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點

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點

時間:2023-06-12 14:45: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點

第1篇

按照XXX要求,XX黨委現將意識形態風險隱患排查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加強對意識形態的領導。

成立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隱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能職責,落實人員責任,加強學習教育,引導全體干部職工要充分認識開展風險隱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義,建立意識形態工作長效機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將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領導小組嚴格履職盡責,對排查發現的問題,狠抓整改。對工作不落實,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進行通報批評;對發生責任事故的,嚴格追責問責。

(二)隱患排查情況。

一是嚴格黨員干部紀律約束。加強對全體干部職工特別是黨員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黨員干部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帶頭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類謠言,嚴禁在手機朋友圈造謠傳謠,對在公共場合中發表同中央精神相違背的言論,非議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及重大決策部署,散布傳播政治謠言的黨員干部依法嚴肅查處。

二是加強輿情監控。成立網絡輿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涉及衛生計生領域的重大輿情監控,對可能涉嫌發生重大輿情的,相關科室要第一時間介入,并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迅速展開輿情事件調查和處置工作,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加強輿情會商和研判預警,控制輿情態勢,嚴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傳播途徑。加強本系統內外網管理,嚴禁利用內外網、傳播各類損害意識形態安全的信息,通過增加監控軟件、硬件防火墻等設備,截斷傳播途徑,發現相關隱患及時處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審核關。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各類信息的審核和把關,及時發現問題和隱患,切實把控好“出口關”。

(三)總體評價

總體判斷,XX能夠深入學習貫徹XXX精神,堅決貫徹落實XX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決策署,強化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形勢。通過對意識形態責任制落實情況分析認為,目前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總體向上向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比較到位。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堅強有力,中心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和普及、網上輿論陣地管控、對外宣傳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等意識形態工作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二、存在問題

個別部門、人員對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人認為意識形態工作離我們距離尚遠,無需操心;有些領導干部忽視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協調發展,在理論武裝、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業務工作中,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投入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決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三、改進措施

(一)勇于擔責,補齊責任短板

要“高處”發力。全面貫徹落實《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建立同心同向、同頻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實基礎,補齊保障短板

要加強制度建設,推動已有規章制度落細落小落實,確保意識形態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高效落實。要配齊配強宣傳委員、宣傳干事,加大培訓力度,通過全員輪訓、專項進修等方式,提高基層宣傳干部業務素養。

第2篇

5月24日至25日上午,自治區黨委理論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圍繞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討論。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主持會議并講話,強調要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切實強化陣地意識,扎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打造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

自治區領導巴特爾、李佳、張力、布小林、那順孟和、呼爾查、郭啟俊等作了重點發言,潘逸陽、新、符太增、杜梓、王中和、劉新樂、王玉明、王波、白向群、云光中、梁鐵城、胡毅峰、馬永勝參加中心組學習。

王君強調,要始終保持政治定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關乎民族命運,關乎人民幸福。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立足國情建設社會主義才能自強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一定要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覺,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教育人民、指導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進一步鞏固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堅定自覺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王君強調,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主動權。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肩負起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政治責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要深刻認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艱巨復雜性,清醒認識和把握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要切實增強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自覺性堅定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加強分析研判,把握輿情動態,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工作措施,堅決維護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可靠的保障。

王君強調,要切實強化陣地意識,卓有成效地做好宣傳輿論工作。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不動搖,加強對媒體的有效管控,加強對輿論導向的有效調控,加強對宣傳干部的有效管理。要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要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督管理,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依法打擊網絡謠言和網上違法犯罪活動,努力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王君強調,要扎實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鞏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要深入學習貫徹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總理在我區調研指導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會議精神,始終抓好發展第一要務,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安寧,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壯大綜合實力,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凝聚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第3篇

摘要: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人們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發揮著建構或結構的作用,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因此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的主要群體,其意識形態觀念結構特點與整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環境存在著互構的關系特點。高校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對策手段以及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相對滯后等問題;要提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效,一是要轉變觀念,提高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的認識;二是加強對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三是整合高校自身的資源,探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路徑模式;四是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教育,提升學生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錯誤價值觀念的能力和自覺性。

關鍵詞:意識形態安全;網絡;安全教育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一個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息息相關的特殊場域。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中國網民數量約為9.04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64.5%。龐大在中國的網民群體中,大學生已經成為主力軍,成為網絡空間環境中的最主要群體。數據顯示,在9億多網民中,按照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的人群占了21.5%;按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達到了26.9%。上述數據突顯以下兩個重要問題:一是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二是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的主體,一方面其價值觀念的形成深受網絡空間信息、觀念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行舉止,又對網絡空間環境進行著重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必然舉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一個有利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網絡空間環境。本文在分析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內涵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要厘清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首先必須理解和把握“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安全”的本質。意識形態,從其本質來看,可以概括為是一種觀念的集合。每一個社會群體由于其特定的歷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會形成一套完整的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認識觀念和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就可以看作是這種觀念的集合。在政治領域和社會文化領域,意識形態有其特定的功能。具體而言,意識形態主要為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觀念層面的合法性闡釋和支持。正是意識形態所具有的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稟賦、制度體系以及文化觀念,是構成現代民族國家的三要素。文化觀念從國家構成的角度來看,就是指意識形態。自然稟賦是國家的物質基礎,制度體系為國家的正常運轉提供了規則和秩序,而意識形態則是將一個國家不同群體粘合起來,形成關于統一國家認同的“黏合劑”。因此,意識形態安全,從宏觀上來講就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群體對于國家、民族能夠形成穩定的文化價值認同;從中觀角度來講就是對政黨制度、發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體觀念、制度能夠形成相對統一的認同;從微觀角度來看,就是在面對具體境遇和觀念沖擊時,有相對穩定的立場和清醒的判斷。意識形態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觀念、價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著自身的脆弱性,極易受到外界輿論場域、觀念和具體事件的沖擊和威脅。隨著互聯網在社會各領域的延伸,人們客觀上已經進入了一個虛擬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空間疊加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現實社會中的事件、觀點和價值觀念往往能夠借助網絡空間迅速傳播、發酵,從而在網絡空間形成一定的輿論場;同樣的,網絡空間當中形成的輿論場,因其所引起的巨大傳播效應,又反過來對現實社會形成客觀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上所述,特定價值觀念通過網絡,對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發揮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這就揭示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即網絡空間價值觀念等構成的網絡空間環境,不會對網絡空間中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主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構成威脅;反之,則可以說網絡意識形態處于不安全狀態。

二、當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進入大學階段學習的大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和知識層次特點,在擺脫中學階段應試教育導向下的填鴨式知識學習階段后,進入到了一個知識的自由探索階段。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網絡世界的遨游,在此過程中,思想教育是否發揮了實效,個體自身科學理性思維是否形成等因素,決定了大學生認知自己、他人、社會以及國家的認知結構和特點,也決定了大學生以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去認知發生在自己身邊和所處社會空間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在整個社會結構當中,屬于擁有高級知識和技能的特殊群體,從社會經濟發展層面來看,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社會發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從社會進步角度來看,擁有相對較高素質的大學生群體,其所展現出的價值觀、理想信念等,在推動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進步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從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發展來看,大學生群體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結構特點,則關系著我們事業的成敗。正是基于上述兩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課通過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力圖強化學生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認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生成為網絡空間主體這一客觀事實,大學生已不再是過去被關在象牙塔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群體,而是與校園圍墻之外的社會時刻發生聯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甚至是治理的年輕群體。與已經發生巨大現實變化相比,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已經出現諸多局限性,影響著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忽視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當前高校對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過思政課程來完成,即主要通過課堂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形成。然而,課堂教育有其難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課堂教學時間總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課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但在離開課堂后,學生更多是被網絡空間中的世界所包圍。極有可能發生的是,剛剛在課堂上初步構建起的主流意識形態,轉眼就會被網絡空間中的熱點事件以及圍繞這一事件所形成的輿論場結構。從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模式來看,只有極少數注意到了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隨著網絡空間對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對大學生的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網絡空間達到相對良好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效果,絕大多數的高校并沒有清晰的認知。第三,對學生安全意識教育相對滯后。網絡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網絡空間的各個角落,成為網絡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在這其中,不乏大量的謠言、抱有特定目的的價值觀宣傳以及網絡營銷宣傳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階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對稱,使身處網絡包圍中的大學生難以辨別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錯誤的引導。這就需要高校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但在實踐當中,受限于諸多主觀、客觀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開展和實效都難以盡如人意。

三、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對策

互聯網絡的進一步普及以及深入教育領域已是不可逆的歷史發展趨勢,高校對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因此也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取得實效。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轉變以思政課堂為主的教育觀念,高度重視網絡空間環境對學生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影響。具體而言,就是要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社會調查方法,結合大數據分析等網絡信息技術,了解和把握學生在網絡空間所關心和深度參與的熱點問題和事件,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此將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教育納入到思政課堂教育當中。二是加強對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首先,形成對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以主題班會、團會等方式,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網絡空間的雙重性,即在滿足個人需求的同時,它也有大量的潛在風險,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其次,建立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機制。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其一,能夠保證學校和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其二,學生通過溝通機制,可以針對自身所關心的問題或事件與老師和學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從高效解決問題。避免因溝通不暢,使學生對所遇問題、所處環境的觀點看法趨向負面和激化;最后,學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絡便捷性、時效性的特點,凸顯自身在網絡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存在感,如組織教師定期就一些學生所關心的國內外重大熱點事件進行網絡直播講座,引導學生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三是整合資源,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模式、方法、路徑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教育實踐的開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高校有著豐富的智力和人才資源,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具體措施等問題方面,應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的資源優勢、組織優勢,對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探尋當前難題的具體解決對策。并進一步研究提升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特有的內在規律,努力構建一套高效的教育模式。四是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覺性。網絡空間雖是不同于現實生活的虛擬空間,但它并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規范。因此,應加強學生法治意識教育,使學生在網絡世界暢享自由的同時,能夠自覺抵制不良環境因素的破壞性影響。總之,要解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升其教育效果,首先,要把握意識形態本身的特征,以及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其次,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提高學生抵制不良網絡環境因素侵蝕的能力和自覺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構建良好網絡空間秩序環境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最后,針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脆弱性和威脅,動員一切資源和力量,采取相應的措施,爭奪對網絡空間環境的“控制權”,消除藏匿于網絡世界中的影響意識形態安全的各種不安全因素。

第4篇

關鍵詞:財務信息化;高校內部控制;現狀;策略

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時展的步伐也在逐漸加快。全球化發展信息化已然是大勢所趨。在信息化時代高速運轉的時期,高校內部管理若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勢必會造成與時展脫節現象,因此,各所高校紛紛加入改革的行列中,積極轉變發展觀。尤其是在財務管理中,介入了財務信息化技術,以期能在激烈的市場經濟影響下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

一、基于財務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內部控制概述

(一)高校內部控制的內涵

就目前的高校內部控制的內涵來說,以從過去單一的保護高校資產的安全以及賬目核查的準確性,而是通過一定合理科學化的規章制度、規劃設計財務工作組織、對財務程序進行編排以及在資產管理上加以轉變,進而保障高校主體財產的系統完整以及安全、財務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1]

(二)高校內部控制財務信息化的特性

首先,財務信息化取代了傳統會計核算方式,進而改變了財務核算的環境,同時也實現了財務人員構造的調整,形成了科學系統化的辦公環境,為會計核算工作的展開帶來諸多便捷,同時用有效提高了運算的時效性。其次,財務信息化改變了財務數憑證的存在方式,促使高校內部控制發生轉移。在財務信息化下,財務憑證由原來的紙質憑證變為電子憑證,在保存方式上改善了紙質的易破損以及不變查閱的缺點,將高校內部控制的重點由原來的控制會計工作人員轉變為計算機以及存儲的財務數據和操作人員。最后,財務信息化下,高校內部嚴格控制了財務工作中隨意篡改數據的現象,規避了營私舞弊的現象發生。但由于互聯網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特點,財務數據安全風險較大。

二、高校內部控制在財務信息化條件下的現狀

(一)對內部控制在意識形態上認識不清,更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規章制度

在高校管理者以及財務工作者中,對于高校的內部控制在意識形態上的認識不清,對于財務信息化所帶來的改變缺少觀念意識,使得財務信息化難以在高校內部管理得以落實。雖然引用的互聯網技術,但在自身觀念上并沒有轉變,難以有效發揮財務信息化的作用。同時,由于我國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科學合理化的內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長遠發展。[2]

(二)在高校內部控制中,對預算編制的不合理,執行力度不夠嚴格

在高校內部控制中,對預算編制的不合理,主要原因在與財務管理中對預算編制的不重視,使得預算編制方式嚴重影響了高校財務收支的不平衡現象。在預算的執行力度上,高校財務內部沒有按照嚴格的執行環節進行,無法做到專款專用,使得高校內部一度出現資金緊張的現象。

(三)高校內部控制沒有建立合理的監督體制,在審查程序上過于簡單化

在高校內部控制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視,財務監督力度不足,未能建立合理的財務監督機制,使得財務工作人員在財務工作中常常出現一些錯誤工作紕漏,導致高校內部財務控制決策失誤。此外,審查程序過于簡化,也給財務預測帶來極大的風險,更無法規避高校在資產上的投資風險,導致財務陷入困局。

三、基于財務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內部控制改進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規章制度

高校需根據當下自身發展的需要,積極轉變內部管控理念,將財務信息化的觀念深入到高校內部管理者和具體的財務工作中,從意識形態根源上轉變對財務信息化的認識,實現內部控制的管理控制方式加以改進。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從而保障高校內部控制的合理合法。在具體財務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據,避免財務行為的不規范。在高校內部控制管理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管理民主化,促進財務人員自覺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來,推動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改善財務預算編制,嚴格要求執行力度,提升預算管理水平

從高校的持續發展來看,需做好內部各個部分提交預算申請的深入調查和分析,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編制和審批。與此同時,要對學校的收支進行相應的評估,進而達到內部控制的收支平衡。在執行力控制中,高校的財務部門需加強預算執行過程的分析,加強監督力度,隨時掌控預算執行的力度情況并及時采取必要的調整與修改措施。

(三)建立完善系統的內部控制監督體制

高校應當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監督機構以及體制,提高審計的認識并配備專業的審計人員,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技能培訓,強化他們的評估與預測風險意識。同時,對學校內部的審計加強監督力度。[3]保障校內資產的安全以及完整、財務信息的核查保質保量、預測以及規避一定的財務風險,最終實現辦學質量的提高。

四、結束語

基于財務信息化條件下,對高校內部控制加以相應的改進,不僅可以促進高校資產穩定,符合時展的必然所需,同時對實現高校在市場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內蒙古工業大學,2015.

[2]張莉.財務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獨立學院內部控制與財務安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3:55-56.

第5篇

摘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風險評估工作由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危機評價三個單元構成。其中,風險識別指通過發現風險項目、辨認危害要素,強化人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感知力;風險分析指在尋找風險點、追溯風險源的過程中,準確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誘因;危機評價指通過劃分風險等級,確立防控措施的先后次序。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評估

準確評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面臨西方思潮沖擊、社會結構變遷、信息網絡化等外向性風險,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運行體系、課程體系、理論研究體系衍生的內源性風險。當前,可以從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危機評價等環節著手,借助可視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評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能力,為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一、風險識別:發現風險項目與辨認危害要素

風險識別是評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辨識是一個發現風險、辨認風險并描述風險的過程。這一過程旨在發現風險項目、辨認危害要素、描繪風險要素特性并輸出風險清單。1.治理風險的識別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識別的過程中,要識別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風險源、確定的風險事件、潛在的風險征兆等。其中,辨識源頭類危害要素和衍生類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識別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真正誘因。識別風險事件和潛在征兆則屬于風險識別的中心任務。一切風險皆由事件觸發,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識別的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的確定性事件和潛在征兆。2.治理風險的識別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識別是一個發現、辨認、描述、清單輸出的完整過程。其中,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范圍和對象是風險識別的首要環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范圍大體可劃定為國際國內兩大變局,對象則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風險項目是識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第二步。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由危害要素、確定的風險事件和潛在的風險征兆構成。歸納風險類別并凝練風險特質是識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第三步。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風險類別大致可分為外向性風險與內源性風險。風險清單輸出是識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第四步。這一環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識別的輸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分析的輸入。通過形成風險清單,既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識別提供可量化的依據,也可以為風險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標準。3.治理風險的樣態歸檔。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環境的變化,產生了不同形態的風險。根據事物發展的外因和內因,大體可歸結為外向性風險和內源性風險。其中,外向性風險源自國際、國內雙重語境。從國際大局勢看,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錯誤思潮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推行、教育理論的宣傳、教育工作的運行造成了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對的認同。從國內大環境看,社會結構變遷和智能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意識形態斗爭的戰場,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的主陣地作用有所削弱。內源性風險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邊緣化、工作機制滯后、政工隊伍游離、主體資源流失、教學與科研績效割裂等治理風險。如面對不斷上行的社會競爭壓力,部分高校為了提高院校的競爭優勢,將關注點側重于增設校園硬件設施、擴大招生規模、爭取辦學經費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邊緣化的風險”[1]。4.治理風險的識別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風險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德爾菲法(專家調查法)、安全檢查表法、問卷調查法、Citespace計量分析法。其中,德爾菲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專家意見的反饋匿名函詢法。該方法能夠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風險點和風險源。安全檢查表法則是辨識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風險排查的全面性、廣泛性。問卷調查法和Citespace數據計量法則屬于定量分析法。其中,問卷調查法是識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常用方式,能較為客觀地反映某一時段學科體系某一方面存在的問題。以Citespace為代表的大數據識別方法利用科學計量軟件Citespace進行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不僅可以直觀、準確地識別風險點和風險源,還可以構建科學的知識圖譜。

二、風險分析:尋找風險點與追溯風險源

風險分析是評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核心環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個子過程,對治理風險的致因分析著力于尋找風險點和追溯風險源的成因,側重于從環境和主體風險源出發,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發展階段、運行機理以及內在張力。1.治理風險的分析理路。首先,風險要素包括風險源、觸發行為、風險點、傳導路徑等。其中,風險源包括確定性風險事件、引起損失的不確定因素、潛在導致風險的事物或現象等。觸發行為則是風險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的風險事件。風險點是連接潛在風險源和外部環境的媒介。傳導路徑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中的線索。通過這一線索,風險點、風險源、觸發行為得以串聯。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主要由環境風險源和主體風險源引發。前者指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復雜嚴峻,后者指高校內部各權力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產生,實際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風險要素的動態互動過程,即在特定危險行為的觸發下,導致風險點、風險源產生集群風險,進而通過傳導路徑不斷延伸和擴散。2.治理風險的引爆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既受自身發展規律的約束,又面臨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因而,我們大體可從環境風險源和主體風險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引爆條件。一是對環境風險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環境風險源可歸結為國際風險源和國內風險源。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極易受到青年學生群體的追捧。隱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價值觀念是沖擊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因素。同時,在市場經濟中滋生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傾向,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漠視。此外,部分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知偏差以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些新情況也會產生環境風險源。二是對主體風險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其意識的多變性勢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高校治理結構中各權力主體失調引發的學術權力地位邊緣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質異化,增強了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財務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類權力運行過程的不確定性。[2]3.治理風險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樹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計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樹分析法屬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疇。只有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才能確認該事故能否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風險。因果分析法主要結合“‘是/否’邏輯”來識別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關的原因和潛在結果”[3](P53)。因而,它能幫助人們更全面地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稱損失分析,是一項結構化的問題處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決。[4](P43)Citespace計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則可以幫助人們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隱性風險明晰化。這兩種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隨機性和偶然性。

三、危機評價:劃分風險等級和確立優先次序

作為風險評估的第三個子過程,危機評價主要是將風險分析的結果與風險準則進行比對,以此決定風險等級或其大小是否在主體容忍的范圍之內,并依據損害程度確立防控的優先次序。1.治理風險的評價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評價對象是指風險后果或損害程度。一般可將風險帶、風險等位線、風險等級等因子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評價要素。其中風險帶確定風險評價的范圍。按照風險的容受程度,可將風險帶劃分為風險上帶、風險中帶、風險下帶。如我們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過程中的環境作為風險帶,其中國際環于風險上代,國內環體處于風險中帶。風險等位線是風險評價的中介。我們可以通過不同風險等級數值,規定風險評價的指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風險評價中,風險等位線一般指風險的閾值點。風險等級是風險評價的關鍵,它確認風險評價的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風險評級中,可以通過評分的方式來確定風險等級數量以及風險等級的范圍。2.治理風險的評價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評價,本質上是對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的概括與總結。它側重于關注治理風險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會運行帶來的消極影響。因而,可以從政工隊伍、師資力量、教育客體、教育環體、社會效益等方面綜合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風險產生的后果。一是對政工隊伍的評價。高校政工隊伍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對政工隊伍的評價要圍繞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展開,既要充分肯定高校黨委領導班子過往取得的成績,也要立足現實,客觀陳述各院校、各部門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對師資力量的評價。師資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資源,對師資隊伍的評價應當包括理論知識水平和價值傾向。三是對教育客體的評價。當代大學生思想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觀的反映。要善于根據上課出勤率、志愿活動參與次數等具體指標來對大學生進行評價。四是對教育環體的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從范圍來看可分為國際大環體和國內小環體,其中國內小環體又可分為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體的評價不僅要全面,而且要精準。因此,有必要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深入認識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聯。五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會效益的評價。通過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確引導社會輿情的發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會認可度。3.治理風險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進行合理的評價,就必須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我們要推動風險評價的定性指標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協調化、制度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標,如可以將評價指標與監控指標、預測指標相協調,確保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準確性。4.治理風險的評價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后果的評價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標檢驗法、比較法、效益評定法、接受程度評定法等,此外還有定期評估和不定期評估等。以比較法和效益評定法為例,運用比較法來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駐地環境之間,教育過程、目標、內容、形式和效果之間,甚至教育單位之間”進行共時性與歷時性比較。[5]效益評定法則是一種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的大小、高低,可以通過確切、直觀的社會效益進行評定。換言之,如果投入遠大于產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將面臨較大的風險;如果產出遠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風險等級較低,質量較高。

第6篇

關鍵詞: 臺灣;災難社會工作;風險社會;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 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23X(2012)05001806

從美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參與救災的歷史,大概可追溯到這個專業的起始。Zakour[1]指出,早在Jane Addams在美國芝加哥仿照英國睦鄰組織(settlement)成立霍爾館時,即致力于透過議會游說促使都市公共衛生的改善,使發生在都市里的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而這個實踐后來也擴展到由Mary Richmond主導的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此后,社工不斷地在每一次災難事件中,做出不同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例如,睦鄰組織的工作者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災事件中,開始嘗試以現今稱作災難排除(disaster relief)的實踐手法,為當時的火災受害者提供相關服務;接著,在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中,慈善組織會社的親善訪問者(friendly visitors),則嘗試透過不同機構或工作人員間的協調,以提高緊急救災工作的效能,作為當時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的方法。有學者指出[2],當時睦鄰組織和慈善組織會社所使用的救災方式,逐漸演變成當代社會工作災難實踐的兩種不同取向:睦鄰組織以促進個人、家庭和社群生活環境的小區工作手法,逐漸演變為今日社會工作關懷個人、團體或社群生存環境的起源;慈善組織會社著眼于提高救災效能的組織協調技術,則成了后來社會工作專業以災難管理響應災難的關懷點。

在臺灣,發生于1999年的921大地震①和2009年的八八水災②的災難經驗,不僅是臺灣社工從業人員的集體記憶,也成了思索災難社會工作該如何進行的背景。在這兩次災難的現場,臺灣專業社會工作者這個集體,無論是政府體制內的社工、民間社福組織的社工、社會工作教育界的社工,還是非政府組織里的組織工作者,不論是以集體還是個人的力量,都以現代社會中專業者的姿態現身于現場,并持續透過專業實踐參與災難的安置、緩解與重建過程。無論從災難社會學的定義或是社會工作與災難有關的研究來說,921地震或八八水災都夠稱得上是災難,這兩個發生在臺灣的災難社工實踐事件,不僅儲存著曾經參與災難的社工的個別或集體的實踐記憶,也是一個觀察和思考災難社會工作實踐與教學的窗口,等待著人們透過論述和行動實踐,寫進這個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的空白窗口里。

一、社會工作看待災難的三種視角:

心理的、管理的、社會的按照社會學辭典[3]對災難的描述,認為“災難(disaster)是破壞環境和社會結構,且造成個人、團體和財產重大損失的一種突然、非預期、地域性的、偶發,且急性的事件,不同于大范圍的意外事件對個人和集體造成的影響。簡單地說,災難通常是指在短期內造成超過100人或以上的死亡事件”。在社會工作中,災難則被看作是一種集體壓力,在災難中許多人的需求無法透過日常社會過程獲得滿足。[4]此外,災難也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集體壓力,最大的原因在于災難是一個危機情境。[5]Miller [6]則認為上述這兩種社會工作對災難的解釋,其實與社會工作習慣采取危機取向社會工作模式有關。

誠如Zakour[2]所稱,社會工作自從成為現代社會里的一門專業,現身于災難現場的社工就帶有著兩種不同的身影:一種是慈善組織會社的路徑,其所關照的是救災效能,以組織間或組織內部的協調技術為主要的實踐技術;另一種則根源于睦鄰組織,透過小區動員手法,以促進個人、家庭和社群的生存環境為目標。就如同社會工作在其他領域的實踐一樣,這兩種身影也投射出社會工作習于采借的兩種不同知識視角,即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視角。有學者[7]認為,這兩種不同理論視角被社工用于災難現場時,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受災民眾能獲得所需要的服務,并會致力于為災民提供長期且經整合的服務。然而,筆者卻認為采借自不同理論視角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的焦點和手法,也呈顯著相當不同的社工實踐況味。以下,筆者以相關文獻為基礎,分別闡述三種社會工作看待“災難”的不同視角。(一) 心理學的災難視角根據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的說法[8],隨著美國和英國相繼發生一些大災難和受矚目的社會事件,使得源自于描述戰后軍人身心狀況的創傷后壓力癥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精神醫學概念,被參與救災的社會工作者廣泛地應用在受到災難和重大社會事件影響的一般民眾身上。有社工學者[7]認為,上述PTSD概念在社會工作專業中逐漸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美國救災指導原則中將社會工作者視為救災團隊中的主要專業之一。筆者由上述學者的相關說法認為,雖然PTSD概念在全球不同區域中,如何成為社工用以理解個人災后心理創傷(trauma)和創傷壓力(traumatic stress)經驗主要概念的脈絡并不相同,但不容否認的是,大部分的專業社工似乎均以PTSD作為理解受災個人心理狀況的主要視角。

此外,由于社會工作專業不僅將災難看做是一個集體事件,也看做是個人、團體或社群的危機。因此,又從心理學界采借了Caplan [9]所提出的危機理論,作為有效介入災難事件中個人或家庭的實務理論參照,并發展出危機取向的社會工作。最后,借鑒于災難小組中其他專業助人者在危機或災難事件中使用的心理匯報(psychological debriefing),因此心理匯報也成了災難社會工作的主要處遇技巧之一[7,10]。(二) 管理的災難視角隨著慈善組織會社逐漸成為美國社會工作界的主導組織,其關于災難事件的主要視角和關注焦點,即強調救災效能和組織間或組織內部協調技術的社工實踐模式,也隨著慈善組織會社積極參與災難并成為美國災難響應小組主要成員后,成為災難社會工作觀察和思索災難的主要視角和實踐模式。伴隨著1980年之后管理主義和工具理性二種意識形態在社會工作界的滲透和蔓延,加上社工專業習于將災難看作是一種個人的危機,于是危機管理或稱為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語言和概念,與慈善組織會社強調效能的災難社工實踐模式匯流,讓災難管理成了一個在社會工作界逐漸流行起來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模式。

三、臺灣災難社會工作經驗的反思

反思921地震、八八水災和汶川地震的實踐經驗,參照著風險社會相關學者提出的關于現代社會風險質地的諸多說法后,再次觀看社工災難實踐實存的現實情況,察覺到過去據以觀察災難的視野,以及進入災難后操作者的社工實踐知識和技術方法,似乎投射著風險社會學者所描述的現代風險社會的影像。科技理性的思考習慣,服務輸送系統里蘊含的管理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工具理性的社工實踐思維,并相信遭遇災難的災民生活可以被謹慎的公民、有效能的專業、有組織的機構加以識別、評量、監視、減少或保存,以及恢復或重建。例如某份社工救災的相關行動建議書[20]中即突顯了強調災難管理和服務輸送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視角。它對社工緊急介入行動提出建議,認為在災難中社工的行動包括積極聯系政府的指揮中心,投身到災民收容中心的組織工作并給予積極的協助、收集當地行政系統和民間組織的可用資源,與指揮中心建立聯系了解政策的重點,了解現有資源和管理系統,確認災民收容中心的住宿、飲食、衛生和醫療,以及管理狀況,建立收容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及住民信息交換的管道,并確保物資輸送趨向公平。此外,它以個案的工作模式了解災民,尤其是弱勢群體需求,并將需求向有關部門反映并加以解決。

在救災實踐部分,似乎也呈現著救災政策中的工具理性式的實踐方法預設,認為社工根據災難的發展階段做出反應式的具體實踐動作,即能達到災難和災情的消解。例如某縣市政府用來規范災難社會工作者的災害防救規則中[21],即對社工的救災職責有著如下的具體規范:(1)救濟物資、民間捐贈物資及款項之整備及應用;(2)福利機構及贍養中心之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重建;(3)罹難者尸體之處理或殯葬事宜;(4)受災民眾救助金之編列及發放;(5)促進、輔導、協助及獎勵災害防救志愿組織之相關活動;(6)提供受災民眾關懷服務、福利咨詢與協助;(7)有關弱勢族群之災害防救援助必要事項;(8)其他應變處理及有關業務權責事項。最后,從一些社工關于救災經驗的自我敘說中[22],也可見到一種科技理性知識觀點建構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視角,并且這種視角也逐漸成為社工理解身處災難中災民的身心處境的唯一視野。伴隨著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浪潮,一種衍生自歐、美社會工作界,且自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采借來的創傷后壓力癥候群概念,以及著重個人心理復建的個人取向的心理暨社會診斷(psychosocial assessment)模式,逐漸成為臺灣社工在思索個人、團體和小區和社群遭逢災難時相關社會議題的主要視角。

有學者[15]指出,由于越來越多政府行政的意識形態被風險管理和科學技術所掌控,加上對各國政府而言,風險這個概念又是治理和規范政府方案執行者或承包機構一個具吸引力且有效的方式,于是有越來越多的政府衛生和福利計劃在規劃時,就采取風險評估和管理作為其計劃的核心原則,這使得實踐領域的社工需經常面對持續增加的要求、控制和轉移風險的壓力。學者所描述的這個政治張力,似乎已經清晰地在臺灣從事災難社工實踐的人的眼前蔓延開來,并反身地讓災難社會工作實踐,以及實踐災難社會工作的社工個人,陷入了風險社會描述的泥淖中。誠如紀登斯所言[23],在現代社會里,個人和制度同時都具有高度的反身性(reflexivity),既能反身地監控自身的行為表現,進而調整自身的行為;也能反身地取用知識來調整或理性化自身的行為。

在臺灣社會工作實踐已然成為一種實存的社會建制的前題下,災難社工既承襲著社會工作歷史中輕小區與社群(community)重個人(individual)的實踐視角,又身處在逐漸政府化和科層化的社工實踐的社會歷史現實場景里,加上因為追求專業化而順服于科技理性的知識生產和教育設計,三者交雜著形塑了一種去個人能動性(agency)的社會工作文化,這種去社會工作實踐者和被服務者能動性的社會工作文化又反身地化身為一種建制,在社會和歷史脈絡中建構了現今的災難社會工作形貌,并反身地監控著實踐災難社會工作的社工,規訓著社工執行它們所設計的那種災難社會工作實踐,也就是以災難現象消除或消解為目標,強調有組織的科層協調救災步驟,相信管理和貨幣經濟效能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策略。

這種災難社會工作實踐或許并不是完全不好。回到前述風險社會學的理解,如果做為社會工作社群的一份子,能看到科技理性對服務對象和身為專業者的我們的生活世界的全面宰治的話④;能看到技術的全面勝利所隱藏的個人的和專業的道德隱沒的危機⑤;能看到社工生活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正反身地異化了活著的社工人和被服務對象。那么,或許如貝克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所說的,若能用反身的姿態重新理解被技術理性、經濟理性和工具理性逐漸建構的,一種過份以技術線型模式思考的災難社會工作實踐建制,及被同一類意識型態主宰的社會工作教育配置,以及被上述兩種建制箝制著的社工實踐生活實況。那么將所身處的社會工作實踐生活世界,看作是一個如貝克所言的那種風險社會,或者能激化生活在其中的社工人和服務對象的能動性,反身地對所生活的這個社會工作實踐世界的歷史構成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起身建構臺灣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的新風貌,建構社會工作人的新生活。借著對災難社會工作實踐的反思,或者成了啟動臺灣社會工作的第二次啟蒙的觸發,更或者,因此而能活出一個更有人味的社會工作實踐生活。

①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發生的里氏規模7.3級強烈大地震,造成2,455人死亡、50人失蹤、11,305人受傷;房屋全倒38,935戶、半倒45,320戶;經濟損失3,600億元。那時的新聞大多說它是臺灣有史以來災情最嚴重的一次地震,而我清晰地記得那是自己第一次在臺灣實踐著在美國念社會工作碩士時學習的災難社會工作,我想那一次也可能是臺灣社會工作界第一次集體以社工專業身分參與救災的歷史時刻。

②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臺風來襲,造成675人死亡、24人失蹤、34人受傷;房屋全倒472戶、半倒128戶;農業經濟損失164億6 863萬臺幣。

③ 認為災難會隨著受災時間的推移,而歷經防災、救災、緩解和復原等四個階段。

④ 參考哈伯瑪斯關于科技理性對生活世界的殖民說法。

⑤ 參考馬克思在資本化的社會早期對工業現代化提出的諍言。

[1]ZAKOUR, MICHAEL J. Geographic and Social Distance during Emergencies: A Path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s [J]. Social Work Research, 1996. 20(1): 19—29.

[2]ZAKOUR, MICHAEL J, EVELYN B, HARRELL. Access to Disaster Services: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J].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03, 30(2): 27—54.

[3]SILVER, HILARY. Disasters, in George Ritzer eds.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Hobkioen, NJ: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4]BARTON, ALLEN H. Communities in Disaster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ective Stress Situations[M].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9.

[5]QUARANTELLI, E L ED. What is a Disaster? Perspectives on the Ques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6]MILLER, JOSHUA. Critical Incident Debriefing and Social Work: Expanding the Frame[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03, 30(2): 7—25.

[7]DAVIS H. The Psychiatrization of PostTraumatic Distress: Issues for Social Workers[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999(29): 755—777.

[8]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Disasters, in Social work speak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policy statements, 2003-2006[M]. Washington, D C: NASW Press, 2003: 83.

[9]CAPLAN G.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4

[10]ZAKOUR, MICHAEL J. Social Work and Disasters[OL].[20120408]. .

[21]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市災害防救規則[OL/EB].[20100228].http://bosa.tcg.gov.tw/i/i0300.asp?fix_code=1102006&group_type=2&l1_code=11&l2_code=02.

第7篇

一、整合審計資源的意義及作用

所謂內部審計整合資源就是一種圍繞一定的審計工作目標,對審計資源各要素進行整理、組合的過程。其目的就在于更加充分、有效地發揮審計組織的職能作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審計資源整合的重要意義就在于為了更好地實現最佳的結構效益,從而謀取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內部審計整合資源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內部性,無論內部審計整合資源做何種工作都是服務于本單位,對于審計的主體和客體,它們均在一個特定的內部環境中。首先我們必須要認清,銀行內部審計整合資源工作是銀行管理方面的核心工作,在現代企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內部審計工作做好了,那么,銀行的經營效益和競爭力將會大大提高。十幾年來,我國四大國有銀行都先后進行了內部審計整合資源體制的改革,改革方案也逐漸形成,為推動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首先,銀行內部審計整合資源體制能在整個銀行審計過程中發現,因為銀行內部審計整合資源在操作過程中主要做的就是內部結構的審計和整合。其次,通過對銀行內部的控制,能有效地審查和評價員工的工作任務和我表現,促進組織健全內控制度,防范違法犯規的行為再次發生,糾正管理弊端。全面的監督、考察整個組織的運行制度,評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評定組織內部資源是否使用合理,并根據評定結果,提出改善經營管理的建議。最后,內部審計整合資源能及時發現銀行內部潛在的危機,它通過對本單位進行日常審計資源整合,可以了解企業整體的運營情況和各個業務環節運作的狀況,相對于外部審計而言,更容易收集各種企業必要的資料,能夠準確的識別到存在的風險。內部審計能夠客觀的,從全局的角度來控制和管理整個企業的運行體制,并著重完善企業風險管理這方面的體制,從客觀的角度,準確地識別和評估風險,從而建議管理部門采取防范措施和控制風險的發生,根據風險評定結果是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活動協調一致。

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現狀

我國內部審計資源整合在操作過程中,由于制度和管理機制的不完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 內部審計整合體系不合理

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在進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時,往往會和其他的審計相結合在一起進行,不能夠使內部審計資源的獨立性成分發揮出來。眾所周知,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前提是充分發揮它的獨立性,因為只有在獨立性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功能才會充分發揮出來,并且做到真真正正的商業銀行內部的審計資源整合工作。這對于商業銀行的發展是及其密切的,但由于現在的商業銀行在進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時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所以往往使銀行內部的審計資源整合工作流于形式。

(二)銀行內部控制存在漏洞

商業銀行在進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時審計整合的主要內容是對銀行內部。進行內審的主要作用是審核一定時期內銀行員工的工作狀況以及銀行本身的運行情況,旨在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避免員工犯錯。但是,在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內部往往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歸咎起來是由于銀行監督制度不合理造成的,由于管理層對員工的管理不當,容易引發員工的犯罪心理,從而實施犯罪。進行審計資源整合就是為了更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目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漏洞我們還是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審計資源整合范圍狹窄

目前,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在進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依舊采用原有的審計方式,即仍舊注重合規性審計,只是單方面的進行會計憑證、報表等資料的審計資源真核,而忽視了銀行內部審核的其他方面。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的不斷增多,經營范圍的不斷擴大。原有的審計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商業銀行的要求。所以當下的商業銀行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擴大審計資源整合的范圍。

(四)審計資源整合的方法陳舊

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在進行審計資源整合時,依舊采用賬目基礎審計的傳統方式,而不是國際上先進的商業銀行通行的風險基礎審計。傳統的審計方式只適應當時的銀行內部的審計資源審核,遠遠不能夠滿足當代銀行內部審核資源整合的要求。因為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銀行本身業務的不斷延伸,傳統的審計方法在操作的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并且審計結果也不全面。所以商業銀行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應該選擇適合時展的內部審計資源整合方法。

(五)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思想沒有深入人心

由于我國銀行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盡管我們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內部審計體制,但這種思想并不是深入人心,有些比較小的銀行甚至完全沒有這種意識,要想內部審計工作達到理想的目標,就需要把內部審計文化宣傳到每一位銀行工作人員那,建立一種文化意識,在根據銀行的發展,以及內部審計工作的長期開展,逐漸的從內部審計意識形態過渡到內部審計體制的完善。如果銀行的內部審計人員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又何談內部審計體制的改革?首先,商業銀行管理層對內部審計文化重視不夠,那么就不能很好的預測和發現風險。其次,如果高層領導者沒有吧內部審計思想宣傳到工作人員那里,就會導致某些審計人員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心理排斥。所以要想讓商業銀行有所發展,首先要建立一種內部審計文化的意識形態。

(六)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好壞與工作人員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對內部審計工作不太重視,所以在人員配備上不太嚴格,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又是少之又少,如,熟悉計算機技術和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在內部審計工作里急需,但這樣的人才更少,這就導致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并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選拔人才時要選好人才,用好人才,通過各種途徑培訓員工飛,不斷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還可以從內部或外部招聘合適的人選,壯大內部審計隊伍。

三、改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的方法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當重視在審計資源整合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并積極的通過改革等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建立一套適應時展的審計資源整合方式。

(一)充分發揮審計資源整合的獨立性功能

審計資源整合的獨立性是進行審計資源整合的最基本的保證,只有充分發揮它的功能,才能做到審計資源整合的完整性。在進行審計資源整合時要明確各級銀行部門的職責,避免出現非審核人員的干擾狀況。同時在審計整合的過程中要明確對各項審計資源整合工作的獨立性,避免出現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現象的發生。

(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

商業銀行管理層在進行銀行員工的管理時應當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機制,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建立控制機制是為了更好地對員工進行管理,對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進行控制。通過控制體系,明確員工的職責,形成基層行、支行和總行縱橫三級內控管理平臺,把內控評價和日常各項設計工作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來全面推進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資源整合工作的進行,將審計資源審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三)擴大審計資源整合范圍

傳統的審計資源整合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的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資源整合工作需要,必須進行更新和擴大審計資源整合的范圍。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使得商業銀行的業務不斷擴大,服務層面不斷延伸,這就給審計資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要想做好審計資源整合工作,必須將審計資源整合的方法進行更新,將電子銀行、證劵、保險、信托業務納入到審計資源整合的范圍。建立多層次多結構的審計資源整合方式,全面提高審計資源整合結果的可行性。

(四)充分利用外部審計成果

內部審計側重于銀行內部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外部審計更多的是關注銀行對國家法律、宏觀政策的執行情況。兩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審計工作均是以銀行的會計報表、憑證和賬冊等信息資料為載體,因此兩者之間是可以互補的。為節約審計成本,提升內部審計效益,內部審計要充分運用外部審計(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署及相關金融監管機構)成果。

第8篇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育人主導權

一、引言

當前,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的重點內容。第二十三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推進會議,把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作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舉措。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緊抓住校園網絡文化這一切入點,積極搶占網絡文化陣地,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網絡空間,把教育要求融入網絡空間,把文化陣地構筑到網絡空間,主動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在當前今社會錯綜復雜的網絡文化博弈格局中切實把握文化育人的主導權。

二、高校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

高校網絡文化可理解為大學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與呈現,也可理解為網絡文化在大學組織中的選擇與重塑。高校網絡文化特指以互聯網信息化、數字化媒介為載體,在校園活動中,大學人所共生、共享、傳遞的網絡價值取向、網絡生活方式和網絡行為方式[1]。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創新之舉,也是推動高校和諧發展、繁榮大學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思想先鋒功能

人的理性總是希望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因而會主動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尤其是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大學生。青年學生是時代的先鋒,而網絡文化又是校園文化的先鋒,因此高校可以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強大的思想先鋒功能,用優雅、輝煌、獨特的大學文化濡潤、熏陶、影響每一個學生,并引領、傳承一代代學生。同時,優良的高校網絡文化也可以通過一代代學生廣泛地向全社會傳播、擴散,進而影響社會大眾,亦可以在某一時期起到擔負時代思潮“急先鋒”的作用。

(二)全面育人功能

人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和客體,通過文化塑造理想的人格,調動人的內在意志和創造性,這就是文化的教育功能。高校的文化教育除了常規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這只“看得見的手”之外,還有“網絡文化育人”這只“看不見的手”。但是,正是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全面育人方面,功能無比強大,內容非常豐富,形式極其多樣:既可以借助門戶網站、網絡課堂、即時通訊軟件、手機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大大豐富了教育的形式、拓展文化的內容,又以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極易讓學生樂意接受,在全面拓展學生素質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價值評判功能

文化是群體共同的行為規范體系,文化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念既包括行為者的信念,也包含普遍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制裁。網絡條件下,不同的社會群體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存在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都試圖以自己所認同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并影響其他人,在高校師生群體中也不例外。青年學生善于接受新思潮,但也易被誤導。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就是要以明確的價值取向建設網絡文化的主陣地,著重青年學生價值體系的建立完善;引領網絡輿情,旗幟鮮明地支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應對負面價值觀念的強力滲透,弱化社會不良文化的負面影響。當前,高校已成為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前沿陣地。不可否認,有少部分的高校師生受到了敵對、不良勢力的網絡文化滲透。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高校甚至無法提前預判斷某一次意識形態的危機來自何方:我們不搶占宣傳陣地,不良媒體就會乘虛而入;我們不傳播高雅文化,低俗信息就會泛濫成災;我們不做好網絡平臺,學生就會隨波逐流。這迫切需要高校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搶占網絡傳播制高點,掌控網絡文化育人的主導權。

三、把握高校網絡文化育人主導權的策略分析

網絡條件下,各種社會群體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試圖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并影響其他人。大學生善于接受新思潮,但也易被誤導。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就要搶時奪勢、主動作為,搶占網絡文化的主陣地,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領高校網絡輿情,支持和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堅持“四個一”目標,鞏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領導權

構建一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網絡大平臺;建立一套網絡育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打造一個集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的專兼職網絡文化建設團隊;培養一批理性、自律的大學生網民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目標。[2]要實現“四個一”目標,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必須切實加強高校黨委對網絡文化建設的領導和管理,發揮高校黨委領導的核心作用。高校黨委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弘揚網絡思想文化主旋律,探索網上輿論引導話語權,掌握網絡文化育人主動權,推進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增強網絡文化育人功效。高校黨委還應把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作為長期的政治任務,占領網絡制高點,積極主動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把握“兩微一端”,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網絡文化陣地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在中國7.10億網民中10~29歲的占據51.3%,達到3.53億[3]。全國高校微信公眾號排行榜的考察對象就有近470家高校的官方微信。各級各類網絡平臺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中的主要載體,高校要通過建設門戶網站、主題教育網站、“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平臺,提高網絡文化的吸引力,積極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1.把握“兩微一端”建設。當前,手機即時通訊在高校迅速發展,“短、平、快”的微信、微博、QQ等對大學生有很廣泛的吸引力,網絡“新寵”在高校深入人心。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我院280名學生,全部都有QQ,擁有微信的有238人,使用微博的有162人。可見高校應該主動把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納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積極利用,科學管理。2.打造和整合高校網絡文化陣地。校園網站是校園網絡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學校信息、師生交流互動的主要渠道。首先要打造好校園網,貼近實際,營造文明理性的網絡氛圍,起到凝聚人心、傳播文明的作用。其次適應新形勢要求,整合校內各部門媒體平臺,建立新媒體工作綜合平臺,可以聯合易班、思政網、教務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打造一個綜合性的網絡平臺。[4]使校園網絡文化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青春正能量的重要平臺。

(三)培育三支隊伍,掌握網絡文化育人主導權

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保證在激烈的競爭中始終把握育人這一主導權,這就要求這支網絡文化建設隊伍要有過硬的思想素質和過關的網絡技術。1.選塑網絡名師。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根據調查結果,從專業教師隊伍中遴選網上網下有影響力、愿意為學校網絡文化建設作出貢獻的教師,建設“網絡名師隊伍”,傳播正能量。2.強化網絡學工隊伍。要利用易班建設網絡育人平臺,將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向網絡空間延伸,以學生學習發展為切入點,調動學工隊伍網絡育人的積極性,號召全校政工干部、輔導員利用網絡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3.建立學生網絡骨干團隊。高校一半以上的社團均開設有微博、博客,要積極推進學生組織的網絡化進程,加快學生網絡社團的建設進程,以社團建設為重點,發揮學生骨干團隊的引領作用。鼓勵各團骨干隊伍積極參與網絡化的過程。

(四)提升“四個力”,發揮高校網絡文化全面育人功能

網絡文化打破了傳統高校校園文化的物理界限,形成虛擬性“高校網絡文化社區”。這個網絡文化集合體在全面育人方面功能強大,不僅可以借助門戶網站、網絡課堂、手機自媒體等平臺影響學生,又以其隱性思政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大學文化熏陶。1.激發熱情,提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吸引力。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的全校性網絡文化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最喜愛的老師”“最美學生”網絡評選活動,通過網絡搶票,微信平臺的微黨課等活動,吸引了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2.把握方向,提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掌控力。高校青年師生在網絡文化建設中必須防范各種意識形態的風險,努力把握主動,贏得優勢。要依托學科和人才優勢,加強對傳媒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和信息技術方向、發展規律的掌控;利用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加大網絡輿情監控力度,做好輿情前瞻預判。3.培育優秀團隊,提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執行力。加強對教師、學生技術開發團隊、運營管理團隊、編輯評論團隊等的培育,培養和打造一支有影響力、有戰斗力的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增強師生網絡文化建設的執行力。4.打造精品,提升高校網絡文化的影響力。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優勢,在網絡文化建設中也要充分挖掘優勢、突出特色,打造自己的網絡文化精品。如福建師大打造的“五微五陣地”、小葵工作室等。同時要堅持開放辦網和協作共建,與大型門戶網站等共建基地和欄目,如與“大學生在線”網站合作共建“學生之家”等,通過聯辦和協同,進一步擴大了網絡文化影響力,提升了知名度。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大部分高校積極應對網絡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扎實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校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建設,鞏固黨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領導權;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把握網絡文化育人的主導權,積極主動建設科學的、自主的、有特色的、積極健康的高校網絡文化,引導和激勵青年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成恩,張遠航.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主要任務[D].大連理工大學,2016.

[2]李青,徐晶,羅敏.淺析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J].科教導刊,2014(1):31-32.

[3]蔣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4(9):199-200.

第9篇

一、2016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主要特色亮點

一是強基固本,畫出共同理想“同心圓”。

二是崇德向善,筑牢社會文明“壓艙石”。

三是引領輿論,找準改革發展“公約數”。

四是文化自信,彰顯市北新城“精氣神”。

五是勤政廉潔,提升干部隊伍“戰斗力”

二、2017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的使命。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肩負著提供思想保證的重托。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肩負著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責。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肩負著豐富精神需求的任務。

三、2017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工作舉措

一是實施意識形態鞏固工程,筑牢信仰陣地。

二是實施科學理論引領工程,凝聚思想共識。

三是實施輿論引導提升工程,壯大主流輿論。

四是實施核心價值觀培育工程,弘揚正能量。

五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軟實力。

六是實施文化人才引培工程,構筑人才高地。

一、以戰略思維謀全局,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兩個責任”扛起來

(一)抓學習宣貫,促思想認識提升

(二)抓責任厘清,促職責履行到位

(三)抓制度建設,促工作機制完善

(四)抓督促檢查,促干部率先垂范

(五)抓整改落實,促長效機制建設

二、以法治思維圖善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黨性熔爐熱起來

(一)在學習教育中錘煉黨性,著力解決“一陣風”的問題

(二)在遵規守紀中錘煉黨性,著力解決“走形式”的問題

(三)在干事創業中錘煉黨性,著力解決“勁難使”的問題

三、以底線思維定邊界,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制度執行嚴起來

(一)在堅持深化中抓嚴監督執紀問責

(二)在堅持深化中抓實廉潔風險防控

(三)在堅持深化中加強廉潔文化建設

四、以辯證思維解矛盾,狠抓基層組織建設,戰斗堡壘強起來

(一)實施“強堡壘促先鋒”工程,在規范運行中創先爭優

(二)抓緊基層黨建重點任務,在梳理排查中提升完善

(三)抓好基層先進典型培樹,在比學趕超中凝聚力量

五、以創新思維增活力,深化企業文化生根,精神文明興起來

(一)企業文化宣貫要更活,教育引導員工愛企如家

(二)宣傳思想工作要更新,努力確保員工隊伍穩定

(三)精神文明建設要更實,大力營造干事創業氛圍

六、以系統思維聚合力,加強黨建帶群建,同心同向統起來

(一)堅持黨建帶工建,讓工會工作更“聚人氣”

(二)堅持黨建帶團建,讓共青團工作更“接地氣”

一、基本情況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

1、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形式

2、開展學習討論,增強理論認識

3、倡導學以致用,落實學用互促

三、活動,活動,再活動

1、支部共建

2、愛心公益

3、緬懷先烈

4、慰問關懷

5、崗位貢獻

四、總結,總結,再總結

1、月度總結看成效

2、季度總結強機制

3、年底總結練內功

五、提高,提高,再提高

1、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加強

第10篇

Abstract: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safety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s very serious, all kinds of major explosions, fires, poisoning acci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caused a bad social influence. While most businesse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but its managem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This article simply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factors in safety management,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關鍵詞:安全;現代安全生產管理;個人因素;安全教育

Key words: safety; modern safety management;personnel factor;safety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1-0068-01

1現代企業安全管理

1.1 安全與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的發展①安全管理術語及概念。安全――各種事物對人、對物、對環境不產生危害。安全管理――是指國家應用立法、監督、監察等手段,企業通過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對危害因素進行辨識、評價、控制,達到安全生產的目標。②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的發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國初期,各種生產資料短缺,社會產品貧乏,導致基本的民生需求不能得以解決,因此企業更多是以高投入、高產出為經營目的,產生片面追求產量、速度和效益,輕視安全和健康,違反規則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短時間內很難根除。對此,我國政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為改變我國的安全生產現狀做出了空前的努力。先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緊接著又提出了安全生產責任制,隨著近些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又逐步向西方企業學習了許多先進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方法,漸漸使我國企業安全管理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1.2 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的弊端與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了幾百年的安全文化相比,我國企業安全管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許多問題。

①口號多于行動。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把“安全第一”作為企業的安全文化口號,并且也講“人人講安全”,可是具體怎么落實這個口號,卻并沒有多少實際行動,往往以例行的安全檢查和安全評比來體現。②忽視個體員工的重要作用。現在面對企業的重要組成分子-員工,大多數企業往往用各種安全教育來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加強安全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卻忽視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所起到的絕對作用。③輕視安全管理,資源配給不足。盡管高喊“安全第一”,“安全重于生產”等口號,可是多數企業在生產利益的驅使下,仍本著“僥幸心理”“不一定發生”的思想,對安全問題輕視怠慢,并且該配備的安全設施不足,可配的不給配,造成重大安全隱患。

2安全管理中的個人因素

2.1 人本主義①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道格拉斯?青格雷戈創立了X理論和Y理論,一種基于人性兩套系統性的學說。所謂X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于人性的消極觀點,建立在四種假設條件上即:a.員工天生不喜歡工作,只要可能他們會逃避工作;b.由于員工不喜歡工作,因此必須采取強制措施或懲罰辦法迫使他們實現組織目標;c.員工只要可能就會逃避責任,安于現狀;d.大多數員工喜歡安逸,沒有雄心壯志。而Y理論則是基于一種人性積極的觀點,它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下:a.員工視工作如休息、娛樂一樣自然;b.如果員工對某項工作做出承諾,他們會進行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完成任務;c.一般而言,每個人不僅能夠承擔責任,而且會主動承擔責任;d.絕大多數人都具備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管理者才具備這一能力。麥格雷戈認為Y理論的假設比X理論更實際有效,因此他建議讓員工參與決策,為員工提供富有挑戰性和責任感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體關系,這些都會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上述這些理論強調人的因素第一,把員工不僅看作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管理者,我們把它稱作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②個人因素在企業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人本主義理念我們可以看到,當企業的員工個體在被動的接受安全教育、安全培訓時候,那么,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將會有X軸的各種表現,這樣的員工將不會主動尋找問題,存在僥幸心理,即使面對看見的風險也會視而不見。而當他們具備了Y軸的意識形態時,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主人翁意識形態時,員工就會樂于主動發現安全隱患,主動規避高風險作業,并且會主動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能夠極大的消除安全隱患,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2.2 如何提高個人因素的Y軸表現①安全教育方法的多樣化。a.講授法。這是教學常用的方法。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嚴密的計劃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語言優美談話法。指通過對話的方式傳授知識的方法。一般分為啟發式談話和問答式談話。b.讀書指導法。是通過指定教科書或閱讀資料的學習來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是一種自學方式,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c.訪問法。是對當事人的訪問,現身說法,獲得知識和見聞。d.練習與復習法。涉及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識往往需要通過練習來加以掌握。復習是防止遺忘的主要手段。e.研討法。通過研討的方式,相互啟發、取長補短,達到深入消化、理解和增長新識。f.宣傳娛樂法。通過宣傳媒體,寓教于樂,使安全的知識和信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入職工之中。②激勵制度與適當的獎勵。大多數企業員工工作的目的很單純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更好的收入與待遇。而促進他們更好的履行主人翁責任的方法就是企業要對具有良好安全行為的個人進行適當的獎勵(最好是物質獎勵),并且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那么大多數員工就會樂于做一個真正的企業主人翁。

3結束語

對于企業而言,安全生產任重而道遠。企業是社會經濟組織,是構成社會組織的重要部分,企業內的從業人員應當得到全面發展,這是企業管理首先樹立的管理觀念。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使他們在安全領域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和教育體系,仍是企業應該不斷思索的問題!這對企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今后的發展中希望我們企業能交上令職工、職工家屬及社會都滿意的安全答卷!

參考文獻:

[1]陳軍.安全生產管理知識[J].幻燈片.

[2]現代安全管理原理[EB/OL].

[3]安全系統論原理[EB/OL].

第11篇

關鍵詞:市場經濟 高校德育 挑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確立。這一體制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全方位變化。高校德育作為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無疑也感受到了這一時代氣息,市場經濟給高校德育帶來深刻的影響和和嚴峻的挑戰。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高校德育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高校德育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對高校德育的雙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益群體多元化既發展了社會經濟,又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的多重性。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物質文明的進步,推動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社會宏觀環境的良性運行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進和加強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但另一方面,由于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存在,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相應地也必然表現為多種意識形態。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積極的、健康的意識,也有反映小商品生產封閉、保守的意識;既有反映過去計劃經濟的意識,也有反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原始積累的意識。在價值觀方面,無私奉獻,公私兼顧,合理利已和極端利已主義價值觀并存;在外來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中,精華與糟粕并存等等,這種復雜多元的社會現象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學校中來,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取向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而其中的消極因素必然對青年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2、自主性原則既激發了人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又容易引發極端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傾向。市場經濟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則要求經營主體必須具有充分的自,實行自我約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場經濟這種特質賦予人們主體意識,講求等價交換,公平競爭,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風險意識、使命感和責任心也隨之加強。這也有助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以獨立的人格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為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了社會環境。但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也有其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的特點。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制度還不完善,在個人主體意識與利益驅使下,有可能誘發極端利已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對青年學生而言,其主體意識的增強,只是表明他們社會化過程的加速,并不等于他們已具有良好的主體意識,不等于他們已具有行為的自控性和自主性。這樣,在缺乏積極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容易助長他們的個人主義傾向,表現為很少關心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以自我為核心。

3、利益驅動原則既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也有可能誘發拜金主義傾向。市場經濟利益驅動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力之所在。它促進各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過程中,必然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則,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規律,對提高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效益觀念以及務真求實和拼搏進取精神。但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享受傾注了極大熱情,以至于形成了一種物欲化的社會心理傾向。市場經濟競爭的殘酷性有可能引發少數人采取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求利的目的,從而誘發拜金主義、利已主義傾向。社會上的種種消極因素通過各種途徑散播到學校,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必然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市場經濟雙重影響,高校德育必須積極應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處理好德育的適應性和超越性的關系。

市場經濟建設的成效在根本上取決于人的素質。而德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靈魂,市場經濟的確立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德育作為上層建筑,必然受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基礎的制約,德育必須適應而不可回避、排斥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德育作為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德育必須超越而不能囿于適應市場經濟。只有在適應中超越,在超越中適應,德育才能彰顯其功能。

德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一方面要立足于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克服、消解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樹立主體意識,使其確立平等互利、公平誠信的價值原則,促進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求利性,引導學生樹立民主法制意識和求知進取、開拓創新和義利、時效等價值觀念。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忠著. 市場經濟與現代倫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29.

[2]劉志堅.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2005(8):40-42.

第12篇

【關鍵詞】 經濟學;助學貸款制度;金融風險;制度變遷

―、經濟學視角下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就是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作為研究的對象有其豐富的內涵。科斯與諾思都強調了新制度經濟學應該研究人、制度與經濟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人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在一定的制約條件下進行的。這些制約條件就是一系列規則、規范等。

從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內涵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與人的動機、行為有著內在的聯系。制度是一種社會博弈規則,是人們所創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制度的本質是對均衡博弈路徑顯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種濃縮性表征。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如同其他所有的制度一樣,以一種自我實施的方式制約著所有參與人,并反過來又被他們在連續變化的環境下的實際決策不斷再生產出來。可以說,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無形的、是具有排他性的特殊公共品。這種“公共品”與其他“公共品”有一定的區別,它是面向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這一弱勢群體采取的一項措施。而一般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是在一定范圍內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公共品。

其次,從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基本規則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正式規則可以描繪為:界定政府、銀行、學校、學生等利益主體在分工中的責任的規則,其中包括了貸款資金的籌措、政府如何分擔銀行的風險及銀行貸款的決策、貸款的發放、貸款的管理、貸款的檢查、貸款的回收、對有問題貸款的處理等方面制定出具體的正式規則。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規則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正式約束是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它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所構成的一種等級約束,它們共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現有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正式約束是經過多次的調整逐步確立的。非正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正式約束與非正式約束兩者是相互制約和促進的關系。非正式約束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因素。它是一個自然演變過程,包括相應的思想文化啟蒙、思想解放運動及相應的法律文化和傳統的積累和沉淀。我國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在正式約束方面確實有了較大的進展,但是根源于文化、歷史傳統的非正式約束的轉變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正式約束由于非正式約束形成的滯后使效果大打折扣。對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而言,借貸人的意識形態、習慣,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等非正式約束對正式約束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的影響。

再次,從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機制看,目前我國已改變由國家指定商業銀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做法,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由政府按隸屬關系委托全國和省級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國家助學貸款經辦銀行。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要按協議約定及時足額支付貼息和風險補償資金,配合銀行做好催收還款工作,努力降低金融風險。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體現了市場機制和政策性的結合。按照“風險分擔”原則、按隸屬關系,由財政和普通高校按貸款當年發生額的一定比例建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給予經辦銀行適當補償,鼓勵銀行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的積極性。但是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在實施過程中得以體現的,在助學貸款方面我們國家有一些規定,還沒有上升到嚴格的法律層面上,在銀行、學校和學生之間的責、權、利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明確。這使得在制度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可見,判斷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否有效可行,除了看這種助學貸款制度的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是否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應該看這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實施機制是否健全。

二、經濟學視角下我國助學貸款制度的變遷及其評述

制度變遷就是用一種制度安排去代替另一種制度安排。就國家助學貸款而言,制度變遷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脫身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路徑依賴對制度變遷有極強的制約作用。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于是應運而生,并經歷了萌芽、試點、推行、徘徊到拓展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萌芽階段。1986年7月,國務院批轉了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關于改革現行普通高等學校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報告》,同意在全國85所院校中試點實行獎學金和貸學金制度,由此拉開助學金改為貸學金的帷幕。第二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試點階段。199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由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在1999年5月制定的《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由中國工商銀行獨家在北京等8個城市試點開辦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并規定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學校中經濟確實困難的本、專科學生、研究生發放的,用于幫助他們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由教育部門設立‘助學貸款專戶資金’給予財政貼息的貸款”。第三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推行階段。2000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助學貸款管理的補充意見》,把國家助學貸款由8個試點城市拓展到全國,經辦銀行由中國工商銀行擴大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助學貸款管理辦法》,規定把助學貸款范圍擴大至研究生,并要求開展無擔保(信用)助學貸款。第四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徘徊階段。2001年6月,全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會議召開,為進一步推進助學貸款工作,工作會議產生兩項舉措:取消“一校一行”的規定和免征金融機構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利息收入營業稅。第五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拓展階段。2004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設計進行了重大調整。

從上述我國助學貸款制度變遷的路徑看,政府在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中的歷史定位,先是短期性的,隨著其基礎性制度條件的建立和完善逐步退出;然后是輔的,政府由充當運動員的角色改變成裁判員的角色,這是由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的市場化方向所決定的。從發展方向來看,助學貸款制度的最終目標應為市場化,在這點已達成了高度的共識。但是要選擇什么具體模式,我國尚沒有明確的目標。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沒有形成一個市場化的整體框架,這也是制度依賴無法避免的問題。其次,在原有制度變遷中,連接所有行為主體的關鍵一點是政府信用的巨大作用,在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中,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介入,而是提供制度基礎服務。就國家助學貸款而言,制度變遷的成本是巨大的,它既來自于對抗制度穩定性的制度變遷的阻力,又來自于制度變遷過程。在國家助學貸款制度變遷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四個要素均廣泛地存在著。因而助學貸款的理論效率受到高協調成本的嚴重制約,導致既定的制度安排在現實的制度環境下難以得到廣泛的推行。

三、經濟學視角下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雖然助學貸款存在諸多的風險,但它仍然是一項新興的消費信貸產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信貸在我國已得到了較快地發展,而助學貸款作為一種新的消費信貸方式,不僅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開展起來,而且也涉及到一個龐大的消費信貸群體,因此,嘗試開辦這一業務應該成為爭奪消費信貸市場的一個競爭焦點。可以說助學貸款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拓展我國的消費信貸市場領域,也可以為今后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的進一步發展積累有益的經驗。同時也可以緩解我國高校目前面臨的一些問題。

國家助學貸款是信用放款,既無擔保,也無抵押,還貸主要依靠學生未來的還貸能力及其還款意愿。國家助學貸款與一般消費信貸不同,因學生沒有經濟交易行為,銀行不能通過經濟手段來制約借款學生;助學貸款面廣和催收等管理成本高;大學生群體畢業后流動性非常大,不利于銀行對學生進行貸后跟蹤與管理,銀行承擔較大的信用風險。

首先,從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狀況來看,1997年,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從免費教育向成本補償制度的過渡。但是,迅速提高的收費水平卻嚴重影響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積極性,成為影響社會不穩定的重要潛在因素。1999年,國家出臺了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并在北京等8城市的部分高校試點。到2004年6月,全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2億元,獲得助學貸款的學生人數83萬人。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央行、銀監會2004年6月8日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范圍原則上是按在校生總數的20%比例確定。因此,按照2003年底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1 174萬人計,我國當年應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人數為234.8萬人。但我國很多高校貧困生的比例遠遠超過了在校生總數的20%,有的高達25%-30%以上,因此,顯然這一比例還很難滿足貧困生的貸款要求。所以,就國家助學貸款實施的發展狀況看來,很明顯出現了供給不足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則反映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所以必須解決供給矛盾,加大教育補償投入。

其次,從國家助學貸款的性質來講:助學貸款既不同于一般商業貸款,也不同于普通消費貸款。一般商業貸款必須考慮借款人的品德、經營能力、資本實力、財務狀況和抵押品,學生顯然不可能具備這些條件而擁有貸款資格;普通消費貸款是建立在對借款人個人的收入、支出、資產所有權、負債等個人財務狀況分析和信任的基礎上,學生顯然也不可能具備這些條件。使得助學貸款一開始就與風險相伴隨。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發放每百元助學貸款的成本大約為15元,比同期普通消費貸款利率約高出10個百分點。但是,在還款方面,能夠按照借款合同守信歸還貸款的學生不足40%,另外,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畢業后不主動與借款銀行聯系,不提供工作單位和通訊地址,這與我國普通消費貸款不到3%的違約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教育部門或者商業銀行應積極建立學生的信用體系和信用檔案,最大限度地化解國家助學貸款過程中的信用風險與道德風險,構建一個系統有效的中國教育金融框架與助學貸款信息管理系統和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從而有效地解決日益擴大的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問題。

再次,我國教育助學貸款的資金來源單一。我國的教育助學資金大部分來自于銀行的貸款和國家的財政資金,為解決教育資金緊缺的現狀,我們必須多渠道籌措資金,發行教育債券或者教育基金等措施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參考文獻】

[1] 諾思.制度變遷理論綱要.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 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沈紅.國家助學貸款:銀行的風險與機遇[J].中國高等教育,2001,(2).

[3]楊鳳虎.國家助學貸款的現狀與改革 [J].經濟與管理,200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峪关市| 乌鲁木齐市| 封开县| 富阳市| 澄江县| 阿坝县| 安新县| 灵台县| 兴城市| 南郑县| 大方县| 衢州市| 黎城县| 闽清县| 仁化县| 贵阳市| 冕宁县| 蓝田县| 子长县| 天峨县| 陆川县| 德保县| 嘉兴市| 尚志市| 嘉荫县| 西安市| 利川市| 靖安县| 福州市| 台东县| 鹤庆县| 寿宁县| 盐城市| 靖安县| 岳阳市| 茌平县| 博爱县| 绥芬河市| 轮台县| 左贡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