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貴州大學研究生

貴州大學研究生

時間:2023-06-06 09:3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貴州大學研究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1998正11月,團中央啟動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志愿服務項目。復旦大學是最早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的16所高校之一,每年從上百名報名者中進行嚴格的選拔,迄今已堅持十五年,是全國派遣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十五年間,歷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戰斗在條件艱苦的基層農村,與當地人民結下了不解情緣,在貴州省息烽縣,志愿者們利用課余時間對農民工子女進行學習、功課輔導,舉辦英語、數學、物理等課程的“四點半學校”;開展“周周有談心,月月有家訪”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農民工子女郊游活動,到戶外做游戲、聊天交流,在輕松的氛圍中教會孩子們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而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積極整合資源,聯絡協調社會各界支持農民工子女。志愿者個人還出資為學生購買了世界名著、優秀期刊等書籍,提高農民工子女的閱讀興趣,拓展了孩子們的閱讀面。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2002年,江西師范大學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參與“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組建第一屆赴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研究生支教團,并成為江西省第一所組建研究生支教團的高校。2007年江西師范大學榮獲教育部、團中央表彰的研究生支教團“全國優秀組織獎”,是全國獲得該項榮譽的16所大學中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十余年來,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向服務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派出的大學生志愿者,立足于學校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針對望謨縣的實際需求,不斷總結支教團的工作經驗,及時調整完善支教計劃,深入開展校地合作。歷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克服困難,努力工作,無私奉獻,鍛煉成長,“用行動實踐理想,用奉獻創造價值,”為西部少數名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贏得了當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高度肯定。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中國海洋大學于2001年首次參加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的招募工作,2002年開始向支教地輸送支教志愿者。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貴州的服務地有德江縣和遵義市。歷屆支教隊員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深入下鄉調研,用籌集來的部分資助金,援建資助山里的小學點,僅在德江縣煎茶鎮就資助并援建了望海小學、百川小學、行遠小學、山海小學和海情小學5所小學。此外,志愿者們還籌資修建了“海大路”、“海大橋”,不僅保障了全校師生進出校園的安全,也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贊。2005年,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被、確定為全國紀念86周年先進集體典型,并獲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貢獻獎。2009年,中國海洋大學第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獲得貴州團省委志愿者服務中心頒發的“優秀志愿者服務隊”的榮譽稱號。支教團成員在服務期內克服氣候、飲食、語言等方面的困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將“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海大精神帶到了大山,帶進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心里,將海大學子的朝氣與火紅的熱情永遠留在了黔東北的大山深處!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浙江大學從1999年開始選派優秀本科畢業生,作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前往貴州湄潭和四川昭覺兩地進行支教服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牢牢抓住教師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交流和培訓,大力支持西部貧困地區一線教師的教學和研究,鼓勵教育創新。在湄潭,支教團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培訓教師,突破傳統支教理念,選派當地骨干老師赴杭州學習培訓,搭建東西部教師交流平臺,全力打造具有浙江、貴州、浙大、湄潭特色的“求是強師工程”。而由支教團主辦的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各類教師培訓班已開辦近百場,受益教師達千余人,其中的骨干分子還經支教團的推薦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中國欠發達地區中小學骨干校長教師培訓班”等。支教團除了完成教學工作以外,還積極創新舉措,通過搭建東西部之間的溝通渠道,發揮志愿者的橋梁作用、宣傳作用和引導作用,依靠外部刺激挖掘內在潛力,有效促進了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是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領導下的全國64個研究生支教團之一。從1999年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組織了多批志愿者分別前往山西、河南、貴州、甘肅、江西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在貴州晴隆,根據縣里的實際情況,志愿者們不僅承擔了教學任務,同時還在縣政府、人事勞動局、電視臺等單位工作。在完成教育部、團中央交與的支教任務的同時,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工作,為實踐志愿者精神、發揮志愿者優勢、解決當地現實問題,發展當地文化、經濟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受援地區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評價。他們的實踐也充實了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的內容,為支教志愿者行動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2006年9月,研究生支教團項目首次在武漢理工大學正式實施招募選拔工作,對口支教地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貴州省龍里縣服務期間,在團中央、湖北、貴州團省委領導及服務地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深化了武漢理工大學與龍里縣的合作交流,以“扶貧支教,教書育人,堅持自我學習”為工作中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培育了如“武漢理工大學助學金”、“武漢理工大學支教希望班”等品牌活動,效果顯著。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每年均會以接力的方式在龍里縣開展扶貧支教工作,為當地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華中師范大學從2012年至今共選派了8名支教團志愿者赴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開展支教服務、扶貧助學等工作,在促進余慶教育事業發展、培養青年優秀人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第十四屆赴貴州研究生支教團在余慶的近一年時間里,關注民生,結合服務地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關愛農民工子女”行動,開展了支教助學、走訪調研、文化宣傳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活動,為留守兒童過生日、看望農村小學學生、參加縣文藝晚會和教師匯演等活動,展示了華師大學子的青春風采,受到了當地領導、教師、學生的好評。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10年前,華農志愿者徐本禹,為兌現對山區孩子的承諾,放棄讀研,離開熙攘的城市,來到貴州窮山僻壤,開始兩年的支教生活。2005年,徐本禹結束支教,學校決定,每年招募研究生志愿者,延續支教行動。時光飛逝,10年過去。在徐本禹支教的地方,34名華農研究生志愿者先后接力,默默在大山深處踐行最初的誓言,讓那里的孩子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走出貧困。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多年來,與校紅杜鵑愛心社、山東聊城高速公路管理處、美國童心社、華芬基金會等愛心機構建立長久愛心合作關系,成功得到上海大眾、騰訊網等知名企業的資助。通過“安利彩虹計劃”實施“暖心三個一”工程,簽約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公司,使資助工作逐步項目化。引入總價值近五十余萬元資金、物資,資助家庭困難學生近500余人,為眾多孩子們繼續學業解決了家庭的后顧之憂。

貴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早在2002年,貴州大學就加入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支教團成員都是學校在本科生中的“尖子”,且均為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在丹寨縣、鎮寧縣等服務地,貴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學校成立“愛心話劇團”,免費定期在課余時間、節假日為農民工子女學生表演話劇、補習功課、播放電影、為入團積極分子講解團情知識,豐富了服務學校及其周邊農民工子女的課余及假期的文化生活,增強了農民工子女學生展現自我風采的愿望和信心。通過支教,不僅志愿者自身得到極大的鍛煉,還促進了當地教育、經濟等的發展。

第2篇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制度激勵;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的理論工具是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以制度激勵的視角來分析保護區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分析焦點在于行動者與制度安排的互動關系,及這種互動關系所產生的制度激勵效果對行動者的影響。

一、行動者的動因與制度激勵

我們在此采用部分經濟學對于人性的假設,通過適當調整與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制度激勵與可持續發展》中提出的人性假設相結合。該論文對于人類個體的行動邏輯假設如下。第一,每個個體都是利益最大化者,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下考察每種戰略的成本、收益,并依據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選擇戰略;第二,每個個體是對于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但容易犯錯誤,并從錯誤中學習,這意味著穩定的外部環境更容易促使他們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這表明,在沒有特定制度的約束或其他外力介入的情況下,搭便車、規避責任和尋租行為將普遍存在,并不斷擴散。因而環境的不確定性、機會主義和信息不對稱往往是社會資本難以發展的外部制約。

二、制度激勵、制度績效

基于上述前提,行動者的行為動因取決于他們感覺到的激勵,即是:人們感知到的積極或消極的變化。而這種這種積極或消極的變化來自于制度作用于人們的效果。對于這種效果,我們用制度績效來表述。良好的制度績效產生良好的制度激勵,促使人們采取積極的行動;不良的制度績效產生不良的制度激勵,抑制行動者的行動,甚至促使行動者的采取對抗性的行動。根據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論述,制度績效可以分為間接績效和總體績效。

第一,間接績效表明的是行動者的行動成本情況。經濟人的行為邏輯可以用成本收益分析來解釋。因此制度績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行動者在既定制度下的行動成本。高水平的行動成本將制約著行動者采取積極行動的動因。間接績效包括轉換成本和交易成本,轉換成本是指行動者偏好表達的難以程度、融資及服務安排性成本的高低和生產監管的成本。

第二,總體績效衡量的是行動結果的影響,通過效果反饋影響后續的行動。用于對具體發展項目和活動的成效進行比較和評價,即是通過研究項目后果和影響來達到考察目的。相較之下,間接績效主要是對影響行動者動機的因素進行考察。行動者采取各種行動的成本大小將會影響行動者一些列行動的選擇。比如策略成本高將促使行動者更為誠實守信,信息成本的投入將促使錯誤成本下降等等。任何項目都是由各種行動者的參與構成的,從根本上說,行動者付出的努力與其努力的方向與目的決定了總體績效的表現。總體績效是間接績效在具體項目和環境下的體現和結果。

第三,總體績效和間接績效標準的優點。利用總體績效和間接績效指標對于自然保護區這種公共物品屬性強的對象進行分析有很多優點:

首先是全面性,間接績效標準是對特征各異的物品和服務的制度安排績效進行系統比較的標準。總體績效則側重于對結果輸出進行衡量,是對于因變量結果的考察。在評價維度上的差異使得二者之間不能相互替代。盡管間接績效的優劣極大地影響著總體績效,但是這兩個績效標準運用于考察對象所得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兩個維度很好的覆蓋了公共物品供給的重要部分,使得評價更為全面。

其次是針對性,從間接績效來講,轉換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概念內涵十分適用于公共物品屬性強烈的研究對象。這種成本概念包含一般績效指標很少涉及的各種隱性成本和制度成本。而總體績效涉及的公平性和經濟性和適應性三項原則是直接影響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維度。

綜上所述,作為人們感受到的激勵或消極的變化,制度激勵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制度績效進行描述。而保護區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就取決于制度激勵對于行為者的作用效果。

三、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制度激勵與行為者之間的關系

制度激勵的效果來自于制度績效對于行動者的影響。間接績效通過對于行動者行動選擇的制約,影響著項目的總體績效。而總體績效作為行動者參與結果反饋到行動者,影響下一輪行動的進行。

這一循環的作用過程可以看做是制度激勵的作用模式,即:制度績效對行動者產生影響,行動者通過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做出判斷,繼而采取相應的行動。這一過程是否能夠良性的持續循環,決定了保護區發展的可持續性。

若間接績效不佳,行動成本過高,則一開始行動者就不會采取保護行動;若總體績效不佳,行動結果為行動者帶來消極的變化,則新一輪的保護行動不會發生。這樣保護區的發展就不會具有可持續性。

因此制度績效的客觀結果與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共同決定了制度激勵的效果。而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就決定于上述互動循環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草海的戰略和實踐[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李愛年,劉旭芳.對我國生態補償的立法構想田[J].生態環境,2006.

[3]OSTROM E,GARDNER R,WALKER J 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1994.

[4]OSTROM 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2009.

第3篇

摘要:用YAG 激光束照射硅樣品表面形成小孔,在孔內的側壁上出現較規則的網孔狀結構;用拉曼熒光光譜儀檢測該結構有很強的光致熒光,其強度比樣品的瑞利散射強,加工時間不同其強度有明顯的差異,當激光輻照時間為9s時,孔洞側壁上的網孔狀結構較穩定,且有較強的光致熒光,本文解釋了PL峰較強的形成機理,認為氧化程度(主要是Si=O雙鍵的數目)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無氧化的環境里用激光加工出的硅樣品幾乎無發光,這證實了氧確實在光致熒光增強上起著重要作用。用冷等離子體波模型來解釋孔側壁網孔狀結構形成的機理,并用量子受限-發光中心模型來解釋納米網孔壁結構的強熒光效應。

關鍵詞:激光輻照 納米結構 局域態 氧化

1 引言

單晶硅是現代半導體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支柱。然而,硅的禁帶寬度(約為1.12eV)窄小,又是間接帶隙,這就限制了硅基材料在光電子器件中的應用。自從1990年Canham 發現多孔硅室溫下強光致發光現象以來,許多專家學者用不同的方法形成硅基上的低維結構來模仿多孔硅的發光,并成功獲得多孔硅穩定、肉眼可見的藍光發射[2],這一發現為多孔硅的全硅光電子集成帶來了希望。在應用方面,人們已初步研制出多孔硅發光二極管、多孔硅光電探測器等。但對納米硅基材料發光機理卻眾說紛紜,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物理模型,各有優缺點。總體上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種發光機理解釋模型:(1)量子限制發光模型;(2)界面層中的激子效應發光模型;(3)與氧有關的缺陷發光模型;(4)量子限制效應―發光中心發光模型;(5)直接躍遷發光模型。

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硅樣品上生成穩定的低維結構并有較強且穩定的PL 發光。 最近的研究表明:無論是納米硅晶發光還是多孔硅發光,其發光機理都與氧化硅層相關, 即所謂的納米硅晶的光泵作用與氧化硅層發光中心的亞穩態激射。傳統的生成納米硅晶和氧化硅層二體系統結構的方法有:經高溫退火在富硅氧化層中形成硅原子團簇,或用濺射法將硅離子注入氧化層, 但其加工質量和穩定性都不理想。我們認為:用激光輻照手段生成納米硅晶和氧化硅層二體結構應該是最有希望的方法, 包括:在氧化層中用激光誘導硅離子游離與凝聚、用激光輻照生成低維結構并使其表面氧化等。

本文選擇用激光輻照的方法在單晶硅樣品上加工出具有較強的、穩定的PL 發光特性的氧化低維結構, 采取對樣品加工不同的時間來控制氧化程度和在不同的環境中來加工樣品, 并從物理層面上研究氧化低維結構的行成機理, 分析激光與硅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建立激光誘導的冷等離子體波作用模型,從而指導激光加工的優化過程。參照QCLC 模型[3],建立量子受限-晶體與氧化物界面態綜合模型來解釋PL 發光的增強效應,并設法從低維納米晶體量子受限態與氧化硅界面態的相對位置來構造PL 發光增強效應的閾值分布結構。

2 實驗

樣品采用(100)取向的10 - 20Ωcm 的P型硅晶片。先對樣品作預處理:用酒精清洗其表面,用氫氟酸溶液(NH4F(質量分數49%)與HF 以10:1的體積比混合)清除樣品表面在大氣中生成的天然氧化物,再用去離子水浸泡30s。吹干后,用YAG脈沖激光(波長: 1064nm;脈沖寬度約8ns,束斑直徑0.045mm)照射樣品。激光束強度大約5 x 108 W cm-2 ,照射斑點直徑大約30μm。將單晶硅樣品直接放在空氣中進行不同時間的激光輻照加工:加工時間分別為1s、5s、8s、9s、10s;將單晶硅樣品浸入酒精、氫氟酸和水中進行激光輻照加工。這樣,將激光與硅樣品的作用過程和檢測過程均隔離于無氧化的環境中。先在514nm的激發光作用下,分析樣品的PL光譜;用電子掃描探針(EPMA―1600型,日本島津公司制造)的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成像技術觀察與分析樣品的表面形貌結構。

3 分析與討論

當脈沖激光照射在硅樣品上,形成一種網孔結構,如圖1 ( a)所示。該結構來自激光與半導體樣品相互作用產生等離子體波[4],在孔洞中形成諧頻駐波,我們用該模型來解釋洞壁上的網狀低維結構的形成機理。其形成機理為:高強度的連續激光照射在硅材料上,激發出的電子-空穴對構成等離子體系統,其局部的遷移形成內部的電場和磁場。在內部的電磁場作用下,電子-空穴對等離子體產生振蕩形成等離子體波,其頻率為[5]:ω = e ( n /mε)

該等離子體振蕩頻率正比于載荷子密度n 的平方根,而載荷子密度n 又正比于激光脈沖的輻照能量。控制激光加工的功率和時間等參量,使等離子體波的波長對于孔洞線徑尺寸滿足諧振條件,在孔洞中便有等離子體波的諧頻駐波產生,該駐波在孔洞側面上形成的駐波節線構筑起網孔狀結構的納米尺度孔壁(量子線) ,該結構有很強的PL 發光效應。由上述可知,控制激光照射到樣品上的能量是形成該結構的關鍵。在優化激光加工條件時要考慮的另一因素是氧化程度隨著激光輻照時間和輻照能量等的變化。上述的低維結構表面都有一層氧化硅包裹,在這層氧化硅中鑲嵌有納米硅晶體團簇,氧化硅層的厚度會影響納晶團簇的尺寸。

將1s、5s、8s、9s, 10s的加工樣品做比較,發現9s時,其706nm處的PL峰強度最大,如圖1(b)所示。隨著加工時間的改變,其PL峰仍在706nm附近,沒有發現移動,不能用量子受限效應來預測發光峰,這就說明該峰與納晶硅尺寸沒有關系。該峰的光子能量為1.756eV,遠大于純硅的禁帶寬度1.12eV。而Si=O雙鍵的形成所需的能量較小且不需要太多的原子,所以我們認為此發散來自納晶硅表面的Si=O雙鍵陷阱態,其電子―空穴對的復合能量比納晶硅的禁帶寬帶要小。它不受納晶硅尺寸空間量子效應的限制,同時納晶硅表面的低值氧化物也具有相同的能量,能俘獲電子而發光。該過程可以描述為:電子從價帶頂被激發到展寬了的導帶底,然后迅速遂穿到納晶硅表面的氧化界面態,由于該能態電子具有較長的壽命,從而形成粒子數反轉,躍遷到價帶頂形成受激輻射。激光的輻照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一是誘導在納米尺度的氧化層中生成越來越多的硅納米團簇,激光輻照時間變長和能量的增加會促進該過程的進行;其二是氧化硅層的厚度隨著激光輻照時間和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鑲嵌的納晶團簇的尺寸也跟隨變大,從而影響PL發光的強度。隨著加工時間的增加,氧的含量增加,在開始的時候Si=O的數目增加或低值氧化物增加,形成較多的氧化界面態,這些氧化界面態能更有效的俘獲電子形成較多的發光中心,這樣發光強度就隨著加工時間的增加而增強,該過程對應實驗中時間從1s增加到9s的過程;隨著加工時間的繼續延長,氧化程度進一步加深,Si=O雙鍵的數目繼續增多,表面氧化層增厚,硅納米顆粒減少甚至被徹底氧化,電子的遂穿變得困難同時電子的非輻射躍遷增強,導致PL強度變弱,該過程對應實驗中的加工時間大于9s時的過程。所以加工時間存在一個最佳的時間9s,這就為硅基的低維結構發光提供一個依據,控制加工時間,達到控制氧化程度(主要控制Si=O數目)的目的,從而得到較強的PL發光,這對硅基的全光集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證明氧化界面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設計了下面的對照實驗。將單晶硅樣品浸入酒精、氫氟酸和水中進行激光輻照加工。這樣,將激光與硅樣品的作用過程和檢測過程均隔離于無氧化的環境中。將浸入酒精、氫氟酸和水中激光加工的樣品處于浸泡狀態檢查PL 發光的比較,如圖2所示。浸入酒精(ethanol)和氫氟酸(HF)中用激光加工的硅樣品表面基本沒有氧化,故幾乎沒有PL 發光,而水中有于有氧離子的存在,有微弱的發光,這就進一步證明了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激光輻照加工樣品PL光譜的比較

我們建立量子受限―晶體與氧化物界面態綜合模型來解釋PL 發光的增強效應,該模型參照了QCLC 模型,模型認為低維納米結構由于量子受限效應展寬納晶硅的禁帶寬度,只要這種低維納米結構對應的量子受限能隙寬度大于氧化界面態的能隙寬度,如圖3(a) 所示,受限躍遷的電子便能被氧化界面態俘獲,就可能實現受激輻射,從而有較強的PL 發光,這種氧化硅界面態形成的亞穩態分布與低維納晶受限態分布的相對位置結構便構造了受激發光的閾值區間;而當低維納米結構的尺寸變化,其對應的量子受限能隙寬度小于氧化界面態的能隙寬度時,躍遷的電子不能跳到氧化界面的亞穩態上,如圖3 ( b) 所示,只能發生較弱的自發輻射。

我們認為,無論氧化納晶的尺度大小,只要滿足圖3(a)的條件,既展寬的能隙中出現陷阱態,就有PL 發光增強效應出現,并伴隨頻率釘扎現象。不同的晶體與氧化物界面態,有不同能隙,故出現不同的PL譜。用該模型能夠解釋本文實驗的結果。 納晶硅表面形成氧化硅層,由于量子受限作用展寬了納晶硅能隙,氧化界面態出現在展寬的能隙中,當電子被激發到導帶后,便很快弛豫到1.756eV附近的氧化界面態上,形成粒子數反轉,從而在706nm處形成增強的PL發光峰。

4 結果

我們用激光輻照來形成硅的網狀結構,它的形成機制可以由激光打孔時的等離子體產生諧波駐波的理論來解釋。控制激光加工的時間,可以在硅量子點表面形成一定數量的Si=O雙鍵,實驗發現當加工時間為9s時,具有較強的PL峰,能形成密度合適的Si=O雙鍵。并仔細分析了不同加工時間對PL強度的影響機理,認為氧化程度起重要作用。將單晶硅樣品浸入酒精、氫氟酸和水中進行激光輻照加工,浸入酒精和氫氟酸中用激光加工的硅樣品表面基本沒有氧化,故幾乎沒有PL 發光,而浸入水中被輕微氧化,有叫微弱的PL發光,這一結果證實了氧在PL發光中的重要作用。在納晶硅上,用量子受限效應和納晶硅與氧化硅之間的陷阱態效應可以解釋多孔氧化硅結構上的受激輻射機理。這為研發多孔硅激光器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Canham LT. App lied Physics Letters 1990,57,1046

[2]富笑男,李新建,賈瑜等.藍光發射多孔硅RTO過程中的尺寸分離效應.物理學報. 2000,49(6).1180-1184

[3]Qin G G,Liu X S,Ma S Y,et al.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forblu-light-emitting porous silicon.Phys Rev B,1997,55:12876

[4]HUANGWEIQ I,L IU SH IRONG.Self2assembled germanium nanostructures by laserassisted oxidation[J].Chin.Phys.2006,15(2).389 -393.

[5]黃偉其、吳克躍、許麗等.激光加工形成硅基上的氧化低維納米結構的PL 發光.半導體學報,2008,29(1):116―122

第4篇

關鍵詞:民辦高校 社會資本 發展問題

一、社會資本與民辦高校發展

(一)規范社會資本是民辦高校發展的基礎

事物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而規則可以起到規范的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個事物良好運行之前,制定該事物運行的規則是十分必要的。帕特南認為,公共制度和公共文化提供了將社會各個細胞聯系在一起的規范性的社會資本,那些公共制度和公共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擁有較多的規范性的社會資本,而規范性社會資本的性質和存量將決定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是選擇合作還是選在背信棄義,是選擇公民參與還是選擇搭便車。對與民辦高校的發展也需要規范性的社會資本,尤其是制度性的社會資本。

(二)網絡社會資本是民辦高校發展的條件

民辦高校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實體,但它的運行卻不是孤立的,也是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運行,與社會其他領域發生著種種聯系和交流。而這種交流和聯系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本,可稱之為民辦高校的社會資本,正如民辦高校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是民辦高校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民辦高校的社會網絡資本可分為內部網絡資本和外部網絡資本。

(三)信任社會資本是民辦高校立足的保障

信任也是民辦高校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方面。[1]信任是民辦高校發展的一種規范性的社會資本,一方面,它力圖節制和約束人的行為;另一方面,他又是行為主體出現自由、平等和公正,從而形成和諧一致的秩序。信任是民辦高校一種無形的資產,它反映出民辦高校的信譽、實力和形象,高度信任的社會資本是民辦高校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

二、社會資本欠缺凸顯民辦高校發展瓶頸

(一)制度規范不夠完善

目前,國家針對民辦高校制定的法律還很不完善,民辦高校發展的綜合性立法還很欠缺,往往只能靠政策規定和行政手段來解決民辦高校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規范作保障,民辦高校發展的內部秩序和外部環境很不健康,同行之間的競爭也不斷加大,有的民辦高校為了自身的發展,無視市場規則和道德規范,這嚴重違背了民辦高校辦學的根本宗旨,民辦高校的內部規范也很欠缺,內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專業教授質量不高,學生培養落后,科研工作水平低下,人才流動不暢等現象存在。

(二)關系網絡存量不足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發展中的內部網絡存量和外部網絡存量都存在著不足的情況,就內部而言,民辦高校內部給組織單位、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程度并不高,他們大多只是在上班時間,在工作上有交集,而在下班時間中的聯系并不多。民辦高校與外部組織實體之間的聯系程度也存在不高的情況,民辦高校在我國興起的歷史并不長,發展還不強大,民辦高校本身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辦學壓力大,辦學風險高,內部組織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三)信任程度存在不足

民辦高校信任程度的不足是目前民辦高校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首先,民辦高校信任缺失根源于我國當前的信任危機,眾所周知,信任是保持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正常交往和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一個基本機制,能夠促進社會的合作和降低交易成本。[2]當前,我國社會的加速轉型和制度缺失也導致了民辦高校發展面臨信任缺失問題。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社會上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對民辦高校的信任程度不是很高。

三、構建有利于民辦高校發展的社會資本體系的對策措施

(一)完善行為規則,構建制度規范

制度規范分為正式的制度規范和非正式的制度規范。正式制度規范包括國家政策、法律、行政條列等;非正式制度規范包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習俗等。[3]我國民辦高校本身就是政策導向型的,因此它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至此。一方面實行規范要求,另一方面實行和諧管理,在法律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讓舉辦者、管理者自由裁量、慎重選擇發展力度、進度和程度。同時國家應該盡快完善民辦高校發展的法律法規,整治民辦高校發展的不健康局面,要制定民辦高校發展的政府撥款預算制度,規定民辦高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二)加強管理水平,積極發展社會關系網絡

民辦高校社會關系網絡的發展要以自身培育為主,社會尤其是政府引導為輔。在內部社會關系網絡培育上,要加強學校自身管理水平,合理分工,強化工作關系,加強內部各成員、給組織單位之間的聯系和合作。在外部關系網絡培育方面,學校要主動出擊,實行積極走出去戰略,加強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和交流,積極主動和政府溝通。羅伯特﹒帕特南指出:明智的政策能夠鼓勵社會資本的形成,而且社會資本也會提高政府行為效率。管理部門要提高對民辦高校發展的服務意識。積極發揮民間組織在促進民辦高校發展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民辦高校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培育和發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走出囚徒困境,積極構建信任資本

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它必須在人們之間產生相互的信任,是的合作的行為在第三方強制實施條件缺失的情況下也能采取集體行動,從而跳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可以克服人類集體行動的困境,是因為它可以塑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4]政府制訂好區域內民辦高等教育事業長遠發展規劃并針對性地幫助解決重大問題是促進民辦高校社會資本發展的重要保證,政府要引導民辦高校和社會其他的組織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引導民辦高校和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政府部門能不能贏得信任,關鍵在于依法行政過程中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而民辦高校是否能贏得政府的信任,關鍵在于是否能依法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第355頁

[2]姜振華.社會資本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5:第115頁

[3]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165頁

[4]童宏保.社會資本與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48—52頁

第5篇

關鍵詞:民營科技企業;產業組織理論;SCP模型;動態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1-0180-02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技術創新、市場競爭的日益殘酷,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不斷調整戰略以適應變化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惟一出路。動態能力理論以復雜多變的環境為背景,強調能力的動態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利用現有能力,而是更加關注能力的改進、整合和重構,謀求持續的形成一系列暫時的競爭優勢。這一新的理論契合了當今基于速度且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超競爭環境,為企業成長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從而也為研究民營科技企業的成長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動態能力理論概述

動態能力理論主要是在繼承和發展RBV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學者在“企業內生成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資源基礎理論(RBV)。20 世紀90 年代,在資源觀基本理論框架內,核心能力理論流派逐步興起,普拉哈拉德和哈梅爾認為企業核心能力具有適用性、價值性、難模仿性,能夠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隨著核心能力理論的快速發展,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現了出來,Barton(1992)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剛性問題,它使企業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力理論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發展障礙,不能解釋動態的超競爭環境下企業如何獲取競爭優勢,以及為什么某些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由提斯、匹斯安歐、舒恩于1994年發表了《靜態規則與動態能力》一文,作為核心能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了動態能力的概念,并在1997年提出了動態能力框架。隨后獲得了學術界乃至企業界愈來愈多的關注,艾森哈特和馬丁、蘇巴那拉希姆、佐羅和溫特、布萊勒和科夫等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在不同的領域進行了相關研究。在我國,弋亞群、李垣、劉益等眾多學者也開始運用動態能力理論進行相關研究。

隨著動態能力理論的不斷發展,其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也不斷擴展,不同學者從動態能力的內在機理、外在特征、主要影響因素以及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聯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研究視角也趨于多樣化,一是從單純的經濟學視角轉向經濟和社會的綜合視角,二是從企業層面的個體研究向微觀流程和宏觀產業研究兩個方向延伸。研究方法上,除了案例研究與數量化研究方法以外,其他一些方法,例如計算機仿真模型、GA算法、數理模型推導等也開始在動態能力研究領域獲得應用。可以說,動態能力理論的研究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

二、產業組織理論的“行為―結構―績效(SCP)”模型及啟示

產業組織理論關于企業績效決定因素的分析,以哈佛學派的“行為――結構――績效(SCP)”范式為代表。所謂SCP是Structure(市場結構)、Conduct(市場行為)、Performance(市場績效)的簡稱,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后SCP 流派”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從企業(公司)內部產權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行為的變異及其對市場運作績效的影響,修正了SCP 范式,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修正后的SCP范式。

根據修正后的SCP范式,產業組織理論的行為――結構――績效模型(如圖1):

根據修正后的SCP模型,產權作為組織內權威的主要來源及履行權威的動力,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劣。其次,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著企業家的素質和努力程度,而企業家的素質和努力程度組織業內部的管理水平和經營策略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和經營策略同樣產生影響。而企業行為正是企業家的素質和努力程度、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企業的經營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組織內部來看,行為――結構――績效模型對影響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的分析是比較全面的,根據這一模型,我們認為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可以歸結為兩個: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其中,企業管理直接影響企業行為從而影響企業績效,公司治理通過間接影響企業行為進而影響企業績效。而對于企業管理、公司治理之間以及他們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人們早有認識。崔克認為,管理是運營公司,而治理的作用是確保這種運營處于正確的軌道之上。德頓認為企業管理與公司治理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

上述分析適用于對一般企業的研究,而結合民營科技企業的實際,我們認為,對民營科技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除了上述兩個因素以外,還應當重點考慮技術因素。自新技術革命以來,技術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實在民營科技企業中,技術是整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他要素的組合都以它為中心,民營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主要體現在技術的競爭方面。因此,在對民營科技企業的分析中,有必要把技術要素單獨列出來。因此,民營科技企業的績效主要受企業管理、公司治理、技術三大因素的影響。那么,以保持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績效為目的的組織動態能力同樣主要受這三個因素的影響。

三、民營科技企業的動態能力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民營科技企業的動態能力是:企業通過不斷的組織學習、提高管理柔性和技術創新的動態適應能力,以提高組織績效的持續過程。這一概念解釋有三層含義:(1)動態能力的獲得主要通過對外部知識的學習、整合和對內部要素的優化、提高;(2)動態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組織績效;(3)動態能力孕育于持續不斷的過程當中。從這一概念內涵出發,民營科技企業的動態能力主要體現在管理柔性、組織學習能力和技術創新的動態適應性三方面。

其一,管理柔性方面。為了應對環境的變異性與波動性,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客觀上要求企業在管理和協調中建立柔性化的機制。尤其對民營科技企業而言,管理柔性對于其建立持續的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意義。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柔性主要體現在:(1)柔性化的組織結構。基于環境的動態性日益增強,民營科技企業的組織結構要求具有極強的應變能力,既能夠通過改變內部結構來適應外界環境的不同要求,又能為組織成員的自我完善提供發展空間和支持條件,能比較好的滿足人本主義管理的組織要求。在整體上應該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多極化、智能化、網絡化、虛擬化、靈活化。(2)柔性化的管理思想。民營科技企業的性質決定了人才在企業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民營科技企業管理方式的柔性突出體現在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從強調控制轉向重視指導和激勵。要注重提供服務、規劃總體、確定戰略和創造員工必要的工作條件與環境。這也強調了民營科技企業組織文化的包容性。

其二,組織學習能力方面。民營科技企業的學習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吸收、消化和轉化三方面。企業要改變現有能力以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就必須不斷吸納外部知識,這種吸收外部知識的能力就是吸收能力,它是學習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民營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主要包括對傳導知識的吸納和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感知。在不斷吸收的基礎上,企業需要對吸收的知識以及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自身積累的存量知識進行及時的消化,即對知識的說明,這種說明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整合,促使企業迅速調整已存的慣例。通過對知識的吸收、消化,需要及時地進行知識的轉化,即知識的重新編碼。編碼是內部選擇過程的一個因素,它能夠幫助企業在準備改變目前慣例時識別其優點與缺點。

其三,技術創新的動態適應性方面。在民營科技企業中,技術是整個企業取得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創新對于其生存和發展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技術創新的動態適應性首先要求建立動態的技術創新系統,即在企業統一的戰略研發目標下,建立、整合和重構企業內外部的創新資源,建立起與環境變化動態適應的技術創新組織系統。

四、結語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高淳县| 昂仁县| 山阳县| 辽中县| 辽宁省| 奈曼旗| 浦东新区| 栾川县| 乌恰县| 广河县| 侯马市| 翼城县| 唐海县| 甘德县| 巴马| 神木县| 玉树县| 沁阳市| 淅川县| 兴城市| 博客| 伊宁县| 璧山县| 攀枝花市| 灵川县| 武义县| 伊吾县| 乐业县| 濉溪县| 伊宁市| 宜春市| 通州区| 老河口市| 辽中县| 永川市| 抚顺市| 浠水县| 平泉县| 从江县|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