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學的概論

經濟學的概論

時間:2023-08-16 17:28: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的概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學的概論

第1篇

關鍵詞: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入,經濟與金融行業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增長,金融是經濟學研究領域應用性強的分支,融合經濟學與金融學的學科理論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在行業人才需求和學科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經濟與金融本科專業的增設顯得尤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華大學試點開辦經濟與金融專業。至2015年,我國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開設了經濟與金融專業。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建設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相關研究還很少。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也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經濟與金融專業發展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發展歷程

2006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批試點招收經濟與金融專業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經濟與金融專業學生,這標志著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建立并進入試點招生階段。在建立之初,經濟與金融專業的代碼為020120S(S表示少數高校試點目錄外專業),歸屬于經濟學科(02)經濟學類(0201)[1]。2011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專業第一屆學生畢業。據統計,2011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本科生就業率達到了100%[2]。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試點的成功,加之國內其他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創新經濟學與金融學本科教學,教育部開始在各高校逐步推開設置經濟與金融本科專業。與此同時,教育部對經濟與金融學專業在本科專業目錄中的位置也進行了調整。在2012年的新目錄中,經濟與金融專業進行了細微的調整,雖然還是屬于經濟學科門類,所授予學位還是經濟學學士,但是從經濟學類調整到了金融學類。這一調整,表明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學生培養應偏重于應用型更強的金融學。

目前,我國雖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開設經濟與金融專業,各高校正處于經濟與金融專業建設的起步階段,尚未在課程體系設置、培養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識。因此,有必要參考清華大學試點辦學的經驗和國外經濟與金融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的成果,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來構建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

二、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清華大學是我國第一所設置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高校,2007―2011年間,教育部未批設經濟與金融專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設置與發展上處于先試先行的地位。因此,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培養方案對探索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經濟與金融專業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學制四年,授予經濟學學士。在培養目標上,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專業培養“系統掌握經濟與金融學理論和方法,具有國際視野,了解中國國情,能夠解決現代經濟,特別是金融領域實際問題,有較高的中英文溝通能力,未來能夠從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金融機構、企業與政府部門的經濟分析與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中,采用“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后,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在課程體系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本科培養方案課程分為三大課程模塊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和專業相關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為通識教育課程,大學第一、二學年,不分專業均需修讀。第三學年,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專業課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構成。專業基礎課包括經濟學原理(1)、經濟學原理(2)、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應用數理統計、金融學原理、信息管理導論;專業必修課一共8門,為中級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1)、公司財務、公共財政學、投資學和貨幣銀行學。專業選修課需修夠27學分,學生可以在經濟統計學、國際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博弈論、金融數據庫、計量經濟學(2)、發展經濟學、經濟控制論、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經濟學專題研究、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金融學專題研究等課程,或在經濟學院其他專業、甚至其他學院的課程中選修。

2007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本科培養總學分不低于170學分,其中春、秋季學期課程總學分不低于140學分,夏季學期實踐環節15學分,綜合論文訓練15學分。在學分的分配上,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40學分,自然科學基礎課程31學分,專業相關課程6分,其中專業相關課程又可以分為專業基礎課(1分),專業必修課(23學分),專業選修課(27學分)。從學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華大學的課程設置強調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均衡,專業基礎課、必須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占比也相差不大,這體現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對經濟與金融專業學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培養原則。

總體而言,清華大學2007級經濟與金融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體現出在寬廣的知識面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理念。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中包括了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的核心課程,在選修課中,不僅開設了眾多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學生還可以跨專業和跨學院選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建設和課程體系開發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其他高校進一步結合學校特色建設經濟與金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提供了借鑒樣本。

三、國外高校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一)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徹斯特大學是英國會計與金融學研究和教學最好的大學之一。該校的社會科學學院和商學院聯合開設經濟與金融專業,學制為三年。課程教學采用講座、教程和研討會相結合的形式。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樣,包括考試、完成課題項目以及論文報告。第一年的課程是關于社會科學的通識性教育,同時開設會計和金融學的基礎課程,為學生開展第二、三年的學習和研究做準備。通過第一年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方向,金融經濟或會計金融。第二年的課程主要是金融學與經濟學的專業課程,難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課程包括金融學基礎、中級管理會計、金融市場與機構、管理信息系統概論等。第三年開設公共部門會計、審計、公司財務、信息系統案例研究等。從曼徹斯特大學經濟與金融學的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在突出培養學生國際化的商業思維和視角下,該專業更偏向于金融學理論知識,尤其注重會計學相關理論與實務能力的培養。

(二)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學的經濟與金融學專業培養期為三年。該校經濟與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注重數理統計分析在經濟和金融學中的運用。該專業要求學生在第一、二學年修讀至少一門經濟學課程,第三學年至少修兩門經濟學的課程。從該校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該校在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等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來解決經濟和金融實務中的問}。

(三)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頓大學經濟與金融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綜合掌握經濟學的原理與分析方法,強調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南安普頓大學的經濟與金融學專業學制為三年。在第一、二學年開設課程,每學期四個課程模塊,一年共八個模塊。第一學年的課程均為必修專業課,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計分析、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第二學年的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程構成。必修課程為微觀應用經濟學、投資組合理論與金融市場,選修課包括計量經濟學概論、統計學理論等。第三年,學生自選課題獨立完成學位論文,相當于兩個課程模塊。從該校的專業課程開設情況來看,在第一學年注重教授學生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經濟學分析手段的訓練,第二學年則促使學生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深入學習,掌握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數學分析工具。在此基礎上再開設投資組合與金融市場,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和分析工具來認識和解決金融學問題的能力。

(四)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

蘭卡斯特大學開設有金融與經濟專業(Finance and Economics),學制為三年。蘭卡斯特大學該專業的學生可以從第二學年開始,轉入會計與金融專業學習。課程教授采用講座、團隊合作、個別指導、討論等多種方式。該校在專業課程開設上,第一年必修課包括會計和金融學概論、經濟學原理、經濟定量方法,注重為學生打下會計學、金融學、經濟學的學科基礎。第二年的課程以金融學和會計學的課程為核心,必修課包括金融學原理、高級金融學原理、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估值、管理經濟學、商業和國際宏觀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學概論,學生還需在會計審計信息系統、金融會計原理、商業決策管理會計三門選修課中選修一門。

第三年的必修專業課程包括企業融資、投資學、國際金融管理、計量金融學,這些課程是是對金融學理論和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學生還需在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微觀經濟學、宏觀貨幣經濟學、人力資源經濟學、廣告經濟學、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工業組織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商業學中選修4門。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蘭卡斯特大學對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以金融學的課程為核心,經濟學的課程作為鋪墊或拓展,始終貫穿了經濟數學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訓練。

國外開設經濟與金融專業的曼徹斯特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南安普頓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各有特色,但總體而言,又有共同之處。在這些學校的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都是以金融類和會計類的課程作為核心,輔之以經濟學的課程,用經濟數學或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將這些課程加以貫通。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注重教授金融學理論,強調提高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金融問題的能力。

四、我國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當前我國高校的經濟與金融專業還處于初步建設階段,亟需建立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我國高等學校經濟與金融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廣泛經濟學知識和金融學理論,并能夠熟練運用經濟學和金融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和金融問題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參考清華大學和國外高校經濟與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經驗,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下,建議采用“經濟為基,金融為核,計量為法”的基本思路來構建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

“經濟為基”是指以經濟學的核心課程作為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經濟與金融專業屬于經濟學科,是在經濟學與金融學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金融學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應用性學科,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是金融學發展的源泉。因此,培養經濟與金融專業的人才,首先應該使其具備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設立經濟類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具體設置課程上,可以在不同學期開設經濟學的核心課程,如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

“金融為核”是指在專業課程的體系中以金融類的課程作為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學的理論和方法,具備分析和解決現實金融問題的能力。經濟與金融專業從開設之初歸屬于“經濟學科(02)經濟學類(0201)”到2012年調整到“經濟學科(02)金融學類(0203)”的這一變化,也表明經濟與金融專業應以金融學的課程為核心。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根據教育部規定的金融學專業核心課程設置金融類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

“計量為法”是通過開設計量經濟類的課程,使學生能熟練運用數學工具來解決經濟與金融問題。現代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數學工具的運用。掌握了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技能,才能更為科學的認識和分析經濟與金融問題,在投資實踐中發現規律,進行決策。同時,計量經濟學也是將經濟學與金融學理論融會貫通的重要途徑。而計量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學習,需要以高等數學為基礎。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開設相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如經濟數學、初級計量經濟學、中級計量經濟學等。

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下,依據“經濟為基,金融為核,計量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構建由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三大課程模塊組成的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模塊是為通識教育服務,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素質,包括政治理論課、數學、英語、體育等課程。專業課程模塊是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的課程,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技能課組成。專業基礎課包括經濟學類的基礎課程,如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經濟學、會計學等。專業核心課以金融類課程為主,如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國際金融、保險學等。專業技能課以經濟計量類課程和金融實務訓練為主,如計量經濟學、經濟數學、金融數學、商業銀行實務、投資理財實務等。商業,專業方向課程是根據學生興趣和結合社會需求,來細分的專業方向,如會計金融、金融經濟、證券投資等,根據不同專業方向開設理論和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2012.

[2]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號,教育部關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經教育部備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名單.2013.

[4]清華大學.清華大學2007級本科生培養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第2篇

關鍵詞:財務管理;金融學;經濟學;融合教學

高等教育中,財經類專業囊括的范圍較廣,常見的專業包括市場營銷、會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金融、國際貿易、企業管理、統計、財稅等經濟與管理類。這些專業之間都有宏觀、微觀、市場、政策、核算的聯系,這一系列的因素構成了整個的財政經濟體系。因此,選擇財經界的任何一個專業,其他一系列的財經知識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缺乏金融、經濟知識的原因

基于知識的全面性和財經知識的貫通性,本文以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對高等教育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剖析,進而研究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金融學、經濟學融合教學的必要性。

(一)專業定位不準確

當前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以培養職業型人才為首要目標,對學生多學科涉獵、全面發展的認識不夠強。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學習到的多是會計類知識,因為會計專業將來就業機會多,可操作性、實用性較強,契合應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標。而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也深受就業市場和學校教學理念的影響,對會計知識關注度較高,對財務管理專業課不甚重視。

(二)學科劃分過細

過度細分的學科,相互之間的紐帶被強行割裂,知識體系不完整、不銜接。事實上,這些專業之間都是有聯系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利用手中的閑置資金進行投資,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財務管理行為,在選擇投資項目之前,了解國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財政學的相關知識;但了解國家的政策還遠遠不夠,整個經濟環境的概況要熟悉,經濟學會來解釋市場規律;至于選擇什么樣的產品或者項目來進行投資,金融學在金融創新產品方面派上了用場;會計核算負責記錄和監督經濟行為,進而指導其后的經濟決策。由此可見,一項理財投資想要做好,需要幾門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三)學生對金融學、經濟學興趣不高

本人入職高校不久,身為財務管理專業教師,了解到本專業的學生只對會計相關的知識感興趣,財經新聞從來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沒意思。經濟常識、金融理論都知之甚少,更別說將其理論用于實踐和理財規劃了。這種現象并不是由于學院沒有為財務管理或會計類學生開設經濟和金融相關的課程,而是因為學生甚至老師都覺得這些課程是外專業的,沒多少作用。加上就業形勢的嚴峻,學生們只鉆研本專業的幾門核心課程,考研、考證熱度不減,其他的知識懶得學習甚至懶得了解。但是,我們要培養財會專業學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記錄和核算,要將眼光放長遠、視野開闊,從整個經濟形勢著手,旨在核算準確的基礎上更注重培養創造價值的決策能力。綜上所述,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會計以外的其他財經專業課,尤其是經濟學和金融學,這兩個學科既是基礎也是熱門。

二、金融學和經濟學的概念及關聯

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可以分為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而金融學便是經濟學的貨幣表現形式,屬于應用經濟學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信用和貨幣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貨幣流通緊密聯系在一起,金融學的基本內容是:研究它們本身的運動規律和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范疇的相互制約關系。最近幾十年,金融學發展迅速,無論是在理論領域還是實踐領域,金融市場生機勃勃,不斷創新,各種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各大高校也都越來越重視金融學學科的建設。主要開設西方經濟學、國際金融學、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世界經濟概論、金融工程學、國際保險、信托與租賃、公司金融、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統計分析、國際結算、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課程。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里,有一半屬于經濟學的內容。

三、將金融學和經濟學知識融合注入財務管理專業教學

從對金融學和經濟學的介紹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學界和經濟學界有所專長,精通上述主要課程是首要之舉。而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本身對經濟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礎不牢,在繼續學習中難免會吃力,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財務管理專業非經濟、非金融科班出身,學生們并不需要太過專業的金融經濟知識,只是為了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為財務管理工作的核算、決策工作提供幫助。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應選擇從興趣培養入手,慢慢帶入,多加實踐,寓教于樂。

(一)培養興趣

筆者平時瀏覽微信平臺發現了一個財經新聞的公眾號,這個公眾號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過畫圖、講故事的方式介紹財經事件,十分生動形象。課堂上跟學生說起本專業的學生要培養經濟和金融的敏感性,順便把這個公眾號推薦給學生們。一段時間以后,有學生反映非常喜歡該公眾號,從最開始的新鮮好奇,到現在每天都會特意翻看當天的財經信息,通過學生感興趣的途徑把財經信息介紹給他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金融學與經濟學理論融合教學

從教學順序上來說,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了解經濟學的發展史和重要理論,是繼續學習金融學之前要夯實的基礎。從教學效果上來說,在理論介紹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案例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資源,發動學生們親自去查找相關金融學和經濟學案例,結合理論基礎,小組分析討論,再進行匯報總結。

(三)多增加實習實踐環節

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網絡,校企合作項目多推薦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不只是會計職位的工作,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也可以推薦學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們對金融行業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對所學的金融學和經濟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融合。對各類相似或迥異的知識進行鞏固,莫過于將之結合實務加以運用,能夠顯著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和闡釋,我們可以看出,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加強金融、經濟知識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從興趣出發,夯實理論基礎,多加實踐,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吳英杰.后危機時代的高校金融教學該給:理論發展與實踐模式[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04).

第3篇

經濟學的歷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1776年,被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人亞當·斯密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俗稱《國富論》)是公認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標志著經濟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此后,經濟學歷久不衰,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甚至被稱為所有社會科學的“皇后”,被譽為“經邦濟世”之學,日益成為最耀眼的顯學。在我國,在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之前,我國對經濟學的認識主要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學術研究及教育以計劃經濟和政治經濟學為主。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之后,我國高校開始了西方經濟學的教育。迄今為止,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經濟學的課程設置逐漸與西方接軌,甚至很多院校使用的幾乎是和歐美國家同步的英文原版教科書。大量西方經濟學普及性的經典教科書進入中國高校,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多恩·布什和費舍爾的《宏觀經濟學》等。

據有關統計數據,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高校經濟學專任教師數為70 554人,幾乎占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人員總數的1/7。全國僅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陽藥科大學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醫藥)”專業,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文)”專業,東北電力大學開設“經濟學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海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專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新聞方向)”專業等。這些都為我國經濟學教育的推廣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在我國的134所醫藥院校(其中77所為大學或專門學院,57所為專科學校)里,很大一部分也開設有經濟學專業。比如廣州中醫藥大學設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設經貿管理學院、南方醫科大學設經濟學(衛生經濟方向)本科專業、廣東藥學院設醫藥商學院、中國藥科大學設國際醫藥商學院等。其中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甚至設有經濟學(藥物經濟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從2007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醫藥類高等院校里的經濟學教育,一方面是整個經濟學教育里的一部分,與其他院校的經濟學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課程基本類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醫藥類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個性的一面,比如在經濟學專業中開設一些醫藥類課程等等。

一、我國醫藥類高等院校經濟學教育的常見問題

從目前看來,我國醫藥類高等院校里的經濟學教育,存在著下面的一些問題:

(1)經濟學教育的邊緣化問題。在醫藥類高等院校里,學科專業設置以醫藥類為主,經濟學專業大多是新設置的學科和專業,發展基礎比較弱,發展條件比較差,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在師資建設、經費扶持、設備購置、職稱評定、學術交流等方面,與醫藥類專業相比,經濟學專業得到的關注比較少,發展比較慢,影響了經濟學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2)經濟學教育的“淺化”問題。在醫藥類高等院校的經濟學教學中,開設了相當一部分的醫藥類課程。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學生的培養有“綜合化”和“特色化”的優勢,但是,由于學習時間有限,醫藥類課程的開設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經濟類課程的安排,造成經濟類課程的縮減或“淺化”,影響經濟學課程的系統化學習,從而影響經濟學教育教學質量。

(3)經濟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經濟學是與“衣食住行”“經國濟世”聯系很緊密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目前,在許多高校里,經濟學方面的師資力量很多是從學校(學習)到學校(執教),甚至是師兄畢業就成老師的“學院派”,根本就沒有理論聯系實踐的經歷和過程,在教學科研中也主要關注理論研究和數據分析。同時,目前高校中設有經濟學教育實習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數,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嚴重脫節,造成學生對經濟學學習的一知半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

(4)經濟學教育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在我國現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師的福利待遇與其職稱緊密掛鉤。而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考核標準,雖有一定的教學時數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還是取決于學術研究水平而非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在這種激勵制度下,許多高校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視教學工作,造成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了經濟學教育的普及和推廣。

二、西方經濟學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來,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模式(許成鋼,2002):

(1 )英國模式。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為代表,注重培養天才,不注重訓練,而是注重創造一種寬松和充滿閑情逸致的學術環境,讓天才脫穎而出。其培養的方法是師傅帶徒弟的導師制,沒有系統的課程。識別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試,而是看人有沒有能力和別人辯論,表達出新意。這種教育模式的優點是特別能識別天才,也產生了許多天才,如牛頓、凱恩斯都出自劍橋。缺點是,學生的質量很不穩定,學生好壞之間的差別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沒有訓練,水平就會很差,許多畢業生素質并不好。

(2)法國模式。強調系統訓練。法國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尋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數學訓練非常強,用很嚴格的考試淘汰的辦法來尋找最強者。強調訓練,可以產生大批訓練有素的人,這一批人都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但這種訓練方法比較缺少觀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經濟學的發展很重要的是學者的直覺。在法國,那些在技術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培養體系。比如科斯,在法國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輪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國模式。當今學術上占優勢的制度是美國頂尖學校經濟系及個別歐洲的經濟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兩種模式之間,一方面側重系統的數學、理論、方法論的訓練;同時也提供一系列的環境,刺激學生發展觀察能力、創造力和批評能力。在美國,經濟學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礎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目標。美國本科學生入校時不報專業,一二年級采取通識教育,二年級以后選口徑寬的主修。主修經濟學的本科生職業選擇廣泛,可以選擇經濟學、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國際關系,甚至新聞傳播等等。同時,其經濟學本科生課程少而精煉,核心課程一年級是經濟學原理,二年級是中級宏觀微觀、計量經濟學,三四年級選兩門經濟學專業領域課,如國際經濟學、金融學等等。

三、 我國醫藥類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經濟學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的改進建議

為實現我國醫藥類高等院校經濟學教育的更好發展,參考西方經濟學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徑和措施:

(1)加強對經濟學學科專業的重視。醫藥類高等院校中的經濟學學科專業對醫藥類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綜合和促進作用。一方面加強了醫藥類專業的經濟學思維,促進院校專業的綜合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院校專業的特色化建設,畢業生就業率高,受社會和市場歡迎,整體提高院校的聲譽和教育教學質量。為此,有關部門及院校自身都須加強對經濟學學科專業的重視。特別是在師資建設、經費扶持、設備購置、職稱評定、學術交流等方面,應給予經濟學更多的關注,改善經濟學發展基礎弱、條件差的情況,促進經濟學專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比如用比較優厚的條件吸引經濟學方面的學科帶頭人任職;在職稱評定指標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或優先;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的思路加強學術交流和師資培養等等。

(2)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合理化。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導整個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我們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養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經濟學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須遵循和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為此,我們的定位應該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努力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3)科學合理制訂培養方案,完善經濟學教學計劃,構建有醫藥特色的經濟學教育教學體系。在培養方案方面,經濟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在保證基本規格的前提下,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來體現自己的特色,使得經濟學人才具有多樣性,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要特別注意人才培養的綜合化、復合化。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對初學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經濟學本科生應學習一定數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語課程,具備經濟學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之后,再轉入經濟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另外,在合理系統地安排經濟學課程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同時,還應該設置一些其他院校沒有,但在醫藥類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醫藥類的課程,如中醫學概論、西醫學概論、藥理學等,構建有醫藥特色的經濟學教育教學體系。由于學習時間或學分要求的限制,對醫藥類課程的設置要合理適當,不能沖擊經濟學課程學習本身的系統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走向社會,教學相長。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的經濟學教育應該抓住經濟轉軌所帶來的契機,建立適合于中國的經濟學教學體系,對中國轉軌經濟作出恰當的論斷。中國經濟學教學應該在介紹經濟學基本理論、方法和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中國經濟的獨特之處,了解各國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分析市場和政府各自作用的優勢與局限性。為此,我們應該創造機會和條件并鼓勵經濟學教師參與實際業務部門實習,從而更多地關注中國經濟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并在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專業理論水平較高的實際業務部門工作人員兼任高校教師,講授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程,將最新的最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同時,學校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進入社會的通道和途徑,為實際進入社會之前提供一個“彩排”的機會,包括暑期社會調查和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等等,使學生在理解經濟學原理的同時,更好地了解真實的社會。

(5)加強思維學習與技能學習的結合。基于中國的國情,我國企業在新進人才的培訓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必須依賴高校設置一些具體的技能性課程用以培養學生技能,讓學生覺得學以致用,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人企業也不會認為我們的學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學歷的信號機制得以體現,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環。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尤其是在中國現在處于經濟轉軌階段,諸多經濟問題層出不窮。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非常快,有很多時候需要你今天做這樣,明天做那樣,而且,大學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可能會經常變換工作,如此,則要求大學培養的學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門學科知識的專門人才,而必須掌握考慮問題的方法及分析問題的工具,以適應不斷轉換工作的需要,增強適應性和人才核心競爭力。事實上,“經濟學”是由“問題——工具——理論”3個環節構成的完整“過程”。任何經濟學的“理論”,都只是特定的經濟學家,面對特定的經濟“問題”,運用特定的經濟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邏輯結論。我們的經濟學教學應該追求貫穿整個經濟學“過程”的科學、務實、求真、質疑的精神,教學不能僅僅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個個基本的原理,我們需要學生運用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對經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一個既符合國際學術規范又符合實際的解釋,并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此,我們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中,就必須開設一些課程用以具體的專門技能的學習,比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國際結算業務和國際貿易實務技能等等,同時又必須開設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課程,比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等。

參考文獻:

[1]彭文平.21世紀經濟學教育發展趨勢[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 學院學報,2004(2).

[2]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3).

第4篇

關鍵詞: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經濟學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96-02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已經為社會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都嘗試對人文社科類其他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這些課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經濟學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經濟學概論等的西方經濟學。對于政治經濟學,學生在高中政治課基礎上完全可以理解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而言,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由于基礎課程安排、專業適應,對西方經濟學相關內容和經濟學思維方式還未形成,對西方經濟學課程很難適應。所以,探討和分析非經管類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重要性

西方經濟學作為以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運行為背景,全面闡釋市場經濟一般理論體系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學生市場經濟意識,參與市場行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專業也在嘗試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介紹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畢業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由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某一個經濟部門或領域中的問題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經濟理論的研究和考察等構成的,其理論與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緊密結合,無論是什么樣的人才都需要參與到市場經濟中,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經濟知識,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中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相關基礎課程開設不足

西方經濟學的開課時間一般為本科的低年級,以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居多。而對于多數人文社科類專業來講還沒有來得及甚至根本就沒有計劃開設高等數學等相關基礎課程。因而非經管類專業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與定量分析,微觀分析、宏觀分析和結構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對于經濟學的學習有很大的難度。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本身特征決定了經濟學學習的困難

眾所周知經濟學流派眾多,觀點不一甚至經常對立,并時常出現理論與經濟生活現象不一致的狀況。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所講授的許多內容抽象、難懂,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對于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通常無法辨別其內容的是非。

(三)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通常遇到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門課程來講,安排至少有120學時以上。而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講教學計劃一般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內容。教師如果要實現學生理解并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四)教材的適用性與針對性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從西方引進,西方經濟學教材理論多按照西方社會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編寫,課程的內容主要側重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體系的介紹,與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并不完全吻合。這樣的教材本身對中國學生學習經濟學就有難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經濟類專業也采用了幾乎與經濟類專業一樣的標準教材,這類經濟學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非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當這些內容也被放在針對非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教學內容里邊,這就增加了非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難度,容易使學生覺得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效果難免不佳。

(五)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不夠合理

大多數學校經濟學授課方式還是按照“老師講授―學生背誦―做例題―考試―遺忘”的授課方式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對經濟學課程失去學習興趣,會在學生中形成經濟學學好學壞無關緊要,只要應付考試就行,經濟學與自己專業相關性不大,使得非經管類專業學生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不盡理想,也就無法實現在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的目的。

三、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的改進方向

非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構架和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現實問題,使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所以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講授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選擇本土化課程教材

結合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盡量安排將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二年級以后。在教學計劃中一定要先安排開設高等數學或經濟數學等課程,只要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彈性系數、邊際分析等知識時能更好的接受。中國現在普遍接受的經濟學教材的結論以及案例大多都是來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實例。對于國內學生來講對理論知識的解讀缺乏感性的認識。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在在教材選擇上盡量選擇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講授過程上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以及大學生的實踐水平。

(二)創新教學方法,倡導互動式教學

在經濟領域,本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聯系,所以對經濟學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變的范式。如果把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作為一種范式去講解,就會使學生對經濟學形成一個固定化模式,這必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維的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構建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除傳統的講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提倡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具有傳統講授不具備的優勢,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和邏輯關系,使學生明白經濟學原理的實際應用之處,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經濟問題的熱情。特別是結合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案例展開討論,可以更全面地向學生講授經濟學的實際用途,并引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例如在講需求定理時,對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的價格和需求數量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很多同學都能用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來,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需求定理的內容。對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聞,教師可以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進而總結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幾種情況。讓學生多參與教學過程,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鞏固所學內容。在案例教學時重點關注分析的過程,因為西方經濟學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結果并不唯一,從不同的視角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相應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教學不是糾正學生的分析結果,而是教會學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從哪里切入進行分析。

(三)減少理論考核,應用性考核方式為主

中國經濟類專業教學,一般通過圍繞教材而設立的題庫來監督與考核教師是否按要求授課、學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識。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容易形成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而不是從經濟學理論分析入手,不能達到對經濟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學生成績的以作業、課堂提問、案例討論、小論文及期末考試等多方面加以確定。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各章節的經濟理論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或作業題,開展案例教學,圍繞經濟現象讓學生參與討論,就某一經濟理論開展教學,并把課堂討論計入相應成績,沒有參與討論或者沒有自己簡介的不給成績評定,結合經濟理論讓學生寫出專題論文,依據學生論文評定論文成績。這樣做可以形成學生重視課堂學習,會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經濟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順利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的。

(四)構建經濟學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專業性教育的有益補充。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在于教授專業知識,而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高。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社會生活事務的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很大。因此對于在高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經濟學通識課程,很有必要和意義。結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經濟能力,應適時在非經管類專業學生中開設經濟學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可以將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部分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市場經濟基礎知識,熟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通過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勝任企事業單位相關工作。經濟學通識教育理論內容應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課堂中只講授經濟學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經濟學和管理學完整體系,相關深層次理論可以不用講授過多。

參考文獻:

[1] 王桂霞,劉佳.普通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改進的途徑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2] 易杏花,劉云忠.讓“沉悶”的經濟學生動起來――《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2).

[3] 楊波.適應經濟學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2007,(5).

[4] 李萍,張曉虹.《西方經濟學》通識教育案例教學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1).

第5篇

關鍵詞:經濟信息學;問題:醫療保險

Abstract: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re generally highly information-oriented economy, which have effici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s we all know, a country'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untry's rapi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visible to improve our economy, careful study and develop economic informatics is essential. Meanwhile, health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informatics,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insur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improving market mechanisms play a decisive role.

Keywords: Economic Informatics; issues: Medical Insurance

中圖分類號:F2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信息的重要性凸顯,信息化已經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已經融入各個學科、行業、生活等方方面面,信息學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研究信息的新興學科,主要是用計算機等工具獲取、處理、傳遞以及利用信息。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分支,主要研究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經濟活動以及其發展和運行的學科。經濟信息學是信息學和經濟學的交叉、滲透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產生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經濟信息的需求,與經濟和信息都密不可分,從信息學的角度研究經濟學,對經濟方面的工作有著巨大的幫助,當然也有助于完善醫療保險市場的體制。

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

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從名稱上就特別容易讓人混淆,無外乎不少人以為是同一個學科,其實它們是情報學的兩個分支學科,雖然都是有著的相似地方----都是由經濟學與情報學兩門學科互相交叉所形成的學科,但是它們具有各自的獨立性和差異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居多,相對而言,對經濟信息學的研究明顯很少。

經濟信息學兼具經濟學和信息學的一些特征,是從信息化的角度,用信息學的方法、理論等去研究經濟活動與信息等的各種問題,主要是研究經濟學的相關問題。經濟信息學的主要研究范式有信息運動范式、領域范式、行為范式、解釋學范式。信息經濟學誕生于經濟信息學之前,從信息經濟的統計測算、統計決策、不完全及非對稱信息假設、信息產業等角度研究分析信息經濟的現象。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以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問題,涉及的研究領域一般是信息經濟的研究、信息轉化經濟學、信息的經濟研究和不完全信息經濟學四大領域。

經濟信息學工作與經濟統計工作

我國的經濟信息學起步較晚,一直處于嚴重滯后的位置,發展很長時間,我國對經濟信息學才由不夠的重視逐漸轉變為非常重視。在經濟信息學發展最初,我國投資了數百億去構建的一些大型信息系統,同時國內一些知名大學也建立了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使得經濟信息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很多人卻不能正確區分經濟信息學工作與經濟統計工作,將它們混為一團,眾多學校特設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都是從事軟件開發、統計工作等一些非特定經濟信息學方面的工作,致使那些大型信息系統擱置浪費在一旁,設備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雖然統計工作也是屬于經濟信息學,但是前者屬于數量關系的研究,而后者還包含很多非數量關系的經濟信息研究,兩者不能處于等同的位置。截止到目前,我國對經濟信息學的相關研究不多,甚至可以說嚴重匱乏,國家與知名大學應當作為引導者,指引學者們正確區分經濟信息學工作與經濟統計工作,為國家培養更多這方面的人才,加強對經濟信息學的理論研究,扭轉理論滯后于實踐的局面,以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經濟信息學的學科性質

經濟信息學是經濟學融入信息學形成的一門交叉性、邊緣性的學科,其既不屬于社會科學,也不屬于自然科學,它介于二者之間。由于經濟信息學是交叉性學科,故其兼具經濟學與信息學的特征,它運用信息學的技術、工具、方法等去探討、研究經濟信息及其相關活動的問題。再者經濟信息學也屬于信息科學的二級學科,其廣泛吸收了信息學的眾多知識,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具有跨學科兼具多種屬性的綜合體,與信息密不可分,其涉及范圍廣,滲透到經濟和信息等相關的工作、生活以及學習中;二是其研究內容具有廣泛性,對經濟信息流、源、過程、系統、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

經濟信息學在醫療保險市場中的應用

醫療保險市場本身就信息匱乏,而且還具有不確定性,其是一個面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概率市場,其中經常存在經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何從有限的數據中作出合理的決策是醫療保險市場面臨的重大問題,如若想提高醫療保險市場的效率,需要善于應用醫療保險業的經濟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對醫療保險市場方面的經濟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處理、分析、傳遞及輸出等,已獲得合理的決策依據,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進行逆向選擇時帶來的風險。

經濟信息學的體系結構

對于經濟信息學的體系結構尚沒有統一的定論,學者從廣義和狹義上對其都有分析,在這里,列出一些大家較認同的經濟信息學的體系結構:

邱均平和黃學忠教授的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一是參照自然科學的方法從橫向和縱向把狹義的經濟信息學的體系結構分為理論、技術、應用三種經濟信息學;從多層次、多方位把廣義經濟信息學分為廣義經濟信息學概論、經濟信息系統和流、生產者和消費者經濟信息論、經濟信息流通形成的產業和經濟活動、經濟信息與經濟系統、環境、社會發展等。黃教授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依據經濟信息的理論、管理、處理的思路將經濟信息學劃分為基本概念、特征、經濟信息的收集與處理、經濟信息與管理部分、經濟信息決策等部分。

羅式勝和譚衛東教授的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以理論到方法再到應用的路線,從微觀角度出發,將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分為經濟信息服務業研究、檢索研究、收集研究、用戶研究、分析與預測研究、開發與利用研究、傳遞規律研究、整理研究、基礎理論研究、信息源的分類與分布研究這十項研究。譚教授的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堅持從廣義的角度研究經濟信息學,構造了一個立體的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將其分為人與計算機、生產者與消費者信息流循環流轉、經濟活動及經濟信息流轉形成的產業、經濟信息流及概述經濟信息系統及其中的核心要素這些部分。

謝陽群、臧國全和華勛基教授的經濟信息學體系結構:將經濟信息學劃分為概念體系的理論研究、與經濟信息相關的技術研究、在微宏經濟中的應用研究、經濟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這四個層次。謝教授又依據上述四個層次把經濟信息學劃分為理論、技術、應用經濟信息學三大分支。同時臧國全教授與謝教授觀點一致,同樣把經濟信息學劃分為以上三大分支,將其分為三個層次。但是華勛基教授持不同的觀點,其將經濟信息學分為經濟信息學理論、管理、專門研究三個層次。

經濟信息學的意義

對經濟信息學的研究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宏觀上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微觀上有助于國家經濟信息管理系統和企業的經濟信息管理系統的升級:(1)研究經濟信息學有助于提高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經濟效率;從實質上分看,經濟系統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系統,經濟信息學通過對經濟類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傳遞、輸出等操作,對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有利于做出較準確的決策,進而提高社會經濟系統運行的經濟效率。(2)研究經濟信息學有助于升級國家經濟信息系統;國家經濟信息系統可以有效的引導人們消費、社會生產等方面活動,還可以有效調節市場經濟,升級國家經濟信息系統大大有助于提高對以上活動做出引導的正確概率。(3)研究經濟信息學有助于升級企業經濟信息系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決定一般都是通過調查研究、數據分析等方式做出的,對經濟信息的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正確的決策可能使一個企業躍上行業的頂端,當然一個失誤的決定也極可能使一個企業跌倒行業的谷底,甚至破產退出所在的行業,而升級企業經濟信息系統能夠有效促進企業做出合理的決策,比如,有助于引導醫療保險市場的發展,降低其風險。

總結

一是區分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經濟信息學工作與經濟統計工作;研究經濟信息學一定要能夠正確區分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以免走向誤區,偏離主題。雖然它們同屬于信息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有著相似的地方,但是可以從它們的特征、研究范式、主要內容以及研究領域等方面進行區分。同時,還需要正確認識經濟信息學工作與經濟統計工作,認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分清孰輕孰重,加強培育經濟信息學方面的專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以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二是明確經濟信息學的學科性質和重要性,認清其本質;了解經濟信息學的學科性質,有助于區分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更有助于解決經濟信息相關的實際問題,能自然而然滲透到人們的各項活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來我國的經濟信息學起步就晚,最初又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致于其發展緩慢,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明確經濟信息學的重要性,宏觀上促進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微觀上有助于升級國家和企業經濟信息系統升級,輔助它們做出合理的決策。

參考文獻

[1]謝陽群.關于經濟信息學的幾個問題[J].情報資料工作.1995.

[2]李國秋,呂斌.從學科交叉路徑看經濟信息學與信息經濟學的區別[J].情報資雜志.2004.

[3]臧國全.經濟信息學若干問題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1997,3,17(1).

第6篇

【關鍵詞】建筑安全;經濟學;保障

根據統計數據,在我國建筑行業中,由于各種事故,每年奪去近兩千條人命。施工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造成的社會影響,是人們有目共睹的,而且其產生的傷亡和損失是無法逆轉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非常迫切地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建筑安全的原因。

一、建筑安全事故

總結各種事故的教訓,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安全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對安全生產意識淡薄,主觀上不重視。而這種不重視又可以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安全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的項目經理對安全生產的重視不足,缺乏安全責任意識,安全管理水平差,一味追求質量、進度和效益,忽視了安全工作,對安全生產抱有僥幸心理;項目部與專職安全人員技術素質差,責任心不強,沒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加上當前建筑業新技術新工藝發展迅猛,安全管理措施跟不是新技術的發展要求;部分項目部甚至沒有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由施工員兼職當安全員;技術人員只管質量不管安全,選擇施工方案時不考慮安全因素,在實際操作中不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另外,普遍存在的掛靠現象使安全管理陷入困境,往往使項目部的安全管理處于真空狀態,安全事故的發生也就變成必然。

安全生產責任制未落實

有些企業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全生產責任感;有些企業為了應付檢查,雖然有安全生產責任制,但各項規章制度跟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有較大差距;也有些企業雖然制定了較全面、符合實際的安全生產責任制,但沒有認真執行,起不到實質性作用。通過對部分施工企業的檢查,發現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內容基本都是大同小異,沒有跟上新施工技術的發展步伐,有些甚至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的條款。而僅僅是這些內容,往往還不能認真的執行。因此,從公司領導層到項目部再到施工班組沒有一個嚴格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生產責任制成為一個擺設。

(3)安全培訓教育不到位

目前,建筑行業中大多數施工人員都是農民工。農民工的流動性非常大,往往一個工程做完就要到另一個工程去,他們的基本沒有安全意識,造成項目部安全培訓教育的難度較大。重點是,多數施工企業不能真正落實對工人的三級安全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工人學不到什么安全防護知識。通常情況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都很緊,這樣,施工企業更不愿投入時間在安全培訓教育上,很多工人未經培訓就上崗,使得民工缺乏安全知識、基本的安全技能和自我保護意識,這是引發安全事故重要原因之一。

(4)安全投入太少

安全資金投入不足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否認,如今的建筑市場惡性競爭到處可見,還有許多不規范的地方。有些施工單位為了中標,想盡一切辦法來壓低價格,而這被壓縮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安全資金。安全生產的投入是不容易立刻看到產出效果的,所以很多施工企業刻意削減安全投入經費,使安全保障設施得不到添置和更新。

二、經濟學對策論對建筑安全理論的分析

對于建筑工程的安全問題,應用經濟學的角度如何進行分析?對策論是經濟學的概念,它將經濟學的發展又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策論為現代經濟學的發展融入了新的活躍元素, 也是進入主流經濟學的捷徑和必由之路。著名經濟學家克雷普斯曾說過: 沒有掌握對策論的經濟學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經濟學家,就不能真正的進入當代經濟學殿堂的大門。建筑施工企業最關心的效益、利潤等問題就是經濟學的范疇,要考慮建筑工程的經濟學,就需要統籌研究建筑工程中的各個方面,當然安全生產的問題是建筑工程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從經濟學本身發展的角度來看, 因對策論對經濟行為從效用最大化拓展到效用均衡化, 經濟對策論在描繪人的行為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精準性,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期。這恰好掌握了經濟系統研究最關鍵問題的本質,該學科運用于研究經濟問題的合理性及優越性也就順理成章。

從調查研究發現,發生安全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損失并非由企業承擔,而是雇員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這種偶然事故損失的轉移,使事故的成本不完全進入企業的利潤核算體系之中。這樣也就導致企業決策者對建筑安全保障投資的決策, 僅僅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來進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和影響,則建筑企業建筑安全投入的積極性是有限的。

經濟理論證明: 外部偶然事故損失的存在使得個體投資決策這可能做出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相違背的行為決策,因為大部分損失還是由社會來承擔。通常建筑企業是控制事故風險方面的主導者,可以采取措施使建筑企業采取自律的行為來控制和管理安全事故的發生,如采取安全準入制及安全一票制考核機制,通過縮小內部損失和總損失的差距,使得損失風險更多的掌握在雇主自己手中。

三、建筑企業作為安全管理的主體應采取的對策

(1)從思想根源上提高領導者對建筑安全生產的認識。領導者對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認識,對搞好安全生產至關重要。一是強化對企業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產領導的安全培訓,使之深入了解和認識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搞好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實到行動中。二是切實行使安全生產一票否決權,安全生產與企業資質、安全資格、工程招投標及企業業績和領導者的政績掛鉤。加大處罰力度,迫使企業領導把安全工作真正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切實樹立起“安全第一”的觀念,做到行動上時時處處重視安全生產。

(2)從管理制度上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PDCA 循環。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種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項工作的開展要經歷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把PDCA 循環運用到建筑企業安全管理中,即計劃是根據建筑安全需要,結合本企業、本建設項目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方針、安全目標和安全計劃;實施是按照安全計劃進行安全技術措施的實施、執行等各項工作;檢查是按照建筑安全計劃的要求檢查驗收安全工作的進展情況;處理是根據安全計劃的實施、檢查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處理遇到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和建議,保證安全計劃的實現。把質量管理中的PDCA循環工作方式運用于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中,可以解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安全工作質量水平,使企業的安全工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節約成本、提高生產率、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3)安全生產管理費專款專用。工程總造價中,施工方獲取的利潤水平應與其所承擔的安全風險大致協調,行業主管部門應提高安全生產費用定額。應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根據國家、行業安全技術規范、規程,通過對各地、各類有代表性的工程,進行安全生產費用的核算,確定安全生產費用在建設工程總造價中的合理比例。應將“安全生產管理費”單獨列在工程量表中,并要求承包商在報價時列出用于安全生產管理費用的細目。在施工過程中,應由監理工程師檢查這筆費用的使用情況,再批準支付,以保證承包商安全生產管理的專款專用。

五、結論

建筑安全生產工作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和國家財產建筑安全, 其不再僅僅是死不死人、傷不傷人的問題, 而是轉變為真正的以人為本、全面關注每個勞動者的職業建筑安全健康上來. 勞動者不但要求生命的保障, 還對舒適的工作場所和生活環境、職業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 這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安全生產是一門科學, 有其特有規律性, 本文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 使其市場與現場的關系更加緊密, 從決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論。

【參考文獻】

【1】羅云. 建筑安全經濟學[M] .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第7篇

關鍵詞 發展經濟學 發展中國家 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學是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一、早期萌芽

經濟發展思想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早期有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創始人威廉·配第提出的從事農業的人數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比起從事工業的人數會相對的減少的“配第-克拉克命題”。亞當斯密對社會財富和產出的嚴格界定和針對性的提出經濟增長的前景等,這些都可以視作發展經濟學發展的肇始。

二、奠基、發展與興起

雖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200多年,但是發展經濟學真正受重視卻是二戰以后。1948年對于發展經濟學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哈羅德和多馬提出將短期的、靜態的凱恩斯經濟周期學說長期化、動態化為經濟增長模式,被人們認為開當代經濟發展理論的先河,是發展經濟學的第一個里程碑。

三、演變階段

自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就主流發展演變階段來說,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惟資本化、惟計劃化和惟工業化。在這一階段,發展中國家發現發達國家擁有的最大共同點是普遍實現了工業化,因此眾多發展中國家將實現工業化作為提高商品勞務生產水平、改變在國際分工貿易中不利地位、提高國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因為上一階段極力推行工業化,忽視農業發展導致在這一時期部分負面效應顯現。上階段發展中國家的決策者將全部身心傾注于工業化的問題,所以“絕對貧困”問題未受到重視。這一階段,“人類的基本需要”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一看法被廣泛接受。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伴隨著美國里根政府的上臺和英國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執掌政府,新古典主義和倡導自由市場經濟力量的經濟理論政策又重新被提倡。在這種背景下,前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問題可以歸咎于不完善的市場結構和不當的價格政策,過于活躍的政府干預和死板的計劃經濟政策等。

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當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生產力極大地提高。然而,發展中國家雖然縱向相比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可是橫向與發達國家相比,其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在高新技術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在這一階段,又出現了對上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政策的反思和修正,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為指導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改革和發展中遭受嚴重失敗而使得新自由主義備受質疑。

四、體系形成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蘇聯解體這一標志著市場經濟完勝的事件,發展經濟學遭受了近20年的悲觀論調。然而,經濟問題的出現總是促使經濟學家去探尋問題的解決之道。在這一階段,發展經濟學的外部環境以及學術領域發生了以下幾個變化:

首先,人們對于經濟發展的態度和看法發生了改變。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后,人們開始反思在以前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對于傳統的將經濟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標志,人們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評判。這時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是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同時也要不損害后代人發展的能力。這種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持續能力的基礎上,旨在追求長期永續的發展。

其次,新制度經濟學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原有的發展觀中極度強調市場經濟的作用,不顧一切追求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然而事與愿違,那些片面追求高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20世紀末也遭遇了經濟發展停滯或不盡理想的境地。這時,部分經濟學家提出鑒于經濟的外部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經濟中不光存在著政府失靈、計劃失靈的問題,同樣還會出現市場失靈的問題。以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強調一切依靠市場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的制度實際上包括一系列制度規則、規則發揮作用時的特

點,以及在執行過程中人們相互作用的行為規范。

再次,內生增長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的應用。其核心思想是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正是有這些新理論的指導,廣大發展中國家又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與方法。這些新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的運用,標志著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成熟。縱觀整個發展經濟經濟學發展史會發現,在發展經濟學成熟后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將發展經濟學看作是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的應用。

如今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分析方法,發展經濟學都有著進步和發展。理論方面如競爭性均衡的經濟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等;應用方法和分析技術方面,如均衡方法、經濟計算和平衡分析及實證研究等。發展經濟學至此已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學科,同時也變成了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進行指導和研究的科學。

參考文獻:

[1]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6-7.

第8篇

關鍵詞: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精神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4月6日

一、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

歷史學派在19世紀四十年代以后是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中居于統治地位的學派。李斯特是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者,他在其經典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產力理論。李斯特認為,“財富的原因與財富本身完全不同”,“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在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中,生產力是交換價值的原因,而不是結果,生產力要比交換價值和分工重要得多。“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

李斯特還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和擴散有其自身規律,按照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來確定經濟政策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力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生產力源于“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兩個因素。物質生產力包括“工業力”、“農業力”和“商業力”;精神生產力包括藝術和科學、教育、一般文化事業、國家與社會制度。在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體系中,精神生產力始終是一個重要方面,李斯特認為精神(非物質)生產者之所以具有生產性,是因為他們“生產了生產力”。

李斯特特別重視精神生產力對財富創造的巨大作用。他在一開始提出,把歐洲各國的情況與亞洲各國的情況相比就可以很明確地明白:“思想與意識的自由對國家生產力的影響很大”,他將其稱為“精神力量”、“精神資本”。他解釋到:“許多世代一切發現、發明、改進和努力等等積累的結果”就是“現代人類的精神資本”。他還用精神資本來解釋古代國家比現在國家人手使用多,工作艱苦,個人擁有土地面積大的情況下反而吃穿卻比不上現在的現象。所以強調任何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進退,都決定于是否能夠將前人的成就加以運用,并且用自己的能力來加以發揚光大。李斯特的精神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個人生產力、各種物質生產部門中,還體現在進取精神、刻苦耐勞精神、重視公道精神、自由獨立精神、宗教、教育和道德狀況之中。

二、對李斯特精神生產力理論的思考

自從魁奈把經濟學變為一門科學之后,一直把財富作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重農學派和斯密的交換價值理論都認為精神生產是非生產性勞動。再往后,薩伊雖然是斯密理論的繼承者,但是兩者對于精神生產的態度截然不同。薩伊指出:斯密之所以不把精神勞動看成是生產性勞動,源于其狹隘的財富概念。薩伊既不愿徹底拋棄斯密的交換價值觀,又想把精神生產歸為生產性領域。李斯特既真正地突破了斯密的狹隘的財富觀,又克服了薩伊為了把精神勞動納入生產性領域而造成的理論矛盾,第一次在古典經濟學中比較合理地解釋了精神勞動的生產性問題。李斯特把物質生產看成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成果,他對精神生產的重要作用特別重視。

精神生產力是“對個人有鼓勵、激發作用的那種精神力量,是使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可以獲得成果的社會狀況,是個人在努力中能夠利用的天然資源”,“所有這些方面,主要還是有賴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狀況的”。談到社會狀況,主要是指,科學與藝術是否發達;公共制度與法律對于宗教品質、道德和才智、人身和財產安全、自由和公道這些方面是否能有所促進等。

在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中,生產力水平主要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狀況,有科學、文化和教育水平,制度與法律的公正、自由,國家力量的強大等,也就是精神生產力。

李斯特對精神生產力的論述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為了發展生產力,作為國家應動用一切力量,發展科技、文化、教育,建立健全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保證法律的公正,保證國內市場的自由、統一,與其他國家獨立自主地開展經貿關系,有效地提高國內資源的利用效率,等等。精神生產力就是一種競爭力。邁克爾·波特在其名著《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到,“從國家層面來考慮時,‘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

精神生產力指出科技創造能力對經濟發展的強大作用。科技創造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由人們受教育水平所決定的,而個人創造能力又構成國家整體創造能力。所以,只要一國人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該國人民的整體科技創造能力就會有所提高,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一國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力提高,這樣一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也會壯大。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基于對李斯特精神生產力論述的認識和理解,我們認為精神生產力理論對我國正在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深入理解李斯特的精神生產力理論的內涵具有很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挖掘和利用。

三、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但其增長點主要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外延式經濟。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也就是解決發展生產力的問題。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我國的精神生產力,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發展生產力要依靠科技、依靠教育。我們要加大教育和培養投入,把錢用在刀刃上。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提高本國人民的知識水平,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先導模式,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和創造能力,為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人才基礎。同時,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實施人力資源的戰略性重組。優化人力資源的產業分配結構,改進人力資源的增量結構,使人力資源的宏觀結構適應我國產業高級化的需要。

(二)加大科技投入,構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要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同時也要增強我們自己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我們必須努力著力于提高國家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這個體系應當包括以國立科研機構和教學科研型大學為核心的知識創新系統、以企業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系統、以高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為主的知識傳播系統、以企業和社會為主體的知識應用系統。努力創立有利于創新的體制和機制,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的步伐,加速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盡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從根本上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三)提升全體國民的精神素質,為中國崛起積累精神資本。我們擁有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文化,在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在無形中受到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的侵襲和滲透。面對西方個人主義觀念和物質觀念等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沖擊,我國如今的文化現狀令人擔憂。我們必須面對現狀,提升全體國民的精神素質,牢固樹立歷史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為中國的崛起積累精神資本。

(四)建立科學的分配和激勵機制,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制度的優化也是李斯特精神生產力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增強人們的競爭力,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讓分配和激勵機制做到內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競爭性。內部公平性能夠消除人才后顧之憂,外部競爭性能夠激發人才奮發向上。

總之,一國發展靠人才,最終靠科技、靠教育。我國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正如李斯特精神生產力理論的一個重要結論:精神生產的成就越大,則物質財富的產量就越大。

主要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圖書館,1981.

[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陳萬煦譯,蔡受百校.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第9篇

[關鍵詞]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58 — 02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逐漸上升,同時受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經濟運行規律,掌握世界經濟知識的專門人才。為了適應這種發展,高校開設了《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特點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是逐漸在中國開設的。20世紀60年代,陸續有一些中國高校把《世界經濟概論》作為財經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專業課。隨著中國不斷改革開放以及逐漸融入世界,國家教委1998 年在高校課程設置目錄中,把《世界經濟概論》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同時,其他經濟類專業也將《世界經濟概論》作為基礎課。這大大促進了該課程的教學和研究發展。

《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綜合經濟學課程。該課程主要是借助于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運行規律以及發展趨勢,并運用馬列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考察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軌國家經濟特點,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分析戰后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該課程涵蓋的內容很廣,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世界不同發展模式、世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等。它向學生展示了世界經濟的整體脈絡和走向,客觀而辯證地透視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而這些內容所涉及的理論都非常豐富,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也錯綜復雜,需要學生深入探討,這使得該課程的學習難度比較大。不僅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各國越來越對外開放,世界各國在商品、勞務、技術、資本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經濟概論》逐漸成為一門開放性很強的課程。

高校開設《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明確世界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開設這門課程也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助于為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對外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客觀依據。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十分重要,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陳舊。世界經濟經常發生變化,甚至瞬息萬變,新事物、新現象更是層出不窮,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的更新速度遠遠跟上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較著重于世界經濟一般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教材著重當代資本主義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21世紀的教材重點則放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性問題上。即便進行了更新,教材內容仍落后于世界經濟的實際發展。比如,絕大部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都沒有包含歐債危機、人民幣國際化等最新內容。不僅如此,時至今日,各種社會信息和信息傳播渠道飛速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識途徑的選擇面越來越多。這使得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過程中,教師如果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及時更新,不斷調整,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將無法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學術水平不高,對教學內容缺乏研究,沒能及時補充新知識,致使傳授給學生的都是陳舊的知識。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現象嚴重。在大學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學生是教學中的被動者,《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亦不例外。很多教師是課堂的唯一表演者,經常唱獨角戲。這集中表現在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課堂氣氛沉悶,討論和實踐環節較少甚至沒有。滿堂灌使學生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嚴重的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還機械地照本宣科,語調單一,講解枯燥無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這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和情感相聯系的,它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積極的心理成分,是學習動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如果人們對某事物有興趣,那么興趣就會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他們,促使他們排除干擾,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的潛能。但在《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些學生經常逃課,即使上課的學生也不集中精力聽講。盡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教師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僅如此,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不重視情緒、動機、興趣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促進作用,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需要改革。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及時補充新知識。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時,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和新資料。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課本中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內容比較陳舊。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告訴學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教材在敘述歐盟成員國時給出的數據是2004 年5月1日的,當時只有25個成員國。老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歐盟成員國到2007 年1 月1 日增加到了27個,到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加入后則會變成28個。在講到全球經濟危機時,教師不僅要講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還應補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歐債危機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又如,教材在談到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時,中國經濟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中國的GDP在2010年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這些補充能大大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從互動效果來看,討論式教學可以引起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擴大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渠道,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了一個網絡結構,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學知識,而且也可以從同學中學到知識。老師根據教學安排,可以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及早將要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課后查閱資料。在討論時,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組,每個組都要參與討論,甚至提出問題。在討論結束后,先讓每個組進行歸納總結心得體會。然后,老師再就相關的知識和學生的表現進行講解和點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一個更直觀、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討論時,學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在討論主題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選擇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的題目。這既能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第三、實施案例教學。在《世界經濟概論》學習過程中,經常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學生認為這是一門純理論課,和實際沒有多少關聯。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案例讓學生明白《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理論和實際聯系非常密切的課程。例如,在講授匯率一節時,教師可以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實行的是一種什么匯率制度?中國為什么不愿意讓人民幣大幅升值?1985年的廣場協議對人民匯率變動的啟示是什么?又如,在講到貿易保護主義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列舉中國最近幾年遭到的反傾銷調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師有針對性的采用案例教學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從枯燥的理論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案例要真實可靠,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二是案例要具備生動性,可激發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補充影音資料,增加感性認識。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許多老師現在都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這種多媒體其實就是單純的PPT,僅將書本上的知識復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較死板的知識。如果只是按照這種PPT授課,學生沒有實地調研,很難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認識。因此,對一些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補充影音資料來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度。像《大國崛起》、《貨幣戰爭》、《經濟制高點》、《金磚之國》、《華爾街》等都是極佳的輔助材料。教師可以將其中最主要的內容融合到PPT相關章節里播放。這樣的教學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聽講集中度,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王鈺.《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探索

〔J〕.經濟研究導刊,2011,(08).

〔2〕 管延芳.《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04).

〔3〕 趙梅等.關于改進《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12,(02).

〔4〕 張燁.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淺談《世界經濟概論》的教學思路〔J〕.科技資訊,2008,(21).

〔5〕 關立新,等.世界經濟概論教學效果反思〔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0).

〔6〕 易先橋.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9).

〔7〕 汪瑾.《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1).

第10篇

關鍵詞:語言習得;數學模型;多媒體教學;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傳統教學

一、語言習得四要素的內涵及數學模型的構建

語言習得的四要素是指:多媒體教學、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傳統教學。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構建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在《課程要求》的指導下,語言習得的模式,特別是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語言習得數學模型的構建是根據語言傳播要素的分析,構建四個數學模型:時間模型、內容模型、方式模型和層次模型。時間模型指小時間數模和大時間數模。小時間數模指的是在100分鐘的時間內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分配。大時間數模是指某專業、某科目整體教學時間的多元素化時效性配置。內容模型,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指的是語法、語音、寫作、翻譯、閱讀、詞匯等的時間分配和使用策略。方式模型指的是針對某教學主題內容進行哪些方式的學習與教學策劃和課堂要素諸方面的變量效果的整體效益。層次模型指按某一課程的整體要求、專業層次、學校定位、培養目標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基本要求、較高要求、更高要求。語言習得數學模型注重語言學、教育經濟學、數學模型三個學科的優化組合。該模型運用語言學中的語言習得理論、經濟學中的教育經濟學理論和應用數學中的數學模型理論。語言習得四要素數模理論研究以經濟學的投入與效益、數量與質量的理念為理論基礎,以語言習得理論,特別是二語習得理論為研究平臺,以應用數學的數學模型構建理論為研究載體進行綜合理論研究。本模型注重與語言習得尤其是專業英語和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希冀推出符合現代化教育理念的語言習得課堂教學數模理論與應用數模。本模型嘗試對語言習得進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進而對語言習得四要素數模進行定性描述。

1.1現代語言習得數學模型四要素的現狀

1.1.1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多媒體可以充分發揮聲、電、光、影等多元素的功能,使教學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它能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可以充分利用優秀的教學資源,也能夠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1.1.2自主性學習的現狀《課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不受時空限制,朝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方式發展,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向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由此,網絡自主學習進入了英語教學的平臺。

1.1.3研究性學習的現狀20世紀初杜威的研究性學習教學理論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課程改革。其教學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學校要引導學生去關注社會,學校即社會,學生能熟悉和融入社會,而不是脫離社會。于是美國學校擺脫了歐洲的影響,有了核心課程、概論課程和問題課程等的設置。20世紀80年代,這種課程在美國的學校已經非常盛行,大約在90年代傳到了歐洲。

1.1.4傳統教學的現狀傳統教學以教師為教學中心。教師以知識擁有者、贈與者和傳授者的身份進行課堂教學。教師以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知識優勢進行充分備課,完全控制課堂講課的模式、授課內容、教學進度、教學重點與難點,完全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解答深度或層次。

1.2語言習得模式的研究趨勢網絡教學自由空間大,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以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學習、解疑答惑為重點。在教學中以研究性方式獲取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合現代教育的這四大要素,發揮各要素的優勢,實行優勢互補,以數學模型形式創建新的教育合力是現代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二、構建語言習得數學模型的意義

2.1更有效地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數學模型的構建研究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要素的新的教學及學習方式的研究,它著重于以理性的方式合理分配課時、安排授課內容,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決定什么可以自學,哪些內容該講;它要求采用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策略的師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學習信息進行搜索、整理、挖掘,將定性和量化的課堂內容與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

2.2更合理地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多媒體、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傳統教學四位一體的結合,可以克服不同情形中的單一教學模式的弊病,取長補短,優化時間和內容配置。:

2.3更充分地發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在數學模型的指導下,授課時間和內容得到精確地量化,從而更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多媒體教學課件,有效地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以及過度使用教學課件授課等現代化教學中出現的弊端。

第11篇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觀

新制度經濟學市場觀,是指新制度經濟學家對諸如市場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其有效的運行需要什么樣產權制度前提、有什么經濟社會代價等有關市場的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著深刻的分歧。他們的思想揭示并彌補了主流經濟學市場觀許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們對市場獲得更為完整、深入、科學的認識。

一、市場是一種制度

“市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顯示的那樣,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者對“市場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看法并不一致。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地方,是價格存在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地方。如馬歇爾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和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②斯蒂格勒也認為,“市場是一個區域,在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是趨于一致”。③普瑞爾指出,市場是“(1)買者和賣者碰面議定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2)價格存在的地方,(3)價格受到供求力影響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地區”、“區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確定的空間,也包括無形不確定的空間。④在邏輯上,價格的存在是由供求關系決定,是買賣雙方在自由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易時必然伴生的現象。所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買賣雙方對商品或勞務進行自由交易的行為是“市場”的根本。只要存在著關于某種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著關于該物品的市場的存在。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看法與主流經濟學有明顯的不同。他們認為,主流經濟學所說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個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時才會普遍存在和有效地進行的現象。科斯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經濟體系與法律體系之間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私人法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則和規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達成”。⑤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市場意味著一系列運作規則,“個人行為恰好是在這些規則之下在市場中產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自由交易行為并不是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是使此種行為能夠有效進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則和規定”的“法律體系”。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他們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安排”或一種“制度”。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個社會體系視為依靠技術、法規或習慣對稀缺資源使用導致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市場只是人類所曾采取的許多“解決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種⑦。張五常說,“市場本身是一種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樣,市場被創造出來在其他約束條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魯博頓和瑞切特說,“市場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進行反復交易(與個體之間的零星交易相對應)的社會安排,‘市場’這個組織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一種制度)和人構成,人們創造了這些規則并將它運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這些制度“決定了每個潛在交易者的產權分配并對這些產權如何使用或轉讓作出了規定”,其目標是使“絕大多數潛在交易方有機會參與競爭”,⑩并“有效地組織交易”。[11]

總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市場是一種制度,是價格機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們所看到的買賣雙方自由地確定交換物品的價格和數量的過程或行為,只是在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社會安排”或“法則和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普遍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市場”所力圖促進的東西。

二、市場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

由于主流經濟學把市場歸結為人們自由自愿的交換行為,所以,對他們來說,自由交換行為的發生,即意味著市場的產生。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導致交換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14]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念中,無論是斯密說的交換傾向,還是門格爾所說的人類經濟行為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還是“分工”,都不是由人們可識辨的外在于個人

的人為的有形強制行為的結果,而是自然或基于個人理性而自發生成的。把交易行為的發生或市場的產生歸因于這些自發性或自然生成的有關人性或經濟的事實表明,在主流經濟學里,市場被看作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市場制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資源稀缺性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它是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問題的一種方式而產生存在的。阿爾欽指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阻礙了每個個人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它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通稱為競爭。因為,按照定義,既然沒有辦法消除競爭,那么剩下的問題就在于:為了解決利益沖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競爭形式。”[15]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人類為解決這種“利益沖突”而“作的安排包攬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包括戰爭、罷工、選舉、宗教權威、法律仲裁、交換和投機。每一個社會都采用過這些方法。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強調的解決與資源稀缺相聯系的問題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這里的“交換”是作為一種社會的“安排”,因此顯然不是主要指行為,而是指人們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為他人擁有的財物的制度,即其所說的市場制度。

由于在歷史上或在現實中,人類還常用許多非市場手段如戰爭、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來解決經濟利益沖突問題,所以他們強調,人們選擇市場作為解決因資源稀缺問題所導致的利益沖突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理所當然”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主要依靠市場來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17]自由交換要成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的行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權力來加以補充”,[18]需要得到“以國家暴力或懲罰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沒有政府的協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用于解決其所面臨的公共經濟問題即由于稀缺資源使用而發生的利益沖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強調它需要公共權力的“補充”表明,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市場不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而是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或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是基于集體理性人為建構的,具有強制的性質。這一點在新制度主義所提出的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

三、市場是確保稀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實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對于主流經濟學家來說,要對為什么市場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就需要對他們賴于解釋的市場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對于人類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換這個傾向”,斯密本人和后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予以解釋或證明,也是難以證明的[21]。分工的程度與市場范圍是相互依賴的[22],所以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獨立于市場對其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人類經濟行為遵循“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只是經濟人假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西方經濟學家至今都沒能對該假設的普遍存在性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總的來說,在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里,還沒有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

由于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制度安排的一種,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就從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較的角度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經濟學的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是市場而不是“戰爭”等其他手段成了人類社會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為總的來說,市場制度的運行成本較低,能確保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率。

德姆塞茨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產權制度其實就是一組界定行為的原則,它規定了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而具體規定“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與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他說,“依靠暴力進行競爭一般不受稱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許使用暴力,就看不清這種競爭的前提,即無法估計其凈收益了”。而在市場上“通過‘自愿’談判進行的競爭”之所以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權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術手段,同樣還提供了排除造成凈損失的手段”,[23]即“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這就使得它“要比通過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競爭,更能為社會增加實際財富”。[24]德姆塞茨還認為,如果不經過市場協調就使用民主政治體制的集體決策或法庭裁定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就無法得到通過自由市場交易所揭示的為確保經濟的高效運行所需要的信息,這樣“不管

它們采用哪一種效率標準,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癢’,還很容易錯判”,導致比市場更低的效率。總之,在他看來,“恰恰是由于要掌握這些關于效率的先決性條件過于困難,才使得通過自由市場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權及資源使用方式成為一種很實用的方法”。[25]

張五常指出,市場上的競爭“匯集了所有潛在所有者的知識——即可供選擇的合約安排知識和資源使用的知識”,而“合約當事人之間的競爭”又“降低了執行合約的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尋找和追求最有價值的選擇來簽定合約把一種資源用于生產的成本”。[26]他還認為,市場價格是“唯一已知的幾乎不導致或完全不導致租金消散的標準”,[27]所以在他看來,“一般來說,管理決策是不可能優于通過價格機制作出的決策。當價格信息引導從事的每一種活動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必然減少”。[28]因此張五常認為,正是由于實施自由市場制度社會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場制度的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才使得市場能廣泛地拓展到原來排斥市場的國家。[29]

很明顯,德姆塞茨和張五常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從市場更能促進經濟效率或生產力的角度來解釋,而后者則是從市場更能節省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但對于新制度經濟學來說,所有的經濟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經濟制度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這表明,他們二者的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場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為根據來解釋市場的普遍存在性。這種解釋也進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集體理性和集體選擇的基礎。

 四、界定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是使市場有效運行的一個前提條件

市場運行是買賣雙方的自由交易過程,也是物品價格的形成和決定的過程。價格形成和決定的理論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運行的理論。從該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經濟學家把任何經濟物品或勞務的價格描繪成了只是由那些與其產權制度安排無關的諸如偏好、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資源結構等客觀因素決定的函數,因此,完全忽略了產權安排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另外,在該理論里,“交易成本被假定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界定不會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效率。這表明,主流經濟學蘊涵著產權與市場運行效率是不相關的市場觀。

對于新制度主義經濟學來說,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設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該經濟理論的最為核心的命題。它認為,在該假設條件下,產權界定會通過影響市場交易成本而影響資源配置效率。所以,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的關系是該學派經濟學家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根據經濟人假設,他們認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強烈的動力以最有價值的方式使用其產權”,[33]而個人產權即個人對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的轉讓權等的任何弱化,如產權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都會導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場價格信息質量的下降,[35]從而使得以市場出清價格的交換不能實現,影響資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37]。要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產權界定必須首先高度穩定”,[38]“要求不存在對合約條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對合約選擇的限制”,以確保每一個人即“可以自己將物品或資源用于他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用途,也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合約安排達到這種用途”。[39]由于在現代文明社會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要靠國家,對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來自國家。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政府對尊重私有產權給以可信的承諾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40]嚴格限制政府剝奪財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礎是繁榮的市場所必備的。[41]

五、市場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

為給市場經濟提供意識形態上的支持,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除了宣揚社會利益會因為個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為得到有效促進的“無形之手”原理之外,他們還不斷地提出各種不同的學說或定理來證明,在市場經濟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普遍和諧。如薩伊定律宣揚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是休戚與共的;[42]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則更是把市場經濟描繪成一個能讓每一個人“憑自愿對它作出貢獻,而獲得的則超過他的貢獻,并且總是增加著他的滿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個人獨立完全協調”的“美麗組織”;[43]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把自由市場經濟描述成為沒有剝削的正義的世界。[44]在目前,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都把介紹阿羅和德布魯等所證明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作為微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來宣揚任何一個人的

福利都不可能因競爭性市場的存在而變得更差的觀點。[45]

新制度經濟學家明確反對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這種和諧論。在他們看來,市場并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這不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利益沖突是市場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還在于他們認為:

1. 市場并不能消除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沖突,任何交換都必然包含著沖突或競爭的方面。阿爾欽說,由于資源“稀缺”這一“約束的存在”,“每個人”都不可能“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資源不能同時用來滿足競爭性的需求”,[47]“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在每個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都“必然地”是“沒有辦法消除”的。“市場”是“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在市場制度下,“交換行為是一種手段,借助于這種手段,買者就能夠為了從賣者那里獲得商品而同別的買者展開競爭”。[48]因此,市場交換固然可能因為它是每個買者和賣者借以達到更理想境況的手段而具有協作行為的性質,但它具有競爭行為的性質也是顯然的。所以,阿爾欽認為,經濟學家不應該只把交換當作協作行為來考察,忽視它的“競爭方面”。[49]

2. 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說‘自由市場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也能使社會效用實現最大化’就不正確了”。因為“市場在權衡比較得益和受損時,是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自由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舉例說,“當新產品進入市場時,自由市場在運作中承載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種新產品能給其消費者帶來多大的益處,人們購買了這種產品,則被它取代的、原有產品的生產者就受到損害。”所以,他強調指出,認為“自由市場制度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或認為 “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的觀念”,是出于“對市場功能和運營”的“完全錯誤”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必須摒棄”[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場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認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常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種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那樣,那么也會因其無法容忍的非實用性(即沒有效率),而很快就讓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場“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該制度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爾欽認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沒有哪個完美無缺的標準是有效的”。“市場”的這種“不完美”或“缺陷”是人們要獲得它的“更大優點”所必須承受的“代價”。[52]

從其反對市場和諧論的最后一個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經濟學反對市場和諧論,揭示市場的不和諧性,特別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點,其目的不是為了反對自由市場制度,而是為了反對那些一看到市場有缺陷就認為應該用政府來取代市場的干預主義。從這一角度講,它的目的其實和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和諧論一樣,都是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辯護的。

六、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主義市場觀與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有深刻的差異。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新制度主義市場觀是一種新的市場觀。在筆者看來,無論從推進人們對市場的認識來說,還是從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的穩定均衡制度的社會來說,這種新市場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綜合起來,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它強調市場存在的制度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樣是僅僅依賴個人理性就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的行為,它需要某種特定經濟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場(sound market)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它包含并體現著某種人為的秩序,它需要建構理性主義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場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這一性質,有助于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選擇市場,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場擁有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那些美好的性質,而是因為該社會存在著需靠它來解決的由于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無法消除的使用沖突。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的市場行為,首先并不是如正統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是一種個人自發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強制的行為。其三,它較為深刻地闡明了市場在確保經濟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為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之所在,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為充分地認識到在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對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所具有的影響的揭示,有助于

政府認識到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制度對確保市場運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識到濫用國家權力——這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唯一能夠合法地對個人產權進行侵犯的權力——對經濟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較為客觀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消除的社會沖突以及由這些沖突所導致的為有效率的市場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們較為充分地意識到,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市場和諧論是不現實的,市場效率不是免費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應對市場經濟的不和諧甚至危機,才可能實現市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諧。

注釋:

①【美】e•曼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運用》,鄭琳華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頁。

②【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10月版,第18頁。

③【美】j•斯蒂格勒:《價格理論》,施仁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頁。

④【美】f•l•普瑞爾:《東西方經濟體制比較:研究指南》,錢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頁。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頁。

⑨⑩[11][18][20]【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頁。

[12][2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13、16-20頁。

[1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20頁;【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版,第18頁;【英】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郭大力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版,第81頁。

[14][21]【奧】c•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劉絜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頁。

[15][19][46][48][49][52]阿曼•阿爾欽:《產權經濟學》,載于盛洪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頁。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產權制度中的道德與效率》,載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權、控制與企業》,段毅才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頁。

[26]張五常:《佃農理論》,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版,第83頁。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張五常:《共有產權》,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30頁。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評論》,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69頁。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頁。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轉引自【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頁。

[42]【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頁。

[43]【法】巴師夏:《經濟和諧》,載于季陶達:《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選輯》,1963年9月版,第205-220頁。

[44]【美】克拉克:《財富的分配》,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2月版,第1-16頁。

[45]【美】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下),劉文欣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頁。

參考文獻:

[1]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界定理論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6).

第12篇

關鍵詞:藥物經濟學;疾病;醫保

中圖分類號:F407.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56-03

一、藥物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一)藥物經濟學的定義

在藥物科學中,藥物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簡稱PE,英文名(Pharmacoeconomics)。醫藥科學的研究是有經濟規律和利用的經濟問題的。在醫藥領域中有很多關于醫學的知識和要學習的技術,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也是我們要在醫學方面必須要得到的突破的。在這樣的醫藥管理中,只有進行合理的計劃管理和學習,才能有效地跟進醫學的前進。通過對有限的藥物資源進行研究,得到最終的藥物結果,從而得到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這樣的科學就是真正的藥物經濟學。進行的藥物管理是醫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學科,也是我國要進行全面改善和研究的一種管理學科。

(二)藥物經濟學的基本要素

PE要進行的重要研究因素是健康結果或是健康產出(health outcomes analysis)和分析成本(cost analysis)。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目的就是為得到研究中所得到的結果和成本找到一個最佳的點。

實施預防就是成本、治療項目或診斷的整個項目要投入的是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財務資源,這些資源的消耗,有它的費用指標就是貨幣。在監床試驗中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無形成本、間接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成本其中包括有直接非醫療成本、直接醫療成本。直接醫療成本是在疾病的預防、康復、治療和診斷中所需的直接費用,例如化驗費、藥費和住院費等等。直接非醫療成本是指在醫療服務方面相關的非醫療成本費用,例如病人的陪護費、交通食宿費等等。間接成本指的是因失業、誤工、病缺等病人及家屬在這期所造成的因為病產生的經濟損失,這樣的計算不容易標準化。無形的成本指的是病人在患病和治療中所造成的經濟方面的無形的損失,很難進行計算。在這一點上要注意的是,醫療費用的成本不全面是因為直接使用的費用、醫療消耗成本遠遠高于醫療費用。

健康產出是指治療、診斷和預防的措施而產生的有益或有利的結果。評價的方法可以分為(utility)效用、(effectiveness)效果和(benefit)效益。

健康結果是用貨幣表示效益的,這樣的結果有不可直接測量和直接測量的結果。直接測量的結果是減少的住院費、節約的藥費等,不可直接測的結果是指生命延長、減少誤工時間所帶來的收益。將不可測量的結果轉化成貨幣有兩種方法:意愿支付法和人力資本法。傳統的人力資本法的測量是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生產力為指標的,計算方便簡單。這也是目前效益評價法最為主要應用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只注重于勞動力人群的價值,而在整個社會的人群價值來看卻不能全方面地反映出來。意愿支付的方法是因為多樣性的衛生服務結果,它的費用是人們對健康的善意的付出,計算的過程非常的復雜。

物理單位表示的結果就是效果,這是在監床中的生命延長指標、生存終點指標、疾病終點指標、監床生化指標,比如生命延長時間、死亡率、治愈率、血壓降低值等等。這樣的評價指標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

醫學模式因為醫學技術的發展在慢慢地產生著改變,純生物的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改變,而在傳統的醫學方法中有的只是局部的軀體功能的改善指標和評價方法,這樣的評價方法即可以對健康的內涵達到社會、心理和生物的符合于人類全面性和整體性的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也產生了效果,在給人類的醫療過程中帶來了健康的最佳的狀態,這也是最為滿意的指標指數存在著。在這樣的指標中,有的是人們對醫學的更高的渴望和追求,想要達到最為具體和全面的醫學的方法,這樣的指標在質量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指標的方法里最為常見的有:時間權衡法(Time trade off)、標準博弈法(Standard gamble)、直觀相似尺度法(Linear visual analogue scale)這三種方法是目前的醫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這也是在醫學要不斷再研究和革新的方法。

(三)藥物經濟學的評價方法

PE在不出的產生健康的評價方法里有不同的分析方式,這樣的分析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簡稱CUA,cost-minimizationaalysis)、成本-效用分析(簡稱CUA,costutility analysis)\成本-效果分析(簡稱CEA,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和成本- 效益分析(簡稱CBA,cost-benefit analysis)。

1.成本-效益分析(CBA)是在干預項目或治療方案的耗費上所產生的全部資源成本的價值。這樣所產生的結果是有一定的對比性的,在這樣的結果和成本的最終的數據里有一個最后要被采用的方法和最后的數值使用方法。這樣的評價方法有增量分析法、凈效益法和效益-成本比值法。這樣的研究方法最終也是為了完成成本的最后確定。或者確定是哪個方案更具體最大的收益?這樣的優點在于治療方案的直接的比較,這樣的方案也要有科學的依據。

2.成本-效果分析(CEA)這樣的方式是臨床效果或臨床治療目的做為指標。不一樣的治療有不一樣的治療形式與最終的目的和效果,這樣的效果最后也要有貨幣作為一種數值參考的,在這樣的方法里臨床的現象比較多,也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方法,在這樣的臨床里不管是物理還是生物的指標都要達到最終的要求。這樣的評價方法有: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和成本-效果的比值,每一個方法都有它的治療單位在里面。這樣的方法簡懂在醫學的臨床史上也較為便宜。

3.成本-效用分析(CUA)在衛生的政策上是一種具有決策性意義的分析方法,這樣的方法適用于任何的人群,也是在干預、疾病的措施期間所使用的一種方法。在這樣的評價方法里沒有行業的指導,在這樣的方式中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

4.最小成本分析法是一種特殊的方式,這樣的方法是一種費用使用最低的方法。

二、PE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1993年開始研究的PE,這樣的方法在我國也是一種新的開始。這樣的研究方案在我國的醫學史上也是在不斷進步和不斷被醫學者所使用,在臨床的實驗上也有著不同的文獻表現。這樣的方法更適用于PE文章的研究和檢索。在這樣的研究里,最為常見的方法就是這樣的不同于其他方案的最為科學也最為明鮮的新的醫學理念。

在進行PE的研究方案中有10個步驟需要進行:(1)報告研究結果;(2)進行成本增量分析或敏感分析或進行成本折扣分析;(3)應用決策分析;(4)建立結果事件發生概率;(5)鑒定資源;(6)確定結果的貨幣價值;(7)正確的選用PE分析方法;(8)確定比較項目的結果和成本;(9)確定研究的目的;(10)明確解決PE的問題。這樣的10個步驟在問題的表現上有著不同的效果所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方向不明確,研究著眼點還有待提升

PE的研究方向是從社會開始的,出發的方向是病人或者政府的角度,醫療機構或者是醫療保險。這樣的研究方向是最開始的研究方案,在這樣的方向確定之后就要對分析方法的選擇、健康產生的評價、成本測定框架進行不同的合理的具有醫學基礎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的選擇。在這樣的研究中要有具體的操作方案,操作方案的不同也決定了衛生決策部門的不一樣的解決方案,在這樣的解決方案里就出現了醫學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對醫學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方案測驗。

(二)成本評價不全面

在研究的方向的角度上來看成本上的界定,而成本的不同也決定了患者疾病得到了間接成本和直接成本和隱性成本的不同的成本角度,這樣的成本角度與醫院有關與醫療費用有關,而不同的醫療費用當然也會不一樣,這樣的成本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疾病上都有著不同,有高有低,在成本上的使用上,從社會和不同的角度來看都會得到人類的最終的醫療的費用的使用,這樣會成為人類進行醫療救治時最為明顯的一點。社會上的醫學專家和不同的患家之間對這樣的醫療費用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意見,然后這樣的隱性成本上也有醫院和病患之間要承擔和不同的費用在里面,如果勞動和下降了,那么這樣的價值也就不存在了。

(三)分析方法使用和選擇上的誤區

我國目前使用的最為常見的方法是CEA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是以臨床謖指標的,其效果也更為明顯,更加適用于中國目前的國情。這樣的效果在不同的治療過程中有著不一樣的治療效果產生,在這樣的藥物作用下也會讓成本在估算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樣的成本估算我們要不停地進行治理和改革。而這樣的藥物也不符合醫療中所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醫療問題中會有著很多不良的反映。

(四)研究對象的選擇

在進行醫療方向的研究上對象選擇也有很大的不同,也要進行對象的最終選擇,在樣本和來源上也要進行不同的標準和樣本方面的采納和吸收,這樣的標準要有排除性和不同的聲明存在,在病人中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科學研究方案,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都明確表現出了藥物的成本和不同的費用的使用,。對于分析和增量產生的成本還有成本折扣方面的成本都要和國外的技術相結合,在醫學研究中有著不同的研究討論和療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計算方式中所進行的研究最終的結果就是取得醫療史上的不同的結果。評價方案從經濟上來看有著很多的效益與成本的比對,這樣的增量和結果的分析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樣所進行的沒有區間的可信計算也是在評價中最為常用的。

5.對于研究結果的闡釋和討論

在疾病的治療中有著很多對病人的影響和所帶來的問題,需要在研究方案中進行的不同的結果的研究和討論,就是要進行不一樣的研究報告的分析。在這樣的報告中要有不同的醫學測量的結果的產生才可以最終制定測量的方案和結果。研究指標的評價方案也有很大的不同,都要進行不同的研究分析。

三、PE應用前景

很多發達國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PE的分析方法,在這樣的分析方法中,國外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在這樣的研究方案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鼓勵方案,如挪威、新西蘭、比利時、法國、丹麥和美國都有著各自國家所要遵守的不同的PE研究守則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這樣的不同的研究中新的藥物的使用和生產都會為全世界人類帶來一種新的希望,在這樣的不同的指導目標中也會有國內外的發展現狀的研究和不同的結果的產生,這樣的結果就是最終所要達到的結果。

(一)用于衛生資源的宏觀決策

在這些年來所進行的醫療費用上的統計,我國的醫療費用已經超過了很多的國家,在這樣的增長環境下也有著不同的費用的占比,在這樣的占比中公費醫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費用的報銷方案,它大大減輕了人們的負擔。

國家所制定的藥物目錄就是PE所使用的最好的報銷方式公費醫療用藥,這樣的報銷方案也是有科學依據進行參考,在這樣的目錄里報銷的藥物有著不同的范圍,這樣的范圍要參考加拿大和美國等其他國家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在藥物的報銷上做了很大的限制,在藥物使用上也是采用一種新的使用方案,這給人們看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減輕了經濟上的負擔。對于重大的疾病國家也有一定的安排和補助。

(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減輕患者負擔

在我國的臨床醫學表現中,有著很多對人群保護的政策和方案進行著不同的醫療保護。對于傳染病,國家也有相應的政策進行應對。這樣的應對方案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讓治療的費用下降,儀器的使用上也大大地減少了費用。這在衛生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藥物的使用上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我們要不斷的進行藥物的改進,以減少成本。

(三)指導新藥定價,完善藥品定價制度

在藥物的價格制定上要有合理的價格安排,進行合理的價格保護,對新藥的價格制定一定要有它的策略,在藥品的制度上進行不斷的完善才可以達到最好的價格讓人民大眾滿意。

(四)為藥品的研發,生產和經營提供指導

藥物使用和開發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指導方案,這樣的方案進行中會遇到很多的藥物方面的了解和不同的藥物的解釋,從而會引發很多的藥品方面的經營、生產和研發的各方面的討論。這是醫學界非常重視的問題。只有藥品的最好的指導使用和銷售才可以擁有最好的醫藥市場。

參考文獻:

[1] 王莉,孫鑫,胡善聯,等.臨床試驗中的成本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4,(4):267.

[2] 楊莉,胡善聯.藥物經濟學評價中的健康結果測量[J].中國藥房,2004,(2):91.

[3] 張鈞,郭震洲,王力強,等.藥物經濟學概論及在我國運用的幾點設想[J].中國藥房,1993,(5):11.

[4] 許世斌,俞順章,陳潔.上海市2所醫院鼻咽癌病例診斷治療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1993,(5):38.

[5] 陳文,高繼明,畢康寧,等.國內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文獻的系統評估[J].中國藥方,2004,(1):28.

[6] Jolicoeur LM.Guidelines for performing a pharmacoeconomics analysis[J].Am J Hosp Pharm,1992,(49):1741.

[7] 顧海,李洪超.藥物經濟學成本-效果分析應用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藥房,2004,(11):674.

[8] Glennie JL,Torrance GW,Baladi JF,et al.The revised Canadi an guidelines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J].Phar-macoeconomics,1999,15(5):459.

[9] Langley PC.formulary submission guidelines for 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 of Colorado and Neavda.Structure,application and manu-facturer responsibilities [J].Pharacoeconomics,1999,16(3):211.

[10] 陳宇萍,胡善聯.卡培他濱在進展期結直腸癌治療中醫療成本的分析[J].中國藥房,2004,(7):415.

[11] 陳征宇,祝匯江,何志高.頭孢噻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藥房,1999,10(4):163.

[12] Henry D,Lopert R.Pharmacoeconomics and policy decision:the Australian health care system[J].Clinical Therapeutics,1999,21(5):9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孝义市| 江达县| 建昌县| 丹凤县| 隆林| 大洼县| 长兴县| 格尔木市| 乌拉特前旗| 五台县| 乐平市| 康平县| 建阳市| 枝江市| 华亭县| 务川| 综艺| 铜川市| 文山县| 班戈县| 镇康县| 陆丰市| 东台市| 平远县| 信丰县| 调兵山市| 读书| 平罗县| 宝丰县| 鹿泉市| 绿春县| 东兴市| 梨树县| 尼木县| 固始县| 青冈县| 湟源县| 韩城市| 安义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