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

時間:2023-06-07 09:08: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設計心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設計心理學

第1篇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平面設計、結合、應用、關系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day's society, graphic design has not what with intense visual picture of shock the audience's line of sight, but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research of consumer psychology by the success of the capture of the consum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to accurate analysis ma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graphic design, the design to learn,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psychology this theory, timely into the plane of desig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have been the perfect, make the plane design more and more accord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

Key words: the design psychology, plane design, combining, application and rel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簡述平面設計與設計心理學

1.1平面設計的定義和特征

1.1.1平面設計的定義

設計一詞來源于日文里以漢字翻譯“design”這個字而成。日文在翻譯“design”這個字時除了“ 設計〞這個詞以外, 也曾用“意匠”、“圖案”、“構成”、“造形”等等漢字所組成的詞來表示“ design”。

平面設計是將設計者的思想以圖片、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將不同的基本圖形、文字,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則在平面上組合成圖形。也可以用手繪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它主要在二度空間范圍之內以外部線條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限,描繪事物的形象。而平面設計所表現的立體空間感,并非實在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平面設計具有藝術性和專業性,需要用視覺元素來傳播你的想法和信息,用文字和圖片把思想傳播給受眾,讓人們通過這些視覺元素了解你的意圖,這才是我們設計的定義。一個設計作品的生存底線,應該看他是否具有震撼力、藝術的感染力,是否順利地傳遞出背后所要傳達的信息,事實上它更多的有點象人際關系理論學,依靠自身人格的魅力來征服對象,并成功地再現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你的設計代表著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需要你的智慧和誠意去打動他們,你實際上是一個“出賣”情感的人,平面設計是一種與特定目的有著密切聯系的藝術。

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要有獨特的思維及深厚的美學功底以外,更要有創新精神,除了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外,還要不斷的吸收和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心理學、甚至哲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只有這樣才能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才能創作出具有藝術性、具有豐富內涵的設計作品。

1.1.2平面設計的特征

設計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結合體,是商業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商業社會中需要藝術設計與創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觀的理解與克制,需要借設計者的作品去反映客戶內心真實的想法。

設計與美術不同,因為設計即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實用性、設計要因人而宜、以人為本。設計永遠沒有完成的概念,只能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完善。設計的關鍵是在構思的過程中要確立主體,賦予作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風格,運用各種設計元素,進行有機藝術組合,使作品能夠達到個性化、專業化,達到與眾不同的效果,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只有通過不斷的內在修煉,不斷的豐富閱歷和人生的經驗,才能做出精品,極品和神品,打動別人,對與設計師來說這是一種挑戰。設計要讓人感動,材質造型要讓人感動,圖形創意要讓人感動,結構組合要讓人感動,色彩品位要讓人感動。

1.2 設計心理學的概念、研究對象

1.2.1 設計心理學概念

設計心理學起源于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他在《設計心理學》書中寫到“設計實際是一個交流過程,設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其交流對象”設計是一門十分典型的與許多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無論是為誰創作,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都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想法,他是在設計時要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與其產生共鳴,共同達到視覺和心靈的愉悅。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學科和心理學科交叉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設計師應該掌握的一門專業,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的心理特征,通過藝術形式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科。它研究人們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思維、想象和語言等),通過這些設計人們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這種心理反應同時又作用于設計上,起到使設計更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最終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研究設計藝術領域中設計目標的心理因素,解決設計藝術領域中“人”的因素,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應該包括設計師本人。消費者和設計師都是具有主觀思維和客觀意識的個體,都有不同的愛好,這一心理決定和影響了設計。設計產品的豐富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心理,才可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必然受其專業知識和藝術修養的影響,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作品,使設計結果也天壤之別。為避免設計走進誤區,更應該從心理學角度予以研究。因此,設計心理學就是研究設計和消費者心理的學科。

1.2.2 設計心理學研究對象

第2篇

1設計心理學內涵及其在產品設計領域的體現

(1)設計心理學內涵。設計心理學是是設計師必須掌握一門理論課,是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將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于心理需求的方面,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設計心理學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要充分把握消費者的心理,結合消費者的消費規律來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學在工業設計領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將其應用在現代設計領域能夠實現產品設計的創新發展,通過有效的心理表達來展現出產品設計的靈魂,實現產品設計和藝術發展的有效融合,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產品設計。(2)設計心理學在產品設計領域的體現。在產品設計的初級階段,設計人員可以綜合應用設計心理學來滿足不同群體對產品的需求,從而實現產品的有效設計。在產品設計使用的過程中,工業設計人員會對不同的產品進行編碼處理,之后,用戶通過對產品的使用破解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密碼,使之完成對產品認知的工作。工業設計人員所設計的產品,不僅需要具備簡單的操作功能,而且還需要能夠在產品設計精神理念上來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此,在產品的設計中,需要相關設計人員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的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在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之后,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和所獲得的信息建立相應的用戶模型。

2我國產品設計的發展現狀

伴隨工業制造業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產品設計。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工業設計效果和預期發展目標之間仍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需求者的需求忽視,存在過多的個人印記。產品的設計沒有充分了解需求者對產品性能、易理解性等方面的需求,最終所設計出來的產品不符合人們的實際需要。比如我國工業汽車行業的發展一味注重從國外引進車輛,沒有結合實際國情來對汽車進行創新性設計。同時在汽車設計發展中也沒有充分考慮人們自身氣質、性格和汽車設計之間的關系問題。以至于設計出的外形模仿痕跡比較大,生產出來的汽車缺乏本土化特點,加上一些汽車外觀、功能設計的不合理,在人們的具體操作中會降低對這類工業產品的滿意度。甚至有些設計人員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一味追求在產品上表現出個性化的色彩。這種標新立異的產品設計方試雖然能夠實現產品設計的創新發展,但是,產品的設計還缺乏有效的市場調研,在設計者個人能力和素質不夠強大下,是無法設計出成熟的工業產品,導致所設計出來的產品缺乏市場適應性。(2)產品從生產到投入市場反饋周期較長。反饋主要是指向用戶提供信息,在信息的支持下讓用戶對產品的使用、操作結果等進行了解。在原有的產品還沒有正式投入到相應市場中,產品設計人員就已經研究出新的產品。但是在這些產品的研發和設計中缺乏必要的市場調查研究、信息采集等,在一些小規模的產品投入到市場進行運營的時候,產品設計人員并沒有對產品的市場流通進行相應的反饋,表現在沒有對產品的操作難易程度、操作失誤率、是否達到到使用者社會心理預期等問題進行考量,由此無法為工業人員的后期產品的生產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3如何將設計心理學應用在產品設計中

(1)理念的轉變。產品原有的設計理念是以“機械為本”,而忽略了人是使用者的基本問題。基于設計心理學的要求,產品的設計開始注重人的感受,即產品設計實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在產品設計中,企業領導需要向產品設計人員灌輸一種人本化的理念,即讓產品設計人員在產品的設計中更加關注用戶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用戶為產品設計的基本中心。要切記產品的設計不能給人的心理帶來壓力。(2)結合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要求確定科學的產品設計調查方法。產品設計和大眾對產品的心理需求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在以往,大眾比較關注產品的功能、質量問題。伴隨社會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和審美需求都得到了提升,在關注產品功能、質量的同時還更加注重產品的審美設計。針對大眾用戶對產品需求的這種變化,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到用戶對產品的真正需求。為此,就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在把握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來進行產品的設計。但是在實際的用戶需求調查研究中,遇到的阻礙因素較多,很難在真正意義上把握用戶對產品的實際需求心理,加上一些用戶不配合調查,用戶需求調研工作開展效果不理想。因此,為了提升產品設計調研工作的有效性,產品的設計調研需要結合不同用戶群體的特點來有區別的進行,結合用戶群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調研方法,提升產品設計的針對性。(3)結合調研結果建立用戶模型。通過用戶調研模型的建立,提升調查研究工作的實效性,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在產品設計之前,需要相關人員對用戶需求進行充分的分析、了解,結合所獲取的真實數據信息來建立科學、正確、真實有效的用戶模型。比如通過用戶概念模型的建立,就能夠幫助用戶更為全面的了解產品性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提升問題解決時間。其次,產品設計人員需要認識到用戶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干擾因素。這些干擾因素的存在一會影響用戶模型建立的正誤。為此,在進行用戶需求調研的時候,相關人員要確保獲取真實的用戶信息,減少用戶模型建立失誤的可能。再次,在進行用戶需求調研分析和產品設計的時候,相關設計人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來發現調研工作以及產品設計工作不全面的地方。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設計心理學的發展變化和產品的設計是存在密切關聯的。同時,產品的設計也深受設計師個人意志、思維的影響。設計師的個人思維和意志最終決定了產品呈現的效果。設計心理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能夠幫助產品設計人員樹立正確的產品設計觀念,并在產品設計中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可見,設計心理學在產品設計創新中的重要引導作用。為了實現產品設計和藝術美的表達有效結合,需要相關人員結合設計心理學發展和產品設計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將設計心理學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李珂,張偉社.論設計心理學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3(03):115-116.

[2]陳旭.產品形態設計中的心理學因素分析[J].機械設計,2013(03):105-106.

[3]何玉蓮.設計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01):110-112.

[4]徐娟.國內設計心理學領域中的眼動研究綜述[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3(03):72-75.

第3篇

1設計心理學的定義和基本特征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國內外的學者對設計心理學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其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國外,設計師已經從設計的各個角度出發,為設計心理學編寫了一些基本的定義。心理現象的學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中提出,設計可以作為一門人機科學的心理學,從而使設計領域將設計作為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加以關注。在國內,江南大學教授李彬彬是我國最早進行設計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在她2001年出版的《設計心理學》中指出,“設計心理學研究的是如何在工業設計活動中更好地把握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遵循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行為規律,設計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以此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有很多學者認為,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學所有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指導設計師如何把握人們的心理狀態,特別是他們的消費心理。同時,研究設計師在設計活動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產品對社會的影響,并使這些分析結果為設計服務,使設計能更好地反映和滿足人們的真實需求。對于設計心理學的定義,還處于百家爭鳴的階段,尚無定論,但可歸納出設計心理學的4個基本特征:①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是設計藝術學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②設計心理學研究設計學領域中的每一個心理現象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形成這些心理現象的相關因素和規律;③設計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指導設計師更好地遵循人們心理活動的規律,開展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從而提高產品的真實需求度;④設計心理學通過對思維和創造過程客觀規律的研究,可提升設計師的設計和管理能力。對設計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研究階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設計實踐中更好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通過描述、預測和理解等設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人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使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

2設計心理學的發展現狀設計是逐漸進化、逐步發展的

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設計對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力推廣和廣泛應用設計學科的知識,以獲取巨額利潤。設計師從工程學、文學等學科的內容中提煉、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設計理論,而且這些設計理論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需要探究。隨著人類社會逐漸成熟,設計師開始意識到不能隨心所欲地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必須以人的本質需求為根本,并以此為目的分析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設計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直到二戰結束后,設計心理學才逐漸成型,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①二戰后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設計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美學、工業心理學和人機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理論開始進入設計師的視野,并逐步成熟。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很好地促進了設計心理學的發展。②目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品生產開始從“人適應機器”轉變到“機器適應人”,市場已從賣方市場為中心轉變為買方市場主導的時代。設計作為決定商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迫切需要設計心理學作為支撐;反之,設計的發展也為設計心理學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唐納德•A•諾曼對設計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提出設計師應如何研究產品,即關注產品的可用性,但不能拋棄產品的藝術美,設計集創造性、實用性、美感于一身的產品。國內的設計心理學起步較晚,設計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程度較低,理論體系與實踐環節脫節,設計師的真實想法往往與最終的產品相差甚遠。生產商以制造指導設計,因此,現代市場中存在很多廉價、同質化程度很高的產品。在國內,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設計心理學的地位也較低。

3設計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對于設計師而言,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必將成為設計師的首要目的。未來,人們會看到更多的為人的設計,為人類的真實需求而展開的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心理學也在不斷發展,但很多人對設計心理學的認識僅僅還停留在以往的階段。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某些思想觀念轉變很快,設計心理學的研究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階段。設計心理學應具有相應的時代性,只有把握好設計心理學的發展和變化,才能更好地利用設計心理學指導設計實踐。

4結束語

設計師難以了解所有用戶的想法,也無法主導所有用戶的意志,但認真為每一位用戶考慮,抓住設計“以人為本”的本質,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也將會是永恒的。

作者:周永宏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第4篇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起源;概念;必要性;公園設計;應用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 cluding function p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origin;concept;necessity;park design;application

景觀設計師在設計公園時,首先應了解不同公園景觀的特征、功能、人們產生的影響以及不同的人群的需求,然后通過實體的相應組合創造出所需的公園景觀。公園布局的設計中,功能或景區劃分,應根據公園性質和現狀條件,確定各分區的規模及特色。出入口設計,應根據城市規劃和公園內部布局要求,確定游人主、次和專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設置出入口內外集散廣場、停車場、自行車存車處者,應確定其規模要求。園路系統設計,應根據公園的規模、各分區的活動內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確定園路的路線、分類分級和園橋、鋪裝場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主要園路應具有引導游覽的作用,易于識別方向。游人大量集中地區的園路要做到明顯、通暢、便于集散。通行養護管理機械的園路寬度應與機具、車輛相適應,通向建筑集中地區的園路應有環行路或回車場地,生產管理專用路不宜與主要游覽路交叉。河湖水系設計,應根據水源和現狀地形等條件,確定園中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流向;水閘或水井、泵房的位置;各類水體的形狀和使用要求。游船水面應按船的類型提出水深要求和碼頭位置;游泳水面應劃定不同水深的范圍;觀賞水面應確定各種水生植物的種植范圍和不同的水深要求。全園的植物組群類型及分布,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園外的環境特征、園內的立地條件,結合景觀構想、防護功能要求和當地居民游賞習慣確定,應做到充分綠化和滿足多種游憩及審美的要求。建筑布局,應根據功能和景觀要求及市政設施條件等,確定各類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間關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公園管理設施及廁所等建筑物的位置,應隱蔽又方便使用。因此,當代的景觀設計師在公園設計中必須考慮什么樣的公園設計符合人們的基本審美習慣、符合人們的基本心理與行為習慣、使人愉悅并愿意在其中活動,以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通過何種科學方法來實現等。

1環境心理學的起源及其概念

1.1起源

20世紀60年代,面對城市環境的嚴重惡化及其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種種影響,功能主義、建筑決定論等已經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環境心理學研究首先始于美國,而后主要在歐洲的英國、法國和瑞典展開,以后逐步擴大到世界其他地方。亞洲最先在日本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正式展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前只是附帶在社會學、城市規劃和建筑學等學科中進行一些相應的工作[1,2]。

1.2概念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實質環境與人類行為及經驗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以研究人與環境關系的最適性為主要課題,其中與建筑學關系密切的是環境行為現象、使用者需求及行為場所的研究[3,4]。在對于環境行為現象的研究中,通過研究環境知覺、環境認知、人的活動與空間及設備的尺度關系、空間行為學(私密性、公共性、領域、擁擠感等)來把握使用者的普遍心理現象。在對使用者需求的研究中探討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以期從基本方面乃至最細微處為使用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在行為場所的研究中,把握在特定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行為模式,通過使用者參與及使用后評價等修正反饋方式來建立環境設計的參考準則。

2環境心理學與公園設計結合的必要性

公園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是為人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游憩場所,能夠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基本功能,與人們休閑娛樂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通過感知、體驗會得到舒適、方便、安全、具有趣味并充滿意義而獲得的愉悅心理。公園設計首要問題是解決人和環境的關系問題,從人的生理和心理2個方面創造安全、舒適、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環境。若不了解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和行為特征與規律,就不能科學而又藝術地把握公園設計中各要素的關系,也就不能創造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空間環境。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將心理學引入環境中,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一方面研究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對環境提出的要求,進而根據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們所處環境的質量[5-8]。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公園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人是公園空間的主體,任何景觀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優美的環境。將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公園設計中,激發了公園設計新的研究方向,促進公園設計對人的關懷,實現設計環境的最優化,為很多細節設計提供了設計理論及依據。

3環境心理學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

在公園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僅探討在公園設計中相關的以下幾個方面。

第5篇

1.1空間知覺影響下的家具功能安全設計家具功能的安全設計包括兩個方面:合理性和適度性。合理性指家具功能本身是不是使用者所需要的,是不是能滿足基本功能需求。功能不合理不僅不能提供幫助,反而可能給人造成某些傷害。空間知覺是客觀事物的空間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等。多功能家具是一種在具備傳統家具初始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其他新設功能的現代家具類產品。多功能家具區別于傳統家具的4個顯著特征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融合、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新材料的應用、精巧的可調式構造。一件家具至少具備其中一個特征,才可稱為多功能家具,見表1。例如,多功能坐臥類家具的設計,往往在基本的坐臥功能基礎上,結合按摩、變形、折疊等功能,在設計時使用遙控設備、機械結構。機械結構往往具有一定的疲勞系數,有一定的使用環境和次數要求。同時多種功能的并存,也影響了人的空間知覺,使人在方位知覺等容易產生錯誤判斷的方面,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設計心理學指出:每當產品的功能種類超出控制器的數量時,就容易出現操作問題。從安全設計的角度出發,家具的功能設計不能盲目追求新奇。面向青年人的小戶型可以適當使用多功能家具,年齡層次較多的家庭就不適合使用多功能家具了,即功能的安全設計應考慮適用人群以及人的知覺反應。

1.2知覺理解性影響下的結構安全設計結構是功能的物質載體,結構的安全設計涉及家具的使用周期、整體穩定性以及單體強度等問題,是家具可用、耐用的保障。對于結構的安全設計,穩定性是最基本的原則。家具的安全設計往往涉及到其結構的合理性,復雜的功能導致家具結構也極其復雜。在折疊結構里,除門、蓋、推拉件及五金件外,家具內部不應在正常使用載荷下產生危險的擠壓、剪切點。如果家具存在折疊機構或支架,應有安全止動或鎖定裝置,以防意外移動或折疊。翻門、翻板、移門、折門這些結構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豐富了櫥柜類的界面形式,但是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要注重家具中翻門或翻板的關閉力是否達到力學要求。人在知覺中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處理,并用詞語加以概括,賦予它明確的含義,從而標示出來的特性,稱為知覺理解性。對于具有旋轉結構的家具,應注重其承重限度,即在使用功能上應注意與其常用對象質量相配合。在家具的結構設計方面,核心結構應內置,根據知覺理解性,外置的結構容易在外觀上帶有指示性或暗示性的造型,一旦可移動性結構被拆解,就會發生安全事故。也有一些家具設計旨在趣味性,結構本身就會產生晃動。吊椅見圖3,在入座過程中由于吊椅座面較高,很多人會覺得不安全,在特殊人群的使用過程中也會成為安全隱患,因此,在家具的設計過程中應在材料、結構、功能、尺寸等各方面,全面考慮人的知覺理解性。

1.3發散式思維影響下的家具安全設計感覺和知覺只能使人們覺知當前的具體事物,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思維則不然。由于思維的概括性和間接性,人以感性材料和非感性材料為媒介,可以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種種事物,也可以預見事物的發展變化進程。借助于思維,人的認識能夠從個別中看到一般,發散式思維使人們從現象中透視本質,從偶然中洞察必然,從現存的事物中推測過去,預見將來。多功能床見圖4,很多床的設計出于對增加儲物空間的需要,將床頭設計為展示柜,但是由于思維定式的影響,在睡眠時人們很忌諱頭頂或床上方有懸浮的實體,因此該設計存在心理安全隱患。

2心理學在家具安全設計中的早期應用

我國雖然沒有較早提出心理學的學科概念,但是這方面的成功家具設計卻很早就出現了。例如,在心理學上一般把對外界事物的不正確的知覺稱為錯覺,其種類包括長度錯覺、大小(對比)錯覺、形狀錯覺、形重錯覺等,錯覺雖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在家具設計中善加利用錯覺現象的表現形式,反倒可以提高人們的心理安全感。在傳統明清家具中當圓柱直徑與方材邊長相等時,由于斷面形狀不同,對零件的大小也有一定影響,其透視的大小效果也不同。方材往往比圓柱顯得粗壯,這是一種透視錯覺,采用方材柱形零件(如腳),易得到平實剛勁的視覺效果,而采用圓柱零件則更能顯示圓潤的美感效果。為了避免錯覺,通常將方材的正方形斷面直角改為圓角或帶內凹線的多邊形,以減少對角線的長度,改變透視形象,使其具有圓柱的圓潤感,從而提高心理安全感。

3基于心理學的家具安全設計程序要點

3.1用戶研究和設計調研心理學中思維被區分為直達思維與旁通思維。直達思維是指對思維問題的解決,始終不離問題的情境和要求。唐納德•A•諾曼曾說: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是避免犯錯誤的一個根本途徑。在進行家具設計前,應先通過問卷調查、街訪、場景影響因素,模擬分析用戶使用的經驗和心理,通過該步驟可以使設計者了解各種導致安全問題的因素。

3.2概念設計旁通思維通過對問題情境和條件的分析、辨識,將問題轉換成另一等價問題,或以某一問題為中介,間接地去解決思維任務。旁通思維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類比、模擬、移植、置換、代替、側向、逆向等,因此安全問題的解決可以依賴新技術的應用與移植。例如,2001年奧地利的百隆家具五金公司,研發將阻尼技術應用于家具五金上,可以說是典型的安全設計,現在安裝在柜體上的閉門阻尼或隱藏式閉門阻尼器,使柜門在關閉時安全、輕盈;阻尼抽屜導軌在抽屜完全關閉前30mm,起緩沖阻尼效果,直到抽屜緩慢關閉,有效地避免了噪音、機械損害,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3.3模型建立與環境模擬家具的安全設計一定要通過實物模型進行模擬使用,其中包括不同使用場所、周圍環境及習慣性動作的模擬甚至力學分析。需要通過反饋原則,使設計師知道某一操作能否產生安全、有效的操作,以及操作所產生的結果。這個過程用以評估新產品的實際性能,以使使用者能夠撤回不正確的操作,或是減少那些不能逆轉的操作的危險度。該程序對于多功能家具是必不可少的。

4結語

第6篇

[關鍵詞] 校園綠化 環境心理學

校園綠化是大學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大學辦學風格和精神面貌的外化體現。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城市環境藝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現代大學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高校對校園綠化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大學校園環境的建設中,校園綠化是聯系校內各功能區的必要手段,對增強和發揮校園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提高環境品質、營造人文氛圍、改善景觀時空分布格局等起著重要作用,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設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1 校園綠化的含義

校園綠化創造的是物質環境,但它帶給人的則是一種精神享受。這種綜合性的自然藝術在其一年四季有規律的生長中“給人一種在綠色中孕育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感覺”,使人處在這種生動逼真的自然環境中,能夠感受到真正的大自然樂趣和世外桃源般的情趣,產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激發師生員工的思維意識和努力工作、學習的激情,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1]。

2 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它把人類的行為(包括經驗和行為)與其相應的環境(包括物質、社會和文化)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結合起來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學、心理學、生態學和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為研究基礎,在繼承和吸收歷史上合理的環境設計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人們的心理需求體現在空間環境設計之中[2]。

3 環境心理學理論在某高校綠化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心理學作為研究人與其周圍的物質、精神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它研究的主要過程就是通過對環境的認知分析,尋求最佳刺激,再根據心理需求去調整、改善周圍的環境。在校園綠化設計中運用環境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人在物質空間中的活動及人對環境的反應,將有助于設計出真正人性化的校園綠化空間環境。

3.1 環境知覺

環境知覺是人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感覺來接收環境信息。從校園綠化環境獲取的這些信息,經過知覺者自身的經驗,把知覺對象的前后關系和背景參與進來,形成人對環境的知覺。人通過環境知覺來感受和評價園林綠化景觀。

3.1.1 視覺方面

通過構造形體變化、色彩變換、季相變化等來滿足校園人的審美需要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熱愛的心理需求。

(1) 形體變化。校園內綠化植物的形體各異,單株植物方面,有羅漢松的廣卵形、馬尾松和側柏的圓錐形、油松的傘形、水杉的塔形、紅葉李的的長圓形、合歡的扁球形等;叢植、群植植物方面通過有效設計形成自然的流線型、長方形、圓形及特殊字型等各色造型,豐富校園視覺美感及空間知覺,讓人在游覽校園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疲勞感,相反地能夠有效地緩解人們的疲勞,愉悅心情。

(2) 色彩變換。校園內植物色彩以綠色為主色調,在此背景下還摻有紅、黃、白、紫、藍等色調,豐富整個校園的視覺美感。綠地反射的光線可以激發人們的生理活力,使人們在心理上感覺平靜。而且綠色使人感到舒適,能調節人的神經系統,樹木繁盛的校園綠色空間,可減輕和消除眼睛的疲勞,尤其適合于用眼較多的腦力勞動者(如老師及學生);此外綠色象征春天,青春,歡快,活力,理想與希望,能給人以寧靜安全,休閑、平和的感覺,因此,它具有平衡人類心境的作用,是易于被接受的色彩。以綠色為底是該高校文化特色生動的展現。紅色屬于暖色調,視覺刺激強,使人感覺活躍、熱烈、富于朝氣,又使人感覺到發達、向上,同時紅色又易聯想到血液和火焰。“求知路”上間隔行植的碧桃,使人產生一種生命感、跳動感,加之“桃李滿天下”的這種特殊象征意義,不僅給生活其中的校園人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有利于提升校園景觀環境的文化品味。同時紅色也具有色彩的收縮感,如在次級道路上以羊蹄甲為行道樹,使空間顯得喧鬧而有縮小感。白色是冷色與暖色之間的過度色,其明度高,色彩明亮,給人以純潔、干凈、明快、簡潔的感覺。在植物造景中,白色花卉對園林色彩的調和起到重要作用,園林景色多喜好明快、開朗。校園內常在硬質建筑氛圍中配置含白色花的樹種,如樓群附近種植廣玉蘭、桂花等,可以使環境的色調明快起來而不顯得單調枯燥。

(3) 季相變化。“春花、夏蔭、秋實、冬干”是植物景觀觀賞的季相主題。

“春花”的花色和花香成為了觀賞的重點,除了紅色系列的木棉、扶桑、紅花羊蹄甲、桃花、山茶等,還有黃色系列的含笑、夜合、銀樺、蒲桃、麻楝;白色系列的菜豆樹、小蠟、雞蛋果、山茶、桃及藍色系列的藍花楹、南洋楹;紫色系列的苦楝、醋漿草等花色較為豐富。而含笑、玉蘭、桃樹、麻楝這些都屬于香花植物,它們給校園增添了淡淡花香色彩,沁人心脾,心情舒暢愉快。

“夏蔭”:校園內羅漢松、廣玉蘭、樟樹、棕櫚、垂柳、芒果、樸樹、合歡、鳳凰木、木棉等植物均具有較好的遮蔭效果,在炎炎夏日下,為廣大校園人提供了良好的庇蔭場所。

“秋實”:校園內枸橘、柚子、棗樹、葡萄、番木瓜、石榴、蓮霧、人心果、柿、菜豆樹等植物均在秋季結果,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掛滿枝頭的碩果能夠給人以無限的希望;步行期間能夠充分感受到收獲的希望,給予人努力奮斗的信心。

“冬干”:常綠樹種四季常綠充滿生機,落葉樹種卻能應時而變,在冬天褪去滿身的綠裝,優美的干形和樹姿是這個季節的主題,當前校園內所采用的落葉樹種有近17種,包括木棉、垂柳、榆樹、樸樹、桑樹、構樹、苦楝、懸鈴木等等。

3.1.2 聽覺方面

校園內栽植的樟樹、木棉、側柏等鳥嗜植物能夠引誘白頭翁、斑鳩等鳥類,這種鳥聲環境能不斷提高校園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促進其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這不僅實現了校園綠化的育人功能,也美化了校園生態環境。

3.1.3 嗅覺方面

在堅持綠色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還選擇了一些無毒、無刺、無污染、無刺激性氣味的樹種,如在校門口栽植的樁景榕樹由于處于校園主干道,且相對校門口的公路干道也較近,能有效發揮其抗有害氣體和二氧化硫的功能,在改善凈化校園空氣環境的同時由于榕樹屬福州的鄉土樹種,在此栽植符合校園綠化中“適地適樹”的設計原則,有利于植株的成長;類似的設計還有校園內道路兩側的行道樹芒果、布置于“求知路”上的垂柳等。此外還選擇有香化、凈化功能,富于季節變化的樹種,它們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學習疲勞、緊張、焦慮情緒,能陶冶師生的道德情操。觀音湖內種植荷花,既與湖環境統一協調又由于其香味令人心情平和,整體看來制造出寧靜休養的空間環境。 類似的芳香植物還有樟樹、橄欖、廣玉蘭、桂花等。

3.2 領域性

領域有三個類型:首屬領域、次級領域和公共領域。其中的次級領域與我們園林設計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間較為相似。領域有兩個作用:認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覺。領域的建立可以使人們增進對環境的控制感。

從領域感這角度,校園通過構建富有園林韻味的綠化特色,在綠化的背景上通過校訓標語、名言警句等,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學校的文化內涵、辦學類型及辦學特色,增強了師生的“歸屬感”。

3.3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空間可接近程度的選擇性控制。私密性包括四種類型:獨處、親密、匿名和保留,即人對私密空間的選擇可以表現為一個人獨處,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環境,或幾個人親密相處不愿受他人干擾,或者反映個人在人群中不求聞達、隱姓埋名的傾向。人們在靜坐或聊天時,喜歡停留在視野開闊而本身又不引人注目和影響交通的地方,如湖心島內通過植物配置以及景觀小品設置等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安排,減少環境的通透性,創造出完整而明確限定的私密空間。

3.4 空間認知

空間認知是由一系列心理變化組成的過程,個人通過此過程獲取日常空間環境中有關位置和現象屬性的信息,并對其進行編碼、儲存、回憶和解碼。這些信息包括方向、距離、位置和組織等[3]。一個容易辨認的環境應有明顯的路徑、明確的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

在校園綠化過程中,植物作為園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與路徑、節點、區域、標志、邊界等環境意象的形成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植物本身可以作為主景構成標志、節點或區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這幾大要素的配景或輔助部分,幫助形成結構更為清楚、層次更為分明的環境意象。

3.4.1 路徑――有序的植物景觀意象

路徑是整個環境意象的框架,無論彎曲還是筆直都應該是暢通順達、有明顯的規律性特征,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如在園林山莊的自然道路上種植桫欏這種保護植物,能有效強調頂點位置,也強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在道路兩側布置一定空間序列的植物能夠圍繞和連接不同的功能場地,在兩側有空間序列的植物的暗示下行進,讓人感到安全。

3.4.2 邊界――清楚的植物景觀意象

園林中的邊界不僅是指可分隔園林與外部環境的分界線,而且還包括園林內部不同區域之間的分界線。校園內一般采用方形、球形灌木有機散置,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既起到空間界定作用,又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可以有效地引導人流,實現空間的轉換。

3.4.3 標志――象征性的植物景觀意象

標志是一種特征顯著、易于發現的定向參照物。如園林山莊內的桫欏,是一種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古樹,它形成了校園內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內涵,也形成了較好的視覺導向作用。

3.4.4 景觀節點――引人入勝的植物景觀意象

節點是引人入勝的植物景觀意象,它的重要特征是集中。出入校園的這條道路是劃分內外、轉換空間的過渡地帶,其兩側樹種的形姿美麗、有較強的觀賞性,植物配置集中簡潔,視野通暢,給人明朗、興奮的入口意象。而在校園內外的這個節點處,設置了一株富有鄉土氣息的榕樹,對于游人來說則會產生一種心理認同感,在游覽結束后由于對入口原來的方位、配置、四周環境已形成熟悉感,而不再生疏,易于心理認同并感到安全。這種安全感的出口體驗過程也有利于他們對游園全程的總結與回味。

3.4.5 區域――統一而又和諧的植物景觀意象

區域主要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占有較大空間范圍的區域,如種植區,草坪區等。校園內區域的類型很多,與之對應的植物景觀意象也就豐富多樣。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設計都應遵循統一而又和諧的原則。以湖心島為例,島內主要種植垂柳、紫薇、山茶花、蒲葵,加之周邊的水環境使得小島更富有詩情畫意,是廣大校園人及游人休閑靜謐的理想去處。校園西區放眼望去一片開闊的景象,這里是校園試驗田的聚集區,它既軟化了周邊硬質的教學樓環境,也很好地體現了校園文化氣息,讓人油然產生一種心理認同感。

4 結語

通過榕城某高校綠化現狀的心理效應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在校園綠化過程中按照學校性質、師生的心理特點、功能要求和經濟狀況,營造出一個鮮明時代特征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多層次綠化空間,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校園精神與文化內涵,這不僅滿足學校的發展和廣大教職學工對校園綠化的新要求,也為大家提供一個更加優美、潔凈的教育辦學環境。在進行校園綠化設計時充分考慮校園環境的心理效應及校園人的心理需求,并結合其進行景觀合理配置,將使高校校園綠化再上一個新臺階。

但同時,榕城某高校綠化設計作為個案,也難免會存在不足。在教工宿舍樓的綠化空間較小,一般為常綠喬木,而缺乏運動休閑綠地,沒有充分考慮到教職工及其家屬活動的要求,為他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運動場的綠化方面,大多只在場外栽植高大喬木,夏季運動員庇蔭休息不便。這些設計使總體稍顯失色。

參考文獻

[1] 梁穎儀,劉管平.環境心理學與校園綠化設計[J]. 廣東園林,2006(6):16-17.

第7篇

關 鍵 詞 :產品藝術設計 行為心理學 人性化設計原理

產品藝術設計從萌芽到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歷了多種多樣的設計風格的變革。從以紋樣裝飾為主的裝飾風格和古典藝術風格的復興,到注視功能和有機形體的現代主義,藝術設計似乎都停留在造型的范疇上。對藝術設計的內容與形式方面的探討,卻都反映了一個經濟現象,那便是以產品為主導的經濟現象。以往的產品藝術設計過多地重視了產品的制造,產品銷售的利潤,卻忽略了產品的使用者——人的因素。

北歐的產品藝術設計,因其一貫堅持的人性化,在不犧牲功能的“軟性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下,產生了許多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的產品。它們便是重視了人的因素,才使得北歐設計代表了優秀設計的高品質,成為世界優秀設計的代名詞。

一、人的需求是產品設計的主要依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產品,是當今設計的關鍵和核心。現代生活的人們工作節奏加快,面臨的是競爭激烈的世界,當然不希望在使用日常生活用品的過程中也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產品的功能設計要根據消費者對產品的生理需要,力求達到產品的方便性、使用的科學性和相應的價值觀。如果一件新產品,人們需要事先閱讀說明書才能明白操作的要領,那么它絕對不是好的設計,因為沒有一個使用者會愿意去看說明書里枯燥而煩瑣的內容。

簡單和功能單一的產品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人們曾經陷入科技發展而導致的產品設計的誤區。多功能的、過于飽和與功能的重復堆砌不僅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引起人們的誤操作。而多功能必然導致設計的復雜性,要設計師們合理安排各種設計界面的穿插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功能飽和的設計僅僅是對科技發展的炫耀,而不是人的實際需要。事實上,有一些產品的功能,用戶使用的頻率極小。

比如,對有關微波烤箱的消費者調查顯示:烤箱的功能很多,可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只是將食物放入烤箱,設定所需時間,然后開機。至于其他復雜的附加功能從未使用過。因此,根據消費者的動態的心理變化和需求,產品的功能設計有幾個趨勢:

1.自動化程度提高;

2.向“輕、薄、短、小”方向發展;

3.從提高生活質量出發,注重整體設計效應;

4.一看就懂,易于操作,功能適度。

二、行為心理與產品設計

人是設計的前提,是設計的對象,是設計的主體。如何設計使用方便、結構合理的產品,需要人們研究工程心理學和工效學方面的知識,了解產品的功能設計與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的匹配關系。因此,在產品設計中,要考慮消費者的行為規律,力求做到人——機——環境的和諧。怎樣設計才能更簡潔明了?怎樣才能迅速引起操作者的注意?怎樣傳達正確的信息才能使得使用者有正確的理解?因此,想要有合理的、科學的設計,必須對使用者行為心理有一定的研究,才會有效地設計產品。

首先,要了解人在做一件事時所經歷的步驟,即行動的結構問題。要做一件事時,人首先要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行動目標;然后,要采取行動,自己動手或利用其他的人和物;最后是看自己的目標是否已達到。所以簡單地說要考慮目標,對外部世界所采取的行動、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動在外部世界中所形成的后果。行為本身又包括兩個方面,去做什么和檢查做的結果,又稱為“執行”和“評估”。

實際生活中,這個過程卻不那么簡單。因為最初的目標也許并不十分明確,目標并不會準確表明行動的具體內容——在哪做,怎么做等等,所以要想采取行動,還需要將目標轉化為明確的行動步驟,即“意圖”。

假設坐在沙發上看書,天色已晚,需要光線亮一些。目標:要得到更多的光線。目標轉化成意圖是:開臺燈。但還需要明確如何移動身體,如何伸手觸摸開關,如何用手指去操作開關,還可以有其他意圖,請一個人幫忙開燈。這樣目標沒有發生變化,可意圖和具體的動作卻有不同。

然而,人們在實際的行動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和隨機性,有的時候很多活動不是靠單一行動所能完成的,或者一次行動無須經過所有的階段,所以活動的復雜性使得行動中產生執行和評估階段的斷續。

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人們常弄不明白自己心理意圖及解釋,與實際操作及外界狀態之間的關系。每一個斷續的產生都是人內心對外界的解釋與外界實際狀態這兩者的差異造成的。某種產品的操作系統是否與用戶設想的一致?執行階段的斷續即指用戶意圖與可允許操作之間的差距。在評估階段,容易得到并可輕松地解釋系統提供的有關信息一致,則所產生的差異很小。

這兩個斷續,正是一些日用品設計的瓶頸,一些看似簡單的日用品,結構并不復雜,卻因為沒有處理好這兩個斷續的解決方法,就難倒了用戶,讓用戶自己來承擔操作困難的責任。于是,根據這些基礎的行為心理知識,為設計師提供一些基本依據,以便檢查設計有沒有出現執行和評估的斷續或將它們處理好。

如何使用戶輕松地確定某一操作?有哪些可能的操作?具體如何操作?如何建立操作意圖與操作行為之間的匹配關系?如何建立系統狀態與用戶解釋之間的匹配關系?用戶如何知道系統現在的狀態?這些都需要設計者有所考慮。 轉貼于

當然,行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自身獨特的設計策略,根據每個階段的情況來確定設計方案,這就得到一個重要的設計原理:

1.可視性,用戶一看就知道的物品狀態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2.正確的概念模型,使操作鍵的設計與操作結果一致。

3.正確的匹配,建立可判定的操作與結果,控制器和功能,系統狀態與可視提示之間的匹配關系。

4.反饋,用戶可以接收到有關操作結果的完整,持續地反饋(轉第103頁)(接第109頁)信息。

三、設計原理中的心理學思維

設計優秀的物品容易被人理解,直接給用戶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線索;而設計拙劣的物品使用起來很困難。它們不具備任何操作上的線索或給用戶提供一些錯誤的信息,使用戶陷入困惑,破壞了正常的解釋和理解過程。可以利用以上原理對現有設計做個評估,從而可以知道,有問題的設計問題出在哪,向哪個方向改進會避免問題的出現;也可以用這些原理指導我們的設計,在創新的過程中創造出有效、易于操作的使用方式。

可視性,要表現操作意圖與自己和產品之間是否實現了互動,即操作意圖與實際操作之間的匹配,并且要讓用戶看出物品之間的關鍵差異。基于可視性,才可以把事物區分開來。操作結果的可視性能夠讓用戶知道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

可視性只是原理的一點,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概念模型。這里需要提到預設用途的概念,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性能及其實際上的性能。預設用途為用戶提供了操作的明顯線索。比如手板是用來推的,旋鈕是用來轉的,狹長的方孔是用來插東西的等等。如果預設用途在設計中得到合理的利用,用戶則無須借助任何圖解、說明就知道如何操作了。在概念模型中,物品的表面結構,限制條件和匹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剪刀為例。剪刀柄上的圓環顯然是讓人放東西進去,而唯一合乎邏輯的就是把手指放進去。圓環的大小決定了使用上的限制,限制了放的手指的數目;同時剪刀的功能不會受到手指位置的影響,放錯了手指,照樣可以使用剪刀。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剪刀,用戶也可以弄明白它的使用方法。因為剪刀的各部分顯而易見,功能清楚。剪刀的設計突出了概念模型,并有效利用了預設用途和限制條件。

匹配原則,以汽車為例,想要把車往右轉就需順時針轉動方向盤,這里有兩種匹配關系,方向盤是唯一負責汽車方向的,方向盤不是向左轉就是向右轉。匹配性使得用戶的操作動作與操作結果之間表現出緊密可見的關系,信息反饋很迅速,也非常好記。

反饋原則在原來經典的電話概念模型中有很好的體現,按下按鍵用戶會聽到確定的聲音來幫助辨別工作狀態。功能設計上要注意到對人的視覺有及時的反映,以判斷操作的正誤。

了解用戶的行動結構和行為心理所得出的設計原理是產生優秀設計的重要依據。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是產品藝術設計中的關鍵。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可以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研究消費者心理已成為生產者和設計師的出發點。如果沒有對消費者心理深入的了解,設計出來的產品再好,也只能是放在柜臺里,不能產生市場效益,所以重視對消費者的需要、動機、個性、情感的調查和了解,做到產品設計理念上新穎,視覺上好看,使用上方便,品位上滿意,價格上合理,就一定能推出受市場歡迎的優秀設計,實現生產者、設計師和消費者共贏,達到市場經濟不斷繁榮的目的。

參考文獻 :

第8篇

我們能夠在無意識的睡眠狀態下看到色彩,也可能在有意識的狀態下無法記起不久之前看到的顏色,還會因過去的記憶而喜歡或厭煩某種色彩。從這些現象中可知,除視覺信息之外,色彩還伴隨著觀念上、象征上以及生理學上等的多種認識效果。

色彩的這種與人類心理密切相關的特性使得色彩的應用領域除設計和色彩營銷之外,又擴展到色彩的內在影響、色彩治療和色彩心理等多個方面。

產品若要受到顧客的青睞,除在性能、材料、設計和廣告等多方面下足工夫外,還有一個絕對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這就是商品的色彩。

如果是跑車,顯然要使用具有輕快敏捷之感的顏色;如果是年輕女性使用的商品,色彩就必須要讓女性由衷地感到可愛與漂亮。

在以下的色彩特性介紹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色彩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散發味道的色彩

色彩與味覺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比如紅色與白色讓人感到甜味,黃色讓人感到酸味。這是因為紅色可以使人聯想到熟透的水果,白色可以使人聯想到白糖,而黃色則可使人聯想到檸檬和柑橘。

人們會通過生活經驗將色彩與味覺聯系起來。如果實際的味道與視覺上的感受不相符,人們將很難接受。

男性喜愛的顏色

男性喜歡銳利、冷靜和飽含力量的顏色,最能表現這種特征的顏色是純色及與純色相近的暗色調色彩,這些顏色是男性商品中主要使用的顏色。

富含都市氣息的色彩也深受男性的喜愛,泛灰調的冷色就可以流露出這種都市的情調。

從男性使用的刮臉刀中,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色彩喜好。在深受廣大男性喜愛的刮臉刀品牌中,黑色、藏青色和銀色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女性用的除毛刀則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有除毛刀都是明亮色調的粉紅與藍色,突顯了可愛的形象。

女性喜愛的色彩

女性喜愛的色彩當首推粉紅色,尤其是年輕女性對粉紅色的鐘愛更加強烈。粉紅是幸福、甜蜜、舒適、年輕和可愛的象征,同時在生理上具有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的作用。

粉紅也可根據明暗和濃淡的不同分為淺粉紅色(baby pink)和鮭魚粉色(salmon pink)。

不同粉色的區別在于色調。之所以要關注色調,是因為女性對每種色調的印象都各有不同。

在粉紅色的各種色調中,受女性喜愛的有淡色調、淺色調、淺灰色調和輕柔色調,這些色調都能展現出溫柔、柔和和反差小的形象。

對于以女性為目標消費群的店鋪,最重要的就是要使用女性喜愛的色調。首先,最好將外觀與內部都裝飾成明亮的色調。給人以清潔感的白色系也是女性喜愛的顏色,因而可以在外墻或內墻中使用泛灰或泛黃的白色或者米色等柔和的色彩。如果用粉紅或紫紅等點綴色強調局部,可以營造出浪費的氛圍,對吸引女性顧客會起到極其明顯的效果。

在化妝品包裝的設計中,由于化妝品是涂抹在皮膚上的商品,溫柔寧靜的色彩不會使人感到負擔,因此化妝品的包裝多采用明亮、柔和和輕淡的色彩。

兒童喜愛的色彩

人在出生后1~3個月,開始具備了識別色彩的能力。兒童首先能夠分辨的色彩是紅色與綠色,其次是藍色與黃色。由于兒童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只能辨別出鮮艷的色彩。

因此,兒童喜愛的顏色是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等原色。如果從色調的角度看,就是鮮艷色調與明亮色調。而對無彩色的白、灰和黑則沒有絲毫的興趣。

當兒童逐漸長大后,在對顏色的偏好上會產生性別差。從前在5~6歲才會出現這種現象,而近來在3~4歲就可以發現這種征兆。

男孩會喜歡冷色系中的藍色或綠色,而女孩會喜歡暖色系中的粉紅或紅色。從兒童商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種色彩偏好上的區別。然而,最近在女孩使用的商品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品使用明亮的藍色。

吸引眼球的招牌色彩心理

店鋪的招牌可以說是誘使顧客進店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招牌的色彩決定了店鋪的形象,所以一定要選擇符合店鋪特征的色彩。

便利店的招牌應給人以“容易進入”、“生機勃勃”的第一印象。因此,最好在印象空間中“輕快的”印象范圍內選擇與店鋪理念相配的色彩組合,使顧客產生親密感。在市里的便利店招牌中,有的招牌是以黃色為基調,同時配以紅色與深藍色以提高明視性,也有的招牌通過紅、綠和橙的搭配強調輕快活潑的感覺,而藍色系與紅色系搭配的招牌則可向顧客傳遞更加清爽、干凈和生機勃勃的形象。

當配色以強烈的原色為主時,容易使人感到雜亂,因而需恰當使用黑色與白色,以避免雜亂的感覺。

(錢麗娜摘編自《設計中的色彩心理學》,作者金容淑,2011年1月出版。)

味覺與顏色的關系

甜:桃、蛋糕和冰淇淋等以紅色為基調的粉紅色系

咸:藍色與灰色系等可使人聯想起海水的顏色

酸:檸檬、橘子和獼猴桃等黃色和明亮的黃綠色系

苦:中藥、草藥和咖啡等暗棕色

辣:暗紅色系的顏色

如果食物中含有多種顏色,紅、綠、黃三原色的搭配會更有美味誘人的感覺,提起人的食欲。藍色系的顏色通常不會給人留下美味可口的印象,因此在實際生活中,與食品相關的商品很少使用藍色。然而,對于與海洋相關的商品,或者打算利用藍色表現新鮮、涼爽和清涼的味道時,也可以適當使用藍色。

據統計,在人類從外界所獲取的信息中,有87%是通過五感中的視覺得到的。這樣看來,即使說顏色決定了味道或食欲也不為過。因此,食品包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能夠激起食欲的顏色。如果單純為了與其他商品相區分而采用藍色,恐怕就要在銷售上承受巨大的風險。

第9篇

在一些成功的果酒包裝設計作品中,能夠滿足消費者審美需求的是一些新穎獨特的果酒包裝設計,不但增添了許多夸張的、創意性的手繪圖案等,在包裝材質上也進行了創新,充分展現了果酒本身的時尚休閑文化的定位觀念。此類果酒的包裝不僅提高了品牌的產品銷量,自身的附加價值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設計心理學涉足果酒包裝設計領域,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為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設計心理學概念背景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切實研究消費者心理,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計本身與多學科聯系密切,在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場效應、社會效應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想法。設計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注重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個人對于此類設計的想法、思路和心態的表現,以及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對消費者、市場以及社會所帶來的心理反應,最后使整個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當代的果酒包裝設計也同樣需要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去探究人們心理動向,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創意表現出來。

果酒產品的購買心理分析和包裝策略

1.果酒的加工與分類

果酒是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發酵出來成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風味與酒精,也稱果子酒。由于這些水果的表皮都具有野生酵母成分,另外加上些蔗糖,是快速釀造果灑的理想方法。果酒分有不同種類,如有春季釀的草莓酒、桃子酒、梅子酒等;夏季釀的櫻桃酒、油桃酒、芒果酒等;秋季釀的梨子灑、柚子酒、石榴酒等;冬季釀的西紅柿酒、奇異果酒、葡萄柚酒等;四季釀的楊桃酒、芭樂酒、檸檬酒等都是國內市場上銷售果酒類型較多的品種。

2.消費者對于果酒產品的認知

(1)認知過程的分析

認知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的感覺、視覺、聽覺、其他感覺等途徑實現。認知的方法包括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四個方法,認知過程則包括注意、興趣、聯想、欲望四個階段。最初感覺是產品包裝中最重要的方面,感覺是認知的開端,是一種最直接的、最初始的心理現象。因此要讓“注意階段”成為重點,把商品的外包裝視為設計重心進行創意。包裝功能不僅是保護產品,還應在包裝的圖案、色彩、造型上進行大膽突破與創新,為消費者設計出過目不忘的品牌包裝形象,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并提升購買欲望,促使消費者在短時間內對此產品的包裝留下深刻印象。如絕對伏特加果味系列,該系列包裝突破性的改良,為顧客帶來了視覺上的新奇感。與以往包裝大相徑庭的是圖形的創新、鮮艷的色彩,為品牌增添了時尚潮流的氣息,有效地區別于其他品牌包裝,讓產品脫引而出,散發出青春活力。設計師考慮到每一種產品的口味概念,采用藝術與現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從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用手繪形式進行大膽創新。事實證明,設計出來的效果不僅迎合了年青一代的消費心理,還為消費者營造了與眾不同的視覺體驗。

(2)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

由于不同消費者的不同理念與識別角度等的差別性,比如消費者的年齡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性別的不同、職業的不同、經濟狀況等差異性,需要從包裝的色彩、造型、文字、圖案等方面進行構思,設計鮮明的圖案、繪出醒目的色彩,讓文字更加的突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抓住消費者的視線,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視覺需求。

3.消費者購買需求的心理分析及應對的方法

(1)理性方面

消費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對于果酒的檔次分類與價格的高低等都會是消費者所考慮到的問題,這便讓每個果酒的產品定位產生了很大的不同。比如銳澳酒的產品包裝定位在走流行時尚的小資路線,適用于高興、瘋狂等各種休閑娛樂狂歡的場合,產品的目標市場定位在高端時尚的活力人群(學生、年輕白領)。銳澳酒包裝用透明的瓶身采用磨砂玻璃制成,整體包裝簡單清爽、材料獨特,符合了銳澳酒品牌的目標消費群體、品牌等的定位方向。因此,我們要洞悉消費者的需求,不但要突出其品牌文化還要設計出迎合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感性方面

為特定的消費人群設計出代表他們特質的果酒包裝,如市場上專門為女士設計的果酒包裝X-RATED果味力嬌酒,以獨特的造型和時尚簡潔的包裝,符合女性的感性特點。在顏色和造型上與女性相貼切,成為了一款全球女性為之傾倒的一款果酒產品。現如今市場上的大部分果酒包裝只是一個單的標志或水果圖案,色彩單調,整體設計平庸沒有格調內涵,無法從市場的貨架上脫穎而出。

包裝設計主要是為向消費者帶來實際用途的產品和展現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包裝,真實的向消費者傳達果酒產品的內容信息。消費者普遍認為包裝上各種信息的真實度和可信度越高,包裝的造型、圖案、色彩、材料等視覺效果越獨特,包裝設計就越能吸引他們的青睞,越有說服力。在理性的傳達給消費者信息的基礎之上,再加以情感的設計元素,比如色彩、圖案、造型等方面,讓包裝設計引起消費者情緒上以及情感上的認同。在包裝設計中,設計師有意識地通過包裝上的一些元素激發客體在某些情感上的認同,使包裝設計所傳達出的情感能夠誘導消費者的評價及判斷。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現有的商品要表現出的不僅是自身的實用價值,更應做好商品與消費者之間重要的“溝通者”。

第10篇

關鍵詞:室內設計;視覺心理;體現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中,室內空間的設計需要全面提升其整體品質,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由于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將視覺效果的認知作為基礎,運用視覺心理的整合理念,結合室內設計方式,進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藝術元素的運用,為室內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為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1視覺心理學的基本特點

1.1自固體的優越性特點。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通常狀況下,人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于靜止的事物,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到正在運動事物以及場景因素的影響;②對于顏色艷麗的事物及場景,人們的關注度會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心理學本身的優勢性,充分展現出視覺心理的自固優越性[1]。1.2空間設計的局限性。在視覺空間局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所呈現出的狀態并不是局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視覺范圍為120°時,會將眼睛中線作為基準。通過對垂直方向的分析,設計時,可以將視平線上50°,下70°的距離作為室內設計的重點表現區域,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1.3視覺心理中的錯覺特點。在對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因此,在室內場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視覺錯位問題。人在觀看有序水平圖像時,往往注重視野的廣闊性。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利用鏡子,使人產生空間擴大的錯覺,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2]。

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體現原則

2.1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理念。在對視覺判斷以及閱歷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認識的審美取向,通過對所處環境和接受信息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從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視覺藝術分析中,需要明確視覺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整合分析,將室內空間的視覺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滿足格式塔心理學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則:①簡化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中,需要通過對區域的分析,進行簡單化、平衡化以及規則化的組織整合,全面提升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②整體原則。在格式塔分析中,通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充分保證室內設計的科學性[3]。2.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完形法則。理念主要原則:①圖與底,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對視覺中視點不確定性和巧妙性的經營管理,提高對圖與底正負關系的轉換,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安全性;②對稱性原則。在上下左右圖形分析中,充分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對稱性。在空間實質性設計特點確定中,保證視覺設計的核心原則;③群化原則,在群化確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則分析中,使用室內設計中的多種理念,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特征的分析,心理學對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綜合性因素的確定,進行空間設計相似性原則的整合,提升室內設計的基本價值;其次,閉合性。在傾向性室內空間設計中,需要將其作為一個完整性的圖形,保證室內設計的視覺心理設計理念;④完形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則。通過對相屬問題的分析,可以保證空間設計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證室內心理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3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現方式

3.1室內設計中的錯覺性運用。室內設計需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視錯覺特點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學的認知理念,使人們在該種背景下產生一定的錯覺,增強空間的視覺性體驗。同時,對于室內設計人員而言,其作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錯覺性理念來表達設計需求。例如,將垂直線運用到墻面設計上,提升空間高度的視錯覺。在室內地面以及墻面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顏色、光線的利用,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提升空間的整體亮度,從而使人們產生房屋變寬敞的錯覺。3.2室內設計中空間局限性運用。人們的視覺存在著一定的角度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利用人們的視覺會受到角度范圍的影響,通過對視覺空間局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內空間設計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間設計中,其向上的視覺角度需要向下調整。在對室內地面以及墻面設計整合中,需要關注墻面以及地面區域的效果設計。例如,在電視機尺寸設計中,需要將電視中心位置與人視水平線進行整合,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科學性,滿足房屋設計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4]。3.3室內設計中的優越性運用。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原則的分析,需要將心理學特點作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內空間設計特點及核心原則,且在視覺心理學應用分析中,需將視覺優先感以及選擇性強的特點作為設計核心,認識到空間設計中的差異性因素,滿足室內設計的動態化原則。通過室內設計,選擇固有性的優越性,強化設計效果的整合特點,保證室內設計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廳設計中,為突出餐廳設計的生機性,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并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廳設計中,需增強室內光線,對不同設計手法進行整合,實現材料與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證不同區域光線強弱的合理性,從而保證空間設計的理念,避免空間光線混雜現象的發生,確保室內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提高人們對的環境的滿意度[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室內設計中,為了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需要將心理學的特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將視覺錯覺、圖形構建以及空間局限性等因素更好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上,從而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對室內視覺體驗的分析,更好的總結視覺心理學的價值及運用手法,從而達到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核心價值。

作者:陳慧 單位:廣州紅川林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5):69-70.

[2]趙榕樹.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7,(9):114+207.

[3]常美娜.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42.

第11篇

1.1維持開放性以及私密性空間

一般來說,人可以選擇的私密空間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也就是:(1)在人群中個體的隱姓埋名或者是不求聞達的狀態;(2)一個人獨處;(3)根據自己的愿望對環境進行支配,比如說構建一個只有幾個人親密相處,同時不被他人影響的環境。現在設計師均會選取圍合的方式在城市廣場中、居民居住區的花園內、城市的街頭綠地中使用,而不是只限于私人別墅庭院中,這種方式會更好的創造出半封閉或者是全封閉狀態的私密性空間,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在忙碌而又喧囂的大都市里,有這么一片可以供人們或私語、或讀書、或交談、或靜坐的清靜之地,可以使人們感到安逸和舒適。而對于開放性的園林設計來說,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設計會更加的簡單,比如說在公園的草坪上安設遮陽避雨的場所,或者是在公園的草坪安設一些隱蔽的地方,不能一覽無余;在城市廣場上多種植冠蔭樹;在居民居住區的綠地上多種植一些觀賞價值較高植物等等。上述所說的這些設計思路均可以創造更多的滿足于公眾的大范圍的活動場所。

1.2維持宜人性空間以及實用性空間

在大多數的園林,尤其是公園中都會設置一些經濟實用價值比較強的空間,像科普園、果樹園等等。通過這些特殊空間的設置,可以使人們認識自然,學習到各種知識,使參與者得到充實感以及滿足感。同時也可以設置一些實用性的場所,比如說在冠蔭樹下安設一些長椅,可以方便人們休息、乘涼;開放草坪可以使人才其中野餐、游玩;設計花園以及園藝設施,可以使人們參與到園藝活動之中;利用灌木作綠籬不僅能夠將場所換分為一個一個的小場所,而且又可以降低噪音,起到擋風的作用,隱藏不太好的景致,完美的對視覺進行控制,另外這也可以使人們更加的親近植物。

2在園林植被的配置中行為心理學的應用

科學合理的配置園林的植被,不僅可以使得園林設計變得高水平,而且還可以對人的心理以及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2.1集中性

集中性可以給予人的視覺一種比較舒暢、輕松的感覺,像在園林的出口以及入口處種植非常多的植物,可以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吸引人入園;在道路之間以及景觀區域通過植物的集中配置來達到指引的目的。

2.2標志性

人們通過植物環境的體驗可以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像季相要求、色彩以及形體特征都比較高的觀賞性植物,除了可以當做園林空間樹立標志外,還可以使人的心理出現一種文化的滿足感以及精神的認可感。

3在園林設計中行為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國內外的各種與行為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相關的研究現狀還處于發展階段,盡管相對來說國外的研究要完善一些,但是理論研究仍是處于剛起步階段,我們國家的研究仍舊只是在具體應用中有所體現。總的來說,在園林設計中行為心理學的應用研究有下列問題:

3.1中國傳統園林已經具有心理學思想,然而尚未形成理論。在我們國家傳統園林設計中,已經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體現出心理學的思想,比較符合我們國家人民的心理觀念,然而這些都是零散的,還沒有形成專門的理論研究。這些非常好的思想如果不能繼承下來,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我們國家的園林設計應當與國外的先進理論相結合,總結并分析我們國家傳統園林中優秀的思想,進而匯總出我們國家獨特的園林心理學,并付之于實際。

3.2大多數研究是關于建筑設計和人的行為心理學之間的關系,關于園林心理學的比較少。國內的部分研究均會關系到人的行為心理學和環境設計或者是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但是人的行為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之間的關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提到。就本質來講,園林設計和建筑設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這種情況也是能夠理解的。所以園林心理學研究同樣需要在建筑心理學中不斷的完善和總結。

3.3盡管有國外比較先進的理論知識進行指導,然而其并沒有普及應用到園林設計中。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是比較優秀的園林設計指導的心理學理論。盡管這種理論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其很少有設計師應用到我國的園林設計之中。所以我們除了不斷的學習國外比較優秀和先進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園林設計之中,只是純粹的學習國外的理論知識是不可的。

4結論

第12篇

一、本文主要闡述的內容包括

環境設計中生態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論基礎、生態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生態心理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態、生態心理在室內外環境藝術中的表達與運用等,較系統地把人類發展歷史中生態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現形態與審美倫理結合起來,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開拓性的設計思考與借鑒意義。生態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環境心理學。這里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作為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學科,它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自然和社會環境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應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既要順應環境,又要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環境,達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統一。例如,我國的一些公共設施,就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進行了人性化設計。那里到處都是開放式的城市公園;道路、建筑幾乎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公共座椅、電話亭、書報亭等公共設施的構筑風格古色古香,體現著我國深厚悠久的歷史文脈;道路標志設置醒口;景觀雕塑雄偉壯觀;各種形態、色彩與環境既協調又富有個性。這些設計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而且也方便了人們使用。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氣候、地域的影響。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設施應該不同。如我國北方氣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設施材料多采用具有溫暖質感的木材,色彩鮮艷醒目,以調劑漫長冬季中單調的灰、藍色,這些元素能使人們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溫暖和視覺上的春天,使人們容易抑郁的心情變得輕松愉快。我國有些地方潮濕多雨,因此在公共設施的選材上便十分注意防潮防銹,多為塑料制品或不銹鋼材料,色彩上也盡量使用一些明亮色調。

二、從上面的觀念可以看出

一個符合生態心理學的環境藝術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設計師個人創造活動的完結,而是另外一個創造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的開始。因為它存在于自然生態的開放空間中,它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覺藝術展示,來激活它所存在的環境中的其他創意元素。一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設計作品將是一個帶動城市復興的新舉動。在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逐漸被植入到了應對城市環境缺失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當中,并己被許多環境規劃和環境藝術工程項目所廣泛接受。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是一種思想和觀念的體現,它追求社會的意義,它希望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中進入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藝術技巧、手法和材料、樣式等等問題,其實都是在為表達某種觀念服務。設計師們在充分研究了公眾的多種需求后,應該以歷史與當代的文化背景作為基本的框架,以便從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創造性的發揮,然后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藝術表達方案去積極地影響公眾。

三、結語

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選擇文化精神生態的視野,從人類精神生活的高度,重新審視環境藝術設計的特質、屬性及價值意義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時代責任與使命。

作者:余剛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广平县| 汕尾市| 新巴尔虎左旗| 新乡市| 甘德县| 抚顺市| 江达县| 湖口县| 彭阳县| 九寨沟县| 鹤壁市| 北流市| 合江县| 遵义市| 沁阳市| 南宁市| 黔江区| 什邡市| 闸北区| 关岭| 特克斯县| 泸西县| 易门县| 周至县| 博湖县| 泰宁县| 乌海市| 临夏市| 乌兰浩特市| 手游| 井陉县| 万山特区| 琼海市| 寿光市| 屯留县| 禄劝| 伊宁县| 宁城县| 滕州市|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