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統計學平均增長率

統計學平均增長率

時間:2023-07-17 17:22: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平均增長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院前急救;指揮調度;

【中圖分類號】R197.3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0-0026-02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是否完善與及院前急救水平、指揮調度質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急診急救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標。隨著我州的不斷發展,院前急救需求也逐年增長,本文通過涼山彝族自治州2005年—2011年“120”指揮調度信息進行分析,為不斷完善我州院前急救體系的建設,提高指揮調度質量和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廣大病員服務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涼山彝族自治州緊急救援中心2005年—2011年有效呼叫“120”的指揮調度信息

1.2方法:對我州7年間院前急救發展情況、呼救病種構成、呼叫出車月、日高峰時段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方法:使用Excel和安克“120”指揮調度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涼山彝族自治州總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轄17個縣市,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人口487萬,其中彝族人口244萬、占50.1%[1],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自2005年—2011年全州有效出診117338次,急救傷病員123608人。

2.2院前急救發展情況:七年來有效出診117338次,急救傷病員123608人次。年有效出診趟次平均增長率為8.73%,平均發展率為108.73%。年急救病員人數平均增長率為6.73%,平均發展率為106.73%,見表1 (P

表1涼山州2005—2011年院前急救發展情況統計表

Table 1Statistical tabl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年度出診趟次較上年增長率急救病員數較上年增長率200512510 14200 2006136509.11%146333.05%20071566314.75%1663113.65%20081786914.08%1867112.27%2009181101.35%190171.85%2010189804.80%195873.00%2011205568.30%208696.54%合計117338 123608平均增長率 8.73% 6.73%平均發展率 108.73% 106.73%2.3呼救病種構成: 呼救病種構成前三類依次為:交通傷(33.27%)、除交通傷外的創傷(25.44%)、內科疾病(22.60%),見表2 (P

2.4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呼叫出車月高峰依次為:12、11、8月,低谷依次為:4、2、6月,見表3 (P

表2涼山州2005年—2011年院前急救病種統計表

Table 2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tatistical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病種 病員人數構成比(%)內 科2793522.60%除交通傷外的創傷3144625.44%婦產科90237.30%交通傷4112533.27%中 毒89377.23%兒 科23981.94%其 它27442.22%合 計123608100.00%表3涼山州2005—2011年按月份統計出車情況表

Table 3 Monthly statistics dispatch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月 份出診趟次構成比(%)一月100898.60%二月90937.75%三月92257.86%四月89957.67%五月94218.03%六月91447.79%七月99518.48%八月101428.64%九月98298.38%十月100028.52%十一月103838.85%十二月110649.43%合計117338100.00%表4涼山州2005年—2011年按時刻統計出車情況表

統計資料顯示,7年來我州院前急救有效出車趟次和急救病員人次逐年增加,年出診趟次平均增長率為8.73%,平均發展率為108.73%。年急救病員人數平均增長率為6.73%,平均發展率為106.73%。這說明:①隨著我州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涼山州緊急救援中心及相關“120”網絡醫療機構對“120”的重要性和院前急救知識的大力宣傳、普及,我州人民對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意識逐步增強。③得益于我州建立了比較完善的“120”院前急救機制[2]。

就院前急救呼救病種構成來看前三類依次為:交通傷(33.27%)、除交通傷外的創傷(25.44%)、內科疾病(22.60%)。可見我州以車禍為主的創傷高居第一位(58.71%),與國內報道基本一致[2, 4,5,6]是危害我州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為:①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山區地區,山高、路陡,道路狀況相對較差。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交通工具廣泛應用的同時部分民眾在使用交通工具時安全意識缺乏存在疲勞駕駛、超載、無證駕駛、酒駕等情況。③部分民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安全意識缺乏、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④酒后突發安全事件和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毆等[3]有所增加。因此,應加強我州的城鄉道路建設,改進通行狀況;加強我州民眾交通安全認識以及安全生產和生活的相關知識教育,從而提高我州民眾遵守交通規則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護能力;“120”網絡醫療機構應加強針對創傷的急救物資、人員準備,加強創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學習,規范急救技術和流程,從而建立一支裝備精良、技術過硬的院前急救隊伍。

就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來看呼叫出車月高峰依次為:12、11、8月,低谷依次為:4、2、6月。這是由于①11、8月是我彝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彝族年和火把節大假期間外來旅游人員和出行民眾較多,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以及假日綜合征導致各類疾病發病率增加有關。②12、8月是一年中相對較冷和較熱的季節。氣候因素導致各類疾病發病率增加同時駕駛員易疲勞、道路通行情況差(結冰、下雨導致道路濕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5]。③我州農業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86%以上[1],12、11、8月份系農閑季節廣大農民朋友慢性病就診、外出活動、打工的意愿增強,而4、2、6系農忙季節廣大農民朋友慢性病就診、外出活動、打工的意愿下降。呼叫出車日高峰時段為16時—02時、低谷時段為02時—06時。這與我州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時間規律一致。因此應按照呼叫出車月、日高峰分布特點適當調整 “120”指揮調度平臺、各醫療機構的院前和院內急救資源配置,如:彈性增減“120”指揮平臺調度人員、院前急救人員、急救車輛及急救物資,以適應院前急救之需要[6]。

院前急救工作隨機性強、情況緊急、工作環境差、病種多樣、急救藥品及設備有限、急救人員勞動強度大、治療主要以對癥為主。應根據這些情況結合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自身特點不斷完善院前急救體系的建設,合理布局急救網點、急救資源,急救人員,加強急救從業人員培訓。從而縮短院前急救反映時間、快速啟動應急救援工作,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應急急救能力、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廣大民眾的身體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涼山州政府信息網 http:∥

[2]彭重力.重慶市主城區120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7):689-691.

[3]吳群召.基層醫院院前急救疾病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6,9(4):319.

[4]曾量波,梁子敬,黃力,等.廣州市中心城區院前急救狀況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6):1359.

第2篇

關鍵詞:國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社會科學競爭力;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C1(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3-0063-04

一、引言

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所起的影響和作用實際上已經不需要作太多的論證。正因如此,它不僅被高等院校、社會科學院、黨校、黨政機關科研部門等主要社會科學研究組織視為衡量其自身科研實力和科研組織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對各地區加強社科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更好地繁榮發展本地區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目前。學界研究已經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角度出發考察某一區域的社會科學競爭力,但遺憾的是,尚未檢索到關于上海市在此方面的相關探索。本文相關資料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的“歷史資料”欄目,收集1993-2011年間資助項目的相關信息,研究類型涵蓋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自籌資金項目以及后期資助項目,從地區分布、年代分布、研究類型、研究學科、項目機構和核心主持人等方面加以分析。歸納總結立項特點,查找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二、立項概括

1 地區分布統計

從全國來看,1993-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共資助項目21328項,表1為歷年各地區立項數在總項目中的比例。為了更為細致地梳理各地區研究實力的分布情況,本文將立項機構所在的省市劃分為四大片區,且日北京、東部(10個省市)、中部(8個省區)、西部(12省區),具體分析如下:(1)北京優勢明顯。共立項4795項,占總立項比例高達22.5%,體現了研究的整體實力和集聚效應。其原因,一是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眾多;二是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其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便于獲得相關信息資料,從而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2)各地科研力量水平差異明顯,東部優于中部、中部強于西部。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包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0個省(市),共立項7819項,平均立項782項,占總立項比例的36.7%;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共立項5130項,平均立項641項,占總立項比例的24.1%;西部地區包括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市),共立項3587項,平均立項299項,占總立項比例的16.8%。(3)上海共立項1756項,遠遠高于東部地區的平均立項數782項,每年平均立項92項。1993-2011年上海立項數占總立項比例的8.21%,在31個省區中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這也在一個層面上印證了“國家課題立項水平是與各地區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而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也往往是學科研究最普及、最深入、立項課題最多的地區”。

2 年代分布統計

表2為1993-2011年國家社科項目在全國和上海的年代分布。從增長速度來看。上海的國家社科研究項目從1993年的21項增長到2011年的288項,年均增長率為15.66%,高于同期國家的平均增長率11.6%,但在全國31個省區中排名第13位,這說明各地區近年來對國家社科項目研究越來越重視,申報立項呈現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從立項數在全國中的比重而言,上海立項數穩中有升,由1993年在全國所占比例的5.05%上升為2011年的9.61%,增長了4.56%,表現出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31個省區中排名首位。江蘇省增長了3.35%,排名第2,廣東省增長了2.68%,排名第3,而下降最多的則是北京市,面臨來自全國的激烈競爭,北京在全國所占比例從1993年的37.74%下降到16.71%,幅度高達21.03%。

3 研究類型分布統計

1993-2011年上海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36項,占總立項比例7.48%,重點項目61項,占總立項比例4.73%,一般項目1005項,占7.59%,這說明上海在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上的優勢地位并不突出,而最能衡量一個地區科研實力強弱的往往就是這些指標,這在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總體研究力量和高層次研究人員有待進一步提高。青年項目594項,占10.56%,自籌資金項目8項,占4.23%,后期資助項目53項,占10.62%。可見上海在青年項目和后期資助項目上占據比較明顯的優勢。青年項目的穩定增長不僅是一個地區科研實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也是一般項目、后期資助項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等一系列課題申報的保障。從增長率來看,全國重點項目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3.77%,上海為13.65%:全國一般項目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05%,上海為13.03%;全國青年項目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3.60%,上海為18.78%。可知,上海的國家社科項目的增長態勢順序為青年項目>一般項目>重點項目,這與前述分析相符。

4 研究學科分布統計

國家社科基金涉及23個學科,門類齊全。表4為國家社科基金的學科分布。表4中上海立項數是指上海各學科的立項數,上海百分比是指上海各學科立項數占上海的國家社科基金總數比例,全國立項數是指全國各學科的立項數,全國百分比是指全國各學科立項數占全國國家社科基金總數的比例,市內排名是指上海各學科立項百分比的排名順序,全國排名是指全國各學科立項百分比的排名順序,學科優勢是指全國排名與市內排名的差值。可知,1993-2011年間,上海的立項項目已經全部覆蓋國家社科基金的23個學科,但各學科之間發展態勢并不平衡:(1)優勢學科依次為:國際問題研究、新聞學、宗教學、外國文學、管理學、理論經濟、法學、人口學、世界歷史、體育學、考古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2)與全國地位相當的學科是:統計學、政治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和語言學;(3)上海市的弱勢學科依次為:應用經濟、社會學、哲學、黨史?黨建、馬列?科社和民族問題研究。

5 研究機構分布統計

一般而言,科研機構可以分為高等院校、社科院、黨校、國家機關、軍隊系統和其他社會研究機構。圖1為上

海市立項項目機構分布折線圖,立項數量最多的是高等院校,共立項1444項,占上海立項總數的82.23%,遙遙領先其他類型的研究機構,并呈現逐年遞增態勢。上海社科院排名次席,共立項190項,占上海立項總數的10.82%。黨校排名第三,共立項63項,占上海立項總數的3.59%。

同時,上海共有59個研究機構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表5是立項10項以上的研究機構分布表。高等院校的優勢在表5中再次得到了有力的體現,在總共21個研究機構中占據18席之多,比例高達85.7%。就集中度而言,前10位研究機構立項總數為1458項,占總量的82.94%,立項的集中度比較明顯,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位居前三甲,三者立項數占項目總數的45.67%,說明這三個單位是社科研究的中堅力量。

6 核心主持人分布統計

核心主持人是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較多,在本學科領域產生較大影響的主持人。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確定核心作者的普賴斯公式N=07.49*sqrt(η),其中N為立項數,η為所統計年限中主持頻次最多的主持人立項課題數,只有那些主持N次以上者,方能稱之為核心主持人。在本文所統計的年限內,η=4,帶人公式得:N=1.5(項)。由于N要求為整數,本文取N為2,將統計年限內主持2項以上的主持人確定為核心主持人。按照這一標準,1993-201 1年上海共有1561位學者承擔了1756項國家社科基金,1次立項的學者有1399人,2次立項的有131人,3次立項的有30人,4次立項的有1人。可以看出,19年來162個核心主持人(占主持人總數的10.38%)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356項(占總課題數的20.27%)。人均2.2項。表6是上海市各學科的學術骨干和精英。這組數據與普賴斯教授所提出的10%的主持人承擔50%左右的數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發現和培養更多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是各單位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核心主持人隊伍的穩定性狀態可用洛特爾公式來表示。該公式如下:C/N+B/N=1。式中N為在某一時期內立項課題總數,C為新主持人立項數,B為核心主持人立項數。因而,C/N值反映了新主持人的增長態勢,如果C/N值過大(趨向于1),表明課題大多是由新主持人立項,反之,當C/N值過小(趨向于0),則表明課題大多是核心主持人立項。根據洛特爾定律,C/N的理論最佳值為0.64。根據本文統計。上海市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C/N值為0.797。超過理論最佳值,這說明國家社科基金主持人隊伍過于龐大,項目主持人更替頻繁,亟待建設穩定而可持續發展的主持人隊伍。

注:年份的數字表示該主持人獲準立項的年份,93即1993年,02即2002年,以此類推;主持人單位前后有變化的,以后者所在單位為準;多人主持的項目中只計算第一主持人及其所在單位。

三、結語

近年來,隨著上海市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量和經費的穩定增長,學術研究日趨活躍并逐步深入,研究探索領域不斷拓寬,有力提升了上海社會科學競爭力。但同時也存在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若干問題。根據本文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和發揮學科優勢及特色,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上海經濟社會建設?如何形成學科交叉、資源共享與團隊合作的科研平臺?如何培養新興研究力量的項目意識?等等。這些問題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對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1 加強優勢學科建設

在現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學科進行分層建設,是提高上海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對此應調整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優勢和特色,促進學科平臺的高效運轉,使得上海的學科實力和水平能夠有較大的提升。

2 加強與研究重鎮的科研合作

從立項單位的視角來看,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具有絕對的優勢。是上海市社科科學研究的核心力量。建議其他研究機構進一步加強與其交流與合作,并在此基礎之上廣泛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以開拓研究視野。增強科研能力,推動本單位科研水平再上新臺階。

3 加強核心研究人員的培養

目前,上海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更替頻繁,不利于國家課題的質量提升,也在一定側面反映了優秀科研人員流失的現狀。我們認為,社會科學的競爭,核心就是人的競爭,建設一流的科研學術隊伍已成為體現學科實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通過制度創新來加強社科研究隊伍建設是提高上海社會科學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黑龍江省 農民純收入 主成分分析

一、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的現狀

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自1985年的398元上升到2006年的355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平均每年增長5.85%。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85年的742元上升到2006年的918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平均每年增長5.86%。從總體上看,農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幾乎相同,但是,自1998年~2006年,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9.74%,而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5.39% 。可見,自1998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要遠遠慢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由于我國農民的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而,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多的是指縮小城鄉的收入差距。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二、黑龍江省農民收入回歸模型

1.變量、數據與模型

設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因變量Y,自變量分別為黑龍江省第一產業人均GDP(X1),第二產業人均GDP(X2),第三產業人均GDP(X3),城鎮化水平(X4),農村投資(X5),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X6)。

(1)做重疊散點圖

用SPSS14.0軟件做因變量Y與自變量X1――X6的散點圖,結果顯示因變量Y與自變量X1――X6呈線性關系。

(2)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Y=1054.437+0.697X1+0.417X2-0.207X3+25.94X4+1.297X5-2.567X6

t(0.693)(2.747)(3.189)(-1.488)(1.462)(0.586)(-2.460)

p(0.503)(0.019)(0.009)(0.165)(0.172)(0.569)(0.032), R2=0.992

通過SPSS14.0軟件的分析,得到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992,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但是由回歸分析的結果看,X3、X4、X5的偏回歸系數沒有通過檢驗,無統計學意義。多重共線性診斷 中多個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10,多個維度的特征根(Eigenvalue)約等于0,多個維度的條件指數(Condition Index)>30,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3)進行主成分分析

由表1可知,特征根大于1的只有一個,所以只提取了一個主成分,此主成分的累計共貢獻率是88.313%,說明這一個主成分已經反映了原來6個自變量88.313%的信息。表2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表示主成分與標準化以后的自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因此主成分可以表示成:

F=0.186ZX1+0.188ZX2+0.186ZX3+0.145ZX4+0.182ZX5+0.173ZX6

(4)根據主成分再進行線性回歸

首先,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Y)進行標準化,得到ZY,然后把標準化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ZY)和主成分(F)進行簡單線性回歸分析,得到:

Y=-0.259 +1.048 F

T (-5.380)(20.512)

p (0.000) (0.000) R2 =0.961

通過SPSS14.0軟件的分析,得到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961,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再將上面的式子進行變量代換,得到:

Y=-2890.708+0.336X1+0.074X2+0.11X3+37.915X4 +2.946X5+1.887X6 ①

2.結論分析

通過分析得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第一產業人均GDP,第二產業人均GDP,第三產業人均GDP,城鎮化水平,農村投資,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之間的關系。從①中可以看出,當第一產業人均GDP增加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0.336 %;當第二產業人均GDP增加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0.074 %;當第三產業人均GDP增加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0.11 %;當城鎮化水平提高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37.915 %;當農村投資增加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2.946 %;當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擴大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1.887 %。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建議

1.加快第一產業的發展

根據回歸分析,第一產業人均GDP相對于第二、三產業人均GDP來說,對農民收入的增加的促進作用最大。第一產業人均GDP=第一產業GDP總量/總人口,所以增加人均GDP的方法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應控制人口的數量,另一方面,應增加第一產業GDP總量。2006年黑龍江省總人口為3823萬人,雖然從1985年至2006年黑龍江省人口數量逐漸上升,但是人口增長率卻是呈下降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增加第一產業人均GDP主要應增加第一產業GDP總量。根據回歸分析,當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擴大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1.887%。所以擴大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可以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

如果簡單的看,GDP=最終產品的價格×最終產品的產量,由于黑龍江省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第一產業的GDP總量主要是農產品的貢獻。所以提高GDP總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從價格來看,農產品價格的提高依賴于農產品的品質,直接的方法是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品質,間接的方法是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從數量來看,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提高單產,另一方面,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提高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到城鎮中,因為城鎮的各項基礎設施和福利都要比鄉村好,所以農民進城后無論是打工還是自主創業所獲得的收入都會遠遠高于在農村所獲得的收入。從模型中可以看到,城市化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很大。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工業化進入初中期以后,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從而使農民收入增長進入了主要通過農村人口減少來增加收入的階段。可見,加快農村城鎮化,放寬城市的農民準入條件,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就業環境,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民工回流創業等應該成為城市化,以及農民增收的關鍵。讓大量農民轉變為市民,成為工人、商人、企業家,農民的收入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3.增加農村投資

(1)增加政府對農村的基礎建設投資

農田水利、道路橋梁等的建設投資,可以使農民生產、銷售得到便利。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道路交通的便利,可以降低農產品的運輸成本,減少農產品物流中的損耗。因此,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2)增加農村金融組織的信貸投資

黑龍江省素有中國的“糧倉”之稱,而作為支農的主要金融力量,黑龍江農村信用社卻曾經是一個虧損大戶。2005年之前,黑龍江各級農村信用社的虧損已經連年位居全國第二名,不良資產和虧損掛賬達100多億元。盡管黑龍江省聯社已經扭虧,但因為資金實力不足、歷史包袱沉重,難以承擔支農重任。李久春(黑龍江省農村信用聯合社理事長)在黑河市調研中發現,2007年以來黑河市發放的11億元涉農貸款中,僅有2000萬是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而當時,黑河市轄區內的18家農行基層營業網點不斷撤離農村地區,農信社又不能及時補充,部分地區已經出現金融服務真空。

(4)提高耕地利用率

從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2006年黑龍江省的耕地保有量始終穩定在1170.6萬公頃以上,基本農田一直保持在1016萬公頃以上。雖然黑龍江省的耕地面積并沒有減少,但是土地面積的有限性致使耕地面積的增加不可能無限擴大,所以不能靠單純的擴大耕地面積來提高農民收入。

因此,要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一方面,應該提升耕地質量,保持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行合理輪作,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應該提高農業技術水平,選育優良品種,培育出單產高的新品質,加快推廣步伐,以增加農作物的單位產量。在耕地面積一定的情況下,農作物種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種植業生產的總量和效益的高低,所以必須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化種植結構,不斷提高優質、高產農作物的種植比重。

參考文獻:

[1]丁 亮 趙 玉 李 維:湖北省農民增收的宏觀經濟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回歸模型的分析[J].鄉鎮經濟,2007(11):10~14

[2]劉潤幸:利用SPSS進行主成分回歸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1(8):746~748

[3]吳 航 黃恒君:農民增收的主成分回歸分析[J].中國統計,2005(12):29~30

第4篇

廣東常住人口1.04億全國第一

根據普查數據,此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4億人(加上港澳臺的人口總數為13.7億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增長率下降了0.5個百分點。從四大區域人口分布情況來看,沿海發達省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在增加,更多的人口從中西部往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東部地區人口占全國常住人口的37.98%,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41個百分點。

從各地區人口變化情況看,數量方面,按常住人口口徑統計,廣東已經超過河南,常住人口達到1.04億人,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常住人口數量超過1億的省份,其常住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為7.79%。山東9579萬人位于第二位,河南9402萬人位于第三。而在2000年,河南常住人口排名第一。此外,全國僅有6個省份常住人口減少,其他省份均為增加。1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最多的5個地區是廣東、浙江、上海、北京、山東,分別增加1800萬、766萬、628萬、580萬和500萬,均處于發達地區。常住人口減少的6個省份為湖北、四川、重慶、貴州、安徽、甘肅,其中湖北人口減少最多,10年間減少了304萬。增長方面,公布數據的21個地區中,共有13個地區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的增長幅度最大,10年分別增長了44.5%、37.53%、29.27%、20.69%,年均增長率為3.8%、3.24%、2.6%、1.9%,都遠遠超過了國家0.57%的平均增長率。

實際上,此前聯合國在2008年的全球人口展望中,曾預測2010年中國總人口會達到13.54億人。而在2010年11月中國開始統計人口數字時,聯合國的人口統計學家曾預計中國人口現在將達到14億。造成中國人口增長落后于預期的背后原因則是近十年來中國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國之前估算的生育率為1.8,而根據此次普查結果估算,中國總和生育率很可能只有1.5,甚至更低。2010年,中國0~14歲少年人口占比為16.6%,相比2000年的22.89%下降了6.29個百分點,而2000年比1990年僅下降了4.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過去10年少年人口占比在加速減少。此次普查的數據還顯示中國的總生育率(一位育齡婦女一生所生子女個數的平均值)可能已經降至1.4,這遠遠低于2.1的人口替代率,而專家表示,這種局面最終會走向人口穩定狀態,未來將有可能出現人口不增長甚至減少。

人口數量增加最多5個地區和減少最多4個地區比較

21個地區10年間人口年均增長率比較

上海外來人口比重39%全國最高

此次人口普查,全國流動人口大幅增加,流動人口總數為2.6億,比2000年增長81.03%。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區公布了本地區流動人口情況。從流動人口數量來看,廣東流動人口數量最為龐大,為312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0%,占全國流動人口的12%。其中屬于省外的2150萬人,省內的978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廣東跨鄉鎮流動的人口增加1023萬人,增長48.58%,其中省外人口增加643萬人,增長42.71%。在省內外流動人口數量之龐大,是廣東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的主要原因。其次為浙江,共有外來人口1182.4萬人。外來人口比重方面,上海外來常住人口為897.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9%,是外來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區,10年共增長159.08%,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99%。其次是北京外來人口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

顯然,外來人口已經成為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區常住人口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外來人口可以說推動了這些地區近些年來的經濟繁榮和快速增長,而這些地區也為外來人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就業崗位和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來人口的集中性聚集也給這些地區的發展帶來了諸如大城市病、社會治安不穩等一系列的問題。對于在“十二五”時期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東部地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的中西部地區而言,確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是一個良好的機遇。

部分地區外來人口數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比較

注:1.表示流動人口以流入為主;表示四川流出人口數量。

2. 廣東為流動人口數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為外來常住人口數量。

3. 流動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1.56%老齡化程度最嚴重

按國際的通行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即標志其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在加快,過年10年間,14歲以下的小孩在總體人口中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而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從公布數據的24個地區的情況看,19個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步入老齡化社會。其中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1.56%,是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而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則由于外來人口基本以中青年為主,給本地區帶來了很大的人口紅利,延緩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北京、天津、廣東分別為8.7%、8.52%、6.75%,均低于國家平均水平。上海雖然超過了10%,但上海也是10年來唯一一個老年人口占比出現下降的地區。

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加大,顯然驗證了學者們對中國“人口紅利”問題的普遍關心。聯合國的人口展望數據預測201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8.2%,而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已經超出了權威機構的預期。而如果這種狀況繼續下去,意味著未來15~20年間,在一面加速老齡化、一面勞動力減少的此消彼長作用下,中國的人口紅利將快速衰減。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推測,2025年中國的人口紅利(以15~64歲勞動人口占比衡量)將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此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也將進一步嚴重,如果按照7%的老齡化社會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并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未富先老”將是未來需要解決的難題。

寧夏城鎮化率上升15%高出全國1.56個百分點

根據普查結果,全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6億人,城鎮化率為49.68%,城鎮化率10年上升13.46個百分點,凈增2億人,不論是年凈增量還是城鎮人口總量,都已經長期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這充分說明近10年城鎮化進程在加快,也標志著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但同時流動人口已經超過 2.6億人,城鎮化呈現出“半城鎮化”的狀況,正嚴重影響著中國城鎮化的質量。從地區情況看,共有浙江、北京等7個地區公布了城鄉人口情況。城鎮化率方面,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城鎮化水平較高,北京的城鎮化率最高達到8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6.32個百分點。廣東66.1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5%。甘肅、青海、貴州等西部地區較低。城鎮化率變化方面,寧夏城鎮人口增長較快,較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上升15.02個百分點,高出全國13.46%的上升幅度1.56個百分點。 城鎮化率達到近50%,十年中凈增2億城鎮人口,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可以說已經冠絕全球。快速增長的城鎮化率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工業化轉移。可以說,城鎮化的加速對于中國近年來消費經濟的發展和形成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遠遠落后于城鎮化進程,大批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外來人口享受不到與當地人平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安排,而對于大批的農民工而言,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有研究認為,如果以就業作為城鎮化水平的認定標準的話,那么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至少達到60%以上。

7個地區10年間城鎮化率變化情況比較

天津人口性別比114.52 最不合理

第5篇

會計報表是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向外界傳遞會計信息的手段,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目前會計造假現象十分嚴重,因此會計信息使用者必須掌握科學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國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是當前財務改革中的重要任務。

一、會計報表分析在財務分析中的地位作用與利害關系

(一)會計報表分析在財務分析中的作用

首先,會計報表分析評價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揭示了經營活動中的矛盾和問題,方便了經營管理的改善。其次,檢查預算完成情況,考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經營機制的完善管理提供幫助。再次,會計報表分析預測企業未來的報酬和風險,為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最后,會計報表分析評價競爭對手的財務狀況,從而幫助本企業制定合理的經營策略。

(二)會計報表的局限性

會計報表的數據是財務分析資料的主要來源,但也有不少局限性。一是財務報表沒有考慮外在經濟因素的影響,忽視了技術水平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其數據隱含著資產升值或貶值的風險。二是由于我們預計的是損失而不是收益,這就可能會夸大會計費用而少計收益和資產,不能反映利潤的真實水平。三是通常按年度分期進行會計報告,因而不能充分反映長期投資的決策信息。四是目前我國的會計報表尚未對人力資源內容進行分析評價。

(三)會計報表分析假設前提存在的缺陷

財務分析中會計報表分析假設前提存在著缺陷,比如在比率分析法中的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其主要指標都是以企業清算為前提,著眼于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而忽視了企業融資能力。另外,速動比率法中假設企業的償債能力比存活的償債能力強,但有時實際并非如此,而且有些指標本身也缺乏可比性。

二、我國現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具體內容與局限性

從國內外的現狀來看,國內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比較落后,而且分類不明晰。現存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的不夠完善,很容易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被虛假的會計信息所蒙騙,尤其是廣大投資者常因財務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只有懂得如何使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才能盡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一)我國現有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分類

我國現有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種分類。

一種分類方法是:橫向分析法、縱向分析法、趨勢百分率分析法、財務比率分析法。橫向分析的前提是采用前后期對比的方式編制,并增設“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會計項目所發生的絕對金額變化和百分率變化的情況。縱向分析是同一年度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須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從而揭示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的相對意義。趨勢百分率分析是將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某些重要項目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應數據百分率比較。財務比率分析,是指通過將兩個有關的會計項目數據相除而得到各種財務比率來揭示同一張報表中不同項目之間或不同會計要素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關系的方法。

另一種常見的分類是: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通過不同指標之間的對比來揭示其中的差異。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指標之間的比率,來揭示其中相對數差異。因素分析法則是通過逐個替換因素,計算相互聯系的因素對經濟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

(二)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特點

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且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分析方法體系。企業一般可先用比較分析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進行總體分析;進而運用比率分析法具體分析財務狀況的結構、經營成果是否合理;最后運用因素分析法將在具體分析中找出的重點因素進行分析。

(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由于受到分析資料來源的局限性,財務分析與評價的結果并不是絕對的準確。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報表分析的主要資料――“財務報表”編制所依據的會計原則、會計假設等會造成會計報表信息的混淆誤導。如果方法不當或者過多的摻雜了各種人為因素,那么會計報表所提供的資料就缺乏必要的可靠性。二是會計報表數據資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對財務分析結果將產生重大影響,一旦某些因素發生變動而企業在分析時又未予以考慮,則必然對會計報表分析的結果產生不利的影響。三是不同的分析者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因此各自分析的角度與方法也不同,分析的最終結果往往就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是會計報表通常只能說明企業的理財結果、經營效果,而不能詳盡說明企業理財的過程及經濟效益的實現。

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構建的設想

筆者認為,目前應以統計學理論為基礎對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進行規范和整理,應取消以比率作為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比率分析法,轉而豐富多種會計報表分析法。建議采用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應有八種,且其中比較分析法的含義與以往的含義有了較明顯的變化。下面介紹這八種分析方法的含義、特點、作用以及其典型指標。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兩個性質相同的指標作靜態對比,從而揭示不同空間、同一時間、同類指標間的數量差異。其作用是反映同類指標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發展的差異程度。其典型指標有,甲公司流動比率為行業水平的倍數、甲公司成本費用利潤率與乙公司相比的百分比、甲公司凈資產利潤率為乙公司的百分比等等。

此種分析方法與現行比較分析法迥然不同。現行比較分析法將指標的橫向比、縱向比、結構比、實際與計劃比等通通視為比較分析法的內容,個別的將結構比視為比率分析法,顯得雜亂無章。本文提出的比較分析法用統計學分析理論加以規范,僅限于事務間的靜態對比分析。

比較相對數=甲(地區、部門、單位)某一指標數值/乙(地區、部門、單位)同類指標數值×100%。

(二)動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是將同一總體的同一指標在不同時間上的數值對比,用以反映某一指標發展變化的方向和程度。可以是期末與期初比、報告期同上年同期比等,以從不同角度說明某一財務指標的發展速度,從而據以測定和推測該類指標的變動程度和發展趨勢。其典型指標有: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所有者權益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速度、凈資產收益率發展速度、資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費用降低率等等。

常用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中單獨設立了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提升了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的地位。本文的常用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將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獨立出來,豐富了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

動態相對數=報告期某一指標數值/基期同一指標數值×100%

(三)強度分析法

強度分析法,是將兩個性質不同但又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進行對比,用以反映現象的強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用以判斷一個國家、地區、單位經濟實力的強弱、經濟效益的高低、償債能力的大小等。其典型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負債比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所有者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

其特點是將有聯系的但性質不同的財務指標進行對比,用來反映一個單位經濟實力的大小、經濟效益的高低和償債能力的強弱等。其判斷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的強弱十分貼切,較比率分析法含義明確。

強度相對數=某一總量指標數值/另一有聯系但性質不同的總量指標數值。

(四)長期趨勢分析法

長期趨勢分析法,是將若干年的會計報表或有關財務指標排列成時間數列,并對其進行定基對比或逐年環比,求出它們的增減變動情況和發展趨勢。可了解到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變動的基本趨勢,分析引起變動的主要原因,據此做出預測和規劃。其典型指標有:總資產平均發展速度、每股收益年平均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年平均增長率、所有者權益環比發展速度、凈資產收益率年均增長率等。

動態分析只需要有報告期資料和與之對比的基期水平即可進行計算分析,而長期趨勢分析,必須具備連續多年的會計資料,才能剔除偶然因素對某一財務指標發展變動的影響,使數列固有的發展趨勢顯現出來,以做出準確預測。動態分析主要是揭示兩個不同時期某一財務指標的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而長期趨勢分析法主要是揭示某一財務指標的長期走勢,為財務預測、決策服務。

(五)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是利用分組法將總體分為不同性質的部分,用指標的部分數值與總體數值對比求得的比重來反映總體結構特征和總體內部某一部分的普遍程度。其典型指標有:流動資產比重、流動負債比重、存貨比重、所有者權益比重、固定資產成新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等。

結構相對數=總體中某一部分數值/總體全部數值×100%

(六)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以受多因素影響的綜合性經濟指標為對象,從數量上測定各因素對綜合指標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

(七)橫向分析法

橫向分析法,就是采用前后期對比的方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即將企業連續兩年的會計數據并行排列在一起,并增設“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編制出比較財務報表,以揭示各會計項目在這段時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變化和百分率變化的情況。

(八)縱向分析

縱向分析,是同一年度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須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然后將會計報表中的其余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的相對意義。可以在兩家規模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經營和財務狀況的比較。

四、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的意義

第6篇

[關鍵詞]財政支出結構;經濟增長;面板數據;Hausman檢驗

[中圖分類號]F8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80(2011)03-0105-03

作者簡介:葉曉崢(1986-),女,河南平頂山人,新疆財經大學統計與信息學院統計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統計管理。隨著新疆經濟的高速發展,財政支出機構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尤其是各地州的財政支出在穩步快速地攀升。根據2003—2006年新疆各地州的財政總支出看,16個地州的財政總支出的平均增長率為22%,其中以克拉瑪依市34.4%為最高,烏魯木齊市為最低,但也達到了12.4%的平均發展速度。從這里可以看出,人們越來越關注財政支出,特別是財政支出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一般說來,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增長,會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使總量提高的同時使微觀經濟結構調整更加趨于合理化。然而不同的公共支出以及不同的支出結構,再加上政策調整的幅度大小都可能帶來經濟不同程度的增長效應,不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制約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的效果,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由此看來,不能只單純分析各地州的財政總量給經濟帶來的增長效應,應更深層次地討論各地州的財政支出結構,以及什么樣的結構規劃才能更好地影響經濟發展,從而快速穩健地促進新疆的經濟發展。

一、理論模型

本文將財政支出按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分類,并納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進行模型分析,并假設生產函數有三個生產要素:私人資本存量k,消費性支出g1,轉移性支出g2。

y=f(k,g1,g2)=kαgβ1gγ2

α,β,γ分別是k,g1,g2關于產出量的彈性。若對居民收入征稅比率為τ(總稅率),總財政支出為g,兩類財政支出所占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θ1,θ2(θ1+θ2=1),且假設財政收支平衡,則長期經濟增長率:g=[(1-τ)τ(1-τ)/ταθβ/α1θγ/α2-ρ]/σ。當經濟增長速度g取最大值時θ1=β/(β+γ),θ2=γ/(β+γ),它表明各項財政支出要與產出彈性相適應達到最優,只要財政支出結構與各項財政支出的產出彈性相適應,就可以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而不需改變財政支出規模來促進經濟增長。因而,要充分利用財政支出促進經濟增長,就應該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該模型也可以擴展到包含多種財政支出的情況。

二、實證分析

為了克服不同區域上因其他原因帶來的財政結構上的不同,更加合理地說明財政支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清晰地指出各地區微觀經濟上應該調整的項目,以促進經濟的增長,首先應對新疆16個地州進行基本的判別。這里采用R2-11對16個地州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進行判別。判別結果如下:

第一類地區: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第二類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屬縣(市),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

(一)構建模型

本文采用的計量經濟的基本模型為上述的C-D生產函數。考慮到投資,勞動力和對外貿易對新疆各地州的影響,建立模型為:

yit=α0+α1Iit+α2Lit+α3Oit+βkGkit+uit(i=1,…,16,t=2003,…,2006,k=1,…,9)

i為各個地州,t為時間,k為財政支出的結構。yit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當年及后3年的滑動平均值,因為考慮到財政支出的經濟增長效應會有個滯后期;Iit投資增長率,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代替;Lit勞動增長率,用2006年年底在崗人員的增長率;Oit對外開放程度,外貿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按當年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計算,對外貿易總額已換算為人民幣;Gkit是財政支出k個結構中地區財政總支出的比重,G1it是指地方基本建設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2it是指企業挖潛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3it是指農林水氣象部門的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4it是指工業交通部門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5it是指科學教育衛生醫療事業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6it是指其他部門事業費用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G7it是指社保福利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8it是指行政管理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G9it是指城市維護費用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uit隨機誤差項;α0為截距項,α1,α2,α3,βk為各解釋變量的系數。

(二)數據描述統計分析

數據來源為《新疆統計年鑒》、《新疆財政年鑒》、《新疆50年》和中經網。因《新疆財政年鑒》中各地州的財政支出結構數據是從2003年詳細記錄的,因此,本文選取2003—2006年各地州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分析。

從2003年始,新疆各地州財政總支出數據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但各地州的各個結構各項目不盡相同。這里對財政結構的各項目作描述統計分析。

對于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只有烏魯木齊市和克拉瑪依市在10%以上,但烏市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6年時下降到9.8%,其他地州都有上升趨勢,但只有吐魯番地區到2006年時上升到10.2%。企業挖潛支出中,每個地州都呈現上升趨勢,到2006年烏魯木齊市占2%,石河子市占1.46%,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占2.1%,伊犁州直屬縣(市)占4%,其他各地州均在0.5%以下。對于農林水氣象支出,2006年烏魯木齊市占2.6%,呈稍微下降趨勢,克孜勒蘇柯爾克孜也呈下降趨勢,石河子呈上升趨勢,占2.4%,其他地州都較穩定。工業交通事業費用支出2006年時,巴音郭楞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阿克蘇、哈密地區呈下降趨勢,但其他地州呈上升趨勢,但總體的都并未超過各自財政支出的1.6個百分點。城市維護費用支出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為最高,占到13.5%,其他地區均有增長趨勢。

葉曉崢:新疆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三)模型結果分析

根據各地州的經濟發展的不同,財政支出各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均衡,按先前判別的兩大區域分別進行面板模型分析。

對第一類地區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對表1中8個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均采用固定效應變截距估計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而且在統計上非常顯著,企業挖潛支出比重對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在統計上顯著。并且在總的回歸中也呈現正相關,在統計上顯著。說明在第一類地區中,企業挖潛能大力促進經濟的穩健發展。地區經濟增長與農林水氣象的支出比重正相關,在統計上顯著。地區經濟增長與工業交通支出比重正相關,在統計上很顯著,科教文體衛生事業與地區經濟增長負相關,在統計上非常顯著。其他部門事業費用支出比重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但在統計上尚不顯著。但在總的回歸中,卻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在統計上顯著。這與其他部門費用的性質有關系。社保福利支出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且在統計上很顯著。行政管理支出比重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但在統計上不顯著。城市維護費用支出比重在回歸方程7中顯示與經濟增長成顯著的正相關,在統計上很顯著。

在每個回歸模型中,發現勞動力的增長率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尤其是在對科教文費用支出回歸時,有很強的顯著性。如果在科學教育衛生醫療機構能增大勞動力,將能很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表2看,根據第二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經過Hausman檢驗后發現只有回歸模型8不能拒絕原假設,對回歸方程8做隨機效應變截距模型估計方程,其他均做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估計方程。得出結果:基本建設支出在財政總支出所占的比重和工業交通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與經濟增長正相關,并且在統計上非常顯著;而且在模型6中,工業交通所占的比重與經濟增長也呈現很顯著的正相關。企業挖潛所占的比重與經濟增長有正相關關系,在統計上很顯著,其中企業挖潛所占的比重在模型6中也呈正相關顯著;農林水氣象支出比重和其他部門事業費用支出比重與經濟負相關,但在統計上不顯著;科教文體衛生事業支出比重和社保福利支出比重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在統計上顯著。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和城市維護支出比重與經濟增長呈現正相關,但在統計上不顯著;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則與經濟增長都呈現正相關關系,根據表2的結果看,大部分不顯著,但適度地調整社保福利支出,再增加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對促進經濟的增長有顯著效果;如果增大地區的勞動力,也會帶來正向的經濟增長,這對于模型2、3、5外在統計上都是顯著的;對外貿易在GDP中所占比重則與經濟增長有負相關效應,除了模型1外,均顯著。

三、結論與建議

對新疆16個地州按兩類地區劃分后再對兩類地區的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模型分析和經驗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財政支持結構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財政支出結構是影響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要充分發揮地方財政政策的經濟效應,就要進行地方財政支出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在這兩類地區上,財政支出結構還不平衡,基本建設和企業挖潛改造、工業交通部門支出都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正相關,農林水氣象的支出在第一類地區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在第二類地區不顯著。而科教文體衛生事業費用的支出在兩地區都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在第一類地區各地州現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首先要加大就業,增加勞動力,農林水氣象部門費用支出的比重應增加,其他事業部門應結合其他的支出相應地增加或減少,應減少社保福利支出與科學教育衛生事業支出在總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社保福利支出在兩地區應降低。在第二類地區,首先應加大勞動力的投入,適當降低對外貿易,應保證內需的足夠。與國家提倡的“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先協調一致。應降低科學教育衛生事業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基本建設支出費用、企業挖潛支出費用和工業交通支出費用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參考文獻]

[1]郭慶旺,呂冰洋,張德勇.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1):5-12.

[2]張綱,段澈.我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地方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03(6).

[3]張明喜.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8(1).

[4]楊友才.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山東大學學報,2009(2).

[5]高培勇.公共經濟學(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7篇

關鍵詞:林業經濟;要素投入;效應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1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加快,林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奔小康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經濟的增長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產業結構從1994年的58.4∶34.4∶7.1,增長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顯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我國一些林業專家經過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上貢獻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林業經濟增長效應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探討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程度。

一、理論基礎和模型設置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全世界各國爭相追求的目的,從經濟學開始被研究以來,對于經濟的增長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沒有間歇。從上個世紀以來,以哈多和索洛模型為代表的經濟增長理論風靡一時,哈多模型主要強調投資的關鍵性,這種理論認為投資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將資本和勞動,融入外部的技術因素。這樣經濟的增長就可以歸結成為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創新的增長效率之總。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提出了所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被廣泛利用于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數量關系。其本質模型表現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參數,而且參數估計和其他代數方程相比,計算更為方便,由于數據的特性,計算分析結論更為準確。一般來說,若總和小于1的話,說明規模報酬遞減,生產規模擴大的邊際報酬也相應遞減,如若總和大于1,結果則相反。但是因為林業作為我國的公益事業同時也是產業支柱之一,林業的經濟增長的效應與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注入有很大的關系[1]。

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學的分析

1.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業經濟增長的研究基礎上,分析數據的特點,選擇一些數據指標作為研究的變量條件。選擇林業系統的歲末從業人員作為勞動因素投入指標;選擇林業總產值成為林業經濟快速增長產能指標;選擇林業系統的資產總額和工資總值作為資本因素的參考,選擇森林造林面積作為土地因素的投入參考指標,所有的數據選取的年限從1979-2006年之間。

由于數據的收集工作異常艱難,所以歲末林業從業人員總數主要包括林業系統中的國有和行政單位工作人員,此參考指標是優先指標,在這,做一個假設,假如林業系統的全部從業人員總數和所選擇的參考指標有同比例關系,用資產投資和工資總數上資本投入參考指標也不詳盡,在此基礎上,假設替代指標與整體的林業資本投入卻呈正比關系。由于數據的期限比較長,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對林業的資金投入參考指標和林業總產值進行價格不變的處理[2]。

2.林業總產值增長近況。一些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林業總產值在研究期限內出現一種迅猛增長的節奏。從增長率來看,林業經濟的增長速度跟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一種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動的程度要強于GDP,而在剔除價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業總產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這一點與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變化相同,從而說明我國的林業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國的經濟發展背景。

3.林業要素投入情況

3.1人工造林面積的變化。總體來說,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并沒有出現非常突出的增減形勢,年均造林面積約為370.88萬平方千米,但是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也經過了幾次比較明顯的改變。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積差不多出現有超過25%的變化,從歷史上我們了解,這是因為受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所進行的林業政策的積極推動影響,導致人工造林面積出現一個比較迅猛的增長。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間,為響應我國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積出現進一步的擴大。

3.2勞動力的數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紀后期,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總和呈現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 但是自此以后,林業經濟的從業人員數量出現了一個下滑遞減的階段,從2003年之后才開始回升,并逐漸穩定。這一變化與我國林業系統創新設備技術和公司進行改革,兼并重組等等有關,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我國的林業技術水平出現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資本總量和結構的變化。林業資本投入主要出現兩個迅猛增長的階段,一個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長階段,另外一個是從2005年以后開始呈現的爆發式的增長,從數據來看,二者有點類似。但是從結構上來分析,主要是國家政策對于林業經濟不同階段的支持所導致的結果。綜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現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時也是林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與要素投入及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強林業經濟領域的科學技術投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創新性,加大對專業林業學校等科研組織的扶持力度,讓林業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增加對林業緊急增長的貢獻率。

2.做好擴大人工造林面積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業系統,將造林的生態利益轉化為經濟利益,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水平,更加讓林業的產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對林業產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堅持生態環保的林業政策基礎上,積極引領社會金融資本進入林業經濟發展圈里邊,提高林業投資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業系統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保障林業基層工作人員的基本利益,吸納更多優良人才的加入林業經濟建設中來。

第8篇

關鍵詞:縣域經濟 經濟發展 電力負荷 預測方法

要想確保電網能夠可靠供電,用電部門能夠安全用電,相關部門提出了一種電力負荷預測方法,該預測方法能夠預測中長期的電力負荷。當前,隨著該預測方法的普及,其預測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目前主要有平均增長率法、擬合函數預測法、彈性系數法、負荷密度法等。隨著縣域對電力能源需求的增大,縣域經濟要想發揮其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加強對電力負荷預測的研究,本文以某個縣城為例,提出了縣域經濟發展電力負荷預測方法。

一、縣域經濟分類及預測方法

在對縣域經濟進行分類過程中,其主要的指導思想為:對適合的經濟指標進行選取,并應用權重因子對縣域經濟進行分析,分類經濟指標不同,選擇的預測方法就會存在差異。

(一)縣域經濟分類

1、因子分析方法

原始數據中,會有非常多的隱含因子,這些因子之間可以構建出線性函數,在這些函數基礎上進行統計學分析,因子數學模型構建效果如下:

在上述公式中,x1、x2.......、xp都是可以變化的量,并且公共權重因i可以是(i=1、2、3.....n);其中,第i個可以變化的量要建立在第j個共同因子負荷上,其中,aij如果變化的程度越高,則上述共同關系將會變小,相反則功能關系則會增強;εi代表的是一種特殊因子,能夠表示出公共因子不能表示出來的內容,也可以稱之為估算值中的一種殘差。

對因子進行分析的方法為:

(1)可以對可以變化的集合量進行處理,并將原始數據保留,主要處理數據有方差、標準值以及平均值等;

(2)對公共因子進行確定,對其數量進行控制,并要計算出公共方差的最終值;

(3)應用旋轉方法能夠將公共因子更好的分析處理,并能夠得出準確的公共因子值。

(4)最后,要對公共因子的最后得分進行計算。

2、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法能夠對分類結果進行分析,并要按照其相似程度進行處理,分析的目的是能夠使其內部各項數據達到相似的狀態,并且不同的個體因子之間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K均聚類應用的較為普遍,還有一種是系統聚類。K聚類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征,具體應用原理如下:

將要進行分析的對象以隨機方式進行抽取,并按照具體標準將其隨機分為K類,對每一個組中的數據進行平均值的計算,聚類中心為數據的初始值。在劃分完數值以后,就要對樣本到聚類中心的距離進行計算,并按照計算好的平均值對聚類中心進行調整與更新。按照規范標準對上述內容進行反復操作,在所有的樣本全部劃分到了聚類中心以后再停止。最后,就要對聚類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如果計算的較為合理,沒有錯誤就可以將其確定位聚類計算的結果。

(二)縣域經濟的發展預測

可以應用預測方法將縣域發展分為定性的經濟預測與定量的經濟預測。前者是針對原始數據相對缺乏的情況,并且不能應用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很多時候都是預測人員按照自身經驗進行的判定。主觀概率、判斷預測都是非常常見的定性預測方法。而定量經濟預測法則可以分析各種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這些關系基礎上構建出計算模型,依據模型進行預測分析。

二、縣域電力負荷預測

因為縣域經濟發展與電力負荷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此,構建出線性回歸分析模型能夠更好的指導預測。首先對相關變量進行確定,并繪制出散點圖,要針對繪制出的散點圖對縣域電力負荷相關性指標進行選取。

在建立完回歸方程以后,就要對方程進行判定與檢測,在檢測完就可以應用方程對電力負荷進行預測。在構建回歸方程式過程中,可以將上述各種變量全部引入到方程中,這樣能夠使預測更加的準確。

三、實例分析

本文以我國中部地區某省為例,分析了該縣域經濟發展電力負荷預測方法。影響該省經濟發展的因素為下表1所示:

(一)縣域經濟發展預測

通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當地在未來五年將始終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并且各方面的發展潛力都非常大。因為該地區處于我國中部平原地區,工業與農業發展潛力都非常大,并且隨著政府幫扶投入的增加,該地區經濟發展能夠進行中長期預測。

(二)該省縣域電力負荷預測

選取該省縣域發展較好的行業作為經濟指標,構建電力負荷預測相關變量指標。并選擇該省縣域在2003年到2010年期間歷史數據,在這些數據基礎上構建線性回歸方程,從而得出擬合值。通過統計分析與計算得出的散點圖如下:

可見,該省縣域電力負荷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成正相關,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可見,該省未來經濟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

結語:

本文主要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電力預測方法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知道,縣域經濟發展與當地的電力負荷是成正比的,通過構建線性回歸方程能夠使電力負荷預測更加準確。

參考文獻:

[1]牛東曉,陳志業,邢棉等.具有二重趨勢性的季節型電力負荷預測組合優化灰色神經網絡模型[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22(1):29-32.

[2]李紅偉,毛文晉.基于雙向差分建模的優化GM(1,1)模型及其在中長期電力負荷預測中的應用[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1,39(13):53-58.

[3]余貽鑫,張崇見,張弘鵬等.空間電力負荷預測小區用地分析(一)――模糊推理新方法和小區用地分析原理[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25(6):23-26.

[4]余貽鑫,張崇見,張弘鵬等.空間電力負荷預測小區用地分析(二)――模糊推理在小區用地分析中的應用[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25(7):28-31.

第9篇

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1)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現實,要求不斷修正核算和評價體系。GDP核算是三百多年來諸多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1953年才初步成型,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統一標準。但GDP統計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陷,主要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背后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成本,不容易準確地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不容易反映人們實際享有的社會福利水平,也不能準確地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一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們,嘗試將環境要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發展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便是綠色GDP。同時,國際上也比較重視對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比如,英國提出一種新型的衡量社會全面發展的核算體系——國家進步指數(MDP)。但也要看到,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比GDP更好的、人們普遍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我們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既要吸收國際上有關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特色。

(2)我國傳統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嚴重缺失要求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綜合評價體系。審視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評價體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主要是反映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僅缺乏反映全要素生產率、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也缺乏反映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指標。另外,如重機關內部評價,重上級領導的看法;不重外部評價,不重社會輿論和群眾的看法;重過程評價,不重效果如何;重“產出”,不重“投入產出比”,缺乏成本核算等。更為嚴重的是,GDP崇拜的評價指向衍生出“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惡性循環。而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發生,惟有從改進評價體系和方法著手,通過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綜合評價體系,引導人們正確的行為選擇。

(3)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實現一種嶄新的制度設計和實踐選擇。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公正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研究設計一整套評價包括經濟、社會、生態和人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以此來引導政府和企業的行為,科學考核政府和干部政績。力求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人民福祉等結合起來,作為地方政績的綜合考核指標,以便實踐中有所遵循。

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評價體系的基本要求

(1)科學確定評價主體,即解決由誰來評價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評價主體,必須堅持群眾公認的原則,發揚民主,最大限度地擴大群眾參與的范圍。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到底如何,不能單由上級組織和上級領導說了算,還必須看群眾的公認程度。這里的群眾,應該是包括各級相關的領導在內的、各個層面參加的群體,從而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立體式的考核評價體系。這種評價主體的設置,不僅可以有效克服干部政績評價只由上級組織和上級領導說了算的弊端,較好地解決干部政績考準評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干部切實注重群眾公論,

(2)科學設置評價內容,即要解決評價什么的問題。只有科學合理地設置考核評價內容,解決好評價什么的問題,才能使評價有的放矢,才能使評價結果更準確地反映領導干部的工作實際。在具體操作中,既要看經濟建設的成果,又要看社會進步的成果;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又要看黨的建設的成果。唯其如此,才能促使廣大干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真正做到求真務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自覺地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3)采取科學的評價方法,即要解決怎么評價的問題。科學構建考核評價的方法體系至關重要。考評方法的構建,應著重考慮兩個因素:第一,要按照“突出工作實績”的原則,合理確定“德、能、勤、績、廉”五項考評內容的不同比重,既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第二,要按照考評主體與考評對象的“知情度、關聯度、責任度”關系,合理確定評價主體中不同層面的“群眾”對于評價對象評價的不同比重,使各方面的參與權和意愿都能得到有效反映。

(4)制定科學的、有效運用考評結果的剛性規則,即要解決考評結果如何有效運用的問題。科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干部實施擇優汰劣和管理監督。考評是手段,考評結果的有效運用才是目的。要將考評結果有效地運用于干部選拔任用、升降去留、監督管理的全過程。要按照規則在先的原則制定考評結果運用的剛性規則,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

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

(1)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同樣關注社會進步。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要考慮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狀況,把民眾的就醫條件和健康情況做為重要的判斷標準。要考慮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民眾的受教育程度,重點考察對教育的投入及其效果。要考慮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考察研發能力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程度。要考慮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考察體育運動特別是國民身體素質狀況。

(2)在關注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同時,要同樣關注經濟發展質量及資源、環境的保護。要建立對森林、草原、耕地、水源、石油及各種自然資源消耗情況的監測體系和評價方法,及時對環境的破壞情況進行報警和預警。要把投入與產出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對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對經濟結構及其布局的變化進行科學分析。

(3)在關注行業、部門和企業的同時,要同樣關注城鄉居民個體。要把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程度做為評價的重要標準。特別要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收入者等弱勢群體生活的改善,做為重中之重的內容。不僅要從物質水平的角度觀察,還要通過滿意度、景氣度、信心指數等評價指標考察群眾對政府工作、對社會進步、對經濟發展及對自身生活的滿意程度。

(4)在堅持評價體系先進性的同時,也要考慮較強的可操作性。具體來說,既要吸收國際上有關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有中國特色;既要做到寬領域涵蓋,也要做到簡明精練;既要建立全國宏觀指標體系,又要允許有各地的特色指標;指標體系所涵蓋的時限既要考慮本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更要考慮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重點應放在本世紀頭20年;既要使指標體系相對穩定,又要形成“動態管理”的修訂機制,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修訂指標體系。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設計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

(1)在整體指標體系的設置上,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必須把經濟指標擺在整個指標體系的突出位置。但是,發展是全面的,僅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指標體系也必須是全面的。比如,可設計一些綜合指數來反映社會和諧的實現程度;判斷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變化情況和發展趨勢,可以運用基尼系數、人文發展指數和經濟結構變動系數等指標,等等。

(2)在綜合評價體系中,可把評價指標區分為核心指標和擴展指標。核心指標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收入、城市化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企業職工三大基本保險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擴展指標包括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及其占GDP比重、電力產出彈性系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人均擁有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農村三大保障覆蓋率、高低收入差距等。

(3)在經濟指標的設置上,既要重視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又要重視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增長談不上發展,但增長并不是發展的全部。重視GDP是對的,衡量經濟情況不能不看GDP,它反映經濟活動總規模,是重要的綜合經濟指標,但僅僅看GDP又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時看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和結構的其他指標。

第10篇

關鍵詞:政府支出;經濟增長;文獻;述評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I(2011)03-0126-04

經濟增長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是各國政府努力的方向。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各個時期、各個學派受到持久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這種影響是正還是負?以索羅斯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則認為經濟增長是由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系統內生因素決定的,政府支出可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水平等內生變量而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從此,政府支出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入了經濟學家的研究視野。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的演進,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探討也不斷走向成熟。

一、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發展脈絡

有關政府支出的最早文獻是16世紀20年代威廉?配第的《賦稅論》,威廉在文中指出,政府必須履行公共支出的職能。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認為,政府的活動屬于非生產性勞動,它為了履行職能而耗費社會財富會妨礙資本積累和國民財富的積累,因此,政府要盡力減少公共支出,僅用來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公共設施來履行國家的義務。隨后的大衛?李嘉圖也宣揚了類似的思想:政府財政支出對經濟基本上無影響。可見,在古典理論階段,關于政府支出的研究不多,只是存在思想萌芽。,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政府投資需求思想,他認為政府在經濟蕭條時期應該擴大投資性支出,以通過乘數效應帶來收入和人員就業的成倍增加。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遜通過一般均衡分析法,對公共產品供給理論進行了完整的描述,發表了關于政府支出的經典論文。自此,政府財政支出的研究進入財政學領域的正室。

英國經濟學家皮科克和懷曼斯(1961)提出了“梯度漸進增長論”,對財政支出問題進行了剖析。“梯度漸進增長論”認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現一種漸進的上升趨勢,只有當社會經歷激變時(激變可以是戰爭、經濟危機或其他災害),公共支出才會急劇上升,而過了激變期,公共支出水平就會下降,但一般不會回到原來的水平,因此在政府支出的統計曲線上,呈現一種“梯度漸進增長”的特征;1969年,德國財政學家查理?馬斯格雷夫年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政府投資支出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初始階段,公共部門的投資在整個國家經濟總投資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以便為經濟“起飛”階段打下基礎,之后政府將繼續進行公共部門投資并使之逐步成為“私人部門”投資的補充。由此可見,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支出的范圍也不同。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政府支出的重點是為社會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進入成熟期后支出重點轉向提供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等方面;阿羅和庫爾茲(Arrow,Kurz,1970)最先將政府支出引入經濟增長研究中,他們認為外生的政府支出的變化僅影響經濟轉移動態,而不會改變經濟的穩態增長率;1990年,羅默開創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長期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解釋的,他在“知識外溢增長模型”中證明了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可以提高資本和知識積累水平(1986),他在“內生技術變化增長模型”明確了積極的財政支出政策對研究開發的促進作用(1990)。至此,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走向成熟階段。

巴羅(Barro,1990)構建了一個包含政府支出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發現政府支出的變化會顯著影響經濟的穩態增長率,當政府增加消費性支出后,GDP增長率和儲蓄率會下降;當政府增加生產性支出后,GDP增長率和儲蓄率起初會上升,但最終還會下降;Landou也通過對經濟平均增長率的回歸分析發現:人均GDP增長率與政府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政府支出特別是消費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反向作用;Battaglini和coate發現當稅率、政府債務以及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處于合理水平時,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Barth和Bradley發現實際GDP增長率與政府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現負相關;Batro(1990)以及Barro and Sala I Marti(1992)提出的“生產性政府服務公共品增長模型”和“擁擠性公共品增長模型”認為政府的公共服務與私人資本具有互補性,他們直接把公共支出流量納入生產函數,并進一步強調政府支出是“經濟增長的催化劑”。

之后經濟學家們通過一般均衡或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支出的各組成部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格魯斯曼和赫可普曼指出,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不僅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力量并獲得收益,而且具有完全的外溢效應或稱技術的外部性,使公共知識的存量增加。這種技術的外部性決定了政府提高在該領域支出的必要性;Easterly和Rebdo認為政府投資性支出占GDP的比重與經濟增長率正相關,特別是投資于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阿格赫恩和豪威特也強調了政府對研究開發、革新、人力資本形成等方面進行投資的必要性。格羅默和拉溫庫曼則指出,政府在道路、機場、港口以及公共部門研發等方面的公共投資不是純公共產品,而是非排他性的和部分非競爭性的,由政府提供的不同程度的擁擠性公共產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同的。

我國學者劉溶滄和馬拴友(2001)運用1998-2000年數據,研究了我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結果表明政府投資沒有擠出私人投資,同時促進了非農就業增長。政府支出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根本上取決于其對總產品的邊際效應,我國政府勞務是生產性的,擴大公共服務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張清(2002)以1952-2002年的數據為分析對象,研究了我國政府支出與經濟景氣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長期的動態均衡關系,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拉動作用;莊子銀和鄒薇(2003)的分析也表明,投資增長率、政府公共支出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公共投資對私人投資并不存在擠出效應,相反兩者間存在很強的互補效應;王力(2003)則著重分析了我國政府支出對GDP的產出彈性,得到社會文教費對GDP的產出彈性為負,產出彈性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費支出,其次為資本性支出,經濟建設支出的產出彈性很小;張明喜和陳志勇(2005)也發現中國的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存在

正相關關系,財政支出的邊際生產力顯著大于1;付文林和沈坤榮(2006)卻認為,政府預算內支出的GDP占比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經濟建設性支出與GDP增長率正相關;劉俊英(2008)基于協整理論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系統考察了政府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發現:生產性支出、非生產性支出和政府機構支出三項支出變量為非平穩的二階單整,它們與總產出及全社會固定資本形成額等經濟變量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生產性支出即基本建設性支出、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支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非生產性支出即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工交流通部門事業費、地質勘探費三項支出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之間有較顯著的正向關系;政府機構支出即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二、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經驗研究

政府支出影響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在1990年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國內外出現了大量的相關經驗研究文獻。由于研究方法的差異以及生產性政府支出歸類的不同,理論模型的結論與經驗研究的結果并非完全一致。經驗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于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教育支出、居民消費、政府支出規模、政府支出總量等方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學者們的研究結論比較一致: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提高了私人投資的收益率和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起著積極作用。Asch Auer(1989)以美國和其他OECD成員國為例進行研究,認為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提高了私人資本的收益率和生產率,其中核心基礎設施投資對生產率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而非核心基礎設施投資對生產率無影響。Easterly Rebel利用28個國家1970-1988年的數據進行研究,認為政府公共基礎設施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Miguel D.Ramirez將公共資本存量引人生產函數構造了一個擴展的c-D生產函數,利用墨西哥1955-1994年的數據就公共資本的構成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政府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能夠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政府增加消費支出能夠顯著降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Devarajan、Swaroop和鄒恒甫(1996)研究了43個發展中國家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經常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存在正效應,而資本性支出則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并且生產性支出過度對經濟增長有負影響。Gupta(2005)通過對39個低收入國家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發現,將財政支出主要用于人員工資的國家具有較低的經濟增長率,而將財政支出主要用于資本品和非工資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較高。

關于政府支出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羅默的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占GDP比例一定的情況下,提高政府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有正效應,如果超過這一比例,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巴羅(1991)的研究也證明政府消費性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蘭多(Lan-dau,1986)利用65個發展中國家1960-1980年的數據研究后發現,政府支出特別是消費性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反向作用。Engen和Skinner(1992)對107個國家1970-1985年間的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德瓦拉金(1996)等通過對43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認為生產性支出過度使用對經濟有負影響。我國學者郭慶旺、呂兵洋和張德勇(2003)利用我國1978-2001年的數據進行了經驗分析,結果顯示政府公共支出總規模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而生產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生產性支出中人力資本的投資比物質資本的投資更能提高經濟增長率,而R&D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又大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二種觀點認為政府支出會促進經濟增長。Rub-binson(1977)利用相當大的跨國樣本數據得出,政府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的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拉姆(Ram,1986)利用115個國家20年的投資、產出和經濟增長等數據,對政府消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相關的計量分析,發現政府支出規模對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在政府支出占GDP比例適當的條件下,提高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有正效應,而且這種正效應在低收入國家表現的更明顯。Barro(1990)將政府支出流量直接納入宏觀生產函數,從中得到一個重要結論:政府支出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內生變量,可以通過改善單個要素生產率而促進經濟增長,只要它的規模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政府支出就有利于經濟的長期增長。第三種觀點認為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沒有顯著關系。Jonas Angell等利用OECD國家1970-1995年的數據,研究認為公共部門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納爾遜和辛(Nelson,Singh,1994)利用欠發達國家的數據研究表明,中央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對國家的經濟增長在20世紀70年代有負影響,在80年代不顯著。埃文斯(Evans,1997)研究結果也表明,政府消費占總產出的比例與人均產出的相關性不顯著。

我國學者龔六堂、鄒恒甫(2000)通過建模和實證分析認為政府資本性支出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沒有統計學上的影響,經常性支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而政府資本性支出與經常性支出的波動對經濟增長是負影響;孫群力運用協整理論、向量自回歸、誤差修正模型和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我國政府投資和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與長期關系,認為在長期內,政府消費與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而政府投資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在短期,滯后兩期的政府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Romer(1986)和Lncas(1988)的研究對此做出了突出貢獻。Romer認為技術進步表現為私人廠商投資于研究活動而生產出的新知識,而Lucas則認為技術進步是教育部門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以及在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溢出的結果。Helms(1985)利用美國48個州1965-1979年的數據回歸后發現,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提高以個人收入表示的經濟增長。Glom and Ravi Ku-mar(1992、1997、1998)、Radanovich and Zilch(1999)建立了包括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在內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模型中公共教育支出直接影響人力資本積累,最終影響長期經濟增長。zhan(1996)、Miles-Far retie andRou bin(1998)、Braining and Vidal(1999)認為公共教育支出通過鼓勵私人投資也可間接影響經濟增長;Lan-

kan和Simpson(2004)通過將私人和公共投資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投入建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重新考察了政府支出與增長的關系,認為當其他決定增長的因素在一般均衡分析中受到反向影響時,公共教育支出對增長的正的、直接作用會被減少,甚至為負,經濟增長對公共教育支出的反應為非單調的,這種關系還依賴于政府支出的水平、稅收結構以及生產的技術參數等;劉治松,賈凱威(2009)采用1980-2007年的數據,運用VAR模型方法,對遼寧省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遼寧省政府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呈現出短期波動與長期均衡的運動軌跡。

關于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國內外相關研究很豐富。從理論上講,政府支出的增加會抑制居民消費的增長即“替代效應”,同時,政府支出的增加也可能會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即“互補效應”。Bailey(1971)認為政府支出與個人消費支出之間存在替代關系;Barrow(1974)認為如果資本市場完善,理性消費者在進行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能夠前瞻性地認識到當前債務融資對未來稅收的影響,則政府支出為籌措資金采取何種方式是無關緊要的;Karras(1994)認為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互補關系,政府支出增加將提高居民消費的邊際效用水平。對私人消費的支出,政府角色逐漸由補充轉換為替代;Tsung-Wuho(2001)通過對OECD的24個工業國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替代關系;我國學者黃頤琳(2005)通過構建RBC模型,利用隨機動態一般均衡方法對中國經濟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政府支出的增加導致居民消費的減少,二者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Shclarek(2004)認為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有凱恩斯主義的擴張效應,但沒有證據支持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夏興園、洪正華(2002)、劉宛晨(2006)對我國政府支出的消費傳導機制進行了研究,認為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存在互補效應,即政府支出的增加促進了居民消費的增長,尤其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

通過理論回顧,我們可以看出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關于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經驗研究層次逐步加深,一般均衡理論得到廣泛的應用,永久收入假說、RBC模型以及生產函數得到了拓展;在經驗研究中應用了包括向量自回歸模型、協整理論、工具變量等計量分析方法,提高了模型的估計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如何定義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比如實證檢驗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比如國內研究的樣本數據大多采用時間序列數據或者截面數據,對面板數據模型的應用較少,比如定量研究的模型分析中較少考慮經濟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和區域差異,這些應是未來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威廉?配第,賦稅論[M],商務印書館,1981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1981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商務印書館,1983

[4]Bailey,Martin.Nation income and price level,New York McGrawhill.1971

[5]財政部課題組,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計量檢驗[J],經濟研究參考,2001

[6]夏興園,洪正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7]胡書東,中國財政支出和民間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2

[8]黃頤琳,中國經濟周期特征與財政政策效應――一個基于三部門RBC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5

[9]劉宛晨,袁闖,我國財政支出的消費傳導效應分析[J],消費經濟,2006

[10]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anl of Political Ecmnomy,Vol.94(1986)

[11]龔六堂,鄒恒甫,政府公共開支的增長和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1

[12]郭慶旺,呂冰洋,張德勇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

[13]劉進,丁偉,劉軍民,關于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與實證研究[J],財政研究,2004

[14]孫群力,公共投資、政府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

第11篇

【關鍵詞】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數學是一門非常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科,特別是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數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更應該將數學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初中數學中,應用題教學是一種非常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但與此同時,應用題又由于實踐性強,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基礎數學知識,而且考察了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的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有一定難度,需要非常重視教學策略。

一、當前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新特點

在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應用題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數學應用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考查實際問題、拋物線問題、概率統計問題等類型的數學應用題,其中實際問題中的平均增長率、利率、營銷問題、利潤的大小問題是考查的重點,數學的知識點集中于方程與不等式,函數關系,統計學原理等方面,因此可知,數學知識所考查的知識點都是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全面、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側重點,不斷地加強數學應用題的練習、講解、分類,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順應新課標的教學發展原則。

當前,初中數學應用題選題范圍更加廣泛,相對于原教材而言,現在的初中數學教材,對于應用題,選材范圍更加多元化,更加廣泛,從建筑、農業、人口等實際相關的產業中的現實數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節電、節能等的生活小問題,甚至于微觀世界中的高速粒子運動、宇宙之中行星的運轉都成為取材材料。同時,選材更加社會化,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應用題從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所涉及的數學問題,如銀行存款利率、籃球比賽成績等,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選材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充分利用表格、圖畫、對話、故事等多種方式,使應用題也變得生動直觀、形象有趣,而且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初中數學應用題有效教學策略

(一)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害怕解答應用題,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對自己信心不足。為此我們要從基礎抓起,由淺入深。簡單的應用題語言簡單、直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容易解答題目,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我們還可以從中進行拓展,舉一反三,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為以后解決復雜一點的應用題打下基礎。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經驗

初中數學應用題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就必須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積累數學經驗。既然新課標教材應用題題材社會化,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生活材料,以加強對數學中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改變學生的“課堂所學”與現實生活沒有直接聯系的錯誤觀點。教師在講解數學應用題時,要建立真實的學習環境,將課堂所授內容與現實生活形成交叉,從而使學生注重積累生活材料,積極利用課堂解答數學應用題所學到的知識、方法來解決現實問題。

(三)注重“閱讀”,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應用題是以文字為基礎組織的,因此,在解決應用題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閱讀,重視對文字的理解。所謂閱讀應用題題干,就是對原有材料進行提取、加工、重組和概括,以獲取有用信息。。由于應用題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文字也較冗長,很多學生會一目十行地大概看一下題目,囫圇吞棗,造成題意曲解,解題失誤。因此,解答應用題之前必須先仔細地閱讀題目,只有通讀全題,對題目才能夠有正確理解的可能。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完整地讀題,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題意,找出題目中所提供的條件、數量關系以及解題的思路。經過這樣不斷的練習,相信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四)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提高解題能力

“建模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應用能力培養的核心,其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又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能力和數學素養的局限性,他們的數學建模能力不是很高,而這個階段的數學建模是基礎性的,有利于將來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不斷增強學生的建模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學不能一味強調結果的對與錯,更應側重于解題過程的分析,仔細、耐心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問題,教學生如何用數學問題來表達實際問題,從而學會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小王家里在裝修,他去商店買燈,商店里現有功率分別為100瓦的白熾燈和40瓦的節能燈,它們的價格分別是2元和32元。它們的照明效果和使用效果都一樣,已知小王家所在地的電價為每度0.5元,試問當這兩種燈的使用壽命超過多長時間時,小王選擇節能燈才合算。學生在解答本題時,要求他們先閱讀題目,理解題意,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首先讓他們弄清這兩種燈的用電量該如何計算,接著是要弄明白這兩種燈的售價在選擇燈時有什么作用。經過對所有信息的分析和整合,就能總結出選擇燈的標準是電費與燈的售價之和最少,最后完成解答,設使用壽命為x小時,建立2+0.5×0.1×x>32+0.5×0.04×x的不等式。

總結

總而言之,解答初中數學應用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能力。既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必須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奇.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方法的探究[J].文理導航,2010,(30).

第12篇

[關鍵詞]面積規劃 空間規劃 圖書館建筑 公共圖書館 服務人口

[分類號]G250

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復雜過程。這些因素既包括公共圖書館自身的業務活動規律與特點,還包括公共圖書館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公共圖書館是面向公眾提供服務的社會機構,與其他類型的圖書館相比,受社會因素影響更加明顯。影響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人口、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交通便利狀況、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環境、社會/社區群眾的需求特點、當地人口的社會構成等多種因素。對圖書館面積規劃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口因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其他影響圖書館面積規劃的社會影響因素往往受制于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兩個指標,因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社會狀態的基礎,而人口因素則是規劃圖書館面積的重要指標。

1 服務人口因素

盡管公共圖書館面積規劃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是建立在圖書館所覆蓋的人口范圍基礎上的。服務人口因素是決定圖書館面積大小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圖書館面積規劃來說,是最為顯著的指標。服務人口是指可以直接或間接接受圖書館服務的人口。公共圖書館是面向社會大眾提供服務的,在根據普遍均等服務原則測算公共圖書館面積時,一定要考慮服務人口的數量。只有確定了人口數量這一指標,才能推算出圖書館資源的數量、配備閱覽座席的數量等,從而決定圖書館面積規模。

圖書館服務人口指標與統計人口指標有著必然的聯系。在服務人口因素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統計人口基數的確定,即以何種標準確定圖書館服務對象的數量。各國、各地區因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的水平、國家政策的調控、人口管理的方法、風俗習慣的不同,統計手段和方法各不相同,圖書館服務人口的確定與統計難易度各異。

1.1 美國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分類與確定

現以美國公共圖書館為例闡述一下服務人口的分類與確定問題。美國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動比較自由。與中國相比,美國人口總數量較少,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周圍。據統計,美國人口的80%居住在大城市。

實際統計工作中,在圖書館服務人口統計方面要想獲取一個準確、具體的人口數量指標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美國各州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在這方面的規定都比較籠統,大多參考ALA或者政府的統計數據。對圖書館服務人口的規定比較典型的是美國《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

2005年,在《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第4版)(Wisconsin Public Library Standar&)中使用了“服務人口”的概念,并將所有指標都建立在這一概念基礎之上…。服務人口對于圖書館業務活動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真實地反映接受圖書館服務的人口范圍,為圖書館業務活動提供直接的數據基礎。由于“服務人口”范圍的界定比較困難,故提出了兩個相關概念:①非本市居民借閱者(Nonresident Borrowers);②城市人口(Municipal Population)。《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推薦了以下四種計算圖書館“服務人口”的方法:①根據圖書館統計數據計算服務人口;②使用系統范圍內非本市居民利用圖書館的數據計算服務人口;③通過本地流通數量估計服務人口;④直接加上周邊未服務區域的人口。

從以上《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的“服務人口”規定中,筆者發現確定圖書館服務人口的范圍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主要是由于服務人口概念的模糊性造成的。此外,威斯康星州的這些計算方法不一定適合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但對我國的基層圖書館確定服務人口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人口不多,服務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公共圖書館只有4家,服務人口在5―10萬的公共圖書館有12家,多數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在5萬人以下。因此,《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明確提出,在設計服務時,服務人口超過10萬的圖書館可參考人口數多的美國中西部州大型圖書館的標準。

通過對威斯康星州計算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方法的介紹,我們發現:①美國公共圖書館標準所規范的圖書館大多為小型公共圖書館;②美國擁有較完善的圖書館服務統計記錄,州立圖書館或州圖書館協會每年都州立公共圖書館業務統計與比較數據,用這些數據計算“服務人口”相對較簡單;③美國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基礎是提供圖書館經費的當地政府所管轄轄區內的所有人口,即圖書館為轄區內所有納稅人服務;④計算圖書館服務人口,除了基礎服務人口外還要考慮所有可能使用圖書館的其他類型及來源的人口。

1.2 中國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分類

公共圖書館計算服務人口有不同的方法,各種方法有非常多的“預測”因素。我國在制訂《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和《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時,力求明確和統一各級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統計的口徑。理論上講,我國是中央集權國家,有著比較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計算圖書館服務人口應當相對簡單容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免又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由于存在城鄉差別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雖然他們的戶籍在農村,但長期在城市生活。我們在考慮人口因素時,不能不考慮這種現象。

1.2.1 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分類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從人口統計學角度分析,可將與圖書館面積規劃有關的人口因素大致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行政區劃內戶籍人口。行政區劃是指公共圖書館所在的行政區,行政區政府是公共圖書館確立、建設、財政預算的責任方。行政區劃內戶籍人口(Local Registered Residence)是最容易獲取的數據,因為我國目前有著比較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但是它無法真實反映可以接受圖書館服務的人口數量。

?行政區劃內常駐人口。行政區劃內常駐人口(Long―living Residence),這個指標因素可以反映一個行政區域內有接受圖書館服務潛在需求(或可能)的人口數量。應包括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統計通常為半年以上),固定居住在本地區的人口。它是圖書館確定服務人口數量的最重要的基礎。

理論上講,統計“行政區劃內常駐人口”應是“戶籍人口”與“辦理長期居住手續的人口”的總和。但在

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數據的獲取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在于:①統計學意義上的誤差(難于管理當地戶籍人口長期不住于此,即“人戶分離”現象;或不辦理長期居住手續的外來人口);②“行政區劃內常駐人口”這個數據永遠處于變化之中;③我國并不是各個地方都掌握此類數據,有些地區對此數據疏于統計和管理。通過中國公布常駐人口地區的統計數據來看,統計結果與實際數量誤差也較大。

鑒于上述原因,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計算不能完全依賴于上述兩個指標。但是,除了“行政區劃戶籍人口”和“行政區劃內常駐人口”這兩個指標外,我國還無更為科學、真實、具體地反映地區常駐人口的統計數據。與此同時,在規劃地區經濟發展指標時,也經常采用這兩個人口指標,故遵循“普遍均等”的原則,目前只能采信經濟學意義上的人口標準。

目前,可采用計算的方法獲得本地區常駐人口的統計數據。根據《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編制組在全國范圍內的抽樣調查①,我國城鎮外來人口占城鎮常駐人口的比例是:一般城市大于8%,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在20%以上,省會城市在25%以上,最高的達34%。單體圖書館在進行規劃時,如果圖書館所在地區無完整的常駐人口統計資料,可根據該編制組調查的數據推測。但要說明一點,對于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的各級圖書館要事實求是地根據當地情況,依據前面提及的比例計算當地常駐人口數量。在貧困、經濟不發達地區,可能存在常駐人口小于戶籍人口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推薦使用戶籍人口作為圖書館服務人口。

1.2.2 圖書館業務角度的人口分類 從圖書館服務的角度分析,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人口數量在圖書館借閱、服務項目的設置與開展、閱覽及電子服務的座席等方面,基本上沒有應用的意義。我們必須使用基于圖書館業務統計的人口分類。圖書館服務人口可分為直接服務人口和間接服務人口。

?直接服務人口。直接服務人口(Residence Di―rectly Served)是指可以直接到圖書館享受服務的人口以及圖書館通過建設分館或流動性圖書館的方式可接受直接服務的人群。直接服務人口是直接到館接受服務的讀者,是決定圖書館閱覽座席數量和服務終端數量等指標的依據。

為統計直接服務人口,在此提出“服務半徑”的概念。所謂服務半徑是指圖書館服務所輻射的地理范圍,是讀者到達公共圖書館的距離,原則上是以讀者到達公共圖書館的時間為限定標準來制定的。距離和時間這兩個因素是相互聯系的。

目前,對于城市中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指標是1.5km,也就是說,人們步行15―20min就可以到達一個圖書館。日本不同層次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半徑大概在0.5-1.5km范圍內。英國在2007年底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則根據圖書館服務覆蓋范圍比率的大小規定服務半徑,大概位于1-2平方英里之內,其中1英里的覆蓋率要達到100%。我國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著服務半徑過大的問題,平均每3 529 km2的面積內才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平均輻射半徑為33.5km。

根據《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編制組的調研,全國有95%以上讀者采用步行、自行車或公共交通方式到達公共圖書館。但我國各個城市的規模不同,讀者主要的出行方式和到館所花費的時間的承受度也會有差異。城市規模越大采用公交到館的讀者越多,城市規模越小采用自行車和步行到館的讀者越多。根據大、中、小型公共圖書館的不同,《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規定,大型館以讀者乘公交或騎車60min(含等候與換乘時間)可以到達為宜,服務半徑為9km;中型館以30min為宜,服務半徑為6.5km;小型館以20min可以到達為宜,服務半徑為2.5kin。

筆者認為,圖書館直接服務人口基本上是服務半徑內的人口,因此在計算圖書館座席空間以及計算機終端等所占面積時,應以此人口數量為基礎,再適當考慮非服務半徑范圍內可能到館接受服務的人口數量。

?間接服務人口。間接服務人口(Residence Indi―rectly Served)是指無法直接到圖書館或者接受圖書館的直接服務,而是通過現代網絡技術、資源共享協議、業務指導、咨詢服務等服務手段,間接地接受圖書館服務的人群。雖然間接服務人口無法直接到館接受服務,但在“普遍均等”原則的制約下,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心館的職能,圖書館在進行館藏資源建設等業務時,要重點考慮以間接服務人口指標為依據。

一般來說,圖書館的間接服務人口數量等于該地區的常駐人口數量。

從圖書館業務角度劃分圖書館服務人口時,直接服務人口數量會隨著地區經濟、技術、環境、圖書館服務水平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少,而間接服務人口則越來越多。在實際計算服務人口時,直接服務人口的數量也不會非常大,因為必竟可以直接接受圖書館服務的人群所占比重遠遠小于該地區間接服務人口和常駐人口的數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間接服務人口對于確定圖書館服務人口的范圍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1.3 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確定

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確定,既要考慮圖書館轄區的常駐人口,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到圖書館活動的讀者人數。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從這兩個方面確定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都是比較困難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取決于人口統計方面的工作充分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活動開展的完善程度。對于新建館以及改擴建館,可以本著“科學發展”、“節約辦館”的方針,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兩種確定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的方法。

1.3.1 使用人口學統計方法 在圖書館業務統計不充分或者無統計數據的情況下,確定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可使用人口學統計方法。這種統計方法需按照國家/地區圖書館建設的相關“標準”的規定,直接套用人口統計數據,得到圖書館服務人口基數。筆者認為,采用這種方法測算出來的圖書館面積往往偏大,其原因在于人口統計數據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圖書館實際服務的讀者數量,即處于服務半徑內的人口數量。它只是一種替代算法。但其最大的優點就在于操作簡便,是地區新建公共圖書館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

新制訂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則結合我國行政區劃的級別,提出了自己的算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市、地(市、地區、盟、州)公共圖書館,以其所在城市市轄區(或城鎮)的常駐人口數(戶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暫住人口)為服務人口數。縣(市)公共圖書館,以其所在縣城關鎮、所在鎮的常駐人口為服務人口數”。

筆者認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中確定圖書館服務人口的方法,雖然操作簡便易行,但是在計算時會產生不嚴謹之處。主要表現在:①公共圖書館測算服務人口數量時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是常年不在當地居住的戶籍人口;二是本地人在外地居住半年

以上,并且在居住地辦理了暫住手續。那么,他們就會在兩地公共圖書館建設中被重復計人人口指標。②統計、管理部門難以掌握大量不辦理暫住手續的人口。③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正處于改革階段,對人口統計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而作為我國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它必將會與我國的人口管理政策相矛盾。④我國這種算法得出的服務人口數量僅僅是間接服務人口數量,用間接服務人口確定館藏量對于充分保障全體公民利用圖書館的權利有重要意義,但用間接服務人口來替代直接服務人口,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圖書館計算機數量、網絡帶寬、閱覽座席等,肯定會大大超過圖書館實際需要量,從而造成比較大的空間浪費。因此,《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中規定的圖書館服務人口計算方法也只能是權宜之計。

1.3.2 使用圖書館業務統計方法 在公共圖書館的各種服務人口分類中,最難確定的就是“直接服務人口”。雖然在前面提及了使用“服務半徑”的概念,但是在操作中還是有難度的。因為以圖書館為中心、以服務半徑為半徑劃個圓,要想確定此范圍的常駐人口不是件易事;再則此范圍的常駐人口也不是人人都到圖書館接受服務,必竟到館讀者是有限的。此外,親自到館接受圖書館服務的讀者也有些是圖書館服務半徑外的居民。因此,筆者建議使用圖書館業務統計數據確定圖書館服務人口的方法。

使用圖書館業務統計方法是根據圖書館現有讀者數量以及基于此數據預測未來的10年讀者量等因素,測算圖書館實際服務人口數量。采用這種方法測算圖書館實際服務人口,其統計數據相對準確,但操作起來相對繁瑣,不適用于新建圖書館,因為新建的圖書館無業務統計數據,也不適用于統計數據不完善的圖書館。對于改擴建的公共圖書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這種方法。

假設:A=10年內圖書館注冊讀者年平均數量,B=10年內圖書館注冊讀者年平均增長率,c=圖書館設計年限,D=10年內未注冊讀者到館年平均數量,E=10年內圖書館未注冊讀者到館年平均增長率。

直接服務人口=A(1+B)c+D(1+E)c

通過基于統計的方法來測算圖書館服務人口指標,可以排除人口統計學上的一些障礙,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圖書館業務工作的實際情況,據此設計出來的圖書館更加符合服務人口的實際情況,達到節約、高效的目的。

誠然,確定圖書館面積規模并不是完全由人口決定的,還有其它一些因素。即使是通過上述方法測算出來的實際到館人數,也會因有讀者不使用計算機或閱覽座席而產生誤差,所以在精確計算這些指標時,還要考慮資源與家具、設備的實際使用率等情況。

2 經濟發展水平

由于圖書館自身“依輔性”特點,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受經濟水平的影響非常大。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看,經濟發展水平好的國家或地區,其圖書館事業都比較發達,遍布城鄉;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其圖書館事業發展得都不盡如人意。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認識。

規劃單體公共圖書館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并對其前景進行預測。最重要的指標是當地交通狀況和產業經濟結構。交通便利程度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決定了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交通狀況越好經濟發展得越快,其人口數量通常也就呈現上升趨勢。

此外,在規劃單體公共圖書館時,還應考量當地的經濟發展潛力和經濟產業結構,特別是在未來10年里,當地的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實現的可行性。如果某地區要建設成為國家級開發區、要建設核電站、大工廠,那么這個地區的相關產業就會蓬勃興起,人口密度就會隨之增加,人口數量就會上升,在這一地區設計圖書館就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對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問題,國外經常采用為圖書館業務活動分設不同等級的方法。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公共圖書館標準》中,對每一項標準均設計了基礎級(basie)、適度級(moderate)、增強級(en―haneed)和優秀級(excellent)這四個不同級別。不同級別的指標要求分別對應著30%、50%、70%、90%的服務人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山市| 绥德县| 都兰县| 闵行区| 万源市| 鄯善县| 光山县| 浙江省| 苏尼特右旗| 依安县| 华容县| 策勒县| 平果县| 水城县| 元阳县| 牟定县| 星子县| 乌恰县| 武安市| 叙永县| 高尔夫| 英超| 赤城县| 莱阳市| 仙桃市| 甘洛县| 当雄县| 伊宁市| 伊吾县| 新乡市| 宣武区| 五原县| 宁夏| 锡林郭勒盟| 汉沽区| 淳安县| 安溪县| 通州市| 普安县| 鄂州市|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