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本科經濟論文

本科經濟論文

時間:2022-03-05 10:58: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經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科經濟論文

第1篇

很多畢業生可能學習時忙于實習、創業等,沒有能力進行畢業論文寫作,就會在畢業時從其他論文中摘抄拼湊,但是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要求畢業論文必須,特別是碩士生基本上百分之百都需要過關,本科生也從抽查變成了全面覆蓋。這樣的話是無法達到要求的。如何對于重復率進行處理呢?

很多畢業生對于論文并不在行,因為在重復率高的狀態下無法達到學校要求的標準,就必須要改重,但是對于重復率高的內容該如何進行修改才能夠達到學校的需求呢?

畢業生在畢業論文修改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關注到重復內容特性,只有如此在效果方面才會更好一些。首先我們要對論文內容進行定性,例如英文論文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因此重復率高的原因,在這一類型內容中引用內容重復率高的情況很普遍,因此在普通論文中適合使用的改重方式無疑不合適使用,需要對這些引用內容進行修改,只有如此在修改之后才不會出現重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

當然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問題解決方式,我們在論文撰寫期間就應該關注到重復率問題,這樣后期修改的頻次才會更低一些,部分畢業生在論文過程中一次通過,關鍵原因就在于關注到了重復率,在撰寫前期階段就有意識的規避一些常見詞匯,此種狀態下有效將重復率降低下來。

部分畢業生認為在論文撰寫中不論借鑒那些內容,最終撰寫內容在論文中都是重復率高都內容,實際上并不是如此,每年論文庫都會更新一些論文,我們所借鑒的內容只要不是所有的字都相同,在其原文內容方面稍加修改,只要意思不變,對關鍵詞進行更改之后,其不僅能夠表達原文意思,更為重要的是重復率也不會高。

一些畢業生會說,我也是按照這種方式展開論文撰寫的啊,為什么后期階段論文依然會有很高重復率呢?為什么會出現此種狀況呢,之所以會出現此種狀況是因為畢業生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所沒有對借鑒對內容做好選擇所致,例如某篇論文中借鑒的一個案例,在論文中出現的頻次非常高,如果我們使用這樣的內容,即使對關鍵詞進行修改起重復率也不會降低。

對于這種類型的內容我們要關注到全文修改,也就是說必須一句話一句話的改,想要通過修改關鍵詞方式改重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這些詞匯出現重復率太高,被借鑒太多,如果不逐句修改重復率無法降低,除了核心意思不改變之外,其他詞匯都要改動。

可以看到兩種修改方式繁瑣程度并不相同,后者改重難度要比前者大很多,我們想要規避這種問題發生,就必須要關注到對借鑒對內容進行選擇,盡量以應用頻次較低的內容為主要的借鑒內容,在內容借鑒方面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可以跨領域對文章內容進行借鑒,例如我們論文是經濟論文,那么完全可以借鑒一些實事新聞,由于這些新聞比較新,不會出現在對比文庫中,因此即使會有重復率也不會太高,修改是很簡單的,通常情況下論文后可以發現重復率不會高于學校的規定標準。

第2篇

關鍵詞:項目驅動式教學;中國對外貿易;教學效果評價

一、引言

“中國對外貿易”是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將其設為該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該課程以我國對外貿易的理論、政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具有理論性、政策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該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講授法。在教學實踐中,單一地使用“講授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種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即使此門課的課程內容能跟上我國外貿發展的形勢,學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國外貿發展的現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當他們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時,會發現對現實的貿易問題不知從何入手解決。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迫切需要進行改革。針對“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特點,眾多院校都進行了相關教學改革。如東北財經大學的李輝把專題式教學應用于“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包括專題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內容的設計、專題教學方法的設計、專題教學手段與考核評價方式五個環節,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唐勇和陳礪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深入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大連民族學院等高校也分別對“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高校就已開始運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現狀,較好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融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是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一條很好途徑。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不同課程的教學中均嘗試運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中采用了該教學方法,以教學項目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再如,劉波等指出了當前高校計算機教學的誤區,結合授課對象的特點和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所需具備的條件和要求,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采用了該教學方法。[4]

二、項目驅動式教學的實施

從各個高校在不同課程教學中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實踐來看,該教學法在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受到課程特點、學生和學校的支持與配合、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基礎等的影響。因此,針對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特點以及“中國對外貿易”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定位和性質,需要探索出適合我校該課程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開始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開設“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目前該課程為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專業選修課。該課程研究內容決定了課程理論性較強,且伴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正持續更新和發展。因此,自2005年開始,筆者就不斷探索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該課程教學中講授法與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模式。筆者在“中國對外貿易”課程中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具體過程如下:

(一)教學內容結構的調整

利用32學時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理論和方針政策等知識點進行講授,8學時開展項目驅動式教學,分別設置了農產品貿易和區域經貿關系兩個方面的項目。項目具體名稱根據授課學期的中國對外貿易前沿熱點問題進行確定。

(二)項目驅動式教學在“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學生通過教師設置的各項目,學會在項目小組中分工合作、對項目研究的整體方案的設計、文獻數據等資料的查找、數據的分析、圖表的制作、項目研究成果匯報PPT的制作和課程論文寫作等。在各項目組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微信群或QQ群等平臺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課堂成果匯報時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可以提問展開討論,最終由教師對各組成果進行評分和點評。因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大多為大三學生,即將要開始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然而由于學生沒有學習過經濟論文寫作,且對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規范及查閱文獻數據的途徑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師在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過程中,使之與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寫作相結合,在指導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教授學生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和規范等,為學生后期課程論文寫作和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基礎。

(三)項目驅動式教學效果的評價

項目驅動式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授課學生進行調查,從而了解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結合教學效果的評價,不斷進行教學法的改進。從近年來所教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反饋結果看,項目驅動式教學法能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查找文獻、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規范制作Excel圖表、制作PPT以及課程論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參與到項目學習的整個過程,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項目驅動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項目驅動式教學在“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的應用中遇到了如下問題:

(一)授課內容需不斷調整和更新

“中國對外貿易”課程傳統的授課方法是以教材為依據,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之教材內容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讓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熱點問題。因此,采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法首先要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壓縮部分理論內容,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

(二)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少問題

項目驅動式教學在實施時只安排了8個學時的課時,最多只能安排兩個項目。因此,需要適當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量,讓學生能參與更多的項目研究。

(三)選課學生人數多,項目分組人數設置的問題

目前,每學期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人數在130人左右。如分組過多,學生匯報項目研究結果需要較多課時;如減少小組數量,則每組人數又過多,不利于項目的開展。

(四)傳統的成績考核方法需改變

傳統的成績考核以期末閉卷考試卷面成績為主,對學生課下學習過程考查比較欠缺。項目驅動式教學需要學生課下花較多時間查閱文獻和數據、進行小組討論、制作PPT以及項目論文的寫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時成績所占比重,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項目驅動式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調整與拓展原有授課內容

授課內容包括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基本政策、中國對外貿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關稅制度、海關管理制度、貿易促進制度)、對外貿易關系、農產品貿易等專題。教師講授專題內容前啟發學生先自學,教師重點講授難點,并多結合案例或實例進行分析。項目驅動式教學是以基本知識點為基礎開展的。

(二)增加項目驅動式教學的課時數

由原來的8個學時增加到20個學時,設置農產品貿易、區域經貿關系、貿易爭端等方面的項目,具體項目名稱結合每學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熱點問題制定。

(三)每組人數控制在7人以內

目前,選修“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學生人數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個項目的分組數量就會在20組以上,匯報項目組的成果需要較多的課時,且先匯報完成的組到最后幾個組匯報時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下降。因此,建議5個行政班選修該課程時,分為兩個教學班來授課,每個教學班人數控制在70左右,每個小組7人左右。

(四)對評分量化標準進行細化

成績考核方面,筆者已經從研究方案設計、數據來源可靠度、圖表規范性、數據統計分析的準確性、PPT制作、成果陳述的條理性及回答提問的準確性等方面對評分量化標準進行了細化。同時,期末試卷題型及分值也應進行相應改革,以主觀題為主,主觀題占總分的60%,客觀題則占40%,主觀題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熱點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為主,重在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3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 本科教學; 哲學線索; 歷史線索。

對于經濟論文" target="_blank">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生們來說,面對《國際經濟學》、尤其是其中的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教學,都頗有畏懼之心。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貿易理論較之國際金融理論和其他經濟學科,具有更多的幾何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理論發展又具有較強的邏輯連貫性,要求學生既具備扎實的微觀宏觀經濟學基礎和基本的高等數學知識,又要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甚至還需要一點對經濟問題研究的熱情和興趣[1]。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在知識的深度性和課堂的生動性之間把握平衡,容易陷入乏味的說教中去; 在學習中,學生往往忽視邏輯思維整體把握,割裂各個數學模型間的聯系,陷入死記硬背的痛苦境地———從而,在教與學方面,都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中忽視哲學和歷史思維的導入; 缺乏哲學和歷史的視野,必然將國際貿易理論說教成干巴巴的數學模型和幾何線條,使得課程的教學缺乏生氣和現實感。哲學方法和歷史方法是一切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綜觀幾百年來的國際貿易理論演化史,我們發現,國際貿易理論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其發展也存在著清晰的哲學線索和歷史線索。把握好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與歷史線索,才能使我們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和學習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上。以下,筆者結合自己本科教學的心得體驗,對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和歷史線索進行提煉和總結,希望對同行的教學有所幫助,并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把握國際貿易演化中存在的潛在規律。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

國際貿易純理論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潛藏著一條哲學線索,我們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來形象化地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這句話是老子從哲學的層面上來探索宇宙萬物演化的規律,也可以從系統的層面上來揭示國際貿易理論整體邏輯演繹的哲學規律。

( 一) 道生一。

所謂的“道生一”,即,經濟學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逐漸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框架。

國際貿易理論其本質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研究既定市場經濟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以國際貿易理論所要討論的是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為了說明理性人進行資源配置之道,數百年來,從亞當·斯密提出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們進行著一場構建一般均衡理論大廈的智慧接力。到 19 世紀末,馬歇爾將古典的勞動和成本價值理論和新興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綜合起來,從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構建一個以供求分析為基本框架的新古典經濟學范式[3],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框架初步建立起來,后經阿羅、德布魯等現代經濟學家的嚴格證明,使一般均衡理論實現了完全公理化。當我們通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后,掌握了這個資源配置之道,接下來的《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學習中,我們就要將這個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經濟格局下進行應用,來討論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即國際貿易問題。

( 二) 一生二。

所謂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應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貿易理論和現代自由貿易理論。

在微觀經濟學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幾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產可能性界曲線,二是相對價格線; 三是社會無差異曲線。生產可能性邊界在古典與現代貿易理論的不同理論假設的基礎上,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古典貿易理論,堅持勞動價值論,在勞動的同質性和唯一性的假設下,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段; 而現代要素稟賦理論,貫徹要素價值論的原則,引入另一種生產要素資本,在兩部門不同要素比例的條件下,生產可能性邊界呈外凸狀。在封閉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不同形狀和位置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相對價格的差異。相對價格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于是古典貿易理論與現代貿易理論又進一步統一到比較優勢理論中去。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貿易完全競爭理論”中的完美應用。

( 三) 二生三。

所謂“二生三”,系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新階段,誕生了“新貿易理論”。

1970 年代后,國際貿易理論在引入規模經濟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競爭模型,將資源配置之道貫穿到“國際貿易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分析中去,從而實現貿易理論的新變革。規模經濟因素的引入,導致遞減的機會成本,從而形成內凹狀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新貿易理論有三大貿易理論模型,它們是外部規模經濟模型、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壟斷模型。外部規模經濟模型仍然應用一般均衡的三大工具,說明外部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 而壟斷競爭模型和寡頭壟斷模型則將微觀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分析方法應用新貿易理論的研究中去,從而證明了產品的差異性、規模經濟,以及廠商的非合作行為在國際貿易中的決定作用。

( 四) 三生萬物。

所謂的“三生萬物”,是指在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國際貿易理不斷演化,從多個研究的角度產生諸多理論流派和觀點,所有這些理論都可以統一在供求價值論的理論框架下。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價格理論( 供求價值論) ,即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給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國際貿易從其實務本質來說,就是一筆以國家為主體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一筆交易的達成,或是由于供給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我們都可以從供給方和需求方去尋找其交易背后發生的動因。同樣,任何國際貿易理論,或是從供給層面,或是從需求層面來尋求不同形態貿易發生的基礎,或二者兼有之。綜觀各種貿易理論,其貿易基礎的決定因素可用下圖加以概括。

圖 1 國際貿易基礎的決定因素[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從思維的高度展現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哲學脈絡。綜觀諸多國際貿易數理模型,大多可以從一般均衡框架中的三大幾何曲線的變化中得以生動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的變化: 或呈直線狀( 古典貿易理論) ; 或呈外凸狀( 現代要素稟賦理論) ; 或呈內凹狀( 新貿易理論) ; 或內外移動或偏向不同的坐標軸( 反映要素積累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社會無差異曲線的變化: 或內移或外移( 反映一國福利水平的高低) ; 或偏向 X 軸或偏向 Y 軸( 反映一國對 X、Y 兩種產品的不同偏好性) ; 或彎曲或平緩( 反映一國對兩種產品組合的不同偏好程度) 。相對價格線的變化: 或相對平緩( 反映一國在 X 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或相對陡峭( 反映一國在 X 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而在 Y 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 相對價格線上生產均衡點和消費均衡點的位置又呈相應的變化( 兩點合一反映一國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 兩點分離則反映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分工的狀態; 消費均衡點在生產均衡點左上方,反映一國出口 X 進口 Y; 消費均衡點在生產均衡點右下方,則相反) 。三條曲線不同的變化組合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貿易基礎和貿易形態的變化。此外,作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組成部分的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則成功應用于貿易政策的經濟效應的分析中。所有這些分析又統一于以供求價值論為基礎的一般均衡框架,源于理人假設下的全球化資源配置之道。這就是資源配置之道在國際經濟格局下簡潔而有力的演繹。

二、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歷史線索。

國貿理論的講授,如果過多地滲透進數理的語言,不免顯得枯燥乏味。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對其學習和講授,歷史視野的引進也必不可少。縱觀數百年來的國際貿易理論演化史,筆者認為,存在著三大歷史動因推動著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發展。

( 一) 與貿易保護主義斗爭的需要。

歷史上,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存在著兩大流派:

一是自由貿易理論流派; 二是保護貿易理論流派。其中,前者居于主流地位,后者居于支流地位。在以國家為主角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貿易所引起的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影響一國國內不同部門的利益和不同國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學者或是站在本部門利益或是站在本國利益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貿易理論和政策主張。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自身存在著強烈階級性和對抗性。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史就是自由貿易主義和保護貿易主義的斗爭史。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的提出,是站在當時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來反對重商主義; 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提出是為反對當時的《谷物法》,從而為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進掃除了障礙; 李斯特為了保護德國的民族工業,提出保護幼稚產業理論,以對抗英法兩國經濟學家極力主張的古典學派自由貿易理論。各學派的理論觀點也是在相互尋找對方理論邏輯漏洞的過程中而提出的,他們背后是所代表的階級集團的對抗,在思想層面上同時也是他們各自貿易理論觀點的精彩疊呈的博弈。亞當·斯密批判了重商主義金銀是財富唯一形態的財富觀,將絕對成本理論建立在更為科學的財富觀的基礎上; 李嘉圖為回應《谷物法》支持者對斯密絕對成本理論存在的邏輯漏洞的攻擊,創立了比較成本理論,夯實了國際分工的理論基礎,使自由貿易潮流波及到世界更廣的范圍; 李斯特則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提出生產力理論以抗辯斯密的財富觀理論,創立符合德國國情的保護幼稚工業論,在理論上指導著德國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這些經濟學家的貿易理論都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階級烙印和人文情懷,其背景的充分展開,將展現出一幅生動而鮮活的歷史畫面。

( 二) 理論在邏輯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論的發展既有質變,也有量變。當理論的質變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來的時候,理論就開始自我完善式的量變。這種量變是尋找固有理論在闡述或論證過程中所遺留的邏輯方面的漏洞和空白,進行自我填補、自我完善。這既是學術研究的路徑,也是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現實動因。這種動因,在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歷史上,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雖然成功論證了各國參加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的貿易基礎,但是李嘉圖的理論并沒有解決貿易雙方利益的具體分配問題,特別是沒有解決進出口商品交換比例如何確定的問題。李嘉圖留下的這一國際貿易利益劃分問題的學術空白,被其后繼者約翰·穆勒所填補。于是,穆勒創立了相互需求說,從而補充和發展了比較成本理論; 此后,馬歇爾又運用數學工具闡釋了穆勒的相互需求說,以幾何圖形使這一學說“精密化”[5]62 -63,以臻于完美。此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和羅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對 H-O 理論所遺留下的貿易利益在一國內部分配和要素積累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等問題的理論空白進行填補。

國際貿易理論在邏輯上的自我完善又表現為,隨著價值理論的發展,國際貿易理論日益將自己建立在更為科學的價值論的基礎上,使貿易理論的發展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經歷了勞動價值論、要素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到供求價值論的不斷更替,國際貿易理論也經歷了古典貿易理論到要素稟賦理論的演進,最終將技術、要素稟賦和偏好集于一體,形成了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基礎上的國際貿易理論標準模型,從而使其理論基礎更為堅實完善。

( 三) 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

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對經濟現象的反映和解釋,當實踐的發展,經濟理論不能夠解釋說明新的經濟現象時,就必然會得到不斷的修正,甚至被否定,這就為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了歷史契機。國際貿易理論幾百年來的演化史,其實就是不斷地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歷史,實踐給予貿易理論以新的生機,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甚至實現了其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要素稟賦理論認為,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參加國際貿易的各國將出口密集使用其擁有量豐富的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擁有量稀缺的要素的產品。當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的統計資料來實證檢驗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時,卻得出了與這一結論相反的結果。如何解釋這個被普遍認為正確的理論卻又與國際貿易的現實相矛盾的現象,引發了戰后一系列新的貿易理論的產生,從而推動著國際貿易理論向縱深發展[5]81。

回眸世界一百年來國際貿易發展歷程,從勞動分工形態演變的大尺度看,過去一百年國際分工的基本層面從產業間、產業內深入到產品內部的不同工序、區段、環節和流程; 為應對國際貿易現實的挑戰,國際貿易理論也順次經歷了產業間分工理論( 以比較優勢原理為核心的傳統貿易理論) 、產業內分工理論( 新貿易理論) 、產品內分工理論階段[6]。二戰后,國際貿易所表現的特征與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所預期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 1960 年代以來,約2/3 甚至更多世界貿易是發生在技術、資源和偏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其主要以制成品貿易為主。這對以產業間貿易為研究對象的傳統貿易理論形成強大的挑戰,導致 1970 年代“新貿易理論”的誕生[4]94 -95。當前國際產品內分工深入發展的現實,對以產品為基本分工對象的國際分工貿易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 而正在發展成熟的產品內分工理論彌補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長期忽視工序層面分工現象的缺陷[6]。

以上三大動因,或單獨或共同地推動貿易理論大樹不斷地發展、繁榮壯大。例如,相互需求理論的誕生,既有填補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空白的需要,又與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貿易運動相聯系; 重疊需求理論的產生,既有應對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又彌補了傳統貿易理論長期忽視需求層面分析的缺陷; 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的提出,則既有維護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利益的動因,又有理論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傳統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對參與國普遍有利,而二戰后的國際分工情形正好與之相反。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的講授與學習貫穿哲學的線索,能充分展示理論數理推導的邏輯美,增強教學的條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國際貿易理論的內涵; 貫穿歷史的線索,則會增強理論課講授的生動性,使其更貼進社會科學的本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論專業素養的養成,加深其對理論發展的來龍去脈的了解。聯系歷史背景,緊扣理論觀點,再配以條理性和系統性的模型解說,必然使課堂的講授張馳有度,更富有立體性。當然,這也對教師綜合知識的掌握提出了更大挑戰。哲學方法與歷史方法,是研究一切社會科學的根本方法; 同樣,高校在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中,也必須將哲學和歷史線索充分展現,并且在必要時進行適當歸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講授效果。

參考文獻

[1]文娟。《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 經濟師,2009,( 07) : 115 -116.

[2]老子,。 道德經[M]。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富強。 計量經濟分析能夠“發現”理論嗎? [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 01) : 74 -82.

[4]李坤望,張伯偉。 國際經濟學( 第二版) [M]。 北京: 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汉川市| 体育| 秀山| 大余县| 米泉市| 乐业县| 东城区| 滕州市| 阳朔县| 黔江区| 齐河县| 贺州市| 北安市| 神池县| 普兰县| 贺州市| 彰武县| 平远县| 广灵县| 南丰县| 长海县| 富川| 临夏县| 曲水县| 封开县| 南昌县| 军事| 吴忠市| 上饶县| 隆子县| 公安县| 台江县| 微山县| 凉城县| 泸溪县| 恭城| 宿州市| 文安县| 固原市|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