

一、選擇題1. 對于ρ=m/V,小明對它的理解如下,其中正確的認識是 ( )A.同種物質,密度相同,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B.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當體積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與密度成正比C.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當質量相同時,物體的體積與密度成反比D.以上認識都正確2.如圖2所示,表示物體所勻速直線運動的是哪一段 ( ) 圖2A. AB和EF段 B. AB和DE段 C. BC和EF段 D. BC和DE段3. 如圖6所示,將兩個同樣形狀的長方體分別放入水平與豎直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則兩個長方體所受到的( )

圖6A..上下壓強差相等,浮力相等 B.上、下壓強不等,浮力相等 C.上下壓強差不等,浮力不等 D.上下壓強差相等,浮力不等4. 下列各現象中,都與大氣壓有關的一組是( )A.高度計、潛水服、宇航太空服B.氣球升入高空易破、茶壺蓋上開小孔、風吹地上的水變干C.裝酒精的瓶子要蓋緊、高山上人感覺到胸悶 、抽水機抽水D.鋼筆吸水、用塑料管吸飲料、塑料掛鉤能吸在墻上5.兩艘船并排前進,它們在航行的過程中,常會不由自主的碰在一起,產生使船靠攏的壓力的原因在于 ( )A.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小;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大B.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小;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C.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小D.兩船之間的水流流速較大,壓強較大;船外側水流流速較小,壓強較大6.下面不能說明關分子運動的事例是( )A.從煙囪里冒出的黑煙在空中飄蕩 B.酒瓶蓋打開后,屋里很快就聞到酒香味C.用鹽水腌鴨鴨蛋,一段時間后,蛋會變咸 D. 往開水里放些糖,水會變甜7.學習了慣性知識后,小明有了如下認識,其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時慣性比靜止時慣性大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C地球上的物體都有慣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沒有慣性 D自由下落的物體沒有慣性8.鋸木頭的鋸子的鋸齒都是東倒西歪不在一個平面上,這是因為 ( )A.這樣使鋸齒更鋒利 B.這樣使鋸更耐受撞擊C.鋸用得太久,齒被撞歪了 D.可以使鋸口加寬,減小材料對鋸的摩擦力9.如圖5所示,重20N的物體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6N,則物體B受到的摩擦力為 ()A.6N B.12N C.0N D. 無法確定 圖5 10.下列實例中,采用增大壓強方法的實例是( )A滑雪時,在腳上穿滑雪板 B軟包裝飲料的吸管一端被削尖C鐵路的鐵軌鋪在枕木上 D推 土機上寬而平的履帶

圖611.有兩根完全相同的玻璃管A和B,A管內裝水,B管內裝煤油,兩管內的液體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線上,如圖6所示,若A管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P1,B管底部所受煤油的壓強為P2 (已知ρ水>ρ煤油),則( )A.ρ1=ρ2 B. ρ1<ρ2 C. ρ1>ρ2 D.無法判斷12.下列現象不能說明大氣壓存在的是( )A.堵住茶壺蓋上的小孔,茶壺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來B.用塑料吸管能把飲料吸入口中C.生產燈泡時,抽氣機能抽出燈泡內的空氣D.兩塊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濕,將兩塊合在一起,很難分開

圖713.某同學做以下實驗:先在一只玻璃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將盛有一些小石子的塑料小船放入水槽中,如圖示。測得船底到液面的距離為h,再每隔一定時間向水里加食鹽,并攪拌,直至食鹽在水中有剩余。問在下列他所繪制的吃水線至船底距離h隨加鹽量而變化的圖像中,符合實際情況的圖是( ) 14、有甲、乙兩杯不同的液體,把一個雞蛋放人甲杯中下沉,放人乙杯中漂浮,那么雞蛋在杯中所受的浮力F甲與F乙的關系是( ) A.F甲大于F乙 。 B.F甲等于F乙。 C,F甲小于F乙。是 D·無法比較15、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是( ) A.馬德堡半球實驗 B.帕斯卡水桶實驗 C.奧斯特實驗 D.筷子提米實驗16、下面列舉的現象中,由于做功使物體的內能發生改變的是( ) A.水被太陽曬熱 B.酒精涂在手背上覺得涼C.把鐵釘釘進墻里,鐵釘變熱 D.燒紅的鐵塊放在冷水里,鐵塊溫度降低17、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為80%,乙的機械效率是60%測(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做的功多B、甲、乙相比較,甲機器有用功占總功的比例大C.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用的時間短D.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功18、某物體在一對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則該物體( ) A.動能一定不變,機械能一定不變 B.動能可能改變,機械能一定不變 C.動能可能改變,機械能可能改變 D.動能一定不變,機械能可能改變19、下列關于科學方法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為研究光現象,引入“光線”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這是模型法B、噪聲對人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危害,科學家卻能利用噪聲來除草,這是缺點利用法C、根據加快蒸發的方法,想到減慢蒸發的方法,這是逆向思維法D、制作滑動變阻器時,發現導線太長而采取纏繞的方式,這是換元法二、不定項選擇題20、、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0C的冰內能為零 B、物體的溫度越高,它所含熱量就越多 C.兩個物體的溫度相同,它們之間就不能發生熱傳遞 D,物體吸收了熱量,物體的溫度一定會升高21、把剪去尾部做成筒狀的牙膏皮放人水杯里牙膏皮漂浮在水面;把此牙膏皮卷成團放在水杯里,它沉在水底,正確的說法是( ) A.牙膏皮所受重力不變 B.牙膏皮漂浮時所受浮力比它沉底時所受浮力大 C.牙膏皮沉底時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D.牙膏皮沉底時,它排開水的體積比漂浮時小22、如圖一個裝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關于液體壓強的說法正確的是:A、a點所受的壓強是200PaB、b所受的壓強是200PaC、a點所受的壓強與容器底部所受的壓強之比是1:4D、b點所受的壓強與容器底部所受的壓強之比是4:523、試管中有一段被水銀柱密封的空氣柱,將此試管分別如圖所示旋轉,若空氣柱的壓強為P,大氣壓為P0,則滿足P<P0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 二、填空題。1、如圖2所示,某人用200N的力,以0.2m/S的速度拉繩子,使物體 勻速上升lm,人拉繩子做功的功率是 W,有用功是 (繩、滑輪重和摩擦均不計)2.如圖13所示,用力將塑料掛鉤的吸盤壓在光華的墻面上,排出里面的空氣,吸盤才會緊貼在墻面上,這是因為 。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 Pa,它能支持 高的水銀柱。若某人的身體表面積約為2.5m2,則大氣在人體表產生的壓力大約為 N。

3.如圖14所示,是噴霧器的原理示意圖,當空氣從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氣的流速較大,壓強 (選填“大于”或“小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氣壓強,液體就沿細管上升,從管口中流出后,受氣流的沖擊,被噴成霧狀4.在建立壓強概念時,有同學做了如圖22所示的“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實驗。(1)甲、乙兩圖所示的實驗是為了說明: ;(2)丙、丁兩圖所示的實驗是為了說明: ;(3)根據(1)、(2)的結果可以看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關

圖22 5.魚肚內有鰾,即魚泡,當魚上浮時,魚漂內充滿空氣時,魚排開水的體積變 ,魚受到的浮力變 ,當浮力 魚所受的重力時,魚就上浮。6.如圖9所示,人體前臂可以看作是 杠桿,當曲肘將重物舉起時,阻力臂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三、作圖題(每題2分,共6分)1.如圖12所示,在圖中畫出放在斜面上物體A所受的重力,物體A 對斜面壓力.2.請畫出圖13中老虎鉗的力臂的大小.3、.人站在地面上使用如圖13所示的滑輪組提升重物,畫出提升重物,要求在圖中畫出最省力一種繞法。.

圖12 圖13 圖14 四、實驗題。1、.如圖18所示,是小名研究浮力大小的實驗示意圖,使用彈簧測力計掛一個圓柱形金屬塊,讓金屬塊從空中緩慢浸沒入水中,表中h表示金屬塊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 測力計示數/N54.54.03.53.02.52.52.52.52.50深度h/cm012345678910(1)分析上表可知,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浸沒于液體的深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g=10N/kg) 圖18 (2)根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金屬塊的橫截面積和密度大小分別為和.(3 )下圖中能正確反映彈簧測力計示數F與圓柱體下表面所處的深度h關系的圖像是( ) F∕N F∕N 0 h∕cm 0 h∕cm A B F∕N F∕N 0 h∕cm 0 h∕cm C D2、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圓柱體,從盛水的燒杯上方某一高度緩慢下降,圓柱體浸沒后繼續下降,直到圓柱體底面與燒杯底部接觸為止,如圖17所示是圓柱體下降過程中彈簧測力計讀數F隨圓柱體下降高度h變化的圖像。求:(1)分析圖像可知,圓柱體重力是________N;(2)圓柱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圓柱體的體積是_________m3;(4)圓柱體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5)分析圖像BC段,可得結論:物體浸沒液體之前,浸入液體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______(選填“大”或“小”);(6)分析圖像CD段,可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計算題1、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9.8N,如果物體露出水面體積是總體積的2/5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19.6N,求該物體的體積和密度? 2、、李靜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她先測量出容器中水深為20cm,然后將一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長方體物塊緩慢地浸入水中(完全浸沒時水不會溢出)。實驗過程中,她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并測量出對應情況下容器中水的深度h,實驗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12345678F/N1.51.41.31.21.11.01.01.0h/cm20.020.521.021.522.022.522.5 h22.5 (g取10N/kg,ρ水=1.0×103kg/m3)⑴在物塊未浸入水中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為多少?⑵在物塊完全浸入水中時,其受到的浮力為多大?⑶分析表中數據變化規律,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3、某建筑工地為了搬運建材,采用的滑輪組示意圖如圖9所示。鋼絲繩的拉力F由電動機提供。此滑輪組在30s內將質量為450kg的建材勻速提升了6m,拉力F所做的功為36000J,不計繩重和軸摩擦,g取10N/kg。試求:(1)滑輪組的機械效率。(2)鋼絲繩移動的速度。(3)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是什么? 4、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勻速提升重2000N的物體,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大小為625N,,拉力做功的功率是1250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0%。(不計摩擦和繩重)。1、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2、如果用這個滑輪組勻速提升重3500N的物體,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機械效率是多大?

5、綜合題。科學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金屬桿的伸長與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現在,我們要知道一根長度為2m、橫截面積為0.4cm2的金屬桿A,伸長0.4cm時所能承受的拉力。但是直接對A進行測試有困難,因此我們就對同種材料制成的不同規格的樣品進行了測試。測試中,所用拉力始終為2000N,測得的數據如下表。請回答: F長度l/m橫截面積S/cm2伸長Δl/cm10.050.1640.100.3210.100.0820.050.3240.200.16 金屬桿

(1)在對樣品進行測試時,采取如圖裝置,這主要運用了( )。A.模型法 B.類比法 C.分類法 D.放大法(2)分析數據可知,金屬桿伸長的長度與金屬桿的長度成 ,與金屬桿的橫截面積成 。(填“正比”或“反比”)(3)金屬桿A所能夠承受的拉力為 N。 6、探究實驗。 121(1)探究一:曉麗在研究動能Ek與m、v關系的實驗中,是用小球去撞擊木塊,并通過木塊 來反映動能的大小,這種方法叫做 法。若沒有木塊,還可以用 代替,這種方法叫做換元法,具體做法是通過 來反映動能的大小。她查閱資料得知:Ek與m、v的關系是Ek= mv2。(2)探究二:如圖所示,將兩個相同的小車分別放在兩個相同的管道中,然后讓速度相等的風和水流分別通過這兩個管道2s,小車分別被推動一段距離,實驗記錄如下: 流體風 風水流水流 小車被推動距離/cm0.379①在相同的時間內,相同的面積上,小車從兩種不同的能源上獲得的能量多少 。在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上從某種能源中所能得到的能量叫做能流密度。這是評價能源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地說,水能的能流密度比風能的能流密度 。②若水的流速為v,密度是ρ,請你推導出水能的能流密度A的表達式。

第12篇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本思想;課堂教學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進行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必要基礎。初中物理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期,物理課中開展生本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誘發創新欲望,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用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在初中物理中,實驗現象往往是形成興趣的思維基礎,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穩定的學習興趣,具體表現為:學習情緒高,學習意志頑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紙鍋繞水、瓶吞雞蛋、氣球提杯、細線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幣等,還能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現象。使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現象是生動的、有趣的。例如在做升華和凝華演示實驗時,在燒瓶中放入結晶的萘和松枝,在給燒瓶加熱時,萘被升華,變成了氣體,停止加熱后,萘又被凝華,此時燒瓶中松枝上布滿了白色結晶的萘,便出現了美麗的自然奇觀霧凇。通過該實驗使學生間接體驗了大自然中的景觀是多么的絢麗多姿,同時使學生領悟到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自然現象往往與物理知識有關,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升華和凝華的物理意義。要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得認真地學好物理知識,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學生感到物理學科有趣實用,在進行密度測量實驗時,提前讓學生了解密度的應用,不僅可以計算質量,而且還可以計算體積,還能鑒別金銀手飾,從而掌握鑒別物質的方法。

二、注重實驗探究,將探究的主體設為學生

物理知識的得出是以探究實驗總結歸納而得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將實驗自己演示給學生,或者是將實驗完全交給學生,這樣都不是真正的讓學生獲取知識。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做到在自己的軌道上進行探究,啟發式地提問則是關鍵。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比如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猜想:左右相反、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在學生提出猜想后,教師只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實驗方案。并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實際動手試一試。提醒學生留意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并嘗試尋找解決方案。在學生動手實驗一段時間后,設置問題:你們現在感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學生普遍感到最大困難就是不能確定鏡后像的位置。這時可讓學生提出解決的辦法。

三、一堂課的目的要明確,但課的內容要有懸念

無目的教學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時間有限。而如果事先就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哪些哪些,這也就降低了課堂的趣味性和精彩度。因為我認為調動后進生的積極性是有效課堂的關鍵。所以可以在適當的地方設疑,或者讓學生發現反常現象,強烈的懸念感就像一部推理小說,能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一起走。比如,在“氣體流動與壓強關系”時,教師可利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想,然后觀察實驗,并且找學生實驗,得出與學生已有的“前學科概念”相反的結論,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四、改進習題課教學

物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目,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上的原理公式,更要“會學會用”、“活學活用”。

1. 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比如在解答有一定難度的綜合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在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道題“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00N的物體提到9m高的樓臺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剛接觸機械效率的內容,大部分學生沒有思路。我便提醒學生分為3步解題:求總功;求有用功;求機械效率,并引導學生重溫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系。由于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

2. 習題選擇很關鍵。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對習題的選擇是關鍵。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習題可以適當的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要一題多變誘導學生思路。比如,在“液體壓強”這節課上,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h表示的是“該點到自由水面的距離”,可以將U形管傾斜,提出問題“此時該點的壓強是否改變?”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對課堂教學生態系統中各生命實體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學生個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以及知識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動和不同層次的提升。實踐證明其教學效果是顯著的,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是深受老師和學生歡迎的教學模式,必將帶來一場全新的教育變革!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浪卡子县| 兴山县| 宁海县| 六枝特区| 平乡县| 庆元县| 太和县| 清原| 玉龙| 绿春县| 新津县| 驻马店市| 西畴县| 布拖县| 垦利县| 嘉祥县| 鹰潭市| 沁水县| 鄢陵县| 新丰县| 江陵县| 托里县| 绥德县| 广丰县| 乐平市| 河曲县| 林西县| 彰化市| 溆浦县| 安远县| 山丹县| 威远县| 莆田市| 张家口市| 永济市| 房山区| 宜兰市| 双鸭山市| 横峰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