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設計史論文

建筑設計史論文

時間:2023-06-07 09:3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設計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設計史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 審美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 demand more and mor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 liv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quirements, comprehensive promote design level and aesthetic level, aesthetic in design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also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equirement of design aesthetic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esthetic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建筑設計的概述

1、建筑設計的含義

建筑設計的科學范疇具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種含義:建筑設計廣義上是指一個建筑物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設計工作通常設計到建筑學、結構學、自動化控制管理、建筑聲學、建筑光學、工程估算、園林綠化、設計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需要各種專業的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第二種含義:我們通常所說的建筑設計是指“建筑學”范圍內的工作。

2、建筑設計的發展史

建筑從古代便已開始,建筑設計也在古代就已開始流傳。在古代,由于技術的原因,建筑設計和施工并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建筑的施工者往往就是建筑的設計者。那時,建筑主要以木質材料為主,設計和施工都是由木匠來實施。他們往往是根據建筑物主人的要求,再根據師徒相傳的技術,同時再添加一些自己的創造性及按照自己的審美角度,便形成了古老的建筑的文化。

二、建設設計的的美學觀點

建筑設計的美學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意識形態美。建筑師根據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通過自身的設計,對建筑結構、色彩、材料、裝飾等的感情抒發,從而表現出當時社會所具有的風尚、流行風格、政權、宗教等等,能夠在視覺和精神上給人以滿足,進一步使觀賞者達到審美的要求和認同。

第二、技術形態美。建筑師通過自身熟練的設計技術,在建筑上設計完美與缺憾,從而達到均衡性,突出和諧美與內在美,用對立來闡述同意。

三、以迫慶一郎的建筑設計為例談論審美活動

若論建筑設計從審美角度最有創意的建筑師當屬迫慶一郎,他是日本新生代的建筑師,他曾經負責著名的北京外鍵SOHO項目,而后又在中國的建筑設計方面開始展開事件。迄今為止,他在中國完成的建筑設計將近50項。他的建筑設計主題均是以“主題”為中心,然后通過色彩、形態、材質、空間等視覺方面展開設計,從而使其建筑設計具有獨特的特征――鮮明的形象性、豐富的象征性、以及濃郁的精神性。他的富裕變化的建筑設計從簡約到極致,都彰顯了獨特的美學意蘊。

對于迫慶一郎的建筑設計,在這里就其形式和主題進行簡單的論述:

(一)形式

1、色彩

迫慶一郎在建筑設計中極其重視色彩的使用,通過色彩美的表現從而使得整個設計具有獨特的設計及視覺風格。因為色彩美是視覺美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給人以最先的視覺沖擊和感受。他的色彩運用體現出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單純性。單純是指色彩的單一,在他的建筑設計中,比如成都伊芙麗專賣店的玫紅色、長春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常春藤的綠色、北京芬理希夢1號店的白色和2號店的綠色等等,都是運用單一的色彩形成了他的設計中的純凈風格。

2、形態與空間

迫慶一郎的建筑設計運用形態與空間的巧妙構成形成視覺沖擊。其視覺形態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純粹的幾何形態。如北京沖擊的那個項目,便是采用了幾何中的南北軸線旋轉,使得該項目既簡潔有極富創意性;另一類是富有象征性的有機形態。迫慶一郎在進行室內設計時喜歡用這種有機形態,通常采用特殊材質對空間分隔,使其具有獨立性和自由性。例如在深圳蜂巢設計中,他便采用了這種設計原理。

3、材質

建筑設計中的材質使用具有多元化的性質,材質語言猶如建筑的肌膚,使建筑具有明顯的表現力。它可以被建筑師賦予不同的表現形式,也是使得建筑擁有能夠開口說話的功能。迫慶一郎在建筑設計中良好的運用材質語言詮釋自己設計的不同風格內容和含義;而他常使用的材質只有鏡面不銹鋼、亞克力、馬賽克、鋼管等。

(二)主題

1、主題的意蘊

迫慶一郎認為:在建筑設計的領域中,只要是能夠看得見的東西,它們的設計手法都是不相對應的。所以在進行每一項設計時,都要根據設計的東西提出一個主題,圍繞著這個主題設計,其余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2、場所精神

建筑藝術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體現,是人類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人類之間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建筑藝術賦予建筑更多的文化和內容。

在建筑設計中,迫慶一郎運用色彩、形態、材質及結構等視覺符號,以設計主題為中心展開營造了獨特的空間場所精神,賦予了建筑空間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北京喜彪展示店,它的設計使建筑場所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空間。

四、建筑設計如何滿足審美需求

1、什么是設計審美

要了解設計審美是什么,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美。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一個過程。審美是對漂亮的評判;審美是藝術的修養;審美是對大自然的感受,如醉如吃之感;審美是內心的觸動;審美能使人有種愉悅感。

2、提高建筑設計審美的能力

為了使建筑設計滿足審美的需求,便要提高建筑設計審美的能力。美術作為建筑設計的基礎,在建筑設計的審美與創作中發揮著中遙遙的作用。

3、清晰建筑設計審美的角度

建筑設計與審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設計要滿足人們的生活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審美要求,因此必須清晰建筑設計審美的角度。一般情況下,設計審美的角度包括材質、色彩、結構等視覺角度,它們對建筑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勇志:《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審美的同異性》,藝術與設計學院,2002.12;

[2]何雋:《論迫慶一郎建筑設計的審美意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11年第7期;

[3]李昭君:《建筑主題中國―――迫慶一郎專訪》, 建筑技術及設計,2009;

[4]吳平川:《打好美術基礎,提高建筑設計的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

第2篇

專業介紹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服裝與服飾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服裝設計、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CAD、素描、色彩、平面構成、

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基礎圖案、服飾圖案、服飾配色、童裝工藝設計、

服裝畫技法、中外服裝史、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材料學、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學校、企業、公司等單位從事服裝教學、服裝企業管理、教育、研究、國際服飾文化藝術交流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計算機藝術設計、商業動畫、CIS設計、廣告設計與策劃、書籍裝幀、標志設計、包裝設計、裝飾畫、型錄設計、展示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媒體藝術、廣告、策劃、產品包裝設計、出版印刷、教育、研究、國際視覺傳達設計交流等工作。

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藝術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環境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環境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環境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環境藝術史論、人體工程學、設計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陰影透視與建筑制圖、建筑技術與建筑構造、工程策劃與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建筑設計、建筑工程細部與材料工藝學、園林建筑設計、園林綠化與廣場設計、建筑小環境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室內空間設計、家具設計、景觀設計、教育、研究、國際環境藝術設計交流等工作。

產品設計

培養目標:具有產品設計、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產品設計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在當代產品設計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中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產品設計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在產品設計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工業設計史、設計概論、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人體工程學、設計基礎、工業材料工藝學、工業設計工程學、工業CAD、產品開發模型設計與制作、設計方法與產品設計、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科研單位從事產品造型設計、產品外觀設計,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國際產品設計交流等工作。

美術學

培養目標:具有繪畫、創作能力和藝術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的國際型、復合型的高層次藝術專業人才。

專業特色:國際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的特色是充分發揮外國語學院的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勢,培養學生當代藝術前沿觀念與多專業組合的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能力;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使學生具有將現代科技成果運用于藝術創作的基本素質,進而從事在美術學專業領域有拓展性的實踐與研究;了解與藝術相關的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向與趨勢;通過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國際藝術交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外語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國(3+1、2+2國際聯合培養模式)留學。

主要課程:1.基礎課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視。2.理論課程:美學、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形式美學、色彩學、透視與解剖學、油畫肖像、油畫風景、藝術心理學、油畫創作(實習)、素描、色彩、油畫材料、人體、三維模型、三維動畫設計、二維動畫設計、陶藝制作、藝術品市場管理、現代絲印版畫、計算機輔助設計、攝影、計算機應用、畢業設計與論文。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可以從事教育、職業藝術家、研究、自由職業者、藝術市場營銷、批評家、策展人、群眾文化方面的公務員、國際藝術交流等工作。

大連外國語學院音樂系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5年國際藝術學院設立的音樂學專業。音樂系現有音樂學專業,下設聲樂、鋼琴、多媒體音樂制作、琵琶、二胡、古箏、竹笛七個專業方向。音樂系致力于“專業教學、藝術表演、社會實踐”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學校在外語教學及國際交流方面的優勢,著力推進專業與外語的融合,全面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國際型、復合型高素質藝術人才。

音樂學

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學本科層次的國際型、復合型人才。學生通過培養能夠具有以下能力:①音樂知識的傳播能力 ②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 ③音樂演出的表演能力 ④音樂語言的創作能力 ⑤音樂文化國際交流能力。

專業特色:音樂學系大連外國語學院增設音樂學專業時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提出英語+音樂、日語+音樂、西班牙語+音樂等外語結合音樂的辦學模式,旨在更新辦學理念,調整音樂專業培養模式,從而拓寬音樂學專業的發展口徑,增加就業機會。目前我院聯合辦學院校有日本名古屋音樂大學、日本岡山作陽大學音樂學院、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韓國大邱藝術大學(音樂與傳媒)等。聯合辦學采用2+2模式,即學生第一、二學年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在完成前兩年的課程計劃,同時滿足外方音樂院校的專業考核后,于第三、四學年赴國外大學學習,四年本科學習結束后,雙方互認學分,達到兩校本科階段學習要求的學生,將被授予雙方的學士學位(西班牙羅維拉大學除外),同時也可以選擇其它學科繼續深造學習。另外,通過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國際交流項目也可留學意大利、法國,美國等藝術院校。隨著我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孔子學院,中國元素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特別的魅力。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國際間大學音樂文化交流中將會起到很大作用。音樂系民樂專業學生受教育部孔子學院的委派多次出訪韓國、日本、阿聯酋、土耳其、俄羅斯等國演出影響很大。因此民族器樂作為特色專業,將有計劃的重點建設。

主要課程:本專業設聲樂、鋼琴、民族器樂(琵琶、二胡、古箏、揚琴、笛子)、基礎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作品分析與寫作(和聲,復調,曲式分析)、表演基礎、中國音樂史與賞析、西方音樂史與賞析、合唱與指揮、外國語(英、意、日、西班牙、韓國語等)、歌曲寫作、聲樂教學法、鋼琴教學法、鋼琴即興伴奏、舞蹈、形體訓練等。

基本學制:4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

就業方向: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傳播、新型外國人社區文化、教育、表演、群眾文化工作等。

第3篇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教師教育教學過程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

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一般認為,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藝術形象。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關于美術作品的感知方式越來越技術化了。上世紀90年代后,數字化的印刷、攝影技術高度成熟,大幅廣告、精美照片、時尚雜志、網絡世界、數碼影像等,凡是能夠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廣為采用,以致導致人們普遍的審美疲勞。而關于美術創作的經典手法,也被數字化時代顛覆了。以前,從設計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對手繪技術要求很高。現在,人們用電腦進行美術創作,擺脫了鉛筆紙張、直尺圓規、顏料調色盒等繪畫工具限制。即使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繪圖軟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滿意的圖片來。不僅如此,數字時代還促生了以美術學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尤其是廣播、電視、動漫、環境、設計、廣告等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對高校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大的拉動。為適應這一需求,許多高師類院校都開設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藝術設計專業。比較典型的有;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三維動畫創意及制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圖形圖像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傳媒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后期合成、電腦剪輯、特效制作以及影視作品技術處理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游戲動畫設計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在游戲制作領域勝任原型設計、模型制作、紋理制作、動畫調試等崗位的工作,并進行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這些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結構與傳統美術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他們所從事的美術活動很難以傳統的美術概念來界定與歸類,但往往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而也引領高師美術教育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新晨

第4篇

(一)當前藝術設計行業現狀分析目前,國內市場藝術設計行業品牌競爭激烈:(1)優勢品牌成為市場的亮點。一些具有優勢的藝術設計企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日益成熟和壯大,逐漸成為行業中的領頭羊,也成為藝術市場的亮點。如一些名牌家具公司、服裝公司、平面設計公司、建筑設計公司、動畫公司等,但是大品牌不多。(2)產品日益豐富,品牌增多,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內市場藝術設計行業品牌眾多,其中大多是小、微企業,雖然實力弱也極大的豐富了市場。(3)外資品牌在中國藝術設計市場依然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例如動畫行業的美國華納、夢工廠和福克斯,服裝服飾行業的迪奧、夏奈爾、ZARA、LV,建筑裝修設計行業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事務所、KAINDL必美、grzywinski+pons設計事務所、英國的百安居公司,平面設計行業的21TORRGmbH、25records、afterlab、AKADEMIKS、Anatomique-Edition,等等。(4)我國藝術產業資源迅速向大企業流動,大企業隊伍壯大的同時,生產規模并未擴張,反而呈現收縮趨勢,企業發展方向已經由追求規模效益的成本路線轉向謀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線。(5)受到政策、成本、市場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特別是生產、施工、加工型中小企業遭遇生存危機。相應的藝術中小企業隊伍逐年擴大,但向純設計類企業流動的趨勢明顯,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待遇不高,再有就是設計師的價值不易得到實現。可以說藝術設計行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需求日益增多,藝術、技術的要求也愈來愈高。

(二)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素質現狀分析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構建,為本專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但是生源整體素質比前些年明顯偏低是目前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突出的問題。由于當下藝術設計專業招生人數擴大而生源則明顯減少,造成學生的整體素質相對偏低,呈現的普遍特點有: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學習熱情不高,吃苦精神差,喜歡享樂,對社會回報期望值明顯偏離現實。藝術設計專業招生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們:每年的藝術設計專業高校招生考試報名時,無論是省考還是校考都是報名者眾多,隊伍排得很長,我們也許就此認為生源數量巨大。仔細分析,這種現象是有其現實原因的:中國考生的傳統是理科成績不好就考文科,文科也考不上就考藝術,因為藝術類專業的文化分數線要低很多;在升學的激烈競爭中,文理科成績都不好的考生,就此找到一條捷徑——學習美術,它不是特長而是專業,并且還是捷徑專業。當然,考生中也有很多人屬于真正愛好美術,并且有較高藝術天分的,但整體看,生源質量不高。

(三)教學目標比較與分析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B•S•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知識、情感、技能”[2]。其中知識、技能目標在評價時候比較容易把握,而情感領域的目標較難,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將布魯姆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分成了單純知識傳授和技能教育,把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雖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則,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與市場需求出現了較大差距,這與課程設置有著較大的關系。很多院校不是按照設計專業的邏輯、結構的需求,而是根據現有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向來安排教學方案和課程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完整性。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課、選修課、理工科等交叉學科的課程教育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四)藝術設計專業傳統課程體系分析經調查,我國各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所開的教學設置內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三大塊:藝術類課程、技術類課程以及糅合了以上兩種課程的實踐類課程。通過對遼寧省十余所高校的調研后發現也有較大出入的地方,首先,開設課程的課時量不同,比如個專業方向的主題設計類課程,有的開設144課時,有的開設156課時,有的開設168課時,有的開設220課時,最多的開設了340課時。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基礎、社會崗位需要、學校環境、師資等條件后,多少課時量合理,沒有一個科學的分析與研究;再者,對于每個學期要開設的課程,各個高校也不一樣,根據知識技能結構和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規律來看,每門課程在整個專業體系結構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安排在哪個學期上,上哪門課程,直接關系到最終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各個院校在課程順序安排上是不一樣的。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大致包括這些主要內容:專業基礎課——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史論類課、專業方向效果圖技法、專業方向結構課、專業方向技術課(制圖、施工);專業方向課——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的主題設計、課題設計、實際或模擬制圖及施工實踐;專業選修課——藝術設計專業的邊緣交叉類課程;實踐環節課程——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專業考察、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中國各高校藝術專業對這四類課程的設置比例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理論知識,有的偏重動手實踐操作,還有的對藝術類邊緣交叉學科更為重視一些,從整體看,體現為實踐類課程偏少而且執行力度不夠,對理工科等交叉學科的課程更是設置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設置。

(五)教學組織分析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按照大綱和課時數比重組織教學,組織工作主要圍繞課的類型、結構、場地設備的布置等,按照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以掌握理論知識為目標去設計一堂課,教學組織形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訓技能教學為輔。由于教學內容繁多,課時有限,各科目各自為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學體系,僅僅是根據科目的個性特點擬定教學計劃,過分強調各科目的獨立性,忽略了各科目之間的相關性。受課時的制約,學生只能上統一的內容,學生的個性發展得不到重視,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組織練習方式等都被一一地禁錮在統一模式中,根本體現不出“因材施教”。還有就是高校任課教師集體備課少,相互觀摩少,信息交流少,人為的割斷科目間原本存在的內在聯系。忽視了自身課程特點,不重視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教學組織形式僅限于課內教學,而忽略了課外技能實訓、校企合作單位的聯系。隨著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在教學中應重新組織教學,課堂教學與校內外實訓有機結合,學校與企業緊密聯系。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級建制,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重新組合上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六)教學手段和方法分析教學手段是指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完成某一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教和學所用的工具或設備等;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在教學手段上,絕大部分課程仍然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教學生學,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手段中逐漸得到了加強。在教學方法上,藝術類課程教學多采用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的主角,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學生成為配角,成為課堂上的聽眾,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思維,使學生不得不跟著教師的思維走,學生的思考時間少,獨立自主的機會少,學習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變成了教師成為主體。傳統的教學方法,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式訓練,違反了高職教學規律,對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開發不夠,不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單向、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高。已經跟不上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七)評價內容與方式分析藝術設計專業由于教學內容較多,項目復雜,類別繁多,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各門課程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教學評價與檢查,所以整個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評價五花八門、不盡相同。藝術史、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學習評價內容為理論考試或論文形式;美術設計基礎、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的效果圖技法、主題設計等課的評價內容為平時作業上交數量和作業質量;工藝、施工操作等課程的評價內容為上交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課堂表現、出勤等。在對學生學習評價中,教師對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理論知識的評價、平時作品的評價最多。對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評價相對較少,而且只是在工藝類課上體現技能評價較重視,總感覺在學校掌握書本理論知識,有理論素質了,技能到工作崗位再實踐也晚不了。導致上到教師下到學生都不重視技能學習,大部分教師都將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內容,弱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導致學生的評價片面。傳統的考核一般是單純的理論應試考核,教師根據所學內容出題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觀點的掌握程度,評價機制陳舊,考試形式單一,許多學生平時不用功,考試前臨時突擊,卷面成績照樣很好。這樣的考試結果,失去了它的教育性和公平性,對學生走向社會開展工作,有害無利。

(八)高校藝術專業師資隊伍現狀分析目前中國多數院校師資隊伍參差不齊:1.師資隊伍來源的復雜。中國很多藝術設計專業都是由并校前的幾個學校的美術、工藝美術、藝術專業等組成,大部分新教師基本上是直接從院校畢業招聘來的,從學校走向學校,沒有企業生產經驗,缺少必要的社會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專業知識面上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給專業設置調整與改革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教師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有些質量不高,與教育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2.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偏低。經調研,中國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學歷比例為:本科畢業占51%,碩士畢業占48%多一點,博士畢業生不到1%。由于并校前很多學校是培養大專生,而現在基本都是本科院校,所以教師隊伍學歷高層次就明顯偏低。其中,正高職稱占6%,正高級職稱比例偏低,缺乏專業、學科帶頭人,科學合理的學術梯隊尚未形成。3.由于大部分教師來源于高校畢業生,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從以學科體系為主的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技能為輔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他們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生產實踐過程,實踐技能較差,不能完全勝任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師資隊伍的要求。4.由于教學需要,各高校均從企業外聘了一些企業技術人員補充教學,經過教學反饋的信息,發覺這些外聘教師均為某一領域的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處理現場復雜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能指導學生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問題,且本人又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教學效果良好,受到好評。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本課題組經過調研、比較、分析后認為,執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是一個可行的出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變配角為主角,從設計構思到產品完成的每道工序、每個步驟都經過觀察、思考、分析、探討,然后再動手操作,學生就會明白理論與實踐要具體結合,就能懂得變通調整,并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順利完成這一教學改革,需要做下面幾個工作:

(一)教師素質的提高從理論與實訓分開教學到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對教師是個嚴峻的考驗,必然要求老師在理論和實習指導教學上做到合二為一。但目前講授理論的教師對實踐操作生疏,而實踐操作教師對理論講授不太顧及。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素質作風過硬、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高校應該培養、使用和鼓勵“雙師型(教師、設計師)”教師。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關鍵,美籍華人教育學家柯領的話值得我們深思:“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學科教學專家,要熱愛與盡可能精通所教學科的內容,并深入體驗與掌握‘講課教學式、自學教學式、討論教學式、活動教學式、實踐教學式、綜合教學式’這六種教學模式的優缺點,結合教學內容能靈活應用……”[3]。

(二)實訓硬件條件的突破由于受資金、教學空間等的約束,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場地和設備不足,嚴重制約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在過去理論與實踐分開的教學中,實習設備準備不足對硬件配備不足與理論教學矛盾沖突不明顯,在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要求“教、學、做”一起進行,理論的講述必須和實踐操作緊密結合,要求實習設備與理論知識完全匹配。所以硬件條件的完善是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

(三)加強師生對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組織的理解“一體化”教學是通過科學的組織教學,使學生掌握藝術能力和技術能力的教學模式。它要求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教室與實訓場地、實踐指導教師與理論教師完全深度融合,而在具體實施過前及實施過程中,要求師生充分理解并積極參與其中。避免理論教師與實訓指導老師分開,造成教學出現脫節現象,甚至互相推卸責任,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充分了解每個教師的特點,在暫時沒有那么多“雙師型”教師可用的情況下,做好設計教師與技術教師的共同備課和教學銜接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新田县| 榆树市| 高碑店市| 金沙县| 乌兰察布市| 凤庆县| 宁乡县| 新安县| 合阳县| 罗城| 宁乡县| 古田县| 太保市| 齐齐哈尔市| 方城县| 公安县| 淄博市| 鹤岗市| 博湖县| 泸西县| 岑巩县| 九龙县| 洛隆县| 宜州市| 通辽市| 德令哈市| 饶河县| 贵定县| 嵊泗县| 乐亭县| 布尔津县| 广昌县| 庆城县| 凤凰县| 墨竹工卡县| 乌拉特后旗| 德惠市| 宁德市| 嘉义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