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學第一定律

經濟學第一定律

時間:2023-08-17 18:02: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第一定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熱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概述

熱經濟學起源與20世紀50年代末期,創始人為美國的Tribus。他在其指導的博士論文“能量系統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將經濟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過系統逐個尋優達到全局最優的目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熱經濟學初步有了完善的體系,并被學術界命名為thermo-economics。Tribus的學生R.Evans還發表了熱經濟學孤立化原理的數學論證。隨后,美國的另一學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數為主要數學計算模式,進而發展了代數模式的熱經濟學。德國的Beyer,結構系數模式經濟學發展為符號經濟學,也稱矩陣模式熱經濟學(因為西方國家習慣稱矩陣為符號),矩陣模式代表了熱經濟學的成熟階段。到了1995年,王加璇等科學工作者開始在我國推行國際上各種流派的火用經濟學的先進理論。部分學者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對其研究應用,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熱經濟學的原理與優勢

目前存在的能量評價方法包括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基礎的能量分析法。這種分析法雖然操作簡單,且已經被廣泛應用,但評價值側重于“量”而沒有評價“質”。另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論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這種方法在對能量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的時候,得出的結果往往無法顧及經濟因素。目前最為科學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將熱力學分析與經濟因素綜合分析的熱經濟學分析法也稱火用經濟學分析法。這種方法結合了工程經濟學、系統工程、最優化技術以及決策理論等基本思想,兼顧能量使用的“量”與“質”,并將系統的火用流價格數據化,能夠評估兼顧能量使用效率與經濟價值的綜合結果,這種分析法在復雜的工程分析、診斷、優化、改進中,都有重大作用,技術優勢非常明顯。熱經濟學的分析能夠全面輔助系統的優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進行系統優化時,確定考慮的變量及變量之間的關系,然后選擇約束條件和決策變量,最后用數學手段描述出目標函數與約束方程,進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夠對項目設計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包括對可行方案的選擇、對改進措施的評價、對成本的真實計算以及單元系統的維護與更替。

3熱經濟學的應用

熱經濟學是分析現代工程系統中一切與能力相關的系統的熱力學方法,一般來說,從原則上區分,可以分為兩大類方法,一是在卡諾和克勞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統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統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完善程度,通過把被研究系統與卡諾循環理想循環系統進行對比,從它們之間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統的完善程度。二是以吉布斯理論為框架,采取熱力學勢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統中能量轉換過程,以熱力學勢為分析重點,進而分析各種形式之下功的數值。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評估被分析系統任意一點上的物流與能流所做功的性能。這一點能夠無視系統的機構復雜程度而直接對系統性能進行評估,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方法的特點,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這種方法,首先在化學熱力學領域被廣泛應用,而其他領域一般仍沿用第一類方法。在我國熱經濟學分析法被引入到熱力系統,我國學者首先主要通過概念模型來分析熱力系統,并實際通過繪制結構圖對實際操作進行了指導,熱經濟學理論并且被用于分析復雜的能量體系,模擬故障診斷,并用于計算成本。在系統的優化方面,熱經濟學被用于對系統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燃料、產品流的成本,和最紅產品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計算編輯火用成本的變化能夠建立能量損耗分析模型,實現了在線診斷系統性能的目標,隨后熱經濟學概念引入到火電機組,建立了加熱器故障診斷指標的通用數學模型,實現了加熱器故障診斷的可能性。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火用流的計價和費用分配問題,對把輸入的火用流進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級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計價策略,并將此原理應用于熱電聯產熱力系統之中。生態系統的求解問題通常會遇到非線性問題和Lyapounov含義的穩定問題,對這類問題進行求解,必須使用微分幾何與張量代數、步驟較為繁瑣,且這些方法難度較大。再忽略精度細微誤差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使用網絡熱力學方法去求解,網絡熱力學分析法是近年來發展并逐漸成熟的計算方法,雖然目前仍有待完善,但是前景光明。

4結語

目前,能源問題是我國發展的重點問題,而熱經濟學研究目的就是把能源效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為企業發展制定長期的宏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兼顧節能效益與經濟效益,為企業或者其他社會單位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所以,研究熱經濟學對于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李永華甄鵬洋李婷婷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第2篇

自從谷歌公司開發的機器人AlphaGo戰勝了圍棋高手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將取代人工的研究火起來了。《經濟學人》雜志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將有47%的工作崗位或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的全稱是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海量數據的處理,“算法”成為新資源開發的工具,比如人們熟悉的高德導航等。不可否認,數據量的增長是無限的,如谷歌總裁施密特所言,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全部知識僅5艾字節(1艾= 10萬億GB),而2003年至2015年,知識總量達到966艾字節!據統計,全球日均10萬部書在出版,可以預料,未來的知識總量將以幾何倍數增長。

“用法”勝過“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的進步所向披靡,但人類的智慧不在于和機器人拼“算法”,而是在“算法”的基礎上致力于“用法”的創新。

馬云的數學水平不高,據說曾經有過算術考零分的記錄,但阿里巴巴的成功在于平臺型企業和互聯網生態,讓新的“用法”橫空出世;騰訊不久前登頂亞洲第一大市值公司,但騰訊的成功也不是因為馬化騰的“算法”,而在于騰訊創造了一個新的“用法”,以聯通、移動和電信的付費流量構建了免費的微信平臺,從而通過平臺服務,讓9億微信用戶成為騰訊的“資產”。

人類的智慧起源于工具的使用。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之中,只有人類改變了地球的生態圈,所以戰勝了其他物種。由此演繹,人工智能的“算法”也是人類開發的工具,任何工具的進步也和以往一樣,一方面淘汰著拒絕使用創新工具的人,另一方面提升著使用工具再創新的人。所以我認為,“算法”是從0到1,而“用法”卻是1加N個0!

平臺企業的玩法

稀缺性是經濟學的第一定律。面對海量數據的無限增長,有人說經濟學過時了,因為越來越多的財富來源于無限性資源,所以資源將不再稀缺。錯!錯在這些人對資源稀缺性的理解。宇宙之大,人類不過像一群螞蟻,人類可以識別的資源不足宇宙之億萬分之一,何談稀缺?經濟學的稀缺性定律說的是欲望無窮,任何資源的稀缺性都是相對的,是相對于人的欲望而稀缺,是欲望無窮而資源有限,財富增長的無限空間在于人的欲望空間。

人類的智慧不僅在于使用工具,而且在于開發創新的工具,即不斷創造新的“用法”和“玩法”。阿里巴巴是一種新的“玩法”,它將人的創業夢想變為盈利模式,以最便捷的方式為創業者提供平臺。由于創業成功的概率不足萬分之五,阿里巴巴和淘寶的盈利模式出現了,那就是將創業者變為自愿付費的客戶:活者收費,賺小錢;死者收尸,賺大錢;優秀者收購,賺十倍以上的錢!

騰訊的盈利模式更具成長性,因為騰訊平臺將微信用戶變為自動輸入數據的免費“員工”,從而通過麥卡夫定律讓數據的價值伴隨著終端使用者的使用頻次而遞增。在這里我們看到,大數據作為一種無限性的資源,其本身并沒有價值,數據的價值是由終端或平臺的使用者創造的。因此,相對于海量數據的無限增長,平臺更加稀缺,“用法”更為神奇,“玩法”更有魅力。經濟學的稀缺性定律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得到更充分的驗證。所以說: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平臺!

過去,人類用數據記錄人生;如今,人類創造了數據化的人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奇點”在1995年前后引爆,就像火箭升空一樣將一部分人帶入了新的財富空間。多數人還在傳統思維的空間中行走,少數人已經在創新思維的軌道上疾馳。這個時代真的就像馬云的狂言所云:“搶錢的時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還在原始社會的人磨嘰!”話糙理不糙,因為時代真的變了!

第3篇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第4篇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2、馬廣奇,網絡時代的投資銀行,《資本市場雜志》2000.3;

3、MaGuangqi,TheFinancialTrendsIntheNetworkTimes,SelectedProceeding-TheFirstChinaandU.S.AdvancedWorkshopinElectronicCommerce2001,EditedbyLiQi,LinZhongxietc.,ShaanxiPeople’sPublishingHouse,2002.10。[

第5篇

    本刊的編輯約我寫一個對于那群通常被稱為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的工作的敘述。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員,也許我做不到不偏不倚。但是,我仍將努力符合編輯的要求,描述一下我們奧地利學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領域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論。他們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部分需要徹底變革。古典經濟學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論點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要么只有在經過重大的修正和補充后才能成立。對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陷,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觀點一致。但是,關于缺陷的最終原因,兩派觀點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開了關于方法的激烈爭論。

    歷史學派相信古典經濟學的錯誤的最終源泉是錯誤的研究方法,即幾乎完全抽象—演繹的方法,而在他們看來,政治經濟學應該僅僅——或者至少主要是——歸納的。為了完成經濟學的必要的變革,我們必須改變研究方法;我們必須放棄抽象而是專注于收集經驗材料——專心致志于歷史和統計。

    奧地利則相反,他們認為古典經濟學家的錯誤僅僅是經濟學的年輕時代的普通缺陷。政治經濟學是最年輕的學科之一,而在古典經濟學時代它還要年輕,雖然它被過早地賦予了“古典”的名稱,它其實只是個新生的胚胎科學。其它任何科學都沒有一下子被全部發現,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經濟學也沒有全部被發現——甚至古典學派也沒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他們的最大缺陷在于他們是先驅者;我們最大的優勢在于我們是后繼者。我們比先驅者們多掌握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我們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為只需干得更好。歷史學派主張理論應有盡可能多的經驗材料的支持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賦予收集工作異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擺脫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將其置于后臺卻是錯誤的。沒有概括就沒有科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大量著作是關于這個方法之爭的(1),其中menger的《社會科學方法論》(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對于所涉及的問題的處理最為深刻和全面。這里應當指出,menger提倡的“精確”——我更愿意稱之為“隔離”——方法,與“經驗—實在”方法一樣,絕不是純粹思辯的或者非經驗的,而是相反,全部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但是,雖然方法之爭是引起世人對奧地利學派關注的主要原因,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個無關緊要的插曲。對于他們而言,重要的是改革實證理論。他們就像在前線一手持犁一手持劍的農民一樣,僅僅是由于他們的和平又有成效的勞動受到歷史學派的抨擊的干擾,他們才幾乎是被迫地花費部分時間和精力捍衛其立場并且解決強加于他們的方法問題。

    那么,奧地利學派在實證理論領域中提出了什么新主張呢?

他們的研究的與眾不同之處從價值論開始,其核心是著名的最終效用論。這個理論可以被濃縮為三個極其簡單的命題。物品的價值是只有由擁有這些物品才能滿足的需求的重要程度衡量的。哪個滿足是取決于某個物品的可以非常簡單而且準確地通過考察不擁有該物品時哪個愿望將得不到滿足而確定。此外,顯然,被物品決定的滿足不是物品實際用于的滿足,而是個人的全部財產能夠購買的所有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為什么?因為,根據實際生活中非常簡單而且確鑿無疑的審慎考慮,我們總是把財產的損失對我們的境況造成的損失轉移到最不敏感的地方。如果我們損失的是用于滿足較重要的需求的財產,我們不會犧牲滿足這個需求,而只是犧牲其它滿足較小需求的財產來彌補損失了的財產。因此,損失就落到較小的效用上,或者說——由于我們自然會犧牲所有的滿足中最不重要的那個——落到“最終效用”上。假設一個農民有三袋谷物:第一袋,a,是用于維持生計的;第二袋,b,是種子;第三袋,c,是增肥家禽的。假設第一袋a被燒毀了。該農民會因此挨餓嗎?當然不會。那么他會不會不種地了呢?當然不會。他只需把他的損失轉移到最無關緊要的地方。他會用c袋的谷物烤面包,不再增肥家禽。因此,真正取決于a袋燒毀與否的是可以替代它的最無關緊要的單位,或者如我們所說的最終效用。

    眾所周知,奧地利的理論的這條基本原理一些其它經濟學家也持有。德國經濟學家gossen 在他的185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宣布了它,但當時它沒有受到任何注意(2)。以后,同一條原理幾乎同時在三個國家被三位互不相知而且不知道gossen的經濟學家——英國的jevons(3),奧地利學派的奠基人menger(4),和瑞士人walras(5)——發現。一位美國的研究者j.b. clark教授也非常接近了這個想法(6)。但是我認為奧地利學派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們運用這一基本思想于構造經濟學理論。最終效用的想法是專家用于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最復雜的現象并且解決經濟學中最艱難問題的開門咒語。在我看來,奧地利學派的獨到的力量和特殊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方面。

    萬物都歸于此:我們只需在現代國家的高度發達和多樣的經濟中的復雜現象中辨別出最終效用定律如何起作用就行了。這么做開始會很費力,但卻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將依次遇到所有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將以最自然的形式出現,因而最容易解決。我將舉幾個最重要的情形為例——至少在不深入細節的前提下盡我所能——說明這一點。

    最終效用定律的基礎,如我們所見,是出于認真細致的考慮作出的物品的特定替代。那些最易于舍棄的物品隨時會被用于填補更重要的地方的空缺。在有三袋谷物的農民的情形中,替代行為的因和果是很易于理解的。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情況則復雜得多,因為物品的替換在方方面面都超出了同種替換。

    第一個復雜之處是交換造成的。如果我僅有的過冬外衣被盜,我當然不會受凍,聽任我的健康受損,而是會用原本要花在其它地方的20元再買過冬外衣。當然,然后我會少買相當于20元的其它物品,而且我當然會少買我認為我最用不著的;也就是說其效用——與上個例子一樣——最小的;總而言之,我會舍棄最終效用。因此,取決于我是否丟失過冬外衣的其實是最可放棄的滿足,在給定的財產和收入條件下,我可能再有20美元時購買的滿足;通過交換替代,損失以及取決于它的最終效用被轉移到性質可能十分不同的其它滿足上。(7)

    如果我們仔細地深入考察這個復雜之處,我們就會遇到最重要的理論問題之一:給定的物品的市場價格以及各人根據各自的不同需要和偏好對這些物品作出的主觀估價,與其財產和收入之間的關系。這里我只能簡單地指出,對這個問題的完全的解決需要細致的研究,這個研究是奧地利學派最先開展的,而且下面我將給出他們得出的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物品的價格或者“客觀價值”是買主和賣主根據最后效用定律作出的對于物品的不同的主觀評價的結果,而且,價格與“最后買主”的評價十分接近。眾所周知jevons和walras也得出了類似的價格定律。但是,他們的表述有嚴重的缺陷,而奧地利學派最先彌補了這些缺陷。奧地利學派最先找到了擺脫過去的理論——即價格取決于供給和需求——中的循環論證。無可置疑,一方面市場上的價格受到買主對物品的評估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同樣無可置疑,在許多情況下買主的評估也受到市場狀況的影響(例如,我的過冬外衣如果能在市場上用10元買到就比用20元才能買到時的最終效用要小);那些認為供需定律需要更加精確的心理學說明的理論家(8)通常都陷入了循環推理。他們或多或少明確地用個人的評價說明價格,而且反過來,用價格說明個人評價。當然,這樣的解決不可能是真正科學的。奧地利學派最先通過上述細致的研究從根本上揭示了實質。(9)

    物品的替代性的第二個有意思和困難的復雜之處是由于生產:也就是說只要有充足的時間,需要替代的物品可以被生產出來。正如上述情況中物品是被貨幣的使用替換的一樣,它們也可以直接被生產資料的轉化替代。但是,當然用于其它目的的生產資料就少了,而且和以前一樣,生產的必然的減少將被轉移到那些最易于放棄的被認為最沒有價值的那類物品上去。

    舉walras的例子(10):如果一個國家發現需要武器捍衛其榮譽或主權,它就會用原本用于其它不那么重要的物品的鐵生產武器。那么,生產武器給該國人民造成的后果就是他們損失了一些最不重要的器具;換句話說,損失落到生產武器所消耗的物質的最小效用或者最終效用上。

    這一論點同樣導致以某種形式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最重要的理論原理之一。這條原理就是,那些可以隨意地不費力地復制的東西的價值趨向于生產成本。這條原理其實是最終效用定律在給定的實際條件下的特殊情形。“生產成本”不過是物品或者其替代品被生產出來所需的材料的總和。如上所述,物品的價值是由它們的替代品的最終效用決定的,因此,只要替代品可以被隨意生產出來,產品的價值就必然與生產材料的最終效用和價值一致,或者如通常所說,與生產成本一致。

    關于這種一致性的最終原因,奧地利學派有一個與過去的理論頗不相同的理論。過去的理論把成本當成原因——而且是終及原因——而把產品的價值當成結果來說明成本與價值間的關系;它假定,說明物品的價值這個科學問題只有用作為“價值的最終決定”的成本說明才能令人滿意地解決。相反,奧地利學派相信這只是全部說明的一半,而且是比較容易的一半。成本等同于物品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當生產資料(燃料,機器,租金,勞動力)上漲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上漲;當生產資料的價值下降時并且由于此,成本也下降。因此,顯然必須首先說明生產資料的價值。有意思的是,當我們細致地貫徹說明時,它總是使我們看到,完成的產品的價值才是起因。這是因為,毫無疑問我們只有當生產資料能夠帶來有價值的產品時而且正是由于此我們才賦予生產資料較高的估價。因此,因果關系與過去的理論所說的正好相反。過去的理論把產品的價值作為結果加以說明,而把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原因,并且認為不必進一步說明。而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發現:第一,生產資料的價值首先需要說明;第二,做出了這一說明而且理清了復雜的關系之網后,人們最終發現生產資料的價值才是結果,而產品的價值才是原因。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論點許多讀者初看上去會覺得很奇怪。我在這里無法闡述它甚至無法澄清常見的一些誤解。我只提一點。在某些生產資料的真正因果關系出于某種理由顯而易見時,過去的理論也承認這條原理;例如,就表現為地租的土地使用的價值而言,adam smith指出土地產品的價格并不取決于地租的價格而是相反。同樣,沒有人會認為銅價昂貴是由于銅礦公司股票價格高昂;而是銅礦及其股票的價值在銅昂貴時也高昂。正如不可能一條河里的水會向山上流而另一條河的水向下流一樣,不同種類的生產資料中的因果關系也不會相反。定律對于一切生產資料都是相同的。區別僅僅在于,在某些生產資料的情形中真正的因果關系很容易看出來,而在另一些情形中,由于情況復雜,很難看出來。在那些欺騙性的假象導致相反的說明的情形中也確立定律是奧地利學派的重要貢獻之一。

    也許這正是最重要的。每個政治經濟學家都知道生產成本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起多大的作用——在生產理論中不亞于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在價值和價格理論中又不亞于在分配、租金、資本收益、國際貿易等等的理論中。可以放心地說,我們在說明經濟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重要現象時都被迫直接或間接地訴諸生產成本。而這里出現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用于說明其它現象的生產成本又在現象體系及其說明中處于什么地位呢?它是不是個所有其余的價值現象都圍繞著它轉動的固定的絕對的中心點?還是成本也就是生產資料的價值——雖然有種種矛盾的表象——是可變的、是被產品的價值決定的?

    這個問題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意義就像托勒密體系與哥白尼體系之爭對于天文學的意義一樣。每個小孩子都知道太陽和地球在相互轉動,但今天人們不必成為天文學家就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在產品的價值和生產資料的價值之間存在著同樣顯而易見不容置疑的關系。但是,任何想理解這一關系以及依賴于該關系的無數現象的人都必須知道是產品的價值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還是相反。任何想成為經濟學家的人都必須首先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迄今為止幾乎被普遍采納的折衷行不通。在科學體系中我們不能一會兒說地球繞太陽轉一會兒說太陽繞地球轉。因此,任何人要是希望主張生產成本是“價值的最終決定因素”可以繼續這么做;但是他會發現這么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我們將公正地期望他試圖說明源頭,用他的原理完滿一致地說明價值特別是生產資料的價值的現象。也許,如果他認真對待這一任務,他會發現困難重重。如果他自己發現不了這些困難,他也必須至少考慮其它人在同一深度上遇到的困難——他們正是由于這些困難最終轉而試圖根據相反的原理說明價值現象。無論如何,經濟學理論的這一部分今后將得到比從前多得多的細心和深刻的研究,除非我們的科學想接受長期以來十分經常加諸它的污蔑,即它是關于經濟事物的喧囂而不是真正的重要的科學。(11)

    成本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其實只是一個更加一般得多的問題——在生產同一個于我們有用的效用中的互有因果關系的物品的價值之間的關系的問題——的一個具體形式。能夠生產一件外衣的材料能夠提供的效用顯然等同于成品外衣將提供的效用。由此顯而易見,通過同一個效用對我們的處境產生影響的一個或者一些物品必然在價值上也處于規則的固定不變的關系。這一規則的關系最早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用清晰和全面的形式表達;它以前只是在“生產成本”的名義下以非常不令人滿意的方式得到過研究。然而,這個普遍的而且重要的命題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有意義的推論,卻從來沒有在關于成本問題的經濟學理論中得到任何關注。很常見,幾個物品同時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效用;例如,紙、筆和墨一起用于寫字;針和線用于縫紉;農具、種子、土地和勞動力一起用于糧食生產。menger把處于這些關系中的物品稱為“互補物”(complementary goods)。這就出現了一個既自然又困難的問題:這里的共同效用如何分配到各個互補要素上?什么定律決定每個要素的比例價值和價格?

    這個問題的命運迄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舊的理論根本沒有把它當作一般性問題,但卻被迫逐個決定潛在地取決于這個問題的許多具體問題。財產的分配的問題特別需要這樣的決定。鑒于好幾個生產要素——土地,資本,雇傭勞力,以及雇主本人的勞動——合作生產產品,因此各個要素應占價值的多少部分的問題顯然是上述一般問題的特殊情形。

那么,這些具體問題是怎么決定的呢?每個要素都由其自身決定,與別的要素無關,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是這樣的:如果要說明租金,那么租金就等于支付了生產費用之后給土地剩余的部分,這里的生產成本包括所有其它費用——資本,勞動力和經理人員的利潤。這里所有其它因素的作用都被認為是固定的或者已知的,而且土地被當作根據產品數量變化的剩余量撇在一旁。如果隨后在另一章里需要確定企業家的利潤,那么人們又假定,把所有其它要素支付了以后的剩余就是他的收入。這時候土地的租金又與勞動、資本等等一樣被視為固定的了,而企業家的利潤則被認為是隨著生產量上升或下降的可變量了。資本在第三章以完全一樣的方式被研究。ricardo說,資本家得到的是支付了工資后的剩余。似乎是為了嘲諷所有這些經典教條,最后,mr f.a. walker先生說勞動者得到的是支付了所有其它要素之后的剩余——面面俱到了。

    很容易看出這些陳述是循環論證,也很容易看出它們為什么如此。論者根本就沒有以一般的形式表述問題。他們有幾個未知量需要確定,他們沒有去抓住問題的關鍵探究普遍原理并且運用原理可以把共同的經濟后果分解為組成部分,而是回避基本問題——普遍原理的問題。他們把研究活動割裂開,并且在片面的研究中每次研究某個量時把其它量當成暫時已知的。他們無視這樣一個事實:僅僅幾頁前或幾頁后他們又把已知的當未知把未知當已知。

    古典學派之后是歷史學派。如人們經常所見,他們采取可疑的傲慢態度,并且聲稱他們沒能力解決的問題是不可解的。例如,他們認為一般而言不可能說一個雕像的價值有百分之多少來自雕塑者百分之多少來自大理石。

    其實,只要正確地表述這個問題,即如果我們希望分離經濟的而不是物理的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就可解了。它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合乎理性的企業中都被農業或工業企業家解決了;而理論只要正確地仔細地反映現實就能夠發現理論答案。最終效用理論在這方面最為直截了當。這是老調重彈。只要正確地觀察每個組成部分的最終效用,或者說每個組成部分的存在或不存在會添加或減少什么效用,只要如此研究下去就自然而然地解決據說不可解的問題。奧地利學派最早作出這方面的努力。menger和本文作者以theorie der komplementaren guter(互補物品理論)為題討論了這個問題;wieser以theorie der zurechnung(貢獻理論)為題討論了同一個問題。尤其是后者,以令人欽佩的方式表明了應如何提出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menger在我看來則是興高采烈地指出解決的方法(12)。

    我曾稱互補物品定律為成本定律的逆定律。前者澄清了從同時的起因——幾個因素產生同一個效用時的同時合作——中產生的價值,而成本定律則說明了從時間和因果關系順序——從接續的幾個因素的因果依賴性——中產生的價值。“通過前者,由協作的要素的相互的價值關系組成的復雜的網的網眼——這么說吧,網眼的長度和寬度——就被澄清了;而通過后者我們澄清了網眼的深度;但是兩個過程都符合無所不包的最終效用定律,兩個定律都不過是對于特定問題的特定應用。”(13)

    做了這些準備之后,奧地利學派最終處理分配問題。這里他們不過是把一般的理論定律應用于一系列特殊的問題,而這些一般定律是通過漫長的但卓有成效的準備工作為人所知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都是生產的互補因素。它們的價格,或者說租金、工資和利率,都由那些決定生產資料的價值的定律和互補物品的定律的結合直接得出。奧地利學派關于這些問題的特定觀點我這里就不敘述了。即使我想,我也做不到在這篇文章中對他們的結論給出任何恰當的陳述,更不必說展開了;我將僅限于給出對他們論述的問題以及——如果可能——他們的工作所賴的精神的簡要敘述。因此,我將僅僅簡要地指出,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全面的資本理論(14),在其中他們構建了新的工資理論(15),此外還重新解決了企業家利潤(16)和租金(17)的問題。借助于最終效用理論,最后提到的那個問題得到了簡單容易的解答,它證實了ricardo的理論的實際結論并且在許多細節上都論證得更加細致了。

    當然,決非最終效用定律的所有可能的應用都作出了。說它們剛剛開始更正確。這里我可以順便提一下,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試圖將該定律運用于金融領域(18),另一些人則運用于法學的某些困難又深刻的問題(19)。

[nextpage]

   最后,與進一步的研究有關的是,人們克服了巨大的困難改進了科學必需的工具以澄清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如經常所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在一個看上去極為平常簡單的領域作出了極大的改進和更正,而關于這個領域,幾個國家的文獻——例如英國的文獻——很少論及。我指的是經濟品(economic goods)的概念。menger交給經濟科學一個邏輯工具,這就是既簡單又富有啟發的物品替代(guterordnungen)的概念(20),這個概念在所有未來的研究中都有用。本文作者特別致力于分析一個似乎最簡單但卻是最模糊和誤用的概念:物品的用途(gebrauch der guter)的概念(21)。

    相反,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剛剛開始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討論(22)。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經濟生活的實際需求,更不意味著他們不想把他們的抽象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事實正好相反。但是只有先建好房子才能布置房間,而只要我們仍忙于建立理論的框架,我們就不必投身于同樣消耗時間的大量的實際問題。我們對于這些問題有我們的觀點,我們講授它們,但我們目前所寫的文章幾乎全部都是關于理論問題的,因為這些問題不僅是基本問題,而且歷史學派對他們的長期無視還必須得到彌補。

    那么,說這許多到底有什么意義呢?一些人談論關于商品、價值、成本、資本和其它問題對于經濟科學本身有意味著什么呢?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由于我本人屬于被討論的這群人,我感到有些尷尬。因此,我必須限于陳述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作為整體是什么樣的人,正在試圖做什么;而其它人可以判斷他們是否成功。

    他們苦苦追求的是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復興。舊的古典理論,雖然在當時很值得景仰,卻只是一些相互間關系不明確的而且與人類科學的基本原理之間的關系也不明確的一些片段認識。我們的知識最多只能是修補,而且永遠將是如此。但就古典理論而言這個特征尤為顯著。先輩天才的洞察使他們發現了紛雜的經濟現象中的一些規律,而且,雖然困難重重,他們也試圖理解這些規律。而且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地從表面深入到了原理中。但在某個深度之外,他們無一例外地迷失了方向。無疑,古典經濟學家清楚地知道他們的所有的說明必須被追溯到哪一點——人們對其自身利益的關注,這種關注并沒有受到利它動機的干擾,仍然是所有經濟行動的最終的驅動力量。但是由于說明的中間項——人們在確定產品的價格、工資、租金等等時的實際行為應該與對效用的關注的基本動機正是通過這一中間項聯系起來——的某個狀況,這個中間項一直是錯誤的。這個狀況是這樣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只和物品打交道;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我們必須與物品還有我們——通過交換、合作等等方式——獲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的人。當我們成功地表明我們的處境與物質產品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我們對待我們的處境的態度要求我們如何對待這些物質產品時,與世隔絕的人的經濟就得到說明了。而為了說明現代經濟,顯然需要兩個過程:第一,和與世隔絕的人經濟的情形一樣,我們必須理解我們的利益與外在物品的關系;第二,我們必須試圖理解當我們的利益與其它人的利益糾纏在一起時我們據以追求我們的利益的定律。

    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第二個過程不復雜——古典經濟學家也不會。但是他們嚴重低估了第一個過程的困難。他們認為人與外部物品的關系沒有什么需要說明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沒有什么需要決定的。人們需要物品滿足其欲望;人們想得到物品,并且根據他們的效用賦予其不同的使用價值。這就是古典經濟學家關于人與物品的關系所知道的和教導的。盡管交換價值從adam smith到macvane先生的時代一直被廣泛地討論和說明,但人們通常不考慮使用價值,而且經常還說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無關。

    但事實是人與物品的關系決不是這么簡單和單一。最終效用的現論在生產成本、互補物品等方面的應用表明我們的境況與物品的關系可能有無窮的方面,而所有這些方面都對于我們是否用該物品交換其它物品有影響。古典理論的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缺陷正在這里;它試圖表明我們在與其它人的關系中如何追求我們的物質利益,但它卻未能徹底地理解利益概念本身。自然這些說明的嘗試都是不連貫的。說明的兩個過程必須像機器的兩個齒輪一樣匹配。但是,由于古典經濟學家對第一個齒輪的形狀和嵌齒應該是怎樣一無所知,他們當然無法正確地構造第二個齒輪。因此,在一定的深度以外,他們的說明就都成為一些陳辭濫調了,而且這些說明在其推廣中是錯誤的。

這就是理論的復興的必然的出發點,而且由于jevons及其追隨者以及奧地利學派的努力,復興已經開始了。對于一切復雜的經濟學說明必然最終導致的經濟學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那部分,我們必須用真正的科學研究取代不夠專業的只言片語。如果我們想正確地理解發達的經濟秩序的全貌,我們必須細致地研究局部。這是一切科學都或遲或早達到的轉折點。我們開始時毫無例外地總是考察最重要的和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忽略細微的日常現象。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宏觀世界的復雜和不解之謎在最小的顯然也是最簡單的要素上以更加奇特的方式發生——這時我們明白我們必須在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發現理解宏觀想象的鑰匙。物理學家最早研究天體的運動;今天他們卻最多地致力于分子和原子理論,而且我們現在在自然科學中最寄希望于化學的細節帶來通向對于整個科學的最終理解的重要進展。在有機世界中,最高度發達的最龐大的有機體一度引起人們的最大興趣。今天,人們感興趣的是最簡單的微生物。我們研究細胞和阿米巴蟲的結構,到處尋找細菌。我確信在經濟學理論中也是如此。最終效用理論的意義不在于它比眾多的其它的早期的價值理論更加正確,而在于它標志著對經濟現象科學中的那個關鍵的轉折點的逼近。它表明了在表面上看來簡單的人與外在物品的關系中存在極為復雜的關系;這些復雜的關系背后存在不變的定律,發現這些定律需要研究者付出心血;但在發現過程中,對人在與它人的經濟關系中的行為的研究也就大部分完成了。屋里點亮的蠟燭照亮了屋外。

    當然,對于許多自稱為政治經濟學家的人來說,發現在他們一直辛勤耕耘的領域之外要增加一個新的領域——一個廣闊的而且需要大量勞動的領域——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吃驚、不便和不快。一直以來用“供應和需求”或者“成本”的陳詞濫調說明價格現象多么方便啊!現在,突然間,這些支柱倒塌了,我們被迫大大深化基礎,而這需要大量艱苦的勞動。

    不論是否不便,我們的唯一選擇是做那些前輩們忽略了的工作。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熟視無睹是情有可原的。在他們那個時代,一切都是新的和未被發現的,隨便在哪里做科學研究都會帶來豐碩的結果。但現在不同了。首先,我們是后來者而不是先驅者,我們沒有先驅者的優勢:要求更高了。如果我們不想繼續落后于其它科學,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學科中引進我們現在還不具備的嚴格的規范。我們千萬不可洋洋得意。當然,每門科學中隨時都可能有錯誤和遺漏發生;但是我們的“體系”仍然充斥著陳腐的膚淺的錯誤,這類錯誤隨處可見是一門科學處于原始階段的確鑿標志。我們的研究在觸及實質之前就迷失在煙霧之中;我們的研究在遇到困難時立即變得空洞無物;最重要的問題甚至還沒有被表述;我們毫不掩飾地循環論證;不僅在同一體系中,甚至在同一章節中,都有關于同一個問題的相互矛盾的理論;我們被混亂模糊的術語引向顯而易見的錯誤和誤解——這一切失誤在我們的科學中頻繁發生,幾乎成了特征了。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其它科學的遵守嚴格規范的代表人物懷著遺憾看待許多政治經濟學的著名著作,并且否認政治經濟學具有真正科學的性質。

    這種狀況必須而且應該改變。在過去40年間主宰了整個德國的歷史學派在這方面沒有做任何事。相反,由于它對“抽象”推理的盲目恐懼以及它的廉價的懷疑——它在經濟學的幾乎每一個重要方面都宣稱問題是“不可解的”而且發現科學定律的努力是毫無希望的——,它一直極大地阻撓了這方面的微薄努力。我并沒有忽視他們在在提供經驗數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未來將公正地表明他們如何出于片面的熱情在一方面做了許多而在另一方面損害了許多。

    但是古典學派和歷史學派忽略了的奧地利學派今天正在努力完成。他們在戰斗中并不孤立。在英國,自從jevons以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同事和追隨者正在進行他開創的與奧地利學派相似的研究;而全世界有很多的研究者由于受到jevons和奧地利學派的激勵,最近都接受了新思想。荷蘭文的文獻幾乎完全是這類研究;它們在法國、丹麥和瑞典也開始為人接受。他們在意大利和美國的文獻中逐日傳播;甚至在歷史學派的老巢德國,新思想一寸一寸地在與歷史學派的抵抗斗爭中奪取著陣地,現在已經占據了強大又有影響的地位。

    難道這個有如此的吸引力的趨勢只是個錯誤嗎?難道它不是來源于經濟學的需要并且滿足了這個需要嗎?這個需要長期被錯誤的方法壓制,但最終人們依然感覺得到——這就是對真正的科學深度的需要。

notes:

1. menger, 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1883; die irrthumer des historismus in der deutschen nationaokonomie, 1884; grundzuge einer classification d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in conrad's jahrbuh fur nationalokonomie und statistik, n.f., vol. xix, 1889; sax, das wesen und die aufgabe der nationalokonomie, 1884; philippovich, ueber aufgabe und methode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1886; bohm-bawerk, grundzuge der theorie des wirschaftlichen guterwerths, in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iii, 1886, pp. 480, et seq.; review of brentano's classische nationalokonomie in the gottinger gelehrten anzeigen, 1-6, 1889; review of schmoller's litteraturgeschichte in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x, translated 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vol. 1, no. 2, october 1890.

2. entwickelung der gosetze des menschlichen verkehrs.

3.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871, 2nd, ed., 1879.

4. grundsatze der volkswirthschafslehre, 1871.

5. elements d'economie politique pure, 1874.

6. "philosophy of value" in the new englander, july, 1881. professor clark was not then familiar, as he tells me, with the works of jevons and menger.

7. bohm-bawerk, grundzuge, pp. 38 and 49;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1889, pp. 46 et seq.

8. as for example in germany, the highest authority on the theory of price, hermann; cf. bohm-bawerk, grundzuge, pp. 516, 527.

9. austrian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of price; menger, grundsatze de volkswirtschaftslehre, p. 142, et seq., bohm-bawerk, grunzuge der theorie des wirschaftlichen guterwerths, part ii,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iii, p. 477 et seq., and on the point touched upon in the text, especially, p. 516;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37 et seq.; sax, grundlegung der theoretischen  staatswirtschaft, 1887, pp. 276 et seq., zucherkandl, zurtheorie des preises, 1889. i will not lose this opportunity to refer to the excellent account given by dr james

bonar, some years ago, of the austrial economists and their views of value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oct. 1888.

10. der naturliche werth, p. 170

11. austrian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 of cost and value; menger, grundsatze, pp. 123 et seq.; weiser, ueber den ursprung und die hauptgesetze des wirtschaftlichen werthes, 1884, pp. 139 et seq.;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164 et seq.; bohm-bawerk,

grundsuge, pp. 61 et seq., 534 et seq.; positive theorie des kapitals, 1889, pp. 189 et seq., 234 et seq.

12. menger, grundstze, pp. 138 et seq. bohm-bawerk, grundzuge, part i, pp. 56 et seq., positive theorie, pp. 178 et seq.;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67 et seq.

13.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 201.

14. bohm-bawerk, kapital und kapitalzins: i. geschichte und kritik der kapitalisinstheorien, 1884.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 preface by w. smart, 1890] ii. positive theorie des kapitales, 1889; differing from the older teaching of menger's grundsatze, pp. 143 et seq.

15.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assim, and pp. 450-452.

16. mataja, der unternehmergewinn, 1884; gross, die lehre vom unternehmergewinn, 1884.

17. menger, grundsatze, pp. 133 et seq.; wieser, der naturlichte werth, pp. 112 et seq.; bohm-bawerk, positive theorie, pp. 380 et seq.

18. robert meyer, die principien der gerechten besteuerung, 1884; sax, grundlegung, 1887; wieser, der naturliche werth, pp. 209 et seq.

19. mataja, das recht des schadenersatzes, 1888; seidler, "die geldstrafe vom volkswirtschaftlichen und sozialpolitischen gesichtspunkt" conrad's jahrbuch, n.f., vol. xx, 1890.

20. menger, grundsatze, pp. 8 et seq.

第6篇

何謂“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當蒸汽機變成了機器,通過煤(物質)的燃燒轉換成熱能(能量),機器代替了動物和人類的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很多倍。我們也許看到了紡織、煉鐵、煉鋼,但是我們卻沒關注的是蒸汽機依然可以帶動很多應用領域,使印刷業也實現了機械化。當印刷業機械化以后,人類才第一次出現了書和報紙的大量出版與發行,自從有了報紙,新聞才成為一種現實;自從有了書,知識才得以廣泛的傳播和傳承,所以印刷業導致的出版業實際上是蒸汽機背后的另一件重要的事。過去這兩件事沒有被聯系起來,而在今天看來,把信息和能量放在一起才形成了真正改變人類社會的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雖然是內燃機,其實背后還有對人類社會改變巨大的電子信息業,這就再一次把能量和信息連在了一起。

現在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如何把互聯網(信息)和再生能源(能量)聯系在一起。那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前兩次有什么不同?前兩次工業革命,無論是蒸汽機還是內燃機,背后無論是燒煤還是燒石油,都是石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不能持續發展下去。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是海量的、無限的,但能源卻是有限的,當能源可以再生的時候,能源和信息就都變得無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可持續了,所以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以這樣的概念來定義的。

以新思維理解新變化

為什么大家覺得第三次工業革命會對經濟、政治、社會引起一場巨大變化,雖然是工業自身的變化,但是它引發了整個社會發展的革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思維中,新的經濟學要立足于熱力學,不能再以牛頓力學作為方法論。

牛頓是用數學方法來討論機械運動,象過去的傳統型學者們都采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存在本質和世界運行的方式一樣,亞當?斯密也希望用經典物理學的這種數學確定性來論證其對市場經濟的思考。他認為,正如整個世界一樣,市場一旦處于運行的狀態,就會象一個精準的機械鐘一樣自動運行。上帝是整個宇宙的推動者,而人天生的利己性則是市場的動力所在。萬有引力定律統治了整個宇宙,“一只看不見的手”則在控制整個市場。但是,以經典力學理論解釋市場運行機制的問題,對理解經濟活動的本質并沒有太大幫助,也不足以成為支撐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因為牛頓力學是建立在相互獨立的個體物質基礎上,并未考慮時間發展和過程的概念。實際上,當能量守恒定律將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統一起來之后,經濟學才有了一個可以精確描述經濟活動的科學基礎。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的數量是守恒的,但其質量并不守恒。能量總是由熱處轉移到冷處,從一個集中、有秩序的形態轉變成分散和紊亂的形態,也就是熵增加的方向。所以能量永遠自發地朝著質量越來越低的方向發展,變得越來越不能使用。

依據熱力學定律,經濟活動只能是從環境中借用低熵的能源,并將其轉化成為暫時性、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在轉換過程中,散失到環境中的能量價值要比生產出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大得多。

這就涉及我們對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理解問題,傳統經濟學所指的生產率和經濟增長是衡量固定投入下的產出比率,投入僅僅是資本和勞動力。可是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國家的實際增長率分析中,人均資本投入只能解釋經濟增長的14%,剩余的86%卻無法解釋。這也就是說,鑒于熱力效率在生產率和經濟增長上的決定作用,在過去30年的產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能源的86%都被浪費掉了。這就與生物學家解釋生物進食的過程一樣,由于80%~90%的能量被浪費了,或以熱的形式散失到環境中,所以只有10%~20%的能量被生物真正攝入。這是因為將能量從一個生物轉移到另一個生物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就造成了能量的損失。所以,生物若要維持生命,就必須從環境中汲取負熵,這就是生命體熱力學過程的本質。可見,現在經濟學家需要反思GDP的計算方法。我國當前多地區的霧霾天氣也再次證明了這個問題,GDP的發展帶來的是對環境的危害,人類在發展經濟發展工業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污染。生產率必須從熱力效率和熵影響兩個方面進行衡量。

此外,財富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對傳統經濟學而言,沒有什么比產權關系更為神圣了。基于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核心的前提是若干基于人性的假設,但是,將私有財產的獲得視為人的天性,卻并非特定通訊/能源模式下的社會傾向。因為網絡社交空間對經典經濟學人性自私、逐利的基本假設提出了嚴重的挑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通信和新能源模式帶來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對人性驅動的解釋――對社會性的需求和集體性的尋求。這樣一來,傳統的財產觀念――鼓勵獲取物質財富和獨占、排他的權利,被全新的通過社交網絡同他人分享經驗的財產觀所取代。在分散、合作型的經濟中,進入全球社交網絡的權利與在國家市場上擁有私人財富的權利變得同等重要。

變化,將是全方位的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的發展,扁平式的經濟模式日益成熟,傳統資本主義的核心信條也發生了動搖。社會資本的積累與金融資本的積累同等重要、富有價值。因為當經濟日益扁平化、分散化,對等關系逐漸取代了自由交換,企業獲利的本質也發生了變化。

如果真的把能源變得像互聯網一樣可以上傳、下載,那又會怎么樣?網絡和單向的能源供應不一樣,目前我們的能源供應就像看電視一樣,是單向接收。現在的網絡電視已經從被動接收變成主動定制,你想看什么看什么,而不是播放什么你看什么。在能源網絡中,私人的財富并不能起決定作用,只有在這個社會網絡上,能源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政治、生活、經濟都要發生變化。

在這個分散、扁平化、合作式的經濟社會里,未來不僅信息和能量我們可以掌握并發送,甚至可以在家里進行制造,3D打印機就可以實現這一切。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數字制造是前沿技術,3D打印只是個符號,3D打印背后真正的東西是什么呢?中文叫“增材”制造,英語是additive,就是“添加”的意思。過去制造就是進行“削減”(subtractive)――切削加工,現在希望多做“添加式”加工,因為“添加式”加工節省材料。舉個例子,航空工業制造飛機機翼的帶筋壁板,使用的鋁合金材料,把其中98%很昂貴的材料加削成鋁屑鐵屑,當垃圾處理掉,只剩下2%是有用的工件,這就是“削減式”加工。反過來,最近用碳纖維制作的機翼的帶筋壁板,就是“添加式”的制造而不是“削減式”的制造,對原材料的節省和加工效率翻了幾十倍。發動機的單晶葉片是靠金屬單晶生長而成,這更是“添加式”制造。其實鑄造也是添加式,鑄造雖然不需要切削,但是鑄造要做模子,而做模子很花錢,數字制造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數字模子”,相當于在用計算機控制進行鑄造。實際上碳纖維、電子束堆積及激光堆積都已經在我們自己的材料上使用,效率很高很節省。

我認為,對任何新鮮事物都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需開放的態度和深入的理解,所以將來也不見得是“添加式”加工一統天下,“切削式”加工也可以照樣存在,因為都有需要,要視具體需要而用,怎么把兩者合理地結合利用,值得我們積極探索和實踐。3D打印僅僅是分散式制造的一個方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和理解還需要我們持續地學習、理解和探索。

第7篇

現在成為時尚而流行的網絡經濟或網絡經濟學,就其內容而言,實際上是互聯網經濟(Internet Economy) 或互聯網經濟學(Internet Economics)。網絡經濟就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經濟活動,這種網絡經濟是經濟網絡化的必然結果。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網絡經濟有著許多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點,有些特點甚至與傳統經濟背道而馳。

自我膨脹性。網絡經濟的自我膨脹性突出表現在摩爾定律(Moore’s Law)、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 Law)、 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以及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四大定律上。其中根據馬太效應,在可預見的未來,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降,費用的走勢呈現出“漸進曲線”(Asympototic Curve)的規律,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這個定律也為下文所論述的“免費”這一網絡經濟下的商業模式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邊際收益遞增規律。邊際效益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會顯現出不同的增減趨勢。在工業社會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邊際效益遞減是普遍規律,因為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與此相反,網絡經濟卻顯現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增性。

(1)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信息網絡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二是信息傳遞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及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部分的邊際成本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顯遞減趨勢。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收集、處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呈下降趨勢。因此,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則隨之緩慢遞減,但網絡的收益卻隨入網人數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2)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在網絡經濟中,對信息的投資不僅可以獲得一般的投資報酬,還可以獲得信息累積的增值報酬。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網絡能夠發揮特殊功能,把零散而無序的大量資料、數據、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從而形成有序的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為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信息使用具有傳遞效應。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舉例來說,一條技術信息能將以任意的規模在生產中加以運用。這就是說,在信息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

外部經濟性。一般的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獨立的決策締結的一種契約,契約履行產生的后果卻往往會影響到締約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個體或群體)。契約履行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可好可壞,分別稱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非經濟性。通常情況下,工業經濟帶來的主要是外部非經濟性,如工業“三廢”,而網絡經濟則主要表現為外部經濟性。正如凱文•凱利提出的“級數比加法重要”的法則一樣,網絡形成的是自我增強的虛擬循環。增加了成員就增加了價值,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的成員。形成螺旋型優勢。

直接性。由于網絡的發展,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處于網絡端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結合以上的分析和管理經濟學知識,可以看出網絡經濟從理論上雖然與傳統經濟學理論有相符合的地方,但是也有向傳統經濟理論提出的挑戰。首先,網絡經濟學遵循了學習效應和范圍經濟。學習效應是指企業的工人,技術人員,經理等人員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可以積累產品生產、技術設計以及管理工作經驗,從而通過增加產量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對于依靠知識和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經濟主體---網絡企業,隨著技術的更新和完善其建立網絡平臺的成本也會逐漸降低。范圍經濟是指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當網絡企業在同一網絡平臺上提供一種以上的服務時,因每種服務有著關聯成本而范圍經濟出現。其次,網絡經濟學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的邊際收益遞減和規模經濟提出了挑戰。上一標題中已經對網絡經濟中邊際收益遞增的規律進行了一些闡述;而規模經濟指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事實。對于網絡經濟來說,傳統經濟所倡導的擴大產能、增加產量而降低成本并不是提高經濟效益、優化資源配置的唯一途徑。在Google的例子中將詳細闡述。與傳統經濟學相比,網絡經濟學的最主要的差異就在于“免費”這一特殊的商業模式。以上闡述的網絡經濟學的各種特點成為了“免費”商業模式建立并實行的理論基礎。下面以全球搜索引擎領導者Google為例,更細致地對網絡經濟下“免費”這一商業模式進行探討。

以Google為例解讀網絡經濟下的免費商業模式

Google作為世界第一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向全世界上億用戶提供免費的搜索服務和其他網絡服務。在網絡經濟下,“免費”這種商業模式從何而來?Google這樣互聯網時代典型的公司如何盈利呢?真的存在“免費”的商業模式嗎?

結合上述“網絡經濟的特點和‘免費’商業模式的產生”中的闡述和分析,Google公司所構建的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會隨著其網絡用戶的增加而減少。網絡平臺不同于傳統行業中生產要素的投入,網絡用戶的增多并不會使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有所上升;有研究表明,網絡的收益會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現指數增長;因此,信息網絡的總收益不斷上升的同時平均成本在下降,產生了上文中提到的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其次,根據美國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的預測,通訊費用將無限趨近于零。再次,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作為主要資源的知識與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點,新信息技術把產品多樣化的成本推向零。這些為Google等網絡公司盈利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與可能。

那么Google公司又是如何創造收入的呢?從Google公司的年報可以看出,其98%的營業收入來自點擊付費廣告,而這個比例高于同類競爭對手,如雅虎搜索營業收入中只有68%來自點擊付費廣告。這種模式的好處使得成本轉嫁給了需要做廣告的企業,不僅網站的使用者不用花費任何成本,還能享受到個性化服務。轉嫁成本是互聯網行業常用的商業模式,也是互聯網能夠在全球掀起產業革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提品和服務的Google并不是這條產業鏈的起點,他們通過成本轉嫁和需要做廣告的企業的廣告競價來賺取收入,以維持公司的盈利。由于廣告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例過高,為了保持盈利性和增長性,Google就必須不斷完善其服務并將其服務擴展到與一般搜索業務相關的一切業務。而由于標題一中提到的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和范圍經濟的存在,Google不斷吸引更多網絡用戶、擴大容量、向其他網絡服務延伸也成為了可能和必然。Google的搜索服務除了提供網頁圖片等一般搜索之外還提供學術、財經等專業搜索。另外,除了提供搜索引擎服務之外,Google還提供電子郵件、協作平臺等服務。這些除搜索以外的網絡服務都是在Google的網站平臺上搭建的,因此Google的這種系統操作平臺的想法符合范圍經濟理論,即由于有著關聯成本,Google的電子郵件、協作平臺等服務不必另外建設,利用Google現有的資源即可完成搭建。

根據Google公司的戰略發展意圖,Google將會利用網絡經濟的特點和范圍經濟理論建成Google的網絡操作平臺,而搜索引擎仍然是其核心的優勢業務,廣告仍是其收入主要來源。

第8篇

摘要: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與傳統經濟相比,網絡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滲透性,自我膨脹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外部經濟性,可持續性和直接性。本文對此進行了探析。

網絡經濟是20世紀末在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的全新的經濟形態,它引發了一場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對當今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產生了并且仍在繼續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客觀分析、把握網絡經濟的特征,對于我國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良性互動、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有著重大的意義。

1.快捷性 消除時空差距是互聯網使世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之一。首先,互聯網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地區界限,被網絡連為一體,使整個世界緊密聯系起來,把地球變成為一個“村落”。在網絡上,不分種族、民族、國家、職業和社會地位、人們可以自由地交流、漫游,以此來溝通信息,人們對空間的依附性大大減小。其次,信啟、網突破了時間的約束,使人們的信息傳輸、經濟往來可以在更小的時間跨度上進行。網絡經濟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經濟活動更少受到時間因素制約。再次,網絡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現代信息網絡可用光速傳輸信息,網絡經濟以接近于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節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說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設計的年代,那么,21世紀的頭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時代。因此,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應是對市場變化發展高度靈敏的“即時經濟”或“實時運作經濟”。最后,網絡經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全球化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離變得無關緊要,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對空間因素的制約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強。

2.高滲透性 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第一、第二產業擴張,使三大產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三大產業分類法也受到了挑戰。為此,學術界提出了“第四產業”的概念,用以涵蓋廣義的信息產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波拉持在1977年發表的《信息經濟:定義和測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產業部門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并把信息業按其產品或服務是否在市場上直接出售,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第一信息部門包含現在市場中生產和銷售信息機械或信息服務的全部產業,諸如計算機制造、電子通訊、印刷、大眾傳播、廣告宣傳、會計、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門包括公共、官方機構的大部分和私人企業中的管理部門。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門的企業在內部生產并由內部消費的各種信息服務,也屬于第二信息部門。從以上產業分類可以看出,作為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產業已經廣泛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去了。對于諸如商業、銀行業、傳媒業、制造業等傳統產業來說,迅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產業內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一種必然選擇。不僅如此,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還催生了一些新興的“邊緣產業”,如光學電子產業、醫療電子器械產業、航空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等。以汽車電子產業為例,汽車電子裝置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70年代中后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80年代已經形成了統稱汽車電子化的高技術產業。可以說,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產業間的相互結合和發展新產業的速度大大提高。

3.自我膨脹性 網絡經濟的自我膨脹性突出表現在四大定律上:一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這一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命名的。1965年,摩爾預測到單片硅芯片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而與此同時,價格則減半。實踐證明,30多年來,這一預測一直比較準確,預計在未來仍有較長時間的適用期。估計到2010年,一臺普通電腦的運算能力是1975年時一臺普通電腦的1000萬倍。二是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 Law),按照此法則,網絡經濟的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這說明網絡產生和帶來的效益將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互聯網的用戶大約每隔半年就會增加1倍,而互聯網的通信每隔100天就會韶一番。目前全世界的網絡用戶已達到3.5億,預計4年內就將飚升到10億。這種大爆炸性的持續增長必然會帶來網絡價值的飛漲。這正是凱文·凱利所說的“傳真效應”,即“在網絡經濟中,東西越充足,價值就越大”。三是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在網絡經濟中,由于人們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性,在一定條件下,優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不斷加劇而自行強化,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壟斷局面。馬太效應反映了網絡經濟時代企業競爭中一個重要因素——主流化。“非摩擦的基本規律其實很簡單——你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你獲利就越多,也就是說,富者越富。”Compuserve和AOL是美國的兩家聯機服務供應商,1995年之前,Compuserve占有市場較大份額,在相互競爭中占有優勢。而從1995年開始,AOL采取主流化策略,向消費者贈送數百萬份PC機桌面軟件,“閃電般地占領了市場”,迅速趕超了Comuserve公司。四是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據美國激進的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未來10年),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隨著通訊能力的不斷提高,吉爾德斷言,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躍,費用的走勢呈現出“漸進曲線”(Asympototic Curve)的規律,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網絡經濟的四大定律不僅展示了網絡經濟自我膨脹的規模與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內在的規律。

4.邊際效益遞增性 邊際效益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會顯現出不同的增減趨勢。在工業社會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邊際效益遞減是普遍規律,因為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與此相反,網絡經濟卻顯現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增性。(1)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信息網絡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二是信息傳遞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及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部分的邊際成本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顯遞減趨勢。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收集、處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呈下降趨勢。因此,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則隨之緩慢遞減,但網絡的收益卻隨入網人數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2)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在網絡經濟中,對信息的投資不僅可以獲得一般的投資報酬,還可以獲得信息累積的增值報酬。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網絡能夠發揮特殊功能,把零散而無序的大量資料、數據、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從而形成有序的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為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信息使用具有傳遞效應。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舉例來說,一條技術信息能將以任意的規模在生產中加以運用。這就是說,在信息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

5.外部經濟性 一般的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獨立的決策締結的一種契約,這種契約只對締約雙方有約束力而并不涉及或影響其它市場主體的利益。但在某些情況下,契約履行產生的后果卻往往會影響到締約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個體或群體)。這些與契約無關的卻又受到影響的經濟主體,可統稱為外部,它們所受到的影響就被稱為外部效應。契約履行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可好可壞,分別稱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非經濟性。通常情況下,工業經濟帶來的主要是外部非經濟性,如工業“三廢”,而網絡經濟則主要表現為外部經濟性。正如凱文·凱利提出的“級數比加法重要”的法則一樣,網絡形成的是自我增強的虛擬循環。增加了成員就增加了價值,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的成員。形成螺旋型優勢。“一個電話系統的總價值屬于各個電話公司及其資產的內部總價值之和,屬于外部更大的電話網絡本身”,網絡成為“特別有效的外部價值資源”。

6.可持續性 網絡經濟是一種特定信息網絡經濟或信息網絡經濟學,它與信息經濟或信息經濟學有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是特殊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講,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知識已成為所有創造財富所必需的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知識正在成為一切有形資源的最終替代”,正是知識與信息的特性使網絡經濟具有了可持續性。信息與知識具有可分享性,這一特點與實物顯然不同。一般實物商品交易后,出售者就失去了實物,而信息、知識交易后,出售信息的人并沒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購買者共享信息與知識的局面。現在,特別是在錄音、錄像、復制、電子計算機、網絡傳統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信息的再生能力很強,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作為主要資源的知識與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點,正如托夫勒指出的:“土地、勞動、原材料,或許還有資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資源,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新信息技術把產品多樣化的成本推向零,并且降低了曾經是至關重要的規模經濟的重要性。”網絡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絕傳統工業生產對有形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危害,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直接性 由于網絡的發展,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處于網絡端點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解釋網絡經濟帶來的諸多傳統經濟理論不能解釋的經濟現象,姜奇乎先生提出了“直接經濟”理論。他認為,如果說物物交換是最原始的直接經濟,那么,當今的新經濟則是建立在網絡上的更高層次的宜接經濟,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它是經濟形態的一次回歸,即農業經濟(直接經濟)一工業經濟(迂回經濟)一網絡經濟(直接經濟)。直接經濟理論主張網絡經濟應將工業經濟中迂回曲折的各種路徑重新拉直,縮短中間環節。信息網絡化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突破傳統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對經濟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則的初步構建,并對信息流、物流、資本流之間的關系進行歷史性重構,壓縮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第9篇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非理性;偏好

一、引言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一基本假設規定了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致力于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在經濟生活中,每一個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都是利己的,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理性的人”。主流經濟學對于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是建立在假設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追求效用最大化之上的,以此為基礎就產生了人們所熟知的效用論、偏好的一致性和有序性等經典經濟學理論。但是,由于人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是要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他人和社會環境等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人的經濟行為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由于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現實中一些“非理性”的經濟現象無法做出充分的解釋,一些經濟學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致力于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也就應運而生。

二、發展歷程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人類心理與經濟行為的關系。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活動對于經濟活動的影響,諸如利他主義、公平、損失厭惡、過度自信、自我控制等都在其著作中有所闡述,特別是利他主義。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天性就是自私的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控制自己自私的感情和行為,要發揚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這樣才能保證和維持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運行。除此之外,邊沁等人也注意到了心理活動在人的經濟行為中產生的作用。他認為,面對選擇,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也就是心理滿足的程度,心理滿足程度的大小決定著選擇的績效。當經濟學說發展到了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了心理因素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這一思想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尤其得到了發展。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概念就包含著主觀因素對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同時凱恩斯的投資行為會受到群體因素的影響的理論對于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認為市場的波動會受到群體的樂觀或悲觀情緒的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在前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經濟學的萌芽開始產生。經濟學家開始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到對經濟現象的研究當中去。在這期間,西蒙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認為是早期行為經濟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由于客觀條件及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非完全的,因而,人做出的往往是最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的決策。這一理論已經向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而喬治卡托納甚至對“理性人”這一公理化假設提出了有力的批評,他強調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研究人的心理因素之上,因為人的內在動機決定了人的行為。此后,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行為經濟學開始興起。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著手聯合起來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貝克爾在其《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提到,經濟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經濟研究的領域業已囊括人的全部行為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的階段。他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對少數民族歧視、競爭與民主、犯罪與懲罰、家庭和婚姻等看似與經濟學無關的社會現象做出了解釋,他的成就也正是在于此。他運用經濟學及心理學的理論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查德•泰勒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泰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并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主流經濟學強調人是純理性的“理性人”,“理性人”做出的理性選擇形成了有效市場;而以泰勒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者則認為人根本就不是“理性人”,而是“社會人”,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選擇,人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作為選擇設計者在現實中建立一個選擇的框架體系以便促進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投身到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和觀點,諸如戴維•萊布森和馬修•拉賓描述了有關人和金錢之間存在的一種“反常現象”,即在儲蓄行為中出現的“夸張貼現”現象。威廉•龐德斯通指出人們并非總有明確的偏好,提出選項的方式方法會影響人們做出的決定等理論。對于行為經濟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概括起來,行為經濟學就是將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成果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相結合來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試圖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而是試圖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中是存在著“非理性”的。

三、理論成果

1.有限理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成為了行為經濟學者理論研究的前提之一。與“理性人”假設所強調的經濟行為人都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和“有完全意志力”不同,“有限理性”認為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性認知能力不僅要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同時還要受到外部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影響。因此,經濟行為人是“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的,經濟行為人的決策標準是追求令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決策。西蒙等人尤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對于人們決策的影響。由于獲得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無論花費多大的成本都無法獲得全部所有的信息。信息的殘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決策,從而也可以在經濟行為分析中用于解釋那些非理、隨意甚至于“不明智”行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行為經濟學者甚至其他經濟流派的學者在一些主流經濟學難以解釋如公共物品、社會福利和社會準則等問題上有所突破。主流經濟學為了保證個人選擇的理,提出完全性、傳遞性和反身性等“公理”,然而這些對于“理性”的判斷標準本身是理性的嗎?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直接取自日常用語,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不精確性和彈性。在現實研究中,諸如凱恩斯、赫西曼等那些不那么看重形式化的演繹推理的經濟學家更多地是在“常識”的意義上使用“理性人”這一概念,他們往往是根據語境的不同對于個體的行為做出“經驗上可信”的假設,就連弗里德曼在方法論層面上也提到我們無法逐一對理論的假設做出“經驗上的檢驗”。而所謂“經驗檢驗”依然是根據人們長期以往對于現實社會的普遍性的認識甚至是道德層面的普遍性認同為依據的。而對于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來說,這些“普遍的認識和認同”或者“社會準則”或者說“常識”反應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甚至是不同的個人的行為上都是有差異的,繼而對于“理性”的定義以及判斷“理性”的標準也存在偏差,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無法做到完全統一的。因此,“有限理性”顯然要比“完全理性”更加貼近現實。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把“理性人”假設完全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著可形式化展示的模型進行的。對這類研究,通常個體的認知和動機等經驗事實并不進入分析而與分析的結果無關,從而,“理性人”的前提更多的是幫助演繹推理。

2.選擇框架

選擇問題一直是經濟學所關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同樣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學者們結合心理學的理論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審視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機制。行為經濟學家發現,在涉及到具有不確定性的選擇中框架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設計的“疾病治療困境”實驗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事實上,在正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A,而在負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B’,即便同一種治療方案在不同的描述中實際上治療結果是相同的,但是顯然積極描述要比消極描述更具有吸引力。人們往往在面對過多選擇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有這樣一個實驗,兩名市場營銷專家在超市布置了兩處果醬展示臺,一處只展示了6種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果醬,而另一處展示了多達24種果醬。實驗發現,24種果醬的展示臺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圍觀,但是最終還是6種果醬的展示臺的購買率更高。這就表明,可提供的選擇越多,人們反而越難以決策,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放棄選擇或者另尋它法。錨定效應是指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從而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該信息所限定的某種模式之下。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的數值作為起始值,這些起始值就像“錨”一樣使人們的估測值落于某一區域中。如果這些“錨”定的方向有誤或者是虛假的,那么估測的結果就會產生偏差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歪曲。以上提到的現象表明,人們在面對選擇時,提出選擇的方式和方法,外部環境因素等對于人們的決策行為影響是很關鍵的。積極的因素會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而消極的因素會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理查德泰勒強調,為了使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政府、企業等應該構建一個有效的選擇框架來引導人們進行決策。有時只需要一個“溫柔的推動”(Nudge),與強勢的命令相比,這種非強制的方式人們更樂于接受,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他們做出選擇設計者所期望的決策。

3.不確定性(系統偏差)

正常情況的選擇已經足夠復雜,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就更加難以做出決策。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發現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往往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偏離經濟學理性狀態下的標準范式,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主流經濟學對理性的假定存在著系統偏差。小數定律就是系統偏差的典型。大數定律是統計學中的概念,相較于小數定律,大數定理更加被人們所熟知。該定律的前提條件是樣本規模足夠大。然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都是小樣本,小樣本的均值不會遵循大數定律接近于總體的均值,而是出現了偏差。日常生活中人們卻更容易受到小樣本的過度影響,尤其是對于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4.偏好常規理論認為偏好是預先存在并且穩定的,而心理學家則認為偏好是構造出來的。行為經濟學家如坎內曼、特沃爾斯基、拉賓等對偏好的一些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偏好是在做出判斷的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設置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偏好的形成,人們在挑選蘋果的時候才能確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蘋果。人對于事物的敏感性也是呈遞減趨勢的,也就是說收益或損失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是,損失獲得的關注度要更高,人們對于損失的估價通常高于等量的收益。另外,如果存在一個參照點,人們常常對于某個行動的后果與這個參照點的相對差異比較敏感,反而對于行動后果本身不敏感。

四、發展趨勢

經濟學本身就是研究選擇的一門學科,正統經濟學更多的是研究理性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而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豐富了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式。由于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行為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式,而是試圖解釋人們非理產生的原因和發生機制進而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勢必要成為一種潮流,經濟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新興分支,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仍然相對分散還需要全面系統的檢驗、完善和穩固。如何使得理論更加合理、系統和科學更加貼近實際與現實相符是今后行為經濟學所要發展的目標。行為經濟學興起于西方,在我國,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滯后。目前,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西方經濟學家理論及研究成果的概括、評述和總結,而將相關理論應用于實際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貧乏。盡管有黃祖輝、胡豹、汪丁丁、奚愷元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在學結西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國學者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還需要不斷開拓眼界、轉變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最終推進我國經濟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正統理論的挑戰[J].南方經濟,2014(7):73-87

[3]呂保軍.行為經濟人的三個基本特征[J].經濟學家,2006(5):12-18

[4]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4):82-90

[5]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6]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陳柳欽.行為經濟學的起源、萌芽、成長、繁榮及其發展趨勢[J].創新,2012,6(39):51-59

[8]馬濤.行為經濟學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挑戰[J].社會科學,2004(7):18-26

[9]周業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32-38

[10]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2):72-79

[11]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1996,(5):28-31

[12]林彩云.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綜述[J].思想戰線,2009,(人文社會科學專輯):104-106

[13]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23-26

[14]劉兵軍,歐陽令南.行為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發展趨勢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5(3):7-11

[15]楊艷艷.行為經濟學評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8):128

[16]袁敏,魯文麗.行為經濟學文獻綜述[J].金融經濟,2012,(13):99-100

[17]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與廣義選擇算子——《行為經濟學講義》導讀[J].社會科學戰線,2012,(2):67-74

[18]李銳.人類決策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分析—行為經濟學研究述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1):86-92

[19]周業安,李新月.歷史視角的行為經濟學[J].教學與研究,2007,(8):25-31

[2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1]劉駿民,王國忠.行為經濟學的發展[J].東岳論叢,2004,25(1):50-55

[22]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及其評析[J].探索,2003,(5):51-54

第10篇

[關鍵詞]經濟學說史 課程特點 教學效果

《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研究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學習本課程,能明了西方經濟學說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了解今天流行的西方經濟理論和政策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過去經濟學說的發展,吸收以往經濟研究中的科學成果和經驗教訓,創立適應現代要求的新的經濟學說,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可見,該課程的開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從我國各高校該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反映該課程學習存在困難,學習缺乏興趣,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擬從《經濟學說史》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提出提高教學效果的建議。

一、《經濟學說史》課程的特點

1.歷史跨度大,涉及人物多

《經濟學說史》課程內容涵蓋了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起至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說止的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年代跨過幾十個世紀,涉及眾多的經濟學派和經濟學家。

2.經濟理論繁雜

《經濟學說史》課程以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派的主要經濟思想和理論為主要學習內容。其中包括重商主義學派、重農主義學派、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空想社會主義學派、經濟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不同的經濟學派,經濟理論繁雜。

3.歷史性強、階級性突出

經濟學說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和演變的,各個時期的經濟學說,無一不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某種反映,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經濟學說是具有歷史性的。

自從奴隸社會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分裂為經濟利益對立的不同階級。由于經濟學說研究的對象直接涉及到各個階級的經濟利益,所以,在階級社會中,各種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二、提高《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效果的建議

1.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第一,編制“經濟學分段表”,梳理教學內容。目前我國的《經濟學說史》教材不少,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篇幅大,內容龐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陷入大量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搞不清先后,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點,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通過編制“經濟學分段表”, 把重要人物、重要觀點、重要事件納入其中,使學生對經濟學說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認識。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把經濟學說的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濟思想,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以及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第二階段是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從18世紀下半期亞當斯密經濟學,經過19世紀初期李嘉圖和薩伊等人的經濟學,直到19世紀中期的約翰.穆勒的經濟學,他們是產業革命前夕到第一次產業革命完成和初期發展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第三階段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始于19世紀70年代初期的邊際革命,到該世紀90年代出現的馬歇爾經濟學,這種經濟學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末期。第四階段是當代經濟學階段,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出現,標志著這個階段的開始。

第二,遵循“以一為主,聯系背景,平行兼顧”原則,介紹經濟學派。在西方經濟學發展歷史中,經濟學派層出不窮,這些經濟學派存續時間長短不一,影響力大小不同,代表人物眾寡懸殊。但事實證明,無論哪個學派,其各個成員的觀點雖基本一致,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須遵循“以一為主,聯系背景,平行兼顧”的原則,才能使學生對這一學派全面了解并且印象深刻,記憶持久。所謂“以一為主”就是找出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對他的經濟學說作重點介紹;“聯系背景”就是在認識這一經濟學派的時候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平行兼顧”就是在了解主要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說的基礎上兼顧介紹其他經濟學家的學說,并把它們與主要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說比較著講,對他們的理論的繼承和批判關系進行分析。

第三,綜合運用“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對經濟學說和經濟學家作出客觀評價。經濟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總是跟經濟學家們所處的歷史條件緊密相關,一定的歷史條件賦予當時的經濟學家進行理論研究的任務,也為他們的經濟學說打上歷史的烙印。因此,我們在評價經濟學說時,要運用歷史分析法,把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系起來考察,才能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而運用經濟分析法則要求我們在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或他的經濟思想時要跟他的社會經濟根源聯系起來。另外,由于經濟學說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因此,在評價經濟學說時,還要運用階級分析法,要看他是代表什么階級說話的,在這個階級的立場上,他的理論有沒有合理的地方。綜合地運用這三種方法,才能對經濟學說和經濟學家作出客觀的評價。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一,課前學習法。布置學生在課前將各個經濟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及重大相關歷史事件進行查閱、分析、提出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概括。課前學習法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第11篇

來信點評:《IT時代周刊》總第295期,“封面故事”,《互聯網思維,很時尚也很忽悠》

讀者觀點:如果真的憑著一種本質上屬于網絡促銷手段的理念,就能夠帶著自己的小公司大殺四方,這有違商業邏輯。

這段時間,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受到了互聯網思維的強烈刺激。因為在網上,談這個“玄學”的人太多太多,大有“無互聯網思維不歡”的架勢。而在很多人的盲信盲談中,我又確實看不清楚馬佳佳和黃太吉的商業前景。如果真的憑著一種本質上屬于網絡促銷手段的理念,就能夠帶著自己的小公司大殺四方,這有違商業邏輯。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互聯網技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在商業層面的邏輯。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則是無形的比特。這意味著,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而互聯網時代則是豐饒經濟學。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都將無限指向免費。在互聯網經濟中,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因此,無論是黃太吉、馬佳佳、雕爺牛腩,還是Roseonly,或“西少爺”肉夾饃店,以及未來還可能出現的,由“互聯網思維”包裝出來的生意,都不可能霸氣永續。

這樣一想,擺在黃太吉面前的一些問題就很明顯了。第一個,煎餅果子是一種北方的普通食品,其地位遠遠比不上包子、饅頭和油條,并非多數中國人喜歡的口中之物,如果如黃太吉所言要做到100億的流水,光靠賣煎餅果子、無礬手工油條、豆腐腦和豆漿是絕對做不到的。接下來,黃太吉就面臨著品類擴張的一步,這一步其實很兇險,一步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凡客即在這上頭吃足了苦頭,因此,是擴張,還是維持現狀,這也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100億銷售流水需要黃太吉在中國大面積地鋪設連鎖門店。但是,它畢竟是食品不是小米手機,很難用“無線下銷售門店”這種模式來解決。一旦涉及到線下門店鋪設,人員管理、地段選店、質量保證,等等等等,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如果要搞電子商務,則又會碰到類似生鮮物流的問題: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熱氣騰騰的食品送到顧客手中。

所以,不能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互聯網思維的神話就總有被戳穿的一天。而在我看來,這一天并不遠了。

―胡子文 (濟南)

山東大學研究生部

第12篇

當下我國正處在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思想上、行為上的沖擊。無所不在的網絡極大地降低了個人獲取信息的代價。與此同時,網絡社交,移動微博,網絡公開課,移動對移動,物聯網等一系列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世界觀,社會的價值觀。高等教育如何適應這樣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物聯網時代,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

高等教育是關系到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體制則是決定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三十年前,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重新啟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三十年后,繼續改革、完善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既是一項突出而緊迫的時代任務,也是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大業的需要。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效,但與物聯網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還相差甚遠。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他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無論國際、國內,高等教學都面臨著信息技術快速變革的挑戰,國外嘗試成功的高等教育理念與體制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創造性思維一般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它不僅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能在此基礎上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人們不斷創新的歷史。后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是世界化社會、經濟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領域著名的“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他預言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定律帶來的間接結果是每隔18個月,世界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美國、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教育體制的最薄弱環節在于對不斷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反應能力上。美國著名高校的課程大綱平均更新速度為18個月,幾乎與“摩爾定律”的更新周期同步。即使是專業基礎課,美國的高校教師也十分注重將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對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創新源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網絡技術的普及,可以讓學生以極低的成本從課堂外獲取專業知識,而這些知識可能是專業課教師也未曾聽說過的。當學生在課堂上偶然提出這類問題時,專業課教師尤其是經驗不甚豐富,基礎不甚扎實的青年教師,必然會略感詫異與抵觸,而這經常會錯失引導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機會。

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偏重對學生傳授人類已形成的文化科學知識,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和了解現成的理論和方法,而輕視對大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訓練和培養。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師是圣賢的代言人,是不會犯錯誤的,師命不可違,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學生提出了難倒老師的問題是大不敬。而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弊端越發顯現,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西方教育觀念,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的。教師是人,人是會犯錯誤的,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提出了難倒老師的問題是正常的。學生提的問題教師答不上來,則坦承老師今天不會,但是老師有更深厚的專業功底,可以課后查閱資料,改天再講給學生做詳細釋疑。兩種觀念的PK在物聯網時代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這并不是說西方的一切制度都是好制度,但是別人先進的方面,我們一定要拿來,要借鑒,要在傳統的教育方法基礎上進行改變,不能滿足于課堂的“照本宣科”,而要積極指導學生去鑒別和運用網絡上所學的知識,鼓勵提問與創新。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已知去獲取未知。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高等教育應立足于接近研究活動,即在教學中增加一些研究因素。這些建議的初衷是良好的,然而在當前國內急功近利的氛圍下,難免變相地讓學生成為翻譯或文獻檢索工具。沒有基礎何以建大廈。對比中美高等教育,另一讓人深思的現象是兩國教師對專業基礎課程的態度。在美國,學術地位越高的教授所教課程越是基礎。阿蘭―麥克狄阿爾米德(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已故)生前主講大學化學,羅伯特―盧卡斯(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講宏觀經濟學,羅杰―邁爾森(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講經濟學、博弈論概述,即使是一般的高校,專業基礎課也基本上是由正教授級的教學名師來主講。反觀國內,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主力往往是青年教師。國內大多數的高級專家學者不屑于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認為介紹基本概念,進行簡單的推導不能體現學術水平。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專業基礎課,往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本專業的專業知識,有著無比重要的啟蒙作用。第一印象如果造成偏見,其深刻程度是之后數年、數十年,乃至一生都無法改變的。缺乏經驗的青年教師無法深刻領悟專業基礎的精髓,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甚至于有些青年教師上課就是念教科書或是幻燈片。這樣的教學給學生的印象與諾貝爾獎得主主講的印象完全是天上地下,會極大的打擊學生學習本專業的信心。沒有堅實的專業基礎,談創新就是建空中樓閣。

綜上所述,物聯網時代的高等學校教育改革,必須在體制上支持對傳統教育觀的改變,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有機地建立專業基礎知識與最新科技成果的聯系,切實做到不打擊學生愛提問,愛創新的積極性,抓好綜合素質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同時抓好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教育。后物聯網時代是需要大量創新人才的時代,也是創新人才大顯身手的時代。繼續深入加強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神圣而崇高、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張元坤. 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現狀的若干思考[J]. 大科技,2011(6).

[2]謝明. 不要讓教材成為“絆腳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厦门市| 临朐县| 乐都县| 北碚区| 云霄县| 金川县| 新兴县| 康马县| 宁夏| 南平市| 竹溪县| 新沂市| 丽水市| 突泉县| 海阳市| 芜湖市| 曲麻莱县| 靖远县| 朝阳区| 西宁市| 文登市| 土默特左旗| 清涧县| 罗田县| 永定县| 论坛| 岳池县| 全椒县| 嘉峪关市| 美姑县| 连城县| 保山市| 寿光市| 马尔康县| 杭州市| 苗栗县| 宝丰县| 元江| 凤凰县|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