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

時間:2023-06-07 09:29: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

第1篇

關鍵詞: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述評

黨的十召開以來,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貫徹和落實。農業部辦公廳于2013年2月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使全國范圍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正式開始。“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分為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五個部分二十個目標。創建活動按照“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目標引導、試點先行、注重實效”的原則,以政策、人才、科技、組織為支撐,以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生態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為途徑,構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新農村建設內涵,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

一.“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義

1.“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較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便是落實十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表現。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將農村的發展建設納入重點考慮的范疇,進而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促進“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在生態環境不斷受到威脅的今天,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無疑為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從這一方面來說,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也確有其必要意義。

2.“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實現農村發展的需要

創建“美麗鄉村”活動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下的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對不斷發生變化的時代形勢,農村的經濟如何得到良好發展,是一個亟需考慮的問題。而“美麗鄉村”活動的一個主要建設目標就是加快農村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提高,進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因而農業部進行“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對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是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

3.“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農業部開展“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的生態文明,為人民的生活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此外,“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還能夠加快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地區的物質方面極大豐富,從而保障農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質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可以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改善當前的農村生活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現代化進程。因此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對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內容與效果

1.“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原則

在“美麗鄉村”活動的創建過程中,秉持相關原則,從根本上保障“美麗鄉村”活動的有效性得到實現。基于此,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時將以人為本,強化主體;生態優先,科學發展;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等作為基本原則,活動開展過程中時刻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特點進行具體的規劃和制定不同的目標,并在同時發揮一些“美麗鄉村”的典型建設模式的榜樣作用,推動整個活動有條不紊的展開。

2.“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目標

“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建設目標包括產業發展、生活舒適、民生和諧、文化傳承、支撐保障等方面的內容。而經過活動的有效開展,農村地區的產業形態、生產形式、資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環境與基礎條件方面、人民權益的維護方面以及鄉風民俗的傳承方面都取得了極大進展,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這些目標設置也比較符合創建活動的基本情況,適宜農村地區的建設基礎與發展水平,對“美麗鄉村”活動的良好開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導。

3.“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重點

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首先要確定一些重點內容,這對整體的創建活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具體的工作中,組織鄉村試點、創建發展典型、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利用科學技術保障創建活動的開展都是農業部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內容,如此使試點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評選出了一些建設典范,極大改善了鄉村的生態環境并有效推進了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運用,促使農村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多選擇的工作內容重點對整體建設的重要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結

總之,“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開展,對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農村的傳統發展模式,為當前的農村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發展方式。“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的和諧發展實現了當前農村建設中的總體目標,為人們構建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發展了農業生產,也傳承并發揚了生態文化,這一積極的農村建設發展模式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人們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秋紅,于法穩.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進展綜述[J]. 學習與實踐. 2014(06)

第2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農民 社會判斷

許多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合理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理想形式。然而新農村的概念在不斷更新,郭杰忠(2006)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每一次出現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而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對當時農村發展的重要探索。2005年7月他在文中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或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文明狀態。”[1]這也表明了新農村是一個有利于農村發展且與時俱進的新事物。

然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般是政府居于主導地位,由政府來根據各自地區的具體情況,確定其建設的基本模式和路徑。葉敬忠(2006)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指出,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在這個過程中集體失聲了[2]。于是,便有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從農民視角出發的新農村建設。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認可與重視。

所以,本文從社會心理的社會判斷的角度對新農村建設進行討論,增進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角色地位的認識和理論警覺性。

一、文獻回顧

(一)從新農村概念談起

一些學者從一個更貼近新農村實踐的角度為新農村做定義。郭杰忠在2005年7月撰文中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或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文明狀態”。[3]另外韓俊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看作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4]實際上,在筆者看來當前的新農村建設還應當考慮到生態環境這一個維度,應當是五位一體的綜合概念。

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國內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作為“新事物”的新農村,雖然其定義難以統一,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許多的共同點,那就是為了促進農村的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新農村社會判斷相關研究

金圣華指出,社會認知和態度都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社會認知的價值影響著社會態度的形成,而態度中的內隱成分又決定著行為的發生。他說,我們首先要了解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其次要關注農民的價值理念與演變;再次要關注農民的態度形成與演變;最后,關注農民的社會認知歸因模式及存在的社會認知偏差。[5]

張慶林,趙玉芳,戴冰,張惠對西部民眾對西部大開發的社會判斷做了問卷調查,在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個人收入問題、環境問題、農業與農民問題、民族交往與沖突問題、進城民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環境問題上對西部民眾做了調查,取得了一些成果。

社會判斷是在社會知覺和社會印象基礎上對認知客體的評價與推論。[6]它雖然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內隱的過程,但是還是有外在表現。本文就是對農民在對新農村的外在表現上,討論其社會判斷的特點。

二、農民對新農村社會判斷的特征及相關建議

(一)至高無上的經濟理性與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的描述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 個字,而生產發展是放在第一位的。這也是符合馬克思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

圖1是葉敬忠書中的數據,表面上看確實體現出農民對新農村建設判斷的經濟理性的一面。說明在他們的社會判斷過程中,經濟是其最集中關注的議題。可以說,如果經濟沒有得到發展,難以讓他們承認這是新農村。

在這種不謀而合的默契下,秉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理念,提高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應當是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而結合各地實際,在提高以上五個方面的短板的基礎上有效帶動經濟發展是值得嘗試和探索的。

(二)兩種自相矛盾性與新農村建設的阻力

首先是農村居民社會判斷性質上的自相矛盾。如今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最明顯的方式就是修建集中居住式的房屋,農民甚至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修建這種樓房。[7]這一點不容忽視,應該重視媒體對農民社會判斷的作用,引導農村居民形成對新農村建設的正確認知。當前自媒體發展迅速,關注農村居民的社會價值取向與社會判斷顯得更加必要。這需要學者們投入一定精力來完成。

其次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個新事物本身的矛盾性。新農村建筑的室內布局,外觀樣式大多是政府部門決定,農民自己只能在住第幾層樓和室內裝修上保有自由。搬進去以后,有的居民開始擔心喂養牲畜家禽等變得不太合適的問題。節日期間是否可以燃放鞭炮等在城市社區里的規則在新農村社區是照抄照搬,還是放任不管?所以又產生了一種在選擇上自相矛盾的社會判斷:新農村的新房新環境是好的,但是新農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限制――是不好的。

新農村本身的二重性與農村居民社會判斷性質的兩面織在一起就給新農村建設帶來更多的阻力。一項新的新農村建設舉措會給農村居民帶來新的社會判斷,這些判斷給后面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帶來新的考慮因素。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當時刻關注農村居民社會判斷的性質,對其合理的判斷應當予以人文關懷,再在這個基礎上讓新農村建設揚長避短,逐步發展起來。

(三)群體水平上的短期理性與新農村的長期性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農村居民對新農村的判斷更多的是從家庭生活的短期理性出發。隨著農村的建設不斷發展,工具關系與情感關系混合的混合型互動也占據主流。經濟理性逐漸占據重要位置,但這種理性出發點是家庭,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可以說是農村、農業、農民,具有整體上的前瞻性。

短期理性的后果就是社會整合程度降低,負向互動增加,總體社會資本流失。于是許多學者也關注到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在葉敬忠的調查中發現,受訪的480位農民中僅有26人表示最關注鄉風文明,僅占樣本總量5.6%。但是接著,他又發現農民在文化需求中表現出急需法制教育。一方面表現出對鄉風文明的漠不關心,另一方面又急切需要法律這種正式規則的保護。可以斷定,一些地區出現了一個非正式規范的真空期。這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有關議題關注的焦點問題。

對此有許多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看法,但在本文分析的角度上,對傳統農村的“禮治”應當予以重視。在那樣的倫理體系下的社會結構中,保存著深厚的傳統農耕文明的影子,是農村居民群體水平上做出的大致選擇。其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后續影響很大。要結合好新農村建設的長遠目標與農村居民的短期理性,一方面要主動保護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規劃出符合短期理性下農村居民社會判斷的新農村愿景,這樣才不至于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三、結論

“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方面表達了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必須重視農民的主體性。農村,農業是一個相對客觀的存在,而農民則是“三農”諸多問題的核心。農民在對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判斷中:在關乎生存發展的層面的上與政府的思路一致,體現出極大的經濟理性;新農村作為新事物本身具有矛盾性,農村居民的社會判斷也有優劣之分,兩種矛盾性相互交織實為新農村建設一大阻力;在關乎文化與社會、精神文明等發展問題上,呈現出群體水平的短期理性。

所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以經濟發展作為根本保障和前提,堅持全面協調發展的理念。為了實現這一大目標,需要克服新農村作為新事物的矛盾。而新農村作為公共產品又必須滿足人們的需求,符合人們的合理判斷。所以,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引導農村居民形成合理的社會判斷,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當前農村的缺點,逐步邁入小康的新農村。這還要求長期的新農村項目與規劃與重視家庭發展的短期理性相調適。這樣才可以有序地,平穩地逐步邁入新農村的新天地中,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 郭杰忠,黎康.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綜述[J].江西社會科學,2006(6):217-224.

[2] 葉敬忠.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導言)[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2.

[1] 郭杰忠,黎康.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綜述[J].江西社會科學,2006(6):217-224.

[4] 韓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J].宏觀經濟研究,2006(3):13-16.

[5] 金圣華.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心理學問題研究[J]. 人民論壇,2012(11).

第3篇

論文框架

論文要包括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引言、綜述、方案、論文主題、測試及性能分析、結束語、后記和參考文獻等。下面給出一個論文的參考框架:

摘要及關鍵詞

AbstractandKeywords

目錄

正文

第一章引言

本課題的研究或應用意義

本論文的目的、內容及作者的主要貢獻

第二章研究現狀及設計目標

相近研究課題的特點及優缺點分析現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本課題要達到的設計目標第三章要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

研究設計中要解決的問題

具體實現中采用的關鍵技術及復雜性分析

第四章系統結構與模型

設計實現的策略和算法描述編程模型及數據結構

第五章系統實現技術

分模塊詳述系統各部分的實現方法

程序流程

第六章性能測試與分析

測試實例(測試集)的研究與選擇

測試環境與測試條件

實例測試(表格與曲線)

性能分析

第七章結束語

致謝

參考文獻

論文的主體部分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體部分要占2/3左右。主體部分應包括:總體設計、模塊劃分、算法描述、編程模型、數據結構、實現技術,實例測試。論文主體部分的內容在寫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還有善于利用各種原理圖、流程圖、表格、曲線等來說明問題。

教育學論文范例欣賞:師德師風論文教育學論文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的重要性,作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班主任是兒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好得多,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境界,特別是在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為人師表

李嵐清副總理最近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一輩子。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為人師表。”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求學生不遲到,預備鈴一響,教師就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待等等,看似區區小事,實則細微之處見精神做表率。為人師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爆發的內驅力不可估量。因此,為人師表是當好人民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貌與教師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一個教師的師德好壞對教風、學風影響極大。應該承認,目前,敬業樂教、無私奉獻于教壇的教師是絕大多數,他們在工作臺繁重,生活清貧的情況下以自身高尚的師德與良好的師表行為影響與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備的學生,的確令人可敬可賀,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數教師在改革開放特定環境中表失師德和人格,在學生中、社會上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有的工作消極,紀律渙散;有的弄虛作假,活名釣譽;有的賭博成性,作風下劣;有的吃喝玩樂,貪圖享受;有的計得患失,事必講報酬。如此種種,都玷污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有悖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敬業精神

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嘔心瀝血對工作一絲不茍,即使碰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滿意不滿意,學生快樂不快樂,啟發沒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盡管農村學校教育經費拮據,敬業者仍能以積極因素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臺。

四、服務心態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著的蠟燭“等稱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像商口行業一樣,將“為顧客服務”溶進“為學生服務”之中去,并且要具備這種心大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高豐,對學生指東點西,把他們當作指揮的工具來使喚。教師在教學中的服務心態,不應只少數優等生服務,而應該平等對待那些后進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財富”的源泉。教師甚至要給予他們最優惠的服務,設法調動全心全意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且有特色的“產品”。此外,教師的課外輔導,上門家訪,以及與學生的抵足談心等,都可以看作是這種服務心態的具體表現。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種心態,才會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竟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使“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更煥以光彩。

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間。

姑且從理想境界的高度,來談師德的高尚,要求1、師品,德高為師。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

2、師智。學高為師,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要求教師學識淵博、學業精深、個性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和諧、感人的師生關系,無不閃現著現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師能。技高為師,一、是要以科學的施教知識,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二、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恰當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想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三、是要有創新精神,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視野,在執教教學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

第4篇

關鍵詞 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現狀;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6;F59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324-02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工作、學習的壓力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空氣清新、環境靜謐、瓜果飄香、鄉情濃郁、民風淳樸的鄉村成了現代城市人渴望回歸的精神家園,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成為很多現代城市人的夢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閑暇時間人們迫切希望到鄰近的鄉村去釋放內心的壓力,使身心遠離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去體驗農村質樸的生活。現階段,農家樂休閑旅游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睞,鄉村農家樂休閑旅游也越來越豐富,隨之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1 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農家樂休閑旅游是鄉村旅游的一種形式,它是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興的旅游項目[1-6]。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開發均向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游客參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鄉村旅游項目包括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采摘旅游;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如北京郊區農村、上海郊區、成都近郊等地,農家樂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閑娛樂的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類似“私家果園”的投資也已興起。浙江鄉鎮企業發達的幾個沿海城市紹興、溫州及舟山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已達到一定規模(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勢頭良好。事實表明,隨農家樂休閑旅游的快速發展,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一系列的積極影響:一是延長了產業鏈,聯動了商貿、交通、飲食服務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活躍了農村市場,推動了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提高了經濟效益;二是盤活了農民的閑置資產,在家門口實現了轉移就業和增收致富,拓寬了農民的致富門路;三是推動了農村環境改善,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四是進一步融合了城鄉文化,促進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

2 當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農家樂休閑旅游產業投入逐年加大,示范點不斷涌現,發展態勢良好。但從總體情況看,產業發展還相對粗放,品牌、規模和檔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發展任務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浙江沿海城市紹興、溫州及舟山等地為例,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規劃布局不科學,發展特色不鮮明

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規劃不深不細,在資源依托、特色內涵、市場容量、發展時序、區域推進等方面滯后于發展形勢,特別是由于準入門檻低,大多數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缺乏規劃論證,發展存在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設計雷同、簡單仿效、粗放經營等現象比較突出。經營同質化問題較為普遍,多數經營者只是簡單地將現有的農田、林地、果園、漁場、養殖場加以美化和修飾,造成農家樂休閑旅游產品內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經營項目單一,大都局限于吃農家菜,且菜肴大同小異;以打牌、釣魚為基本的娛樂方式;住宿服務是城市酒店的復制,地方特色不夠突出,旅游感受單調。對農耕文化和傳統民俗挖掘不夠,缺乏地道的農家文化和鄉土風味,“農”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圍不濃厚,“樂”的文章不充分。

2.2 旅游服務不規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農家樂經營戶(點)大多為分散經營,行業自律性較差。經營者大多是農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農思想”,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意識,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教育不足,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較差,影響了農家樂休閑旅游經營和管理水平,無法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消費需求。近年來,由于土地指標控制較為嚴格,農家樂建設用地難以解決,土地問題依然是影響和制約農家樂發展的突出矛盾。同時,由于農家樂開發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難以獲得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約了農家樂休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3 加快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對策

重新定位農家樂的功能,啟動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項目,著力提升、完善業態布局、培育休閑旅游要素體系和打造具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賞、娛樂、體驗、知識教育于一體的新興休閑產業。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費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1 科學規劃布點

從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農民參與的角度,建立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推進機制,從全局上把握,統籌協調。在充分考慮投入能力、市場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市縣區域總體規劃,從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和人文資源出發,編制具有獨立化、差異化、切實可行的農家樂發展總體規劃和相應的布點建設規劃。

高度重視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作用,賦予每個農家樂不同主題,以迎合不同市場需求,逐步由點發展到線,串聯改造相關旅游景點,形成塊狀集群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同時,根據不同區域定位,開置農家樂休閑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撐特色發展,通過要素有機串聯形成線狀,建構農家樂休閑旅游體系,推動整個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重視農家樂開發的論證工作,建立一個由農業、旅游、規劃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專家等組成的農家樂開發指導委員會,開展行業指導、專家專業指導和農家樂申報論證、督查工作。

3.2 重視特色培育

3.2.1 把握特質資源依托點。以農村的自然生態資源或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基地為依托,精心策劃設計發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態示范區驅動觀光旅游農園、租賃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休閑度假綜合型、古村落、濱海旅游依托、山地戶外運動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樣,國外的CSA模式(社區支持農業),它是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生產有機食品并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達成供需協議,并直接由農場送貨上門,在許多國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實際上國內近階段也有不少在嘗試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驢市民農園,以放心菜、綠色菜為特色,很受歡迎。同時,也出現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農村租賃土地,開展了類似于現實版“開心農場”的“咱家菜園”,滿足他們對有機食品的需求和體驗農村勞動項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開展戶外運動,如徒步遠足、攀登、野營、拓展訓練等康體健身的特色項目開發。總之,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開發必須緊扣地方資源,并牢牢把握資源特質,明確目標市場定位,理清開發思路,走錯位競爭和差異化發展之路。

3.2.2 彰顯文化特色。挖掘、提煉優秀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如神話傳說、農諺民謠、祭祀慶典、農耕器具、飲食習俗等文化元素,讓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鄉村社會文化和民俗風情,使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走向市場。例如,以茶為主題的浙江諸暨綠劍茶文化休閑園,茶文化發展歷史浮雕墻,暨企業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線,茶葉深加工及貿易、文化推廣等方面融合開發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過民俗文化村、舉辦民俗文化節以及農家樂攝影基地、繪畫基地、鄉村俱樂部等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鄉村實地采風寫生和風情體驗實踐活動,積極開發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農家樂休閑旅游,提高農家樂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 突出美食特色。突出農家菜肴的地道風情,突出天然、綠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讓客人吃得新鮮、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對農村傳統飲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地方菜肴傳統的制作工藝,打造農家風味的招牌菜。同時,利用行業主管部門和職業院校聯合研究制定適合傳承農家特色菜肴的農家樂廚師培訓課程和職業技能評定標準,舉辦各種形式的農家廚藝品評比賽活動,培養一批繼承傳統、善于創新的農家樂大廚,不斷豐富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餐飲文化。

3.2.4 開發特色產品。扶持農戶開展傳統手工藝和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休閑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長農家樂休閑旅游產業鏈,扶持“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設立農家樂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和旅游紀念品的銷售,擴大知名度,增加經營收入。

3.3 完善服務體系

發揮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積極作用,齊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實推行農家樂發展。建設農家樂特色村(點)的旅游交通標識體系、安保服務體系、環衛服務體系、游覽服務體系等,同時定期開展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培訓。

3.4 重視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項目平臺

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的關鍵是必須要有項目平臺支撐,有產業保障,有新業態涌現,有企業運作。因此,要加強對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的策劃,按照項目產業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進一批有資本、有實力、有市場、有經營能力的農民企業家參與開發運營,大力發展生態、文化、休閑、度假、運動、健身、娛樂等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整合部門資金、技術資源,籌措落實專項資金。對專項資金的投入實行重點項目重點扶持、重點投入,避免蜻蜓點水式均衡投入或蔥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點發展、推進一些優質項目,充分發揮示范(村)點的輻射作用,成熟一個、推廣一個。開發大項目,培育大主體,推動大發展。

4 結語

總之,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堅持規劃引領抓好科學布點,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努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模式。堅持典型示范,推進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向企業化、規模化、特色化、休閑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企業主體作用,不斷完善發展機制。在開發、建設、保護機制上積極探索,打響品牌,做出成效。

5 參考文獻

[1] 黃璜.浙江省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與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 嚴少君,陳楚文,張萬榮,等.浙江省“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分類研究[J].廣東園林,2010,32(6):58-61.

[3]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25-128.

[4] 何景明.國內鄉村旅游研究:蓬勃發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學刊,2004(1):229-233.

第5篇

關鍵詞:農村養老養老模式養老保險

一、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背景

按照我國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慣例,一般稱60歲以上的人口為老年人口。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這個國家或地區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據統計,200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由此可以表明,我國在2004年已經完全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為17,765萬人,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萬人,占8.87%。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增速非常之快。

除了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快的特點外,我國老齡人口還存在另外一個特點:大約75%的老年人口集中在農村。農村養老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二、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

現今社會,我國農村養老依然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養老模式,即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礎上的家庭養老。雖然有其他一些養老形式作為補充,但農村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其他養老方式為輔的農村養老格局。

1、家庭養老

這是當前中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家庭養老是指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來滿足。主要是代際贍養,子女成年后對失去勞動動力的父母進行贍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村老年人有著強烈的“家”觀念,認為社會關系中最可靠的就是親緣關系,因此家庭養老仍是新時期農村養老模式的優先選擇。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的優越性是其他任何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自我養老

自我養老是指老年人通過退休金、養老金或者自己的儲蓄等用來防老。在當前中國的城鎮和農村居民中都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儲蓄意識,尤其是在農村的老年人普遍存在省吃儉用的思想,他們盡量節約開支,努力儲蓄以備老年之用。這種養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子女和社會的負擔,但是使用范圍較窄。對于那些低齡、身體健康并且有退休金或者養老金的農村老人比較適用,但對于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講,由于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再加之疾病和高額的醫療費用使得自我養老無法實現。

3、集體養老

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存在方式主要是五保制度。集體養老模式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家庭養老的很好補充,很大程度上屬于一種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集體養老的存在是扎根于當地富裕的集體經濟和系統的管理,因此集體養老在我國地區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經濟發達、集體經濟基礎雄厚的農村地區,已經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集體養老;對經濟水平一般及落后的農村地區集體養老不具有普遍意義。

4、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即依靠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來進行的農村養老保障方式。目前我國農村主要的社會養老方式包括:農村養老院養老、優撫對象中部分農村老人的優待撫恤制度、農民退休養老制度、養老儲蓄或商業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養老由于其動用的力量廣泛,制度性強,因而是下一步應該重點發展的養老方式。但現階段其發展還很不完備,如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各種農村養老院的入住率很低;各種形式的養老保險、養老儲蓄受利率變化影響大,沒有與物價指數掛鉤,難保將來支付的養老金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目前已實現的社會養老保險帶有濃厚的商業保險性質,政府財政未提供保證等原因,導致了社會養老方式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當前中國農村養老現狀

1、家庭規模小型化

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村家庭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家庭子女人數減少,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勞動力也在減少,這意味著家庭收入的減少。相比較而言,年輕一代相對上一輩對老年人,不論是精神負擔還是經濟負擔程度都成倍甚至幾倍地增加,獨生子女需要承擔家庭的重擔、社會的壓力和對兩位老人的贍養義務,這就使得家庭對老年人的贍養和照料存在很多實際困難。尤其是在兩個獨生子女結婚后,一個年輕的家庭要面對4位需要贍養的老人,這就使得贍養老人問題的集中化。家庭結構的轉型,使農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伴隨著這種家庭規模的普遍縮小,老年人養老問題十分突出。

2、農村“空巢”老人急劇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我們不得不看到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由此加大,而且二者之間呈現出逐漸加大的趨勢。由此,農村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前往東南沿海和大中城市打工,造成許多農村老年人留守家中,無人照顧。據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1.69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0%過著不與子女合住或沒有子女的“空巢”生活。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空巢”老人生活缺乏照顧、心理壓力大、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缺乏幸福感、孤獨無助,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

3、高額的醫療費用

隨著科學經濟的飛速發展,醫療水平也逐漸提高。與之相應,醫療費用也逐步增加。老人是易患病的群體,尤其是農村老人。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有限,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是得了病能頂就頂,能拖就拖,往往錯過了治病良機,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此外,一些地區農村醫療機構少,鄉鎮醫院醫療設備陳舊落后,醫務人員少,缺少醫藥,給農村老人的健康保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四、對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建議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濃厚的尊老敬老氛圍

尊老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工作。強化社會輿論功能,使之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道義和制度上規范人們的尊老敬老行為。針對一些不履行贍養父母的現象,不僅從社會輿論的角度加以影響,還要從法律層面約束其不良行為,弘揚尊老敬老行為,讓農村老年人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2、完善農民工保障制度

現階段農村老年人養老中的最大問題是經濟供養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工的收入一般是農村農民家庭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在農民工收入減少或者發生意外事故時,家庭的養老就得不到基本保障。農民工的保障問題不只是其自身的問題,關系到整個農村家庭的養老問題。如果農民工的收入得到保障,輔助于養老意識的教育,老年人得到子女更多的關注,精神層面空虛得以緩解,物質生活方面得到改善,那么就能達到真正的“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3、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從1987年開始試點至今已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應當加強立法,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出適合農村實際的保障性政策;原因之二在于覆蓋面過窄,無法真正保證大多數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府應當承擔起大部分責任,加大針對農村養老保險資金投入,同時積極地尋找其他融資渠道,結合民間資本更好更快地拓寬保障范圍和提高保障水平。(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敖奇.淺析農村養老問題[J].山西農經,2007,1

[2]袁江.淺析我國農村養老問題.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12,7(32):70—71

[3]孟少博.中國農村養老問題及對策.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12,3(12):9—10

第6篇

一,指導思想

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圍繞申碩,搬遷的中心工作,與時俱進,穩中求新,為創建和諧校園,為我系各專業的協調,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標

以申碩,搬遷新校區,迎評整改為契機,以提高科研立項,成果,論文,著作水平為突破口,以申報院級重點學科為切入點,以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穩步,扎實,全面地推進我系各項工作的良性發展.

三,主要工作任務

(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院興我榮,院衰我恥"的榮辱觀.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揚主人翁的精神,同心同德,創一流工作,爭優秀水平. 

(二)進一步強化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1.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首要任務 借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整改階段的東風,進一步強化各個教學環節的管理.重點堅持教學督導檢查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聽課制度,定期進行教學檢查制度,集體備課制度;繼續舉行觀摩教學,教學競賽或教學培訓,相互取長補短,使全系教師的授課水平普遍提高;改進教師及學生座談會,傾聽師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從而準確掌握本系教師的教學情況和教學質量,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進一步規范任課教師報表,教學日歷,教學周歷,教師日志,實驗課運行記錄等教學文件以及畢業論文選題申請表等畢業論文檔案材料;著重改進教案書寫,實驗報告批改,多媒體課件制作等薄弱環節.

3.更好地發揮教研室職能,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模式 強化"教研室主任是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教研室是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基礎"的意識.從有利于學科建設出發,適當調整教研室設置,并根據工作需要配備教研室主任和教學秘書;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合理定崗定編,實行用人機制的改革,真正做到多勞多得,獎勤罰懶,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4.鞏固和發展教學基地 開辟市衛生局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新的實習基地.對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衛生監督所,要在鞏固的基礎上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實效性.嘗試采取"雙向流動"的方式提高實習帶教和理論授課的水平,即基地教師講授部分理論課,院部教師參與實習帶教;做好基地兼職教師的聘任工作和培訓提高工作;探討與基地聯合開展科研工作.

5.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開展pbl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積極探討案例式,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角色扮演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逐步更新實驗課內容,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強化學生基本技能訓練.繼續完成已經立項的教改項目的實施和總結,年內結題2~4項,并申報教學成果;做好新的教改項目的申報和立項工作. 

6.抓住新校區建設和搬遷的機遇,大幅度改善教學條件 建設資料室,增加實驗室功能,增加大型設備和常規儀器,并且要通過教學,畢業實習,科研等全面提高設備使用率.

7.繼續加大教師培養力度,為中青年教師成才營造寬松環境 按照學院規定,積極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讀研,本年度推薦2名符合條件的教師考研;采取骨干教師進修培訓,在職培訓以及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實際工作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中青年教師,年內選派1~2名骨干教師短期進修,聯系1~2項課程培訓,選派2~4名教師到基地帶教和從事公共衛生體系的實際工作.拓寬青年教師的知識面,強化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學習,注重創新型,復合型教師的培養.新教師的培養繼續實行導師制,專業上從難從嚴要求,杜絕流于形式;生活上熱情幫助,為青年教師解決實際困難,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通過儀器培訓,脫產進修途徑,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8.加強教材建設及精品課程建設 繼續鼓勵教師參編高質量的教材1~2部;爭取申請參編或自編預防專業實驗教材.在2門院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再建設1門院級精品課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爭取申報1門省級精品課程.

9.做好XX級預本,XX級管本的畢業論文指導和答辯工作 重點抓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規范化和質量.對畢業專題實踐工作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畢業專題實踐的具體工作任務及經費要下移到教研室,系里和學院教學管理部門進行中期檢查,論文評審和組織答辯;積極爭取專項經費的補償機制和優秀論文的評選;將畢業論文質量與教師的報酬掛鉤,鼓勵教師在提高質量上花力氣,下功夫,綜述,設計,開題報告,原始記錄,論文,參考文獻齊備. [nextpage]

(三)以提高科研立項,成果,論文的水平為突破口,推進科技工作.

1.積極組織和鼓勵教師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 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用型科研課題為主,力爭2011年省級立項1項,市級立項3~4項;計劃結題2項,并完成相應的成果鑒定,申報1~2項科技成果獎.在國內科研合作項目的基礎上,以中美合作項目"達斡爾族聚居地農村居民飲酒與農業傷害的相關性研究"為突破口,開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2.加大科技論文撰寫力度 力爭年內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增加,質量提高,爭取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2~4篇論文. (1)

以下內容與本文公共衛生系2011年工作計劃相關,可查閱參考:· · · · · · · · 

查看更多>>

3.加強學術交流 在學院和科技處的支持下,聘請國內知名專家來我院講學,年內至少舉辦2次學術講座;年內至少參加2次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學術會議.

4.做好市營養學會的日常工作 加強組織建設;通過舉辦講座,撰寫科普文章,參加科普宣傳和營養咨詢,加強對居民的膳食指導;年內承辦2期公共營養師培訓班,為社會輸送營養專業人才.

(四)以申報院級重點學科為切入點,推進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

1.加強師資和學術隊伍建設 重點提高學歷層次,提高研究生人數和比例,優化職稱結構,年齡結構;爭取再引進1名博士,2~3名碩士;進一步發揮兼職教授的作用.形成學術梯隊和相對穩定的3~4個研究方向.積極為博士申報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創造條件,提高學術研究水平.

2.增加碩士生導師數量 2011年爭取新增碩士生導師1~2名,聯合培養1~2名碩士研究生.

3.建設1個重點學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該學科的學術隊伍,研究方向,學術水平,基礎條件,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學質量等要做到基本達標.

4.在穩定,提高現有專業的基礎上,拓寬專業口徑,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增強專業培養的適應性.為申辦新專業(專業方向)做好調研準備工作.

(五)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強學生工作,強化學生管理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1.抓好學風建設這件頭等大事 繼續開展樹優良學風的"比,學,趕,超"活動和"評學"工作;嚴格考勤,請假制度,將學習態度與綜合測評掛鉤;繼續加強考風,考紀教育,違紀者取消參加綜合測評的資格,并實行班主任責任追究制,堅決杜絕考試作弊.從而在全系真正樹立勤奮刻苦,求實上進的良好風氣.

2.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大學生的科研意識,采取"滾雪球"的方式,不斷擴大指導教師的隊伍,擴大參加科技活動的學生人數和范圍.在原有工作基礎上,把課外科技活動的良好風氣發揚下去,堅持下去.

3.提高認識,認清形勢,轉變觀念,發動群眾做好2011年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使年底就業率繼續保持在80%以上.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和有效性,利用本系現有專業的互補優勢,注重并加強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舉辦職業生涯教育講座,結合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做出職業生涯規劃.

4.改變學生管理模式,創建先進班集體 經過申報,創建,立項,考核,評選,表彰等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把被動評選變為學生的自覺創建,增加班集體的凝聚力,達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的目標.

5.完善家長聯系制度 要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成績,學院的要求,交費情況,使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困難,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

6.繼續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 在學院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的基礎上,盡力自行解決一部分勤工助學崗位,輔以適當地捐贈,救助方式,保證貧困生完成學業;同時,激勵他們自強自立,勤工儉學,提高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7.以學團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完善學團網頁及就業指導網頁建設.

8.及時更新,補充學生管理數據庫,上報有關數據和信息;認真做好學生檔案的管理工作;按照學院學生工作規范的要求,及時完成其它方面的學生工作. 

(六)做好搬遷的各項準備和搬遷后的安置工作 搬遷是2011年中心工作之一,為確保順利完成搬遷,必須提早準備,周密安排,領導帶頭,發動全員.2011年3月開始著手實驗室的搬遷準備工作,專人負責做好大型設備,玻璃器材的包裝,力爭把破損降到最低;2011年5月初步確定搬遷后安置方案;2011年6月召開師生搬遷動員會,并根據學院搬遷的總體安排,具體落實搬遷任務;2011年8月底完成搬遷后的安置工作,保證新學期按時上課,保證畢業專題實踐和畢業論文的順利進行.

公共衛生系

XX年年12月31日

  2  

第7篇

關鍵詞:體育高考生;貧困農村;心理應激

中圖分類號:G804.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5-0083-04

An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the Gymnastic Candidat es from Poor Rural Areas in SportRelated Exams

SHA Haiyan

(P.E Colleg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Ji ang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an Xianming’s psychological stress scale for athletes, thi 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the gymna stic candidates from poor rural areas in Jiangxi province in professional sport related exa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me losing factor ranks the highest i nthe mean scor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s of maleand female students. The mean scores of other factors also have difference. B ut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and the mean scores of the

factors of life experience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ess are remarkably highe r than other factors. Except game losing factors, males have higher scores in a l l the other factors. Conclusion: Game losing factor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 t or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Negative feeling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 r s has the highest individual score. Severe insomnia has the highest score in th eindividual factors of life experience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in examination .The reas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asic education and hi gh expectations to thei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is group of students d eserve concerns from the society.

Key words: gymnastic candidates, poor rural areas, psychological stress

江西是一個山清水秀的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2%。隨著黨和國家新農村 政策的深入,農村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在許多偏遠貧困的鄉村有了正規的學校教育,近幾 年,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加入到體育高考隊伍中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從社會角色看 ,他們是普通中學生,文化學習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從生活環境看,經濟的貧困和落后的生 活方式給他們帶來與年齡不相稱的負擔,而當他們站在體育術科高考的現場,面對超負荷運 動特點和某些運動項目的高難度特征,以及專項高考成績“一分定乾坤”的嚴峻現實,他們 所產生的應激狀態對個體身心的影響是多元化的。本文以江西省偏遠貧困農村參加2008年 體育高考學生為對象,研究這一群體參加體育術科高考的心理應激因素及其特征。希望能為 偏遠貧困農村體育考生預防應對術科高考應激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據,為提高貧困農村體育考 生的術科高考成績,對于農村體育教育的普及,發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及經濟開發,提供 有益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 隨機抽取江西省11個地市中較偏遠的縣區(包括21個國定貧困縣)中學參加體育 術科高考的貧困農村地區學生共710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帶隊老師在體育高考前一 天組織發放、填寫和回收。在刪除答題不全、錯答等問卷外,共獲得有效問卷527份(其 中男生326人,女生201人),問卷的有效率為74.23%。樣本平均年齡18.7歲。

2) 對33名來自偏遠地區領隊的老師進行訪談,其中女性1人,男性32人。 均為大專以上體育教育專業畢業,任教時間最長8 a,最短2 a,平均5.3 a。

1.2 研究方法

1.2.1 訪談法 向領隊老師了解考生日常訓練和應對考場的情 況。

1.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譚先明編制的《運動員心理應激

投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簡介:沙海燕,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運動醫學、健康教育。 量表》[1]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主要用于對 年 齡在15歲以上的專業運動員和業余運動員的心理應激狀態進行測量評定。由45項條目,7個 因子組成,分別是人際關系因子、運動受傷因子、比賽失利因子、環境因素因子、日常生活 遭遇因子和內外壓力因子及心理應激總分。采用五級評分制評分,評定方法為得分越高,表 明遭受的心理應激越多越重。量表總分的范圍0―180分。本次測量的各應激因子克隆巴赫系 數α分別為0.766、0.774、0.758、0.769、0.759、0.870、0.951。

對全部調查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性別考生之間應激因子的差異性比較結果

表1列 出了男女考生各心理應激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其差異分析結果。結果表明,比賽失利因子均 分值最高,且男、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P內外壓力>運動受傷>環境因素>人際 關系,男生除在比賽失利因子上的均分低于女生外,其他均高于女生。

表1 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因子上的得分因素分析(N=527人)

因子 男生(M±S) 女生(M±S) F值人際關系10.779±3.990 10.429±3.697

0.391運動受傷12.973±4.740 12.395±4.559

0.238比賽失利21.730±6.846 23.336±8.620

0.035*環境因素12.032±4.225 11.857±4.024

0.688日常生活遭遇18.576±7.015 18.387±6.880

0.795內外壓力14.177±4.848 13.714±4.753

0.358總分90.267±26.99190.118±27.344

0.958

注:*表示P

2.2 男女生比賽失利應激因子分析結果

為進一步考察在比賽失利應激因子上男女生的表現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男女 生在比賽失利因子中的1 0個應激條目得分逐一進行差異檢驗(表2)。結果表明,男女生 在擔心以后的前途均分值最高,其次為擔心關鍵時刻出問題,在比賽時過分緊張,及擔心比 你賽時裁判不公正兩個應激條自上均分值也偏高,但無性別差異;而在過多考慮考試成績和 擔心完不成考試任務的應激條目上,均分值不但偏高,且存在顯著性別差異(P

表2 男女生比賽失利因子各條目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條目男生(M±S) 女生(M±S)

F值擔心比賽時裁判不公正2.22±1.181 2.28±1.17 10.630比賽時過分緊張2.22±1.044 2.43±1.18 30.061過多考慮比賽成績2.35±1.091 2.59±1.26 50.040*臨場時突然喪失自信心1.84±1.018 1.99±1.03 70.144比賽時獲勝欲望不強1.95±1.073 2.03±1.02 90.475擔心以后的前途2.60±1.291 2.70±1.38 70.468擔心比賽對手過于強大1.86±0.987 2.01±1.01 30.160擔心完不成比賽任務2.07±1.096 2.36± 1.2 74 0.015*擔心關鍵時刻出問題2.38±1.190 2.60±1.29 10.091比賽時對專項技能的充分發揮無把握2.25±1.176 2.36±1.23 30.380 2.3 男女生日常生活遭遇應激因子分析

在統計中該因子雖無性別差異,但分值偏高,為了解貧困農村學生日常生活遭遇的應激 因素,對其中10個條目再次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嚴重失眠的影響成應激源分值 最高,其次為個人經濟困難,無性別差異。只有失戀打擊的應激源有顯著差異,男生明顯高 于女生(p

表3 男女生日常生活遭遇因子各條目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條目男生(M±S) 女生(M±S)

F值個人經濟困難對自己的影響 2.00±1.0552.10±1.04 5 0.370嚴重失眠影響訓練與比賽 2.27±1.1722.38±1.26 2 0.405家庭成員重病使我擔憂 1.94±1.1721.93±1.22 6 0.946介入民事法律糾紛對自己的影響 1.59±0.9201.61±1.00 9 0.817遭受意外事故對自己的打擊 1.96±1.0912.05±1.17 8 0.452遭受懲罰 1.68±0.9901.53±0.86 2 0.130欠債較多對自己的影響 1.65±1.0291.69±1.07 9 0.715失戀對自己的打擊很大 1.85±1.1981.52±0.91 9 0.006**親朋亡故對自己的影響 1.82±1.1141.91±1.28 9 0.486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對自己的影響 1.80±1.0071.66±0.95 0 0.185 2.4 男女生內外壓力應激因子分析

在運動應激研究中,內外壓力因素是最普遍,也是最具個體特性的,在本次調查統計中 ,該因子雖無性別差導,但分值偏高,為了解貧困農村考生在內外壓力應激方面的特征,對 男女生在內外壓力因子中10個條目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對自己身體狀況感覺不 好的條目均分值最高,其次為輿論壓力條目,除臨近比賽過度興奮條目上,男生高于女生, 存在明顯差異(p

表4 男女生內外壓力因子10個條目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條目男生(M±S) 女生(M±S)

F值感到自己身體狀況不好2.24±1.106 2.11±1.088

0.273考試時容易分散精力1.98±0.969 1.85±0.945

0.190輿論壓力太大2.03±1.071 2.05±1.119

0.869家庭成員不和對自己的影響1.88±1.126 1.91±1.135

0.798考試前總覺得沒有胃口1.93±1.097 2.03±1.134

0.375生重病影響訓練或比賽2.07±1.163 1.94±1.188

0.296臨近比賽時過度興奮2.05±1.084 1.82±0.850

0.035* 2.5 男女生運動受傷應激因子分析

運動損傷是所有運動員都可能會面對的應激因素,貧困農村考生的訓練條件艱苦,運動 損傷對他們的影響會更大,但在本次調查統計中,該因子均分值只屈居中位,且無性別差異 ,因此再對男女生在運動受傷因子中10個條目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了解細分應繳源的表 現。結果顯示:各類運動受傷因素男生分值均高于女生,而對運動損傷的恐懼心理均分值女 生高于男生,但無明顯差異,己經發生運動損傷的應激條目的均分值中男生高于女生,存在 明顯差異(p

表5 男女生運動受傷因子各條目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

條目男生(M±S) 女生(M±S)

F值訓練或比賽時害怕受傷 2.19±1.1802.31±1.163

0.319訓練或比賽時受傷 2.35±1.0602.13±0.935

0.037*先前受傷的陰影總不能消除 2.00±1.1041.79±0.919

0.059因運動損傷影響訓練和比賽 2.24±1.1592.13±1.149

0.381舊傷時常復發困擾著自己 2.18±1.1941.97±1.228

0.090想起別人嚴重受傷的情況就害怕 2.01±1.1102.07±1.14 8 0.653

3 討 論

3.1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的最大高心理應激因素為比賽失利因素

L. Hardy (1992)研究認為:一直以來,心理應激源自運動員對于失敗的恐懼,其他 人(尤其是教練)的評價,準備不充分,對于周圍環境缺乏自我調節[2]。Kowalsk i和Cro cker (2001) 認為青年運動員的應激源有:受傷、教練或父母的譴責和對手或隊友的摩擦、 身體或心理上的缺點[3]。楊清(2007)研究認為:導致運動員產生心理生理反應的 應激因 素中,人際關系是運動員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引起心理沖突的因素[4]。裴雙玉( 2008)的研究認為:體育院?網球運動員的運動應激的主要因子是:人際關系和運動受傷[5]。

但本次調查結果與以上研究有差別,在來自偏遠貧困農村的體育考生中,最低的應激 源是人際關系,其次為環境和運動的受傷,最高的應激因素是比賽失利,并存在性別差異。 在對比賽失利的單因素分析中,擔心自己的前途為最高分值,其它單因素,怕關鍵時刻出問 題,在比賽時過分緊張,擔心比賽時裁判是否公正,擔心考試成績是否理想,擔心能否完成 考試任務,擔心比賽時對專項技能的充分發揮無把握等,都成為明顯的高應激源。于少勇( 2007)的研究顯示:城市考生的考前總體心境狀況要優于農村考生[6]。這些來 自農村 的考生對體育術科高考寄予的高度希望值,他們比任何人都希望能通過這次考試走出貧困, 走向新的人生舞臺。他們認為與這一目標相關的因素才是重要的,而人際交往不是他們主要 關注的。在運動損傷應激因素上,貧因農村考生中男生運動損傷的各類單因素應激均高于女 生,女生對運動損傷的恐懼心理比男生高,雖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但可以看出運動損傷對 他們身心的影響。只不過對于這些在困境長大的學生們來說,這些損傷還在他們可以承受的 范圍內,所以表現出的應激水平低于擔心個人前途的因素。心理學取向的應激概念“重視人 和環境的特定關系……”,強調機體對來自客觀環境經驗所造成的潛在傷害的知覺和評價。 當 環境提出的要求被評價為超出個體應激應對能力時,個體處于應激狀態,同時經歷著相伴隨 的負面情緒反應。[7]本次調查表明:貧困農村考生術科高考應激狀態與他們所處 的家庭 社會環境影響有密切關系,他們表現出來比賽失利應激因素排列首位的特征是符合心理學取 向的應激概念的。

3.2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的心理應激因素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譚先明等(2002)對專業運動員應激因素的研究認為,比賽失利、人際關系、及內外壓 力是運動員主要的應激源,且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表現得更為明顯[8]。孫波等(20 07)對 青少年運動員應激因素研究認為,應激性生活事件發生頻度最高的分別是“訓練、比賽失敗 或成績不理想” 女青少年運動員皆顯著高于男青少年運動員[9]。

本次調查中所得結果與上述研究的結果相同,在比賽失利應激因素上性別差異明顯, 特別是在過多考慮考試成績和擔心完不成考試任務的應激條目上,女生均分值不但偏高,且 存在顯著性別差異(p

1) 從社會環境方面分析,2006年北京農村女童教育研討會上提出:從全球范圍來看 ,女童教育一直是發展中國家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困難,主要原因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 傳統習俗、早婚、承擔太多家務、學校教學質量與學校安全等[10]。一方面,性別 歧視造 成的教育不公平使農村女童受教育的機會明顯低于男生,能參加體育術科的高考更是十分難 得,所以她們對于考試的結果有更多的擔憂,心理壓力的更大,表現出來的應激反應更明顯 。另一方面,有證據表明, 男性的成功更有可能被看作是能力的結果[11],女性的 成功更 經常被歸于努力而不是能力,當把成功歸因于能力時,人們會比歸因于努力更欣賞這種成功 。這種對于男女績效的歸因差異造成的偏差,使很多人,包括家長,甚至老師都減少了對女 生能力的認可,林茜彬(2008)的研究也闡述了社會觀念因素對女性教育的壓力[12]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女生因恐懼挫折而自信心下降,使應激反應增強。

2) 從生理發育方面分析,應激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女性大于男性,有研究表明:急 性應激可促使實驗動物排卵,慢性應激可抑制月經[13]。這種生理上的不適會使女 生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或耐受力下降。

在李可,魏亞棟(2006)的研究中顯示:體育專業大學生女生在學習、身體、社會、性4 個維度上的應激均值高于男運動員[14]。但在本次調查的日常生活遭遇應激因素中 ,男生 失戀打擊的應激源明顯高于女生,差異十分顯著。我們開始略感意外,但仔細分析,還是符 合農村男性體育高生的社會性、生理性特征的。一般體育考生生理發育較同齡男生早,碩大 的身體和強大的力量使其在同伴、異性間的社會地位獲得提升,可較早發展出較佳的自我概 念,而且他們的性格比較熱烈外向,容易出現“渴望愛慕神經癥”[15]。所以,盡 管面對體育術科高考,他們仍把失戀的打擊作為日常生活遭遇應激因子中的主要應激源。

在現代應激研究中,性別的概念越來越得到重視,性別概念中包含著社會賦于男女 的既有規則,這與他們對應激的認知水平和應對能力都有很大的關聯。有研究表明:當控制 教育水平、社會角色時,在基本能力和動機水平上,性別差異很小甚至不存在[16] 。這就 提示了:為貧困農村的女生提供公平的社會環境和平等的教育權力,是縮小社會應激的性別 差異的有效手段。這是應該引起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重視的。

3.3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的內外壓力及日常生活遭遇應激因素的特點在江西貧困農村地區,盡管基層學校體育教育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與城市及發達地區農 村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李光振(江西2008)對江西九江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狀況的調查 研究中指出,在農村特別是在偏遠貧困地區由于重視程度偏低、資金及體育教學資源的匱乏 等原因,使體育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給學生體育能力培養的帶來了很 大的負面影響[17]。體育術科高考是一種特殊的體育競技能力的考試,體育能力的 培養是 與個體生長發育各階段密切相連的。不同的運動能力都有最佳的年齡段,同時又強調承上啟 下的連續性[18]。在我們訪談中,大多數教練、教師都提到了種種原因造成的,因 偏遠貧 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育的缺失或不足,而錯過了學生體育素質發展的最佳時機的問題 。這種斷層和缺如,直接影響了學生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當這些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終 于站在嚴格而規范的體育專業高考現場時,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他們表現出了力不從心 的恐懼,焦慮,抑郁、無奈等應激反應。調查中顯示,在日常生活遭遇中嚴重失眠影響考試 的應激因素甚至明顯高于個人經濟困難的影響,在內外壓力因子中對自己身體狀況感覺不好 的條目均分值最高,且均無性別差異。這是區別于其它運動人群的。

綜上所述,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我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村貧 困人口是我國貧困人口的主體。我們所面臨的鄉村社會不單是資源物質的匱乏,而更嚴重的 還在于沉積于靈魂深處的文化貧困,要真正走出貧困的困境,必須發展教育,在文化上脫貧 [19]。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中堅力量 ,我們 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幫助他們預防和應對體育術科高考中的應激狀態,提高考試成績,使他 們成為農村全面素質教育,文化脫貧的生力軍。

4 結 論

1)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比賽失利是最主要的心理應激因素,而人際關系 的應激源則是所有應激因素最低的,其次為環境和運動的受傷。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對高考 “龍門一躍”的極高期望值。

2)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的心理應激因素性別差異以比賽失利因子最為明 顯,特別是在在過多考慮考試成績和擔心完不成考試任務的應激條目上,女生均分值不但偏 高,且存在顯著性別差異(p

3) 貧困農村的體育高考生在術科考試中的內外壓力應激因素中最突出的是對自己身體狀 況感覺不好,在日常生活遭遇應激因素嚴重失眠影響考試的應激因素甚至明顯高于個人經濟 困難的影響。這是這個運動群體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出版社.

[2] Hardy, L.Psychological stress, performance, and injury in sport[J]. Brit ish Medical Bulletin,1992,48:615-629.

[3] Kowalsk, K. C. , & Crocker, P. R. 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p in g function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in sport[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 e Psychology,2001(23):136-155.

[4] 楊清,李艷翎,李軍.運動員應激應對策略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 30):161-163.

[5] 裴雙玉.體育院校網球運動員心理應激與應激源的初步探討[J].山東體育科技,200 8,30(1):19,29.

[6] 于少勇,王芳.5陜西省體育高考生考前心境狀態特征分析[J].體育學刊,2007,14( 1):91-94.

[7] 蔣春雷,路長林.應激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

[8] 譚先明,陳小敏,王春陽.運動員心理應激及其中介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 2002,13 (6).

[9] 孫波,徐樂良.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現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與分析[J].安 徽體育科技,2007,28(1):61-63.

[10] 吳慧平.聚焦女童教育―農村女童教育研討會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6(6):90 -91.

[11] Swim, J. K., & Sanna, L. J. He’s skilled, she’s lucky: A meta-analysi s ofobservers’ attributions for women’s and men’s successes and failure[J]. Pe 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507-519.

[12] 林茜彬.淺論農村女童的教育權利與性別平等[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30):169-170.

[13] 張明島.醫學心理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60-64.

[14] 李可,魏亞棟. 我國大學生田徑運動員的應激與應激源的調查研究[J]. 北京體育 大 學學報,2006. 4, 29(4): 471-473.

[15] 楊云衣. 生長與發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5.

[16] Hyde, J. S. Half the human experience: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5th ed.) . Lexington, MA: D. C. Heath,1996.

[17] 李光振.九江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現狀與分析[J].中國體衛藝教育,2008,5 (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日土县| 芦山县| 华蓥市| 嫩江县| 花垣县| 罗江县| 依安县| 信丰县| 郸城县| 东莞市| 辽宁省| 通河县| 黄浦区| 奉贤区| 盖州市| 鹿泉市| 桦甸市| 兴安盟| 搜索| 嘉峪关市| 香河县| 阿拉尔市| 甘德县| 贡觉县| 新兴县| 开封县| 如皋市| 贡嘎县| 孝感市| 长乐市| 邢台市| 陆良县| 微山县| 巨鹿县| 崇阳县| 永和县| 沅江市| 额济纳旗| 亚东县|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