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圣誕英語手抄報

圣誕英語手抄報

時間:2023-05-31 09:32: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圣誕英語手抄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圣誕英語手抄報

第1篇

關鍵詞:手抄報 靈活運用 提高興趣

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是聽、說、讀、寫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理解識記理解運英語知識。但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些方法運用的多了機械了,就會流于形式。一些學生在這種形式化的教學中會逐漸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會失去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麻木地聽課、寫作業,被動機械地執行“上課程序”,這也許正是導致一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甚至厭學的原因。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應有對英語學習的愿望、興趣、積極性和自信心,樂于參與英語實踐活動。假如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其他學習方法,并交替或者說靈活運用,一定會改變上面所說的問題。初中英語課文中的內容大部分是活潑、新鮮、時尚、貼近學生生活及時代的,所以我嘗試把英語的教學與手抄報這種生動的學習方式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種方法其實也就是將課堂的聽、說、讀、寫延伸到課下的應用中,側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激發,改變了單調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的學習及審美疲勞。利用課堂所學的單詞、語法、句子以及相關知識英語手抄報在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其作用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當課文中接觸到重要的西方的節日時,可利用手抄報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如冀教版第三冊課本第二十一課關于Thanksgiving的內容,介紹了感恩節在西方國家的慶祝時間,方式等,第六十三課是關于Merry Christmas的內容,介紹了圣誕節的時間,慶祝方式以及起源等知識,是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不容易接觸到的內容,符合初中學生追求新鮮時尚事物的心理。

我就將圣誕節、感恩節這類西方節日等方面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知識點,結合平時積累或上網查到的相關信息,用英語手抄報的形式將其展示出來,有時還要求把中國的類似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等同感恩節、圣誕節等節日進行比較,分析中西方節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英語的學習還和語文及其他科目的學習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多種教育資源,不僅復習鞏固了課內所學的語言單詞、句式、語法等語言素材,還增強了學生對不同地區文化差異的理解和認識,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在情感的教育上,培養了學生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認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二、讓學生把平時搜集到的英語詩歌、歌詞以及成語諺語、百科知識等,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現出來,大家資源共享,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讓學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多地接觸并了解異國文化,擴大學生知識面。

三、讓學生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所學過的或知道的生產生活用品、動物、花卉、國家、名勝古跡等等,展示這些內容的英語寫法、具體內容以及包含的文化內容。如今是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期,英語成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無論居家生活、出商場購物還是外出旅游,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使用到英語,所以它們的英文名稱以及其內涵的英語表達,學生必須掌握,學生將所知道的事物名稱及其英文內涵在辦手抄報的過程中進行次綜合應用,從課堂學習回歸現實的應用,實現生活與學習的銜接。

當然除了上述幾點,重大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等專題內容,凡與英語學習,尤其能將英語學習與實際應用相聯系的都可以展示,英語手抄報的內容可以不限,形式可以不限,只要學生能用英語展示的都應該鼓勵他們展示。

為了激勵學生辦手抄報的主動性、積極性,還應該采用多種展示方法及評價機制。

一、個人制作,獨立思考,提高動手和運用課本所學英語知識的能力,人人上交,老師評價,避免個別學生做學習的旁觀者;與他人合作制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小組展示,組內自評,選出制作最好的上課時展示評價,可請別的組的學生評價,即組間互評,提高組之間的競爭意識。

三、班內張貼,集中展示。每期手抄報都要求學生將評選出的各組最好的張貼在教室后黑板上,大家共同欣賞、學習,提高學生的成就感、興趣和學生辦報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梳理知識點及探究應用的能力。

初中由于其心理特征,所制作的手抄報版面設計符合孩子的審美特征及認識能力,由于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知識層次選編的內容,所以難度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性格、愛好,不同的知識面,所以手抄報的內容多樣新穎,色彩鮮艷,再配上各種可愛幽默的插圖或者符號,首先從視覺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所以學生主動辦報、讀報、評報的積極性也很高,使在應用中的英語課內學習更鮮活生動,課下學習更有趣益。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運用中讓學生有了學好英語的信心,敢于用英語進行表達,這正是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

第2篇

勁松四小的校訓里有這樣一句話:心有祖國,眼望世界,做國際的我。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林則徐告訴我們要開眼看世界。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是孩子們看世界的那扇窗,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何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做國際的我?

心有祖國――提高中西文化的鑒賞力,增強愛國意識

學習外國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盤肯定異國文化,從而擯棄自己國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國的文化。它強調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差異,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進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修養。

四年級上冊上第六單元,講的是就餐,第一課講的是中餐,第二課講的是西餐,第三課講的是快餐。教學中,我通過幻燈片將各種菜肴和用餐工具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通過短片讓學生了解西餐的禮儀,鼓勵學生去西餐廳就餐,體驗生活,豐富閱歷。六年級上冊在六上,講到奧運會的時候,我們學習北京舉辦的第28屆奧運會,學生把各種手抄報和紀念品帶到學校,我們一起觀看領獎視頻,學生愛國情緒高漲。

眼望世界――創設大情境小語境的教學環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語教學,強調語言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理解真實的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

我以小學階段的節日教學為例。小學階段的英語共涉及十個中西節日,包括中國傳統的中秋節、端午節、建軍節、西方節日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以及中西都有的新年、婦女節、植樹節。教學中,我利用真實的情景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西方文化。如在圣誕節當天,我們在教室里布置了彩燈、圣誕樹和小禮物,課上學生一起學習歌曲,《We wish you Merry Christmas》,我們制作英語賀卡,使學生懂得用英語留言,互贈賀卡。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在教學萬圣節的課文時,我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過萬圣節的,并讓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表演萬圣節之夜,感受西方節日的魅力。

總之,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持之以恒,把握文化滲透的時機,注意文化的差異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

第3篇

   2021圣誕節活動總結范文

   伴隨著冬日里溫暖的陽光,一年一度的新年又來臨了,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難忘的節日,我們在12月25日上午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慶圣誕的親子游戲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們一起慶祝圣誕節,享受著親子同樂的溫馨和快樂。上午九點我們活動正式開始,本次活動主要分為六個環節:

   一、25號早晨,由兩位男教師扮圣誕老人和迎早的教師一起到幼兒園大門口為孩子們送禮物和祝福,讓孩子們感受節日的喜悅。

   二、小朋友之間神秘的互贈禮物的活動,在禮物上寫上小朋友的名字在圣誕前夜24日早上來園時掛在圣誕樹上,25日早來園時自己去找寫有自己名字的禮物。

   三、組織幼兒邊做律動邊唱圣誕歌曲《鈴兒響叮當》和組織幼兒做律動。

   四、圣誕老人出場,有獎問答,有關圣誕知識的,答對的有獎。

   五、狂歡活動:圣誕老人出場,跟幼兒和家長一起跳《兔子舞》跟幼兒和家長一起跳《兔子舞》(幼兒帶上自制的面具)。

   六、聯歡活動結束后各班家長帶領自己的孩子回到班上,以自助餐的形式分享美食,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天,家長和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整個上午的活動氣氛非常熱鬧,通過一系列的聯歡活動,孩子們自始至終地洋溢著探究的愉悅情緒與體驗,感受著圣誕節歡樂的氣氛。慶圣誕一直是我園十分重視的一項慶祝活動。每年,我們都力求以不同的形式來慶祝活動,讓孩子感受快樂、分享節日即將來到的喜悅。今年,我園精心策劃,以親子活動的形式來舉行本次慶祝活動。活動中,孩子們玩得開心,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通過活動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圣誕的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園的活力和凝聚力。加強孩子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促進幼兒互相團結友愛地相處。通過這次活動,讓孩子們充分展示了自己,體驗到努力就會成功;讓師生們共同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加深了家園情、師生情、親子情。相信這是孩子們度過的最難忘的一次圣誕節。

   2021圣誕節活動總結范文

   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圣誕節在xx舉行,之前還以為會在活動中產生各種各樣的混亂事情,但是現在看來,并沒有發生。因此,這就給此次舉辦的活動能真正意義上的圓滿結束劃上一個句號。

   一個活動的成功舉行,靠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全體工作人員的積極配合。從各個游戲環節的人員分配,到各班主任、英語老師對本班學生進行活動的情況落實,中間經歷了一些摩擦和延誤,也少不了大部分工作人員的認真投入。

   在活動過程中,我主要進行游戲負責人員的分配和部分物資的購買。最初的策劃方案并沒有人員的具體安排,導致實超額的工作量和其他人員的無事可干。當把各游戲負責人確定下來后,大家各司其職,組長只需進行提醒和統籌,工作過程顯得更加有序。物資購買方面,由于預算比較遲批下來,購買時顯得很倉促。不過賣家和快遞都很盡力幫忙,沒有對活動的進行造成很大影響。不過,如果時間能提前些會更好。

   活動中遇到比較大的摩擦是初二年級的圣誕節活動舉行,也是我們需要進行反思、改進的問題。作為寶一外的實習老師,我們有義務和初一的實習老師合作策劃圣誕節活動。但作為初二年級的實習老師,我們沒有提前和指導老師溝通,知會她們初一舉辦圣誕節活動這件事。結果是活動舉辦前兩天,指導老師偶然和我提起圣誕節打算在班里舉辦活動,我才和她說起初一即將舉辦圣誕節活動的事。

   出乎我意料的是,初二的英語老師不僅不擔心課時緊的問題,還很樂意舉辦活動。她們認為,初二學生整天學習,比較少活動,難得有這個機會放松一下。另外,看到初一的學生有游戲玩,他們什么活動也沒有,加上之前網上的傳言,很可能對學校造成不良影響。

   總之,老師們很希望學生能參加這次圣誕節的活動。但由于場地和時間準備等問題,和初一學生一起到體育館舉行活動不大現實。于是,我們商討能不能在各個班級舉行,在第七八節課之前由實習老師負責游戲的組織,指導老師協助維持秩序。另外,老師們利用中午英語練字的時間,教會學生唱一首有關圣誕節的歌曲;下午最后一節社團活動課,為留在教室的學生播放影片;周六日回去做有關圣誕節的手抄報。雖然初二的學生不能到體育館玩游戲,不過各班進行游戲的情況也不錯,特別是發糖和南瓜燈的環節,學生都很興奮。從早上第一節到下午第六節,各班的圣誕節活動有序進行著。雖然初二這次順利舉行了活動,但個人覺得以后兩個年級舉辦活動時還是互相知會比較好。

   由于初二的年級組長和實習老師開過會,強調以后有什么活動要及時知會她們,因此我們說了這次初一即將進行的配音大賽。她們依然很樂意讓初二的學生也參加這次比賽。

   圣誕節活動結束了,不過各種反思、財政總結、資料整理的工作還得繼續一段時間。希望以后的活動能借鑒這次的優缺點,越辦越好。

   2021圣誕節活動總結范文

   本次的圣誕節活動圓滿的結束了,氣氛也很好,孩子的表現也很棒,受到家長的好評。

   表演節目的環節還可以,孩子表現的很棒,特別是親子活動,家長參加的積極性很高,表演的很精彩,增進了家長與孩子的感情,同時培養孩子自我的表現,環節銜接的也很好,特別是孫老師的舞蹈全場轟動。

   篝火活動有些不足,場地比較大,麥克的聲音比較小,家長聽不清楚,剛開始圍圈時家長不知道要干什么,在拔河的時候也比較亂,班級和班級之間沒有分清楚,夾球時有些失敗,整個篝火的時間有點長,有的孩子著急走,老師和老師的配合也不是很好,老師不明白篝火的具體細節,不知道怎樣和家長去說。該怎樣去配合。

   不足之處:

   1、前期的宣傳不是很到位,各班老師和家長溝通的不是很好。

   2、在放音樂時有些過快,音樂的大小聲掌握的不是很好。

   3、室內的燈光比較暗,家長和孩子最后有出來的。

   4、篝火時,老師和老師的配合不是很好,老師不知道整個環節。

第4篇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讓英語貼近生活

1.組織生活語言,活化語言材料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圖片、實物、投影、身體語言等各種教學手段,將課堂演變成貼近生活的情景,讓文字會說話,讓生活中物品說話。如教學“May I use your…”在上課開始時,我讓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對話內容,隨后在記分冊上打分,故意找不到筆,就指著學生的筆問“May I use your pen?”學生立即能理解我的意思。而在教學生運用“May I use your…” 這一句型進行交際時,我又是這樣設計的:發給學生一些諸如剪刀、彩紙、橡皮、鉛筆、彩筆、膠水等工具,讓他們四人一組制作生日卡片,并采用競賽的形式,學生興致極高。然而每一組的工具均不齊全,這組有的,可能另一組沒有;而另一組有的,可能這一組沒有。怎么辦呢?要完成制作生日卡片這一任務,學生必須向其他小組借取所需的工具,而這一切又需要用英語來完成。于是,頃刻間,同學之間互借互謝,忙得不亦樂乎?整個教室里洋溢著學習英語的快樂氣氛。另外,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用語的過程也是真實的語言交流過程。在評價學生時說:“Well done!”“Excellent!”“Good job.”“Perfect!”啟發鼓勵學生時說:“Who wants to try?”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等。在上課時教師故意遲到兩分鐘進教室,然后敲門說:“May I come in?”學生自然而然會說:“Come in ,please!”將課文中的文字語言化為生活口語,讓學生真切體驗學習語言的目的性。

2.擴大信息容量,使思維得以擴展

如牛津版小學英語4B Unit3是有關人物職業的單詞教學,教材中的詞匯量只有六個,離學生實際生活有很大差距。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我作了適當的補充.如:policeman, policewoman, clerk, cook, scientist, tailor, salesman, saleswoman等,既滿足了學生交流的需要,又為以后的學習做滲透。又如:學習apple,pear, banana, orange等,因這些水果取自生活,為教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教學時,還可補充生活中常見的其他水果,如:pine apple, grape, lemon, mango等,并把市場上的新鮮水果帶入課堂,教師利用實物進行教學。這樣教學新知識,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親切感,又很容易進行知識遷移,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教學設計生活化,讓英語走進生活

1.利用生活中的音樂、游戲,激發興趣

把生活中的音樂、兒歌、游戲、競賽帶進英語課堂,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輕松的游戲中,興趣盎然地學英語,學習樂趣不言而喻。如在教5A Unit8 《A camping trip》這一課時,課上我先讓學生唱課文中的歌曲《What do you have?》,唱完后,我告訴學生自編歌曲,看課桌上有pencil, book, rubber等物品,于是經過學生們四人一組編好歌曲 唱起了來:“What do you have? I have a pencil. What does she have? She has a rubber. What do you have? We have English books. What do they have? They have some big cards.” 跟著音樂,學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學習情緒濃厚,不僅學會運用單詞,而且還體驗了自己能創作歌曲的成就感。美妙的音樂不僅能激發學習知識的欲望,還能讓學生在精神愉悅之下,輕松掌握語言知識,真可謂一舉兩得。

2.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開展有效教學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真實的情景中去看、聽、說、感受。如我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教科書譯林版6A《At a Christmas》這一課,時間剛好是圣誕前夕,我首先把教室布置成開圣誕派隊的樣子,使學生置身于一種過節氛圍中,帶上需要贈送的禮物,戴上圣誕帽,放上圣誕樹等道具,進行生活化的情境表演,通過送禮物,唱圣誕歌,展示禮物等一系列的生活化的情境活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重點詞組句型“Can I have …?”“Whose …is this /are they? It’s /They’re…”這種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們身臨其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知識,受到了教育。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讓英語融入生活

1.鼓勵用英語日常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與他人交流,鼓勵學生與同學、家長之間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每節課課前,我會預先讓學生去找幾句諺語或一個英語兒歌,一段小故事,在“Daily report”時,讓他們誦讀或講述,既鍛煉了口語,又擴充了學生的語匯量。每周三我會在教室里設置英語角,在那天活動的時候,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只能用英語交談,而且必須人人參與。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膽量,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再如當 “教師節”“兒童節”“圣誕節”等各種節日臨近時,教會學生用 “Happy Teacher’s Day”“Happy Children’s Day” “Marry Christmas!”等美好愿望為老師、同學送去祝福。還可以把課上所學的內容表演給父母看。這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彼此感情,還使英語化為我們交流的工具,讓他們真正體驗學習語言的成就感。

2.設計豐富的英語作業

第5篇

新課程的改革帶動了教育模式的轉變,“小班化”教學已成為當前不少學校尋求教育教學再提升的一個平臺,一個嶄新的教育契機。我校也早對“小班化”教學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以實踐,現就我個人在“小班化”教學上關于班級管理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提出來,以供大家指正。

一、“小班化”教學下的班級座位安排

早在接手目前這個班之前,我的腦海里就一直有“小班化”的意識,主要是將全班的孩子按一定規律分組,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只是當時并不知道這就是“小班化”。自從去年學校明確提出這一概念,“小班化”的意識在我腦海中逐漸清晰并生根發芽。由于學生人數的銳減,這兩年,我們所帶的班級在學生人數上已大為縮減,目前我班上人數歷經變遷人數是理想人數30,起初對于分組及座位的安排我們的確做了不少工作,從理論上的指導《變化的不僅僅是人數——小班化教育必讀》到實際的操作,從“M”型到“倒M”型再到“U”字型,從最初的“秧田”式座位到“對拱對”坐再到“小方陣”座位模式,可以說是頗費周章。“M”型和倒“M”型所留空間相對集中,上課時不利于教師課堂上走動;“對拱對”的座位安排實行一階段發現孩子上課交頭接耳較多(僅針對我班孩子)。目前我班上是由五個方陣坐成,每個方陣的組成必須含男女生的均衡搭配、成績的優劣、性格上的互補,組內暫設大組長一名,負責本組所有相關事務,秘書一名,起到協助作用,組內每一成員都擔負這樣或那樣的職務,五個方陣內不定期進行組內座位的調整,這一般由大組長決定;五大組之間的座位調整則由老師來統籌安排,以確保每個學生在班內每個位置基本都能坐到,所體現的是對每個學生的基本尊重,生生平等。

二、“小班化”教學下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

自從班內分組后,每組間就展開了有關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良性競爭。我認為,活動可以適當穿插于我們的教學中,現在的孩子較多的精力沉迷于網絡,我們何不用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將孩子們從虛擬的空間網絡中拉出來。

課堂上,我們常采用小組討論合作的形式,教師的問題一出,小組即展開熱烈的討論,每組由組長負責召集大家,集全組的智慧后做代表性的發言,他(她)所說的往往就是全組的想法,同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有時是教者隨機點號(分組時事先每人都有的號),當然有時我們也采取自由發言的方式,你知道直接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意識,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讓他們明白“我們沒有放棄你”、“你的學習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只要你努力我們就不會放棄”的道理。當然有時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現在的孩子學習存在較多的依賴性,上課時習慣于教者的“灌注”式,因此每每讓他們自己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往往總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后來連同他們也不愿站起來了,這讓教者很是傷腦筋,為此我還特地花了一節課時間跟孩子交流,讓他們明白:學習,你們才是主人。

在學習上我們也巧妙地利用每周星期一的時間,每到周一,我們都會對學生在上一周的各科作業,主要是課堂作業進行抽查,語文學科的積累本及周記很明顯從一開始的不夠認真甚至出現未寫(計入0分)到現在組內人人想好想拿“優”的等級,數學、英語、物理學科的課堂作業本他們都得認真對待,因為這將直接影響本組在這一輪的分值計入。現在,連同家庭作業有時也一并計算在內,比如語文上就會時不時出現抄寫任務,則順勢要求學生以練字的形式認真書寫,等級計入小組評分,這樣既達到了練字的效果,又積累了字詞,同時也是一次集體意識的再提升。

課外,我們班組織學生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班級在組建之初,我就發現班上單親家庭、離異家庭中的孩子較多,情況較為復雜,因此每次的活動組織最初的目的都是讓每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進去,尤其優先考慮這幫孩子內心的想法,讓他們不覺的孤立。從班級組建之初我們陸續舉行了一系列主題隊會和主題活動,從“共建我們的家”主題活動到“自助餐”活動,在這活動地安排一個離異家庭中的孩子(如周磊)擔任炒蛋炒飯的工作,因為這是他平日里他最拿手的,雖然他成績不理想,但是我們仍然希望他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后來我們陸陸續續開展了“感恩的心”“大風吹”“烏鴉和烏龜”“黨在我心中”等主題活動,本學期又相繼舉行了“人際大富翁”“你說,我說”“我們身邊的保爾”等活動,近期我班上進行的是“跳繩”“定點投籃”“兵乓球比賽”的活動,活動中要求每組每個成員必須參加,努力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組爭分爭光,事后還有同學在周記《友愛在我們小組中》說起,可以說跳繩中他們組的每一位同學都盡心盡力,即使平時成績不理想的、組內表現不突出的周磊,在不停嚷著“我不會跳”的情況下,他仍然出盡全力跳了160多個,正如孩子所說:我們盡力了,雖然我們只獲得了第二。近期我們將結合計算機的教學要求,讓孩子利用休息時間練習打字,我們將舉行一次“漢字輸入我最快”的活動。

三、“小班化”教學下班級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

為豐富我班孩子的文化生活,從班級組建之初到現在,我班以小組的形式出了八期手抄報,“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勞動最光榮”“荷花飄香”“祖國在我心中”“法制”“共青團我心中的太陽”等主題,從最初的只有幾個人參與到現在要求人人出力,同時還鼓勵自創內容。近期班上出了一期主題為“喜迎雙蛋(圣誕/元旦)”的手抄報,孩子們自創了這樣內容“圣誕元旦即將來,學生嬉戲樂開懷,考試前夕休三日,不知有益還有害。”“西方的圣誕老人剛要駕著馴鹿來到我們身邊,中國的元旦鐘聲又將敲響,兩個盛大的節日相繼而至,不禁使我心花怒放,值此一年一度雙蛋之際,我祝愿同學們身體健康,學業有成。”當然,我們給予一定的加分鼓勵,在每次活動中,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小組凝聚力加大。

同時巧用班級櫥窗的布置,及時將孩子們在各項活動的精彩表現用照片的形式加以展示,近期的班級文化布置是圍繞“感恩的心”展開的,從最初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文章的撰寫、征集到孩子們與父母的生活照的收集,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感恩”的真正內涵。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漸漸形成精彩紛呈的活動精品,我班在多個形式的活動中,養成了孩子們身心良好發展的有利環境,也不斷形成并豐富了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內涵。

第6篇

關鍵詞:英語課外作業;層次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實踐性作業

“作業”細究起來,源于《論語》中“學而時習之”的“習”,本意為對所學知識溫習、鞏固。《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作業的設計應給學生留出一定自由的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思考,選擇,去體驗、感悟,去實踐、應用”。英語作業如果只是機械的抄寫和練習,學生們都會感到枯燥。教師應嘗試設計創新型的英語課外作業,將英語知識的獲得和多種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康的人格。對此我做了以下方式的嘗試與探索。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新課程也特別強調要“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英語作業的設計要盡量面向各層次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英語作業的內容也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猶如攀登拾級而上。因此,教師布置英語作業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共性,也應兼顧每個學生的個性,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平臺。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了“HomeSupermarket(作業超市)”的形式,讓學生自選作業,教學效果非常理想。例如:在教完開心學英語版Book1Unit7FoodandDrink后,設置的“作業超市”如下:

1.錄音作業——模仿課文錄音中的人物(Tony,Jenny,Gogo)朗讀課文內容。

2.對話表演作業——自由結合,組成小組,創編并表演對話。學生可以自身挑選難易不同的作業。同時還結合“小組合作”的形式,一起挑選作業,共同完成。這種作業形式打破了以往單一的作業模式,增加了作業的彈性,把作業的選擇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觀需求,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設計拓展性作業,豐富學生課外生活

英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教材文本內容,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來拓寬學生輸入和輸出英語的渠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平時多留意、收集和摘抄身邊的英語,指導學生用一個小摘抄本隨時記錄這些內容,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其良好的觀察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趣味性的課外作業,如:學完動物類單詞,讓學生收集整理課外所知道的其它動物類單詞;嘗試把所學的日常交際用語編成chant的形式,師生共同合作編了一個chant,如學完月份類單詞,可以編成《月份歌》,又如學完字母組合ch,練習電影片段中含有這個讀音的配音秀(dubbingshow)等,這些寓教于樂的作業形式真正使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

新課程強調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設計出能充分發揮學生想像力的作業,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比如,布置學生每月制作一次英語手抄報,欄目形式要多樣,內容可以是英語小故事、小幽默和英語知識等。此外,還可以布置與家人合作完成的“親子自制繪本作業等”,特別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學生初學英語,知識儲備很薄弱,作業的完成需要在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下完成。比如在教學數詞時,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周日你與爸爸媽媽去超市所買各種物品的費用,回校后在英語“課前三分鐘”上交流,并用剛學到的數詞進行匯報。雖然有些單詞不懂,甚至發音錯誤,但學生與家長合作的熱情得到了激發,其體驗的過程是快樂的。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強調突出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更符合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要注意把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在活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所學語言。例如,在教三年級上冊HappyBirthday一課時,我們可以結合“生日祝福”及節日問候,讓學生給家人、同學制作生日卡,用英語向他們祝福。這樣的“DIY英語作業”激發了學生主動運用英語的愿望,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讓學生懂得關愛與感恩。

五、設計延伸性作業,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教授“圣誕節”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上網查找有關圣誕節的資料,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一些相關內容,課后,教師布置“舌尖上的圣誕”作業展,學生通過制作小紙碟,設計喜歡的圣誕食物等,這樣,學生會在自然的環境下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基于學生的需求設計多元化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提升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感受、思考、表達及運用,成為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作者:梁婉清 單位:廣東省江門市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

第7篇

“回歸生活”――新課程的生長點。

小學英語新課程實施已經好幾年了,其中課程標準提出“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所以我們一直尋求著一種最佳的教學方法--生活情境化教學,讓生活情境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使生活理念、課堂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真正發揮英語的交流作用。

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努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受到感染,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和切身經歷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將生活情境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有利條件

“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

(一)從學生方面出發

教學內容可以是學生自身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外貌、愛好、性格等許多方面。我們老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如介紹自己時“My name is Chen Jie. I'm from China. I am 11. I am qiuet. I have black hair and big eyes. I like apples and oranges...” 等。

Home(家)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成員稱呼、職業狀況、家居擺設是學生相處最多的,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可以是這方面與學生的聯系比較多。除了可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加入這些成分,還可以對它們進行一些拓展。如,讓學生帶著家人的照片來學習家庭成員,他們很愿意主動學習與表達,并互相進行交流。“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This is my mother . She is a doctor.”,“This is my sister. She is a student.”等。

(二)從學校資源出發

學生的很多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他們會對學校里的人、事、物有種好奇感。在這個大家庭里,他們可以學習、生活、運動,可以結識很多好朋友,認識許多老師,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就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比如“Our English teacher is Miss Dai. She’s tall and kind...”,“This is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teacher’s desk, two boards,...”,“I have a friend. She is Amy. She is pretty...”等。

另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會見到或碰到很多與英語有關的,如廁所WC;ON SALES;KFC;CCTV等。此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的品牌英語,如舒膚佳(香皂)Safeguard保護者,納愛斯(香皂)Nice美好的,波導(手機)bird鳥,藍貓blue cat,金利來(領帶),蘇泊爾(壓力鍋)Super特級品,雅戈爾(襯衫)Younger更年輕的,捷安特(自行車)Giant巨人,聯想(電腦)Legend傳說……,這些品牌英語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化,提高教學效率

“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景”。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后的愉快。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情景,做到教學情境化。

(一)借助生活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

教學內容是教學之本,小學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口語和語感,所以我們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現在我們用的PEP教材就是一套教學內容生活化的課本,話題包括:數字、顏色、身體、食品、玩具、個人情況、家庭、學校、朋友等。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教師很容易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聯系起來。

(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游戲、活動

課堂上需要教師整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適當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學會了新知,他們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例如,在教學PEP Book 3 Recycle 2“Merry Christmas”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圣誕節那天舉辦一個Party,精心布置好教室,掛上彩帶,貼上漂亮圖片,效仿國外過圣誕節的習俗,為學生講述有關圣誕的語言及文化,然后讓學生學唱歌曲“Merry Christmas”,并在歌聲中互贈禮物或相互問好或讓學生來表演節目,也可以讓學生為節日策劃活動,這樣非常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

(三)運用多種媒體設計情境

小學英語中的大部分單詞是表示具體事物的或意思比較明確或學生接觸比較多的。這為教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實物、圖片、簡筆畫、教具和多媒體等,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感受英語。比如,在教學apple, banana, orange...等水果時,學生最喜歡的就是老師把實際的東西帶到課堂上;在教學things in my room中的mirror, trash bin, air conditioner等等時,我就運用多媒體課件,找一些漂亮的圖片,滿足孩子視覺上的要求,同時給學生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小圖片和一個房子模型,讓孩子自己設計自己的room。這樣一來,學生就把周圍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融進了課堂。

四、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拓展性練習、生活化的活動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隨著觀念的更新,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首先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做到有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使語言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下面我把自己積累的一些簡單且豐富多樣的英語課外作業介紹如下。

1.學生們經常去商店、超市、公園,能見到、買到許多常見的事物,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如:教學外來食品(漢堡包hamburger,薯條French fries...)和飲料(可樂coke,咖啡coffee...)詞匯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東西的同時,找找富有中國特色的食品英語是如何說的,如:湯圓sweet dumplings,油條Fried bread stick ,泡飯porridge, 火鍋Hot pot等等。這些學生接觸的更多的食品同樣使他們感到耳目一新。教師在教學房間(living room, bath room...)后,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把這些單詞寫在卡片上,然后貼在門上,讓自己進出都看得到。

2.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簡單的詞句。如,Thank you. Morning. How are you?...教師還可以介紹一些其他,課本上不常出現的,After you.你先請。這是一句很常用的客套話,在進/出門,上車得場合你都可以表現一下。Is that so?真是那樣嗎?常用在一個人聽了一件事后表示驚訝、懷疑。 Sorry. I don’t know .對不起,我不知道。You are a great help.你幫了大忙Congratulations.恭喜你,祝賀你。Thanks anyway.無論如何我還是得謝謝你。當別人盡力要幫助你卻沒幫成時,你就可以用這個短語表示謝意。

3.教師在課外為學生創造必要的機會,舉行如唱歌、講故事、朗誦、自制手抄報等富有競爭氣息的比賽活動。我曾在四年級給孩子們組織過一次“英語游園活動”。活動是在學校的露天舞臺舉行,活動內容包括了四年級孩子學過的所有內容:Introduce yourself, In the zoo(animals), Ordering food in KFC, Visiting your friend...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活動項目都有一個高年級同學負責打分,學生必須通過英語對話才能通過這個項目。最后所有項目結束后,根據總分高低能得到一定的獎品。

五、結束語

第8篇

回顧過去的半年,我們##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工作學習各方面都有了較為滿意的成績。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取得成績,避免失誤,現將我班在上學期的活動總結如下,以繼承優點,避免錯誤,為我系的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學習方面:作為##的學子,我們曾經對未來那么沒有把握,那么難以面對。但是,00級學長們的考研驕績讓我們既自豪又充滿了信心。我們已不再消沉和迷惘,課堂上,仔細聽講;課堂后,大量閱讀書籍,充實自己的知識。我們的學風嚴謹而創新。兩年的學習與適應使同學們有了明確的目標也有了對未來的構想,有目標當然更有行動:我們班19名同學取得了大學英語四級證書;##同學獲得了##獎學金;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的同學也很多。同時,本班考試紀律良好,從無一人作bi,且專業成績較好。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同學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我們也存在許多缺點,有些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英語學習還存在抵觸心理。

活動方面:我班將豐富同學們的課余文化生活作為工作的主題之一。鼓勵動員他們參加校、系舉辦的各項文娛活動。上半學期我班同學積極參加了系里舉辦的拔河比賽、投籃大賽,雖然成績并不理想,但同學們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為歡度圣誕、元旦兩大節日,應廣大同學的共同要求,舉辦了一次晚會。同學們個個登臺表演,并評出獎項和發放了紀念品,活躍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以上活動同學們都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大大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文化生活。

宣傳工作:我班建有以激勵為主要手段的宣傳工作制度,并堅持良好。建有宣傳委員領導的班級宣傳報道小組,能夠利用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等多種手段積極參與宣傳工作。在##等校刊物上,我班也有多篇文章發表。但是在宣傳工作上仍有不足之處,比如不能夠積極準確地宣傳報道班級的工作及典型人物和事跡,在各新聞媒體上發表的文章太少等情況,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進一步努力,以期我班的宣傳工作能有一個新的局面。

社會實踐方面:“實踐出真知”,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參與社會實踐是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鑒于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我班設有專門的社會實踐活動小組,對全班同學的社會實踐活動給予一定的理論指導,把寒暑假的社會調查,勤工助學,假期打工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 主要內容,并結合有關專業課程的設置,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動員同學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如創業計劃,寒暑假社會調查報告等等。全班同學盡心盡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社會實踐先進個人。

班風建設:我班堅持以“團結、勤奮、創新、進取”為班風,不斷建設并完善活動考勤及各項制度。活動考勤由班長負責,要求嚴格,執行良好。堅持民主評議制度,增強班干部的約束機制,并激勵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以上制度的嚴格執行,通過全體班委的帶頭作用,通過全班同學的不懈努力,本班風氣正、紀律嚴明,積極進取,各項制度遵守良好。班級有凝聚力,全班同學緊密團結,共同進步,這就為我班在各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打下了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過去的半年里,我班既有喜人的成績,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但無論是成績還是不足都已經成為過去時,我們不能沉浸在昨日的成就里沾沾自喜、不思進取,也不能一味為昨日的失誤懊惱悔恨、裹足不前。我們要從成績中取得前進的動力,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第9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英語文化 建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在高職校園文化中出現多元文化并存現象,這構成了高職院校獨特的文化景觀。校園文化具有教育、引導、滲透與規范等諸多功能,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適應文化多元化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把英語文化作為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探索高職校園英語文化建設途徑要找準融合的切入點,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的文化心理發育與精神文化需求,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一、高職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符合高職生文化心理

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常常喜歡表現獨立,展示標新立異,最常見的外來流行語總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創造和使用。時尚外來語言是反映大學生文化發展的征候和符號,折射出大學生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態度。其次,一些英美影視作品在大學生群體中喜聞樂見,不可否認,英美電影文化中的一些積極文化特點,如建立獨立的個人價值觀、培養個人危機意識及宣揚自然環境的重要性等,對我國處于人生規劃和品格塑造階段的大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這些突出的文化特點對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積極的影響[1]。再者,在高職生文化和生活價值觀上,高職生喜歡的五類文化排序分別是:傳統經典文化、現代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異國文化、全球共同文化。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文化價值取向上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態勢,既熱衷于現代文化,又保持對傳統經典文化濃厚的興趣。校園文化的主流應當是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應關注高職生英語文化心理特點,吸取中西方文化精華,正確引導校園英語文化建設,使其更符合我國的社會觀念、文化心態和審美取向。

二、高職校園英語文化建設途徑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本身就意味著與多元文化之間的認同與超越、吸收與輻射。英語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同中國文化一樣,亦蘊涵豐富的人文知識財富。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擴大視野、汲取中西方優秀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包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國際型、具有高度人文素養和文化審美意識的復合型優秀人才。

1.英語課堂是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英語課程一方面要進行英語知識和技能訓練,另一方面要培植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在吸收運用外來知識的同時,認識弘揚民族文化。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學習了西方優秀文化。英語教學基于學生認知特點、心理特點,采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程設計理念,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載體,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增加學生英語文化知識。實踐證明,學生對英語文化活動很感興趣,不僅能顯示學生的藝術才華,而且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能表現出美的情操和行為風貌,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在英語文化活動中,通過積累一定的經驗,并找出不足,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課程教育[2]。

2.開展豐富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高職院校常常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兩室”(教室與寢室)文化建設、“校園廣播”、“英語角”、“大學生文化節”、“大學演講賽”、“英語話劇表演”等,利用這些活動,融入英語文化,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豐富“兩室”(教室與寢室)英語文化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生活教育。打造高職生成長的良好的生活環境,豐富寢室與教室文化,利用教室與寢室空間發揮其教育功能。如張貼雙語標語,定期舉辦英語板報,英語經典書籍閱讀交流與討論,英語手抄報,英語故事大賽、英語詩朗誦等,在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圣誕節等重要西方節日時,以班級或寢室為單位開展活動,使學生了解這些西方節日文化,學會感恩等。豐富的兩室英語文化,使學生置身于英語文化氛圍,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利用“校園之聲”英語廣播傳播英語文化。可以分時段插播英語校園新聞、英語故事、經典英文電影對白、英文歌曲,播放大學生英語三四六級聽力、常用的英語口語,英語演講賽等,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性情,激發高職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開展英語口語交流活動。舉辦英語演講賽,為學生創設激勵外語學習,展示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平臺。多角度展示高職選手的演講水平與綜合能力,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熱點,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與文化溝通能力。組織英語社團,指定專門老師指導,有計劃開展社團英語角活動。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或與外教之間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信心與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人際交流技巧與能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詞組與表達方式進行交流,如介紹、問候語、告別語、就餐語、就醫問診、電話語、建議、提供幫助及表達個人意愿等英語表達法,使學生熟練運用交際中的禮貌用語。

定期舉辦“英語文化節”活動。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結合,為學生搭建平臺,豐富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英語課外知識,幫助他們了解中西方文化,進一步推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活動內容可以包括“DIY英語手抄報”制作比賽、英文演講賽、英文歌曲演唱比賽、英語知識競賽、英語短劇表演、經典英文電影對白模仿秀、“圣誕歡樂歌會”,“英語快樂游園”等多種形式,營造視聽環境,擴大高職生英語知識面,開闊文化視野,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營造更濃厚的英語語言氛圍。同時,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英語文化節,超越時空界限,了解英語文化的絢爛多姿。

開設英語學習的網絡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創設校園英語文化氛圍,如在學校和院系網站同時開設英語版,鏈接一些著名的英語學習網站和英美報紙雜志,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時事新聞,豐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也可以介紹中西文化差異,為學生提供經典的英語口語資料和英語原版電影等。開設在線交流平臺,鼓勵學生與教師或外教在線英語交流,全方位地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

3.校園英語文化建設與職業相結合。高職院校開展的是職業教育,其校園文化必然帶有濃厚的職業特色,不僅融入職業技能,還更多地融入職業特征、職業道德與職業人文素質。當前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包括英語、計算機等方面,所以,英語文化應該成為高職校園文化中的共性文化,從而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生產、建設、管理及服務第一線培養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①校園英語文化應體現職業特色。職業英語中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在不同的專業中有著不同的側重與能力要求,如秘書專業、旅游專業、護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等專業中,職業英語主要側重聽說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可定期組織職業英語口語大賽、英語演講賽、職業英語情景劇表演等,為學生搭建提高聽說交際能力的平臺。數控專業、模具專業、計算機專業等對英語讀譯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可組織英語讀、譯大賽。文秘專業與電子商務專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文函寫作能力,所以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英語文函寫作大賽。②舉辦職業英語活動成果展覽。將學生參加職業英語活動進行成果總結,圖文并茂,呈現活動成果,這樣可以激勵高職生更積極主動地參加職業英語演講、寫作等競賽活動,從而活躍高職校園的職業英語文化氛圍。③開展英語與職業類講座。聘請校內外專家及企業行家開展職業英語能力要求及標準講座,如開展學前雙語教師英語能力規格與要求講座等。通過講座,探討復合型人才市場對高職生職業英語的需求、職業英語對人才就業的影響,以及提高職業英語能力的途徑等,從而提高高職生學習職業英語的積極主動性。

三、結語

校園英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素質教育與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認識校園英語文化的基礎上,探討高職院校英語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努力建設體現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英語文化,滿足高職大學生日益增長的英語文化需求,創造高職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文化環境,促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整體水平提高,同時,通過多元文化對比,引導高職學生更清楚地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從而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經歷 團隊 感受 分享

【和孩子一同經歷】

盼望著,期待著,我等待每一個學生隨著我的步伐一同踏上美麗的征程。

“付老師,我們這節課又上英語了,你快來給我們上課吧!”經常有學生在我們班教室的門口這樣撒著嬌來叫我,這讓我很有成就感。老師和同學們心靈的相通讓我更加愿意在這些孩子們身上付出更多更多。

激趣環節的思考:英語課很重要的一點是趣味性教學,孩子們有了興趣才會樂于學習,孩子們喜歡老師才會樂于參與。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激趣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真正尊重我們的學生,蹲下來看孩子們的世界,了解在他們的年齡階段真正想要的和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將教師的思路和想法灌輸給他們。

其次,我通過看動畫片、讀繪本、做游戲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永遠保持一顆童心,這樣就會更加輕松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擁有一顆童心的人是最快樂的,如果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會把我們的快樂帶到課堂上,當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快樂,他們自然而然也會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效課堂的思考: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動態過程,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在英語課時減少的課改大背景下,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我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和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整合課本內容,依據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設計口語練習紙,并通過涂色、繪畫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最終的評價階段。此外,將英語字母的認讀、書寫納入英語教學內容中來,為以后的教學做好鋪墊。

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我更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和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整合課本內容,依據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設計口語練習紙,并通過涂色、繪畫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最終的評價階段。此外,將英語字母的認讀、書寫納入英語教學內容中來,為以后的教學做好鋪墊。

經過這些年自己對教學工作個人理解和反思,在中年級的教學中,我更加注重對英語高效課堂的深入研究和實踐。隨著學校“10+30”教學模式探索的深入,我開始思考影響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的因素,并有意通過習慣培養、作業設計、提問發言等幾方面引導學生達成更高的教學目標。

特色活動的舉辦: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展示的舞臺。我注重為孩子們搭建平臺,充分發展孩子的能力。

我在班內組織了爭當優秀小學生活動,用自主、自理、自立的理念來幫助孩子們成長、發展。利用小組互助合作的方式,給每一個孩子進行分工,讓其各司其職,各有所用,從而在發展孩子能力的同時,充分培養了其班級榮譽感和小組榮譽感。我還鼓勵學生提高自身的技藝并為其搭建平臺,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活動課,鍛煉一門特長。我班學生參加了合唱、街舞、現代舞、繪畫、乒乓球等多個活動課,充分鍛煉孩子們的才藝。

此外,通過各種班級活動開始從更高的層次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從一年級開始,我們開展過英語歌曲歌謠比賽、英語字母設計大賽、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口語演講比賽、英語手寫大賽等。在特定的節日里,我們還組織更加有紀念意義的活動。例如圣誕節到來之際,結合英語學科知識開展圣誕節畫展;英語節組織英語展板設計展示等。

【和團隊一起進取】

每個人成功的背后總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最感謝的就是我們的學校的支持和博奧小學英語教研組的團結協作。學校的支持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學校對年輕教師梯隊式的培養計劃引導我一步步地取得成績。學校英語教研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研組以年輕教師為主,她們展示著英語組姐妹們年輕、向上、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她們擁有著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帶著高度熱情投入每天的工作中。英語組教師每一次優質課的獲得、每一次觀摩課的展示、每一個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都凝聚了英語組姐妹的心血和智慧。組內的教師有相互激勵的學習風氣,校園里經常能夠看到英語組的教師們隨處教研、隨時討論的情景,就是這樣的團隊成就了每一位教師的夢想,激勵教師們共同進取。

【和同伴一同感受】

與書為伴,行者無疆。有可能我們終身都無法去到很多地方,但是有了書中的介紹,我們就可以身臨其境。有可能我們終身都無法去經歷很多事情,但是有了書中的講述,我們就能夠感同身受。通過讀專業性的書籍,我可以培養自己逐漸轉變成為一名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畫、唱、演、教全面發展的新型教師。通過讀教育家的著作,我可以更深刻地領悟他們的先進教學理念,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和家人一同分享】

或許你還沒有察覺:你工作不順心的時候,家人默默地傾聽你的訴說;你犯了錯誤的時候,家人給你無私的包容;你開心的時候,家人發自內心地為你高興;你苦悶的時候,最理解你的莫過于家人。你的生活重擔,只有家人為你分擔;你的喜怒哀樂,只有家人與你分享。

第11篇

【關鍵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意識;文化缺失;文化教學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發展和開放,所需求的外語人才也日益增多。但我國所培養的外語人才大部分只是局限于閱讀外文資料,而不能滿足跨文化的需要。因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但交際失敗往往因文化誤解而引起的,比語言誤解還要可怕。因為其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言差錯容易為人所容忍,而忽視社會文化差異的言辭不當就不讓人接受了。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正確地理解中西語言差異,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文化是形形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擇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

英國語言學家多拉(R.Lado)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海母思(D.H.Hymes)指出,僅僅學習某種語言進行交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使用那種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必須懂得什么時候使用何種得體的語言形式,怎樣以適當的方式表示客氣或是不客氣,友好或是不友好等等。可以說,“語言的 使用規則實際上是基于這種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

因此,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更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文化內涵是語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只是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2 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2.1 文化教學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文化錯誤”

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在西方則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在東方,更強調集體表現和集體主義精神,在西方,則強調個人表現和個性張揚,他們認為,不愿顯露自己才華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和奇怪的。以上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是文化差異問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文化錯誤主要表現在稱呼方面、問候語方面、對贊揚的反應方面、談論的話題、詞語以及文化內涵方面的差異等。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或Where,Where(哪里,哪里)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可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2 文化教學有助于實施情感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英語知識的學習

美國教育家斯賓賽提倡“快樂教育”,要盡量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知識變求知為一件快樂的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師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勵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獲得情感的滿足,從而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因此,適時適量滲透文化知識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注意的知識 ,恰是調動氣氛的良好工具。

2.3 文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正確得體的交際,培養學生的世界文化意識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有關西方的文化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接受異國的文化,還可以在進行文化對比的同時,對本國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從而形成正確得體的交際,培養學生的世界文化意識,并能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是極其重要的,它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體驗文化差異,有利于學生在綜合應用英語時,能很好地體現在具體的語境下,使用語言的得體性。

3 全方位實施文化滲透教學

3.1 課堂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

毫無疑問,課堂教學是跨文化意識培養的主要途徑,教師要通過課堂講解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

3.1.1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在教材授課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異國文化。通過制作一些相關的PPT /flash,或是觀看一些英語原聲電影,動畫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的語言學習,提高對異國文化的認知與欣賞。

3.1.2 引導學生就同一主題進行中西比較

在教授教材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就同一主題進行比較,如食品、習俗、節日等,從而加深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題如節日――春節和圣誕節,將這兩個重大的節日進行比較,師生間的活動可以通過問答進行When's Christmas Day/Spring Festival?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Christmas Day/ at Spring Festival?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Why?把西方的傳統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們體會不同的文化差異。

3.1.3 引導學生對校本教材內容的討論

可以在課后進行對于教材內容的討論環節,討論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達成共識,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贊成或反對,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理解、尊重異國文化,并讓他們在了解異國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汲取自己本國文化的精髓。

3.1.4 開展情景配音演練

開展情景配音演練,選擇難度適中的英文一段電影或電視劇,在消除原音后,嘗試由學生們充當劇中角色進行配音,通過感受劇中角色所處的背景文化,使學生們真正把跨文化意識融入到日常外語的交流當中。

3.2 組織豐富的課外文化教學活動

文化的學習不應只限于課內,課堂外的文化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延續和補充,它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體方法為:

3.2.1 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外國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是傳統文化的積累,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如《百萬英鎊》、《雙城記》、《項鏈》等。

3.2.2 編寫系統地介紹文化知識的閱讀材料

盡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藝術、習俗、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如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讓學生正確理解big brother(地面塔臺的跟蹤雷達),brain drain(人才流失),rain check(雨票,即球賽因雨中斷,留給下次繼續使用的原票票根)等這些跨文化背景知識。

3.2.3 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文化實踐活動

(1)創辦英語角

可以在班級內,甚至是全校范圍內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角,或定期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競賽和游戲活動等。

(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

通過開展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項目調研等方式來搜集一些反映英語國家或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材料。在教學中,結合所搜索的資料對教材中的相關話題進行延伸、拓展或討論。如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的區別;中西餐桌禮儀對比;中西禁忌語之異同;中西節日對比;不同國家急救電話號碼的對比等。

(3)制作手抄報

圍繞某個主題,鼓勵學生精心制作英語手抄報并開展評比展示活動,是培養學生獲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擴大他們文化視野的好方法。從開展課題至今,學生們制作的手抄報涵蓋了各類主題,如世界瀕危動物、西方民俗風情、自然災害、北京2008奧運會等。這項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

(4)舉行戲劇表演活動

戲劇表演在文化教學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深受同學們的青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本劇為依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力爭能以目標語文化成員的身份來參與表演。

(5)面對面感受不同的文化

有條件的話,可借助攝像頭,利用msn網上聊天,或是參加有外國人的聚會,直接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觀察和接觸,體驗文化差異,增進對身勢語的理解,培養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外族文化的敏感性與寬容性,從而改變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一些錯誤定型,重新樹立正確的觀念。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言方面的內容是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只學語言,不學文化,語言學習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就永遠無法真正掌握和運用好語言。英語教學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基本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引導他們理解目的語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因此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貫徹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步的原則,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文化教學,使我國的英語教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J].文化教學與研究,1992(2.

[2]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文化教學與研究,1982(4).

第12篇

【關鍵詞】英語文化;校園文化;校園環境;文化氛圍;陶行知

0 前言

在豐富多彩的職業學校文化和大學校園文化中,校園英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對當今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十分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是課堂顯性教學之外的一種隱性教學體系,順應了英語教學改革的潮流。創建一種健康向上、富有生機活力的校園英語文化,構建一個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鍛煉英語表達和應用能力的平臺,對全面提升當代中職生、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到:“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因此良好的英語環境和英語文化氛圍,會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塑造著學生的靈魂。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藝術之環境;我們要教整個的環境表示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起來。”本文將從六方面闡述如何創設校園環境,營造英語文化氛圍。[3]

1 校園英語環境的布置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校園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要想開展好校園英語文化,首先在校園環境上讓人感受到英語文化的氣息。營造校園英語環境的基本目的,就是讓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英語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語的“無處不在”。時時、事事、處處看到英語,聽到英語,使用英語,逐步讓英語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的工具。在校園英語環境方面包括(1)教室英語文化:每個教室可以在黑板報上或在某個教室角落設計英語標語。如:Success, we all create together!(成功,我們共同創造);Learn how to life; Learn 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life; Learn how to create your life.(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創造生活);English is the bridge to the world.(英語是走向世界的橋梁);Master English you can roam the world.(精通英語,走遍天下) 等。(2)走廊或樓梯文化:在走廊墻上和樓階上,可以張貼一些英語指令或祈使句,如:Sit down(坐下);Be Careful So as Not to Bump Your Head(小心碰頭);Be careful!Slippery(小心路滑);Pay Attention to Safety(注意安全)等。學生在匆忙間或悠閑走動時抬頭可見。(3)標識牌雙語文化:學校辦公樓、教學樓、各機構辦公室、語音室、會議中心的名稱,學校的各處花圃、草坪、湖等大部分都有標識牌,均用中英文對照。如:Teacher’s Office(辦公室); Music Room(音樂室)。(4)衛生間文化:在衛生間鏡子上、瓷磚上、門上張貼如Save the water.(節約用水); Our actions improve the campus beautiful.(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等標語;或者張貼一些英文幽默小故事或小笑話,讓你在時間流逝的無趣間體會英語世界的樂趣。

2 校園視聽系統的建設

(1)配有標準的、設備齊全的語音室。多媒體語音室具有直觀性,它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功能于一體。它能創設愉快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2)開設校園英語廣播和英語電視臺。校園英語廣播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節日、地理、風土人情,以使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理解和實際運用語言交流的能力。英語電視臺讓學生在聽的同時,通過看更直觀更有效地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目前很多學校都擁有學生自辦的有線或無線廣播電臺或電視臺,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學習和宣傳平臺,仔細琢磨和研究如何優化廣播電臺、電視臺英文節日質量,豐富節目內容,合理安排播出時間等問題。例如,可以在內容上增設學生感興趣的英文文娛活動、體育活動新聞和國外著名的電影、歌曲等,時間上可利用早、中、晚不同時間段播放VOA、BBC、娛樂時尚英語、考試英語等,增加學生聽力輸入,讓學生沉浸在英語文化氛圍里,擴展其知識面,從而提升學生綜合水平。也可以每周由學生輪流,自己采訪新聞內容,自己編寫稿件,然后用流利的英語口語向全校播送校園英語新聞,由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鍛煉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更為校園的英語氛圍添加了一筆濃厚的色彩。(3)酌情在校園內外增設不同規格、型號的電子顯示屏,并在固定時間向學生熱點英語新聞、熱點英文信息和播放CCTV 9頻道英文節目等。

3 校園英語學習園地的創設

首先,在學校櫥窗的英語角內可以放一些學生的英語作品,包括詩歌、故事、歌曲等;也可以張貼一些英語活動通知、宣傳或安排;也可張貼一些英語字謎、英語翻譯等趣味題型供學生思考和解答。其次,校圖書館內要有一個獨立的屬于英語愛好者或學習者的空間。在此空間內有序地放置一些英語的相關報紙、雜志、期刊或文摘,如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瘋狂英語(Crazy English)、每日中國(China Daily)、21世紀(21st century)、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等,當然還得有一些英語經典名著,如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簡?愛(Jane Eyre)、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名利場(Vanity Fair)、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等,同時得注意與時俱進、時常更新,保質保量地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

4 校園英語節日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

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經常舉行新年晚會(Happy New Year),生日晚會(Birthday Party),圣誕晚會(Christmas Day),慶祝母親節(Mothers’ Day)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在新年聯歡會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賀卡互相祝福。在圣誕之夜活動中,讓學生聽聽歌曲Merry Christmas、Silent Night,體會圣誕的寧靜與祥和,感受親情和友情。西方有個Valentine’s Day(情人節),通常人們認為這是情人之間的特殊日子,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在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人人可以為此慶賀。并讓學生自制愛心卡,送給朋友、老師、父母或任何喜愛的人,讓學生關愛自己身邊的人和動物,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情人節的含義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延伸。通過這些節日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最終達到英語文化教學的目的。

5 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的舉辦

英語藝術節是一項較為綜合性的英語活動,在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舉辦中,要注重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和舉辦規模上不斷創新。如英語卡拉OK大賽、英語小品大賽、英文手抄報大賽、英語知識競賽、英語書法大賽、英文賀卡制作大賽、英語朗誦大賽、英語游戲等。在整個英語節活動中,從方案的提出、班標的設計、作品的排練、海報的宣傳到活動的舉辦,均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不僅全面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幫助他們接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培養跨文化意識。舉辦校園英語文化藝術節,在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大浪潮,推動整個英語教學的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和諧校園建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6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加強

一所學校的國際化程度,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所學校的辦學層次與質量,也體現其人才培養的水平。加強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英語、使用英語。因此,在學校正常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通過以下一些舉措創造更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和更有效的隱性英語教學手段:(1)多邀請知名英語專家、學者到學校舉辦高水平的英語專題講座。學生通過聽取英語講座,明白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掌握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2)特聘若干名常駐學校的寄宿式英語外教,外籍教師不僅給學生帶來純正地道的語言語調,而且還帶來原汁原味的英語文化。外籍教師的加入使學生充滿了好奇,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外教進入課堂,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交際對象,學生可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時地進行運用,具有很好的時效性。同時,外教隨時在校園里與學生進行對話,創設了真實的語境,并克服了課堂上拘泥、害羞的不足。學生通過與外籍教師的零距離的接觸,既可檢驗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更能激起他們學好英語,用好英語,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渴望。

讓英語進入校園生活環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英語學習,最終目的也就是能讓學生天天進步,天天有所收獲。讓學生直面高密度,多信息的校園英語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因此,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應加強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營造,形成“人人會英語,處處有英語”的文化環境,使枯燥的英語學習轉化為豐富而有吸引力的學習,在確保課堂教學的同時,通過校園環境的創設,英語文化氛圍的營造,熏陶學生的英語語感,激發學生的英語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與口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4]

【參考文獻】

[1]張自瑞.營造校園英語文化氛圍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7(03):183-184.

[2]錢文娟.試論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在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作用[J].陜西教育,2007(12):35-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曲周县| 寿宁县| 门源| 阿坝| 荆州市| 东丰县| 深州市| 丰原市| 卢氏县| 巴南区| 安化县| 泾川县| 改则县| 尉犁县| 大英县| 田阳县| 安康市| 柳江县| 大冶市| 锦州市| 阿合奇县| 丰原市| 社旗县| 凤台县| 民丰县| 溆浦县| 靖江市| 济南市| 梨树县| 达州市| 玉山县| 扶余县| 林芝县| 汤原县| 尉犁县| 盘锦市| 玉山县| 永仁县| 任丘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