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經絡基礎理論

中醫經絡基礎理論

時間:2023-07-05 17:03: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經絡基礎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經絡基礎理論

第1篇

【摘要】 類比思維是中醫學廣泛應用的邏輯思維形式,通過對類比思維概念、形式、特點等的了解,深入的認識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構建及中醫臨床實踐的影響。

【關鍵詞】 類比思維; 中醫; 基礎理論

類比思維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歷來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在中醫學中更是廣泛的應用,對于中醫理論的構建起了相當的作用。

1 類比思維的概念、形式、特點

類比思維是指古人在對自然界觀察的基礎上,將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劃為類,并在類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推導,確定不同類間的聯系,使知識在不同類間遷移的一種思維形式。其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運用為中醫類比思維。中醫類比思維則是從天人合一的前提出發,根據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現象來推論人體的功能活動、病理變化以及對疾病的診治。

類比思維的基本形式可分為三種[1] :(1)比類:比類是在對自然界直接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不同現象或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其聯系起來歸為一類的方法。(2)類推:類推是在比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于知識的擴展,類可以涵蓋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從作為前提的類、模型或命題推演出另一類的屬性。 (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類之間建立某種必然性的聯系,表現為對類的一種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種基本形式,是類比思維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在運用中密不可分,統一于類比思維之中。

類比思維的特點,首先類比思維是在個別或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做橫向的運動,即從個別走向個別,從具體走向具體。這種橫向思維所涉及的兩端事物之間完全是一種表象上的類似,并無任何本質上的和知識上的類屬關系。其次是思維的聯想性。由于在類比思維中不受任何的邊際約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種類界限在兩個看似完全不著邊際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間建立聯系。所以類比思維的可靠性很小,創造性大,能夠充分發揮思維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導人們發現新的知識,探索新的問題。

2 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

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原則等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及方法論基礎中的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對正常人體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部分,現分述如下。

2.1 對藏象理論的影響 首先中醫學將人體五臟六腑與形體官竅,生理心理活動,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聯系起來,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構成了中醫學的藏象系統。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腎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其次借用類比思維對臟腑生理功能進行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臟腑系統與社會系統相類比,不僅說明五臟六腑是統一的整體,同時也闡述了五臟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論中,五臟、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點,而對這些生理特點的認識,同樣是通過類比思維來完成的。總之,類比思維貫穿于整個藏象理論之中。

2.2 對經絡理論及氣血運行的影響 經絡學說也是中醫學的一部分。經絡理論的構建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如經絡數定為十二,就是從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推理而來,《素問?陰陽別論》說:“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同時,關于經脈中氣血的多少以及氣血的運行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內經》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水相對應類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長短遠近來說明十二經脈之氣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氣候變化對江河之水的影響,來類比六邪氣對經脈氣血的影響,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焯澤……”。

2.3 對病因理論的影響 中醫學的病因理論是極其豐富和全面的,一般人們將其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和其他病因三個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認識,主要就是通過類比思維而來的。

六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以風邪為例,人們是觀察到自然界的風,善行數變,輕揚上行,并能動搖樹木,因此當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現頭疼,惡風,汗出,游走性關節疼,游走性瘙癢等與自然界風的特性相類似的癥狀時,就認為是感受了風邪的緣故。

2.4 對治則的影響 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確立,就是因為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陰陽是疾病發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謂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勢利導也是中醫的一個治療原則,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順應病位、病勢特點,以及陰陽消長、臟腑氣血運行的規律,把握最佳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方式加以治療。而其中所涉及的種種病勢也多是采用類比思維的方法加以推論的。如《靈樞?逆順肥瘦》所云:“臨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3 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類比法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的哪個部分,都可以看到類比法的痕跡。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類比法自身特點的缺陷性,只注意到兩個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就將其作為推理的前提,從而作出荒唐的推理,這對中醫學的發展將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類比思維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構建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進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礙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運用類比思維時要遵守一個原則,即兩個事物一定要在其成為同類現象的水平上進行類比。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干細胞研究;中醫藥理論;理論研究

干細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與增殖分化能力的細胞,能產生表現型和基因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細胞,近年來,隨著干細胞研究的深入,干細胞移植在轉基因治療、組織工程、病因病機等方面顯示良好前景。中醫學作為研究人體的一門系統理論,對干細胞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如何認識,如何通過干細胞研究,加快中醫藥理論的發展,是目前中醫學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1 干細胞研究進展

干細胞(Stemceli)即起源細胞,是能無限自我更新、又能定向分化生成一系列組織的原始細胞,其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自我增殖能力。通過對稱分裂產生與自身完全一樣的子代;二是具有分化潛能。通過不對稱分裂產生所屬類的子代細胞。Friedensteint在1970年從小鼠中分離出胚胎干細胞并在體外進行培養成功,1998年Thomason和Shamblot先后建立了人類胚胎干細胞系,為干細胞的研究奠定基礎,Shamblott發現人類胚胎干細胞能隨培養條件的不同,在體外分化為各種組織干細胞、造血干細胞、心肌干細胞和神經干細胞等。另外干細胞還具有“橫向分化特點,如腎髓干細胞除含有造血干細胞外,還可分化生成肌細胞、腎細胞、神經細胞和脂肪細胞等多種成體細胞。目前,干細胞按其分化能力可分為:個能干細胞(如胚胎干細胞等)、多能干細胞(如神經干細胞等)和專能干細胞(如膠質前體細胞等);按其來源可分為胚胎源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

研究表明,成體干細胞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中,當終末分化細胞死亡后,它們能自動分化替代死亡細胞,成體干細胞的這個生物學特征和生理分化特點為干細胞體外研究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能。干細胞用于疾病的治療應具有以下屬性:①自我維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分化為所屬類型細胞的能力;③具有增殖分裂能力;④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潛能可以維持相當長時間,甚至終生;⑤具有對損傷和疾病反應能力。因此,在臨床和動物實驗上應用干細胞研究主要有兩種策略:一是在體外通過誘導培養全能干細胞,使其分化發育成新組織或器官;二是通過調控培養干細胞,在體內定向分化成所需成體干細胞,使靶器官局部干細胞達到充分的數量。研究顯示,自身成體干細胞移植是干細胞治療疾病的最理想選擇,成體干細胞能分化形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細胞。且自身成體干細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的問題,治療時可避免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對患者的傷害,當前成體干細胞移植在腎髓間充質干細胞、內皮祖細胞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

成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損傷研究開展早,尤其是通過動員自體腎髓干細胞修復壞死心肌的方法,具有無創傷性。不必在體外分離擴增受到廣泛關注。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少量腎髓干細胞能自行遷移到心肌損傷部位,參與壞死心肌組織的再生,但是外周血循環的腎髓干細胞數量極少,對壞死心肌的自我修復作用有限,通過應用干細胞動員劑可提高外周血中的腎髓干細胞數量,促進心肌再生以加快修復過程,但是,干細胞移植的療法仍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

2 促進中醫臟象理論的研究

藏象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它是研究人體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雖然國內學者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在治法、理論、臨床等各個層面對臟象理論的實質展開研究,如通過系統論、控制論對臟象理論進行推演、探討臟腑辨證的內涵、解釋某些臟腑虛證和實證的微觀基礎,但仍不能揭示中醫臟象理論的全貌。近年來,隨著干細胞理論的成熟與完善,通過探討中醫藥對細胞生長、分化、發育等基本生命規律的影響,揭示中醫臟象理論的實質,已成為醫家研究的重點。

中醫學認為,“先人之精”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在胚胎成形后藏之于腎,在脾胃運化生成的水谷精氣和各臟腑化生的精氣的充養和資助下,發揮其生理效應,調控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整個生命過程。從干細胞角度來看,干細胞的生長、增殖、凋亡構成了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衰老的全過程,其中胚胎干細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既可向神經細胞分化,亦可向血液細胞分化,同時將其注入去核卵母細胞內,可在假孕母體內形成新的個體,因此,“先人之精”的功能大部分是干細胞功能體現,說明作為先人之精的干細胞,與中醫學的“精”有共同屬性,這為中醫“腎藏精”理論提供充分的依據。另肺與大腸均由胚胎干細胞發育過程中原腸的前腸分化,呼吸道上皮和腺體由原腸內胚層分化,肺、氣管與腸的結構來源是相同是否是藏象學說一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微觀基礎?劉柏炎等訓認為胚胎干細胞與先天之精氣有關;張進認為干細胞與中醫學的先天之精相關,二者都決定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等基本過程,并提出干細胞是先天之精在細胞層次的存在形式的假說。補腎藥能影響在體和離體生殖干細胞分化能力及分化終末細胞的活力,這為研究腎中真精化生氣的理論提供思路;具有行氣活血作用的中藥,能促血管生成而治療心肌缺血,這與“氣血相關”、“行氣通脈”、“補氣活血”的中藥理論相吻合。因此,干細胞研究為中醫臟象理論發展提供了機遇,通過在體外培養胚胎干細胞定向誘導為其他組織細胞,并施加一定的中醫因素,分析細胞基因組學或蛋白組學的變化,將宏觀辨證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促進中醫臟象理論研究的深入。

3 促進中醫經絡理論的研究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人體通過經脈的絡屬形成臟與腑的表里關系,將四肢百骸、五關九竅、筋肉皮毛等表皮組織器管與臟腑聯系起來,但是,經絡的這種所屬的關系的客觀基礎是什么?雖然眾多學者借助于現代科學手段,從不同的層面深入的研究經絡理論,并建立很多客觀指標,仍不能闡釋經絡理論的本質,因此,通過針灸對組織中成體干細胞及定向干細胞構成的影響、內源性干細胞分子機制和針灸對干細胞分化、增殖和遷徙規律的研究,已成為揭示經絡理論實質的關鍵切入點。

人體組織中均有成體干細胞及其定向干細胞的存在,各國科學家尚無歸納出成體干細胞及其走向干細胞在組織中循行分布的基本規律,主要根據胚胎發育的先后順序來確定組織中成體干細胞的富集點――干細胞巢,存在著相當大的隨機性與盲目性。研究證實,電針可以使成體神經生發中心的干細胞增殖增強,使生發中心局部神經營養因子表達增強,并且使其遷移路徑增加,呈“立體”模式遷移。“有學者”采用全腦缺血模型,持續電針刺激足三里發現能促進室管膜細胞的分裂,使其分層、增殖旺盛;而電針“合谷”穴不僅引起干細胞陽性細胞數量增加,還引起組織形態學變化,這說明電針能促進細胞增殖。因此,將干細胞研究和經絡理論結合起來,通過經絡路線探討干細胞增殖、遷移和分化規律,以及干細胞移植后在宿主組織中的存活、分

化調節機制,為探討經絡理論本質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4 促進中醫治療理論的發展

研究表明,中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體內的干細胞,促進其增殖、分化,也可以影響其微環境,促進其存活與功能建立,或者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減輕或消除免疫排斥反應。如中藥復方活血湯可改善骨髓造血微環境,改善骨髓基質細胞與造血干細胞之間的連接,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分化增殖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減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有學者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基礎上,發現使用中藥能降低并發癥,促進造血機能恢復,并可通過對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增加單個核細胞和血管再生細胞因子的數量、提高其免疫活性。陳圖剛等證實補氣藥人參皂苷能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增殖,誘導定向分化,具有類生長因子和協同生長因子的作用;陳東風等發現龜板對局灶性腦缺血后神經干細胞有促進增殖的作用等;胡軍祥等發現中藥“腦復聰”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有明顯保護或調節作用,該方劑能提高小鼠海馬齒狀回陽性細胞,說明該方劑對神經的保護作用,不僅在于減少神經損傷,還可促進新的細胞增殖;蔡光先研究發現地黃多糖具有抗氧化保護神經細胞作用,還能拮抗衰老小鼠胸腺及脾臟的萎縮,提升免疫細胞數,促進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樣細胞,揭示中醫學腎與腦關系。

不同治則中藥對干細胞在不同階段作用效果不同j張艷軍等發現具有清熱瀉火作用中藥黃芩、梔子的提取物可誘導神經干細胞特異性分化成非成熟神經元,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三七總皂苷及補氣作用黃芪皂苷聯合應用,可提高成熟神經元比例。中藥具有類似干細胞動員劑的作用,能將腎髓干細胞“驅趕”到外周血中,使外周血干細胞達到治療數量,利用干細胞。自發”地向損傷組織“歸巢”的作用,在特定的組織微環境作用下分化為受損組織細胞的特性,達到修復缺血損傷的作用,因此,通過探討中藥在干細胞移植中的治療機理,尋找高效的誘導分化劑,加快成年干細胞或胚胎干細胞誘導分化成理想細胞的成功率,是中醫治療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

5 促進中醫歸經理論的研究

中醫歸經理論是中藥對人體結構的選擇性作用和中藥的定向、定位功效與臟腑經絡理論相結合。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中醫歸經理論不能完全解釋中藥在不同的給藥時間,對機體機能的影響和中藥歸經作用對象的形態結構基礎,不能指導中藥的全部時效作用,另外,大多數中藥均可直接或間接通過血腦屏障分布于腦,但中藥無歸經于腦的理論,因此,加強中藥歸經理論的研究和創新已是推進中藥現代化的迫切課題。

隨著干細胞培養體系的建立,為借助于干細胞研究中藥歸經理論建立了平臺。研究發現,動物灌服中藥后,提取血清用于體外實驗可反映藥物中可吸收部分的自接作用,也可以反映藥物在機體內形成代謝產物和藥物誘生機體內源性物質;能解釋某些中藥單體、中藥或中成藥有效地誘導干細胞分化的機制。陸兵勛發現通心絡可促進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能力,增加腦缺血后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數量,促進腦缺血后神經功能重建;張維燁發現紅景天苷不僅促進神經干細胞增殖,而傾向于促進神經干細胞向神經方向分化;陳蔚文報道以健脾益氣的中藥提取組分通過調節細胞內鳥氨酸脫羧酶活性和多胺生成,對小腸上皮干細胞的增殖、遷移、分化、吸收功能起到促進或抑制作用,提示小腸隱窩細胞是健脾益氣中藥的主要藥理作用靶點。

因此,通過離體干細胞模型,進一步研究中藥單體或復方對內源性干細胞增殖與存活機制的影響,探討中藥單體或復方對于細胞多靶點、多環節的作用機理,揭示中藥歸經理論與干細胞靶向治療機制的關系,闡釋中藥歸經理論的內涵,并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篩選能調節干細胞不同發育階段的中藥新藥、根據疾病所在病位及經絡,合理使用引經藥,增強其靶向性,提高中藥或復方對干細胞移植的臨床療效。

6 促進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理論的研究

借作于干細胞理論,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高到細胞、亞細胞乃至基因水平,以闡明人體臟腑器官的代謝特點及生理病理規律,在細胞水平探索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已成可能。以前由于科學水平與認識能力的限制,中醫學有許多理論尚不能以現代科學來闡述或理解分析,因此,將不斷發現的生命科學新觀點,與中醫基礎理論相互結合,已成為促進中醫現代化的必然途徑。

目前,中西醫結合已從“證明性研究”進入“創新發展研究”,雖然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科學,存在觀察層次、理論視角和認識方式的差異,但二者差異不是先進與落后,而是各具特點與不足,在不同層次相互補充,因此,通過建立在臟腑生理病理變化的干細胞研究,以藥測證的基因調控網絡,從基因和整體、宏觀與微觀促進中西醫理論的結合,將是末來醫學體系發展的方向。

第3篇

揭開經絡的神秘面紗

中醫就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健康事業的偉大貢獻之一,它是在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等“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經絡理論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學說、藏象學說等共同支撐起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大廈,是中醫學的基礎和精髓。相比較其它發明而言,經絡這一生命科學的發明意義更偉大、影響更深遠。

長期以來,經絡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經絡到底是什么?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由于記載經絡理論的《黃帝內經?靈樞》曾經一度失傳,北宋時高麗國(朝鮮)向宋皇室進貢,才失而復得。在多年輾轉流傳的過程中,《靈樞》的篇章殘缺不全,再加上一些文字的錯訛、晦澀難懂等原因,經絡學說的本來面目就逐漸地被湮沒了。后世醫家雖然運用著經絡、俞穴來治病,但經絡究竟是什么?是怎么樣發現的?卻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

中醫和西醫不同的根本主要在于觀察研究人體的角度和思維方法不同,中醫從宏觀的角度觀察生命現象,致力于把握人體的氣機運行等整體的功能狀態;西醫從微觀的角度觀察人體,主要研究局部有形可見的器質性病變。在西醫解剖學傳入之后,對經絡的認識就發生了一些混亂的現象。有人以西醫理論比附經絡學說,把血管、神經、淋巴等和經絡混為一談,到頭來卻發現“風馬牛不相及”。多年來,經絡的研究走入了一個嚴重的誤區,就是因為研究者把經絡等同于體內有形可見的某種結構,把經絡和五臟六腑等具體的器官相提并論,企圖用X線、CT、核磁共振等“看見”經絡,結果是一無所獲。

可喜的是,長期致力于中醫經絡、脈學等理論研究的河北中醫學者許進京老師在這方面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做出了突破性的進展,終于剝去了蒙在經絡之上的這層神秘面紗,還原了“經絡學說的真面目”。經絡是古人在“靜息”的狀態之下,感悟人體氣機運行的基礎上發現的。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的通道,其實質主要是氣的運行通道;它不同于神經、血管和淋巴系統,是獨立于這些已知系統之外的人體另外一個完整的功能調節系統,但同時和這些系統發生著密切的聯系。

經絡理論立足于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發現的“氣脈”、“經隧”理論,在“創制”經絡理論的過程中,“天人一體”學說、陰陽五行學說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人副天數”理論,“天”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人是天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出來的。《黃帝內經?靈樞》指出:“人之合于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黃帝內經?素問》說:“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人和天地是一個整體,一年有十二個月,人體有十二條經絡;一年有365天,人體有365個穴位。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縱者為經、橫者為絡,大者為經、小者為絡,地球儀上有經線和緯線,人體上有縱橫交錯的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全身的經絡分為十二經脈(也稱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十二正經和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六腑的膽囊、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外加心臟的包膜心包發生著一對一的聯系。奇經八脈是對十二正經循行路線的補充,并且對十二經氣血起著調節和管理的作用。如循行于人體前面正中線的任脈管理全身的陰經,循行于背部正中線的督脈“總督”管理全身的陽經,沖脈為諸經氣血之要沖,帶脈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與婦女生理功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規律的:凡屬五臟的陰經分布于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于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的陽經多分布于四肢的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于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

十二經脈的分布有表里的屬絡關系:如手太陰肺經循行于上肢內側的前線,與上肢外側前線的手陽明大腸經相對;手厥陰心包經循行于上肢內側的中線,與上肢外側中線的手少陽三焦經相對;手少陰心經循行于上肢內側的后緣,與上肢外側后緣的手太陽小腸經相對。同理,下肢的脾與胃相為表里,肝與膽相為表里,腎與膀胱相為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時相互為用。

關于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靈樞》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互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的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腹部相交。如果你把雙手向上舉起來,陽經是從上往下走的,而陰經是從下往上走的,這也意味著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使人體的氣機運行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圓,陰陽相貫,首尾相接,循環往復而周流不息,從而完成了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

第4篇

[關鍵詞]中醫生理學;內容;特點;淵源

醫學屬于實踐科學,以生命為其研究目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之后,并沒有沿著“解剖”的路線發展出與其相對應的生理學,而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方士”的影響下,與古代“天人哲學”相結合,形成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以“氣化學說”為學術特點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界曾對中醫生理學的學科構建作出努力,但最終因無法對解剖形體作出合理解釋而失敗,以至民國時期,中醫界人士也開始懷疑和批判中醫“生理學”的合理性。通過了解中醫“生理學”的學術沿革,有助于準確把握中醫學解剖形體與氣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和完善中醫生理學的理論體系。

1中醫學術特點的衍變

目前,有關中醫學理論起源的問題,大多認為可遠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戰國至秦漢,國家完成了統一,“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漸融并,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與完善。《黃帝內經》便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書的,后世醫家的學術思想,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因此,《黃帝內經》一直被看做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標志。

1.1中醫生理學的內容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1]。《黃帝內經》中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內容,多散見于各個篇章,不成系統,但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大體包括:①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機制,如以“天癸”為中心的男女七八節律;②人體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機制,如根據氣血的盛衰和形體的變化總結出以“十歲”為基數的“好走”“好趨”“好步”“好臥”等生理特點(《靈樞•天年》);③飲食的消化吸收、物質代謝及呼吸機制;④人體氣血運行的日節律(營衛的循行)、月節律(氣血與月之陰晴圓缺的關系)、季節律(五臟主時規律)及精神活動與形氣盛衰的關系、形體與氣化的關系等有關人體生理的多方面內容。因此,有人把《黃帝內經》看作中醫生理學的古典巨著[2]。雖然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在民國至建國前后作出了嘗試,但由于中醫界自唐宋以來對解剖形體的忽視,始終沒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醫生理學理論體系;而中醫藏象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沒有對臟腑實質等形體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均不能取代中醫生理學的意義。

1.2中醫生理學的理論特點

《黃帝內經》有關人體生理學內容的特點為注重“氣化”,即人體生命活動是在“氣化”作用下完成的。“氣化”的結果,通過顏色、氣味、功能、形體變化等形式在“形體”上表現出來,重視“形神并重”或“形氣并重”。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保留了漢代遺風,在醫學上仍有《黃帝內經》的學術特點,只不過對生理基礎的態度,已不能與漢代同日而語。首先,人們對形體解剖的認識逐漸淡化;其次,方劑學的發展也導致對醫學理論的探討從生理轉向了病理和臨床。受各種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及《傷寒雜病論》的廣泛流傳,宋代以后醫家出現了“重病理”和“重氣化,輕形跡”的醫學觀念。《傷寒論》是歷代醫家推崇的中醫臨床著作,其重要內容正如惲鐵樵所說:“《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可以說“六經”是打開《傷寒論》理、法、方、藥一體性的鑰匙。晉唐以來,研究《傷寒論》的醫家,多從運氣、病理、方法論等角度立論,從人體生理學角度解讀六經的少之又少。試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所參考的書籍———《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所研討的內容———五運臟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等,可以推知張仲景掌握的醫學內容涉及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療等多方面;而其所講的六經,不會限于多數醫家所認為的諸如經絡、六氣甚或辨證方法等。如果站在人體生理的角度看六經,可以說三陰三陽理論是在“形體”與“氣化”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即“藏象系統是由五臟結構性器官按六經臟腑經絡三級陰陽規律組成,內合臟腑,外應五行陰陽,六氣標本是其屬性”[3]。宋代以后中醫學的變革,除了唐代方書盛行引發“不重辨證”的時代影響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發展和理學的興起。宋明理學對中醫生理學最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命門學說”。以儒家為中心,旁采佛、道兩家融會而成的宋明理學,針對宇宙的本原問題,產生了“理”與“氣”的爭論;而“命門學說”即是明代醫家對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結果。但是與理學家一樣,主張“命門為人身之大主”的醫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糾纏,一直沒有進入“無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黃帝內經》建立起的中醫生理系統,并沒有因為“命門學說”有所動搖。此外,北宋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以五臟為單位劃為五大系統,開啟了后世部分醫家著書立說的基本模式。近現代“中醫藏象學”“中醫基礎理論”及部分醫家的“中醫生理學”等教科書,大都為此模式。但張元素并非首創,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可以看作該模式的雛形。嚴格說來,這種模式是以“氣化”為中心的中醫“解剖學”,仍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中醫生理學系統,并且忽略了臟腑實質和解剖形體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等問題。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論”、朱震亨的“相火論”及其他醫家對脾腎關系的論說等,基本都屬于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某個部分或個別單位的功能的發揮。綜上所述,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其學術特點也因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衍變。中醫生理學作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包含了“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對生命的全過程及生命活動的具體機制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唐宋以后,眾醫家分別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充實了中醫生理學的內容,但對“形體”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后世對中醫理論的準確理解。直到今天,中醫的“形體”仍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首要問題。

2中醫“生理學”的淵源

清代考據之學的興起,影響了醫學界對經典的回顧[4]。部分醫家并不滿足于僅對理論進行解讀,更在日常生活中認真體察陰陽的變化,感悟醫學的真諦,對人體的生理基礎進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軒岐救正論》中總結了中醫學“氣化”特點。清代以張志聰為代表的“錢塘醫派”,不僅發展了中醫學的“氣化論”,同時對陰陽的變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之道、經絡對“形體”與“氣化”的溝通等生理基礎性問題均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此后陳修園、唐宗海等多尊崇該學派的“氣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間黃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視為以“氣化為中心”的生理學內容。此后,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中醫界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醫“生理學”書籍由日本傳入中國,更加促進了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

2.1生理學的概念

“生理”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備醫學意義。醫學上的“生理”在光緒年間已經出現,如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1896年)載有“生理門”,嚴復在1898年題為“西學門徑功用”的演講中提到“生理之學”,1907年出現了中國人自己編著的人體生理學著作《生理學課本》。該時期“生理學”實由日本傳入,“齋田氏、高橋氏之《生理學》流傳坊肆”。在此之前,“歐美新說東漸,通行之生理學為全體新論、全體闡微、全體通考等”[5]。此后,“生理學”作為學科名稱逐漸在中國醫學界確立,中醫界相關著作也相繼問世。西醫入華之前,中醫學界多用“醫理”“理”“道”“醫道”等概念來概括包括養生、生理、病理、診療、處方、用藥等有關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內容,與現代醫學生理學意義相近的名詞是“內景”,但其內容主要介紹各臟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稱及飲食的代謝過程,是人體生理的小部分內容。實際上,中醫學對中醫生理學的認識,受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影響。

2.2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醫生理學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與中國文化有密切關系。秦漢是諸子思想相互融合與各家學說逐漸統一的時期,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此背景下日漸完善,《黃帝內經》是其代表作。中國文化向來被認為源于“伏羲畫卦”,至黃帝時期進入“初期集成”,中國原始科學文化也在此時建立。堯舜時期,不僅繼承了早期的“科學”,同時發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觀念,便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產物,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6]。因此,屬于實踐科學范疇的中醫學,具備人文哲學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中醫學屬于生命科學,從考古發現和現有資料記載來看,在其理論建立之初,已經對形體解剖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7];而中醫學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解剖學”,除了中醫學對“形體”的認識與現代醫學不同之外,與其帶有人文特點的“氣化”思想有關,這并不代表中醫學輕視“解剖”。后世醫家對“形體”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中醫學的理論包含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而氣化理論則與形體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體的附庸。因此,“形氣并重”成為秦漢之前中醫學最大的理論特點,這也是中醫生理學的重要內容。該時期中醫生理學最主要的任務是為養生修煉和臨床診療作理論指導,與后世醫界只重臨床有很大差別。清末匯通醫家,都“主張以中醫理論為本位參合中西醫學,達到形理或形氣兼備的理想目標”[8]。這與中醫生理學“形氣并重”的特點不無關系。建國以后,伴隨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西醫基礎理論,即中西醫生理學的結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目標[9]。

[參考文獻]

[1]袁媛.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36.

[2]閃增郁,張智,陳燕萍,等.《內經》奠定了中醫脈學的生理學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2):888.

[3]許濟澤.六經藏象系統揭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2-3.

[4]李經緯,張志斌.中醫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學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

[6]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44.

[8]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補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8.

第5篇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優化整合;調查問卷;分析探討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筆者針對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內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復過多及個別地方有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優化整合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的想法及建議,進而分析探討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具體方法。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選擇的是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方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共100名。選擇這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因為他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這三門中醫基礎課程,對課程設置比較了解,因此具有發言權。

1.2 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2]。共發出問卷調查100份,收回100份,均為有效問卷。問卷設計是針對調查者的自然情況、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學時分配以及教學方法分為4個板塊,共15道選擇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自然情況

第1、2題為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自然情況的統計:100名學生中,中醫學專業的有56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有44名,均系統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三門課程。

2.2 教學內容

第3、4、5、6、10、12、14、15題為有關教學內容的調查:第3題為你認為在這三門課程的內容上是否存在多處交叉、重復?85%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的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第5題為你認為三門課程的交叉之處有必要反復重復嗎?82%的學生認為三門課程內容上的交叉之處沒有必要反復重復;第6題為你認為將以上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學生認為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這三項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在內容上存在多處交叉、重復,且交叉的這部分內容沒有必要反復重復,將三門課程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題為若三門課程中存在多處交叉、融合,哪兩門課程的交叉處更多?55%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的交叉處較多,36%的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9%的學生認為《內經選讀》與《中醫診斷學》的交叉處較多;第10題為《中醫基礎理論》的臟腑病理部分與《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部分存在重復較多,你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詳細講述?75%的學生認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上詳細講述;第12題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在引用內經原文上重復較多,你認為在《中醫基礎理論》上有必要詳細講述嗎?8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重復講述;第14題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會遇到很多中醫專有名詞,有一些名詞在《中醫診斷學》以及《內經選讀》兩門課程中都會涉及到,教學時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詳細介紹,還是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77%的學生認為應該先介紹,不然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15題為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目前《中醫基礎理論》是以白話文進行講解,而《內經選讀》則不進行介紹,有關十二經脈的循行的原文是一個遺漏的知識點,你們認為應該在哪門課程上進行介紹?76%的學生認為應在內經課詳細介紹原文。這五項結果顯示認為《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存在交叉、重復較多的學生最多,而且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詳細講述的臟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數學生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授課時遇到的中醫專有名詞,授課時應詳細介紹而不應留到其他兩門課程中再進行介紹,否則不明白含義影響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中醫基礎理論》則沒有必要詳細講述十二經脈循行的原文,而應該在《內經選讀》進行詳細介紹[3]。

2.3 學時分配

第8、9題為有關學時分配的調查。第8題為你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數設置是否合理?71%的學生認為不合理需要進行重新調整;第9題為若是將一門課程的學時數增加,你認為應該增加哪門課程的學時數?75%的學生應該增加《中醫基礎理論》課的學時。這兩項結果顯示認為這三門課程的學時分配不合理的學生占多數,其中認為應增加《中醫基礎理論》學時數的學生較多。

2.4 教學方法

第7題為你認為由三名教師分別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好,還是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學生認為由一名教師連續講授這三門課程的效果好。第11題為如果《中醫診斷學》在介紹臟腑辨證時,采取引導同學們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臟腑病理表現入手,進而歸納出具體證候特點,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是否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80%的學生認為這種啟發式地教學方法優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第13題為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選讀》重復的內經原文,采取講授《中醫基礎理論》時簡單帶過,而詳細介紹原文中蘊含的醫理;《內經選讀》授課時以介紹文理為主,對于醫理部分可以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介紹,這種教學方法好嗎?76%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好[4]。   3 方法探討

3.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3個教研室的任課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吃透教材,對三門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決交叉重復又須有機銜接,并補充遺漏的知識點。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較多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在《中醫診斷學》則在介紹臟腑辨證這部分內容時,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推導出了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對于一些《中醫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遇到的難懂的中醫術語,如果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過了,在《中醫診斷學》中則不必過多重復。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都提到的重點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由于《內經》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已經了解了一些中醫基礎知識,所以內經課程主要是深化中醫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內經選讀》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5]。

3.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3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并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6]。

3.3 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研究

實驗組班級由一位教師在第一學期上中基課,第二學期上中診課,第三學期上內經課。對照組三門課程分別由三位教師講解。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召開學生座談會、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考試成績分析,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2]鄭熙春.統計調查問卷的簡化探討[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7(6):57.

[3]程 革.關于中醫經典醫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導報,2005(6):80.

[4]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5]施靜翰.論課程的分化和綜合[J].基礎教育研究,2001(9):79.

第6篇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學任務和目標都要通過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正確地選擇或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就方法而言,無論是傳統方法,抑或現代方法,其本身并無好壞,關鍵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領域,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框架式教學法十分適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能幫助學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 關于框架式教學法

框架式教學法,又稱支架式教學法。根據歐盟“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定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范例教學強調“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其實質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獲得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把傳授知識與科學方法有機結合。而框架式教學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強調課堂著重分析知識和體系的框架結構,力求整體把握學科各章節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強調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注意各階段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其實質是以學生為主體與師生的雙向交流。這既包含了靜態的教學知識,又包含了動態性的教學策略,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科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

框架式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快一點,回頭少一點,偶爾漏一點。主張在知識的前進中化解學習負擔。教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主干挺拔而結實,分支再多也不會喧賓奪主。

2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是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由于中醫基礎理論涵蓋了中醫學主要的理論和大量的概念,各中醫院校均設置了大量的學時,學習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龐雜,知識點有100多個,記

憶負擔繁重,專業化傾向強,對大多數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中醫基礎理論古奧繁雜,學習往往是被動機械的,而記憶的內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細碎的,所以極易遺忘。部分學生學習方法僵化,只聽不記,或死記硬背。因此,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能否取效的關鍵。

如果把中醫基礎理論中每個知識點即概念比喻為“一粒粒的珍珠”的話,那么,形成單元系統化的中醫知識體系則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繩子”。有了繩子,珍珠雖然眼花繚亂,但卻秩序井然;沒有繩子,珍珠即刻散亂滿地,無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學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歸納、整理,把學生先前的“無序”知識“有序”地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學生努力擴大知識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斷消除知識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學地解決中醫理論的整體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3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施

具體到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而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級構架,即模塊構架、章構架、節構架。

一級構架為四大模塊,即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等。四大模塊的劃分有助于學生把握整本教材的總體框架,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化和綜合化。

二級構架為章構架,如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劃分為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三章,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包括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四章,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主要包括病因、發病、病機三章,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主要包括養生、預防和治則三章。

三級構架為節構架,如“氣血津液”章可分解為四節“氣”、“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關系。在節框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展開精講細講。如“氣”一節,主要介紹氣的五部分知識,即氣的概念、生成、功能、運動和分類。這樣可使學生很容易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框架式教學使較為復雜、不易把握的知識程序化、直觀化,既有利于對整體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統化、明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清晰可見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4.1 引導學生構建框架式思維模式

框架式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能實踐和應用;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轉變為能力的培養,并不斷創造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條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們在導論中就告訴學生主要介紹四大板塊的內容。其中在哲學基礎部分,可以告訴學生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即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陰陽學說中主要介紹陰陽的起源、陰陽的屬性、陰陽的概念、陰陽的五大關系,以及陰陽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如此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整體框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無論是每一單元的開始抑或結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課,均應強化學生的框架意識、整體意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

4.2 幫助學生把相關知識口訣化

框架式教學同樣注重對知識進行口訣化。口訣化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化繁為簡、化簡為趣。如在“經絡”一章的教學中,知識點十分龐雜,且容易混淆。如關于十二經脈在肢體的循行分布規律,我們可以給學生編出歌訣:“太陰陽明行在前,厥陰少陽在中間,少陰太陽在后面。”對于循行入耳中的經脈,我們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三個膽小鬼鉆入耳朵中”,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入耳中的經脈為三焦經、膽經、小腸經。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把它變為兩句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這樣就使十二經脈的前接、后續共24個知識點,兩句話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氣機失調”的講授中,我們概括為“三大類五小類”。“三大類”為氣的運行遲緩、升降的失調、出入的失調;在此基礎上衍生為“五小類”,即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5 框架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對學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進行學習或復習,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學習的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骨架學習,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階段為專題學習,深入某一單元,詳細到每個知識點;第三階段為習題學習,溫故知新。

在第一階段的骨架學習中,重在構建框架結構,不必過分追求細節。以骨架為中心,學習中醫學的有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細節部分留在課后自己填補,進一步充實豐富框架內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可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階段的專題學習中,要注重對各個知識點的把握,盡可能地把握每一個細節,要學會對相關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如陰陽學說,在哲學基礎板塊會介紹,在基本病機中也會涉及陰陽失調的知識,二者一定要相互結合。再如,氣的理論在氣血津液中有介紹,病機部分也有氣機失調的內容,此外還要與具體的臟腑進行結合。只有這樣縱橫交錯地進行“砌磚”,才能搭建出渾然一體的知識大廈。第三階段為習題練習。我們推薦《中醫基礎理論習題與解析》或《中醫基礎理論常見錯誤與對策》。通過習題,學生可以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自查,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

6 小結

第7篇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世界的現代化程度已經使人類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類本身卻不斷地遭受著環境變化、社會關系和疾病侵擾等諸多問題。摒除客觀條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類在生理病理、應變機制、病癥治療、預防康復等多個方面的認識,實際上還是很膚淺的。舉例說無處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對人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可是至今醫藥學界在防治措施中并無良策,往往處于被動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來醫學理論的遲緩發展,也不能責怪當今的醫學科技不發達。究其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是世界兩大醫學體系——中華醫學和西方醫學目前未能真正地融會貫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對付病魔和提高人類自身的健康素質。

然而,通過中國對中醫藥偉大寶庫半個世紀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說中華醫學已經開始邁入脫離虛玄理論,初步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了——這就是即將崛起的現代中醫學。后者通過嶄新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能夠基本說明中醫的科學性、規律性、診治法則和臨床效驗。與此同時,對于生理應激理論十分陌生的西方醫學來說,也存在著一種繼續前進的機遇,從而在諸如現代人體平衡理論、人體機能狀態分類、亞健康問題、診治對策等方面,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進步。如是說,以往難于融洽的中醫學和西醫學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結合點,這就是當今世界醫學界都應關注的生理應激理論的意義所在!就此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 中國經絡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示

眾所周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典籍及現代研究中,對經絡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和闡釋,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學說逐漸脫穎而出,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正式宣讀的經絡本質的“血管及其神經學說”。 此學說堅持了古代醫家的一貫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經絡的主要物質基礎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

上述見解,別以為對西醫學來說尚屬已知結構,但其中卻存在有許多的未知認識:例如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規律、交感性神經在體表-內臟雙向聯接中的作用、交感性傳入神經的生理屬性、交感性神經的感知及與大腦皮層的關系等等。然而根據筆者大量文獻資料的論證,我國醫家在公元前就發現了脈及支配脈管的交感性神經,并被稱為“經脈”或“經絡”。 解析后來看,它的結構及功能在古代經絡學說中闡釋的明白清楚,應用的得心應手,并使中華醫學在上述領域已經獨領兩千多年。

深入地說,經絡這種人體結構具有流動性和感知性的屬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為主要基礎的功能性表現;循經感傳及慢速性是交感性傳入神經基本的內臟性感知功能;“心胸內關謀”,“肚腹三里留”等經驗反映了交感性神經潛在的特異性節段聯系;針灸經絡穴位所導致的神經-體液性調節,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以及中樞下丘腦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種血管-神經復合結構,具有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和垂體門脈系統的雙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學地說明了經絡的許多低級屬性及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調節作用。追溯這些原因,可以在環節動物如蚯蚓水平發現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的雛形,并且在人體內現存的交感神經干(鏈)就是這一進化的痕跡。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論證和具體說明請參見筆者專著《現代針灸學概論》一書[1]。

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的醫學研究中,軀體性神經及大腦的意識支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絡本質的研究而顯得事倍功半,并且還延緩了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這是揭示經絡本質的另一種意義或啟示。

2 生理應激理論的發展

在人類探討自身生命規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西方醫學近200年來研究人體平衡理論的經典過程。19世紀里法國伯爾納(Bernard)提出了以循環系統起核心作用的“內環境”學說,20世紀初美國坎農(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為中心的“穩態”學說。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學教授賽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系統為中心的“應激”學說。這種應激被認為是機體對不良刺激或應激情境的反應,并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的功能防衛反應。所以,這種應激學說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個反應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適應綜合征。至此,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已經比較深入了,但就學術系統來說,仍給人難以自圓其說的遺憾。

然而,當人們關注中華醫學傳統經典的時候,當中西醫結合學者審視古論的時候,許多靈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經脈”、“絡脈”、“氣血流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雛形。特別是在1963年,中國著名的生理學泰斗蔡翹教授在賽里應激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理應激”的概念[2]。這種生理應激強調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刺激反應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態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由此可見這與賽里應激有著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視為“病理應激”。這種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中國卻很早很默契地被用來認識針灸針麻的調節原理了[3]。

深入地說,針灸針麻的實施非常符合生理應激的概念和過程;同時,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理應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筆者的系列研究還證實:針灸針麻術所導致的機體反應基本上是在如下七個系統中進行的:交感神經系統、血管系統、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中樞痛覺調制系統、內臟系統。這七個系統不僅是針灸針麻調節原理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整個機體維持體內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的基本單位,因此可以統稱為生理應激系統。站在人體生命科學的高度還可發現,這個大系統也是人體生命機制的基本調節系統,或經常被人們譽為“生命力(又稱為內驅力)”的系統。

解剖生理學指出,血管系統作為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的傳輸基礎,應該是自環節動物以來最基本的生物結構。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在中樞痛覺調制系統的調控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神經遞質調節著血管系統、內臟系統。特別是中樞中的下丘腦,不僅是典型的血管-神經結構,執行著調節垂體門脈和高級中樞植物性神經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認的表現出生命力及維持生理穩態的必需結構。例如在環節動物的血和血管開始構成為一個閉鎖性的循環系統,與此同時也才開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經節組成的鏈狀神經系,這樣兩者就可以在保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聯系到實驗研究已證明了經絡具有的許多低級生物屬性,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核心理論的經絡學說,可以說在結構布局和調節功能兩方面,實際上早已勾劃出了一幅神經-體液調節理論的原始畫卷。現代研究也已經揭示了經絡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竟在生理應激狀態中起著樞紐樣的作用[1]!由此不僅展現了中醫學現代化的良好條件,而且也促進了現代醫學的成熟發展。

3 現代醫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例如至今尚屬天下難題的現代人體平衡理論,在中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之人體平衡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到生理應激理論就可以這樣總結出來了:以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為樞紐的生理應激系統在維持和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體內平衡是系統性調節的結果。其中樞紐的作用已由中國古代經絡學說所全面闡述,其中的系統性調節即是組成生理應激系統的七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較西方醫學研究中只強調單一結構的弱點,中華醫學的整體觀更能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命機制了。

這一成果再結合到中醫體質學說關于“視人五態乃治之”的思想,現代中醫學還創新地提出了現代人體機能的五種狀態,即生理狀態、代償狀態、生理應激狀態、病理應激狀態、衰竭狀態。這一突破不僅真正體現了古為今用,也使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在診治過程中,如果不僅知道病因(這是西醫的長處),而且也知道患者所處的狀態(這是中醫的長處),那么就會使整體診斷更準確,個體治療更貼切。因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征的現代中醫學還提出了嶄新的復合診治法[4]。

又例如時下人們喜歡談論的所謂“亞健康”(又被稱為 “半健康” 或“第三狀態”)。很多人都為處于如疲勞、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憂郁等等狀態而苦惱。目前“亞健康”僅僅定義為無病與有病之間的狀態是既空洞又不準確的。顯然西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然而,現代中醫學采用的現代人體機能狀態分類法,就將 “亞健康”歸為“生理應激”狀態。這即是在平常態、代償態、生理應激態、病理應激態和衰竭態等五種狀態中的第三狀態。其中既明確了“亞健康”在整體上所處的生理病理狀態,又在經絡辨證中也有利于病或證(態)的轉歸分析。這樣不僅使現代中醫學既有了傳統中醫的特點又有了現代醫學的特點,而且使中醫藥和針灸成為了調節和治療這種狀態的最佳療法。

4 小結

中國進行醫學現代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其中的重大步驟就是非常開放地把西方醫學也當作主流醫學之一,并與中華醫學并駕齊驅。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醫學豐厚的理論闡述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會升華傳統醫學達到質的突破—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企求和目標!

通過本文對生理應激理論及其應用的初步介紹,特別是已經在現代針灸學的理論和臨床中的成功應用[5,6],說明了應用這套科學的“大理論”來指導現代中醫學的總結和應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醫學的高度,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中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榮光,而且也是現代醫學的催熟劑和完善機遇。而今,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管理層和醫學界能抓住這一重大契機,那么在中西醫真正結合之際,就能展示現代神經-體液理論的應有進展,就能展示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類“醫學大同”的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 袁其倫.現代針灸學概論.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2 蔡翹. Selye應激學說與生理應激.生理科學進展,1963,5(1):1.

3 袁其倫.現代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香港:華杰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97.

4 袁其倫.現代針灸學臨床實用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第8篇

為振興和發展祖國傳統特色中醫藥文化,培養高素質特色醫療專業人才,給更多熱愛本職業的人員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我中心常年舉辦各類康復技能培訓班:

一、入門基礎班

本培訓班是針對無基礎的學員開設的,教學方式通俗易懂,與市場上的各類短訓班相比,更真實可靠,學員通過培訓可以真正領悟到理療的真締,培訓課程有中醫經絡學、全息反射學、診斷學、康復理療的理論與各種理療手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循經火療等)的操作。培訓期因學員接受能力而定,學到滿意為止,學費800元。

二、特色療法班

(一)頸肩腰腿痛特效綜合療法高級研修班

該療法是一種以手法結合穴位熱療的綜合治療方法,主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增生、風濕、肩周炎、跟痛癥、各種神經痛等疾病。85%患者經治療一次見效,2——3個療程即可康復。

(二)能量刮痧療法培訓班

能量刮痧療法,是一種傳統而古老的療法,它結合經絡學說和氣血學說的精髓,針對各種疾痛不同穴位的治療,具有操作簡單方便見效快、療效高無毒副作用等特點,對高血壓、高血脂、心腦梗等病癥有獨特的療效。

(三)中藥循經導入療法培訓班

中藥循經導入療法,是利用皮膚的多種生理特性,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藥借熱力,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系,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該療法無毒副作用,簡便易做,對風濕、類風濕、腰間盤突出、椎管狹窄、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腎病、股骨頭壞死、痛風、肩周炎、關節炎、關節增生等疾病,療效顯著。

(四)小兒全息平衡推拿培訓班

小兒全息平衡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與全息醫學指導下,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在其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可治消化不良、嘔吐、厭食、腹瀉、腹痛、便秘、口瘡、傷風感冒、發熱、咳嗽等多種疾病。效果顯著,立竿見影。

以上各科培訓班單學一科2180元,全學4800元。包括證書費,資料費,學員隨到隨學,學會為止,學員免費住宿。

相關連接:本機構可辦理中醫刮痧師、康復理療師、國際注冊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健康講師、按摩師、反射療法師等國家正規職業資格證書,歡迎來電咨詢。

電話:13623615417 0351-7253058

第9篇

目前,納米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材料學、電子學等領域,并逐漸向生物醫學領域滲透。2000年,楊氏等[1]在通過研究不同粒徑(≤100、150、200、500 nm)的礦物中藥雄黃和石決明(納米、微米和常態)對藥效的尺寸效應后認為,利用改變中藥顆粒的單元尺寸(使其小到一定程度)以改變其物理狀態,可以顯著改變中藥制劑產生的藥理效應,并由此首次提出了納米中藥的概念。此后,國內學者開始了納米技術在中藥領域的應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申請了許多有關納米中藥的專利。納米技術的應用對中藥的研究和開發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 納米技術應用于中藥研究與開發的意義

1.1 有助于對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

1.1.1 揭示中藥“歸經”的實質 中藥歸經是中藥選擇性地歸屬于機體疾病狀態的某些臟腑經絡的屬性,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傳統的歸經理論沒有闡明歸經所依據的經絡、臟腑的實質,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已經難以繼續指導中藥新藥的研究和開發。中藥歸經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應該是全面探討歸經的物質基礎,并從分子水平闡明這一理論所涉及的現代生理、生化、藥理、病理等問題,揭示歸經的實質。目前,中藥歸經理論實驗研究的其中一類思路是觀測中藥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及作用部位[2]。隨著納米中藥粒子或納米中藥微膠囊的發明,可以利用其控釋效應,使中藥有效成分恒速穩定地作用于動物模型或人體的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組織,并較長時間地維持其有效的濃度,從而較好地確定藥物主要作用的某些生理系統,揭示中藥歸經的實質。

1.1.2 進一步完善中藥“升降沉浮”理論

中藥的“升降沉浮”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趨勢。升降沉浮作為用藥的基本原則,它與臨床治療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臨床治療時,需根據藥物升降沉浮的不同特性選用相應的藥物。傳統理論認為,代赭石、半夏等能引藥向下,作用趨勢向下;人參、黃芪等能益氣升提,作用趨勢向上;金銀花、細辛等可作升浮藥;大黃、黃連等可作沉降藥。因此,我們可以將納米級的這些中藥作用于生理器官,跟蹤其作用趨向,確定其“升降”或“沉浮”。

1.1.3 揭示“五臟相音”的實質

五臟相音理論認為,五臟相應于不同的聲音,五臟脾、肺、肝、心、腎相應于五音宮、商、角、徵、羽,可以根據人們聲音的變化,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提示應當進行何種經絡調理和飲食調理,最終達到治未病的目的[3]。2004年,德國Gimzewski教授[4]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精確地測知了單細胞細胞壁上的任何振動,并把它們轉換為聲音,開創了基于納米水平的細胞聲學,也開創了一個新的高科技研究領域——聲音與疾病的關系。這與《黃帝內經》中論述的宏觀意義上的臟腑聲音、辨色聽音察體診斷疾病、以聲音區分陰陽并進行飲食和經絡調理以達到治未病的理論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5]。因此,納米技術的應用,將可能揭開中醫“五臟相音”理論的神秘面紗,以更好地指導中藥新藥的研究和開發。

1.2 有助于提高制劑質量和水平,促進中藥新產品的開發

1.2.1 改善傳統制劑工藝,豐富中藥劑型,提高制劑質量和水平

采用傳統的水提或醇提的制劑工藝容易破壞中藥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有效成分,而一些與納米技術相關的制劑技術的應用,如分子包合技術、脂質體技術、固體分散技術、固體脂質納米粒技術、聚合物納米粒技術和微乳技術等,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中藥傳統的以湯、丸、散、膏、丹為主的劑型,引入高效透皮釋放制劑、口服控釋片、口服含片、干粉吸入劑、鼻噴霧劑、舌面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劑、微乳劑和脂質體等多種新劑型,也將顯著地提高中藥制劑的質量和水平,如可以極大地提高制劑的混合均勻性、分劑量準確性以及可壓性。

1.2.2 增加新功效,促進中藥新產品的開發

納米中藥的量子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將導致其物理化學性質、生物活性及藥理性質發生根本的變化,從而賦予傳統中藥全新的藥效,拓展治療范圍[3]。例如,納米化后的牛黃和靈芝都呈現普通牛黃和普通靈芝不具有的藥效。若將納米中藥應用到保健品或化妝品中,將促進中藥材保健品、化妝品工業的發展,拓展中藥的使用范圍。此外,若將納米中藥作病毒誘導物,將可能實現不含抗生素的長效廣譜抗菌功效和抗病毒功效,開發出新一代的廣譜抗菌藥物。總之,納米技術在中藥領域的應用,對加速中藥新藥的研制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1.2.3 促進中藥制劑的標準化和國際化,提升中藥的市場競爭力

中藥的多種新劑型,可以使其使用方法更符合現代醫學標準,利于其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將納米技術引入中藥的研究與開發,能在納米中藥的制藥技術、藥效等諸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創新方法,能使中藥的質量評價有國際化的標準,從而有助于提升中藥的市場競爭力。

1.3 有助于提高中藥的生物利用度和療效

中藥一般都含有較多的木質素、纖維、膠質、脂肪、糖類等,用傳統方法粉碎往往難以達到細胞破壁,影響了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妨礙了藥物在生物體內的吸收。中藥粒子的納米化可以使細胞破壁,大大提高中藥有效成分的滲透性或溶解度,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還可以利用納米化的中藥所具有的緩釋功能和靶向給藥功能,提高藥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中藥的納米包覆技術,改變一些中藥制劑的親水親油性,提高中藥的臨床療效。這將有利于減少用藥量,節約有限的中藥資源。

2 存在的問題

2.1 與中醫“辨證用藥”原則相悖

中藥復方的藥理作用機理較復雜,往往多元反應同時進行。中藥從單味藥到組合成方,不僅量變,而且質變,中藥在不同復方中的功效可能有所不同,這與藥物在不同的復方中可能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隨著納米技術的應用,中藥成分之間的某些物理化學反應將受到控制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得藥物脫離了復雜的化學環境或使化學環境更加復雜,導致中藥有效成分和藥效的不確定性,并影響藥物的穩定性,從而可能改變藥物的功效,與中醫“辨證用藥”的原則相悖。

2.2 與中醫藥“價廉”的特點相悖

納米技術在中藥制備領域的應用將極大地提高其生產成本,勢必會影響到中藥的銷售價格,使原本以質優價廉取勝的中藥因價格因素而難以推廣,也會影響到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設。

2.3 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有待加強

①納米中藥制備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包括適合中藥制藥行業使用的系列超細顆粒裝備及配套設備的研制和產業化工作;②納米中藥質量評價和質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納米中藥藥理、療效、病理學和毒理學的理論與系統評價方法;③納米中藥新產品開發的理論和技術研究以及產業化推廣工作。

3 結語

納米技術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領域之一,它給中醫藥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隨著納米技術在中藥研究與開發領域的一些應用基礎研究上獲得突破,它必將極大地促進中藥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楊祥良.基于納米技術的中藥基礎問題研究[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2000, 28(12):104-105.

[2] 趙宗江,胡會欣,張新雪.中藥歸經理論現代化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1):5-7.

[3] 高也陶,李捷瑋,潘慧巍,等.五臟相音——《黃帝內經》失傳2000多年的理論和技術的現代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 27(9):51-53.

[4] Pelling AE, Sehati S, Gralla EB, et al. Local nanomechanical mo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Science,

2004,305(5687):1147-1150.

第10篇

關鍵詞:中醫內治;中醫外治;腰腿疼痛;臨床分析

腰腿疼痛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典型癥狀,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引發患者腰腿疼痛的病因較多,通常是患者的腰椎間盤、坐骨神經等組織發生了病變,進而在病變的作用下表現出腰部或者下肢疼痛。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腰腿疼痛屬于中醫學中的“腰痛”、“痹癥”、“腰股痛”等范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3年6月-2015年4月接收了116例腰腿疼痛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56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9.5±5.6)歲,病程1-14個月、平均病程(5.9±2.1)個月;30例表現為右側大腿放射性疼痛、46例表現為左側大腿放射性疼痛、20例表現為腰部以及雙下肢疼痛、20例表現為腰部疼痛。

1.2方法 采用中醫內治結合中醫外治的方法,具體如下:

1.2.1中醫內治 主要采用我院自擬的四物二藤木瓜湯,基本方中包括當歸15g、熟地10g、川芎15g、木瓜10g、白芍15g、獨活15g、甘草10g、海風藤10g、細辛10g、懷牛膝15g、絡石藤15g、威靈仙10 g,將以上中草藥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在上述基本藥方中,根據患者的中醫病證分型,加入相應的中草藥,偏熱患者,可加入秦艽5 g、腫節風10g;偏寒的患者加入千年健10g、透骨草15 g;濕氣較重的患者加入蒼術10g、薏苡仁10 g;腎虛患者加入狗脊10g、杜仲10 g;關節屈伸疼疼痛患者加入伸筋草10g、絲瓜絡10 g;氣虛乏力患者加入黨參15 g。連續服用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1 d,治療時間為6個療程。

1.2.2中醫外治 中醫外治主要采用的是針刺以及刺血療法,針刺治療主要選擇患者的阿是穴、委中穴、腎俞穴、大腸俞穴、腰夾脊穴等,此外對患者的承扶穴、承山穴、昆侖穴、懸鐘穴、環跳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風市穴、上巨虛穴以及下巨虛穴等進行針刺治療。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對患者的相關穴位進行針刺,其中患者的腰部穴位刺入1-1.5寸,臀部穴位刺人2-2.5寸,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實施針刺治療,1次/d,連續針刺3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刺血治療選取的穴位主要是阿是穴,在針刺治療結束后,對阿是穴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然后使用三棱針迅速進行點刺出血,并對出血部位拔火罐4 min左右,再次對皮膚進行消毒處理,指導患者做好防感染,刺血治療間進行1次/2 d,連續針刺3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的觀察指標主要有:①患者的治療效果;②患者治療前后腰腿疼痛的生活質量評分。

1.4評價指標 根據中藥新藥治療腰腿痛的臨床指導原則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顯效:患者腰腿疼痛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腰腿部正常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患者腰腿疼痛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腰腿部正常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腰腿疼痛臨床癥狀、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腰腿部正常功能基本無改善或者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于患者腰腿疼痛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的是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進行評定,其中涉及到疼痛的程度、日常活動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會活動、旅行等。每個項目分值0-5分,其中0分表示沒有任何功能障礙,5分表示功能障礙最明顯,總分在0-45分,分值越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整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x±s)表示,組間率比較采用f檢驗;患者的治療效果采用率(%)表示,對比以P

2.結果

2.1治療效果 116例患者經過中醫內外結合治療,評定為顯效的80例,所占比例為68.9%;有效30例,所占比例為25.9%;無效6例,所占比例為5.2%,治療總有效率為94.8%。

2.2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所有腰腿疼痛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1,從表中的生活質量評分以及統計學分析結果比較可知,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與治療前的生活質量評分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P

3.討論

腰腿疼痛屬于臨床常見癥狀,在不同的年齡段均可表現,但是主要以中老年人群為主。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腰腿疼痛的發生率不斷提高。及時改善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于腰腿疼痛患者意義重大。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腰腿疼痛屬于“痹癥”范疇,造成腰腿疼痛的病因主要與患者的腎虛、腰部扭轉以及寒濕入侵等因素有關,具體的就是患者的腎氣、血氣、精氣不足,進而造成筋絡失榮,寒氣入侵,侵入到督脈之后可引起腰痛;此外,患者腰部出現的損傷、腎虛等容易造成氣血瘀滯,痰濕阻于脈絡,筋脈失養,相應的會反反復復出現腰痛癥狀。腰痛的發作會逐漸的引發患者肢體麻木、肢體疼痛等。根據《內經》中的記載,有:“風寒濕邪雜至合而為痹”的說法,這些都是腰腿疼痛的病理病因。隨著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將腰腿疼痛已經分為了濕熱型、腎虛型、風寒濕痹型以及氣滯血瘀型等不同癥型,這樣更加便于從中醫學角度進行治療。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關于腰腿疼痛的病理病因,在治療過程中應該采用補腎活血、通絡止痛、舒筋止痛、通絡止痛、清熱利濕、理血化瘀等中醫內治方法。不管采用的是那種藥方,最終均是圍繞這些病理病因開展的治療。在中醫外治方面主要是通過外敷中藥、中醫針灸、推拿按摩、中藥熏蒸以及刺血療法等。當然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中醫內治與中醫外治均有一定的優缺點。

本次研究中對116例腰腿疼痛患者采用的是中醫內治結合中醫外治的治療方法,其中在中醫內治方面主要是內服中草藥,中醫外治采用的的針刺以及刺血療法。中草藥采用的是四物二藤木瓜湯基本方,然后根據患者癥型的不同加入其它中草藥。在基本方中的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行氣開郁、祛風燥濕以及活血止痛的功效,木瓜具有疏通經絡、驅風活血的功效,細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懷牛膝具有活血止痛、活血祛瘀、清熱除濕的功效,這些藥物的聯合作用與腰腿疼痛的病因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礎上采用的狗脊具有祛風濕、補肝腎以及強腰膝的功效,杜仲具有補肝腎的功效,因而對于腎虛型腰腿疼痛患者可在基本方中加入上述藥物,當然其它不同的癥型也需要加入對應的藥物。在中醫外治方面采用的是針刺以及刺血療法.針刺治療通過穴位針刺使得患者內部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保持平衡,促進經絡疏通、氣血流暢,進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刺血療法則是通過將患者體內的血液排出達到驅除邪氣、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進而促進患者臟腑生理功能的恢復,消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臨床腰腿疼痛癥狀。

第11篇

關鍵詞:敲膽經;中醫基礎理論;陰陽平衡

一、足少陽膽經的中醫理論

1.調臟腑

《讀書隨筆云》:“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內經》云:“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也”因此,少陽經氣和則全身氣機調暢,足少陽膽經有通調臟腑氣機的功效。

2.利脾胃

足少陽經屬膽絡肝。“膽者,中精之腑,主藏精汁”膽汁的疏泄,全賴經脈之氣的正常發揮。“膽為奇恒之腑,內藏精汁,肝之余氣泄之于膽,聚而成精,是為膽汁,與胃共同腐熟消化水谷”,可助脾胃之運化水谷。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HYPERLINK“http:///view/371695.htm”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3.助中焦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曰:“少陽初生之氣也,歸于上焦而主納,歸于中焦而主化,納化水谷之精微”。膽經主樞,可助中焦運化,中焦脾胃功能正常,氣血充足,膽氣方壯;氣血不足,膽氣則虛。

4.通心神

心主血脈,,藏神是以精血為基礎的,“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因此膽主決斷和心主神明,在調節人體臟腑功能、精神活動和抵御外侵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5.升陽氣

一日之中,膽為子時,子時陽生,故膽有管理陽氣輸注到全身十二經脈,主持陽氣發揮正常功能的作用。陽氣生發的正常、順利則能推動維持全身臟腑經脈的氣血正常運行,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6.與肝通

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二者共同疏泄精汁助消化;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知醫必辨》云:“膽在肝葉之下,肝氣上逆必挾膽火而來,其犯胃也,嘔吐夾酸夾苦,酸者肝火,苦則膽火”,“肝氣上逆,以致膽氣上逆”而肝經癥狀,又有膽氣不舒的表現,因此二者在辯證和治療上也是相互伴隨和相互影響的。

二、敲膽經的好處

足少陽膽經共四十四個穴位,主要分布于人體頭部的眼耳部、軀干、腿及腳的外側等,目前大家所說的“敲膽經”并非是字面上的去敲打全部的穴位,而是通過敲打某一部位的經絡路線或者幾個重要的穴位,且易操作。

1.升氣血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春季屬性為木,人體的升發主要靠肝氣,故春季肝氣旺,肝膽二經互為表里,敲膽經則能排泄促進肝經暢達。有學者認為每天由上而下沿褲縫敲打兩大腿外側(從臀部到膝蓋段),兩三次即可提升氣血,提高機體的造血功能。對于感冒的病癥來說,西藥雖能“打壓”癥狀,卻不能將體內的“風寒”驅除,且還有可能影響肺傷及膽,使氣血降低,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可通過敲膽經來提升氣血,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2.治失眠

有學者推測認為,通過敲打膽經可使大腦興奮抑制的刺激方式轉變。左臥姿,敲打右腿膽經穴位,可轉變左腦語言中樞興奮導致的失眠;右臥姿敲打,則可轉變右腦圖象中樞興奮導致的失眠。使睡眠中樞的興奮性大于覺醒中樞的興奮性,達到自我催眠即心理放松和軀體放松的目的,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3.抗衰老

現代衰老學說以自由基學說、細胞凋亡學說、免疫功能紊亂學說等為代表。中醫理論則認為衰老大多因氣血失調,血流受阻,瘀血內停,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所致。而敲膽經可通過手及其他敲打物,在體表經穴直接刺激,而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經脈通暢,瘀血消除來實現對氣血運行的促進作用,達到抗衰老的功效。

4.控制糖尿病

機體攝入脂肪太多,導致膽汁不足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敲膽經可強迫膽汁分泌,通過敲打、推揉或者是用空心拳的方法,從腋下開始,經由腰腹部、臀部、沿大腿外側直到膝蓋處,做重點疏通,每天四五分鐘即可達到控糖的目的。

5.瘦腿

有學者認為:膽經不通的人,在膽經路過的大腿外側會堆積脂肪,即人體排不掉的垃圾。如果運動,這些垃圾就會往下流動,而堆積在小腿肚上,這些東西通過運動和藥物是很難排掉的,而通過敲大腿外側的膽經,可以逐步清除大腿處堆積的毒素,從而達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三、敲膽經的“壞處”

有的人通過敲膽經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人出現頭暈、惡心、乏力、煩躁、失眠及一些上火的癥狀,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違背了中醫理論的辯證治療的原則。

中醫講陰陽,也注重人體氣機的調整。敲膽經也屬于經絡治療的一部分,陽經穴就是身體站立時能顯現在外面的經穴,具有發散、升提氣機的作用;陰經穴即不能被陽光照射,身體里、內側的經穴,則多具有滋陰、斂降的作用。

由此可知那些盲目敲膽經,卻出現新癥狀可能忽視了體內的陰陽平衡的緣故。膽經在身體的側面,屬于陽經。敲膽經是把人體的氣機發散和升發,而對于陰虛的人,則會出現頭暈、乏力、煩躁等陰虛內火上升的癥狀,而繼續敲膽經的話,病情便會加重。因此對于膽經氣機不暢、陽虛的人可以通過敲膽經,疏通經絡、排出病邪,不僅可以改善膽經的病變,同時還可以調理其它臟腑的功能。

除了陰陽平衡的辯證外,還有一點就是“敲”的原因,要注意敲的頻率、力度。中醫治病講究虛、實、補、瀉,即虛癥用補,實癥用泄的原則。頻率快、力度大、受力面積小的敲法為泄,適合陰虛及體質較好的年輕人;而頻率慢、力度小、受力面積大的敲法為補,適合陽虛及一些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小孩。

綜上所述,雖敲膽經的益處多多,但也不能盲目的從眾,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正確且有效地敲膽經。

四、敲膽經之我見

從中醫理論中可知足少陽膽經的對五臟六腑和身體氣機的通調、運行是十分肯定的,且起著統領臟腑經絡的作用。而現如今,人們對敲膽經的操作效果卻褒貶不一,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對足少陽膽經的中醫基礎知識欠缺,盲目性太強。

2、沒有根據個人的體質和身體狀況,采用適度的力量和適宜的頻率。

3、每天敲打的時間段不固定,堅持的時間不夠長或者斷斷續續。

4、根據身體機能的適應性,對剛一開始敲打的不良反應效果做出錯誤的判斷。

而對于敲膽經的效果,僅憑中醫理論基礎和大多數受益者的說辭來支持,很難讓西方學者接受和信服,因此通過科學的實驗和數據,來說明敲膽經對人體生理、生化、心理等方面的影響,應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呂斌.敲膽經氣血升[J].家庭醫學,2010,6:50-51.

第12篇

1中醫學和武學的文化交融

1.1中醫學和武學在理論上的契合

中醫起源于遠古時期,是中國人民通過各種手段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武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成為人與人之間搏斗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和武術都經受著傳統哲學以及儒釋道等主流文化的影響,并從中汲取營養,總結經驗,建立起聯系密切的理論體系。

在天人合一整體觀的思想指導下,中醫把人看成一個內外一體、五臟相應、六腑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講究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調人治病。而武術在修煉過程中也是講究內外合一、內壯外強、內意氣外形力的技擊整體,講究“踢打摔拿靠”的全息技法,以及“頭肩肘手胯膝足”無所不練、無所不用的整體技擊部位。此為中醫學和武學在天人合一整體思維觀上的契合。

精氣神學說是對中醫和武術影響最大的中國古典哲學之一。在中醫中,精氣神是人之三寶,精和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者。精氣可以相互生化,而神則是由精氣化生而來。精可以化氣,氣可以生精,精氣生化而生神、養神,而神又有統領精和氣的作用。張介賓在《類經》中指明:“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 又在吾心之神。”而在武術的修煉中,講究內外雙修,即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肉,因此,精氣神也是武術內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是武術修煉的三個不同的階段,精足、氣盛、神明是武術人追求的高級境界。此為中醫學和武學在精氣神學說上的契合。

在中醫中,陰陽用以解釋人體生命的特征和現象,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在武術的修習中,陰陽也是用以解釋人體的陰陽二氣、人體結構、動作結構、運動規律、技擊原理等。因此中醫學和武學在陰陽學說上是相互契合的。

五行學說同陰陽學說同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范疇。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以及生克規律來認識事物、解釋世界和探索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醫學中,五行學說用以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在武術中,五行學說的運用在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五行拳和太乙五行拳中達到極致,講究五行生五拳,五拳配五臟,外練五行以生克變化、克敵制勝,內練五行以濡養五臟,壯內強外。可以看出,其中的五拳配五臟以及練五拳養五臟的理論是在中醫五行配五臟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中醫學和武學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醫經絡學說中,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有路徑之意,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為經絡系統的主干;絡脈是有網絡之意,是為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為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其功能是溝通表里,聯系臟腑,行氣血,養臟腑,傳導感應,調節臟腑機能,以及保衛機體。經絡不但是營養臟腑、四肢百骸的氣血運行通道,同時也是信息能量交換的通道。而在武術的修習中,特別是在內功的修習中,也正是以疏通經絡為主,調整氣血的運行,以達到強筋壯骨的目的。武術內功中的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循經導絡的基本理論是對中醫經絡學的直接借鑒,所以說武學和中醫學在經絡學說的基本理論上是完全一致的。

1.2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的交融

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中醫骨傷、針灸推拿、養生等都是中醫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導引、吐納、行氣、服氣、武術修煉等都是中醫骨傷、針灸推拿、養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中醫骨傷、針灸推拿中的手法、技法的來源,離不開導引、吐納、行氣、服氣、武術等內容特別是武術內容的支撐。在臨床實踐中,正骨、針灸、推拿過程中的勁力、感知力和耐力的展現更是離不開武術功力的支撐。傳統中醫養生的手段和方法從總體上來講不外乎四個方面,即飲食養生、起居養生、藥膳養生和傳統運動養生,傳統運動養生是根本。

在武術的修習中,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觀貫穿始終,崇尚力發全身的“整勁”,追求“身上無處不彈簧,無點不打人”的渾圓之力;外練“明勁、暗勁、化勁”的三個階段,又要求配合“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內練階段;同時又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指導動作的變化規律和生克關系,以在外練五體的同時濡養五臟;而中醫經絡學說則是武術內功實踐中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等循經導絡的理論指導。因此,習武之人喜歡中醫,懂一些中醫的基本理論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武術家們研習中醫,并且懸壺濟世者也大有人在,單從近現代來看,就有黃飛鴻、杜心武、孫祿堂、王子平、萬籟聲、鄭懷賢、呂紫劍等等。在中國武術史上,武術的傳承機構、武館同時也是醫館的記載也頗多,最著名的的就是少林寺,許多武功造詣頗深的高僧同時也是醫術高明的大醫家。

1.3武學在中醫學影響下價值功能的豐富和轉化

    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武術套路、武術功法和對抗格斗三種運動形式。從傳統武術的本質來講,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她們共同構建了傳統武術“打練結合”、“練養一體”的特性。也正是傳統武術的這一特性,使傳統武術由初始單純的“技擊”屬性而轉變成以“技擊”功能為主、兼具“健身”、“強身”、“修身”、“養性”、“醫療”、“養生”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別屬性。這一特別屬性使武術的價值功能得到豐富和轉化,而傳統武術這一價值功能的豐富和轉化直接得益于武術功法也即是武術內功的產生。武術內功的產生是武術在傳統哲學以及儒道佛等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借鑒中醫基礎理論、融合導弓I、吐納、行氣、服氣、食氣等中醫傳統養生實踐的結果。

武術內功的產生首先豐富了武術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豐富了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和中醫傷科、中醫針灸推拿功法的內容和形式。由于受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和影響,所以武術內功不但可以為武術的技擊本質服務,還可以為傳統醫學的技術實踐服務,并為人民大眾提供健身、強身、治病、養生的技術和方法。所以說,武術內功的產生,也拓展了武術的習練群體,使武術的價值功能得到了豐富和轉化。

    1.4傳統武術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轉化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武術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武術樁功的產生是伴隨著武術內功的產生而產生的。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檢驗,越發顯現出其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斷的被加以強調、重視和改進。長期以來,她已經成為傳統武術的入門功法,同時又是提高其技術、技法、功力,從而達到武學大成的必修功法。從傳統武術樁功的概念來看:廣義的樁功泛指各種武術內功的鍛煉功法,它是采用或靜、或動、或站、或坐、或臥的各種身體姿勢或組合套式,精神內斂,調節意、氣,鍛煉人體運動時意、氣、力、形四者一動俱動、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從而達到內壯外強、內外合一以及激發人體潛能的效果。狹義的樁功是武術內功中靜功的站功,即采用武術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靜站姿勢,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盤穩固,猶如樁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過精神內斂,意念、氣血的調節,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發力、內壯外強、內外合一以及激發人體潛能的效果?9]。一般來講,我們通常所說的樁功多是指狹義的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轉化的過程中,傳統武術樁功伴隨著武術的發展而發展,并影響著武術的發展和衍變。由于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擊,因此,隨著武術的發展,武術內功的靜站式功法也即是狹義的樁功成為武術內功的主要練習形式。

武術樁功的發展使武術“內外兼修”之“內修”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出來,從而出現對內修極為重視的內家拳法,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受樁功影響最深的當屬近代武術家王薌齋先生創立的意拳。意拳的訓練沒有套路,只有站樁、試力、發力、推手和散手,用王薌齋先生的話說就是“萬法皆得于站樁”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樁起。“由此后期意拳的發展不單單是健身和技擊,還能通過不同的樁式和不同的意念以及不同意守部位來輔助治療多種身體的慢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武術樁功在武術功能豐富和發展的過裎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是武學和中醫學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中間橋梁,她既是武術功力提升、人體潛能開發的途徑,同時也是中醫養生和輔助治療某些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從武術的角度看,她具有內外雙修的技擊價值和民族特性,從中醫學的角度看她具有健身、強身、防病、治病的醫療價值。因此,無論是在武術內功中,還是在中醫傳統養生功中,傳統武術粧功都可以說是精髓部分。

2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醫學價值

2.1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治未病”價值

    “治未病”理念最早見于我國的醫學古典《黃帝內經》,它既是傳統的、先進的醫學預防思想,又是現代、全新的預防醫學課題。在中醫領域中,“預防為主、防重于治”是眾多醫家的一貫主張,因此有“上工治未病”的說法。在古代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利用中醫氣功、導引、吐納來進行積極的健身鍛煉是極其重要的手段,《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其中的“動作”就是指古代的導引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中的“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傳統武術樁功的雛形,這也可以說是遠古時期上古之人利用樁功來健身、養生、延年的寫照。

武術功法運動即武術內功,是武術在中醫學的影響下,結合導引、吐納等傳統養生方法形成的重要運動形式之一。傳統武術樁功是武術功法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動形式特別,健身價值獨特。從廣義上看,樁功是一種靜止或緩慢柔和的運動,從狹義上看樁功是一種靜止的各種站立式的運動。但無論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外在的表現都不是絕對的。外在靜止的樁功有著豐富的內動,這種內動包括內在的意動、氣動和全身肌肉的“蠕動”,也即是意拳站樁里所說的在不動中的“微動”,在微動中的“速動”,所以靜止的樁功,靜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外在柔和緩慢的樁功有著安然的內靜,這種內靜包括神定、意專、氣靜,也即是武術練習中要求的“形動而神不動、意不亂、氣不喘”,所以運動的樁功,動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也正是傳統武術樁功這種特殊運動模式,即相對“靜”或“動”,才使其在鍛煉過程中既能達到外調身形、又能達到內調意氣的獨特健身效果。這樣“練養結合而不傷”,“氣以直養而無害”,同時又有利于開發人體的潛能。所以說,運動形式的特別,決定了傳統武術樁功和中醫養生功法具有相似的健身防病價值。

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形體官竅、經絡皮部、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都通過經絡相連、氣血相通。它們互為表里,彼此所主,又分屬五行,并通過五行的生克變化規律相互影響,緊密聯系。所以通過傳統武術樁功這種內外兼修的練習,外練筋、骨、皮、肉可以舒經活絡,通達臟腑氣血,頤養元神,達到練外以壯內的奇特效果;內練精、氣、神、意可以濡養臟腑氣血,通達形體官竅,強筋壯骨,達到練內以強外的獨特功能,從而達到內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內壯外強的全身鍛煉效果。因此,中醫學的整體觀原理和傳統武術樁功中的內外兼修原理也決定了傳統武術樁功具有健身防病的“治未病”價值。

2.2中醫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樁功的“治未病”價值

    《黃帝內經》是記載導引、養生功法能夠治病的最早的古典醫籍,據不完全統計,《黃帝內經》中涉及導引法達14處之多,其中《素問》5處,《靈柩》9處。治療范圍由單純治療關節痛發展到能治療19種病癥,包括內、外兩科和急慢性兩大類疾病。

傳統武術樁功是武術內功和中醫導引養生中的精髓部分,因此,她既有健身、技擊的價值,同時也具有“治已病”的醫療價值。由于傳統武術樁功的鍛煉具有能波及到身體各處的獨特作用,因此,它對全身幾乎各處的病變都能有一定的緩解和醫療作用。中醫學受整體思維觀的影響,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強調從整體出發,把握全局,講究“調人治病”。而傳統武術樁功內外兼修的整體鍛煉原則剛好和中醫學的治病原則和出發點相契合,在鍛煉過程中外調“引體令柔”內調“導氣令和”,從整體上調整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促使人體機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能通過扶植正氣,而祛除邪氣,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夠“調人治病”的可能。

在傳統武術粧功治療各系統疾病的過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圍較廣,病種較多,因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內在和外在的要求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其相同點有:心理上“排除雜念、神意內斂、抱圓守一”的要求,呼吸上“腹式呼吸、氣息綿綿、若有若無”的要求,是進行氣機調節、祛除疾病的內調基礎。身形上,“屈膝下蹲、頭頂項豎、命門后頂、脊柱豎直、兩臂不過曲也不過直”的要求,“肌肉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松緊適度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調整形體肢節、疏通經絡的外調基礎。不同點有:心理上“意守病罩、氣貫痛點、意念假借、引濁外放”的要求,是進行氣機調節、祛除不同疾病的內調基礎。身形上,“姿勢高低、動作各異”,是調整形體肢節、疏通經絡、內合意氣、治療不同疾病的外調基礎。因此,有了以上豐富的內調和外調基礎,才使得傳統武術樁功具有能夠治療全身多個系統、多種疾病的醫療價值。

3結論

(1)中醫學和武學在基本理論上是相合契合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精氣神”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等;中醫學和武學在實踐上也是相通的,特別是在古代“醫中寓武,武中存醫”,沒有嚴格的分界線,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彌補,相互為用,相輔相承;傳統武術在中醫學的影響下價值和功能進一步得到豐富和轉化,而傳統武術樁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中醫傳統養生功和武術內功中都可以說是精髓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北安市| 澄迈县| 黄大仙区| 迁安市| 平度市| 沽源县| 富蕴县| 嘉兴市| 衡山县| 湄潭县| 德令哈市| 苏尼特右旗| 马尔康县| 分宜县| 兰考县| 北海市| 遵义市| 思茅市| 西乡县| 旬阳县| 阿瓦提县| 海城市| 吉安县| 全州县| 肇庆市| 中方县| 江陵县| 即墨市| 鲜城| 拉孜县| 江孜县| 武义县| 阜新市| 涿州市| 延长县| 上林县| 女性| 江口县| 太仆寺旗|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