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技的設計

科技的設計

時間:2023-06-07 09:39: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的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技的設計

第1篇

技術的進步肯定會對設計產生影響。但反過來說,設計師的想法促使了科技的發展。比如說前大燈的設計,設計師就融入很多科技元素。

奇瑞 James Hope

內飾上,比如人機交互界面的中控臺,現在的中控臺都是觸控屏,還可以遠程控制。未來它可能改變整個汽車的內飾設計,比如顯示屏就在你的前窗上。

奇瑞 Hakan Saracoglu

技術總能打開設計的新疆界。你可以運用科技做一些非常新的嘗試。我沒法預測。你看十年前就和現在很不一樣,比如燈的設計,用了很多LED技術??萍紩屛覀兣c汽車的聯系更緊密、溝通交互更簡單。

觀致 Gert Volker Hildebrand

數字時代是一個溝通的時代,所以在內飾上我們力求將觀致3轎車整個界面設計得簡潔優雅,將儀表盤上的很多功能整合到觸摸屏上,不需要很多繁復的按鍵,這就是數字化帶來的一個變化。減少對駕駛者的干擾,更好的保障駕駛者的注意力。

寶馬 Laurenz Schaffer

你看看我們設計的BMW i3 電動概念車就知道,在設計電動車時候不太一樣。例如在設計前臉和引擎時,前面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電池系統放在了后面。

吉利 Peter Horbury

新的材料、新的能源,包括車的重量減輕,但對車內空間要求越來越多,所以可能會帶來設計上重要次序排列的變化。對于設計來說也是有很多的機會。

寶馬 Laurenz Schaffer

科技進步帶來兩個改變:一是,你怎么操作信息;另一個是,你怎么可視化信息。這是將改變汽車交互設計的兩件事。操作信息中,又分為語音操控和體感操控。而信息可視化方面,未來你會看到非常多靈活的呈現方式,圍繞儀表盤會有多樣化設計的可能。

寶馬 Laurenz Schaffer

科技進步總能帶來新的機會,給你帶來新的思路,從而帶來新的設計。例如iPhone這樣的手機,外觀上基本上就是一塊屏幕,從硬件設計角度來看新的設計機會不多。但手機上的交互和內容變得更重要。

奔馳 Olivier Boulay

電子和互聯網技術只是諸多新科技中的一部分,還有電動、數字化等,它們無疑會為汽車設計帶來一場革命。但另一方面,汽車工業確實是重工業,面對新事物恐怕不會改變的那么迅速。事實上,這對中國汽車品牌反而是一個機會,有機會實現全新的跳躍式發展。盡管中國汽車品牌正在關注設計大車型,但新技術潮流也會幫他們開始學習設計便利車型的。

觀致Gert Volker Hildebrand

技術的發展肯定是會帶來一些影響的。但是有一些技術的發展不一定是消費者愿意接受的,比如說無人駕駛。因為其實開車時有些人就是想開車,喜歡享受駕馭的樂趣。他們開車的過程是一個主動享受的過程。這種技術其實是不是可以被人接受我還是持懷疑態度的。

吉利 Peter Horbury

新能源等也會影響車的外形,比如發動機沒有了,變成電動機了,油箱的尺寸都不一樣了等等,車的外形、內飾甚至座位方式可能都會發生變化。比如無人駕駛,是不是司機都可以朝后坐了?這實際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

福特 Kumar Galhotra

LED頭燈的設計將使外觀將變得更加緊湊;MyFord Touch車載多媒體互動系統使用超大尺寸的觸摸屏設計,以及語音操控技術,這些將促成內飾以及性能方面的改變。

第2篇

來強化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增加內容的表達和提高讀者的信任感。

關鍵詞科技期刊;版式設計;原則;規范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2-0015-0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期刊以其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信息量大、欄目形式靈活多樣等特點,成為傳播知識、交流技術的重要手段。作為知識和信息載體的期刊,其內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同時,期刊的版式設計作為其外在形式,重要性也在逐步凸顯。期刊的版式設計是按照一定的視覺流程和審美規律,將各種文字、圖形及其他視覺形象加以組合排版,是期刊編輯的環節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可提高讀者閱讀興趣

科技期刊設計也講究美感,版面布局是否妥當、字體與字號的選擇是否恰當、圖形和表格的搭配是否合理、顏色的搭配是否協調、標題的運用是否正確、頁碼以及頁眉頁腳等元素的使用是否規范、空白的留置是否充足等因素都會影響讀者對刊物的感受和興趣。好的版式設計可以使讀者賞心悅目,提升醫學期刊讀者閱讀興趣,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如期刊版式過于平淡、刻板,平鋪直敘未顯示重點和要點,會使讀者在閱讀中失去興趣;而文字或圖表過于密集的版式設計會使讀者產生視覺疲勞,影響閱讀。版式設計中應體現文字、圖表編排疏密得當,題目、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要素統一規范,達到美觀易讀,并能體現鮮明的目的性、主動性和選擇性,表達一種審美意識。因此,要獲得視覺美感,版式設計者不僅要從藝術美的規律出發,,還要從接受者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2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可促進內容的表達

科技期刊作為期刊的一個門類有別于一般的大眾文化產品,內容上的科學性、前沿性、創新性要求在版式設計中既要反映期刊的內容,同時又要具有相當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其嚴謹性與藝術性在內容的表達方式上要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一般要求嚴肅、簡潔、理性化,且一旦確定即比較固定。合理的版式設計可以突出重點、強調層次,將內容的信息更加鮮明、準確的表達出來。如科技期刊中常見的表格在設計上就有表題、表頭、表身、表注幾個方面需要注意。表格的排式也需根據內容及文字多少設計為豎排表、臥排表等。分欄是科技期刊版式設計的重要手段,多采用兩欄、三欄的分欄方法,因此一些尺寸較大或內容較多地表格需要進行特殊的處理,如設計為跨欄表、續表等方式。此外,圖片在科技期刊中也很常見,可以直觀的表達文章的內容,使讀者一目了然,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期刊中如何使圖片更好地發揮其對文字內容的補充、說明、指示作用,是版面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科技期刊的圖文合成時,可根據圖片與正文文本的關系以及圖片幅面的大小,選擇文主圖輔、圖文并重、圖主文輔三種樣式, 圖片在版面的位置也可以選擇串文圖、通欄圖、跨欄圖、超版心圖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技術編輯在版面設計過程中憑借經驗和認真的態度進行斟酌。

3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可樹立品牌形象

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給讀者的是第一印象,有助于體現科技期刊特色、樹立期刊品牌。在版式設計中巧妙運用標題、文字、空白、圖片、線條、色彩、分欄、分區等多種元素和多樣手段,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獨特的特色,就有助于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期刊的品牌效應。好的品牌效應可以幫助讀者從眾多的同類刊物中選擇本刊物,并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親切、愉悅的感覺,傳遞視覺上的美感。好的版式設計也有助于體現科技期刊的辦刊理念和辦刊宗旨,可以更好地突出刊物重點欄目、內容。如何在版式設計的層面上樹立科技期刊的風格和特色,并促進品牌效應的產生呢?一方面要強調版式的連續性與統一性:即每個期刊的版式都保持基本一致,統一性是指期刊的版面設計與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內容風格相一致,如版面分欄、標題、字號、字距等都有統一的設計,形成基本版式,基本版式結構決定了各家科技期刊的表現特征,影響著它的傳播效果;整體設計原則還要求版式設計不僅僅著眼于版面的美觀, 還要著眼于實用。這是由科技期刊的性質所決定的另一種整體觀。 整體設計原則這個方面的要求,是設計功能上的整體觀:美觀與實用的統一體。另一方面要強調靈活性與多樣性:即期刊中每個欄目之間的版式設計可以不同,可根據各欄目的特點、特色、內容、要求等靈活地設計各欄目的版式,在統一中求變化,力求更好地體現每個欄目的主旨、特色。

4科技期刊的版式設計可節約出版物成本

合理的版式設計可以在保證版面清晰明了、布局合理的前提下,節省版面,更有效地利用版面,這可以直接減少原材料及輔助材料費用、制版費用、印刷費用以及裝訂費用。科技期刊版式設計中,版心是主要框架,其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版面的主體容量與閱讀的視覺效果[1]。適當地擴大版心,并在設計中合理設計標題等要素,恰當的安排圖表的位置及留白的尺寸等都可以節省版面,從而節約出版成本。當然,節約出版成本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保證出版質量的同時,提高出版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原材料漲價、環境污染的當下,節約寶貴的紙張資源、減少浪費、節約印裝費用對于科技期刊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節省版面一定不能造成版式過于擁擠的感覺,以犧牲版式設計效果為代價,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我國已經是數量上僅次于美國的期刊第二出版大國,而且在這些期刊中,主體是科技學術期刊??萍计诳陌媸皆O計是期刊風格外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有助于更好地傳遞科技信息的獨特價值,提高科技信息傳播的深度、廣度與速度,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樹立科技期刊品牌效應并節省科技期刊出版、發行的成本。版式設計是期刊的一個系統工程, 好的版式設計,往往能夠對期刊的內容進行充分有效的整合, 提高期刊的傳播效果,應加強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夢思,郭立.學術期刊版式設計之我見[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03-204.

[2]李玲.期刊版式設計應遵循的原則[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4):73-74.

[3]孔國慶.論學術期刊裝幀設計中的意境美[J].出版發行研究,2012(11):95-97.

第3篇

形象的設計

由于圖形圖像制作技術的快速發展,三維動畫的應用日益廣泛。不過,在目前的技術片中,卡通角色一般仍用二維動畫來制作。因為卡通角色在片中只是跑“龍套”,并非“主演”,如采用三維動畫制作,存在成本過高、制作難度大、耗費時間長等問題,而二維動畫則成本低廉,比較簡單,容易上手。二維動畫制作軟件有很多,較專業的有ANIMO、RETAS PRO等,而大眾最熟悉的則要數FLASH動畫,它可以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動畫設計和制作。二維動畫在卡通角色形象的設計上有許多講究,但在技術片中對卡通形象的設計要求并不高,所以二維動畫已經可以滿足技術片的動畫設計要求,本文所講的卡通角色也僅指二維動畫角色而言。在實際制片中,卡通角色的形象設計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首先是外觀宜簡不宜繁,神似重于形似??ㄍɡL畫不同于一般的繪畫作品,由于制作程序十分復雜,工作量大,作者沒有精力做到每一幅圖都精雕細琢、惟妙惟肖。因此,卡通繪畫的畫風是簡潔明快的,更多時候追求的是神采、氣韻和意境??ㄍń巧蜗蟮脑O計涉及角色的容貌、體型、發型和服裝,也包括適當的道具設計。其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寫實類、寫意類、符號類,在技術片中后兩者較常用。其中,寫意類在動畫形象創作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如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形象就是此類。符號類卡通形象應用也較多,其特點是造型極為抽象化,隨意性強,看上去很像一個符號。卡通角色的形象設計需要作者大膽想象、創意與藝術加工,其外觀宜簡約、靈動、夸張、幽默,以保持卡通的審美趣味。

其次是造型上要與眾不同,忌千人一面。198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動畫片《葫蘆兄弟》堪稱動畫經典,值得稱道的除了它的創新外,一些人物設計也非常精美。其中,蛇精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大眼睛尖下巴,加上妖嬈的身段,其“扮相”的成功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與之相反,七個葫蘆娃的形象設計則存在很大不足,雖然七兄弟分別穿著七種顏色的服裝,但長相卻一模一樣,以致識別比較困難??ㄍń巧男蜗笤O計要力求避免千人一面,須重點突出卡通角色的個性化特征。在這一點上,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七個小矮人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和造型設計使他們形態相近又各不相同。

最后是色彩上要雜而不亂,合理對比與搭配。如白底和黑底上的紅色方塊,在黑底上紅色放射出明亮的暖色,在白底上紅色卻會顯得暗而沉重。再如白底和黑底上的藍色方塊,在黑底上藍色顯得明亮鮮艷,在白底上藍色則是暗和深度的效果。面對效果如此豐富的色彩世界,許多知識需要我們在制片中逐漸學習和掌握。在色彩搭配上,首要的是把握畫面整體的基調,其次才是色彩相互關系的配置,它們的方向、亮度、透明或渾濁,它們的比例、質感和韻律關系??ㄍń巧蜗笾黧w顏色應以三種為宜,不宜太多,多了則會花哨,喧賓奪主。舉一個例子,筆者曾做過一部關于林蛙養殖技術的片子,因為養殖場在黑龍江畔,所以片中的動畫主角設定為小龍人,采用flash進行形象設計,造型走簡潔可愛路線??紤]到片中場景多為青山綠水,小龍人便以黃紅白為基本顏色,對比較強烈的色彩搭配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動作的設計

卡通角色動作設計是塑造角色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掌握卡通角色的不同性格,展現其特有的動作表現方式,就可以通過充滿個性化符號的行為動作,為動畫角色注入靈魂,讓角色性格魅力由內向外散發出來,而不是僅僅依靠外貌、穿著等外在元素來體現。

首先是要全方位的擬人化。動畫世界就是對現實生活理想化的模擬,寄托著人類的美好愿望和情感,所以動畫角色的塑造離不開擬人化。事實上,卡通角色的擬人化是從始至終、從里到外無處不在的,首先在外觀設計上就有體現了,如動物有人一樣的表情神態,穿衣戴帽,能夠直立行走等;這也可涵蓋植物及非生命角色,比如我們身邊的電話、杯子、花盆等物品,這些原本無生命的東西一旦進入卡通角色的世界中,都能以有生命、有思想、會行動、能說話的角色形象出現,設計者還可以為它們添加任何我們喜歡的個性、習慣、動作,這也正是角色創作的魅力所在。

其次是要突出個性化特征?!敦埡屠鲜蟆肥鞘澜缟献顑炐愕膭赢嬈?,它是唯一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動畫片,Tom和Jerry的動畫形象已經為人津津樂道。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多集的《貓和老鼠》系列動畫幾乎都是啞劇,有音效卻沒有對白,它的成功靠的是情節的曲折與想象的豐富,其中Tom和Jerry的個性化動作設計功不可沒。它們的身體如同橡皮糖,可以因劇情的需要產生壓扁、拉長等變形狀態,通過肢體語言的具象表現很好地塑造了大灰貓的愚笨和小老鼠的可愛,從而增強了動畫片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最后是要與真人實景配合互動。技術片是向特定觀眾傳授某項技術的科教片,動畫元素的“植入”完全是為了幫助受眾理解片中技術難點、活躍沉悶氣氛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實現動畫與真人實景的完美結合尤為重要。在拍攝之初,就需要對劇情進行前期策劃,以確定卡通角色在哪些環節介入。以前文提到的小龍人為例,開片時,小龍人從江水中一躍而出,懸停在空中,在自我介紹和說明來意后,轉身飛奔山林,與之相稱的實景拍攝就需要一段江面的特定鏡頭,然后鏡頭拉出搖向天空,固定一定時間后再搖向山林。在與真人的配合中,更需要在拍攝時為卡通角色預先留出空位,必要時還需要科技人員與眼前的卡通角色模擬表演。

聲音的設計

卡通角色有了較好的形象和動作設計后,一般還需要注入聲音的演繹才能真正鮮活起來。筆者認為,在卡通角色聲音的設計中,要注意如下兩點。

抓住卡通角色的人物特點。聲音是有形象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只通過聲音就辨別出所熟識的朋友。即使是不熟悉的人,我們往往也能通過聲音語氣去揣摩其人的的風度、氣質和性格??ㄍń巧穆曇粲蟹柣奶卣鳎缭谵r業種植技術片中,害蟲發出的聲音一般是邪惡怪異的,而滅蟲靈發出的聲音則是充滿“正能量”的。聲音的演繹要符合卡通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年齡特點,如當年為唐老鴨和米老鼠配音的是李揚和董浩。李揚的絕妙配音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也因唐老鴨的配音一舉成名;而董浩圓潤豐滿的聲音同樣完美地契合了米老鼠的形象。

第4篇

科技期刊的所刊登的內容都和技術以及科技創新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其封面設計也要給人和內容文字相互統一的技術美和科技美。所謂的科技美是指科技期刊所刊登的內容中定理要足夠的簡潔,理論要足夠的充分,也就是說科學美主要是一種形式美和數學美,技術美則是技術和藝術之間的統一,這必須要將精神和物質、審美和功能有效的統一起來。科技期刊因為其有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封面的設計應該遵循美觀和協調的基本審美原則。

2科技期刊封面設計過程中所應該注意的問題

2.1首先期刊的名稱要規范和醒目

首先文字的形勢要足夠規范,刊名必須要占到封面的主導地位。關于刊標在封面設計的運用大多是詮釋了刊物的品牌和內涵,這會影響到刊物本身在某類型和某區域的文化特征,使得期刊本身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宣傳。

2.2刊物字體在選擇的過程中要能夠體現刊物的不同精神

不同的字體會營造出不同的氣氛,比如正楷體現了莊重,而行書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流暢,電腦宋體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規律和嚴謹等等。在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過程中,不同的刊物字體的編排和加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不同期刊的特色。

2.3圖案的選擇要能夠體現出期刊本身的一些特色

圖案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視覺符號語言,因為其所作者簡介:陳旭(女),本科,中級,從事美術編輯工作。通訊作者:張少先,E-mail:835188940@qq.com展示的各種不同的個性化的效果而體現著不同期刊的辦刊特色。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應用比較巧妙的構思來豐富期刊的展示效果,良好的設計不僅僅可以通過豐富的圖案深刻的揭示出期刊的主題,同時可以提升期刊本身的審美價值?!稖y繪科學技術學報》就特別設計出了一種能夠表征期刊本身特點的圖案凹凸雕刻般的地球,并將這個設計固定在期刊的封面構圖之中。這不僅十分清楚的表達了科技期刊所應該具備的個性美,同時還能夠將內容和形式、簡單和深刻很好的融入到一體,這使得科技期刊的封面所表達的內容更加的深刻,也更容易被理解。

2.4不同的色彩能夠在期刊封面設計中創造出不同的效果

不同顏色的應用也會產生不同的封面設計效果。比如紅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中主要體現的是嚴肅和莊重,而黃色相對紅色來講要更加的跳躍和柔和,會給人一種希望和光明的感覺。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的封面案例采用和改造簡單別致的色彩形象來揭示出較為豐富的內涵,這些都打破了創作者自身的思維定式,進而創造出更加生動和獨特的藝術形象來。

3結論

第5篇

科技對產品的影響也并不是產品越復雜越精密越好,而是強調科技產品也能很簡單就上手,帶給人類感動和微笑的“心”生活。簡約科技代表“簡化復雜”、“簡單使用”、“簡約能源”。這種精神蘊含于產品設計中,即為鼓勵強調化繁為簡之精神。簡約設計也體現為自在簡單的“Lohas樂活”生活,強調簡約設計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讓人找到詩意的棲居。簡約設計開始提倡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同時通過科技使人們生活更加便捷的設計。

二、當代科技下產品設計中“簡約”的力量

各領域科技的發展導致涌現出了許多功能各異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出現的最終目的不應是使事物變得復雜,而應是簡化生活。由此,簡約設計的理念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簡約設計能更符合用戶的需求,給用戶帶來綠色環保的享受,不但在細節上做的出色還能提升產品的整體文化內涵。

2.1簡約滿足用戶需求

面對紛繁復雜的消費市場,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產生變化。從原來對產品體積大,功能多,造型材質體現身份地位,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對產品的功能具有更加精確、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希望產品的設計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美國蘋果公司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iPhone手機的Siri功能就是利用語音識別科技實現簡化操作、簡約設計很好的例子。Siri是一款內建在蘋果105系統中的人工智能助理軟件。此軟件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的對話與手機進行互動。將人對“機”的單向指令操作,演化為自然的人機對話。蘋果公司還將Siri整合到汽車語音控制系統中。設想一不這樣的場景:你在路上開著車,通過方向盤上的語音命令按鈕,你的視線不必從路況上移開就能向Siri提問。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視線干擾,105設備屏幕不會變亮。憑借免視操作功能,可讓Siri幫你打電話、選擇播放音樂、聽寫文本信息以及其它更多事務,滿足了現代人對產品更人性化、更深程度的精神需求。

2.2簡約帶來綠色體驗

簡約設計帶給用戶綠色環保的體驗。簡約設計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做出合理的預計,考慮到產品的材料經歷從生產到回收處理的各個環節。發揮設計的輕松特質,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具有環境上的可持續發展性。例如,飛利浦公司在這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具有可參考性,其設計的bi。一light(生物燈光)憑借對新型材料的出色運用得到了紅點概念獎。bi。一light是一個通過不同生物技術,利用發光細菌、沼氣和堆肥材料來實現。由于其特殊的發光體,bi。一“ght還能體現出對環境光的適應性,并可以進行自我修復。生物科技材料的應用使整個燈光的設計擺脫原本的能源束縛,并且解決了調節亮度的問題。無需提供能源也無需進行人工的操作,簡化了提升了產品的綠色概念,使整個設計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力,帶個用戶絕佳節能環保體驗。

2.3簡約凸顯細節追求

簡約設計并不等同于簡單設計。簡約設計考慮到產品設計人、機、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同時并不會失去產品設計對細節的把控。關注產品的細節部分,同時也不破壞其整體性。對細節的關注,更體現了簡約設計對人的深入研究,對用戶的關懷。例如蘋果電腦的側邊呼吸燈設計。不同于一般電器的指示燈只有亮和滅兩種狀態,蘋果的呼吸燈完全模擬人的呼吸狀態。在一份2002年7月獲得的“呼吸狀態L〔O指示燈”專利中,蘋果描述了睡眠狀態L〔O的閃爍頻率如何模擬緩慢的呼吸節奏。目前,Mac筆記本閃爍頻率與一名成年人的平均呼吸頻率相符,即每分鐘12一20次。而這個細節的存在也是在不影響產品整體的簡約設計下的,不會為了凸顯某一細節功能而破壞整體效果。這種對于細節的態度,也體現了設計師對簡約設計的把握:簡約而不簡單,整體又不缺乏細節。

2.4簡約彰顯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也是簡約設計的重要一環。文化內涵的滲入是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卻深深扎根在設計的每個方面。也正是這些無形的文化內涵給科技融入簡約設計增添了附加值。中國古代有道家文化,宣揚“繪事后素”的簡約王義精神,但在這方面,中國卻做的遠不如日本。日本的設i+,由于禪宗理念的滲入,而愈顯靈性和深幽,因為禪意的設計藝術,始終表現出一種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夕眨象、意外之意”描繪出一個極靜的空靈意境。[1]日本設計師把禪宗與設計的結合視為表現自己文化心理結構與審美感受的最佳選擇,在他們的理念中,普遍認為簡單的優于復雜的,幽靜的優于喧鬧的,輕巧的優于笨重的,稀少的優于繁雜的。如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的設計,強調5leeksimPlieity、user一friendliness(光潔的外表,用戶良好性),產品的形狀精簡到最基本的川可形,通過精準的比例分割,適當的倒角,純凈的色彩,類似瓷器表面的質感和嚴謹優良的工藝,給尸廠種“禁欲”的美感。[3]深澤直人的設計并沒有把科技放在很顯眼的地位,而是通過文化內涵的滲透,合理的運用科技來達到簡約設計的目的,這些設計通常平凡但不普通,簡單卻不簡陋,精致而不張揚,體現著日本禪宗空靈、優難的獨特氣質。

三、基于新科技引領下的簡約設計特征

簡約設計以往在工業設計領域通常指產品的外形方面,拋棄繁雜的裝飾,追求造型、色彩的簡潔大方。簡約設計在當代科技發展環境下并不只關注造型的簡約,更多的是功能上的簡約、生產工藝上、概念上的簡約。

3.1造型上的簡約設計

簡約設計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也有了新的內涵,人們對產品外形的要求通過復雜科技集合來實現。例如LeapMotion交互公司最近期推出其新型交互設備Leap30,讓用戶可以用手勢精準的操作電腦。該設備是通過紅外L〔O和攝像頭技術,以不同于其他運動控制技術的方式來完成對手指的追蹤。這種全新的動作感應方式也是Leap體積小巧的原因。簡單的幾何外形看上去就像一方鎮紙,卻能同時追蹤幾十萬個目標。通過復雜的科技手段來優化產品,讓用戶體驗到簡約造型或是簡潔的交互界面。

3.2產品功能上的簡約設計

產品功能的簡約,并不是指產品功能的“單一性”,而是指單件產品的功能真正滿足人們的合理需求,去除掉那些無用的裝飾,摒棄產品功能上的簡單“加法”。就如設計大師DiterRams所說,好的設計應該是誠實的,忠實地傳達功能,而不是企圖顯得更高級更奢華。產品功能訴求也應符合簡約設計的理念,讓產品呈現其原本應有的樣子,使產品與人的需求恰當的匹配,也讓人們更加適度的生活。

3.3生產工藝上的簡約設計

王要表現為綠色的、集約的、可持續的設計。其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3個“R〔”。即Reduee減少、Reuse回收、Reeye一ing再生。不僅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4]通過科學方法對產品生產流程工藝進行優化簡約,實現可持續的設i+o

3.4概念理念上的簡約

讓設計回歸簡約,擺脫產品對科技過分的依賴性,擺脫單純的對“大好快”的追求??v觀簡約設計的發展歷程,隨著設計功能第一性向諸多因素統籌考慮的轉化,功能王義和現代王義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簡約設計的新境界在追求各項設計要素的平衡中必須謀求一個平衡點即我們人類本生。簡約設計就是把‘火,作為科技與設計和諧平衡的基點,擺正了‘火,在設計中應該處于的位置,通過設計讓科技和人和諧相處。也只有這么做才能跳出為了設計而設計的怪圈,還設計以本來面目,還我們的生活以簡約的本質。因此,在當今的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以科技為實現手段,簡約設計的理念可通過造型、功能、從生產工藝和概念四方面來入手,從而使人類生活和地球環境實現更好的發展。

四、結論

第6篇

關鍵詞:高科技企業;薪酬戰略;設計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01

在高科技企業中,知識和產品創新是其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而知識和產品創新依靠的是人才,隨著人才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如何留住企業中的人才也成為高科技企業相關管理人員亟待思考的問題。薪酬激勵是企業留住人才,激發員工創造力和工作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由于高新企業中不同員工的個性、個人需求等各有不同,采用單一的薪酬體系較難發揮其激勵作用,不合理的薪酬體系還可能使員工和企業間產生矛盾,導致用工風險,因此,有必要對高科技企業的薪酬戰略設計方法進行探討研究,以能充分地發揮薪酬應有的作用,促進企業良好可持續發展。

一、高科技企業員工基本行為特征

1.員工自身特征

高科技企業中的員工一般都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核心員工能力高,獨立工作意識也強,工作中更加強調自我引導,不愿意受到傳統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同時還十分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員工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多元化。另外,由于高科技知識技術的不斷更新,且更新的速度較快,員工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培訓,以保持其知識技能跟上知識技術更新的速度,保持其自身的人力資本價值。

2.團隊工作特征

現代高科技企業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不同領域的技術人員的配合,要求員工能夠在集體中發揮其創造力,而由于高科技企業中員工自身的特點,其一般更愿意獨立工作,因此,協調團隊中成員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十分重要。

3.管理特征

由于高科技企業工作時常需要團隊合作,創新成果也是團隊集體智慧和力量和結晶,但高科技企業工作多是腦力工作的性質又決定著企業管理者無法判斷出每個員工實際貢獻的大小,容易導致員工貢獻和薪酬不成正比的不合理現象,而管理者通常是從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出發,員工則是以自身利益出發,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和目標利益的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員工的不滿,導致企業人才流失。

二、高科技企業員工的薪酬策略設計

企業員工薪酬一般包括有基本工資、社會強制福利、企業內部統一福利等維持性因素和資金、物質獎勵、培訓、股份等激勵性因素,其中激勵性因素是調動員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設計薪酬時,應根據職位級別、員工個人技能和資歷及員工的業績設計合理的基本工資方案,選用具有激勵性的支付方式,恰當地利用福利、股票期權等構件合理的薪酬制度。由于高科技企業的員工的需求多樣化,在進行設計薪酬體系時,可分不同的層次進行。

(一)基礎層

在項目團隊中,基礎層員工主要是輔助中堅技術人員開展工作,位于此層次中的員工本身并不創造太多的經濟價值,但他們發展的空間較大,是企業的后背選拔者,優秀的員工可晉升為企業中堅層,因此,對于此類員工,企業在設計薪酬時除了采取基本工資、加班工資等固定薪酬、福利計劃外,還應當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幫助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盡可能地為員工提供展示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臺,促進員工成長,為企業持續發展儲備力量。

(二)中堅層

中堅層員工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工作成果對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設計薪酬時,除固定薪酬外、福利、特殊貢獻獎、學習晉升機會外,還可適當地增加技術股份、項目工資等,技術股份與傳統意義上的股份有著不同,它是不可轉讓的,技術人員在離開企業的時候其所擁有的技術股份須轉回給企業,其有著較好的激勵作用,可有效地減少人員的流失。項目工資可根據項目的難度、需要時間等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提成比例,以項目的總收益確定具體的項目工資金額。

(三)核心層

核心層工作人員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的關鍵力量,對于此類員工,在設計薪酬時可以以股份為主,使其能夠與企業一同分享技術成果帶來的經濟回報,將核心技術人員的利益與企業利益聯系在一起,使其利益目標與企業保持一致,從而穩定核心人員,激發核心人員的創造性,促使企業能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

另外,還可以建立團隊獎勵機制,對團隊進行獎勵,以避免團隊中地層人員因上下級之間工資差距過大而產生不平衡心理,促進團隊間人員的和諧,構建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

三、結語

薪酬戰略是企業薪酬體系及管理工作的指導原則,一個合理科學的薪酬戰略不僅具有配置協調和激勵的功能,還能幫助員工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對企業有增值的作用,因此企業應當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將企業發展與員工個人發展聯系起來,確定合理的薪酬標準,進行科學的薪酬設計,促使人才的目標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人才的作用,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璇.高新企業薪酬管理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6).

第7篇

關鍵詞:暖通;空調;節能科技 節能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暖通空調節能科技技術

1、 暖通空調系統能耗的構成及主要特點

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及環境矛盾逐漸顯現出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及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使得建筑能源損耗在總體能源損耗上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多。

暖通空調系統的能耗還有幾個特點,表現在:第一,系統的設計、選型、運行管理的不合理,將會降低能量使用效率。第二,維持室內空氣環境所需的冷熱能量品位較低且有季節性。這就使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有可能利用天然能源來滿足要求,。第三,暖通空調系統涉及到的冷熱量的處理通常以交換形式處理,這就可以采用冷熱回收的措施來減少系統的能耗,有效利用能量。

2 暖通空調的意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暖通空調可以滿足室內的生活氛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及工程提供最為舒服的環境,安裝暖通空調變得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地解決房內存在的空氣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安裝暖通空調能將室內外的空氣進行氣流的交換,并提供大量的新鮮空氣,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

3 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途徑

3.1 改善建筑保溫性能。對于暖通空調系統而言,通過維護結構的(冷熱負荷)空調負荷占有很大比例,而維護結構的保溫性能決定維護結構綜合傳熱系數的大小,亦即決定通過維護結構的(冷熱負荷)空調負荷的大小。

3.2 引進新型節能科技。影響人體熱舒適性的環境參數眾多,不同的環境參數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熱舒適性效果,但不同的熱濕環境參數組合空調系統的能耗是不相同的。

3.3 強化系統的運行水平。對暖通空調專業的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技能,使其具備必須的暖通空調基本理論常識,實行空調操作人員操作證制度,對沒有達到考核要求的,應重新培訓,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同時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增強其責任心,這樣管理人員才有能力根據室外參數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節,達到設計要求的節能效果。

4 新的環保節能科技應用

4.1 蓄冷空調,一般主要利用冰和水兩種介質。由于許多大城市白天供電緊張,為了限制用電,白天和晚上的電收費水準不同。一般晚上定點以后,電價低廉,就可以采用冰冷空調。此種空調正是在夜間電價低廉時,開啟一部分制冷機組進行制冰,并儲存總能量。

4.2 熱回收科技,是將空調機組排放出的熱量進行回收,避免排風系統直接將空調房內的空氣排出室外,造成能量的浪費。

4.3 低溫地板輻射采暖科技,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設熱水管用以加熱地板,由地面輻射產生的熱來加熱室內空氣。

4.4 地源熱泵空調,是利用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資源的能量,向建筑物提供熱能,夏天向天然資源釋放熱量,給建筑物供冷的一種高效節能的空調系統,具有經濟、節能、環保等多方面的優勢,也不存在分體空調那樣影響建筑外觀造型美,同時彌補了我國傳統的供暖制冷方式存在的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為社會節省了能源,為環境減少了污染,緩解了電荒,也節省了開支。

我國地大物博,所發現的地熱以中低溫為主,大部分是低溫熱水型資源適宜直接利用。而、云南和臺灣的高溫地熱可用作高溫熱泵,沿海地區的海水源熱泵前景也非常廣闊。

4.5 太陽能空調,就是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或電能進行制冷的一種方式。太陽能是公認的未來人類最合適、最安全、最綠色、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具有取用方便、能量巨大、無污染、安全性好等優點。

4.6 設計選型中要考慮建筑物的功能和節能措施,例如:考慮天窗的開啟和風洞效應,如何產生對流,在減少輻射熱、傳導熱方面通過一些建筑材料和自然空氣層來達到節能的效果。商業建筑的有些房間,如使用功能的需要,會在使用房間的局部產生較大的散熱量,在空調系統設計時,應考慮在發熱量較大的局部熱源附近設置局部排風,將設備散熱量直接排除室外,防止熱量散發到室內,以減少夏季的冷負荷。

5 替代制冷劑的發展

5.1 空調系統科技進步和展望

5.1.1新風預處理系統分為熱回收式新風預處理系統和除濕式新風預處理系統。熱回收式新風預處理系統能回收排風中的能量對新風進行預處理,以降低系統的部分制冷量和除濕量,減小系統容量,用于溫、濕度要求、濕度控制不太嚴格的場合。

5.1.2冰蓄冷低溫送風系統是將冰蓄冷系統與低溫送風空調緊密結合在一起,將冰蓄冷科技與低溫送風相結合,明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有效節省能源。冰蓄冷低溫送風系統能夠降低室內的相對濕度,使人感覺更加舒適、涼爽和干燥。

5.1.3個性化送風系統使每個人能夠按照自己喜好控制他所在的局部環境。個性化調節方式是一種節能、對環境友好的調節方式,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 暖通空調在節能方面的設計及應用

1、 暖通空調能耗的構成要素

由供熱、制冷負荷的確定以及空調系統的正確合理配置、空調系統正確的布置和空氣調節設備的選擇以及空氣調節負荷成為暖通空調系統消耗的能源的依據??照{內外界負荷同時決定是暖通空調節能的關鍵。

2、節能措施在建筑規劃設計階段的應用

規劃設計在建筑節能設計中占有半壁江山,規劃節能設計應從建筑的地址選擇、區域的劃分、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的坐落方向和面向等進行考慮,有利于節能和提高建筑的微氣候環境水平,充分重視和利用氣候和地形等有利自然因素。

3、超低溫熱泵技術應用

該技術是一種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高科技熱水設備,可用于寫字樓、酒店、醫院、學校、小區集中供暖等各類建筑場所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及制取生活熱水使用。 機組在零下20℃可以正常使用,在-20℃能效比達2.0以上,特別適合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冬季供暖的節能設備,在寒冷地區作為房間供暖單獨使用。具備制冷、制熱、生活熱水、供暖一體式的解決方案,免去了安裝解決空調又要安裝熱水器設備的麻煩,保證正常的制冷、制熱功能外,還具有對生活制熱水功能。

4、 余熱循環利用技術

為了降低新風濕溫度。需要用對排風熱能的回收裝置對排風和新風進行熱交換。通過研究進一步提高暖通空調產品的各種性能和產品質量,并且深入研究暖通空調產品和不同類型的建筑的契合之法,方便暖通空調產品的安裝使用,為這項先進的技術指明了研究的前途。

5、流量調節技術

熱冷系統的設計是根據最不有利的天氣條件設計的,所以,正常時間的負荷遠達不到最大化,并在一天的時間內不停地變化。熱冷的載體的水和空氣的流量也應當是隨著負荷的變大而變大,變小而變小。對工作系統的流量進行調節,從來的方式是較為不經濟的改變系統的阻礙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利用閥門進行調節。消耗流體的機械能(需要風機和泵提供)為代價的這種方式是極其不具有經濟效果的。為了減少這種既不經濟又消耗能源的浪費,對于系統的集中調節,用改變系統動力的方式代替改變系統阻力的方式,已經成為眾望所歸,大勢所趨。

3 結束語

節能行業在建筑業尤為突出,其中尤為暖通空調的節能最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冷暖,建筑的質量問題,更關系到國家關于能源方面的質量問題。節能技術十分重要,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運用是暖通空調系統、建筑系統節能的基礎所在,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當然,從事暖通事業的同志們要有一種獻身暖通事業的決心,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節能科技對于我們國家當代的建筑來講,有著非常重要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專業委員會.建筑節能技術[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2] 王輝節能環保技術在暖通空調系統中的應用[J].學問,2009,(3).

[3] 中原信生.建筑和建筑設備的節能[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第8篇

關鍵詞:科技大廈(科技會堂);觀眾廳及舞臺的空調設計;氣流組織;運行效果

中圖分類號:TB657文獻標識碼: A

一、工程概述

蘇州高新區科技大廈位于蘇州高新區, 是蘇州高新區的代表性建筑,是高新區科技城科技中心辦公及交流的重要場所。該工程總建筑面積96433平方米。

高新區科技大廈由主樓、科技會堂、會議中心、餐飲中心四個單體建筑組成。主樓為地下二層及地上二十四層的高層建筑,其中地下一層為車庫,地下二層為冷凍機房、換熱站、變配電房及車庫,部分車庫戰時為二等人員掩蔽所。地上部分為辦公、展廳、服務廳等??萍紩脼?00座的劇場,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其中地下一層為空調機房和化妝間,一層為門廳,觀眾廳,舞臺及化妝間,二層為辦公和健身房,三層為觀眾廳二層樓座,四層為排煙機房,科技會堂建筑面積10000M2,高度為18.3米。會議中心共兩層。餐飲中心為三層。

本文僅介紹高新區科技大廈(科技會堂)單體建筑。

蘇州高新區科技大廈于2006年開始設計、建造,2009年投入使用,2011年榮獲省城鄉建設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2011年度在江蘇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評選中榮獲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三等獎。

下圖為高新區科技大廈(科技會堂)的實景圖

二、設計標準

1.室外設計參數

夏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34.4度, 空調計算濕球溫度28.3度

冬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2.5度, 空調計算相對濕度77%

2.空調室內設計參數

夏季 冬季 新風量標準/

(m³/(人•h)) A聲級噪聲標準/dB

溫度/℃ 相對濕度/% 溫度/℃ 相對濕度/%

觀眾廳 26~27 ≤60 16~18 ≥35 20 ≤40

舞臺 26~27 ≤60 18~20 ≥35 30 ≤40

辦公及化妝等 26~27 ≤60 18~20 ≥35 30 ≤40

門廳、休息廳 27~28 ≤60 16~18 ≥35 20 ≤40

排練廳 26~27 ≤60 18~20 30 ≤40

候場、服裝 26~27 ≤60 18~20 30 ≤40

3.室內通風換氣次數:

房間名稱 換氣次數

進風(次/小時) 排風(次/小時)

配電機房 8 10

配電室 5 6

水處理間 3 4

走廊 2 3

洗手間 10

三、空調冷熱源

科技大廈(科技會堂)采用集中處理的全空氣系統和水-空氣系統。其空調冷負荷為1400KW,空調熱負荷為1050KW,空調冷熱水由科技大廈主樓地下室冷凍機房、鍋爐房及換熱站經室外管線接至,夏季空調供回水溫度為7/12度,冬季空調供回水溫度為55/45度。

四、空調系統概述

1. 底層觀眾廳采用座椅下送風,頂棚格柵風口集中回風的方式,夏季送冷風,冬季送熱風,空調末端采用組合式空調器,設置于地下層空調機房,組合式空調器的功能段包括新風,回風混合段、初效,中效過濾段、表冷加熱段、風機段、消聲出風段. 座位下送風采用地面專用送風裝置。

2. 二層觀眾廳采用吊頂內設可變旋流風口上送風,側面下部均布回風的方式。夏季送冷風,冬季送熱風,空調末端采用組合式空調器,設置于二層空調機房,組合式空調器的功能段包括新、回風混合段、初效,中效過濾段、表冷加熱段、風機段、消聲出風段。

3. 舞臺空調為全空氣系統,舞臺兩側上方采用旋流風口垂直向下送風,側舞臺集中下回風,夏季送冷風,冬季送熱風,空調末端采用組合式空調器,設置于地下層空調機房,組合式空調器的功能段包括新風,回風混合段、初效,中效過濾段、表冷加熱段、風機段、消聲出風段。

4. 會堂的輔助用房空調為空氣-水系統,采用風機盤管或吊裝空調器加新風的空調方式,新風經處理由新風機送至各空調房間。門廳及休息廳空調采用立式空調機組,設置于各層空調機房內,風系統采用全空氣系統,空調送風采用8只球形噴口及20只旋流風口頂送風,空調回風采用空調機房集中下回風。

5. 空調水系統自控:空調水系統采用閉式兩管制,變流量一次泵系統。每個空調末端裝置均設有電動兩通調節閥及溫度控制器,冷凍機房的分,集水器之間設置電動壓差旁通裝置。當空調房間的負荷發生波動時,末端裝置的電動兩通閥 的開度會隨溫度控制器設定值來回動作,同時流經末端裝置的水量不斷發生變化,因而使空調房間的溫度值基本恒定,同時系統的總水量是不斷變化的,為了保持每一臺冷水機組的水量基本恒定,電動壓差旁通裝置會自動調節旁通水量,末端裝置的水量的總和增加或減少到某一特定值時,電動壓差旁通裝置的兩端壓差超過某一設定值時 ,冷水機組、冷卻塔、水泵的啟停臺數就會隨之增加或減少,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并控制冷水泵、冷水機組、冷卻水泵、冷卻塔的啟停順序及聯鎖。風機盤管采用恒溫器控制回水管上的電動兩通閥的開關狀態,達到控制室內溫濕度的目的。風機盤管另設三速開關,調節送風量。同時,在主管路及各分路的回水管上設流量平衡閥,以保證各支路水系統的水量及阻力平衡,還便于今后靈活使用及改造。

6. 新風空調機及組合式空調器新風入口均設電動風閥且與空調機聯鎖控制,可防止冬季深夜寒冷空氣的入侵

五、通風及防排煙系統

1.通風:

1.1地下室的配電機房、配電室、水處理間及地下走廊均設置機械通風系統,洗手間等均設機械排風系統。

2.防排煙:

2.1科技會堂的入口門廳、觀眾廳、舞臺、地下室超過二十米長的內走道等按照GB50016-2006要求均設置機械排煙。門廳、觀眾廳、舞臺的體積均小于17000立方米,排煙量按6次換氣次數計算,地下內走道機械排煙量按每平方米不小于60立方米每小時計算,門廳自然補風,地下內走道及觀眾廳、舞臺均設機械補風系統,補風量為排煙量的50%以上,地下內走道的補風機及排煙風機分別設置在地下室的風機房內,觀眾廳、舞臺補風機設置在輔房旁的風機房內,門廳、觀眾廳、舞臺的排煙風機設置在屋面排煙機房內。

2.2防排煙系統動作要求為:火災時根據消防電信號關閉通風、空調系統及相關防火閥,著火點防煙分區內的排煙口、排煙風機及排煙補風機打開,排煙風機入口處設置當煙氣溫度超過280度時能自行關閉的排煙防火閥,且應與排煙風機聯鎖,當該閥關閉時,排煙風機應能停止運轉,并輸出訊號,聯鎖切斷防排煙風機電源,通風、空調系統及防排煙系統均由消防控制中心統一控制,在消防控制中心顯示通風、空調系統及各防排煙設備的啟停狀態,并實現報警聯鎖和聯動。

六、空調設備消聲、減振

1.風機及空調機組消聲、減振

選用低余壓、低功率、低轉速、低噪音風機及空調機組,小風量的采用吊裝風機及吊裝空調機組,所有吊裝風機及吊裝空調機組均設減振支吊架,大風量的風機及空調機組均設在機房內,機房內樓層安裝的風機及空調機組的底座均設減振臺座或橡膠減振墊,空調機房內墻面做微孔板消聲隔音墻,門采用隔聲,密閉,防火門,組合式空調機組考慮消聲處理。

2.風管及水管軟接頭

風機盤管、吊裝空調器、組合式空調器及風機進出風管均設軟接頭,風機盤管、吊裝空調器及組合式空調器與水管間均設柔性連接,減小了運轉設備對水管道的振動影響。

設計總結

1. 會堂觀眾廳池座采用座位下送風、頂回風是合理的,將新鮮清潔的空氣直接送入人體活動區,既保證了空氣質量,有利于縮小豎向溫差,形成均勻的溫度場和速度場,又達到了節能的效果,使會堂觀眾廳重點區域的空調效果得到了保證,投入使用表明,該工程空調系統運行效果良好。

2. 空調系統空氣凈化:為改善公共建筑內的空氣污染問題,在中央空調送風系統內采用納米光子空氣凈化裝置,該裝置可除異味、殺菌、凈化空氣。

附:納米光子空氣凈化裝置技術要求

細菌去除率(%) 甲醛去除率(%) 甲苯去除率(%) 飄塵去除率(%) 負離子增加倍數(%)

第9篇

關鍵詞:科技創新;畢業設計;創新能力

1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義和問題

1.1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有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中心的任務之一。在2006年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面曾經說過:“科技競爭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點?,F在的時代,擁有知識和技術創新優勢的人,就能主動發展”。因此,關于科技創新活動,學校和學生都很重視,表示應積極主動參加,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時展、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學生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要求。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創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適應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手段,是高??萍紕撔麦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為了實施全方位的質量教育而在學校整體的工作中實現“有為、有位”的強有力陣地,尤其是青年學生的素質提升,綜合才藝發展的廣闊舞臺。

1.2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問題

第一,目前仍有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的科技創新體系沒有規劃,而且不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很難建立一個長期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同時,教師缺乏相應的經費保障。第二,一些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觀念跟不上時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師的指導,往往依靠自我奮斗,成功率比較低,容易喪失信心,中途放棄。第三,傳統教育通常強調學生應試教育的能力,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思想、意識被禁錮。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熟練掌握知識,而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或競賽,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蛘卟糠謱W生雖然對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或比賽有興趣和好奇心,但因為缺乏實踐能力和經驗,缺乏信心和勇氣而放棄,錯過了很好的機會證明自己。

2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就業壓力影響畢業設計。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一直是困擾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難題。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就業壓力很大,他們多數在大學最后一年就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并頻繁參加各種宣講會、招聘會。還有部分學生會選擇繼續升學,而忙于考研備考。這會嚴重影響大學最后一年的學習任務,使各種專業課程的學習質量得不到保障,其中,畢業設計就成為了最受影響的工作之一。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畢業設計,進展緩慢,更別提能取得較好的設計結果。這嚴重影響畢業設計工作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缺乏合格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畢業設計是本科教學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就要求指導教師應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要熟悉實際工作中會出現的具體問題。而有些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專業指導教師資源短缺,往往一個指導教師要指導十幾個學生,導致指導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兼顧每一個學生的課題,而對畢業設計工作采取“放羊式”指導。另外,部分新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學習工作經歷,致使他們自身都不具備工程實踐技能,這必然也會影響了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3)忽視親自動手操作的重要性。目前,計算機輔助畢業設計工作已成為一種常態,給畢業設計工作帶來很大的便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這也同時致使很多學生過分依賴于計算機功能,而不進行親自動手設計、計算。在畢業答辯時,當問及基本方法、步驟時,不清楚,甚至模糊。(4)畢業設計中缺乏創新。有些高校由于教學資源緊張,導致一個班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進行畢業設計,或在同一實驗室內進行實驗。學生定期向指導教師報告畢業設計工作進展,教師則按同樣的時間、計劃進行指導,無法對不同的能力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有限,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很難充分發揮。對于已經提前找到就業單位的學生,有些單位需要學生提前進入崗位,這就對畢業設計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學?;蛑笇Ы處煙o法滿足,將對學生畢業設計工作的積極性產生影響,更無法談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3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畢業設計結合的意義

首先,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可使學生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從事研究工作,有利于學生形成較好的科研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在參與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經常用到書本的基礎知識,還要學到許多書本沒有的前沿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時,為了解決一個研究問題,往往需要親自查閱大量的文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們的自學能力。而且,為完成一個創新項目,常需要多個同學的共同努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進行畢業設計工作時,有了前期知識上和素質上的基礎和積累,更容易上手,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發揮創新精神,從而能更順利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其次,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可使學生前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的進展延續到畢業設計中,做同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過程中,學生可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不僅提高了其科技創新能力,更能高水平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并避免在畢業設計和科技創新活動單獨進行存在的不足。這樣就相當于大大延長了畢業設計的工作時間,可使畢業設計工作更加系統,有利于更加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另外,將學生參與的科技創新項目與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相結合,是解決當前多數高校實驗設備或儀器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高校最好的實驗室和最好的儀器多用于教師的科學研究。學生通過參與指導教師的科技創新項目及畢業設計工作,能夠在條件好的實驗室進行實驗,這有利于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取得更好的實驗結果,從而保證畢業工作的質量,也能緩解教學經費不足、實驗儀器緊張等困難。

4結語

結合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不僅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在畢業時的積極性,也是全面考察在校大學生學習各種技能的好方法。結合科研項目和畢業設計,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大大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他們畢業后走向新的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蒲许椖亢彤厴I設計相結合,在學生畢業之前的最后階段,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反應能力非常有幫助,對于促進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以后本科畢業設計教學中值得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盤龍,李星秀,薄煜明.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5):90-93.

[2]梅永剛,王春娟,呂軍戰.淺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3):166-168.

第10篇

關鍵詞:設計藝術學;創新;設計創新;開放系統;制造業企業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11)05-0192-03

“創新”恐怕是你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常聽到詞。的確,國內外對創新的研究由來已久并激起過多次熱烈爭論。迄今為止創新仍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有的將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義而語,有的創新則意義很廣。

一、創新的動力機制初探

“創新”一詞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人生產系統,經濟發展就是“執行新的組合”。他把創新的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采用一種新的產品(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新特性);第二,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在有關的制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第三,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即有關國家的某一制造部門不曾進入的市場;第四,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應來源;第五,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對后來的企業創新研究產生深遠影響,之后的幾乎所有研究企業創新的研究無不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來展開。創新是一個新思想、新技術的產生到原型試驗、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一系列活動。我國許多學者都從技術哲學角度和創新過程的類別來論述過創新的起源和動力,也有從古代、近代和現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史角度來探討作為技術創新的兩大動力――需求拉力與科技推力他們各自的起源和之間的關系。

實際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除了下圖所示的“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兩種線性模型之外,還出現了例如“交互作用”模型、“戰略集成與網絡”模型等幾種有代表性的創新過程模型。這幾種過程模型的演進反映了人們對創新本質認識的逐步深化過程。創新包含多階段或環節的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各個階段與環節又交織在一起,綜合發生影響與作用的,而決不僅僅是一個線性的過程。

二、設計對技術創新體系的調節功能

對于創新動力的探討,線性模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其創新向下的階段(市場相關)和向上的階段(技術環節)缺乏有效溝通機制,越來越多的學者也傾向于將創新過程看作是一個耦合模式或是鏈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王耀德等曾指出技術發展具有其相對的自主性和需求拉力論在方法論上的缺陷,他通過對需求和需求拉力論的經濟學考察,得出經濟系統對科技的有效需求才是技術創新的直接動力的結論。在中國,對于設計行業來說,這個經濟系統中的主體便是數量龐大的制造業企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蘭斯克姆也認為,創新的根本動力在于技術知識的供求關系。創新的成敗在于能否完成從科技成果到商業創新的轉化。

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本身來看,主要是依靠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努力,但在經濟同時也在社會生活領域中,我們看到的技術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并非全部都可以實施與采納。在許多工業生產部門中,先進的技術不會都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對企業個體來說,創新的常態也并非是科技發明或是技術創新。經濟的規律在于從目的與手段的角度來決定是否不斷促進技術革新,技術的有效性在于其經濟效益。如果技術的發展有礙于經濟效益的獲得,那么其可能受到限制。在經濟領域,人們對技術的興趣僅僅在于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上,也就是說,在對技術的最優化選擇上,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企業家可以在大量可獲得的技術手段中作出合乎目的選擇。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重要觀點之一是“實施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企業家”。明確了創新主體后,創新動力是指那些“誘使”或“逼迫”創新主體去進行創新的因素,也就是那些使得創新成為創新主體的內在的因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把技術推力或是市場拉力看成是創新的動力,而是那些使得某一主體去尋找、利用創新機會(包括技術和市場)的因素視為創新的動力。企業或是企業家去創新當然是為了獲得盈利的機會。

馬克思?韋伯也談到,理性主義的經濟發展依靠技術和法則的因素,同時也依賴于人對社會規范的采納和接受的因素,如果技術、經濟的發展與精神和文化傳統因素相悖,那么它的發展會受到相當大的阻礙。因此也可以說,技術的增長意味著社會其他體系(經濟和文化)的存在及他們對技術創新作出的反應,他們共同賦予技術合目的性。技術本身并不具有客觀價值。一項新技術的經濟價值是潛在的,直到以某種形式將其商業化以后才能具體體現出來,同樣一項技術,采用不同的市場化方式,則會帶來不同的效益。

如今創新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幾乎成為當代技術存在的方式。設計恰恰是現代技術滲透到社會中的關鍵因素。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基本發展動力需要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因而任何一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均離不開自身的不斷調節。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一個結構性的整體,其構成部分以互動的方式相互作用。開放系統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通過不斷的自我調節來實現與外界的能量和信息交換。在社會系統的層面上,開放系統顯示出一種主動的環境適應性和自我調節性,通過與其他系統及環境的交換實現自身的發展。技術創新系統也不例外。在特定的經濟和文化體系背景之下,設計成為技術系統的調節機制之一,讓現代技術以最為恰當的方式滲透到社會中,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廣告、市場策劃、展示、產品設計等手段,不斷地調整和校正技術體系的社會行為,以便符合某一時代建立起來的社會文化規范。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現代設計發展史中一一找到例證。

三、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科技有效供給和企業有效需求雙向不足的現狀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性

對科技的需求當然只有轉化為對科技的投入和企業的R&D行為才是現實而有效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市場機制對于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對科技有效需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利潤會促使企業擺脫舊的組合方式、重新組織并采取更有力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即完成熊彼特所說的“新的組合”,從而破壞市場的均衡狀態。此時,由于創新的高額利潤會引出眾多模仿者,帶來利潤平均

化,市場又趨于平衡,等待著下一輪的創新和隨之的模仿。

但是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體制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發展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背景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了各種科研機構,形成了獨立研究院所和高校兩大基本隊伍,但科研機構和企業脫離,而企業基本上只扮演生產者的角色,尚未成為現代意義上的企業而變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即便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所進行的科研院所改制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政企不分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背景之下,市場對科技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單方面把科技資源推向市場,市場響應緩慢。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處于轉軌過程中,市場機制不完善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都是造成我們經濟對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設計是生產業,與之對應的創新主體是我國工業化制造業企業。我們可以按照經濟增長方式來對我國制造業進行劃分,這和我國國家統計局2002年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按照傳統的企業產出門類將我國制造業劃分為29個行業有所不同。如下:

1 資源拉動型制造業,如:鋼鐵冶煉、水泥是有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等,這一類企業重在依托資源、提供原材料。

2 技術拉動型制造企業,如造船、航空航天、汽車大型裝備等。這一類企業是工業中的航母,發展年代長,重在集成技術,關注性能指標,處于提供可用產品為向導的階段。

3 設計拉動型制造業,如:以IT、通訊、家電、醫療設備等高薪技術企業居多。這一類企業已在技術拉動的基礎上通過工業設計追求附加價值,提供的是可用、易用、滿足消費者生理、心理需求的商品。

4 加工拉動型制造業。指的是我國大量存在的OEM企業。這一類企業上端沒有自主品牌,無需自主設計,下端沒有營銷渠道,是純粹的加工廠,提供的是來料、來樣加工的產品。

對于資源拉動型制造企業,它是一個特殊門類,制造的是中間產品,相對而言對設計需求低。從以上四類制造企業劃分,可以看出:設計拉動型制造企業是當今世界企業發展的方向。美國的蘋果、耐克,SONY,三菱,韓國的三星、LG、現代,荷蘭的飛利浦、宜家,德國西門子等,都是這類企業的典型代表。而技術拉動型制造企業和加工拉動型制造企業的最終發展方向都是設計拉動型制造企業。

作為一種機制,設計的嵌入對象應該是制造業企業,對于技術拉動型制造企業需要的是工業設計機制的導入,促進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產品在可用的基礎上達到易用好用的結果。而加工拉動型制造業則要實現革命性的轉變,通過導人工業設計徹底轉變發展模式,一是創建自主品牌,轉變理念,依托多年積累的強大制造能力,實現自主創新,脫胎成為設計拉動型的制造企業。

四、作為機制的設計驅動創新

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ICSID)2006年為工業化社會下的設計活動所制定的最新定義中,強調了設計關注于由工業化所衍生的工具、組織和邏輯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和系統。包含了廣泛專業的活動,產品、服務、平面、室內和建筑都在其中。這些活動都應該和其它相關專業協調配合,進一步提升工業化社會的效率。由此可見,在整個工業化體系中,設計是一種引導和平衡多方要素的力量,其目的和意義共同指向工業化各個環節和整個創新系統效率的提升。

2010年年底,國務院出臺的未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方針政策。今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的展望中提出要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的戰略。

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增強創新能力也是知識經濟環境下制造業企業的必然選擇,而我國面臨的還是要在“世界工廠”這種低附加值的國際分工地位基礎之上的自主創新。目前我國現行的國家創新體系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的,這也造成了科研單位無法提供有效供給、同時企業對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的雙向不足。這也是目前設計創新機制無法融入企業和國家創新體系、無法被大多研究學者和企業管理人員重視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癥結所在。因為設計創新恰恰是連接這二者、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對接的紐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機制可以取代。因為創新包含多階段或環節的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各個階段與環節又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作用。工業設計自產生之初就是為了優化各要素間的生產關系,協調社會各工種、各專業、各利益集團間矛盾、通過提高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滿足需求為目的的學科,是一種橫向思維、系統整合的方法。所以,無論在企業層面還是在產業及國家層面,設計創新機制的嵌入都是當下中國經濟建設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第11篇

關鍵詞:科技競賽;測評;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63(2015)05-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JI He, LIU Xiaoguang, LI Yuejun

(College of Optical and Electronical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scale and level, i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network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will be managed by computer, through the Internet video broadcast and real-time release test results, and with functions of video on demand, query, complaint review, etc. This system will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 competition activity evaluation and modernization level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a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the ev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competition activities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words:S&T competition; Evaluation; MIS

1 基于Web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測評系統的應用

大學生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光電設計競賽等是深受大學生歡迎的實踐性活動。隨著這類賽事規模的提檔升級和層次的縱深發展,其組織管理的規范化和網絡化即已成為潮流中的必然趨勢[1]。目前國內尚無基于Web的大學生設計競賽測評與管理系統。而在競技體育方面雖有相應的測評與管理系統,但其測評、管理機制等卻與前者有所不同,同時也不需要提供基于Web的視頻直播和信息。

本次研究的設計目的是將競賽組織的全過程納入計算機管理,并通過互聯網直播和測評結果的實時,集成實現了競賽組織管理、實時信息和視頻服務等一系列功能,從而為競賽提供一個賽事活動測評和管理的規范化、網絡化管理平臺,由此保證和促進相應活動的廣泛、深入、健康地開展。

系統的主要應用包括:

(1)系統組織管理。競賽組織管理網絡化,包括競賽活動宣傳、簡潔報名方式、系統和針對性的培訓、資源上傳與下載、學習交流、競賽信息和測評結果準確及時等管理功能[2]。競賽測評和管理的網絡化在競賽活動高效組織管理的同時,使競賽活動影響力和學生積極性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2)系統測評管理。競賽活動測評是一項關鍵、且繁難的核心工作,在傳統人工管理情況下,要保證評測工作的公正、規范、透明和實時性都是比較難的。而作為本文成果的網絡化的測評管理系統則在系統題目的同時即會測評標準,包括對每個競賽題目各設計和實現部分的評分細則,特別地還會在競賽制作階段完成前征集參賽人員意見形成最后的測評標準。測評過程全部攝錄,并且提供直播及日后的投訴復核服務等,保證了競賽測評工作的實時、透明和規范化。

(3)實時直播??萍几傎惢顒訙y評過程的視頻服務是目前競賽組織的一個空白[3]。基于技術實現難度和成本支付的考慮,系統實現了在校園網內基于多播技術的視頻直播服務,除此之外還推出了對于一般校內競賽以及省市競賽在測評院校范圍內、特別是對于參加測評的學生和測評管理人員來說高度重要的實時信息服務。對于廣域網而言,系統還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文字直播、視頻點播和下載服務。

2 系統設計

2.1 系統設計目標

系統設計目標是將競賽組織的全過程納入計算機管理,并特色提供互聯網視頻服務和實時測評結果。系統用戶主要分為游客、參賽者、測評人員和管理員人員四類,具有不同的權限。系統流程設計則按用戶使用需求進一步劃分為競賽組織管理、競賽測評管理、視頻服務管理、交流與培訓管理和用戶管理等五個子模塊。

2.2 系統硬件架構

系統采用B/S結構。系統核心服務器由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WMS流媒體服務器、直播編碼機組成。其中,WMS服務器(SGI Origin3x00系列)提供流媒體數據的,滿足視頻直播、錄像點播等服務[4];Web服務器負責用戶接入;直播編碼工作站采集AV信號,實時壓縮成MPEG4數據流,到WMS服務器滿足直播需求[5]。

服務器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IIS 7.0。Web采用SQL Server 2012+ MVC構建。

2.3軟件架構

參照MVC模式,系統軟件架構可分為三層。應用可以基于.NET平臺快速便捷地部署三層架構。.NET中可以簡捷實現組件的裝配,后臺代碼通過命名控件可以獨立使用自己定義的組件。顯示層設定在ASPX頁面中,數據庫操作和邏輯層用組件來實現,這樣就不僅可行、而且可靠地實現了三層架構。三層架構的分層式實現確保了“高內聚、低耦合”[5]。

負責直接與用戶交互Web表示層,可達到統一接口,將用戶交互與邏輯層銜接。經邏輯層統一處理后向下層傳遞。數據訪問層,實現對數據庫的操作。系統軟件架構如圖1所示。

3 系統實現

本應用軟件系統由五大模塊組成(見圖2),具體描述如下:

(1)競賽組織管理模塊。包括競賽組織單位官方文件管理、報名及資格審核、競賽項目、競賽成績公告及投訴處理等功能。

(2)競賽測評管理模塊。包括測評規則、測評標準及測試項目評分細則管理、現場評測計分管理和現場成績實時等功能。這個測試成績僅為參考性的,并按測評分數依序。系統綜合技術報告和測試成績需經組委會統一確定后形成最終成績予以公示。

(3)視頻服務管理模塊。本系統用戶為校內競賽和省級競賽。前者基于校園網,后者要實現在Internet直播。綜合考慮,本系統設計實現局域網視頻直播,在Internet實現文字直播。實際上,具體到應用過程中,流媒體服務器通過RTSP/HTTP協議實現會話的建立和管理,通過RTP/RTCP協議實現媒體數據的傳輸和服務質量的管理。視頻參數設置包括校園網視頻直播涉及的路由器參數、多播組參數的管理、視頻直播和點播管理等。

(4)交流與培訓管理模塊。包括和競賽有關的技術資源的上傳、下載管理、網上培訓和論壇管理等功能。

(5)用戶管理模塊。包括注冊與注銷管理、用戶信息管理、用戶登錄管理和權限分配等功能。

4 結束語

本文介紹的評測管理系統充分完善地實現了設計功能和指標,并在校級競賽管理中獲得良好實際應用效果。評測系統為大學生各類科技競賽活動提供了一個賽事活動測評和管理的規范化、網絡化管理平臺,使競賽的測評更加透明、公正、規范,對促進相應活動的廣泛、深入、健康地開展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秀,眭榮方,曾德偉. 地方高校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187-190.

[2] 趙小蕾,謝慶輝. 大學生科技競賽管理方式探討[J]. 計算機時代,2015(6):76-78.

[3] 廖寧,孫遠強. 高校學生綜合測評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 信息技術,2014,37(6):71-73.

第12篇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信息共享空間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10-0056-05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創新的作用日益重要,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重要使命,科技創新在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大學圖書館為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保障。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環境建設,科研用戶的信息行為和信息需求正在發生改變,圖書館不再是用戶首選或惟一的選擇,數字化網絡化已經成為科研工作人員獲取科技信息的一種基本方式,用戶已經要求這種獲取及相關服務直接“到桌面、進現場”,有機融入科研過程,隨時隨地可被利用??蒲杏脩暨@些新的需求對圖書館信息服務方式提出了挑戰。

改革傳統信息服務思維、探索新的信息服務模式和新的核心能力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選擇。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是為適應用戶進行研究和學習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基礎設施和新的服務模式,它為人們創造和共享信息資源、原創新作品、進行學術交流提供了嶄新的空間和平臺[1]。IC的提出正是圖書館轉變傳統服務理念,強化圖書館核心競爭優勢,深化圖書館對科技創新支持作用的難得契機。

1 IC的概念和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IC出現以來,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層面對其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目前主要基于兩種思想:一種是在大學圖書館中把IC作為一種綜合設施和協作學習環境,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Charlotte圖書館IC前負責人Donald Beagle是這種思想的主要倡導者和研究者之一,他在《IC構想》中,通過與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方式的對比,界定了IC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①一種獨特的在線環境。在該環境下,用戶通過圖形用戶界面可以獲得多種數字服務,通過安裝在網絡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時檢索館藏以及其它數字資源。此類信息共享空間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復雜的搜索、幫助和獲取搜索結果功能的綜合網站;②一種新型的物理設施或空間。能夠在整合的數字環境下管理工作空間并提供服務,這種空間可以是圖書館的一個部門、一個樓層或者一個獨立的物理設施,它構成了一種新的信息環境,并在第一種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圖書館員和新的服務[1];另一種是在開放存取運動的背景下,把IC作為歷史意義上的社會共有設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是這種思想的主要倡導者和研究者之一,她認為“IC確保對理想信念的開放存取和利用,它以價值、法律、組織、通訊設施和資源等內容為特征,促進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勵人們在民主討論中學習、思考和實踐,它是民主活動的基礎”[2]。

此外,Bailey和Tierney[3]在Beagle的基礎上,從層次的概念上將IC模式細分為3類: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間(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過網絡獲得的數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間(micro-commons)即計算機/數字技術、外設軟件和網絡設施高度集中的區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間(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學習的特定場所,尤其強調數字信息;

在國內,上海圖書館的吳建中館長首次將IC介紹給國內的學子,他認為IC是一個動態的服務模式,它為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以及各類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中科院的毛軍認為[4]:從圖書館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將IC定義在不同的范圍。最小的IC可以是一個網絡教室或電子閱覽室,推廣開來,配置了WIFI無線上網的圖書館也可稱為IC。另外,多個(類型)圖書館加網絡以及“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網吧)網絡”也可成為廣義上的IC。

盡管許多學者或專家對IC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IC是一個經過特別設計的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作學習環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聯網、功能完善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以及內容豐富的知識庫資源(包括印刷型、數字化和多媒體等各種信息資源),在技能熟練的圖書館參考咨詢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和指導教師的共同支持下,為讀者(包括個人、小組或學術團隊)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培育讀者信息素養,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5]。

2005年3月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中美圖書館合作會議”上,美國圖書館專家羅伯特·希爾(Robert A.Seal)[6]將構建信息共享空間的基本特征歸納為普遍性(ubiquity)、實用性(utility)、靈活性(flexibility)和群體性(community)4個方面,即每一臺計算機都有相同的界面、軟件和資源,能夠滿足所有用戶的各種不同的需求,通過更新設備來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技術進步,并且提供一種適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適的場所。

2 科技創新的概念和特征

創新是一切社會進步的源泉,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源于人類的不斷創新,它貫穿于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創新活動的歷史。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笨萍紕撔履芰κ菄揖C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和核心內容。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快速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舉措[7]。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功能,科技創新在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進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設計面向科技創新的IC,有必要了解科技創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這一概念。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創新就是指拋開舊的、創造新及具有創造性和新意。創新的理論包括觀念創新、理論創新、科學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體制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等,它們可以簡單地歸納為3種較普遍的創新范疇: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8]。

科技創新是科學技術創新的簡稱,是一個包括科學創新、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三維結構系統,其實質主要包括知識創新(自然科學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術創新兩個部分[9],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也包含這兩方面內容。知識創新即原始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而技術創新則是一個從新產品或新工藝和產生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設想的產生、研發、商業化到擴散的一系列的活動。在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關系上,兩者相互促進,彼此聯系。知識創新的成果是“發現”,技術創新的成果是“發明”,兩者之間彼此互動[10]??萍紕撔碌奶卣骺梢詺w納為以下幾方面:(1)高度的探索性和創新性;(2)高度的復雜性和綜合性;(3)高度的交叉性和滲透性;(4)科技創新的周期明顯變短。

3 科技創新與IC的關系

為了滿足現代網絡環境下用戶的數字化、綜合化、專業化、集成化、個性化、知識化等信息需求,IC在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上都有所改變和提高,可以說IC深化了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功能,主要表現在:

3.1 參與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程的信息保障 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識資源,科技創新的基礎是知識的積累、傳播、運用和創新[11]。沒有科技知識資源的支撐保障,科技創新只能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IC通過收集、加工整理各類紙質資源、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學位論文、專利、網絡資源等信息資源,根據科學研究的特定需求,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程的信息保障。

3.2 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基于集成的服務

IC將資源和服務整合在一個無縫的服務環境中,為用戶的信息需求和知識學習提供一站式服務,即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以及各學科專家在一個平臺上聯合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允許用戶使用各類硬件、軟件,獲取多媒體以及網絡信息資源,并為用戶提供物理和虛擬空間支持學習研究和創作等[12]。可以看出,IC從空間布局到服務,都是以用戶需求為主導,因需而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和舒適環境,幫助用戶進行學習和研究。

3.3 創造科研交流空間,促進知識共享與創新

知識和信息只有在交流和共享中才能得到發展和創新。如果知識和信息只能擁有而不能相互交流和使用,那么就不能派生出新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13]。IC提供的虛擬和實體空間為用戶提供了信息交流平臺,它可以使用戶與館員、用戶與用戶之間進行顯性和隱性知識的交流。這種沒有時間和地域限制的非正式交流方式,迎合了目前網絡信息時代用戶信息交流的方式的需求,通過分享各自的智慧與經驗,激活隱形知識,啟迪創新思維,促進了知識的共享與創新。

3.4 營造團隊協作的創新學習氛圍

當前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活動中科研人員交流程度不夠,團隊合作的機會也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員擔心失去知識所帶來的權威,因此不愿意積極參與科研交流活動;另一方面固有的觀念使科研人員封閉在自己的科研活動中,更多的喜歡單兵獨干,缺少團隊協作意識,也無法體會由知識共享所帶來的價值增殖效應,對于隱性知識和經驗,他們也不愿意與人共享[13]。

IC在空間布局上構建了滿足從個人到團體的一站式的團隊協作的學習研究和交流的實體和虛擬空間,如團體協作室、虛擬學習社區等,實現了團體成員之間的小組討論和協作學習,營造了開放的團隊協作的創新學習氛圍。

4 面向科技創新的IC構建

4.1 IC構建的總體框架

目前IC各構成要素的設置沒有固定的模式,各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定用戶的需求進行動態的規劃和調整。國內IC的構建以任樹懷的虛擬層、實體層、支持層三層次模式最具代表性,本文將根據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的特點,從實體空間、虛擬空間、服務支持體系這3個方面來構建面向科技創新的IC。面向科技創新的IC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面向科技創新的IC總體框架

4.2 IC實體空間構建

本文在研究國內外高校建設的IC空間劃分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型大學科研用戶需求,把IC實體空間主要劃分為信息服務臺、學科閱覽區、展覽導讀區、學術研討室、學習培訓室、多功能報告廳以及休閑交流區,如圖2所示。

圖2 IC實體空間的劃分區域

4.2.1 咨詢服務臺

咨詢服務臺是用戶接觸IC的第一環節,與圖書館的其它服務臺和各個區域相協調,是整個IC的功能樞紐[14],主要為用戶提供有關IC內所有服務項目、功能和資源的基本信息的咨詢,也提供有關圖書館、院系的一般信息,并針對用戶的需要,指引用戶到能滿足其需要的功能區域去[15]。可以說,IC各個分部門的工作都要圍繞它接收的咨詢問題而開展。

4.2.2 學科閱覽室

閱覽室以學科劃分,與學科相關的期刊、圖書、工具書等傳統紙質資源按照學科集中,并配備有先進的自助設備,為讀者提供自助借還書、打印、掃描、復印等服務,方便了不同學科讀者的查找和使用。學科閱覽室的特色是首先大量增加科技類期刊的收藏比例,特別是核心期刊和外文期刊,其次是大力重視地方文獻和灰色文獻資源建設,努力為科研用戶的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更全面更專深的文獻資源保障。

4.2.3 展覽導讀區

展覽導讀區設置多種類型的展覽和導讀服務,如臨時展覽、特色展覽、專題展覽、各種專題導讀服務等,通過主題豐富、不同形式的展覽和導讀,促進信息交流和優秀文化知識的導航、展示和傳播[16]。

4.2.4 學術研討室

學術研討室是用戶交流學習、協同科研創作的學習研究空間,支持科研創新和交叉研究而特別設計的,主要功能是給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創新平臺,因此該空間又可以稱為團體協作室。

4.2.5 學習培訓室

信息素養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素質,是指發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據此尋檢、判斷和組織、使用進而創造新的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大學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為科研用戶信息素養的提高創造條件和提供場所。學習培訓室正是基于這種需求而設立的,在圖書館“一小時講座”、坐臺式的用戶信息檢索咨詢服務的基礎上,探討建立一種面向科研用戶的新型信息素質教育方式。

4.2.6 多功能報告廳

多功能報告廳配有大屏幕、投影等設備,供用戶開展學術會議、學術沙龍,以及舉辦講座等活動。圖書館應作為科研導航,以舉辦人、倡導人等身份,經常舉行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科研用戶可以分享各自的智慧與經驗,激活隱形知識,啟迪創新思維。

4.2.7 休閑交流區

休息和放松的地方,提供沙發、座椅、休閑雜志、餐飲等,在這里有輕松愉快的環境,用戶可以放松交流,互相討論。

從以上劃分可以看出,面向科技創新的IC實體空間是在圖書館傳統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革新,它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用戶的信息素養和營造支持學術交流和創造的環境。

4.3 IC虛擬空間構建

IC虛擬空間的構建,是以科研用戶為中心,在網絡環境下營造資源豐富、支持開放存取與協同共享的虛擬學習科研環境。它的主要功能為:一是提供豐富有序的學術信息資源體系;二是融入用戶科研過程,提供信息增值的知識服務;三是建立開放平等的交流平臺,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只有具備了這些功能,才能讓科研用戶積極參與貢獻,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汲取前人的智慧,才會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升華,形成一個真正的面向科技創新的學習研究環境。因此,IC虛擬空間的構建主要集中于信息資源建設、服務內容建設和虛擬交流平臺的構建3個方面。

4.3.1 信息資源建設

圖書館建設中的信息資源,是開展IC服務的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包括印刷型書籍、數字圖書館資源、知識導航系統和網上資源等[17]。本文將其歸納為:印刷型資源、數據庫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等。

4.3.2 服務內容建設

研究型大學建立面向科技創新的IC應結合本校自身現有的服務內容,以科研用戶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積極主動地融入用戶的學習、科研過程,將服務進一步向縱深方面擴展,為科研用戶提供具有專業化、個性化的知識增值服務,主要的服務內容為:科技查新、文獻傳遞服務、聯合咨詢服務、用戶信息素質教育、學科導航服務、個性定制推送服務、課題跟蹤服務、情報研究服務等。

4.3.3 虛擬交流平臺的構建

構建虛擬交流平臺的目標是以科研用戶為中心,以圖書館2.0理念為指導,以Web2.0技術為手段,建立學科館員和科研用戶共同參與、雙向交互、開放獲取、知識共享和協作研究的學術交流平臺,使學科的館員能夠在信息檢索、采集、聚合、評價、過濾、組織和管理的過程中提供學科化、個性化服務,使科研人員在研究、創作和發表過程中與學科館員及時交互協作,并通過集體的智慧建設共享知識庫[18]。

目前實現圖書館2.0的技術非常多,也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博客、維基、RSS、標簽、IM、SNS等,面向科技創新的IC的虛擬交流平臺的構建可以利用這些技術。IC虛擬平臺的構建框架如圖3所示,學科館員與科研用戶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實現在線即時交流,通過博客和維基等工具實現異步交流和共同創作。學科館員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組織將信息加以標簽并進行聚合,并將組織整理的信息以學科博客的形式進行推薦,以維基的形式建立相關學科類目??蒲杏脩艨梢酝ㄟ^博客和維基發表研究心得并分享他人的研究思想,或與學科館員進行異步交流,同時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報告、論文等)存入機構知識庫進行管理與共享。最后,通過學科導航系統將以上各種信息進行有序化組織,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圖3 IC虛擬交流平臺框架圖

4.4 IC服務支持體系構建

IC的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是直接面向科研用戶服務的,要保證面向科技創新的IC良好的運行,需要一整套服務支持體系的驅動和支撐,IC服務支持體系的構建由服務隊伍、管理機制、評價體系、文化與精神四大核心驅動力構成,通過四者的有機融合和共同作用來支撐和驅動面向科技創新的IC的運行和發展。

4.4.1 服務隊伍

信息服務是IC核心的內容,配備訓練有素、愛崗敬業和知識結構合理的服務隊伍對IC有效運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按職責不同,IC的服務隊伍主要包括:學科館員、在線的學科專家、計算機技術人員、多媒體工作者、普通館員、兼職學生助理等人員。

4.4.2 管理機制

IC的服務管理要求改變傳統圖書館的多層分散的管理機制,采取“扁平化”管理機制,盡可能的減少用戶需求的長時間等待,做到對用戶需求的快速反應,在這里我們可以采用三級梯隊管理模式[19]:梯隊管理模式在國外許多IC中被運用,即設置咨詢服務臺、普通咨詢、資深咨詢三層服務模式,服務隊伍由下至上形成一個梯隊。人員結構可采用全職和兼職相結合的方式。梯隊管理模式包含了一部分知識管理的理念,而IC的運作是對圖書館科層化管理現狀的變革。

4.4.3 評價機制

IC是圖書館服務的一種新模式,其相關理論和實踐還在不斷的發展當中,其建設與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入服務質量評價機制,為IC改進服務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更好地構建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提供高質量服務的IC環境。IC評估的方法或途徑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非正式的用戶反饋:這主要是工作人員對用戶在使用IC過程中的意見的收集,有利于對IC的日常工作進行改進,但意見隨意性大,只能作為參考。

(2)正式的服務質量評價:常用的正式評價方法有調查法、訪談法、統計法。

(3)基于LibQUAL+的用戶滿意度評估:LibQUAL+是美國圖書館界利用SERVQUAL基本原理,結合圖書館實際情況而開展的比較成功的圖書館信息服務評價項目。

4.4.4 文化與精神

文化和精神是精神空間的核心的終極體現。IC服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溝通及思想交流、保證用戶知識與信息的開放獲取、支持文化和求知的服務、尊重人們個性差異、尊重人們在學習和研究中形成和表達個人信念、為科研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通過合作弘揚時代精神和價值觀等,應該成為職業精神的主要內涵[20]。

參考文獻

[1]孫瑾.國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發展現狀及相關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6,25(4):57-60.

[2]Nancy Kranich Libraries and the information commons:a discussion paper[EB].http:∥/ala/washoff/oitp/icprins.pdf,2007-06-28.

[3]Bailey,Russell and Tierney Barbara.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Concept,Evolution and Transc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5):277-2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新余市| 罗城| 都江堰市| 海盐县| 达日县| 龙口市| 大新县| 会泽县| 岳阳县| 阿拉尔市| 商南县| 西和县| 平果县| 万宁市| 宁陵县| 扬州市| 黄浦区| 宣城市| 古交市| 肃宁县| 奎屯市| 太康县| 张家港市| 巴彦淖尔市| 河东区| 治多县| 湖州市| 丘北县| 偃师市| 都兰县| 海宁市| 宕昌县| 哈尔滨市| 雷山县| 嫩江县| 喜德县| 遂川县| 乌兰县| 集贤县| 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