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

時間:2023-06-01 09:08: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協調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城鄉協調;要素;互動;城市與鄉村

嘉興長期以來一直在浙江省承擔著農業基地的重任,而海鹽縣更是嘉興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是圍繞著農業來進行的,區域經濟增長缺乏活力,城鄉二元落差明顯,屬于典型的農業型地區。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海鹽的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及支撐作用大幅度提升,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提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城鄉產業要素發展缺乏聯動性,互動發展還很不夠。究其原因主是城鄉之間流動還不夠協調,各要素不能完全實現有序互動,從而導致鄉村發展相對緩慢,城鄉發展失衡。筆者結合海鹽縣來探討城鄉要素互動和城鄉協調發展及其相互關系,由此提出城鄉協調互動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1.海鹽縣概況與發展特點

海鹽設縣治始于秦王政25年,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海鹽縣位于杭州灣北岸的杭嘉湖平原,地處嘉興市域的東部,全縣土地面積為534.73平方公里。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通車,海鹽至滬、杭、蘇、甬四城市形成一小時交通圈。

從總體來看,海鹽縣的核心競爭優勢還沒有顯現,這主要表現在:優勢產業特別是新興優勢產業還不明顯、產業組織與業態方式比較傳統、區域品牌形象不夠鮮明、綜合配套水平相對滯后等。面對新一輪的發展,還有更現實、更深層次的問題擺在海鹽縣的面前:建設用地指標對發展需求的制肘;生態與景觀質量蛻化的壓力趨緊;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形象落差較大等。

2.城鄉要素互動與城鄉協調

2.1城鄉要素互動的內涵

城鄉要素是指影響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資金、技術、信息、物質、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城鄉要素互動是指資金等要素在城鄉經濟發展空間內交流、傳遞、融合、進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以資金要素為例,由于城市經濟的長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使政府有足夠能力對農村地區進行基礎設施的改善。所以,城鄉要素互動是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它能充分調動一切城鄉發展要素,挖掘鄉村經濟的發展潛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要素互動是一個動態而持久的過程。在鄉村經濟發展初期,動態的非均衡雙向流動以農村要素流向城市為主;在發展中期,要素流雙向流動發生逆轉,以城市要素流向農村為主;在發展后期,城鄉要素流發生質變,形成一種動態的、均衡的互動模式,也正是這種互動的持久性才能使城鄉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2.2城鄉協調的實質

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是城市生活方式向農村滲透的過程。這種過程的結果表現為城市與鄉村的相互影響,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后所產生的一種新的整合的社會架構,包含城市與鄉村兩種文明。

具體而言,城鄉協調就是在城鄉空間系統內,人口、文化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向具有城市特點的表現形態變遷的系統的、動態的過程。所以,城鄉協調的實質可以概括為城鄉經濟實現有序互動,城鄉居民融合共享現代文明。

2.3海鹽縣如何來達到城鄉要素互動與城鄉協調的發展

沒有要素互動就沒有城鄉協調的發展。沒有城鄉要素在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中的互動,就難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或配置合理的資源,那么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更談不上城鄉協調的發展。在本次規劃中,以海鹽縣整個區域內都作為規劃范圍,對其產業定位、空間發展與管制、城鄉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充分分析與規劃。

2.4城鄉協調發展促進了要素互動。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有序互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城鄉協調發展又為城鄉要素互動創造了廣闊的流動空間。

3.城鄉要素流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

3.1城鄉要素隔離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聚散和城鄉關系

在封閉的自然經濟時期,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消費型的商業和政府管理結構所在地。城鄉之間的經濟活動少,城市與鄉村是兩個封閉的系統,因此,城鄉之間的空間聚散呈現一種低水平的平衡穩定狀態。農業時期,城鄉節點相對獨立影響范圍較小,無等級關系和從屬關系,區內外要素流動少,區域性的基礎設施落后。空間結構以較封閉的縣域為區域經濟基本單元,城鄉處于低水平、均衡化和穩定的狀態。

3.2城鄉要素單向流動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聚散和城鄉關系

工業化初期,城市的職能發生變化,城市的發展吸引了鄉村的人流、資金流、物流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而鄉村發展緩慢,相對較落后,城鄉二元結構愈加明顯。空間聚散以聚集為主,城市的發展更為突出,城鄉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

3.3城鄉要素互動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聚散和城鄉關系

工業化后期,城鄉專業化分工明顯,產業關聯效應顯著,城鄉要素強度增大,城市的輻射功能突出。空間聚散以擴散為主,城鄉之間形成合理聚集規模。城鄉在聯系日益加強和各自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產業與功能結構的重組和分工。城鄉要素由從城市向鄉村的單向流動逐漸轉化為城市到鄉村與鄉村到城市的雙向互動,要素流在城鄉之間的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日趨突出。城鄉協調過程中各種要素流的內容和方式也逐漸豐富和復雜化,使得城鄉之間形成復雜的網絡關系。

4.城鄉要素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的發展途徑

4.1城鄉協調初期階段

首先,加快交通通訊設施建設,為促進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融合鋪平道路。要溝通城鄉之間的聯系,一靠交通,二靠通訊。通暢的交通運輸便利了城鄉經濟發展中勞動力要素、物質要素的流動,;發達的通訊設備保證了技術、信息要素流動的快捷性和準確性。

其次,積極引導農村產業向城市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由于目前家庭作坊式企業在農村的發展,雖然使一部分農民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給農民帶來了不少收益,但從實際來看,產品質量差,價格低,更重要的是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嚴重,急需加以認真解決;鄉村企業的引進繞開了城市對農村產業活動和勞動力流動的壁壘,使城鄉要素得以在農村區域內進行配置,從而實現緊密的城鄉產業聯系。

4.2城鄉協調發展中期階段

目前,勞動力就地轉移使城市二、三產業失去了雇傭廉價勞動力的機會;資金技術要素由城市流向農村已影響到中心城市自身的投資和發展速度;城鄉工業同構使城鄉要素難以充分發揮要素流動互補的優勢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發揮其利用市場機制配置城鄉要素的作用,從而使城鄉產業形成最優的空間配置。

首先,政府要在城鎮工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采取措施積極引導農村工業向小城鎮工業區集聚。其次,政府應指導農業用地分散經營向土地規模經營過渡,如建立完善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等。

4.3城鄉協調發展后期階段

這一階段,區域經濟發展基本完成了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城鄉經濟發展對知識、技術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創造和培植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將成為政府和企業工作的重點。當前嘉興正處在城鄉協調中期向后期發展階段,所以應將著力點放在解決城鄉各要素充分互動發展上。

另外,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也逐漸提高,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對公共設施的建設,增加對公益事業的投入,改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條件,積極引導農民向健康、文明的現代化生活方式轉變,使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城鄉協調發展經濟政策財政政策

1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現

1.1城鄉居民經濟收入不協調

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4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936元,城鄉收入差距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的比率,還不能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上的差別。首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的統計口徑存在較大差距。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僅包括實物性收入,而且還包括用作生產資料的投入,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剔除農民純收入中的實物部分,按現金收入計算,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其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沒有反映城鄉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別,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國家的補貼。如果考慮到城鄉在這些方面的差異,城鄉居民真實的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第三,從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存在樣本偏誤,高收入戶難以涵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慮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性補貼,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到5~6∶1。

1.2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不協調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我國,已初步對立起覆蓋城市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但農民由于“身份”的制約,沒有真正享受到國家應當為他們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展,要給人們以更多、更切實的“人文關懷”。由于改革發展實踐中的某些偏差,農村的社會發展出現某些十分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養老、醫療和貧困問題。一是養老問題,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約有1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缺乏生活來源,養老問題十分突出。二是醫療問題,農村醫療條件差,農民看病難。199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3776億元,其中政府投入為587.2億元,用于農村的衛生費用為92.5億元,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農村貧困問題。我國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農村。因此,必須建立農村社會高度,為農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鄉居民享受教育不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在文化教育領域采取城鄉分割的教育投資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傾斜。據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農村和城市學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是1∶1.39;1998年,每百萬人口中的在學校學生數比是1∶2.21。另據一些學者的抽樣調查,1995年城鎮職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58年,而農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僅為6.66年。同樣數量的初中畢業生,在城市能夠升入高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在農村卻只有30%左右。據第五次全國人

口普查統計,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遠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農村人口主要由受過初中和小學教育的群體構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體構成,這足以說明中國城鄉之間居民享受教育不不協調。

2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原因

2.1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偏低

首先,建國50多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量約5000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財政支出的5%左右;其次,在“二五”時期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有所增加,達到10%左右;再次,在“”時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約在8%左右,以后的10余年間,財政支農的力度又有所加強,提高到了10%;但20世紀90年代以后財政支農的力度逐步減弱,特別是最近幾年相對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僅為財政總支出的3%~4%,無法保障我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據統計,發展中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占到財政總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國的水平。

2.2農村居民缺少社會保障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進行,農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是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集體保障,但這三種保障方式都存在問題。一是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保障能力下降,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家庭人口規模小型化,保障功能下降,特別是養老負擔過重;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家庭保障功能更加弱化。二是土地保障,由于我國人均耕地少,再加上農產品價格低廉,靠種地收入不可能解決養老、醫療等社會問題。三是集體保障,少數經濟發達的農村,已經建立起和城市相似的社會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國90%以上的村集體負債經營,成為名符其實的“空殼村”,村集體已喪失了過去的養老、醫療等功能。

2.3農村教育經費緊缺

中國農民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已經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在城鄉分割教育投資體制的作用下,各種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到城市學校,農村學校卻窘困到發不出教師工資、缺乏正常辦公費用的尷尬和寒酸的地步。盡管社會各界不斷呼吁,中央政府也多次采取措施,企圖解決長期拖欠教師工資、挪用教師經費這一頑癥,但往往事倍功半。幾百萬農村教師難住了國家財政,教師的工資無著落,農村骨干教師大量流失。據統計,1992年全國大約流失45萬名中小學教師,且大多數是青年骨干,流失的教師又大多集中在農村。據統計,2002年,全國共計新欠中小學教職工國標工資22億元,中西部25個省份尚有中小學危房4000萬m2。一些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緊張。目前,中西部農村地區有貧困學生2400多萬名,受到各種資助的人數有限。

3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經濟政策

3.1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

各級財政部門都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要求增加農業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內每年用于農業支出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每年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水平要高于上年財政支農支出的增長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級

政支援農業生產支出、農林水利氣象部門事業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農業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并積極利用外資。積極引導農村集體和農民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在一定意義上說,是為集體和農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國家財政資金可以引導農民和集體明確農業投入方向,而貼息或補貼性投入又對農民、集體投入給予一定的經濟刺激。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入是農業投入的大頭。通過國家財政引導,使農民對農業的投入有一個合理的回報,以增加投入的積極性。

3.2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應盡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之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設的具體制度很多,就目前而言,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生有所靠,因而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項制度的建設是其重點:一是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的實施范圍、籌資模式、保險形式和管理體制等。二是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指在政府的指導下和集體經濟的扶持下,以農民為保障對象,按照自愿、適度與受益的原則,通過多種合作形式建立的滿足基本醫療需求的醫療保險制度。在目前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關鍵,各級政府要有適當的財政投入,作為農村合作財政支持是關鍵,各級政府要有適當的財政投入,作為農村合作醫療的啟動資金,特別是對貧困地區這就顯得尤為重要。三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保障對象一般應包括:因缺少勞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因災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及無法定撫養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

第3篇

一、“轉型升級”――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

張浦鎮的工業企業從200多家發展到3000多家,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可謂是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出色的業績,與張浦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所具有的放眼全球的開放思維、先人一步的超前思維是分不開的。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他們又及時轉變思路,提出以“構筑發展平臺”為重點,實現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為張浦鎮經濟的再次騰飛夯實了基礎。

加快產業升級步伐。科技創新是促轉型、保增長的最有效辦法。近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張浦鎮主動作為,及時調整思路,成立了新產業部和科技創新部,推動全鎮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工作。2008年,為打造動漫產業,張浦鎮量身定做了一個孵化平臺――N維空間站,一期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二期租用舊廠房近10000平方米,現已入駐企業8家,同時,鎮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鼓勵扎根張浦的動漫企業做大做強。優厚的待遇,在去年秋天舉辦的3G峰會上,吸引了日本光通訊株式會社、諾基亞、阿里巴巴等近百家知名企業,也得到了互聯網及多家移動通訊運營商的關注。如今,創意產業已經在張浦生根開花,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亮點。多年來張浦鎮始終重視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申報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商標、專利等,充分挖掘企業科技創新的潛力。按照2007年制定實施的《關于張浦鎮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扶優扶強民營經濟發展若干優惠政策的暫行規定》,鎮財政已兌付獎勵資金175.5萬元。2006年,昆山方圓光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南京郵電大學、富士化研(昆山)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昆山方圓光電材料研發中心,其黃紅藍光中間體如芴類咔唑等產品在國內外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地。2008年,張浦民營龍頭企業之一的滬光集團,成立了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一滬光汽車電器聯合研究所,組織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專家為企業進行產品開發和技術人員培訓,同時還利用大學的資源并立足企業需求設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保證。這些技術創新活動提升了產品的層次和內涵,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此外,張浦鎮還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助推企業改制改造,實現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轉變,有序推進了管理轉型。新寧現代物流于去年9月18日順利通過證監會創業板發審會審核,成為中國電子保稅倉庫第一股、江蘇省首家創業板上市企業;建昌與住友商事實行策略聯盟,建立了海外銷售網絡,實現了飛躍式發展;處于破產邊緣的得利塑膠公司,在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被成功并購,轉型為內資企業,通過逐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擴大內銷業務等,上下游企業情況逐漸穩定,經營狀況日趨好轉,不但保障了千名員工就業,也使公司重新煥發活力。

提升招商引資層次。為加快產業升級,引進高質量的項目,張浦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積極推行專業招商、委托招商、集中組團招商等新舉措,多次組隊或隨團赴南方和境外招商。張浦鎮招商引資的特點是年年有新意,次次有實效,他們也因此連年被昆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成果獎和最佳組織獎。目前,張浦鎮已經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外資企業注冊落戶工業園區,投資總額達40億美元,民營企業1995家,投資總額60.4億元,形成了電子資訊、精密模具、新材料、民生用品等四大支柱產業。為了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一方面,他們不斷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開展多種活動,以商引商。去年秋天,他們精心策劃了以“小城市大境界緣啟張浦”為主題的金秋經貿招商活動,聯系、拜訪了一大批新老客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成了一批項目的順利簽約。另一方面,針對項目多、土地少的現狀,他們對全鎮企業摸底排查,挖掘潛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存量廠房的新理念,鼓勵新項目租房設廠,促成外企增資近億美元,民企增資5億多元,有效地推進了無地招商。此外,他們還加大服務業招商力度,著力跟蹤好重點服務業項目信息,亞港國際、丹桂園改造等項目正在有序籌建中,小可樓美食城、上港酒店等一批餐飲娛樂項目進展順利,今年將正式開業。

提高動態服務水平。張浦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始終堅持“服務重于招商”的理念,著力提高前期和后續服務水平。一是力促開工投產,及時掌握、跟蹤好未開工企業的動態情況,協助企業落實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做好與市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大現場解決問題的力度,集中力量為企業想辦法出點子,從用地、規劃報建、水、電、碼頭審批等各個環節實行全方位服務,為企業開工創造良好環境。二是營造親商氛圍,如梳理相關扶持政策匯編成冊,加強政策解讀工作,積極幫助企業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補助;定期舉辦座談會,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面對面為企業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組織企業參加市外商投資企業沙龍,等等。這些舉措,無一例外都受到企業的好評和歡迎。三是健全服務機制,對120家重點企業,實施領導班子掛鉤服務制度、一站式首辦結案制、重大項目“一事一議”制;對臺玻、海虹、天泰、建昌、新至升等骨干龍頭外資企業,堅持一對一上門服務,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難題;增設了南港聯絡處和大市聯絡處,服務企業實現全方位、全覆蓋,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四是深化外向配套,積極為內外資企業牽線搭橋,擴大協作,促進外企生根、民企升級,加快融合發展,多家企業被評為“市重點外向配套單位”。

二、“農民增收”――打造農村工作新亮點

近年來,張浦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通過政策扶持、基地示范、干部帶頭、能人帶動、載體建設、市場拉動、招商推動等一系列措施,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從而促進農民增收。

現代農業有特色。“春賞花、夏嘗瓜、秋摘果、冬品鮮”,是今天張浦農業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改變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模式,對現有土地資源精耕細作,集約經營,從而打造現代高效農業,是張浦人追求的目標。他們一方面對建設布局進行調整,規劃建設了二區三基地,即:農產品加工區和商秧湖生態區,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特色果蔬種植基地、優質糧油基地;另一方面成立了龜鱉養殖合作社、商秧梨業合作社、農

機合作社和果蔬協會,通過發揮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提升農產品的品質,促進傳統種養業的提檔升級,從而推動農業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以甲魚為主的特種水產養殖、早春紅玉為代表的特色瓜果種植、蘑菇為主的特色食用菌種植、培育精品樹種為目標的特色花卉苗木生產、青蝦和四大家魚為主的傳統水產品養殖、優質無公害大米為主攻方向的糧油種植等六大特色種養業品系。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全鎮經濟作物面積24935畝,畝均凈效益5378元,其中畝均效益超萬元的有6200畝;水產養殖面積28785畝,畝均凈效益2357元,其中畝均凈效益超萬元的有1866畝。

促進增收有實招。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張浦鎮始終堅持“就業、創業、物業、產業”等“四業”并舉。一是舉辦各類職業技能資格培訓、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增加勞動力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二是規范發展三大合作組織(富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在拓寬經營范圍和增股擴面上下功夫,深化物業富民;三是加快建設“三個中心”(農民創業指導服務中心、農民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促進自主創業、自辦企業;四是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引導農戶向規模經營轉變,深化產業富民。

扶弱扶強有措施。結合城鄉一體化推進,張浦鎮采取不同措施鼓勵各村加快發展村級經濟。支持強村用足用好預留地,整合優化存量資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并通過“農家樂”等項目增加村級經濟收入,力爭早日成為千萬元村;鼓勵薄弱村通過建造標準廠房、投資入股工業用房等方式,積極尋找經濟發展項目,多途徑多形式,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今年全鎮各村可支配收入預計將超過100萬元。

三、“城鄉一體化”――促進鎮村統籌發展

為合理整合城鄉發展資源,張浦鎮對鎮、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一體規劃,力圖通過規劃擴張和功能提升,增強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鎮帶村、功能互補、共同繁榮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經濟社會發展城鄉一體規劃。張浦鎮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制定了鎮村統籌發展的規劃,努力將張浦打造成昆山城市副中心。這個規劃包括總體規劃、新鎮區控制性詳規、鎮村體系規劃、風景旅游區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五個部分,體現了合理、有序、集約、有效的特點。張浦作為城鄉一體化試點鎮,將很快形成1個鎮中心、3個街道集住點、15個自然村落,到那時,每一位到張浦的客人既能欣賞到張浦特有的江南田園風貌,又能感受到現代城市的文明氣息。

人居環境城鄉一體整治。張浦鎮以改善城鎮形象為抓手,以提高承載能力為目標,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大力實施“造城計劃”。“西氣東輸”管道貫穿全鎮15公里,設有供氣門站,新建的住宅小區已經用上純凈的天然氣;有220千伏變電所2座、110千伏變電所3座、3.5萬千伏變電所2座,可以保證全鎮供電充足。以鎮區西擴為重點,投入資金10億多元,延伸了花園路、新吳街、海虹路,建設了港浦路、俱進路、銀河路,形成了完善的道路框架,實現了市鎮主干道的互相溝通。同時,大力推進鎮村綠化建設,全面實施“綠色家園”工程,近三年新增綠化面積760萬平方米,鎮區綠化覆蓋率32.6%,濱江路、南北公路、銀河路的綠化亮化以及彩華公園、親和廣場等綠地建設成為張浦的特色景觀,在昆山各鎮中率先被評為“江蘇省綠化先進鄉鎮”。目前,益閔花園、銀鹿新城、新悅花園、錦繡港灣、菁華時代等人性化高檔生活小區已經建成;江南春堤、森隆?藍波灣、上海星城?芝華士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樓盤也已投入使用;七橋現代化先行村、南港蓮花苑、大市麗水灣等動遷生活小區的加快建設,推進了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的進程,卓有成效地體現了農民的生活居住水平。

四、“關注民生”――讓全面小康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近年來,張浦鎮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惠民。堅持以省定全面小康指標體系,引導全鎮協調發展,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全面小康建設的成果。

注重保障惠民,大力推進社保擴面提標。張浦鎮的領導者保障惠民意識一直比較強,他們通過技能培訓、提供公益崗位、職業介紹服務等手段推進就業,居民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積極落實優惠政策,加快推進農保人員進城保工作,城保補繳率和農保并轉城保率提升明顯;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率達到較高水平;全面落實低保、醫療、養老、救助等政策措施,規范“三無”對象供養工作,加大對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對象、困難優撫對象、重度殘疾人救助力度,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改善;積極推行四級預警機制,規范勞動用工制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關系總體穩定。目前,張浦鎮農保參保率達到99.02%,醫保參保率達100%,做到應保盡保,同時對社會弱勢群體,積極開展扶貧濟困工作,發放低保金,其最低標準為人均410元。

第4篇

四川在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邁出堅實步伐的同時,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加強社會建設,把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教育民生項目惠及百姓。實現了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18%的目標。率先在全國全面實行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受益學生100萬名。校安工程三年規劃任務全面完成,中小學校舍達到國家規定的抗震設防標準。在123個縣(市、區)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400余萬名學生享受了營養膳食補助。

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涉農縣(市、區),參合率98.7%。城鎮基本醫保參保覆蓋率96.6%。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配備和使用實現全覆蓋。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實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建立建設施工領域欠薪處理責任制的規定》,進一步深化了欠薪行為的源頭治理。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實現了省內輸出人數超過省外輸出人數的歷史性轉折。重大產業轉移項目得到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實現了全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2012年,四川社會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改革持續深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有力促進了四川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教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教育公平加快推進

重大教育項目大力實施

2012年,全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投入9.4億元,建設428所公辦幼兒園。校安工程三年任務全面完成,累計投入486億元,改造學校1.05萬所。推進職教攻堅計劃,投入10億元,加強223所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劃投入3.2億元,啟動227個校舍建設項目。新設立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院校,6所學校入選國家中西部本科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教育民生工程深入推進

2012年,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123個縣參與試點,受益學生400余萬名,約占全省義務教育學生50%。投入資金62.7億元,對所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142.97萬名農村義務教育貧困寄宿學生發放生活補助。率先在全國全面實行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惠及學生100萬名。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首屆畢業生就業率98.3%。資助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學生74.73萬人。

2013年,四川教育將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繼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民族地區教育行動計劃,切實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認真做好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繼續落實教育惠民政策,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切實促進教育公平。

衛生:衛生資源總量居西部第一

衛生資源數量得到新提升

2012年,全省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投入159.3億元用于衛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恢復重建2298個鄉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全省醫療衛生機構76073個,衛生人員54.02萬人,床位39.09萬張。

醫藥衛生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2年,新農合參合率98.7%,位于西部前列,住院實際補償比60.9%,居全國前列。全省10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全省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已連續6年低于全國水平。住院分娩率96.2%。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降至31.81/10萬、10.19‰,嬰兒死亡率已連續5年低于全國水平。

民族地區衛生事業實現新發展

2012年,全省著力推進民族地區衛生隊伍建設、衛生體系建設和公共衛生強化三大行動。投入近7.5億元,實施項目941個,啟動9個區域醫療分中心建設。實現內地對民族地區三個對口支援全覆蓋(醫療、公共衛生、管理干部),為農牧民診治10.2萬人次。

2013年,“發展不足、發展滯后”仍然是四川衛生主要問題。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執業(助理)醫師數、護士數、床位數仍低于全國和西部水平,醫療服務供需矛盾突出。四川應進一步加快發展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和落實相關傾斜政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全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9.6萬人

2012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9.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8.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9.5萬人,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119.5%、144.0%、157.7%。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414.6萬人(省內輸出1291.9萬人,省外輸出1117.3萬人,境外勞務輸出5.4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05%,實現勞務總收入2389.3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1%,控制在4.5%的目標范圍內。

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1614萬人、2386萬人、577.5萬人、680.5萬人和654.4萬人,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112.9%、105.9%、109.0%、100.1%、107.3%。全省參加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2828.4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81.3%;城鎮五項社保基金征繳總收入1352.5億元。

為全省47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和6萬名工傷人員提高了養老和工傷保險待遇,月人均增加養老金201元。建立全省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聯動機制,調整了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幅23.4%。全省醫保參保覆蓋率96.6%,全省職工和居民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為80.8%和70.5%,5項醫療費用即時結算覆蓋率100%。

2013年,繼續以保障民生為統攬,突出抓好就業促進、社會保險等工作,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科技:“一手抓研發 一手抓轉化” 支撐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見成效

2012年,全省15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實施項目241項,財政投入資金2.8億元,帶動企業投入91.7億元。累計實施成果轉化項目457個,財政資金支持5.3億元,帶動企業投入248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穩步發展

樂山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33個戰略新興產品76%實現產業化,20個重大關鍵產品90%實現產業化,預計累計實現利稅近130億元、創匯9.4億美元,新增就業人員3.2萬人。

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總面積200多萬平方米,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累計畢業企業近1500家,轉化科技成果項目近2000項。

科技創新引領農業農村發展

育成突破性新品種90多個;攻克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新產品600多項;龍頭企業新增經濟效益30多億元。

新農村示范片農業科技園區成功轉化成新產品242個。省級科技富民強縣科技專項帶動2400萬農民實現增收。

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第5篇

關鍵詞:城鄉協調發展;系統;城鄉土地利用系統

Abstract: Research goal: The paper embarks from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gle,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 method, construct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system, to take th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research.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theoretical study were employed. The paper has limited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clear about between the system interior various subsystems intrinsic connection as well as mutually affects. Indicating that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including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e town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and countryside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ree subsystems.

Key words: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ystematic theory; the system of the of land use of urban and rural

中圖分類號:U412.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問題的提出

1.1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1) 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

城鄉協調發展是針對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提出的,其含義為:城鎮與其所在區域具有地域上的開放性和邊界的模糊性。城鎮的生產、市場、技術、資金等經濟活動要素,必然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的內在聯系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突破城區的行政界限,形成城鄉協同區域,雙向互補。

因此,城鄉協調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城市和鄉村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即鄉村要確保農業的現代化,為城鎮的發展提供資源和市場,城鄉的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合理交流和組合;在空間上互為環境,生態協調、環境幽雅,人們享有充分的自由,形成一種城市和鄉村穩定持久的結合,城鄉交融發展,使城鄉系統的整體功能日益提高。

(2)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簡單來說城鄉協調發展包括城鄉社會融合、經濟融合、生態環境融合、人口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空間融合等六個方面內容。其中城鄉經濟融合、社會融合、生態融合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城鄉人口融合、文化融合、空間融合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結果,城鄉空間融合就意味著城鄉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協調,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直觀印象。

資源結構協調發展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城鄉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鄉村和城市用地的有機結合才是根本調節生態環境的方法,城鄉空間融合是城鄉統籌發展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綜合生態觀的物質題寫,它結合了城市和鄉村的優點,是城鄉全方面融合的物質載體,因此,對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1.2 土地利用結構協調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結果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涵概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昭示了在一個發展中大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質是以生產發展替代經濟發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實;以村容整潔替代社會和諧;以鄉風文明替代文化繁榮;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具體一點,新農村的新表現在: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立新體制。可以說,這都是從統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對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高度概括。

2004年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中指出:“鼓勵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要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的大趨勢下,各地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下,對農村土地進行土地整理,如何在既保證農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又為城市擴張提供土地保障,作好農村建設用地以及農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的工作更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與城鎮、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相協調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

2 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構建

2.1 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界定

系統研究是當今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也是認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根本途徑,特別是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和方法的不斷發展,為人們認識與研究解決諸如,社會、地理環境等復雜系統問題提供了科學工具。如果把城市、城鎮和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用相對靜態的因素來描述的話,這個因素則首選土地資源,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的實質是土地利用結構的動態變化。土地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城市、城鎮和農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土地按不同職能劃分開來,又從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方面把三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構成了城鄉土地利用系統。

本文界定的城鄉土地利用系統是指在城市空間范圍(包括與城市作用緊密的城鎮和農村區域)內,土地資源經過一定時間在城市及其影響范圍內有規律地配置而成的,土地資源應不斷向最適宜的、最優的利用方式轉變,促使各個子系統土地利用變化,最終形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其中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包括三個子系統:城市土地利用系統、城鎮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村土地利用系統,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協調發展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2.2 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的特征

(1)協同性。從協同學的角度出發,城鄉土地利用的變化是由三個子系統共同變化決定的,城市、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向農村擴張,使農村土地減少,農村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城市、城鎮土地利用結構同步變化,具有協同性的特征,因此,其子系統間必須協調發展,即只有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協調發展才能達到城鄉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2) 可持續性。可持續性是土地利用的特點之一,也是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本質特征,可持續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功能具有不可變更性,改變土地利用用途具有很大的風險,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土地加以利用。

(3)時空不同步性。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具有時空不對應性,城市、城鎮在擴張過程中需要占用農村土地,土地在系統內部的變化在時間上是一致的,但在空間上具有逐漸變化的特點,農村土地通過征用變成城市土地,但城市土地空間結構并不會馬上發生改變,這與項目的進程有關,是城鄉土地利用系統不同于其他系統的特點。

(4)不可變更性或穩定性。是指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中,城市、城鎮建設用地向農用地轉變的不可能性。一般來說,只要規劃允許,農業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較為容易,但建設用地轉變為農用地就較為困難。因此,農村土地利用系統和城市、城鎮土地利用系統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

(5)可調控性即政策性。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土地正逐漸作為宏觀調控對象,政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正逐漸加大。從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對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間土地在各系統間流動的速度、數量等有很大影響,同時影響著系統內部結構的變化。因此,由于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城鄉土地利用結構系統實則是一個復雜系統自組織的過程,政府可以通過政策——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對城鄉協調發展進行調控,它既可能促進系統的協調發展,也可能延續或者破壞系統的協調發展。

3 結語

從系統學角度研究城鄉土地利用關系,并將城鄉土地利用系統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在分析其內部具體關系時具有相當的復雜性,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僅從概念上對城鄉土地利用系統進行了界定與評述,并分析了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的獨特特征,對城鄉協調發展的系統研究有以下重要意義:1)有助于決策者從全局考慮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配置,使城鄉系統中個子系統達到最優結構并發揮最佳功能;2)對城鄉區域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參照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培峰.城鄉一體化系統初探.城市規劃匯刊[J],1999,2:51-54

[2] 宋西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EB/OL].2006-07-21

[3] 葉義成,柯麗華,黃德育.系統綜合評價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M].2006:1-3

[4] 李小健.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9:89

第6篇

一、我國城鄉差距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城鄉差距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和體制原因。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三農”愈來愈嚴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如農村衛生、教育、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較為滯后,難以滿足農民生活及生產需求,制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夠突出。由于結構調整滯后和區域間的步伐不一致,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優質優價、具有特色的品種缺乏,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精深加工產品少;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多,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企業少。 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農業效益低下,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3、農民增收緩慢,收入來源單一。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從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看,盡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看,農民增收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的傳統增長方式仍未徹底改變。同時,從農民收入來源結構來看,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仍然占著主要地位,來源單一。

4,農民地位底下。我國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所承載的權益是不一致的,就業制度城鄉是分割的,進城農民工不能享受與城市職工相同的勞動保障等待遇,醫療、養老、住房、勞動保護等福利待遇基本上只惠及城市居民。

5,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同時制約農業新技術在農村的推廣運用。近年來,由于我國城市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批新興產業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較高,這使原來許多進城務工的低素質勞動力難以適應要求,甚至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被迫返鄉,相對收益下降,而城市中素質較高的居民收入卻增加很快。同時,我國農村居民用于人力資本的投資很少。正是由于農民的人力資本投人不足,導致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嚴重地影響了他們對先進技術的接受能力,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能力的效率不高,影響農民收人水平的提高。

6,農民對農貸資金的需求量較大,而農貸資金可供量明顯不足,農民貸款困難,且貸款周期較短,導致農民資金緊張。造成的原因有:一是受國家財力的制約,財政支農支出雖然總量不斷增加,但相對比重卻處于不斷下降趨勢,這給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二是農業信貸投入不足,更加劇了農業資金短缺的局面;三是在農村金融領域處于壟斷地位的農村信用社,由于擔心農民不能按時還款,影響資產安全,也不愿意向農民發放貸款。

7,農村信息化建設明顯滯后。農村農副產品銷售市場信息獲得渠道較少,銷售仍主要以商販上門收購為主。科技信息渠道不暢,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必要的學習和培訓,對新技術、新知識難以及時掌握,更難以及時向農民傳授,沒有充分出發揮基層農技部門作用。

二、城鄉協調發展的地位和作用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從“三農”問題的角度構建和諧社會。城鄉居民利益關系反映的是處于不同社會地位、擔任不同社會角色的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從社會所獲取的財富多寡。在和諧社會構建中,要善于從政策取向上抓準農民這一最大多數入的共同利益與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看社會是否公平,也首先要看農民是否得到公平待遇,生活是否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改善,社會地位是否有了與城里人一樣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是否得到與其他社會階層一樣的享受。看社會是否穩定,也首先是看農村是否穩定。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既要著眼于城市,更要著眼于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這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進一步發展。對比城市消費,我國農村消費低得多。這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農民收入低;另一個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在通貨緊縮、生產能力過剩的條件下,一般依靠財政政策來解決。而我國財政投資在城市的杠桿作用遠不如投在農村的杠桿作用大。城市資本主要是密集型資本,城市消費已基本滿足,而在農村實施財政投資本身是一個投資需求的同時,也會啟動消費需求,因為投資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農村需求必然會增加;投資農村不僅拉動農村需求,也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為從長遠來講,農村消化掉了城市過剩生產能力,城市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城市就業狀況也將得以緩解。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轉移農村勞動力。一方面,城鄉協調發展,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外轉移的渠道打通了;另一方面,在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本身都是勞動力很密集的,都是使用當地勞動力的,由此會給當地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措施

1,完善城鄉協調發展的實現機制。實現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是一項龐大的經濟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從各方面做出艱苦的努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協調發展的實現機制,這是確保城鄉能夠長期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大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關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督辦力度的舉措,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城市化,轉移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提高農業的集約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要規劃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加大農村水、電、路基礎設施及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建設,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更好的條件,從而加快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3,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和諧格局。鄉鎮企業要繼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要把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作為鄉鎮企業發展重點。要大力發展有地區資源優勢、傳統工藝和特定市場優勢的特色產業。農村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是鄉鎮企業的主體,也是增加農村就業的主要領域。要在稅收、信貸、市場準入、培訓等方面對農村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采取扶持政策,特別是要改進對它們的金融服務,引導鄉鎮企業向重點小城鎮集中。

4,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及教育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和醫療衛生公共財政體制,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農村基礎義務教育;加快農業科技進步速度和對農民的技能培訓與文化教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全面進步。

5,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是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優勢。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向大中城市轉移與向小城鎮轉移相結合、離上轉移與兼并轉移相結合、就地轉與異地轉移相結合,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和諧發展。

6,優化農業結構,讓農民得到實惠。盡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農民增收的作用還不明顯,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品種多樣化、區域化和規模化生產的同時,選擇重點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集中資金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使之盡快做大做強,由此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更多的農民就業,使更多的農戶從農產品轉化增值中得到實惠,唯有如此,農業結構調整才不會走彎路,才能最終為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第7篇

區域政策是歐洲國家推動一體化,實現“統一大歐洲”夢想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它的提出、發展與完善貫穿于歐洲國家從分裂隔閡到實現經濟市場一體化及至準國家聯盟化統一過程的每一個階段。

歐盟區域政策的雛形,發端于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聯盟。在1958年簽署的《羅馬條約》中,進一步明確了聯盟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在整個聯盟內部促進經濟活動的和諧發展”。

隨著196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歐洲各國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面對一體化進程中伴隨的日益嚴重的區域問題,各成員國開始醞釀和制定統一的區域政策,從縮小整個歐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角度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1972年,作為歐洲共同區域政策具體執行工具的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的設立,標志著歐洲區域政策從單一的政策導向進入到政策鼓勵與資金扶助相結合的實質性階段。歐盟先后頒布并執行了2000―2006、2007―2013兩個為期各七年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至此,歐盟區域發展政策走向了規范性發展的階段。

歐盟區域政策具有幾個特點:

(一)清晰的政策目標

歐盟自成立以來,一直將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提供平等發展機會、增強區域間的凝聚力作為區域政策的核心目標。圍繞這個核心目標,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歐洲的區域政策又各有側重。如上世紀50―70年代的區域政策目標強調以競爭為主,一方面要求國家應當對經濟水平較低或就業嚴重不足地區給予適當援助;另一方面這種援助必須建立在不能影響公平競爭、不能與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的目標相抵觸的基礎上。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則是以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為主。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區域政策目標是強調經濟和社會的聚合,增強各成員國、特別是新入盟成員國對歐盟的認同和歸屬感。雖然在不同時期,歐盟區域政策的側重點不同,但就整個目標體系而言卻是相對清晰而穩定的。

(二)準確的區域定位

歐盟區域政策的實施具有明確的政策邊界,針對特定區域采取特殊的扶植政策。如在最早制定的區域政策中,即將需要援助的地區劃分為四類“問題區域”,即一種或多種支柱產業長期處于衰退狀態的地區;以農業為主和缺乏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的地區;工業和人口過于密集,超過土地或環境容納能力,進一步擴展會造成嚴重的不經濟和環境惡化的地區;處于兩國或多個成員國邊界的“邊緣地區”。其后,又根據不同時期所確定的目標體系,對受援助區域的范圍定義適時進行了調整,突出定量化、區別性。如歐盟明確將援助的資金主要集中于人均GDP低于歐洲平均水平75%的地區以及人均GDP低于歐洲平均水平90%的成員國。這種規范、標準、定量化的區域范圍定位,既可以避免決策的隨意性,也可以有效避免因劃分標準模糊引起的各國家、各地區的盲目攀比。

(三)牢固的法律基礎

早在1960年代,歐洲區域政策就通過歐共體成立條約中的相關內容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在該條約中明確指出:共同體的目標是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異、消除落后地區、島嶼及農村地區的落后狀況。同時,還通過立法明確了對這些地區提供支持援助的組織機構、資金來源等。此外,很多歐洲國家也通過立法形式來保障區域政策的權威性。如德國在《聯邦基本法》、《促進經濟增長法》中都規定了國家有義務對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進行治理。英國也相繼頒布《特別地區法》、《工業布局法》、《地方就業法》等涉及區域發展的法律法規,明確了國家在促進地區發展與振興中的責任。

(四)完善的規劃體系

歐盟將規劃作為明確區域發展政策理念、安排重大項目工程、提供資金援助補貼的重要手段。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覆蓋領域廣、參與層次多,既具有扎實科學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好實踐操作性的規劃體系。首先,歐盟的規劃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土空間布局等多個領域,有效地將各領域發展的要求有效地整合到一個體系中。其次,歐盟各級規劃的編制,是建立在廣泛吸收各成員國、各地區、各城市意見基礎上的,通過各利益主體間的博弈談判使各方的訴求能夠充分表達,權益能夠受到充分保障。再次,歐盟規劃始終注意到理論指導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一方面大量聘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參與到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來;另一方面,又通過評估不斷修正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完善。

(五)充實的資金保障

為了應對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對某些欠發達地區、經濟轉型地區的傷害,歐盟試圖通過金融、投資等手段來改善特定地區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其主要政策工具經過多次調整,現階段主要由結構基金、凝聚基金兩大基金以及歐洲投資銀行來構成。

結構基金作為歐盟區域政策的主要支撐工具,幾年來其基金額度一直占歐盟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左右。結構基金重點支持落后地區的開發,即人均GDP低于歐洲平均水平75%的地區。結構基金目前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歐洲地區發展基金,是結構基金的主體,主要用于生產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科研、環保等領域。二是歐洲社會基金,主要用于職業培訓和就業幫助,目標是解決長期失業問題。三是農業指導和保障基金,主要為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提供資金支持,支持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受援地區農村經濟社會改革;四是漁業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漁業和水產業的產業轉型。

凝聚基金成立于1994年,主要是通過幫助欠發達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逐步達到建立經濟貨幣同盟所要求的財政預算要求,以加強歐盟的凝聚力和在經濟政策上的協調能力,為建立經濟貨幣同盟創造條件,其支持力度可以達到項目總投資的85%。

歐洲投資銀行依照《羅馬條約》規定,其成立目的就是促進共同投資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對成員國經濟落后地區和單一國家不易舉辦的新工業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作為一個重要的長期貸款提供者,它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期限可以長達20年,有力地促進了資金短缺卻又亟需建設的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六)堅實的組織保障

歐盟為了保障其提出的區域政策能夠得到有效貫徹落實,構建了多層級、網絡化的區域協調體系,特別強調區域各主體間的溝通與參與。早在1975年,就專門設置了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地區發展委員會,負責設計和實施歐洲范圍內的區域政策。當前,在歐盟層級最重要的3個機構,歐盟委員會、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中,都設置了負責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職能機構和顧問機構,如歐盟委員會內設區域政策事務部, 專門負責區域政策以及增強各成員國凝聚力等事務;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內也均設有區域政策委員會。歐盟各成員國政府作為區域政策的具體執行者,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歐盟區域機構中的代表來參與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另一方面也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應對國內的區域發展問題。如法國政府就在總理辦公室下設置空間規劃與競爭力署,負責制定和落實區域發展政策,組織并協調政府各部委支持地方發展。地方政府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歐盟的區域政策當中來,在地方層次相應設立區域政策機構;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設置某種形式的辦事處,負責申請、協調各種用于區域發展的援助資金。

二、對我國區域發展政策的啟示

(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根據歐盟的經驗,歐盟區域政策之所在執行中能夠得到較好的落實,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建立在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之上,從而保證了在執行過程中的規范性和權威性。與歐盟相比,我國雖然在區域發展的政策層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法律基礎層面仍然缺少指導區域協調發展的專門法律。盡管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過程中,曾經明確將研究制定《西部開發促進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出臺。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日趨明晰的今天,有必要重新研判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盡快構建指導我國區域發展的根本性框架,為今后各項區域政策的出臺提供法律依據。

(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投資是協調區域經濟關系、改善區域發展環境的重要推動力,資金在地區間的分配對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目前歐盟每年1/3以上的預算要投入到促進區域平衡與協調發展的有關項目中。我國各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要遠大于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當前,我國政府用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資金支持渠道主要集中于財政轉移支付和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其中財政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地方財政日常開支,長期建設國債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等領域。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發展能力較差,吸引市場資金能力要遠弱于發達地區,更加需要政府資金的支持。因此,我國有必要參考歐盟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逐步有針對性地擴大對各區域最急需的項目資金支持,特別是要集中資金支持那些欠發達區域加快發展,盡快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

(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區域的協調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各地區相互博弈的過程。歐盟制定區域政策,必須要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要能夠充分反映企業、居民和政府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意愿。盡管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由于能夠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因此在執行中所遇到的阻力就會較小,實踐中往往也就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我國當前的區域發展格局中,各區域受歷史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文風俗習慣等影響,所追求的區域發展目標不盡相同。各區域在發展政策上存在相互競爭是正常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好區域間的競爭關系,避免出現在政策上相互攀比的現象,積極引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有權威的組織機構

為有效制定和實施區域政策、協調各部門行動,歐盟設立了專門的區域管理和執行機構,而各個國家也基本上都設置有統籌區域發展的專門機構。當前,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雖已形成,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區域政策制定與協調的職能分散在各個部門,缺乏一個能夠站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高度、全面統籌區域發展各種問題的權威機構。按照十七大關于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要求,有必要將各部門分散管理的政策手段統合起來,建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大部門體制,從而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投資、產業、土地等政策的復合效應,整合不同的資金渠道來源,構建有針對性的區域發展資金渠道,從而更加及時準確地制定、執行符合各區域實際發展需求的區域政策。

(五)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要有系統的規劃體系

第8篇

【關鍵詞】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動態平衡;和諧統一;哲學底蘊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協調發展的實質就是要重組、整合和優化各種關系并使之處于恰當的比例關系當中,因此,只有堅持統籌兼顧、動態平衡和和諧統一的方法論原則,才能最終實現這一目標,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協調發展。

一、統籌兼顧的協調發展哲學底蘊

在“統籌兼顧”中,“統”指的是統攬、總攬,就是宏觀調控,適時適當地干預;“籌”指的是籌劃、協調;“兼顧”則強調,既要協調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又要兼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解決好方方面面的矛盾。要求我們在管理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發展戰略,執行發展政策,采取發展措施時,做到總攬全局、全面規劃、兼顧各方、協調發展。其一,統籌兼顧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認為,現實的事物,一般都是由多種矛盾構成的。在多種矛盾中,存在著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的。一方面,主要矛盾規定和制約著非主要矛盾,不首先抓住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不容易解決好;另一方面,非主要矛盾又影響和制約著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的解決,有利于推動主要矛盾的解決。而且,隨著條件的變化和發展過程、發展階段的推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抓住主要矛盾,又必須注意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發展。在當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其二,統籌兼顧是唯物史觀的具體體現。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多方面、諸多要素組成的統一的整體,這些眾多方面和諸多要素不是截然分開、各自獨立的,而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在相互影響、相互交錯運動中,彼此發生相互作用,共同向前發展的。這就要求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統籌全面發展,做到全面考慮、全面兼顧、全面規劃,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整體推進,全面進步;統籌協調發展,做到周密計劃、平衡統一、合理安排、比例適當,實現從非均衡型發展不斷走向均衡發展;統籌可持續發展,做到瞻前顧后、從長計議,保持發展后勁,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久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統籌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協調好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滿足不同階層人群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

二、動態平衡的協調發展哲學底蘊

其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之中,一事物離開與他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從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事物的發展必然在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之中的辯證發展,因此,只有兼顧其他方面,協調平衡好各方面的關系,事物才能健康發展,否則,就是畸形的、單一突進的發展,就會導致事物的停頓和倒退。而這種協調平衡也是動態的,是從不平衡走向平衡,然后,又走向不平衡,再走向平衡,這樣循環往復的促使事物向前發展。其二,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社會的基本矛盾,要在社會基本矛盾的層次上實現和促進動態平衡協調發展,就必須科學地理解和把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脫離不平衡來看待平衡,不能把協調直接等同于平衡。不平衡的存在是平衡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果只有平衡,沒有不平衡,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不能發展了,就固定了。”[1]因此,不包含非平衡在內的平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協調,協調發展就是包含不平衡在內的平衡。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脫離平衡來看待不平衡,借口不平衡的絕對性而否認相對平衡,進而否認協調。社會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總是平衡了又不平衡,必須注意的是,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限度,不能隨意擴張。一旦條件具備,就必須及時跟進,力求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在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的過程中,雖然允許在短時期某一方面問題可重點把握、適度超前,但這種重點把握和適度超前必須保持在一定的幅度之內,每一方面的發展都不可能離開其他方面的條件而過度超前。一旦某個方面出現過度超前發展的情況,引起與其他方面發展上的嚴重失衡,必然最終影響社會發展的全局。因此,要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就必須始終注意和解決好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平衡問題。只有保持社會發展的動態平衡,才能使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實現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整體躍遷。

三、和諧統一的協調發展哲學底蘊

其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定。盡管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但是,“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質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2]這就是說,矛盾著的雙方或系統中的要素只有處在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匹配、相互促進的關系中,才存在著通過相互排斥而實現發展的可能性。斗爭性的存在是以同一性為前提的,同一性是在斗爭性中獲得規定和發展的。它們之間必須保持絕對的斗爭性(非統一)和相對的同一性的和諧,也就是必須使矛盾的諸方面或系統的諸要素之間保持和諧的統一。其二,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觀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由于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的協同作用,要素之間只有保持優化組合,才能夠維持社會系統的和諧統一和良性互動,從而達到一種有序的穩定和諧結構來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的協調發展,就是要求達到社會諸要素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求得最佳的群體發展效應,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中,每個要素都具有特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要素都不可能替代其他要素,某一要素的發展都不應以犧牲另一要素的發展為代價。因此,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內,社會各種要素的發展應當是和諧統一的,這是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并不是一種經濟、政治、文化之間僵死、靜態的和諧統一,而是一種動態的、發展中的和諧統一。體現在對社會協調發展的規劃與指導上,就是要分清輕重緩急、孰先孰后,而不是平均對待、齊頭并進。這是因為,雖然社會發展要求各個領域發展的協調與和諧,但是這些領域的發展任務不可能全面鋪開、同時到位,就會出現發展過程中的相對不協調、不和諧、不統一,當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之逐步走向協調和諧統一。

四、結語

筆者認為,探討協調發展的哲學底蘊,其真正目的是充分認識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任何事物不是單一存在的,具有統籌兼顧、動態平衡及和諧統一的發展內涵,更好地指導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滿意度,倡導高品質,減少損失,減少懲罰,減少懊悔,有益于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統一、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9篇

(一)復雜大系統的特征

從現代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來看,復雜大系統具有開放性、層次性、動態性、復雜性特征。一般來說,復雜大系統都是有人、機、環境三大要素來構成的,要素之間的溝通需要借助環境所賦予的各項參數進行,因此社會經濟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否則其會失去生命力。構成復雜大系統的要素通常是許多小系統,這些小系統在獨立發揮作用時是呈現層次性的,這也體現了復雜大系統的層次性。社會經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也使得復雜大系統的穩定狀態是動態的,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動帶動系統的變動。復雜性則可分為三個層次,即物理層的復雜性、生物層的復雜性、社會經濟層的復雜性。

(二)電子商務的大系統特征

電子商務的大系統是社會經濟復雜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視作是其子系統,因此電子商務的大系統除具備復雜大系統的主要特征之外,還具有電子商務系統的特征。電子商務的大系統是開放狀態的,它面向的是所有企業與個人,在開放的環境中完成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系統通常包含若干個子系統,這是由其商務活動的性質決定的,比如企業投入的資源、各職能部門等。系統的子系統種類繁多且復雜,由于電子商務大系統具有開放性特征,這使得構成或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要素很多,每個要素都可能成為一個子系統,這造成了子系統的種類繁多且具有復雜性特征。

二、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控制理論與方式

(一)電子商務協調發展的大系統遞階結構

電子商務系統是社會經濟大系統的子系統,因此其可按照大系統的多層遞階結構思想來建立多層管理模式,即將電子商務系統按照構成要素分成相互獨立的多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相互關聯,通過統計指標分析可建立三層結構的遞階結構系統:局部控制級(直接控制層,最低決策級)、遞階控制級(最優化層、中間決策級)、協調控制層(自適應層,最高決策級)。根據國民經濟控制原理,這種三層結構的電子商務遞階結構系統更有利于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控制,促進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遞階結構的電子商務系統體現較強的雙向控制特征,即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雙向控制。

(二)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間的協調發展指數模型

要研究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的協調控制評價,需要建立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控制指數模型,該模型需要滿足兩個要素,即協調度與發展量。首先,根據電子商務與經濟發展的特征與相互關聯,建立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評價指數,并對該指數進行無量綱處理,使該模型能夠實現量化分析;其次,據大系統的協調原則,即關聯預估原理,計算每個指標的狀態變量指標的協調變量,并對無量綱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進行加權加法。

(三)電子商務協調控制模型

在研究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控制時,可將電子商務視作一個大系統,將其構成要素視為其的子系統,那么從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實際出發,通過分析電子商務大系統的各個子系統模型,并在內在關聯的作用下生成整體的模型結構。即:Xij(k+1)=φ(k)•θij(k)+vij(k)從模型的構建來看,其計算過程如下:①收集研究對象的資料,并根據構建模型的需求統計單個指標;②根據上述模型計算時變參數θij(k);③在確定好各項參數后,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最為合理的方法對參數進行估計與預測;④采用狀態方程的自適應預測與控制;⑤進行電子商務大系統的自適應協調控制。

三、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及雙向控制

(一)電子商務—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控制

要想分析電子商務—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必須設計出電子商務系統控制指標與經濟系統控制的指標,然后計算協調度指標。電子商務—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控制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信息資源開發效率指標、信息資源投入效率指標、信息資源利用效率指標、協調度指標。協調度指標主要包括管理運行協調度、企業文化適宜度。將所有指標明確后,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即可實現對電子商務—經濟增長協調發展控制的評價。

(二)企業電子商務協調發展評價

企業電子商務協調發展評價既是將電子商務大系統所有指標進行加權量化,一般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涉及評價的指標主要包括內生信息資源產出率、外生信息資源產出率、電子商務收益率、電子商務銷售收益率、信息基礎設備使用率、電子商務需求效率、電子商務應用效率、電子商務利用率、專利成果利用率、電子商務人員業績、電子商務系統運行調度、企業文化適宜度、管理運行協調度等。對所有指標因素進行量化加權后,通過綜合分析,可實現電子商務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三)電子商務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控制思路

第10篇

關鍵詞 地方;協調發展;全面小康社會;財政保障

中圖分類號 F224.9;F8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4-0139-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4.022

總的來說,對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有環境可持續性指數(ESI)、生態足跡(EF)、能值分析法(EmSI)和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SEI)等。[1]歸結起來往往存在兩種視角:一種是立足于認知發展水平的價值化方法,如綠色GDP化、能值化、生態足跡化等;另一種是發展階段的指數化方法。在兩種方法中,前者數據需要量大、計算繁瑣而且需要的主觀設定也多;后者往往是以構建指標體系,通過多項指標從不同方面來實現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考察。當前,指數化方法有兩類,一類是傾向于對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的評價,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層次分析等;另一類是傾向于可持續發展中各構成要素或子系統間的協調程度的評價。從既有的成果看,各種方法都得到了研究和運用,而指數化方法相對于價值化方法有更大適用性。全國各地正在使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其實現程度監測所適用的方法就屬于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的評價。但這種綜合能力的計算方法其實并不完美,因為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構成一般包括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由若干個具體指標組成。如果在評價可持續發展中僅僅關注某種發展水平或者是綜合能力,各構成要素或子系統分類的必要性就顯得有些多余了。其實,可持續發展本身是一個有機的大系統,各個子系統作為組成要素,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系才能使整個有機體正常運轉。“木桶原理”就很生動地告訴人們構成要素協調的重要性,而發展綜合能力以加權平均方法來評價特定發展水平正好掩蓋了可能存在的“長短板”間的不協調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全面認清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所以,通過評價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度從另一角度來認識可持續發展內涵是非常必要的。

1 概 述

目前,對于可持續發展協調度的測算評價,運用得較多的是測算一種綜合的協調度。在現有文獻中,以綜合協調度方法來評價可持續發展狀態的研究很多,但在構建子系統方面,有從兩個子系統去尋求協調度的,也有從三個或以上子系統去尋求協調度的。兩個子系統間協調的研究有:李艷、曾珍香等就綜合運用主成分分析、回歸擬合等對某市的經濟與環境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進行了實證應用 [2] ;桑秋、張平宇等也利用了同樣的方法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沈陽市人口、經濟、空間與環境的協調度分析[3],等等。三個或以上子系統間協調的研究有:劉晶、敖浩然等利用因子分析、回歸擬合和模糊數學等方法對重慶市北碚區1998-2005年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度進行了分析;[4]劉曉娟、童玉芬利用主成分分析、回歸擬合和模糊數學等方法對中國西北地區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狀況進行了評價;[5]張百瑞在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評價研究中使用了協調度系數的方法;[6]康曉光、馬慶斌在對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的評價中確立了一種新的協調度概念,并通過戰略地位、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的協調度來研究北京市的協調發展問題[7] ,等等。

有關人們對政府財政影響發展的關系的認識往往是從政府財政分別與經濟增長、經濟穩定和社會公平的關系的研究中得出的。具體看來,18世紀70年代以亞當•斯密(1776)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分析》為起點的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Romer、Lucas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構筑了內生增長理論,都有政府或政府財政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內容,為政府財政參與經濟增長提供了依據。從20世紀30年代起,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增長觀念不再被視作“必然”,人們越來越關注對波動的研究,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的任務主要在于克服對這一自然增長路徑的偏離。19世紀中期的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穆勒第一次提出分配優先和通過稅收制度調節收入分配的觀點。新劍橋學派發展凱恩斯宏觀經濟學觀點認為收入分配是經濟理論的核心,并堅持只有在宏觀水平上去探討收入分配理論,才能真正找到國民收入的決定力量。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指出了政府主導收入差距由擴大到縮小的一條途徑。20世紀70年代后收入分配問題在人們進一步認識經濟發展含義的基礎上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經濟增長、經濟穩定和社會公平構成了可持續發展內涵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了政府財政配置資源、穩定經濟和收入分配的基本職能。這也可以看成是可持續發展與政府財政保障可以契合的理論基礎。

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和不斷演化,發展的內涵變得愈益廣泛,參與主體日趨多元。與此相適應,政府的職能在顯示其動態性和擴張性特征的基礎上,參與手段表現出間接性、經濟誘導性而非直接的計劃或行政性――這顯然給政府財政手段的發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目前,由于可持續發展內涵的抽象性和認識的不統一,人們在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政府財政保障關系時,往往選定某一社會發展目標與政府財政的關系進行定性分析,諸如和諧社會、宜居城市等社會發展目標許多時候被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如賈康認為中國財政型態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從供給型財政、生產建設型財政逐步轉變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和總體社會再生產發展要求相適應、相匹配的財政型態,提出了公共財政的制度建設政策改進與構建和諧社會相互動的思路[8]。廖清成直接指出當前我國貧富差距問題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障礙,因此,要通過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9]武小惠指出我國實行城鄉分割的財政政策造成了農村基礎設施供給的嚴重不足和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發展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加強公共財政制度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財政保障機制[10]。另一種認識方法將社會發展目標視為包含和諧財政子系統與和諧社會子系統的大系統進行了定量的綜合評價。蔡躍洲認為公共財政與和諧社會具有內在統一性并利用一個包括72個指標的和諧社會評價體系對我國社會和諧狀態進行趨勢分析和國際比較[11]。呂煒從“推動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與“推動自身的體制完善與和諧發展”兩個方面設計出一套指標體系對公共財政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績效進行了綜合的評價[12]。 其方法較單一,基本采用了加權平均法,難于直接辨認可持續發展的政府財政作用。

根據可持續發展中進程與狀態內在統一[13]的觀點,中國的實際決定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科學發展的進程,其狀態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未來包含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兩重階段性目標。結合如此相對、具體的背景,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實現程度便可成為可持續發展定量測度的一個指向。中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歸根結底是對業已失衡的社會公平的彌合和對充滿矛盾的利益格局的糾正。這一方面體現了政府作為利益共同體協調公共性問題的天生職能;另一方面表明新時期下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政府職能從政治領導向政治管理的轉換[14]。具體講,就是政府宏觀調控中充當“抑制沖突的外部力量”[15]――這為將發展協調度作為可持續發展定量測度的另一指向提供了依據。在當今中國,以市縣為單位的地方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性主要源于可持續發展自身的地方化理念[16]和地方發展績效的管理體制。以市縣為單位的地方政府財政保障的有效性主要基于公共經濟學中財政分權理論。本文在這些理論支撐下的有效時空范圍內對政府財政作用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是在驗證發展協調度對發展綜合能力的正向影響的基礎上針對協調度保障的分析。這種分析方法在驗證政府財政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時雖然直接面向協調度卻可以保證在政府主導和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析中有關結論的正確性。本文選用的指標體系是全國適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內容比較豐富,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6個方面共23項指標。該指標體系中一個突出特點是務實地針對當前中國存在著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子系統進行了具體化。這并不妨礙對可持續發展協調度的評價,而且還重點明確地反映出社會子系統內部多項具體內容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

2 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

國家統計局在全國推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指標體系預先為各項指標設定了權重和目標值,并以實際值的加權平均結果對目標值的加權平均結果的逼近程度來衡量監測結果。本文在對該指標體系進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中沿用統計部門監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方法;進行綜合協調度的評價則利用各子系統的實現程度結果加以計算。各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如下:

2.1 指標無量綱化

(1)正指標無量綱化:zi=xixi1×100%,若xixi1<1

100%,若xixi1≥1(1)

(2)逆指標無量綱化:

zi=xi1xi×100%,若xi1xi<1

100%,若xi1xi≥1(2)

以上兩式中,zi為xi的評價值,xi為實際值,xi1為目標值。

(3)區間指標無量綱化:

zi=0,如果xi

[m1,m2]

1(q1-m1)2x2+2q1(q1-m1)2x+m21-2q1m1(q1-m1)2×100%,如果xi∈[m1,q1]

100%,如果xi∈[q1,q2]

1(q2-m2)2x2+2q2(q2-m2)2x+m22-2q2m2(q2-m2)2×100%,如果xi∈[q2,m2]

(3)

其中zi為xi的評價值,xi為實際值,[q1,q2]為指標xi的目標區間值,m1、m2為指標xi的一個允許下、上界限值。

2.2 綜合能力評價

(1)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亦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實現程度為:F=∑[DD(]23i=1[DD)]wizi(4)

(2)可持續發展子系統綜合能力,亦即各子系統的實現程度為:Fj=∑[DD(]nji=mj[DD)]wizi/∑[DD(]nji=mj[DD)]wi(5)

2.3 綜合協調度評價

利用(5)式所得的各子系統綜合能力計算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協調度,其計算方法是:

協調度:Xtd=1-V(6)

變異系數:V=S/Y(7)

式中,Xtd為協調度,V為變異系數,S為標準差,Y為6個子系統綜合能力得分之均值。

3 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的實證分析

國家統計局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分6類共23個指標:經濟發展=[x1,x2,x3,x4,x5]=[人均GDP,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人口比重,城鎮失業率];社會和諧=[x6,x7,x8,x9,x10]=[基尼系數,城鄉居民收入比,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高中階段畢業生性別比];生活質量=[x11,x12,x13,x14,x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平均預期壽命];民主法制=[x16,x17]=[公民自身民利滿意度,社會安全指數];教育文化=[x18,x19,x20]=[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資源環境=[x21,x22,x23]=[單位GDP能耗,耕地面積指數,環境質量指數]。三亞市2000年-2008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的實際值見表1。本部分數據采用Excel和Eviwt 5.0軟件。

(1)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評價。根據表1按公式(1)-(5)計算三亞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各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亦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見表2。

(2)可持續發展綜合協調度評價。根據表2按公式(6)-(7)計算三亞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各子系統在各年度的綜合協調度,見表3。

從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看,2000年以來,三亞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發展目標上的實現程度由64.2%逐年提高至2008年的79.6%,增幅為15.4%。同期全國水平從59.3%逐年提高至74.6%,增幅為15.3%(見圖1),兩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速度相當,發展軌跡非常接近。雖然三亞市的實現程度高于全國水平,但這種優勢是三亞市在2000年時既有的優勢的延續,9年來三亞市在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并沒有取得突出于全國水平的成績。與全國范圍內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三亞市在2008年確立了“2013年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17]。盡管在這種情況下所確定的戰略目標的實現難度并不輕,但也體現出地方政府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中的主動性和膽識。2008年增速有所放緩很可能是發展戰略調整帶來的“換檔”效應。

從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協調度看,圖2顯示,全國的綜合協調水平表現出平穩上升,盡管增速遞減,但符合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規律。三亞市與全國水平在前四年中表現非常一致;并從2005年開始超過全國水平,但存在較大波動,特別是2008年相對于2007年有所下降。針對2008年全國協調水平保持增長、三亞水平略有下降的實際,結合全球金融危機、國家宏觀調控等背景以及三亞市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上放緩的趨勢,說明三亞市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相對全國而言尤顯脆弱。

從可持續發展協調度與綜合能力的關系看,可持續發展有機體中各子系統的協調耦合有利發揮系統功能從而促進發展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擬利用回歸方法尋求發展協調度與發展綜合能力的關系,以證明政府直接履行協調職責有助于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目標。因變量和自變量分別選擇已計算得到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F和綜合協調度XTD。兩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為0.978 6,對兩個變量進行ADF的單位根檢驗得知兩者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屬于二階單整,見表4。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知,在10%顯著性水平下,原假設“Xtd不是F的Granger原因”的統計值是9.023,應拒絕原假設,接受Xtd是F的Granger原因,Xtd的變化將引起F的變化。據以上檢驗結果,經過測算建立起回歸模型,據式8可判斷,每提高1個單位的Xtd可帶來1.1個單位的F。

4 地方政府財政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實證分析

可持續發展及其戰略是需要政府與其他很多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在地方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作為可持續發展主導者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其他市場主體難于解決的公共性問題。在科學發展觀中,發展是全社會的要義,協調可持續是基于主導者的要求。所以,本文在地方政府財政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實證中傾向于探求政府財政支出保障發展的協調性問題。為了驗證政府財政保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本文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對三亞市2000年以來的情況進行分析:因變量選用前文計算的綜合協調度(xtd),自變量選用財政支農支出(czzn)、行政管理費(xzgl)、教科文衛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原始數據見表5。財政支出的四種分類基本反映了準生產性支出(czzn)、非生產性支出(jkww和xzgl)和生產性支出(qtzc)。非生產性支出代表著公共服務投入水平,其中:教科文衛支出(jkww)代表著基本公共服務,行政管理費(xzgl)代表一般公共服務投入。在實證計算前,以2000年為基期,對4個自變量的時間序列運用三亞市同期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wjindex)進行平減來剔除物價變動影響,然后取自然對數。具體思路和方法是;首先,進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檢驗;接著,利用ADF方法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避免偽回歸;在明確變量存在同階單整后進行因果關系檢驗;最后是建立回歸方程。計量分析主要采用eviews5.0軟件完成。

數據來源與說明:2007年財政支出數據來自《2008年三亞統計年鑒》,2008年財政支出數據來自《三亞統計提要2008》和《關于2008年三亞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及2009年三亞市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

(1)變量之間相關性檢驗。對因變量綜合協調度(xtd)和自變量財政支農支出(czzn)、行政管理費(xzgl)、教科文衛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進行相關性檢驗,見表6。5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系數均在0.93以上,而且都是正相關。(2)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對綜合協調度(xtd)、財政支農支出(czzn)、行政管理費(xzgl)、教科文衛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5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逐個進行單位根檢驗,選擇無常數和趨勢項的檢驗方法。檢驗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5個變量及其一階差分不能實現同階單整;在進行二階差分后,檢驗結果均為平穩變量,見表7,所以,5個變量屬二階單整。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通過變量間的相關性檢驗,除了發現因變量綜合協調度(xtd)與自變量財政支農支出(czzn)、行政管理費(xzgl)、教科文衛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4個自變量存在很強的關系外,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同樣也非常大。為了避免在回歸過程中存在多重共線現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4個自變量進行整合,第1個主成分的特征值是3.901,對原變量的解釋比重已達到97.534%。4個自變量的初始載荷值分別0.988、0.996、0.988、0.978。通過第1主成分特征值與各變量的初始載荷計算出第1主成分Component的表達式,見式(9)。

Component=0.500 1×czzn+0.504 3×jkww+0.5003×xzgl+0.495 2×qtzc(9)

通過上式計算出第1主成分的歷年得分序列Component,見表8,以Component與協調度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滯后期為2時,其F統計值為13.13,原假設“Component不是Xtd的Granger原因”的可接受概率僅為7%,亦即在10%的顯著水平上應拒絕原假設,說明Component是Xtd的Granger原因。

(4)建立回歸方程。綜上所述,因變量綜合協調度(xtd)與自變量財政支農支出(czzn)、行政管理費(xzgl)、教科文衛支出(jkww)、其他支出(qtzc)等4個變量之間具有協整條件,4個自變量提取的第1主成分Component與綜合協調度(xtd)之間的相關性為0.957 1;在5%的顯著水平下,對Component進行ADF的單位根檢驗,二階差分后統計值為-3.747,是平穩變量,屬2階單整。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已表明,Component的變化會引起xtd的變化,可以建立回歸方程。經過嘗試,綜合考慮R2、t值等多項檢驗指標建立如下模型:

Xtd=0.0312×Component+0.2503(10)

t值(8.743)(3.6801)

R2=0.904 L=25.656 AIC=-5.257 SC=-5.213

(5)回歸方程還原。為了通過公式直接反映協調度與財政支出的關系,在式(10)中代入式(9)得到還原的回歸方程:

Xtd=0.015 603×czzn+0.015 734×jkww+0.01 561×xzgl+0.015 452×qtzc+0.250 3(11)

從式(11)的結果看,對于三亞市可持續發展這個系統工程而言,財政支出的各類資金對綜合協調度都產生正向作用,這符合客觀事實。三亞隨建省而設市,先后經歷了20年,然而前1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常緩慢,城市基礎非常薄弱;后10年的增速明顯加快,目前薄弱的城市基礎設施和脆弱的管理能力不斷地在政府財政保障和市場化進程中逐漸增強,且處在上升期。增加對三亞市方方面面的保障支持都會發揮城鎮化進程中的規模效應。

然而,政府財政能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相對于林林總總的各類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等問題的保障存在著最優、次優的選擇。式(11)顯示,不同類型的資金對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影響是不相同的。教科文衛支出(jkww)的系數最大,為0.015 734;其次是財政支農支出(czzn)和行政管理費(xzgl),分別為0.015 603和0.015 61,非常相近;系數最小的是其他支出(qtzc),為0.015 452。這表明不同的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可持續性具有不同的影響。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代表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水平的教科文衛支出(jkww)促進協調發展的正向變化最大,財政支農支出(czzn)代表對準公共服務的保障扶持,其正向影響能力較大。倍受批評的行政管理費對協調度的積極影響高于政府財政保障生產性項目的效應,這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越來越高,政府調控范圍越來越大,社會事務的管理任務也就越來越重,對代表著政權運轉的一般性公共服務也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適度加強保障。事實上,只要財務監督機制到位,行政管理費真正用在公共服務質量優化而非鋪張浪費上,其對持續發展中矛盾的協調作用會更加直接。

5 政策啟示及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有關政策啟示和建議是:

(1)可持續發展評價包含發展綜合能力與發展協調能力兩個方面,協調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協調度與發展綜合能力之間的關系表明,協調度就象“雙刃劍”,處在上升期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如果得到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其實現程度會加快;如果不注意其子系統間的協調性,將會大大延緩其綜合能力的推進力度,三亞市在2008年的情況是一個明證。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在兼顧發揮兩種職能時,應向協調性傾斜。盡管“經濟建設”仍是發展的中心,但對地方政府而言,應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制等多種渠道特別是充分利用財政手段來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發揮財政的經濟乘數效應來活躍、引導和激發各種市場主體參與發展的熱情,加快可持續發展進程。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宏大的“三步走”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一個過渡性任務狀態,三亞市的實證表明,地方政府財政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階段性目標的保障是全面積極而且有效的。中國許多基層地方的情況應該與三亞市的實際類同,由于長期自上而下的區域二元政策存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很不牢固,投資環境有待繼續優化,所以,市場主體參與建設的主動性不是很廣泛和很主動。這也導致了需要政府進行方方面面兼顧的局面,因此,政府財政不論在非生產性領域還是生產性領域的投入對正處于上升期的地方可持續發展而言都是必要的。

(3)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是地方政府實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中最有效最正確的策略之一。三亞市的實證同時表明,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投入對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目標的正向效應相對最大,而傾向于生產性的財政支出的積極作用相對最小,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財政公共化轉型良性互動的體現。所以說,地方加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達到全面兼顧可持續發展各子系統的目的,必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尤其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確保經濟發展成果為全社會共享;適度提高保障財政支持農業支出需要,激發農業生產積極性,力促農村居民收入提高;適度增加行政管理費,加強監督控制管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中多樣化、復雜化矛盾的協調需要;適當減少但不能忽略生產性支出保障水平,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生產方式為契機壯大經濟規模、提高經濟質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更高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4)地方政府對新確立的發展戰略應該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特別是以政府財政為核心編制基本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財力保障規劃,以規劃的法定力量來實現支出結構的調整。科學發展觀所主張的可持續發展,是漸近式而非激進式地推進社會進步,從而實現穩定、改革與發展的協調。中國式發展兼顧“穩定”和“改革”的統一,站在經濟和財政角度,其實就是妥善地處理好既有利益和調整利益的關系,穩妥地安排好經濟(財政)存量與經濟(財政)增量的利益。所以,地方政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優化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盡量不要對政府財政所有可支配財力進行全面調整,務實的辦法是對“增量”傾斜,再審時度勢地對“存量”進行微調。為了實現政府財政保障結構順應時勢的調整,地方政府應以未來可支配的財政增量資金為主編制與發展戰略相適應的財力保障規劃,輔之以存量結構的適度調整,以人大通過方式確保保障規劃的法定嚴肅性,使年度預算與中長期規劃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保證各有關部門共同有計劃地實施發展戰略內容,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郝翠,李洪遠,孟偉慶.國內外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對比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161-166.[Hao Cui, Li Hongyuan,et 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0,(1):161-166.]

[2]李艷、曾珍香等.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方法研究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5):54-58.[Li Yan, Zeng Zhen Xiang. Study and App Licat Ion of EvaluationMetho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2003,(5):54-58.]

[3]桑秋、張平宇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沈陽市人口、經濟、空間與環境的協調度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2):98-102.[San Qui, Zhang Pingyu, et al.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Space and Environment in Shenyang Since the 1990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8(2):98-102.]

[4]劉晶,敖浩然等.重慶市北碚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度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3):147-151.[ Liu Jing, Ao Haorang, et al.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Bei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i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7,(3):147-151.]

[5]齊曉娟,童玉芬.中國西北地區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狀況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2): 103-108. [Qi Xiaojuan, Tong Yufen.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among Population,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Area of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8,(2):103-108.]

[6]張佰瑞.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評價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07,26(9) : 90-93.[Zhang Bairui. Evaluation Research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in China[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7,26(9):90-93.]

[7]康曉光,馬慶斌.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185-189.[Kan Xiaoguang, Ma Qinbin. Competition of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y[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7:185-189.]

[8]賈康.公共財政與和諧社會[J].中國經濟問題,2006,(5).[Jia Kan. Public Finance and Harmony Society[J]. Economy Issues in China, 2006,(5):5-10]

[9]廖清成.公共財政與和諧社會[J].金融與經濟,2006,(15):35-41.[Liao Qinchen. Public Finance and Harmony society[J]. Finance and Economy, 2006,(15):35-41.]

[10]武小惠.構建和諧社會的財政保障機制[J].經濟問題,2007,(12):56-59.[Wu Xiaohui. Fiscal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2):56-59.]

[11]蔡躍洲.公共財政與和諧社會評價[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4):32-39.[Cai yaochuang. Public Finance and Evaluation Harmonious Society[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7,(4):32-39.]

[12]呂煒.公共財政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制度創新與績效評價[J].財經問題研究,2007,(12):1-9.[Lū Wei.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Financ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07,(12):1-9.]

[13]孫家駒.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是過程與狀態的統一[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3). 26-31.[Sun Jiaj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re Unific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the State[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na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7, (3).]

[14]李景治.從政治領導到政治管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5):101-109.[Li Jingzhi. From Political Guidance to Political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8,(5):101-109.]

[15]劉濤雄.社會沖突與經濟增長:一個理論框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8:117-122.[Liu Shouxiong. Conflict and Grow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117-122.]

[16]王偉中等.地方可持續發展導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6:43-55.[Wang Weizhong, etal. Introduction of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6:43-55.]

[17]王東陽.海南三亞統籌城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Wang Dongyang. Research on Balancing Urbane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 Beijing: People Press,2008:1-53.]

Analysis on Supporting of Public Finance Dur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Local Region:Example for Sanya Implementing Strategy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LIU Xian

(Shool of Econom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32,China)

第11篇

第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整體承接——產城一體——“三化同步”為路徑,以產業城和農業“兩區”建設為抓手,在整體承接產業轉移中加快工業化進程,在推進產業城建設中加速城鎮化步伐,在農業農村“兩區”建設中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在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構筑城鄉融合、工農協調、跨越發展的“三化同步”推進新格局。

第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穩步推進。以科學規劃為龍頭,科學編制“三化同步”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發展規劃。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在整體規劃的指導下,按規劃、有步驟、分時序推進。

2、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堅持富民為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切實保護群眾利益,正確處理好政府主導和群眾自主的關系,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先行先試,用活政策。積極營造鼓勵創新、敢闖敢試的寬松環境,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三化同步”的新辦法、新途徑。圍繞中部崛起、皖北振興戰略,抓好跟蹤對接,積極爭取支持。深入研究中原經濟區建設相關政策,借力政策優勢,推動“三化同步”協調發展。

第三,主要目標。

力爭通過3到5年努力,全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趨于均等化,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成為皖北地區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中心城市,實現建設實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諧宿州、幸福宿州的宏偉目標。

——產業集聚,工業化主導作用顯著增強。承接產業轉移平臺更加完善,工業總量不斷壯大、結構更加優化,吸納就業、帶動城鎮、反哺農業的能力全面提升。至“十二五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工業化率達到50%以上,特色園區、產業組團工業占全市比重超過70%,成為皖北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鮮明、創新活力迸發的中心城市。

——產城融合,城鎮化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構建中心城區、產業城組團、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城鎮體系,產業與城鎮發展更加融合,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至“十二五末”,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主城區建成區75平方公里、人口75萬;各縣城建成區25平方公里、人口25萬,成為皖北地區城鎮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發展、城鄉一體推進的中心城市。

第12篇

關鍵詞: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衡陽市

一、衡陽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1.自然地質環境惡劣

衡陽市的土地巖性分為7類,包括第四紀松散堆積物、紅巖、砂頁巖、石灰巖、砂礫巖、花崗巖和變質巖。主要以分布于河流兩岸的第四紀松散堆積物和市城區周圍的紅巖為主,兩者面積達7514×104hm2,占總面積的49.29%。其地質構造,從地質學理論角度分析,衡陽位于南嶺緯向構造帶北緣,境內新華夏構造體系廣為發育,加之地勢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所有這些均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潛在條件。

2.農業基礎設施差

由于近10年來對水利投入較少,設施年久失修,衡陽農業基礎設施近年來頻繁受到水、旱等災害的困擾。目前全市約1500座水庫有四分之一不配套或存在隱患,特別是湘江沿岸及其支流有一半以上的防洪大堤未達到防洪標準。進而造成水庫變淺,容量縮小,抗災能力下降,1994年連續5次遭受洪災,全市直接經濟損失38億元,其中水利設施損失4.6億元,嚴重影響衡陽農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特別是礦產資源開發中濫采亂挖和“三廢”任意排放,嚴重破壞了資源,污染了水域、空氣和土地。在工業聚集和居民稠密區,環境問題更趨嚴重。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工業廢渣逐年增加,尤其是放射性廢渣增長較快,生活垃圾也不斷增加,又未經無害處理便直接排放,這些都破壞了生態環境。

4.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不合理

建國后,由于國家在衡陽布局的工業沒有充分注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造成國有大型企業和地方經濟互不適應的各自封閉體系,甚至在爭奪資源、資金等方面引起負面效應,造成衡陽國有經濟成分過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同時有些企業只注重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忽視更新改造等內涵節能增效,經濟建設偏重于鋪新攤子,上新項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并容納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廢料,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由于環境資源及環境自凈能力的有限性,如果經濟活動對環境進行毫無遏制的開發利用和污染,環境基礎被破壞,必然會制約經濟的發展。

三、協調衡陽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法制化

長期以來,中國環境政策主要通過政府各部門的行政命令手段來實施,但由于環保工程項目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只靠行政手段很難協調資源開發與環保建設的關系,必須通過立法來保證。因此在衡陽市資源開發中應開展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適合衡陽市情的立法工作,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環境補償制度,同時抓好執法隊伍建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2.以預防為主,治理和保護、建設和管理并重,除害興利,實現邊建設邊保護,使各項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發揮長期效益

衡陽市必須確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行科學合理的有序開發,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優化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實施,開發建設項目首先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不能盲目擴大規模,做到以需定產、邊開發邊治理,防止大開發中對本已惡化的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

3.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民致富相結合,調整農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

“退耕還林,封山綠化”是衡陽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方略,從合理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來講,不僅要種植生態林,還應大力發展經濟林、用材林、竹園、藥材、飼草等生態農業,把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統一起來,通過對農村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的改進,使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物和廢棄物得到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把單純從自然界索取轉變為與保護、改善、增殖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人類―經濟―環境”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的中心環節。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在以人類為核心和主體的全球生態系統中,人類做到社會經濟以及技術之間的和諧統一;人類消費需求與生態系統自我補償能力的協調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經濟―環境”系統的持久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歷年)[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州市| 南投县| 宣武区| 冀州市| 云阳县| 新建县| 云龙县| 闽清县| 涪陵区| 鄯善县| 宽甸| 顺平县| 漠河县| 井冈山市| 紫金县| 马关县| 淳化县| 南和县| 木兰县| 岱山县| 德化县| 突泉县| 乌兰浩特市| 本溪| 南木林县| 鲜城| 五河县| 七台河市| 陈巴尔虎旗| 石台县| 化德县| 乐山市| 政和县| 福海县| 化州市| 砀山县| 武强县| 获嘉县| 辽阳市| 凤山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