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發展指數

經濟發展指數

時間:2023-07-25 17:16: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發展指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發展指數

第1篇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幸福指數;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首要任務。只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政治經濟文化需求,中國經歷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轉折時期,也就是必須推動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

一、經濟發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根本前提

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物質財富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社會的發展首先決定于經濟的發展。人民幸福與否,從根本上說決定于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有現實可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才有根本前提。雖然物質富裕不一定幸福,但貧困肯定幸福指數不高。歷史事實證明,物質財富匱乏所造成的貧困,是造成社會發展不和諧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質資料的缺乏,根本滿足不了社會所有成員的需求,人們為了維持基本生存條件,就會相互爭奪生活必需品,社會就會處在嚴重的對抗和沖突之中,就會產生社會動蕩,引起社會的不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但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擁有物質財富的程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不相適應,必須堅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以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要防止因為強調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而忽視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松。必須牢固樹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當然,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社會福祉。經濟增長用GDP來衡量,而GDP僅是一個流量指標,并不反映一個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福祉的提高。社會福祉則是一個存量指標,意味著經濟增長過程中有形的和無形的財富的持續積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夠使用的越來越多的社會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由于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帶來的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滿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數要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幸福指數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質量,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于社會財富穩步增加,有利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沒有持續而穩定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有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滿足度的增強,可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對于提高幸福指數至關重要。與一些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發展的福祉轉化度較低。雖然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國家的民眾從經濟發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國要高。由于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社會福祉轉化度一直很低,如果經濟低增長,社會福祉就更低。因此,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是中國各級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由于過分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熱衷于追求GDP,而輕視或忽視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致使中國獲取等量的GDP卻需要耗費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資源和能源,經濟發展已出現資源能耗“瓶頸”制約,可持續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過去那種單純追求速度、盲目擴大數量的發展轉變到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式上來;必須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上,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為此,要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優化經濟結構。只有結構優化才能實現良性發展,而調結構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等。在調整產業結構中,要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有序推進三次產業的演進升級;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調整方面,應把有效擴大內需作為第一拉動力,使內需成為推動經濟平穩持續發展的最主要力量,并使內需、投資和出口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協同帶動作用。

2.統籌協調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3.注重社會公平,共享發展成果。在“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實施幾十年后的今天,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擴大國內需求、釋放發展潛力、保持發展連續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續發展要求以人為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的背景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首先關注的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其思想基礎的核心要義是:人類是自然界無限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具體的發展形態,作為自然界這一無限發展的大系統的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個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有限發展系統。人類與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建立在人與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基礎上,人類由此來獲得自身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壞這些基本條件。只有在有限的發展條件下,人類運用科學的技術與手段去開發自然、保護自然,并通過競爭和協調機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永續共存,從而謀求自身的持續發展。

人的生存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同時,人的發展又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可持續發展理論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其實質是以人為本的發展,這與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統一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歸結于人的全面發展,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中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落實好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

1.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尊重和發揮好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主體地位作用,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擺到經濟社會全部工作的優先位置,在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使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政治民主不斷進步,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人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不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程度逐步提高。

第2篇

摘要:循環經濟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1]。農業循環經濟是把循環經濟理論和技術方法應用于農業生產,在農業經濟生產中,高效利用農業資源,同時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及農業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遵循循環經濟的“3R”(reducing-reusing-recycling)以及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原則,本文采用南京大學黃賢金教授的研究成果――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系統對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1

在參考重要文獻[2-3]的基礎上,選出若干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將這些指標分為4類,主要涉及4個方面:一是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主要用來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經濟與社會效益對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整體情況的正面、負面的影響。二是資源減量化投入指標。主要用來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對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整體情況的正面、負面的影響。三是資源循環利用指標。主要用來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將廢棄物資源化的能力情況對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整體情況的正面、負面的影響。四是資源環境安全指標。主要用來評價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農業生態系統所處的環境對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整體情況的正面、負面的影響。通過計算,得到表1的數據:

表1楚雄州2003-2007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

由表1可以看出:2003年以來,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化趨勢逐漸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呈現出持續的、穩定的上升階段,但是農業循環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沒有顯著的提升,2007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是2003年評價指數的1.15倍,其中,社會經濟發展指數、資源減量投入指數、資源循環利用指數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數值均高于2003年的水平,分別是2003年的1.29,1.01,1.27,1倍,其中,社會經濟發展指數相對提高最快,從2003年的0.194提高到2007年的0.25,提高幅度達29%,其次為資源循環利用指數,2003年是0.323,而2007年是0.409,增加26.6%,資源減量投入指數和資源環境安全指數值基本沒變。在2003-2007年期間,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各分類指標指數有所變化。其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最快,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是正作用指標,說明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體提高,主要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因素在發揮著作用。尤其是近年來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產品商品化、產業化,提高了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效益。社會經濟發展指數提高的原因是分類指標所包含的8個單項指標均有提高。其中,單位面積農業GDP增長較快,2003年為21252.8元/公頃,2007年為32060.56/公頃,增長幅度為50.8%,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增長較快,從2003年的1799元增長到2007年的2737元,增長幅度為52.1%,單位畜禽產品率由2003年的每噸10048元增長到2007年的每噸15531元,增長幅度為54.6%,耕地生產率和單位勞動力產值也增長較快,增長幅度分別為42%和64.5%,糧食單產、人均糧食產量和農機總動力此三項指標的增長幅度不是很大。另外,2003年后的資源循環利用指數均高于2003年,而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屬于正作用指標,所以它的提高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總之,從社會經濟發展、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及資源環境安全等4個方面的指標對楚雄州2003~2007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2003~2007年楚雄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處在穩定的上升階段,但上升速度緩慢。

參考文獻:

[1]徐玖平,胡知能,黃鋼,等.循環經濟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及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99.

[2]馬其芳,黃賢金,彭補拙,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6):89l-898.

[3]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制約度診斷――以江蘇省l3個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29(2):108-111.

第3篇

關鍵詞:縣域經濟;差異;極化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080611020

一、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特征

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產生,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復雜現象,本文從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四個方面闡述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發展速度

一個地區經濟差異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同,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產生的縣域差異也會越大。從安徽省各縣在1995~2006年間人均GDP年增長率發現,發展速度最快的歙縣(16.07%)快于最慢的阜南縣(3.99%)12個百分點還多。

(二)經濟發展水平

1995年縣域人均GDP最大的全椒縣為4737元/人,最小的岳西縣僅為1177元/人,兩者相差4.03倍;而2006年縣域人均GDP最大的繁昌縣為14251元/人,而人均GDP最少的阜南縣僅為2829元/人,兩者相差5.04倍。1995年各縣人均GDP與全省平均水平比值大于1,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共有23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縣只有33個,占全省縣的58.93%。到了2006年,高于全省縣人均GDP平均水平的縣有25個,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的縣有阜南縣和臨泉縣。經濟發展水平明顯由南向北逐漸遞減的縣域差異特征。

(三)經濟規模

由于發展速度的差異,1995006年安徽省縣域之間的經濟規模差異顯著擴大。在所有縣域單元中,1995年GDP最大的無為縣(33.744億元)是最小的黟縣(2.2923億元)的14.72倍,而到了2006年GDP最大的無為縣(98.34億元)是最小的石臺縣(5.57億元)17.66倍,縣域間的經濟規模顯著擴大。

(四)經濟結構

本文運用區位商比較安徽省各縣的產業結構水平,,在1995年,區位商沒有大于1的縣域,二、三產業的區位商大于0.8 的地理單元有5個。而到了2006年區位商大于1的地理單元有4個(霍山縣、歙縣、祁門縣和繁昌縣),縣域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突出。

二、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演變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人均GDP作為分析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的變量指標,所有數據均來源于1996007年的《安徽統計年鑒》。

本論文采用加權變異系數(CVW)、基尼系數(G)和泰爾指數(T)三種方法,測度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演變趨勢,以期相互驗證。加權變異系數(CVW)、基尼系數(G)和泰爾指數(T)的值越大,表明縣域之間的差異越大。

(二)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演變過程

按照前面介紹的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測度方法,以1995~2006年安徽省各縣域的人均GDP為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單一測度指標,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所得的1995年以來安徽省縣域經濟總差異變化態勢基本一致。但在不同時期差異變化的幅度與趨勢各不一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在1995997年間,安徽省縣域經濟總差異縮小,并在1997年加權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達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值0.3177和0.0777,比1995年的絕對量0.0289和0.0317,相對縮小了8.34%和28.98%,年均下降率分別為2.78%和9.66%,泰爾指數下降幅度較大。

在1997003年間,縣域經濟總差異迅速擴大;在2003年加權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分別為0.4947和0.1990,比1997年絕對量分別增加了0.1770、0.0635和0.1213,相對擴大了55.71%、18.57%和156.11%,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96%、2.65%和22.30%,基尼系數的縣域差異增加較慢,泰爾指數預算的區域差異增大最快。

在2003005年間,縣域經濟總差異變化趨于平緩,且呈下降趨勢。但2006年略微上升;在2006年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分別為0.4749、0.3181和0.1757,比2003年絕對量分別減少了0.0198、0.0870和0.0233相對減少了4.00%、21.60%和11.71%,年均下降率分別為1.00%、5.40%和2.93%,均低于1995997年間的縣域差異下降速度。

綜上所述,在1995006年間,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的絕對量分別增加了0.1283、0.1130和0.0663,相對擴大了37.02%、35.52%和60.60%,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08%、2.96%和5.05%,均表明了1995年以來安徽省縣域經濟總差異呈現擴大的態勢。

三、縣域經濟極化分析

(一)分析方法

為了測度區域極化的大小及其變化趨勢,本文引用沃爾夫森指數和崔-王指數;以上兩種縣域極化指數的值域范圍處于0(無極化)和1(完全兩極分化)之間,越趨于1,縣域極化現象越突出。

(二)縣域經濟極化演變過程

從總體衡量安徽省1995~2006年間的縣域經濟極化的演變軌跡。結果表明,沃爾夫森指數和崔-王指數度量方法所得縣域經濟極化的趨勢基本一致,且縣域經濟極化與縣域差異總的變化趨勢也非常相似,尤其與基尼系數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但波動幅度有所差異,沃爾夫森指數受基尼系數的影響與加權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的波動方向及幅度略有不同,這與弗德勞和張等人研究的結論相同,即隨著縣域差異的擴大,經濟極化不斷增強。安徽省在1995-2006年間,沃爾夫森指數和崔-王指數分別從1995年的0.2133和0.4174增加到2006年的0.3261和0.5224.但在不同時期,縣域經濟差異與極化的趨勢和幅度也有所差異。總的來說1995-2006年縣域經濟極化態勢平穩,呈增強趨

勢,沃爾夫森指數受泰爾指數影響變化幅度較大。

四、結論

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速度不均衡。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所測度的1995年以來安徽省縣域經濟總差異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在1995-1997年間,區域經濟總差異縮小;在1997-2003年間,區域經濟總差異迅速急劇擴大;在2003-2006年間,區域經濟總差異變化趨于平緩,且呈下降趨勢。

引用沃爾夫森指數和崔-王指數方法定量分析區域經濟極化演變過程,發現縣域經濟極化與縣域差異的演變軌跡基本相似,即隨著縣域經濟差異的擴大,縣域經濟極化日漸增強。

參考文獻

[1] 歐向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理論、方法與實證――以江蘇省為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3):261-271.

[3] 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對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與對策[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第4篇

本文將每個省級區域看成是一個DMU,借助DEAP2.1軟件包,運用Malmquist生產力指數模型,求得各省級區域1998)2010年期間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和各構成部分的變化情況(表1),并將Malmquist全要素生產力指數(TFP)分解為科技進步指數(TP)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TE),其中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又可分解為純技術效率指數(PTE)和規模效率指數(SC)即,TFP=TP@TE,TE=PTE@SC。從表1可見,在研究期內全國經濟增長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僅在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9)2010年3個時間段大于1,其余大多數時間段小于1且波動較大,年均增長-2.94%,其變化是科技進步指數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共同作用的結果。全國經濟增長的技術效率變化指數12年來一直在原有的基礎上徘徊,年均下降0.60%,而技術進步指數卻年均下降2.26%。這說明技術進步指數對全國經濟增長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貢獻較大,而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對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貢獻不明顯。與此同時,科技進步的增長率為負值并不是指科技退步,而是指科技進步的增長速度變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即雖然我國的整體科技實力獲得顯著增強,科技進步為經濟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不排除科技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過度依賴外來技術與資金所導致的/自主知識產權瓶頸0等問題,整體上仍需進一步挖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本文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圖1)。由圖1可見,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在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模效率指數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近似于/W0波浪型的變化趨勢。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模效率指數分別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06)2007年3個時間段達到較低水平,兩者相互耦合使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在這3個時間段分別達到了波谷底端;而在2003)2004年、2004)2005年、2007)2008年3個時間段,由于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模效率指數都處于相對峰值水平,因此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在這些階段也處于高位。研究期內,純技術效率指數的均值為0.9969,規模效率指數的均值也為0.9969,兩者在保留四位有效小數的情況下達到了一致。這說明全國經濟增長的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模效率指數都存在改進的空間,未來經濟發展應更加注重改進生產技術,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從而達到技術最優化的目的。通過Malmquist生產力指數模型可得到31個省級區域經濟增長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測算結果(表2)。該指數大于1,表示樣本研究期間經濟發展效率水平提高;該指數小于1,表示經濟發展效率水平下降;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大于1,表示研究期間技術效率提升,反之表示下降;技術變動指標大于1,表示樣本期間技術進步,反之表示技術進步惡化;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是從投入產出層面講的生產技術效率和生產規模效率。通過表2可見,研究期內31個省級區域經濟增長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均值為0.9699,表明在整個考察期間,各省級區域的經濟增長效率有所下降。將其進行分解,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的均值分別為0.9934與0.9763,這說明技術進步的變動是帶動省級區域的經濟增長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31個省級區域中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海南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大于1,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上海市(1.0892),這主要是由于這些省區的技術進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海南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但是其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而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分別是我國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個經濟增長引擎的核心與龍頭區域,是典型的高投入、高產出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技術市場相對成熟,科技成果市場化速度較快,技術轉化與科技發展的各方面環境與體制機制日臻成熟,科技資源的高投入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從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與規模效率變化指數來看,研究期內各省級區域的均值分別為0.9968與0.9967,都比較接近1。在規模效率變化指數方面,除河北、上海、江蘇、湖北、湖南、寧夏、浙江、四川這8個省級區域大于1外,內蒙古、廣東、海南這3個省級區域等于1,其余地方的規模效率變化指數均小于1。這說明大部分省級區域科技資源配置對經濟增長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效應,因此未來應逐步加大科技資源的投入力度。在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方面,各省級區域的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與規模效率變化指數相類似,除天津、上海、江蘇、重慶、青海、新疆6個省級區域大于1,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廣東、海南、7個省級區域等于1之外,其余地方的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均小于1。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值不高,相對效率較穩定,/追趕效應0不明顯,說明現有的科技資源配置管理模式客觀上不能與省級區域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相適應。

本文利用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通過全國31個省級區域1998)2010年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科技資源要素投入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¹同產業結構調整一樣,技術進步也可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研究期內,全國經濟增長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變化是技術進步指數與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共同作用的結果。技術進步指數對全國經濟增長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貢獻較大,而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對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貢獻不明顯,并且它在純技術效率指數與規模效率指數的共同作用下呈現出近似于W波浪型的變化趨勢。º在不同的省級區域,科技資源要素的投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同,大部分省市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處于下降階段,技術進步的變動是帶動省級區域的經濟增長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各省級區域的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與規模效率變化指數歷年均值都小于1,這說明無論是從純技術效率變化角度還是從規模效率變化角度來看,都有必要改進現有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從而使區域經濟的發展真正能夠做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本文作者:陳曉麗李恒范斐工作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第5篇

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綜合評價

(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總體趨勢首先,對所選取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下表3-1。進而,根據熵值綜合評價模型得出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如圖3-1所示。由圖3-1可知,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生態指數2003~2012年以來發展迅速,近些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總值呈現迅猛增長態勢。以內蒙古為代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0%,保持了高于全國、高于西部、高于以往時期的發展速度,這與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利用外來投資高速增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逐步完善載體平臺建設等是密切相關的。其次,社會生態指數平穩上升,波動幅度不大。據相關部門調查,少數民族地區醫療服務方面,城鄉之間仍具有較大的差距,鄉村醫生隊伍缺乏。同時,在統籌發展思路的引導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的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但是依然比較明顯。最后,自然生態指數呈現出“下降—上升—下降”的發展趨勢。2003年—2008年,由于各少數民族地區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通過加強污染防治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在經濟、社會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處于下降和持平趨勢。而2008年以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農業源所帶來的污染仍然有一定的增加。《2012年少數民族地區環境狀況公報》統計顯示,2012年少數民族區域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32986噸,其中農業源排放量則同比上升5.17%,城鎮生活源廢氣排放量同比上升1.41%。總體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綜合發展能力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其醫療、教育、自然保護等方面有所不足,盡管經濟生態指數及社會生態指數拉動了生態綜合發展指數的上升,但是自然生態方面的建設仍任重道遠。(二)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通過采用改進的熵值法將少數民族地區各市的生態經濟實行綜合評價,其綜合評價表如圖3-2所示。從生態經濟綜合排名評價來看,寧夏排名最末,廣西位居第一,其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32倍;在經濟生態指數評價方面,寧夏排名居末,內蒙古排名第一,其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8倍;在自然生態指數評價方面,內蒙古排名居末,寧夏排名第一,其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67倍;在社會生態指數方面,內蒙古排名居末,廣西排名居首,在所有社會生態指數綜合評價中,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24倍。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系統內部存在著差異,其中經濟生態子系統內部的評價具有較大的差異,自然生態統內部的評價值差異次之,社會生態子系統內部差異較小。1.少數民族地區各市經濟生態發展空間分布格局在經濟生態指數的空間分布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經濟系統呈現出以內蒙古、廣西發展較好,新疆、寧夏次之的趨勢。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輻射力最強,整體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除了寧夏外,其他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得分(9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其得分僅為3.8分,原因是西北地區地勢險峻,基礎設施并未發展完善,阻礙了經濟發展。2.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態發展空間分布格局在社會生態指數的空間分布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還是集中在內蒙古、寧夏等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近幾年加快了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議,致力改善民生,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且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水平都遠高于其他地區。而內蒙古、寧夏等地區的經費內部支出占城市低保標準低,低保人數仍呈上升趨勢,社會保障體系形式單一、保障能力弱,還未形成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架構。3.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生態發展空間分布格局從圖3-2可以看出,自然生態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集中在寧夏、新疆等地區,以寧夏(0.952)最為突出。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造林合格率高達97.5%,同時有效治理了52萬畝荒漠化土地。[4]新疆自然生態綜合得分較高,2013年,新疆主要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好于二級的優良天數比例為76.7%,其中烏魯木齊市主城區實現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供熱全覆蓋,成為全國第一個氣化城市。此外,廣西的自然生態發展得分也相對靠前,該區域的特點是多風景旅游區、工業污染較少,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也較廣。內蒙古得分排名靠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較弱,這主要是因為內蒙古受北方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氣候因素影響,加之在長期形成的粗放式農牧業生產方式之下,以草原為主的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漸顯,沙地“擴張”、草場退化、塵暴肆虐,生態發展任重道遠。

二、結論與建議

結合實證分析可知,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省會城市最佳,同時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向周圍梯次輻射”的空間格局,經濟上形成以各省會城市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的“核心—邊緣”結構;社會建設方面,各地區內邊遠山區的保障體系仍需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嚴重失衡;自然生態方面,內蒙古等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生態環境問題。為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可持續發展,首先,應當樹立科學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和生態開發為切入點引領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強調生態保護,構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需要在制度建設和機制建設方面強化引入綠色生態內容,建立健全的目標責任制,強化監督制約機制,以制度創新和法規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其次,應當立足少數民族的實際,發展綠色產業和生態產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傾斜等方式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引導產業有序化轉移,引導企業合理化發展。具體說來,就是拋棄粗放式快速發展模式,選擇集約化重質發展模式;將原來對環境危害程度大、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業通過統籌安排轉移為以綠色環保生態為基礎的產業;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生態型和可循環的企業發展。最后,需要開創政府、企業、民眾的良性互動,共同推進生態經濟穩步發展的局面。在全社會內樹立生態經濟發展意識、培養生態經濟發展氛圍、構筑生態經濟發展基礎、強化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公眾監督的生態經濟發展格局。

作者:曹輝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東凌經濟管理學院

第6篇

關鍵詞:河南;信息化;國民經濟;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52-03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及文明程度的標志,信息產業也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產業建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與此同時,河南省近年來的國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那么,在當前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區信息化建設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信息化建設因素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關性等,是十分值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

一、河南省轄市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

地區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發展為基礎的。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所公布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①以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利用信息化指數法(Index of information)對當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信息化測度指標的選擇有一定的相對性,不同的地域或時期,指標體系的構建可能有所不同。為合理測度河南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簡便性、可比性和準確性原則,選擇了以下五類建設因素共14項明細指標,共同構成圖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測度體系。

基于以上指標體系,本文對2008年度河南省18個省轄市各項指標的數值進行了統計 。由于信息化指標之間不同質,為進行對比我們以鄭州為基準,將各地市的指標值進行指數化處理。由于指標加權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標準,而取決于如何判斷各指標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慮到城市間同類指標具有可比性,為方便計算本文采用相同權數簡單算術平均法來測度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指數。具體算法是:將鄭州的各項指標值指數定為1,將各地市的同類指標值除以鄭州對應的值求得該市各項指標值指數。然后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指標個數,計算出該市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最后對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進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發展指數。那么本文測度的河南各省轄市的各項信息化主體指數及綜合指數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個省轄市中,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區,如鄭州、焦作、洛陽、新鄉等。而程度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東和豫南地區,如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

二、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考慮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選擇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的對比分析指標。表2列示了河南18個省轄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數化處理后的指數,以及與信息化指數的對比情況。

可以看出,河南18個地市在經濟發展上同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地區間不平衡較為明顯。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區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如鄭州、濟源、焦作、洛陽等);而豫東和豫南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如信陽、商丘、駐馬店、周口等)。這顯示出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我們不妨用人均GDP指數與信息化指數作如圖2所示的折線圖。

從圖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著較明顯的線性相關性。下面將信息化指數作為解釋變量,而將人均GDP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參數a、b,則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歸方程為:■=0.227+0.8395x。對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則有:r2=0.7156,r=0.846

α=0.005單尾tα(16)=2.12 t=6.347>2.12為顯著。

由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回歸方程顯著性強。這說明當前河南省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線性相關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設,正在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顯著的積極影響作用。按照現代經濟學增長理論,可以對這種實證的現象和結論給出如下的一般解釋:在信息經濟大背景下,信息產業已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種帶動力量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信息產業不僅本身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發展速度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信息產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如信息產業中的郵電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目前都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發展規模和水平直接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其二是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間接影響作用。信息產業對各傳統產業具有催化、倍增和優化作用。首先信息產業具有擴散效應(即乘數效應),當一種信息被利用后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映,表現為當信息產品作為生產資料使用時,會提高使用者的勞動生產率,從而產生第二層次間接經濟效果,以此類推可產生更深層次的間接經濟效果。這些間接經濟效果的總和就構成了信息產業的擴散效應,使得信息產業間接為國民經濟所創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要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信息產業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優化傳統產業格局、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也都發揮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實上,經濟發展相對超前的日本和歐美地區信息化經歷,也充分說明了信息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作用。在1990―2006年間,日本的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由3 000億美元上升至32 000億美元,增長了10.67倍,西歐由5 000億美元上升到200 000億美元,增長了40倍。美國所以能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居于領導地位,與其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國信息產業創造的附加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高新技術部門在美國國內銷售和出口中已成為最大的部門,其產值占GDP的80%。

三、結語

自2005年以來,河南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省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及各項指標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在第12位左右,信息產業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而與此同時,河南近年來的經濟也同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位次穩步上升。僅總量上看,2005年河南GDP首破萬億大關,而2008年更達1.8億以上,排在沿海發達地區廣東、山東、江蘇、浙江之后,連續幾年穩居全國第五而中西部第一位置。GDP增速2004年至今基本平均保持在14%以上,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2005年達16 012元,2008年更達19 593元。若按照國際經驗判斷,這標志著河南已進入了一個經濟全面提速、工業規模急劇擴張的歷史發展新階段,也標志著河南在繼續保持農業大省地位的同時,已進入了全國經濟大省的第一方陣,確立了新興工業大省的基本地位。但如果把河南的信息化建設放在全國的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則其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我們以第三產業主要表征為新技術產業,根據2008年國家和河南統計年鑒所提供的數據,將GDP看做1個整體單位,那么河南與全國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指標的對比情況是: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河南為0.3而全國平均水平為0.4;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河南為0.29而全國平均水平為0.42;第三產業對GDP拉動作用,河南為0.29而全國為0.43。可以看出這三個主要指標,河南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依靠高新技術產業對當前傳統產業結構、經濟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以實現信息化帶動和促進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河南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統計局.2008年河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 張穎麗,許正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0) .

[3]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十一五”以來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報告[R].2008-11-10.

[4] 國家統計局.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The relevant analysis between the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measur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Li Li-zhi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China)

第7篇

為了解我市改革開放以來,全市行政村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參照省有關鄉鎮社會經濟測評辦法,通過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經濟規模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效益、社會發展水平四個方面18項指標,對全市1087個行政村(排除部分水產村)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作了測評排序,確定排名在后的百個村,為我市的社會經濟欠發達村。并對這百個村的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制約欠發達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欠發達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推進全市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村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受交通條件、自然資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地區差異較大。為全面了解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比較行政村之間的發展差異,監測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更好地為市領導決策提供依據。我們開展了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在取得調查資料后,參照省有關鄉鎮社會經濟測評辦法,通過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經濟規模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效益、社會發展水平四個方面18項指標,對全市1087個行政村(排除部分水產村)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作了測評排序,并對測評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和重點在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為此我們重點對全市欠發達村(確定為后100位的行政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欠發達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推進全市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建議。

一、欠發達村基本情況

1、 地域分布。我市百個欠發達行政村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各縣區的西部地區,且分布較為不均衡,安吉縣、長興縣欠發達村要占總村數的81%。具體分布為安吉縣49個,長興縣32個,德清縣4個、吳興區13個、南潯區2個。

欠發達村在縣區鄉鎮的分布

縣名及個數

鄉鎮名稱

個數

安吉縣

49個

遞鋪鎮

7

孝豐鎮

2

梅溪鎮

14

繅舍鄉

4

鄣吳鎮

1

高禹鎮

7

昆銅鄉

3

永和鄉

5

報福鎮

1

杭垓鎮

3

上墅鄉

1

良朋鎮

1

長興縣

32個

泗安鎮

15

虹星橋鎮

6

二界嶺鄉

3

吳山鄉

4

水口鄉

1

林城鎮

3

德清縣

4個

武康鎮

2

南路鄉

2

吳興區

13個

埭溪鎮

1

妙西鄉

10

楊介埠鎮

2

南潯區2個

和孚鎮

1

菱湖鎮

1

2、人口與勞動力現狀。百個欠發達村占全市總村數的8.9%,現有農村戶數4.72萬戶,農村人口為16.55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8.5%。統計資料反映,目前我市欠發達村的人口規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勞動力負擔同全市比較相對較輕。去年百個欠發達村實有勞動力達10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的8.8%,勞動力的負擔系數為1.66,低于全市平均0.07個百分點,村均人口規模為165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

3、地理條件。從行政村所處地理位置來看,全市欠發達村大多地處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區。百個欠發達村中地處山區有39個、地處丘陵的有33個、28個村地處平原。大部分村與縣城的通車距離較遠,超過40公里的村有11個, 20-40公里的村有71個,10公里以內的村僅有6 個,偏遠的地理位置,難于從縣域經濟的集聚和輻射中得到實惠。

附欠發達村與縣城通車距離

二、欠發達村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 農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2年,百個欠發達村農村經濟總收入7.79億元,占全市的1.6%,平均每個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778.6萬元,僅為全市村平均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7.3%,與百個發達村相比差距更為明顯,前百強村創造的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45.67億元,占全市的29.8%,是欠發達村的18.7倍。

2、 農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較為貧困。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百個欠發達村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92元,為全市平均水平5052元的65.2%,只為前百強村6232元的52.8%。在百個欠發達村中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的有19 個,低于3500元的有81個。另據抽樣調查,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3226元,因此,欠發達村當前的農民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水平的生活消費,制約了發展再生產的投入和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附全市村級農民人均純收入分類圖

轉貼于 3、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后勁不足。

“村強民富”,富裕的村集體為農民在改善基礎設施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2002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有179個,占全部村的16.5%,百個欠發達村中有61個。 2002年,集體經濟總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最多的是安吉縣有75個,占41.9%;其次是長興縣有70個,占39.1%;吳興區23個,占12.8%;德清縣7個,占3.9%;南潯區4個,占2.3%,集體經濟薄弱村依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百個欠發達村由于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較為薄弱,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經濟的惡性循環。

4、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

據測算,全市全部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平均值為39.57%,指數在全市平均值以上的村270個,占全市村個數的24.8%;從行政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總指數看,我市行政村之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表現在:行政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列第1位的長興縣夾浦鎮父子嶺村指數已達61.84%,最后1位行政村指數僅為21.96%。從前100位和后100位看, 前100個發達村綜合發展指數平均為46.20%,后100個欠發達村綜合發展指數平均僅為27.73%,相差18.47個百分點。

全市行政村綜合指數得分分布表 指數分組

行政村個數

占行政村總數(%)

50分以上

15

1.4

45-50分

34

3.1

40-45分

192

17.7

35-40分

435

40.0

30-35分

296

27.2

25-30分

104

9.6

20-25分

11

1.0

合 計

第8篇

關鍵詞:湘西自治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度;協調發展類型

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1017305

1引言

環境與經濟本應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然而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人為地破壞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為了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人類開始瘋狂地掠奪自然資源,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最終反過來嚴重制約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單一、片面的經濟發展觀已漸漸落伍。如今,協調發展已被全世界公認為處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關系的最佳選擇,它是保證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1]。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地區。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該州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然而,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走的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礦產資源的濫施開采導致資源日益枯竭。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湘西州資源供給矛盾與生態壓力日益增大,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資源與環境持續發展的最為凸顯的瓶頸。本文在量化分析湘西州10年來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確定該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這對于制定湘西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

2.1湘西州社會經濟狀況

在過去10年間,湘西州經濟發展規模增長迅猛,每年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年均GDP增長率為1024%,到2012年湘西州實現GDP3977億元,人均GDP由從2003年的3740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65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州的產業結構也得到逐步調整和改善,整個產業結構更趨合理。10年來,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由2003年的224億元、298億元、3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92億元、1586億元、1799億元。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272∶363∶365調整演變為2012年的149∶399∶452,第一產業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全州固定資產、社會事業投資大幅增加。2012年,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投資92億元,增長80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35億元,增長822%,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3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為259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38元增加到150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1401元增加到2012年的4229元。

在湘西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產業結構改善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農民收入雖逐年上升,但上升水平不明顯,農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呈不斷擴大趨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得到改善;其次,與全省的發展水平相比較,湘西州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如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21319元,而湘西州城鎮可支配收入僅為15038元。

22湘西州環境質量狀況

全州整體的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逐年上升,人均公共綠化地面積由2003年的38m2上升到2012年的67m2,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僅為723%,經過幾年的努力,2012年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100%。

近年來,湘西州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將節能降耗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GDP能耗值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8961萬t標準煤,同比上年下降32%,凈減295萬t標準煤。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881t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673%。

在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雖然湘西州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先,盡管湘西州森林覆蓋率很高,但從森林資源現狀分析,森林質量卻逐年下降。主要表現在天然闊葉林面積減少,人工針葉林及中、幼林面積增加,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的增長低于木材消耗量的增長等現象,導致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其次,湘西州規模工業因受到錳鋅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工業企業電價過高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全州停產企業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導致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緩慢,能耗整體水平回落,如2012年錳鋅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全部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633%,同比下降38%,總量減少了535萬t標準煤。然而,這些停產企業,一旦全面開工,全州的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將會大幅增加,這是影響湘西州節能降耗工作的一大隱患。最后,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狀況總體來看還處于較低水平,堆存、排放的比例比較高,部分危險廢物沒有得到有效安全處置,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空氣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

3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環境與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對其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必須在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層次性等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湘西州的具體情況,構建一套完整的、從不同側面反映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2]。

該指標體系由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組成。其中目標層是體現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它由準則層綜合環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組成。在要素層中,主要從環境質量、污染控制、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等4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環境狀況,從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來反映湘西州經濟發展狀況。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綜合經濟效益經濟發展規模人均GDP、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

經濟發展速度GDP增長率、社會固定投資增長率

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市化水平、城鎮失業率、

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城市人均道路面積

綜合經濟效益環境質量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污染控制萬元工業產值廢氣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萬元工業產值固體廢

棄物排放量、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

資源利用單位GDP能耗

環境治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

評價標準是衡量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的相對尺度。本文以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與經濟效益發展良好的城市以及湘西州“十二五”規劃目標作為評價標準[3]。

4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41原始數據庫的建立

依據2003~2012年《湘西州統計年鑒》、《湘西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湘西州環境狀況公報》等資料,建立了2003~2012年10年時間序列的指標數據庫。

42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方法

421指標層單項指數的計算

422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要素層指標指數Cij為所屬指標層各單項指數的算術平方值。其計算公式為:

Cij=∑m1i=1Xi/m(1)

Cij=∑n1i=1Yi/n(2)

依據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方法,要素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423準則層指標指數的計算

協調發展度是度量系統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其方法可以通過構建綜合環境效益函數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來進行定量分析[1]。若X1,X2,……,Xm為描述經濟效益特征的m個要素指標;Y1,Y2,……,Yn為描述環境效益特征的n個要素指標,則綜合經濟效益函數與綜合環境效益函數為:

f(x)=∑m1i=1ai×Xi(1)

g(y)=∑n1i=1bi×Yi(2)

其中ai、bi為各要素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意見,準則層綜合經濟效益與綜合環境效益的各要素權重如表1~4所示。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表1指標層指數表

4.2.4目標層指數的計算

根據相關數學原理和離差分析原理[4],確定協調發展度D來衡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

D=C×T,其中:T=αf(x)+βg(y),C=f(x)×g(y)1f(x)+g(y)122k。

在上述3式中,T為環境與經濟綜合效益評價指數,它反映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或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鑒于城市環境的保護、改善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等重要,因此取權重系數α=0.5,β=0.5[5]。C為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在此,K取值為2。依據目標層指數的計算方法,目標層指標指數的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目標層指標指數表

指標12003120041200512006120071200812009120101201112012環境與經濟的協調

發展度10.6110.6410.6510.6910.7210.7110.7410.7110.7610.76

4.2.5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及其評判標準

依據楊士弘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三大類三層次的劃分方法,進行簡化調整,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和評價標準如表7所示[6]。

表7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

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1第一層次1第二層次1第三層次1類型0.90-1.001優質協調發展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0.40~0.491瀕臨失調衰退類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g(y)1環境滯后型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1f(x)=g(y)1環境經濟同步型11f(x)

根據計算結果,并參考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分類及其評價標準,湘西州過去十年間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類型可以概括為表8所示。

表8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變化表

年份1類型1年份1類型2003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8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4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09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5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0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61初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1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2007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120121中級協調發展類 環境滯后型

5結語

在湘西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則,構建了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對2003年到2012年10年間的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動態分析可知,湘西州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指數有小幅波動,但總體水平是穩步上升的,2003~2006年間,該指數處于0.61~0.69之間,屬于初級協調發展類型,2007~2012年間,該指數處于071~076之間,屬于中級協調發展類型。從2003~2012年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一直低于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即g(y)

此外,在2003年至2012年間,綜合經濟效益指數f(x)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這表明湘西州經濟效益呈現逐年提高的趨勢,這與該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工業實力日漸增強、旅游業蓬勃發展的現狀是吻合的。在此期間,綜合環境效益指數g(y)也隨著時間推移逐年增加,表明該地區環境狀況呈現逐年改善的形勢,這與州委、州政府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于生態州建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為了實現將湘西州建成“綠色大本營”和“綠色寶庫”的目標,近年來,湘西州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的設備和工藝,著力推進清潔、低耗生產,減少資源與原材料浪費、降低工業“三廢”排放和農業的水土污染程度。

參考文獻:

[1] 方一平,陳國階.成都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0(5):21~23.

[2] 寧小莉.包頭市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與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31~35.

[3] 盛學良,彭補拙,王華,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極其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J].環境導報,2001(1):5~8.

[4]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26.

第9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對策

中圖分類號:C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54(2009)12-052-0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觀,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功能也越來越完善。但是,從北京的資源與環境條件看,目前正面臨著水資源、能源及土地資源緊缺等突出問題,以及人口不斷增長集聚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今后北京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試圖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通過對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和提出相關建議,為政府相關部門科學制定北京的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二、北京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一)北京市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1996年到2008年,北京經濟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呈現全面、協調、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具體表現為,現價生產總值由1996年的1789.2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0488億元,增長了4.86倍。人均現價GDP也由1996年的14254元增加到2008年的63029元,增長了3.42倍,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已達到9075美元。

與此同時,北京市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取得顯著成效,三次產業全面優化升級。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已由過去的“二、三、一”格局轉變為現在的“三、二、一”格局。2008年,在全市10488億元的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2.8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1.0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93.2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25.6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682億元,占全部生產總值的73.24%。目前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己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

(二)北京市社會發展的現狀

北京是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北京市人口發展呈現出總量大、市區人口密度高、外來人口增長快等特點。至200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比1996年的1259.4萬人增長了34.6%,年均增長2.66%。人口規模已居世界各國首都人口的前列。北京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都形成了巨大壓力。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科技基礎好,教育資源豐富。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2所,全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5.7萬人,在校生57.6萬人,畢業生14.9萬人。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117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8萬人,在學研究生19.6萬人,畢業生5.6萬人。2008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高達610.9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5.8%。全市科技活動人員47.6萬人。全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4.4萬件和1.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8萬件和0.6萬件。

(三)北京生態環境的現狀

截至2008年末,北京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3.5%,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6平方米。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8%,其中城八區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3%。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4%,其中城八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北京單位GDP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從1996─2007年大體呈現下降趨勢。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逐年上升,到2007年達到97.42%。這說明通過環境保護制度的實施,控制污染排放的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三、北京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結合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和環境可持續性三個一級子系統指標。相應采用“經濟可持續性指數”、“社會可持續性指數”和“環境可持續性指數”來表示;二級指標選取了13個指標要素;三級指標是最基層指標,共選取了35個指標要素。由此便構成了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三個層次,分別見圖1和表1。

四、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實證分析

(一)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經過計算,北京市1996―2007年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以及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分別如表2和圖2所示。

由表2和圖2可以發現,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指數由1996年的0.111增長到2007年的0.862,增長了6.8倍,是三個指數中增幅最大的,說明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進步較快。1996年的經濟發展指數在三個指數中位居末席,此后便以高速增長的態勢向上發展,評價期末已在三個指數中位居首席。如此巨大的變化表明,早期北京市的經濟基礎相對而言是薄弱的,后期采取“發展高科技、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北京市的社會進步指數由1996年的0.379增長到2007年的0.673,增長了77.6%。由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社會進步指標變化幅度相對較小,發展形勢平穩,沒有巨大的起伏。從1996年到2002年,北京市的社會發展狀況可以用“高起點、穩步發展”來概括。在評價的起點年份,社會進步的指數值在三個指數中位居第一,之后到2006年就一直以十分穩定的增長態勢逐年增長,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且在2000年之前長期在三個指數中保持第一,直到2000年才被高速增長的環境發展指數超出。這說明北京市作為首都,其社會服務的功能相對完善,起點高,進步穩定,在城市的職能中居于主導地位,這些與北京市的城市職能是完全吻合的。

北京市的環境支持指數由1996年的0.195增長到2007年0.756,增長了2.88倍,說明北京市環境支持指標數值變化明顯,在環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由圖2可以看出,環境支持指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6―2002年,環境指數發展較為迅速,在2001年時超過社會發展指數而位居三個指數的第一位;第二階段是2002―2004年,這一階段環境指數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2003和2004這兩年城市建筑增加,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導致工業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都比前期大為增加;第三階段是2004―2007年,這一階段環境支持指數逐漸上升,可見政府對環境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大。

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指數由1996年的0.238增長到2007年的0.759,增長了2.19倍,除了1997年綜合指數比1996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北京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在逐年提高。

從總體上看,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社會子系統可持續發展已進入了良性循環,不僅表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政府對城市建設投入的增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增強的同時也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從環境指數變化圖可以看出,從2002年以后,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升有降,升高幅度也非常小,應當引起北京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對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的分析

由前文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北京市1996―2007年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發展指數和協調指數變化趨勢圖,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呈穩定性逐年增強的趨勢。1997年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數為0.224,經過11年的發展,2007年達到0.763。其中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0.862、0.673和0.756,可見北京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高。

從圖3還可以看出,北京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發展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其間個別年份也出現不可持續性的現象。1997年的發展指數為負值。此后,該指數有起有落,可持續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可持續性時強時弱。其中,2002―2004年一直處于下降狀態,2004年下降到―0.0179,城市發展呈現不可持續性,這是由于受2003年非典的影響,北京市城市旅游業和零售業都受到很大的沖擊,經濟出現下滑現象。2004年以后,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指數呈現快速的增長。總體來看,北京市的發展較為科學合理,但具有不穩定性,說明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水平有待提高。

圖3中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的曲線表明,北京市1997―2007年城市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發展趨勢一直在―0.461和1.690之間徘徊,大多數年份都在1.0以上,說明北京市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總體上呈現可持續發展性,尤其在1998年和2005年出現兩個高點,呈現強可持續發展性。從1998―2002年,協調指數都大于1,北京城市的發展具有強可持續性,但是到2003年和2004年協調指數分別下降為0.458和0.145,這兩年城市的發展呈現弱可持續性,2005年,協調指數又增加到1.664,此后逐漸下降到2007年的0.693。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強可持續性和弱可持續性之間交替變化。

1998年和2005年出現兩個高點的原因在于經濟的快速增長,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當時還沒有顯現出來,有一個積累和滯后的過程。待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重視,采取一定措施,城市發展又呈現強可持續性。一方面說明北京市政府一直比較重視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保證了城市的基本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北京市保持城市強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出臺相應的有效政策措施。

■ 參考文獻

1.Baudat G,A nouar F,《Feature vector selection and projection using kernels》, [ J ]. Neuro computing,2003。

2.Caniels,Marjolein C.《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towards a policy too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8(3)。

3.劉曉輝,暖,劉妙容,《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 資源環境與發展,2008(3):17―20。

4.暖,閻小培等,《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測評: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測評》,[M].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第10篇

關鍵詞:收入分配差距;測度;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07-03

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奇跡”。在這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主要經濟數據,經初步測算,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35 353億元,盡管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仍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四季度GDP增幅重新回到兩位數,達10.7%。在2009年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成就讓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中國的GDP是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要看到,2009年世界人均GDP為9 900美元,而中國的人均GDP為3 603美元,仍居世界百位以后;按聯合國“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貧困標準,中國還有約1.5億貧困人口,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城鄉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度越來越大,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大,消費需求不足,民間投資不旺,經濟的增長更多地來自于政府積極財政政策的貢獻,這種增長方式不利于經濟增長內生機制的形成,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并將給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高速發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度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GDP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來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盡管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具有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但是GDP也不是萬能的,作為經濟發展度量指標,GDP在反映經濟增長方面也存在片面性。

事實證明,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是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于是,經濟學家針對經濟增長指標GDP的不足之處,制定了更多關于經濟發展度量的指標。

(二)以貧困為測度的經濟發展指標

對貧困程度的測量也是經濟發展測量指標的重要內容之一。盡管目前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貧困測度指標和方法,但是,經濟學家們經常使用以下幾個測量指標來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程度。

阿瑪蒂亞?森的貧困指數: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提出,用一定的、預先確定好的貧困線下的人口(H)作為貧困的共同標準,理論基礎不明確,而且忽視了窮人中的貧困程度。另外,即使在社會中最貧窮階層的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只要他們的收入還沒有越過貧困線,就不會影響H值。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森設計了一個能反映上述情況的簡單的貧困指數,將貧困人口的數量、收入及收入分布結合在一起,全面反映一國的貧困程度。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的貧困指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貧困指標按驅動力、狀態、響應框架分為三部分。驅動力指標有失業率,狀態指標有按人口計算的貧困指數、貧困差距指數、平方貧困差距指數、收入不均基尼系數、男女平均工資比例,沒有響應指標。

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它是以一個數值來反映收入分配差別總水平。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基尼指數來表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根據黃金分割律,其準確值應為0.382。

(三)人類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聯合國2008年人類發展指數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是對傳統的GNP指標挑戰的結果,簡稱HDI。

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

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一)GDP表現

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國策,打開國門以來,到2008年已經有30年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1978―2008年,我國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30年,而且平均增長達到了9.9%以上。如果進一步細致匡算,把1978―2007年中將近5年的調整與準備扣除,從1983年開始,我國經濟持續了大約25年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0.26%的高增長。

(二)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居民收入分配現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機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由此帶來了經濟利益在不同利益群體間的重新調整和分配,這就使中國的收入分配存在巨大的問題。我們從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世界重要經濟體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近年一般介于50%~57%之間,比我國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占比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收入差距明顯偏大,尤其是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中國當前收入分配中受到公眾質疑最多的問題。

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發展僅僅在GDP的表現上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涉及到發展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就大不如人意了。換句話,也可以說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失衡的,尤其在居民分享社會福利方面,中國的發展嚴重失衡。

三、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一)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統籌區域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卻出現了極度的不平衡。東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區卻由于種種原因發展嚴重滯后。地區間收入分配不平衡,差距不斷擴大。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收入,且其占全國的比重還在不斷上升,而中西部地區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趨勢,東中西之間差距不斷擴大。這就需要積極的政策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統籌區域間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

首先,要大力發展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的是把中西部地區之間以及西部與東、中部間的城鎮、城市連接起來,溝通物流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力資本流等, 改善西部的發展條件, 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要加強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源建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貝克爾認為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財富之源 ,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資本”。最后,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考慮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只有這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不至于落空。

(二)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

目前,中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擴大,導致了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偏低,消費水平落后于城鎮居民十幾年。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僅僅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以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也有利于社會環境的穩定,從而有利于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新形勢下農村居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此外,還要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提高城鎮化水平,形成產業聚集,才能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條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打好的基礎。

(三)規范行業收入,實現社會公平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整體趨勢也是不斷擴大的,這是由諸如壟斷等人為的、非自然的因素造成的。那么,這樣的收入差距就是不合理的,可能引發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問題。因此,探討如何縮小我國的行業收入差距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打破壟斷,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經濟環境。對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要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其次,要構建完整合理的稅收體系,使我國的稅收體系真正做到對居民收入分配起著調節作用。最后,還要加大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蔡,李周.中國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 朱劍紅.GDP存在四大局限性不能準確反映國家財富變化[N].人民日報,2003-06-19.

[3] 李小云.普通發展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余斌,陳昌盛. “十二五”分配格局調整:兩根本性方向九種途徑三大重點[J].望新聞周刊,2009,(12).

[5] 施發啟.收入分配存在五大問題:公平與效率如何兼得?[N].上海證券報,2005-09-15.

第11篇

【關鍵詞】區域林業;經濟發展;差異性;影響因素

1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迅猛,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性也越來越顯著。而林業經濟有其產品的特殊性和功能復雜性,使其位于國家經濟的一個特殊位置,擔負著經濟和生態雙方面的任務,但是我國目前的林業產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態方面,而在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重視不足的問題,這值得相關學者進一步研究。

2區域林業經濟發展差異性分析

2.1區域單位林地面積林業總產值泰爾指數分析

泰爾指數是廣義熵指標體系的一種特殊形式,剛開始是用來計算各個國家差異的,如今在各個領域的差異分析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最近幾年,我國區域林業經濟的發展差異性一直都很大,其泰爾指數都在0.6以上。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林業經濟差異最小,中部地區最大,而且還呈現上漲趨勢。中國林業經濟發展總差異的區域間貢獻率大于區域內貢獻率,這就說明我國林業經濟差異跟地區有極大的關系[1]。

2.2區域單位林地面積林業第一產業產值泰爾指數分析

林業第一產業的區域內差異性先減小后增大,三大區域中,中部地區的差異性最大,西部地區最小。林業第一產業的差異性中區域內的貢獻率大于區域間的貢獻率,說明林業第一產業的差異性主要是區域內差異引起的。

2.3區域單位林地面積林業第二產業產值泰爾指數分析

林業第二產業的總體差異性非常大,其泰爾指數都在0.94以上。東部地區差異性逐年減小,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性逐年增大。2006—2013年區域內的貢獻率小于區域間的貢獻率,說明中國林業第二產業發展的差異性目前主要是由區域間差異引起的。

2.4區域單位林地面積林業第三產業產值泰爾指數分析

中國林業第三產業發展的總體差異性主要是由區域內的差異性引起的。三大區域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性較大,東部地區的差異性較小,中部地區的差異性逐年上升,逐步成為林業經濟發展差異的主導因素。

3區域林業經濟發展影響因素

區域林業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區域林業經濟和區域的整體經濟是不一樣的,所以兩者的發展模式不同,理論結構也不能照抄照搬,林業經濟發展還應該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

3.1人力資本

人力資源是各個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業也不例外,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推動林業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各個地區都應該遵循國家的政策和社會發展趨勢,將林業人才朝著專業化方向培養,讓林業產業管理更加系統、科學。

3.2森林資源

林業產業含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衡量其森林資源的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林地面積、森林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同時,衡量過程中應該將正在培養的林地以及將要培養的林地計算進去。而上述幾個指標也能夠對區域林業經濟進行初步的評估,總而言之,森林資源是林業的重要資源,對于林業經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

3.3林業方面的政策

最近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林業經濟發展,所以結合地區具體情況對林業發展做出了長遠的計劃,并建立了一些相關的制度和政策法規,從而對區域林業經濟發展予以指導和控制。林業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當地的氣候、森林資源等,所以風沙的有效控制以及當地動、植物的保護以及水資源非常關鍵。我國也針對這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規,希望能夠推動我國區域林業經濟的發展[2]。

4區域林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4.1區域林業經濟協調發展資源的對策

在我國東部地區,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沿海防護林體系,也應該加強對人工林業的管理力度,提高對低產林改造的重視,從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提高區域林業的生產率。在我國的中部地區,應該著重加強大徑級用材林、人工用材林的開發和培養,中部地區油茶種植很多,所以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充分利用好林業資源。而我國的西部地區因為水源有限制,森林比較多,所以應該加強水源的開發和保護,將森林系統進一步開發,在開發制度、補償機制等方面需要明確,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去規范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3]。

4.2區域林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產業對策

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而且地理位置優良,所以其應該對技術進行更新,才能提高林業產品的加工水平,提高林業產品的價值,同時還能節約能源損失,最終提高林業產業的經濟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我國中部地區應該在原有的林業資源的基礎上,加大第二產業的開發,這樣才能更好地增進林業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因為其森林系統很豐富,應該利用這點優勢加強旅游產業的開發。

4.3區域林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與經濟對策

在林業經濟發展中,林業產業很容易受到風沙的影響,所以相關部門應該著重防沙治沙,針對區域的實際情況,擬定創新管理機制,努力推動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建設,加強天然林有效保護和科學經營,切實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林業相關政策上,國家應該遵循林業產品的市場情況,包括產品的多元化、林業服務的市場化等等,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去制定,才能做到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和良好開發,最終能夠進一步提高區域林業經濟的發展,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5結語

第12篇

關鍵詞:河北沿海地區;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度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94-02

河北省沿海地區包括秦皇島市、唐山市和滄州市三個城市。三市位于京津兩大都市的南北兩翼,地處環渤海核心地帶,擁有487公里海岸線,陸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0.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沿海最具開發潛質和影響力的戰略區域之一。隨著《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北省沿海地區的發展邁入了新階段。2011年,秦皇島市、唐山市和滄州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 091.6億元,比2010年增長19.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37.5%,較2010年提高2.1個百分點。但是目前各市都面臨環境容量相對不足、環境風險不斷升高、環境問題日趨復雜的現狀。突出表現在2013年初各市出現持續霧霾天氣。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月報”顯示,按空氣污染嚴重程度由重到輕排序,2013年1月,唐山市、秦皇島市和滄州市三市在74個城市中分別列第8位、22位和23位,2月分別列第9位、14位和16位,與其他71個城市相比,三市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因此,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趨勢的動態比較,掌握其變化特征,對認清發展形勢,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測算河北省沿海三市2002—2011年間經濟與環境的綜合發展水平,分析兩者呈現的變化特征,旨在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構建指標體系

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1-5],依據河北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本文構建河北省沿海三市經濟與環境綜合水平測度指標體系。選取指標時,一方面遵循指標的代表性、整體性和綜合性等原則,另一方面考慮指標數據的實際可得性。

選取GDP、人均GDP、地方財政收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直接利用外資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才密度指數10項指標反映各市經濟發展水平。

選取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SO2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7項指標反映各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標數據來自于河北省沿海地區三市的統計年鑒和各市環境質量公報(2002—2012)。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經濟與環境綜合水平指數測算

1.因子分析原理

因子分析是處理多變量數據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量的信息丟失將眾多原始變量濃縮成少數幾個相互獨立的公因子,用它們來概括和解釋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大量的觀測事實,從而建立起最簡潔、最基本的概念系統,揭示出事物之間最本質的聯系。

2.測算過程

首先,進行原始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指標,標準化時采用公式,反之,采用公式。其中,xij為原始數據值,yij為標準化后結果值,分別為指標xj的最大與最小值。。

其次,確定主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一般按照特征根均大于1以及累積貢獻率均大于85%的原則提取主成分因子,提取主要因子,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所提取所有因子的累積貢獻率比例作為各因子的權重。

最后,確定各因子得分并計算綜合得分。其算法公式為:(1),其中,F(x)、F(y)分別為經濟水平綜合指數和環境水平綜合指數,分別為經濟水平指標和環境指標所提取的各因子的權重,是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所提取所有因子的累積貢獻率的比值;wi、wj分別為經濟和環境的標準化指標的各主成分因子得分;n是經濟水平指標提取的因子數,m是環境指標提取的因子數。

二、結果與分析

(一)測算結果

運用SPSS17.0軟件對河北省沿海三市2002—2011年的經濟水平指標和環境指標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分析,得到經正交旋轉后的各個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和累積貢獻率。由于特征根均大于1,累積貢獻率均超過85%,符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可以利用公式直接計算出各市經濟綜合水平指數和環境綜合水平指數(圖1、圖2)。

(二)動態分析

1.經濟發展方面。從圖1可以看出,2002—2012年間河北省沿海三市的經濟水平綜合指數曲線都出現不斷上升且斜率變大的特點,表明三市的經濟都在快速發展。

唐山市經濟綜合水平指數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唐山市的工業發展基礎比較雄厚,是河北省重要的鋼鐵和煤炭基地,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經濟總量和增量穩居全省前列。秦皇島市在“十一五”期間,制定了各項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同時也成功地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第三產業對GDP貢獻增大,經濟實力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滄州市是河北省重要的化工基地,2006年之前滄州市經濟綜合水平指數在三市中排名末位,但2006年之后滄州市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期,特別是2008年以后,經濟綜合水平指數增幅加大,目前投資是滄州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2.環境質量方面。從圖2可以看出,2002—2011年間河北省沿海三市環境綜合水平指數曲線呈現U形特征。“十一五”之前三市環境綜合水平指數出現了停滯或下降的階段,說明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城市的生態環境并沒有同步優化,甚至出現倒退,反映了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2007—2011年三市的環境綜合指數開始穩步上升,但上升速度明顯低于經濟綜合水平指數上升速度。

秦皇島市環境綜合水平指數高于其他兩市,說明秦皇島市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較大,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在2004—2006年間出現小幅下降。唐山環境水平綜合指數變動幅度較大,2003—2007年間有大幅的下降,這期間唐山市工業污染嚴重。2007年,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高新產業,淘汰一大批高耗能、高排放、低產出企業,環境得到逐步改善,環境水平綜合指數開始出現回升,并于2009年超過滄州市,排位第二。滄州市環境綜合水平指數在2003—2007年間出現了停滯和小幅下降。近幾年,滄州市嚴格項目審批,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2008年環境綜合水平指數出現回升。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2002—2011年間河北省沿海三市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環境綜合水平指數曲線呈現U形特征。目前雖處于上升階段,但上升速度明顯低于經濟綜合水平指數上升速度。同時可以發現,在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三市的生態環境都出現過停滯或倒退現象,反映了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秦皇島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應繼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唐山市應按照“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的思路,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惡化因素。近幾年滄州渤海新區、黃驊港口建設發展迅猛,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應將單純依賴重工業向“重化、輕工和服務型經濟”三元轉變,防止出現環境質量下滑。

參考文獻:

[1] 鄭靜.山東省17 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2(1):22-23.

[2] 劉永萍,王超.新疆產業結構變遷與生態環境系統協調性測度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6(2):6-9.

[3] 王海萍,陳斐,王圣云.中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性定量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4):95-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盐津县| 万年县| 金坛市| 河东区| 金山区| 上栗县| 枞阳县| 丽水市| 正定县| 潞城市| 汽车| 平陆县| 三河市| 武强县| 双城市| 二手房| 田东县| 太康县| 上虞市| 冀州市| 弥勒县| 墨脱县| 巫溪县| 安陆市| 肥东县| 梓潼县| 光泽县| 读书| 岳池县| 丰县| 宝兴县| 秀山| 大竹县| 永城市| 台州市| 达日县| 新野县| 高邑县| 龙游县|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