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社區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

社區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

時間:2023-08-14 17:27: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區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區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

第1篇

關鍵詞:醫療聯合體;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區域醫療協作;遠程會診

Abstrac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is a new way for national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recent years.It encourages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all levels to regulat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nd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optimally.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 in Zhenjiang City and it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olutions.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lutions has not only relieved visits pressures of higher level hospitals effectively,but also enhance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Meanwhile it presents a reference of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s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s for other hospital association units.

Key words:Medical association uni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Two-way referral;Regional medical cooperation;Remote consultation

2006年衛生部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分級診療制度,鼓勵基層醫院實行“首診制”,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分級診療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將大中型醫院承擔的一般門診、康復、護理等工作分流到基層醫療機構,節約更多醫療資源,為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服務。

然而截止到2013年底,除了北京、上海、鎮江等部分省市區推行分級診療外,全國范圍內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還未能真正得到確定,而且面臨實施難、認可度不高等諸多困難[1]。2014年,總理首次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健全分級診療制度”,使得分級診療的概念再次成為熱點,而如何將制度真正落實,仍任重道遠。本文以鎮江市分級診療模式入手,從醫療聯合體建立和信息化建設等角度介紹“鎮江模式”,為其他省市分級診療的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

1 鎮江市分級診療模式

分級診療制度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2009年鎮江正式組建以兩家三甲醫院為核心的江蘇康復醫療集團和江蘇江濱醫療集團。其中江蘇康復醫療集團是以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聯合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醫院(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二級綜合醫院(鎮江市新區分院),以及13個社區服務中心的醫療聯合體。

在資源整合方面,醫聯體內部資源優化整合,組建了臨檢、影像、采購配供、消毒供應、信息和社區衛生管理6大中心[2]。在配套政策等方面,鎮江充分發揮衛生部門統籌管理醫療保險和醫療衛生服務的優勢,進行了以總額預算、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等方式相結合的組合支付方式改革。同時,完善醫務人員獎勵機制,形成適當的利益分配機制。以上方式促進了醫聯體一體化管理和集約化發展,讓集團成員共享醫療資源,降低了醫院的運營成本,也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的接受度,調動了醫務人員積極性。

2 基于分級診療機制的醫療聯合體建立

江蘇康復理療集團以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聯合第二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醫院、鎮江新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5家二級醫療機構和10家社區衛生中心,促使集團內二級以上醫院向社區提供技術、人才、設備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及服務品質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康復醫療集團所轄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全面完成標準化建設,其中2家被確認為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被確認為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

2.1依托醫療集團,推動一體化管理 集團先后與潤州區政府、鎮江新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按照“政府辦、集團管”的模式共同組建社區衛生管理中心,并制定《江蘇康復醫療集團社區衛生服帳堤寤運行實施方案》,以建成連鎖化社區衛生服務品牌為導向,從“管理規范、工作流程、質量標準、服務內容、形象設計、績效考核”等六個方面,對集團內所有醫療單位統一管理、監督及考核評價。

2.2完善政策措施,實現分工協作 ①集團制定了雙向轉診管理辦法,完善轉診機制,明確轉診指征、重點病種、轉診流程等,醫院與基層衛生機構簽訂雙向轉診協議,規范轉診流程;②通過強化醫保引導,制定二、三級醫療機構下轉患者的病種和規范[4];③建立家庭責任醫生制,通過“3+X”家庭健康責任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契約式服務關系,引導居民主動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基本醫療服務,促進社區首診制度落實。

2.3統籌資源調配,形成常態聯動

2.3.1引導專家進社區 醫聯體建立上級醫院醫師到社區坐診制度,開展業務講座、特色門診、健康教育等活動。醫院選派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擔任定點社區首席健康顧問,協助社區醫生處理疑難病癥、教學查房等。

2.3.2引導技術進社區 集團建立免費進修培訓制度和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社區醫護人員有機會到上級醫院參與培訓學習,從而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水平。

2.3.3引導資源進社區 集團為社區配備DR(CR)機、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推進社區的標準化建設;幫扶社區信息化建設,建立全科醫生工作站、遠程會診系統、轉診預約系統、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等,實現集團內醫療機構信息互通;設立臨檢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等醫療服務支撐平臺,為社區衛生單位提供醫療技術支持[5]。

2.3.4引導患者進社區 醫聯體已建立醫院、社區一體化的“康復聯合病房”和“慢病聯合門診”,同時各社區已分別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壓、慢病綜合、康復、腎病、中醫藥、老年護理中心等特色專科,方便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康復。

3 基于分級診療制度的醫聯體信息化建設

3.1建立上下信息互通的醫療平臺 在分級診療模式下,集團建立了區域醫療平臺,實現集團內醫療單位間系統高效互通,有力支撐了跨單位醫療事務的開展。患者首診在社區,信息存儲于區域醫療平臺,全科醫生診斷后,如需將患者上轉,社區醫生可直接通過信息系統在上級醫院預約掛號[6]。患者{掛號單在指定時間到上級醫院就診,診間醫生可通過區域醫療平臺查看患者健康檔案和相關就診信息。

當患者病情平穩后,可將患者下轉到社區醫院進行后續康復治療。上級醫院醫生在電子病歷中填寫轉診單下轉患者,社區接診該患者時,能通過區域醫療平臺查看患者所有就診信息,包括病歷文書、醫囑和檢驗檢查數據等,見圖1。

3.2建立方便快捷的遠程會診新模式 傳統的會診模式要求會診雙方需在指定時間,在指定地點參與患者進一步治療的討論,而新型遠程會診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通過部署相應的軟硬件設備,利用視頻會議系統和遠程會診系統實現遠程會診功能,會診雙方可以在各自辦公的地點參與會診,包括申請會診、上傳會診資料、安排會診以及填寫打印會診報告等[7]。新型遠程會診模式為集團單位提供了高效醫療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醫療服務均等化。

主要流程有:①發送會診請求。請會診方首先在會診系統中發起會診請求,確定患者基本信息、檢驗檢查報告以及會診時間和人員;②會診中心中收到會診請求后,安排會診時間和人員,并向會診雙方發送會診安排;③相關會診人員和申請者還會收到短信通知,其中包含會診鏈接,方便雙方登陸系統,做好會診準備工作;④會診結束后生成相關會診記錄,并將整個過程以視頻形式保存,方便日后查閱。見圖2。

3.3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檢查中心 由于社區醫院醫療設備資源短缺,人力資源有限,很多社區醫院沒辦法為患者提供很好的檢查條件,為此江蘇康復醫療集團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檢查中心協助醫聯體內醫療單位參與遠程醫療,實現區域級醫療資源、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促進集團醫療服務改善和進步。

醫學影像中心主要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將集團單位所攝影像片集中存儲于數據中心,各級醫院能夠通過標準影像接口、相關管控權限,實現遠程閱片、診斷和報告調閱打印等功能,見圖3。利用病理檢查中心,醫療機構能夠遠程診斷、查閱病理報告,方便患者就診,加強病理科質量管理控制,為分級診療的落實提供有力保障[8]。2015年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免費為各合作醫療機構共完成影像報告9755次、心電報告1930次;病理合作醫療機構61家,完成病理報告11000份。

在此模式下,基層醫療機構只需配備拍片設備和操作醫生,不用培養專業的閱片醫生,節約了醫療機構的人力成本;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同質化檢查服務,同時享受有優勢的醫保報銷比例,既克服了百姓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不信任”,又節約了很多醫療費用和等待時間,真正解決了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9]。

新型醫聯體模式符合國家醫改的總體方向,能夠有效的配置醫療資源,提高社會效率。目前,鎮江市已建成16家基層康復聯合病房,覆蓋全市7個轄市區,全市常住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完整率達到85%。另外,鎮江市社區和大醫院之間的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已經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下轉康復期患者789人[10]。今年以來,市區社區門診就診率已經超過52%,有效減輕了全市大醫院床位壓力,盤活了基層醫療資源,增強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數據表明鎮江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介紹的以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的江蘇康復醫療集團醫聯體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方法也為其他省市的醫聯體和相關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黃德圣,潘小妹.醫院分級診療的現狀及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4,(34):4727-4729.

[2]姜立文,宋述銘,郭偉龍.我國區域縱向醫聯體模式及發展現狀[J].醫學與社會,2014,27(5):35-38.

[3]呂鍵.論深化醫改進程中分級診療體系的完善[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6):1-3.

[4]王興琳,蔡華,嚴卓然,等.醫聯體--醫療資源整合下的區域組織實踐[J].現代醫院管理,2013,11(4):8-10.

[5]易利華,黃培,郝愛民,等.推行“醫聯體”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例[J].現代醫院管理,2015,(1):41-44.

[6]楊立成,鮑琳輝,田義娟,等.醫聯體模式下構建雙向轉診機制的探討[J].中國醫院,2015,19(7):33-35.

[7]黃培,易利華.基于分級診療的區域醫聯體實踐與思考[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5,22(4):102-104.

[8]余紅星,姚嵐,李瑩,等.基于分級診療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探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7):1-3.

第2篇

關鍵詞: 互聯網;電子政務;信息惠民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8-0252-02

Promote the Focus Areas,Information Benefit See Results ― Com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City of Wuhu City

LI Zuo

(Anhui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Wuhu City Information Huimin pilot city construction work organization guarantee and the key Huimin area go hand in hand, integrated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the high degree of public satisf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social servi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eople,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the overall information Huimin work in Anhui Province has a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Wuhu city as a sampl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ilot work in Wuhu city and put forward the next step of work, trying to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solution of urban information.

Key words:internet;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benefiting

蕪湖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工作以提升全市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水平和信息化協同共享水平為基本目標,建立健全信息惠民體制機制,完善信息惠民支撐體系和政策體系,探索加快信息惠民的創新舉措,使全市信息惠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體制機制更加優化,公共服務水平和政府行政效能顯著提升。2015年,受安徽省發改委委托,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承擔全省試點市信息惠民項目階段性建設效果的預評價工作,目前對蕪湖市的預評價工作已經結束,有關情況如下。

1 蕪湖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概況

蕪湖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工作的主要任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進信息惠民政策制度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信息惠民規劃方案、項目和資金管理等規章制度,制定各類資源共享標準體系。二是推進電子政務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建設。按照“內部辦公與對外公眾服務同步協調推進”的思路,把“電子政府”建設由政府公務人員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群眾為中心,建設以人為本的“電子政府”。三是推進社會保障領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全面實現業務的網上查詢、申報、受理等功能,打造“公共服務大廳”。四是推進健康醫療領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加快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全市城鄉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網絡體系。五是推進養老服務領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建立老齡事業信息化協同推進機制,建立老齡信息采集、分析數據平臺,健全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跟蹤監測系統。六是推進公共安全領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天網工程”建設,構建視頻監控資源共享平臺,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七是推進社會服務領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設,全力打造“0553”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的蕪湖模式。

蕪湖的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主要分為規劃整合階段、全面建設階段和深化應用階段,一是規劃整合階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主要做好規劃與方案制訂、標準研究、現有資源梳理整合,確定典型應用示范等工作;二是全面建設階段(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內容包括加強信息惠民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類信息系統開發,利用云資源開展集約化建設;三是深化應用階段(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主要是積極探索信息惠民的新方法、新途徑,深化惠民信息系統的應用。

2 蕪湖市各信息惠民重點領域建設情況

1)社保領域

截至目前,蕪湖市全市采集社保卡數據277萬人,銀行開戶257萬人,制卡252萬人,發卡225萬人,社保卡社保激活率100%,金融賬戶激活率85%,批量發卡工作基本完成。社保卡人群覆蓋范圍為73%,社保卡集成應用服務事項數有6大項。在社保卡應用方面,蕪湖市實現了原醫保卡所有功能的承接,完成了社保卡取代醫保卡的轉換;實現了社保卡網上提取醫保個人賬戶劃轉和異地就醫報銷功能;實現了市區職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待遇,縣區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待遇,民師等各類群體相關補貼等金融功能。

蕪湖市一是開發了基層自助服務終端系統,自助終端服務分社保卡服務、查詢服務、繳費服務、業務辦理服務、醫院就診服務、便民服務六大類。二是搭建了網上辦事大廳,設置七個欄目,已完成社會保險費申報、核定、人員增減功能,網上繳費正在開發中。三是推出了微信移動服務平臺。平臺提供信息、政策查詢、社會保險信息查詢、社保卡業務受理、特殊功能訂閱、其他便民服務等功能。四是推進“一卡通”診間結算系統建設,建立“一卡通”診間結算平臺,將系統延伸到社區自助服務終端,實現在社區自助終端預約掛號和查詢。五是建立社會保險費實時繳費平臺。轉變原社會保險費征繳方式、數據交換方式、對賬方式,實行平臺化征收。截至目前,共有96.9萬人通過信息化平臺繳納保費。

目前,蕪湖市基于市級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社保數據已實現與省人社廳、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局等部門間的數據實時共享;利用社保數據,實現了與其他市直部門數據的比對清洗,充實并完善了市級數據交換共享平臺中人口信息字段;通過市級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將數據推送至“易戶網”“易企網”,實現個人、企業的實名認證以及社保信息的網上查詢。

2)醫療領域

蕪湖市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銀醫一卡通”,蕪湖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了居民社保卡、身份證號、醫院診療卡的關聯,推動網上掛號、就診預約、電子健康檔案查詢等新型服務模式創新發展;以身份證號碼為主索引,實現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在全市各醫療衛生機構的共享調閱;同時,通過實名注冊“蕪湖市衛生健康網”,居民可在家中實時調閱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

蕪湖市雙向轉診系統已經覆蓋8家醫院,6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05家鄉鎮衛生院,149家村衛生室。建立了全市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居民可以通過登陸“蕪湖衛生健康網”完成各市屬醫療機構的預約掛號、預約就診,截至目前,預約掛號系統已經完成了在4家市屬醫院的部署和實施工作。

蕪湖市在市、縣級醫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衛生綜合信息系統,截至目前,已經覆蓋10家醫院,6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05家鄉鎮衛生院,149家村衛生室,以及婦幼機構、藥管中心、急救中心、血站等機構。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蕪湖市建立了區域檢驗中心、區域影像中心,統一了全市的診療服務編碼,實現重復檢驗、重復檢查提醒功能。該功能目前已覆蓋市屬8家公立醫院、區醫院、市內所有基層社區醫院。

根據市政府工作部署,居民健康卡將與蕪湖市市民卡一并發放,覆蓋率將達到100%。使用居民健康卡就診醫療機構達到100%。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了82.81%,基本實現患者電子病歷與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的同步。

3)社區領域

蕪湖市將政府各職能部門所有與居民相關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項目,統一整合到“一站通”平臺,并延伸至所有村(居)委會和公共服務中心,收到了減員70%,辦事效率提升67%以上,居民辦事滿意率100%的成效。蕪湖市依托社區管理信息系統,已全面實現網格化管理,使社區管理向科學化、精細化目標發展,社區管理水平得以提升。蕪湖市大力實施城市社區便利店電子商務促進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試行“利安社區電超市”服務模式,為城鄉社區居民提供水、電、氣、通訊等繳費和訂購火車票、飛機票、汽車票、旅游景點門票以及農資配送、家電銷售等信息化便民服務,給廣大社區群眾帶來工作、生活便利。

社區服務領域在線辦理事項占全部事項的50%,主動式服務數量70項,社區集中采集數據支撐委辦局數量達到80%,社區服務綜合利用數據涉及20多個委辦局。

3 蕪湖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成果評價

蕪湖市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組織保障有力,綜合成效顯著,公眾滿意度較高,在信息共享平臺搭建、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政府信息為民服務等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信息共享標準規范制定、多渠道多元化推進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信息惠民整體工作在安徽省具有示范作用。

蕪湖市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建設工作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部分信息惠民領域還需進一步加強。

從國家要求的九大領域來看,蕪湖市存在著建設水平不一、服務能力不均等的問題,下一步還需在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教育等領域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系統增強政府服務能力,提高公眾滿意度。

2)各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總體來看,雖然蕪湖市依托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各部門信息數據的匯總,但依托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協同服務能力還有待加強,各部門內部的業務系統數量繁多,各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還未充分實現。安徽省將政府權力清單公開運行與互聯網相結合,將政府大數據與政務服務相結合,將提升政府運行效能與提高群眾滿意度為根本目標,力爭打造“互聯網+政務”新模式,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4 蕪湖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建設下一步推進建議

建議蕪湖市在今后的建設工作中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1)繼續推進集約化服務能力建設。

建議蕪湖市充分總結“易戶網”、“易企網”建設經驗,進一步梳理全市各惠民領域信息系統,以數據交換平臺為支撐,全面整合政府信息資源和服務渠道,打造更高水平的全市集約化服務平臺,努力把信息服務功能集中到“一張卡”、“一張網”,真正實現惠民“一站式”服務。

2)繼續推進延伸化服務能力建設。

建議蕪湖市充分引導各政府部門依托信息化平臺,加強對基層公眾的服務能力,通過信息手段促進“醫療均等化”、“教育均等化”、“養老均等化”,在加強各類信息系統開發建設的同時,注重對基層公眾的引導,使全市人民對信息惠民工作的認知度進一步加深。

第3篇

如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建設與管理,真正實現“小病到社區,大病去醫院”的目標,是當前醫療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川。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體制上、政策上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 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資金不足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額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的重點來確定。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都是從街道衛生所改建而來,資金緊張、底子薄。改建社區衛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應人員、設備,需要有營運資金,而街道衛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積累很少,難以應付這種新型改制局面。

1.2 轉診困難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難落實,即社區衛生機構應及時將危重患者轉到上級醫院,上級醫院將康復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時轉入社區衛生機構。而從實際情況看,從下級醫院往上級醫院轉很順利,而從上級醫院往下級醫院轉時卻很難落實。原因有來自患者自身的,也有來自醫院方面的。

1.3 體制不合理 醫保的體制不合理,衛生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醫保保住院不保門診,保治不保防,難使預防工作前移,“預防為主”變成“治療為主”。

1.4 人力資源缺乏 醫師隊伍建設艱難,目前全國全科醫生數占醫生總數僅為3.5%,一方面要求社區醫生必須是全科醫生,全科醫生與普通的臨床醫生有很大不同,他們必須具備處理各種基本情況的能力,這就涉及人員的培訓,衛生部規定,全科醫生規范培訓需脫產4年,轉型培訓需脫產5個月或半脫產2年。一方面社區醫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經費少,收入低、評職稱難等原因,醫學畢業生都不愿意進入社區醫院,導致人手緊缺。

1.5 硬件配備不足 社區衛生服務站設備落后或者是配發設備但卻苦于受人員素質或維護經費所限而束之高閣,難以滿足群眾的診療需求,結果是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不信任。上述問題最終指向了民眾最關心也是最關鍵的社區醫療質量問題之上,社區醫院醫療技術水平不高讓很多市民“望而卻步”,致使大多數民眾恐怕寧愿多花錢也不愿去社區醫院。

2 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發展的策略

要真正實現“小病放心在社區、大病順利進醫院、康復愿意回社區”和“預防、保健落實在基層”,目前來看,就必須依托大醫院。由大醫院整合或承辦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利用大醫院的信息技術優勢、設備優勢和人員優勢。創新“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和以醫院、社區信息流程為導向的醫療服務模式,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經濟的醫療服務。

2.1 現代網絡技術應用于社區信息化建設利用綜合醫院已建立的醫院信息系統進行資源整合,通過網絡系統連接技術,建立覆蓋大醫院和社區醫療的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在社區醫療中心實現遠程醫療、電子病歷、轉診等數字醫療功能,達到大醫院與社區醫療中心之間醫學資源共享,雙向交流。同時帶動健康檔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傳染病的預報等。例如:社區醫療中心不具備某些化驗項目、B超、放射、CT等這些檢查的設備、醫生和技術,也不需要再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投資購置這些設備。這就需要建立網絡聯接檢查遠程申請,建立醫療檢查遠程預約、檢查結果報告、圖像瀏覽等功能,做到醫院與社區之間患者檢查結果數據共享:另一方面實現在社區醫療中心做相關檢查,通過網絡傳輸到由醫院專科醫生出報告,社區醫生工作站瀏覽報告。

2.2 合理規劃 拓寬社區醫療服務思路,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特色社區醫療服務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合理格局為目標,利用資源優勢,將現代醫療技術和優秀醫務人員投入到社區醫療服務中,使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服務。

2.2.1 社區醫療開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綜合醫院資源,社區醫療除了有貼近社區居民,方便常見病就診的優勢之外,對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區醫療也不乏優勢。現實中,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為影響人們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殺手,而綜合醫院卻不可能對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長期跟蹤觀察與治療,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發生的關鍵原因所在。而社區醫療由于貼近居民,完全可以實現對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長期跟蹤治療。并及時對患者發出預警。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實現對于殺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療,一方面降低醫療費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為形成率。

2.2.2 準確定位,明確重點服務對象 如今人口流動頻繁,家庭日趨小型化,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老年人也越來越孤獨。對他們而言,自己到醫院排隊看病取藥,簡直就是一場大戰役。大多數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規性、季節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時診療、拿藥、打針、輸液調理等,多數情況下是用不著大費周折上醫院的。另一側重點為兒童。兒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礎,社區醫療服務側重于預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兒童生長發育體檢、心理衛生及常規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強大的醫療資源優勢 一是醫院可以通過返聘優秀老專家到社區醫療中心坐診、巡診,對疑難疾病會診,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服務質量,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的醫療服務,既節省了看病費用,又縮短了看病時間。二是提供培訓提高社區醫生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范,免費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和管理人員進修,安排社區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幫助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2.3 開展特色醫療服務,打造社區衛生新亮點

2.3.1 建立健康檔案 首先確定為社區中的重點人群比如60歲以上老人和新生兒建立健康檔案,然后逐步為社區內每個人都建立健康檔案。通過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可以對居民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并對每個人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導。對于老人側重于健康評估和醫療診斷,記錄以往病史,包括藥物過敏史等,例如對于突發疾病,醫院可以調取健康檔案中的個人資料,確定治療方案,正確及時實施救治。對于兒童,從胎兒期就對孕婦進行調查,從嬰兒期開始建立檔案,定期隨訪,個人的健康記錄是終身追蹤的,便于對兒童早期不易發現的疾病例如齲齒、斜視、發育不良、小兒貧血及早的發現、干預、治療。

第4篇

關鍵詞:完善 分級診療 借鑒 改革

如何將優質服務延伸至基層,實現近距離的健康服務,是一個復雜的衛生經濟學課題,是建立在四大醫藥衛生體系有效運轉的基礎上。一邊是大醫院患者人滿為患,一邊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患者門可羅雀,如何引導 “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也是醫改的一個方向。分級診療服務模式是在根本改變就醫者“80%集中在大醫院,僅有20%在基層醫院”的無序就醫問題及社區醫院資源閑置的不均衡狀態,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

一、改革措施

(一)多舉措創新管理機制

全國各地進行醫聯體、集團化模式試點,以管理、資產和技術為紐帶,在市區以三甲綜合醫院為核心,二級以上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統籌規劃聯合體內各醫療機構的功能布局;在聯合體內部實行人員柔性流動;加快推進預約診療、臨床路徑管理等服務;通過推動家庭醫生簽約、社區首診服務。鎮江利用醫療集團資源優化配置與整合的平臺,重點推進了學科建設、信息化建設、人力資源等一體化管理;探索學科一體化管理,成立臨檢、影像、病理三個臨床診斷中心。

(二)探索聯動服務模式

全國各地積極進行聯動服務模式的探索,創新建設基層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整合,推動衛生服務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 。(表1)

(三)加強政策引導

1、向社區引導優質資源

包括:三級醫院專家查房會診、設立社區首席健康顧問等人才支持;建立遠程醫療信息平臺,整合建立診斷、影像技術中心等技術、設備支持。

2、醫保積極引導管理

明確二、三級醫院需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診的重點病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下轉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復治療,參保患者的醫療費用進行單獨核算。

3、物價杠桿調節

實施醫藥價格綜合改革,適當拉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二、三級醫院部分診療項目收費標準,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患者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協作機制初步形成

通過規范雙向轉診機制,實施上下聯動和分工協作,讓患者在附近的社區得到更加便捷、規范的診療。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能力,讓康復期患者回到社區進行后續治療,讓二、三級醫院節省出更多衛生資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難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醫療隊伍的教學培訓和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的效率和效益,緩解“看病難、住院難”。

(二)社區醫生與居民建立契約服務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各試點城市作為醫改先行者已在進行探索和嘗試,爭取早日讓社區衛生服務走進家庭、更加親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個區(縣)的18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開展了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共有家庭醫生3212人,簽約常住居民588萬人,常住居民簽約率達到32%,簽約居民利用過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比例為56%,建立健康檔案率達到94%。上海的家庭醫生采取定期上門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詢、康復治療等服務方式,已成為居民健康的守護人。2012年11月份,鎮江設置康復聯合病房,推進“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服務模式建設,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為下轉的康復期患者提供后續治療、護理服務,給社區居民帶來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區診療水平。

(三)群眾就醫負擔有效降低

通過醫保政策引導,群眾小病就近能獲得便捷、低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大病能順利的轉到上級醫院,從而降低了就醫成本。主要引導政策有:社區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實行零差率;降低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個人自付比例;規定診斷和治療方案明確的慢性疾病參保病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免收掛號費、診療費。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和住院均次費用比三級醫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問題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區醫療機構收支情況分析表,從中可以看出:(表2)

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支出比例從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顯得經費補助不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入主要來源于業務收入。

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配備不到位,醫療設備配備不全,技術力量不足,服務形式仍以為門診慢性病人、老年人開藥、輸液為主,門診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藥占比超60%,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很難提高,影響居民到社區就診的積極性。

目前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未充分發揮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因慢性病用藥品種不全的問題,導致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頻繁建檔撤檔,沒有根據疾病初期、治療康復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檔案。

四、其他國家的借鑒意義

英國、澳大利亞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執行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鑒之處:

(一)英國借鑒

1、各司其職的團隊化管理,共同發揮服務效能

全科醫師團隊包括:全科醫師、地區護士、執業護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醫師為居民家庭提供初級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務。地區護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藥,主要負責進行臨終關懷,開展慢性病隨訪以及健康教育等。執業護士的工作職責是糖尿病,哮喘護理以及兒童計劃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負責對居民進行健康檔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嚴謹的慢性病管理體系,實現健康檔案的有效建立

通過信息系統中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能讓全科醫師方便識別慢性病人,將其進行風險分級,并按照不同的風險級數進行疾病診斷。同時信息系統中會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給全科醫師診斷及治療方案,動態化管理居民健康檔案。

(一)澳大利亞借鑒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式多樣,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亞的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社區居民提供特色化的衛生服務,如專門為出院后尚需治療或康復病人提供服務的社區及老年保健中心;專門為兒童提供保健服務的兒童保健中心;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照顧的護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區護士成為服務主體,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

護士在社區分成很多專業,如全科社區護士、老年保健護士、精神衛生護士等。社區護士通過對居民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早發現居民的健康問題,還能通過對居民宣教預防、保健知識。

(二)借鑒意義

建設全科醫師團隊,規范其工作職責,使其能分工協作,不斷提升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效能,使社區衛生服務真正走入家庭,系統化、全程化地服務居民。

由于我國疾病譜變化,屬于慢性病高發國家,以社區為良好服務平臺進行慢性病科學管理,重視醫療的同時,不輕視防治,引導居民在社區體檢,對轄區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進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檔案的使用效率。

我國人口老齡化、引導“康復回社區”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務機構,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針對性地開展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才能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最大化地發揮護士服務效能,進行護士分層管理,不僅能配合全科醫師的診斷治療,而且將服務功能從治療護理向疾病預防、身心康復轉變。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經費投入,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政府財政應根據衛生事業發展中 “強化各級政府經費保障責任,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以及“調整衛生支出結構,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 的要求增加經費投入,對醫療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和信息化建設項目安排專項預算資金,探索建立政府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科學規范的投入保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加強社區醫療團隊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

將培養全科醫師、專業護士列入每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計劃。通過遠程醫療信息平臺和診斷、影像等技術中心的建設促進醫療優勢資源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輻射。

要求二、三級醫療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幫扶協議,一方面安排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到二、三級醫療機構進行長期進修或短期培訓;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定期到社區進行坐診,定期舉辦講座,提供技術支持。

通過工資待遇、職稱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鼓勵二、三級醫院優秀人才向社區流動,將優質管理理念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積極引導分級診療服務

1、積極推行分級醫療和社區首診制度

根據衛生部門制定的雙向轉診的臨床標準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雙向轉診流程和處理規范,并納入對醫療機構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上轉病人建立就診綠色通道;對下轉病人做好跟蹤服務,提供后續治療方案。

2、擴大醫療保險給付范圍

從政策上引導參保人員主動進行健康體檢,增強參保人員的預防保健意識;適當擴大社區醫院基本藥物目錄,滿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療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實行更多優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執行“惠民醫院”優惠政策,優惠減免的醫藥費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級政府財政承擔。

(四)拓展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彰顯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醫輕防”現象仍較突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要轉變服務觀念,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應積極推行以全科醫生為主的服務團隊模式,發揮護士的作用,對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以上門隨訪、家庭病床等服務形式為主,對醫療服務對象開展綜合性、持續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務。

根據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備中醫師、口腔醫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或通過專科醫院社區坐診形式,開展中醫藥、口腔護理等特色服務。

豐富社區醫療服務項目,拓展社區醫療服務內涵,服務內容從治療延伸到預防、養生保健、康復護理、計劃生育。積極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探索建立兒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參考文獻:

[1]鎮江市構建分級醫療服務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積極推進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盡快落戶[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嵐,杜亞平.中英全科醫療服務模式的比較與探討[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1,9(3):241-245

第5篇

信息化社區衛生服務建設方向

社區衛生信息化的整體需求包括:社區醫務人員進入居民家庭服務時,可隨時使用信息系統。居民在家中可隨時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獲取個人醫療信息及健康信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根據需要,隨時將健康教育、健康指導等衛生服務信息向居民發送。為滿足以上需求,可以明確以下建設方向。

實現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健康信息能通過居民每一次體檢、門診或住院中的電子病歷信息收集和完善。打破了傳統上孤立的、靜態的健康檔案管理模式,形成了一體化的、動態的電子健康信息倉庫。也可利用移動設備和手持PDA在居民家中將血壓、心率及患者的一般情況等信息直接采集并傳入系統。

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檔案:一個人出生到死亡的各種健康和醫療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門的不同系統之中,而建立全生命周期電子健康檔案要求以個人為中心來組織信息。與現有的其他健康信息相比具有內容完整、信息規范的特點,采用模塊式組合,由核心部分和專項部分構成。核心檔案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學資料、健康狀況、簡單的物理學指標、主要危險因素和社會適應以及對現有衛生資源的利用。專項部分主要為適應老年人、婦女、兒童等各種重點人群和疾患者群管理需要而設計。為方便用戶使用,系統支持數據從外部傳入后再次編輯,可以將各地傳來的數據進行再次加工、處理,減少了操作時的麻煩。

建立健康信息數據庫: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健康信息瀏覽和查詢的需求。利用無線設備,使用者非常方便地將社區有關人群的健康信息及與健康信息相關的信息調取出來,能夠把個人的疾病歷程進行串聯,使全科醫生能夠根據病程,做出準確快速的診斷,并且系統支持跨平臺管理。當患者到三級醫院及二級醫院就診時接診醫生也能將有關健康信息調出,有助于診斷分析,大大節約了時間和重復檢查。

建立以電子病歷為基礎的數據分析系統:以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實現對醫療指標、醫保數據的動態監測和智能分析。并運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商業智能系統將居民的信息進行數據加工和數據分類選取、調用,可以輔助健康指導及健康問題的預見性分析。數據分析能夠直接反映每位居民的健康狀況及潛在的健康問題,同時也為衛生管理部門及醫保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社區衛生服務的信息共享

社區衛生信息化主要是指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信息技術。社區衛生服務內容概括為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業務,也是實現建立居民“電子健康記錄”的起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網絡的底層,也是衛生相關信息的重要采集源頭。因此,建立健全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不僅有助于完善和規范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推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深入發展,而且有助于促進衛生信息系統的整體進展、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步伐。根據各地區的經驗,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模式與衛生服務站的建設模式是緊密相關的。

在社區與居民家庭互動網絡平臺搭建中,實現以家庭為中心的聯網拓展。考慮到各家庭的不同情況,可采用如下方式:有電腦和寬帶接入的用戶,可通過VPN接入社區醫院網絡系統,實現網絡平臺的互通;有電腦沒有寬帶的家庭,增加寬帶接入或通過移動存儲設備實現“離線聯網”和信息傳遞;沒有電腦的,可通過手機短信互動等實現信息溝通和傳遞;既無電腦也無手機者,可通過社區雙向對講系統或有線電話實現語音溝通和交流。

系統體系構架采用J2EE技術體系,結合SOA(面向服務架構)、Web Services構建整合型醫療信息交互平臺系統,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整合型醫療機構,利用信息交互平臺進行雙向轉診、電子病歷互傳及處方共享等工作。

標準化構架由基本數據集標準、數據代碼規范標準、數據傳輸規范標準、數據交換接口標準組成。數據交換接口標準針對目前已建成的醫院HIS、社保(醫保)系統設計實現。與異構系統的交互通過Web Services實現。

社區信息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網絡、熱線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加強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信息化帶來的效率與方便。

交互整合平臺的主要功能

集成平臺主要功能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靈活的數據采集:數據采集是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的關鍵步驟,集成平臺提供了兩種可配置的數據采集模式,一種是Adapter方式的數據被動采集,一種是標準接口方式的數據主動推送采集。同時這兩種模式都支持標準的HL7 等數據內容。

行業標準實現:區域的信息共享沒有統一的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集成平臺采用國際醫療行業標準,并依據國內實際情況進行大量本地化工作,同時參考和采用國內的相關標準。目前集成平臺支持HL7、IHE XDS、IHE PIX、HL7 CDA、DICOM等行業標準。

可視化配置管理:集成平臺擁有較多的基礎組件,每一種組件都有較多的配置,有些可以由開發人員或實施人員做初始化配置,但更多的需要客戶來持續配置管理。因此集成平臺需提供可視化的配置管理,界面操作應直觀明了、簡單易用,大體提供數據源地址配置、采集規則配置、標準化映射、采集啟停管理及各個組件如Fusion XDS、Fusion eHR等等配置管理。

標準化數據管理:在一個區域范圍內實現醫療信息共享,必須采用統一字典、術語等。集成平臺提供元數據和術語的統一維護功能,包括增、刪、改、查詢等。集成平臺的術語管理目前支持HL7、LOINC、SNOMED等主流術語,元數據管理支持國標,衛生部元數據標準。

交互整合平臺的設計

為實現上述平臺功能,在設計交互整合平臺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統一用戶、資源、權限管理:集成平臺對外提供的數據、服務、功能都視為資源,提供統一的用戶,權限管理實現資源訪問的管理。基于平臺之上的應用涉及到用戶和權限都使用該功能。

多通道傳輸支持:集成平臺的數據傳輸功能以通道方式實現,它支持多種通道并存,這些通道包括:TCP通道、HTTP/HTTPS、SOAP、JMS、DICOM、Database直連通道等等。

數據傳輸路由功能:集成平臺的數據傳輸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配置將數據路由到不同數據接收地,且可以依據接收地的接收協議配置對應的傳輸協議。

多種方式共享:社區衛生服務信息針對各個數據需求機構是多種多樣的,為應對各種需求,集成平臺提供多種共享方式,支持HL7消息請求、CDA文檔和Web Service訪問。

數據安全管理:醫療數據往往涉及到隱私、商業價值,受到法律法規的保護。集成平臺在實現采集和共享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因素,對患者基本信息、醫療業務數據特別是敏感數據都進行了一些安全處理,如訪問權限控制、敏感信息過濾、身份認證、數據加密等安全技術。

運行狀態節點管理:社區服務中心信息共享通常都會關聯到多個醫療機構,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需要了解各個醫療機構平臺組件運行的情況。節點管理提供了這樣一個功能,通過節點管理可以實時了解到有哪些機構接入了平臺,以及當前運行狀態如何等功能。

信息系統的網絡架構設計

首先通過基礎數據分析,可以得出100萬人口區域內,城市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的典型分布情況。在此例中,通過POS接入層分析可以得出,100萬人口規模的區域,社區衛生POS接入數量為86,社區衛生服務站接入帶寬為512Kb/s,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入帶寬為1Mb/s。

在匯聚層分析中,根據ADSL方式匯聚需求,86個POS采用ADSL方式接入,共有96個終端需要建立VPN連接,因此基于Internet方式連網的匯聚設備至少需要支持96個以上的VPN隧道數。經計算,VPN支持數據吞吐量應至少為19Mb/s。若需專線方式匯聚,由于專線采用點到點鏈路,因此根據接入采用專線方式的POS數量可以計算出專線匯聚設備的需求,同時考慮設備、鏈路的冗余特性,至少需要2臺匯聚設備。

在核心層分析過程中,需分別確定核心架構及設備數量和核心層設備選型。核心層網絡采用交換機組網,并從網絡架構穩定性考慮至少需要2臺核心設備。匯聚設備與核心設備采用雙鏈路連接,確保網絡架構穩定。

核心層需要負責整個平臺所有數據的轉發,因此在設備選型時要充分考慮要求。其中,業務系統區、EHR系統區、數據災備區、安全管理區、外聯出口區均采用1000M鏈路,匯聚設備與核心設備之間采用100M或1000M鏈路連接,考慮高性能數據轉發的需求,建議核心層設備采用10000M核心設備。

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通信技術應用

社區衛生服務中所涉及到的通信技術主要包括兩個類型:社區與家庭間的醫療協同通信、社區與醫院間的醫療協同通信。

社區與家庭間的醫療協同通信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了整合平臺。全科醫生的責任是滿足轄區內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終身的健康服務需求,并與居民保持長久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家庭與社區間、醫院與家庭間的區域背景下工作。這就要求社區衛生服務建立起一套便捷、高效的溝通方式,實現相互間的互動、協作。

社區與家庭間的醫療協同通信大體可分為如下幾類:對家庭病患進行定期健康改善跟蹤,在家庭與社區之間實現基于網絡的醫療沙龍及基本醫療常識等遠程健康教育,對行動不便的病患提供遠程健康跟蹤服務及病情診斷等。

第6篇

大家好!根據會議安排,我代表醫院作匯報發言,具體如下:

一、三季度以來醫院經營情況

醫院xxx月份實現經營收入XXX萬元(其中XX分院完成XX萬元),1-xxx月份共完成經營收入XXX萬元(其中三江分院完成XXX萬元),完成全年XXX億元目標收入的XXX%。

二、主要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成果

三季度以來,整體業務量持續回升,醫院整體工作平穩向好。

(一)疫情防控方面

嚴格標準,落實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相關要求,醫院疫情防控和正常醫療工作更加科學有序。

(二)學科建設方面

一是胃腸鏡正式投入使用,極大提高了我院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推動消化內科專業發展。

二是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專科學科建設,按省衛健委下發的通知要求,在呼吸內科基礎上完成“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標準化建設。

三是實施醫護人員專業提升計劃,院外三甲醫院專家到我院講課、查房、會診等工作已經常態化,促進醫院專業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健康體檢方面

一是完成XXX余人次的職工體檢。

二是XXXX余人次的體檢義診。

(四)經營管理方面

一是聘任運營總監,牽頭組織醫院運營管理工作,進一步理順醫院運營管理工作,下一步經全力實現運營管理提質增效。

二是制定實施方案,推動全員參與醫院經營發展,努力實現醫院共建、共享、共治目標。

(五)保障方面

一是完成醫用分子篩(制氧機)采購程序,醫院醫用供氧從傳統的鋼瓶供氧時代邁向專業化集中供氧時代,保障了臨床用氧需求。

二是完成老病區病房改造,進一步改善患者就醫環境,提升了患者滿意度。

(六)黨建引領發展方面

一是醫院黨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醫院治理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將領導班子工作重新調整分工,各條線工作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協同推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醫院治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

二是組織“中國醫師節”活動,審醫者初心,提升醫師職業榮譽感。

三是組織慶祝建黨99周年表彰大會暨黨委書記講黨課活動,要求各支部及全體黨員干部要貫徹落實黨委的各項部署,不斷提升履職盡責能力,促進醫院高質量發展。

四是積極推進醫院文化建設,開展職工棋類活動和羽毛球比賽活動,進一步凝聚人心,增強活力。

三、存在的問題

醫院在學科建設、運營管理和人資源管理等方面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整體病員量不足,經營壓力較大,需要深入研究和創新改革。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計劃

(一)xx月份計劃完成經營指標:xxx萬元,到第三季度結束,完成xxx萬元,占全年xxx億元目標的xxx%。

(二)重點任務:圍繞整體病員量不足的突出問題,根據《實施意見》要求,各條線協同推進,打出一套組合拳,具體如下:

1.業務技術條線:圍繞“學科建設、質量安全管理、兌現品質承諾和提高患者滿意度”推進工作。

一是著力打造專科聯盟建設,按《醫聯體專科聯盟新方案》要求,形成體制機制,半固定一批醫聯體中心醫院專家人才,穩步推進專科聯盟建設,同步提升我院學科建設水平。

二是完成社區“健康證”資質辦理和醫院眼科門診部資質辦理。力爭血液透析中心、眼科門診和新口腔門診在xxx月份投入運行。

三是進一步挖掘和開發醫技醫輔科室新技術,在遵從醫療規范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醫學裝備價值。

四是優化就診服務流程,強化質量與安全管理,兌現醫院品質承諾,相對固定一批技術骨干醫師到門診工作,通過便捷優質的門診就醫體驗,提升患者滿意度。

五是繼續實施護理開道工作,進一步提升護理服務水平,提高患者滿意度。

六是進一步加強醫保工作,醫保條線相對獨立,將藥械設備管理納入醫保管理,深入研究醫保政策,用好醫保政策,開發醫保市場,用好醫保著實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七是繼續嚴格標準繼續做好醫院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關工作,保障醫院運行安全。

2.經濟經營條線:圍繞“市場拓展、品牌提升和宣傳推廣”推進工作。

一是進一步做實服務社區和服務xxx工作,積極推進家庭醫師簽約,做好行業醫院和社區醫院的品牌推廣,特別是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載體,做好社區老年人體檢和婦檢工作,拓展市場,挖掘病員。

二是設計具有針對性,主題鮮明的院內外義診活動,全院動員,全員參與,力爭取得更大實效。

三是結合醫院發展需要,在宣傳推廣上,請專業公司策劃和實施。

四是條線分管領導牽頭,對每個科室運營情況進行深入剖析和研判,對癥下藥,一對一、點對點提出可行措施,提升科室整體運營水平。

3.保障考條線:圍繞“保障有力、考核到位”推進工作。

一是落實醫院優秀人才引進辦法,加大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力度,為醫院發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是圍繞員工滿意,以激勵為主,充分體現醫護人員的職業價值,實施門診醫師激勵方案,落實員工素養提升計劃,抓實員工健康運動及休假工作,重視員工身心靈健康,提升員工歸屬感。

三是組建人力資源績效考核中心,落實員工績效考核管理,推進薪酬改革與醫院發展相匹配。

四是強化條線工作考核,針對業務技術條線按“二甲”標準,對標考核;針對經濟經營條線按任務指標考核。

五是有序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提升整體醫院信息水平,做好信息網絡保障。

4.堅持黨建引領,按標準推進醫院黨建工作。

一是按公立醫院黨建工作要求和任務清單,有序推進黨建工作,并按要求完成省國資委對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的調研和考核。同時推進樣板黨支部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強化班子建設,持續抓好的條線工作,以結果、目標為導向,不斷深化醫院治理體系建設建設。

第7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堅持公平對待、服務至上、合理引導、完善管理的原則,通過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切實保障流動人口的基本權利和發展權利,促進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服務均等、和睦相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加快流動人口市民化進程,通過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保障有力”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機制。構建全區流動人口綜合信息平臺;實行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辦公“一站式服務”;實現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公共資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2012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2013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率達到100%。

三、工作任務

(一)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統籌管理、綜合決策工作機制

成立黨政領導負責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每季度召開一次協調會,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制定和完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政策,落實部門責任,形成相關部門協同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合力。

區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全面履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職責,各鎮(街道)要強化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工作理念,認真指導村(社區)加強流動人口屬地化管理,為轄區居民(含流動人口)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務。

(二)大力推進流動人口信息化建設

將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納入政府信息化建設體系,加大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由區政府牽頭,依托公安部門流動人口信息系統,對流動人口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技術升級,構建權威、統一的流動人口信息平臺。建立健全流動人口信息系統應用、管理規章、制度。根據相關職責部門的業務工作需求,設置不同的信息應用和管理權限。

暫住人口協管員應嚴格履行工作職責,及時采集全員流動人口信息,錄入信息系統。

加強流動人口信息化硬件建設,2011年全區所有村(社區)都必須配備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專用微機。

(三)實行村(社區)“一站式”服務管理體制

由區政府牽頭,公安、人社、人口計生、民政、司法、住房保障、教育、衛生、工商等部門共同研究出臺“一站式”服務管理工作辦法。運用統籌的方式,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創新工作載體,建立流動人口綜合服務體系。各職能部門根據業務特點和流動人口的實際需求,在村(社區)設置專門服務窗口,為流動人口提供相關服務,形成村(社區)“一站式”服務管理工作格局。

區政府各相關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完善流動人口公共服務政策,履行部門職責。

人口計生委負責使流動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建立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機制。

綜治辦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整合部門管理力量和信息資源,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財政局負責按照與戶籍人口同等投入的標準,研究制定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管理項目和開支,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所需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確保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正常開展。

人社局落實好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農民工重點、難點問題;積極推動外來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將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就業、失業登記范圍,免費提供崗位信息。

社保局健全和完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流動人口參加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社會保障水平。

公安派出所負責做好出租屋房東的管理,落實“以房管人”措施,對符合落戶條件的流動人口,根據本人意愿,準予其戶籍遷入本市落戶;強化暫住人口協管員的管理,督促其及時采集流動人口的基本信息,及時錄入流動人口信息系統。

教體局結合區實際,堅持以流入地屬地安排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完善流動人口同住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同住子女享有公平均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對流動人口計生家庭戶的同住子女入托、入學提供優先優待服務。

衛生局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的優勢,積極向流動人口宣傳計劃生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等生殖健康知識;為實行計劃生育的流動人口家庭辦理就醫卡,可在我轄區醫院就醫就診,免除“掛號費”,扶助檢查費免20%(依據《市區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和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惠政文〔〕70號)),為流動人口提供與區域內戶籍人口同等的傳染病防治、兒童預防接種、婦幼保健等均等化服務。

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督促物業管理單位積極配合社區居委會采集物業管理范圍內的流動人口基本信息;加強房屋出租管理,為流動人口提供符合衛生和安全條件的居住場所。

司法局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法律援助。

工商分局在辦理各種證照時為流動人口提供與戶籍人口同等的服務。

(四)全面落實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各級人口計生部門在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方面,要做到同宣傳、同服務、同管理、同投入、同考核。

1.宣傳教育服務。強化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結合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積極開展關愛流動人口的主題宣傳服務活動,制作和發放免費宣傳品,普及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以及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識,保障流動人口免費參加有關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知識以及生殖健康知識普及活動,引導流動人口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知曉率達到95%以上。

2.免費技術服務。各鎮(街道)要完善政策,免費為流動人口提供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基本服務項目,按規定為流動人口提供免費的孕情環情檢查。流動已婚育齡婦女在區接受健康檢查免費率達到100%,流動人口免費藥具獲得率達到93%。

3.優生優育服務。全面啟動流動人口“優生優育促進工程”,對符合生育政策的流動已婚待孕婦女組織開展免費新婚培訓、孕前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生殖健康科學知識培訓,孕前優生篩查(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對高危人群提供葉酸或復合營養素等服務項目。推廣出生缺陷風險評估,開展出生缺陷一級預防,開展幼兒早教。做好宣傳倡導,防止發生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選擇人工終止妊娠行為,保證母嬰安全。

4.生殖健康服務。各級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為流動人口提供生殖健康咨詢指導,免費落實四項手術,提供必要的隨訪服務,每2年進行一次婦科病普查,實行計劃生育手術實名登記制度,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實行網絡化管理。

5.獎勵優待服務。建立和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對自覺落實長效避孕措施的流動育齡夫妻,要按規定給予獎勵;流動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現居住地實行計劃生育手術的,享受與戶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為重病和夭折的獨生子女父母開展特殊救助。

四、方法步驟及時間安排

(一)制定方案、動員部署(年12月—2011年1月30日)。區級制定方案、成立領導小組。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做好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活動相關準備工作,對開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活動進行安排部署,為工作扎實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開展階段(2011年2月1日—3月30日)。各鎮(街道)、各責任單位按區政府要求制定方案,有重點、有計劃地制定開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措施,并組織實施。

(三)工作推進階段(2011年4月1日至10月30日)。各鎮(街道)、各責任單位根據方案要求,結合本轄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領導小組,定期對各鎮(街道)、各成員單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

(四)考核總結階段(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對各鎮(街道)、各成員單位開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情況進行專項評估。

(五)鞏固提高階段(2012-2015年)。全面總結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經驗,基本實現均等化服務全覆蓋。

五、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各鎮(街道)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分工。各鎮(街道)、各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行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領導責任,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健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協調落實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措施,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兌現目標獎懲措施,形成統籌管理、綜合治理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體系。

(二)加強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隊伍建設。各鎮(街道)、各成員單位根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需要,建立好流動人口行政管理隊伍。各村(社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按照每500名流動人口設1名專(兼)職工作人員的標準進行配備。各公安派出所的流動人口協管員要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做好流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各類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應依據流動人口規模配備流動人口管理人員。明確基層流動人口工作人員職責,落實待遇,建立績效考評機制。

第8篇

今年,我區共報告法定染病病種17種,發病數1042例,總體發病率279.06/10萬,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8.65%,無甲類傳染病發生,無麻疹病例發生。為了及時應對各類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我們加強了預案體系建設,先后完善傳染病防控預案9個。加強了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的常規監測、應急監測和高危人群監測工作。對結核病等高發病種,我們認真分析,及時應對,對區內結核病高發的中學學生進行了全面體檢,共體檢4640名學生,對篩查出的22名學生,采取了積極措施,給予了免費治療。為控制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流行,我區還加強了計免工作,進一步規范了疫苗接種門診和接種點建設,由以村為單位多點接種改為以鄉鎮為單位集中接種,有效保證了接種質量和接種率。今年,我們還把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落實綜合防控措施,加強督導,確保了疫情在可控范圍內。同時,加強防病知識宣傳,發放各類健康知識宣傳單28.5萬張,電視講座12次,利用新聞媒體專題報道防病知識20篇條。

二、衛生執法監督工作

今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以專項整治活動為著力點,以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為目標,全面推進衛生監督各項工作。開展了公共場所衛生整治,查處取締無證無照經業戶22家。加強了職業病監督監測,對全區廠、礦等生產環境進行了全方位監測,對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煤礦等企業,及時進行整改。同時,深入廠礦進行了職業病防治知識宣傳,從業人員職業健康體檢率達到100%。 地區職業衛生工作現場會在我區召開。對醫療市場進行了專項整治,通過清理整頓,依法取締非法行醫5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個體診所和村衛生所進行了行政處罰,并督促進行了整改。加強了醫療廢棄物處理監督,區醫院、中醫院等醫療單位醫療廢棄物實現了集中收集,統一處置。開展了學校衛生集中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衛生安全隱患的各類學校,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意見,有效保障了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

三、衛生應急工作

我區衛生應急工作,從加強應急組織體系建設入手,完善了《 區公共衛生應急工作預案》、《重點傳染病及各種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建立了與交警、教育、農業等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并與臨近市、縣、區建立了聯防聯控機制,完善了區、鄉、村三級全覆蓋的報告體系。加強了應急物資儲備和人員隊伍培訓,針對霍亂及流感開展了應急演練,全面提高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在12月2日長青公路70.5公里發生的四死一傷特大交通事故中,我局接到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醫療救援預案》,責成區120中心,出動3臺急救車趕往現場,同時向區政府及市局應急辦報告,并與交警等部門聯動,開展醫療救援,通過及時、有效的應急反映,傷者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目前正在恢復當中。

四、中醫工作

堅持中西并重方針,在鞏固我區“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成果基礎上,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很抓了中醫內涵建設、中醫醫療服務及適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突出中醫養生保健“三進”工程和中醫“三名”評選活動,經市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我區中醫院的內科、婦產科被評為名科,3名同志被評為市級名醫或基層名醫。目前,全區12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了中醫科和中藥房,中藥飲片均達到300種以上,中成藥達到80種以上。村醫療衛生機構130個,開展適宜技術都在4種以上,在中藥使用上有20家中藥飲片達100種以上,有的中成藥達50種以上。今年,區政府將血液透析工作作為民生工程落戶到區中醫院,投入100萬元購買了5臺血液透析機,中醫院又自籌資金購置了2臺,目前,已有固定患者26名進行透析治療。

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

我區高度重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將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等指標納入區政府主要工作任務中,成立了以主管區長為組長,衛生、財政、計生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工作方案,建立了以獎代補、末位懲戒機制。并將區級配套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公共衛生經費財政專戶,保障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在 區電視臺晚間新聞欄目播報社區衛生相關信息15次,在本地《光華縱覽》刊登相關信息25條,設專欄15期;在區政府網站開辦《社區衛生》專欄,點擊率累計達8萬余人次;開展社區健康講座105次,主題宣傳162次,發放健康宣傳單16萬份;更新畫廊56次;制做宣傳條幅35條,播放音像147次,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有效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截至11月末,我區累計建立居民紙質檔案264489份,建檔率為68.7%,電子檔案260208份,建檔率68%。

六、新農合工作

2011年,我區參合人數為257089人,參合率為98.82%。從5月份開始,按全省統一規定調高了部分報銷補償比例,將新生兒相關診療項目和人工耳蝸等納入新農合報銷補償范圍,年度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4萬元提高到6萬元。為保證新農合制度有效運行,我們加強了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專項檢查。全區各定點醫療機構實行了住院票據微機打印、住院患者日報制度及風險金預留制度,有效避免了基金流失。截止到11月末,今年我區共有47558人次受益,累計補償醫藥費5408萬元,基金使用率為90.6%,預計到年底我區基金使用率將達到98%至99%。2012年的參合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現在參合率已達到了99.6%。

七、婦幼保建工作

加強兒童和孕產婦系統管理,兒童保健覆蓋人數21354,覆蓋率90.07 %,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人數11187,覆蓋率91.12%。開展了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出生缺陷28 例,缺陷發生率11.86‰。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0.01%,住院分娩率達到99.89%。開展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工作,截止到目前,共救助 1223 人,救助資金36.69萬元。通過新聞媒體、社區講座、散發宣傳單等形式,加強了對婦幼保健工作的宣傳。區婦幼保健所于2011年3月被評為 市“三八”紅旗集體、6月份被評為“十一五”期間 市婦幼衛生工作先進單位。今年,還代表 地區接受了省里檢查,得到了省里的好評。

八、醫改工作

今年,我們把醫改作為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市要求,我區于今年1月1日開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經費補償上,按照全市統一要求實行了“721”補償機制。經過一年來的運行,取得較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藥品銷售價格下降60%以上,門診單處方均值同比下降50%以上,住院次均費用同比下降3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今年,按照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的有關意見精神,我們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采取競爭上崗的方式,實行全員聘用,合同管理,同時,采取績效考核機制,實行了績效工資。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上,對4個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進行了改、擴建;完成了區醫院門診樓改造和區中醫院改擴建規劃,正在辦理前期手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沒有在我區進行,但我區根據國家省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有關精神和要求,在區醫院積極探索公立醫院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在8個科室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工程”活動,選擇了8個專業20個病種71個病例實施了臨床路徑管理,目前該項工作,正逐步進入規范化管理軌道。同時,落實了“萬名醫師支援縣級醫院項目”和“縣級醫院支援農村衛生院項目”。#p#分頁標題#e#

九、行風建設

今年,我局行風建設工作,以打造文明行業為統領,將今年做為“行業作風建設年”,以“三好一滿意”、機關效能建設和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等活動為載體,認真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全面提升服務水平。通過開展醫德醫風教育,利用正反兩方面典型,引導廣大醫務人員廉潔從醫。通過開展公開點評處方活動(截止11月末區級醫院點評處方9380張),避免了大方、花方現象。通過開展不正之風專項治理行動,嚴格執行行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嚴厲打擊收受紅包、回扣等違規違紀行為,在全系統上下形成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結合“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了“規范服務示范崗”、“黨員示范崗”等活動,倡導“患者至上,誠信服務”的理念,開展規范化、優質化、人性化的全程優質服務活動,使衛生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增強,衛生行業作風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為進一步規范,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第9篇

【關鍵詞】物聯網;智慧醫療;融合

一、引言

物聯網是利用傳感器、執行器、RFID及各種智能裝置對物理空間進行感知識別,依托通信網絡進行傳輸和互聯,利用計算設施和軟件系統進行信息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互和生產生活信息流的無縫鏈接,進而達到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醫療領域是物聯網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物聯網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條碼化病人身份管理、移動醫囑,診療體征錄入、移動藥物管理、移動檢驗標本管理、移動病案管理數據保存及調用、嬰兒防盜、護理流程、臨床路徑等管理中,均能發揮重要作用。物聯網醫療應用有利于病人獲得最佳的醫療效果,最低的醫療費用、最短的醫療時間、最少的中間環節、最滿意的健康服務。

二、研究基礎和核心技術

(一)研究基礎

物聯網是一種技術變革,代表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物聯網的發展依賴于很多重要領域的技術。(1)RFID物體識別技術。物聯網的核心就是物體的識別,一個準確的、代價低的物體識別系統是非常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獲取所需數據并進行處理。(2)傳感器技術,物聯網中需要時刻關注物體物理狀態的變化,這需要傳感器技術從環境中搜集數據、產生信息,并對狀態變化產生告警。(3)兩化融合技術,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4)M2M(Machine to Machine)技術,M2M是一種理念,也是所有增強機器設備通信和網絡能力的技術的總稱。M2M作為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無線通信手段,為制造業的信息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思路。這種物對物的信息交換就是物聯網的思想。

(二)核心技術

1、RFID自動識別技術

RFID射頻識別可以用于距離識別,可以在物體模糊及視線范圍不確定條件下,通過射頻來自動識別和標記物體,而不需要用戶進行操作。

2、傳感器網絡技術

以傳感器技術作為基礎,傳感器可以收集到數據,數據的整理工作由嵌入式的系統來完成,而對于收集到的數據的上報則是由無線通訊來完成的。

3、人工智能技術

這種技術體現智能化的信息處理。物聯網是一個泛在網絡,其物-物相聯的現實物理屬性存在著多樣負責的邏輯關系,這種關系的處理不只是數據收集、計算、分析和整理那么簡單。需要類似于人腦的可以邏輯思考、現實感知的智能軟件、智能系統、智能網絡。可以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分析生成結果,通過控制部件實現需要的操作。這里可能要用到數據挖掘技術,在人工智能中需采取多樣的知識發現手段。

4、納米技術

研究物體的構成在納米范圍內的性質的應用。物聯網無處不在,覆蓋面廣,所以要想實現緊密融合,開發體積輕便的系統網絡,就應該借助于納米技術。這種微縮技術可以改變冗余繁瑣,實現小到元器組件,大到巨型網絡系統之間的交融相連。生產制造的芯片越來越小,耗費的成本也會降低,所以這是一項帶來經濟利益的技術。

三、物聯網智能醫療的應用

物聯網涉及感知、識別、測量、定位、網絡通信、微電子、計算機、軟件技術等眾多技術。在智能醫療領域,物聯網技術主要可以應用于醫療物資的監督管理、醫療信息數字化和遠程醫療三個方面。

(一)醫療物資的監督管理

借助物資管理的可視化技術,可以實現醫療器械與藥品的生產、配送、防偽、追溯,避免公共醫療安全問題,實現醫療器械與藥品從科研、生產、流動到使用過程的全方位實時監控。物聯網技術在物資管理領域的應用方向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醫療設備與藥品防偽

RFID 標簽依附在產品上的身份標識具有唯一性,難以復制,可以起到查詢信息和防偽打假的作用,將是假冒偽劣產品一個非常重要的查處措施。

2、全程實時監控

藥品從科研、生產、流通到使用整個過程中,RFID 標簽都可進行全方位的監控。特別是出廠的時候,在產品自行自動包裝時,安裝在生產線的讀取器可以自動識別每個藥品的信息,傳輸到數據庫,流通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記錄中間信息,實施全線監控。通過藥品運送及儲存環境條件監控,可達成運送及環境條件監控,確保藥品品質。當出現問題時,也可以根據藥品名稱、品種、產地、批次及生產、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信息,實施全程追溯。

3、醫療垃圾信息管理

通過實現不同醫院、運輸公司的合作,借助RFID 技術建立一個可追蹤的醫療垃圾追蹤系統,實現對醫療垃圾運送到處理廠的全程跟蹤,避免醫療垃圾的非法處理。

(二)醫療信息數字化

目前醫院對醫療信息管理及應用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病患信息管理

病人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種檢查、治療記錄、藥物過敏等電子健康檔案,可以為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幫助;醫生和護士可以做到對病患生命體征、治療化療等實時監測信息,杜絕用錯藥、打錯針等現象,自動提醒護士進行發藥、巡查等工作。

2、醫療急救管理

在傷員較多、無法取得家屬聯系、危重病患等特殊情況下,借助RFID技術可靠、高效的信息儲存和檢驗方法,快速實現病人身份確認,確定其姓名、年齡、血型、緊急聯系電話、既往病史、家屬等有關詳細資料,完成入院登記手續,為急救病患爭取到治療的寶貴時間。

3、藥品存儲

將RFID技術應用在藥品的存儲、使用、檢核流程中,簡化人工與紙本記錄處理,防止缺貨及方便藥品召回,避免類似的藥品名稱、劑量與劑型之間發生混淆,強化藥品管理,確保藥品供給及時、準確。

4、血液信息管理

將RFID技術應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夠有效避免條形碼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實現非接觸式識別,減少血液污染,實現多目標識別,提高數據采集效率。

5、藥品制劑防誤

通過在取藥、配藥過程中加入防誤機制,在處方開立、調劑、護理給藥、病人用藥、藥效追蹤、藥品庫存管理、藥品供貨商進貨、保存期限及保存環境條件等環節實現對藥品制劑的信息化管理,確認病患使用制劑之種類、記錄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號等,避免用藥疏失,確保病患用藥安全。

6、醫療器械與藥品追溯

通過準確記錄物品和患者身份,包括產品使用環節的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產品信息、可能發生同樣質量問題產品的地區、問題產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問題產品位置等信息,追溯到不良產品及相關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醫療器械與藥品,為事故處理提供有力支持。

7、信息共享互聯

通過醫療信息和記錄的共享互聯,整合并形成一個發達的綜合醫療網絡。一方面經過授權的醫生可以翻查病人的病歷、患史、治療措施和保險明細,患者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更換醫生、醫院;另一方面支持鄉鎮、社區醫院在信息上與中心醫院實現無縫對接,能實時地獲取專家建議、安排轉診和接受培訓等。

8、新生兒防盜系統

將大型綜合醫院的婦產科或婦兒醫院的母嬰識別管理、嬰兒防盜管理、通道權限相結合,防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出,為嬰兒提供一種切實可靠防止抱錯的保護措施。

9、報警系統

通過對醫院醫療器械與病人的實時監控與跟蹤,幫助病人發出緊急求救信號,防止病人私自出走,防止貴重器件毀損或被盜,保護溫度敏感藥品和實驗室樣本正常。

(三)遠程醫療

遠程醫療監護,主要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以患者為中心,基于危急重病患的遠程會診和持續監護服務體系。遠程醫療監護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患者進醫院和診所的次數,隨著高精尖傳感器在患者的體域網(body-area)范圍內實現有效通信,遠程醫療監護的重點也逐步從改善生活方式轉變為及時提供救命信息、交流醫療方案。目前有關技術主要包括:專為生物醫學信號分析而設計的超低功率DSP、低采樣速率/高分辨率的ADC、低功耗/超寬帶射頻、MEMS 能量收集器。

1、遠程會診

將農村、社區居民的有關健康信息通過無線和視頻方式傳送到后方,建立個人醫療檔案,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質量;允許醫生進行虛擬會診,為基層醫院提供大醫院大專家的智力支持,將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延伸;構建臨床案例的遠程繼續教育服務體系等,提升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繼續教育質量。

2、移動醫療

通過監測體溫、心跳等一些生命體征,為每個客戶建立一個包括該人體重、膽固醇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等信息的身體狀況,實時分析人體健康狀況,并將生理指標數據反饋到社區、護理人或相關醫療單位,及時為客戶提供飲食調整、醫療保健方面的建議,也可以為醫院、研究院提供科研數據。

四、智慧醫療系統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物聯網剛剛建立試點不久,正處于技術和標準體系的摸索期,很多與之相配備的制度和管理法規尚處于真空階段,因此,智能醫療系統的建立應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智慧醫療系統的建設和引進要采取科學謹慎的態度

當前是物聯網技術的初始階段,各階層、各行業對物聯網的熱情高漲,對物聯網美好前景的描述也讓對現代化程度要求最高的醫療衛生行業對其充滿期待。但在具體推進上,筆者建議采取科學謹慎的態度,不能不顧醫院的規模和實際的情況下盲目開展建設工作,浪費財力、物力。建議采取科學合理的態度,在充分理解智慧醫療建設重要性的基礎上,從部分大型醫院進行試點,重點推進,逐步取得經驗,為全面建設智慧醫院做好技術鋪墊。

(二)對物聯網感知系統應采取統一數據格式標準

目前,在傳感器領域,傳感器生產廠家較多,感知手段不一而足,標準各異,各種傳感器之間,并無統一的標準,為了壟斷和控制市場,兼容問題一直不能夠實現,這就造成在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感知信息的數據格式不一而足,不能形成統一的集中調控,因此,在物聯網的大范圍推廣前政府必須出面加強這方面的統一領導,制定規范的數據格式標準,使用兼容的信息系統管理軟件,使得醫院資源能夠統一管理,感知到的數據能夠共享和合并處理,以提高管控水平。

(三)不同設備采取不同的感知手段有利于降低建設成本

智慧醫療系統的建設涉及的項目很多,各種感知對象讀感應資源的反映情況差別也較大,感知定位的要求又不一而足,因此,如果對所有感知對象采取統一的感知技術手段,不僅很難達到對感知對象的精確掌握,而且會造成大量信息冗余,增加運營成本。因此,要對不同感知對象區別使用不同手段,如普通醫療器械、醫療設備等可以使用二維碼、被動式射頻標簽對其進行標識和感知;救護車、物資車、重大器械等可以采用主動式射頻標簽,衛星定位等技術進行定位追蹤;而一些重要區域可以利用智能傳感器芯片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感知,了解其安全狀態。這樣,既做到了量體裁衣,又有效節約了成本。

(四)與原有系統有效整合、綜合利用的問題

由于目前很多國營和大型私立醫院已經實現了智能視頻監控,并且對其他信息系統也采用了較為先進的處理系統,因此,物聯網在建設智慧醫療系統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系統,與現有系統進行兼容性設計,減少重復開發的成本。

五、總結與展望

物聯網將人類生活的環境網絡化和信息化,結合了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間,是未來網絡發展的趨勢。代表基于物聯網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借鑒科學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經驗,將醫療和技術完美結合,通過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醫院建設,可以優化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醫療過程中的物耗,減少醫療事故發生,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總之,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前景和范圍非常廣闊,也將進一步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隨著物聯網極其相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技術成本的不斷降低,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醫療體系也必將會大規模使用和推廣。從而造福整個人類,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淼.物聯網模式下如何實現智能醫療[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33(4):8~11.

[2] 李,周鳴等.物聯網行業中的智能醫療應用 [J],移動通信,2011,15:22~25.

[3] 梁瑞. 物聯網在智慧醫療系統建設中的應用思考 [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2):303~305.

第10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物聯網;應用

一、國外文獻綜述

(一)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1、美、法兩國不同的農業信息化服務模式。美國實現集約化的農業信息化生產方式,依托的是高度發達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政府投入型”為主的投入模式,包括重點投資基礎設施而不是農作物和提供低息貸款;“政府主導型”的組織模式,包括政府主導的農業信息化組織結構和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體系;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傳播方式,包括網絡媒體、電話服務和圖書館查詢。法國作為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與美國相比,雖然起點比較低但是發展速度快,這得益于其成功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一是“政府型+商業型”的投入模式,這種雙方面的資源投入擴大了資金來源,相關企業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投資獲益,也鼓勵了他們繼續投資;二是“多方合作型”的組織模式,法國服務主體眾多,包括各級農業部門、農業事業聯盟、農產品加工業協會、農商會等,他們在服務內容、對象、規模上各自有所側重,形成互補;三是“傳統+現代”的信息傳播服務模式,除了網絡媒體、電話、圖書館之外,主要還有會議、廣播、報紙、刊物、傳真等形式,呈現出分散、直接、多渠道的特征;四是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等制度保障體系。2、美、德先進的農業信息化技術體系。美國在物聯網技術和信息化其他技術集成的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精準農業,主要應用的技術有農業數據庫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同時,先進的農業信息網絡技術使得近20%的農場主選擇網上交易,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8%,在所有行業中排行第五。德國在農業信息采集、存儲、處理決策和控制方面均運用了物聯網技術和其他信息化技術,并注重技術之間的集成,以保環境促發展為目的。

(二)物聯網技術應用情況。MichaelChui、MarkusLofflerandRogerRoberts(2010)認為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加強對員工行為的感知,以此來改善公司管理。同時,運用物聯網的傳感器驅動的決策分析,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可以降低開發成本。RFID技術應用于零售業可以改善供應鏈管理、縮短零售周期、提高供應鏈可見度、提高企業知名度和未來盈利能力。未來在零售行業中RFID技術有望取代條形碼技術,因為它不需要操作人員的視線關注并能夠提供更多功能,提高了處理速度和效率。而專業技術的缺乏、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是RFID技術帶來的風險。

二、國內文獻綜述

(一)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在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方面,我國采用的是“政府主導型”投入模式,主要包括:屬于無償放款的撥款方式;使資金得到高效、有償使用的貸款方式;補貼、補助和貼息方式。組織模式是以國家農業部門為主導,其他涉農部門為輔。信息傳播模式在傳統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投入使用先進的農業信息傳播方式,比如“三電合一”“、百萬農民上網工程”“、農報110”等。在農業信息化技術體系方面,我國農業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處理決策方面的技術得到深化,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探索了一系列適合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項目,使相關技術落地生根;一些集成化技術已應用于精準農業。廣東省發展農業信息化在區位、資源、政策、經濟上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初步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省、市(地)、縣(市、區)和鄉鎮四級農業信息網絡體系。河北省也已初步建立了全省性、區域性和特色農業網站三大類網站,并在“十二五”期間全力推進全省農業信息化“114工程”,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化體系。

(二)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方面的研究。物聯網技術的感知、傳輸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大田種植、設施園藝以及農產品物流等方面。傳感器可以感知采集目標檢測區內的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為精準農業、溫室種植環境監控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中國移動依托土壤墑情和作物用水規律研發出智能化滴灌控制系統,解決了新疆石河子墾區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問題。利用二維條碼和RFID技術可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中國電信建立智能農業倉儲管理與溯源平臺,提升了企業食品安全意識和消費者信任感。北京派得偉公司參與了科技部“農業物聯網測控系統”重大項目,實現了農業傳感感知、傳輸通訊和分析處理功能。農戶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查看數據進行相關操作,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農產品供求信息,通過音視頻互動方式與農業專家進行線上交流,為作物病害進行遠程診斷。

(三)物聯網技術在生活方面的應用情況1、交通領域。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公交無線視頻監控平臺,通過安裝GPS定位系統和車載監控系統實現對車輛的實時監控和調度。另外,物聯網技術還可以控制車輛行駛狀態、在高速公路上不停車使用ETC收費,等等。2、房地產領域。通過互聯網等通訊技術將傳感器安置于地產開發涉及到的人員和物體、機器及各種終端設備,將小區醫院、幼兒園、停車場等公共場所、設施的信息上傳、匯總,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互通,達到遠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3、醫療領域。未來的小區以及家庭內部將建立起與醫療機構的互通互診的健康檢查系統,使醫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對在社區內的患者進行簡單的診治。浙江大學附屬一院何前鋒提出了簡約數字醫療物聯網,認為醫療物聯網是以醫生、病人、藥品、醫療器械為代表的“物”,同基于一定標準的工作流程的“網”之間信息的交互。4、物流領域。物聯網技術改變了物流信息的采集方式,改變了從生產、運輸、倉儲到銷售各環節的物品流動監控、動態協調的管理水平,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建立集物流配載、電子商務、資金質押、信息跟蹤、倉儲管理、安保警備、海關安檢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四)物聯網發展仍存在的問題1、信息集成技術落后,信息共享渠道不通暢。使用物聯網技術產生的大量數據,用目前的存儲方法保存會占用很大的硬盤空間,存儲成本也比較高。同時,由于部分鄉村通訊手段非常落后,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問題,信息難以實現共享、流通困難。相關產業、相似流程的信息不能共享,缺少借鑒、重復作業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失敗率。2、商業模式待完善,相對成本較高。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商業模式有三種:政府支持的示范性項目、物聯網企業做的示范性推廣項目、國有大型農業物聯網項目。在這三種模式下,不論由誰提供資金,都存在著相對成本高、產業鏈成員參與不主動的問題。所以,構建穩定共贏、規模化、有利可圖的物聯網商業模式是推廣物聯網技術非常重要的部分。相對成本較高:一是人力成本較低;二是采納物聯網技術的成本較高。用整套的物聯網技術來代替人工勞動力,投入必然會增加,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這一點成為阻礙物聯網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3、開放性不足,規模化應用少。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應用主要局限在小規模、企業內部,大規模的、企業之間的甚至是跨境的應用并沒有非常成功的案例。4、技術標準不一致。物聯網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在初期推廣的過程中,信息采集、傳輸、人機互交接口的技術標準不一致,各個標準組織比較分散,缺乏統一協調,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對于廠商而言,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參照,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進而影響終端產品的穩定性和成本。5、相關法律法規仍有待健全。工信部雖在2011年提出《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就我國2011~2015年物聯網發展的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給出了明確的指示,但針對各省市具體環境、現實背景的更細化的政策文件仍有待完善。各級政府也缺少比較詳細的物聯網發展規劃,使得物聯網技術推廣大多只是紙上談兵。

(五)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因素研究。總結眾多專家學者的觀點,基于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的技術組織環境(TOE)分析框架分析物聯網發展的影響因素。1、技術本身特性(T)。主要包括技術的復雜性、兼容性、感知效益和成本等。首先,物聯網技術的復雜性與接觸物聯網技術的一線人員本身的素質、能力掛鉤。在各行業(尤其是農業)中推廣物聯網技術,實地操作人員對該技術的理解程度、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到推廣成效。若技術太過復雜,會增加了人員操作的難度、降低操作人員的信心,導致抵觸心理的產生;其次,物聯網技術的兼容性決定了推廣的規模。兼容性好的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與原有企業、其他上下游企業業務流程契合;最后,感知效益和成本是物聯網技術推廣的決定性因素。帶有明顯營利性質的企業最看重的因素:一是應用物聯網技術是否減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運行效率;二是增加硬件設施成本以及相關維護成本是否不大于原先的人力成本。2、所處組織特征(O)。就是指企業規模、高層支持、技術知識、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等方面。規模較大的企業,在面對新技術的推廣、實驗時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包括購買硬件設備和聘請專業人員等;承擔新技術實驗失敗風險的能力也比小規模的企業要大些。高層決策人員對物聯網技術的關注和支持程度,相關人力、物流、財力的支出程度,也影響著物聯網技術是否會被采納。供應鏈企業之間較好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對采納物聯網技術有正向促進作用;而眾企業若想共同推進新技術的采納,就需要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協作。3、周圍環境因素(E)。主要包括競爭壓力和政府支持。競爭壓力一方面是由于同業企業采納物聯網技術,激烈的競爭導致企業不得不采納以跟上行業的整體步伐;另一方面是合作企業要求而應用物聯網技術。另外,政府方面在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物聯網技術發展和推廣的基礎上,還需撥出專項資金來幫助更多的企業進行物聯網改革。政府政策的傾斜往往是具有超越一切其他因素的影響力的。

主要參考文獻:

[1]VenkateshV,MorrisMG,DavisGB,etal.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wardaunifiedview[J].MISquarterly,2003.

[2]KohCE,KimHJ,KimEY.TheimpactofRFIDinretailin-dustry:issuesandcriticalsuccessfactors[J].JournalofShoppingCenterResearch,2006.13.1.

[3]SeymourLF,Lambert-PorterE,WilluweitL.TowardsaframeworkforRFIDadoptionintothecontainersupplychain[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8.5.1.

[4]高娃.基于物聯網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2.

[5]黃承紅.國外農業信息化建設及對廣東的啟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12.

[6]李治宇,胡志全.農村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發展分析[A].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增刊)[C].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2010.6.

[7]李晉瑤.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8]孫遜.物聯網技術在休閑農業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4.

[9]于莉.物聯網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4.

[10]趙松嶺.河北省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優化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4.

[11]俞磊.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醫院架構及服務訪問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14.

第11篇

為貫徹落實《X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span=““>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搶抓5G通信發展機遇,發揮5G對X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作用,結合X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以網絡建設為基礎、以應用帶動為突破口、以產業發展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具有X特色的5G產業生態體系,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5G網絡的柔性化、個性化與云化部署,實現全市域覆蓋,提供隨時即取的大容量、高帶寬、低時延網絡支撐能力,實現各行業間深度應用、融合賦能。

2020年,計劃投資X億元,建設5G基站X個,實現X市中心城區建成區信號連續覆蓋、縣城區重點區域信號覆蓋。啟動建設X高新區應用示范區,重點推進智慧園區、智慧媒體、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4項5G示范應用。

2021年,計劃投資X億元,建設5G基站X個,實現縣城區建成區信號連續覆蓋、重點鄉鎮信號覆蓋。加快推進智慧機場、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養老、智慧應急管理、智慧城市等一批5G示范應用。

2022年,計劃投資X億元,建設5G基站X個,實現重點鄉鎮信號連續覆蓋、所有普通鄉鎮信號覆蓋。形成10項重點示范應用;積極培育一批5G應用領域創新型企業。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5G網絡建設

1.統籌5G建設規劃。加快X市通信基站專項規劃(5G規劃)的修改完善及審批工作步伐,明確鐵塔、基站、機房、管線等設施的規模、布局、用地安排及相關控制要求。將5G基站站址、機房及管線、電力等配套設施納入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將交通干線與重要交通樞紐場所基站納入建設規劃。國網X供電公司在電力建設規劃中要統籌考慮5G基站建設規劃,做好與5G基站建設規劃的有效銜接。各級規劃委員會要將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及其各區域辦事處納入成員單位,參與編制各類法定空間規劃中的鐵塔及相關站址配套設施規劃。〔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通管辦、市住建局(市人防辦)、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國網X供電公司、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排名第一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各通信運營企業及鐵塔公司等5G相關單位應加強橫向聯系,謀求共建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模式,按照“園區優先、工礦區優先、城市優先”原則,充分利用現有配套通信設施,加快5G網絡建設。在基站及鐵塔建設方面,由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統籌集約利用社會資源,采取宏基站覆蓋和“微基站+智慧桿塔”相結合的方式快速部署5G網絡;在機房及管線建設方面,由各通信運營企業按照資源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快匯聚機房、傳輸管線建設進程。在5G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貫徹落實省直有關部門制定的多功能桿塔規范標準和“多桿合一”智能桿塔指導意見,統籌多功能智能桿塔規劃建設和合理布局布點。〔責任單位: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市住建局(市人防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加大公共資源開放力度。按照“鐵塔統籌、政府支持、開放共享、服務社會”原則,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所屬建筑物(含人防工程與人防疏散場所)和公共區域應免費為5G提供建設場地。各級政府要協調相關單位,免費開放公共場所、學校、展覽館、旅游景點、人防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體育場等所屬構筑物和機場、公路、鐵路、橋梁、隧道、地鐵、鐵路車站、公路客運站、公路服務區、醫院、公共綠地、人防疏散場所、公共地下空間等公共區域,以及城市照明桿、交通標識桿、公安監控桿、非指揮工程的人防報警站(塔)等各類桿塔與地下通信管道、綜合管廊資源;積極推動居民小區、商務樓宇為5G網絡站址建設提供場地支持。對沒有政策依據的收費項目,要加強清理;對有政策依據的收費項目,參照最低標準收取,切實減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單位在資源占用、施工管理、設備維護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各類資源資產擁有方應配合做好站址建設工作,積極向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提供各類基礎性資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人防辦)、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旅廣體局、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國網X供電公司、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推進5G示范應用

加快行業應用帶動,推動5G與垂直行業融合發展,依托X資源優勢及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新型產業集群應用場景,實施5G+智能化可復制可推廣應用項目在重點領域產業轉型升級。爭取5G應用領域步入全省先進行列。

4.智慧醫療。依托X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重點醫療機構,積極探索基于5G技術的創新業務試點,實現專網專線、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服務。基于5G網絡開展醫院醫療業務、人員管理、資產追蹤等管理創新模式,將優勢醫療資源輻射到縣市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利用5G網絡實現的遠程業務支撐醫聯體等醫療協同和資源下沉,助力X貧困鄉鎮等扶貧業務的優質醫療資源下鄉。同時,積極與省內和外省醫療單位開展遠程醫療等互動業務,建立基于5G+云計算的以病患為中心的新型醫療健康數據中心,形成省內5G智慧醫療創新業務示范基地。(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5.智慧機場。探索5G技術在X機場建設和運營中的創新應用,利用5G網絡提升機場無線網絡質量,實現機場內智能網絡隨時隨地接入,供給旅客手機終端和工作人員移動設備最高性能的無線網絡服務,部署5G終端展區、VR游戲體驗、機械手臂互動、當地景區4K/8K直播等休閑娛樂區域,提升機場乃至整個X市的品牌效應,通過5G網絡實現人流智能檢測、信息實時推送、超清視頻通話等能力,實現旅客在機場內全流程無紙化、人臉注冊/購票、刷臉值機/托運、智慧航顯、貴賓迎送、機艙復檢、擺渡車提示和遠機位復核等能力,通過智能監控攝像環境部署、無人物流車控制和智能芯片行李管控,實現行李全流程可視化監控、貨物自動配送和快速減客分艙,極大提升機場物流管控和運營效率。(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X區人民政府)

6.智慧園區。利用5G網絡輔助X重點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5G速率、時延、連接能力在工業制造單位研發生產、物流運輸、人物管理、銷售服務等方面的適配應用。在X高新區內的臺灣工業園建設5G基站120個,實現園區內區域全覆蓋。通過5G網絡承載現有業務系統,在重點安防區域、車間庫房等安全重地布放高清攝像頭980個,實時保證園區安全;在廠線連續布放高清攝像頭、球鏡200個,借助5G網絡,實現園區數據可管可控、人與物靈活調度、生產制造降本提效,將5G與現代工業智造緊密結合完成商務模式應用落地。(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X高新區管委會、X經開區管委會、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7.智慧交通。積極拓展5G與X市交通系統相結合的應用場景,聚焦交通安全、道路建設、信息傳遞和指揮控制等方面的業務實現。構建路面交通5G智能監控網絡,實現移動網絡靈活布控,協助交通部門運維管理,實現交通安全高效實時監控預警,節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將智慧路燈改造形成智慧路燈、無人機充電樁、信息中轉站等多能力處理站點,將停車場改造成無人泊車、信息集散點等多功能智慧停車場,利用路面交通備件輔助智慧城市信息能力建設。在交通指揮中心建立“5G智慧綜合指揮中心”,利用5G網絡將所有監控、應用、智慧功能接入進行統一控制,整體提升X市內交通環境和流通能力。(責任單位: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交通運輸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

8.智慧媒體。發揮廣電優勢,開展4K/8K超清直播、360°互動直播、VR/AR直播等創新應用場景的高新視頻服務。借助5G實現媒體業務移動展開,實現移動超清直播、遠程超清直播、多機位超清直播等服務,針對礦博會等大型文體活動以及熱點事件進行5G直播,提升城市品牌效應。提供融合新媒體云播控業務、向用戶提供新媒體業務,為內容生產者提供交易、所需的基礎設施服務,為管理部門進行內容管控和技術管理提供支撐。(責任單位:市文旅廣體局、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9.智慧教育。建設校園5G無線網絡,為教學和安防服務。在X推選創新教育示范點,進行5G與教育行業的業務創新試點。通過5G技術實現4K高清直播和全息遠程教學的方式達到遠程高清課堂直播、跨校聯動,提升互動性和教學效果。通過5G技術加強校園安防力量,平安校園人臉識別與5G相結合,AR眼鏡連接云端數據庫,對采集圖像進行特征提取,實現人臉識別及告警,監控中心實時依據異常情況聯動安保人員及時采取行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0.智慧旅游。5G智慧旅游平臺應用為游客提供更精準、更個性化的服務,在A級景區形成5G網絡能力,實現5G數字化定制旅游。通過對用戶業務數據的分析,接入5G實現景區導覽服務,為每個游客提供游覽服務,推薦景點信息及配套交通食宿等。接入5G實現AR輔助講解,為不同類型的游客推送不同的講解材料,實現旅游信息定制化推送。隨著基于5G的泛連接數據鏈的建立,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專屬定制服務。(責任單位:市文旅廣體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1.智慧公安。實行5G警務智能安防,將警務通、執法記錄儀、對講機等裝備集成到警用智能頭盔中,運用5G+AR人臉識別技術,在人臉、車牌認證比對中實時獲取被查人身份特征,大幅提高執法效率。推廣便于單兵攜帶或車載的5G單兵布控安防系統,用于臨時通道卡口檢查安防、重要場所安全檢查、突發事件現場人像采集記錄和比對等。(責任單位:市公安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2.智慧養老。推進養老服務信息化與智能化,搭建具備老年信息管理、養老服務訂單監控、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監管、養老服務機構信息管理、養老服務網點管理、分級分區運營管理、養老服務呼叫、養老服務智能健康管理等綜合功能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精準匹配和精準對接供需兩端智慧化養老服務,整合養老政策、服務、產品、設施等信息,推廣智能養老產品和技術應用,以信息化平臺和各類實體服務網點的線上線下結合運營方式,實現全市養老信息和資源互聯互通,線上線下有效互動。(責任單位:市民政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3.智慧應急管理。在整合改造氣象、自然資源、水利、地震、農牧、林草等領域已建監測設備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地質、水旱、地震、氣象、森林火災、農業、城市主要基礎設施等自然災害重點區域分批次進行監測站點建設,通過后端云計算實現對災害處置現場視頻、語音、文本、圖片、身份、定位等數據高效處理,大幅提升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分析研判、指揮調度、評估分析、信息能力。(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市林業局、市地震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4.智慧城市。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智慧城市應用演進升級。在城市建設管理中,借助5G網絡打造城市大腦,融合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電力、智慧社區等城市功能單元,增強城市運營和治理能力。充分發揮5G高性能無線網絡能力,將智慧城市建設與5G網絡相結合,促進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效益快速增長。〔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人防辦)、市民政局、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旅廣體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三)積極發展5G產業

15.培育引進5G企業。支持本地軟件開發、傳感器、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基礎較好的企業,盡早布局5G產品研發等工作,培育本地5G產業。開展精準招商,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產品競爭力強的5G領軍企業落戶我市。積極推動5G骨干企業與我市重點工業企業對接合作。(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6.支持產業平臺建設。鼓勵圍繞5G相關產業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產品認證、應用測試、產業監測分析等各類培育載體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各級財政相關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5G產業研發創新、示范應用等公共平臺建設,對首次通過國家、省級、市級認定的研發平臺、企業孵化器和5G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由受益財政采取后補助方式給予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7.加快產業鏈條培育。鼓勵發展光交換、基帶、中高射頻、圖像處理等5G高端芯片、元器件及砷化鎵、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發展基于5G技術高超清視頻終端、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全息影像等終端產品。將5G網絡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列入年度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對影響大、帶動強的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間開展協作配套,支持本地企業舉辦或參加國內外5G產品展銷活動。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引導作用,對符合首臺套采購政策規定的5G產品,可由采購人采取競爭性談判、詢價、競爭性磋商或單一來源等非公開招標方式進行首次采購。(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中國電信X分公司、中國移動X分公司、中國聯通X分公司、X有線X網絡有限公司、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由市工信局牽頭,市直及中省駐市有關單位參與的部門協調機制,負責統籌推進全市5G建設和應用相關工作,協調解決5G建設中的跨部門重大問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成立工作專班,按照屬地管理和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對5G網絡建設、示范應用和產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督促政策落到實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發展。各縣市區要定期向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公布免費開放站址資源清單,向市工信局報送半年和年度工作推進情況。中國鐵塔X市分公司要及時收集5G基站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交部門協調機制研究解決。

(二)加強要素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5G站址用地支持力度,將站址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并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嚴格落實。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要積極指導涉地縣級政府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和用地報批資料的組織,切實做好用地服務。林業主管部門要及時指導建設方做好設計占用林地的手續辦理工作。各供電企業要在用電申請、電力增容和轉供電改造上為5G網絡建設提供最大便利。電網擴容時要依據5G基站建設主體提出的用電負荷水平和安裝位置明細預留5G基站用電需求。大力推進5G基站轉供電改直供電,鼓勵參加市場化交易,簡化申請報裝程序;尚無法改直供電的5G基站應嚴格執行轉供電最高限價。市市場監管局要加大巡查力度,及時糾正轉供電環節中發生的亂加價行為,對拒不糾正的堅決予以查處。市工信局要加強對頻率資源的管理,規范公用干擾器使用,加大頻率干擾查處力度,確保5G網絡可靠運行。5G基站設置與使用單位應主動協調解決合法無線電臺(站)使用單位的干擾問題,無線電臺(站)使用單位應積極配合。

(三)強化安全保障。

市委網信辦要加強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的整體布局、頂層設計和綜合防控能力建設等方面的管理和督導,實現基礎信息網絡與安全防護設施同步規劃、建設和運行。5G網絡建設單位要嚴格依法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等網絡安全保護技術措施。提升5G應用安全防護能力,終端、網絡、平臺、應用層要按照“誰提供服務,誰保障安全”的原則,落實各項安全保障措施。

(四)優化審批流程。

嚴格執行光纖到戶國省標準,將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光纖設施納入市政公用服務報裝、竣工并聯驗收范疇。嚴格按標準預留5G網絡配套機房、電源、管道和屋面站址等,實現與工程主體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對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要合理規劃5G等通信基礎設施所需站址及配套資源,并在設計、施工環節同步實施。對其他既有工程,要加強5G等通信基礎設施站址、配套資源的供給,積極落實5G規模部署所需的必要條件。各級各部門要推動5G網絡建設“最多跑一次”服務,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滿足5G網絡快速規模組網需求。

(五)維護建設秩序。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阻撓施工或維護、非法逼遷、非法破壞、非法占用(或挪用)通信資源等一切妨礙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安全保護的行為,組織相關部門積極協調解決群眾投訴集中的通信覆蓋難點問題。市住建局負責督促物業服務企業支持配合住宅小區光纖、管道、基站、各類通信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工作,嚴禁開發商或物業服務企業收取進場費、接入費、協調費、分攤費等任何不合理費用。市公安局負責聯合通信管理、住建等部門依法查處破壞信息基礎設施、阻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妨礙應急通信保障及通信設施搶修救險、違規干擾等違法行為。各級各部門對因征地拆遷、城鄉建設(市政公用設施除外)等造成的信息基礎設施遷移或損毀的,嚴格按照通信設施拆遷補償標準予以補償;對遷移或損毀的通信基站按照同等數量提供替代站址并保證傳輸便利,遵循“先建后拆”的原則,確保5G網絡通信質量不受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辛集市| 和田县| 剑川县| 琼中| 尉氏县| 罗定市| 贡嘎县| 霸州市| 旬阳县| 石门县| 隆化县| 宁国市| 云和县| 尼勒克县| 佳木斯市| 上蔡县| 简阳市| 富民县| 金阳县| 通山县| 金门县| 乌审旗| 高台县| 青海省| 临洮县| 那坡县| 汝阳县| 内丘县| 探索| 临武县| 宿迁市| 泰顺县| 清河县| 靖远县| 宝清县| 密云县| 霍林郭勒市| 周至县| 宜宾市| 桦川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