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低碳農業技術

低碳農業技術

時間:2023-06-07 09:09: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農業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低碳農業技術

第1篇

1嘉興市主要農業碳匯及其數量測算

碳匯經濟主要是林業、種植業,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有機質積累,實現固碳(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制氧(釋放氧氣)所獲取的生態效益。根據2009年單位面積作物產量及含碳量(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數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測算:嘉興全市主要農作物(稻、麥、菜、豆、菜、瓜等)和森林(包括林木、桑園、果園)年吸收二氧化碳分別為496.8萬t和176.0萬t,合計672.8萬t;分別釋放氧氣361.3萬t和128.0萬t,合計489.3萬t;每年僅吸碳制氧的生態效益就達102.36億元,遠超過當年度農林業產品價值60.19億元,而歐陽志云等[5]研究也表明生態系統的各種調節功能總生態經濟價值是其產品價值的8倍以上。另外,土壤也是一個巨大的碳匯庫,全市土壤儲碳量達860.7萬t,折算碳匯價值85.2億元(表1~表3)。固碳制氧具體測算方法[3,6]:根據各種農作物地上部分的干物質重和它們碳吸收率進行估算。作物生育期間碳吸收的估算公式為:W=(F•T)×C式中,W為作物吸收固定的碳量(t);F為作物合成單位有機干物質的碳的吸收率;T為作物的單位面積干物質重(t•hm-2);C為作物的種植面積(hm2)。作物固碳全部來自吸收空氣中CO2,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光合產物并釋放氧氣,參照一般植物光合作用化學平衡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由以上平衡式,可推算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釋放O2之間的關系,即每固定72gC,可吸收CO2264g,釋放O2192g。據此,可按單位面積農作物收成的干物重大致估算出單位面積農用地年吸碳量與年制氧量。其中,主要農作物按照平均產量和谷草比,以及該作物實測籽粒和秸稈含碳量計算;蔬菜根據每667m2平均產量,含水量以95%計算干物質;果樹按照單位面積(667m2)平均產量,水果含水量85%,計算果實部分;桑園按照實測桑葉和枝條干物質產量計算;林木按照中國碳匯網每hm2吸收CO220~40t,按平均30t計算。土壤固碳量,以表層土15cm厚,每667m2土壤重150t計,乘以實測土壤有機碳平均含量得到。固碳制氧價值計算:固碳價格:實例運用碳稅法計算年吸碳價格,按國際較為公認的瑞典碳稅0.15美元•kg-1為標準,按最新平均匯率1美元兌6.57元人民幣,折合人民幣0.99元•kg-1碳稅率。制氧價格:運用工業制氧法計算年制氧價格,采用工業氧氣批發價700元•t-1,換算成0.7元•kg-1。從表1可以看出,全市30.23萬hm2主要農作物每年可固定CO2496.8萬t,釋放氧氣361.3萬t,年固碳制氧價值達75.96億元。其中水稻生態效益最為明顯,每年通過水稻固定CO2304.5萬t,釋放氧氣221.4萬t,固碳制氧合計價值46.65億元。全市森林總覆蓋面積為7.5萬hm2,每年可吸收CO2176.0萬t,產生氧氣128.0萬t,固碳制氧總價值為26.4億元,平均每hm2每年創造價值為3.52萬元。其中林木地效益最為明顯,平均每hm2每年創造價值為4.50萬元(表2)。表3顯示,嘉興市土壤固碳數量巨大,土壤是一個巨大的碳匯,合計達到860.7萬t,土壤固碳價值大約為85.2億元,其中約80%貯存在水稻土中,主要原因是當地約3/4地域為稻田。可見,農田土壤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國內外研究也表明,我國固碳潛力最大的分別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資源,其中僅農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銷13.1%的溫室氣體[7]。

2嘉興構建低碳農業的主要模式

嘉興是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農耕歷史悠久,傳統農業具有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嘉興市重視繼承和創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或體現了資源高效利用、減少浪費,或在生產過程中實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或通過光合作用強化吸收固碳,具有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可持續性的顯著特點,其主要模式按其特點歸納為如下幾種。

2.1立體種養、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土地、水域和陽光、空氣(CO2)、水等自然資源,采取立體種植、養殖或種養結合,是嘉興市農業的一大特色。最常見的立體種植模式是兩種以上農作物實行合理間作、套種。如番茄+甜瓜—晚稻;瓠瓜/絲瓜/長豇豆—晚稻;萵筍/西瓜/絲瓜—晚稻等。還有在桑園和果園秋冬季套種蔬菜、綠肥;園林和綠道都采用喬木、灌木、花草等組合配置立體種植模式。立體養殖模式,如魚塘實行分水層合理搭配多品種魚、鱉混養;魚塘邊搭棚,實行水上養鴨、水下養魚等種養結合模式,如利用桑園和果園地養雞、稻田實行稻、鴨共育,或冬春種黑麥草養鵝后接茬種稻、稻田養魚(蟹、蝦)、菱蟹共生、藕魚共生等多種模式。

2.2農牧結合“四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畜牧業是嘉興農業支柱產業。2010年,全市生豬出欄量480萬頭,約占全省的1/4,家禽出欄量4200多萬羽,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7.36%。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成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8]。經過多年探索,當地著重發展“生豬養殖—沼氣清潔能源—沼液、有機肥—作物種植”生態產業鏈“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目前,全市生豬存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戶)已實現沼氣工程全覆蓋,擁有大中小型沼氣工程19018處,總容積43.6萬m3,年產沼氣1910萬m3,減少了煤、天然氣等燃料使用,降低了碳的無效排放。同時經過畜糞肥收集處理中心生物有機肥廠,規模養殖場(戶)糞便利用率達到90%以上。該模式已成為當地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最有效的途徑。

2.3作物秸稈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模式

嘉興市農業廢棄物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據估算,全市每年產出農作物秸稈165萬t,桑、果枝條20多萬t,蘑菇渣泥超過40萬t,河道、湖蕩淤泥儲量約3億m3。近年來,對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平湖、嘉善等地利用稻草、谷殼、河泥等廢棄物制作基質料種植蘑菇,再利用蘑菇渣泥廢棄物作為蘆筍、西瓜、蔬菜、黃桃等基質肥料。目前全市蘑菇種植面積已達833萬m3,每年可利用稻草30萬t、谷殼3.79萬t,河泥45萬m3;利用蘑菇渣泥種植大棚蘆筍面積133.3hm2,蘆筍使用蘑菇渣泥前2年每667m2為2t,以后每年每667m2為1t。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秸稈丟棄或焚燒對大氣與環境的污染。又如蠶桑產區利用桑枝條粉碎后制成菌棒,作為培養黑木耳、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基質料,每666.7m2可置放菌棒8000個,既獲凈利1.5萬元,同時消納桑枝條3.5~4.0t,食用菌采收后菌棒作水稻肥料。再如桐鄉市利用杭白菊采收后的老莖葉,經粉碎加工并配以少量精飼料養湖羊,湖羊增重快,屠宰率高,羊肉風味獨特。

2.4節能、節水現代設施農業模式

通過建造溫室、大棚等一批生態種養現代設施,利用太陽光能為動植物生產創造優良環境;采用水肥一體化微滴灌技術、調整農業生產周期,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率。例如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特種水產養殖技術,利用太陽能資源調節養殖場舍溫度,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以及推廣定位欄、自動喂料給水和生物發酵床治污等生態養殖技術,不僅減少飼料和用水消耗,而且有效控制養殖污染。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發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現代設施栽培面積1.73萬hm2,約占全市農田面積的16%。同時建成特種水產養殖溫室約120萬m3,蟹、鱉生態養殖池超過2666.8hm2,以及一批生豬生態養殖現代設施裝備。

2.5農業投入品使用減量與替代生態農業模式

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推廣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也帶來了諸如環境和生態平衡失調、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等問題。多年來,嘉興市積極探索發展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農用化學品減量與替代生態農業模式,特別是在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中,認真組織實施“肥、藥減量增效工程”。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并大力倡導施用畜糞、秸稈還田等有機農家肥替代部分化肥。2009年,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4.3萬hm2,推廣秸稈還田13.0萬hm2,使用商品有機肥4.5萬hm2,節約化肥1.38萬t,增產糧食11.96萬t,使農民實現節支增收2.46億元。同時大力推廣植保生物、物理防治和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減少農藥施用量和次數,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可降解農膜。

2.6省工、省力農業輕型栽培管理模式

為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新趨勢、新要求,嘉興市各地積極探索建立高產高效的新型農作制度,普遍實行翻耕與免耕、少耕相結合的保護性耕作方式,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嘉興已普及了稻板播麥、水稻直播等省工、省力輕型栽培模式,緩解了人工彎腰插秧難題。再如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加強灌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高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9.8萬hm2,其中地下低壓管道灌溉4.2萬hm2。桐鄉市積極推廣“自控變頻節能節水灌溉系統”,顯著提高灌溉泵站自動化管理程度,地下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96%~98%,比混凝土明渠提高21個百分點,節水20.2%,節電達22.3%。

2.7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生態休閑農業(漁業)模式

依托當地農業特色產業、自然生態景觀、歷史人文遺址、農業高新園區、特色專業市場等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使其成為融旅游、觀光、休閑和農業(漁業)于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漁業)基地。為廣大游客營造良好生態低碳農業生產景觀和提供特色優質綠色農產品消費,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生態休閑農業(漁業)模式。目前,全市各類休閑觀光農業景區(基地)已達到100家。

3嘉興碳匯資源培育與低碳農業技術應用對策

當前,貫徹落實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結合嘉興實際,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在建設網絡型田園城市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著力抓好兩個方面建設和投入。一方面,要大力加強農林碳匯資源培育,增加“固碳釋氧”能力,營造優美環境;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推進節能減排,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1大力加強農林碳匯資源培育

3.1.1穩步提升平原生態林業發展水平

樹木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巨大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效應。據中國碳匯網資料,森林光合作用每hm2年吸收CO220~40t,釋放O215~20t。因而,擴大林木覆蓋發展園林綠化已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最重要途徑。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價值不僅僅是固碳制氧,而且還具有涵養水源、蓄水調洪、預防和減輕洪澇、暴風等災害、凈化大氣環境、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眾多特殊功能,對于優化人居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嘉興以創建森林城市和生態城市為契機,著力加強平原生態林業建設,建設完善以林網林帶相結合的高標準平原大綠化工程。“十二五”期間全市林木覆蓋率從17.9%將提高到20%,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4%,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5m3。林業碳匯也將顯著增長,年吸收CO2228萬t,釋放O2166萬t,林業生態效益達到34.32億元。

3.1.2積極提高農田作物復種指數和生產能力

耕地占嘉興市陸域地表面積的50%以上。根據嘉興各類主要農作物實際產量水平和其有機碳含量估算,每hm2農田種植一季作物平均吸收CO216.4t,釋放O212t。同時,種植作物還蘊含消納污染物、涵養水源,減少土地和輻射,調節溫濕度和土壤養分平衡,減少水土流失,以及孕育四季田園景觀等眾多的生態功能。嘉興長期形成了周年多熟、高產農作制度,農田復種指數較高。當前,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戶提高農田復種指數和生產能力。首先,要突出抓好冬閑田、拋荒田的開發利用,積極增加大小麥、油菜和蔬菜種植面積。其次,要廣泛利用桑園、果園等林地,在冬春季間作套種蔬菜或多種經濟綠肥。再次,要大力推廣實行周年多茬農作制度,尤其要充分發揮溫室、大棚等現代設施農業優良資源條件,發展多種形式間作、套種周年多種多收農作制度。通過千方百計提高農田復種指數和生產能力,積極擴大農作物碳匯容量。如全市農田復種指數再提高20個百分點,將可增加春花作物等種植面積4.0萬hm2,按現有作物產量估算可增加CO2吸收54萬t,釋放O239.4萬t,增加糧食18萬t。

3.1.3全面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

土壤有機碳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動性的生態系統碳庫之一,是全球碳循環重要組成部分[9]。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利用土壤固碳庫特性就能將大量碳以有機質形態存儲于土壤中,從而減少對大氣碳排放。嘉興市各類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以水田土壤最高,旱地(包括園地、旱耕地)和山地土壤次之,海涂土壤最低。據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全市水田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29.7g•kg-1,即15cm土層含有機質66.8t•hm-2,近十年來開展大規模的土地平整,有機質平均含量下降至27.1g•kg-1。全面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主要通過充分利用畜禽糞尿、廄肥全部作農田有機肥施用,采取多種形式擴大秸稈直接還田,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綠肥和充分利用水生綠肥等多種途徑,使農田有機肥年施用量達到每667m21000~1500kg以上(含干有機物300~500kg左右)。此外,再加上作物殘留田間的根茬(約3.1t•hm-2•a-1),按有機物腐殖化系數0.25估算,約可形成土壤有機質1.9~3.0t•hm-2•a-1。若持續五年強化培肥,全市土壤有機質可望提升0.3%~0.5%,將增加土壤碳匯96~160萬t。

3.2開展減少化學品投入、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模式應用,實現農業低碳

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4R原則,深入開展低碳農業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以取代高碳農業,減少CO2排放,已逐漸成為世人共識。

3.2.1切實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近年來,農業化學品投入呈逐漸上升趨勢,而農家肥用量下降,這些農田管理措施的改變,對我國農田土壤碳的儲存和轉化、溫室氣體排放產生具有較大影響[10,11]。嘉興平原農田單位面積化肥農藥施用量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十一五”以來,全市深入推進“肥、藥減量增效工程”,已取得良好成效,大大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當前還要持續加大力度推廣作物健康的栽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控新技術,爭取在“十二五”期末,達到氮肥總量減少10%,肥料利用率提高8%。按此指標,全年節省尿素1.77萬t,折合節省2.74萬t標準煤和1.82萬kW•h電能,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8.89萬t,二氧化硫289t,氮氧化物251t。

3.2.2積極擴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

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中產生的畜禽糞便、作物秸稈、林木枝條、蘑菇渣泥和糟粕、淀粉水等眾多農業廢棄物,分布廣泛,總量豐富,既是污染源,又是寶貴的資源。繼承發揚當地農牧結合、種養結合優良傳統,積極擴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而現階段,國家和地方大多數農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沒有具體的法規可依[12]。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建立法規體系和政策調控與加強監管,全面禁止農作物秸稈、樹枝等有機物田間焚燒,控制碳無效排放,嚴格控制畜禽糞便、農業生產下腳料任意隨處排放等[13];另一方面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和多種形式,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特別是畜禽糞便和秸稈的循環利用[14]。

3.2.3充分利用太陽能、沼氣、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大棚現代設施、沼氣等清潔能源,可大大減少煤、電、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取得節能減排的顯著效益。至2009年底,嘉興市太陽能熱水器用戶達48萬多戶,擁有有效集熱面積超過90萬m2。全市每年可節省標準煤18.1萬t,相當于節電5.4億kW•h,節支1.2億元,而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5萬t。在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中,全市建成大中小型沼氣工程19018處,沼氣池總容積43.63萬m3,年產沼氣1910.3萬m3,成為農村重要的生活清潔能源。生物質能是典型的低碳燃料[15],積極探索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新產業,開發秸稈生物能源,嘉興市在建的秸稈發電示范工程建成后,可年消耗秸稈25萬t,節省標準煤11.8萬t。據作者考察,美國加利弗尼亞州的陽光景國際市場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農業業公司,鮮食葡萄產量居美國第1位,全部分級冷藏長達8~10個月,其倉儲供電全部來自屋面太陽能發電裝置發電,多余電力并入當地電網。先進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應用,既環保又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作者認為,嘉興應當積極引進和探索太陽能發電技術應用于當地農業。

3.2.4探索創新河泥資源開發利用

利用河泥資源是嘉興平原傳統農業實現水陸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的重要特色,但因鄉鎮企業崛起、需要投入勞動強度大等因素,致使傳統循環鏈斷裂,導致河道嚴重淤積和水體水質惡化。近年來,平湖、嘉善等地積極探索創新利用河泥和稻草等廢棄物制作培養蘑菇基質料,種植蘑菇,再以蘑菇廢渣種植蘆筍,開發農業循環經濟新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河泥資源開發利用,要與河道清淤工程緊密結合,開展不同河段淤泥質量監測,根據淤泥質量檢測標準,區別對待。分別利用種植蘑菇、直接肥田改土,平整土地、種植林木花草、加固堤岸、制磚等建筑材料,以及合成燃料等[16]。

第2篇

就當前而言,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是我國低碳農業的主要形式,1993年,農業部協同七部委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高出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別達到73.4%和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在有機農業方面,截至2007年8月,經認證的有機食品標志使用企業600家, 產品總數2647個, 實物總量1956萬噸,認證面積311萬公頃。未來10年,我國有機農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產品將趨向多元化,畜產品和水產品比重將增加,我國有機農業產量將居位世界第一。

我國發展低碳農業面臨的制約因素

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低碳農業的發展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低碳農業概念在我國提出時間并不長,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低碳農業在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我國尚未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農村環境法律法規方面尤其欠缺,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已有的《環境保護法》僅對農業環境保護有簡單的涉及,未能將農村環境、農業環境和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統一起來; 而且農村環境監管體系不健全,大多數鄉鎮缺乏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縣級環保部門和農業環境監測部門較少在其所轄村鎮設立派出機構。另外,環境統計和檢測體系不健全,環境監察和監測工作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2.體制障礙制約了低碳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上世紀80 年代推行的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升,成功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但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和散戶經營,追求產量的增長和經濟利潤是其突出特點,體制下的農業生產主體對環境保護和低碳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缺乏天然動力。這種分散、孤立的散戶經營,直接影響了低碳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生產的組織。例如,一個農戶或一個種植園實行低碳農業的模式,而周圍的耕地仍是石化農業,這個生態模式的土壤、空氣和水源就仍會受到影響和污染。

3.科技支撐較為薄弱,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和轉化渠道不暢

低碳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學、生態學、林學、畜牧學、水產學、環境科學、氣象學、加工技術和社會科學等眾多學科,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多學科的技術支撐,而我國農業技術的研發比較滯后,從事農業科研的人員數量相對少,而能夠到農村基層從事農業科研的人就更少了,病蟲害防治、立體養殖、測土配方施肥、有機防腐技術等一些農村急需的關鍵技術研發進展都較為緩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科技需要。近年來,我國雖然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涉及低碳農業領域方面開展了一些實用技術研究,但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和轉化渠道不暢。我國目前以政府為主導的基層農村技術推廣體系普遍存在機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識老化等問題,致使低碳技術引入農業經濟速度緩慢,成果轉化或技術轉讓與效益脫鉤,影響了低碳農業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潛在效益的發揮。

4.政府財政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從國家層面看,對于低碳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發展措施和保障機制等缺乏綱領性的規劃文件,更沒有對低碳農業專門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將政策導向傾向于一些短時間內就能見效果的領域,再加上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對低碳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緩慢,很多地方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完備,不少設備早已老化,由于缺乏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陷入無人過問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財政支持保障,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影響了低碳農業的發展進程。

5.農村人口素質較低,觀念落后,低碳意識淡薄

低碳農業的技術含量決定了它對農民素質有較高要求,而我國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仍然偏低,一是受教育程度較低,二是思想觀念落后,低碳意識淡薄。尤其是近年來,由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科技人才流失,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婦女,由于科技資源有限,農民接受科技培訓的機會不是很多,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范,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結構,再加上低碳意識淡薄,嚴重阻礙了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

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制定科學合理的低碳農業發展規劃

低碳農業不僅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科學決策,制定低碳農業的發展規劃,以及長期計劃與短期計劃結合、層級性和統籌性相結合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制定低碳農業發展的路線圖、低碳農業技術的標準及碳減排的目標;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農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和相關措施等,并研究低碳農業的統計方法和考核指標。各地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域特點,選擇好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務實推進。

2.充分發揮財稅政策作用,引導和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要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作用。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發展低碳農業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尤其是要增加對低碳農業技術研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二是進一步完善現行財政補貼政策,改善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農業環境補貼額度與其環境保護投入相掛鉤的財政補貼政策,通過加大低碳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力度,引導農民購買和使用低碳農業生產資料,采用生態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三是重構現有與資源和環境保護有關的稅種,通過開征碳稅,擴大資源稅、消費稅的征收范圍,提高稅率等來實現對資源和環境的有效保護。四是建立支持低碳農業的財稅政策的績效評價機制,定期對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各項財稅政策工具的效果進行檢測和評價,以便能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財稅政策的結構、方向和力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訂現有法律,注入低碳農業的理念和內容。低碳農業這一新的發展模式的確立,將對整個法律體系產生變革性的影響,低碳農業的法制建設涉及到整個法律理念的更新。體現在立法上,就是在制定和修改所有涉及農業的法律時始終都要貫穿低碳農業的理念,要把這種理念融入整個法律體系之中。如應修訂《水污染防治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法》等法律,對農業資源的節約、廢棄物的回收、有害物質的使用及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規定。二是出臺新的低碳農業法律、法規和規章,可以考慮立以《低碳農業法》為龍頭,其他相關法律為配套的低碳農業法律法規群,并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

4.大力推動低碳農業產業化生產,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在遵循生態原則的大前提下,把分散的農戶以產業化經營的方式組織起來,走“小群體—大規模,小農戶—大基地”的發展路子,實現統一配套的產業化經營,如統一布局、統一品種、統一耕作技術、統一收獲加工、統一銷售等,從而使綠色農產品的來源品質和生產規模得到保證。實行農業的規模經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農民合作組織經營方式,二是集體土地經營流轉,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5.加強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為低碳農業提供技術支持

要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切實把低碳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作為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環節來抓。當前,一是要進一步加強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低碳農業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技術創新體制和研究平臺,盡快推出一批符合低碳農業要求的先進適用的種養技術和加工技術,發展一批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創新型企業;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低碳農業技術轉化和推廣體系,建立低碳農業示范區,并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組織技術培訓,加速推動低碳農業技術的轉化與運用。

6.提高農民的低碳意識,加強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第3篇

Abstract: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low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found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climate warming,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This paper takes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develop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motion propaganda; to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關鍵詞: 低碳農業;現狀;對策建議;安徽省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nhui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007-03

0 引言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就是農業,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安全,更關系到國家安全以及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推進清潔生產和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應當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利用物質能量循環、生態位等生態原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農村金融”等功能突出的新型農業。

安徽省雖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仍舊是傳統粗放型的生產模式,農業的整體競爭力較差。因此,2010年5月安徽省編制了《安徽省低碳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其中農業是低碳技術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之一。農業作為重要的碳源、碳匯系統,將在安徽省低碳經濟的發展中產生重要影響。

1 安徽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安徽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糧食產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長期的石化農業發展模式在促進安徽農業生產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環境惡化,如農村水源污染嚴重、土壤污染嚴重,農村固體廢棄物污染蔓延。

1.1 農藥和化肥施用量依舊呈增長趨勢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安徽積極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技術在農業生產中不斷被推廣利用,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被送上了消費者的餐桌。然而,受比較效益驅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商業肥料及農藥的使用比重仍然較大,農業施用量比重遠高于林業,仍呈增長趨勢。從統計數據看,2011年,農業及林業施用化肥總量約為3296711噸,施用農藥總量約為117475噸。根據圖1可知,從2001年到2011年,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一直處于一個持續上升的狀態。

1.2 傳統發展模式仍起著較大影響

通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農業碳的排放量近11年來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2011年較2000年增長了29.07%,年均增速為2.64%。各種農業投入的排放量增加程度不同,增速最大的是農藥,為4.32%,其次是農膜,為3.53%,最次是化肥,為2.49%,農業機械和灌溉的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這與近11年安徽省農用物資投入量以及農業機械化程度增加有直接聯系。有研究結論顯示,2008年安徽省無論是單位耕地面積的農業碳排放量,還是農藥、化肥、農膜、農用機械碳排放都位居全國前10位。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安徽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發展傳統的高碳模式。只有注重農用花費物資的減量高效利用以及提高農業灌溉效率,才能顯著降低農業碳的排量。

1.3 認識淺顯化,經營粗放式 我省農民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還處于淺顯化階段。我省農作物生產規模大,并且施肥大都依賴化肥肥料,由于我省農業還處于粗放式經營階段,導致了由于缺乏動力收集而造成了新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焚燒秸稈污染了大氣。這些都阻礙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有效質量。

1.4 政策配套不夠全面,發展空間有待擴張 目前,我省低碳農業發展政策體系配套還不夠完善,缺乏發展空間。雖然糧棉等農產品有著完善的收購體制和政策,無論是收存體制還是貸款方面都有相應的支持。但是就現狀來看,在新的能源危機、低碳減排等方面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體制,這些方面急需進一步完善。

2 安徽省低碳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2.1 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安徽作為中部省份的重要代表,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并進行轉型升級,用低碳的農業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環境的制約,優化農業生產環境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安徽農業發展保持了較快的增速和較高的競爭力,但依靠資源消耗、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仍處于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當前城鄉居民對農業產品的形態和質量要求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的競爭力和增長點也從量的增加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種功能的拓展,使得安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行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緊迫。低碳農業經濟注重將農業經濟活動、生態環境建設和倡導綠色消費融為一體,更強調農業結構、生產方式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協調,因此,發展高效生態低碳農業,可促進安徽農業向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轉變。

2.2 是建設農業強省的必然要求 在本世紀初,安徽就提出了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建設科技農業強省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安徽在現實情況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是核心和關鍵就是降低污染,減少碳排放。發展低碳農業至少在3個方面有助于安徽建設農業科技強省。一是通過重構農業有機廢棄物還田的技術路線,提高土壤的有機質,進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通過實施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等各種節約措施,減少農業生產污染;三是在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推行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3 是建設生態文明改善農村環境的現實選擇 在新農村建設中,安徽很多農村地區的面貌發生了較大改善,但是,不少地區仍然存在農藥、化肥、農膜過度使用,農機能耗高、廢氣排放多,秸稈焚燒污染大氣,畜牧業廢棄物難以無害化處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影響了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而且降低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安徽省在十二五規劃中已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強調要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模式和消費方式。因此,只有用低碳農業模式取代傳統高耗能、高污染農業增長模式,才能真正讓農民群眾既有好的農業收益,又有好的生活環境。

3 安徽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安徽低碳農業發展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安徽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措施,應重點體現在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健全市場機制、完善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低碳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完善政策法規保障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幾方面。

3.1 建立完善低碳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一是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低碳農業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整合安徽優勢科技資源,組建低碳農業發展機構,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其次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建立低碳技術創新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優勢技術;再次將低碳農業納入到科技攻關計劃,攻克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加大對低碳領域相關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最后是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吸收國際先進低碳農業科技成果;二是建立重大科技研究項目管理體系,相關部門分工負責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工作;三是形成完善的低碳農業技術支撐體系。重點研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型技術,農用化學品的減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加快低碳農業技術標準的制定,形成科學、統一、權威的標準化體系。

3.2 加強低碳經濟進農村的宣傳,提高農民低碳意識 我省要想發展低碳農業,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農民的低碳意識。為了使農民在思想上能夠主動的接受低碳觀念,必須大力做好低碳農業的宣傳以及教育工作,使低碳農業的理念深入農民內心。第二,加快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低碳理念的本質就是節能降耗,我們應當認識到,降低農村碳的排放量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應當推行涉農生產節能減排責任制以培育低碳農業的管理理念。研究發達國家低碳農業的先進做法同時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低碳經濟的新道路。其次,還要逐步開發并完善農業能源效率的標準,使得低碳農業有法可依。我省應加強低碳經濟政策的制定,引導農村開發低碳產業,鼓勵公眾使用綠色材料,倡導低碳經濟。

3.3 推進低碳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一批低碳農業示范基地。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低碳農業示范區,開展低碳農業技術的集成示范;二是建立低碳農業技術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素質;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和改革,把服務低碳農業發展作為基層技術推廣體系的重要內容,切實完善各類低碳農業項 目的后續服務,建立低碳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3.4 建立完善低碳農業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一是研究設立推進天津市低碳農業建設的專項資金,加大對低碳發展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試點示范、宣傳培訓及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有利環境,建立股票債券融資、招商引資、金融信貸、民間資本等多元化融資體系,為低碳農業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同時,加強同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有關國際機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參考文獻:

[1]李波,張俊彪,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2):8-13.

[2]馬濤.上海農業碳源碳匯現狀評估及增加碳匯潛力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5):38-41.

[3]田云,張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農業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 (6):752-755.

[4]閏鐵柱,杜會英,夏維,等.安徽省畜禽糞便污染現狀及其防治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2):58-62.

[5]翁志輝,林海清,柯文輝,等.臺灣地區低碳農業發展策略啟示[J].福建農業學報,2009,24(6):586,591.

[6]高旺盛,陳源泉,董文.發展循環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5):1106-1109.

[7]陳莉.低碳農業經濟: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l(3).

[8]姚飛.安徽省耕地資源利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6(1).

[9]潘成榮.安徽省耕地資源利用分析[J].農村生態環境,2004 (1).

第4篇

一般來說,低碳經濟主要指的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優化引導作用下,經過采用開發新能源以及創新制度、創新技術、產業轉型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實現石油與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合理減少,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是涵蓋生產、分配、消費、交換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中的經濟活動生態化能源消費與低碳化經濟活動。低碳經濟力求將二氧化碳的實際排放量控制在最低限度,甚至能夠保障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低碳經濟力求實現獲取最大化生態經濟效益的同時建設有低碳能源的經濟發展體系,讓整個社會經濟能夠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對于和諧社會的優化構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低碳農業發展理念說的是,規劃科學發展政策,提高節能減排技術水平,健全低碳農業發展體系,及時整改農業產業結構,將環境友好型與建設節約型作為主要的根本發展點,提升資源使用率,最終達到獲得最大農業經濟效益的具體目的。

2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

2.1 嚴重的生態破壞與資源浪費問題

由于多年來的掠奪式開發,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草原也出現了嚴重退化情況,土壤逐步沙漠化,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與此同時,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導致人口、水資源以及耕地之間的矛盾急劇激化,使得耕地資源嚴重流失。

2.2 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由于工業三廢的污染,導致土地以及水資源中各類型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使得農產品的安全性備受威脅。因為沒有合理地針對農藥、飼料添加劑、化肥等進行使用,?t已導致水資源和土壤資源富營養化,以及動植物質量降至最低水平,所以,我國的農業產品貿易會遭遇發達國家的技術限制。

2.3 農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

長久以來,我國所實施的農業支持工業發展政策,使得農業投入力度較小,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仍處于落后階段,相應的土地產出率也是較低的。對于科技成果來說,不僅轉化率較低,其推廣能力也非常薄弱,農業設施的機械化程度總體較淺;再者,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其不具備較高的生產經營管理水準,導致農業科技人才嚴重流失。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力度的逐漸加大,其勞動力逐漸趨向于女性化、兼職化以及老齡化,由于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水平較低,使得農業技術運用受到了嚴重阻礙。

3 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3.1 通過多種途徑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

第一,在低碳經濟時代下,使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趨向于環境友好類型,具體來說,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當中,應該盡可能降低農藥以及化肥的用量,擺脫其對化石能源的過分依賴,努力推行生態有機農業。譬如說,可以用堆肥以及糞肥來替代化肥,強化土壤的有機含量,經過合理運用秸稈還田措施來使土壤富含有更多養分,實現入滲的有效增加與徑流的合理減少,此外,還可選用深、中耕作為輪作方式,將微生物以及蚯蚓等等進行引入,使其共同作用在土壤中,實現土壤生產力的有效增強以及作物根系營養能力水平的優化提升。

第二,在低碳經濟時代下,需努力推行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模式,這就需要將農業的剩余能量充分運用起來,通過對作物秸稈資源的充分合理使用,防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深化,確保資源最大使用率。譬如說,把作物秸稈資源用來制作肥料以及培養料、飼料,再加之對相關氣化技術的合理運用,在相應的高壓以及厭氧、高溫條件下,使其能夠在熱作用下氣化生成可燃性氣體,此外,還可以把作物秸稈資源應用在乙醇燃料發酵中,預防環境污染。

第三,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實現新型能源的有效開發與普及,這就需要在農業生產進程中,努力進行沼氣技術與太陽能技術的合理推廣,在農村普及太陽能集熱器是發展低碳農村的有效途徑;在規模化畜牧業養殖中,可利用畜牧糞便生產沼氣,獲得生物質能。

3.2 開拓循環式農業經濟發展道路

依照資源化、以及減量化、循環利用的相關原則,努力號召農業生產人員從節約土地資源以及能源、材料、水資源的角度來實現對資源的綜合回收與利用,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實際作用,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較低的可循環式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由資源到產品到廢物再運用的循環模式,推動內涵式發展,預防與規避環境惡化以及資源短缺相關問題。

3.3 發展生態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依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將各種生產技術有機結合發展生產,最終建立起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發展體系,是一種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的生產方式。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后備土地資源,減少裸地面積,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減輕洪澇和沙塵暴災害;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和資源利用率;可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供新的就業渠道;生態農業的無公害無污染綠色產品,可以提供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突破貿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

3.4 運用科技手段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一,加大力度投入農業科技教育,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提高對農業從業者的科學文化知識,加強培訓他們的農業技術;建立健全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二,需要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包括實施合同化的管理機制,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引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農業生產安全保障體系,防止農業從業者承受過多的生產風險。

第三,建立農業信息站。及時實施農業信息公布,做好農業預警工作,保障農業生產能夠在較為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完成更多經濟價值的有效創造。

第5篇

摘 要 本文力從低碳農業的內涵、特點、新時期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與傳統農業的比較找出差異,從而提出幾種創新型的發展模式,闡釋了若干個低碳農業創新發展策略,最后提出了低碳農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低碳農業 生態創新 發展模式

一、新時期我國低碳農業的闡釋

(一)低碳農業的內涵及其特征

1.低碳農業內涵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施用化肥農藥、增強土壤固碳能力等實現農業發展方式從高碳型向低碳型轉變, 以達到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的目標,是一種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型農業。

2.低碳農業特征

低碳農業為健全我國農業生產體系,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詮釋,其基本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低消耗性;二是高效高優性;三是可持續性。

(二)新時期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低碳農業技術創新不足,難以跨越技術難關,其面臨的問題有:生產規模偏小,產業組織化水平偏低。低碳農業發展內容具有局限性。發展低碳農業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生產環境惡化;三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體制。

(三)低碳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關系

低碳農業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策略,其目的是促成人口、資源、環境等的協調發展,核心是把低碳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是低碳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和推廣,是一種以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消耗更少自然資源、造成更低環境污染、排放更少含碳量和促成更多勞動力就業為目標的先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其遵循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動力,以綠色GDP核算體系和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為導向,通過農業技術創新體系,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環境友好方式實現污染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詳見表1低碳農業與傳統農業的異同對比。

二、創新低碳農業創新發展模式

發展低碳農業重點是要解決原來傳統農業的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問題,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的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現提出幾種創新型的發展模式。

(一)立體種養的節地、節水、節能模式

立體種養,從狹義上講就是指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的一種種養模式;從廣義上說,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等多方面種植、養殖條件來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種養模式。典型的離子應該就是中國傳統的“桑集魚塘”的農業模型,即基面養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物質能量的循環系統。

(二)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總稱,是農產品生產的三個不同級別的質量安全標準認證,是對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或食品的標識和稱謂。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是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有助于推進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有助于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地產業帶,發展產業化經營,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地區集聚。

目前在全國各個省市均已開始建立自己的基地,如安徽蚌埠已建成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在內的安全、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近200萬畝;建成25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獲證企業基地檢測總面積為167.4萬畝,認證總產量32萬噸;無公害產品產地總面積30.3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總產量17.8萬噸,加上禾泉農莊220畝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該市農業“三品”基地建設格局已搭建完成。素有“中國菜籃子”之稱的農業大市山東壽光,2008年菜蔬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冬暖式大棚發展到40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有128個,會員總數達到3.90萬人,輻射帶動40%的村,約17萬戶。通過這種規模化的種植、經營,萬畝西紅柿、萬畝胡蘿卜、萬畝綠椒、萬畝芹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脫穎而出,實現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

(三)以循環農業園區為方向的整體循環農業模式

區域產業循環模式是將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生物產業四個子系統納入到整個循環農業體系的閉合路徑中來,通過由生產到消費的外循環及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的內循環兩條循環流程的物質流動,實現區域內不同產業系統的物流與價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產業鏈條的發展模式。

(四)農業休閑觀光模式

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將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供游客領略大自然意趣和現代化的新興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休閑活動。休閑農業不僅讓游客通過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感受鄉土文化、品嘗鄉村美食獲得愉悅的娛樂和審美體驗,更拓展了農業功能,延伸了農業效用,豐富了農業內涵,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增長點,成為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三、低碳農業創新發展策略和措施

(一)創新策略

1.農業生產力的創新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創新農業的生產力,首先要對農業勞動主體進行創新。2)農業勞動資料的創新。3)農業勞動對象的創新。因此在農業生產中要注意調整勞動對象的組成結構,盡量選擇清潔的耗能小的能源。

2.農業生產路徑的創新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循環生產路徑。2)有機生產路徑。使農業的生產過程保持持續和穩定。

3.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創新

該創新首先表現在機制的創新上,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實現低碳農業發展的基礎制定一系列法規和政策來規定約束人們的農業生產活動,使低碳生產有強大的政策的保證,同時也使低碳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得到了保證。宣傳的創新也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利用報紙、網絡、新聞媒體等對低碳農業進行大力的宣傳,形成一個良好的低碳經濟環境。另外還要注意教育的創新,通過設立相關的教育內容,對農業主體進行大力的引導、培訓,使低碳農業真正的落實。

(二)低碳農業的創新發展措施

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與任務,必須有相應的對策措施。從近期來看,應著力加強的工作包括:加強低碳農業的宣傳教育,制定低碳農業發展規劃,加強構建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等。其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低碳農業的宣傳教育

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廣泛傳播低碳農業的發展理念,宣傳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農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在廣大農村地區形成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2.研究制定低碳農業發展規劃

低碳農業的發展,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先易后難,分期分批地建設低碳農業示范基地。要在廣泛綜合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我國的農業資源和農村環境狀況,根據當地自然和農業經濟狀況,確定低碳農業的適宜發展區域、次適宜發展區域及范圍,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3.加強推進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低碳農業強調既要保證農業生產具有較高的產量、優質的品質,同時又要保證生產出的產品是安全的,并改善生態環境。這對農業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應緊緊圍繞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關鍵點開展科技攻關。因此,農業廢棄物無害化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的同時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4.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

發展低碳農業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撐,這就需要充分運用和發展稅收、信貸、價格等經濟杠桿的作用。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支付”的原則,明確規定農業生態環境破壞的具體補償標準和嚴格的管理辦法,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同時各級政府應適當安排地毯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生態效益補償,以鼓勵農民主動采用低碳農業技術、企業積極開發和生產低碳農業所需的技術和設備。

參考文獻:

[1]陶良虎.中國低碳經濟面向未來的綠色產業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2]徐國保著:綠色經濟的崛起—破解世紀三大難題的中國時間與思考[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第6篇

21世紀,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是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了能夠在全球的生態安全上做出貢獻,使我國的建設更加的美麗,讓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格局,就要按照黨在會議中所提出的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在保證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前提下,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打開農業發展的格局、保證生態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國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就成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和路徑。

一、在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下的綜合論述

現如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離不開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成了促進農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一方面全球的氣候都在逐年變暖,要想農業經濟的發展得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得到實施,對現有的資源提高循環使用率,我們應在農業經濟的發展當中實現技術、制度等的創新,促進產業轉型,通過這些方式盡可能的做到減少一些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濟綠色農業經的發展,它是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連同生態的共同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生態系統進行良性的循環,從而達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它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經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我國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顯比聯合國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傳統的農業經濟還存在著耗材高、污染高、農業的資源又在過度的消耗問題。要想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只有采取低碳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才能使我國糧食產量得到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才能進一步推動;另一方面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農業亂推亂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國可用的耕地面積又因為解決溫飽問題對土地進行的大量嚴重的破壞而變小,這些都促使我國農業經濟向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隨著新世紀的發展,糧食供應問題在不斷的升華,使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問題上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對于此,要保護好我國的生態環境和更好的對我國糧食的安全進行維護,必須加快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糧食的安全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三、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方面建設我國農業基礎的設施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產業也出臺了很多輔農、惠農及助農的工業化的優惠政策,但是仍舊出現了可用耕地流失越來越嚴重、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農業資源的大量浪費這些問題,這都是由于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農業經濟基礎的設施使用年頭過長,出現老化現象,這更促使農業資源被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業基礎相當薄弱,總結出以下三點:第一,在市?鼉?濟的發展中,青壯年集體外出打工的人員越來越多,造成了農業產業的勞動力出現明顯的缺口,造成我國農村的勞動力嚴重的短缺;第二,雖然我國的國土面積相當大,但是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又很明顯,我國人均的可耕種的耕地面積比世界人均可耕種的耕地面積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國雖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職業技術教育也在不斷加強,但是我國從事農業的文化水平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顯的就是我國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沒有及時完善我國農業經濟的服務系統。本來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較晚,農業經濟的服務系統又沒有得到及時的建立和完善,這也使在進行農業經濟的服務工作的開展上得不到順利的進行,其服務水平也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綠色低碳循環中的應對措施

一方面對我國農村基礎的設施進行建設完善。在對我國農村的基礎的設施建設中,在更換和檢修上,實行大力開展對農業低碳的經濟發展方向大規模的普及,同時向農村進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資源開發新技術,使農民的視野更加開闊,讓我國的農業實現經濟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對我國農業的產業經濟結構上。為了使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及出現聯動的效應,對基層的農業人員進行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灌輸、普及,對相應的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多多進行技術培訓和遠程繼續教育的學習,爭取能夠培養出一批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方面的人才專家,從中對于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種植小能手進行發掘。最后一方面則是我國對農業技術的專業服務系統的建立。不管是工業技術化的發展還是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我國農業的經濟在其技術水平、物質基礎、信息、物流服務等對專業服務系統的建立都已經相當的成熟了。為了能夠促進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經濟在基層更深入的推廣,農業技術的專業服務系統就該包含一系列專門的服務,例如,農產品和其衍生品在銷售模式上進行拓寬、對于病蟲害蟲技術性防治的推廣、對于現代化農業的耕種方式實現技術化的普及等等。

第7篇

關鍵詞 新興農業;綠色低碳;生態;科技創新;廣西

中圖分類號 F30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381-02

農業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已突破傳統定義,逐步向新興農業發展。廣西新興農業呈現低碳、綠色、生態的顯著特征,在“十二五”規劃中,廣西明確提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1 廣西農業發展概況與方向

1.1 廣西農業發展概況

從農業資源看,廣西位于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西南端,屬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積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雖然耕地少。但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廣西地處亞熱帶地區,光、溫、水等資源豐富,具有生產許多名特優農產品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此同時,廣西人力資源豐富,2009年全區總人口5092萬人,農業人口4235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561.24萬人,占全區勞動力的54.8%,為廣西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資源條件。

從產業結構看,2009年廣西GDP達7759.16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458.49億元,占18.8%,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間,廣西農業結構進一步改善,糧食產量穩步上升,種植業比重繼續下降,經濟作物、林果業和漁牧業大幅度增長,農作物及動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個一”的特色優勢產業: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產量占全國的64.2%;②“一塊薯”。2009年木薯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0%,與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產業發展較好,據統計,廣西木薯酒精取代廣西1/10的汽車能源;③“一條蟲”。2009年桑蠶產量占全國的33%;④“一棵樹”。近10年除種植大量桉樹外,其他林木也較多,是全國重要的林業省區。另外,水產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廣西的優勢產業。

1.2 廣西未來現代新興農業具有低碳、綠色、生態的特征

近年來,以低碳、綠色、生態為顯著特征的新興農業發展生機蓬勃。以農家樂、觀光農業園區、主題公園等為主要形式的休閑農業逐漸發展,如上海鮮花港;以生態循環產業鏈為模式的循環農業生機勃勃,如瀘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和發酵工程等為載體的高新生物技術農業勢不可擋,如萊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種養植方式的有機農業普受歡迎,如內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機茶業。

以低碳、綠色、生態為顯著特征的新興農業蓄勢待發。一是廣西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廣西風光秀麗旖旎,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發展低碳的休閑觀光旅游新興農業條件良好;二是地理氣候資源豐富,生物資源多種多樣,森林覆蓋率超過5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5個百分點;三是廣西發展低碳、綠色、生態新興農業生態環境良好。廣西工業化歷史較短,工業化程度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區尚保持原始的生態環境,發展有機新興農業的環境條件良好;四是廣西發展低碳、綠色、生態新興農業有較好的社會環境。廣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型、質量型農業,農民的質量意識和環保意識大大增強,發展低碳、綠色、生態農業有較好的社會環境。如2005年廣西樂業縣制定《廣西樂業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先后獲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中國蘭花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等稱號,茶葉、薄殼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筍、柑橘、獼猴桃、白鳳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綠色有機農特產品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享譽全國。2004年樂業縣有機茶獲有機產品認證,2005年樂業縣有機水稻獲有機產品認證,2011年樂業縣獲創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資格。成為我國第3個示范基地,是廣西唯一一個有機農業示范縣。低碳、綠色、生態必將是廣西未來新興農業的顯著特征,是廣西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廣西未來現代新興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創新推動廣西現代新興農業發展

2.1 廣西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廣西農業科技力量不斷增強:一是人才隊伍建設大大加強。目前,廣西有6個特色農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人才小高地”。據統計,全區有農業技術人員8.3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超過1000人,中級職稱人數近6000人,博士約200人,碩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條件改善,廣西擁有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擁有專門的農業高等院校廣西大學農學院,已建有1個國家級、8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國家農作物改良中心、區域技術創新中心,擁有一大批先進儀器設備和現代化設施;三是創新科研體系和創新平臺。廣西已引進一批大學、科研院所、知名企業共建創新平臺,2009年又聘請13名“兩院”院士為自治區政府主席農業顧問團,為廣西“三農”和現代農業發展出謀劃策。

2.2 農業科技在廣西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農業科技支撐力強,貢獻率高。“十一五”期間,廣西一是通過組織實施“科技興牧133工程”、“科技興糖1105工程”、“科技扶貧1211工程”、“千萬畝糧食增產綜合技術開發”、“百萬改良牛養殖技術集成示范”、“百萬畝桑蠶優質高效種養及深加工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與專項項目,在木薯、甘蔗、桑蠶等產業和領域取得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研制技術規范、技術標準,突破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牛繁殖技術等農業關鍵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二是通過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使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推廣應用一大批主導品種和創新技術。同時,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較完備的科技服務體系。全區現有各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近2000家,其中星火專家大院27個、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74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05個、農村區域成果轉化中心12個、農村信息化基地85個、科技特派員創辦的協會或合作社158個;全區興辦以中心農戶為基地、致富能手為骨干、自主培訓為主要形式的“農家課堂”2.98萬個,每年就近、就地培訓農民150萬人次以上;全區累計建立示范基地2.18萬hm2,覆蓋農戶154萬戶。三是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力求“實施一個項目,熟化一項技術,開發一個產品。創立一個品牌。提升一個企業,致富一方農民”。據測算,廣西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40%,主要特色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3%,其中糧食作物、甘蔗、桑蠶等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水果良種覆蓋率達89%。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廣西農業迅速發展。2,2,2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十一五”期間,廣西在取得農業科技創新大批成果的同時,通過實施“星火計劃”等項目,將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帶給農

民,大大促進廣西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在加快傳統農業改造、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積極引導并建立資源循環、投入節約、生態高效的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循環經濟技術、產業鏈發展模式等,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在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節約技術的應用方面,大力推廣節水先進技術、沼氣技術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積極探索循環經濟開發技術和生態農業技術模式。目前,廣西農村沼氣池建設累計超過300萬座,沼氣入戶率接近50%,居全國第一,燃燒稻草秸稈的生活方式逐步改變;二是在生產技術標準方面,制定木薯、桑蠶等種養品種生產加工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技術標準,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升級。

2.2.3 農業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長較快。“十一五”期間,廣西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投入,廣西農業科技投入增長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一是財政投入增長較快。據統計,廣西農業科技財政投入2007年為2.15億元,2009年為2.88億元;二是企業自主創新投入較快,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大大增強,自主創新投入顯著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有了資金保障,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蓬勃發展。

3 靠科技創新推動廣西現代新興農業發展的建議

3.1 創新農業科技組織機制,整合農業科技資源

目前,廣西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機構,有中央、自治區和市縣單位,也有綜合研究機構(如大學)和專業科研單位(如農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內容重復度大,研究成果轉化利用率不高。這種狀況有計劃經濟的歷史影響,也有組織機制改革不夠深入、有限的科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大的原因,造成了農業科技資源的嚴重浪費,研究成果易與市場需求脫節。改變這種現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農業科技機構,形成符合產業鏈要求,層次分明、任務明確、分工協作的組織研究體系:二是以項目為載體,按項目需要建立有企業和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參與的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使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在與市場(企業)密切聯系的科技創新轉化平臺上運行,最終形成資源共享、權益分享的農業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3.2 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突破農業科技關鍵技術

農業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必須要在關鍵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創新科研立項思路,以推動低碳、綠色、生態新興農業發展為主要目標;二是圍繞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產品,通過實施關鍵技術環節的聯合攻關,把分散在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科研機構、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整合起來,集中力量突破農業科技關鍵技術創新。

3.3 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和機制,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一是要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進行一體化設計,形成與新興農業密切相關的技術鏈成果。推廣“研究機構+協會(合作組織)+農戶”的成果轉化模式,繼續做好科技人員與企業、農戶和田塊對接,將最新科技成果優先運用到農業生產基地(田邊地頭)、企業的生產車間和物流鏈;二是要發揮政府相關部門(如農業部門、科技部門等)作用,把產學研、院企校和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推廣力量調動起來,把現場會、田間示范和農業科技指導結合起來,利用中心戶、農家課堂、培訓基地等形成廣泛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網絡;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業和合作組織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機制,增強互信交流,促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術入股等技術轉讓方式與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第8篇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現代化;格蘭杰檢驗

中圖分類號:F303.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20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 Gui-hong1,FU Xin-hong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1985~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eople's better living standard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urn, boos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guarantee the benign cyc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orient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oa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of new technology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ranger causality

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技術和社會的概念,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性、時代性和綜合性的概念。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應存在互動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離不開農業技術創新的保障和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又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了研發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轉化的平臺。本文運用實證方法來驗證這種關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

1文獻回顧

目前,我國學者已對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進行了大量研究。董曉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黃鋼等[2]指出,提升我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路徑是實施農業科技價值鏈創新管理,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姜鑫[3]對速水-拉坦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農業技術進步應該以生物和化學技術進步為側重點,通過農業技術變革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宋磊等[4]對農民收入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的增長也明顯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兩者互為因果關系,存在著動態均衡關系;宋燕平等[5]利用實證分析了農民素質與農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指出農民受教育程度與產出效益成正比,農民的素質與農業技術的擴散關系密切,我國農民素質低制約了農業技術創新;李錄堂等[6]探討了農業生產率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邏輯關系;鄭林[7]從現代化的視角提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三元結構理論,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遷之間的關系。翟虎渠[8]提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重點應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驅動型的根本轉變。鑒于農業技術創新在建設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對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2研究假說與理論模型

2.1研究假說

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現代化并非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經濟活動過程。下面提出兩種假說。假說一:農業技術創新程度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水平。假定農業技術創新程度越高,范圍越廣,越能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說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影響農業技術創新的程度。假定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

2.2理論模型

本文將用生產、生活和生態3個層面5個指標來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設定如下:Y=F(X)。其中Y為農業現代化指標,X為農業科技創新指標。

3實證研究

3.1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國總指標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如無特別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1986~2008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及1985~200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考慮到數據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選取的指標均為產出指標。由于目前國內學者并未對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現代化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采用國家知識產權局IPC大類的分類統計表中的A01類(農林牧漁)的國內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指標(ZL)作為農業技術創新指標。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性和綜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單一指標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有違科學性原則,本研究基于生產、生活和生態3個層面,選取人均糧食產量(LS)、人均肉蛋奶產量(XQ)、農村人均純收入(CSR)、森林覆蓋率(FGL)和自然災害成災率(CZL)5個指標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其中生產層面通過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肉蛋奶產量兩個指標反映;生活層面通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反映;而生態層面通過森林覆蓋率和自然災害成災率指標反映。

人均糧食產量(LS):是指全國總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麥、玉米、高粱、粟及薯類和豆類的產量。人均糧食產量能更真實地反映農業生產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產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離不開肉蛋奶的消費,因此該指標也反映農業生產的水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CSR):指的是按農村人口平均的,農村居民當年從各個來源渠道獲得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獲得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為消除通貨膨脹因素影響,將農村居民純收入按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指數,用P表示。具體如表1所示。

森林覆蓋率(FGL):森林覆蓋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實現綠化程度的指標,又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然災害成災率(CZL):用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比重來表示。若該指標是負向指標,則指標值越高,說明生態環境越差,越影響到農業現代化的水平。

3.2單位根檢驗

為了消除趨勢影響,將所有指標取對數,分別表示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從圖1趨勢來看,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指標LNLS、LNXQ、LNSR、LNCZL、LNFGL與農業技術創新指標LNZL之間并未呈現出明顯的平穩趨勢,需要用單位根檢驗法來確定它們的平穩性。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檢驗方法,對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及其差分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雖然時間序列變量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是非平穩的,但其差分變量DLNZL(1)、DLNLS(2)、DLNXQ(2)、DLNSR(2)、DLNFGL(2)和DLNCZL(2)是平穩序列。

3.3協整檢驗

本文運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對1985~2007年我國農業現代化各指標和農業技術創新指標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3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5組數據的第一行均顯示似然比統計量大于5%的臨界值,表明第一種假設不成立,即存在協整關系。從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統計量均小于5%的臨界值,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原假設成立,即有一個協整關系。

3.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該研究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見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蘭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而LNXQ與LNZL之間互不影響,不存在因果關系。

實證結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災害成災率是個負向指標,LNZL是LNC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可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或者說較高的自然災害成災率是由于農業技術創新水平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蘭杰原因表明,農業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改良種質資源、改進栽培技術、提高單產等途徑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勵其購買優質良種和獲得先進的種植技術,而LNFGL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擴散。③LNXQ與LNZL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4結論及政策性建議

通過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主要表現在農業技術創新對生產和生態具有促進作用。第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可以促進農業技術創新,主要通過生活和生態兩個方面表現。第三,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良性的互動關系。

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措施:第一,加大研發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力度,開發適合中國特色發展階段的實用技術,盡快把農業現代化建設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第二,發展低碳經濟,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第三,建立農業新技術供給者、需求者以及應用新技術的農產品價值的實現者之間共同利益的紐帶,創造各種條件激發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董曉亮,周玉芝,王英賓.WTO框架下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問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黃鋼,李穎,王玲,等.科技價值鏈創新是提升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力的關鍵路徑[J].農業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農業技術創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實證檢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繼亮.農民收入和農業現代化的動態均衡分析[J].商業時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欒敬東.農民素質與農業技術創新關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錄堂,薛繼亮.我國農業生產率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5-19.

[7] 鄭林.現代化與三元結構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國近代農業技術創新與需求初探[J].中國農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9篇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基于這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裸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 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2.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模化養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

[1] [2] 

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

陳興中,孫麗麗,李富忠.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探析[J].商場現代化,():-.

第10篇

[關鍵詞]低碳;現代化農業;黑龍江

1低碳現代化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1)立體型。該模式的特點為多個生產系統利用其他生產系統的廢棄物,充分實現對資源的高度利用,并可以減少外來因素干擾,以保證農業產出的質量以及安全。立體農業發展模式通常由養殖業和種植業共同參與。種植業生產的落葉、秸稈等可以進行初步簡單加工,作為牲畜的飼料。牲畜排出的糞便進行加工轉換可以用作漁業餌料,或者作為有機肥料用于種植業。漁業需要定期清理魚塘,魚塘清理出來的淤泥也可以用來作為有機肥料,提供給種植業,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內部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立體農業還可以利用時間差和空間差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對已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達到最充分的利用,發展出農田間作套種、水產品分層混養、果蔬間作等一系列新型種養方式。

(2)循環型。任何生產活動都對資源有一定的要求。循環型農業的特點就是建立起一套使生產過程中的能量與物質良性循環的系統。該生態系統通常以高效與低耗為原則,將光、熱、水、土壤等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提高,從而減少對燃料、化肥、飼料等的使用。在現能量多層轉換的同時,實現物質循環利用。由于我國農村多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規模有限,所以,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廣泛適用于我國農村地區。

(3)高科技型。該種模式的特點為科技含量高,農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類型豐富多樣,其中包括旅游觀光、教育培訓、科學研發、深度加工等。發展該農業模式需要投資建立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運用高新技術手段,開發出極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含量的產業與產品。在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的同時加大當地的科研投入,形成極具價值的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以教育機構為起點,培養一大批掌握先進技術的科技人才,將人才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技術再進步與農業生產中。以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依托,生態農業為主題,在交通便利位置建立旅游觀光基地,吸納游客,擴大市場,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促使服務業蓬勃發展。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打造名牌產品,使其擁有獨特的市場定位或者強大的競爭力。

(4)保護型。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部分地區不適宜進行農業生產工作。對于這部分地區,首先要進行生態恢復,當其具備生產條件時,再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針對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鹽堿化等對癥下藥。通過興修水利工程、植樹造林、改良土壤多種手段,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提高環境承載力。一方面可以開拓農業生產空間;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環境繼續惡化,影響原先的農業生產活動。

2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環境

21客觀條件概況

(1)自然條件。黑龍江省介于東經121°11′-135°5′、北緯43°25′-53°33′。全省轄10個市、4個地區、69個縣(市)。全省土地面積68億畝,約占全國的48%,居全國第六位。其中耕地168億畝。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大部分屬中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季風氣候特點。年均氣溫4℃~5℃,無霜期100~140天,≥10℃積溫在1500℃~2600℃。

(2)社會條件。黑龍江省農村人口教育水平明顯低于城市,多數僅為小學文化水平,一方面,農村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農民受教育的意愿不強,教育相關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提供教育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高素質、高學歷的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生產特點。農業裝備已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墾區現已裝備266個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農業生產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6%。科技貢獻率接近現代農業標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商品率接近現代農業標準。黑龍江墾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農產品商品率達到了現代農業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標準。

22現存問題

(1)農業財政投入不足。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農業大省,農業是重要經濟支柱,但對農業財政投入明顯不足,農業現代化、低碳化改造升級需要大量資金,財政投入不足使農業升級十分緩慢,無法達到預期要求。

(2)農業人才嚴重匱乏。2013年黑龍江省具有農學專業的高校80所,農學碩士學歷510人,本科學歷10225人,專科學歷14359人,與巨大的行業需求相比,十分匱乏。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人才流失與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也導致農業技術水平發展緩慢。

(3)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信息規劃,對信息化在農業的應用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應用網絡,缺少合理的信息化管理體制。低碳經濟和信息化必須緊密結合,信息化水平不夠,低碳農業難以運行。

(4)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沖突,農民對可持續發展認識不足,優先經濟效益、低碳經濟驅動力較弱。以秸稈為例,我國秸稈回收利用率不足7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90%。秸稈回收主要方向為發電、還田、飼料、有機材料等,但在回收過程中都面臨著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的問題。秸稈還田每畝成本約為50元,占耕地收益的10%左右,農民不愿意額外支付費用,地方政府也很少出臺相關制約措施或提供財政補貼,所以多數農民對秸稈處理方式還是就地燃燒。

3黑龍江省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選擇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業發展模式。就黑龍江省而言,農業生產環境主要分為四種。以大興安嶺地區為代表的山區、以三江平原為代表的平原耕作區、以齊齊哈爾為代表的半干旱地區和以哈爾濱為代表的城市郊區。

(1)在平原區發展機械化農業模式。一方面對落后的、老舊的農機進行升級換代,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碳排放。對耕地進行整合,從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生產方式等多個方面著手,全面提高整個農業區的產出,使單位能源消耗和單位碳排放水平降低。另一方面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耗,開發以風能、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建立綠色能源體系。制定科學的檢測方法,對范圍內的所有耕地深度分析,針對當地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和土地質量,進行精確施肥,降低化肥使用比重,提高有機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在山區發展立體型現代化農業。黑龍江省的山區主要分布于牡丹江、伊春、黑河及大d安嶺地區。該地區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森林之一,對碳循環起重要作用。山區地形崎嶇,傳統農業產出極低,同時對生態環境有不可修復的破壞。發展立體農業,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淡水等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鼓勵支持果樹栽培、食用菌培植技術推廣,積極發展林蛙、人參等特色產品,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在半干旱地區發展節水型現代化農業。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由于遠離水系和地形地勢因素,形成大面積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且時間空間分布很不均勻,難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使得該地區農產品產量相比其他地區偏低。針對此情況,需根據當地氣象條件選擇適合半干旱地區種植的作物。與此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灌溉。借鑒以色列等類似條件的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模式,采用噴灌滴灌技術,大力推廣節水設施,擴大節水品種的種植面積。興建科學的水利工程,減少輸水過程中蒸發和滲漏導致的損耗。將工程、生物、科技、人力多種節水方式結合起來,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水資源利用效率。

(4)在城市郊區發展觀光型現代化農業。近年來,城市人口對農村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黑龍江省面積廣大,自然景觀豐富多樣,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十分適合在大中城市附近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以綠色、自然為主題,建設農業產業園區、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生態旅游度假村、特色農村。以現代化農業為核心,打造一批名牌農業產品,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入,形成完備的服務業體系。

第11篇

摘要

利用單元調查評估方法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核算,并將其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壞”產出指標納入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評價模型,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方法分析1993-2010年環境約束下中國29個省份農業TFP增長,并對其收斂性進行了檢驗。研究表明:①環境約束下中國各地區農業TFP在考察期內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長,并且該增長主要是由農業技術進步推動,但是各地區的農業技術效率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惡化;②從地區差異來看,環境約束下中國各地區農業TFP在增長的同時呈現東、西、中部地區依次遞減;③當不考慮環境因素時,全國范圍以及中、西部地區的農業TFP平均增長率分別比考慮環境因素時提高0.88%、1.71%和2.35%,但是東部地區卻比考慮環境因素時降低1.01%;④環境約束下中國各地區農業TFP都存在σ收斂和絕對β收斂,但是σ收斂趨勢并不穩定,σ值呈現出顯著的波動特征。

關鍵詞 單元調查評估方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環境約束;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3-007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產量穩步增加,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但是,從總體來看,中國農業產出增長還屬于物質投入推動型的增長,即粗放型的增長 [1],對于農業資源相對匱乏、人力資本稟賦稀缺以及生態環境壓力等多重約束下的中國而言,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不但不能推動農業的長期發展而且還日益加劇了我國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由于我國人多地少、地塊分散、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尤其是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以及農業副產品的不當利用等原因,導致我國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風險不斷加劇 [2]。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適時確立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明確提出了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農業”生產體系。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密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根據經典增長理論,持續的農業技術進步是實現農業長期增長的關鍵,而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增長正是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體現,因此“兩型農業”建設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提高農業TFP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其次,要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面源污染。

由于農業面源污染的核算比較困難,因此傳統的農業TFP的測量通常僅考慮生產要素的投入約束,而忽略資源環境的約束。在大力提倡發展綠色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當下,如果忽視農業生產的環境代價,將會扭曲農業發展績效,最終誤導政策建議 [4]。據此,國內少數學者開始嘗試把環境因素納入農業TFP的研究框架。李谷成、陳寧陸和閔銳 [5]在測算了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礎上,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考慮環境因素的農業TFP進行了測量。李谷成、范麗霞和閔銳 [6]利用SBM方向性距離函數對環境規制下的中國農業技術效率進行了實證評價。另外,薛建良和李秉龍 [7]以及楊俊和陳怡 [8]也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考慮環境因素的中國農業TFP進行了考察。但是這些研究均未涉及農業TFP的收斂問題。現有研究中,基于省份數據對中國農業生產率收斂性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 [9]。趙蕾、楊向陽和王懷明 [10]采用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對中國農業生產率的收斂性進行了檢驗。曾先峰和李國平 [9]首先對中國農業TFP進行了估算,然后對農業TFP進行了σ收斂檢驗。郭軍華和李幫義 [11]則對中國農業TFP進行了β收斂檢驗。但是,上述研究只檢驗了傳統農業TFP的收斂情況,并沒有考慮環境因素。

第12篇

低碳農業在世界逐步興起,農業這個古老的產業,正向可持續發展、充滿生機的現代化農業邁進。

工業化農業階段,表現出化學農業、石油農業、機械農業的特征,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高碳農業”。它在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勞動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多種負面效應:惡化生態環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益;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結,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農藥,導致自然物種和天敵減少;污染生產源頭,降低農產品質量。它導致農業難于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成為各國的當務之急,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農業”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質、高效益”等“三低、兩高”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合理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建立清潔能源結構和實施清潔生產,并促進能源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顯然,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具備“持續生產、安全保障、品質優良、調節氣候、生態涵養”等多元功能。

一是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采用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模式。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等手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軌道。二是保障產品安全。通過減少化肥、農藥、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而且還有效保障糧食和農業安全。三是調節全球氣候。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減少和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體現低碳農業改善全球氣候條件的核心功能。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四是涵養農業生態。配合農業生產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濕地有很強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凈化水源,減少污染,其本身還是美好的生態景觀。尤其配合農業生產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五是發展農業金融。這是指發展低碳農業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低碳農業具有極大的碳交易市場潛力。

加拿大、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以及南美一些國家,多年來采取改革作物耕作制度、采用保護性耕種措施,在干旱半干旱農地擴大造林,促進“碳源”保存于生長的植物體中,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投入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碳、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西方發達國家改進和采用新農藝和生物技術,在增加農業糧食產量的同時,大幅度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

如果把國內外形態各異的低碳農業經濟進行分類歸納,那么,有以下可供采納的實用模式:一是減量、替代有害投入品的節肥模式,即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大量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化肥等化學材料的使用量。二是立體種養的節地模式,即立體種植、養殖,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進行立體種植、養殖,拓展生物生長空間。三是改進灌溉技術的節水模式,即大規模加快發展節水型農業,改造落后的機電排灌設施,采取科學的工程措施,推廣作物節水灌溉技術和農作物噴灌、微噴灌、滴灌等先進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四是轉變耕作方式的節能模式。要從改善企業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利用清潔能源切入,探索建立和推廣集約、高效、生態農業和畜禽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五是推廣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的清潔能源模式。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發展風力發電、秸稈發電、秸稈氣化、沼氣,以及太陽能利用技術等。六是廢棄物資源化的循環經濟模式,即把農業加工副產品作為原料進行綜合利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七是測土配方的科學養地模式,利用畜禽糞便生產微生物有機肥料、給土壤“吃營養配餐”,增強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保水能力。八是培育生產無公害產品的農業生態園模式,即采用生物技術、有機肥料生產綠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生態園,生產出無農藥殘留或微農藥殘留、讓消費者放心的優質農產品。

借鑒國外管理經驗,針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發展低碳農業可采取如下基本對策:首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樹立“以人為本”和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其次,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變“粗放”為“精準”,發展節水、節地、節肥、節能的“四節”農業;最后,以發展“綠色農業”和“健康畜牧業”為主向,與此相適應,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業技術體系、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以及與“農業碳匯”需要相適應的標準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泰顺县| 宽甸| 内江市| 闻喜县| 海宁市| 南皮县| 鄂伦春自治旗| 德令哈市| 上虞市| 余江县| 常熟市| 临安市| 广宁县| 当雄县| 儋州市| 泾阳县| 友谊县| 探索| 合作市| 大竹县| 吉首市| 闽侯县| 界首市| 金平| 绍兴市| 大方县| 临清市| 长海县| 米脂县| 肇庆市| 察哈| 射洪县| 全椒县| 沙湾县| 湖南省| 泗阳县| 武强县| 九龙县| 松阳县|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