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7:23: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分析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膳食模式;統計分析;心血管疾病
0 前言
膳食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存在密切相關性。迄今為止,針對一種或幾種營養素,或某種食物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已經開展大量研究。然而,人們吃的不是獨立的營養素,而是含有多種營養素的多種食物,營養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針對單一營養素或食物的分析可能存在概念及方法上的局限[1]。
膳食模式分析是將所有食物、營養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更接近真實的攝入情況,因此也更有利于對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進行評價。
膳食模式不能直接測量,因此,研究人員必須使用相應的統計學方法對收集到的飲食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對人群膳食模式予以劃分。膳食模式研究方法不斷發展,目前,常用方法有三類:先驗法、后驗法,以及二者的綜合運用。
1)先驗法
先驗法是以現有的膳食指南或其他科學飲食建議為基礎,通過將個體的飲食與之比較進行評分,主要包括膳食指數法。常見有:美國農業部門提出的與食物指南金字塔和膳食指南相配套的健康飲食指數(Healthy Eating Index, HEI)[2],Patterson R.E.等以膳食推薦量為基礎建立的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 DQI)[3],之后逐步修訂發展的修訂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DQI-R)[4]、國際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International, DQI-I)、中國膳食質量指數(INFH-UNC-CH DQI),何宇納等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中各類食物推薦量為依據建立的中國膳食平衡指數(Diet Baiance Index, DBI)[5],亞太地區食物與營養網絡專家委員會提出的理想膳食模式評分法(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DDP)[6]。
2)后驗法
后驗法是以膳食調查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方法確定膳食模式種類,包括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潛類別分析等。
因子分析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利用食物頻率問卷、膳食日記等調查資料提煉出潛在的維度,即因子/膳食模式。然后計算每一因子/膳食模式的得分,進而利用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研究膳食模式與營養相關性疾病的關系。
聚類分析也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與因子分析不同,聚類分析從食物使用頻率、供能比、食物攝入量等角度將被調查者分為不同的亞組(類),之后再對不同亞組的特征進行分析。
潛在類別分析是以模型為基礎的聚類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潛在類別解釋食物攝入變量之間的復雜關聯。
3)先驗法和后驗法的綜合運用
綜合運用先驗法和后驗法,主要包括降秩回歸法和偏最小二乘回歸法,既利用了先驗信息,又基于當前的研究,綜合了先驗法和后驗法的優點。
降秩回歸是分析膳食模式的一種新方法,類似于因子分析。這種方法是通過建立食物攝入變量的線性函數解釋反應變量(如營養素、生物標志物等)的變異,用降秩回歸分析法得到的膳食模式可以更好地闡述疾病病因中膳食的重要性[7]。
偏最小二乘回歸法是介于主成分分析和降秩回歸之間的一個折中方法,通過建立有預測能力的回歸模型解釋營養素或生物標志物的變異。
1 膳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膳食模式分析。Jean M Kerver等人對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西方膳食、美國健康膳食、加州型等膳食模式,發現以紅肉及肉制品、高脂奶制品、雞蛋等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與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等心血管疾病生物標志物濃度成正相關,而與葉酸濃度成負相關,說明西方膳食模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哈佛大學的Frank B.Hu等人[8]對44875名男性進行了為期8年的隊列研究“醫務人員隨訪研究”,得到兩種主要膳食模式:精明膳食模式(以大量的蔬菜水果、豆類、全谷類、魚類、家禽類為主)和西方膳食模式(以大量的紅肉及肉制品、精細谷物、糖果和糕點、油炸薯片、高脂奶類為主)。精明膳食模式得分與冠心病發病率的五分位相對危險度由高到低分別為1.0、0.87、0.79、0.75、0.70;而西方膳食模式得分與冠心病發病率的五分位相對危險度由低到高分別為:1.0、1.21、1.36、1.40、1.64。
美國國立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大型多中心試驗DASH試驗是近年來領域內非常著名的研究[9]。受試者分別使用典型美國飲食、典型美國飲食但增加水果和蔬菜份量、DASH飲食。在每日總熱量相同的情況下,典型美國飲食富含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缺少水果和蔬菜。DASH飲食組則強調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比例,而減少肉類、飽和脂肪和含糖飲料攝入。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第二組和DASH飲食組都成功地降低了受試者的血壓,且DASH飲食在功效上更勝一籌。
中國人群膳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并不多。現有的膳食模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對中國人群膳食結構進行分析,評價總體膳食質量,或對不同時期、不同種族、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人群的膳食質量進行比較。如何宇納等[10]應用DBI綜合評價中國18~59歲成年人的膳食質量。結果表明:中國居民的膳食狀況以攝入不足為主,同時也存在攝入過量的問題。城鄉間人群的膳食質量存在一定的差異,農村居民攝入不足和攝入過量的程度都大于城市。Stookey J.D.等[11]應用中國DQI對1991年中國健康營養調查中的7450名成年人進行膳食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樣本人群膳食質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鈉的攝入量高,鈣、蔬菜和水果攝入量低,食物多樣性差;且中國DQI總分與食物及營養素攝入、城鄉、收入及體重狀況均具有相關性。另外,有研究者應用因子分析得出3種膳食模式,并與4種慢性?。[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幕疾★L險進行相關性分析,結論是慢性病患者更有可能食用蔬菜類為主的膳食,而不是水果類或肉類為主的膳食[12]。也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煉出肥胖與高血壓患者的主要食物種類[13],但并沒有對膳食與肥胖或高血壓患病風險的相關性作進一步的研究。
2 結語
膳食是一種復雜的暴露變量,需要從不同角度考察膳食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膳食評價方法從最初的營養素、食物組單一指標,到營養素和食物組的簡單組合,再到綜合考慮膳食攝入的充足、適量、多樣性以及平衡,已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群和個體的膳食質量及存在的問題,進而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聯系。
目前,中國在膳食模式方面的研究數量有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膳食模式相關性方面的探索也為數不多。因此,研究者應廣泛借鑒國外經驗,創建并發展適合中國人群的膳食模式研究方法,并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膳食模式相關性方面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Hu FB. Dietary pattern analysis: a new direction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J]. 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1):3-9.
[2]Kennedy ET, Ohls J, Carlson S, Fleming K.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 Design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5;95(10):1103-1108.
[3]Patterson RE, Haines PS, Popkin BM. Diet Quality Index-Capt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4;94(1):57-64.
[4]Haines PS, Siega-Riz AM, Popkin BM. The 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9;99(6):697-704.
[5]何宇納, 翟鳳英, 葛可佑. 建立中國膳食平衡指數[J].衛生研究,2005;34(2):208-211.
[6]李丹. 理想膳食模式(Ddp):介紹一種評價膳食[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1992;19(5):282-285.
[7]Tucker KL, Dietary patterns, approaches,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2010,35(2):211-218.
[8]Hu FB, Rimm EB, Stampfer MJ, Ascherio A, Spiegelman D, Willett WC. Prospective study of major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2(4):912-921.
[9]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6(16):1117-1124.
[10]何宇納, 翟鳳英, 葛可佑.應用中國膳食平衡指數評價中國18~59歲人群的膳食質量[J].衛生研究, 2005;34(4):442-444.
[11]Stookey JD, Wang Y, Ge K, Lin H, Popkin BM. Measuring diet quality in China: the INFH-UNC-CH Diet Quality Index[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54(11):811-821.
【關鍵詞】肛墊保護;懸吊縫合;環狀混合痔
痣是肛腸外科的常見疾病,與不良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有關[1]?;拣氲幕颊咴絹碓蕉?,多以混合痔為主,且具有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往的手術雖能起到緩解作用,但術中不能保護肛墊與重建肛管,不利于患者的恢復[2]。懸吊縫合治療環狀混合痔時能很好地保護肛墊,有利于提高患者術后的恢復速度以及術后的生活質量。現為研究探討懸吊縫合治療環狀混合痔的臨床治療效果,對來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符合條件的環狀混合痔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研究結果具有顯著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整理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環狀混合痔患者100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25歲-69歲,平均年齡(45.45±0.37)歲。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患者,對照組50例患者。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病情、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排除標準
(1)患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2)接受過其他治療者;(3)不同意、不配合實驗者;(4)年齡大于70歲者。
1.3手術方法
1.3.1對照組手術方法:采用常規臨床痣切除術縫合方法。于手術部位依據患者情況切3或4個放射狀切口,至少保留3條粘膜橋和肛管皮橋。在外置部位做棱形切口,并進行剝離。對內痔先進行結扎并切除痣組織。使用齒狀縫合法分離痣核下端,對頂端進行結扎。
1.3.2觀察組手術方法:采用保護肛墊的懸吊縫合治療法。在手術部位做放射狀切口,剝離痣組織的時候注意不要損傷肛墊以及上皮。使用微喬線結扎痣蒂部,將此縫合線沿一側粘膜創緣鎖邊至齒線部后轉向對側,鎖邊后回到痣蒂部。另用一條微喬線固定痣蒂部,將齒線下方的鋼管上皮縫合。若患者患多處痣,在相鄰兩痣中間注入消痔液。
1.4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疼痛情況以及一周排便情況進行對比。
1.5統計學檢驗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表明本次實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為(10.2±2.6)d,對照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為(15.2±2.5)d,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T=9.80,P<0.01)。具體數據請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情況對比
組別
患者總人數(例)
切口愈合時間(d)
觀察組
50
10.2±2.6
對照組
50
15.2±2.5
T值
--
9.80
P值
--
2.2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
觀察組患者嚴重疼痛率為20%,對照組患者嚴重疼痛率為40%。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明顯清于對照組患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X2=9.52,P<0.01)。具體數據請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組別
患者總人數(例)
嚴重疼痛患者數(例)
不嚴重或不疼痛患者數(例)
嚴重疼痛率(%)
觀察組
50
10
40
20
對照組
50
20
30
40
X2值
--
--
--
9.52
P值
--
--
--
2.3兩組患者一周排便情況
觀察組患者排便通暢率為80.0%,對照組患者排便通暢率為50.0%。觀察組排便通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X2=19.78,P<0.01)。具體數據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一周排便情況對比
組別
患者總人數(例)
排便通暢人數(例)
排便困難人數(例)
通暢率(%)
觀察組
50
40
10
80.0
對照組
50
25
25
50.0
X2
--
--
--
19.78
P值
--
--
--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生活習慣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體能勞動越來越少,腦力勞動越來越多,發生不健康飲食以及久坐的概率越來越大。經統計調查發現,患痔瘡的患者數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有年輕化的趨勢。痔瘡常常伴隨著便秘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的發生,給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巨大困擾。痔分為三種:擴張靜脈位于齒狀線之上的痔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的痣為外痔,兩種痣同時存在的為混合痔,臨床上以混合痔多見。
癥狀較輕的痣的治療手段一般為保守治療,對于較為嚴重的痣臨床上常采取環切術、外剝內扎術等手術方式。但以往的手術方式不能良好的保護肛墊與肛管的重建,為患者的日后生活帶來影響。懸吊縫合法能減少對肛墊的損傷,保護力肛管的原始結構,利于肛管功能的維護,加快恢復速度,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并有利于維護肛管正常的排便功能。
為研究探討懸吊縫合法在臨床上的治療優勢,特進行此次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懸吊縫合法治療的患者較常規臨床手術及縫合方法的患者,切口恢復速度更快、疼痛程度更輕、排便更順暢。
綜上所述,保護肛墊懸吊縫合治療法能有效治療環狀混合痔,減少術后切口愈合時間,降低疼痛的程度,改善排便情況。這種方法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統計學介紹
統計學是認識現象規律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揭示現象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具有普適性。對于高校學科體系來說,統計學已經從經濟學和數學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級學科,足以表明統計學在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中的巨大作用。隨著數據時代到來,統計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越來越廣地應用到生物、醫藥、物理、水利、工程技術、人文社科等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向多樣性發展,以期培養出能為社會所用的人才。
高校統計一般分為數理統計和經濟統計兩個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學院和經管學院分別設置統計學專業,比如: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的統計學專業學生獲得的是經濟學學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應用統計專業學生獲得的是理學學位。雖然分為不同學院,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卻有很大部分重疊。本文著重討論經濟統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2 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統計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統計學、經濟素養,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能熟練運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開發、應用與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貿易等領域從事統計分析工作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3 課程設置
高校統計學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理論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代歷史、大學英語等通識課程,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西方經濟學等學科基礎必修課程,財務管理、國際金融等基礎選修課程,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抽樣調查、時間序列分析等專業必修課程,博弈論、非參數統計、數據挖掘、市場調研等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包括實習、學術活動和課程設計等。其中理論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80%左右,實踐教學課程占總學分的20%左右。理論課程中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學期;大二到大三主修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專業課程大部分是理論課和實驗課相結合,理論課主要講授模型方法論,通過設計實驗課,學習統計分析軟件,并實現模型案例實證分析;大四理論課程基本結束,主修教學實習和課程設計。
高等學校核心課程體系尚屬完善,大多數課程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計劃中未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或者實踐教學課時偏少。實踐教學是以實踐性知識為課程內容,以生成實踐性知識為目標的課程。以實踐過程和實踐性知識的掌握為課程結構展開的起點,讓學生在一定程度實踐的基礎上建構所需的理論知識,以教學實踐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所需要的理論知識也圍繞實踐過程來選擇、組織和學習,以實踐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并通過實踐報告、實踐表現等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實踐課縮短了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時空上的滯后,比如市場調查分析,通過學生親手設計調查問卷、選取合適的抽樣方法展開問卷調查、后期問卷數據匯總分析,最終生成調查分析報告,在實踐課程中加深統計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因此,應適當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例。課程設置上,專業選修課程安排相對獨立,忽視了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習,可適當增加交叉學科基礎知識的課程設置。
4 理論教學分析
教學方式上,大部分教師采取傳統的課堂面對面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統計專業教學模式?;ヂ摼W時代,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由于網絡課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學教育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微課、慕課等互聯網教學模式,通過科學的設計將課程重點知識碎片化、網絡化,便于更多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鮮有統計學的慕課、微課等網絡課程教學。教學手段上都是以理論講解為主,專業知識枯燥無味,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探討式、研究式、報告式等多樣化教學研討形式。
課程設計是教師形成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統計學這門應用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熟悉和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及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夠結合實際問題,應用最合適的統計方法,借助統計軟件,完成對問題的研究分析,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尤為重要。課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習能力,課程本身所承載的信息技能。課程設計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學以致用、觸類旁通,作為理論知識到實際應用的橋梁工程,合理規范的課程設計起到將抽象理論具化到應用的紐帶作用。
教學內容上,統計軟件應用教學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傳統老舊的軟件,以致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或者課程設計都是對照陳舊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個簡單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歸模型,而SAS、R語言、Python等功能強大兼具實用性的潮流軟件學習課程欠缺。使用的教材著重對統計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變量選取、文本分析、隨機森林等實用性強的模型講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課程大部分以閉卷、開卷形式考核,造成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病,靈活跳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試考查不到而對于統計分析人員至關重要的能力。課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慮加入分組開展調研、總結報告等開放式考核形式,變革考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考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統計思想。
5 實踐教學分析
大學生實踐學習分為實習和參加學術科研活動兩方面。大學生實習課程一方面從傳統意義上提高實踐技能,另一方面轉變為尋找就業的試水,本科生實習已經從過去的專業實踐直接指向就業,學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對所學專業有客觀實際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書本上教條案例,有助于學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發展的興趣點。對于應用性較強的統計專業,實習課程的開展、實習基地的選擇、實習任務與時間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實習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中了解部門統計、不同行業工作的內容和特點,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高校學生實習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院系組織,建立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定期輸送學生到實習崗位實踐學習。大學中實習基地掛牌很多,但是限于學生和企業之間關于交通、住宿、實習時間等問題難以協調,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實習基地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實習機會較少。有待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友好長期的合作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機會。另一種是學生自主尋找興趣相關的實習機會,這一類實習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成本,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問題也難以得到保障。校方應做好留底審核實習協議資料等工作,實時掌握校外實習的學生動向,確保實習的合法合規。
高校大學生參加實踐競賽等科研活動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本科生參加實踐競賽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了解學科前沿動態,了解國家產業政策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提高創新實踐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彌補了教師科研人員不足的問題。構建基于實踐競賽等科研活動的教學體系,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升自主學習熱情、培養科研興趣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科研競賽方面,學校會給參加科研競賽的學生學分獎勵,提升學生在學術競賽和科研活動上的積極性。目前各種國家級、省級科研競賽有大創項目、挑戰杯、數學建模競賽、統計建模競賽、數據挖掘競賽、SAS數據分析大賽、市場調查大賽等。學生初期報名熱情高漲,但常常由于指導教師欠缺、教學軟件資源不足等原因,培訓指導不能滿足學生參加競賽的知識需求,學生大部分是靠自學獲取相關知識,競賽結果不盡如人意。實踐競賽項目報名、培訓、參賽等組織過程起著重要輔助作用,實踐類競賽項目的組織迫在眉睫。
6 總結
統計學的產生發展來源于實踐,依賴于應用,并在應用過程中發展壯大,統計學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斷滿足社會應用的需要。我國設有統計學及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也在明顯增多。近些年來,隨著信息產業發展,大數據環境對統計學專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變革性影響,統計基礎的數據分析人才將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針對當前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統計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一事實,培養統計人才需要對高校統計學教學進行改革。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越來越大,統計工具越來越多地滲入其他學科的研究,信息處理技術愈加復雜。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深深影響著統計學的發展。如何改革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能否利用傳統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對海量數據做出快速、精準的處理?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統計分析師或數據分析師?如何實現統計學基礎方法論和數據挖掘的深度結合?如何將大數據處理技術融入相關統計學課程教學,探索統計工具和不同學科的融合,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以促進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的發展?這些都是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高校應從課程設計的開展及考核方式、實踐性質類課程選擇、實習課程調研、實踐競賽組織等方面改革完善統計學專業培養模式,做到與時俱進,合理設置專業課結構,平衡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拓寬實習面,完善競賽組織工作,培養出創新型統計人才。
【關鍵詞】 身體質量指數;年齡;高血壓;預防
最近研究表明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積極開展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科學地制定干預措施是預防高血壓的有效方法。高血壓的初級預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預,是高血壓預防和控制的關鍵措施〔2〕。本文旨在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年齡與高血壓的關系,為高血壓的預防提供科學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9年8月20日至2010年4月13到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員,共330例,年齡25~92歲。分為男、女兩組,男228例,女102例。根據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收縮壓(SBP) ≥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 ≥90 mmHg確診高血壓。其中男性SBP≥140 mmHg者90例,占該組的39.47%;83例DBP≥90 mmHg,占該組人數的36.40%。女性患者中36例SBP≥140 mmHg,占該組的35.29%;19例DBP≥90 mmHg,占該組人數的18.63%。
1.2 研究方法 利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比較BMI和年齡、血壓的密切程度。BMI=體重(kg)/身高2(m2),將研究對象按22.99 kg/m2三個水平分為勻稱、肥胖、瘦三種類型〔3,4〕;并根據這三種類型分組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再按照青、中和老年的標準分組,并進行相應的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兩變量間的相關性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三組及以上樣本均數之間采用方差分析,兩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相關性分析 年齡與女性SBP之間不具有相關性(r=0.058,P=0.563),與女性DBP之間也不具有相關性(r=0.195,P= 0.050)。年齡與男性SBP之間不具有相關性(r=0.158,P=0.015),與男性DBP之間也不具有相關性(r=0.142,P=0.029)。
BMI與血壓的相關性為:BMI與女性SBP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r=0.458,P=0.001),與女性DBP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r=0.457,P=0.001)。BMI與男性SBP之間具有相關性(r=0.381,P=0.000 5),與DBP之間具有相關性(r=0.267,P=0.000 5)。
2.2 按BMI與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2.2.1 按BMI分組的統計學分析結果 男性體檢者瘦型3例(1.76%),勻稱型42例(17.98%),肥胖型183例(80.26%)。本試驗只考慮勻稱型和肥胖型兩組,以此兩組進行成組T檢驗。結果SBP在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1),DBP在兩組之間也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2),說明男性不同BMI患者之間血壓不同。
女性體檢者瘦型8例(7.84%),勻稱型55例(54.92%),肥胖型39例(38.24%)。SBP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示:F=11.50,P=0.001(見表1)。LSD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瘦型與勻稱型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546)。瘦型與肥胖型比較,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3),勻稱型與肥胖型比較,兩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01)。表1 女性SBP與DBP按BMI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2.2.2 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分析 根據最新的WHO年齡劃分標準,44歲以下為青年;45~59歲為中年;60歲及以上為老年,將男性和女性各分為三組。
男性青年組106例(46.49%),中年組97例(42.54%),老年組25例(10.96%)。SBP的單因素方差結果見表2。LSD多重比較結果示:青年組與中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22)。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3)。中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157)。表2 男性SBP與DBP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SBP的單因素方差結果見表3。LSD多重比較結果示:青年組與中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751)。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273)。中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371)。表3 女性SBP與DBP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3 討 論
高血壓在我國目前慢性病的患病率中位居首位〔5〕。因此了解高血壓的患病情況和相關危險因素,為開展一級預防與干預提供依據。本實驗通過對BMI和年齡與血壓相關性分析發現:BMI與血壓密切相關,而年齡與血壓則不具有相關性。BMI與血壓密切相關與大多數的作者觀點一致,而年齡與血壓不相關〔6〕的這一結果與有些作者的結論有差別。國內劉春梅和宋玉梅研究認為年齡與血壓密切相關,這可能與檢驗的方法不一樣有關,劉春梅和宋玉梅〔5,6〕沒有對年齡分組,而本實驗則根據性別將年齡分為兩組,因此得出的結果不同。
按照BMI的不同,將受試對象分為瘦型、勻稱型和肥胖型三種,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女性SBP瘦型與勻稱型無統計學差異,肥胖型與勻稱型和瘦型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女性DBP的結果同上。男性研究對象中瘦型人數較少,因此只考慮了勻稱型和肥胖型兩種。結果為勻稱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同樣勻稱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因此,這一結果說明不同的BMI之間血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并且隨著BMI增加而增加,這一結論與大多數作者的觀點相一致〔7,8〕。
按年齡分組的結果中,除男性青年與老年組的SBP有差別外,其余的各組之間均無統計學差異。這與以往的有些作者觀點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有:①劃分的標準不同,很多作者都是以30歲、40歲和50歲的標準劃分,而本實驗則以國際公認的44歲和60歲兩個標準來劃分。②高血壓發病的低齡化。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的人數在青年人群中明顯增多,由此造成的高血壓在青年中的發病率逐年增加〔9~12〕,不同年齡之間的血壓差異明顯縮小,使得年齡與血壓的關系逐漸弱化。肥胖在帶來高血壓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相關的疾病,因此肥胖也成為世界性問題〔13〕。
本研究提示預防高血壓應從青年以前做起,而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防治高血壓是中、老年的事情。不同年齡間血壓差異不明顯,而不同BMI之間的血壓差異較大,說明體重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年以前合理地控制體重將是高血壓一級預防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9.
2 吳家兵.高血壓的流行及其初級預防綜述〔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6;12(1):404.
3 郭紅衛.醫學營養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5.
4 蔡美琴.醫學營養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20.
5 劉春梅.北京交通大學高血壓患病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職工與健康,2010;26(4):3679.
6 宋玉梅.血壓異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3;6(1):413.
7 Michael A.Kortt1Philip M.Clarkeestimating utility values for health st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inpiduals using the SF36〔J〕.Quality Life Res,2005;14:217785.
8 O'Brien PE,Dixon JE.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of obesity〔J〕.Am J Surg 2002;184(6B):4585.
9 Robinson RF,Batisky DL,Hayes JR,et al.Body mass index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ediatric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4;19:137984.
10 Norwood VF.Hypertension〔J〕.Pediatr Rev,2005;23:197208.
11 Varda NM,Gregoric A.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5;20:499506.
[關鍵詞] 微量元素; 血紅蛋白; 貧血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5-31-02
兒童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身體健康,與生長發育、智力水平、免疫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1]。為了解我區0~6歲兒童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水平,我院于2009年1~ 9月對本區10余所幼兒園2144例0~6歲兒童體檢采取整群抽樣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共對本區10余所幼兒園0~6歲兒童,采取整群抽樣,抽取兒童2144例,其中男1085例,女1059例,0~歲248例,1~歲305例,2~歲337例,3~歲398例,4~歲438歲,5~歲418例。
1.2 方法
采用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環境所提供標準品進行質控,由專人檢測。按常規操作采集兒童左手無名指末梢血40μL,放入特定的全血稀釋液內,采用五通道法一次進樣上BH5100智能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譜儀測定血中鈣、鎂、鋅、鐵、銅5種微量元素含量。采用日本光電M-KX21全自動血球計數儀測得血紅蛋白含量。根據5種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標準值,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全血中5種微量元素和血紅蛋白的含量進行統計學檢驗及分析。
1.3 診斷標準[2]
鈣、鎂、鋅、鐵、銅5種微量元素的正常參考值為:鈣(1.25~2.00)mmol/L、鎂(1.03~4.11)mmol/L、鋅(91.80~459.00)μmol/L、鐵(4.48~5.37)mmol/L、銅(9.42~47.1)μmol/L。依據WHO標準:血紅蛋白低于110g/L者診斷為貧血。輕度(90~l0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按資料性質分別進行正態性檢驗、方差分析、t檢驗及q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2.1 2144例不同年齡兒童全血中5種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檢測結果分析
表1結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齡兒童全血中5種微量元素中Ca、Mg、Cu的含量及血紅蛋白的含量,經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性(P>0.05);而不同年齡兒童全血中的Zn、Fe的含量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2 不同年齡兒童貧血的發生情況比較分析
表2結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齡兒童貧血的發生情況,經統計學分析,有明顯差異性(P
2.3 不同性別兒童貧血的發生情況比較分析
表3結果表明,2144例不同年齡兒童,男1085例,238例貧血,貧血率為21.93%;女1059例,211例貧血,貧血率為19.92%;不同性別的兒童貧血發生情況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微量元素的含量是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本組資料中,不同年齡兒童全血中的Ca、Mg、Cu的含量均接近正常水平,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性;而Zn、Fe的含量,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
血紅蛋白的含量直接預示著貧血的發生情況,尤其是兒童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常常容易導致兒童的貧血[4]。本組資料中,各年齡段之間的兒童貧血發生率,有顯著差異性(P0.05)??赡芘c家長的護理、喂養不當有關,由于嬰幼兒生長發育旺盛,每日需要從食物中補充吸收大量的鐵,如果血鐵含量不足也會直接影響到血紅蛋白的合成,引起小細胞性貧血[5]。因此,對于因消化代謝功能紊亂而導致貧血的嬰幼兒,應當適宜地補充電解質,并口服硫酸亞鐵溶液或枸櫞酸鐵等鐵鹽,進而緩解貧血的情況,雖然目前不同性別兒童之間的貧血情況仍存在差異,但貧血的發生率與前幾年比較已有所降低。可見,近年來的貧血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學校、家庭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降低貧血的發生率,一方面有必要加強營養性貧血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要督促家長對兒童進行合理膳食結構的培養,加強鍛煉,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南家蓮. 淺談微營養缺乏及預防[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04,(6):23.
[2] 秦雪梅,雷小林. 526例兒童指血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分析[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6,(4):24-26.
[3] 申家輝,宋士軍. 鐵缺乏癥早期與微量元素關系[J]. 臨床兒科雜志,2006,24(8):673.
[4] 孟智慧,劉彥平. 保定地區8000例學齡前兒童全血中6種微量元素水平調查及相互關系分析[J]. 河北醫藥,2006,(2):141-142.
[5] 訾慧芬,李佩鉑,馬永彥,等. 鋅、鐵缺乏對嬰、幼兒智力及行為發育的影響[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06,2(5):285-286.
【關鍵字】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85―02
分娩時由于子宮平滑肌收縮等原因,會導致產婦劇烈陣痛,這種劇痛往往會給產婦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痛苦。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女性要求無痛分娩。硬膜外麻醉是臨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通過物阻斷脊神經根來達到鎮痛效果,臨床應用廣泛[1]。將這種麻醉手段用于產婦的無痛分娩治療有一定的臨床功效[2]。我院積極開展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術,并深刻探討該法在分娩鎮痛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 月間收治的46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以是否愿意采用硬膜外麻醉分娩作為條件,甄選出25例作為實驗組,采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其余21例拒絕采用該方法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產婦年齡在23~31之間,平均年齡26±2.6歲,初次生產者18人,7人有生產史;對照組中產婦年齡在24~30歲之間,平均年齡25±3.1歲,初次生產者16人,5人有生產史。對兩組產婦間年齡,是否有生產史以及其他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產婦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方法
所有患者均選擇采用自然生產,同時同意參與本實驗研究。觀察組產婦使用硬膜外麻醉鎮痛,在子宮口2~3cm時進行麻醉。選擇L2-3或者L3-4間隙給藥,先注入試驗計量(1.5%-2%的利多卡因3ml),等待5~10min,期間若無腰麻現象則給予芬太尼和布比卡因。麻醉時注意導管方向,應導管向下以便藥物向腰骶段擴散。對照組產婦不給于麻醉鎮痛。產婦分娩期間,陪同護士記錄好患者的一般狀況和各產程時間,并且記錄產婦疼痛等級,最后將匯總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評價標準
疼痛等級劃分按照WHO推薦的疼痛分級方法[3]:0級:無疼痛;Ⅰ級:輕微疼痛,能忍受;Ⅱ級:中度持續性疼痛,不能忍受,產婦不能很好合作;Ⅲ級;重度疼痛,不可忍受,需給予鎮痛藥,產婦不能合作,血壓等生理機能受影像。以0級和Ⅰ級為鎮痛有效;Ⅱ級和Ⅲ級為鎮痛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用Χ?檢驗檢測鎮痛有效率,用t檢驗檢測各產程持續時間,P
2 結果
對照組產婦活躍期用時189±65min,觀察組產婦活躍期用時121±59min,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照組產婦鎮痛有效12例,無效9例,鎮痛有效率為57.14%;觀察組產婦鎮痛有效24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6.00%。兩組產婦有效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分娩時產生的劇烈疼痛往往導致產婦出現焦慮、恐懼和痛苦等不良情緒,并且有可能引發產婦出現酸堿平衡失調、胎兒窘迫等不良后果[4]。硬膜外麻醉是指將局麻藥注射到硬脊膜外間隙,阻滯脊神經的傳導,導致其支配區域的功能消失的方法。由于硬膜外阻滯麻醉安全有效,已被公認為當前用于無痛分娩的最佳方法[5]。因此本實驗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來減輕產婦分娩時陣痛。
從實驗結果可知:①:對照組產婦活躍期用時189±65min,觀察組產婦活躍期用時121±59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數據說明,采用硬膜外麻醉可以減短產婦生產時活躍期的持續時間,而對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無明顯影響。②對照組中有效鎮痛效率為57.14%;觀察組中鎮痛有效率為96.0%。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和國內外一些學者的成果相互印證,但也有學者認為此法也能縮短第二和第三產程的持續時間,與本實驗的結果有些出入。我認為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①產婦之間個體差異導致;②使用藥物不同或不同廠家生產的同種藥物規格、質量之間存在差異;③不同地區之間醫療水平不同,麻醉師操作水平有高有低,也可能是造成此結果的原因。
綜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對于分娩鎮痛有顯著療效,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文秀. 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198例臨床觀察[J]. 航空航天醫藥, 2010, 21(8): 1414-1415.
[2] 吳述軒, 葉剛, 蔣健梅. 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鎮痛效果的臨床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 11(12): 967-968.
[3] 劉俊杰, 趙俊. 現代麻醉學[M]. 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800.
1.1一般資料。從2000年6月起我科對110例需長期進行化療的惡性腫瘤病人行PICC置管,男62例,女48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35.6歲。其中乳腺癌15例,肺癌24例,淋巴癌35例,白血病36例。
1.2材料。PICC導管采用美國BECTONDICKINS_ON公司生產的INTRPNASCULORCATHETER型號4Fr長度60cm,膠貼采用3M透明貼。理療墊采用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生產的天磁軟體熱。
1.3方法。(1)實驗組方法。①PICC置管后將外留導管拉至水平與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用3M透明貼固定;②PICC置管時,讓病人上身取直立,手臂外展成90°,頭偏向穿刺肩部,同時用10~20ml鹽水緩慢注液;③PICC置管后用理療墊熱敷上臂,4次/d,20~30min/次,同時囑咐病人抬高肢體。(2)對照組方法。①將外留導管以“S”型固定;②置管時,病人平臥,手臂外展成90°,頭偏向穿刺側肩部[2];③常規濕熱敷。
1.4資料分析方法。(1)通過統計學分析脫管及進管發生例數來反映2種固定方式的差異;(2)通過統計學分析進入頸靜脈的例數來反映2種置管方法的差異;(3)通過統計學分析出現上臂紅、腫、痛的例數來反映2種熱敷方式的差異。
2結果
2.12組脫管及進管發生情況。實驗組50例次,脫管及進管發生率為8%(4例次),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0%(30/50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15.06,P<0.02,表明應用水平拉直與上臂垂直方式固定與“S”型固定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22組置管進入頸靜脈情況。實驗組進入頸靜脈的發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4/25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4.35,P<0.02,表明應采用依靠重力配合加壓靜注的置管方式與常規置管方式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32組出現上臂腫脹、靜脈炎的情況[3]。實驗組出現上臂腫脹、靜脈炎的發生率為4%(2/50例次),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10/50例次),經統計學處理,χ2=3.02,P<0.02,表明應用理療墊熱敷與用濕熱敷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PICC導管脫管及進管一直是導管護理的難點,由于聚酯纖維套一般需3~4周才能被結締組織包裹固定。所以,我們一方面在選擇穿刺部位上下功夫,盡量避開肘窩,另一方面改良了導管的固定方式,因為隨著手臂的屈伸,肌肉帶動導管在穿刺點內、外來回進出,不但容易對穿刺點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還對血管產生機械性損傷,引起靜脈炎。而將導管拉至水平與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導管進出的阻力,同時減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牽拉的影響,大大降低了導管脫管及進管的可能性。
3.2PICC插管成功的關鍵在于置管是否能到達預期的位置。依據解剖學位置,盡量避免在頭靜脈穿刺[4]。應首選貴要靜脈,送管時動作輕柔,勻速緩慢,常規的送管方法仍可使導管進入頸靜脈。而使病人上身直立,當導管達到肩部時,依靠導管自身重力,配合加壓靜脈注液,導管則向下進入鎖骨下靜脈,繼而入上腔靜脈。
3.3PICC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減慢及導管在血管內造成異物刺激,加之病人緊張致使血管收縮痙攣,造成上肢腫脹、疼痛、靜脈炎[5],影響了治療。以往采用濕熱敷[6],易引起穿刺點感染,且操作不方便,病人不愿接受。用理療墊熱敷,由于其溫度適宜,熱量易于被人體吸收,可發射出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線,使熱量穿透力增強,舒適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療效顯著。
【關鍵詞】產后尿潴留;尿潴留;人性化護理;綜合護理干預
尿潴留是女性產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指產婦在產后8小時內仍不能自行排尿者,一般多見于初產婦[1]。其一旦發生,嚴重影響產后的子宮收縮,可導致陰道出血量增加,并增加了女性發生泌尿系感染的幾率[2]。臨床預防產后尿潴留的方法較多,但多屬于被動方法。我院在臨床護理干預中,采用人性化護理服務,以預防產后尿潴留,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排除:有心肌疾病、肝腎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產婦。將120例產婦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I組產婦60例,年齡在2334歲之間,平均(28.97±2.19)歲。孕周在3741周之間,平均(39.75±1.27)周。其中初產婦47例,經產婦13例;產婦均為單胎頭位;自然陰道分娩28例,剖宮產22例。II組產婦60例,年齡在2235歲之間,平均(29.37±2.07)歲。孕周在3741周之間,平均(39.96±1.04)周。其中初產婦45例,經產婦15例;產婦均為單胎頭位;自然陰道分娩29例,剖宮產21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I組產婦給予一般臨床護理干預。II組產婦在I組產婦的基礎上,開展人性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產婦產后首次排尿時間和發生尿潴留的例數,并將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一般護理干預:觀察產婦在產后的排尿情況,囑產婦盡早排尿,如在產后6小時仍不能排尿,可給予流水聲和按摩等方法,促進產婦排尿。產婦如出現尿潴留,根據產婦情況,選擇是否使用導尿管進行導尿。
人性化護理干預:護士要為產婦營造一個溫馨的病室環境,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可根據產婦的選擇,提供各種音樂,以緩解產后的疼痛感。護士在產婦分娩后回到病房時,要陪伴在產婦身邊,向產婦講解相關知識。強調術后早期排尿的臨床意義及其重要性。在產婦產后2小時,即協助產婦進行排尿。按摩產婦的子宮,給予流水聲,并使用溫水對會陰進行沖洗,以誘導產婦排尿。為產婦提供溫糖水,不但能補充能量,還能促進尿液的生成[3]。積極與產婦溝通,用耐心、細心的關懷,了解產婦的實際情況,消除其內心的緊張和焦慮感,使產婦得到充分的放松,促進排尿。產婦在排尿期間,護士要全程陪伴在產婦身邊,以給予產婦安全感。如產婦有頭暈等情況,可在床上排尿,注意讓家屬等暫時回避,以給予產婦隱蔽、安全的排尿環境。
1.3數據處理:將本次試驗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即(X±s),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取95%可信區間,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II組產婦經過我院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產婦產后首次排尿較快,排尿時間在產后19小時之間,僅1例產婦出現尿潴留。I組產婦產后首次排尿時間在211小時,有14例產婦出現尿潴留,II組產婦情況明顯優于I組產婦,經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兩組產婦產后排尿時間、尿潴留發生例數比較
3討論
分娩,是女性的一種自然生理,因此產婦一般在產后6小時內均應該自行排尿[4]。如在產后8小時仍有排尿困難,并有膀胱憋脹感,可診斷為尿潴留的發生,需要護士和醫生給予各種干預措施,促進產婦排尿。
產后尿潴留的發生,主要由于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子宮對膀胱和盆腔的神經叢壓迫,進而造成膀胱肌肉麻痹,而當產后盆腔壓力下降后,膀胱容量增加,但機體對此并不敏感[5],加之產婦分娩過程中的體力消耗,會疼痛等,均會導致尿潴留的發生。
而在臨床護理干預中,我院在一般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給予產婦溫馨的產房環境,并為產婦提供有效的心理護理,使產婦的整個分娩過程的壓力減輕,使產婦的緊張焦慮感下降,進而促進產婦在產后盡快排尿,其效果顯著。與未采用此方法的產婦比較,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采用人性化護理在預防產后尿潴留具有較好的效果,其不但避免了采用導尿等插入性操作對產婦造成的痛苦,同時降低了產婦泌尿系感染的幾率,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月霜.產后尿潴留86例原因分析及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8, 8 (20):4985-4986
[2] 黃丹.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預防產后尿潴留的影響 [J]. 海南醫學, 2009, 20 (3):253-255
[3] 劉秀嬋. 不同護理干預對預防產后尿潴留的效果評價 [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 2 (13):92-93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術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指的是患者在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出現了炎癥性改變,患者一般以呼吸困難、咳嗽、體溫升高、痰量增多等為臨床體征,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和后續治療[1]。肺部感染屬于臨床上各種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也是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般老年患者、兒童等由于抵抗能力較差容易發生術后肺部感染,因此臨床上如何對手術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對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0.53±4.77)歲,體重45~78kg,平均體重(56.63±5.82)kg;對照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0.21±4.79)歲,體重43~79kg,平均體重(56.81±5.86)kg。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等基本資料采取組間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饞鬼手術室護理模式進行臨床護理。觀察組:給予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了以下措施:①進行術前護理,護士要積極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消除患者負性情緒,讓患者更好地配合臨床護理措施實施,術前指導患者練習心肺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并進行有效地排痰,讓患者取正確上身前傾,緩慢深呼吸后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數秒后進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縮唇將其余氣體盡可能呼出,循環2次后休息。②做好術中護理措施,術中要注意為患者進行保暖,避免受涼,護士要積極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進行處理。③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干預,上術后6h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術后6h后取半坐臥位;積極給予患者吸氧和霧化吸入治療,稀釋痰液,同時繼續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對于痰液粘稠且無力咳出患者可采取經口鼻進行吸痰;術后要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地鎮痛并控制好補液的速度,保證營養攝入的充足與豐富。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肺部感染診斷標準為:患者臨床癥狀可見咳嗽、咯痰,肺部聽診可聞及濕羅音,可伴有發熱,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比例增高,肺部X線提示肺部伴有炎癥性浸潤[3]。采用設計調查問卷的形式記錄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采取 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情況見表1。
注:觀察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χ2=3.9158、10.3333,P=0.0478、0.0013<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見表2。
注: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t=7.2064、7.8066,P=0.0000、0.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目前認為臨床上造成肺部感染發生的因素較多,常見的有由于患者年齡的增長造成了患者肺臟功能的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了發生心源性肺水腫并發肺部感染;還有部分患者由于吸煙等導致有害物質對呼吸系統造成了傷害,產生了肺臟換氣與纖毛運動的障礙。在臨床上手術治療由于傷口會刺激患者肺部的呼吸系統,讓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當患者咳痰時疼痛等多種因素導致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及時的排除,長期潴留在呼吸道導致了阻塞性肺不張以及肺部感染,此外手術過程中對于患者肺臟的牽拉與擠壓導致肺部的損傷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幾率,因此進行有效地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可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同時能夠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4,5]。
我院通過對患者進行了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強化了圍手術期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的強化,既重視護理本身對患者干預效果,同時也對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等知識的掌握進行了干預。術中注意對患者的保暖,避免受涼;手術后護士要加強對患者指導與病情變化的觀察記錄,積極地給予鎮痛措施、吸氧等對癥處理,防止各種因素導致患者肺臟通氣量與彌散面積減少造成呼吸功能不全發生,此外還有積極的給予患者口腔護理,減少細菌通過口腔定植,引發感染發生。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可以減少肺部感染發生,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玲,唐麗.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術后肺部感染率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2):142.
[2]趙愛平,胡文娟.對胸外科手術患者淺低溫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護理雜志,2012,24(5):4-6.
[3]朱文君.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預防[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1312-1313.
方法:選取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阿片藥物便秘的患者162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肥皂水灌腸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療,分別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首次排便時間和便秘指標改善情況。
結果: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高,首次排便時間明顯縮短,便質和排便難度改善情況更明顯,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乳果糖口服液可以提高阿片藥物引起的便秘臨床有效率,改善便秘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醫療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阿片藥物便秘乳果糖口服液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43-01
臨床上以嗎啡為主的阿片類藥物用于晚期腫瘤患者鎮痛的同時,常常會引發持續性便秘等藥物不良反應,而且此類便秘屬于功能性便秘,不易耐受,持續存在于阿片類藥物鎮痛過程中,嚴重者會引起腸梗阻,為腫瘤患者增添了新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我們對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阿片藥物便秘的162例患者,分別采取乳果糖口服液治療和灌腸治療,發現前者治療效果好于后者,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阿片藥物便秘的患者162例,男性96例,女性66例,年齡45-79歲,平均58.3歲。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1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癥等一般臨床資料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0.3%的肥皂水進行大量不保留灌腸治療1次/d,3天為一個療程,持續兩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取口服乳果糖口服液20ml/次,2次/d,3天為一個療程,持續兩個療程。
1.3臨床效果評價標準。便秘明顯改善,排便間隔時間和便質明顯改善為顯效;便秘有所改善、排便間隔時間和便質有所改善為有效;便秘未見改善為無效。采用2005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編制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問卷”評價治療前后排便難度、便質、排便間隔,根據不同程度計分。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關鍵詞] 甲狀腺切除術;小切口;改良
[中圖分類號] R6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4-0159-02
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傳統手術對甲狀腺腫瘤進行切除,但是由于其并發癥發生率高、頸部切口處易留有瘢痕,限制了其臨床應用[1-3]。本研究中,對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間在我院進行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的患者264例中的132例采用小切口改良甲狀腺手術處理,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9月~2011年9月期間264例在我院進行甲狀腺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19例,年齡35~65歲,平均(46.8±9.3)歲。根據住院號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甲狀腺腫大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對患者進行氣管內插管麻醉,仰臥位,固定頭部,沿胸骨上方2橫指處皮膚至胸鎖乳突外緣做弧形切口,分離頸闊肌后的疏松組織、頸前肌群與胸鎖乳突肌以及在假包膜與甲狀腺之間分離甲狀腺腺體,橫向切斷血管鉗,增加甲狀腺的暴露視野,鈍性分離并切斷甲狀腺峽部后切除甲狀腺側葉,順序為由上極向下極切除,進行止血后,依次縫合皮膚、皮下組織等。
觀察組患者采取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對患者進行局部頸叢強化麻醉,仰臥位,固定頭部。在鎖骨交界處沿皮膚橫紋做2~4 cm長度的弧形切口,分離疏松組織和結締組織,用甲狀腺鉤將胸骨甲狀腺肌和胸骨舌骨肌牽拉分離后,增加甲狀腺的暴露量,然后用鉗夾切除甲狀腺,止血后,依次縫合皮膚、皮下組織等,并立即送病理檢查。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研究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對照組132例患者中,手術時間(65.31±9.35) min,住院時間為(5.36±1.45) d,術中出血量為(25.72±7.33) mL。觀察組132例患者中,手術時間(43.68±8.25) min,住院時間為(3.52±0.58)d,術中出血量為(9.64±2.89)mL。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切口長度和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對照組132例患者中,切口長度(7.43±2.31) cm,滿意108例,占81.8%;觀察組132例患者中,切口長度(5.02±0.45) cm,滿意124例,占93.9%。經統計學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明顯縮短,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連12例,占9.09%,頸部僵麻14例,占10.61%,切口皮下結節21例,占15.91%,頸部緊縮18例,占13.64%;觀察組132例患者中,切口粘連4例,占3.03%;頸部僵麻6例,占4.55%,切口皮下結節8例,占6.06%,頸部緊縮9例,占6.82%。經統計學分析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發生切口粘連、頸部僵麻、切口皮下結節和頸部緊縮等并發癥明顯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甲狀腺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4],由于傳統手術容易在患者頸部留下瘢痕,影響美觀,使得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很低。因此,如何改進甲狀腺切除術的方式是臨床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5-7]。
經統計學分析發現,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和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主要原因為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避免了傳統甲狀腺切除術中對頸前淋巴管和血管回流的破壞,使得患者出現切口皮下結節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其次,小切口改良手術所有的引流均是通過在切口側方另外的戳孔,且在手術過程中選用可吸收縫合線,均增加了組織愈合速度和程度,減少了瘢痕的產生。
綜上可知,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和醫療質量,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值得在基層醫院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廣城. 小切口手術方案治療甲狀腺腫瘤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243-244.
[2] 李志愚. 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 求醫問藥,2012,10(5):271-272.
[3] 王大川. 甲狀腺腫瘤的手術效果體會[J]. 當代醫學,2011,17(27):108-110.
[4] 羅曉林. 小切口與大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 中外醫療,2012,16(6):57-58.
[5] 林宏福,王存川,張軍. 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J]. 中國內鏡雜志,2008,14(5):552-555.
[6] 羅智輝,孔令言,邱翠平,等. 甲狀腺手術的綜合改良應用體會[J]. 廣東醫學,2005,22(1):39-42.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社區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于近幾年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本次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在社區糖尿病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選取60例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本次實驗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60例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7~68歲,平均年齡(57.61±6.26)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77±1.13)年;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8.49±6.74)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83±1.41)年;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健康教育。將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兩組間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2hPG)≥11.1mmol/l[1];患者肝腎等其他系統沒有發生病理改變;患者精神正常,可以配合治療且能夠堅持完成本次實驗;患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給予患者控制血糖等對癥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睡前血糖,時刻關注患者血糖波動情況。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積極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讓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個清楚的認識。②告知患者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和防治措施,避免患者因并發癥而增加自身的痛苦,影響生活質量。③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明確降糖藥和胰島素的用藥時機,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發生。④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告知患者日常飲食中的含糖量,明確指出高糖食物的種類。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每餐定時定量。⑤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睡眠規律,加強鍛煉。⑥指導患者胰島素的正確注射方式和注射部位,同時讓患者熟知正確的測量血糖方式和時機。⑦患者出院后定時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和患者生活質量。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血糖平均值,統計每位患者低血糖發生次數,并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主要統計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關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統計每位患者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次數。
1.4統計學分析
次實驗所產生的全部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利用卡方檢驗分析計數資料,利用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若分析結果P<0.05表示實驗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結果
2.1患者治療期間各個時間段血糖水
平通過對比分析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的空腹血糖(5.67±1.15)mmol/l、餐后2小時血糖(8.76±2.42)mmol/l、睡前血糖(7.87±1.27)mmol/l,均低于對照組(7.18±1.34)mmol/l、(10.75±2.59)mmol/l、(9.52±1.63)mmol/l(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次數
通過對比每位患者治療期間低血糖發生次數,實驗組患者發生次數(1.27±0.76)次明顯低于對照組(5.75±2.54)次(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