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7:2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預防疾病中的體現
預防疾病,即治未病。《黃帝內經》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其含義有二:①未病先防,是指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要及時養生調攝預防疾病[2]。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經常會侵襲人體,以致正邪相爭,陰陽失調,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而發病。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內在五臟“肝、心、脾、肺、腎”和外在的五體“皮、肉、筋、骨、脈”是通過經絡聯系的整體,故內在臟腑、氣血、經絡功能失常的病變則可能發于體表,上攻顏面,影響美觀。如:盛夏不慎感受濕熱之邪侵襲人體后,濕熱蘊結中焦,阻滯肝膽。以致肝失疏泄,氣血瘀滯發于顏面,則形成淡褐色或咖啡色的色素沉著,即黃褐斑[3]。熱蘊肝膽,火熱上攻,發于顏面形成丘疹、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等多種損害,即痤瘡[3],損及美觀。只有順應四時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度,精神內守,法于自然,保持自身與自然的統一性,才能及時地避免邪氣侵襲。這個未病重防的思想就是以整體觀念的指導,認識到人和自然的整體性的體現;②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初期就要重視并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的傳變以及疾病的復發[2]。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疾病一旦產生就會變化,而變化就導致了疾病的傳變。而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經絡”、“氣血津液”等,這些組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這些組織之間緊密的聯系,在病理狀態下就為疾病的傳變提供了途徑。例如:外感病初期,邪氣在表時候,若不及時治療,一旦邪氣內傳,由表入里,由淺及深發為里證,故當疾病早期應及時治療,防其傳變,否則必貽誤時機,預后不良。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治肝當先實脾[2]。就是因為肝病易傳之于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一旦肝病及脾,氣血無源,血不上榮,則肌膚無華,爪甲色淡,顏面膚色暗淡無華。更有甚者,日久血虛生瘀,以致面部生斑。故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預防疾病傳變的體現。
通過上述“治未病”的兩個含義可以體現出,在預防損容性疾病的時候,必須考慮四季氣候和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整體預防疾病,防止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這些都是“天人統一”整體預防思想的體現。
2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診斷疾病中的作用
中醫美容受中醫學的影響,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診”的望、聞、問、切。由于疾病的各種病理表現都是對其本質的反映,所以臨床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疾病的內外因素,運用四診進行全面考察,對疾病所產生的任何癥狀,都不應孤立地看。以此為依據,在診斷疾病時必須“四診合參”。“四診合參”含義有二:①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同時運用,全面完整收集病情資料;②指對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必須綜合分析、參照互證,以全面準確地做出診斷[4-5]。要完整全面地收集、了解這些病情資料,應該聯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等。因為這些因素引起的好發病是不一樣的。例如:春天多風,易引發風癢。夏天多暑濕,易發毛囊炎、膿皰瘡、濕疹、接觸性皮炎及色素斑等[3]。飲食偏于辛辣者,易患熱證,貪食生冷者,易患寒證。素體健壯者,易生實證。素體衰弱者,患病多虛。青年人氣血旺盛,易患實證,老年人氣血虧虛,多患虛證。四診的望、聞、問、切是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認識疾病,各有其獨特的意義,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相互補充而不能彼此取代。而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表現是多個方面的,因此,對四診收集來的病情資料就必須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互相參照,才能全面了解病情,為診斷提供依據。
以整體觀念為指導,采取普遍的、聯系的方法,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就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司外揣內”,通過觀察、分析患者的外部表現,就可以測知其體內的病理本質。是古代哲學觀點 《孟子》“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在診斷疾病方面的應用。這個觀點說明人體的內部和外部,是辨證統一的整體,生理、病理狀況都會在體表有所表現[4-5],所以,通過對體表外部進行望面色、觀毛發、望爪甲、聽聲音等外在觀察,就能推測出身體內部臟腑病變的的各種狀況。比如:通過體表的汗出情況,皮膚的潤澤程度,就可以測知血液及津液的盛衰,因為人體的血液、津液、汗液是同源且相互轉化的,即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見微知著”是運用整體觀念采取直觀的方法收集病情的另一基本原理,通過人體局部的、微小的變化,來測知全身的、整體的病變。這是因為人是一個整體,局部和整體都有密切聯系。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虛實盛衰都有聯系。通過舌像就可以測知臟腑氣血的整體情況,因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與其他臟腑經絡關系密切[4-5]。這兩個診斷原理的出現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采用普遍的、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認識疾病的本質。由此可見,中醫美容診斷疾病時,收集病理資料的具體方法和基本原理,都離不開整體觀念的指導。
3 整體觀念在中醫美容疾病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
中醫美容運用“四診合參”的方法,完整的、全面的收集病情信息后,在中醫辨證理論的指導下,對病情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辨別,從而認識疾病本質。在辨證分析中依據體表寒熱及腫塊的有無,輕重、大小的不同,可以判斷疾病屬性的寒熱、及陰陽的盛衰以及邪正的盛衰。比如:面部痤瘡紅腫高大,灼熱疼痛,根盤緊束,易膿易潰,瘡口易收,屬陽證、熱證、實證的表現。反之患部晦暗塌陷,麻木少痛,漫腫無邊,未膿難消,已膿難潰,瘡口難收,屬陰證、寒證、虛證。形體肥胖而喜靜懶動、嗜睡者屬陰藏人,易感寒濕之邪,冬天易生凍瘡,受邪后病多寒化。形體偏瘦而喜動、亢奮者屬陽藏人,易感暑熱溫燥之陽邪,皮膚易生痤瘡,患病多為實證,熱證。這些辨證方法的應用就是整體性為依據,在人與自然一體的情況下,感受陽邪則導致陽盛陰衰,發病為熱證、陽證。反之感受寒邪,則陰盛陽衰,發病為陰證、寒證的具體表現。
在辨證分析疾病時經常會用到到不同的辨證方法,比如: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因為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因而各有其歸納的內容、理論的特點、適用的范圍。有的抽象、籠統,有的具體、深刻,有的以病位為綱,有的以病因病性為綱。雖然各有特點,但不全面,不能相互替代[4-5]。如肝失疏泄和脾腎陽虛均可導致肥胖癥,用八綱辨證判斷病位時,都有臟腑癥候,都是里證,只有結合臟腑辨證,才能判斷清楚具體病位。這些辨證思想是以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作為理論依據,而作為依據的這些組織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這些辨證思想之間也就有必然的聯系,構成了一個辨證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以八綱辨證為辨證綱領,以臟腑辨證為核心,結合病因辨證探求病因,以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探求病性,以氣血津液辨證求病機[4,6]。由于人是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所以,臟腑辨證成為所有辨證最后的落腳點。從這一點說明,中醫美容辨證分析疾病也離不開整體性的指導。
中醫美容治療疾病時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確立了“三因制宜” [1-2],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則考慮到人和自然的統一性,四時氣候和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影響,以確定治療方案的方法。如夏天濕熱之邪亢盛,易生濕疹或癰或癤。治宜清熱燥濕,選擇苦寒之藥,不宜選擇溫燥之藥。冬天嚴寒,易生凍瘡、陰疽。理應少用寒涼,以防傷及陽氣,而多用溫熱之藥。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嚴寒,且多風沙,起病多寒燥,制宜辛潤;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濕熱多雨,其病多濕熱,制宜清化。西北之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宜重。嶺南之人,肌膚薄脆,腠理開泄,用藥宜輕。因人制宜考慮到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的不同,確定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比如脾腎陽虛之人肥胖,治宜補益脾腎,溫陽化濕。脾腎氣虛之人肥胖,則治宜健脾益氣,淡滲利濕[7]。中醫美容治療疾病也注意人體自身的整體性,比如:面部雀斑的治療,由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郁于孫絡血分,發于顏面則成雀斑,故可用補益肝腎,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6]。顏面痤瘡發于前額或口唇周圍者,屬陽明經脈胃腸病變,而胃腸屬六腑,多生實證、熱證,故制宜通腑泄熱,消癰散結。
4 小結
本文通過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說明人體的局部和整體,內部和外部之間在生理情況下會相互影響,病理情況下會相互傳變。所以,中醫美容在預防、診斷疾病以及辨證論治疾病時,必須重視這種聯系,以整體觀念思想為指導,運用聯系的、整體的、普遍的觀點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診斷治療過程,使得這一辨證法思想貫穿于中醫美容的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金志甲.中醫基礎理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20,365.
[2]何曉暉.中醫基礎理論[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9-12,194.
[3]王海棠.美容皮膚病學[M].北京: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55,262.
[4]廖福義.中醫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102.
[5]朱文峰.中醫診斷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3.
[6]陸綺,王寶華,曲劍華,等.論中醫美容理論對傳統美容養護方法研究的指導意義[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2047-2048.
關鍵詞:治未病 體質辨識 中醫護理
中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的一大精華。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即通過強調整體的干預和個性化的調攝,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傳變,其含義廣泛。
1 “治未病”護理實踐思想內涵
1.1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時進行治療,實為一種預防思想。亦即在平素應注意保養身體,防止疾病的發生。針對以上“治未病”思想內涵,其服務人群為健康人群,實施方式可通過對健康人群的整體指導,從而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維護方法,該領域服務人群廣泛,潛力巨大,根據我院護理工作現狀,選擇健康人群的特殊階段(孕、產)實施干預。
1.2 “治未病”思想在護理亞健康人群中的應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漸。《素問·八正神明論》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說疾病雖未發生,但已出現某些先兆,或處于萌芽狀態時,應采取措施,防微杜漸,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這也應該屬于治未病的內容。該治未病思想內涵在護理中可通過對亞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進行辨體調攝,通過飲食、運動和情志、中醫調理等措施進行健康干預,從而減少發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護理患病人群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已病早治,防其傳變和瘥后調攝,防其復發這兩個方面。疾病發生的初期,就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及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疾病初愈,雖然癥狀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必待調理方能漸趨康復,這些均應屬于治未病的內容。護理工作主要可通過對病人辨體施護以防疾病發展,重點在于并發癥的預防及病后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處方,從而體現了護理工作在“恢復健康,減輕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婦產護理臨床實踐應用
2.1 體質辨證相關理論及應用 體質學說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提出,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大遺傳和后大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體質構成論一體質是按時相展開的生理過程。軀體素者的綜合體、環境構成論一環境、社會對體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稟賦遺傳論一先天稟賦與遺傳是決定與影響體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據醫院“治未病”課題申報情況,選擇在服務健康人群為主的婦兒中心護理單元開展體質辨識在孕產婦和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的研究。
2.2 具體實施方法 (1)孕產婦:產前產科門診助產士根據孕婦體質辨識后確定的體質,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過已開設的孕婦學校實施每月2次的教育;產后:婦兒中心病房護理人員結合產前體質進行進一步確認,結合產科護理臨床路徑進行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飲食調護、產后鍛煉調攝情志及中藥足療和穴位按摩等護理干預措施,促進康復。出院后:出院前病房護士落實出院宣教和指導,門診助產士到病房確定產婦出院后居住地點和訪視時間。并按時落實2次家訪和指導,產后42天產婦回門診檢查。(2)新生兒:出生后:根據母親的體質和新生兒吸吮、大便等情況進行體質辨識,根據不同體質進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進行,出院前教會家長按摩的方法和喂養注意事項同時發放以圖片為主的出院宣教資料,讓家長進一步了解新生兒的體質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產科門診助產士落實家訪和新生兒黃疸測定等護理。
通過一年多的臨床實施,該護理單元的中醫護理應用率達85.7%,較2006年提高了53.5%。個性化、整體護理實施率達83.5%,服務人群對中醫護理的認可度95.3%,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2006年度提高了9.5%。
1中醫學治療口齒疾病的思想理論
1.1牙齒與腎的關系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牙齒屬腎,為骨之余,腎之標,骨之所終,髓之所養,固隨天葵(是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的來去而盛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中醫學認為:正常人的牙齒潔白、潤澤且堅固,是腎氣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現。因為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為:腎藏精,腎精能夠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而髓養骨促進生長發育,因為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能得到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若腎精虛少則骨髓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髓,則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有著其內在聯系。
因為牙齒屬骨的一部分故有“齒為骨之余”之說,即然牙齒與骨同出一源,儼以牙齒也依賴于腎中精氣所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松動,或脫落。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中說:“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葉天士在《溫熱論》中也明確指出:“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
所以不論是在口腔的保健上還是人體生理的治療上,都應重視養腎。如果腎精不足,骨髓空虛,骨骼失養,在小兒就會發育遲緩,骨軟無力,出現五遲,五軟。其中五遲便包括齒遲,即生牙過晚。在成人可因骨質疏松痿軟,而見腰膝酸軟甚至足痿不能行走,以及牙齒松動、容易脫落的情況。老年人因髓減骨枯還易發生牙齒骨折。
古語云:“百物養生,莫先固齒。”人的天生稟賦不同,牙齒亦然。因為與先天之精——腎精的充足與否密切相關。若先天不足者,即使很注重口腔衛生,各種牙齒疾病也可以發生,因為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均和腎中精氣的盛衰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所以中醫認為養腎精是護齒所必需的。因為牙齒是依賴于腎中精氣所充養,若腎精充盛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則骨骼得養,牙齒則堅固有力不易脫落,所以牙齒與腎以及骨骼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
1.2陰陽平衡與口腔疾病
中醫認為,口齒病因除與腎精的盛、衰有著密切關系外,還提出了人體陰陽平衡的理論。用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貫穿于中醫陰陽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來說明人機體上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這種陰陽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所以陰陽平衡學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健康的標志,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疾病的發生,因此,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礎。
口腔疾病的發生同樣是由于口腔環境陰陽系統平衡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所導致的,在陰陽的屬性中又分為正氣與邪氣。正氣是指人體自身存在的東西,也可以說是人體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復能力;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正常健康的人其正氣與邪氣是對稱平衡的。
疾病的發生就是正邪斗爭的過程。邪正斗爭導致陰陽的失調,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使疾病發生。比如,在口腔的生態環境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細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這些微生物之間同樣也存在著正與邪之間的斗爭。在致病菌(邪氣)迅速生長、繁殖,有益菌(正氣)明顯減少的情況下,就出現“邪”盛、“正”弱的局面,使得口腔陰陽平衡系統失調,促使口腔各種疾病的發生。這與現代口腔醫學的口腔生態學平衡理論是相吻合的。
從現代口腔醫學的口腔生態學的理解與解釋,就是口腔組織器官與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和病理的失調之間關系,從口腔生態系統來說是微生物和宿主(口腔)之間存在著復雜食物共生和拮抗關系。當口腔生態處于平衡狀態時,宿主(口腔)表現為健康無病的狀態,當平衡失調時,宿主就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維護口腔陰陽生態系平衡是預防口腔疾病有效方法。
①牙本質過敏
牙本質過敏,中醫學上也稱齒滕,引起牙本質過敏癥是由于口腔牙體的陰陽平衡系統受到各種條件因素影響,破壞了陰陽系統中的生態平衡導致牙本質過敏。現代醫學認為牙本質發病原因是由于:工作環境(酸作業等)影響使牙釉磨損,使牙神經暴露等原因,使一個完整、健康的牙體某些部位受到破壞,使牙本質神經暴露,當受到溫度、化學、機械等刺激,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中醫學說解釋認為口腔“陰陽”環境這種“邪”、“正”相搏中由于“正氣”不足(牙齒磨損而神經暴露),受到強盛的“邪氣”(溫度、化學、機械等)侵犯。在這種“正”與“邪”的斗爭中,由于“正”不敵“邪”,則引起牙齒疼痛(牙齒過敏)。
②齲病
現代醫學認為齲病、牙周病的產生是因為環境因素的改變,牙菌斑生態平衡失調所致。也就是說在口腔生態環境中主要致齲菌——變形鏈球菌、乳桿菌等占優勢,是導致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齲齒,歷代醫學名稱繁多,如蟲蝕牙齒、蟲齒、齒齲、蛀牙、爛牙等,都是齲齒的別名。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認為齲病是蟲食于牙,牙根有孔,蟲居其間,亦令齒痛,食一牙盡,又度食余齒。所謂的“蟲”是因限于當時條件,把齲蝕牙體的細菌稱為牙蟲。
從中醫陰陽學說的平衡系統來說就是在口腔陰陽系統的環境里,在“正”與“邪”的相博中,致齲菌(邪氣)——變鏈菌等,戰勝有益菌(正氣),在這“邪”與“正”的斗爭中由于“邪氣”戰勝“正氣”致使齲病的發生。《黃帝內經》理論認為,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主要取決于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界致病因素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要看“正”與“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會侵入,即使侵入人體也不會使人致病;而在口腔環境中當“正氣”相對虛弱,不足以抵抗“邪氣”,邪氣就會乘虛而入,便發生各種口腔疾病。
2中醫學預防口齒疾病的理論
中醫學口腔保健和預防口齒疾病的理論強調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因為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由于中西醫學形成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也各有不同的理論。但他們也有共同之處,即邪、正之間的斗爭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根源,即所謂“致病之謂邪”。比如,現代各種預防疾病疫苗的發明和使用就是通過人體免疫機制而起作用的,也就是加強這種“正氣”就增加了人體的抗病能力。
2.1治未病不治已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巳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所謂“未病”、“末亂”,就是指疾病前狀態或某種疾病的征兆,是從質變為疾病的量變積累過程,也就是說,是處于亞健康狀態(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狀態,也可以說是第二狀態或灰色狀態)。亞健康狀態的特點是不斷的動態變化發展,既可向健康狀態轉變也可向疾病狀態轉化,向哪方面轉化取決于我們的保健措施。
“治未病”的核心意義就是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未病”、在疾病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保健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說“治未病”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治療亞健康狀態的理念,兩者相當契合。健康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而亞健康和疾病則是人體的陰陽失衡的結果。
2.2整體觀念
中醫學說的整體觀念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如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動中是相互協調為用的,在病理變化中是相互影響的。
②人與自然之間也是一個整體,自然間的變化(如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等)對于人體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中醫治病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2.3辯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但其指導思想是陰陽平衡觀念。明確指出人體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活動過程,就是人體陰陽對立雙方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取得平衡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兩方面是相對平衡的。一旦人體的陰陽關系失調,正常的平衡狀態被破壞,人體就會發生疾病。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而致機體陰陽偏盛偏衰、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結果。因而,藥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協調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糾正機體陰陽偏盛偏衰,使其恢復陰平陽秘。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揮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種藥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稱之為藥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但古人未能對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進行深人的探究,以藥物的偏性來解釋藥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只能對藥物作用進行高度概括。
3討論與思考
祖國醫學是我們祖先的發明和創造,不僅是中華傳統遺產,也是代表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后代巨大無形的寶庫。我國口腔醫學的發展與中醫學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口腔科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由于受歷史條件限制,一些理論尚不清晰其科學內涵,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們都是從事牙膏生產和應用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肩負著生產、科研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重任,所以我們必須對中藥牙膏所采用的中藥應有所了解。盡管目前中藥牙膏的品質在不斷提高,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很多工作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3.1改進落后的傳統提取工藝
改變黑、大、粗的煎煮提取工藝。因為這種中藥煎煮法,質量低,粗糙,均一性和療效差。在提取過程中可能因溫度及溶液中復雜的化學成分環境使溶液發生物質間的絡合、水解、氧化、還原等反應,也可能生成溶液中原來沒有的某些新物質,從而影響藥物的藥效,另一方面嚴重影響牙膏的口味、香氣、色澤和穩定性。
3.2標準化中藥提取
對所選擇的中藥應研究確定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再進行提取,達到“去其槽粕,取其精華”,使其化學性能、藥理作用都有明確表達。避免過去中藥牙膏的藥物用量采取“一鍋端”,如散彈打鳥,其藥物作用成分、機制等細節無法言明。
3.3實現中藥現代化
《素問•舉痛論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中的這段話從外感邪氣、情志過激、過勞所傷之“九氣為病”,論述“百病生于氣”的發病學觀點,認為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機理,這一觀點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1]。氣,又稱精氣,本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內經》引入醫學,解釋人的生理、病理現象,因而又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概念與術語。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人的生命活動。《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即指出人是物質的,是靠天地之氣而生養的。《素問•六節臟象論篇》又說:“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更說明了人的生命活動也是以氣為物質基礎的。基于上述認識,中醫學里所說的氣,概括起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等。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質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現。人體的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不斷的運動,流行全身,無處不到。不同的氣,有不同的運動形式。而“升降出入”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就說明人體各個臟器都在進行著升降出入的活動。氣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表現。氣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停止。《素問•六微旨大論篇》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氣的升降出入,具體體現于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以及臟腑之間的協調關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納新;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心火下降,腎水升騰,以及脾升胃降等。
只有全身各個臟腑的功能協調配合,也就是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如果氣的運行阻滯,或運行紊亂,或升降失調,出入不利,便要影響五臟六腑、上下內外的協調統一,而發生種種病變,如肝氣郁結,肝氣橫逆,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肺失宣降,腎不納氣,心腎不交等。
由于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是氣活動的場所,臟腑經絡的一切活動,又無一不是氣活動的體現,所以說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氣的活動正常,就是生理;反之,氣的活動異常,就是病理。故《素問•舉痛論篇》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思則氣結”。認為外感邪氣、情志過激、過勞所傷等各種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人體氣的失調情況下才會發生疾病。雖然僅舉9種情況為病,實則概括無論外感或內傷皆可導致氣的病變,或是氣的功能減弱之氣虛,或為氣的運行失常的氣機失調。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將“百病生于氣”僅僅理解為氣機失調,如此則無法說明氣耗、氣消等病機變化。
正是基于“百病生于氣”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觀,補益氣量的耗損與調整失調之氣機,使之恢復正常,就成為治療疾病的根本目的。如《靈樞•刺節真邪》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從養生的角度而言,保護人體的正氣,即是保證健康。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百病生于氣”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觀,對后世醫家有很大影響,如張介賓《景岳全書》謂:“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凡病之為虛為實、為寒為熱,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止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但所貴者,在知氣之虛實,及氣所從生耳”。因此后世醫家在養生、治療中都強調以調氣為要。藥物治療也重在調和氣血,以通暢五臟元真。至于調氣之法,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論之甚詳,“夫所謂調者,調其不調之謂也。凡氣有不正,皆賴調和,如邪氣在表,散而調也;邪氣在里,行而調也;實邪壅滯,瀉而調也;虛羸困憊,補而調也。由此類推,則凡寒之、熱之、溫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舉之……,必清必靜,各安其氣,則無病不除,是皆調氣之大法也。此外,有如按摩、導引、針灸、熨洗,可以調經絡之氣;又如喜能勝憂,悲能勝怒,怒能勝思,思能勝恐,恐能勝喜,可以調情志之氣;又如五谷、五果、五菜、五畜,可以調化育之氣……”。通過調氣,最終達到“以平為期”之目的[2]。
九氣為病,各有特點,原文“氣上”、“氣下”、“氣泄”、“氣結”等,正是對這些特點的高度概括,對臨床診斷不同因素致病及其病機特點進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法則以及組方、遣藥,具有指導作用。如“氣上”可出現面紅目赤、口苦、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甚至嘔血等一系列肝氣上逆的證候表現,治法是平肝降逆;“氣下”可表現為面色蒼白、少腹脹滿、二便失禁、滑精、帶下等精氣下陷證候,即可補腎固精兼以升舉。
氣的病變很多,一般可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4種。氣虛證是臟腑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動時諸癥加劇,舌淡,脈虛無力。常由久病、年老體弱、飲食失調所致。其病機主要是元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治宜補氣,方如四君子湯;氣陷,常為氣虛病變的一種。以氣的升舉無力為其主要特征。臨床表現為頭目昏花,少氣倦怠,腹部有墜脹感,脫肛或子宮脫垂等,舌淡苔白,脈弱,由于氣虛機能衰減所致。治宜益氣升提,方如補中益氣湯;氣滯證,是指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悶脹、疼痛。治宜行氣,方如五磨飲子;氣逆是指氣機升降失常,氣上逆不順。一般多指肺胃之氣上逆以及肝氣升發太過所致的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肺氣上逆的主要特點為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肝氣升發太過,則現頭痛、眩暈、昏厥、嘔血等。治宜降氣鎮逆,方如蘇子降氣湯、旋覆代赭湯等[3]。
在九氣為病中,屬于內傷的一條即“勞則氣耗”;屬于外感的有兩條即“寒則氣收,炅則氣泄”;屬于情志因素的占六條即“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機是氣機逆亂失調,這就為診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
中國傳統心理治療思想和理論是隨著中醫理論的確立而初步形成。早在遠古時期的巫醫祝由術就是一種原始的心理治療方法。《素問•舉痛論篇》專門論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則第一次系統的闡述了利用情志相勝心理療法以達到治愈疾病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至此,中國古代情志相勝療法及其理論之雛形基本形成。歷代醫家,或案或論,多有載述,金元明清至鼎盛;河間、丹溪多有建樹,張子和登峰造極,原禮、景岳迭出新意。金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繁榮時期,情志相勝心理療法在此階段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把致病因素分為內傷七情、外感六、不內外因三類,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對七情病機論述較詳,對情志刺激引起的脈象變化及其機理進行了說明,為中醫診治情志疾病做出了貢獻。朱丹溪在治療情志疾病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對郁證尤有見地,認為“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自定行氣開郁的“越鞠丸”流傳盛廣。張子和是一位杰出的心理治療大師,他注意到臨床許多疾病都與情志有關。情志相勝心理療法在明清時代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并被廣泛應用。范進中舉,因過喜而連叫“我中了”呈癲狀,其岳父打了他一記嘴巴而治之,就是運用“恐勝喜”的例子。臨床各科醫家對七情病因病機更加重視,現存文獻中對情志疾病都有論述。《景岳全書》對情志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診治均有論述,并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筆者在臨床上根據《內經》理論治療疾病,取得了很好效果。1例頑固性呃逆的患者,多方治療,收效甚微。筆者應用恐嚇的方法將其很快治愈,就是根據恐則氣下的原理,使上逆之氣得以下降,達到升降正常,氣機協調而使疾病痊愈。
現僅舉1例應用藥物調氣之法。張某,女,42歲。 初診于2006年8月20日。癥狀:兩脅作痛,頭痛目眩3個月。3個前與丈夫爭吵后感兩脅作痛,頭痛目眩,伴有口燥咽干,疲乏無力,眠食俱差。月經不調,作脹。察其舌,見舌質淡紅;診其脈,脈弦而虛。實驗室報告:B超診斷:肝膽脾胰無異常發現;CT診斷:頭顱CT平掃無異常發現。此乃肝郁血虛所致,法當疏肝解郁、健脾養血,方擬逍遙散加減治之。處方:柴胡9g,當歸9g,白芍9g,白術9g,茯苓12g,炙甘草6g,薄荷5g,煨生姜3片,炒棗仁15g,6劑。每日1劑,清水煎服,同時配合心理治療。
于2006年8月27日復診,服上方6劑后,諸癥大減而未瘥。效不更方,擊鼓再進。前方繼進9劑。共服藥l 5劑,諸癥悉除。隨訪3月,未見復發。
此患者因情志因素而使肝氣郁結,肝郁不能疏泄脾土,以致脾失健運,用逍遙散加減治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補血和營以養肝;茯苓、甘草、白術健脾補中;煨姜和中,與當歸、白芍同用,并能調和氣血;助用薄荷少許以增強柴胡疏肝解郁的作用;酸棗仁養心肝、安心神。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之效,使肝氣條達,脾氣健運,加之心理治療而獲全功。此調和肝脾之法亦[BW(S(Z,1,2)MD2][WT5”FZ〗中華中醫藥學刊即調氣之法也。加之心理治療即“以情病者,非情不解”之意也。此患者因“氣”而病,通過調氣而愈,從臨床實踐角度證明了“百病生于氣”理論之正確。
綜上所述,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中醫用以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指導診斷和治療。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外感邪氣、情志過激、過勞所傷等各種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人體氣的失調情況下才會發生疾病,即氣量的衰減或氣機逆亂失調,所以說“百病生于氣也”。補益氣量的耗損與調整失調之氣機,使之恢復正常,就成為治療疾病的根本目的。治氣貴在于“調”,不僅是用理氣藥物來調暢氣機,而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來調整臟腑的陰陽失調,使機體重新建立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動態平衡,而使氣的生成正常,氣機和暢,升降正常,出入有序。《素問•舉痛論篇》從外感邪氣、情志過激、過勞所傷之“九氣為病”,論述“百病生于氣”的發病學觀點,認為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機理,這一觀點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在九氣為病中,屬于情志因素者占6種,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情志因素致病,其基本病機是氣機逆亂失調,為診治情志病指出了方向。驗之臨床,收獲頗豐。
參考文獻
[1] 王慶其,王鍵,遲華驀,等.內經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4.
關鍵詞:腫瘤治療中醫治療腫瘤中西醫治療腫瘤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是我國醫學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的優勢[1]。但是在長期的臨床治療當中,無論是利用中醫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都未取得應有的成績,自然也未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對于我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方法,我們必須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將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療當中的有效經驗,爭取做出讓國際醫學界認可的成績,以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也能夠認識到中醫證的理論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1人類疾病治療的方法
在對人類疾病進行治療時,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治療:病因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以及病理生理學治療[2]。
1.1病因學治療。病因學治療法是一種比較基本的疾病治療法,它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疾病治療法。病因學治療主要是從病因產生的原理來對疾病的產生及發展進行消除。但其只適用于病因比較單一且明確的疾病,對于腫瘤這種病因不明確且發病機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發揮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是指利用手術、物理學或是化學等方法將所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進行直接破壞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對患者的最終結構性病變進行靶向治療[3]。其是現階段西醫臨床治療腫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對于很多其他類型的疾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比如說治療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將粥樣硬化斑塊給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學治療。病理生理學治療則是指利用藥物或是治療方法使得患者體內的各種病理生理學發生變化,調節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基本策略[4]。對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產生很大的治療作用。
2中醫治療腫瘤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采取中醫當中的辯證及辯病治療兩種方法[5]。
2.1辯證治療。辯證治療是利用中醫進行疾病治療的最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的最基本策略。辯證治療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望、聞、問、切等方法對患者的病證首先進行了解,其次再根據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治療。通常來說,辯證治療所遵循的原則主要有滋陰、益氣、補陽、養血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及化痰祛濕等。經過眾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其實利用中醫的“證”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是病理生理學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過程中的一種,辯證治療其實包含于病理生理學治療的范圍內。利用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對腫瘤進行治療所產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辯證治療所產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藥對患者體內所出現的因腫瘤而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異進行調節,對其異常病理進行改變,使患者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以使患者的癥狀得以緩解,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據臨床資料顯示,辯證治療還可使部分腫瘤的體積縮小,這表明,辯證治療可能會對抑制或是殺傷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另外,實踐表明,辯證治療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比如說在利用辯證治療法進行手術時,可同時配以中藥進行治療,以加強辯證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2.2辯病治療。通過多年的辯病治療經驗,我們了解到,有很多中藥可以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還可以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在臨床當中,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先選擇一些抗癌的中藥對患者進行辯病治療。利用中醫中的辯病治療法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以毒攻毒、清熱解毒以及逐瘀散結等。利用辯病治療腫瘤其產生的療效機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其就是利用中藥“以毒攻毒”,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時還可能會產生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6]。通常來說辯病治療所用到的中藥有喜樹堿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中西醫結合就是指利用西醫的病以及中醫的證來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及反映,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就是指利用西醫的辯病治療法結合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治療腫瘤,相對于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來治療腫瘤,其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中醫中利用疾病的“證”來進行診斷與治療也包含于西醫病理生理學當中所使用的診斷與治療的范圍內。所以,利用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腫瘤的方法。其一,中醫中的“證”可以對腫瘤的綜合診斷進行完善,而西醫中的“病”可以對腫瘤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進行指導。也就是說,現在臨床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可以在利用西醫病理治療的解剖學治療的前提下,再將中醫當中的“證”給利用上,以對病理生理學進行診斷,即同時將西醫的病理解剖學治療結合中醫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醫的解剖學進行治療,即使用手術、放療或是化療等各種解剖學治療法將腫瘤細胞給消滅掉,這樣做可以達到祛邪的目的,同時又可以獲得腫瘤治療后的近期療效以及其遠期療效;其次,在腫瘤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當中,病患體內會有很多異常的病理會產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利用中醫中的辯證治療法來對這些導常現象進行糾正,以使得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這樣不但可以將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提高,而且還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如此看來,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不但可以將患者的很多癥狀進行改善,而且可以對患者的近期及遠期療效進行長期的保證,以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4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醫治療病癥其核心為證,因此,必須盡快使中醫理論實現現代化,利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說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讓國際醫學界能夠理解中醫中證的內涵,明白中藥所能產生的作用,認識到利用中醫可進行同病異治以及異病同治的科學性原理。這將是我國未來發展中西醫結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為只有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了解到中醫中證理論,國際醫學界才可能會接受利用中醫辯證治療腫瘤的思想,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才能真正實現。
其是臨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臨床研究。患者患上腫瘤的早其是沒有任何異常癥狀的,因此,現在臨床就診腫瘤的患者都屬晚期,對于晚期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為止,業界人士還未找到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都未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而通過分析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腫瘤治療的臨床道路上,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將會是以后臨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雖然會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但應該明確臨床研究目標,努力找到治療的突破口。現在,對于腫瘤患者的治療,我們不僅關注治療后的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同時也很重視將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提高。而經過多年的中醫病理治療腫瘤的研究表明,中醫對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研究目標,找到治療當中的突破口,使得臨床治療當中能真正取得成績,也讓國際醫學界認可中醫對于治療腫瘤的效果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5結語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醫學界治療腫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人士一直以來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利用辯證治療法,而西醫中則主要是利用解剖學進行診斷,兩者在對腫瘤進行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治療腫瘤成為了我國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國今后對腫瘤進行治療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林及龍,張金光,張力,張世春,李利清.關于腫瘤與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思考[J].中醫研究.2010(03)
[2]沈紹功.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J].世界中醫藥.2009(05)
[3]王曉玲,李江濤,徐瑞榮.腫瘤的中醫治療對策[J].癌癥進展.2009(06)
[4]楊文娟,田永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08)
1啟發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物理診斷學教師應盡量避免傳統的直接灌輸或者硬性填鴨的教學模式,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擅長記憶背誦學習方式,分析、邏輯、推理能力較差。我校物理診斷學教研室引入啟發性課堂教學模式,引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們積極動腦,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設問-討論-總結三階段,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通過檢索查閱資料,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和引導話題。如癥狀診斷學教學部分在講述發熱時,可以先詢問醫學生是否知道日常生活中不借助體溫計怎么判斷自己發熱,讓醫學生先分組討論,自由發言,回憶一下自己從小到大過程中自己發熱或是目睹身邊家人發熱的過程和感受。當醫學生從自身感受開始理解發熱產生的一系列癥狀時,教師及時的進行總結和解釋發熱的概念、原因、病理、生理過程以及經典癥狀。當醫學生對這些基本概念有了了解后,再進一步拋出問題,如何確定發熱和熱型,測定熱型的臨床意義和常見疾病。讓醫學生用較短的時間討論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和進一步講解。這樣,就能夠讓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克服習慣背誦記憶的慣性學習習慣和方式,深刻理解物理診斷學中癥狀學的知識點,從而在實踐中應用和分析問題,同時也讓醫學生們體會物理診斷學這門課程中從個體到整體的歸納循證過程,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個體癥狀的觀察和描述。
2引入臨床病例的課堂教學模式
物理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癥狀學部分時,應盡量把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聯系起來。上面已經提到,如果學生本人以前患過某種疾病或者學生接觸的人群中某人患過某病,這些學生就會很快把書本知識與自己對此疾病的認識結合起來加以理解,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在癥狀學部分的內容講解完成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真實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的病歷、檢查結果、器械檢查結果、治療過程中的討論和醫患溝通。讓學生在模擬真實臨床環境的情境中體會診斷和治療的全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臨床癥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了解臨床醫師是如何應用物理診斷學的通用理論對復雜多樣的患者進行診斷分析、病情判斷和預后估計。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知識,也訓練了學生的診斷思維能力,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進入臨床見習和臨床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需要教師提前精心準備一些經典的常見臨床病例,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疾病理論知識和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才能較好地把物理診斷學的基本原理和真實臨床病例結合起來。如在講述腹痛這一節時,可以根據教師的臨床工作實踐在課件中講解急診室常見的以腹痛待查就診最終確診的幾個真實的典型病例:(1)急性胃腸炎。(2)宮外孕。(3)急性心肌梗死。(4)輸尿管結石嵌頓。以PPT的形式將真實病歷的照片、化驗單、B超檢查單、心電圖等多種原始資料展示出來,以一個個就診小故事進行講授。這樣,醫學生們能夠直觀而充分的了解同一癥狀不同疾病的疾病轉歸、診斷過程和伴隨癥狀的差別,以及診斷策略的區別。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一般較西醫臨床專業的學生更容易在癥狀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疑惑和迷茫。但這些臨床實例恰恰能讓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更好理解西醫和中醫在接診患者時思維的相似點,癥狀學需要整體觀和全局觀,這和中醫的診斷思路不謀而合。
3中西醫聯系比較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我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在學習物理診斷學前,根據教學計劃,已經學習完中醫診斷學。兩門課程無論從課程內容上,還是思維方式上均有巨大差異,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在學習物理診斷學時,會有很多受先入為主課程的影響。我校物理診斷教研室的教師們根據這一課程設置特點,在課堂講授中將中西醫診斷進行對照比較教學。雖然中醫診斷學和物理診斷學有很大差別,但也有許多相似相關之處。如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其中的問診其實與西醫物理診斷學中的病史采集相似,只是內容有不同之處;望診與西醫物理診斷學中的視診相似;聞診相當于西醫物理診斷學中的聽診和嗅診;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兩個部分,其中切脈與西診中脈搏檢查相似,而按診與西診中觸診相關。西醫診斷是通過病史、體格檢查的陽性體征、實驗室及器械檢查來診斷疾病,中醫診斷是在望、聞、問、切四診基礎上進行診斷疾病、辨別證候。聯系比較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物理診斷學教師大部分來源于西醫院校和西醫醫院臨床醫師,由于注重自身的中醫知識的學習,均能掌握中醫基礎知識和原理,且經常和中醫交流教學經驗。實踐證明,這種針對學生特點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受學生歡迎,更容易讓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各種疑惑。
4床旁診斷溝通技能教學模式的實施
診斷學中的問診技能實際上就是一種和患者進行溝通的方式。一個合格的問診包括五個基本要素:(1)靜聽(audi-tion);(2)評價(evalution);(3)詢問(inquiry);(4)觀察(ob-servation);(5)理解(understanding)。誠懇而細致的聽取患者的敘述,判斷各種資料的相關性及其重要性[3]。詢問出完整的史料,抓住重點,深入追詢,盡量引證核實,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姿勢,觀察他(她)的體語,注重自身的肢體語言,領會患者關注的問題,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看法及對診療的期望值。醫患關系和諧與否取決于醫患溝通的質量好壞,其基礎立足于醫療技術的精湛程度。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強調的仍是學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例如,在接觸模擬患者和真實患者前均要求學生熟悉問診和查體的各個流程,避免拖沓和遺漏、手法不嫻熟等問題給患者帶來身心不適并由此拒絕醫學生的檢查。其次,教師在問診查體等課程中強調與患者溝通的實際技巧,注重培養學生看、聽、說、問的技能。例如,避免使用醫學術語,將術語生活化淺顯化,將敏感用語委婉化柔和化,以確保患者正確理解充分配合并作答,從而提高問診質量,不僅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最終更利于其疾病的診治。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相對靈活,既可做中醫,也可從事西醫專業,從事中醫專業后,往往需要和患者進行更多語言溝通。醫學生們往往在臨床實習時才首次接觸患者,其專業技術及溝通能力不夠,因此面對大量的臨床實踐,尤其是與患者直接接觸的實習過程中,他們承受著來自自身和外部因素雙重壓力,如果在物理診斷學的教學過程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在其真正進入臨床后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床旁診斷溝通技能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在患者床邊進行的教學,但是醫療活動產生的結果本身就難以預見,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可以在物理診斷學教學過程中引入SP(Standardpatient,標準患者)[4]進行床旁物理診斷學的床旁教學。SP多為專業上崗人員,既能精確模擬各種疾病的典型癥狀體征,也能按照教學要求進行過程設計。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培養醫患溝通能力的要求事先和SP商量和設計好各種醫患沖突,在授課中進行示范處理,從而教會醫學生如何正確面對在接診進行診斷過程出現的各種常見問題,并且學會如何正確有效的處置這些問題。例如,設計SP突然拒絕配合問診和查體,教師需要和SP溝通,仔細了解原因,耐心勸說,但應尊重患者的決定,保護患者的權益;設計SP為危重患者就診,如何第一時間先搶救生命,同時進行病史采集等等。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也需要通過畢業后的統一的執業醫師考試才能執業,在課堂上進行床旁物理診斷學的床旁教學能夠讓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了解培養溝通能力是成為一名合格醫師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另外,我校物理診斷學教研室還通過角色扮演等其他床旁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操練和患者溝通的技巧,利用SP進行檢驗及反饋,使醫學生得以進一步鞏固其溝通技能,為其順利邁入臨床實習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逐漸培養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應用各種物理診斷學原理不斷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學會接診患者并獨立解決分析臨床問題。綜上所述,現代醫科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人文精神、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優秀復合型醫學人才[5]。我校物理診斷教研室根據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學生的特點,掌握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學生的需求,通過提高物理診斷學授課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結合使用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引入臨床病例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西醫聯系比較課堂教學模式、床旁診斷溝通技能教學模式等多種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既注重癥狀學等物理診斷學的原理講授,培養符合要求的具有扎實問診理論知識,規范問診技能的醫學生,也注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概念和醫患溝通技能。實踐證明,復合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以來,我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生學習物理診斷學的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診斷學階段考試成績明顯提高,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真穩 劉彥 朱妍 卜平 單位:揚州大學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關鍵詞:PBL;醫學免疫學;教學評估
醫學免疫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主要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免疫應答的規律、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免疫學診斷和防治方法。但是,由于醫學免疫學的學科知識抽象,概念多,前后內容的關聯性和邏輯性強,知識更新速度快,與其他的基礎醫學課程如醫學遺傳學、醫學微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病理學聯系緊密,而且與臨床的皮膚性病學、腫瘤學、傳染病學和內科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因而掌握本課程的理論和技能對于臨床實踐意義重大,故而是醫學院校學生要重點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
我國傳統教學采用典型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和主導,而學生則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灌輸的知識和體系。這種教學方式長期是我國教學的主流模式,但是這種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是以若干個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的一種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某些方面的不足。鑒于此,我們在本校2012級中醫臨床7年制1班引入了這種教學模式,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和評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校2012級中醫臨床七年制2個班級。其中1班的醫學免疫學教學引入了PBL方式教學模式,2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組。
⒉研究方法
PBL教學實驗班首先由教師系統講授幾章醫學免疫學基礎知識,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每組5-6人,引入5-6個與醫學免疫學相關的臨床綜合性案例,以小組為單位,讓小組學生協同自主學習,分工協作查找相關文獻,給出每個問題的解決思路和答案,并制作成PPT課件在講臺上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和匯報,由教師進行點評和打分。對照組班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本門課程結束后4周采用同一份醫學免疫學試卷進行考試,制訂好參考答案后由教研室其他教師進行閱卷工作,閱卷結束后我們對試卷及考試成績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分析。
二、結果
醫學免疫學試卷卷面滿分100分,題型有名詞解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以及論述題,實驗班和對照班級最終考試成績和得分都呈正態分布,但是各個分數段的人數分布有差異,結果如下所述。
1.試卷綜合分析
本次考試試卷知識面涵蓋了《醫學免疫學》教材12個章節所有內容,題量適中,題型合理,難度中等。通過對試卷的系統分析和統計,計算出各個題型相應的得分率,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1 2012級中醫臨床七年制1班和2班醫學免疫學考試試卷
[題型\&分值\&平均得分率\&實驗組\&對照組\&名詞解釋\&15\&13\&12\&單項選擇題\&25\&23\&21\&多項選擇題\&20\&16\&10\&填空題\&10\&8\&7\&簡答題\&20\&18\&15\&案例分析題\&10\&8\&4\&合計\&100\&86\&69\&] 注:平均得分率=該題目所有學生得分綜合/學生總人數
綜合分析表1的結果,實驗班級的平均成績好于對照班級,從試卷具體題型的完成情況來看,實驗班級學生的多項選擇題、簡答題和案例分析題的得分率都要明顯優于對照班級。
2.考試成績對比
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的學生人數各為43人,總人數為86人。在課程結束后均參加了閉卷考試,無人缺考。對原始考試成績各分數段的學生人數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圖中顯示,實驗班級9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班級,80-89分數段人數也較對照班級多,并且不及格人數為0;而對照班級大部分學生得分都位于70-79分數段,90分以上的僅有2人,考試成績明顯要較實驗班級差。
三、討論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經過一學期PBL教學模式的實踐,同樣的一套試題,實驗班級和對照班級的得分率有明顯差別,名詞解釋題、單項選擇題和填空題這些綜合性不強的題型兩個班級的得分率相差不大,但是在綜合性比較強的多項選擇題、簡答題和案例分析題就出現了較大的分差,尤其是綜合性最強的案例分析題,兩組的分值相差是最大的。從最終的各分數段學生人數來看,實驗班級90分以上人數遠多于對照班級,得分在80~89分之間的也遠多于對照班級。
由此可推斷,PBL教學模式是將典型的問題引入學生的學習,學生要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解決這個問題,無形之中就要求學生收集、整理和獲取大量的課外知識,而學生在搜集這些課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將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方能解決問題。
而在PBL教學過程中引入的綜合案例往往是多個學科的結合和知識滲透,一些案例與臨床聯系緊密。因此,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醫學免疫學基本原理和知識對于學習其他課程,特別是臨床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自覺掌握醫學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及臨床意義。
通過PBL的教學實踐與實施,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查找資料和獲取相關知識,與小組成員一起完成搜尋文獻資料的任務;自己動手制作針對案例的PPT匯報課件,自己上臺闡述觀點。通過這個過程的自我學習,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使用PPT等軟件、克服害羞膽怯心理以及與同伴開展團結合作的能力。因此,PBL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較好,值得大力推廣。
但是,我們在實施醫學免疫學PBL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實際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PBL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水平和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醫學背景知識,要對醫學相關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比較熟悉,而我校由于各種原因,從事基礎教學的教師很多都沒有醫學背景知識,這影響了醫學免疫學在全校的推廣,這就需要從事醫學免疫學PBL教學的教師加強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二是部分學生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太適應,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興趣,參與度也不夠;三是教材的局限性,我們目前使用的是傳統模式的《醫學免疫學》教材,與PBL教學模式不相適應,這給我們的PBL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曾常茜.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193-1195.
[2]黃亞玲,劉亞玲,彭義香,等.中國學生應用PBL學習方法可行性論證[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3-4.
[3]譚海珠,楊錦華.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2005(5):48-50.
[4]葉湘漓,雷立芳.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3):34-35.
【關鍵詞】臨床醫學; 臨床決策; 醫生基本功
在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下,推動著醫學不斷的向前發展,因此在診斷手段和方法上也不斷的增加,對疾病的診斷水平與以往相比起來,有著很大幅度的上升和提高。那么,臨床醫生怎么才能做出最合理,最科學的臨床決策呢,這對于醫生基本功的鍛煉,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1臨床決策中醫生基本功的作用
1.1病史采集的正確性:病史的正確采集,決定著臨床決策的方向。病史和癥狀,是病人在就診時最主要的原因,作為疾病的表象,這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病史是醫生在和患者或者其家屬在溝通和提問中,患者或其家屬給予回答而獲得的疾病發生發展及過程的病人的重要資料。一份完整而詳盡的病史,能夠解決大半。以上的診斷問題。病史的采集針對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要根據病人或其家屬的心理狀況,充分運用問診技巧,從患者或其家屬那里獲取最全面最真實的病情資料,給臨床決策提供決策方向。
對那些急癥的病人,一定要專注主要的問題當機立斷,用最短的時間做出臨床決策,選擇最有特異性最簡單的的輔助檢查方法作為診斷或排除診斷的重要依據。對那些憤怒與敵意,憂傷與焦慮,文化程度低下有語言障礙的病人,一定要有同情心,耐心和控制患者情緒的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不卑不亢的態度,重要的病史一定要認真仔細的重復核實。對那些話多的嘮叨的且多種病癥同存的患者,要會將其話語巧妙的打斷,專注重點和關鍵進行追問,去除精神因素的誤導等方法。這些是對醫生的思維邏輯,醫學知識,文化修養,分析問題,問診技巧等等綜合能力的一個檢測和考驗。一個有水平的醫生,能夠根據病史的采集結果,結合基礎的醫學知識,從病理生理病理揭破的深度去認識疾病的本質,尋找發病的原因,從而對病情做出初步的診斷,確定診療的方向。一些經驗豐富的分診人員能通過簡單的問診在短時間內將患者準確的送到專科醫生那里,所以,病史采集在臨床決策上起基礎的作用,決定著臨床決策的方向。
1.2臨床檢查的重要依據體格檢查:體格檢查一般是指醫生根據自己的感官,或者使用傳統的檢查器具對機體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解,這是最基本的檢查方法,目的是為了對患者有關健康的正確材料進行收集。
體格檢查的五種基本方法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和嗅診,其檢查的方法,結果的正確性和檢查是否全面,對收集患者資料的正確與否,對醫生能否正確的臨床決策有著直接的關系,且影響重大。
對急癥病人的生命體征檢查是非常重要的,病期的不同,疾病的不同,生命體征的特點也是不同的。檢查生命體征,對于醫生能否在短時間內做出初步的診斷,對病情的估計,有效及時的搶救等臨床決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體格檢查是臨床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結合病史進行系統而全面的體格檢查,可以很好的將大部分臨床診斷問題解決掉。 在體格檢查中,邊想邊查,邊想邊問,驗證核實,融會貫通,使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準確性能到保證的最好的方法。某些時候如果發現了一個陽性體征,那么就可以得出一個較準確的臨床診斷,全面而細致的全身體格檢查,有時候能做出病因診斷,復診的病人可以觀察其體征的動態變化,前一次的臨床決策是否正確就可以得出判斷結論和評論。
但是如果一個錯誤的不全面的體格檢查結果,將導致一個錯誤的臨床決策,造成漏診誤診和治療原則的錯誤等等一系列非常嚴重的后果,輕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傷害,重者將會貽誤對患者的最佳搶救時機,造成病人的終生遺憾。體格檢查是醫生獲取病人客觀健康狀況最快捷、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路徑,體格檢查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善性,和醫生的基礎知識,醫德修養,臨床經驗和基本技能等綜合性素質有著重要的聯系,決定著體格檢查的結果。一個準確完整的體格檢查結果,是醫生在診斷疾病,選擇進一步檢查方法和制定治療原則等等臨床決策的重要依據。
2實驗診斷和輔助檢查對于臨床決策的影響
2.1諸多因素影響著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標本采集方法是否正確、設備儀器的準確性和檔次、試劑質量和穩定性、操作人員是否規范、診斷人員的認知水平等,都將影響著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2合理選擇實驗室及輔助檢查方法:實驗室和輔助檢查是醫生根據病史、體檢提出的初步診斷選擇的必要的檢查,以確定、補充、修正診斷或排除診斷。醫生在部署檢查項目時,應注意檢查的適應癥、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利弊和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因素,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檢查方法的特點合理科學地選擇實驗室和(或)輔助檢查。對于急癥病人應遵循簡單、快捷、安全、特異性強的原則,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可靠的檢查依據。
總之,選擇檢查方法恰當與否和對檢查結果判斷水平也是對醫生基本功的檢驗。醫生采集的病史和體檢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輔助檢查結果的陽性率,因而,醫生部署的檢查其陽性率反映了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對于檢查結果,要根據病人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熟悉檢查的基本原理,對檢查結果應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以確定其合理性和臨床價值。綜上所述,科學的臨床決策取決于醫生對病人客觀資料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臨床思維能力,不是先進的醫療設備儀器所能取代的。
一個合理的臨床決策不僅可以提高病人的救治水平,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醫療費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因而,加強醫生基本功訓練,對提高臨床決策和醫療技術水平、合理利用醫療資源、降低醫療費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1.1遺傳因素
已知MS具有家族傾向性。國外Sadovnick等[1]報道MS患者親屬患病率與雙卵雙生同胞一致,約3℅—5℅,而單卵雙生同胞的患病率高達30℅。來自815例索引病例和3000多同胞兄弟的數據表明:MS再發率較一般人群高30—50倍,兄弟MS再發危險性受性別,父母方患病及發病年齡的影響,有患病父母的個體遺傳易感性增加[2]。同時現發現一些組織相關抗原(HLA)在MS患者中多見,關系較密切的是6號染色體上的DR位點,HLA抗原在MS時大量存在(HLA-DR2,以及少見的HLA-DR3,HLA-B7和HLA-A3)被認為是MS易感基因的標志,這提示遺傳因素在MS的致病作用[3]。
1.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在MS發病中的作用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挪威科學家[4]研究結果顯示,北緯65°偏南部MS發病率與戶外空氣中的氡的含量呈明顯正相關。由此推斷氡是MS的一個致病因素。挪威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工作中接觸有機溶劑MS發病風險增加。Bergen大學Trond Riise等[5]20世紀70年代對近12000名油漆工人、36899名建筑工人及9314名食品加工工人進行追蹤調查(后兩類工人不接觸有機溶劑),結果發現油漆工由于MS造成殘疾而接受撫恤金的比例是建筑工和食品加工工人的2倍。因此,科學家呼吁對化學物質與MS發病之間的相關性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1.3感染因素
許多流行病學資料揭示了MS與兒童期接觸的某種環境因素有關,近年來,越來越認為這一環境因素是一種感染。因此,我們這里將感染作為一個獨立的致病因素來研究。推測這種因素是病毒感染,分子模擬(molecular mimicry)學說認為,MS患者感染的病毒與CNS髓鞘蛋白組成分或少突膠質細胞間存在相同的抗原,病毒感染后體內T細胞被激活,活化的T細胞通過血腦屏障(BBB),與抗原呈遞細胞(APC)呈遞的靶抗原結合后引起炎癥反應從而引起CNS脫髓鞘病理改變[6]。
肺炎支原體最近被認為與MS的發生密切相關,一項研究中用PCR方法在97%的MS患者腦脊液中檢出肺炎支原體存在,對照組為18%。MS患者腦脊液中尚有抗肺炎支原體IgG存在[7]。肺炎支原體在其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中也存在,提示在MS發病中可能并無特異性[8]。因此,肺炎支原體究竟能否激發自身免疫有待進一步研究。
1.4免疫因素
輔T細胞( TH) 被認為在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反應中起到關鍵作用,主要是在炎性脫髓鞘反應中。T 細胞存在于任何個體中,在外周部被抗原決定簇或自身抗原所激活。激活后T 細胞能通過血腦屏障而遷移至炎癥地點。T 細胞(包括CD4+ TH 和CD8+ 細胞毒素的表型) 釋出前炎性細胞因子,通過其他免疫細胞損傷髓鞘。T 細胞還可能誘發B 細胞的激活和抗體形成,而后者對髓鞘有損傷作用。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9]。
二、多發性硬化的治療進展
2.1免疫干預治療
2.1.1干擾素(INF-β)
干擾素的作用機制是: ①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C) 的細胞毒性; ②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③增高人白細胞抗原和腫瘤相關抗原的表達和分離; ④抑制TH1細胞亞群的增殖及其細胞因子合成, 抑制單核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 ⑤抑制或改變細胞相關粘附因子表達, 減少T 淋巴細胞向CN S 轉移[10]。INF-β治療復發—緩解型MS已取得較滿意的療效。最近研究表明INF-β對不同階段的DC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的不同的作用,它抑制早期DC的發育,卻促進DC的成熟,增加DC的刺激自身T細胞分泌IL-13、IL-10、IL-15的能力[11]。目前國內由于條件的限制,INF-β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
2.1.2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一種很有效的免疫抑制藥物能有效地阻止各階段的免疫反應,包括影響抗原提成細胞及T淋巴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這些細胞產生炎性反應調節因子。
復發—緩解型MS對皮質類固醇反應較好,進展型則較差,對于MS急性發作和復發,主張用大劑量短程療法,近期有效率可達74.8%[12]。
2.1.3免疫抑制劑
①鹽酸米托蒽醌(Mitoxantrone),本品可誘導DNA鏈斷裂和凋亡,抑制DNA修復合成。原用于白血病和前列腺癌的治療,近年來證實治療繼發進展型和復發進展型MS。歐洲報道證實米托蒽醌可用于快速進展型MS[13.14],194例MS每隔3個月隨機接受米托摁醌12mg/㎡ ,5mg/㎡和安慰劑連續2年研究,結果米托蒽醌明顯減少復發率,推遲首次加重時間,延緩疾病的發展,并且病人的耐受性好。
②甲氨喋呤(MTX),該藥有抑制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抗炎作用,小劑量口服相對無毒。Goodkin[15]對65例進展型并有中—重度殘疾的MS患者用7.5mg/,治療2年,其病情持續惡化程度明顯減輕。
③環磷酰胺(CTX),是一種強烈的細胞毒和免疫抑制藥物,選擇性抑制B淋巴細胞。Weinstock—Guttman[16]等經靜脈用環磷酰胺和甲基強的松龍治療17例耐皮質激素的暴發型MS病人的開放性、非對照的研究,結果大多數病情穩定或有改善。適合治療快速進展型MS,尤其是MTX治療無效者。
2.1.4 Glatiramer Acetate(GA)
本品是人工合成的髓鞘堿性蛋白(MBP)類似物,是由L-丙氨酸、L-亮氨酸、L-賴氨酸、L-酪氨酸組成的多肽混合物。起著競爭性抑制MBP與MHC-Ⅱ類分子結合。一項251例緩解-復發型的MS患者參與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提示,GA治療組年復發率下降25%[17],目前有研究已表明GA可以降低復發率,同時減少MRI的T2病灶形成。然而對于延緩腦萎縮效果不明顯,甚至無效。
2.2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p#分頁標題#e#
HSCT治療多發性硬化的基本原理是先用大劑量的免疫抑制化療及放療,盡量清除外周及中樞的免疫細胞,再將預先采集的自體造血干細胞回輸。利用干細胞的多系分化潛能,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統。臨床上分為自體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BMT)和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二者干細胞來源不同,但原理和療效基本相同。1997年Fassas首次報道了采用APBSCT治療MS患者獲得成功[18]。Fassas 在2002年總結20個移植中心的85例MS患者,其中2/3為繼發-進展型MS,移植后平均隨訪16個月。結果7例死亡,5例死于與移植相關的中毒或感染,2例為患者移植后早期病情惡化[19]。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MS的新方法,已獲得初步的臨床體驗,但長期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
2.3T細胞的接種
T 細胞接種實際上包括: (1) 接種減活或滅活的同源或自體的自身反應性T 細胞;(2) 接種TCR 肽段疫苗。目前認為[20],T 細胞接種治療MS 的機制, 除了克隆清除或致細胞無反應外,疾病相關T 淋巴細胞的Th1/Th2 平衡轉換也有可能與接種效應的機制有關。尤其是皮下接種自體的髓鞘反應性T細胞,為致敏MS 患者以誘發調節性T 細胞反應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有效的方法, 該方法可以抑制髓鞘反應性T 細胞并使免疫反應轉向Th2 型。
2. 4中醫治療
2.4.1中西結合治療
石麗華等[21]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防治MS復發的療效,將38例M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各19例,急性期以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緩解期對照組口服潑尼松龍維持,治療組除口服潑尼松龍外,加服自擬中藥健腦固髓湯,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神經功能體征、體感誘發電位、復發次數等變化,結果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 P < 0.05) 。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改善MS患者的病情,減少復發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2.4.2針灸治療
朱明等[22]治療MS,針刺腎俞、風池、環跳、三陰交、百會、涌泉、陽陵泉、懸鐘,灸法輔以理療紅外燈照射小腹關元部位,每周1次,每次1h,連續接受12次(3月)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
[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教學質量;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中圖分類號] R16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b)-0155-04
醫學生物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講述正常人體的生物化學以及疾病過程中的生物化學相關問題,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如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要從分子水平上才能解釋,同時,生物化學在臨床上主要應用于診斷疾病、監測病情、判斷藥物療效和疾病預防等方面,因此,對于醫學生而言,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掌握與否不僅關系到其它醫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效果,而且與醫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密切相關,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但由于該課程中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化學結構、繁瑣的代謝過程、與臨床醫學知識的脫節,學生對所學內容難以理解,使之成為醫學基礎教學的難點課程之一,教學效果不佳,“生化=神話”已經在歷屆學生中廣為流傳。關于如何提高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質量,本文結合多年來教學經驗,進行了以下幾點教學探索與反思。
1教學內容的取舍
醫學生物化學的主要內容分為四部分: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核酸、酶和維生素等的組成、結構與功能;大分子物質如糖、脂類、氨基酸、核苷酸的代謝與能量代謝以及各種代謝途徑間的聯系和調節;分子生物學基礎即遺傳信息的表達;重要器官正常代謝過程以及異常代謝時與臨床相關疾病的聯系。教師除應全面準確掌握教學內容外,在授課時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取舍,合理設計和規劃教學過程,在有限的課時內,優化教學效果。
與醫學不同的其他一些專業比如食品、化工、農學等也開設了生化課程,不同專業的生化課程有其各自的特點,而對于醫學生物化學來說,在教學內容上,應加強醫學與臨床的聯系,反映醫學特點,適應醫學發展。如對于“物質代謝”這部分內容,教學時適當精簡大部分物質繁瑣的代謝過程,把重點放在講解反應過程中的關鍵酶及其調節以及與臨床的聯系。以酮體代謝為例,只對酮體生成的過程作以簡單說明后,重點講解酮體生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及其調節、酮體生成的生理意義以及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酮體酸中毒?另外,以前對“分子生物學基礎”這部分內容只做簡單了解,但隨著對疾病的認識進入分子水平,這部分也要增加教學內容,比如與腫瘤生長相關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某些遺傳病的發病機制等這些醫學研究熱點問題都應讓學生掌握。當然,在組織教學內容時精心選擇的醫學臨床實例要與生物化學基本理論知識相關聯,不能“牽強附會”,使得學習走向“誤區”。
生物化學作為前沿學科,其進展快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地充實新內容與新觀念,及時摒棄陳舊內容,將臨床最新研究介紹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注意前沿新知識的補充,搜集反映最新學術進展的文獻資料,精心閱讀生物化學原版英文教材,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和相關學科知識,例如向學生們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新進展、腫瘤標記物的應用、乙肝的最新治療方法等,緊跟學科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掌握前沿知識。
2教師醫學知識儲備
教師自身知識的儲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生物化學與醫學有著緊密的聯系,作為生物化學教師,應該明確生物化學在醫學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醫學院校的生物化學教師,單一的本學科知識已不能滿足教學要求,應該具有全面的醫學知識儲備,只有掌握深厚的醫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夠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與醫學其它專業課以及臨床醫學知識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如何對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以及對致病原因和機制進行探討。如在講酶原激活和同工酶的生理意義內容時,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結合起來,解釋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預防。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生物化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可以為醫學生今后開展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要使教師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儲備,關鍵是要大量閱讀與醫學相關學科的書籍,收集與臨床實際聯系的資料。除必須通讀醫學教科書外,還應大量翻閱醫學期刊及專著,查找與生物化學聯系的病例分析以及與醫學相關的生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只有教師不斷地獲取知識充實自己,并能靈活應用到教學中去,才能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教學方法的運用
針對教學過程中,醫學生普遍認為生物化學是難理解、難記憶、難應用的課程,由此所導致的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采用靈活正確的教學方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尤為重要。
【摘要】
目的 檢驗黃山貢菊水煎劑對實驗性高血壓小鼠血壓和血脂含量的影響。方法將黃山貢菊制成水煎劑,小鼠分為正常對照組、冷激對照組、冷激貢菊飼喂組(5,10,20 mg/ml)連續飼養20 d,于第21天測量血壓,取血清檢測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結果冷激對照組血壓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極顯著(P0.05)。冷激對照組甘油三酯、膽固醇含量高于正常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冷激貢菊飼喂組血脂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黃山貢菊水煎劑有降低血壓和調節血脂含量的作用。
【關鍵詞】 黃山貢菊;高血壓小鼠;血壓;血脂
Abstract:ObjectiveTo inspect the effects of HuangShan GongJu decoction on blood pressure and serum contents of hypertensive mice. MethodsThe HuangShan GongJu decoction was made. Mice were p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cold-stress control group,and cold-stress feeding groups(5,10,20 mg/ml). After 20 days,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by carotid intubatton and the contents of serum trireactive glyceride(TG),cholesterol(CHO),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 were also detected. ResultsThe blood pressure of cold-stress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The contents of TG,CHO in cold-stress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content of HDL was lowered,but the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contents of blood lipids in cold-stress feeding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 HuangShan Gongju decoction possesses the effects of decreasing blood pressure and modulating blood lipid contents.
Key words:HuangShan Gongju;Hypertensive mice;Blood pressure;Blood lipids
高血壓是心血管臨床中患病率最高的的一種疾病,盡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病因學因素還不完全清楚[1]。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表明,中國北方(寒冷)高血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南方地區[2]。許多研究者也已經證明,把大鼠長期置于寒冷環境中(5℃,3~5周)誘發出高血壓[3]。說明寒冷刺激可能是引起高血壓的因素之一。黃山貢菊作為藥用、茶飲已經具有較長的歷史,其保健功能也得到認可,但作為單方使用對實驗性高血壓的作用尚未見報道。
我們擬選擇小鼠建立冷激誘導的高血壓模型,檢驗黃山貢菊水煎劑對實驗性高血壓小鼠血壓和血脂含量的影響。
1 器材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雄性小鼠60只(昆明種,購于中國藥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2 黃山貢菊購于淮陰醫藥公司(特級,產地:黃山歙縣)。
1.3 儀器
B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PT-100生物血壓傳感器,TBA-12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OSHIBA),250D數顯光照培養箱,TGL-16 臺式高速離心機。
1.4 試劑
20%氨基甲酸乙酯(烏來糖),0.9%氯化鈉,3.8%檸檬酸三鈉。質控血清、校準血清(上海豐匯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1.5 方法
參照《中華藥典》中草藥水煎劑制備方法,將黃山貢菊制成相當于每毫升藥液含100 mg生藥(100 mg/ml)濃度的水煎劑,冷卻后4℃保存,使用時按比例稀釋作為飲用水。
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正常對照組25℃飼養,飲自來水;冷激對照組(飲自來水),冷激貢菊飼喂組(分別飲用5,10,20 mg/ml貢菊水煎劑)每天上午8∶00~12∶00置于(4±2)℃光照培養箱中,隨后取出放回25℃環境中,所有組別正常投喂飼料。
連續處理20 d。于第21天按5 ml/kg體重腹腔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將小鼠麻醉,頸動脈插管法測量并記錄血壓。隨即剪斷頸動脈放血,用1.5 ml離心管收集,置4℃冰箱15~30 min,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20℃冰箱保存。
檢測血清中甘油三酯(TG)、膽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
1.6 數據處理用SPSS12.0統計分析軟件對各組數據進行t檢驗,以±s表示,95%置信區間。
轉貼于 2 結果
2.1 各組小鼠血壓值見表1。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小鼠血壓值比較(略)
從表中可以看出寒冷刺激確實引起小鼠血壓升高(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極顯著),飲用5,10 mg/ml貢菊水煎劑組血壓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但是隨著濃度進一步增大,反而沒有了降壓效應。10 mg/ml應該是一個適宜濃度。
2.2 各組小鼠血脂含量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冷激對照組TG和CHO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所上升,HDL則有所下降,但未達顯著性水平。貢菊飼喂組與冷激對照組相比TG含量下降,HDL含量上升,而令我們困惑的是,隨著飼喂濃度的增大,CHO的含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高了。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冷激貢菊飼喂組的血脂含量差異不顯著。表 2 對照組與實驗組小鼠血脂(血清)含量比較(略)
3 討論
高血壓目前其發病有兩個趨勢:一是發病年齡降低,中青年患者增多;二是發病率普遍上升,嚴重患者最終多死于腦血管病和心腎衰竭。目前治療高血壓的主要措施是西醫的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但西醫降壓治療仍存在許多的局限性:由于這些藥物有其自身的一些不足,如藥物的作用不夠溫和,作用的范圍過于廣泛及副作用太多等,因而其使用有一定的限制[4]。植物藥有良好的降壓作用,尤其是傳統中藥,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因此,尋求顯效降壓的中醫藥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資料表明黃山貢菊具有抗炎、鎮痛、抗病毒、抗菌、抗衰老、保護冠狀動脈及對心肝腎無明顯的毒性作用,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佳品[5]。環境因素是引起高血壓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用交替性寒冷刺激誘導實驗性高血壓小鼠,這個模型是非遺傳的、非藥物性的、無手術干預的,對實驗動物基本沒有傷害,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釋放兒茶酚胺,導致血壓升高[3]。這也與臨床觀察高血壓患者的表現相一致[6]。但未見文獻報道該模型血脂含量的變化。
我們模擬人們飲茶的方式,將黃山貢菊制成水煎劑以一定的濃度作為飲用水,觀察其對高血壓小鼠血壓和血脂的影響。結果表明:較低濃度的貢菊水煎劑確有降壓效應,濃度增大以后反而沒有降壓作用,原因不明。飲用貢菊水煎劑能降低TG、升高HDL含量,但CHO含量先減后增,也使我們難以理解,還需做進一步的分析。
黃山貢菊作為保健用品及高血壓的輔助治療,我們認為日常應注意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影響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情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
[2]Thorvaldsen P, Aspplund K, Kuulasmma AM, Schroll, M. Stroke incidence, case fatal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nitoring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Stroke. 1995, 26:361.
[3]Kanayama N, Tsujimura R, She L. Cold-induced stress stimulates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causing hypertension and proteinuria in rats[J].J Hypertens. 1997, 15(4):383.
[4]孫玉華,李麗華,李楠.高血壓病的非藥物治療及健康教育[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1275.
醫學是一門生命學科, 歷史以來為人類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西方醫學即西醫學,是最近三四百年來建立在解剖學、生物學及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重視人體解剖的現代醫學科學理論體系。西方醫學主要采用科學實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層次水平,發展極為迅速,超過其它任何一門醫學科學,一度成為世界醫學舞臺的主角。西方醫學從19世紀初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了很大影響。醫學與人文學科具有天然聯系,因為醫學的對象是人,文化關注的對象也是人,這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醫學的基礎。當前,人類對科學的迷狂狀態,使得人文精神受到擠壓,醫學人文學科的研究相對薄弱。昝加祿,昝旺[1]提出,現代社會背景下的醫學教育,重科學技術輕文化內涵、重實用功利輕人本情懷的現象,缺乏文化的理性與自覺,尤其缺乏從文化層面去認識醫學的高度。因此,本文就西方醫學文化為研究對象,幫助人們重視認真其其各方面特點。
2 西方醫學文化的歷史哲學淵源和診療特點
醫學現象十分復雜, 醫學文化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西方醫學文化作為西方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最為原始的兩個源頭來自兩希文化:即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
古希臘人曾將古埃及的許多藥物和治療方法引入歐洲,并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醫學文化。當時重要的醫學文化成就包括較高的解剖學技術和生理知識如證明腦是思維器官、人的一切感覺都是通過腦神經傳遞、血液循環理論等。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醫案和著名的醫學理論,也說明了希臘醫學文化的重要成果。希臘醫學在希波克拉底以后,在亞歷山大達到頂峰,且不久即開始滲入羅馬。羅馬對健康和疾病的態度與希臘頗為相似,解剖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古羅馬醫學的高峰時期,在“神圣的醫生”蓋倫時代。
從西方醫學文化的另一個歷史淵源看,西方醫學文化也是對希伯來醫學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希伯來醫學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宗教與醫學的密切結合。鑒于當時希伯來民族的知識水平, 希伯來醫學文化中包含著濃厚的宗教因素。馬月蘭[2]指出,西方醫學文化是古代希伯來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希伯來醫學主要是僧侶醫學, 經驗醫學作為補充而存在,《圣經》就是猶太教滲透到希伯來醫學文化中的例證。其中,僧侶醫學文化意識有這樣的基本觀念:只有信上帝, 精神和肉體才能得到醫治和拯救。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在律法書的613 條誡命中, 與疾病有關的達213條,其中許多猶太教戒律和飲食禁忌對人體有益,可養生保健。沐濤,季惠提出,當時醫學主要采用大自然提供的藥物療法,這很類似于我國的中醫療法[3]。可見,希伯來醫學文化是在僧侶醫學和經驗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蘊含的醫療理念對之后乃至現代西方醫療保健仍有重要影響。
從西方醫學哲學思想上看,西方人認為,天下萬物都可以無限分割的, 這是西方自然科學分析法的哲學基礎。余謀昌[4]指出,西醫立足于笛卡兒哲學,依據機械論思維,認為“人體是機器,疾病是機器失靈,醫生的任務是修理失靈的機器”。它按照還原論的方法把人體視作機器,從而將其分割成各種各樣的部件。西方醫學研究問題,偏重于結構還原、解剖分析和實驗比較。西醫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
笛卡爾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其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西方人進而認為,生命現象最終可以還原為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 于是在醫學生理學中逐漸派生出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分支學科[5]。19世紀初,細胞學說被提了出來。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在這些醫學思想引導下,西方醫學研究非常重視微觀實驗數據,并一直將人體細化到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確定了DNA 雙螺旋結構,這一發現被譽之為20世紀生物學最偉大的發現, 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也是還原論、分析法有效性的一項明證。
西方醫學在診療中的思維模式是分析性思維。人體疾病的發生部位,通過各種現代儀器對身體相應部位進行檢查和體液化驗來作出準確的判斷,作為診斷結果和治療依據。西方醫學在臨床治療中也已直接消除眼見的和實在的人體確定部位病變為目標,并采用有嚴格標準的藥物進行化學治療,或同時給予物理方法治療,以排除這個部位器官的故障。因此,西藥往往由單一或有限的幾種人造化合物組成,藥物的有效成份一清二楚,藥量準確無誤,并以生化、生理和病理的準確實驗數據為依據。從西方醫學診療技術水平看,由于采用各種高技術的診斷設備,西方醫學對于器質性病變的觀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確定更加準確。西方醫學所開發出來急病救護技術和設備也常常能起到極好的臨床療效。長期以來西方醫學實踐證明,在還原論與分析法的指引下,西方醫學文化獲得了顯著的豐富和發展,在診療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人們對人類的身體和人的種種生理與心理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進而對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西方醫學界逐步意識到,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一個生命有機整體,離開生命整體的任何器官只能是一種物體。 同時,社會中的人和生物性的人在醫學文化中都應該得到關注。雖然沒有任何人體生命現象與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無關,但也沒有任何人體生命現象不和社會相關。因此,西方醫學文化需要超越笛卡爾的觀念,需要一個新的醫學文化,它依據人是生命有機整體和社會有機體的觀點,把人的疾病的生物學研究與人的整體及相關的社會、環境、心理因素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在醫學研究中,我們應該看到,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會性存在,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人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身心狀態,醫學才能真正做到養生保健和有效治療。
3 西方醫學文化缺陷及發展方向
西方醫學在把人越分越細的過程中, 人逐步被分解成器官、細胞、分子,而整體的人不見了。為了查清病因及確切致病原理,西方醫學病理學研究一貫盡量排除切斷不可控因素因素,盡量將病因與機體發病現象放置在在一個單純可控的孤立環境條件下,通過單因單果的直線思維模式,研究病理過程。但是,這種研究方法與實際存在的人與環境之間的多因多果關聯網絡遠遠不符。1980年,德國東方史研究所滿晰駁說:學者們應該覺醒,要認識西方醫學的基本危機, 西方醫學已經進入方法學的死胡同。匡調元[6]指出,原論與分析法的片面性、西醫發病學說的邏輯基礎線性因果論、臨床上的對抗療法等方面,也提示了西方醫學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注意在醫學哲學和臨床診療中增加整體論與綜合法的嘗試。
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界已開始領悟到,用還原論分析法研究人體,有著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 必須注意吸收其他醫學模式優勢,對西方醫學文化進行整合,在未來醫學研究中爭取走整體論與綜合法的道路。當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給人體健康定義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這個定義就認知了人體健康的網絡支持系統,而不是一個單因單果的問題。北美現代醫學教育的開拓者威廉?奧斯勒也認為,“人們過分強調科學,容易忽視醫學的人性關懷與憐憫。現代醫學異常發展有可能毀了自身”[7]。可見,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西方醫學文化,在繼承西方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之后,在實驗科學研究長足發展之后,需要在人文研究方面逐步加強,避免在治療上只看到病看不到人,或是只治病不治人,只治局部不治全身。今天西方醫學模式的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也是其進一步完善發展的重要表現。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利高津在《從存在到演化》[8]一文中說:人類新醫學將從東西方文化雙向接軌與融合中誕生,就是一種對新的自然哲學與自然觀的說明與試探。西方醫學文化和中國醫學文化趨向接軌的信號,也可能是西方醫學文化未來發展趨向。而且,我們還會發現,醫學信念也是醫學文化發展中應該重視的一個方面。對于醫學由其文化特征帶來的文化功能,比如說療效,法裔德籍自然科學家阿達爾貝特?馮?沙米索(Ada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早有闡述:“對于需要醫學的人來說,醫學幾乎是一種神奇的魔術,而它的效力總有一部分來自對它的信念。”這段話明確表達一個觀點:部分醫療效果來自于人們對醫學的信念。這里的“信念”,就是典型的文化因素[9]。因此,西方醫學文化在建立醫學信念方面也應有所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