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6: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統計學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概率與統計;新課標;試驗
概率與統計是高中數學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隨機現象的科學。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統計與概率在教材中的內容有了較大調整,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強調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以及強調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在此,個人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新課程下概率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課堂教學必須遵循教材的知識體系和課程標準
課堂教學主要依據的是教材與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改革教材中對概率內容的安排也發生了變化,一是概率的內容安排在了統計之后,二是概率之前不安排排列組合知識。這樣的變化并不是教材內容順序的調整,重要的是概率這章內容我們應該教什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概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鼓勵學生動手試驗,學會把一些實際問題轉化為概率模型,教學中不應把重點放在計數上。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概率的本質,關注學生對概率意義的理解,避免復雜的計數導致概率教學重點偏移。另外,不應將排列組合的知識講解給學生,不僅沒有作用,甚至會出現負面影響,導致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在計數上,忽略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偏離了課程標準。
二、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分析
統計概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也是當前初高中數學的一個主要內容。但是,初高中統計與概率在教學目標,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高中的目標是建立在初中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認識之上,初中重體驗,高中重理論分析和實踐應用,在內容上,高中的學習要求較高,初中的較低,高中面對高考,內容講解的更深,高中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初中更強,可是容量更大。所以,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初高中在教學目標,內容等方面存在差異,但統計概率做為數學的一個分支,有著統一的思想體系和方法。對高一的學生而言,要是順利的從初中概率與統計的學習過程過渡到高中統計與概率的學習過程,我們需要認真對初高中統計與概率的教學銜接進行分析。
三、教學中處理好概率與統計的關系,讓學生將概率統計結合起來
統計與概率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統計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以及由數據分析結果作出決策的科學,它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它需要通過對樣本的統計來推斷全體,這樣就受到實際生活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入受不確定因素影響做出錯誤判斷的概率;另一方面,概率論是研究隨機現象規律的科學,是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概率研究需要多次的重復實驗,收集、整理、分析實驗數據,所以概率也離不開統計。
四、通過試驗加深對概率的理解
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多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概率教材中有很多概率試驗,有一些憑經驗完全可以直接判斷,為什么還要做那么多試驗?這需要從概率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概率的認知規律去分析。第一、通過概率試驗,有助于學生體會隨機現象的特點。在進行試驗及對試驗數據的分析中,學生將逐漸體會到隨機現象的不確定性,以及大量重復試驗所呈現的規律性。第二、通過概率試驗,有助于學生澄清一些學生的錯誤認識。在概率學習中,學生雖然有一些生活經驗基礎,但也有局限性和困惑,對后者不是靠訓練就可改變的,必須結合學生的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思考發展。如一枚均勻的硬幣有正、反兩面,因此隨意擲出后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都是1/2,假如你已經隨意投擲了九次,結果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十次隨意擲出后是正面朝上的概率大還是反面朝上的概率大?有的學生會認為,正面朝上的概率大,因為正面朝上出現的次數多,有的學生則認為,反面朝上的概率大,因為前面一直出現的是正面朝上,這次該輪到反面朝上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概率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學生試驗,否則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概率的意義。
五、增強學生應用概率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教育價值;改革意義;培養統計觀念;提高數學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常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根據所獲得的數據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決策。統計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學科,它可以為人們制定決策提供依據。概率是研究隨機現象規律的學科,它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具有統計與概率的基本知識已成為每個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一、統計與概率的教育價值
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統計學。生物學上有生物統計學,分析生物學中的統計規律性;經濟學上有數量經濟學,分析市場的發展趨勢;就連律師為了提供有力的證據也離不開統計學;在醫學上,為了評估有爭議的醫學報告,也常常少不了利用統計學進行分析與認證;一些新興研究領域也離不開統計與概率,比如對策論、風險投資、隨機模擬技術等。因為利用統計與概率和思想方法進行有效的分類、整理與分析數據,可以保證結論的可靠性。
高中課程及時強化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已成必然。它已成為培養學生以隨機的觀點來理解世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具有一些基本的統計與概率的觀念、知識和方法,在面對不確定情境或大量數據時,能做出合理的決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統計與概率對數學教育改革的意義
1.使高中數學內容、結構更加合理化
高中數學內容中的代數、幾何屬于“確定性”數學,學習時主要依賴邏輯思維和演繹的方法,它們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統計與概率屬于“不確定性”數學,需尋找隨機性中的規律性,學習時主要依靠辨證思維和歸納的方法,它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更直接、更有效。統計概率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到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威力,這對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的習慣,實事求是的態度,合作交流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2.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現代化
概率與統計是研究隨機現象統計規律性的一門學科,而要想獲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就必須進行大量重復實驗,如果離開計算機的幫助,統計實驗結果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統計與概率內容中涉及大量復雜數據的計算、分析、整理,在適當的教學內容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本質,主動地探索和研究數學。計算器與計算機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數據整理和顯示的效果,在建立記錄和研究信息方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具。通過計算機網絡收集數據,利用計算機軟件繪制統計圖表及進行模擬實驗等,這些都為豐富統計與概率提供了大量資源。
3.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統計與概率這一領域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充滿趣味和吸引力的,動手收集與呈現數據是一個活動性很強且充滿挑戰和樂趣的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發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正因為統計與概率教學中的大量活動,豐富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模式,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三、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建議
統計與概率所研究的對象具有抽象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學生很難用已獲得的解決確定性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去求得“活” 的概率問題的解,這就決定了統計與概率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歷概率模型的構建過程和模型的應用過程,從中獲得問題情境的情境體驗和感悟,才能迎對“活”的概率問題,實現統計與概率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方面的功能。為此,我們必須做到:
1.強調統計與概率的現實意義,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統計觀念
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習一些最基本的統計分析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數據統計的全過程,體會統計思維與確定性思維的差異,運用統計與概率的知識與方法進行推理,做出合理的決策,并進行交流。應著重于對現實問題的探索,引導學生通過對各種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統計與概率的廣泛應用以及對制定決策的重要作用。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提供豐富的、反映統計與概率思想方法的探索素材,引導他們把對統計與概率的探索從日常生活發展到現實社會和科學技術中感興趣的領域。
2.強調統計的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概率與統計知識時,因與實際生活聯系很密切,通過開展數學實驗課,豐富的實例引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讓他們在實驗、觀察、交流等活動中體會和理解隨機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及其頻率的穩定性等相關內容,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統計實驗,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興趣,而且在反復的統計實驗中可以更好地體會和理解統計思想。如在教學概率的統計定義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驗,擲硬幣的實驗與邊框中有放回的摸球實驗;等可能事件概率中,通過研究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加深對等可能性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果。還可選擇適合學生研究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性課題來開展,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3.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趣味
在概率統計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計算機及軟件、互聯網,以及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使學生有時間與精力來探究事物的統計規律性,對實驗結果的隨機性和規律性有更深刻的認識,更好地體會統計思想和概率的意義。例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收集某運動員在本賽季的成績、得分、籃板、犯規、搶斷等數據,做成超文本文件,放在服務器中,讓學生通過瀏覽這些資料,找出自己的研究主題,通過計算平均值、方差、畫頻率分布表等,寫出相應的評價報告。
4.注重概率統計與其它數學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對數學整體的認識
高中數學課程是以模塊和專題的形式呈現的。因此,教學中應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進一步理解數學的本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近幾年高考題中,就設計了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非常貼近的統計概率綜合題,較好的挖掘了傳統內容與新增內容的內在聯系,體現了其它高中數學知識與概率統計知識非常貼切的自然交匯。這對學生學好概率統計知識與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均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此外,還要注意數學與其他學科及現實世界的聯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乙肝病毒 ELISA 免疫接種
中圖分類號:R512.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378-02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我國有大量乙肝患者,約有10%人口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攜帶者,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為 9. 09%。盡管近年來國家衛生部門加強對乙肝病毒的預防接種,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仍為數眾多[1]。乙肝病毒感染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國現階段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2]。為了解我校師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及乙肝疫苗接種情況,對我校09級681名學生及650名教師HBV感染及免疫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我校09級入學的681名學生及在校的650名教師。
1.2方法
1.2.1標本來源師生在每年春季例行體檢時,抽取調查對象每人3ml早晨空腹靜脈血,經無菌分離血清后檢測乙肝各項指標。血清標本保存在-70℃超低溫冰箱中備檢。詢問每名被調查者的個人及家族乙肝病史、乙肝疫苗接種史,將受檢人員信息錄入微機。
1.2.2實驗室檢測采用上海科華公司生產的乙肝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試劑盒(批號20080402)檢測HbsAg、抗-HBs和抗-HBc。所有血清標本按ELISA試劑盒說明進行檢測,檢測中統一試劑,統一實驗室結果判斷標準,保證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2.3陽性判斷標準[3] ①HBsAg陽性:HBsAg和抗-HBs同時陽性;如果只有一項陽性,則該標本判為陰性。②抗-HBs陽性:包括抗-HBs陽性和抗-HBs+抗-HBc陽性;如果只是抗-HBs陽性并有乙肝疫苗接種史,該標本判為單抗-HBs陽性;如果只是抗-HBs陽性而無乙肝疫苗接種史,該標本為抗-HBs陰性。③單抗-HBc陽性:抗-HBc陽性標本中無HBsAg或抗-HBs陽性的標本。④HBV感染率:HBsAg和抗-HBs+抗-HBc中,凡任一項陽性者判斷為HBV陽性標本,但不包括有乙肝疫苗接種史且單抗-HBs陽性標本。
1.2.4乙肝疫苗的接種 對無乙肝疫苗接種史且乙肝感染標志物為陰性的師生,按0、1、6個月程序每次接種重組(漢遜酵母)乙肝疫苗10μg,每名接種者均自愿接種,于最后一次接種后1個月再次采集靜脈血檢測抗-HBs。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3.0進行數據庫清理和數據分析,率或構成比采用X2檢驗法,P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1318人,其中學生668人,教師650人,除去中途因事退出未能完成調查者45人,最終完成調查人數為1273人(95.64%)。年齡最小14歲,最大63歲,平均年齡(20.6±5.6)歲,女性1137人,占總調查人數的89.32%(1137/1273);男性136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0.68%(136/1273)。
2.2HBV感染情況。被調查的師生中HBV感染指標全陰性者為216人,占16.97%,其中學生96人,教師120人;HBV感染率為12.02%(153/1273),其中隱匿性HBV感染率(單抗-HBc陽性和抗-HBs陽性+抗-HBc陽性)為11.86%(151/1273)。學生與教師感染率分別為11.11%(70/630)和13.09%(81/643),經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29,P=0.523)見表1。
表1某校師生乙肝血清學指標陽性情況
注:*包括抗-HBs+抗-HBc和單抗-HBs陽性
2.3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2.3.1接種史調查結果見表2。1273名師生中,既往明確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占73.84%(940/1273),明確無乙肝疫苗接種史的占23.80%(303/1273),不清楚的占1.26%(16/1273)。
2.3.2疫苗接種后抗體陽轉情況。對HBV感染指標全陰性者進行乙肝疫苗的接種,接種后抗體陽轉率為48.94%(92/188),其中學生陽轉率為26.47%,教師陽轉率為61.67%,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4.87,P
表2某校師生乙肝疫苗接種情況
3討論
乙型肝炎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傳染病,且易轉化為慢性肝炎,少數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經成為危害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社會公眾性問題。實驗室的檢測對于是否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判斷病毒復制程度、監測抗病毒治療效果以及評估預后效果等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數學者將HBsAg陰性的HBV感染稱為隱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嚴格講,OBI是指除血清轉換前的窗口期外,機體存在HBVDNA,但無法檢測到HBsAg的HBV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抗-HBc或抗-HBs[3]。本次調查顯示我校師生HBV感染率為11.86%,其中除2名師生HBsAg陽性外,其余人員均為隱匿性感染。HBV感染率低于全國水平,歸結其原因主要有:新生入學期間,嚴格執行醫學院校身體檢查標準,掌握了學生HBV感染和免疫狀況,減少了乙肝病人進入校園;醫學院校師生的醫學知識豐富,自我保護及防范意識強于其他群體,通過血液或性傳播的疾病傳入校園的幾率相對較小,近年來學校為新生普種乙肝疫苗,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部分人員免受HBV感染;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逐漸開始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取代了過去一貫沿用的可重復使用醫療用品;另一方面,加強了獻血員和血液制品的管理,使乙肝的醫源性感染機會大大減少。本次調查顯示學生乙肝疫苗接種率達100%,但是部分學生HBV血清學指標仍為陰性,對這些全陰性學生再次接種疫苗后抗體陽轉率為26.47%,分析再次接種后產生抗體陽轉的原因可能為學生以前接種疫苗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存在漏種、補種等現象,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是疫苗抗體陽轉的關鍵因素。而那些兩次全程接種但仍未產生抗體的學生,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統對此種疫苗不應答或低應答,造成不生成抗-HBs或低水平抗-HBs(未達到保護作用的效價)。此現象也同樣存在于教師。本次調查發現教師接種乙肝疫苗抗體陽轉率比學生陽轉率高,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種是控制HBV感染的唯一有效措施[4,5],也是我國預防控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覃文周. 4396名高中學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吉林醫學雜志,2010,31(10):1420-1421.
[2] 莊輝.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4,31(3):133-135.
[3] 梁曉峰,陳園生,王曉軍,等.中國3歲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9):655-658.
關鍵詞:藝術院校;英語實用能力;核心;培養模式
藝術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極為鮮明的特征,其思維之活躍、情感之豐富、個性之鮮明,都遠超普通專業的學生。然而,正是因為藝術專業的特別,藝術生需要從小進行訓練與培養,大量的藝術訓練占據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騰不出時間與精力進行文化課學習,從而使得他們文化課難以獲得較好成績。這其中又以英語這一文化課科目最為明顯,藝術生學習英語時感到很難、英語水平得不到明顯提高,這使得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面對這樣的情況,藝術類院校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轉變培養模式來提高藝術生的英語實用水平。
1 藝術生的英語學習現狀
筆者結合現實工作,發現藝術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會出現如下幾種現象:
1.1 基礎薄弱,水平高低不一
藝術生的英語具有基礎薄弱的特點,這是由于大部分藝術生在高考之前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花費在專業課的學習和培訓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英語等文化課,因此而缺乏系統性的文化課學習,且高考分數線中文化課的分數線要遠遠低于專業課的分數線,就更使得藝術生們有恃無恐,完全將精力與時間集中于專業課上。還有部分藝術生由于文化課成績太差而選擇進入藝術專業,也使得藝術生的英語基礎在整體上非常薄弱。
筆者翻閱了本院校2012-2013兩屆學生的高考成績時發現,同一年級中的藝術生,其英語成績也各有高低,水平良莠不齊。滿分為150分,90分以上的僅有百分之三十左右,60-90分的約有百分之五十,其余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成績在30-60分左右,因此,成績差距非常明顯。
1.2 興趣低、沒動力
筆者針對本項研究向260名藝術生(大一96名,大二164名)發放了調查問卷,答完后全部收回。借助SPSS統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據,發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不喜歡學習英語,理由是課程難度大、自己聽不懂、成績差沒有信心繼續學習;而剩余百分之三十喜歡英語的藝術生,其喜歡的原因也比較現實,百分之六十藝術生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百分之四十藝術生將其作為一門技能來學習,以備將來找工作時可以作為一項優秀的資本來展示。而針對藝術生對英語的興趣點的調查,發現受到英語國家人文的吸引的有百分之三十五、被教師課堂講授內容所吸引的有百分之二十、認為流利口語代表修養好學歷高而感興趣的有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十五是因為教材而對英語感興趣。在針對英語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中,筆者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英語基礎薄弱與學習方法不當是造成英語成績差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小部分藝術生則干脆認為自身缺乏學習英語的天分。而有關對英語教師及課堂教學的期待值調查,結果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藝術生認同英語教師于課堂上為學生補充藝術類英文文章,可以有效提高藝術生的英語水平。
綜上所述,藝術生對英語的重視態度本身就不夠,學習情趣又比較低,而且基礎薄弱得不到好成績,這都使得藝術生對英語產生了消極心理。升學工作等原因作為外因在推動力方面嚴重不足,內在動力(興趣)的缺乏造成了藝術生陷入即使努力學習英語,成績也難以提升的尷尬境地[1]。
1.3 學習方法不對
藝術生在高中階段采取被動灌輸式的學習方法,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進入大學后,受高中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的影響,一時難以轉變成自主學習狀態[2]。在課前不作預習,課后不作復習,課堂上不認真記筆記,對待英語學習三分鐘熱度,學習詞匯語法不注重理解與活用,而是依然采用高中階段的死記硬背式方法去學學英語,導致藝術生所學英語缺乏其真正的實用能力。
1.4 教材選用不合理
藝術院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所選用的教學模式和教材大多照搬普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均為普通院校公共英語課所使用的《新視野》《21世紀》等材[3]。這些英語教材主要針對普通院校的大學生進行編纂,其詞匯選取、篇章結構都是基于普通院校大學生的英語基礎,其難度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藝術生來講很難接受。可以說,藝術院校英語課程設置上忽略了藝術生的特殊性,使得教材與學生需求無法接軌。
1.5 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教學氛圍不夠活潑
盡管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逐漸被各種新興教學模式所替代,但其對課堂造成的影響依然沒有完全消失。對文化課的輕視使得當前藝術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依然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即先講單詞-朗讀課文-翻譯課文-課后練習)。這種固化的課堂教學,壓抑了藝術生思維發散、活潑好動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中難免精力分散,形成了教師在臺前講,學生在臺下發呆亂想的局面。師生間交流不足,學生因此出現煩悶厭學情緒,進而影響藝術學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 改變教學培養模式的措施
2.1 正確選擇教學內容
根據藝術生的特殊性,藝術院校在選取教材和教學內容時應作出針對性的選擇。所選擇的英語教材,應符合藝術生的專業特點及其生活需求。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既可以保證藝術生對所學英語內容有較高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可以讓藝術生在生活中接觸英語,從而提高藝術生的英語實用能力。為了不影響藝術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內容的難度要有意識地控制,不可過難而打擊藝術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也不可過于簡單使藝術生失去學習興趣。
2.2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兼顧課堂與課外
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滲透使得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也可以向課外擴展[4]。課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教師教授的知識是有限的,但課外時間卻是無限的,教師可以借助電子郵件、QQ即時聊天軟件或者博客論壇,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們共享,使學生們于課外也能進行英語學習。并且,網絡平臺還提供給師生之間更加密切的交流,通過QQ等聊天軟件,教師與學生通過即時問答,可以隨時交流學習進度,教師也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2.3 靈活調整教學方法
當前對藝術生進行英語教育,主要采用語法翻譯法與英語交際法,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優劣。語法翻譯法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得到強有力的保證。英語交際法則利用課堂活動來活躍氣氛進而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二者均有適用的條件。然而,這兩種教學法不可以直接照搬,對于藝術生的英語教學,要以其實際英語水平、專業發展需要進行調整。如在教授復雜語法時,可以先作系統性的翻譯講解,再讓學生按照教師的陳述自己畫圖,根據教師在投影儀上的標示,在自己所作圖畫上標注對應的英文詞匯。這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既可以使學生對單詞印象深刻,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百利而無一害。此外,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英文歌曲或英文電影,將枯燥無味的語法與美妙的聲音圖像相結合,使學生在提高文化鑒賞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激發出學習興趣,主動進行英語學習[5]。
2.4 針對藝術生聽說能力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措施
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聲音影像資料,提高其聽說基本功。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通過介紹大學生學習方式或生活策略來使學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語言承載文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人文地理、政治經濟,使其更加了解所學語言背后的積蘊,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情境,通過模擬情境進行對話和問答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3 結語
藝術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成績差,多因其自身缺乏系統學習,藝術院校教學模式不符合其發展需求也是主要原因。在本文中,筆者對藝術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出了幾條關于改變教學模式的意見,望對從事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的教師們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平,陸海霞.藝術類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心理分析及教學對策――以中華女子學院為例[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06).
[2]戴先福.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和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1).
[3]王平.對藝術類院校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理性思考[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3(02).
[4]楊茹.藝術院校公共課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策略[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07).
[5]馬炎,王慧君.對藝術類大學生實施個性化英語教學的途徑[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