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市場前景分析

農業市場前景分析

時間:2023-06-06 09:3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市場前景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市場前景分析

第1篇

一、項目簡述

(一)、項目名稱

高西溝村農業生態旅游

(二)、項目簡介

高西溝村農業生態旅游區占地1200畝,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林溝壑地貌,項目區有松柏林660畝,經濟林200畝,水庫、壩系、梯田等水利建設工程標準完善,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設方面享有盛名,村內陜北農家生活氛圍濃重,文化底蘊深厚,區內風景獨特,環境優美,旅游區距210國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現擬開發梯田觀光、二郎廟攀登觀光、水上游覽、安橋焉休閑娛樂、農家生活體驗等項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處。

(三)市場前景分析

項目區靠近210國道,已被國家列為“全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并與我縣的楊家溝紀念館、姜氏莊園、李自成行宮等景點形成一條旅游線,市場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項目總投資

該項目總投資236.5萬元。

(五)效益分析

項目建成后,預計年收入41.94萬元人民幣,5.6年可收回全部投資。

(六)合作方式

獨資或合資合作

(七)聯系方式:

聯系單位:陜西省米脂縣高渠鄉高西溝村

聯 系 人:姜 良彪

聯系電話:0912-6438100

郵 編:718100

二、項目基本情況

(一)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高西溝生態旅游區位于米脂縣城北20公里,距210國道10公里,項目區位優越,能夠吸引城市居民和過往游客的光顧。

2、氣候條件:旅游區年平均氣溫8.4°C,極端氣溫最高36.6°C,極端最低氣溫-26°С,年平均日照為2761小時,無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

3、自然條件:高西溝農業生態旅游區占地1200畝,這里有660畝松柏林,200畝蘋果園200畝大扁杏,有400畝被譽為黃土高原“金字塔”美稱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壩、偃窩、水庫等水土保持經典工程。總之,項目區林木郁郁蔥蔥,水庫碧波蕩漾,生態環境優雅,有“陜北好江南”的美稱,是休閑、旅游、度假的好去處。

4、基礎條件:項目區的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已納入政府規劃,即將實施,基礎條件優越。

5、社會條件:高西溝已被國家列為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得到省、市、縣的高度重視,各級部門將全力打造高西溝生態農業旅游這塊品牌,制定各項旅游開發的優惠政策,成立了專門領導班子,社會各界人士和當地村民對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積極性十分高漲。

(二)資源特色

第2篇

關鍵詞 核桃;林下經濟;綜合效益;貴州畢節

中圖分類號 S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131-01

Abstract Five kinds of walnut forest economic culture model of Bijie City(forest vegetables and chicken understory,Pinellia ternata,understory dangshen,forest understory seed potato and soybean)were researched from artificial investment,technology investment,capital investment,market prospect and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under walnut forest in Bijie City was Pinellia ternata.

Key words walnut;under forest economy;comprehensive benefit;Bijie Guizhou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包括林下產業、林中產業、林上產業[1]。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復合高效的林業生產模式,投入少、見效快[2]。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發展和生態h境保護協同推進。對畢節市5種核桃林下種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對畢節市發展林下經濟提出對策建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財神鎮倮布嘎村的核桃林下,試驗林為2003年造林,品種為香鈴核桃,造林密度5 m×6 m,樹高約3.5 m,土壤屬紫色土,地理位置東經104°35′51″,北緯26°13′31″,海拔1 812 m,平均氣溫13 ℃,平均年降雨量835 mm,年無霜期為275 d,屬溫帶氣候。

1.2 試驗方法

本試驗的時間為2015年1―12月,包括核桃林下種菜養雞、種植半夏、黨參、脫毒馬鈴薯、大豆5種模式,林下種菜養雞采用圈養的方式進行。林下種半夏采用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黨參采用育苗移栽、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按常規的種植方式進行[3-4]。每種模式的種植面積667 m2,每種試驗重復3次,計算5種種養模式的投入產出,通過單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較各種林下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

2 結果與分析

2.1 5種種養模式的人工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包括整地、種菜、養雞,需投入540個工/hm2,林下種植半夏需投入900個工/hm2,林下種植黨參需投入750個工/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需投入315個工/hm2,林下種植大豆需180個工/hm2。從人工投入的方面看,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2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技術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的技術包括大白菜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雞苗防疫治病。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分廂起壟、種植季節的掌握、肥料的合理施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育苗、移栽、肥料的合理使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栽植、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菜養雞的技術難點在于雞苗的防疫治病,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容易造成雞苗生病、死亡。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的技術難點在于適生地的選擇、種植地塊排水、種植時間的合理確定、肥料的合理施用[5-6]。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是常規的農業生產,種植農戶都能掌握。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種模式的技術難易程度依次是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

2.3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資金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疏菜種子、雞苗、雞飼料、防疫治病藥品、人工費用,需138 150元/hm2。林下種植半夏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半夏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19.2萬元/hm2。林下種植黨參所需投入包括購買黨參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84 150元/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所需投入包括脫毒馬鈴薯種子、人工費用、肥料,需4.05萬元/hm2。林下種植大豆所需投入包括大豆種花、人工費用、肥料,需15 975元/hm2。按投入從高到低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4 5種種養模式產品的市場前景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生產的肉雞屬大宗消費品,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技術要求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大,限制老百姓發展的積極性。林下種植半夏所生產的半夏產品屬大宗藥材,市場需求量大,并且半夏的生產受地域的限制,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高,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高。林下種植黨參所生產的產品,屬于滋補中藥材,市場需求量有限,價格波動較大,且生產費工費時,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不高。林下種植的脫毒馬鈴薯,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相對較低,生產費工費時,經濟效益不高。林下種植的大豆,也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一般,生產沒有馬鈴薯費工費時,經濟效益比馬鈴薯稍高。綜合市場前景、用工投入、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5種種養殖模式相比較,發展前景較好的是林下種植半夏。

2.5 5種種養模式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其他4種種養殖模式,而林下種植大豆、黨參、馬鈴薯和養雞之間無顯著差異。其余4種種養殖模式按經濟效益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大豆、黨參、馬鈴薯、林下養雞。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分別是種植大豆的13.3倍、種植黨參的15.8倍、種植馬鈴薯的15.9倍、林下養雞的17.1倍。

3 結論與討論

林下經濟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很多因素影響。從生產的角度,任何一種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都需要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這幾個因素缺一不可,而且是這幾個因素的有機結合。在生產實踐中,往往是資金、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技術,結果項目實施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失敗。或者是技術、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資金,導致項目粗放經營,實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失敗。從銷售角度看,林下經濟產品和其他市場經濟產品一樣,其銷售受到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價格變化、產品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實踐中,有時是一哄而上,對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成本、價格的變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而導致項目失敗。林下經濟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經濟,大部分資金是政府投入,因此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決策十分重要,政府決策過程中不但要考慮產品的生產,包括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還要考慮產品的銷售,包括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產品價格的變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等。只有綜合分析產品生產、銷售的各種因素而做出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決策。

4 參考文獻

[1] 饒晉輝.廣東大埔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園藝文摘,2016(5):223-224.

[2] 陳富美.麗江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淺析[J].綠色科技,2016(1):42-44.

[3] 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5):264-268.

[4] 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3):21-24.

第3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玉米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從1996年至今玉米的年產量均在1億噸以上。據最新統計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的玉米產量為1.3億噸,2005年為1.28億噸,2012年中國的玉米產量達到1.6億噸。按產3kg玉米得1kg玉米芯計算,中國每年約產玉米芯0.5億噸以上。目前中國對玉米芯的利用基本處于初加工階段,用于糠醛、木糖、木糖醇及酚類生產的僅幾十萬噸。

近幾年隨著木糖醇市場的不斷好轉,國內外從事D-木糖的生產企業越來越多。截止2012年底,僅中國市場就有40余家,但是他們生產的都是原料D-木糖(98.5%)。由于國內外政策不一致,目前D-木糖在國際市場已經可以作為普通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應用,而這部分產品需要應用精制D-木糖(99.5%)。但是目前國內精制D-木糖生產廠家甚少,絕大多數企業都生產普通原料D-木糖供木糖醇企業使用。

D-木糖簡介

D-木糖是一種戊糖,英文名稱:D-xylose,相對分子質量為150.13,分子式為C5H10O5。

精制D-木糖未來市場發展情況及前景分析

1.國內外主要生產企業

我國木糖生產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90年代,最多時曾達到60余家企業,年總生產能力近3萬噸。到1998年,由于出口下降,價格下滑,許多企業紛紛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近兩年來,木糖市場出現復蘇,但因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多個廠家進行限量生產或停產改造。目前,僅有十幾家企業能正常生產,其總生產能力超過原60家企業的總和,達到10萬噸以上。但是精制D-木糖的生產廠家卻寥寥無幾,國內主要生產企業是濟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際上還有丹尼斯克公司。因此未來國內市場中精制D-木糖的市場前景極好。2.市場發展狀況

D-木糖的生產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主要以原料級木糖為主,用于生產木糖醇,每年國內需用量達到8萬噸以上,這些產品級別較低,質量較差,品質安全無法保證,不適合作為食品配料直接使用。

近幾年作為可直接食用的精制D-木糖在市場中呈現快速發展狀態。精制D-木糖作為一種純天然的功能糖產品,在國外已經非常普及。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已批準木糖作為無熱量甜味劑,1973年《日本食品添加物便覽》對木糖說明為:無熱量甜味劑,葷菜肴制品添加劑,油脂抗氧劑,醬色原料,各種香味原料,整腸劑,低吸濕性原料,醫藥用,工業原料。美國FEMA將木糖列為公認的安全食品添加劑。進入90年代以來,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精制D-木糖作為一種無熱量的糖,可滿足喜愛甜品的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并能夠廣泛用于食品、飲料中。

在國內,我國木糖國家標準(GB/ T 23532-2009)已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實施,標準修改采用了英國藥典BP2007與美國藥典USP30的木糖質量標準,并在其基礎上有所提高。這促進了我國精制D-木糖的發展。我國精制D-木糖以出口為主,雖然產品在質量和成本上,有了明顯的進步,具備了同國外產品競爭的條件,改變了過去以原料級木糖出口為主的被動局面,但因食品級木糖產品質量要求高,大多數生產廠家由于現有設備的局限生產不出符合出口要求的產品。由于工藝的限制,大大妨礙了食品級木糖的產量。但近幾年在經過不斷摸索之后,濟南圣泉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完全能生產出符合國外客戶要求的高品質的精制D-木糖,目前產品已經與日本、美國、歐洲、韓國等市場的知名企業實現了合作。

總之,D-木糖工業是一個新興工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國是農業大國,原料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近幾年D-木糖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13年國際市場需求量將超過4萬噸,國內需求也將達到4萬噸以上。未來幾年精制D-木糖需求將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逐漸由溫飽型向營養型、保健型轉變,精制D-木糖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4篇

關鍵詞: 棗; 新品種; ‘麻姑1號’; 早熟; 大果型

中圖分類號:S6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穴2013?雪02-0323-02

棗(Zizyphus jujuba Mill.)是原產于中國的木本果樹,有3000余年的栽培歷史,分布區域廣泛。棗果營養價值和醫藥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闊。棗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栽培易[1-2]。目前,鮮食棗在國內的銷售主要集中在四大區域,即西南、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市場。由于南方鮮食棗發展較慢沒有形成規模,因此棗在南方市場上銷售較旺,國內銷售量的70%在南方,而銷售旺季集中在國慶節和中秋節前后時段[3]。南方現處于“有市場、沒生產”的狀態,鮮食棗的生產是南方水果產區的新要求,也是江西省果業發展規劃中“東棗西桃” 的目標要求。

江西省南城縣有千余年的棗栽培歷史,現在的農民仍有種植棗樹的習慣。傳統‘半邊紅’棗品種因品質差,經濟效益不高,僅為庭院種植品種。明正德《建昌府志》記載,“南城產棗,大的曰棗,小的曰棘”。《南城縣志》記載:南城縣黃獅、臨坊等地為棗樹的老產區,品種有‘蜜棗’、‘半邊紅’。‘麻姑1號’是從南城縣本地棗品種‘半邊紅’中選育而成。該品種通過幾年栽培和引種試驗,適合江西等南方地區栽培。

1 選育經過

2004年,南城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對全縣鮮食棗品種(系)進行了調查、登記,在南城縣建昌鎮的麻姑山棗園內,發現了一株優良的實生變異單株。同年開始,江西農業大學、南城縣農業局和南城縣麻姑鮮棗研究所將其與冬棗和本地土棗‘半邊紅’進行品種對比試驗。經過連續多年的性狀觀察,該品種在7月25日開始進入白熟期,成熟期特早,品質特佳,果肉細嫩、脆爽、,果皮光亮,脆熟期有半邊先紅。‘麻姑1號’與‘半邊紅’棗分子鑒定結果(圖1)表明,‘麻姑1號’鮮棗的DNA譜帶出現了特異帶,與‘半邊紅’鮮棗品種在遺傳上有顯著不同,為一新種質。2011年12月通過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編號:贛認棗2011001),并成為江西省第1個被審定的鮮食棗新品種。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物候期

在南城縣地區,3月中旬根系開始活動,3月下旬開始萌芽,4月中旬根系活動進入一個高峰期,5月上旬開始開花,5月中下旬進入盛花期,6月上旬幼果期,7月下旬進入脆熟期。果實發育期為80~85 d。

2.2 植物學特征

自然生長的樹形為圓錐形,樹勢中等,樹姿較直立,樹體結構較為緊湊,主干灰褐色,皮孔圓形,較密,突起,開裂,灰色;棗股較中大,5 a左右的樹棗股長約1 cm,徑粗為0.6 cm,抽生棗吊為3~5個,棗吊較中等,葉為紡錘形,葉緣有齒,深綠色,葉背面有蠟質,無茸毛,光澤,葉脈明顯,并有孔;棗頭的生長力比較旺盛;幼樹期枝頭的針刺不發。花量大,花序著花3~7,花朵中等,花盤為黃綠色,五角星形,兩性完全花,一雌五雄,花粉多。

2.3 生長結果特性

生長量中等,萌芽力及成枝能力較一般。幼樹棗頭的生長勢頭旺,當年萌芽的二次枝可形成花芽結果。花量大,花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上旬,自花結實率較低,需配植授粉樹。栽后第2年結果,第5年后進入盛果期。幼苗采用酸棗為砧木嫁接,播種后第2年秋出圃,成品苗在1.2 m以上,管理得當,定植當年亦能結果,栽后第2年平均可結果0.5 kg左右。

2.4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近圓形,大小整齊,果實中等平均單果質量為11.66 g,最大果質量為17.8 g。果實縱徑為3.1 cm,橫徑為3.0 cm,果形指數為1.03。果頂平圓,略有凹陷,梗洼淺小,果柄短,脆熟期果皮光亮,白熟期轉脆熟期時有陽面轉鮮紅色,果肉脆、爽口,水分充足,成熟后,果為鮮紅色,果面光潔、漂亮。果核小成紡錘形,縱徑1.6 cm,橫徑0.75 cm。可食率95.6%。進入脆熟期的可溶性固形物為25%,維生素C含量為4.70 mg·g-1。

2.5 適應性和抗逆性

‘麻姑1號’適應性強,抗寒、抗旱、抗風,耐澇、耐瘠薄、耐肥。在南城地區,‘麻姑1號’與冬棗相比,豐產、穩產、高產;抗裂果炭疽病、輪紋病、縮果病發病率低。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建園

土壤pH值5.5~8.2均可正常生長。矮化密植,早、豐產栽培可選擇每666.7 m2 111株、222株或333株。在江西省等南方地區,落葉之后至次年的萌芽之前均可種植。

3.2 肥、水管理

幼樹以促營養生長為主,定植后的第1年,3—8月每隔15~20 d施速效肥1次,11月施1次人畜糞尿,枯餅肥等基肥。成年棗樹全年株施商品有機肥25~30 kg或枯餅肥2.5~3 kg,三元復合肥0.5~1 kg,尿素0.5 kg。

棗樹比較耐澇,但新植樹樹體小、根系淺,分布面窄,南方多雨的地方要注意排水和防澇。

3.3 促花保果

冬季整形,夏季修剪,樹形為自然開心型,樹高不超過3 m,主枝2~3個。結果樹通過摘心和短截達到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矛盾,促進早產、豐產。適時環割或環剝。

3.4 病蟲防治

主要病蟲害有棗銹病、縮果病、棗癭蚊、葉螨、綠盲蝽等。影響較大的是棗癭蚊、棗銹病。棗癭蚊一年在江西地區棗園一般發生3~5代。人工防治方法是在冬季翻園的時候深翻土壤,阻止它春天正常羽化,在春季初芽生長的時候及時噴施無公害化學農藥防治。棗銹病在夏秋季多雨的季節常常大量流行。在每年的5—8月間使用2~3次等量的1∶2∶200波爾多液預防,或使用德國巴斯夫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聯)1 500倍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 推廣應用前景分析

‘麻姑1號’果實成熟期裂果輕,適應性強,病害輕,表現果大,成熟期早,產量高,綜合性狀優良,優于目前江西省生產上推廣的鮮食品種,市場前景廣闊。江西省適宜棗樹生長的生態區域及相似氣候地區均可栽培。(本文彩照見封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QU Ze-zhou,WANG Yong-hui. China fruits Chinese jujube[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3.

曲澤洲,王永蕙. 中國果樹志·棗卷[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2] SHEN Jun. Encyclopedia of China Agricultural(fruits volume)[M].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Press,1993.

沈雋.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第5篇

我縣地處大巴山南麓,是魔芋生長的適宜區域,特別是我縣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北部高寒山區,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發展魔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它是北部山區鄉鎮調整產業結構,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但過去由于栽培技術落后、耕作粗放、種芋退化和受病害的嚴重威脅,魔芋單產長期低下,阻礙了魔芋產業的發展,致使長期以來,我縣一直以農戶小規模種植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種植為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為此,為了加快魔芋產業的發展,促進貧困山區早日脫貧致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縣委縣府對產業“十五”規劃的統一布署,結合魔芋生產的實際,我局由副局長熊良體同志牽頭,率領四名高中級技術干部,分赴到北部高寒山區的貧困鄉鎮,對魔芋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于后:

一、魔芋產業發展現狀

(一)種植規模。雖然我縣魔芋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在魔芋生產中,魔芋繁殖系數低,加之生產投入嚴重不足,致使魔芋產業至今發展緩慢。通過對北部山區鄉鎮調查統計,2001年,全縣魔芋種植約0.5萬畝,主要種植在非耕地和房前屋后上,集中成片種植面積不大。

(二)常年產量。按照目前魔芋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栽植,每投入1斤魔芋種,可繁殖3-4斤魔芋,即每畝投入500斤魔芋種,能收1500-2000斤魔芋。但由于魔芋投入存在著“本大利大風險大”的情況,山區農民投入種植怕無收,沒有將魔芋當作主要經濟作物來抓,只是在非耕地、洋芋行中隨意栽植,畝用種量嚴重不足,一般畝產只有200-500斤,有的畝產甚至更低,常年魔芋產量為200萬斤。

(三)分布區域。我縣魔芋主要種植在北部山區的梓潼、關坪、紅園、滿月、白泉、關面、大進、錦竹、譚家、巖水海拔800米以上的區域;正壩、高橋、麻柳、敦好、紫水、河堰海拔800米以上的區域也有零星種植。這些區域,7-8月平均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日溫25℃的左右的時間較長,極利于魔芋的生長。

(四)加工運銷能力。全縣現有魔芋精粉加工1千多噸的能力,2001年,重慶里茂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縣農業局、大進鎮政府三方合資入股,在大進鎮建立了1個年產1千噸魔芋精粉的龍頭企業;同時,大進鎮還有5家私營企業,也能加工魔芋精粉幾百噸;此外,還有許多加工芋角的私營企業。我縣大進鎮是目前西南地區魔芋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可輻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陜西等省市。

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一)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我縣魔芋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調種資金,由于魔芋生產用種量大,若全縣在“十五”期末發展到3萬畝,僅靠本縣的種芋難以發展,需資金從縣外調入種芋才能滿足縣內的發展。二是軟腐病發生重,軟腐病對魔芋生產威脅最大,導致魔芋大面積生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魔芋易感軟腐病,該病是細菌性病害,屬世界性難題,一般發病后難以防治。三是生產基礎薄弱,我縣魔芋生產目前仍然處在原始的栽植方式,雖然起步早,但起點低,無生產規模,加之農民科技意識薄弱,積極性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二)解決的辦法。一是爭取國家及相關部門對魔芋產業的資金投入,采取國家、市(縣)幫扶部門和農民自籌的辦法,解決在縣外調種芋資金的問題。二是加強對軟腐病的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魔芋生長期間,抓好選種、播種、施肥等田間管理技術;同時,采用農用鏈霉素開展統一浸種和在發病初期統一開展預防,以控制其流行。三是提高農民科技意識,對農民認真開展適用技術的培訓,宣傳魔芋栽植的目的和發展潛力,以提高農民的種芋積極性。

三、魔芋產業“十五”規劃及分年實施方案

(一)規劃的區域。按照產業化發展規劃和適宜種植區域,圍繞全縣產業發展主題,合理利用適宜發展地區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通過調研,全縣魔芋生產“十五”規劃主要在北部山區海拔800米以上適宜種植區關坪、白泉、巖水等16個鄉鎮,其中2002年規劃種植1萬畝,2003年規劃種植1.5萬畝,2004年規劃種植2萬畝,2005年規劃種植3萬畝,各鄉鎮魔芋產業“十五”規劃具體分年種植實施方案見附表。

(二)規劃的理由。一是該區域鄉鎮魔芋種植歷史悠久,屬大巴山深丘地帶,山巒互相遮擋,有樹木遮陰,濕度較高的傾斜背風地多,土壤疏松肥沃,以山地棕壤為主,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中性,半陰半陽的山地較多,適宜于魔芋生長。二是該區域加工能力強,有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三是該區域都是我縣貧困山區鄉鎮,是國家扶貧重點,可促進貧困山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鞏固扶貧成果和確保農民增收。

四、市場前景分析

(一)市場發展潛力大。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露聚糖的作物,該糖具有保健作用,能調節營養平衡、防止便秘、降低血膽固醇、降血脂、降血糖、減肥,還有助于減低腸內致癌物質生成;此外,魔芋還可制成凝膠食品,添加于冰淇淋、冷飲和飲料,能起增稠穩定作用,添加于各種面食能起粘結作用,還可用于印染、鉆探、多種輕化工上,魔芋產業已成為新世紀的朝陽農業。目前,我國魔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魔芋種植和原料輸出國,年產2萬噸左右,除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外,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可進一步刺激魔芋產業的發展。

(二)具有競爭優勢。我縣地理位置優勢,發展魔芋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通過該規劃的實施,除滿足縣內作食品外,還可將種魔運往陜西、四川等省市;同時,我縣大進鎮擁有多家精粉加工廠,年加工精粉能力1千多噸,特別是龍頭企業開發的魔芋加工脫硫新工藝技術,屬世界領先技術,加工的精粉,具有保健作用,市場競爭力強,能銷往全國各地和出口。因此,魔芋生產的市場潛力巨大,發展魔芋產業,可形成集種芋產業、加工產業的不同體系產業鏈,推廣市場前景較為廣泛。

五、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產業化經營的思路。魔芋產業是我縣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數低,產量低而不穩,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因此,為了適宜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必須在全縣歷年種植面積大的鄉鎮開展魔芋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低價有償提供種植,無償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與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從而提高農民種植魔芋的積極性,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優質原料,提高魔芋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魔芋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對策。將魔芋精粉龍頭企業的魔芋加工脫硫新工藝技術申請國家專利,以提高精粉的質量和適應市場的需要;同時,在運作上實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運行機制,把開縣魔芋產業化完全推向國際市場。

六、資金來源

規劃總投資2800萬元,一是申請國家財政扶貧資金1500萬元,二是申請市、縣幫扶部門投資600萬元,三是農民自籌700萬元。

七、組織形勢

(一)成立實施領導小組。縣委、縣府已成立了魔芋產業化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魔芋產業的規劃、協調、組織管理等工作。農業局也成立了魔芋產業化技術指導小組,具體負責魔芋產業的組織、實施、指導和管理,建議領導小組定期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研究,督促項目實施。

(二)做好項目資金統籌管理。用于魔芋項目的資金,建議全部由農業局進行統管,主要用于魔芋種子的調入,實行資金隨著項目走,以保證實施鄉鎮規劃落實,嚴禁挪用和擠占。

八、保障措施

(一)幫助農民銷售種芋。按照“借種還種、滾動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山區農民有種植魔芋的條件,但缺乏種芋的困難;同時,對生產的種芋,實行保低價優先收購,解決農民賣種難的問題。

(二)幫助農民簽訂商品芋合同。幫助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使生產出的商品魔芋不愁銷路。

(三)為龍頭企業申報名牌產品。為龍頭企業申報魔芋企業名牌產品及綠色食品標志,使龍頭企業的無硫精粉,獨占市場鰲頭。

(四)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以中國魔芋協會、西南農業大學魔芋研究中心為靠山,加大魔芋產業科技開發和研究,力爭將我縣建成西南地區唯一的優質魔芋良種繁育基地。

(五)開展技術培訓。以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為龍頭,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鄉(鎮)、村、社干部和農民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使農民成為種植魔芋的專家。

魔芋產業“十五”規劃,順應了我縣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符合我縣經濟發展和國家扶貧投資方向,產品市場前景廣泛,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對帶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防止返貧和保持農村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規劃實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附表:開縣魔芋產業“十五”規劃分年種植實施方案

附表:

開縣魔芋產業“十五”規劃分年種植實施方案

單位:畝

鄉鎮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關坪 1500 2000 2500 3500

梓潼 500 1000 1500 2500

大進 500 1000 1500 2500

紅元 1500 1800 2000 2500

關面 1000 1500 2000 3500

滿月 1500 2200 3000 4000

巖水 1000 1500 2000 3500

白泉 1000 1500 2000 3000

錦竹 200 500 600 1000

河堰 200 300 500 700

譚家 200 300 500 900

紫水 200 300 400 500

正壩 100 200 300 400

敦好 200 300 400 500

高橋 200 300 400 500

第6篇

關鍵詞 賀蘭山農牧場;紫花苜蓿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59-02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廣的多年生豆科作物,具有高產、質優、營養價值高等優點,幾乎所有畜禽都需要其作為粗飼料。寧夏賀蘭山農牧場發揮國有農場集中管理、農田集中連片,土地平坦,機械化作業程度高的優勢,大力發展苜蓿產業。本文就賀蘭山農牧場紫花苜蓿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就促進紫花苜蓿產業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目前,寧夏農墾賀蘭山農牧場已建苜蓿人工草地2 133.33 hm2,是寧夏農墾10萬頭奶牛飼草原料和全區及周邊省份飼草原料基地。苜蓿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資金全部通過自籌和爭取國家項目取得。通過配套完善苜蓿草場安全生產設施,健全規章制度,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生產的苜蓿初級干草捆、二次加密干草捆、苜蓿草粉等產品,銷往區內外奶牛場。

此外,截至2014年底,賀蘭山苜蓿產業建設累計投入近2 500萬元,其中草場建設輕型彩鋼儲草棚6座4.5 hm2、水泥地坪3.2 hm2、辦公用房、地磅等固定資產共投入1 454.7萬元,購置進口苜蓿收割、散草、攏草、打捆等機械109臺/套,投入1 035萬元,實現苜蓿生產全程機械化。

賀蘭山農牧場草產業實施名牌戰略,堅持高起點,運用新技術,推進苜蓿種植、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區內外投資者在揚黃灌區和苜蓿草集中種植地區建立加工企業,并扶持擴大生產能力[1-2]。

1.2 產業效益不斷增長

近年來,賀蘭山農牧場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共獲得368萬元國家項目資金支持,2013年、2014年分別建成2個200 hm2的自治區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區,使得賀蘭山農牧場成為當地最大的優質苜蓿種植企業。

2014年,賀蘭山農牧場累計銷售苜蓿干草2.8萬t,銷售收入5 211.9萬元,實現利潤896.6萬元,占利潤總額941.4萬元的95.2%。職均收入由1.48萬元提高到3.72萬元,增長151.35%,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1.3 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賀蘭山農牧場是自治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紫花苜蓿草產業化經營是企業的主要經營項目。原農牧場下屬的草業公司現在屬農墾奶牛集團公司下屬,成立于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和自治區科技廳確立為“優質紫花苜蓿出口加工基地”,被自治區農牧廳列為“三個十”工程之一和自治區“優質紫花苜蓿示范基地”。草業公司設有生產部、機械部、質檢部、財務部、銷售部5個職能部門,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進行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草業公司有管理人員20名,熟練技術工人20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0名,與社會各類專業技術單位有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已成為全國三大草業公司之一。

2 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鏈條簡單

賀蘭山紫花苜蓿草產業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難免存在種植品種單一、科技程度低等問題。

苜蓿產業鏈條一般有苜蓿種子培育、初加工、深加工三大部分。苜蓿產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顆粒、草塊、葉蛋白等類型。青干草草捆屬于低加工水平產品。目前農牧場苜蓿草產業主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產品較少,尤其處于價值高端的苜蓿葉蛋白的生產還處于空白。種子培育基地小,不成規模,整個產業鏈條比較單一。

2.2 產品的數量、種類和質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的牛羊每年對草產品的需求量為3 000萬t左右,豬雞每年需250萬t草粉作飼料添加劑,鴕鳥、鹿等特種動物對草產品的需求量也在10萬t左右。可見市場需求巨大,且對草產品種類的需求也是多樣化,而農牧場主要產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產品較少,很難滿足市場對草產品數量、種類的需求[3-4]。

苜蓿種植的品種單一,質量參差不齊,苜蓿草產品質量等級劃分簡單,加上苜蓿收割時節多在夏季雨季,收割晾曬過程容易遭受雨淋,致使落葉、霉變,影響草產品質量。質量是產業的生命,必須建立具有權威性、檢測手段先進的苜蓿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與監控體系。

3 發展對策

3.1 產業發展目標

賀蘭山農牧場要以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采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和市場化運作,整合資源布局,鞏固農場川區種植基地、借助山區草源優勢,實現山川共舉,努力將賀蘭山農牧場苜蓿產業建成品質一流、品種多樣、品牌名優、全國有影響的草業龍頭企業。

3.2 產業發展具體措施

3.2.1 加強紫花苜蓿研發,提高科技化水平。苜蓿深加工是苜蓿產業化發展的根本,除增加草產品各種類型外,應著手大力開發苜蓿的各種用途。不應將苜蓿僅僅當作牧草,而應將其進一步深加工成為健康食品原料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做一些探討。

3.2.2 爭取政府資金支持,提高機械化水平。賀蘭山農牧場應該在現有的機械化生產的優勢基礎上,積極爭取政府的農機資金,適時地學習最先進的機械操作技術,借鑒其他發達地區的適于苜蓿生產加工的新型機械,不斷更新苜蓿收割、散草、打捆、深加工等機械設備,努力實現機械化發展的高效率。

3.2.3 加強管理,提高種植和育種水平。賀蘭山農牧場在多年的紫花苜蓿種植中也形成了很多有價值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但這些管理經驗和技術還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因此,企業應該圍繞提高管理水平,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使管理水平上一個新臺階,以管理引導產業的發展。

3.2.4 進一步提高紫花苜蓿產業化水平。賀蘭山農牧場需要在政府產業政策指導下,通過草田輪作、引進優良品種,實行統一種植、統一農藝措施、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統一結算,進一步提升優質苜蓿生產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加強苜蓿商品的生產、銷售力度,提高服務意識;還要不斷引進人才,更新觀念,用新的知識、新理念服務苜蓿產業。

4 參考文獻

[1] 劉曉宏,杜桂娟.中國苜蓿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2(3):28-29.

[2] 希斯.牧草:草地農業科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第7篇

(2006—2010年)

一、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

我縣是省棉花主產區之一,全縣棉花種植面積近12萬畝,棉花年加工能力5萬噸。2005年全縣棉花產量7200噸。我縣植棉歷史悠久,土壤、氣候適宜種棉,適宜種植面積近20萬畝。植棉比價效應高,2005年我縣糧棉比價達到1∶10.5。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以來,棉花收購市場主體多元化,棉花銷售順暢。

我縣棉花產銷還存在生產、加工規模小,品質結構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棉花產業投入不足等問題。必須加大力度,推進我縣棉花產業化發展。

二、目標和建設內容

(一)總體目標:到2010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達15萬畝,總產9490噸,其中發展優質專用棉生產基地12萬畝,單產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產值或銷售額5000萬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經營型龍頭企業2戶,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戶;帶動農戶由5.5萬戶增加到7萬戶。

(二)優質棉基地建設。選擇區域土地平坦、灌溉條件較好、日照充足、光熱資源適中的中東部棉花優勢區域十字、石沛、襄河鎮、草庵、二郎口、六鎮、馬廠、大墅、復興等九個鄉鎮。發展優質專用棉12萬畝,產量8000噸,霜前花率達80%以上,建立以適紡40支紗為主的原料生產基地,提高棉花品質的一致性。加強棉田基礎建設,改造中低產棉田,擴大植棉規模,推廣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單產、纖維成熟度和品質一致性。

(三)龍頭企業建設。采取外引內聯、重組、兼并、收購、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具有較強牽動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業為支柱,以省、市級龍頭企業為主體,以中小龍頭企業為依托,力爭在3—5年內,形成加工產值或銷售額上5000萬元的棉花加工和經營型龍頭企業2戶,其中產值或銷售額億元以上的1戶。

(四)市場體系建設。依托安徽佳能棉業的資金優勢和加工優勢,以及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安徽工作站的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設備和資源優勢,廣泛吸納省內外大型棉花經營企業、紡織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成為交易市場股東。力爭到2010年,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皖東棉花交易市場。

(五)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抓好良種繁育體系、優質棉生產體系、信息技術與推廣體系和棉花科技支撐體系。

1、建設棉花原種場。選擇條件較好的縣棉花原種總場,建設3個原種生產基地,原種生產基地規模3000—5000畝,雜交制種規模1000畝以上,主要任務是原種生產,為良繁基地提供原種,開展雜交制種,培育2—3個適合我縣土壤、氣候特點的優質棉種。

2、建設良種繁育基地。根據我縣棉花播種量,按照全縣植棉面積15萬畝計算,需要精加工棉種20萬公斤,外銷雜交棉種30萬公斤,需要建設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左右。

3、完善良種棉加工廠。重點扶持縣棉花原種總場所屬的棉花良種加工廠。主要是廠房、倉儲設施建設改造,精加工棉種生產設備的添置、更新,種子檢測儀器、設備的購置等。

4、建立優質高產示范區。選擇一批植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鄉鎮,建設高標準棉田示范區,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展示與示范,帶動本地的棉花生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抓好落實。由縣農委牽頭,負責全縣棉花產業化規劃實施中的指導、協調、信息、標準制定和項目論證、龍頭企業申報初審等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切實把棉花產業化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二)依靠科技,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在全縣棉區圍繞兩熟栽培,重點解決機械化機械化制缽、鋪膜,工廠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漬問題。實施棉花精準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設病蟲草害監測系統,實行綜合防治,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三)加強品牌整合,實施棉花品牌戰略。加大對棉花加工機械設備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質量。實施品牌戰略,生產加工國際國內市場叫得響的品牌棉花、免檢棉花、“無三絲”棉花,以滿足國內外棉花消費需求。

(四)發揮我縣棉花行業協會作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行業管理,進一步強化棉花行業協會聯系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貫徹落實政府對棉花產業的扶持政策,參與審核產業化項目和龍頭企業及資金的安排,檢查督促資金、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類流通、服務中介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努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拓寬流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第8篇

關鍵詞 薰衣草;土壤含水量;苗高增長量;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 S6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13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lavender,and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management measures,w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average survival rate and the seedling height growth of lavender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10%~15%,20%~25% and 30%~35%,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experiment,the most suitab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20%~25%.

Key words lavender;soil moisture content;seedling height growth;survival rate

四季薰衣草屬于唇形芳香科多年生亞灌木,香味濃郁,無毒,無刺激,被廣泛用于醫藥、化妝、觀賞等領域[1],原產于地中海,法國的普羅旺斯是著名的薰衣草觀賞勝地。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法國、前蘇聯等引種薰衣草 [2-3],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種栽培。現已開發出相應的精油產品、香囊、香枕等生活用品及藥用品和保健品,被稱作“香草之后”,其精油是國際十大精油種類之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應用空間,且長期供不應求[4]。然而,四季薰衣草在移栽過程中死亡率非常高,生長過程中也會因為環境脅迫導致生長不良。本文為了探明薰衣草移栽存活率低的原因,探討四季薰衣草合適的栽培環境,通過試驗設置不同土壤含水量對薰衣草成活率和植株苗高增長量的影響,探討適合本試驗條件下薰衣草生長的管理措施,以期為薰衣草栽培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校內薰衣草種植基地“陶園”內進行。試驗地為緩坡地形,土壤以黃壤為主,質地為黏質土,pH值為6.0。

1.2 試驗材料

四季薰衣草,栽植時間為2015年5月20日。

1.3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5年6月1日至8月31日進行,試驗設土壤含水量(20 cm深)10%~15%、20%~25%、30%~35% 3個處理。3次重復,完全隨機設計,小區面積2.52 m2(4.2 m×0.6 m)。每個小區栽植薰衣草40株,株距為20 cm。

1.4 統計分析

水分含量采用土壤水分測定儀(型號:TR-19)測定。分別于6月10日和8月31日進行2次植株高度統計,計算出薰衣草苗高增長量;于8月31日統計薰衣草成活率。相應的計算公式如下:

成活率(%)=(成活植株數/總植株數 )× 100

植株苗高增長總量=第2次所測苗高-第1次所測苗高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壤含水量對薰衣草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其他栽培l件一致,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0%~15%、20%~25%、30%~35%時,薰衣草成活率分別為85.0%、90.0%、87.5%,通過F檢驗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因此,在試驗條件下,10%~35%土壤含水量范圍對薰衣草成活率影響不明顯。

2.2 不同土壤含水量對薰衣草苗高增長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其他栽培條件一致,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0%~15%、20%~25%、30%~35%時,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間的薰衣草苗高增長量最高,達到了4.81 cm。通過F檢驗,各處理間差異極顯著,表明該試驗條件下適合薰衣草生長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

3 結論與討論

在薰衣草育苗、移栽、成活、生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薰衣草本身的屬種、空氣濕度、光照度和土壤含水量。要提高薰衣草的成活率,一是可以選擇大面積種植四季薰衣草,二是使薰衣草處于最佳生長環境,提高成活率和苗高增長量。肖正春等[2]研究指出,薰衣草生長的最佳土壤含水量為16%~21%、最適溫度為25~30 ℃。本試驗得出的最適含水量為20%~25%,與其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距,這可能與研究材料有關,肖正春等的研究材料是狹葉薰衣草,本試驗的研究對象為四季薰衣草,也可能是其他環境條件影響,確定準確的最適土壤含水量還需進一步開展深入的研究。本試驗設置的3個不同土壤含水量處理,其中10%~15%土壤含水量處理的苗高增長量大于30%~35%處理的苗高增長量,這與張吉通[5]的研究結果(熏衣草栽培需注意排水),以及蘇馨花等[6]的研究結果(薰衣草抗旱怕澇,須選擇水位較低、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無鹽堿的地塊種植)一致。楊建章[7]研究指出薰衣草在不同生育期對水分要求各有不同。根據試驗結果,本試驗的2個水分處理10%~15%、20%~25%可能分別適合熏衣草生長的幼苗期和營養生長期,即10%~15%的土壤水分含量適合熏衣草幼苗期調虧供水和抗旱鍛煉;20%~25%適合營養生長期,利于促進熏衣草枝葉的快速生長,但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4 參考文獻

[1] 張群,扎靈麗.薰衣草的研究和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6):1312-1314.

[2] 肖正春,張衛明,張廣倫.薰衣草的生態習性與引種栽培[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4(5):57-60.

[3] 馬鳳江,杜桂娟,鄭家明,等.擬在沈陽地區建設薰衣草莊園的研究進展[J].中國園藝文摘,2014(4):63-65.

[4] 孟林,田小霞,毛培春,等.香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分析[J].北方園藝,2011(10):177-180.

[5] 張吉通.熏衣草及其栽培[J].吉林農業,2003(4):25.

第9篇

項目名稱

項目單位

地 址

聯 系 人

聯系電話

傳 真

電子郵件

一、公司基本情況

1、公司名稱

2、法定代表人

3、總經理

4、成立時間

5、注冊資本

6、注冊地址

7、公司性質

8、主營業務及主要產品

9、職工情況

10、公司未來3—5年的發展方向

二、擬投資項目技術情況

1、擬投資項目描述(主要介紹擬投資項目的背景、目前發展階段,與同行業其他公司同類產品的比較,及本項目的新穎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等)。

2、簡述項目產品生產流程、工藝流程。

3、技術持有屬性(專利、專有技術、配方、品牌、銷售網絡、許可證、專營權、特許權經營等)。

4、核心技術來源(自主開發、合作開發、轉讓他人技術)。

5、技術成熟度(屬于研發階段、中試階段,還是產業化階段,以及技術鑒定情況、獲獎情況等)。

6、目標市場(項目產品面向的用戶群體、市場容量)。

7、產品標準

8、本公司及本項目的競爭優勢。

三、行業及市場情況

1、行業情況(行業發展簡史及趨勢,哪些行業的變化對產品利潤、利潤率影響較大,進入該行業的技術壁壘、貿易壁壘、政策限制等,行業市場前景分析與預測)。

2、過去3-5年各年全行業銷售收入估計(注明資料來源)。

3、未來3-5年各年全行業銷售收入預測(注明資料來源)。

4、本公司與行業內主要競爭對手的比較。

5、本項目未來3-5年的銷售收入預測。

四、融資說明

1、項目投資總額,新增投資總額;新增投資中,需投資方投入‘額,對外借貸額,公司自身投入額/

2、投入資金的用途和使用計劃。

3、希望讓投資方參股本公司還是與投資方成立新公司,并注明原因。

4、擬向投資方出讓多少權益?計算依據是什么?

5、預計未來3-5年平均每年凈資產回報率多少?

6、投資方可享有哪些監督權和管理權?

7、投資方以何種方式收回投資,具體方式和執行時間?

8、與本公司業務有關的稅種和稅率,公司享受哪些由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及未來可能的情況?

9、需要向投資方說明的其他情況。

五、財務計劃

1、項目產品預計年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形成規模銷售時,利潤率、凈利潤率?

2、未來3-5年項目盈虧平衡分析、資產負債及損益及損益分析、銷售計劃、成本核算情況。

六、風險控制

說明,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加入 wto的風險、技術開發風險、經營管理風險、市場開拓風險、生產風險、財務風險等。以上風險如適用,每項要單獨敘述控制和防范手段)。

七、項目實施進度

列明項目實施計劃和進度,注明截止時間。

八、附件

1、營業執照(復印件)

2、資信證明

3、法人代碼證書

4、稅務登記證明

5、專利證書、鑒定證書

6、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成果認定證書

7、其他有關資料

最簡短的商業計劃書范文

最新的養殖加工廠商業計劃書范文

一、企業概況

企業類型:

生產制造零售批發服務√農業

新型產業傳統產業其他

二、做生意計劃作者的個人情況

以往的相關經驗(包括時間):

本人在亞美皮箱公司(原第二皮件廠)工作32年.在企業中,在生產、供應銷售、外經、多種經營等科室工作2---3年并在職。后在本廠門市部任經理5年。離場后,在民辦企業主營生產銷售5年。以后,由于其家人開辦過汽車配件商店、美容美發院。

教育背景,所學習的相關課程(包括時間):

本人新華職工大學中文專業畢業。二輕黨校工業企業管理在職培訓1年。外經、外貿專業培訓半年。工業統計單科兩門(均有證書)

三、市場評估

目標顧客描述:獺兔是皮肉兼用,經濟價值高的食草小動物,其皮類似小獺。在當前保護野生動物行動下,世界上人們對皮毛服裝需求已經轉向,養殖動物需求量逐年增高。兔肉是綠色食品,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蛋白、高磷脂、高效化;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據說,吃兔肉有三大好處,老人益壽,預防心腦血管病;婦女們養顏、預防肥胖;小孩們益智、養腦。這些知識在國外營養學雜志和我國古代醫書: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

市場容量或本企業預計市場占有率:

獺兔皮出口為主。自2002年以來,有逐年上升趨勢。僅河北省兩大交易市場:肅寧縣尚村鎮、彝縣尚史鎮,每年成交量幾百萬張。每到旺季兔皮收購商全國各地到處采購。

兔肉在我國消費尚處在初級階段。國外需求穩定增長。出口主要在山東省,內銷市場東西南北需求都在增長。經濟穩中有升唯獨京津兩地,兔肉消費市場尚未開發。本兔廠的產量在巨大市場需求中,微乎其微,供不應求。

市場容量或本企業預計市場占有率:

獺兔市場需求在一年中有季節變動。6、7、8月是淡季。每年9月以后至第二年5月是銷售旺季。尤其是春季,是一年中價格較高的時候。年與年的需求量也有變化。一是與國際市場需求量緊密聯系。二是與國內農村散戶參與數量多少有關系。但總的看,近兩年波動不大,尤其是對專業養殖場,兔皮收購商均采用優質優價優先的政策。

競爭對手的主要優勢:(主要是農村散戶)

1.本人親自干,不用擔負別人工資,引自勞動力成本低。

2.兔飼料有一部分自產自用,不用資金采購,因此飼料成本低。

3.商品兔出售價格低。夠成本,掙了工資就可以。

競爭對手的主要劣勢:

1.養殖時,不懂得或不舍得選用優良品種。

2.喂養時,不懂得或不舍得是用優質飼料或以次充好。

3.不懂得在養殖過程中更新換代,育種征集,使產品近親繁殖退化。

4.產品的皮毛達不到優質。

本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主要優勢:

1.有文化水平,學習科學知識,有與時俱進競爭意識。

2.了解市場、了解需求、銷售終端化、不受當地市場價格限制。

3.科學方法、選種、引種、育種、使產品優質、優價。

4.能與大專院校科研專業人士合作,使起點高。

5.有一定資金實力。實行工廠化養殖,比較先進。

本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主要劣勢:

1.勞動力成本高于農村散戶。

2.飼料成本高于農村散戶。

四、市場營銷計劃

1.產品

產品或服務主要特征

活體獺兔月令五月體重五斤

2.價格(略)

3.地點

(1)選址細節:

地址面積(平方米)租金或建筑成本

河北省無極縣黑程道鄉北和莊村2200多平米土地大約4畝,每平米0.7元。建筑成本30萬

(2)選擇該地址的主要原因:

1、當地土地資源,相比較而言,較多,租用價格優惠。

2、當地多河道,水資源豐富。

3、與村、鄉等政府有良好合作基礎。

(3)銷售方式(選擇一項并打√):

將把產品或服務銷售或提供給:最終消費者零售商√批發商

(4)選擇該銷售方式的原因:

獺兔養殖是這個行業中,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目前,無論是規模,還是產量,都還太小。所以只能活體出售,賣給批發商。

五、企業組織結構

企業將登記注冊成:

√個體工商戶已經商有限責任公司

√個人獨資企業已在辦其他

合伙企業

擬議的企業名稱:

企業的員工(請附企業組織結構圖和員工工作描述數):

職務月薪

業主或經理謝勤1500元

員工4人平均800元

企業將獲得的營業執照、許可證:

類型預計費用

省一級執照50元

第10篇

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農技推廣服務是一項推動農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業。近年來,我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以鎮農技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以村組示范為基礎,上下貫通、專群結合、功能配套的農技服務網絡。但是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面臨著新的挑戰。現行農技推廣體系在推廣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已不能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必須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找準改革的切入點

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關鍵在于科技興農。當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型增長轉向科技型增長,農業新技術逐步取代常規技術。而農民是農業經營的主體,更是農業技術應用的主體。現階段農民的科技素質現狀,面對國內、國際市場,顯得十分盲目,一時難以適應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只有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快科技興農的步伐。實踐證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特別是鄉鎮農技服務機構直接面對農民,推廣技術、指導生產,在農業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市場和農民的要求存在諸多不協調的地方。目前,我鎮有鎮級農技服務機構1個,農技服務人員11人;村級農技服務網點21個,農技服務人員69人。從文化結構來看,大學文化4人、大專文化6人、高中及中專文化2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45人;從職稱結構來看,高級1人、中級16人、初級27人、無職稱人員36人。農技人員整體服務水平不高,復合型、開發型人才較少,懂糧棉油技術的多,精通特產、畜牧、水產種養技術的少,難于滿足當前農業技術需求多元化的需要。農技推廣事業經費不足,體制不活,技術需求與技術供給存在脫節現象。鎮級農技推廣機構基本處于半癱瘓狀態,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技人員工資待遇無保障,不能安心農技推廣工作,面臨著“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因此,加快推進鎮級農技機構改革是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重點。

現行推廣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廣,致使農技推廣目標與農民需求目標存在較大差異,成果轉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樹立“以人為本、自下而上”的農業推廣理念,實現四個轉向,即由單一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轉向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中介組織、農村科技示范戶,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由單一的產中技術服務轉向產前市場前景分析、產中田間技術指導、產后加強銷售系列化服務,形成全程跟蹤服務的新格局;由單一的政府和農業職能部門組織開展技術指導、農技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農技服務轉向放開農技服務領域,創新農技服務形式,實現農技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方式社會化;由單一追求產量最大化轉向實行名優特等多種經營服務。

二、分離職能、創新體制,突出改革的關鍵點

創新農技推廣體制,逐步建立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關鍵。一是科學定位職能。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剝離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退出一般性推廣服務和經營,集中優勢力量履行公益性技術推廣職能,行使公益性職能的部分予以加強;經營性職能部分推向市場。公益主要承擔重大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動植物病蟲害及農情的監測、預報、病蟲害的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以及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等。二是暢通分流渠道。我們不能認為改革就是簡單地撤并機構、精減人員,要統籌考慮,既要鞏固公益,又要放活經營。堅持“三個一批”的原則穩步推進,即保留一批農技推廣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場經營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備農技服務條件的人員,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充分發揮農技推廣主力軍的作用。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用政策的優惠、經濟的實惠,用市場的辦法、經濟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動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員,解決分流人員的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安置等后顧之憂,暢通分流渠道,減輕改革的壓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三是建立健全推廣機制。從抓制度促規范入手,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新機制。制定推廣激勵制度,設立農技推廣基金,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技人員予以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保護其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實行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以一線推廣業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使農技人員在農技推廣中獲得收益。建立農技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嚴把準入關,不能把農技服務機構作為消化改革富余人員的“口袋”。對現有農技人員的資質情況全面清理,不具備資質的一律分流出農業技術服務隊伍,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推行全員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市場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農技人員扎實工作。

三、培育主體、創新模式,把握改革的著力點

堅持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結合,有償服務和無償服務結合,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結合的原則,建立以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以龍頭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元化的農技推廣網絡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的著力點。在鞏固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基礎地位的基礎上,實行掛靠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開展推廣,鼓勵涉農企業參與推廣,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農技推廣的合力。主要是發揮五大優勢,培育五大主體,形成五種模式。即發揮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實行聯合開發,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結合,充分發揮新技術“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 農戶”的推廣模式,使技術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信息優勢,實行訂單生產,形成“龍頭企業 農戶”的推廣模式,由龍頭企業統一供種、統一指導、統一收購,組織農民按照企業要求生產標準專用農產品,實現企業與農民利益的雙贏;發揮農資經銷商的品種優勢,加快新品種、新化肥、新農藥的推廣應用,形成“農資經銷商 農戶”的推廣模式,提高農產品優質率,把品種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優勢,鼓勵其以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入股、帶資入股、項目入股、利潤提成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連心、聯責、聯利雙贏互利局面,形成“專業技術人員 農戶”的推廣模式,提高農業適用新技術普及率,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發揮種養大戶的輻射優勢,大力培養典型,宣傳典型,利用典型大戶在群眾中 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帶動周邊農民學科學、用技術,形成“種養大戶 農戶”的推廣模式,把輻射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

四、構建載體、創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撐點。

改善農技推廣條件,創新農技推廣環境,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是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技術吸納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支撐。一是以學校職業教育為載體。充分發揮鎮黨成校在農技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把農民培訓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民開展經常性地培訓,使每戶都有一個科技明白人,都能夠掌握1-2項農業致富適用新技術。同時要把農村初級中學的文化知識教育與農業知識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勞動技能、農業技術培訓,在向上一級學校輸送優質生源的同時,培養一大批農村技術能人。二是以活動為載體。農業生產主管部門要堅持開展科技下鄉、技術進家、科技集市等活動,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擴大農民培訓面。繼續辦好各類農業技術刊物,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平臺;高度重視培養農村科技示范戶,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促進農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三是以基地為載體。鼓勵農業技術人員以承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在農村領辦和創辦示范基地,輻射周邊農民,推廣農業技術、引領農業生產。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從政策優惠、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有計劃地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園區和科技示范場所,使先進技術、優良品種通過科技園的轉化、示范和輻射加以推廣,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有效載體。四是以人力資源為載體。目前,農技推廣隊伍人才斷層、知識老化問題突出。突破這一制約,一方面要加大現有農技人員的學習培訓力度,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知識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會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專業能力強,熱愛農技推廣事業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充實農技推廣隊伍。同時要加大對公益部門的扶持,重點裝備具有一定優勢的推廣主體,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農技推廣的硬件設施,保障推廣人員的待遇,使其能夠安心從事農技推廣事業。

第11篇

凱里,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苗嶺山麓、美麗的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以歌舞傳承文化,以服飾記載歷史,以蘆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張揚豪情。凱里以其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之一和全球十八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和人類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城市整潔亮麗,街道開闊通暢,人車秩序井然。到過凱里的人,無不被她神奇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恬靜優美的生活環境所陶醉……

“百節之鄉”

凱里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這塊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民族節日集會點,可謂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民族節目多達135個,居全國之首,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主要傳統節目有蘆笙節、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姊妹節、木鼓節、牯藏節等,節日活動豐富精彩,主要有跳蘆笙、斗牛、賽馬、吹芒筒、跳木鼓、踩銅鼓、對歌、斗鳥等,參加人數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各村各寨的節日時間常常錯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使游客在任何時候來凱里都有可能碰上民族節日。“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更是舉世矚目,享譽國內外。

“蘆笙之鄉”

在凱里,蘆笙與苗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蘆笙在苗族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只要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就有蘆笙。苗族人民是用吹蘆笙、跳蘆笙來交流感情,青年男女用蘆笙來表達愛意,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皆可用~把蘆笙細細傾訴。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的之鄉”、“歌舞海洋”的稱譽。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舉行小規模蘆笙會,最后到舟溪甘囊香蘆笙會舉行總會,以此迎新賀歲、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近年來,凱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蘆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從1999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鑒于舟溪甘囊香蘆笙會所具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以及社會影響,201 0年凱里市委、市政府將第十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正式更名為“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賦予蘆笙節更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蘆笙節“百頭牛王競高低,干對銀角奇艷,萬支蘆笙奏歡歌”的繽紛壯觀場面,不知傾倒了多少中外賓客。

“東方斗牛之鄉”

苗族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苗族斗牛是指人們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東方式斗牛”。凱里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跟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凱里各種大小集會、節日活動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動,共有大小斗牛場一百余個,由此又被譽是“東方斗牛之鄉”。“2010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的牛王爭霸賽,有來自云南、廣西和省內各地的膘肥牛王前來參戰,比賽現場入山人海,場面壯觀,精彩刺激,驚心動魄。

鄉村旅游充溢民族風情

凱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樸神秘,在東南邊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貴州省鄉村旅游示范點之一、被譽為“中國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糧倉、百年古歌、百年古樹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懷恩堡。在西南部有風情濃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間繪畫之鄉石青、蘆笙制作之鄉新光。在西北面還有神秘的麻塘悼家寨;有古樸神奇的石龍西家寨。

凱里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有古樸多姿的蘆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熱烈豪放的苗族飛歌、古歌、大歌、酒歌、情歌、敘事歌,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工藝獨特的挑花、刺繡、蠟染、銀飾等民族民間藝術品,令海內外賓客陶醉,被稱為“民族民俗的博物館、藝術的海洋”。

凱里民族飲食獨具魅力。到了凱里,你可以先去品嘗一下亮歡寨那色、香、味獨特的苗家酸湯魚,看苗家蘆笙歌舞表演。也可以到民族商貿飲食一條街的侗寨樓去品嘗侗家的腌魚、腌肉、燒魚、羊癟等特色菜肴。城市建設彰顯苗侗民族文化

在凱里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筑、燈箱廣告、公交車站,你隨處可見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整個城市充滿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氣息。市內有最具民族風格的民族體育場,圍繞著體育館看臺的風雨長廊長達58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風雨長廊;有具苗、侗民族建筑風格的博物館,館內分設12個展廳,參觀博物館你會領略到苗侗文化厚重、豐富、多彩的內涵;有體現以苗族民間文化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廣場。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還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凱里民族文化園。

“根據凱里厚重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等優勢資源以及國內國際市場前景分析,把凱里培育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是符合凱里實際的。”市委書記楊正明這樣說。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凱里市重申城市發展優勢,把經濟建設和旅游文化發展有初結合,將凱里城市發展定位為培育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并圍繞這一目標,在城市規劃、城市文化、空間布局、建筑形態、產業發展上注入民族文化特色和個性理念,努力塑造凱里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競爭力。

“文明”“綠色”凸現城市魅力

街道開闊通暢,人車秩序井然,市內的條條大道都是綠樹相擁、綠帶花草相間,城市小巧玲瓏,干凈明亮、文明衛生、綠色滋潤,這就是凱里。凱里“文明創建”給這里帶來的變化令人驚嘆,凱里從過去的“臟、亂、差”變成現在市容整潔、井然有序的文明城市,尤其是人車分流、行人過馬路自覺走斑馬線已成為“凱里文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12篇

關鍵詞:LED技術;照明工程;前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TB49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LED照明對環境沒有污染,是一種難得的綠色光源。由固態的半導體器件組成,它可以實現將電能轉化在光。與普通的白熾燈、熒光燈等相比,具有體積小,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色彩豐富,環保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等優良性能。這些無疑都決定了LED在現代照明市場上處于領先優勢地位,成為了理想的光源。

一、LED綠色照明的性能特點

1、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簡稱LED,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為可見光的固態的半導體器件,它可以直接把電轉化為光。因其具有長壽命、利環保、高光效、低能耗、體積小、堅固耐用、安全性高等特點,所以被公認為21世紀的“綠色照明”,是當前全球最具發展前景的照明技術之一。

2、綠色照明是指通過科學的照明設計,采用光效高、壽命長、安全和性能穩定的照明電器產品,改善提高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條件和質量,從而創造一個高效、舒適、安全、經濟、有益的環境并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照明。

3、LED綠色照明工程的基本性能特點是:節能、高效、舒適、安全、環保、壽命長久。而實現綠色照明工程就是要發展和推廣高效、節能照明器具,節約照明用電,減少環境及光污染,建立一個優質高效、經濟舒適、安全可靠、有益環境的照明系統。照明燈具中,白熾燈使用近一百年,但它的壽命短、能耗大,熒光燈雖然光效高,但它含汞而有害金屬,污染環境。照明燈具正逐步走向節能、高效、環保、長壽命的LED照明燈具。

二、LED光源與傳統常用建筑照明光源優勢分析

1、光效高:LED光效目前即可達到100~120流明/瓦,超過大部分傳統的光源的光效。對于高光效的熒光燈及高壓鈉燈,因LED定向性強,且可以通過二次配光控制,整燈光效高于于傳統燈具,這是LED目前相對于傳統照明光源最大的優勢之一。

2、節能:LED耗電量低,比同等亮度及照明亮化效果的普通節能燈耗電減少約50%~80%。據不完全統計全國718個城市中已經存在著的13723萬盞照明燈具,如將這些照明燈具都規劃改造成LED燈具,可想而知節能空間有多么巨大。

3、環保:無有害金屬汞,是綠色環保光源。有效減少SO2、CO2等污染氣體排放,根據國家發改委給出的相關數據統計得出:

每節約1度電,就相應節約了0.4千克標準煤,減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塵、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節約1度電=減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減排0.272千克“碳”。

4、壽命長:LED是固態半導體光源,依靠半導體P-N結發光,不存在燈絲發光易燒、熱沉積等缺點,使用壽命可達10萬小時,是普通燈泡的5~10倍,LED燈具具備更長的質保期。

5、安全可靠:低電壓直流驅動,驅動單顆LED的電壓僅為2.5~3V,不易造成觸電事故,即使損壞也不會產生電弧,防止火災隱患。同時在相同截面積導線情況下所需電流更少,更有效減少因導線電流過大導致火災事故發生。

三、LED照明應用現狀

縱觀我國當前規模龐大的照明市場,由于國民經濟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和一些歐美國家以及日本相比,雖然規模龐大,但從整體水平來看,主要以經營傳統燈具如白熾燈以及熒光燈為主,且在技術上還需進行加強。結合2013年有關我國照明市場燈具的調查,比例最大的當屬用來代替白熾燈和節能燈的球泡燈,其比重高達41%,緊鄰其后的是射燈以及筒燈。LED主要涉及的照明燈具比如LED射燈、筒燈、球泡燈、直管燈、平面燈、路燈、隧道燈等都有應用。整體來看,2013年LED照明燈具的市場份額為0.4%;再結合整個照明市場的供求現狀來分析,處于下游狀態的主力市場進入大尺寸背光源拉動作用快速放緩,而且通用照明市場又尚未大規模啟動,所以中間出現了一個空檔期,基于這種情況,LED中上游環節產能快速開出,LED市場出現結構性的供大于求現狀,平均價格大幅下滑,由此LED銷售額的增長大幅回落。

四、LED產業發展的整體展望

(1)作為國家“十二五”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LED在節能減排、帶動相關產業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將逐步加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莫頓日趨尖銳,根據我國《“十二五”能源和碳排放預測與展望》,“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GDP碳排放量將累計下降20.7%。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和包括半導體照明在內的綠色節能產業,不斷擴大綠色消費已成為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LED節能減排作用的進一步顯現,我國有望陸續出臺更為有利的LED產業發展促進措施,其政策空間和市場空間都有很大的提升潛力。

(2)半導體照明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技術繼續提升,產業也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在未來10年內產業增長將得到有效的市場需求支撐。

與其他單一技術帶動的產業發展不同,半導體照明技術的每一次提升都會帶來不同的市場應用發展空間,這使得LED的發展周期長。就目前可以預計的市場需求來看,LED產業至少在未來10年內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到2020年,預計LED產品光效將超過240lm/W,其在通信、農業、保健、生物等方面的應用領域也將逐步形成,見表3。

(3)半導體照明技術將帶來產業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我國傳統照明產業格局將面臨巨大的產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發展模式與半導體產業具有較大的相似性,而與目前的傳統照明形成了巨大的差別,隨著LED在照明領域的推廣和普及,必將帶來我國照明產業發展模式的革命性變革。LED作為新一代光源會為我國帶來產業升級轉型的巨大機遇,有望改變大而不強、品牌缺失的現狀,打造真正的照明產業強國。

(4)LED產業格局將進行調整,產業集中度的提升、產業布局的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將向少數龍頭企業集中。

按照半導體相關產業的發展規律,大規模、集中化生產的格局將必然在半導體照明產業實現,我國整體產業格局必將發生巨大變化,企業的整合、產業的集中將是產業格局整合的主線。預計我國產業整合將最先從外延芯片環節開始。預計我國外延芯片的產能將逐步集中,形成少數龍頭企業帶動行業發展的趨勢;LED封裝行業的整合需求也非常強烈,大規模集中生產的模式是必然趨勢,但行業的整合需要首先實現產品的標準化和模塊化;應用產業格局較為復雜,產業整合將主要出現在成熟的應用領域,而在應用領域形成和探索方面,中小企業仍將活躍。

結束語

LED對環境無污染,且耗能少,色彩豐富。作為一種綠色光源,LED照明燈具具有遠大的市場前景。目前由于其價格等方面的原因,未真正得到普及,更多的可能是應用在道路及隧洞中。因此要想其逐步向民用、住宅、室內發展擴張,必須不斷進行技術的創新以及材料的試驗探究,在成本上下功夫。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龙海市| 三河市| 黑河市| 城固县| 全州县| 宝清县| 项城市| 攀枝花市| 乌鲁木齐市| 九江县| 宜兴市| 白河县| 天全县| 榆中县| 镇远县| 红原县| 安龙县| 富源县| 神农架林区| 镇平县| 普兰县| 葵青区| 丹巴县| 长白| 曲水县| 大新县| 壶关县| 化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南通市| 田林县| 富平县| 金华市| 平度市| 同仁县| 尚志市| 越西县| 云龙县| 沅陵县|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