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平事跡

生平事跡

時間:2023-06-02 09:22: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平事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1924年出生,本名查良鏞。生于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建峰村;

2、1955年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武俠文學基業。并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

3、1958年與程步高合導電影《有女懷春》;

4、1959年寫《雪山飛狐》連載于《新晚報》。與胡小峰合導電影《王老虎搶親》。后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共寫武俠小說15部;

5、1961年《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6、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7、1969年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8、1970年開始創作《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9、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并開始修訂金庸小說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人物介紹:《錦繡未央》中展現的是一個慈祥的祖父,以及是一個心懷愧疚的父親,是一個睿智寬厚的長者,是一個開始反省過去的老人形象。

歷史原型:他出生于408年,死于452年,享年44歲。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共在位27年的時間,他在當皇帝的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

生平事跡一:他擁有著過人的軍事天賦,曾在十二歲的時后就跟隨的大軍遠赴河套抵抗柔然騎兵,最終迫使柔然不敢斷然入侵。

生平事跡二:在拓跋燾繼位后開始重用一些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親賢臣遠小人,開始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最終占領了很多的地方,統一了北方。

生平事跡三:在位期間,他征服了山胡,還降了鄯善,將吐谷渾逐出境,最終取得了劉宋的虎牢、滑臺、等重要的地方,并憑著己能統一中國北方。可惜在452年的時候,拓跋燾就被中常侍宗愛所殺害,那是的他四十五歲,在去世后便賜謚號為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劇中結局:被宗愛所殺,與歷史神同步。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傳組詞有: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經傳: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與解釋經文的書的合稱;列傳:指的是一般索隱列傳者,謂敘列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故曰列傳;外傳:指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性、補充性著作;別傳:現代指與正傳相對的傳記,往往是對正傳的補充。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沒有真實可考證的史料記載劉肥的母親是怎樣去世的。

劉肥的母親是曹氏。曹氏,亦作曹夫人,生卒年份不詳,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為平民時的婚外姘婦。在呂雉之前就與劉邦生活在一起,她為高祖劉邦生下了長子劉肥,公元前201年劉邦立劉肥為齊王。曹氏的生平事跡在《史記》、《漢書》僅有簡單記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為弘揚雷鋒精神,城關小學少先隊大隊部結合實際,圍繞“弘揚雷鋒精神,爭當四好少年”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隊員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星期一升旗儀式上,校大隊部利用“國旗下的講話” 吹響了此次活動的動員令,并利用周二的課間操發起倡議,全校學生進行簽名儀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各中隊利用班隊活動,開展了“學雷鋒”主題班隊活動,如:閱讀雷鋒日記、續寫雷鋒日記、學唱雷鋒歌曲、宣講雷鋒故事、觀看雷鋒電影等,了解雷鋒生平事跡和雷鋒精神;紅領巾廣播站做雷鋒專題,讓雷鋒精神深入人心。 活動最后,校長對本次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和點評,還號召全體學生要將雷鋒叔叔的先進事跡牢記于心,繼續弘揚雷鋒精神,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好好學習,為人民服務,爭做新時期的活雷鋒!

為了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雷鋒,了解雷鋒精神,重溫雷鋒的優秀事跡,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弘揚雷鋒精神,3月29日下午,在學校四樓多媒體組織舉辦了一場感人至深的“讓行動與雷鋒精神同在”演講比賽活動。來自全校33名優秀參賽選手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雷鋒故事:《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永遠做一顆螺絲釘》《冒雨送大嫂》……這些故事讓所有的聆聽者似乎回到了雷鋒時代,雷鋒叔叔生前那可歌可泣事跡一幕又一幕浮現在眼前。經過緊張的角逐,比賽順利評出一二三等獎。。

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們再一次認識了雷鋒,走近了雷鋒,更深層次地領悟了雷鋒精神,領悟了樂于助人的真諦。

第6篇

1、莫高窟壁畫主要是描述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畫、宣傳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畫以及說法圖,集中在最早開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壁畫人物半,有著極其夸張的動作,其面容、神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帶有一種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風格;

2、它們拋棄了早期陰森悲慘的情調,而以明亮、歡快的氣氛代替,飛揚的舞蹈、滿是金銀珍珠的寶山、輕盈皎潔的池水無不流露出人們對喜慶升平的佛國世界的美好幻想。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中國文化中一直感到困惑同時也一直在深入探究的,就是曹雪芹的命運和身世。他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傳奇,也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焦點之一。

曹雪芹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給予我們最偉大的遺產。他創造的《紅樓夢》如同一塊和氏璧,等待著歷史和讀者的理解。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成果是對于曹雪芹的重新發現。從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到周汝昌等這些以曹雪芹和《紅樓夢》為畢生志業的學者,都在《紅樓夢》作者的確立和曹雪芹的生平研究等方面傾注了心血。

曹雪芹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的生平事跡其實只有一些模糊的線索,他坎坷的一生中只有一些節點為我們所了解。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和家世的考證,是“紅學”的一個分支——“曹學”研究的對象。他作為《紅樓夢》作者的身份也曾屢受質疑。但這其實是傳統與現代之間斷裂的一個表征。

在傳統社會中,小說的文化等級很低,小說既無法給作者帶來社會聲譽,也無法帶來經濟收益。因此,小說的著作權對于傳統社會來說沒有意義。“作者”的概念,在福柯看來其實是一個和市場中的交換關系之中的所有權緊密相關的概念。所以,中國古典小說的作者,除了少數有清晰記載之外,其他都是在現當代通過深入的研究才確立的。而像《金瓶梅》這樣的作品,其作者為誰,到今天依然是學術界研究的對象。但曹雪芹卻是一個類似莎士比亞一樣的象征性人物,他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作家,是中華文化傳統的集大成的符號。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中都有傳統的殿軍,如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曹雪芹無疑就是這樣的人物。而《紅樓夢》謎一般的諸多神秘現象,諸如未完成的狀況,人物的命運和歸宿所留下的諸多的線索和暗示等等,都賦予了作品一種難以言說的吸引力。

張愛玲的晚年隱居美國,把大量的精力傾注在《紅樓夢》版本的考據和研究之中,而像王蒙、劉心武這樣的當代作家,也都是以作家的身份進入了《紅樓夢》和曹雪芹的研究。談“紅”是現當代中國文化和傳統最直接的交匯點。曹雪芹和《紅樓夢》的研究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學術研究,不是對于古典知識的認識和分析,而是始終“活”在當代中國人心中的現實存在的闡發,是當代性的展開。《紅樓夢》對于當代人的意義似乎遠遠超出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那些作品都是以古典文化經典的形象成為我們知識的一部分。但《紅樓夢》卻仿佛是一部現代的文化經典,是古典跨入現代,介入現代的標志。曹雪芹的這部未完成的作品和他本人好像始終活在今天。于是通過探佚發掘未完成的部分,也還能夠為社會所接受。如1987年版的電視劇《紅樓夢》就用了探佚的成果作為故事的結尾,而拋棄了高鶚的續書。此后,為這部書寫續書的嘗試也層出不窮,這也為這部著作的當代性提供了有趣的例證。

但《紅樓夢》的跨文化傳播,由于它的深刻和復雜反而有些障礙,因此,從介紹曹雪芹作為文化象征性人物的高度價值和他著書的過程入手,由此讓人們更好地認識《紅樓夢》的價值也是具有很大意義的。

曹雪芹當年在北京西山一帶活動這一點已經有相當多的共識,對于這一文化遺存和歷史記憶空間的保存和傳播自有其相當的價值和意義。我們需要讓中國的年輕人了解曹雪芹,讓世界各國的人們像尊重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一樣地尊重曹雪芹。

第8篇

一、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功能

1.豐富語文知識和成就反饋

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的設計一般與文章內容是一個系統,其練習與文章內容環環相扣,在課后練習中其往往在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拓展相關課外知識,延伸文章的主旨內容,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所處背景環境的人文情況。同時,豐富學生的方面也呈現多樣化,在感情、價值觀和文章手法方面設計得很得當,學生能夠通過課后練習開闊眼界,豐富語文知識。同時,學生在豐富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反饋相關學習情況,教師從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中優化教學模式。

2.消化知識和穩固能力

課后練習主要是課堂教學講解的再現,其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學成果的反饋,也是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學生通過課后練習可以重新記憶課堂當中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達到重復記憶的效果,并且在課后可以獨立消化當堂的知識點,通過課后練習系統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中心主旨。學生可以從文章的分析當中穩固自己獨立分析文章的能力,并且能夠解析全文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所用的表現手法。學生在消化知識點,記憶知識點,就是促進能力轉化的過程,同時也進一步穩固能力的形成。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般而言,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都不會很難,基本都是教師在課堂講解過的相關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去記憶并且從中總結出答案。因此,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練習對于學生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一方面,學生在記憶和總結課堂知識點過程中得出課后練習的答案,就會從中生出成就感,從而激發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課后練習所拓展的課外知識也可以吸引學生,促使學生向往語文知識的海洋,這也是課外練習的驅使之一。

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設計和使用存在的問題

1.閱讀過重,寫作缺失;口頭過重,書面缺失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設計過程中一般以閱讀和口頭練習過重,卻忽視了寫作和口頭方面的練習。從教學目標中,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應該平衡發展。但是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后練習中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方面的相關設計很薄弱,因此學生在這兩方面的知識也十分薄弱。也就是說,對于學生就是輸灌式的教育,對于知識的提升和能力的轉化不重視。學生沒有輸出知識的練習,那么對于寫作和口頭表達就很困難,而設計過程中就缺失這一方面的重視。

2.文學常識性填空缺失

一般而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中心思想為主,但是對于文學常識性填空很缺乏。設計者并沒有在課后練習中匹配相關的作者知識和文學知識填空,輔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所處背景環境。例如,朱自清《背影》的課后練習中,問題都是“作者為什么不以回憶我的父親為題,而是以背影為題”“文章當中四次出現背影分別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作者的用了怎樣的寫作表現手法”等。設計者并沒有設計關于朱自清相關事跡和文學作文知識的填空,導致學生也不了解作者的環境背景,因此也理解不了作者寫作當中所表達的思想。

三、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設計和使用的建議

1.設計呈現題型多樣化

設計者應該在課后練習當中呈現題型多樣化,不僅僅是在口語交際、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也應該增加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和文學常識填空選擇題。一般而言,語文課后練習都是客觀題、文字題,并沒有選擇和填空題,這在設計上是一個缺陷。設計者應該收集文章作者相關生平事跡和文學知識,并且在文章的注釋上介紹,然后教師在講解過后讓學生不看書的情況下當堂做題。通過題型的多樣化,學生可以增強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開拓課外語文知識,豐富人生閱歷經驗。

2.教師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主動性

設計者應該設計相關符合生活情境的題目,并且是需要小組合作的,這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的能力。教師結合文章主旨的情況下融合實際生活情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能夠積極討論和分享觀點,這對于合作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效的。學生在有趣的探究式題目中,能夠自主獨立地去思考,并且得出客觀的答案,這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相關的教學方式,易于學生接受。

四、結語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教學實力進入到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后練習中的設計和使用過程中還是出現不成熟的情況,因此還需要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改進,增強課后練習對于學生的功效,提高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以及拓展豐富的課外知識。在設計當中還存在少許不足之處,希望以上相關分析能夠為此研究做出貢獻,期冀我國教育事業能夠更加穩固成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瑞群.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練習設計評價分析[J].現代語文,2014(5):163-164.

2.婁同森.初中語文教科書作業系統研究[J].語文研究,2015(22):152-153.

第9篇

關鍵是對意境的把握。古代詩詞意境的欣賞可以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和豐富情感、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生動傳神的意象等方法來完成。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代詩詞;意境;欣賞;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代詩詞占有較大比重。因此,古代詩詞不僅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高招語文試題中的重要考點。對涉獵古代詩詞還不太多的中學生來說,理解古代詩詞思想內容和創作藝術的關鍵是對意境的把握。那么,怎樣引導他們去把握意境,為具體的詩詞意境進行相對準確的定位和正確的理解呢?這里僅提出如下幾條,以供參考。

一、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欣賞意境

人的經歷不同,對山川草木、鳥獸蟲魚、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感觸就會有異。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可以洞察作者所創設的意境。如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與她的生平一樣,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其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表現她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她的《如夢令》: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欲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描述了詞人惜春憐花、乘船賞荷的歡情。其后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的感傷情調,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二、通過了解作者的豐富情感欣賞意境

意境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心境的寫照,常常凝聚著作者為人處世的態度。在很多情況下,人的感情是復雜的,表現在作品中自然也是如此。如北宋文豪蘇軾,一生歷經滄桑,宦海幾度沉浮,但他是一位心胸豁達、超然灑脫的大家,這種心境貫穿在他的許多作品之中。如其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上闋即景抒懷,通過描寫古戰場,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起首三句,總括了長江雄奇壯麗,那滾滾東去的江水,不禁使詞人聯想到歷史的流逝,引發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故壘”三句,點明題意,引出對三國戰事的回憶。“亂石”三句,從正面描寫赤壁的景色:山勢險峻,直指天空;巨流狂奔,洶涌澎湃,何等的雄奇景觀!“江山”二句,寫詞人從神游中回到現實。英雄人物已經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具體描寫千古風流人物中的周瑜,彰顯周瑜杰出的指揮才干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并借周瑜的年輕有為而名垂青史,來抒發詞人壯志難酬、郁悶愁苦的情懷。“故國”三句,表達了詞人由激昂奮發轉入消極苦悶的心情。尾二句,既表現了詞人消極悲觀的情緒,又顯示出詞人在主宰不了自己命運之時,以非常達觀的胸懷來解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的豪邁心情。

三、通過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欣賞意境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環境,環境雖然不能決定人的思想、愛好與情趣,但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毫無異議的。如南宋詞人辛棄疾,少年時就目睹了家鄉人民在金統治者殘暴蹂躪下“號泣動于鄉里,嗟怨盈于道路”的慘象,結束“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勢,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成為他畢生的抱負,其詞或登臨游覽,或吊古傷時,或祝壽話別,都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寫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詞。上片以秋景襯托不被知遇的孤獨感,下片借典故表明心志:不能像張干那樣忘懷時事,棄官歸鄉;羞于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為英雄譏笑;要像桓溫那樣恐年華虛度,為國事而憂。欲進不能,欲退不忍,英雄也禁不住憤然淚下。他萌生過隱退之念,但終不能安然,66歲時還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寫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句,抒寫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

四、通過了解生動傳神的意象欣賞意境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那生動傳神的意象。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單個意象或幾個意象可以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材料、手段與途徑。正因為如此,要把握意境,就要把握意象。如唐代詩人王維《使至塞上》有二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寫詩人入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景象,唯有“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又表現了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須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就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圓”、“直”二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妙合無垠”的藝術境界。

當然,對古代詩詞曲意境的欣賞不限于以上幾種方法,如還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發揮聯想等來欣賞意境,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4.

[2]袁行霈.語文(第四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36,38,39.

[3](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617.

第10篇

一、營造輕松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沒有進入高中學習時,就過早地表現出對生物的“恐懼感”,這里不排除道聽途說的原因。針對這種不良現象和局面,生物老師應盡量消除學生的這種“先入為主”的恐懼情緒。課堂教學時,老師應盡量做到和顏悅色,排除緊張、憤怒、低落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靈活的教學方式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教學方法亦不勝枚舉。

如:采用討論式、探究式的互動學習來代替傳統的“一言堂”教學,可以讓反應較慢、興趣一般的學生親身感受到生物學的樂趣,增加對生物學科的正面情感。再如,通過分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通有無,交流學習經驗與成果,學生的個性差異變成了教學資源,有利于班級整體生物學習氛圍的建立。

二、積極創造機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但是,這種學習動力能不能持久,關鍵還要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教學中,應積極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1.為學生體驗成功多創造機會

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是屬于外在力量,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學習的主要動力。成就感可以使個體在內心充分肯定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增強進一步學習的愿望。生物老師應充分利用課堂導航者的身份,為學生創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如簡單提問時,可以讓那些對生物興趣一般,生物成績欠佳的學生回答。學生到講臺進行板演的機會可多給那些細心、做題嚴謹,但自信心不足的女生。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就有機會體驗成功的感覺,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成就感力量強大,一次和老師合作成功的演示實驗,都可能讓一個本來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關注生物,建立興趣。

2.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接觸到生物知識。但是,對于課堂上仍“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限。生物老師應積極創造機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他們對生物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通過開展“趣味生物”課程,給學生提供條件,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實驗研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或者通過開展學科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生物技術,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發展,探討未知的生物知識,提高解決生物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德育因素,提升課堂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引用與教學有關的名人生平事跡,贊揚名人的思想品質或推崇名人的治學精神,給學生樹立起學習和模仿的樣板,巧妙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學之中。如在講“探索生物的奧秘”時,可以聯系我國杰出的植物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的輝煌事跡:他常常是頭戴斗笠,肩背藥筐,“東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處,搜羅百氏,訪采四方,用了27年時間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矚目的巨著――《本草綱目》。還可簡介我國現代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的業績。又如,講“生物進化的證據和原因”時,簡介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生平事跡:他從小就活潑好動,喜歡采集昆蟲,制作生物標本,對動物進行解剖、分類,做觀察記錄,特別是在“貝格爾”號上長達五年的環球科學考察,收集大量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和證據,經大量觀察研究分析,終于成功地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極大的反響,被恩格斯贊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通過實例,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從古至今,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必須付出辛勤勞動,從而激勵學生奮發學習,報效祖國。

四、挖掘知識內在聯系,注意考試技巧的教學

第11篇

入駐

一、中央巡視工作報道中的常見用字錯誤:“入駐”誤為“入住”。“住”與“駐”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義的居住,“駐”則特指為軍事目的或執行公務而駐扎、留駐。中央巡視組進入某地或某單位,是為執行公務而駐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應用“入駐”,不用“入住”。

通信

二、馬航MH370失聯事件報道中用詞滯后:“通信”誤為“通訊”。在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有關“通信系統”的話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但許多媒體都把“通信”誤為“通訊”。“通信”特指用電波、光波等傳送語言、文字、圖像等信息,如“通信設施”“通信系統”等等。“通訊”是“通信”的舊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早于2006年已審定公布“通信”為規范詞形。“通訊”則專指一種新聞體裁。

三、經濟新聞報道中的常見數字用法錯誤: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媒體上說:“國際油價跌至每桶70幾美元”,“油價跌至60幾美元每桶”。“70幾”“60幾”應寫成“七十幾”“六十幾”。“幾”是數詞,表示二至九之間的不定的數目。《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明確規定:含“幾”的概數,應采用漢字數字。如:幾千、二十幾、一百幾十、幾十萬分之一。

碑文

四、清明紀念活動報道中的常見知識錯誤:“碑文”誤為“墓志銘”。清明時節,社會各界組織掃墓活動。在追憶逝者生前事跡時,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體報道時常將之稱為“墓志銘”。其實,碑文和墓志銘是兩回事。墓志銘,一般分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寫成,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寫成,內容是對死者的贊揚、哀悼等。墓志銘刻在石上,埋在墓內,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銘。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內容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孫姓名等,有時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跡。

折桂

五、文體新聞報道中的用典錯誤:“折桂”誤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總決賽落幕,邵詩獲得冠軍,許多媒體稱之為“折桂冠”。這是雜糅了“折桂”與“桂冠”兩個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舉及第,現也指考試或競賽取得優異成績。而“桂冠”是用月桂樹葉編制的帽子,古希臘人常將其授予杰出的詩人或競技的優勝者。后也可指某種光榮的稱號或者競賽中的冠軍。“桂冠”可以奪得、贏得,但不能說“折”,這一錯誤也常見于體育比賽的報道中。

(轉自《咬文嚼字》)

第12篇

關鍵詞: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

劉寶楠(1791~1855)字楚楨,號念樓。寶應(今江蘇寶應)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歷任直隸文安、寶坻、固安、元氏、三河知縣,為官十六年,頗有政聲。五歲而孤,母喬氏教育以成。少受學于從叔劉臺拱,治漢儒經學,以學行聞鄉里。為諸生時,與儀徵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初治毛《詩》、鄭《禮》,其學不分漢宋門戶之見,由訓b、聲音以求義理,主張欲治圣經,先通小學。著有:《釋b》《漢石例》《寶應圖經》《勝朝殉揚錄》《文安工錄》《愈愚錄》《念樓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三。

劉恭冕(1821~1880)字叔a。寶應(今江蘇寶應)人。清光緒五年(1879)舉人。守家學,通經訓,入安徽學正殊蘭幕,為校李貽德《春秋賈服注》,輯述移補百數十事。繼入金陵書局校書,后主講于湖北經心書院。幼習毛《詩》,晚年治《公羊春秋》,發明“新周”之義,辟何劭公之謬說。為學主張博涉經史,倡導“廣經”說,并以“廣經”二字名其室。著有《何休論語注訓述》《廣經室文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八。

此書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劉氏嘗與劉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興恩、陳立相約各治一經,其發策得《論語》。因病皇、邢《疏》蕪陋,故仿焦循《孟子正義》例,先為長編,次薈萃而折衷之,乃作是書。因官事繁而未卒業,命子劉恭冕續成之。恭勉續成七卷,審核繕h,并增入《群經平議》《諸子評議》,俞樾、孫r讓等批校。同治十年(1871)刊行。此書前有陳立序、劉恭冕撰《凡例》、書后附何晏《論語序》、鄭玄《論語序逸文》及《后敘》。

全書共二十四卷,依《論語》二十篇,各自為卷。因《八佾》《鄉黨》二篇多言禮樂制度,故分《八佾》為二卷,《鄉黨》為三卷。書后又疏《論語序》一卷,遂多出四卷。凡經文、注文皆從邢《疏》本,至于注文錯訛處,則多從皇本及后人校改。是書先錄原文,注則首列何晏《論語集解》,以存魏晉人著錄之舊,次列邢m《論語注疏》。于經義之完備者,據注以釋經;注義之闕略者,依經以補疏;注文之遺失者,則先疏經文,次及注義。悉錄漢學、征引魏晉、擇取唐宋、詳載清說,以期發揮圣道、證明典禮。其所徵引,上自先秦,下迄注者當代,涉及經史、文集、小學、輿地、金石、碑刻、歷算等諸類典籍達三百七十余種,對于清人注解,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宋翔鳳《論語發微》、翟《四書考異》、阮元《論語校勘記》等亦詳加采錄。

劉氏考據與義理并重,其于考據,廣引《爾雅》《說文解字》《經典釋文》等書以詳釋名物、遍釋字義、考訂異文、辨明禮儀,兼下己意。其說言必有據,考訂精審。如《為政》篇“舉直錯諸枉”釋“錯”,先引《經典釋文》“錯,鄭本作措”,又引《說文解字》“措,置也”,再引《費鳳碑》“舉直措枉”為證,據此肯定“措”為正字,“錯”為假借字;于義理,劉氏取朱熹《論語集注》《論語或問》、張頡堵塾锝狻芬圓明經義。其最有功于經訓者,有謂“有子言禮之用”章,是發明《中庸》之說,夫子五十知天命,是知天生德于予之義;告子、游、子夏問孝,是言士之孝;乘桴浮海,是之今之高麗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夫子教門弟子之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指所得之簡策等十余條。此書內容詳博,考證精核,彌補了邢m《論語注疏》之疏漏不足,又薈萃眾說,匡正謬誤,為清代《論語》之集大成。錢穆謂:“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結集”;周予同認欏捌湎瓴于舊疏”;蔣伯潛云“可謂能集漢學家注《論語》之大成”。此書有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存古書社刻本、《皇清經解續編》本、《四部備要》本、《萬有文庫》本、《諸子集成》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局鉛印本等,本書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間刻本影印。

參考文獻:

1.《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續修四庫全書.濟南:齊魯書社,1999.

2.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0.

3.柳宏.清代《論語》詮釋史論.成都:巴蜀書社,2008.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江门市| 余姚市| 韩城市| 石城县| 县级市| 年辖:市辖区| 红原县| 和田市| 棋牌| 永济市| 杨浦区| 晋江市| 高要市| 内丘县| 九寨沟县| 安龙县| 盐亭县| 开平市| 四会市| 靖江市| 伊金霍洛旗| 金溪县| 大洼县| 本溪| 南木林县| 高尔夫| 汕头市| 固镇县| 车险| 河池市| 闸北区| 榆中县| 辽宁省| 略阳县| 蒙阴县| 浮山县| 亚东县| 宁化县| 若羌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