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8: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記錄,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改變了人們對于教育的價值觀念,對幼兒園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在以往的幼兒園教學中,都是以集中教學為主,隨著幼兒教育的改革,游戲成為幼兒學習得主要方式,因而幼兒園區域游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的幼兒園教育發展正向著更高水平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所以作為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組織者,對游戲的觀察與指導作用巨大。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內涵分析
(一)對幼兒的幫助作用
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展開,使得幼兒學習不再是單純的灌輸,而是幼兒借助活動材料進行主動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幼兒借助活動材料進行的探究活動。因此區域活動游戲中是以尊重幼兒差異教育和個別化教育為前提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學習特點,接受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所以區域活動學習是最受幼兒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幼師對幼兒成長的重要影響作用
在幼兒園的區域會活動中,只有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才能使幼兒對事物的對待方式有良好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舉止。幼兒園為了對幼兒進行更好的培養,就必須對教師進行嚴格要求,使教師的職業水準有所提升,重視幼師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產生的重要影響作用。該項活動,不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對幼兒、幼師、家長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兒園要充分的給予重視。
二、區域活動中幼師指導的重要性
(一)有益于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幼兒園進行的區域活動當中,幼師對幼兒的指導幫助可以喚起幼兒的參與熱情,活動中,幼兒與幼師的互動明顯增多,幼兒更加能夠感受到幼師對自己的關愛,提升幼兒的參與熱情。
(二)有利于推進幼兒獲得知識以及經驗
在活動中,可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以及學習生活經驗。通常情況下,幼兒園對活動的設計是遵循幼兒實際的特征以及成長需求特別定制的。在自由活動中,幼兒可快速的對操作技巧牢記并且靈活運用,從活動中獲取相關知識以及生活學習的經驗。例如:在擺積木的游戲活動中,幼兒對積木的擺設,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時,教師可適當介入,與孩子共同游戲,同幼兒進共同設計,引導幼兒將積木擺成自己想要的造型,提升幼兒建構能力和空間設計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三、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幼師的指導策略
(一)區域活動指導的原則
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如果離開教師的正確指導,區域活動的開展將失去其教育價值。為了讓孩子進行有效的區域活動,教師要在充分觀察幼兒活動的基礎之上適當地介入,遵循“觀察在前,介入在后;分析在前,指導在后”的原則,教師從而成為幼兒區域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標的自主的活動。
(二)組織幼兒驗游戲,要進行前期經驗建構。
幼兒在游戲時,如果]有前期經驗的建構,可能幼兒在該區角游戲,由于經驗的欠缺,造成幼兒游戲興趣減弱。例如:在角色游戲區進行《健康醫院》的區域活動時,活動的目標是使幼兒認識基本的醫療器械,理解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并且要講衛生?;顒忧埃處熞獙⑨t療器械,聽診器、體溫計、醫院標志等擺放好,讓幼兒自己選擇醫生、護士、病人的角色,鼓勵幼兒彼此之間有愛的進行活動,如果在角色選著上孩子存在分歧,教師可以適當的介入,幫助幼兒完成角色分配。在活動中,要將生活當中的常識道理,通過活動滲透給幼兒,使他們對醫生護士的恐懼心理慢慢排除,并且知道講衛生是一個對自已有益的良好喜歡,可有效預防一些疾病。
(三)區域活動中幼師的指導要多觀察,進行因材施教
在進行活動時,幼師要對幼兒進行多方面的細致觀察。例如:在剪紙的活動中,有些幼兒的動手能力強,有些幼兒的動手能力稍微弱一些。因此,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幼兒之間的不同區別,以便在之后的活動中,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實施不同的幫助。有些幼兒喜歡汽車,但其動手能力比較差,這時教師要對其進行示范操作,慢慢手把手幫助其進行操作。有些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強,喜歡剪一些小動物,這時幼師要將操作的技巧向幼兒進行展示,更多的引導幼兒自己進行思考,提高思維能力。此外,幼師還要對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行了解,利用興趣愛好引導幼兒學習,完成區域活動指導。
(四)區域活動觀察要有目的和針對性
幼兒活動區不一樣,那觀察的目標也不一樣,不管什么游戲,一般而言,觀察主要是觀察活動中的幼兒。在不同的區角 ,我們要找到觀察的重點,比如在建構區我們主要觀察孩子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他們喜歡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怎樣使用他們所選擇的材料,能否靈活處理材料不足的問題等等;角色區,我們則要去觀察他們的角色分配時是否發生矛盾,游戲時,幼兒有無角色意思以及他們扮演角色的水平等等。
結束語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設置,對于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現在,家長越來越注重從小對孩子的全面培養,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師帶來了壓力和更大的使命感。因此,教師首先要將自身的能力進行提升,針對幼兒不同的學習特點,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區域活動開展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提高幼兒的智力水平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莊婉瑜.幼兒園生態式區域活動中幼師觀察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03:70-72.
關鍵詞:區域活動;觀察策略;指導策略;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3-0070-02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校學習的重要模塊,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語言發展、藝術特長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自2012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稱《指南》)實施以來,幼兒教師的區域活動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吨改稀返某雠_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指導與促進意義,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發揮觀察與指導作用,靈活高效開展區域活動,是目前擺在幼兒教師面前的棘手任務。誠然,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對幼兒健康目標、語言目標、藝術目標等的實現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優化觀察與指導策略,促進區域活動高質高效開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觀察策略,以“觀察”促“指導”
1. 幼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要求
觀察是指導的前提,想實現區域活動的優化開展,要重視多元觀察策略,做好觀察工作,從而實現以“觀察”促“指導”。而想做好基于觀察的活動指導,了解觀察與指導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說,教師要遵循以下觀察要求:一是觀察要具有計劃性。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即觀察對象是個別還是全班,觀察的時機、觀察方法的選擇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來。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則。觀察必須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隨意觀察,即教師要根據區域活動主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等確立觀察重點、難點等。三是觀察要有客觀性。觀察要尊重事實,不能靠主觀臆想以及自身經驗。四是觀察要有系統性。也就是說,觀察要反復、系統、科學進行。
2. 教師要巧用多元化的觀察策略
觀察是指導的基礎,對指導的實施具有促進作用,具體來說,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直接觀察法。這個方法是最普遍的觀察方式,它簡單易操作,十分隨意,所獲信息較為直接、原始。該觀察方式主要包括兩種觀察策略,即個別掃描法及全班掃描法。前者是指教師對全班幼兒學習狀況進行觀察,后者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幼兒進行觀察。例如,幼兒A總是在區域活動中萎靡不振,參與性差,這時教師便可通過對幼兒A的直接觀察,找到科學的指導與促進策略,幫助其提升活動自信。二是清單觀察法。該方法是指通過列清單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觀察,目的性較強且全面。三是系統觀察法。該策略需要做記錄,并通過記錄進行系統觀察,達到觀察與指導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導策略,推動活動高效開展
1. 基于區域活動的規則強化常規指導
所謂接受指導策略,就是對學生進行“講解――接受”式的活動指導,這一指導策略能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作用,幫助幼兒實現語言組織、語言優化、語言運用、語言智力等語言發展目標。誠然,接受指導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動準則,制定迎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規則,以此來強化常規性指導。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活動規則不僅包括基本物質活動規則,也包括幼兒人際相處規則。鑒于此,教師在制定區域活動指導規則時,既要處理好幼兒與活動材料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以及幼兒與整個區域活動的關系。例如,在幼兒人際關系處理方面,教師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謙讓、共同分享等活動指導規則;在幼兒與活動材料關系處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進行系統講解,使幼兒正確使用,杜絕浪費。
2. 巧用隨機指導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
隨機指導是幼兒區域活動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指導策略,它屬于語言類的接受性指導策略。巧用隨機指導策略,可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及探索求知欲。具體方法是:一是巧設疑問,提高幼兒探索的深度。幼兒的探索屬于淺層次的,教師可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幼兒進行深層次探索。二是幫助幼兒解決活動難題,激發幼兒探索信心。教師的指導與激勵對學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當幼兒的自主活動遭遇瓶頸時,教師要及時出現,并通過恰當指導幫助幼兒克服困難,提升自信。當然,教師可以巧用啟發式與建議式的指導策略,對幼兒的探究活動“點到為止”,以此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信心與勇氣。三是巧用評價,確保活動質量。評價是提升幼兒活動質量的一種指導策略,有助于活動的高效開展。
三、借助暗示指導策略,構建自由活動場景
1. 在投放活動材料時進行暗示指導
幼兒區域活動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幼兒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習與活動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師要“作壁上觀”,任由幼兒“自由”活動,而是需要進行一些暗示性指導,促進幼兒健康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投放活動材料時,要關注材料的層次性,使其滿足不同幼兒的活動需求;選擇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兒進行科學的、有價值的不同操作;活動材料要盡可能豐富多彩,以吸引幼兒眼光,持久地保持對區域活動的興趣與信心。例如,關于層次性,教師在放置材料前要對材料進行科學、系統的長期觀察,將材料按照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細化”,凸顯材料的層次性。這樣,不同認知能力的幼兒便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能力等選擇合適的活動材料。
2. 對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強化引導
鼓勵幼兒對自身區域活動的過程進行系統化、有效記錄,不僅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控幼兒探索活動中的諸多事宜,還能促使教師基于幼兒活動情況及時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提高幼兒的活動質量。由于幼兒數量較多,教師對幼兒進行一一指導明顯不現實,通過引導幼兒對過程進行記錄是幫助幼兒留下活動痕跡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幼兒對自身活動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兒自主建構知識、提升能力,還為教師以后的區域活動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資料與數據,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四、無痕整合觀察策略,實現靈活化指導
1. 觀察幼兒學習能力,實施引導式指導策略
《指南》對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應高度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基于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眾所周知,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發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記錄能力不盡相同,教師要對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系統、有意識的觀察。當然,在具體的觀察中,教師應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區域活動內容、學習探究的特點等找準觀察點進行觀察,這樣系統有效的觀察方式才能使教師逐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特征,繼而對其進行引導式的指導,提高幼兒活動質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兒只是停留在對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沒有探究意識與能力,這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式指導:“娃娃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開娃娃看看……”這樣的指導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巧用針對性指導策略
《指南》要求,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要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及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等原則,特別對“關注幼兒個體差異”進行了強調。鑒于此,教師要時刻觀察并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認知的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強化,促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區域活動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誠然,在同一個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表現都有所不同,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觀察其活動現狀,并對不同情況的幼兒實施針對性的指導,以提高幼兒的活動興趣與信心。例如,在制作萬花筒的活動中,有的幼兒拿到幾片載玻片,很快就能順利粘貼,而有些幼兒盡管很認真地在制作,但半個小時過去了依然一無所獲。針對這些幼兒,教師可以為其制定步驟圖,讓其照圖一步步完成。
五、結束語
總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兒區域活動不再是一種教育擺設,而是一種能激發幼兒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推動幼兒智力發展以及陶冶幼兒情操,使其進行自主科學探索,并形成獨立人格的一種絕佳教育途徑,理應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重視。想讓區域活動更有效地開展,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其組織、觀察與指導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實現精準指導,從而使學生在區域活動中實現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讓區域活動成為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樂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反芻教研;幼兒教師;專業發展
我們認為構建一個在專業引領下的全方位跟進看問題、回顧對目標、反省理經驗的“反芻”教研管理體系是提升教研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過行政指導和業務指導兩條線,使“反芻”園本教研工作穩步進行、有章可循。
一、課堂教學活動的“反芻”教研
這種課堂“反芻”教研活動,強調的理論和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關系,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和研討中,使大家產生思想的共鳴,和實踐的驗證,讓教學思路越來越明晰,教學過程更精彩,教學效率更落實,課堂教學氣氛更活躍。
1.基本流程
確定課堂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研究目標、內容及形式第一輪課堂教學研討第二輪課堂教學研討第三輪實踐展示、反思總結和驗證。
2.案例操作
如2012年11月我們數學工作室開展以數運算為主題,進行了一次課例反芻式活動。
第一步:確定主題(2013年3月14日)
在研討中梳理現有經驗、清晰概念,反芻分析、建議教研活動中的問題,確定活動主題,分析活動目標,明確教研指向。
第二步:活動觀察(2013年4月2日一天)
開展教研活動,在活動中探討一下問題:
(1)回顧過去,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提出什么是數運算?
(2)歸納學前兒童加減云端能力發展年齡特點,指南中的解讀分析。
(3)結合實踐如何把握數運算的兩個要點,確定下一次課例教研的執教主題和教師。
這個教研中的收獲,可以分為兩方面:在理論學習中,我們收集到了2個至關重要的材料――幼兒數運算的概念和怎么設計數運算的活動,明確了課例的方向,確定“數運算”內容和執教的老師,分別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反芻教學。
第三步:研討跟進(2013年4月11日一天)
通過兩節不同的數運算教學活動的展示,了解數運算教學活動的組織,利用數學工作組進行現場的“疑難解答”,進一步掌握數運算的要點。
第四步:實踐反芻(2013年4月12日上午)
教學主管層面對研討活動再次梳理、提升,梳理關于數運算的核心經驗,進而研討不止步于課例現場,將這一案研討活動整理后,形成文本資料,并將課例向全園推廣。
3.活動反思
課堂教學課例的“反芻式”教研活動是通過課堂實踐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實踐,最終達到教研活動的目的。這種教研模式能充分發揮教師自我反思和實踐的作用,讓教師在反思中反復多次地改進教學,在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下學會由模仿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構,從而獲得經驗的積累,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幼兒發展個案的反芻教研
個案反芻式教研,以“幼兒行為矯正”為個案的立足點,以“幼兒的適宜性發展”為研究目標,結合我園市級課題《幼兒行為常規實踐與研究》,進行個案記錄,能提高老師觀察、指導、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確定觀察的對象,進行行為的追蹤,回顧看最初的目標時,詮釋一種個案反芻教研的理念。
1.基本流程
(1)確定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的目標及采取的措施
(2)進行第一輪到第四輪的個案分享、交流,找出適宜方法。
(3)回顧觀察和追蹤時的方式方法,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反芻教研。
2.案例操作
在對幼兒的特殊行為進行矯正和幫助的時候,我園開展個案反芻的教研,學期初確定個案跟蹤的對象,制訂采取的方法和達到的目標,下面以小班老師2010年9月―2011年2月的一份表格記錄進行詳細的說明。
第一步:個案觀察
確定個案跟蹤的對象,對案例進行描述、分析,制定預測達到的目標及指導策略。圍繞大自然園區小一班×××抗拒上幼兒園開展觀察和跟蹤研究。
第二步:個案追蹤
開展第一階段的交流,針對個案對象的現狀,教師闡述自身的觀點,教研組反芻思辨,討論就如何幫助×××建立對幼兒園和老師的好感以及逐步喜歡上幼兒園,提出適當的調整指導方法。
開展第二階段的交流,與前次活動比較反芻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集體深層次研討改進對策,并對下階段個案跟蹤提出新要求。
第三步:回顧交流
開展第三階段的交流,和第一、二階段活動進行比較,找出幼兒行為調整后的適宜方法,探討如何鞏固前期成果并擴大交往范圍圈的指導方法。
開展最后階段的交流,回顧最初制定的目標,在專業引領下由摸索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構,從而獲得經驗的積累,提高教師個案跟蹤的水平和能力。
3.實踐反思
通過這樣一個參與式、卷入式的教研活動,每位老師對于如何更有效的觀察、更有價值的進行個案記錄,生成出了一個新的詮釋。在此過程中,大家共同解讀,共同建構個案記錄的方式方法。
三、教學研究問題的“反芻”教研
教學研究問題的“反芻”教研,以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教研的主題,作為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手段。問題反芻對問題的本身現場進行梳理、錄像監測,接著反思問題產生的過程,進行問題的再教研。
1.基本流程
(1)教研組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集體篩選問題,確定教研主題;
(2)明確問題產生的背景,制定教研活動的方案;
(3)第一輪討論后教研反芻制的第三方人員進行思辨沖撞
(4)在另一組開展調整后第二輪實踐,和第一輪活動比較,找出問題所在,集體研討后梳理提升;
(5)反思總結和驗證。
2.案例操作
以下是我園的一次問題教研,關于教研的有效性,截取其中的片段。
教研“反芻式”教研摘錄
反芻主題:“樂在研中”――對幼兒數學新編研討的教研活動
第一次教研活動組織記錄
(1)分發“樂在眼中”教研前調查問卷。
(2)請三個老師分別準備“形、集合、數學區域”三方面的知識搜集。教學主管組織開展,請老師們談談使用幼兒數學新編教材的情況。
(3)請三個老師講述觀點報告。教學主管總結。
反芻分析、建議:本次教研采用了事先情況的調查問卷,使每個老師明確本次教研的主題,同時三位老師的不同的觀點報告,更明確了老師對三個知識點。但本次教研后,我們思考老師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要點,老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是否激發了,本次教研活動是否真正突出了教研的主體――老師,教研的量是不是過多等等問題。
在每個教師對本次教研的共同商討后,引發另一次其他園區的教研。
第二次教研活動組織記錄
(1)分發“樂在眼中”教研前調查問卷(中班的集合)
(2)請三個老師分別準備關于中班集合(內容、方法、區域的滲透)三方面的知識搜集。
(3)教學主管以案例的形式展開,請教師談談對關于中班集合的理解。
(4)請三個老師從不同角度闡述對中班集合的理解
(5)教學主管匯總本次教研。
反芻分析、跟進建議:第二次教研活動在第一次的基礎上,進行量和質的調整,每個教師積極參與到教研的研討中,以案例的形式把中班的集合,通過案例的解讀――教師的討論――骨干教師的引領――知識梳理,使每個教師清晰中班集合的內容、方法和如何滲透到區域中,但二次教研后,似乎在紙上談兵,真正落實到教學中,滲透到思想中還是存在欠缺。故我們對第三次教研進行了調整。
總之,園本教研的過程是一條艱辛之路,也是快樂的專業成長之路,在今后漫長的研討過程中,我園將在這片沃土上繼續以“反芻教研”為載體,努力創設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利環境,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使每位教師的園本教研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我園園本教研工作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顧泠沅,王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教學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4
[2]周耀威.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