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7:1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電工程就業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就業前景: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在公路工程、鐵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安裝工程、港口與航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工程測量監理工作。擇業面寬,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學生畢業后主要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陸海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的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一、“9+3”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9+3”畢業生總體情況
2009年至2017年從我縣考錄,到內地接受“9+3”免費職業教育的本縣籍學生1987人。自2012年首批本縣籍“9+3”學生畢業至今共計畢業六批次,共計1538人。
從戶籍來看,選擇“9+3”免費職業教育的農村學生比例高于城鎮戶籍,超過85%。
從所學專業來看,學生們是以學習職業技能為主要目的,主要涉及醫學護理專業、畜牧獸醫、旅游服務與管理、電子技術應用、電子商務及電器應用維修、計算機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機械加工技術、水電運行與控制、電氣設備與安裝、水利水電工程技術、通信技術、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機械運用與維修)、服裝設計制作與營銷、唐卡繪畫、物流管理、鐵道施工與養護、化工工藝、園林、焊接技術、數控技術應用、烹飪、測量工程技術和會計等。
就業分布地來看,我縣就業214人,縣外省內就業1246人。
(二)“9+3”畢業生就業情況
已落實就業崗位的就業方式主要為:考取州內行政事業單位、自主創業、參軍以及靈活就業。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首期畢業以來,在我縣就業的“9+3”畢業生總人數1460余人。其中,公務員考錄23人、事業單位考錄114人,公益性崗位60人,自主創業120人,推薦就業507人,參軍56人,靈活就業580人,就業率達95%。
(三)“9+3”畢業生未就業情況
因“9+3”畢業生經校方推薦就業人數、繼續升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人數無法確定,“9+3”畢業生未就業不完全統計人數為78人。
未就業主要原因:一是未通過行政事業單位考錄;二是認為公益性崗位安置工資較低,不愿意從事此項工作;三是對人社部門舉辦的現場招聘會崗位不滿意,就業期待值過高,同時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四是經“9+3”升學考試政策,升入高等院校,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二、“9+3”畢業生就業采取的措施
(一)通過公開招錄實現就業
我縣根據省州“9+3”畢業生考錄決策部署,認真擬定考錄計劃,填報考錄需求,做好接收安置等各項工作。同時針對“9+3”畢業生自身學歷較低,多數人不能完成分內工作,我縣積極開展“9+3”畢業生崗前培訓工作,力求其盡快適應崗位需求。
(二)通過公開招聘實現就業
2012年首期“9+3”學生畢業以來,我縣切實將幫助“9+3”學生就業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確保愿意回縣的有就業崗位、愿意自主創業的能夠得到扶持、人人都有就業機會”的原則,著力構建政策完善、責任明確、組織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9+3”學生就業促進工作格局,通過學生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企業吸納就業等多種途徑,確保“9+3”學生就業有出路、創業有幫扶,全面促進“9+3”學生穩定就業。
2012年以來,我局每年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就業扶貧現場招聘會”等專項就業服務活動,積極為“9+3”畢業生等求職責搭建勞務供需平臺。近三年我縣舉辦大型、微型就業扶貧招聘會共計5場,州內外用工單位累計提供崗位16400余個,崗位主要涉及電工、文員、保管、加工、物流、服務員、保安等行業,吸引了含“9+3”畢業生在內的大批求職者進場求職咨詢。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今,參與我縣現場招聘會求職登記的“9+3”學生累計達1000余人。
(三)通過托底安置實現就業
為千方百擴大就業,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效能,我縣把公益性崗位開發擺在了突出位置,根據“中央關于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重要指示,按照“能夠整合、盡量整合”的原則,三年來投入資金3169萬元,累計安置公益性崗位10568個,其中“9+3”畢業生60余人,有效緩解了“9+3”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
三、對“9+3”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專業選擇盲目性較高
根據攀枝花市經貿旅游學校何斌老師《“9+3”學生就業趨向調查分析》指出,學生在選擇就讀專業原因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5%的學生是依據個人興趣愛好或專業就業前景好才選擇所學專業的,而15%的學生是接受家人建議選擇專業,這與家庭背景、家長社會經驗、社會關系等有一定的聯系,還有部分學生是完全不清楚專業性質,隨意填報。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導致就業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
(二)擇業期望值過高
“9+3”畢業生對就業單位性質期望值趨于理想化,主要集中在政府及事業單位、國企,比例高達80%,追求穩定性、待遇優厚、環境好的工作的現象更為明顯,表明他們擇業期望值過高,需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重新定位。
(三)就業主動性不夠強
“9+3”免費教育計劃的實施,是省委、省政府為了推動跨越式發展、提升人口素質、改善民生、促進長治久安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學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都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大力幫助,這一客觀原因,使得“9+3”畢業生逐漸產生依賴心里,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尋找工作的人員比例較低,在實現就業途徑中缺乏主動性和開創性。
(四)就業信心不足
“9+3”學生接受免費教育之前,社會閱歷、求學目的各不相同,甚至年齡差距也較大,學歷水平也各不相同,有初中畢業的、也有長期在家務農、務工的,雖然接受了免費職業教育,但是學歷較低、專業及綜合能力較弱,面對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信心明顯不足,不敢主動參與社會就業競爭。
(五)企業的就業主渠道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不少企業直接或變相拒絕接收“9+3”學生實習和就業,其主要原因是“9+3”學生征兵和公招考試工作影響學生工作穩定性;部分學生不能將自己的興趣和專業與企業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不太適應企業用工要求和企業文化;企業認為招收“9+3”學生涉及民族問題,對接納“9+3”學生持有保留態度。
四、對“9+3”畢業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保持政策延續性,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機制保障。
在“9+3”學生的就業率中,通過針對性政策,如參軍、招錄鄉鎮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等,這在幫助“9+3”學生就業問題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建議,保持各項就業扶持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在統一的導向、組織和協調中,共同行動,拓寬渠道,挖掘崗位,保障配套經費,千方百計幫助“9+3”學生充分高質量就業。
(二)建議建立畢業生就業公告制度,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科學參照。
嘗試建立“9+3”學生畢業生就業公告制度,建構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指標體系,全面科學地反映“9+3”學生就業狀況和質量,其中可包括就業率、就業趨向分布、就業產業分布、就業穩定率和流失率、專業對口率、畢業生及企業評價等內容。通過探索建立以就業質量為核心的“9+3”學生就業狀況評價體系,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科學參照,供相關部門作行政和決策的依據。
(三)合理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樹立科學就業觀。
觀念決定態度,什么樣的就業觀決定說明樣的學習觀。為了端正學習態度,奠定就業基礎,學校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教育,切實轉變其在就業觀和就業心理上的局限。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就業意愿和困惑,認真分析總結,通過主題班會、舉辦專題講座、舉辦優秀畢業生或創業先進事跡報告會、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參加招聘會、介紹企業文化等形式,介紹當前就業形勢,分析專業就業前景,引導他們逐步摒棄“重公招輕就業”“等、靠、要”等思想,引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先生存、后發展”的科學就業觀。
(四)強化技能培訓,增強就業競爭力。
“9+3”學生文化素質與內地學生相比有差距,但他們對專業學習興趣濃厚,且動手能力強。建議各地“9+3”學校首先應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以實踐教學改革為切入口,量身為“9+3”學生訂制實踐教學方案,努力探索“先會后懂”“做中學,學中做”的有效方法。同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及時掌握“9+3”學生在實習時存在的技能差距,與企業聯動,共同分析研究討論,開設專門化課程或訓練,將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結合起來,幫助更多“9+3”學生獲得相應職業領域的從業資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