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6: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基礎理論病因學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醫學的干預,當代疾病譜發生了極大變化,新的、錯綜復雜難以治愈的疾病日益增加,為中醫藥學認識、治療疾病不斷提出挑戰。近20年來毒邪學說作為中醫病因學說的一種,受到廣泛關注,但其發展應用中也存在諸多不足,現分析如下。
1 毒邪學說的發展概況
毒邪作為中醫病因學說之一,從《內經》時代開始,即已奠定了其理論基礎,后世醫家多有充實與發展。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臨床實踐的發展和現代病理機制研究的深入,對傳統毒邪的認識得以深化和拓展,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內容包括毒邪的界定、歷史沿革、病邪性質、致病特點、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方面。近3年來,有關文獻主要集中在毒邪致病的機制探討方面。毒邪學說已成為現代病因學與治療學研究中新的視點與熱點。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毒邪學說經歷了興起、昌盛,但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甚至有悄然沉寂之勢。究其原因,涉及了從中醫疾病觀到當代疾病譜變化的方方面面。
2 毒邪學說的困境與分析
2.1 與疾病可知、可治理論的矛盾 《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也締造了中醫學的疾病觀。目前大家所公認的“疾病可知、可治觀”,即由《靈樞》的“拔刺雪污論”發展而來。《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庇伞鞍未萄┪劢饨Y決閉論”奠定的“疾病可治、可知觀”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歷史觀的,在2 0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效地指導著醫療實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累累碩果。但疾病的可知是有限制的,受限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疾病的可治性是有條件的,要受到患者機體的承受能力、依從性、疾病的發展階段、醫者的專業水平、醫療技術的現狀等各種條件的影響?!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曰:“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奔慈娴卣撌隽擞绊懠膊】芍涡缘闹T多因素。清·程鐘齡《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更是從醫家、病家、旁人、藥中、煎藥5個方面總結了100種影響疾病治療的不當言行。隨著時代的發展,診斷技術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疾病譜的改變,新的疾病、新的醫學難題不斷涌現。在特定歷史時期內,特定疾病的不可知、不可治,成為無法回避的事實。如果忽略了這些因素,來考察毒邪學說的作用,會發現毒邪學說對臨床缺乏有效指導,一種對實踐沒有有效指導作用的理論,當然不會被看作好的理論。
2.2 辨證論治體系的缺失 縱觀中醫學2 000余年發展史,一種學說的確立,均以相對完善的理法方藥體系,亦即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為標志。以溫病學為例,其學說萌芽于《內經》、《難經》、《傷寒論》,發展于唐宋元明,形成于清。其形成即以葉天士《外感溫熱病篇》確定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體系為標志。而《中醫腦病學》不能脫離《中醫內科學》獨立,正是因為其辨證論治體系還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辨證體系。一種產生于臨床實踐的中醫學說,只有當其可以據之以立法、組方、遣藥,即指導實踐時,才可稱作完善。毒邪學說在理論上已基本完備,毒邪的內涵與外延、歷史沿革、病因病機演變、臨床特征、涵蓋的疾病種類與預后等已闡明。但確定為毒邪致病后,應采用何種治則治法,選用何方,或如何組方,方中如何加減用藥,基本上是空白。這也是導致毒邪學說逐漸沒落的重要原因。
2.3 涵蓋疾病譜的難治性 毒邪學說涉及的疾病范圍廣,種類多,涵蓋了內外婦兒各科,有廣義疾病范疇如心系疾病、惡性腫瘤,常見病、多發病如急性腦血管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少見病、疑難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肝豆狀核變性、成人斯蒂爾病,危重急癥如急性心肌梗死、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還包括放射性肺炎、化療毒副作用、運動性疲勞等難以歸類的疾病,總數超過100種。上述疾病,或多或少的具備遷延性、復雜性、難治性、致殘性、致死性等特征,無論現代醫學還是中醫學,在治療這些疾病時都有束手無策的無奈感,其中很多疾病根本不存在治愈標準。
3 毒邪學說的前景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診療技術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疾病譜的改變,醫學觀念的改變,新的疾病、新的醫學難題不斷涌現。新的醫療實踐,提出了諸多全新的問題,中醫學理論在認識、分析、解決新問題方面的不足難以回避。雖然毒邪學說存在諸多不足,卻因臨床實際的需要而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甚至有泛濫的趨勢。要規范毒邪學說的發展,拓展辨證論治的適用范圍和能力,應當為毒邪學說準確定位并將之有機融入中醫基礎理論中。
3.1 毒邪的中醫病因病機定位 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毒邪有內外之分。一般認為外毒指由外而來,侵襲機體并造成毒害的一類病邪。內毒是指由內而生之毒,系因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機體內的生理產物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內毒多在疾病過程中產生,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產生新的病證,多標志著疾病進入危重階段[1]。因而外毒可歸入外邪中疫癘之邪的范疇,內毒可與痰、瘀并列作為特殊的內生病邪。雖然毒邪可由六化生,或與痰、瘀并見,但多同時具備猛烈性、火熱性、傳染性、特異性、頑固性5個特性[2]中的3個以上,且毒邪決定著病情的發展方向與預后,因而毒邪作為獨立的致病因素更符合臨床實際。外毒致病,多損傷皮肉筋脈,并出現神志異常,與肺、心、肝關系密切。內毒之生,多與肺之宣肅、脾之運化、腎之開合異常密切,故應主責肺、脾、腎三臟。
3.2 中醫治療學研究 毒邪為病,其治當以祛除毒邪為主,兼以扶正。故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分別適用于不同階段,但吐法當今近于不用,溫補二法在毒邪熾盛時有助邪之弊,故祛毒治法,以汗、和、下、消、清為常用,其中汗、下使毒邪有出路,和、消、清可認為是廣義的解毒法。有了治則治法的指導,進一步應探討針對毒邪為病的方藥,雖然關于具體疾病的辨證論治內容豐富,但在普適性方面不足。今后的研究,首先應整理具有解毒祛毒功效的中藥,因《神農本草經》樸實有驗,可從此入手。其次,整理發掘具有解毒作用的方劑。但毒邪學說真正成熟的標志,應該是超越西醫具體疾病的藩籬,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出現如同王清任諸逐瘀湯之與瘀血學說的系列方劑。
4 小結
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短短20多年間,毒邪學說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獲得了長足進步,為當代中醫藥辨治層出不窮的疑難疾病,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但毒邪學說的理論體系尚未最終形成,當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的理法方藥體系真正構筑起來的時候,中醫藥學防治疾病將再獲利器。
參考文獻
[1] 李運倫.毒邪的源流及其分類詮釋[J].中醫藥學刊,2001,19(1):44-45.
《中醫內科學》教學任務主要是建立和培養學生中醫內科臨床的思維能力。鑒于《中醫內科學》教材部分內容陳舊,加上長期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主動性,也影響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改革《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臨床綜合素質,是目前《中醫內科學》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學習為途徑,合作討論為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臨床思維能力為重點的一整套教學方法。筆者將探究式教學法運用到本校2005級和2006級中西醫結合班《中醫內科學》的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F就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同行探討。
1 激趣引題,深入探究
《中醫內科學》的歷史沿革部分,主要闡述對疾病認識的發展過程,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導性材料,因而在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沿革內容枯燥,部分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因此,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采用激趣引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分析各個歷史時期對病證認識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讓學生討論并提出各自的觀點。如在“中風”一節中,筆者提出“歷代醫家對中風的病因、病機、病證及治療方面是如何認識的?你們認為最具影響的認識在哪方面?今天看來還有哪些局限性?需要做哪些補充?”等問題。學生積極閱讀教材,討論熱烈,大部分學生給出了各自的答案,最后筆者進行歸納總結,指出歷代醫家對中風病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隨著認識的提高,各時期對中風病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入和完善,如唐宋以前以“外風”學說為多,多以“內虛邪中”立論,治以疏風散邪、扶助正氣為主;唐宋以后,中風主要以“內風”立論,成為中風病因學說的一大轉折,對現代治療中風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最后,學生討論熱烈,提出了“內風和外風能否兼夾導致中風病?風為六之一,除了大家熟知的中風、中暑之外,是否還有中寒、中濕、中燥和中火?現代醫學對中風是如何認識和研究的?”等問題,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大膽創新的探索熱情,為進一步學習、研究中風病打下了基礎。
2 師生合作,共同探究
病因病機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牽涉到中醫基礎理論,特別是臟腑的生理和病理等相關內容,掌握好這些知識,才有利于從根本上理解病因病機,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打下基礎。筆者將探究式教學法運用到該部分的教學中,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疾病的病因病機特點,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其自主性。在探究中把學、思、疑、問結合起來,做到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促進學習。對于普遍性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對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合作探究,留到下一節
課解決。如在講解“咳嗽”一節時,部分學生對咳嗽與肝、脾及腎有關不好理解。筆者提醒學生,“能否找出四臟相關的共同物質基礎?肺與肝、脾及腎是否存在有一個共同的病理基礎?”經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聯系到“氣”,氣使得四臟在生理上相互依賴,病理上互相影響,氣的病理變化是四臟與咳嗽相聯系的共同物質基礎,咳嗽是四臟氣病理變化的一個方面。通過講述氣的生理及病理特點,結合臟腑與氣的關系,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了咳嗽的病機要領,對病因病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
3 辨識比較,強化探究
證治分類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尤其是對證型的辨識及方藥的選擇方面,由于癥狀交叉、重疊較多,要抓住要點,辨識清楚,并不容易。筆者首先對某病證相關臟腑的生理和病理特點作簡要歸納、概括。以病為綱、病證相為目,理清疾病證候主次,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要點。既避免了主次不分,又不至于遺漏主證。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學會舉一反三,分析較復雜的兼夾證型或變證。例如,在講授“腹痛”的證治分類時,筆者提出:“如何辨識‘寒邪內阻證’和‘中虛臟寒證’引起的腹痛?選方用藥上有什么區別?”大部分學生從腹痛的病史、疼痛性質、持續的時間、緩解的方式以及疼痛時伴隨的癥狀等方面加以區分,掌握了這兩個證型的辨識要點和處方用藥的異同。有同學進一步提出“寒邪內阻和中虛臟寒證能否轉化?若既有中虛臟寒又兼有寒邪內阻,可能出現什么癥狀?又如何治療?”等問題。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證治分類的教學內容得到了深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簡化了教學難點,學生從探究中也獲得了樂趣。
4 實踐評價,探究反思
《中醫內科學》的病案教學是學生去醫院實習之前的“模擬”課,也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大量病案分析與研究,能更好地運用中醫基礎理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式教學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拓展了學生獨立思維空間,鞏固和擴大了知識面,吸收、內化知識的能力也增強了。筆者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靈活地將探究式教學引入到醫案的教學中,營造一個學生親身臨床的環境。如在感冒病案教學中,首先選用較典型的風寒、風熱病案,先要求學生分析病案記錄,各自寫出病名、證型、治法和處方用藥,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各自的治療方案和依據,之后與名醫治療方法對照,找出自己的差距,這樣學生對病案的理解加深了,也大大激發了學習熱情,把“死”的醫案學“活”了。用同樣的方法分析氣虛感冒、血虛感冒等兼證病案,使學生知常達變,了解臨床疾病變化的復雜多變性。筆者體會到,病案的討論、分析和橫向比較,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還鍛煉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基礎知識與實際運用融會貫通,為盡早建立起正確的臨床思維打下了基礎。
5 小結
中醫理論,通常稱為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個哲學觀的整體理念與辨證論治、相似觀(分形觀)的循證觀點為最大特色的祖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說主要包括分形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氣:信息-能量-物質學三元-多元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其中以藏象學說為核心,信息-能量-物質學說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并用于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中藥的性質、性能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有毒無毒等。
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中藥的性質、性能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中藥藥理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有毒無毒等。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澀味或者淡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的作用。
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歸經,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
中藥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癥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
“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咸入腎經,辛入肺經?!?/p>
升降浮沉,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旧习讯拘苑譃椤坝卸?無毒,微毒,小毒”。
現代所謂毒性一般系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
《素問?五常政大論》把藥物毒性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
《神農本草經》分為“有毒,無毒”。
《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分為“大毒,小毒,有毒,微毒”。
2 中醫藥指導體育運動的開始
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特別是競技類運動項目,運動員長時間經受大強度負荷,以至于身體在兩個訓練周期間不能完全恢復機能正常水平,表現出身體疲勞感加重,運動成績不能維持在較高和理想水平。那么怎么樣才能在不減小運動負荷的情況下,使機體疲勞程度較快恢復,保持理想的運動成績哪?從中醫藥理論角度可以解釋,中醫認為運動性疲勞屬于疲倦范疇,屬于內傷不足之虛癥,主要表現不同形式的虛癥(脾虛、腎虛、氣虛、血虛等)。張世明在對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和診斷標準的研究時指出,運動性疲勞可分為形體疲勞癥、臟腑疲勞癥和神智疲勞癥三種類型。其疲勞的本質是臟腑功能下降或失調和經血不足。姜文凱等把運動性疲勞分為:脾虛、腎虛、脾腎陰虛、脾腎陽虛、脾腎陰陽兩虛。喬玉成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分型原則,將運動性疲勞分為運動性腎(陰虛、陽虛)、運動性脾虛、運動性肝郁、運動性腎疲、運動性心血型、運動性脾胃兩虛。陳家旭提出,運動性疲勞與中醫虛癥有關外,還應注意肝郁,在運用中醫藥緩解運動性疲勞初階段。
人們大多采用“黑箱子”理論去抗運動性疲勞,運用古典醫學的記載指導中醫在體育領域中的運用,比如說;抗疲勞生藥常見的抗疲勞生藥有陸生和水生兩類。陸生抗疲勞生藥主要有人參、構祀子、黃茂、花粉、猴頭菇、西洋參、紅景天、刺五加、阿膠、鹿茸、靈芝、金針菇等。水生抗疲勞生藥主要有螺旋藻、中華鱉、蛤蚜等。這些我國傳統的補益生藥及其提取物,常被加人到抗疲勞食品中被廣泛使用。但我國當時對這類生藥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對一些補益性生藥未做抗疲勞功能評價便盲目地制成所謂的抗疲勞食品投放市場,一些抗疲勞物質雖已被確認,但其功能因子尚未確認。有些抗疲勞物質的功能因子雖被確定但其他化學結構尚未明確。也有很多研究把以上考疲勞的中藥進行了擴展,有人通過實驗探討了海洋生物藥尖海龍、三斑海馬、牡垢、龜板、刺參、海星黃、螺旋藻、海帶的抗疲勞作用。結果表明,這八種生藥均能不同程度地延長小鼠負重游泳時間,有效降低游泳后血乳酸含童(p<0.05或p<0.01),證明有推遲運動性疚勞出現和促進麥勞恢復的積極作用。
3 中醫藥在體育領域運用的現狀
在現階段人們更加想突破“黑箱子”理論的瓶頸,更想進一步搞清楚單味中藥或者復方中藥能夠緩解運動性疲勞,提高運動成績的機制原理。所以有很多學者嘗試著,中醫理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五行學說、藏相學說等)能和西方的學說(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有意的結合,試圖搞清楚中醫藥能夠抗運動性疲勞的真正機制。也有人將人體的各大系統分開(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運用先進科技儀器(核磁共振成像、色譜儀等)來探測機體體內在中醫藥干擾過程中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進而從分子水平上掌握變化規律。
比如說;通過用八子補腎膠囊對男子足球運動員賽前準備期和比賽期血液生化指標和運動能力的影響服用八子補腎膠囊受試者實驗后體重血清睪酮(T)水平和耐力運動成績未見明顯變化;體脂重量和體脂率較實驗前明顯降低,無氧功率顯著提高(P<0.05)。服用對照膠囊受試者實驗后體重、血清T水平和耐力運動成績明顯下降(P< 0.05),但體脂重量、體脂率和無氧功率未見明顯改變。最后表明服用八子補腎膠囊能在運動員賽前準備期和比賽期間保持體重、減少體脂重量和體脂率,維持運動耐力并提高無氧運動能力,維持運動員血清睪酮水平穩定。還有就是,運用實驗法確定HiHiLo對古典跤運動員減控重的效果以及對T/C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古典跤運動員減控重期間維持運動能力的新的訓練模式。結果顯示:高住高訓低練模式對古典跤運動員減控體重
有著積極的作用,且對運動員運動能力的維持也優于傳統的減控重模式,提示這種減控重模式是可行的。 4 中醫藥在體育領域運用的前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快速發展,中西醫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學科理論的不斷完善,先進科學儀器的陸續問世,能夠清楚解釋中醫藥作用機制原理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解釋中醫藥原理能夠更好的運用到體育領域中可以從以下兩個途徑開展。
4.1 利用代謝組學在中醫藥中的應用>
代謝組學與中醫證候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原則,“證”是“論治”的起點和核心,是中醫治療的關鍵所在。由于代謝組學是對機體代謝事件的全面跟蹤和評價,因此,中醫證對疾病的描述與代謝組學對疾病的認識具有內在本質的相通性。徐舒等用基于核磁共振氫譜(1H-NMR)技術的代謝組學方法研究肝郁證大鼠模型血清,發現乳酸、肌酸、葡萄糖、3-羥基丁酸、谷氨酰胺、磷酸膽堿、磷脂酰膽堿、不飽和脂肪酸等物質可代表肝郁證模型大鼠血清(下轉第158頁)(上接第152頁)代謝組學特征,表明中醫證候的生物標志物可能不是單一物質,而是差異物質的集合。李林等以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研究氣虛血瘀證大鼠尿液,發現病變大鼠的肌氨酸酐含量增加,提示氣虛證可能與腎功能異常有著密切關系。以上研究表明,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可將“證”的研究推向科學發展的前沿,是一種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醫證候學研究方法
一、中醫膳食調護原則
中醫膳食調護總原則包括平衡觀和辨證施膳。在平衡觀上,西醫飲食護理強調從西醫分析解剖觀點入手,即從微觀入手,而中醫飲食護理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整體觀為重點,從宏觀入手。因此,中醫飲食調護中的平衡觀與西醫平衡膳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包括從宏觀上闡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食物之間的比例平衡;食物的寒涼溫熱陰陽平衡;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食量的平衡等。而辨證施膳是中醫膳食調護中的重要特色,辨證施膳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信息在藏象、經絡、病因學、發病機制等基礎理論下,對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進行綜合分析慨括,判斷病證類型,再根據判斷出的“證”確定相應的飲食護理方法及具體的飲食護理措施。
二、藥膳
“藥食同源”指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藥物,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區別,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這些特性。而中醫藥膳則是將“藥食同源”這一經典理論發揮至極致的最佳應用。
藥膳內涵博大精深,其寓意不是將中藥和食物進行簡單的混合,而是在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經特殊加工烹制而成的菜肴、湯汁、羹糊、糕點等食品。藥膳不僅具有了一般食品的色、香、味美等優點,同時“寓醫于食”,既能發揮出中藥的藥性,又能融入食物的鮮美,“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
2.1藥膳的分類
藥膳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性狀可分為:菜肴類、湯汁類、茶飲酒類、粥粉飯羹類、膏糖蜜糊類,糕餅糖果點心類等;按五臟調養可分為:養心藥膳、養肝藥膳、養脾藥膳、養肺藥膳、養腎藥膳;按作用可分為祛邪治病類和補益保健類;另外還可按季節分、按人群分、按疾病系統分。
2.2藥膳制作方法
藥膳的配方和一般的食品配方不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中醫方劑組成的主次輔佐關系;二是膳食的調配原則。使藥膳既有中藥的特點,又符合膳食的色、香、味的要求,二者協調,才更能發揮藥膳的食療效果。在藥膳用量的確定上,首先是以一人食用為準,確定其總量,供一次食用或幾次食用,一般每日分2次食用。根據確定的總量,再計算原材料的數量比例。由于藥膳的特殊性,藥膳的烹制除了應掌握基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具有一定的中藥知識,烹制時,除了展示一般飲食烹制的色、香、味、形的要求外,也要尤其保持藥膳中藥物的功效作用以及發揮食物的營養作用。藥膳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形式多種多樣,但方法中以燉、煮、蒸、煨為主,形式中以湯、羹、粥、茶、飲為。這是因為藥物經過較長時間的受熱后,其有效成分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溶解出,與食物相容,發揮最大的藥膳功效。對于有藥味或有怪味的藥膳,進行烹飪時應給予適當的調味,如可加入適宜的調料或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矯味,同理,如果味道很淡,烹飪時則可以給予適當增味,但調味中應注意把握盡量保持原料本身具有的鮮美味道的原則。
2.3糖尿病藥膳的注意點
經過長期的研究進展,糖尿病藥膳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形式多樣的方法推薦,如糖尿病常用食物有[2]:玉米須、麥麩、紅豆、魔芋、苦瓜、裸燕麥、番薯葉、陳粟米、南瓜、冬瓜、絲瓜、大蒜、洋蔥、芹菜、黑芝麻、柚子、豬胰、魚類、黃鱔、泥鰍、海參等。常用中藥推薦有[3]:熟地、石斛、百合、天門冬、沙參、玉竹、麥冬、山萸肉、黃連、知母、生地、蘆根等。但是在應用這些食物和藥物制作藥膳時,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辨證施膳
消渴病特點多為本虛表實、虛實夾雜;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因果。發病之初,患者常以陰虛燥熱為先,隨并病程延長、病情輕重轉變,陰虛燥熱會有所側重,可由燥熱向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不同證候演變,常肺燥、胃熱、腎虛同時存在,并時有夾濕、夾痰、夾瘀。故消渴病的藥膳調護也應遵循辨證施膳的法則,宜滋陰潤燥為主,并根據具體個體選用有理氣健脾、益氣活血、補腎益陽、淡滲利濕等功效的食材和藥材配合運用。
注意四季飲食宜忌:
萬物皆隨春、夏、秋、冬四季有規律地變化。人的養生之道就像樹木,春而發、夏而長、秋而實、冬而藏,養生應順應自然,應順應四時,即“生長收藏”,如此養生,人才能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春三月、屬木,人體肝氣當令,飲食應該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以調養脾氣、避免肝氣生發太過,尤其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容易復發,因此除適當進食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外,可用甘辛味食材、藥材來預防調理。
夏三月,屬火,氣候暑熱,易心煩意亂、人體消化功能下降,以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為主。除攝取適當蛋白質、蔬菜、水果外,可吃些苦味、酸味的食物,如苦瓜、酸梅湯等以清心降火、清泄暑熱、燥濕健脾、增進食欲,防耗氣傷陰。慎食生、冷食物以損害脾胃功能。
秋三月,屬金,氣候干燥,忌辛易酸苦,可吃些芝麻、核桃、山楂等食物以滋陰潤肺養血、清除肺燥心火。另外,胃腸道疾病常在此季好發,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容易“病從口入”。立秋之后,少吃寒涼生冷食物,以顧護胃氣、防止脾胃損傷。
冬三月,屬水,氣候寒冷,以避寒就溫,斂陽護陰,可吃些高熱量、御寒食物,如熱粥、羊肉等;少食辣椒、酒等辛溫發散之品。此季是身體虛弱進補的較好時機,冬令進補的關鍵是食補,宜因人而異的進行調養。
食不偏嗜、食之有節
從《內經》與《易經》談人類學體質分類劉光西王燦勛(4)
淺談病因學說的形成齊魯中醫藥情報 王振卿(9)
周易,陰陽,中醫泛說李明忠劉東升(10)
對中藥朱砂七抗炎及抗潰瘍的實驗研究吳宗群解建國(15)
淺談基層醫院中藥材的貯藏保管郭振海(17)
石菖蒲與九節菖蒲的鑒別崔勝花李峰(22)
車前子鹽灸方法的探討馬春亮程令梅(24)
淺談炮制對中藥藥性的影響茌家耀方士年(25)
自擬《清濁腎復湯》治療慢性腎炎100例張金聲(27)
中醫對慢性結腸炎366例的證治王景龍孔祥金(29)
中西醫結合治療菌痢周翠芳(31)
新法治療小兒外感咳嗽83例戚剛(33)
復方烏頭液離子導入治療急性腰扭傷徐彩華(34)
牽引加手法治療頸椎病108例臨床報道王和臣尹忠民(36)
新法治療腰椎間盤空出癥78例臨床觀察王和臣尹芳芳(40)
中藥加強的松治療腎病綜合征Ⅱ型蛋白尿療效觀察石同一孟慶方(43)
氫化可地松配合針刺牽引治療急性腰肌扭傷99例療效觀察郭作元胡文釗(44)
顯微白內障囊外手術的并發癥及處理張蘇寧(45)
腹膜后巨大脂肪瘤2例報告王志峰姜玉成(48)
藥物敷臍治療小兒腹瀉106例臨床小結黃毓慶曹堅(49)
不癥治療及體會白善信(50)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髓炎20例劉玉華(51)
保心包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陳英范正欣(53)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心性視網膜炎6例報告趙瑾(55)
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主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思維宋和銘袁啟勇(59)
鼻腔給藥林桂濤田景振(62)
山東省智力殘疾患者抽樣調查結果分析趙燕張忠臣(65)
山東省智力殘疾作童抽樣調查結果分析趙燕張忠臣(68)
男扎并發出血和血腫的中醫辨證施治呂玉才(72)
耳尖穴放血加耳壓穴位治療麥粒腫50例臨床研究張萍(76)
崩漏癥的中醫治療概況茌家耀潘高峰(78)
齊魯中醫藥情報 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前景曲綿濂楊廣俊(81)
活血化淤方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的研究近況馬登華(95)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中醫藥治療進展于慧云(97)
一種不需取動脈血而估計動脈氧分壓的新方法劉雪平丁兆芳(101)
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注射溶栓療法的適應癥和使用方法耿義勤李映霞(102)
從皮膚科的角度考察漢方藥藥疹陳黎明(105)
試論圖書館職能的演變李曉偉(115)
論高校期刊文獻開發與利用王玉蘭宋玉玲(117)
談談如何做好新書工作高薇馮培樹(119)
淺談我院大學生期刊閱讀興趣譚秀卿(121)
淺談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陳偉(123)
高校讀者分析與讀者工作張一紅(125)
讀者閱讀心理淺探:讀者工作體會趙霞(127)
淺談改革中的開架期刊管理方吉(130)
崩漏證治研究進展王柱林徐元山(134)
雙黃連粉針劑在我院兒科臨床應用(附464例報告)曹堅(137)
穴區藥磁療法與藥磁系列保健品研制張文高賈文成(146)
藥磁系列保健品臨床試用報告丁書文(150)
藥磁系列保健品臨床試用35例報告秦秉偉(152)
藥磁護腰對命門,腎俞,印堂穴微區血細胞灌注量的影響張文高趙魯鳴(155)
藥磁護腰對命門,腎俞,印堂穴區溫度的影響張文高劉斌(157)
藥磁護胃對中脘,梁門,印堂穴微區血細胞灌注量的影響張文高趙魯鳴(160)
藥磁護胃對中脘,梁門,印堂穴區溫度的影響張文高劉斌(162)
藥磁健兒兜肚對下脘,天樞,氣海穴微區血細胞灌注量的影響張文高趙魯鳴(165)
藥磁健兒兜肚對下脘,天樞,氣海穴區溫度的影響張文高劉斌(167)
“藥磁胃寶”治療胃脘痛125例臨床觀察高繼武楊儒華(168)
藥磁兒寶臨床應用觀察高繼武楊儒華(170)
“藥磁婦寶”治療婦科病118例療效觀察高繼武楊儒華(173)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中成藥中膽酸含量高希寶張寧(1)
柴葛退熱凈解熱鎮痛鎮靜作用研究劉選民張惠云(3)
志愿應用蝎毒肽栓對凝血和纖溶活性的影響尹燕東呂欣然(6)
應用多普勒超聲技術對澀脈形成機理的探討趙玉霞楊竟(7)
進口藥用海馬與國內人工養殖海馬質量比較李青時瑩(9)
中藥復方黃連解毒湯不同制劑的抑菌作用觀察顧本清唐敏(11)
左金丸體外釋放度的測定王義海程術芹(11)
薄層——比色法測定羊藿甙的含量劉云韓愛華(12)
飲片干燥與質量的關系齊魯中醫藥情報 王桂蘭王英姿(14)
中西藥聯合應用與禁忌孫淑娟牛序莉(15)
何首烏致肝臟損害2例莊學仁蓋德美(17)
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機理研究進展王海泉(20)
論火熱內伏與中風證治丁元慶(22)
新續命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邢魯光樊秀娥(24)
試論肝氣犯胃與膽汁返流的關系孫固祖成守用(28)
升降散加味治療小兒乳蛾的機理及體會曹宏曹海英(29)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咳嗽李春紅(30)HttP://
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絞痛劉文庫(31)
中西醫結合治療膽道蛔蟲癥聶水根(32)
糖尿病治療之管見張春榮周會(33)
利尿化石湯治療泌尿系結石張升平楊東少(33)
升陷湯治療崩漏王海亭方少華(34)
中醫辨證治療鼻竇炎房師勤(35)
活絡祛寒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楊昭鳳隋華麗(36)
綜合治療中風偏癱療效好王玉峰(37)
中藥臍敷治療嬰幼兒腹瀉劉秀春(38)
經絡導平儀臨床應用初探刁維珍鞠富榮(40)
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療法治療腦血栓形成王學友李雙起(F003)
略論痰瘀與氣血津液的關系于俊生王硯琳(1)
試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李志安(2)
中醫對圍產醫學的認識劉長惠吳學敏(4)
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的探討毛兆雄劉和善(6)
桃仁藥用現狀的調查分析王作明姜虹玉(7)
中藥品種混亂與臨床療效芻議張玲允張守志(10)
中醫藥治療老年性便秘近況李慧金李燕寧(11)
商陸炮制研究進展張學蘭王苓(14)
中醫藥在癌性疼痛中的運用概況喬倩劉承琴(16)
針刺治療口服避孕藥引起的月經不調和閉經高新民周黎(19)
妊娠期應用中藥的禁忌及注意事項陳莉軍(21)
尋求新的癌癥預防對策周延峰(22)
肝炎的中醫治療袁秀英馬承太(23)
針刺和蝸牛殼灸法治療眼病孫素琴蔡風鳴(25)
甘味藥的臨床運用規律王福蘭李炳緒(26)
中醫學的缺撼之處及對策探討趙益業李涯松(27)
足療治高血壓的理論及方法探討丁霞(29)
Ramsay—Hunt中西醫結合治療王興臣曉明(31)
養陰清肺治療小兒間質性肺炎劉守洪呂建志(34)
以氣論治小兒厭食癥曹宏閆兆君(35)
齊魯中醫藥情報 冠心病預防措施淺述王福榮劉風蘭(36)
用感應電和TDP治療功能性遺尿孫玉樂李玉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