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5: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模塊化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 鍵 詞:可用性 用戶調查 微耕機 模塊化
一、可用性理論應用于微耕機設計的必要性
近年來,設計中對于可用性的關注在國內有著良好的發展,但由于國民經濟水平的制約,對可用性的關注在不同領域有著明顯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設計中對可用性關注最充分,工業生產機械其次,農業生產機械相對而言更為不足。在微耕機的設計發展中,這一點尤為明顯,機械設計師們多以功能為主,認為實現了功能,產品即可成為一件合格的產品,認為用戶應當去學習、適應當前高技術創造出來的機器,而非令機器遵循人的需求發展。
發達國家由于工業設計的發展較早,經濟的發達也使工業設計所關注的范圍更為全面,相對于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產機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國際性質的機床展覽會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同樣功能的機器,發達國家的產品從使用上更顧及人的感受,使得產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滿意度都較高,這也使得他們的產品更具備競爭力。
在工業化的早期,工、農生產用機械產品為更好的實現其功能,多是以機器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需使人適應機器,這對勞動者的身體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是職業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生產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生產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實現仍然是機械設計的重點,但在多數基礎機械的設計中已不再是難點;此外,我國已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逐步減少。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出對勞動者更人性化的關懷,在農業生產設備的設計上更多的為勞動者考慮,運用可用性理論進行設計分析、對產品進行改進增強農機的可用性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論指導的微耕機模塊化設計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塊化分析
評價可用性的標準稱為可用度。微耕機當前的使用可用度A= 農忙時間/全年,效率最高的狀態是A無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總時間不會變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時間。農業生產是有地域性、時間性的。不同地區的耕作類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區的或許農忙時間會較多,可用度相對較高,這屬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種、收獲等一切農業生產活動依據節氣進行,不可改變。因此增加微耕機使用時間,不能僅僅盯在農業生產上,應綜合考慮農戶需求,進行副業的輔助機械配套。可將微耕機的功能進行模塊化分析,使微耕機可在一年當中有不同的生產用途,做到農業有閑時,機器無閑時,使A=(農忙時間+副業時間)/全年。
從成本角度來看,麥爾斯在論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為功能”,從成本與價值的關系來看,可用度=價值/成本,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功能上,而當前微耕機從技術層面上已相當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產品價值。
2.2用戶層面的模塊化
模塊化設計常見的理解有兩種,一是將設計理解為動詞,指設計行為過程中采用模塊化的方法,有助于設計行為,是設計層面的模塊化;二是設計是名詞,是指最終成型的設計產品具有模塊化的特性,是用戶層面的模塊化。
由于勞動力總量下降、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長期落戶的趨勢增加、中西部地區吸納農民工量逐漸增大等原因,農村勞動力現狀堪憂。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現在普遍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加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務農勞動力尤為不足,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外出務工收益更大,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趨勢更為明顯。當前農業勞動力具有勞動力老齡化以及勞動力女性化的特點。農村流傳著一種說法“短頭發的在城里,長頭發的在屋里,白頭發的在田里”,很生動的體現了當代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狀。因此當前的微耕機的用戶的主體并非是青壯年勞動力。
首先對用戶的任務模型進行分析,清晰地展現了用戶使用工具的過程,才能了解到用戶在這過程中的需求。微耕機產品的任務模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一任務使用:1)發動機器,從儲藏地位移至勞作場所;2)在勞動地點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環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濘的環境行走;3)進行某項農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噴藥等其中一種);4)勞動結束,放回儲藏位置,進行收納、護理。另一種從不同耕作季節來看,其任務模型如下:1)取出設備,換上相應機具;2)不同機具需進行不同任務分析;3)結束,取下機具,修復保養。
在單一任務模型中,用戶在勞動中通常需要早出晚歸,傳統的農戶常常勞動力早早去勞作,到了飯點,家人去送飯。而當前的現狀,往往缺少這樣的互動。那么用戶在整個勞作過程中,不僅僅是農耕等問題要解決,飲食、臨時的休息都應考慮在內。
從全年度的任務模型來看,不同機具的拆裝是一大方面,拆裝的簡易性是提高用戶使用效率以及用戶滿意度的重點,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農用價值?非農忙時機器的閑置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長期閑置還會增加維修等成本。為此,通過用戶調查,了解用戶非農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選擇的使用模塊。用戶調查主要有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等方式,在此對多地區多個用戶進行訪談,了解當地農副業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應成為農業勞動主力的外出務工者訪談,了解他們離開農田的原因以及當地農民對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為較為有代表性的幾組回答,體現了多數情況。
通過用戶訪談了解到用戶在非農田環境中的需求,依據當地所需求的功能進行詳細調查,從而探索微耕機副業功能模塊的可能性。以藤編為例,在編制過程中,需要彎曲、定型、烘干等,傳統的方式往往單純用手來完成彎曲和定型,常期勞作者的手指會有受傷、變形等潛在可能性。為此,可增加相應定型、烘干模塊,減輕勞動者負擔,增加勞動效率。不同的模塊均由微耕機主體部分提供能量,實現一機多用,也能避免機器非農忙時長期空置導致的機器老化。諸如小型作坊式工廠以及家庭式手工業等均可采用相應功能模塊,可增加微耕機主機使用效率、減少創業投資。
2.2.3 微耕機模塊化分析
當前微耕機主要有旋耕、提壟、打藥、提水等多項功能,廣泛應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環境中。模塊化在微耕機設計中早已有所應用,多應用于設計過程中,模塊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產品。也有在用戶層面模塊化的多功能微耕機產品,具有可選擇機具的接口,但連接方式復雜,需借助工具、經人員培訓,易學易用性較低。此外,有限的農業功能模塊對主機的使用時間無形的給了一個限制。
因此將微耕機依據功能分為幾個主要模塊,其中基礎功能模塊包括行走、動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塊主要包括農業功能以及副業功能兩大塊,農業功能與常規微耕機配件機具無異,副業功能可依據當地需求進行開發,可不斷擴展。
微耕機整體實現用戶模塊化,用戶可自主選擇購買相應模塊,根據需要購買當地所需農耕模塊以及擴展模塊,從而降低購機成本。基礎功能模塊部分僅需生產設計模塊化,可依據推廣市場的不同農田類型確定不同的行走裝置,依據不同耕作需求確定動力型號,依據不同的用戶群體,選擇適宜高度、形態的扶手。從而使微耕機更符合當地人需求,避免一廠機器只為一方人的現象,擴大市場范圍。附加功能模塊部分則依據可用性分析除農業模塊外增加相應的副業模塊,具體模塊類型可依據當地產業類型進行有傾向性的開發。
三、可用性思想與模塊化設計相輔相成
早期,工業設計未得到發展時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與維修性的綜合體現。隨著工業設計的發展,對人的關心日趨突出,可用性的重點落在用戶身上。可用性工程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開發,能有效評估和提高產品可用性質量。產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確的指標來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沒有硬性規章制度要求,這便造成了產品能用即可,產品的設計僅僅為市場競爭的籌碼,而非為人服務的必需品。國際標準ISO 9241-11將可用性定義為“特定的用戶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滿意的使用產品達到特定的目標”。有效性指用戶實現目標的正確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的資源消耗量;滿意度指使用產品的舒適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機產品從技術層面來講已相當成熟,產品的創新不僅僅是由技術推動,還應從用戶需求方面進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戶,主要體現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戶滿意度上,基礎功能模塊的模塊化設計有助于使產品更符合用戶需求,提高用戶滿意度;整機實現用戶層面模塊化,可有效的由用戶需求帶動配件機具生產設計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提高產品的使用率。模塊化設計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論可更好的促進模塊化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ISO 9211-11(Guide on Usability,1997)
[2] 潘吉安. 可靠性維修性可用性評估手冊[M].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5.
[3] 尼爾森, Nielsen J, 劉正捷. 可用性工程[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在功能視角的監管框架下,金融監管關注的是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所能發揮的基本功能,并以此為依據設計農村金融的監管結構和監管規則,實行跨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因而更能適應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發展的要求。與機構視角的金融監管相比,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的優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防范農村金融系統性風險
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著重預測在未來實現中介功能的組織結構。有了這些預測,政府就能針對機構的必然變化設計政策和監管方案,而不是試圖保護現有的機構形式。這樣,基于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實現金融體系基本功能的制度結構上,目標是促進農村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構成,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行必要變化,而不是試圖保護和維持現有的制度結構,因而能有效地解決各種農村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問題,不必再通過限制金融創新來維護金融業的安全,更有利于農村金融創新。
同時,由于金融混業的不斷發展,金融風險將不再局限于單個行業,農村金融極易產生系統性風險。而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強調的是跨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主張設立統一的監管機構對金融業實施整體監管,以總體評價和監管不同行業之間產生的系統風險,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農村金融風險,更有利于維護金融業的整體安全。
二、有利于實現監管功能模塊化
模塊化理論的先驅、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卡利斯?鮑德溫和吉姆?克拉克曾指出,模塊化使得企業能駕馭日趨復雜的技術。通過把產品分解為模塊這一子系統,設計者、制造者和用戶都獲得了很高的靈活性。
同樣,模塊化也可以運用在農村金融監管中,但只有在功能視角而不是在機構視角下才能進行。基于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功能模塊化就是不再根據農村金融機構的特征進行監管,而是著重于其金融業務的分類,劃分為不同的功能模塊,且不論涉及這些功能模塊業務是何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通過這種金融監管功能模塊化分解,如負責各種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模塊、負責監督農村金融機構財務比率的模塊等。這樣就把復雜的農村金融分解為不同的子系統(各個功能模塊),各子系統相對獨立地運作,體現較強的靈活性與適應性,順應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態勢。 圖/攝圖網
三、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
從功能金融的角度來理解,金融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更有效率地實現金融功能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基于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就應為更有效率地實現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營造效率優先的監管理念。有專家認為,金融監管的效率就是達成金融監管目標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金融監管的目標一般意義上說是維護一國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具體而言包括保護金融消費者,即投資人和存款人的利益;創造和維護金融業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護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農村金融的監管效率就是指以盡可能低的交易成本促進農村金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其最佳效用。
有“金融鱷魚”之稱的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把一國現存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之和理解為該國的金融結構。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性的金融安排,動員儲蓄資源,將其有效配置并直接作用于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業經濟增長的效率。同時,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有利于平衡貨幣政策在農業經濟中的效果,促進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之間的資本流動,以便及時調整農村金融結構與農業經濟結構,保障農業經濟均衡協調發展。
另外,由于金融交易技術的發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推動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模糊了不同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界限,但從功能的角度看卻是同質的,并且在長時間內相對穩定。因此,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組織必要的變革,從而提高監管效率。
1引言
由于過去農村長期粗放式的發展,致使我國農村約59萬個村莊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生活垃圾處理僅占1/3,生活污水處理更是不到10%。 2015年環保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水污染整治刻不容緩。目前,針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技術水平有限的農村地區,我國應用的主要分散式處理技術有土地處理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穩定塘技術、生物膜處理技術以及膜反應器[1~4]。其中,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成本低、靈活、易于管理維護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而獲得更多關注[2,5~7],這也給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污水處理提供了理想的選擇[8]。研究表明:人工濕地對有機污染物有較高的處理效率[9],出水可通過農業灌溉等方式回用[10]。
然而,相比于排放集中的城市生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具有排放分散、污水量小[11,12]的問題,施工隊伍的施工水平難以保證人工濕地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同時,堵塞后的維護問題是阻滯人工濕地推廣應用的最大障礙[13,14]。因此,在借鑒國內外人工濕地先進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國情,國內學者在人工濕地的施工質量、堵塞等方面做了諸多探索。
2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現狀
2.1農村生活污水的污染現狀及水質特征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農村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近幾年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有80億t。目前農村水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工業點源污染,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污染治理力度不夠導致的污染;②農業面源污染,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污染;③生活源污染,鄉鎮等農村聚居點因缺乏規劃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的污染。其中,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經濟基礎薄弱、地形條件復雜[15]不便進行集中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是指農村居住分散的居民生活過程中糞便及其沖洗水、洗浴污水和廚房污水等[16,17],還包括一些農村分散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含有機物質、氮磷營養物質、懸浮物及病菌等污染成分,各污染物排放質量濃度一般為: CODCr為250~400 mg/L,氨氮為40~60 mg/L,TP為2.5~5.0 mg/L。中國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水質特征有以下幾點:農村村鎮人口較少,分布廣泛且分散,大部分沒有污水排放管網;農村生活污水濃度低,變化大;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的性質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質波動大,可生化性強;不同時段的水質不同;廁所排放的污水水質較差,但可進入化糞池用作肥料[18]。因此,根據農村生活污水的水質特點,適合用生物法進行處理。
2.2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現狀
目前,在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過程中,分散式污水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生活污水處理的一種理念和方法[19]。國外較早對于農村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技術展開了相關研究,并積累了一定經驗[20],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的研究工作,許多形式各異的無動力或微動力的低能耗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得到應用。在我國農村常用的分散式污水處理工藝主要有:化糞池、沼氣發酵、垂直流人工濕地、土地快速滲濾系統、高效藻類糖等以及上述各種工藝的組合[21~26]。例如,在上海針對相對落后的松江地區使用穩定塘、土壤入滲的人工濕地系統、穩定塘處理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展現出良好的可行性[27];朱海波等[28]在陜西關中農村采用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并提出冬季運行管理技術要點,確保了污水處理效果的穩定。
然而,受到經濟條件和環保意識的限制,農村生活污水整體處理率仍然很低[1]。人工濕地作為一種靈活、成本低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措施同樣面臨施工質量、堵塞的問題,這限制了人工濕地的推廣應用[13,14,29]。
3模塊化人工濕地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中的應用我國第一座人工濕地于1987年建成[30],隨后約有450座人工濕地系統相繼建立。截至2012年,人工濕地已占農村生活污水的20%。但是堵塞問題往往制約著人工濕地的推廣應用[31];同時,處理農村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的問題在于,工程量太小,專業施工隊伍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由村里的施工隊施工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人工濕地模塊化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可行思路,通過模塊化和系列化實現施工過程的標準化,可以有效解決人工濕地基質堵塞后的快速更換及農村施工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在我國,現有的人工濕地模塊化設計思路主要有以下3種。
3.1單元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將人工濕地分為一個獨立的填料單元,兩個單元可以交替運行實現人工濕地的輪休以解決堵塞問題。
張統等[32]公開了一種快速裝配式人工濕地填料單元,系統自上而下包括,土壤層、隔土層、承托層、人工填料單元層、卵石承托層、防滲層(圖1),工廠可進行批量生產,方便裝配施工,組建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生物量大,水力停留時間短,處理效果好,并且系統不易堵塞、可修復、運行費用低、土地可復用。
3.2筐籃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筐籃型人工濕地是指在不影響人工濕地內部水流前提下用一定尺寸的外部網狀結構將基質一塊塊框起來,筐籃直接的縫隙利于供氧,同時方便人工濕地的施工及后續維護。章北平等[33]發明了一種長、寬、高為100~1 000 mm的盒狀無蓋筐籃結構(圖2),壁厚2~4 mm,外框上有多個穿孔,可實現規模生產,質量穩定,便于現場安裝施工,所用模塊有多種尺寸,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裝和拆卸,能夠節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3.3粘結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粘結型模塊化人工濕地是指在盡量不影響人工濕地基質處理污水的情況下,用粘結劑將基質粘結起來做成塊狀基質并應用于人工濕地的技術。堯平凡[34]針對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堵塞問題提出表層布水系統基質模塊化的思想,即用骨料、水泥、水、減水劑為原材料制備成多孔混凝土磚塊,堵塞時可以實現快速更換,在施工
上解決堵塞問題;王晟等[35]利用高爐渣、粉煤灰、水泥為粘結劑發明了小型人工濕地的模塊結構,模塊分為有管模塊和無管模塊,有管模塊中含穿孔管用于輸送污水,無管模塊不含穿孔管在濕地中起支撐、蓄水和布水作用,模塊由套網、輕質填充料和穿孔管組成,易于搬運安裝,可由非專業施工隊伍完成,應用于農宅房前屋院;曾麗璇等[36]將電廠廢棄物粉煤灰作為人工濕地填料的材料,結合碎石、水泥和萘系高效減水劑根據正交實驗得到所用碎石級配10~16 mm,粗骨料∶水泥∶粉煤灰∶水的質量比為1∶0.15~0.20∶0.05~0.1∶0.06~0.08,減水劑按水泥和粉煤灰總質量的1%~2%添加,并應用于水平潛流濕地取得比傳統人工濕地更好的處理效果。Park等[37]在多孔混凝土凈化污水的實驗中得出:浸泡在污水中的多孔透水混凝土的多孔結構提供了適于微生物生長的生存環境,可以去除90%的總懸浮顆粒物、65%的總磷和80%的總氮。因此,將多孔混凝土應用于人工濕地基質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16年1月綠色科技第2期
4結論與展望
關鍵詞:中職;模塊化教學;教學設計
筆者從事中職教學快十年了,現談談我的中職模塊化教學
感悟。
一、中職學生特點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在變,學生也在變。中職學生基礎知識、各方面的素養參差不齊。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理論基礎差、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上進心缺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一,是多數孩子從小沒受過父母關愛,造成心理缺陷;其二,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厭倦,不習慣于機械式地獲取知識。據此分析,要讓中職學生能真正走出暗區,最重要的是學校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革。模塊化教學是當前解決中職學生厭學的最佳教學方法。
二、中職教學采用模塊化教學的優勢
模塊化教學基本思想就是將整本教材歸納分類,每一類通過一個實例模塊體現,學會了做實例就掌握了知識。把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例上來,這樣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就更有趣味性。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學生合理分組,在各組中優生帶動差生學習,拉進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度,學生學得開心就不會再厭學了。
三、中職模塊化學習、教學目標的設計
中職實驗模塊化學習教學目標的設計,我認為應該突出以下幾個目標:
1.突出實際性
模塊的設計能起到掌握知識,培養思考問題的方法、運用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
2.突出實踐性
設計模塊應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讓學生明白學知識對將來的重要性。
3.突出自主性
中職模塊化教學學生是主角,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完成任務。
4.突出合作性
中職模塊化教學,就是重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中職模塊化教學內容的設計
1.中職模塊化學習的一般內容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這是項目是否能做成功的關鍵;
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經驗,是誘導問題創設并解決的重要條件;任何一個項目都是知識的組合,需要一定的解題思路。
需要借鑒的書中實例,項目所涉及的思路可從教材中的實例借鑒,還可通過網絡搜集信息。
2.中職學科教學在構建教學模塊化時,對此要進行充分地借鑒并進行整合
①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的整合。模塊的難易做到簡而實用。
②教材內部內容之間的整合。專業課與基礎課的組合,例如:利用C語言編寫求任意半徑、任意高的圓柱體體積,這不僅需要
C語言編寫程序的能力,還涉及數學中求圓柱體體積公式的知識。
③教材與教材之外信息材料的整合。最重要是以教材原有的教學章節為基本內容進行保留和刪減處理。
五、中職模塊化教學課型的設計
課型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一定的標準、一定的知識點、一定的教學方法而精心設計并組織的授課形式。中職模塊化教學,可以設計出以下五類課型:
1.綜合性課
從內容上看,模塊化反映一個完整功能產品;從知識形成來看,它應該在突出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更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從學習形式上來看,有課內、課外的學習,有自主、合作性的學習;從學習方法來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研究性課
模塊化教學往往要解決某一類事物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互動性課
模塊性學習強調師生互動,即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強調這種參與是在思想、情感、知識的交流中完成的,強調學生的學習包括認知的、行為的和情感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4.開放性課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在廣闊空間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信息去解決問題、探究新問題。
5.創新性課
專業課學科與人文學科的組合。
六、中職模塊化教學評價設計
我認為,教學評價的設計應包括如下幾點:
1.以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本,以激勵師生改進模塊化教學為目的
2.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又要重視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的評價
3.內容的編排、學生的參與率
4.學生對教師上課的方式方法上的評價,提高教師的教學、
教法
七、模塊化教學計劃書設計分八階段
第一階段,引入階段。教師要確定項目名稱,引導學生做社會調查,以確定項目所需實現功能模塊。通過引入項目名稱,引導學生思考本項目應實現哪幾個功能,應注意哪些實際問題,涉及的知識點等,由學生自由討論。主要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多學科知識的應用及信息描述的能力。
第二階段,收集信息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借助一切可用渠道收集相關信息并整理,可以培養學生解決事情的條理性及鞏固知識點。
第三階段,制訂計劃階段。學生制訂計劃的可行性。將項目劃分成多個子功能模塊,并分配給各位組員編制相關代碼,實現人人參與。
第四階段,確定計劃階段,即教師評價計劃的可行性。
第五階段,學生著手實施計劃。
第六階段,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檢測,指導不足之處,表揚優點。
第七階段,學生解說自己的作品設計思想和緣由,進一步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
第八階段,師生測評階段。對本次項目課程,學生與教師互評,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平臺,提高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黃國清.職業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8).
摘要 根據“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以農學專業為試點專業,從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考核內容及方式、師資隊伍配
>> 植物保護專業卓越農藝師培養模式探究 農學專業企業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 《農學概論》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 卓越工程師背景下材料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一位農藝師的考量 果業大縣的“泥腿子”農藝師 高級農藝師的小麥增產策略研究 農藝師的工作重點及意義探討 解培惠:倡導吃樹葉的農藝師 應用氣象學專業農學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 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課程體系探索與構建 農學院校種子科學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模具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現代《農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 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探索 改革建筑學專業建筑結構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英語教學和考核體系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2016-03-11].http:///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3] 周長梅,王曉云,樊東.植保專業卓越農藝師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6):86-88.
[4] 李震華,趙光武,蔣玉蓉,等.卓越農藝師實踐教學體系探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5):339-341.
[5] 王慧敏,范雙喜,沈文化.創新“3+1”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都市農業人才實踐能力[J].高等農業教育,2012(10):3-5.
[6] 陸安山,梁韶華,張曉培.基于模塊化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河南教育,2015(9):91-93.
[7] 張程,陶峰,丁娜,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專業模塊化改革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6,32(3):200-202.
[8] 何坤歡,李家明,黃學仁,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模塊化改革探析[J].大學教育,2016(2):134-135.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模塊化;就業競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271-02
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作為一門通用的工具已經滲透到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該門課程一直是生命科學相關院校的核心實驗課程。但不同院校設置的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基本上存在以下問題:(1)把分子生物學實驗和基因工程實驗分開,內容體系不連貫;某些實驗設計重復,浪費資源。(2)實驗內容的設置常常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機械設定的,忽略實驗內容之間的有機結合性和連貫性,存在實驗內容之間相對孤立、缺乏內在聯系的缺陷。(3)實驗大多數為驗證性實驗,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培養為目標,根據師范院校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研究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擬解決上述問題,并大大提高學生的競爭就業能力,同時對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明確培養目標――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進行模塊化設計
普通高等師范院校一般開設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和生物技術非師專業,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是這兩個專業的必修課,考研和就業是這兩個專業大部分學生畢業面臨的問題。為了滿足不同專業學生考研和就業的需要,通過調研,我們明確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培養目標:(1)滿足學生考研深造的需要。(2)滿足學生到中學進行生物學教學的需要。(3)滿足學生到生物醫藥公司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們把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設計為三大模塊(共計75學時):①基礎性實驗模塊,共計23學時。包括大腸桿菌質粒DNA的提取(4學時)、植物基因組DNA的提取(3學時)、動物組織總DNA的提取(3學時)、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3學時)、核酸的濃度及純度測定(2學時)、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2學時)、目的基因的PCR擴增(6學時)。②綜合性實驗模塊,共計35學時。包括:載體構建(10學時)、農桿菌介導的煙草遺傳轉化(15學時)、轉基因植物的分子檢測(10學時)。③開放性實驗模塊,共計17學時。包括植物總RNA的提取及檢測(6學時)、RT-PCR(時)、分子生物學常用軟件介紹(2學時)。其中,基礎性實驗模塊部分隨理論課按周次完成;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模塊在理論課結束后統一安排時間開設。
二、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模塊內容的課堂教學實踐及體會
生物科學(師范)和生物技術(非師范)兩個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模塊實驗》,基本具備了以下能力:(1)通過基礎性實驗模塊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實驗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術,完全可以勝任中學關于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實驗的教學任務。(2)通過綜合性實驗模塊的學習,不同專業學生具備了對實驗進行綜合設計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些能力使他們在考研復習和考研復試實驗操作技能方面具備很大的優勢。(3)通過開放性實驗模塊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具備了自主思考、自主設計等實驗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研究生學習和生物公司的面試奠定了基礎。總之,通過對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實驗進行模塊化設計,基本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標:①滿足學生考研深造的需要。②滿足學生到中學進行生物學教學的需要。③滿足學生到生物醫藥公司工作的需要。
三、關于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模塊化設計的一些建議
1.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基本上都是耗時比較長的大實驗,傳統實驗教學安排都是按照教學大綱隨理論課后開設,一般實驗時間為4學時,這樣安排導致某些綜合性實驗無法完成,影響實驗結果的觀察和記錄,因此建議耗時較短的基礎性模塊實驗可以隨理論課開設,一周一個實驗內容;耗時較長的綜合性和開放性模塊實驗可以在一學期課程結束后統一安排1~2周時間完成,這樣可以保證實驗效果,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2.建議學校加大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和建設,保證儀器的先進性和數量,開闊學生的眼界;授課講師也應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保證實驗內容合理,實驗成功率較高,實驗結果比較穩定,學生每次實驗都能觀察到實驗結果,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3.構建科學的實驗課程考核和評價體制。傳統實驗教學評分體系以實驗報告加平時表現為主。實驗報告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并且在內容上有明顯雷同的嫌疑,并不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了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認可程度。因此建議基礎性模塊實驗可以按照傳統實驗報告形式考核;綜合性和開放性模塊實驗可以按照4~5人為小組,以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問題思考和解決方案,實驗操作技能考核等綜合過程材料作為考核依據,主要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通過對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和實施,不同專業學生在考研和就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關于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課程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和授課教師根據本校實際條件不斷努力,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曉馥,勾暢,未曉巍,等.教學科研一體化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4):1852-1853.
[2]胡尚連,孫霞,鄭桂靈.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6(5):94-96.
[3]劉新瓊,王春臺,張向明.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實驗模塊化教學新模式[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5):144-146.
關鍵詞:GSM;灌溉;遠程控制
中圖分類號:S237;TN919.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43-02
Design of A Message Control System for Irrigation Pump Set in Mountain Citrus Orchards
MA Min,FAN Qi-zhou,ZHOU Bo,DENG Zai-j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ol problem of mountain citrus irrigation, a message remote control system had been developed. The system was modular in design. It was mainly consist of a power module, a control module, a communication module, a trigger module, a driver module and a light and voice warning module. The control module was the MSP430 chip. A GSM module was used to serve as communication module, which enabled irrigation remote control, voice alerts and message feedback. It also could be adapted to all kinds of mobile phone or wireless phone. Telephone number for message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uld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need. It could also prevent telephone harassment and delete read messages. The system could be reasonably used in existing irrigation pump sets. With advantages of good versatility, low cost, good extended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it would have a good prospect.
Key words: GSM; irrigation; remote control
在丘陵、山區的柑橘園,多與果農居住地相距較遠,普通灌溉機組人工操作費工費力,灌溉時間和灌溉量不易把握,造成灌溉不及時或過量等。引進的國外現代灌溉系統功能較全,但因山地地勢及水源等條件限制,建設與應用成本高,難維護、管理和推廣,幾乎僅限于示范地。結合中國國情,在合理利用現有灌溉系統基礎上,研發一種適合果農使用的低成本、通用、可遠程控制的柑橘園灌溉控制系統顯得十分必要。
GSM移動通信網絡應用成熟穩定,在農業設施領域已經展開研究與應用。有開展GSM對溫室溫濕度實時控制的應用研究;有利用GSM實現谷物產量的實時采集、存儲于無線發送;有設計基于GSM的水渠水位自動測報系統,實現水位信息的自動采集、存儲、遠程通信和實時查詢;有展開基于GSM的農田氣象信息采集、傳輸和監控系統的應用研究;有開發基于GSM短信模塊的農田灌溉控制器,實現對農田灌溉的遠程自動控制[1-5]。試驗在合理利用山地柑橘園現有電動灌溉機組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套基于GSM短信模塊的低成本、通用、擴展性能好的柑橘園灌溉遠程控制系統,實現灌溉遠程控制、語音警示和控制狀態的短信息反饋。
1系統構成及功能
試驗設計的柑橘園遠程灌溉系統,由GSM短信模塊、單片機、指示燈與語音警示模塊、固態繼電器、觸發模塊、電源模塊、電動水泵機組和手機組成。用戶使用手機發送短信控制指令來控制電動水泵機組工作,進而控制柑橘園的灌溉。系統構成原理圖如圖1所示。GSM采用華為公司生產的GTM900C無線模塊,一款兩頻段GSM/GPRS無線模塊,支持標準AT命令及增強AT命令,提供豐富的語音、短信、GPRS數據和電路型數據業務以及來電顯示、呼叫轉移、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話、組呼、廣播和私密呼叫等功能。單片機采用TI公司生產的MSP430,一類具有精簡指令集、超低功耗、帶FLASH的16位單片機,可在線對單片機進行調試和下載,且JTAG口直接和FET(FLASH EMULATION TOOL)的相連,無需另外的仿真工具,方便實用,在超低功耗模式下工作,對環境和人體的輻射小,可靠性強,防強電干擾,適應工業級的運行環境,性價比和集成度高[6]。指示燈與語音警示模塊采用LED燈與工業化生產的單片語音集成電路,觸發電路采用固態繼電器觸發電路,電源模塊采用12 V蓄電池組。
GTM900C無線模塊串口與MSP430串口直接連接,GTM900C無線模塊接收手機短信控制指令,再將短信控制指令發送給MSP430,單片機依此通過控制固態繼電器(SSR)來驅動水泵開啟或關閉,并打開相應語音警示和指示燈,GTM900C無線模塊再給手機回復短信,指示控制已完成。該系統適用各種手機或無線電話,可防電話騷擾、刪除已讀短信以及更換手機號后亦可實現對新號的默認。
2系統硬件的設計
該系統采取模塊化設計,主要分為電源模塊、控制模塊、通信模塊、觸發模塊、驅動模塊和指示燈與語音警示模塊。
電源模塊為12 V蓄電池組,及由L7809、L7805和LM317芯片組成的+12 V電源分別穩壓為+9 V、+5 V和+3.3 V的穩壓電路,為后續幾大模塊供電。控制模塊即MSP430單片機最小系統核心板,+5 V或+3.3 V供電,由供電、晶振、上電復位、排針和JTAG接口電路組成,負責處理與GSM通信模塊之間的通信以及控制指示燈與語音警示模塊和觸發模塊。通信模塊即GTM900C短信模塊,+9 V供電,主要由GSM基帶處理器、GSM射頻模塊、供電模塊(ASIC)、閃存、ZIF連接器、天線接口、UART接口和SIM卡接口電路組成,主要負責收發手機短信控制指令,以及將控制指令發送給單片機并傳遞單片機返回的信息。控制模塊與通信模塊之間采用RS232串口通信,本系統兩者電平兼容,串口直接相連。驅動模塊采用固態繼電器,觸發模塊主要是固體繼電器觸發電路,原理圖見圖2。指示燈與語音警示模塊主要是由兩路LED燈和兩路單片語音集成電路構成。LED燈電路由1 kΩ電阻和LED燈組成,單片機IO口直接驅動,一路作為單片機開機指示燈,另一路作為短信發送狀態指示燈。語音集成電路由語音集成芯片和揚聲器組成,+3.3 V供電,脈沖觸發,一路作為運行指令的語音警示,另一路作為停止指令的語音警示,考慮成本,暫選用市面上已大規模應用的語音模塊,規模化后可批量定制相應語音模塊。
3系統程序的設計
GSM移動網絡運營商提供短信業務,一次可傳輸140英文字符或70漢字字符,完全適用柑橘園灌溉短信控制指令。GSM收發短信有兩種模式:基于AT命令的TEXT模式和基于AT命令的PDU模式。華為公司的GTM900C均支持兩種模式,考慮到TEXT模式易于編程,本系統采用TEXT模式。本系統收發短信分別采用AT+CNMI指令和AT+CMGC指令。先測試GSM與PC機通信程序,整理出程序框架與流程,再對照編寫GSM與單片機通信程序。程序的核心在于對串口接收到的數據的判定。單片機編程使用C語言,主程序流程圖見圖3。
4小結
該文所論述的山地柑橘園灌溉遠程控制系統主要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應用到現有柑橘園滴灌系統上,亦可應用到先進的現代灌溉自動控制系統中,建設與應用成本低,后續擴展空間大,已裝成樣機,并申請幾項相關專利。系統在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工科基地進行了試驗,效果穩定,達到了預期設計目的。圍繞柑橘園灌溉系統,有大量工作可開展。合理利用現有灌溉系統,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傳感器技術,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及系統工程的原理,統籌規劃,可減少資金、能源和人力投入,降低生態負荷,營造柑橘生長需要的生態環境,有效施肥,防病蟲害,可促進柑橘產業發展和生態和諧。
參考文獻:
[1] 句榮輝,沈佐銳.基于短信息的溫室生態健康呼叫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3):226-228.
[2] 周國祥,周俊,苗玉彬,等.基于GSM的數字農業遠程監控系統研究與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6):87-91.
[3] 潘崢螓,徐猛.基于GSM短消息的水渠水位自動測報系統[J].計算機工程,2007,33(7):234-236.
[4] 郭志偉,張云偉,李霜,等.基于GSM的農田氣象信息遠程監控系統設計[J].農業機械化學報,2009,4(3):161-166.
[5] 楊耿煌,郭開榮,李亞偉.基于GSM短信平臺的灌溉自動控制器的開發[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5,36(6):753-755.
[6] 胡大可.MSP430系列FLASH型超低功耗16位單片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 中職專業 產業結構 布局結構 調控力度 校企合作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產業結構越來越知識化、復合化,對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素質、技能與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中等職業教育要為淮陰區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服務。以培養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技能型人才為重點,通過調整中職校專業設置,形成與淮陰經濟結構更加匹配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
一、中職專業布局結構要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1.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的策略。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淮陰的產業結構愈來愈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信息密集型轉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術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勞動者。淮陰區職業教育將從2010年起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圍繞加快建設高端產業聚集區,大力實施“產業調整”戰略,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進一步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把淮陰打造成服務全市、輻射江蘇、影響全國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2.專業結構合理化。市場化專業是教育與社會經濟的接口,是保證人才培養適銷對路的首要環節。專業結構必須與產業結構相適應,專業設置必須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動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以發展的、動態的觀點來分析本地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趨勢,特別注意市場經濟的競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因素對產業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根據它的變化與要求來設置專業。
二、加強職能部門對中職新增專業的調控力度
1.加強對招生計劃的調控。為減少中職學校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盲目擴招和上新專業的現象,必須加強對招生計劃的調控,適度限制職業學校的擴招規模,使中職學校招生數與全區中職人才需求及區外人才需求協調,把新增專業的開設和相關專業的擴招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要結合經濟發展情況、專業就業率、就業走向及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等因素來確定招生專業和招生計劃。在新增專業的設置上,要找準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類型和規格與需求。
2.采取彈性化專業管理。實施報考急需人才專業的獎勵制度。在學生就讀專業的管理上,以學生為本,減少一些約束,增加一些人文。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求與個人興趣,自主選擇課程與專業。不妨借鑒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經驗,實行有彈性的學分制,允許學生跨專業選擇課程,這是增加教學管理與專業設置的有效途徑。為了鼓勵學生報考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政府和中職學校可以借鑒上海的做法,實施有利于自治區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獎勵”計劃,以確保新增專業的生源質量和數量。
三、開展校企合作按照訂單設置專業
1.按照訂單設置專業。參照教育部的相關精神,協調有關部門和行業、企業,對中職學校專業結構進行科學調整,推動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積極開展“訂單式”設置專業的培養方法。如紡校與江蘇景盟針織企業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辦學協議后,景盟公司為紡校提供、安裝總價值達200萬元的紡織、針織設備,學校則以對口專業設置為突破口,量身打造自己的中職學生,進行強化培訓。企業選聘優秀技術人員對學校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學校則以專業定向、招收普通中職班等形式為企業定期培養、輸送急需人才。
2.塑造精品專業。職業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必須創出自己的“名牌產品”。所以,中職校要依據自己的優勢,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定自己的特色專業。如紡校就以紡織特色專業為依托和突破,經過長期的努力,打造出了該校紡織專業第一品牌,使學校在市場上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中職學校只有自始至終樹立起名牌意識,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設置一些社會急需而又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拳頭專業”,打造出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專業品牌,才能以質取勝,取信于社會。
四、實行專業與班級管理的模塊化配套
1.模塊化設置專業。在學校班級管理方面,必須配套做好模塊化,以更好地做到分層級培養學生,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就業或者繼續深造的選擇,具體來說班級設置模塊化應盡可能地按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就業愿望來編制班級。現在中職學校在班級編制方面,都是按學生報名時的專業來設置班級,即使一個專業招了幾百個學生,也只是隨機地把他們分在同專業的不同班級。
2.模塊化設置班級。中職學校的學生,有些學生文化基礎和道德素質是相對較好的,也有意愿并跟得上一些理論課的學習,強調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有些學生則文化基礎較差,對技能課相對感興趣,有比較迫切的就業愿望。那么,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學生在分班的時候就有針對性地區分開來,則我們就可以群體性因材施教。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必須將班級設置模塊化,以有利于群體性因材施教的順利進行。
總之,是要結合自身相關專業的辦學條件,確定開設新專業的方向。這樣才能做到既具備培養人才的條件,又使培養的人才具有廣泛的本地就業市場,從而有效地化解中職學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與就業追求的矛盾。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妨新增精細化工專業,既與印染專業有密切聯系,又具有較為寬廣的就業前景。
參考文獻:
[1]韓云潔.探析產業結構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09(6):83-84.
摘要: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作為一個新開設專業,在科學定位和課程設計上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在所難免。本文在對江西師范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基礎上,從總量、結構的角度,分析了課程開設與學生就業去向不匹配問題,提出課程設計模塊化建設思路,就經濟學課程模塊建設提出具體設想,并就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科定位提出思路。
關鍵詞 :勞動與社會保障;經濟學;就業;課程體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時減少了近一半專業,卻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作為一個新興邊緣學科誕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憑借自身原有相關學科,比如,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學、社會保障學等的師資優勢,辦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師范大學校2005 年設立該專業,并于次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屆學生畢業。
二、就業總量分析為了解畢業生實際就業去向,筆者對江西師范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10屆、2011屆、2012屆和2013屆畢業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形式包括電話、短信、委托本班同學對未能聯絡上的同學補充聯系。其中2013屆和2012屆有效信息獲得率分別為100%和56%,而2011屆和2010屆畢業生獲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給出的是2013屆我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與就業崗位的情況。(表1)
總的來看,2013屆畢業生中就業單位為企業的占比為60%,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占比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學生村官部分刪掉(按協議他們極有可能將來需要面臨二次就業,大約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屬于公務員及機關事業單位的部分為23%。雖然相比一些重點大學,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比率仍屬較高水平(后者2013屆畢業生該項比率僅為6%)。而去往企業的比率高達60%,中國人民大學為86.5%。
在崗位方面,去往企業就業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營企業,其中10人從事經營類工作;3人前往國有企業,其中1人從事經營類工作;2人前往地方銀行,均為經營類工作。按此計算,從事經營類相關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預期。意味著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從事的是經營類崗位,在所有類別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類別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類崗位,但如果除去大學生村官部分,則占比和經營類崗位占比相等),遠高于我們對從事經營類崗位的學生數量的預期,偏離了我們最初認為大部分畢業生應該去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或企業人事、工資與福利部門工作的判斷。這種誤判體現在就業比例與和服務于相應就業類別的課程或學分比例之間的對比關系上。2013屆畢業生培養計劃共開設了25門課程(專業必修課程,不含公共必修課),其中經濟學類課程7門(不包括相關課程,如高等數學等),占28%,略低于經營類崗位就業同學的占比,考慮到大學生村官二次就業問題,則兩者差距可能會更大,經營類崗位就業比例將顯著高于經濟類課程的比例。
三、就業結構分析
學生培養計劃中經濟類課程的開設和學生就業選擇情況并不匹配,即經濟類課程安排落后于學生就業需求,不僅體現在總量上,在結構上也很明顯。
根據就業反映情況,經營類就業全部集中在企業,沒有人在政府相關部門從事經營類工作,但為這些部門就業而開設的經濟學課程卻占全部經濟學類課程的43%,主要有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概論和政府經濟學,它們沒有給學生就業帶來直接的促進作用。其他幾門經濟學類的課程情況稍好,除西方經濟學原理作為基礎性課程外,其他課程如貨幣銀行學、勞動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原理等都有服務對象,即可以在畢業生就業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學生從銀行業務工作,有同學從事勞動保障工作以及企業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屆畢業生就業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升學比例非常低。在41個同學中僅有2個同學選擇升學或升學成功,比例為5%,遠低于中國人民大學的37.1%,南京農業大學的17%。從升學方向看(2012屆類似),這個專業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經濟學,可以選擇勞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一是社會保障。對升學選擇經濟學方向的同學而言,現有經濟學課程安排對他們并不利,主要表現為課程雜、方向不明確、缺少核心課程,導致學生在向經濟學專業升學過程中遇到障礙。如果升學方向是社會保障,其相應課程則開設較為齊全,一共開設了7門核心課程。但在這種“完美”的課程設置下,選擇社會保障作為升學方向的同學僅有1人(2012屆為2人),和選擇經濟學作為升學方向的人數相當,令人質疑其價值。
四、學科建設科學定位
根據以上對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可發現,經營類崗位和行政管理類崗位總的占全部就業的比重高達78%,而社會保障類以及人力資源管理類等其他崗位占全部就業的比重不到22%,這種反差顯示出當前學科建設定位不夠理想等問題。首先體現在辦學單位設置不合理。據了解,中國人民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設立了專門學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師范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均則將其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依托管理學平臺辦出了特色,對學生培養和就業有利。省內某高校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設置在經濟管理學院(前身為經貿學院),定位為培養學生向勞動與人事、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及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為此開設了共計10門經濟類課程,也辦出了特色。江西師范大學則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學院,目前狀況難以顯示該平臺為專業特色建設帶來幫助。當然,新辦學科問題在所難免,關鍵是要面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畢業生就業信息可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首先是培養計劃中應該對核心課程進行模塊化管理,通過模塊引導學生明確對未來的定位。根據歷屆畢業生就業呈現出在某些崗位類別上的集中趨勢,可考慮設置若干模塊,比如,經濟類模塊、行政管理類模塊、社會保障類模塊等。這里僅關注經濟類模塊建設。
五、經濟類模塊建設
對就業信息的縱向比較,有助于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如果不苛求嚴謹,可以把歷屆學生培養計劃中,經濟學課程的變化與歷屆學生中經營類崗位就業和升學情況作個對比。這里僅以信息收集情況稍好的2012 屆和2013 屆畢業生為例。2013屆畢業生從事經營類有關工作占就業學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屆畢業生。相應,2013屆畢業生的培養計劃中經濟類課程的門數為7 門,比2012 屆畢業生多1門。同時,部分課程的學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圍課程,則相差更多。經濟學課程的變化和學生在經營類崗位的就業存在正向相關性,建設好經濟類模塊有助于學生就業。
經濟類模塊建設可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服務和致力于經營類崗位的同學,一是服務于在其他崗位的同學。兩類同學就業目的不同,對經濟學課程體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別設立兩類經濟學模塊課程供選擇:經濟類模塊I和經濟類模塊II。
經濟類模塊I。主要面向將來準備在就業或升學時向經營類崗位或經濟類專業發展的同學。該模塊在原來經濟學課程中進行整合,主要對原來一些就業貢獻小且內容非常相似的課程,比如,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概論和政府經濟學進行精簡,同時增加一些核心課程和有利于拓寬學生就業面的課程,例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該模塊具體包括以下課程: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勞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從課程數量上看,該模塊所包含的課程數量與原來的經濟學課程數量相比并無變化,但從就業的現實角度看,則顯然設置更加優化,且更貼近當前學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學生在這些課程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或旁聽其他課程,再如,消費者行為學等。
經濟類模塊II。該模塊旨在為往其他方向發展的同學提供經濟學基礎知識,傳遞經濟學思想,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工具。具體開設的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原理、公共財政學、勞動經濟學。從課程數量看,該模塊包含的課程比原來培養計劃中的經濟學課程減少3門,學分數量減少9分。這些課程主要是經濟學思想、經濟學相關知識的普及,它們或者有利于學生學習其他知識,或者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決策的思維。這個模塊課程盡管精簡了,但傳遞經濟學基本知識與經濟學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學生未來發展。
六、結論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新設置專業,各高校興辦該專業的時間差距不大,關鍵在如何結合高校自身資源辦出自身特色。作為文科院校,江西師范大學在資源上具備一定優勢。但要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第一,學校應該重視新專業的建設。
平臺對一個學科的發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學院這個平臺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的貢獻并未顯現出來,對學生就業非常不利。另一種選擇是設立公共管理學院。江西師范大學管理學科實力并不弱,但卻分散分布在商學院、教育學院、文旅學院和政法學院中,無法發揮規模辦學優勢。
第二,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導向,重新明確學科建設定位。就業不能僅依靠學生畢業時學校搭建的各種平臺,關鍵還在學生自身素質、知識和能力。因此,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必須明確未來方向。要實現這一點,學科建設定位必須科學合理,并建立在以就業為導向基礎上,只有全面綜合分析學生就業情況,才能實現科學合理的學科定位。這種科學合理的學科定位必須最終體現在學生培養計劃和課程設計上。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建設有益于學生定向培養。在當前學生課時不斷被壓縮背景下,模塊化課程體系有助于緩解課時緊張現象,避免教學質量和培養質量下降,達到培養有用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白鳳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探索[D].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03).
[2]謝勇,李放,周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就業能力的對策研究[D].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1).
[4]朱梅.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如何提升就業能力[J].職業時空,2011(04).
關鍵詞:先進制造技術;工程訓練;教學模塊化;自主創新
工程訓練是我國在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歷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實踐教學的新型模式[1],近幾年來,工程訓練已然成為工科類院校規模最大、受眾學生最多的重要教育教學資源。前不久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強調創新驅動以及發展先進制造業已成為現階段國際競爭主流。為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加強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的先進制造動手能力的培養。
1高校工程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結構欠佳。
由于工程訓練開課學期較早,理論知識還未學習,沒有系統性的金屬加工概念,理論與實踐無法相互結合,為學生的學習增加了理解難度。
2)設備缺乏以及設備落后。
由于工程訓練中心規模較大,需涉及到各個工種,需投資資金較多。再加上民辦本科以及獨立學院資金來源較少,或重視成都不夠,導致基礎設備過于陳舊不能及時更新,遇到問題無法檢修[2]。同時,缺少先進的數控車床或先進制造車床,使學生仍舊停留于傳統加工方式的觀念,對于先進制造技術只能觀看無法進行操作,嚴重降低了教學效果以及影響學生對先進制造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
3)教學模式滯留。
目前,大多數學校工程訓練仍舊停留在生從師帶的過程,加工物品仍舊是榔頭,指導教師給出各種要求條件以及設計圖紙,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模仿老師的加工過程,缺乏自主動腦的思維,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指導教師教學模式過于程式化,講解簡單,學生無法形成系統、全面的知識架構體系,致使理論與實踐環節脫離,也導致了工程訓練結束后,學生對其印象不深,僅僅獲得了加工過程以及勞動力的付出,無法與自身理論知識聯系到一起。
2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必要性分析
1)先進制造技術及其特點。
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簡稱為AMT)是指微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給傳統制造技術帶來的種種變化與新型系統。具體地說,就是指集機械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多種技術為一體所產生的技術、設備和系統的總稱[34]。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統等[5]。其特點為:
a.先進制造技術具有范疇領域性。
b.先進制造技術企業推展性和經濟效益性。
c.先進制造技術具有主體性和群體性。
2)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的必要性。
從根本上說,隨著AMT的發展,傳統的制造業正面臨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以制造業信息化推動制造業發展是當前必然趨勢[3]。培養創新驅動型人才,正是我們開展先進制造技術工程訓練的首要目的。其必要性有以下幾點:
a.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必須過程。
b.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是提出培養適合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技術性人才的關鍵過程。
c.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也是現如今互聯網快速發展,以及材料快速成型的必然要求。
3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的模塊化教學理論
把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中,是必然經歷的過程,其培養目標也非常明確:提高學生整體工程的綜合性能力,包括系統的統的工程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創新意識、初步的市場感知能力和對行業規則的了解。為達到這一目標,也需要調整相關的教學模式,建立起教學研究小組,采用化整為零,逐步突破的方法實施模塊教學理論。
1)先進制造技術工業生產認識模塊教學方式。
設計此模塊的目的是對先進制造技術基礎流程以及產品加工過程的了解。此教學模塊最大的特點是虛實結合,以演示視頻為主,結合各行業特色,與各專業老師合作,找到各專業切入點進行深入講解,使各專業學生對本專業所從事的行業采用先進制造技術的生產制造以及管理模式進行直觀了解。
2)基礎工藝學訓練與先進制造技術結合模塊教學方式。
該模塊以基礎工藝理論為主導,結合傳統制造工藝過程逐步過渡至先進制造技術,實行基礎訓練講解和演示操作,由學生自主設計具有一定簡單功能的日常生活器具或用品,如榔頭、錘子、衣架等。指導教師根據學生設計進行分類講解工藝知識,指導加工。并講解同種加工方式采用先進制造技術與傳統制造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工藝的不同性。實施作品展覽等形式,讓學生能獨立完成先關設計以及工藝的交互式學習體驗。
3)先進制造技術實習模塊教學方式。
該模塊以數控設備和激光設備以及3D打印等設備為主體框架,進行自主式指導教學法,指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設計物品進行講解加工,并傳授數控變成法則,讓學生自主編程然后檢查相應對錯并指導加工,使學生能自主完成設計物品并加工出實物,并與設計對比,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進行改進,培養學生工程設計和優化設計的工程學思維。
4)綜合創新訓練與開發教學模塊。
此模塊針對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與競賽平臺功能和協同研究開發功能于一體的教學模塊,以歷屆工程訓練大賽或機械創新大賽要求為主題,以各一等獎作品為藍本講解設計中的優缺點以及如何優化和處理。使學生在訓練之后能繼續對本專業有所興趣參加各類比賽,繼續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盡量引導學生的制造方式從傳統加工方式逐步過渡到先進制造技術中,以更好的適應畢業后所處的先進制造的大環境中。
4總結
培養創新驅動型人才,正是我們開展先進制造技術工程訓練的首要目的,也是培養未來機械創新驅動型人才的重要工具,通過發現現如今各高校對于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于工程訓練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等問題,提出工程訓練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模塊化教學理論,為以后先進制造技術能更加有效的應用于工程訓練中,起到一定的指導教學實踐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牛同訓,王燕.適應先進制造技術的繼續教育體系探析[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2(4):7678.
[2]周福章.先進制造技術與跨世紀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1922.
[3]郭硯榮,周文杰,王欣.先進制造技術[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16):81.
[4]王飛南.淺淡化學實驗中的發展性教學[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980.
一、園林專業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傾向
大多數高職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生態學、園林植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從事風景區、城鎮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施工、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及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
由于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學生培養都是一個模式,沒有學生發展特長和愛好的空間,導致的結果是:在植物栽培與養護方面,沒有園藝專業學生強;在規劃設計方面,沒有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強;在設計表達方面,沒有美術和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強;而從事工程施工與管理的學生,則實踐能力差,適應工作的時間長。這種培養模式增加了企業對人才的再培養成本,加重了學生就業難度。
(二)實踐教學相對較弱,畢業生適應社會能力差
大多農林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實賤教學環節由課程實驗、教學實踐、認知實習、畢業實習四大部分組成,但課程實踐時間和認知實習時間較少,理論講授較多。學生動手機會少,畢業后適應社會能力差。
(三)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現代園林發展要求較遠
現代園林專業涉及的工作范圍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不同的層面所涉及的學科內容不同,對規劃要求也不同。宏觀層面的工作內容是土地環境生態與資源評估和規劃,包括對規劃地域自然、文化和社會系統的調查分析,涉及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各類動植物資源、風景旅游資源、社會人文歷史等多方面學科。綠化——藍化規劃是現代園林學宏觀環境建設的核心工作。中觀層面的基本內容是場地規劃,是對建筑、設施、地形、給水、排水、綠化等予以時空布局,并使之與周圍交通、景觀、環境等系統相互協調聯系的過程。城市設計是中觀園林的重要內容。中觀層面的規劃成果包括繪制各類地圖、概念性規劃、分項規劃、報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門審批所需的文件資料,其規劃設計的內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項目的詳細設計。微觀層面的內容包括:街頭小游園、街頭綠地、花園、庭院、古典園林、園林小品等具體詳細的內容。這一層面上的規劃設計比較接近于傳統園林的概念,偏重視覺形象的欣賞。農業院校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局限于微觀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與當前迅速擴大的專業領域存在一定的距離。
二、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實踐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自2004年開始創辦高職園林專業以來,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園林植物的繁育、栽培養護,同時兼顧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工程的教學,主要培養風景區和各類城市綠地的設計、施工、管理、栽培養護、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來,該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活躍在省內外園林及相關領域,為園林專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經過9年的發展,園林專業在師資隊伍上已趨穩定,教學計劃幾經修改已趨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勢下,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較為滯后于專業的發展,為此,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基于2009年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多元化、職業化背景下的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09-NZYGH-002,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教學改革。
(一)契合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現代園林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它所包含的理論、技術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園林人才的從業范圍囊括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從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到區域性的景觀規劃。因此,無論哪個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將每個方面的知識學好學精,成為一個適應園林行業各部門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園林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有所側重,使學生在3年內既掌握園林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又掌握某一方面的專門技能,從而適應社會對園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針對往年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將專業培養目標劃分為3個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園林植物方向。學生可以通過一年的在校學習,深刻理解園林專業內涵、當代園林專業的發展方向,從而在二年級的時候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方向。
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培養具有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公園設計、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設計、園林效果圖繪制、園林工程施工圖繪制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規劃設計事務所、園林綠化設計企業、園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關職業崗位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園林規劃方案設計、園林規劃設計圖繪制等工作。
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培養具有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現場監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工程施工單位從事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監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等工作。
園林植物方向:培養具備生態學、植物學、園林植物培育與應用、綠地養護、園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園林、城市建設、農業、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從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管理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構建“強基礎、強實踐、突出方向、提高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
1、課程教學符合教育規律。改革后的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從專業教育、園林構成要素認知開始,到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技術、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復雜的專業技能的掌握,知識的傳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分成兩個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和專業深化教育階段,使學生在基礎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針對性。在開始學習專業課時,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將其分成三個不同的方向,為培養具有專業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3、完整的知識體系。新的培養模式為學生構架了一個園林專業所需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保證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基礎上,遵照學生意愿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持續發展的規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從而提高了學生擇業與自主創業的能力。
4、運用學院相關專業優勢,依據知識群體組織課程模塊,進行開放式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科領域,重視學科交叉培養,突出學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內資源,在課程大綱設置中采取專業方向“模塊化”(有些模塊課程是由其他專業比如旅游管理、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與拓展課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專業知識模塊化。我們根據專業特點為園林專業學生提供了6個模塊。
一是園林規劃設計模塊。課程包括景觀評價、公共建筑設計、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園林表現技法、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鄉土景觀、脆弱生態環境下的景觀安全、風景區規劃、生態旅游區規劃。
二是園林工程模塊。課程包括園林工程技術、園林建設管理與法規、園林工程概預算。
三是園林植物應用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盆景與插花藝術、造園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應用、園林苗圃。
四是藝術設計模塊。課程包括3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Photoshop平面設計、3Dmax與動畫設計。
五是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課程包括環境規劃學、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環境安全、資源與環境質量評估、恢復生態學等。
六是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風景區文化歷史、風景旅游區規劃、風景旅游區管理、生態景觀規劃等。
其中,前3個模塊由園林專業開設、藝術設計模塊由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由資源環境專業開設、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由旅游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我們在園林專業課程大綱中完全按照其他專業開設的課程名稱、開課時間等設置這些課程,讓園林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共同上課,具有同樣的專業效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始終
園林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管理和獨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實踐教學作為本學科的改革重點貫穿于三年的教學全過程。
1、教學實習和專業認知實習全面展開。依據地區優勢,筆者所在學院園林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有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龍亭公園;洛陽的龍門石窟、國花園和白云山森林公園;焦作云臺山森林公園;鄭州鄭東新區濕地公園、靜泊山莊等。豐富的游歷活動拓展了學生視野,有助于增強其對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認知和感悟。
2、專業勞動和專業調查作為培養專業精神和認識社會的重要手段與教學同時進行。本專業與河南省園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園林企業簽訂合同,通過專業勞動,組織學生進行定期的生產性勞動實踐,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園林專業大學生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園林專業設計競賽加強了各年級和相關專業學生的溝通交流。連續幾年的全國景觀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展在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舉行,使學生了解全國園林專業學生的狀況,向有實力的院校學生看齊。
4、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近年來,學院專業教師先后完成了南陽市新野縣城的河道生態治理工程、中牟縣公安局的景觀設計等10多個項目,將學生帶入實際的工程項目中,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施工圖設計全過程,將所學的知識牢牢地聯系起來,使理論知識得以完善和運用。
1.1我國高校實施信息素質教育的概貌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主要是以文獻檢索課的形式進行。自1984年原國家教委要求高等院校開設文獻檢索類課程以來,高校圖書館是主要的承擔者,迄今已30余年。最早的教學目標是讓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圖書館收藏的紙質文獻及其檢索和利用的方法,這是信息素質教育在我國高校的開端。自此以來,文獻檢索課就成為我國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因為我們中小學基本沒有此類教育。
90年代中期隨著因特網的興起和之后的逐步普及,人們轉向利用電腦上網查找便捷的數字化信息資源,早先教授的以紙質文獻為檢索目標的課程已不適應要求,于是文獻檢索紛紛更名為信息檢索;之前已經開設過2次的全國性高校文獻檢索課學術研討會,在2002年改名為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1]。近10多年來,我國高校文檢課逐步增添網絡資源和數據庫信息檢索等方面的內容;承擔教學任務的圖書館員紛紛進行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許多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但是,根據相關的調查表明,總的來看,對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成效不太理想[2]。
1.2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般認為,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對大學生信息道德的完善、信息個性的塑造、知識體系的構建和信息技能的培養,形成富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信息素質結構,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出發點,教授學生對知識進行檢索、分析、綜合、評價、判斷,以至如何生產新的知識,使之具有搜集、整理、利用與生產、傳播信息的能力[3]。
盡管文獻檢索課向信息素質教育轉化已在業界達成共識,但是,由于承擔此課程的多為高校圖書館員(基本上都是兼職),各人素質參差不齊,相對專業教師來說,缺乏培訓進修的機會,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另外,在高校一般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而且課時不多,大致為20個學時左右,所以影響了信息素質教育的質量,主要有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拓展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并且針對性不強,與實際需要聯系不夠緊密。
第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基本沿用過去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枯燥乏味,師生缺乏互動,課堂比較沉悶。
第三,教學理念陳舊,沒有相應地更新到信息素質教育上來,表現為,課程還停留在過去“重檢索,輕利用”的習慣模式上;由于課時的限制,忽略一些重要的內容,例如,正確評價選擇信息、有效分析利用信息、管理交流傳播信息、合理合法利用信息等方面的內容。
面對當今“數字土著”大學生,作為教師的館員如果不及時更新檢索知識和技術,很難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要求;另外,大學的課程改革也讓文檢課的課時越來越少,所以高校的文獻檢索課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質,能明確所需信息的范圍,有針對性地選擇信息源、有效鑒別和合理利用信息,并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是當今社會人們一種基本的生存手段和必要技能。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和能力,使之獲得終身學習的技能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信息素質不會自然形成,需要加以教育和培訓。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目前新信息環境下,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應如何實施和開展。
2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思路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新媒體的盛行,刻齏由鮮鑾烙坷吹木蘗啃畔⑷萌擻硬幌?處在當今信息泛在、知識泛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信息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樣辨別信息的質量,怎樣找到最優質的信息,如何掌控來源繁多的信息,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信息促成自我的知識創新,伴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是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需要信息素質教育加以關注。作為信息素質教育主要載體的文獻檢索課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模式和水平上等待衰落,陷于停滯,而是應該與時俱進,尋求新信息環境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以下是當今國內外高校以及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比較先進的實施辦法和創新方式,值得廣大高校圖書館決策層和信息素質教育從業者參考和借鑒。
2.1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
一般來說,從教育內容上可以把信息素質教育劃分為通識性信息素質教育和專業性信息素質教育。通識性信息素質教育是適用于任何學科與日常生活中一般性問題的信息查詢檢索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國高校的文獻檢索課、新生入館教育、定期不定期的專題講座等,都是以通識性信息素質教育為主。專業性信息素質教育,又稱為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是指高校的圖書館員與院系專業教師合作,將信息素質教育嵌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所進行的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融入專業教學環境的新型用戶信息素質培養模式。在國外,比較重視此類教育。比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2006年時學科館員與教師合作(嵌入)的課程就達到了179門[4]。我國目前也越來越重視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主要分為兩種嵌入模式:一種是圖書館員部分參與專業課程的教學,比如,在專業課的教學中留出少量學時,供館員介紹與該課程學科相關的各類文獻資源的分布和檢索技巧,簡稱為“部分參與式嵌人”;一種是圖書館員全程參與專業課程的教學,簡稱為“全程參與式嵌人”[5]。
傳統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針對性不強,泛泛傳授信息知識或技能不容易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不再游離于學生的信息需求之外,可以保證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針對性地解決科研或學習問題的過程中來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比較容易取得成效。因此,這種教育方式目前越來越盛行,是目前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
2.2自助式信息素質教育
自助式信息素質教育也是近年來越來越盛行的教育方式。由于高校課程改革,使本來就學時就不多的選修類文檢課更是步履維艱,內容與課時的矛盾更加突出;此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社交新媒體層出不窮,智能手機的普及打造的移動互聯網無處不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借助除教室之外的平臺(如圖書館網站、新媒體等)進行自助式的數字化信息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在此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從最初單個的圖書館網站在線教育發展到聯合式信息素質在線教育;從前幾年的利用博客、微博和QQ進行教育到近年來基于微信的信息素質教育,無不顯示出信息技術對信息素質教育的強大影響和作用。
基于新技術的自助式網絡數字化信息素質教育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適合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滿足了人們自我培訓和自我訓練的個性化教育要求,所以這是當今信息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
2.2.1圖書館網站在線信息素質教育
為了支持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擴大受眾的教育面,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一般都有對讀者進行圖書館利用、信息檢索課程和講座的相關課件、文字材料等內容,供讀者瀏覽或下載。但是只有很少的高校圖書館擁有集課程視頻、問答、測試等的網絡平臺教學系統(采用Blackboard或自行研制開發的系統)。如,江南大學圖書館基于校園網絡環境開發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集文本、圖片、動畫、音頻和視頻等為一體,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具有網絡授課、媒體播放、自助學習、在線測試、在線交流、教學信息和教學管理等功能,全面地提供網上教學與自助學習[6]。
西班牙大學圖書館注重把各種針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錄制成短小視頻(多數為2~5min,便于讀者利用智能終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來展示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比如怎樣辨別抄襲,如何檢索利用某類信息等等,在案例中灌輸信息道德和實用檢索技巧[7]。
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界探討的熱門話題,是通過聯合各成員館共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構建高校圖書館聯盟在線信息素質合作教育模式,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8]。
2.2.2基于新媒體的信息素質教育
近年來隨著微博、QQ和微信等虛擬社交媒體的興起,高校圖書館也極為重視采用此類新媒體為讀者服務。
繼前幾年興起利用博客、微博和QQ進行信息素質教育之后,近年來,隨著微信的異軍突起(據2015年11月的統計數據,微信的活躍用戶量已突破6.5億[9]),我國有不少一流高校已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利用微信可以群發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5個類別內容的特性,進行各類服務和信息素質教育。廈門大學己經將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全部重要內容嵌入本館微信公眾平臺上,為讀者打造了一站式的入館教育服務的移動門戶[10]。
召集新生進行面授講解和實地參觀,以及發放材料或在本館網站上提供PPT課件等方式,是目前各高校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新生入館教育方式。而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新生入館教育,是適應目前移動互聯網時代青年學生手機上網潮流的新舉措。在微信上及時推送相關的培訓內容和信息,不但極大提高了教育的時效性,而且能實現自助式、個性化的入館教育培訓,是對目前教育模式的補充和拓展。
2.2.3MOOC(慕課)形式的信息素質教育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中文又稱“慕課”)。2012年,國際三大慕課平臺Udacity、edX(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和Coursera(斯坦福大學)的建立,使慕課飛速發展,這一年被稱為國際慕課元年。而2013年是我國的慕課元年,在這一年,中國多所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先后與上述慕課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大力推動高等教育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之間的融合,致力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和共享;中國慕課網上學院成立,收錄了1500多門各大慕課平臺上的課程。2014年,我國相繼了一系列慕課平臺:“好大學在線”(上海交通大學)、UOOC(優客)聯盟(深圳大學)以及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愛課程網”等[11]。
慕課的出現讓普通人能夠共享國際一流的高等教育資源,任何人只要在MOOC網站注冊就可以享受名校師資的講授,免費接受最優質的高等教育,這種沒有任何門檻限制、人數限制、可以足不出戶即可自主接受最好課程教育的方式,極大地沖擊了我國現行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被認為是近年來對高等教育影響最大的技術之一。
慕課是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為了使虛擬教學盡可能貼近現實和便于當今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主要采用視頻(有課堂實景、實物演示、PPT、專題采訪、電子板演等多種形式),且每個視頻長度限定為8~12min,提供豐富的資源鏈接,并利用多種網絡社交媒體進行生生和師生的互動。
據統計,截至2014年4月,國內外共有6個國家的26所大學或機構開設了36門信息素養MOOC課程,其中美國開設了24門信息素養教育課,英國開設了6門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羅昭峰和武漢大學的黃如花,分別開設了《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和《信息檢索》的MOOC課程[12]。
2.3模塊化信息素質教育
模塊化設計是指按照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把復雜、相互交叉的課程結構分成若干個基本課程或教程模塊,以課時或章節為單位,建成模塊庫。通過模塊的優化組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和目標的要求。信息素質教育采用模塊化組織,可以擴大內容覆蓋面,深化和細化教育內容。
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模塊化組織形式,發揮各自的優勢,避免了重復勞動,以團隊形式完成了大量的課程和講座,以及各種學科信息素質教育內容模塊的共建共享,提高了教育水平,擴大了受教育面,更新、拓展和深化了信息素質教育內容,成效十分顯著。
在如今信息繁雜的環境下,對信息的評價和選擇能力是信息素質教育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國外圖書館比較重視信息評價模塊的建設。比如,美國許多大學圖書館注意收集整理有關書目資源、網絡資源、網站等信息的各種評價方法,對各類信息做出詳細的說明,進行普及教育。而我國圖書館這方面比較薄弱,應該加強信息評價模塊的建設力度,提高讀者對紛繁蕪雜信息的分辨、判斷和選擇能力,自覺抵制低俗、虛假和垃圾信息的不良影響,充分利用優質信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上述信息素質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為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為高校的決策者和從業人員應積極加以參考和借鑒,探尋適合本校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更好地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打造適應信息化社會、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建設者,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波.全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2):89-90.
[2]何奎.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教育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2.
[3]董莉.基于信息素質教育的文獻檢索課教學策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1):134-136.
[4]于靜,趙敏.美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與案例分析[J].圖書館建設,2015(1):94-96,100.
[5]胡芳,彭艷.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嵌入式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1(12):79-82.
[6]張勤.基于讀者行為的高校讀者信息素質教育——以西班牙的大學圖書館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136-138.
[7]孫波,王慶華.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蘭臺世界,2015(32):107-108.
[8]終于超越QQ微信用戶量破6.5億[EB/OL].[2016-03-29].http://news.yesky.com/403/98621903.shtml
[9]趙丹.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圖書館入館教育調查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23):65-69.
[10]吳茵茵.信息素養教育的慕課化建設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15(3):99-102.
[11]張曉彤,趙國忠.MOOC模式與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創新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5(7):133-136,147.
[12]趙飛,艾春艷,劉素清.高校學科信息素質教育的模塊化組織[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