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時間:2023-06-30 17:21: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第1篇

中醫學基礎是關于中醫學的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疾病的診斷以及養生防治等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中醫學基礎作為中醫院校中藥等專業的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大一學生普遍認為接受中醫學基礎課程內容比較困難,特別是對課程中的中國古代哲學內容和中醫術語表述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一直是困擾教學的首要問題。中醫學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醫學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采用口述加板書,目前又輔以放映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這種教學方式條理性強,但是容易使新生感覺比較枯燥,失去學習中醫的興趣,甚者會影響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其它各科的學習興趣形成,對于激發中醫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非常不利。改變目前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巳成大勢所趨。因此,在幾年來教學中采用討論教學法對中醫學基礎課程內容吸收和理解發揮了非常好的效果,現闡述如下。

1討論時間的設置

根據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在完成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臟象、經絡、診法、養生與防治等各階段教學任務后,布置思考題,分別在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體質學說、診法、防治原則部分授課后,安排4學時進行專題討論。

2討論專題的選擇

討論專題的選擇,根據教學大綱內容及目標,選擇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我們在設計討論專題時,注重中醫傳統思維方法的橫向性聯系及中醫基礎知識點和面的聯合,這是討論專題能否深入觸及中醫基礎理論脈搏的關鍵。如討論人體氣血化生的生理過程及其相關臟腑的作用等等。

3實施方法

將2011級中藥專業普通班作為試驗班,以8—10人為1組,每組以教師為主持人并負責解答,學生主講的教學形式實施。學生推薦1人為代表,在充分準備基礎上進行脫稿論述,可以采用以口述為主,板書和多媒體等形式為輔的方式;論述完成后,請組內同學進行提問,批駁,整組同學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上臺進行總結’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討論專題,并能夠在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礎上,從中醫的病理生理角度進行中醫專題分析。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勇于積極表達不同意見,激發學生能從興趣出發深入思考專題,調動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主動性。

4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必要性

國際21世紀委員會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共處,適應社會發展”。目前,中醫學基礎的授課對象是剛入學的新生,他們普遍缺乏相應的中醫專業基礎內涵培養過程,所以,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容易感覺興趣缺失和動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師的課堂授課方法無法吸引他們的學習。經實踐發現,在中醫教學各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主動討論和展示學習能力的多種機會能使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作為“導演”,對學生的中醫思維加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則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中醫思維探索及建設活動。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問題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積極狀態。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來尋求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規律的實質,如果學生就這些不同觀點和看法展開討論,就會引起學生對中醫學的高度興趣和注意,從而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習。

教會學生運用中醫學思維方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貫徹始終的目標,也是其后登堂入室、深入研究中醫學的必要手段。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師不僅是中醫初學者的啟蒙老師、更是未來中醫人才產生的孵化器。合理地運用討論教學法于中醫學基礎教學中,才能為整體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教學奠定前期的扎實基礎。

作者:張冰冰、石巖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847

第2篇

關鍵詞:辨證方法 實踐 理論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14-01

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踐根源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學對辨證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相繼創立了多種辨證歸類的方法。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代下形成的,時間跨度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多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呢?

概括的說,是在實踐的逼迫下產生的,是追求治療效果所致。疾病使生命受到損害,身體受到損害就會出現臨床表現,而醫學必須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然后方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僅一種辨證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其他很多疾病,依據這一解釋指示的方向而處方用藥時不能獲得預期效果,這就使得人們重新尋找解釋的方法。其實一種辨證方法只抓住了一種問題進行說明,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如果按照此種辨證方法得出的方藥是有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拓寬或者被固定下來,如果治療效果是無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被限定,人們也就會尋找新的方法來重新解釋疾病,治療疾病,直到這種方法被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不同的辨證方法是應實踐不同要求而產生的,由于實踐中疾病種類的改變,導致原有的辨證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這時作為醫療實踐的主體必須建構新的經驗體系,以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

從古到今,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新的醫學實踐中,援用新的思維方式而得以實現的。物理學家溫柏格說:“只要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張仲景在發現《內經》理論不能有效治療當時流行的“傷寒病”時,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明清時代的溫病學家發現《傷寒論》六經辨證方法不能用來治療溫病時,就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方法。

二、辨證方法產生的理論根源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要求對疾病重新作出解釋才導致各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但是一個完整的辨證方法只有實踐的推動是不夠的,要想對新出現的問題作出分析,還要有理論工具。

首先,中醫學為新辨證方法的產生提供了工具條件。可以說,所有的辨證方法都是導源于《內經》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中就已有陰陽、寒熱、表里、虛實、藏象、經絡、衛氣營血等中醫基本概念的出現,也有了病因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其中氣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臟腑經絡是器官,陰陽五行是動力源泉,這就組成了工具庫。當實踐要求產生新的辨證方法,人們利用這些不同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概念,形成新的分析工具來構建新的辨證體系。

其次,理論的內驅力量促使人們對疾病作出完整理解和圓滿的回答。臨床上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病因卻沒有發病,病因相同而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都是虛證表現卻不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促使了辨證方法的相繼產生。一次完整的治療必須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物等幾個本質性要素,那么人們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追問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是什么性質?是身體的那種生命物質受到損害?但是每一種辨證方法都不能同時回答這些問題,那么人們在中醫學已經為我們提供的概念中不斷的尋找新的答案。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等;病位是表里、五臟、六腑、經絡、三焦等;病性陰陽、虛實、寒熱等;病物是氣血津液等,是多還是少(氣虛、血虛、津虧等),運行情況是否正常(氣滯、氣逆、氣陷等)。

第3篇

【摘要】 類比思維是中醫學廣泛應用的邏輯思維形式,通過對類比思維概念、形式、特點等的了解,深入的認識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構建及中醫臨床實踐的影響。

【關鍵詞】 類比思維; 中醫; 基礎理論

類比思維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歷來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在中醫學中更是廣泛的應用,對于中醫理論的構建起了相當的作用。

1 類比思維的概念、形式、特點

類比思維是指古人在對自然界觀察的基礎上,將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劃為類,并在類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推導,確定不同類間的聯系,使知識在不同類間遷移的一種思維形式。其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運用為中醫類比思維。中醫類比思維則是從天人合一的前提出發,根據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現象來推論人體的功能活動、病理變化以及對疾病的診治。

類比思維的基本形式可分為三種[1] :(1)比類:比類是在對自然界直接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不同現象或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將其聯系起來歸為一類的方法。(2)類推:類推是在比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于知識的擴展,類可以涵蓋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從作為前提的類、模型或命題推演出另一類的屬性。 (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類之間建立某種必然性的聯系,表現為對類的一種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種基本形式,是類比思維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在運用中密不可分,統一于類比思維之中。

類比思維的特點,首先類比思維是在個別或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做橫向的運動,即從個別走向個別,從具體走向具體。這種橫向思維所涉及的兩端事物之間完全是一種表象上的類似,并無任何本質上的和知識上的類屬關系。其次是思維的聯想性。由于在類比思維中不受任何的邊際約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種類界限在兩個看似完全不著邊際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間建立聯系。所以類比思維的可靠性很小,創造性大,能夠充分發揮思維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導人們發現新的知識,探索新的問題。

2 類比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

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基本概念、規律、原理、原則等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及方法論基礎中的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對正常人體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論中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對疾病的認識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部分,現分述如下。

2.1 對藏象理論的影響 首先中醫學將人體五臟六腑與形體官竅,生理心理活動,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聯系起來,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構成了中醫學的藏象系統。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腎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

其次借用類比思維對臟腑生理功能進行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臟腑系統與社會系統相類比,不僅說明五臟六腑是統一的整體,同時也闡述了五臟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論中,五臟、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點,而對這些生理特點的認識,同樣是通過類比思維來完成的。總之,類比思維貫穿于整個藏象理論之中。

2.2 對經絡理論及氣血運行的影響 經絡學說也是中醫學的一部分。經絡理論的構建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如經絡數定為十二,就是從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推理而來,《素問?陰陽別論》說:“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同時,關于經脈中氣血的多少以及氣血的運行也運用了類比思維。《內經》將十二經脈與十二經水相對應類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長短遠近來說明十二經脈之氣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氣候變化對江河之水的影響,來類比六邪氣對經脈氣血的影響,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焯澤……”。

2.3 對病因理論的影響 中醫學的病因理論是極其豐富和全面的,一般人們將其分為外感病因、內傷病因和其他病因三個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認識,主要就是通過類比思維而來的。

六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邪氣。以風邪為例,人們是觀察到自然界的風,善行數變,輕揚上行,并能動搖樹木,因此當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現頭疼,惡風,汗出,游走性關節疼,游走性瘙癢等與自然界風的特性相類似的癥狀時,就認為是感受了風邪的緣故。

2.4 對治則的影響 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確立,就是因為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陰陽是疾病發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謂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勢利導也是中醫的一個治療原則,是指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順應病位、病勢特點,以及陰陽消長、臟腑氣血運行的規律,把握最佳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方式加以治療。而其中所涉及的種種病勢也多是采用類比思維的方法加以推論的。如《靈樞?逆順肥瘦》所云:“臨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3 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類比法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的哪個部分,都可以看到類比法的痕跡。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類比法自身特點的缺陷性,只注意到兩個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就將其作為推理的前提,從而作出荒唐的推理,這對中醫學的發展將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類比思維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構建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進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礙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運用類比思維時要遵守一個原則,即兩個事物一定要在其成為同類現象的水平上進行類比。

參考文獻

第4篇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說:“我們所設計的信息體系簡直可以包括全部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而且還在不斷創造的精神財富。而這全部精神財富可以由我們每個人隨手調用和享受。這不但是從舊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是獲得一個偉大的世界,從來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將變得更為聰明,人類的前進步伐更將加快。”這位大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論述了由計算機引起的這場技術革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種嶄新的學科——仿真學誕生了,從新藥品的仿真測試到行星和星系的創生模型,以及計算機化培養皿中生長的數字生命形式,這是一種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觀察和實驗,而是基于從真實空間向虛擬空間的映射。雖然這項工作仍處于起歩階段,但已足以讓每一顆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古老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怎樣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融入中醫學領域,是一個值得深思和大膽嘗試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計算機仿真是建立在復雜系統理論基礎上的,而中醫學理論所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系統。

當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遠鏡仰望太空時,他為人類創造了科學方法,即用實驗來檢驗關于世界如何成其為世界的種種假說。于是有了擁有試管、曲頸瓶和本生燈的化學實驗室,用來探測物質內核的價值連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實驗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然而,這些都是僅適用于簡單系統中物質結構研究的實驗室。現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對于與西醫學思維方式大相徑庭的中醫學理論,實驗室研究一直是一籌莫展,經絡實質的研究無功而返,各種“證”的實驗模型設計令人啼笑皆非,中藥的研究幾乎與中醫理論毫不相干……中醫學所構建的龐大而復雜的系統難以在簡單系統的實驗室中得到驗證,這是不難理解的。計算機仿真學的出現真值得每一位中醫界的同仁為此干上一杯,因為這一方法的出現能使中醫學多年的“科學夢”成為現實!雖然計算機仿真學正在起步,而這對中醫學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不僅可以揭開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紗,而且有望為中醫學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將計算機仿真技術運用于中醫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下面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作一簡要介紹。

2面向對象程序設計(OOP)概述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簡稱OOP,是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的縮寫。面向對象是與面向過程相對而言的,傳統的程序設計語言,如C語言,是面向過程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這種語言在20世紀80年代非常流行。隨著軟件業的發展,軟件的規模越來越大,導致軟件的生產、調試、維護越來越困難,因而發生了軟件危機。人們期待著一種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類思維習慣的程序設計語言,OOP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20世紀90年代,OOP異軍突起,成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設計方法。

①面向對象與面向過程的區別

計算機沒有思想,人必須明確地告訴它如何運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這種計算機的角度進行程序設計,就是面向過程的方法。如:用計算機模擬一只貓捉老鼠的過程,程序員必須告訴計算機每一步貓的具體的動作。如果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來做,就可以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貓會奔跑,貓會捉老鼠,這些是它的固有屬性,被封裝在貓這個對象之中,所以,只需給出老鼠出現的信息,貓就會自動去捉。與面向過程相比,面向對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維習慣。

②對象與類的概念

對象與類是面向對象方法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客觀世界中實體的抽象構成對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一個對象,如一個人、一輛汽車、一個窗口、一個按鈕、一座建筑、一項貸款等等。對象的劃分和定義是靈活的,視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屬性和行為的一個或多個對象的集合成為一類。類有層次之別,類下可以有子類,類上可以有父類。如:人可分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為兒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類是對象的抽象,對象是類的實例。類的劃分也是靈活的,依需要而定。子類可以作為父類的對象看待。

③對象的特性

對象有以下基本特性:

封裝性:對象是相對獨立的單元,與之相關的數據和操作被封裝在內部,對外是不可見的。對象和對象之間通過信息交換進行聯系。如一只花貓,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它的機體內包含復雜的結構,而這些結構是不可見的。

繼承性:每個對象都從它所屬的類中繼承共性。如一只花貓,它從貓這一類中繼承了貓的共性。

多態性:每個對象都有其特有的屬性,使之區別于其它對象。如一只具體的貓,它與其它貓是不同的,有不同色澤、脾氣、體重等。

④面向對象方法可以用下列方程式來概括:

OO=Objects+Classes+Inheritance+CommunicationWithMessages

即:面向對象=對象+類+繼承+信息交換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作系統的描述,而且容易從中看出簡單系統與復雜系統的區別:簡單系統通常是少量的個體對象,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故而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而復雜系統中涉及中等數目的對象,不僅如此,對象通常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種規則作出決策,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故而每一個對象不能獨立的看待,這正符合了中醫學的整體觀。

3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

①面向對象方法與中醫學具有相似的思維方式

假使我們想用傳統的面向過程的方法來完成中醫學理論的計算機仿真,不僅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而且是不可能的事,對計算機發出人體生理、病理等過程的每一步指令,既使是在分析還原思維方式指導下對人體結構分解得極細,對人體生化過程了解得極為透徹的西醫學也無能為力,更何況中醫學本身就只重整體,不重結構。而面向對象方法,因其與中醫學在思維方式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使之運用于中醫學成為可能,成為對中醫學進行計算機仿真的基礎。其相似性體現在中醫學的整體觀與黑箱方法和OOP中的對象的特性及其信息交換上。可以將上文中面向對象方法學的方程式用下圖表示:而這正是黑箱方法的圖形表達。黑箱方法典型地表現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即黑箱方法。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卻正好可以作為面向對象方法學中的一個對象來看待。推而廣之,中醫學中的其它概念,如氣、血、津液、精、神、經絡等,都可以作為一個個對象,對象之間通過信息的交換,相互密切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系統,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便可由此開始。

②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應用前景

用計算機仿真學對中醫學中的概念、現象、原理、機制等進行模擬,可以建立各種模型,服務于教學、科研、臨床。主要可以用于建設生理模型、病證模型、實驗模型。

生理模型:在中醫學中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絡、筋、脈、骨、髓等,都可以構成相對獨立的對象,賦予每個對象適當的屬性,對象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自的屬性作出決策,并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它們之間通過信息交換互相聯系,構成一個復雜系統,這一復雜系統即人體。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就可以建立人體的病理模型。下圖是生理模型的簡單圖示,實際中的生理模型還要復雜的多。

病證模型:中醫學中的證是非常復雜的,也是獨具特色的。辨證論治非常靈活,以哮喘為例,說明中醫病證模型的組建。哮喘發病,總因本虛標實,其病位雖在肺,但與脾、腎密切相關,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造成肺、脾、腎不足是哮喘發病的內在原因。正氣不足就易感外邪,感邪而產生風、寒、熱、痰、濕、瘀、氣等諸多病理因素,一些病理因素作用于肺,是發生哮喘的外在原因。如下圖所示,運用OOP將各種因素的特性封裝起來,作為對象,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就可以建造哮喘的病證模型,輸入相應的信息,就可以得出諸如肺脾兩虛,寒痰蘊肺;肺腎不足,腎不納氣;風寒外束,痰熱內阻等證型,有力地指導臨床實踐。

實驗模型:正如在汽車研制中需要的碰撞實驗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代替,中醫學中的實驗也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來代替。這樣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比如可以建立中藥模型庫、方劑模型庫、病因模型庫、生理模型庫、病證模型庫,如下圖所示,中藥模型庫和方劑模型庫作用于病證模型庫,就可以模擬出對于某種病證的最佳治療方案,選擇最佳藥物及最佳方劑。病因模型庫作用于生理模型庫,生理就可以模擬出在某些致病因素下,人體生理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這些都可以為中醫學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

4小結

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科研、臨床的生產力,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可以屏棄簡單系統實驗室的不足,為中醫學提供實驗的空間。十六世紀,伽利略通過引入可重復的受控實驗室的思想,開創了近代科學的實踐,目前這一思想成為判定延續幾千年的中醫學是否科學的依據,而這一思想的中心在于能夠實施一些實驗,以檢驗關于待研究現象的假說。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不僅可以對中醫學概念、理論、方法的客觀性、有效性、實用性進行證實,而且有前瞻性和預測性。

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是中醫學科研的大勢所趨,也是目前將當代最前沿的信息技術與最古老的中醫學相結合的最佳契機,這里有大量的工作尚待有志者去完成。

第5篇

中醫有“三種源頭”

記者:申漳教授,我國中醫學源遠流長,您能談一下中醫的起源問題嗎?

申漳:中醫的基礎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形成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關于中醫源頭的探討,其實就是探討以這三部書為代表的中醫是如何形成的。當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流行觀點,以甄志亞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國醫學史》為代表。認為中醫藥知識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批判中醫起源于動物本能、起源于“圣”、起源于“巫”等說法。稱其“流行”是因為它與“流行”的哲學觀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二是調和觀點,以李經緯主編的《中國醫學通史》為代表。它是調和流行觀點和其所批判的觀點,像是一個“拼盤”,將中醫學的各種起源之說拼為一體,但對許多尖銳矛盾采取回避態度。

三是存疑觀點,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廖育群的觀點為代表。他對流行觀點提出了一些疑問,啟迪人們擴展思路,但沒有給出明確、具體的答案。

記者:申漳教授,您是怎么看待我國中醫起源問題的呢?

申漳:我認為中醫至少有三個源頭。第一個源頭是人類“常規”的生產勞動經驗知識,這為人所共識。第二個源頭是中國古代哲學,它在中醫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個源頭可稱為“另類”的社會實踐所獲得的“另類”知識,這主要指依靠特殊能力或氣功等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如扁鵲非凡的望診能力助其創立脈學;再如李時珍認為,經脈是在氣功態時感知發現的。

記者:中醫和西醫有什么不同?中醫自身有什么特點和不足?

申漳:從源頭來看,原始社會在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其社會形態、哲學理論、思維方法等均發生了顯著的分岔。西方的“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科學和西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一條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和中醫是一個整體,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因此,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道路上兩種醫學的先進或落后。 中醫走的是“辨證”之路;西醫走的是“辨病”之路。“辨證”是以“辨關系”為主;“辨病”是以“辨實體”為主。“關系”與“實體”的內涵完全不同。

中醫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醫學模式,例如:“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和諧”健康觀,“失和”病因觀,“調和”治療觀, “意象思維”的認識方法等,這些都是和西醫截然不同的,顯示出了中醫的特色;但是,中醫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例如:中醫對實體知識認識不足,中醫推理或比類有牽強之處,中醫有些學說實證不足等。

中醫與“系統科學”的相通

記者:申漳教授,您最初是學習理工學科的,曾研究過科技史,后來又潛心鉆研中醫的理論和方法,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醫和“系統科學”之間的關系。

申漳:“系統科學”可以說是繼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后,20世紀的又一次科學革命。“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混沌學、非線性科學等。“系統科學”方法以整體論為主,以跨學科的橫向比較和模型方法為主。

中醫與“系統科學”有許多相通之處。首先,二者研究對象相通,都以“生成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次,研究方法相通,二者都不是以“還原論”為主、而是以“整體論”為主。再次,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方法與系統論的“黑箱法”相通。還有,中醫對待疾病的態度與混沌學相通。“混沌”在現代科學中指確定系統的隨機性。中醫將疾病及其發展演化當作人體生命系統的不確定行為,重視初始條件的不同,重視偶然因素的作用,因此與混沌學相通。

“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有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之分。在簡單系統中,“實體”往往占居突出地位;而在復雜系統中,“關系”是研究的中心。人體是超復雜系統,中醫不是以“實體”為中心,而是以“關系”為中心,調整人體系統中的“不正常關系”,以“恢復正常關系”為目的。針灸與中藥治病的機理是調節人體這個超復雜系統的自組能力,從而恢復生命系統的和諧、有序。

記者: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系統科學”是否有其局限性?中醫能否解決“系統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

申漳:“系統科學”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它面對生物系統時,常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生命系統至今尚未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而在面對人體超復雜系統時,中醫學能夠超越系統科學的表現有三點,首先,系統科學仍是以“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為指導,無法處理“主客交融”的現象,而中醫學是在“主客合一”,或叫做“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系統科學”乃是以“理性思維”為主導,而中醫學是以理性思維與悟性思維合一的“意象思維”為主導;再次,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通常是一般復雜系統,而人體健康與疾病問題是超復雜系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論”是描述這個超復雜系統的簡化模型,并且已經歷了2000多年的實踐檢驗。

中醫與“關系哲學”的交融

記者:申漳教授,請您介紹一下最新的哲學理論對中醫的解釋。

申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羅嘉昌教授在長期從事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關系實在論”,簡稱“關系論”。西醫的哲學基礎是“物質實體論”,而中醫的哲學基礎是“關系論”。

“關系論”有兩個基本概念:關系和關系者。關系是事件或系統內外的秩序或聯系,任何事件或系統都存在于關系之中,沒有孤立的事件或系統。關系者就是事件或系統。系統通常包括實體與關系兩個方面:其中,實體是有形、有質,是“形而下”;關系是無形、無質、不可精確定量,是“形而上”。關系不是關系者的屬性或功能。時間可以理解為古往今來的關系;空間為上下左右的關系;物理場表示相互作用,是關系;除有質量的實體外,能量、信息都可以理解為關系的表現形式。

“關系論”是對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論”、“陰陽論”、“五行論”等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或者說是中國古代“主客合一”哲學思想的現代表達方式。《中醫今解與關系醫學》這本書就是將中醫學的“陰陽論”、“五行論”等用現代“關系論”術語、概念來表達和解釋的。

記者:請您具體談一下“關系哲學”與中醫學的交融之處。

申漳:“關系論”在中醫領域有幾點認識,一是“主客合一”,這是對 “主客二分”哲學思想的批判和超越,與中醫的“天人合一論”和“元氣論”同源;二是“關系論”與“實體論”對立互補,也說明了中醫和西醫的對立互補;三是“關系論”作為現代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也可以作為現代中醫的哲學基礎;四是“關系論”是中國古代孕育中醫的儒、道等學術文化“不在場”的哲學基礎;五是“關系論”是中醫學的“不在場”的哲學基礎。

中國古代的哲學以“天人合一論”、“元氣論”、“陰陽論”、“五行論”等為代表,這些理論也是中醫的核心基礎理論。“關系論”的正式提出雖然是在20世紀末,但是“關系論”的基本思想、“主客合一”的觀點和方法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運用著“關系論”。

用“關系論”來解析中醫核心理論,既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發展。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哲學陰陽關系論在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等領域的發展與運用,貫穿于中醫學理、法、方、藥等全過程。首先要明確陰陽關系是客觀、普遍的存在;陰陽關系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陰陽關系的劃分具有主觀性、相對性;陰陽關系是“主客合一”的。其次要清楚中醫學陰陽關系論是為解釋、說明生命現象、病理現象而建立的模型理論。其中,對立互補關系是陰陽關系的基石,陰陽對立能揭示矛盾運動,互補能恰當地說明生命的有機性、整體性,也是生命活力的體現,更是信息場保持有序性的表現。

陰陽關系論是中醫之魂,為中醫的核心和統領。中醫的生理核心處處有陰陽關系;中醫的病因、病理也是陰陽關系的“不正常”;中醫診斷核心是辨別陰陽關系;中醫治療是調整失和的陰陽關系。“和諧”是陰陽關系的主題,是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關系。生命這個超復雜系統,可分多個層次,可有千萬種陰陽關系。和諧就是多層次、多種陰陽關系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相互制約等。人自身整體的“和諧”,主要是形、氣、神的陰陽和諧關系,以及人體五臟的陰陽整體平衡及和諧關系,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陰陽和諧關系。因此“關系論”融匯貫通于中醫的整個核心領域。

第6篇

(一)中醫與西醫人才培養界限不清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是以師帶徒、師徒傳承,現代中醫學生接受的是大班式的教育,與西醫學生無異。在中醫課堂上,傳統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被擱置一邊,轉而學習西醫的病理生理及細胞等醫學知識,中醫課堂上大量講授西醫知識、理論,使得學生的中醫理論知識匱乏。加之中醫是一門重視實踐經驗培養的學科,缺乏實踐經驗、遠離臨床實踐的結果便是中醫學生畢業后看不懂舌苔、不會切脈,診斷疾病依舊是靠化驗單、聽診器。

(二)中醫與西醫醫療服務界限不清中醫采用從天到人的思維方式,借用陰陽五行學說去認識人體,中醫相對西醫療效較慢,且大多數中藥煎熬麻煩、制炒復雜。因此,大多數的患者傾向于選擇西醫,這只是中醫藥本身性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醫醫療服務的主體———中醫院的經營模式與西醫院界限不清。這主要體現在今天之中醫醫院,乃是仿照西醫醫院的做法,拋棄了自己的發展規律,最終導致中醫優勢的丟失。甚至有學者斷言,截止目前,我國已無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醫院。一大批的中醫院西醫化,中醫院的診療業務,主要靠西醫儀器檢測與化驗來查病、主要靠化驗單數據來斷病、主要按西醫思維與理論來治病、主要靠西醫儀器來檢驗治療效果,醫療機構普遍重西醫輕中醫。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各類醫療機構中醫藥業務逐年萎縮、中醫院門庭冷落。有學者調研統計,目前一些中醫院的中醫藥收入僅占業務收入總量的40%,綜合醫院的中醫藥收入在醫療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則更低。

(三)法律對中醫藥資格管理混亂首先,從中醫藥的資格準入來看,執業中醫師資格考試所考內容有不少是西醫內容,而在當前中醫高等教育模式下,西醫是中醫專業者必修的課程,中醫類職業醫師考試中的西醫、藥理基礎成分比重也在五成左右,中西醫含混不清。其次是規范中醫藥的法律文件繁多,中醫藥管理缺乏統一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醫藥立法取得磊磊碩果。既有如《中醫藥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管理辦法》等專門規范中醫藥的法律文件,也有對中醫藥同樣適用的其他醫藥類法律規范,如《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然而,也正是因為中醫藥立法繁多,從而導致中醫藥法律分散,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中醫藥管理現狀的出現。

二、美國替代醫學管理模式簡介

從中央到地方,我國都有各級中醫管理機構承擔管理中醫藥事業的重要職責,但存在著職能分散,缺乏統一管理,表現在管理上、機制上、運營上缺少活力,難以實現中醫藥發展的統籌規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式、草藥質量控制標準、傳統醫學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方面對我國中醫藥的管理有很強的借鑒作用。近年來,西方國家已開始將主流醫學以外的其他醫學統稱為補充和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簡稱CAM)。在美國,西醫以外的醫學體系被稱為綜合醫學(IntegratedMedicine)、替代醫學(AlternativeMedicine)、補充醫學(ComplementaryMedicine)以及非正統醫學(UnconventionalMedicine)等,但以替代醫學最為常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及針灸也被納入這一范疇,而且是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且最為輝煌的部分。除了中醫藥以外,美國替代醫學體系中還包含有印度醫藥(Ayurveda)、順勢療法(Biofeedback)等。

(一)替代醫學的科研1992年,美國國會授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成立了替代醫學辦公室(OAM),該機構成立之初科研經費只有200萬美元,但到2005年已劇增為1.23億美元。之后于1998年美國國會又將其升級為國家替代醫學中心(NCCAM)。哈佛醫學院已開設9年的CAM教育,并且每年招收2-3名替代醫學博士,推進中醫及其他替代醫學的研究。

(二)替代醫學的臨床運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42%的美國人用替代療法,替代醫學的就診數和花費均超過自費看西醫[11],而中醫是替代醫學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最常尋求CAM治療的疾病為背痛、過敏和哮喘、關節炎、腸疾病,最常用的CAM為按摩、針灸、草藥和脊椎治療術。替代醫學在美國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大眾對常規的治療方法不滿意,常規療法對某些疑難病無效,價格昂貴,過于注重治病而忽視保健。

(三)替代醫學的教育CAM在美國的教育可分為三個部分。1.CAM學院:目前大約有90所,學制一般為3~4年,主要為針灸、中藥和脊椎治療術;2.醫學院的CAM教育:有64%的美國醫學院開設CAM課程,哈佛醫學院已開設了8年,美國醫學院教育委員會成立CAM小組,并納入每年年會討論議題;3.CAM繼續教育:已成為目前醫學院校熱門課程。此外,1996年NIH成立了CAM博士后項目,每年吸引大量的醫生前來申請。

(四)替代醫學的立法美國第一個中醫法于1973年4月20日在內華達州誕生,該法案從正式提出到生效,僅僅用了5周的時間。目前美國已有4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通過中醫立法,其它州也正在討論中。中國教育部所屬中醫院校的本科臨床專業的畢業生都有資格參加中醫的執照考試,美國90所替代醫學學院中僅有大約30所被承認,各州的立法和執照不盡相同。

(五)替代醫學的資格獲取與執業美國政府和衛生界將中醫針灸作為補充療法和替代療法,絕大多數州都承認中醫針灸的合法使用,并將其列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對中醫針灸的管理多由州政府委托針灸專業組織進行,但加州州政府衛生管理部門卻設有針灸局,直接對中醫針灸的考試執業進行管理。從1982年開始,美國國家針灸與東方醫學委員會NCCAOM就建立了美國針灸/中醫國家標準。NCCAOM在全美43個州和華盛頓特區提供執照考試。美國除加州外,各州的管理機構均接受NCCAOM考試成績,是從事中醫,成為美國針灸師的準入考試。從美國的規定可以看出,中醫師在美國執業的規模大多較小,更多是以診所的形式出現。他們就是利用中醫自身的優勢進行診療,如把脈、針灸、推拿、開中藥的措施,而不是去開西藥營利。據了解,一個中醫針灸診所的年業務收入可達20~30萬美元,除去稅收和各種成本,可能純賺6~10萬美元。因此,美國的中醫師收入并不低。

三、我國中醫藥管理改革的具體途徑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醫屬于傳統文化中的一家,它吸取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理論的建立首先是得益于古代哲學。先秦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中關于整體觀、陰陽、五行、氣、精、神等的論述及其概念成為中醫理論之淵源。而西醫學注重科學思維導向,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組織細胞的改變,觀察細微而準確。中醫與西醫分明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基本概念和名詞術語都不一樣。所以,中醫執業資格和西醫執業資格要分開管理,不能相互混合。我國的醫學發展狀況類似于美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西醫外尚有其他的民族醫學,如中醫、藏醫、蒙醫、壯醫、維吾爾醫、彝族醫學、薩滿治療儀式等。而美國除了西醫外,也有其他眾多的非主流醫學。如何處理好西醫與其他醫學的關系,成為了美國衛生行政當局極為頭疼的一個問題。所幸美國發明了替代醫學管理模式,這才平衡了美國主流醫學與替代醫學的關系。我國對中醫的管理可以借鑒美國替代醫學管理模式,將中醫和西醫分開管理,不再用一種評價體系去衡量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模式。根據中醫的特點,正確劃定中醫與西醫的界限,制定出適合中醫發展評價標準體系。具體措施,筆者建議如下:

(一)人才培養方面將中醫學生課程中的多數西醫內容刪掉,讓中醫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精力放在中醫知識的學習上。另外,根據中醫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特點,可為中醫學生多設置一些實踐類的課程,比如可以去社區中心義診、去醫療機構見習,鼓勵中醫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同時,參照中醫傳統的師徒授課模式,為中醫學生安排“實踐導師”,即中醫學生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外,同時還有具備豐富醫療經驗的“實踐導師”指導學習,以填補中醫學生實踐知識欠缺的漏洞。

(二)醫療服務方面首先,中醫應該根據自身特點,正確定位自身發展方向。中醫在提供醫療服務時,應當盡量少用甚至不用西醫的檢查設備、治療方法。中醫應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強項,而不是在辨病治病上與西醫一決雌雄。自古以來,中醫并不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對疾病的研究及祛除上,而是放在調節人體內部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如美國中醫的做法,集中精力發揮中醫自身的優勢和特長。針灸、推拿、中草藥在治療某些疾病時具有非常好的療效,可是有幾個中醫院的醫師對這些中醫診療技術運用自如呢?有些縣中醫院甚至連針灸科都沒有開設。美國中醫的醫療服務機構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就在于立足中醫的自身優勢,而不是效仿西醫。

第7篇

【關鍵詞】 《溫病學 教學法研究 三基

溫病學是中醫學的四大經典之一,既具有臨床課的性質,又具有基礎課的功能,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按現行教材和教學大綱所進行的溫病學教學,采用的是白話經典式教學方式,主要強調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對學生尚不能達到直接、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作用。縱觀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與前期基礎課中基、中診等的重復較多,未突出對原著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學生亦多因此而懷疑溫病學的“經典”性質而忽視對其學習。因此,有必要對溫病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強化其經典課的地位,冀以有效指導臨床。

1 溫病學教學改革的現狀

國內各中醫院校圍繞提高《溫病學》教學質量,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設置。在適當增加原著選講的同時,力倡溫病學的教學應與現代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相關章節適時引入目前研究現狀及結果,如溫病的衛、氣、營、血各證實質的研究等。其次,除講授四時溫病外,還增加與溫病有關的急性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內容,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腦等。二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日漸成為主流,隨著電化教學的深入,眾多院校紛紛借助多媒體,以優化教學效果。三是開展實驗教學和臨床教學。如復制衛氣營血證各動物模型,加強對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理解。鑒于溫病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單純的理論灌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些院校積極提倡進行臨床教學,建立相應病區,針對具體病人,運用溫病學的理法方藥進行診治。以上這些教學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提高臨床技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溫病學》的“經典”特色體現并不充分,尚未確立有效貫通經典與臨床的教學方法。在現今“中醫學習應回歸經典”這種主流思想的影響下,《溫病學》教學內容的重心必將向原著轉移。而如何有效掌握原著的思想精華并指導臨床實踐,則是教學重心轉移后必須解決的教學方法問題。

2 “三基”教學法的構建與實施

我們借鑒PBL的優點,提出了溫病學的“三基”教學法。所謂“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實施溫病學“三基”教學法的前期基礎是調整教學內容,修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參照《溫病學》教材,選講和簡介溫病的發展史、概念、特點、辨證、特色診法和治法,舍棄教材各論部分,取《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相關內容進行理法方藥的全方位闡釋。對原著以外內容的介紹旨在構建溫病學的初步印象,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原著部分,也是提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主要依據。PBL教學法的優點是預先鋪設的問題體現了教學重點,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既掌握了教學重點,又加深了理解。有鑒于此,我們根據《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重點內容提煉了諸如“兩陽相劫、濁邪害清、陰濕、陽濕”等基本概念,如“‘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含義”,“如何理解‘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前后互參,不可偏執’”等基本理論。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接觸溫病學的核心理論和觀點,是掌握溫病原著思想精華的有效途徑。而運用這些理論和溫病大家的論治思想有效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是每一位業醫者的現實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是學而即用,從事臨床實踐,這一點恰恰是現有教學條件所不能滿足的。這就要求教學組織者——教師尋求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選擇病案教學法作為訓練和提高學生臨床基本技能的最佳途徑。實施案例教學的核心是案例的選擇和分析。選擇案例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圍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案例成為某個概念或某個原理的再現;同時兼顧當代疾病譜的變化,從經典醫家的醫案中選取相對典型的案例來分析。但切不可為了典型而臆造病案,同時還應適當選取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以作警示。案例分析的過程并不是學生簡單的形式上的思考,而后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而應該重在分析的過程,爭取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老師起引導作用。期間注意辨別不同案例的用藥特點,如吳鞠通治溫熱每用郁金、豆豉宣發郁熱,并結合經方探討溫病的用藥特色,如加減復脈湯由《傷寒論》之復脈湯去參、桂、姜、棗加生白芍組成,用來治療溫病陰液虧耗之脈虛大或遲緩結代。對每一個案例的治療方案不能簡單地給出治法、方劑,而應具體到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并且答案不能固定化,充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探討能否取得殊途同歸的效果。如此深入的病案討論是現實條件下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檢驗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程度的最佳選擇。

3 考核方案

《溫病學》課程設置,對于不同系別、不同班次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傳統的考試形式為期末一張試卷,分設選擇、填空、名詞、簡答、病例分析幾種題型。進行“三基”教學法實踐的班級,考試形式不變,試卷各題型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病例分析的比例,由原來的10 %增加到40 %,并且可以各種題型形式出現。考查課班級采取原文背誦的平時測驗和期末病案分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第8篇

關鍵詞:中醫學;藏象學說;城市功能;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

一、提出問題與分析

據報告顯示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化水平進入關鍵且快速發展階段,不可置否,城市建設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然而在這樣迅速發展過程中,城市中也頻頻出現了很多問題。像是以“功能分區”為主旨的城市規劃和管理造成了城市功能之間的割裂,各功能分區之間界限明顯,功能單一,造成城市內的職住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還有,就是最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新城建設運動,新城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不考慮老城與新城之間的關系,致使功能配置重復,造成新舊兩城惡性競爭的局面;此外,城市建設者盲目的求大、求新、求氣派,根本不去考慮城市承載力及其城市的負荷能力,最終造成城市廣場無人,城市的基礎設施閑置等不良的狀況。

城市中出現這種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管理者或者城市設計師對于城市思考出現了問題,他們沒有把城市當作一個整體和系統來看待,解決城市問題的方式依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西醫式治標不治本的思想,因而,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城市問題,本文引入了中醫藏象學的思維方法,試圖將整體觀,系統論以及“藏象”的思維方法運用到城市設計之中,以引發更多人思考。

二、中醫學藏象學說認知

(一)中醫學

中醫學是在中國產生,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經歷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中醫理論最基本的特色是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1]中醫學包括三大基本基礎理論分別是: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

(二)藏象學說簡介

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的形態和生理病理為研究目標的中醫學基本理論,是中醫學的三大基礎理論之一。“藏象學說是按照中醫思維模式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研究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及其臟腑相互關系以及法時應天的生命運動規律和病理變化的學說,它是研究人的運動過程中,生命本質與現象統一的學說。”[2]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具有不同活動規律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解剖形態、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自然界相應的事物與現象。

(三)藏象學說理論提煉

在中醫藏象學說中有哪些基本的思維方法可以借鑒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對藏象學說進行了梳理與總結。

1、思維的提煉

(1)藏象學說的整體觀

整體觀念是“指從全局著眼來觀察分析局勢和做出判斷”[3]。藏象學說源于中醫的思維方式,整體觀又是中醫學的典型思維特征,這種思維方式又是以一致性作為看待問題的前提,認為由于整體是一切的根源,因此任何一個個體之間盡管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各個個體之間因為某種關系有統一在一個整體內,所以對整體內的某一要素的分析必然要從整個全局出發,找出與這個個體有關聯關系的個體,之后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該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

(2)藏象學說的系統論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若干組成部分而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強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相互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有機聯系,強調人的健康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整體關系,這些都是系統論的觀點的基本反映。

2、“藏”與“象”內涵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具有不同活動規律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解剖形態、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食物和現象。”[4]藏象這一基本概念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藏”與“象”。

(1)“藏”的內涵

“藏”的內涵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形藏”,一個是“神藏”。

“形藏”即是“藏器”,可理解為具體的人體的內臟,實質性的器官是一種形態性的結構概念。“神藏”即是“藏氣”,即表示“藏”不在是實體性的器官,而是人體的整體之氣運動變化狀態的一種抽象,就是指內在包含著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作用,五個系統之間各具相對特異的生理活動規律,共同主導著整個人體的功能活動,它又是一種功能性的概念。

(2)“象”的內涵

“藏象”之“象”有多重涵義,既指臟腑的具體形態,又指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于外之表現,同時還具有取象思維的特點。”[5]

(3)“藏”與“象”關系

依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藏”是“象”內在的功能實質,“象”是“藏”一種可觀可閱的表現狀態;“藏象”把“形”或者內在功能與“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揭示了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較明確的說明了中醫學對人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認識。

三、基于藏象學說對城市的思考

(一)對城市解析

由上文可知,城之中主要的問題出現在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兩個方面,因而,本文主要針對這兩方面展開論述。

1、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又稱城市的職能,是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現代城市已經是“一個復雜的多功能綜合體”[6],城市之中具有的多種多樣的功能,各種功能在城市中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整個城市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同時,考慮到與城市的功能結構性密切相關的,就是城市的空間結構。不同的城市功能結構應該有與其相適應的城市空間結構,也就是說將城市功能結構安排在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范圍內,因而,城市功能結構直接影響著城市空間結構。

2、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是城市功能活動的載體,從實體環境方面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空間形態。

(1)城市空間結構

“結構”是一種內在機制的反映,是無形的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結構也不是具象的。城市空間結構是“指城市功能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組合關系,它是城市功能組織在空間地域上的投影。”[7]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社會經濟、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的空間反映形式,表現了城市中各種物質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特征和組合關系。”[8]實際上,由上文可知,城市空間結構是由城市的整體功能決定的,也就是說,城市之中分布在城市不同區域的各種功能之間,及其各種功能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的排列組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

(2)城市空間形態

城市形態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在自然環境、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城市發展所構成的城市空間形態特征。狹義的城市空間形態是指實體表現出來的具體機體空間物質形態。廣義的城市形態不僅是指城市各組成部分的有形表現,是城市用地在空間上呈現的幾何形狀,而且指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過程,是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感知并反映城市整體的意象總體。[9]

(二)基于藏象學說的內涵模型的思考

藏象學說的內涵主要是基于“藏”與“象”的內涵建立起的對于藏象學說的基本認識。對于城市或者城市某一區域來講,城市的功能具有“藏”的基本的特征。伴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的某一區域就將其他區域內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集中在該區域內,該區域就產生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具有某一功能的區域就開始行使它的基本功能,組織著城市內在活動基本的運行,優化組合產生能量集聚效應和輻射的效應,從而影響區域內的周邊環境甚至會影響到區域以外的其他的城區。在整個的功能行使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內在運作模式,調整著整個片區的合理功能分布和功能運行,是隱藏在城市內部的控制因子;而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就具有了“象”的基本特征,因為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是城市之中無論是城市空間特色還是城市活力的外在表象,而糾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內在的城市功能活動要求相應的城市空間結構去配合行使它的基本職能,最終表現欲外部的城市空間形態。同時外部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出現了一些問題,對于產生問題的分析,就不能僅僅限于城市問題的本身,而更多的找尋內在的功能是否出現了問題。因而可得到下面的模型:如圖1。

另外,對于城市功能而言,在城市中或者城市的某一區域內,不能該區域內的所有城市功能都并駕齊驅,而是應該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即:該區域內應該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其他的城市功能相配合,因而在這一區域內,城市的主導功能與相應的配套功能形成一種層級關系,不同層次的城市功能 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城市的配套功能的變化可以影響上層的城市主導功能,而上層的主導功能的變化可以對整個城市區域功能發生作用,影響城市功能結構及其內在的運行機制,甚至改變該片區的城市區域的性質,進而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形態。因而在上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模型:如圖2。

(三)基于藏象學的思維模型的思考

基于藏象學說思維主要特征――整體觀和系統論,本小節就是要從這兩個方面來來分析城市的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

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特征的發展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是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是城市功能的載體,城市空間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更是城市得以發揮功能的主要平臺;二是城市功能是城市空間的發展動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級與城市主導功能合理定位能促使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不斷調整,不斷的完善;同時,不斷完善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又反過來促進城市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兩者之間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此外,這個整體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從兩者之間內在的作用關系得以看出,對于城市功能方面存在著主導功能與配套功能之間的關系,配套功能本身之間的關系,對于這個整體而言又存在著主導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之間的關系,配套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的關系,還有整個整體與其他整體之間的關系,整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等。盡管其內在的構成關系復雜,由于把它當作一個系統去研究,就可以慢慢的梳理出其內在的機制,以及內在各種關聯關系。

四、結論

通過對中醫學藏象學說的思維方式及其理論模型的分析,搭建了中醫學與城市設計兩個學科之間橋梁,分析得到了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之間互為表里關系,并且構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同時,為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設計師也提供了一個認識城市和解決問題的新視角,進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司富春.中醫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1-35.

[2]程昭寰.論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J].中國中醫雜志,1997,3.

[3]陳金.論中醫學思維的特點[J].醫學與哲學,2003,6.

[4]孫廣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J].中醫研究,1997,5.

[5]王穎曉,李其忠.藏象之“象”涵義探析[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4.

[6]孫志剛.城市功能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64.

[7]A.B.Gallion.The Urban Pattern.Van Nostand:Van Nost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

第9篇

【摘要】 提高中醫學的社會價值,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強調中醫發展要與時俱進,既要繼承發展,又要不斷創新。

【關鍵詞】 中醫學術 社會價值 臨床療效

1997年,應稿約,我曾寫文“加深中醫功底,提高中醫療效”(見《何任醫學經驗集》第285頁),主要講的是“有人擔心中醫治病如果療效不高,將會影響中醫學術的聲譽。這一點,多數人有同感。至于如何提高療效,眾說紛壇……主要是要加深中醫本身的學術功底的力度;提高中醫本身的診治能力;而且還需經實踐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中醫臨床療效,必定會日益提高。”文章分“一、加深中醫功底,力爭達到精深的水平。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三、重視醫德,提高中醫療效”等三個方面來論述。其后,過了四、五年,我又寫了“再論加深中醫功底,提高臨床療效”(見《何任醫學經驗集》第392頁)。主要是從當時中醫臨床實踐的觀察中,覺得我們培養的中醫人才,應不斷注意中醫基本功功底的加深,才能使中醫臨床療效提高。并提到要發揚中醫特色,又著重介紹了當時首屆中醫藥文化節上老一輩中醫紛紛強調的“中醫藥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是包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門醫學科學,……探討、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內涵,有利于激發愛國熱情,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對目前高等中醫教育過分強調實驗的問題,感到擔憂。認為一個中國文化底蘊不足的人,是不會成為高水平的中醫的。”

轉眼,又七、八年過去了。前些日子,我讀了《人民日報》陳竺部長撰寫的“打破中西醫壁壘”文章。其中寫道:“事實上,中醫的基本概念與現代生命科學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與現代系統生物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與現代西方科學講的健康環境因素十分相似;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類似西方醫學通過藥物遺傳學為每一個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中醫的復方理論,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西方治療學越來越強調的各種療法的綜合使用。”

近日,我又讀了《中國中醫藥報》2008年8月18日視點,作者吳勇的“中醫診療思維西醫化”的近憂遠慮。文章在“近憂”中提到“中醫學科,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被邊緣化的危機。”中醫行業的市場,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被“擠壓”與“壓縮”的危機。文章在“遠慮”中說:“中醫診療思維西醫化”的“遠慮”將是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科結構“崩解”,最終淪落為某種“民間技藝”。文章又說:“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具有規定和約束人們從事一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作用。而具體某個學科的從業者,是該學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載體。因此,當其已經偏離甚或放棄了自身學科的方法學與思維路徑來從業時,那么,這個學科的根基就已經不保了,支撐其存在與發展的‘學術支柱’也就‘坍塌’了。”該文所述,使人頗有啟發。

要提高中醫臨床療效,除了加強我們中醫本身的基本功之外,還要不斷充實新知,為我所用。而在臨診時,首先是以中醫學術的思維來診視病人,用中醫學術的方法來觀察病人。以“四診”“八綱”來辨證,得出中醫對這個病人所患疾病的認識,然后用中醫學術思維來制定治療法則,處方用藥。當然,這是主要的。在現實的醫療活動中,不可避免地,一個病人求醫過程會有中醫的診治、也可能有西醫的診治過程。我們在用中醫思維中,不能排斥或否定其他科學的診治,而把它作為補我中醫之不足。在現實醫療活動中的全面思考,在診斷上、治療上,有參考,有主論。這將是提高療效所必需做到的。目的是一切為了病人。

舉個例子來說明中醫思維診治病人。有一位男姓患者,41歲。初診時,他住在醫院里已很久,因為頭顱頂部畸胎瘤。瘤在顱外皮下,頭巔部。手術將瘤摘去后10余天后,即頭眩發作,昏蒙不已,甚則屋宇旋轉,胸脘泛泛然,口苦,咽干,目眩,小便色深黃為時已久。經CT、MRI及血管造影等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大便正常若萍微黃,脈弦細。住院至今頭眩未瘥愈。根據病人病情,診為肝經濕熱、足厥陰實火。處方:龍膽草、焦山梔、黃芩、柴胡、車前子、澤瀉、當歸、生甘草、知母、白術、天麻各10g,生地黃20g。七劑。本方服后,頭眩漸止,再復診數次,其癥痊愈。由于診治全過程都用中醫思維。分析有如下考慮:一是從其人起病由于顱巔畸胎瘤手術所引發。按足厥陰肝經布脅肋與督脈會于巔,絡陰器。所見眩暈、小溲深黃,首先考慮是肝經疾病,辨證為肝經實熱。于是以龍膽瀉肝湯為最適應之方。本方以龍膽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黃芩清熱利濕;梔子降三焦火,利尿除濕;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濕,使邪濁經下而出。生地滋陰,甘草補中,免苦寒之劑損傷肝陰,和胃氣。二是除肝經濕熱外,此病人還感到脘中泛泛如有水樣時,則其頭眩即作。《金匱要略·痰飲》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按澤瀉湯為澤瀉、白術兩味。故于龍膽瀉肝湯中加入白術,以解其飲。天麻為中醫治眩之常用藥,故每用之。當然,除此以外,當時也還聽了病人所述醫院對此病的治療情況,都將它結合參考。因為,我們中醫主要以中醫思維來診治疾病,但也必須參照了解并尊重西醫之診斷治療。無論中醫、西醫,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治好病。尤于學術內容不同,異途同歸而已。決不可相互排斥,這是我中醫從業者必須十分注意和遵守的。

現在中醫教育,中醫高等教育,中醫大學,這是培養中醫的源頭。必須認真負責的將學習中醫專業的學生,真正教育他們,必須先入為主地將中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等中醫基本功打扎實。在臨床工作中,忠誠的、自覺的運用中醫思維去診治病人。社會上的各種中醫培訓班,提高班也不能忘記“溫故而知新”這一教導。使大批正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重溫中醫基礎,結合臨床運用。找出臨床療效提不高的關鍵,加以改進。將中醫思維的各種有價值的文案、醫案,收集作為教學內容,培訓資料。作模擬及強化訓練,應該視為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具體措施。只有把中醫隊伍的面貌根底打好,建設好,才能發揮預期效果。

中醫學能夠延續到今天,本身就說明了社會對其需求的客觀存在。問題是怎樣才能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的時代背景下,切實能夠提高社會的價值認同。最根本的,就是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這是最最實際的。

當然,中醫工作者本身,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說中醫學就是完滿無缺的,發現有不足之處也要改進,要創新。不能一提到中醫思維就否定其他科學。

第10篇

關鍵詞:中醫再生醫學;基本概念;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11-2309-04

Introducation of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Hanm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bei College of TCM,Wuhan 4300612,Hubei,China)

Abstract:Clearly define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integrated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ubject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method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or external regulation on tissue and organ regeneration. Its basic principle is that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grated regulative function to maintain and control the original regenera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repair and regenerate the organ function. Research not only focus on how to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ontrol the organism natural regenration, but also focus on the how to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duce or protect from the abnormal regeneration. Discussed the theory base of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tenace and vitalitybasic theory,core theory of essence and energy, therapy of integer regulate, feature advantage of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thought and method. Brief commentted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concept;theortical basis

隨著現代再生醫學與中醫藥學研究的迅猛發展,新的交叉學科―中醫再生醫學應運而生,從粗淺的認識,到深入地研究,從不自覺地臨床實踐,到抓住本質的理論概括,從某一方面的體會,到全面地理解與總結,使中醫再生醫學漸趨形成。

1 中醫再生醫學的定義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主要采用天然藥物或自然方法,以保護與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醫學科學。再生醫學是一門古老而新興的交叉學科,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隨研究的飛速發展不斷更新,學術分科亦不斷增多。目前再生醫學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再生醫學主要是指:利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和開發用于替代、修復、改善或再生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可用于因疾病、創傷、衰老或遺傳因素所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的再生治療技術和產品。廣義再生醫學主要是指:一門研究如何促進創傷與組織器官缺損生理性修復以及如何進行組織器官再生與功能重建的學科,它是通過研究機體的正常或病理組織特征與功能、正常或病理狀態下的損傷與再生修復機制,尋找有效的生物和綜合治療方法,構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維持、修復、再生或改善損傷組織和器官功能,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與再生,減少或防止異常再生。

中醫再生醫學是在中醫藥學和再生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屬廣義再生醫學一個新的學科分支。中醫再生醫學是一門綜合運用中醫藥學和再生醫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醫藥在體內外調控組織或器官再生方法與機制的一門學科。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中醫藥的綜合調節作用去維護和調控機體本來存在的自然再生愈合能力,達到修復和重建器官功能的目的。研究重點不僅在于如何利用中醫藥調控機體的正常再生修復,而且更關注如何利用中醫藥減少或防止機體的異常再生病變。

2 中醫再生醫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再生醫學除以現代再生醫學的理論作為其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外,中醫藥學理論原沒有“再生醫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但其基本理念和臨床實踐包含了較豐富的“再生醫學”理論基礎和防治經驗,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2.1 維護生機的根本理念

“生機”是人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它是機體健在的根本之所在。“神者,生之制也”,機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屬廣義“神”的范疇,故《靈樞•天年》強調:“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防治疾病的根本理念是:承認、尊重、基于和利用人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這種維護生機的根本理念是中醫再生醫學的理論基礎,亦是養生防病和健康長壽的基本出發點。

2.2 精氣學說的核心理論

《靈樞•本神》指出:“生之來,謂之精”,《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認為精是人體發生發育、再生修復和維持生命的根本。《靈樞•陰陽脈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氣稟受于父母,靠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斷滋養,由腎臟藏而化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歸化”,臟腑組織的功能(氣)源于精的轉歸化生,“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精(包含具有再生修復能力的精微物質,相當于“成體干細胞”)有促進生長發育、繁衍生殖、再生修復和主宰衰老等重要作用。年少時隨年齡增長而盛,中年以后隨年齡增加而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腎精漸趨耗竭,則生命走向終結。

胚胎干細胞相當于“先天之精”,可以化生所有臟腑組織,“后天之精”除了“水谷之精”外應包含具有再生修復作用的“骨髓之精”和“臟腑之精”,合稱“腎精”。因后天再生之精的存在與化生與“腎”密切相關,臟腑組織的再生修復依賴“腎精”化生,即補腎有利于后天再生之精的存在與化生,故又說“腎為先天之本”。“骨髓之精”相當于骨髓干細胞,“臟腑之精”相當于除骨髓外的其他臟腑組織內的“成體干細胞”。具有再生作用的“后天之精”是由“先天之精”轉化而來,故中醫學非常強調“稟賦”。先天稟賦好的人體,則后天再生修復能力強,不僅健壯不易患病,而且即使患病也易于康復。

虛證的本質是人體再生修復能力不足,精虛是再生修復能力不足的根本之所在,形體衰敗是精虧不足的外在表現,補虛的根本在于恢復再生修復能力,填補精髓是恢復再生修復能力的重要措施,精能轉化生成、修復衰敗形體,形體得以恢復是精虛得以填補的“金指標”。故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

2.3 整體調控的治療手段

為了形象地比較中醫藥與化學藥在調控再生修復過程中的作用,可用土壤使用天然農家肥料與人工化肥的例子加以說明。在人體內的“腎精”具有再生修復能力,但決定“腎精”再生修復的關鍵因素是提供何種臟腑組織的環境。如果將“腎精”看作再生修復的“種子”,則特定的臟腑組織就是“種子”賴以生根、發芽、長成的“土壤”。“種子”一定的情況下,“土壤”決定“種子”的生長發育;“腎精”一定的情況下,臟腑組織的特定環境決定“腎精”再生修復。不管是“先天之精”,還是“后天之精”,都只解決了“種子”問題。要完成臟腑組織的再生修復,除了“種子”,關鍵要解決適合“種子”生長的“土壤”(臟腑組織環境)問題,而“土壤”需要保良或改良,中醫藥在保良或改良“土壤”(臟腑組織環境)方面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中醫藥調控再生修復的關鍵作用就是維持和改善了相應臟腑組織的環境(包括整體的大環境和特定的微環境),在維持或促進正常再生修復過程的同時,要防止異常再生變生其它病證的可能。

土壤施用農家肥料不但保證了農作物生長良好,而且保持了土壤的長期肥沃,因農家肥屬“天然肥料”,所含營養物質比較全面,其營養元素常須經過土壤中的化學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發酵,分解,使養分逐漸釋放,并有利于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氣和水的比值協調,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溫、透氣、保肥的能力,因而肥效長而穩定。除了這些已知的好處外,還有很多尚待研究的奧秘。化肥是現代科技的一大杰作,其科學數據詳實,科學原理明確。因化肥大多易溶于水,施入土壤后能很快被農作物吸收,肥效快而顯著。與天然農家肥相比較,除成本較高外,由于人工化肥含營養成分比較單一,不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不利于保持土壤的長期肥沃,如果過度或不合理使用,還會造成土壤貧瘠和環境污染。因而現代農業主張在主要使用天然農家肥的基礎上,再合理加用化肥。與“人工化肥”不能取代“天然肥料”的道理一樣,維持人體正常再生修復和健康長壽,“人工化學藥”不僅不能取代“天然中醫藥”,而且現代醫學回歸自然的趨勢越來越強,呼聲越來越高,意義越來越大。

在保良或改良臟腑組織環境(“土壤”)的作用方面,中醫藥與化學藥相比較,中醫藥好比農家“天然肥料”,某一方面的藥效(肥力)較弱,但有效成分(養分)全面,藥效(肥力)持久,往往需要炮制、煎煮發生化學反應,須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代謝轉化,發揮整體調節作用,有利于臟腑組織環境保持最佳狀態(土壤保持肥沃),以保證臟腑組織再生修復和健康長壽(農作物生長良好)。而化學藥好比“人工化肥”,在某一方面的藥效(肥力)較強,但有效成分(營養成分)單一,不能滿足臟腑組織再生修復(“種子”生長發育)的多方面需求,不能整體維持臟腑組織環境的最佳狀態(土壤長期肥沃)。過分或不合理使用化學藥,不但許多舊的問題沒解決,還會導致眾多醫源性疾病,使臟腑組織環境更加惡化,就好像過分或不合理使用化肥致使土壤貧瘠和環境污染的道理一樣。

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完全是利用臟腑組織的自然愈合能力使臟腑組織的損傷得以再生修復,重建臟腑組織的功能,具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逆轉病勢,整體調節,安全性高和有效性肯定的特點。研究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作用及機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2.4 既病防變的特色優勢

“既病防變”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變”的趨勢是“變重”或“變壞”,故“防變”主要就是防治“重證”與“壞證”兩大類病證。“重證”主要指病情出現損傷加重,給正常再生修復增加困難。“壞證”主要指由于異常再生導致影響功能的組織結構改變或癌變。

“既病防變”對慢性肝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慢性肝病的病程進展中,“急黃”(屬重型肝炎范疇)是典型的變之“重證”。重型肝炎是一類因肝細胞廣泛壞死,病情急劇進展,可發生肝性腦病、出血、水腫、腹水、嚴重黃疸、肝臟縮小等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的肝病。肝再生是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的生機所在,若在有效的時間內,壞死的肝細胞得以正常再生,則患者存活;若不能及時獲得足夠的肝再生,則患者必至肝衰而亡。目前治療重型肝炎主要圍繞兩大原則采取措施,一是阻止肝細胞進一步壞死,改善已經惡化的肝臟生存環境,為肝再生、恢復肝功能贏得時間和機會,二是促進或調控肝再生。大量臨床觀察結果表明,采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可減少重型肝炎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已發生重型肝炎配合應用中醫藥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生存質量,表明中醫藥具有一定防治慢性肝炎“變重”的功效。

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肝病的兩大“壞證”,中醫藥在防治這兩大“壞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盡管肝硬化的病因多樣,其發病機制各不相同,但都涉及肝細胞壞死、結節性再生和結締組織增生這3個相互聯系的病理過程。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和臨床工作者廣泛開展了中醫藥防治肝纖維化(包括肝硬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醫藥具有肯定的抗炎、抗肝纖維化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在于在維持肝再生的同時,減少了肝纖維化的異常再生過程,從而防止了肝硬化(“壞證”)的發生與發展。

盡管肝細胞癌(HCC)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但目前認為病毒性肝炎的慢性炎癥導致肝細胞不斷的破壞和再生是HCC發生的重要因素。90年代,隨著對細胞周期調控認識的不斷深入,一系列細胞周期調節因子被證明與包括肝癌在內的一些實體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1-3]。研究表明,中醫藥在防治肝癌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機制有可能是中醫藥對肝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周期發揮了調控作用,減少了癌變的幾率,阻止或延緩了HCC的發生與發展。加強中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必然加深中醫藥對細胞周期調控的認識,從而為維持正常的肝再生過程,防止肝癌(“壞證”)發生與發展。

3 中醫再生醫學的研究內容

組織和器官再生大致可分為體內再生和體外再生兩大類:體內再生是指損傷的誘導和促進組織在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體外再生是指在體外形成組織和器官,然后植入體內相應的部位。近年來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組織干細胞和組織工程學的研究,骨髓來源干細胞的分化潛能為許多疾病提供了細胞移植與再生修復新的治療手段。組織工程產品如皮膚、骨和肌腱等已經應用于臨床,復雜組織和器官制造的研究也取得許多令人振奮的進展。

中醫藥發揮防治疾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二是調控免疫機能間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和患病機體;三是減少和防止組織的病理損傷,促進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防止損傷組織的異常再生而變生它病。前兩個方面近現代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第三方面本是中醫藥發揮主要防治疾病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色優勢,但因其作用機理的高度復雜性,尚缺乏全面、系統和深入地研究。目前再生醫學的主要熱點是組織工程學,著眼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功能替代,而對于中醫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特別是中醫藥在防治異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尚屬研究“冷點”,是未來中醫再生醫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隨著中醫再生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作用特點和優勢將不斷突現,必將成為再生醫學研究的新“熱點”。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研究方向展開研究:①研究中醫藥對“先天之精”的影響(提高稟賦);②研究中醫藥對“后天之精”的影響(增強體質);③研究中醫藥對骨髓和臟腑之精正常分化和再生修復的影響(維持和調控臟腑組織正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④研究中醫藥對骨髓和臟腑之精異常轉化和再生之“變證”的影響(防止臟腑組織異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

4 中醫再生醫學的研究思路

總體研究思路主要分系統整理、臨床評價和實驗研究等幾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環節。系統整理主要是采用文獻系統分析法,對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相關的研究論文、論著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定性分析),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究論文進行Meta評價(定量分析),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領域研究的現狀,繼承有價值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為臨床決策或未來研究決策提供依據。

臨床評價的關鍵是建立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目前,因組織再生是人體內損傷修復的生理機制,異常再生的病理機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臨床尚未作為一個“病”加以對待,故西醫尚沒有組織再生相關的療效評價標準,不可能直接采用西醫的療效評價體系。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雖有現實和潛在的特色和優勢,亦非常關注異常再生變生“重證”、“壞證”等相關病證的防治,但由于缺乏異常再生病證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使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療效和特色優勢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有鑒于此,當務之急須開展如下研究:在繼承個體化診療和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循證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與臟腑組織再生相關的病證標準、實驗室指標和生存質量測定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中醫藥臨床評價及質量控制方法學的研究,為利用和提供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最佳證據創造條件。

實驗研究是探討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機制的必要手段。急慢性疾病出現的組織損傷需要的再生修復,臟腑組織再生失常導致的“重證”、“壞證”等問題,以微觀見長的現代醫學,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調控。中醫藥注重整體動態調節,長期臨床實踐表明了中醫藥有可能通過調控臟腑組織再生以治療急慢性病證,但由于缺乏現代語言的科學闡釋,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國家“十一五綱要”提倡自主創新,中醫藥理論與上千年的中醫臨床實踐經驗,無疑是我國醫藥自主創新重要的靈感源泉與物質寶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首先要解決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傳承及臨床經驗的科學表述。如中醫藥調控肝再生雖然有大量的臨床實踐,其中“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亦被證明是療效肯定的中醫藥特色療法,但中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根本原因是肝再生機制極其復雜多變,完全是系統動態地整體調控,而中醫藥對肝再生的調控又具有多途徑、多層次、多方位、多系統、多成分、多靶點、多時限系統作用的特點,給研究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隨著現代系統生物學的興起與不斷成熟,給中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通過找準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突破口,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完全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5 中醫再生醫學的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中醫藥調控皮膚、神經(包括周圍和中樞神經)、骨再生等諸多方面取得了若干進展。特別是“燒傷再生醫學”以中醫藥“液化的方式無損傷的排除壞死組織”(減少損傷),以“原位干細胞培植的方式再生修復創面”(無疤痕皮膚再生)是對中醫學“祛腐生新”和“既病防變”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在對現代再生醫學產生影響的同時,為促進中醫再生醫學的建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能力以肝再生最為驚人、最為復雜和最為奇特,一直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點關注領域。在急慢性肝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肝再生與肝損傷在體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保持動態平衡,是維持肝功能正常和影響預后的關鍵機制。中醫藥廣泛用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療,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對肝再生過程的整體調控,但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內經》中“腎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學內涵一直未被揭示,甚至連“肝主生發”的功能都未能與肝再生結合起來進行認識和研究。近些年來,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肝再生和骨髓干細胞的研究進展,我們首次提出“補腎生髓成肝”的科學假說,開展“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補腎生髓成肝”至少可通過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骨髓干細胞轉化為肝臟細胞和肝內環境(包括調控肝再生的細胞因子、肝內干/祖細胞)等3個途徑或機制調控肝再生,這就為“肝再生”這一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提供更全面和更豐富的實驗與臨床資料,豐富了骨髓干細胞轉化為肝細胞的機制研究和臨床運用,闡發了急慢性肝病“髓生肝”、“髓失生肝”、“久病入腎”、“重病入腎”病因病機理論,為提高“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以防治肝損傷、肝硬化和肝癌的臨床療效,提供了科學的實驗依據和基礎理論支持,推進了中醫再生醫學的創立與成熟[4-6]。

6 中醫再生醫學的發展趨勢

鑒于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是一個整體動態的復雜系統,采用日益成熟的系統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是強有力的技術手段,是今后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在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基因組學主要研究生物系統的基因結構組成,即DNA 的序列及表達。蛋白質組學研究由生物系統表達的蛋白及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差異。代謝組學是研究生物體系受外部刺激所產生的所有代謝產物的變化規律, 揭示機體生命活動代謝本質的科學, 具有整體動態、綜合分析等方法學特點, 是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延伸,與中醫的系統整體觀相通。常用的方法是檢測和量化一個生物整體代謝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建立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下,代謝整體的變化軌跡,反映某種病理生理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7]。從系統生物學的角度看,臟腑組織再生失常是因蛋白質網絡和基因調節網絡被“擾動”所致,而臟腑組織再生失常過程中出現的“證候”可能是蛋白質網絡和基因調節網絡被“擾動”后所發生的一種特異性變化狀態。這一被擾動網絡可通過其分泌到血液和尿液的內源性成分的改變以組、群、譜的特征反映出來,因此,反映臟腑組織再生過程中證候演變規律的“物質基礎”將可能是組、群、譜集成的形式。特別是基于高場核磁共振(NMR) 技術的研究方法,并不需要進行樣品的提純,可以無損傷地監測組織代謝表達譜的改變, 動態評估代謝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定位相應的靶組織、作用過程以及生物學標志[8]。因而,對于研究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系統動態變化的規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技術手段。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中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作用及機理,不僅可顯著提高中醫藥治療相關病證的臨床療效,而且可以實現中醫藥理論的若干突破與創新,使中醫再生醫學成為現代再生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

參考文獻

[1] 鄭作昱,史成章,牛正先.細胞周期與腫瘤[J].華人消化雜志, 1998,6:1097-1099.

[2] 劉為紋.肝細胞性肝癌病因學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93-95.

[3]肖文華,劉為紋,房殿春.原發性肝癌多基因異常的研究[J].華人消化雜志,1998,6(特刊7):50-51.

[4]李瀚,高翔.“腎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學內涵[J].中醫雜志,2006(1):6-8.

[5]李瀚,晏雪生,羅建君,等.左歸丸藥物血清促進骨髓間質細胞轉化為肝細胞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07,11(28):5465-5468.

[6]李瀚.“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的實驗與臨床研究[C].第二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肝病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特邀報告),2003:27-31.

第11篇

關鍵詞:象 物質 直覺感悟 中醫學

象是中國古典文明的靈魂,作為中國四大國寶的京劇、書畫、武術和中醫無不講求意象,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成更是以象為內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醫學中,象具第一要義,是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一、象的含義

象屬于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易傳·系辭上傳》中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說明古人看到世界萬物的微妙變化,感到難以言傳或無從言說,故立象以達意,這就是象產生的緣由。《系辭上傳》又將形與象對舉,象與器對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說明象與形的區別。雖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視覺對象,形同時又是觸覺對象。而王夫之解釋《正蒙》中“神為不測”時說:“不測者,有其象,無其形,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擬之。”(《張子正蒙注·神化》)在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脫離客觀的事物,成為超越視覺的意識中的象。對象的最高理解當數老子,《老子》云:“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韓非子·解老》對老子的象解釋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圣人執其見功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是說所謂象在客觀世界中有其根源,但決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不是指具體的事物,沒有具體的形態,卻代表某一類事物的共性,這一共性并非是形態結構的共性,而是運動變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運動、聯系、變化被人的頭腦加工過后形成的整體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講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觀的物體的外部特征,而這里的象則是一種超越于具體物質形態之上的對事物的內涵、相互聯系、特別是運動變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產生的對事物的一種綜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是一種主觀融化客觀后形成的綜合的感受。

二、中國古典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至了象的產生

中醫完全體現了中國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人對事物的觀察不在于對個體的形態、結構的描畫及分析,而注重對事物整體的、動態的把握,形成一種整體的感受,即整體觀。正如漢字的形成,有別于歐洲的純粹以字母符號和發音來表達思想,中國人用一種象形的圖案來表述思想。這種象形文字的產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多么善于在整體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在思維過程中并未將主體與客體分開,從未將客體作為對象看待,是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這種非對象性直接導致了在思維上主體與客體的互動。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古人對運動變化的重視。無論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變化,還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體現了古人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重視。以上幾點是產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條件。

對于人們在頭腦中形成象的過程,我們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為在人們觀察事物與形成象之間決不是一個羅輯推理的過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覺體悟的過程。當整體觀和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緊密結合后,在對生生不息的萬物運動的直覺體悟的過程中,象的產生便成為必然,而不可能產生其它具體的、或邏輯的結論。

諾思羅普(Northrop)認為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用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他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表示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它的全部意義是某種直接領悟的東西給予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是這樣一種概念,它出現在某個演繹理論中,它的全部意義的由這個演繹理論的各個假設所指定的。”他將直覺得到的概念分為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區分的概念”。在他看來道家的學說則是“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1]我們贊同這種看法,這種“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我們用一個字來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種以分析還原為特征的對象性思維過程中感性認識才必須上升到理性階段,完成一個認識過程,從而在演繹理論中得出一個西方式的邏輯概念;在中國這種以整體性、運動性為特征的非對象性思維過程中,直覺體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產生邏輯推理等理性過程,其得到的結論只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完整的、綜合的象。當然,這里的直覺體悟與西方的感性認識是有區別的。轉貼于

由上文可知,中國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重在對運動變化的把握,事物的這種永恒而又微妙的運動反映在人腦中,便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象。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中醫對人體及疾病的認識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將疾病與人、生活環境、氣候變化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即天人相應的觀點。中醫不同于西醫,不將疾病或有害物質或受損組織單獨分離出來,正與邪、陰與陽、疾病與健康完全是互動的關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對疾病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病,不如說是治人。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中醫便只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形成獨特的以象為內容的理論體系。

三、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1、中醫學的哲學核心是以象為內容的

關于陰陽、五行、氣的學說可以說是中醫學的核心,這三者均直接來源于先秦哲學。當時,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采取觀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象為內容的哲學理論。

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會其意,指天地之氣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運動。《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關系的變化解釋地震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陰陽說明萬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中也多次談到陰陽,《則陽》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又云:“陰陽相照,相蓋相治。”都是取陰陽之象說明萬物運動的最根本的兩種方式。而《周易》更以陰陽兩象而生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變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濟,雷風相薄,從而呈現出各種綜合的象,從整體、運動中把握事物。而這一切都是以陰陽兩爻為基礎的,難怪《系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而當《洪范》提出五行時是這樣描述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不難看出,這里對稱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沒有作具體的形態描述或結構分析,因其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意在闡明此五種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傳》,對五行作了詳細的解釋:“五行者也,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蓋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種不同的象,運用于說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質而無礙。馮友蘭說:“漢語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動),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詞,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 agents(五種動因)。”[2]這既是活動,就是不具體事物,就可以運用于各種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對于氣的認識更是觀物取象之典范。《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醫和的言論云:“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這里的氣即是天地萬物交感變化之象。《管子·內業》中對氣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說明氣代表的是事物無所不在、微妙至極的運動變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聲”,即氣非有形實體。《莊子》則將氣與形區分開來,他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氣”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永恒運動的特性的。這時的氣和陰陽、五行等一樣,已經脫離了物質的含義,而只有象的意義。

當陰陽、五行、氣的哲學理論應用于中醫后,中醫學直接繼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陰陽、五行、氣之象來闡明人體不同特性的運動變化,以達到認識人體的目的。轉貼于

2、中醫基礎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基礎理論除了上述的陰陽五行學說,還有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這里無不體現著取之以象,以象會意的精神。

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而《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如果非要與現代醫學解剖相比較的話,與之對應的是多個系統、器官、組織及其功能。

關于經絡學說,《靈樞》對十二經脈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使人覺得確有這么一個經絡系統實體存在,其實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發現經絡,因為即使是現代人用最為精密的儀器和最先進的技術也未能找到經絡,更何況古人?古人是從不重視用解剖手斷來認識事物的。其次,經絡是與五臟六腑密切聯系的。中醫的臟腑并非實體器官,而是一組生命活動綜合之象,所以很難解釋經絡是實體組織。第三,《靈樞·九針論》有:“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氣,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如以實體理解,經絡則須是一有氣有血的龐大管道系統,這是難以想象的。最后,運行于經絡之中的是氣,《靈樞·營氣》中說:“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隨,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所以,所謂經絡的實質即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而氣本身就是人體生命運動之象。《靈樞》對經絡形態的描述即是對這一運行軌跡的描畫,而非實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這一軌跡的,則可能是長期針灸實踐的積累,也不乏出自內修者的體驗的可能。總之,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經絡就是在人體中不斷運動著的氣的軌跡,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

關于精氣神理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僅有指象的意義,如:營、衛、三焦、神等,它們不具有實體特征,只能意會,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氣、津、液、血、脈等都有其實體物質,但這些名詞在多數情況下又都是一種象。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靈樞·決氣》)這就是說,人體的總的生命活動之象是氣,而這種生命活動又有不同特性,這樣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級的象。精只有在少數情況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則是用來形容對人體有用的、極為珍貴的、非常細微的物質,是精微、珍貴之象。對氣的描述《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這是與精、津、液、血、脈并稱的氣,顯然也是象。而中醫的津液雖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淚等,然《靈樞·五癃津液別》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又統稱一切液體狀的物質。在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過程中,津液同血、脈一樣,多是指象,如講津液受寒,聚沫則為痛,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會意。同樣,當我們描述血虛的時候,并沒有說血的總量有所減少,也不是西醫的貧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動失衡的綜合之象。還有,當我們說經脈空虛或經脈閉塞時,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虛或閉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轉貼于

3、中醫診斷是以象為對象、內容、結論的

不同于西醫,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它不是通過生理、病理、化驗、影象、解剖等手斷對疾病進行認識,而是通過對人的氣色、神情、體態、氣味、聲音、脈象及生活習慣、環境等的了解,對人形成整體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動的失衡之處。對于整體性和活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診斷的對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或生物體,而是人的整體的生命活動所表現出的象;其結論不是某種病菌或病毒,而是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偏離所表現的象。西醫診斷的結果力求準確、精細、具體,有可視性或可測性;而對于中醫,診斷的結果總是某種整體的、綜合的象,雖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強的操作性。所以,對于很多自我感覺已經非常明顯,但各種儀器都不能檢查出病因的病人,西醫往往認為沒有病,或歸于臆癥;而中醫則能通過對其生命活動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個以象為內容的診斷,給以治療。

中醫的診斷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對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說明了象對于中醫診斷的重要性。在診斷過程中,望、聞、問、切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形成某種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診和脈診。望診的每一項內容都有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并非邏輯的推理,而是中醫先輩們長期以來對于人體外在表現的領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官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靈樞·五色》) 又“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卻是對人體機能活動綜合把握的象。在望診各項內容(包括面部神色、行為舉止、環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礎上,中醫會形成更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醫的脈診更是取之以象,故稱之為脈象。《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有:“色脈與尺之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這是多么生動的有關脈診指象意義的描述。所謂洪、大、細、數、弦、代、澀、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體會,非言語所及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等所描述的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系更非以象會意不可。聞診和問診也都有相似之處,在聞和問之后,中醫會綜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體的象。四診合參則是將四診之象再進行融合,最終得一更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動在目前時刻的綜合把握。

4、中醫所辨之證即是象

中醫辨證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無論用何種方法,所得之“證”均為對病人現階段狀況綜合認識的象。如《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描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顯然是在對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綜合的象。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各自為一獨立的象,在具體應用中,其中幾項相結合,形成更為綜合的象,如:里實熱證、表虛寒證等。衛、氣、營、血、三焦都是用來表示人體部位的名詞,它們同樣是一定的象,而非具體的解剖定位。依具這樣表示部位的象來辨疾病的深淺、進退、及當時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結果必然是象,茲不贅述。

5、中醫治療用藥理論是以象為內容的

中醫治療標準講究以平為期,所謂:“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這不正是象嗎?中醫的治療原則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熱、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療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從象而來的。中藥理論講的是四氣五味,即溫、熱、寒、涼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項都不是人對溫度或味道的感覺,而是相關藥性的綜合之象。對中藥的運用,中醫方劑學講求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在此處,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幾個方面,我們還能從其關于養生、運氣的論述中看到象對中醫學的重要性,茲不贅述。總之,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中醫的學術體系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

四、中醫唯象理論的意義

中醫這一唯象理論體系既沒有解剖基礎、實驗方法,又沒有明確的概念、邏輯的推理,更沒有客觀化的原則,對于經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給出統一的解釋,對其理解也會因人而異,如此等等,都是因為其體系是由有中國特色的象構成的。也正因如此,標榜科學性、客觀性的現代人對中醫或不理解,或無從學起,或盲目指責。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是多層次、多方面、多途徑的,不能盲目的認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確的,才是先進的,而中國古老的被實踐檢驗了兩千年的中醫理論只有被西醫證明后才給予承認。在現代科學的前沿領域中,不穩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定系統的物理學表達及測不準原理的發現,使現代科學將與牛頓、愛因斯坦為我們描繪的那個無時間的、非動態的、確定性的世界告別。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更強調了主體與對象的互動。現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3]在這一點上,“執其見功處見其形”的唯象理論體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這并不是國粹主義,而是對中醫學理論的客觀評價。

總之,中醫學是一個唯象理論體系,象對于中醫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不從象入手,不以象會意將是不得要領的。

參考文獻[1] Filmer S.C.Northrop,《東方直覺的哲學和西方科學的哲學互補的重點》(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見《東方和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East and West),C.A.Moore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第187頁。

[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15.

第12篇

關鍵詞:姜春華學術思想;中國當代名中醫;中醫宏觀辨證;微觀辨證;中醫急癥和疑難病臨床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9)06-1156-06

當代名醫姜春華,是現代中醫學術理論重要的創立者和開拓者之一。他一生孜孜追求中醫臨床療效的提高和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的學術理論,對當代和未來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姜老是筆者80年代在上海第一屆中醫研究生的指導老師,在姜師的親手培育下,筆者在姜師生前曾整理發表了數十篇關于姜春華學術思想的文章,篇篇都蘊聚著恩師的教誨。本文主要綜述姜春華生前新穎的中醫現代化思想和獨特的中醫現代臨床辨治經驗,籍以對中醫現代化的理論作進一步的繼承、研究和發揚。

1 突出辨證論治 不廢為病尋藥

姜師早在50年代就已提出病與證的關系問題,并認為中醫的辨病,可以與現代醫學的辨病結合起來,而治病一定要認病辨證,這是姜春華中醫現代化思想最早的體現。姜師指出,病與證,經常是標本關系:先患病,后現證,這是病為本,證為標;先有證,后發病,這是證為本,病為標。雖有標本主次,但發病后的征象既可病證一致,叉可能出現差異。就患者的群體而言,病證合一,則可同病同證同治,異病異證異治,治法隨病證異同而變化,此乃常規,故謂病證辨治之常;若病證互異,則據標本主次,或重辨證,或重辨病,病證互參,治法靈活化裁,不一定為病的規律和特性所制約,有時甚至會出現以寒藥治病、以熱藥治證,以攻藥治病、以補藥治證的“雙向調節”現象,故謂病證辨治之變。姜師經驗,對于證同病異或病同證異,不論病證差異如何,主張以辨證為主,但又不廢為病尋藥。

1.1病同證異 基本方加辨證藥 姜師推崇徐靈胎之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姜師根據臨床長期積累的經驗,對一些常見病的分型擬有系列性的辨病效方,也即治病基本方,因在臨床可據病分證套用,姜師戲稱其為“套方”。在基本方使用時,再根據癥狀作深一層次的辨證化裁,加用治證或治癥藥。

如姜師治冠心病,分瘀阻、痰滯、腎虧、血衰、陰虛,氣弱、寒凝等多種證型,并相應制訂多種分型基本方。如治瘀血痹阻心脈的冠心病,常用化瘀通脈的枳實薤白桂枝湯,藥物為枳實9g,厚樸9g,薤白9g,桂枝6g,瓜萎15g,此為基本方。然后又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作進一步辨證加減。如陽虛肢冷、脈弱汗出者,加附子9g,肉桂3g,干姜6g,龍骨15g,牡蠣30g;陰虛舌光,口干,尿赤,脈細微者,加生地15g,花粉15g,麥冬9g,石斛9g,五味子9g,去桂枝;氣虛氣短,懶言,肢倦體乏者,加黨參30g,黃芪30g,白參9g,甚或加野山參3―5g。

又如治肝硬化,他認為此病可分多型,但主要病機是瘀血郁肝,氣虛脾弱,主張在大隊活血破瘀之中,重用益氣健脾藥,虛實同治。基本方為:黃芪15~30g,白術30~60g,黨參15g,生大黃6~9g,桃仁9g,(庶蟲)蟲9g,炮山甲9g,丹參9g,鱉甲12~15g。然后又進一步辨證加減,如熱毒蘊結,選加山梔9g,丹皮9g,連翹9g,白茅根30g,黃連1.5g;濕重,基本方去黨參,加蒼術15g;氣滯,加枳實12g,大腹皮9g,乳香9g,藿香9g,蘇梗9g;陰虛,加生地9g,阿膠9g;腹水、尿少,加茯苓皮15g,陳葫蘆15g,蟲筍30g,木通9g;陽虛寒郁,加炮附片9g,干姜3g,桂枝6g等。

基本套方再加辨證用藥,這是姜師針對同病異證而靈活辨治的基本原則。

1.2證同病異辨證方加治病藥

姜師認為,疾病的種類和癥狀可千變萬化,而中醫的辨證能適應各種疾病癥狀的變化而進行共性的歸納。不同的病,有時病理機制相同,即疾病在某階段時機體對不同致病因素可有共同的反應狀態和體征變化。異病而有相同的病理基礎,所以能同治。但是,各種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因,如能在辨證共性的基礎上,再兼顧到病的不同待征,則治療方案更臻完善。

姜師在臨床中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異病同證同治,在選擇用藥時即考慮到病的特性。譬如血管性頭痛、亢奮性失眠、急性哮喘、腸梗阻腹痛等不同疾病在出現舌苔黃燥、大便秘結時都可辨其腑實證而用通便降泄之法。但頭痛的瀉法可用酒蒸大黃,以“鳥在巔頂,射而去之”,考慮到病在清空的特性;失眠便秘可用柏子仁、火麻仁,通便兼以安神;哮喘則可用瓜蔞仁、葶藶子,通便兼以瀉肺平喘:腸梗阻腹痛則用承氣湯,直接通便以蕩滌腸中壅積。

另一種是在異病同治的復方中加治病藥。譬如氣虛可見于久咳、久痢、久喘、腫瘤等不同病種。姜師根據同證同治原則常重用補中益氣湯,但久咳則加用截咳藥,久喘則加用截喘方,久痢則加用止痢固澀藥,腫瘤則加用抗癌方。

無論是同病異證異治或異病同證同治,從群體來看,前者是在治病基本方中加辨證藥,后者是在辨證方中加治病藥。其主要思路是以病分證,據證治病,層層辨證,病證合一。中心環節是將治病藥融合于辨證方中。辨病與辨證,臺之則效優,離之則兩缺,這是姜師在現代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針對病證異同而靈活運用據證治病的高招。

2 提倡病證結合 首創截斷扭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建平县| 绥宁县| 怀宁县| 循化| 靖江市| 昌宁县| 大余县| 宁远县| 阜康市| 黄石市| 博罗县| 岳普湖县| 永胜县| 志丹县| 盐源县| 夹江县| 屏山县| 招远市| 岱山县| 宝清县| 禄劝| 海原县| 皮山县| 德格县| 海盐县| 武清区| 蓬溪县| 长岛县| 墨脱县| 耿马| 中江县| 儋州市| 如东县| 治多县| 册亨县| 南陵县| 景宁| 安西县| 蒙阴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