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3: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語文積累大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朱子讀書法 高中語文 選修課教學
選修課程的設置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高中語文教材也設置為必修和選修。它的出現結束了傳統教學一個學期以一本教材為綱的狀況,擴大了高中生的知識面,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同時,選修課的教學也給老師帶來了挑戰與壓力,突如其來的改革讓一線老師措手不及。如何看待選修課,如何開,如何選,如何教,如何學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學校與老師。
宋學家朱熹博覽群書,注四書,設書院,“教人讀書與窮理,”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教學家。朱熹死后,“其門人與私淑之徒會粹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取其要,定為讀書之法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已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志”(《日程》卷三)。此六條亦稱“朱子讀書法”。作為一種讀書方法,朱子讀書法對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都有很好的總結。而選修課教學正是為指導學生讀書而開設的,因此,吸收朱子讀書法中的精華,指導教學,將會對無從著手、深陷泥潭的選修課教學產生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指讀書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推進,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序”分兩種:“一是群書先下后緩急之序;一是每書誦讀考索之序。”他以《論語》《孟子》為例,“則先《論》后《孟》,通一書而后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朱子大全·讀書之要》)閱讀群書,要根據讀者的身心特點、能力和書的性質,分階段閱讀,而對于每本書,我們要因書而定法,層層深入,有條不紊。高中語文選修課有五個系列組成: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紀、語言文字應用與文化論著研讀,共15本教科書。而且每個系列又分為若干模塊,囊括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如果毫無選擇、毫無計劃地埋頭苦讀,只會事倍功半,學生不但無法領悟其文學藝術價值,而且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選修課教學正是為此而存在,指點迷津,引導學生閱讀。高中語文選修課各系列各有側重,有的系列注重鞏固基礎知識,有的注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有的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等,教師要注意選修課系列的梯度,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原有知識基礎、選修系列的性質,選擇學生最適合的系列,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整內容、速度,進行有梯度的教學。
二.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是指讀書不能淺嘗輒止,對于一本好的書,一定要熟讀于心,并在此基礎上多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體會閱讀與思考的樂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選修課教學中,有的教師拋開作品,把選修課當做大學的文學史課,串講文學史,敘述作品大概,教師自認為勞苦功高,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是現在選修課教學的一大誤區。選修課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足時間反復閱讀作品,教學可以示范性地鑒賞作品,學生可參照老師的方法,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領悟作者情感,體驗人生,思索生命。
三.虛心涵泳
虛心涵泳是指“讀書須是虛心平氣,優游玩味,”不能穿鑿附會。我們提倡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對作品進行任意曲解。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如果引導不當,容易萬事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拒絕別人的觀點,甚至“心下先有個意思,卻將圣賢言語來湊合,有不合,便穿鑿之使合”(《朱子語類》卷11)。因此選修課教學要培養高中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導學生客觀地看待作品。作品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語言符號,閱讀過程也是讀者與作家交流的過程。在與作者交流過程中,尊重作者與保持自我同等重要。學生要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家在彼時彼地的局限,但也不能盲目的信仰,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從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得出自己的見解”。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性解讀,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切己體察
切己體察是指“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朱子語類》卷11)在讀書時,學生要聯系自身實際,切身體會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可以僅把讀書當做對文字的過目,應該把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放入作品中,領悟書中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并用其道理指導實踐。朱子曰:“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學者讀書,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日程》卷三)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的縮影,它承擔著育人的使命。選修課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和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變換教學策略,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得接觸文本,從而把作品與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盡可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我們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師生研討、小組討論、開展辯論、模擬情景等各種不同的形式,豐富學生感受文本的途經,交流心得體會,讓學生在與作品、同學和生活的共同交流中前進。
五.著緊用力
著緊用力就是讀書要“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日程》卷三),即“須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功夫”。(《朱子語錄輯要》)讀一本書就像去一個未知海域探險,在你沒有真正用雙腳踏遍它的每一個角落時,你永遠不會知道它的魅力有多大。只有“寬著”的“期限”,才能夠把一本書反復琢磨,融會貫通。然而,不管是整個學習的過程還是讀一本書,緊迫感都是必要。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通過讀書不斷學習,不斷前進。要抓緊時間看書,吸收知識,但又不能囫圇吞棗,應張弛有度,用力于刀刃上。高中階段是人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期,高中生要抓緊時間,博覽群書。選修課教學也正是針對高中生一年就抱著一兩本教材不放,導致知識面過窄的狀況而開設的,選修課本為高中生提供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供其自主閱讀。但選修課教學并不能為追求量而不重質,15本選修課本中的作品篇篇都是精華,老師不能求速度而硬性的規定時間,應指導學生如何真正閱讀一本書,然后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地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這樣他們才能將其融會貫通,把知識化為己有,這樣的“用力”才能有所作用。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指讀書之人要志向遠大、專心致志。這既是人讀書時應有的態度,也是做人做事應有的精神。“及應事時,敬于應事;讀書時,敬于讀書,便自然貫動靜,心無不在。”(《朱子語類》)讀書之人,須要立志,志向猶如大海中的燈塔,沒有燈塔,船就會迷失方向,人沒有了志向,就不知該往哪方面努力,自然也就不知如何選擇該看的書,以致不能致力于自己的目標,浪費光陰。當立志后,就應該朝著自己的目標,專心致志地閱讀每一本你選擇的書,積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如何選擇教材一直是選修課教學的一個難題,高中選修課教學應該把閱讀與立志聯系在一起,選修課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志向、興趣、未來的規劃進行選修,讓選修課為學生未來的道路埋下扎實的基礎。
這六條原則是朱子讀書法的精髓,也是朱熹教育生涯的理論成果之一。他不僅可以指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也可以當做檢驗、評價教學的依據。我們的教學已經由知識教學轉化為能力教學,培養學生文化素養,選修課教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閱讀,而朱子讀書法可以作為一個評價目標,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從而評價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唐詩宋詞”教學;思考
高中新課程實驗于2004年啟動,山東省是首批進入高中課改的試驗區之一。截至目前,山東省新課程改革已經完成了一個周期的實驗。我有幸參與了青島地區高中骨干教師新課程培訓的工作,承擔高中“唐詩宋詞”選修課程的培訓和跟蹤指導等工作。
從實際工作效果來看,新課標下高中選修課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選修課的建設與校本課程的建設互相促進。但是,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教學方面,都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具體到“唐詩宋詞”選修課程,缺乏傳統詩詞理論學養和符合詩詞教學規律的成型教學模式,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鑒于此,我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與同行交流。
一、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選修課“唐詩宋詞”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壞,關鍵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扎實的唐詩宋詞理論基礎。
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目兼顧典范性和廣泛性,既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等較少傳誦的篇目。在跟蹤指導過程中,有部分教師將選修課上成必修課,加重了備課負擔;也有部分教師將“唐詩宋詞”當作課外讀物來處理,失去了選修課的意義。究其原因,教師缺乏堅實的詩詞理論基礎,無法對教學材料作出規律性總結,造成了“唐詩宋詞”選修課的教學困境。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詩詞的題材。中國古典詩詞的題材發展到唐宋時期,可謂大全。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所選取的詩詞題材眾多,有別情,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等;有情愛,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等;有邊塞戎旅,如王維《使至塞上》等;有傷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園山水,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難》等;有思鄉懷人,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教師應該認真梳理各類詩詞題材,掌握其發展歷程,熟知各類題材的表現方式。如別情詩詞,作者大多會從兩種情感體驗來反映別離之痛,一是別離之時的難舍難分;二是別離之后的無盡相思。以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為例,詩人以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來烘托分手之時的悲戚情感,而別離之后的相思,詩人以誓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極寫之,并以“對面”寫法描摹“夜吟”的場景,來側面摹寫。以此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同類題材就能駕輕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詩詞體裁。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取詩詞體裁豐富,既有近體詩,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絕如劉禹錫《烏衣巷》,五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五絕如賈島《劍客》;有古體詩,如李白《蜀道難》;有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詞,大多是雙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有三闋,如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古體詩不限句數,格律也較為寬泛,如李白《將進酒》。反之,格律詩就有嚴格的限制。以律詩為例,題目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律詩題目限定了內容,詩句必須緊扣題目,全詩完全圍繞題目來寫,題目的每層意思都必須寫到,如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首聯即點明“左遷”,頷聯點明“藍關”,尾聯點明“示侄孫湘”。有些詞也遵照律法,題目緊緊限定了正文。律詩的結構講究“起、承、轉、合”。起,即破題;承,即承接,承上而來;轉,即轉折、轉換;合,即收合、總結。起貴“突兀高遠”,有高屋建瓴之勢;承與起連得越緊密越好;轉最忌衰弱、疲沓,盡量做到如異軍突起,別開生面;結有三種情況,或總結前意,或做期望和聯想,或與前面諸聯、特別是起聯相響應。
3.對詩詞意象和意境有較為深入地理解。詩詞創作是形象思維活動,是創作主體內在情志與外界觸媒的感發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古典詩詞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疇。“象”是對自然物的模擬、形容和象征,設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對外物或景象的模寫,意象指意義的形象。情與景,一直被認為是古典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詩家直說》)。情與景的關系,也往往就是意與象、興與寄的關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態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這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
詩詞是思維跳躍性很大的文體,意象與意象之間內在聯接,構成完整意境。連綴意象、填補空白的工作要靠聯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溫庭筠《商山早行》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每句各由三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構成,是三個意象連綴,構成黎明野外獨行的畫面,雖是寫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蘊含其中。詩詞中情與景往往不能截然分開,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傷心人看來也只會喚起感傷情緒。詩常一句一境,一聯一境,通篇合起來,又構成一個整體的意境,故詩之境闊,博大雄渾,曠遠開闊;詞常是一闕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輕巧,精工密麗。
4.對詩法、詞法有一定的了解。如“離合”,是一個表現手法的問題,是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是側寫、旁寫與正寫的關系問題。詩里的離合問題以詠物詩最為突出。前人曾有“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覺其切”的說法。這就是說,詠物詩如果只求形似,雖然刻畫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寫其形而傳其神,通過詠物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詠物之作。如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與“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折柳”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故友離別最為感人。“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玲?塞蟬凄切》),“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情。諸如此類的還有“賦比興”、“空與實”、“直與曲”等。
二、“唐詩宋詞”選修課要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
目前,“唐詩宋詞”選修課的教學法宏觀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論世、直觀感受(觀詞、觀象、觀景)、整體領悟。微觀上較有代表性的是閱讀教學法,即將閱讀分成讀準字音、找準節奏;知人論世,讀出文意;品味語言,讀出意境;把握主旨,讀出感情;放飛想象,聯想閱讀等五個環節。應該承認,這些教學法在發揮學生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選修課的設立,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取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比較而言,“合作學習”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學生非認知性品質主動獲取的教學模式,應該受到重視。
以李賀《李憑箜篌引》一詩為例,細化“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我們可以設定目標為“感受音樂”;動機為“完成感受音樂的教學目標”;資源可以使合作小組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及實物等資源來說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讓小組成員講述各自承擔的任務;程序,即合作學習過程,是細化“合作學習”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要適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模擬,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或已解決類似課文進行模擬學習,如可運用已學《琵琶行》中對琵琶音樂的感受來合作學習《李憑箜篌引》;外部壓力,可規定時限、可規定文本報告等檢查方式;環境,可規定在規定場所,即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合作學習;同一性,合作小組內部對該課文結論的溝通統一。
細化“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細化“合作學習”的環節不必求全,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其次,教師要進行適度引導,如控制時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導等。再次,“合作學習”要充分結論,應對各小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從而使課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不應過多過濫,要注意和其它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劉懷榮等著.唐詩宋詞名篇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