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秋思教學設計

秋思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06 09:00: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思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學構建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以發揮其課程功能應有的效應呢?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以文傳情,教學內容的情感化

(一)教學情感目標的確定

教材凝結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教材,不僅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向學生提供知識信息,而且因其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把教材中內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展現出來,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我認為,在教學設計中,要依據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情感基礎等因素來設立情感目標。記敘類文章應該把用具體的道德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品味真情、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作為教學情感目標;古詩文應該把通過意象的描繪、意境的渲染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高尚情感作為教學情感目標;而說明類文章也應以抓住對象的特征,從功能、用途及成因等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創造美作為教學情感目標。

(二)教材情感內涵的挖掘

初中語文教材,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為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只有深挖教材,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與作品中人物同愛共恨,被情感打動,才能用教學內容蘊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二、以評促學,教學評價的情感化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無論從事怎樣的語文學習活動,總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隨一定的情感態度。所以,把語文課堂教學即時評價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積極、恰當、有效的評價態度和方式,并通過情感教育的滲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

三、精設教學環節,情感寓于情境

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設計課堂導語,努力創造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點;要精心挖掘情感目標,注重課堂教學設計的適宜性與多樣性。使整個教學活動趨于“和諧”,為此,教師要精設教學環節,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把情感寓于情境之中。我們應該用情于意料之外,運用愛的行為糾正學生的錯誤,引起學生情感的震動和覺醒,創設

“和諧,寬容”的教學情境,激發語文教學的情感功能。

(一)善于設計課堂導語,努力創造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點

利用情感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自敘自己求學讀書的經歷,說明童年的樂趣既在嬉戲玩耍中,又在讀書求知中;教學《天凈沙•秋思》可用音樂《橄欖樹》為導入背景音樂,再這樣設計導語:“七百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凈沙•秋思》這部作品,它以極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統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的悲哀……”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很好地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標,注重課堂教學設計的適宜性與多樣性

文章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結果。閱讀的過程也是師生透過文字相互激發、渲染、傳遞、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像設計導語一樣以情動情。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依據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學生品質、情感等因素,來設立情感目標。在誘發不同的情感目標時,教師可根據學情,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其迅速進入情感氛圍。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出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能更好的達到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2篇

關鍵詞 詩歌 內容 形式 寫作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also the Form

――Talking about Ancient Poem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ZHENG Weiyuan

(Zhejiang Ninghai Taoyuan Middle School, Ningbo, Zhejiang 315600)

Abstract Poetic language concise, rhythmic and beautiful, content rich, especially ancient poetry has always been loved by the people. Therefore, ancient poetry the students an excellent carrier of creative writing, thinking trai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is.

Key words poem; content; form;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著名語文教學專家于漪老師指出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這就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不認清這種人文性,“只片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對文章肢解,留在學生腦海的只能是雞零狗碎的符號。”而這樣做的后果是“把學生的思維捆綁住了,把活生生的學生變成為‘機器人’,把學生的個性、靈氣都給打掉了。”

我們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詩歌以其語言的凝練,韻律的優美,內容的豐潤和情感的噴發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古詩詞,更有那節奏之美,形式之美,語言之美和情感之美,閃耀著詩人創造性思維的光輝,歷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因此,古詩詞也是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寫作思維訓練的絕佳載體。

重內容就是重視詩詞內容理解和主題感悟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根據學情找準激發學生創造性寫作的切入點,做到讀寫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寫作思維。

[課例一]《歸園田居》

(1)揭題導入。說說你印象中的陶淵明的形象。你能用一個詞概括陶淵明的形象嗎?(真)(2)解題。你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你從“歸”字體會到什么?(3)讀出詩韻。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朗誦――齊讀。(4)讀懂詩意,體會詩境。你能根據注解讀懂這首詩嗎?自己試一試,說說詩意。(5)讀寫結合。

讀了“帶月荷鋤歸”,你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閉上眼睛冥想3分鐘,然后來描述這幅畫面。

(提示:可以用上“傍晚……忽聞……只見……原來……”把月夜歸耕圖描寫下來)

學生月夜歸耕圖描寫片斷:

(1)羞澀的月亮戴著一頂可愛的睡帽出來了,零零碎碎的星星早已在幽藍深邃的天空玩耍,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看不見盡頭的田野。噓!聽,不遠處似乎有人在向這兒走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衣沾不足惜。”伴隨著優美的語句,只見陶淵明扛著鋤頭,穿著一身布滿補丁的衣服,穿著一雙草鞋,饒有興致地邊走邊吟。(駱晨霞)

(2)金黃的月亮在夜空中睡著,星星一閃一閃發著光。曲折的小路直通向農莊,路很狹窄,但路兩旁的植物長得郁郁蔥蔥,十分茂盛。“咯噔咯噔”,是一串聽起來好像很輕快的腳步聲。誰來了?哦,那是陶淵明。他臉色紅潤,雖然臉上布滿深刻的皺紋,但他似乎感到很快樂,一副年輕的樣子。他笑著走著,衣襟在風中搖曳,肩扛鋤頭,一顛一顛的。因為喜悅,他不禁吟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馮嘉瑋)

教師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畫面想象――月下歸耕圖,抓住月下景色和陶淵明的人物描寫,在情節空白處做文章,又有方法的指導,找準創造性寫作訓練點,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我們還可以在思維發散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寫作訓練,通過畫面想象,角度變換和多元開放的方式進行練筆。《歸園田居》可以設計陶淵明月下歸耕遇到不同人的情景寫下來。比如分別遇到中學生、記者和縣長等,先演一演,再寫一寫。讓學生在畫面想象中,在角色變換中,在時空穿越里體會陶淵明的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特別是直覺思維往往被忽視,大家都把它歸到“第六感覺”,總覺得很不靠譜。其實思維沒有高低之分,又是直覺思維往往因其判斷迅速,有時一語中的,不但在現實生活有其地位,甚至令我們課堂生輝。同樣是《歸園田居》,在介紹陶淵明時,有少數同學認為陶淵明傻,放著好好的縣令不當,甘愿回家當農民。可以適時安排學生辯一辯――陶淵明到底傻不傻?理不辯不明。然后安排學生描寫陶淵明退隱的心理。

[課例二]秋之旅――《天凈沙?秋思》(潘天壽中學韓智丹)

(1)導入。如果我們用幾個簡單的詞描寫秋天,頻率最高的會是哪些呢?

(2)感悟眼中之景。①學生大聲,自由朗讀這首散曲,要求:找出韻腳,押韻來讀。② 要想懂得,首先要找出作者抓住了哪幾組景物來描寫秋天。③分四個小組,每小組負責討論交流一幅畫面,抓住每幅畫面的關鍵性的修飾詞,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秋韻。(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描寫心中之境。①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是700年前的馬致遠,漂泊在這條蒼涼的古道上,將這首散曲擴寫成寫景散文(200字以內,適當運用板書中的寫景方法),借秋景抒愁情。(板書:借景抒情)②學生創作,師巡視,分層次適時給予點評指導。③展示學生課堂習作(附件),點評。(對板書中的寫景方法進一步點撥)④師小結:相信在同學們涌動的文字間,馬致遠的愁情已有人解。在這一堂課上,同學們就如同一片片靜美的秋葉,輕拂著韓老師,在秋韻中慢步,讓鄉愁在我們的心間流淌。⑤散曲在古代就是唱出來的,讓我們再次聆聽這首由今人填詞的歌曲《天凈沙秋思》

學生習作:

我騎著瘦小的老馬,漂泊在這蒼涼的古道上,秋風迎面而來,使我不寒而栗。環顧四周,幾根干枯的藤仍纏繞老樹,葉子已全凋零,卻只剩一條小溪仍在不知疲倦地流著,一片蕭瑟之意。在這枯黃中,夕陽掩映著幾只烏鴉成了秋意中的焦點,照射在無人的小橋上,幾處人家的炊煙裊裊升起……

我感到了極大的悲痛,緊握韁繩,嘆息道:“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薛斌航

《天凈沙秋思》作為一首只有28字,卻膾炙人口的元曲小令,被譽為“秋思之祖”,它留給后人的不僅是那份難解的鄉愁,更滲透著在寫景造境中不漏聲色的為情鋪墊渲染之功,這也正是學生可以從經典中習得的技法。在教學定位上,采用“詩歌欣賞加勁產生擴寫欲望” 的策略,讓學生在欣賞這首小令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它的層次美,體會到寫景要注意遠近、主次、動靜、色彩的層次。這樣,在欣賞詩歌中進行寫景指導 ,激發學生的寫作沖動進而走進抒情主體寫出“愁”就成了學習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學目標。韓老師是個有心人,于情景交融處設練。在深入理解小令意境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想象、直觀透視、時空整合等,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

第3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困境;課堂教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把語文的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階段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科目,也是一門重要的科目,在培養學生情感,增強學生綜合素養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教學問題,使語文教學陷入困境。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的應有之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認真分析導致教學出現困境的原因,并認真尋找解決方法,走出困境。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出現教學困境的原因

1.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

教學方式是導致教學困境的主要原因,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受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影響,把自己定位成傳道授業者,這種角色定位并非錯誤的,其實這也是教師的主要工作。但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播和灌輸,主要表現為 “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這種“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主宰著整個課堂。在此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雖然有助于知識的大量傳授,但是效果并沒有那么理想,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的地位,甚至成了接受知識灌注的容器。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興趣不高,語文教學效果不好。

2.忽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動力,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付出時間和精力學習,這個動力就是興趣。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忽視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性,仍然固守傳統,用陳舊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忽略學生的心理狀況,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課程的動力,在課堂上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學習效率不高,使語文課堂教學陷入困境。

3.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習沒有捷徑,但方法是有的。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正確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然而教師認為學習語文就是要多讀、多背,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削弱了學生的信心,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突破語文教學困境的建議

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應對教學中的問題,認真分析原因,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解決教學問題,走出教學困境。

1.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灌輸式教學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抑制了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面對這種教學狀況和新課改的要求,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式,為學生參與課堂創造機會,使課堂教學成為互動的過程。首先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起著指導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師要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例如針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學習生字詞、語法知識時,可以采用直接講解法,讓學生快速記憶;在學習散文等現代文時,則要用引導法或者問題法,側重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感悟。其次,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師生關系緊張的課堂必然不是師生互動的課堂,因此,教師要注意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維護,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只是師生關系,更應該是朋友關系,教學實踐證明,在師生關系和諧、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興趣是一個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個永不過時的話題。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確說明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高中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具有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教師要設計精彩的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舉例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其次,教師要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猶如一潭死水,學生自然對課堂教學缺乏興趣。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可以設置“課前十分鐘”作為學生的展示時間,學生可以在此時間內進行任意表達,根據自己的興趣可以講故事、朗誦、演講等活動,這樣不僅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并且可以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表達和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用提問、答疑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師生的互動,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教師也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保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最后,營造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是一門情感性的學科,內容是豐富多彩,教師要善于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世界中的美。教師要善于進行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利用背景介紹、圖片、音樂、布置簡單的場景等方式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愁緒。

3.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4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結尾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Analyse on the Ending Art of Chinese Class

JIANG Lin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of Zongyang Country, Anqing, Anhui 246725)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s a science as well as an art, the end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eaching process. So many teachers stress the class end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rt of a Chinese class.

Key wordsChinese class teaching; end; art

課堂結尾是指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在完成一定教學內容或活動后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一個特定的學習任務的方法。課堂結尾雖然是教學設計的一個很小很小的環節,但他的作用卻不容忽視,有時甚至關乎一節課的成敗。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教學的結尾,使之前的教學錦上添花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針對語文教學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1 總結式的結尾

新課結束后,教師以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教學內容,強化教學重難點,或引導學生自己就課堂學習進行小結,教師予以適當補充強調,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堂要點,形成知識體系。如在教學人教版九(上)《孤獨之旅》這篇小說結束時,學生們暢談了自己對小說中喜歡的環境場景的理解后,筆者適時總結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小說的環境描寫跟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主要指時代歷史背景。最常見的是自然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它對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對準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般情況下能渲染故事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這樣既強化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又和我之前在《故鄉》一文對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強調與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對故事情節的分析形成了一個教學整體。使學生對小說文體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

2 思想教育式結尾

思想教育式結尾是指教師對文本所表達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升華,總結歸納出蘊含其中的高尚的思想來教育學生的方法。思想教育式結尾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這種方法使用得比較廣泛,如在教《荔枝蜜》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結尾:勤勞的蜜蜂把自己辛辛苦苦釀造的蜜都獻給了人類,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像蜜蜂一樣默默奉獻的人,正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奉獻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的美麗。他們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這一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習默默奉獻這一美好的思想品質。

3 對比式結尾

有比較才有鑒別,對比式結尾,就是在一節課教學的結束階段從內容結構、形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側重地把本節課內容與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概括出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把握住特點,總結出規律,加深了解所學知識。比較的過程也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復習鞏固過程,開闊了視野,發展了求異思維。九(上)《詞五首》結束時,筆者問道:“宋詞主要分豪放和婉約兩大流派。以本篇課文中的詞為例,說明他們的區別在什么地方。”學生表述比較模糊時,再做了一點提示,從描寫內容、意象的選擇、形式風格上來考慮。學生能感受到《望江南》、《武陵春》屬婉約派,描寫的大多是歌樂宴飲以及生活中的個人情趣、戀情、秋思、閨怨等。語調婉轉,語言細膩、小巧、精致,長于鋪敘。《江城子》、《漁家傲》、《破陣子》屬豪放派。大多抒發慷慨報國的愛國主義激情。意境開闊、基調豪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通過比較學生對婉約詞和豪放詞從感性到理性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又引導學生往細微處探究,同樣是豪放詞,《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在抒發的感情,表現的風格上有何異同?學生比較細究之后認為:三首詞表現風格上都表現了豪放、開闊、雄壯的意境,所抒發的感情,都與愛國緊密相連,渴望建功立業,為國效力。《漁家傲》側重表達思鄉之情,《江城子》側重表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陣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4 懸念式結尾

教師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可根據課堂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設置懸念,引起學生對后續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如我在教完《智取生辰綱》一文,為完(下轉第179頁)(上接第147頁)成既定的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目標,我說道:“智取生辰綱的晁蓋、吳用一行高高興興的下山了,再失生辰綱的楊志該何去何從呢?他的經歷了‘失意――得志’的人生追求之路會走向何方呢?”稍一停頓,“‘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水滸傳》”。這樣就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引向課外,使學生自覺地去課外尋求知識,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5 問答測驗式結尾

新課結束后,教師可根據所學的知識和教學實際,抓重點、難點和關鍵,精心設計好一些題目,組織學生回答。當堂消化這節課的新知識,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采取搶答、必答、選答等多種形式,讓他們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師也能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信息。我在《范進中舉》一文的教學結尾用課件出示了三個練習。一為字詞練習,二為文學常識填空,三為人物形象分析。( “ 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這段對胡屠戶的描寫中,“攥”“舒”“縮”“揣”詞語特別精彩,你能說說嗎?)學生興趣很濃,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快獨立完成,有即時成就感。

6 品讀欣賞法結尾

第5篇

一、語言幽默生動,增加課堂吸引力

調查材料顯示,學生普遍希望“老師上課幽默、生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幽默、生動的課堂語言,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化解尷尬、窘迫局面,保護孩子的自尊,也可增加老師的自身魅力。作為語文老師,擁有這個優點尤為重要。例如上課鈴響了,學生不情愿地回到課室,這時身為老師的我故意東尋尋,西找找,并大聲地自言自語:“在哪兒呢?”有的學生會問:“老師你找什么?”我答:“找你們的心。”如此,學生自然馬上將“野心”收回,把注意力放在課堂,興趣盎然地聽課。當學生課堂興致不高時,我就故意對著手機大聲地喊:“喂,110嗎?”學生會驚訝的問:“老師,您打110干什么?”我答:“報警呀,你們苦瓜著臉,不是剛剛掉了十萬吊錢嗎?”學生紛紛樂呵呵地說:“不是。”我又因勢利導:“那應該怎么做?”學生的心緒又收回了。人們常說要以不變應萬變。我卻認為教育學生,應該以萬變應不變,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通過幽默、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初中語文課堂的吸引力。

二、多媒體教學,樂學語文

“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早已落伍,嚴肅、古板的老師會直接扼殺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我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情境,寓教于“樂”,讓學生從形式枯燥的教學中跳出來,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益。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卻蘊含淵博的知識。有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某一知識點,老師幾乎需要向學生介紹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或天文地理知識,但單憑老師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會常常讓學生昏昏欲睡,這時多媒體就可助我們一臂之力。初中學生,自控力弱,注意力難集中,而多媒體技術絢麗的色彩、生動的畫面、逼真的聲音,永遠對學生有著巨大吸引力。通過把必須傳授的知識制作成課件,圖、文、音樂、視頻搭配,我們可以化抽象為具象,突出重點,淡化難點,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知識,加深記憶,放飛想象,提高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教授《水調歌頭》這首詞時,不僅可以在課件中介紹作者、詞作的相關資料,還可以將FLASH動漫和鄧麗君的《但愿人長久》歌曲組合在一起,引發學生走進文本的興趣。又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因南方學生多數沒有看過雪,我就通過網絡搜索下雪的圖片、盆地圖片和“冰皮始解”垂柳照影的畫面,加上配樂朗誦做成PPT在課堂上播放。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濟南冬天的陽光、山、雪、水之美,自然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輕而易舉地掌握濟南冬天的特點,也更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量體裁衣,培養能力

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應該根據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量體裁衣,選擇不同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

對于富于情節、戲劇性的課文,可在教學過程中選取最精彩的文段敘述,讓學生把情節搬上舞臺,進行表演,這叫小品法。如學習《變色龍》時,讓幾個學生飾演奧楚蔑洛夫等不同角色,把主人公憑“狗的主人是誰”為依據,進行判案的過程表演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變”的原因,從而悟出作者寫作意圖。

第6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育教學 素質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0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在對于文化底蘊的形成和個人氣質修養的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在語文課堂上,我覺得如果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從而發起他們內心對文學的熱愛,以此來提升自己個人的整體素質和文化內涵,將會對他們整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產生影響,并會受益終身,是值得提倡的。下面,我闡述一下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幫助學生提高整體素質,培養高質量人才。

一、以趣帶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初步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如何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將這個興趣轉化到學習中來,卻是一個很發人深省的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其實是對語文有著濃厚的興趣的。尤其是一些小的設計,會讓他們立刻就精神起來,全神貫注地盯著教師,期待教師會給他們帶來什么驚喜。這就讓我更加信心百倍地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來,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利用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的心理,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小段子,以及野史趣聞。如在學習《出師表》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先問哪位學生看了《三國演義》,有一部分學生舉手示意自己看過。我再問,誰看過《三國演義》的原著,這個時候舉手的學生就寥寥無幾了。我知道他們也許聽說過《三國演義》,有的可能是看過一些相關的小故事,有的可能是偶爾看了兩集連續劇。這個時候,我就為他們講了幾則關于《三國演義》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耳朵,他們都聚精會神地聽我在講,這樣不但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激發,也有閱讀這本名著的沖動。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會讓學生情緒高漲,吸引他們進入到課堂情境中來,另一方面也會啟發他們思考,活躍大腦細胞。所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很濃郁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可謂飛速發展,快的讓我們有些跟不上步伐。當然,所帶來的好處就是可以為我所用,各種信息與媒介都可以成為語文課堂的素材,成為傳授知識的工具和方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氛圍,知識量更大,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感官體驗,更容易被學生接收。所以有了這么多的好處,語文課堂當然少不了多媒體來助陣。

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的時候,這首元曲小令是廣為人之、廣為傳頌的千古名篇,可是如果只是單純地讀、念、背誦,以初中生小小的年紀,無法更深刻地理解當時作者的心情和當時的歷史大時代背景。這個時候,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展示了。我首先伴著舒緩的背景音樂為學生講述了宋末元初時期北方的情況:這個時候由于戰亂,老百姓過得非常貧瘠,很多青壯年男子都上戰場,背井離鄉,是一個異常愁苦的年代。背景介紹完畢,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場景呢?我找到了一幅沙畫現場的視頻,為學生播放,看看在藝術家的手中,這是什么樣的場景。當伴隨著朗朗誦讀聲中逐漸完成的沙畫躍然眼前,學生眼前一亮,怎么可以有這么精彩的畫面?此情此景,真的是惟妙惟肖,生動異常。這堂課給學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學習并不是只為了應付考試,知道結果,學習本身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技巧都十分重要,有的學生只會自己硬背,雖然也會取得好成績,可是這是刻板的笨方式,與那些巧學習、會學習的學生比起來,下的工夫和力氣都太過龐大和費勁,因此我們不主張這樣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主張讓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和技巧,注重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獲取的過程,發現問題,找到方法,體驗其中的樂趣。我覺得,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門技能,即終身學習的技能。這樣,無論是什么年紀,無論是在哪里,都會成為可用的人才,為自己打下基礎,為社會做出貢獻。

四、不可忽視課下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第7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作為一個新產業已經融入了各行各業,在教育領域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化手段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聯想和創新的平臺。語文不是立竿見影的教學科目,不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更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能夠在家上網,教師就能夠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把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知識;也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日常積累的知識。這樣,學生在正確利用網絡學習的同時也能夠培養良好的習慣,教師也能在探索中適當地把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起來。

一、信息技術可以與語文教學模式糅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現代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即如何讓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工具,主動參與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并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協作的方法,通過求助教師或學生甚至借助認知工具得到解決。由于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展示功能,完全會成為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并制作PowerPoint,其唯美的圖片,動人的旋律,輔之以大量詳細的教學資料,讓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豐富的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調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拓寬知識面

課堂教學的效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教師若使用傳統的一成不變的以課本為重點的講述為主,學生以聽課為主的模式教學,那么,教師若有所擴展,學生就能多學習一些知識;而教師若只注重成績,那學生就只能接受教材的內容而無從拓展了。這樣,學生很快會失去興趣,不僅很快會覺得“沒什么好學的”“就那些東西,還講來講去”,還會影響到學習的主動性。而教師在講述時用生動的多媒體畫面給學生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間,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夠拓展學生的自由思考能力。在課堂上創造討論空間,就能使學生有自主交流、相互探討的自學空間,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更多的知識。網絡的信息量很大,要求學生就一個問題自主展開分析時,就是引導其查閱資料,在較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

三、適時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如教學《天凈沙?秋思》,可充分利用圖片、聲音、錄像等,調動學生各個感官,讓外部刺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前可出示秋季天高云淡、蕭條冷漠的圖片和“枯藤、老樹、昏鴉……”等九幅畫面,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讓學生代表看圖說話,然后鼓勵個別同學大膽自由發言,或補充,或另辟蹊徑,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培養學生的說話和感悟能力,為學習課文內容打下基礎。隨后再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提升自身認識,聽文本聲音,悟作者情感,進而學習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聲音的聆聽、圖片的欣賞、語言的講述,秋季那肅殺冷漠荒涼的氣氛,那漂泊異鄉孤獨寂寞的心境,那思家難歸的無奈與彷徨,自然就能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實現了文本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作者心靈的對話,接下來的教學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仿佛也成了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于情于景,于心于事,體驗自然就深刻了。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寫作、閱讀習慣

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時間短,課上僅有45分鐘,而實際交流不到10分鐘。面對眾多學生,教師無法一一交流,而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上的溝通更加便利。教師應把握住學生愛玩電腦的特點,建立網上學習平臺,讓學生感覺在玩,實際在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初中生有著升高中的壓力,各科學業相對小學都有所增多,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的同時,需要彌補學生因缺乏閱讀意識損失的知識積累。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博客群,利用這個網絡平臺,使自己的博客成為電子圖書館,推薦各類美文供學生品讀和鑒賞,鼓勵學生寫下心得體會,在增加閱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寫作能力。對于學生寫下的心得體會要積極給予回復評論,以資鼓勵。在其他學科相對輕松的階段,布置課題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利用課余時間討論,鼓勵學生提問,形成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的三維觀點交流平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有著獨特的魅力,但我們始終要牢記:“整合”不等于簡單相加,否則容易走入誤區。

第8篇

1 空間描寫場面調度的靈活性,可以使意境鮮明可感

詩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與境、情與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我們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語言來表現的,詩歌所描寫的空間也是這樣,恰當地運用空間描寫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間描寫場面調度的靈活性,能使詩歌畫面鮮明、生動,多個空間描寫場面的貫穿,更能完整地增強意境的藝術效果。

《陌上桑》是漢代的一首樂府敘事詩,我們看第一段描寫羅敷的驚人美貌:“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作者沒有正面描寫羅敷,而是從她生活的環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發式及所著的衣服、旁觀者見到羅敷時的神態舉止等幾個別開生面的場面落墨,每個場面又完整地貫穿起來塑造出羅敷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一個容貌驚人的“好女”的印象,為下文隨著敘述的展開,到第二部分把這種空間場面調度定格到她與一個使君的對話上,從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鋪墊。

我們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語文試卷,其中有這樣一道題材雖然相似相通,意境卻完全不同的詩歌鑒賞題: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

(1)請說出三人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

(2)評者認為三人的詩句“司空為優”,請分析“優”在何處。

這則材料其實是摘選明代謝榛的《四溟詩話》,他在其中曾把唐詩中相似的幾個意境詩句做了比較,也就是上面的四個句子。

很明顯三位詩人的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謝榛已經歸納出來了“同一機杼”,即是說三位詩人的構思布局相同,內容上都是將自然的景物“黃葉”、“秋”與人之將老“白頭”、“老”關連起來,形成一種對應、類比關系;形式上都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出一種“悲秋”、“悲遲暮”、“悲人生短暫”的感傷。

“司空為優”優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謝榛還有一句重要的評價“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婉,見乎言表。” 其實,我們更應該在詩句里去比較它們的不同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詩句的意思是:窗外,綿綿秋雨中黃樹枝枯葉黃;窗內一燈如豆,昏黃的燈光照著滿頭白發的老人。詩人把這樣兩幅似乎互不相關的畫面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調動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個特寫鏡頭的組接中,去體會畫面之外的場面。寫景直接客觀,不用“將老”、“已秋”、“……日”、“……時”作提示交代,而將具有“秋”、“老”的特征意義的詞語“黃葉樹”與“白頭人”直接組合在一起,而且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這里,“黃葉樹”作為環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燈這兩個意象,就大大加強了悲涼的氣氛,拓展了意境:本來已處深秋的“黃葉”還處于“雨”中,更顯凄楚無助;人已“白頭”卻又在燈下獨坐,更見其悲愴與惆悵。煉字精當,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將“景”與“情”聯系起來,引發深刻的聯想與感慨,表面客觀冷靜,不動聲色,內里卻蘊含豐富,深沉動人。正如評價所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婉,見乎言表。”韋應物的“人將老”、“樹已秋”,和白居易的“黃葉日”、“白頭時”,都把人與樹從時間上聯系起來,但時空跳躍性不大,場面的調度缺乏靈活性,意境蘊藉性就不太強。而司空曙的兩句詩,勾勒出兩幅極直觀的畫面,一盞燈,一個人,還是一個已經白了頭的人,意境里延伸出來的情景,能留給讀者去豐富地想象。這種“藏”與“含蓄蘊藉”的韻味,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精華。

可見,詩歌題材雖然相似相通,通過咀嚼字詞,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卻完全不同。

2 空間描寫富于時空的跳躍性,進一步成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機

空間描寫富于時空的跳躍性是詩歌中畫面組接的一個顯著特點。黑格爾也曾談論,詩是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這兩個極端在一個更高的階段的統一。詩歌的畫面組接,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觀限制,在詩歌中過去、現在、未來,近景、遠景、特寫都可以被詩歌融合為一,這樣使得空間與時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簡煉。它既是詩人在創作中馳騁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們讀者對詩人們筆下的景物,從個體到整體的聯想與想象過程,這種過程也是我們讀者了解景與情的對應特點。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掌握了這種分析空間與時間的跨度來領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學理論中所講的從實境中探尋虛境,從景物中體驗對應的情思過程。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前十八個字,三組九個意象的名詞連綴成一副不涂濃墨的書畫,一組組巧妙的結合,構成了音節和諧、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現出了一幅夕陽傍斜的畫面,化景為情,情從景出,由細筆勾勒到濃墨揮灑,由眼前的悲涼到整個人生旅途的蒼茫,描繪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我們在鑒賞這首詩歌時,還應該注意這些意象所展示的獨特而豐富的情緒色彩。詩的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構成一種衰敗、凄涼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橋”、“流水”、“人家”組成一幅離世索居的圖景,表現出了孤寂的環境;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襯托一個浪跡天涯的人影,表現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陽西下”又是美景隕落的暗示,表現出傷悼的心緒;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遠離,表現出懷戀的感情——這些各種意象在作品中合成為一個冷寂的世界,一個凄苦、悲涼的情緒氛圍。在這樣一副秋日黃昏白描的畫面中,我們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樹、昏鴉”這樣一些孤立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類的單純的情緒,而是一個難以言說的,廣闊深遠的個個畫面,一種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彌漫的氛圍—— 一個失意才人浪跡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3 空間描寫中的構圖、線條與色彩的運用,使意象成為帶有色彩性的詩眼

構圖、線條、色彩本來是屬于繪畫的理論,運用到詩歌中來就是指詩歌的構思,描繪的意象、帶有色彩性的詩眼等等。這個特點王維的詩歌就尤為突出,他本身就是個畫家,空間描寫中的構圖、線條與色彩的運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寫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潔、 姑娘紅紅綠綠、 蓮葉綠、水清澈……這些一串串流動著的氣息、光亮、色彩與音響,它們和諧完美地融合,創造出一種閑遠、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構圖色彩尤為強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煙是一條直線,孤煙雖孤卻沖天而起,變得剛直有力;黃河曲折綿長而且奔流不息,落日與“圓”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層象征意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色彩上,河水是黃色,落日是火紅,二者綜合好似為“半江瑟瑟半江紅”。“圓”字與“直”兩字,就成了這首詩歌的詩眼,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歌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表現了讀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空間藝術境界。

總之,在表現運用上,詩歌是兼具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長處的一種文學體裁。詩人借助于空間描寫來抒感,創造意境,使得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過:“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中國詩歌所展示的空間意識,是一種詩意的、節奏化的、音樂化的時空合一意識。空間描寫對于表達詩人的情懷有著突出的意義,也使詩歌的審美意蘊得到更好的體現與發揮。

參考文獻

[1] 《“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公主岭市| 平昌县| 故城县| 德州市| 绍兴市| 黄大仙区| 资溪县| 中阳县| 呈贡县| 花莲县| 体育| 永清县| 益阳市| 阿克| 那坡县| 右玉县| 石柱| 广东省| 婺源县| 类乌齐县| 辽中县| 青浦区| 成武县| 潞城市| 普宁市| 德昌县| 高唐县| 西畴县| 滨州市| 盐亭县| 雅安市| 吉安市| 乐平市| 察雅县| 闸北区| 宣汉县| 南充市| 郑州市| 山丹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