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本類型理論

文本類型理論

時間:2023-05-31 09:3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本類型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本類型理論

第1篇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認為翻譯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他在吸收其他翻譯理論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語言功能中的三個主要功能: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紐馬克認為,采取何種類型的翻譯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作者以及譯者的交際意圖,即翻譯目的;二是文本類型(信息性質);三是讀者類型(讀者群)。他在Bühler-Jakobson 的語言功能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二分法。同時,他還詳盡討論了不同文本類型和翻譯方法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切合實際的操作規則。

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翻譯理論針對不同源語文本的風格、重點、中心及語言的類型等具體的特點,結合某一文本中新詞和新義、不常見修辭、語義喪失處理、翻譯單位的大小、譯文與原文相對長度等具體功能分類,為翻譯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一、紐馬克的文本論

文本類型簡述:

紐馬克的文本論模式運用了布勒的理論基礎,并且參照了布拉格學派雅各布森(Jakobson)的語言功能理論。雅各布森提出語言具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呼喚功能、美學功能、感應功能、元語言功能,其中前三類為語言的主要功能。紐馬克根據這一語言功能分類,將所有的文本劃分為三大類型: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喚型文本。

1、表達型文本

語言表達功能的核心在于說話者運用這些話語表達其思想感情,不去考慮讀者的反應。紐馬克認為,從翻譯的目的看,典型的表達型文本有:

(1)嚴肅的文學作品,包括抒情詩、小說、戲劇等;

(2)權威性言論,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說及文件等,法律法規文獻,公認的權威人物撰寫的科學、哲學和學術著作。自傳、散文及個人信函,當這些文本是作者個人情感的一種宣泄、當讀者背景模糊時,便屬于表達型文本。

2、信息型文本

語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所在是外部情況,即一個話題的全部信息,或者說語言之外的現實情況。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可以涉及任何知識領域,其形式往往非常標準化,如教材、技術報告、報紙或雜志、學術論文、或會議記錄等。如果是關于文學題材的文章,表達某種價值觀或評判,或某作者具有較高的地位或是權威,那么也可被劃為“表達型文本”。

3、呼喚型文本

呼喚型文本以讀者群為中心,意在號召讀者們按照作者的意圖去行動、思考。通知、廣告、小說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出于呼喚功能的考慮,這種類型的文本往往使用讀者群能迅速理解接受的語言,并且會采用不同的稱呼或語法形式來表現作者與讀者群之間的不同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是純粹的表達型、信息型或呼喚型文本;大多數文本都同時具有這三種功能,只是某一功能特別突出。

二、紐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

根據三種文本類型,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兩種翻譯方法。他指出,表達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翻譯時采取語義翻譯,以傳達出原文及作者的個性和特色,而對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其文本功能的核心分別是真實性與讀者層,翻譯時應采取交際翻譯,以突出文本信息內容,加強譯文的可讀性。

(一)語義翻譯

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指在譯入語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上下文意義。語義翻譯較客觀,講究準確性。屈從原語文化和原作者,只在原文的內涵意義構成理解有最大障礙時才加以解釋。因此語義翻譯傾向于超額翻譯,與交際翻譯相比會比較復雜、笨拙。

(二)交際翻譯

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即“試圖將源語文本的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以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較為容易地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地傳遞出來。”交際翻譯以讀者為服務中心,把翻譯的重點轉移到這些內容在譯文中再現的過程和結果上來。因此,交際翻譯更適合于信息文本(如新聞報道)和勸說文本(如廣告語和告示語)。在交際翻譯中,目標文本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源文本。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內容,交際翻譯首先忠于目標語和目標文本讀者,要求源語服從目標語和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和晦澀難懂之處。因此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相比會比較通順、簡樸,譯文通常會比較長。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譯文:

A.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B.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A譯為語義翻譯,B譯為交際翻譯。“天”是中國古代文化中自然界的主宰,God(上帝)則是西方基督教徒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語義翻譯Heaven 忠實地保留了原文的道教概念,交際翻譯將道教概念轉化為基督教概念,適合西方讀者的宗教背景和接受心理。

三、不同文本類型翻譯方法

(一)表達型文本的翻譯

在翻譯表達型文本時,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則。對于嚴肅的文學作品、散文、權威性言論及自傳等表達型文本,在翻譯時應采用語義翻譯,忠實地翻譯原作的思想,同時還應保留原作中的個人風格,保留原作獨特的異域情調。例如譯龐德的詩: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Ezra 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人群中這些臉龐的隱現;

濕漉漉、黑黝黝的樹枝上的花瓣。(裘小龍譯)。

在這里,譯者主要采用語義翻譯為主的方法,即以原文的詞匯和句法結構為中心,使譯文盡可能貼近原文,反映詩人“意象本身即是語言”的詩學觀點,并且因意象疊加獲得凝重而又空靈的效果。

(二)信息型文本的翻譯

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應遵循“真實性第一”的原則,其語言往往是中性的,沒有明顯的個人特征或地域色彩,力求通順易解,因此,往往采用交際翻譯。從《1999-2000年英國留學指南》所收有的2000多所院校的介紹材料看,所有學校都采用如下結構:

(1)Profile.學校概況

(2)Facilities.教學設施

(3)Accommodation and welfare.住宿與福利條件

若還需說明其他情況,則在以上四點的基礎上附加一些信息,如備注(additional information)、社會活動(social program)、質量治標(quality indication)等。鑒于此,翻譯信息型文本為主的對外交流材料時,可以不受原文結構的束縛,打亂原文的敘述順序,而采用如上的框架,再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實。

(三)呼喚型文本的翻譯

在翻譯呼喚型文本時應遵循“讀者第一”的原則,把讀者及其反應作為核心,注重可讀性,要求做到通俗易懂。因此往往采用交際翻譯。請看下面的廣告詞:

爽口順喉,和醇耐味,名貴高尚

這三句不但概括了該酒的品質,而且描寫了品酒人從入口、下喉到品味直到發出由衷贊嘆的全過程。要再現這兩重信息確非易事,卻也有人創造性地譯出了下面的譯文:

Sensuously Smooth

Mysteriously Mellow

Gloriously Golden

譯文中,輔音S 模擬消費者品酒后的贊嘆聲,“咝,好酒,好酒。”輔音M 象征消費者閉口品嘗的神態,而爆破音G 則表現出品嘗者發自肺腑的贊美。

第2篇

【關鍵詞】目的論 《政府工作報告》 文本類型

一、引言

《政府工作報告》這類嚴謹的政府文件,翻譯必須準確達意,因為一個詞的譯文的不恰當可能會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本文作者將從詞匯和句式等角度分析《政府工作報告》的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結合賴斯文本理論原理,旨在為《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提出合理的理論指導,提高翻譯質量。

二、理論基礎――目的論與文本類型理論

20世紀70年代,德國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萊斯首次把翻譯目的引入翻譯批評,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萊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的,全面的翻譯,即譯文必須在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目的方面都與原文對等。同時,她提出將文本分為三類: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 )、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 )、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萊斯認為“文本分類是選擇不同翻譯標準和批評標準的依據”。信息性文本關注文章內容和話題本身,旨在給讀者傳遞真實世界中的事物,比如傳播信息,知識和意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準確,完整的再現原文內容。就風格選擇而言,應以目的語文化的主導規范為指導。表達型文本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審美因素,信息方面只是補充,在翻譯時譯文應傳達原文的審美及藝術形式。呼吁型文本目的在于呼吁或說服文本的讀者或接受者案某一種方式行事。在翻譯中感染讀者,打動讀者是遇著的首要任務,有時可以在文本內容、形式和風格上略微調整,以便在譯文讀者中創造與原文同等的效果。

三、《政府工作報告》的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

1.文本類型及功能。根據萊斯的文本劃分,第一,《政府工作報告》具有信息型文本的性質,它闡明了中國政府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立場,提供了其工作的綱領和指導思想。它的功能是傳達中國政府工作信息,讓國內國外讀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國的國情。第二,《政府工作報告》具有呼吁性文本的性質。《政府工作報告》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呼吁海內外讀者響應、支持、理解中國政府開展的工作。

2.《政府工作報告》的語言特點與翻譯策略。

(1)同義詞的重復。重復用于強調內容或感情,先前的一些研究認為重復是單獨用一樣的詞,或用一樣的詞組成短語、句子和段落。如,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建設一流的國家。

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量關心、量直接、量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現重復的部分可以是形容詞、副詞、名詞和動詞等等。實際上,只保留重復部分的第一個,去掉之后的重復部分,句子還是完整的,句意也沒有改變。還有 一種重復是同義動詞重復,如“謀和平、維穩定、求合作、促發展”中的“謀”、“維”、“求”、“促”也屬于同義重復,不用想方設法使用不同的動詞翻譯,這四個字可以翻譯成同一個詞,即pursuit。可以這樣譯:the pursuit of peace,stabilit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這樣合并動詞翻譯簡潔明了。

(2)四、八字詞結構。漢語擅長用兩個動詞組成謂語,表語或者定語,可以增強語氣使語言更有張力,實則表達同一個概念,在英文行文中要減譯。如,推廣應用直接譯為popularize,繁榮昌盛直接譯為prosperous就可。還有“…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都是八字詞重復,都在說明一個意思,第一個可以翻譯為trend,第二個可以翻譯為isolation。中文中有很多這樣的動詞名詞都在傳達同一個信息,這是中文行文習慣,那么在漢譯英時要酌情刪掉重復的部分,先為中文減負。如,堅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中的“調整優化”,優化升級,提高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加強完善,都屬于同義動詞重復,取其最核心的那個詞進行翻譯即可。

(3)同義句重復。除此之外,漢語還喜歡使用同義句,用后一句來肯定和加強前一句話。如,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持之以恒、堅定推進,也要照顧到不同國家國情,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屬于前后呼應,意思重復,需要合并翻譯。可以這樣翻譯:We have a long, hard journey to go before we can keep the world economy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That entails not only strong,sustained commitment but also due respect for diversity in national realities,development paths and methods.

(4)無主語句。無主語句就是一句話只有謂語和賓語,或者只有系表結構,無主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非常常見。對于無主語句的翻譯我們通常采用兩種方法一是找到句子隱藏的主語,在翻譯時添加上;二是將句子翻譯成被動句。如,堅持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很顯然,上述例子有許多謂語,沒有主語,對于漢語讀者,我們知道動作的主語一定是政府,這句直接添加一個主語,可以這樣翻譯We remain committed to upgrade the economic mix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漢語是意合語言,漢語的語法和語言習慣允許這樣的省略,如果非要漢語像英語那樣主謂賓齊全會是漢語冗長嗦。又如,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Steady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本例無主語句中賓語的形容成分非常長: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如此長的形容成分,不適合英譯時翻成主動態,因為這樣大部分的內容會堆積在句子后半段,所以本例的英譯沒有添加主語,而是將賓語提前,改成了被動態,使譯文讀起來更通順,符合國外讀者語言習慣。

(5)邏輯關系隱晦的長句。為了細致說明情況和事實,《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了非常多信息量很大的長句,這些長句基于意思,在結構方面比較松散。如,我們將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上述是比較長的句子,每個句子包含了數個小分句,但一個連接詞都沒有,邏輯關系不明顯,需要仔細閱讀后才能體會到。對于這樣的長句子我們一般切分成數個小意群,每個小意群單獨成句。可以這樣翻譯We will address the pressing challenges in the economy and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We will maintain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make our policy responses more targeted,flexible and forward-looking in the economy.

四、結束語

翻譯不僅要實現語言間的轉化,也要實現語言習慣,文化背景,邏輯思維和審美方面的跨越。這要求譯者要跳出中文思維的框架,重新審視原文,梳理原文,對其進行拆分重組,刪除多余的成分或者補充上意思不完整的成分,才能得到理想的譯文。

參考文獻: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張瀚文.目的論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翻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3]楊敏.《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2.

[4]王默寒.目的論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中譯英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第3篇

關鍵詞:公示語;文本類型;交際翻譯;交際目的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旅游、學習和工作。公共場所公示語的英語翻譯顯得越發重要,準確地道的翻譯可以為他們提供各種便利,為我們節約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是中國走向國際舞臺的一個顯著標志。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呂和發,2005)。鑒于公示語翻譯的重要性,不同的學者對其翻譯方法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研究,這其中包括宋占春(2011)從功能翻譯的角度研究了公示語的翻譯方法;王炬炬(2010)以目的論為指導,提出交通公示語的翻譯策略等。我們認為,任何公示語都有一定的交際目的,公示語的翻譯一定要保證實現原公示語的交際目的。本文以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為指導,并結合交際翻譯策略來探討公示語的翻譯方法。

一、公式語的分類

根據公式語的功能,公式語可以分為指示性公示語、提示性公示語、限制性公示語和強制性公示語。指示性公示語是給公眾提供某種信息服務,不帶有任何限制和強制的意義,它對應于語言的指示功能。例如:行李寄存(Left Luggage或Luggage Deposit),問詢處或咨詢臺(Information)等;提示性公示語是為了提醒公眾,便于其采取正確的行為。例如:小心臺階(Mind the Step),小心碰頭(Watch Your Head)等;限制性公示語是為了限制公眾的某種行為,使得他們能夠遵守一定的規則,語言應用直截了當。例如:請按順序排隊(Please Line Up)等;強制性公示語是禁止公眾不采取或采取某種行為,否則會受到一定的處罰,語言應用強硬,具有不可抗拒性。比如:嚴禁吸煙!(No smoking),請勿使用閃光燈(No Flash Photography)等。

二、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ology Theory)

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是德國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她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提出了文本類型理論,即文本類型決定翻譯方法(張美芳,2009)。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譯者在面對不同文本或不同的譯者針對同一文本時,通常要在幾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中做出選擇,這個時候選擇翻譯方法的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賴斯建立文本類型的主要目的是給翻譯者提供理論指導,翻譯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文本類型,而文本類型又與文本的功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所有文本都是語言系統的示例化(instantiation),文本功能對應于語言功能。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布勒將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三種: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在此基礎上,賴斯將文本類型也分為表情型、信息型和感召型。表情型文本主要是以信息的發出者為中心,用來表達他的個人情感,比如:詩歌、小說、戲劇和演講等;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以信息的接收者為中心,向其提供信息或建議,比如:新聞報道、商務信函、操作指南和說明書等。感召型文本也是以信息的接收者為導向的,號召其采取某種特定的行為以達到文本的交際目的或做出期待的反應,比如:廣告、倡議書和通知等。根據前面對公示語的分類,我們認為指示性和提示性的公示語主要是對公眾提供信息,屬于信息型文本。限制性和強制性的公示語用來建議或強迫公眾采取某種行為,屬于感召型文本。

三、公示語的翻譯方法

前文提到,賴斯認為文本的類型決定翻譯方法,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據公示語的文本類型來采取相應的翻譯方法。彼得?紐馬克是英國當代著名的翻譯理論家,他提出了兩種翻譯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是指“譯者在目的語的句法和語義限制內,力圖再現原文作者確切的語境意義”(Newmark,1981)。它以源語作者為中心,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結構形式或修辭手法等。它通常適用于文學、科技文獻等體裁。而交際翻譯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1)。交際翻譯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和傳遞信息的作用,主張以目的語讀者的語言文化為中心,采用為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使譯文變得透明,盡量滿足受眾的心理和行為需求。彼得?紐馬克明確指出,交際翻譯適用于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語義翻譯則適用于表情型文本。因此,我們認為公示語應該采用交際翻譯的方法來翻譯。任何公示語都有一定的交際目的,譯文如果不能有效地實現原文的交際目的,就不能算是好的譯文。要想有效地實現原文的交際目的,就一定不能忽略譯文對于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性。例如:

(1)歡迎參觀,在圣堂內請勿喧嘩,出入關門,多謝合作。

Thank you for showing respect in this place of worship.

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是要求參觀者遵守一定的規則,比如保持安靜和隨手關門等。對于西方國家而言,這些做法是人們在公眾場合應該達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將“請勿喧嘩,出入關門”按照字面逐字翻譯,大多數國外游客會覺得我們貶低了他們的素質,從而會引起他們心理上的不悅,很可能導致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無法實現;另一方面也使得譯文不夠簡潔。該譯文巧妙地使用了“請勿喧嘩,出入關門”的上義詞,將其翻譯為“showing respect”,也包括了其他可能出現的不文明的行為,比如隨地吐痰等。由于該譯文照顧了外國游客的心理感受,他們也會遵照公示語規范自己的言行,從而保證了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得以實現。

(2)嚴禁吐痰。

a.No spitting.

b.Spitting spreads germs.

原公示語“嚴禁吐痰”屬于強制性的,語氣生硬,沒有任何商量和緩和的余地。對于公示語中的“嚴禁”一詞,一般都翻譯為don’t或no。但是,根據交際翻譯的策略,我們要考慮公示語的交際目的,要把外國游客的心理感受和文化因素放在第一位。在公眾場合不隨地吐痰,已經被大家廣泛接受和認可,如果采用第一種譯文顯得不太禮貌。因為該譯文的預設前提是外國游客有可能會隨地吐痰,會引起他們心理上的不悅,可接受程度低,從而使得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難以實現。反觀第二種譯文,語氣比較緩和,顯得有禮貌,而且也給游客們傳播了“吐痰傳播細菌”的相關衛生健康知識,外國游客心理上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從而保證了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的順利實現。

(3)桂林山水甲天下。

East and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

該譯文采用了套譯的方法,

巧妙的套用了英文中的“East or West,home is best.”使得譯文給外國游客帶來文化的認同感,易于接受和理解。

(4)歡迎再次光臨!

Welcome back!

公示語都有其具體使用的語境,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按照字面意義來翻譯,而不考慮原文所使用的語境,很可能無法實現原文的交際目的。比如:當外國游客將要離開餐館或賓館時,我們會對外國游客說“歡迎再次光臨”。作為公示語,“歡迎再次光臨”一般常見于某個旅游景點出口處的牌子上,它實現的是一種邀請游客再次參觀游覽的交際功能。但是,welcome一詞的意思是我們邀請你來做客,比如:welcome to Beijing.潛在的意思是“我們邀請您來北京”。而英文welcome back一般是電視節目在中間插播了廣告之后,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會對觀眾說“歡迎回來”。也就是說,該譯文和原文使用的具體語境完全不同,語境不同,話語表達的意義就不同。因此,如果將原文翻譯為“welcome back”很可能導致該公示語的交際目的難以實現,我們可以采取交際翻譯的策略,將其譯為“Hope to see you soon.”從而保證了原文的交際目的得以實現。

四、結語

公示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賴斯提出的文本類型決定翻譯方法的文本類型理論為公示語的翻譯指明了方向。公示語屬于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任何公示語都是有一定的交際目的,譯者應當采取交際翻譯的策略使得譯文能夠實現原公示語的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Xoford:Pergamonpress.1981.

[2]呂和發.公示語的功能特點與漢英翻譯研究[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5(2).

[3]宋占春.功能目的論指導下的公示語漢英翻譯[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7).

第4篇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第5篇

摘要:當今的商業活動越來越具有國際性,廣告也就隨之具有了其國際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廣告的翻譯問題。紐馬克在其翻譯理論中將廣告列為了號召性文本,并指出翻譯此類文本應使用交際翻譯方法。本文就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中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理論對廣告翻譯的指導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文,可以對廣告翻譯工作提供一些指導。

關鍵詞:紐馬克;廣告翻譯;文本類型;語義翻譯;交際翻譯

一、廣告文體和廣告翻譯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交流日益擴大,廣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廣告語作為廣告的表現形式,有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在我們討論廣告翻譯之前,對于廣告這一詞的界定是必不可少的。

廣告一詞最早源語拉丁文Advertere,意思是引起注意、進行誘導。廣告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狹義的廣告。廣告應該吸引顧客的注意和認識,這是其成敗的關鍵;同時還要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廣告文體有一些與其他文體不同的特點包括:(一)多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二)簡潔明快,通俗易懂(三)口語化(四)修辭手法豐富(五)濃厚的文化色彩。

二、紐馬克文本類型說及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理論

紐馬克文本類型說:紐馬克將所有文體分為表情性文本、信息型文本、號召型文本。但是這些范疇的劃分并非是絕對的、很少有純粹的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或號召型文本。不同類型文本的翻譯,如紐馬克指出的,表達型文本的翻譯應以語義翻譯為主,而信息型或呼喚型文本則以交際翻譯為主。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在紐馬克的翻譯教程中提到,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分別代表了翻譯的兩大方向。語義翻譯是指在譯入語和句法結構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上下文意義而交際翻譯則是指譯作對讀者產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是互相聯系的。在實際的翻譯中不可能孤立使用某一種方法也不能說這兩種翻譯哪一個更好,兩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側重點不同,有時兩種方法還會合二為一。

彼得?紐馬克的翻譯理論觀點對我們當今看待翻譯標準的問題有很大的借鑒作用,為我們在看待翻譯標準問題時增加了一個新的視點。翻譯標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當然,紐馬克的這一理論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但總的來說,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很有啟發,很具指導意義。

三、紐馬克翻譯理論指導下廣告翻譯

紐馬克的文本分類學說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對廣告英語的翻譯有指導作用。根據其理論:廣告文本屬于號召性文本,對其翻譯時應以交際翻譯為主。但是文本分類及交際翻譯理論對對廣告翻譯并不是具體技法上的指導,而是對廣告翻譯的策略,理念的啟發和指導。在廣告翻譯的實踐中我們要以交際翻譯的標準要求我們的翻譯,在具體的翻譯活動中可以靈活選用翻譯策略。

廣告翻譯可以根據廣告特點的不同可以選擇語義翻譯或交際翻譯:

(一)語義翻譯

對于有些廣告其內容主要是傳遞商品信息,即重在介紹產品或服務的特點或性能時,譯者應準確傳遞原文的信息為主,我們應該采用語義翻譯。這種廣告在現在的商業廣告中屬于少數,但不容忽視,我們應以傳統方式對廣告做語義的忠實翻譯。

例1:Colgate Total has a unique,patented formula that creates a protective barrier that fights germs for a full of 12 hours.That helps to prevent and reduce gum inflammation from gingivitis;a mild form of gum disease,which if left unchecked may lead to serious gum disease.Emerg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ssociating serious gum disease with other disease like heart disease,diabetes and stroke.

譯文:高露潔全效特有專利配方能形成防護層,有效抵抗細菌12小時,預防和緩解牙齦炎造成的牙齦腫脹。牙齦炎是一種輕微的牙齦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牙齦疾病。最近的科學研究發現,嚴重牙齦疾病與其他疾病之間有可能存在聯系,如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等。

用語義翻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所傳達的信息很明確,以傳遞信息為主,消費者會根據廣告的內容得出結論,對產品有一個好的印象,產生購買的欲望。所以對于這一類廣告應該選用語義翻譯。

(二)交際翻譯

對于以抒情或美感為主要內容,即重在強調產品或服務給顧客感受的廣告。語義翻譯可能會因為語言或文化差異而不再適用,此時可采用交際翻譯,發揮譯入語的優勢,以取得譯文的感染力。

例1:Ericsson:Taking you forward.

譯文:愛立信,以愛立信,以信致遠(創譯)

例2:Good to the last drop.

譯文:滴滴香濃,意猶未盡。(意譯)

例3:We race,you win.

譯文:以實戰經驗,領你一路領先(增譯)

廣告翻譯是受廣告自身的商業性質決定的,因此廣告翻譯也必然是為商品銷售服務,以消費者為中心。所以傳統的“信”、“達”、“雅”的標準就不再占據統治地位,真正的達到廣告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標準。大多數的廣告都是采用交際翻譯,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廣告源語言特點選用最適合的譯法。

(三)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結合

對于有些廣告只有綜合使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才能更好的符合譯入語觀眾的語言習慣。例如:美國的一種飲料名為“7―up”,如果直譯為“七上”,中國的消費者就會想到“七上八下”,便會產生消極的印象,當然就不會去購買。所以在翻譯時將“up”這個詞引申為了“向上,喜”所以最終決定用“七喜”。這一譯法備受歡迎。

結語

廣告,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鮮明的目的性使得廣告的翻譯策略十分多樣化。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和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理論對于廣告翻譯只能是宏觀上的指導并沒有選擇出具體的翻譯方法。我們可以用直譯方式;更可以以靈活變通的手法采取意譯的方法;也可以進行創造性翻譯,但“靈魂”往往得以保留;還可以作無中生有的添加、增補、擴充、引申,甚至聯想;在實踐中都是可行的。

總之,對于廣告翻譯,沒有一種譯法是萬能的,只能說對于一則廣告,某一種譯法是較適宜的。(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愛琴,高萬隆《英漢互譯理論與實務》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P226

第6篇

關鍵詞: 文本類型 《落先生》 文本分析 翻譯批評

一、前言

筆者通過互聯網查閱得知,《落花生》一文現載于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關于它的教學論文可謂恒河沙數,眾多文藝和教學一線教師就《落花生》的語言特色、表現手法,以及思想內容發表了一系列可資借鑒的見解和觀點,如李明(1997)、李鋒平(2008)、焰明(2009)、伊麗、陳建生、林婷婷(2009)、李婷(2009)、朱晴靜和周邦友(2010)、張保紅(2010)、隋榮誼、俞琳和閆開紅(2011)、張曉平(2010)、楊莉(201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落花生》于當代年輕一輩的教育啟迪意義,不可小覷。本文選取張培基(1999;2004)和劉士聰(2002)兩位名家的譯作為范本,以萊斯(2004)的文本類型理論為依據,進行翻譯批評。

二、《落花生》原文本分析

縱覽原文,《落花生》一文的文本特征有:(一)語篇:《落花生》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時代生活的一個小片段。通過父母與孩子們的對話、作者借父親之口以花生的平凡而有用作為類比,隱含了做人的道理;語言文字淺顯易懂,風格樸實無華、清新而自然。(二)句式:語言充滿了口語色彩,對話構成了語篇的主體,因而采用了簡潔的句式,以簡單句和并列句為主。(三)詞匯:原文口語化傾向突出,語言普通,多為日常詞匯;個別詞語(比如“爹爹”)具有早期方言色彩;與助詞“的”語義功能相同的“底”(de)的使用,使語篇流露出早期現代漢語風格。這些詞匯的使用適合與孩子們溝通交流,并為他們所接收、領悟。

基于以上對《落花生》的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界定其為重形式的文本,因而與之相應的翻譯要求就是譯文和原文有相似的形式和同等的美學效果。

三、《落花生》兩譯本批評

本文將在吸取前期對《落花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其兩個譯本進行翻譯批評。

1.落花生。

張①:Peanuts

劉②:The Peanut

Peanuts是“花生”的復數形式,只表示這種食品;The peanut具有特指意味。通讀原文,“父親”提到花生這種植物相較其他植物的優點,所以改譯為groundnut更為合適,即指“花生”這種植物,也指其果實部分。“落花生”包含有“花落地而生花生”之意,ground可以傳達這一哲理之美。

2.我們屋后有半畝隙地。

張: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劉:At the back of our house there was half a mu of vacant land.

there be式結構似有“正式”和“靜態”之意味,且“畝”不宜直譯為mu,因為作者的本意并非輸出中國文化,而是重在抒發做人的道理。就算譯者想要傳輸中國文化,也應換算成英制單位。另外,“半畝”不指具體的數目,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年半載、過半、在半中間、半夜、半成品、半邊天、半大不小、半斤八兩、半壁江山、半導體、半桶水、半生不熟”等。改譯成Behind our house lay a patch of vacant land,有動感又形象形式活潑。

3.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辟來做花生園罷。”

張:Mother said,“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

劉:“It’s a pity to let it go to w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Enjoy”“like”均有“喜歡”之意,但“enjoy”程度更深,可想象孩子們吃花生時既滿足了自己的食欲,又獲取了其他方面的樂趣,如做人的道理。另外,“like to do Sth” 表示一次性動作,“like doing sth”表示一種習慣性動作。由原文可知孩子們有愛吃花生的習慣。母親的口吻帶有一種商量和循循善誘的語氣,why don’t you do sth太正式,let’s do sth結構則稍顯平淡,why not do sth口語色彩濃,可以突出母親和藹可親,對子女寵愛有加的形象。“have sth done”被動式改為“why not plant some here!”更符合原文風格:口語化、通俗易懂。改譯為Mother said,“It is pity to leave it lying waste.Since you enjoying eating peanuts so much,why not plant some peanuts here·”

第7篇

關鍵詞: 翻譯教學 道德意識 文本意識 讀者意識 語篇意識

一、引言

根據肖紅(2005)、楊自儉(2006)、伍小君(2007)、王湘玲(2008)、陳科芳(2009)、王玉西(2010)、黃梨(2011)等學者對國內翻譯教學的研究和探討,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國內翻譯教學多以”師徒相授”的模式為主,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翻譯教學著眼于對具體翻譯技巧的過分強調,而忽略對整個翻譯流程的宏觀控制和學生翻譯意識的培養;教學素材大都以文學文本為主、缺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本土實用文本等。翻譯教學的這種現狀越來越難滿足學生對翻譯學習的需求和社會對翻譯的實際需求,也影響了對學生實際翻譯能力的培養。

許鈞(2002)針對這種現狀曾呼吁:“在翻譯教學的實踐中,既要重視‘技’層面的傳授,又要重視‘道’層面的解惑。”我們認為他所指的“道”是宏觀層面的翻譯意識。事實上翻譯課不僅是實踐活動,更是在翻譯實踐中培養翻譯意識的過程。本文以翻譯教學中應該培養的翻譯意識為題,試圖闡述翻譯教學中該如何培養道德意識、文本意識、讀者意識和語篇意識。

二、道德意識

中國譯協前會長劉習良先生在“2006中國國際翻譯產業論壇”上做主題發言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我國的翻譯市場還不規范,一些翻譯企業急功近利,盲目壓價,無序、惡性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翻譯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責任心差,從而出現錯譯、亂譯、濫譯、抄襲及剽竊之風,造成翻譯質量下降。其實我們認為造成翻譯質量下降的根源是譯者缺乏道德意識。

英語翻譯教學強調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其最終指向是學生以后的社會工作實踐,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務必把學生當做從事翻譯活動的譯者,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的翻譯活動不僅是完成翻譯作業,而且必須承擔起傳遞信息、促進交流的基本職責。在翻譯中作為譯者的學生必須對原文和譯文負責,認真翻譯,這是其最起碼的翻譯道德,但是在翻譯實踐中,我們的學生往往缺乏最起碼的翻譯道德意識,具體表現在:翻譯中敷衍了事,望文生義;不顧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不考慮目的語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對譯文的期望值等,導致譯文晦澀難懂。

例1:寧波老外灘作為寧波近代百年城市發展的縮影,成為本土城市文化與西方海洋文明的一個結合口。

誤譯:As the epitome of a modern century-old city development,the Foreigner Beach of Ningbo becomes a combination of local urban culture and western marine civilization.

改譯:As the epitome of a modern century-old city development,the old bunds of Ningbo has become a combination of native urban culture and western marine civilization.

有些學生望文生義,想當然的把“外灘”誤譯為“Foreigner Beach”。讀了這個譯文,讀者一定會想:難道這個海灘是專門為外國人開設的?很顯然,這些學生翻譯態度不認真,而致使在翻譯中原文信息丟失或被嚴重曲解。這是對原作的不忠,也是對譯文讀者的不負責任。因此,教師首先在平時的翻譯教學中要時刻注意正確引導,強調翻譯道德意識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認真負責的翻譯態度是學好翻譯的根本。其次,在學生翻譯實踐中,作為翻譯發起者兼組織者的教師與作為譯者的學生可以就某一項具體的翻譯任務不斷地協商、調解與妥協,幫助他們充分意思到翻譯既要對原文和譯文負責,又要使譯文能被譯語讀者充分接受。

三、文本(text)①意識

學生在翻譯實踐中要解決的不僅是增、減、合、分等微觀“翻譯技巧”的運用,還要學會分析文本,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因此翻譯教學意識啟蒙的又一大主題便是文本意識。德國翻譯家萊斯(Reiss,2004:27-43)曾根據布勒的三大語言功能(“再現”“表達”“感染”)將文本分成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三種類型,指出文本類型或功能決定翻譯策略。英國當代翻譯理論家紐馬克(Newmark,1982:39)也認為,不同的文本應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紐馬克認為表達型文本應側重語義翻譯,即“盡可能地使用接近源語的語義、句法結構來準確傳達原文語境意義”;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要側重于以讀者為中心的交際翻譯,即旨在讓目的語讀者得到盡可能接近源語讀者的效果。可以說,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之間的關系研究,為翻譯中應該區分文本類型這一做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對翻譯教學提出了一種要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本意識。

但是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往往缺乏文本意識,不管是何類型的文本,只求在翻譯中追求形式方面的對等,而忽視譯本接受者的理解與反應。為了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本意識,教師首先可以在教學內容方面作些調整,不要單純使用或主要使用文學作品等“表達型文本”作為學生翻譯實踐的材料,可多選用一些“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類型的篇章,比如生活中的產品說明書、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當地的企業簡介、旅游景點介紹及其他各類應用文等。其次,要在讓學生接觸各類文本類型、各種體裁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初步樹立不同的文本類型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的意識并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能。

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認清他們待翻譯材料的文本類型,然后根據文本的類型確定可采用的翻譯策略。特別是對“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材料的翻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拘泥于原文語言形式去翻譯,可按照譯語文化的準則去適當地調整或改寫原文,改變句子甚至語篇結構。下面我們試舉例說明:

例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

West Lake may be compared to Lady of the W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許淵沖譯)

例2:杭州的春天,淡妝濃抹,無不相宜。

誤譯:Hangzhou’s spring,no matter whether it is faintly ornamented or richly decorated,is very pleasant.

改譯:Rainy or sunny,Hangzhou looks pleasant in spring.

例1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屬于典型的表情文本。根據萊斯的觀點,表情文本重形式和美學效果,譯文要關注原文的美學和藝術形式。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忠實地再現了原文,保留了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原文的藝術形式。而例2是杭州旅游宣傳冊中的一段文字,屬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的結合體。旅游資料翻譯的目的,在于傳遞相關信息,吸引游客。而例2中學生的譯文太過拘泥于原文語言形式,反而可能會因為和譯語的文化規范相異,而很難為外國受眾所理解。為了更好地突出譯文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喚勸說功能,我們通過刪減和調整的方法對原譯文進行改譯,這樣使譯文更簡潔,更符合英語旅游文本簡潔平實的文體特點。

四、讀者意識

一味地追求文學翻譯的信、達、雅標準,在實際翻譯中,往往扼殺了學生翻譯的自主性,也縱容了他們不去了解譯語文化,去考慮譯文的預期讀者和譯文的可接受性。目的論認為,所有的翻譯都有其目的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總是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個特定的譯文接受群體為對象(Nord,2001:27)。可以說,翻譯本身就是在“譯語語境中為某個預期目的及目標讀者而生產語篇的行為”(Nord,2001:12)。換句話說,翻譯不是兩種語言間一對一的簡單轉換,而是以譯語讀者為對象,實現譯文預期目標的交際過程。

然而在翻譯實踐中,學生很少考慮讀者因素,易忽略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按照原文字面意思和語法語序結構進行胡譯亂譯。例如:

例1:The city’s “rob Peter to pay Paul” mentality caused the death of a third-grade pupil at Lincoln Elementary School today.(Time,Oct.8,1996)

誤譯:該城市“搶劫彼得,給予保羅”的想法導致了現今林肯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的死亡。

改譯:市政府拆東墻補西墻的心態造成今日林肯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的死亡。

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基本沒有問題,只是譯文不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非常拗口。這就要求學生動筆翻譯前,考慮一下譯文接受者的表達習慣,在翻譯中要擺脫英語原文語言形式的影響,大膽突破,避免蹩腳漢語句子的出現。

為此,在翻譯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首先要確保所選文本的獨立性。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應用翻譯,選擇的語篇都應該表達完整的信息。如果選擇的文本過長,就可以把完整的材料給學生或交代交際背景,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段落進行翻譯。其次,教師在要求學生譯一個篇章前,要時刻提醒學生他們是譯者而非學生。要求他們在動手翻譯前考慮:誰是預期的讀者對象?這篇文章的翻譯目的又是什么?要讓學生去了解預期讀者的認知心理特征、文化心理、語言習慣等,把握他們對譯文的期待心理及交際要求等。這樣作為學生的譯者也才能確立合適的翻譯原則與翻譯策略,從而生產出合格的譯文。

五、語篇(discourse)意識

傳統的翻譯課上,教師經常以孤立的句子為例來講解一個個翻譯技巧,這很容易造成學生在翻譯段落或篇章時忽略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銜接和整個語篇的連貫性,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

例1:孔林為孔子墓葬所在地,位于曲阜市城北1.5公里處。墓園古柏參天,周圍是墻,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園內有清代建筑的觀樓和享殿,和宋代雕刻的石人、石獸等。自孔子以后,孔氏歷代子孫多葬于此。

原譯:The Confucian Woods,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is 1.5 km north of Qufu.The cemetery is surrounded by walls and is crowded with old cypresses and pines.The total area is about 2,000,000 square metres.

The towers and palaces built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stone guardians and animals carved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be found.Most of Confucius’ descendants were also buried here.(http://.cn/culture/relic/)

這是《孔林》簡介的原譯文,我們要求學生對原譯進行分析、評估和改進。我們認為,英漢兩種語言在行文上存在巨大差異。漢語重意義連貫,多以流水句的形式出現;而英語重形式銜接,邏輯嚴密。因此,在篇章翻譯實踐中,應該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這一差異。比如原文雖沒有任何連接詞,卻脈絡清晰,意義明朗、簡潔。原譯文是漢語式的英語,幾乎對原文句子結構亦步亦趨,不敢大膽突破,從而使譯文結構松散,不連貫。我們不妨通過有形的銜接手段和邏輯關系的調整來改譯原文,這樣使信息更集中,結構更合理,邏輯更嚴密。

改譯:The Confusian Woods,where the tomb of Confucius is located,is 1.5 km north of Qufu.The cemetery,surrounded by walls and with a grove of old cypresses and pines,covers a total area of about 2,000,000 square metres.In this cemetery,you can find towers and palaces built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stone guardians and animals carved in the Song Dynasty.Here were also buried most of Confucius’descendants.

當然,立足語篇進行翻譯是需要學生經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才能掌握的技能。為此,在翻譯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強化語篇意識。具體說來,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從語篇翻譯入手,學會分析句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和相關意義及邏輯連貫性,幫助學生突破宏觀理解的障礙,培養他們結合語境去理解待譯語篇的行文特征和邏輯結構。教師也要讓學生通過雙語的對比研究,熟悉源語言和目標語兩種語言在語篇形式銜接上和意義連貫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培養學生把翻譯看做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是一個有目的地選擇語言資源,對整個語篇進行重寫,重建一個適用于目的語文化的語篇過程(張美芳、黃國文,2002)。

六、結語

在翻譯課教學中,翻譯意識的培養應引起翻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關注。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當代有價值的翻譯理論來指導翻譯實踐教學;同時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重視學生道德意識、文本意識、讀者意識和語篇意識的培養。學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綜合能力,注重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的培養;在翻譯實踐中態度要嚴肅認真,字斟句酌,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實踐能力。

注釋:

①text在語言學里比較復雜,與他類似的還有discourse等,在我國大陸地區,人們基本上都把他們譯為“語篇”(黃國文,2001;李運興,2001等)。但是作為功能翻譯理論學派的術語“text”,“text type”“text functions”等,已經有學者把他們分別譯成“文本”、“文本類型”、“文本功能”(見朱志瑜,2004)。為了避免造成術語的混亂,我們傾向于把德國功能派譯論的術語“text”譯為“文本”,把英國翻譯研究學派中的術語“discourse”譯為“語篇”。

參考文獻: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Reiss,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陳科芳.關于本科翻譯專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9(3):50-53.

[5]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黃梨.建構主義理論下的翻譯教學[J].上海翻譯,2011(3):69-70.

[7]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8]王玉西.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29-32.

[9]王湘玲,畢慧敏.建構基于真實項目的過程教學模式――兼評《翻譯能力培養研究》[J].上海翻譯,2008(2):52-55.

[10]伍小君.“交互式”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構建[J].外語學刊,2007(4):121-124.

[11][17]肖紅.“翻譯作坊”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139-142.

[12]許鈞.應加強翻譯教學改革.譯事探索與翻譯學思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3]楊自儉.關于翻譯教學的幾個問題[J].上海翻譯,2006(3):36-40.

[14]張美芳,王克非.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5]張美芳,黃國文.語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2(3):3-6.

第8篇

關鍵詞: 韋努蒂 異化翻譯觀 翻譯策略的選擇 局限性

德國學者施萊爾馬赫被認為是提出歸化、異化翻譯策略的鼻祖。他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譯者盡量不打擾作者,而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另一種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這一思想將翻譯分為以作者為中心的譯法和以讀者為中心的譯法。勞倫斯?韋努蒂,作為翻譯理論家,他高舉解構主義大旗,吸收了施萊爾馬赫的異化思想,率先對歸化翻譯的諸多弊端提出嚴厲的批評,明確地提出了異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譯(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對譯文通順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其目的是要在翻譯中表達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他認為翻譯可以是研究和實現差異的場所,并恢復和修訂被遺忘了的譯文,以建立一種新的翻譯傳統。這種方法不只是簡單地處理翻譯中常見的語言問題,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納入了“異化”與“歸化”曠日已久的爭論之中。

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策略有助于提高譯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語言和文化的豐富,有助于抵抗文化霸權現象。長期以來,英美文化一直被提倡流暢翻譯的歸化理論所支配。韋努蒂認為,目前在大多數英語語境下,形成了以西方意識形態為標準的非英語文學范式。這種非英語文學范式盛行主要與歐美的翻譯傳統,即推崇流暢的歸化式翻譯,有著很大的關系。韋努蒂用“隱身”一詞指出了當代英美文化中譯者的地位。他指出譯者的隱身就是在譯文中看不見譯者的痕跡,他指出,這種使譯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譯者努力保證譯文的通順易懂。這一過程中,流暢的歸化式翻譯掩蓋了譯者所付出的努力,使譯者“隱身”。他分析了歸化翻譯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認為這是一種文化霸權的結果。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歸化式翻譯往往將原文的陌生感淡化,使得譯作變得透明,讀起來不像譯文。這就意味著譯者必須“按照目標語言文化價值觀對原文進行我族中心主義式的分解,把原作者潛回家”,從而達到讓譯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這樣做的結果只會是“讓讀者在文化他者(cultural other)中獲得認同本土文化的自戀體驗”,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譯淪為殖民者進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因此,韋努蒂主張用異化翻譯來抵抗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目的是要發展一種抵抗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在試圖遏制種族中心主義這個層面上,異化翻譯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中作為一種戰略上的文化干涉,用來反對擁有霸權的英語國家,反對它們使世界上其他國家卷入其中的不平等文化交流,有利于民主的地緣政治關系。

但是韋努蒂忽略了翻譯的文本類型和目的語讀者的審美需求,在抵抗文化霸權方面也有局限性。韋努蒂的異化策略僅適用于文學文本翻譯,正如他自己所說:“The emphasis is on‘literary’translation in a broad sense(mainly poetry and fiction but also including biography,history,and philosophy,among other genre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 sciences),as opposed to‘technical’translation(scientific,legal,diplomatic,commercial).”(Venuti,1995:41)在文學翻譯中,異化翻譯策略可以通過向目的語讀者展示源語的文化而實現交際的目的。但是對于其他文本類型,如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其目的旨在向目的語讀者傳遞知識和交流信息,因此這類文本讀者對于語言及文化的差異關注度或敏感度也會較少。所以在談到異化翻譯的使用范圍時,必須要考慮到翻譯的文本類型和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關于異化和抵抗式翻譯的規定性主張適用于美國等西方強國,不適用于經濟和文化地位處于弱勢國家的翻譯。韋努蒂的異化理論主要關注的是非英語譯為英語的翻譯過程,他認為從弱勢國家語言譯為強勢國家語言,應保留源語語言的特色及其差異性。但弱小國家如果采用抵抗式翻譯策略,將英語譯為非英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幫助強勢國家入侵弱勢國家,勢必導致弱勢文化獨立和文化地位的進一步瓦解,因此韋努蒂的異化觀也具有一定意義的局限性。

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韋努蒂的異化策略可以很好地促進兩個國家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所蘊涵的異域文化特色,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異域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內容,感受異域文化,領略異域風情。同時,異化翻譯還能極大地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有助于讀者擴大視野,吸收新鮮養分,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不過,這種異化翻譯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應對其進行批判的繼承。當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時要考慮到具體的文本類型、讀者需求和社會情境,不能盲目跟風,盡量避免種族中心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情結。

參考文獻:

[1]Venuti,Lawrence.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2]Ve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3]馬會娟.對Lawrence Venuti異化翻譯理論的再思考[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第9篇

關鍵詞: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功能主義;外宣翻譯

1.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特征

贛南民俗體育是指在贛南的民俗土壤之中,由廣大贛南民眾創造、享用和傳承,依托贛南民俗節日產生發展的民間體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贛南民俗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團結鄉鄰的作用。此外,贛南客家民俗體育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聯,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擔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

1.1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主要形式

贛南占地4萬平方公里,轄區內18個縣市(區),共有民俗體育數百項。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體育活動流傳范圍不同,有著不同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1.1村落農耕類

民俗體育。贛南村落農耕民俗體育種類繁多,主要有舞春牛、花棍舞、扁擔頂力、禾稈拔河、稻草龍、打石子、扭秧歌、抬桿、抖空竹、騎竹馬等。

1.1.2節日慶典類

民俗體育。贛南地區民俗體育集中在上九會、元宵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寒食、除夕、元旦等節日中。每個節日,都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體育活動,包括九師拜象、竹篙火龍、搶打轎、扮故事、凌龍、羅漢舞、梨獅、席獅、板凳龍燈、龍舟競渡、儺舞等。

1.1.3墟市廟會類

民俗體育。贛南廟會民俗體育項目主要有上刀山、過火練、跳花燈、舞香火龍、馳火馬、游燭龍迭燈、飛刀圈、打蓮池、甩碗等。

1.1.4宗族軍事類

民俗體育。贛南客家武術主要為南拳流派拳種,主要流派有朱家教、鐘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劉夙山派、昆侖拳,此外還有字門拳、法門拳、硬門拳、五百前、梅花劍等。

1.2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特征

贛南客家節慶民俗體育文化反映了贛南客家人一定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心里特征、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既是漢民俗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別于其它區域漢民俗體育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漢民族地域民俗體育文化,其主要特征如下:

1.2.1多元共存與兼容并蓄性

由于贛南客家來源于歷史上客家民系多次大遷移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這就使得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既有早期南遷客家先民創造的贛南本土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又有清代時期江、浙、閩、粵居民內遷和時期粵北難民回遷贛南謀生等帶來的外來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經過數百年漫長歷史的潛移默化和兼容并蓄,既延續了中原漢民俗文化的精華,又在新的環境里得到創新,從而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

1.2.2山區農耕性

贛南客家人聚集山區之中繁衍生息,以拓荒、種植的山區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為主,故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活動具有典型的山區農耕鄉土特色,許多民俗體育文化項目都與農業生產有關.一是活動內容方式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

1.2.3節慶與宗教祭祀性

贛南客家節慶民俗體育活動帶有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贛南客家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每當歲時節日都要舉行節慶禮儀及宗教祭祀活動,許多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都源于歲時節慶、和祖先崇拜禮儀活動。

1.2.4宗族性

客家祖先從中原南遷初到贛南時,生活環境十分艱苦,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在與敵人抗爭、與自然抗爭的同時,保存種族,繁衍后代,壯大家族勢力成為客家人第一要務.為維系和不斷壯大家族勢力,通常都是通過修譜、建祠堂、開展祭祀活動,來統一族人精神信仰,加強宗族凝聚力。

1.2.5鮮明的地域性

贛南雖然絕大部分都是純客家縣,但由于各縣鄉鎮村落客家人來源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地方,其遷徙歷史、入居地理環境及社會環境各不相同,使得贛南各縣鄉鎮村落的節慶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也各具特色。

1.2.6競爭性

贛南客家節慶民俗體育的競爭性主要體現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中國自古崇尚和而不同,客家節慶民俗體育活動同樣在和諧之中存在著積極的競爭,正所謂“祭禮所以別尊貴,射禮所以辨實力”祭祀以宗族為別,各宗祠往往別具一格;在祭祀時各宗族會比哪宗族人丁興旺,場面宏大,技藝精湛,節目精彩。

2.功能主義翻譯理論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力經諸多翻譯理論家的研究和發展,至今已成為體系完善、影響廣泛的翻譯理論,在翻譯研究與實踐等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卡塔琳娜•賴斯的翻譯理論

卡塔琳娜•賴斯德根據不同的語言功能把文本類型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信息型文本,主要功能是描述事物和事實,向他人傳達信息和交流觀點。對于這類文本類型,翻譯時要按要求做到簡單明了。第二類文本類型是以小說、詩歌和散文為代表的,以形式為重和表達型的文本,主要強調語言的形式和表達作者或者說話者的情感和語言的美學功能。翻譯這種文本類型需采用辨別的方法,采用源文作者的觀點,以傳達美學形式。第三類是以訴請為重得施為型文本,強調最終的效果,如廣告和演說等。這種文本類型需采用歸化的,能達到相同效果,引起預想反應的翻譯方法。

2.2漢斯•弗米爾的翻譯目的論

漢斯•弗米爾認為任何翻譯都有特點的目的,譯者在翻譯時應選擇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最佳方式。他提出譯者應根據翻譯行為委托人指定的翻譯目的來選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創作出可讀性強的高品質譯文。翻譯目的論的三大原則是目的性、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目的性原則是翻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要求譯者以翻譯目的為出發點,譯文要為目標語讀者理解和接受,同時也需要充分展現原文內涵。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的語內連貫,具有可讀性,符合目標語的句法表達習慣,具有交際意義。忠實性原則強調譯文應忠實于源文而不是脫離源語文本,隨意對譯文進行臆造。

2.3賈斯特•赫爾茲•曼塔莉及其翻譯行動理論

曼塔莉以交際理論和行動理論為基礎,認為翻譯是為達到特定目的的復雜行動。她的翻譯行動理論目的不在研究和知道人們如何進行詞語、句子或者篇章的翻譯,其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跨越文化障礙,完成交際行動。

2.4克里斯蒂安•諾德及其翻譯“功能加忠誠”理論

克里斯蒂安•諾德在學習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學者將重心從源文轉移到譯文,忽略了“忠實”的原則。她在尊重前輩的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把忠誠原則加入了功能主義模式———“功能加忠誠”理論。“功能”指的是“使譯文對譯語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而“忠誠”強調的是“譯者應當把翻譯交際行為所有參與方的意圖和期望都加以考慮”。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譯者在源文上做出了改動,譯者應當向譯文讀者解釋。在翻譯特殊文化現象時,這種“忠誠”翻譯行為在源文作者和譯者之間架起了相互信任的橋梁。源文作者和譯文讀者有權利知道和了解譯者所選擇的翻譯策略。諾德的翻譯理論完善和推動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解決了翻譯中的激進功能主義問題。

3.功能主義視域下的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外宣翻譯策略及建議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符合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譯。根據上述功能翻譯理論,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譯實踐,對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外宣翻譯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議:

3.1建設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數據庫

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活動,具有濃郁的鄉土和生產特色,娛樂與健康、游戲性與競爭性和諧統一,形勢古樸多樣,內容靈活多變。但是,當前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傳承主要依靠口授身傳,大部分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運用現代多媒體數據庫技術,建設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數據庫,以搜集、挖掘、整理本區域民俗體育文化,從整體性和系統性對其進行深化研究。

3.2建設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翻譯語料庫

3.2.1收集一定數量的關于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資料,然后進行整理、規范化和翻譯,最后建設成一定數量的贛南地方文化內容翻譯語料庫。語料采集的主要渠道是網絡,通過網絡爬蟲軟件抓取涉及到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雙語網頁。3.2.2利用語料庫,通過語料庫檢索軟件的詞表功能,梳理和翻譯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關鍵詞,并結合不同的翻譯目的,從多個不同翻譯中選取合適的翻譯,必要時進行重新翻譯。這些關鍵詞的梳理與翻譯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可以為其他翻譯者提供積極的參考作用。同時由于這些翻譯與當地文化傳播需求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英語翻譯的文化傳播價值。

3.3提升譯者翻譯能力

實現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外宣翻譯的專業化。首先,譯者要提高自己的英漢雙語的熟練程度與駕馭能力。同時,譯者還需非常了解和熟悉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對其文化內涵充分了解。最后,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將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向目標語讀者展現。只有這樣,譯者才能翻譯出高水平的譯文,做好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外宣工作。

3.4根據贛南客家民俗

體育文化外宣翻譯目的,確定相應的翻譯策略。做好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外宣工作,譯者在翻譯時要根據源文的主要交際目的來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根據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和功能,翻譯可以分為文獻性翻譯和工具性翻譯。所謂文獻性翻譯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將其獨特的專有的內容再現出來。文獻性翻譯適合再現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所包含的地方傳統文化信息在英文中找不到具體對應物和相應的英文詞匯來表達。由于目的與的缺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音譯加文內注解的方法,這樣既可以讓英語讀者容易接受,有能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從而達到雙重效果。對于介紹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理論和運動技巧的應用性文體,可以采用工具性翻譯,以實現譯文的文本功能。譯文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不拘泥于原文,抓住語言實質,進行適當的增刪甚至重寫,使譯文實現既定的功能即可。

參考文獻:

[1]譚東輝.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研究[J].作家雜志,2010(10):183-184.

[2]譚東輝.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數據庫系統的建設及應用[J].蘭臺世界2010(8):21-22.

第10篇

關鍵詞:翻譯質量評估;定量評估;模糊數學;參數參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8-0196-02

翻譯質量評估(TQA)的方法存在傳統定性評估與數學定量評估兩個相對對立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控制論專家、系統工程教授L.A.札德發表《模糊集合》論文,創立了模糊數學理論,該理論之后被大量應用于模糊控制、信息檢索、醫學、氣象學、結構力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后來,語言學學者也開始嘗試將其應用于語言學研究領域。在中國,將模糊數學基礎理論與方法引入翻譯質量評估(TQA)的過程中作為一種參數參照,正處于可行性驗證與起步階段,這是中國翻譯界的一次大膽嘗試。合理的模糊量化分析能夠逐漸實現翻譯質量評估評的綜合化與合理化,具有較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一、國內利用模糊數學方法進行翻譯質量評估現狀

國內學者將模糊數學與翻譯評價相結合的第一人是范守義,他在《中國翻譯》1987年第4期的發表的《模糊數學與譯文評價》一文中,利用模糊集合中隸屬度的概念從定量的角度對譯文質量進行評價,大體分三步步驟:(1)選擇模糊集合的必要元素,即譯文評價單位;(2)確定譯文評價特征依據,如修辭、風格、句法、語義等;(3)明確信度控制點,從譯文內容各單位部分各自的隸屬度相加求出的平均值結果來評價譯文的質量。在此之前,范守義(1986)在國內首次將“信、達、雅”標準用數學公式“I=(R/F)?(S’/S)”進行表示,其中“I”為譯文與原文的接近程度指數,“F”代表“信”,“R”代表“達”,“S”代表原文中的“雅”,而“S’”則代表譯文所達到的“雅”,“F”與“S”為常量,公式中的“R”對應“F”,“S”對應“S’”,對應量的數值彼此越接近,則“I”越接近最大值“1”。之后,范守義(1990)又對應用與譯文評價中的數學模型進行了修改,將主標準與次標準的并集納入語言變量下,用公式表示為:Q=X∪Y∪Z,或擴展為:Q=[X1,X2,(X3)]∪[Y1,Y2,(Y3)]∪[Z1,Z2,(Z3)]。其中:“X”代表中心信息,即:X1:信息量;X2:形象轉換;X3:虛設標準。“Y”代表附加信息,即:Y1:風格層次;Y2:情感元素;Y3:虛設標準。“Z”代表結構信息,即:Z1:元語言方面;Z2:修辭與邏輯;Z3:音韻。

同時,范守義提出了以計算機編程為取向的公式運作方式,包括“數據輸入”、“加權”、“計算”與“數據輸出”。從其研究所處的時期看來,范守義的研究具有遠見性,也具有使用價值,為利用模糊數學的理論與方法對翻譯質量進行評估展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徐盛恒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他(1987)曾針對范守義公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進:(W1,W2...Wn)?|X1,X2,…Xn|,其中“W”與“X”分別代表“權值”與“標準”,并規定樣本抽樣方法必須為等距離抽樣,標準的確定依據必須為多數人所認可的翻譯理論,以句子和長分句為評價單位且具有權值,譯文質量分“好、一般、較差、差”四個等級。另一位學者穆雷對此也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提出了優化的模糊綜合評估方法及其數學公式,提出將“信、達、雅”三個方面組成一個論域:U=[信(U1),達(U2),雅(U3)],就每一因素U1,U2,U3,將評語的論域分為四個檔次,為V= [很好(V1),比較好(V2),一般(V3),不好(V4)]。同時,穆雷提出針對不同譯文設定的不同的權值,并就評價對象信度的隸屬頻率、隸屬度和評價對象的確定進行了分析。2004年,穆雷又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探究了通過模糊統計與專家評定方法來確定隸屬度的問題與該方法的可行性。

范守義、穆雷等學者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對翻譯質量進行評估的做法,雖然在現階段還未能得以完善和真正系統化實施,但這卻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二、量化評估的特點分類與適用范圍

目前對于翻譯質量的量化評估方法存在幾種不同的分類,如Colina(2009)提出的“基于經驗的評估”和“基于理論的評估”兩個分類。如美國翻譯者協會(ATA)以及全球本地化組織(LISA)等采用的是“錯誤扣分”方法,屬于“基于經驗的評估”模式。Williams(2004)則提出了“標準參照”和“準則參照”兩個模式:“標準參照”模式以錯誤扣分為主要方法;而“準則參照”模式則以設定好的參數為參照,將原文與譯文進行對比,通過觀察分析兩者在此類參數上的差異來評估翻譯質量。相對于翻譯質量的定性評估而言,定量評估更適用于大范圍的翻譯水平考試。如中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澳大利亞翻譯資格認證局(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NAATI)翻譯資格證考試和高校翻譯專業教學測試等,都具有規模大、數量多等特點,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評價。傳統的定性評估模式并不適用于此類質量評估,而定量評估又是建立在“標準對照”或者“參數準則”的基礎上的,因此,定量評估更符合大規模評價的要求。

然而,上述各種量化分類在設定參照標準或者對比參數的時往往涉及到原文的文本類型、語言風格、情感元素、修辭手法、邏輯關系、文化背景、語體特征等,在設定翻譯質量評估條件時若將所有因素都囊括進來,則可能由于指標過多而造成譯文質量評估被泛化。因此,在設定參照標準或者對比參數時,需要有選擇性的地設定。Colina(2008)曾經提出一個簡化后的評估模式,包括了四個方面,即目標語言表達占30、文本功能占25%、原文內容通用性占25%、原文內容專業性及術語表達占20%。然后將各模塊等級分為a、b、c、d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分數,各模塊打分的總和即為譯文的最終質量得分。

同樣,范守義的模糊數學模型方法是以定義多個參數為條件的,然后加以設定各參數權重,同時設定主標準參照和次標準參照,將信息量、形象轉換、風格層次、情感元素、結構信息、元語言、修辭與邏輯、音韻等參數都納入了同一個基于模糊數學所建立起來的模型中。而穆雷的改進模型則類似于Colina的簡化模式,其以“信、達、雅”為核心指標參數置于同一論域中,每一個參數都設定了四個等級,即“很好”、“比較好”、“一般”和“不好”,根據不用的原文文本類型,設定不同的權重比例,最終得出質量評估結果。

量化評估的特點決定了這一方法更多的適用于大規模翻譯質量評估活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論哪一種量化評估模式,出于大范圍實際操作過程便利性的考慮,標準和參數的設定都不宜過多,以免引起實際操作過程的混亂。

三、參數設定中的諸多因素

國內外在翻譯質量評估參數方面存在許多設定體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三寧教授在其論文中總結歸納為國內和國外兩個部分。

在國外,存在著House“功能與語用”原則、Reiss的 “語言類型”原則以及Williams的“文本辯論”原則。House的參數體系以語域、語旨、語式為核心參數;Reiss將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視聽媒體文本四種文本類型設定為其評估參數;而Williams則以“結構關系”、“連接詞及其他推理指示詞”、“推理指示詞及其他命題功能”、“論辯類型”、“辭格”、“敘事策略”六個方面為其參數設定。而在國內,等值論強調“深層”、“表層”、“修辭層”三個層面上的等值,包括“詞、詞組、句、句群(段落)、篇章”五個具體參數;馮志杰、馮改萍在此基礎之上提出的二元基本標準,即信息等價性和傳遞性,包括“措辭準確性、邏輯一致性、修辭一致性、文體一致性、語音轉化得體、語法規范性、文理通達性、克服文化差異障礙”8個具體參數;唐韌的“語用層面對等”評估模式則以“語篇類型和語旨及語篇功能、形式對應、主位結構的連貫、語篇─語用(動態)對等、詞匯特性/語域”等為其參數;關聯理論模式認為譯文質量與語境效果關聯度有關,該模式以“語際關聯、語篇關聯、整體關聯”幾個方面為其微觀層面評價的參數。這些參數體系并不是直接針對翻譯質量量化評估進行設定的,更多的是出現在定性評估和綜合評價中。然而,定量評估方法在引入模糊數學方式的過程中,公式與模型的建立卻離不開參數的設定,而這一系列的參數需要從對譯文綜合評價的參數體系中有目的地選擇必要項帶入到數學公式中,以便建立一個合理有效且快速的量化評估數學模型。需要注意的是,翻譯活動過程中存在諸多的質量影響因素,如語言表達方式、語義邏輯、語法結構、文本類型、文化語境、意識形態、社會習俗、翻譯動機、譯者自身因素等,在選擇具體參數的時候,需要首先明確翻譯質量量化評估的側重點和目標方向,一旦參數設定產生偏差甚至是錯誤,量化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就極有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從范守義、穆雷和徐盛恒等國內翻譯界學者提出數學方法后,對于翻譯質量評估的量化評價方法“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僅僅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可行性研究上”。由于翻譯學與模糊數學之間的學科跨度較大,將模糊數學廣泛應用于翻譯質量量化評估并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進展,很多研究仍然局限于模式研究和方法嘗試的層面。具體來看,在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還有模糊定量公式的不完善問題:由于模糊數學在翻譯質量評估中的現有應用分析公式還不完善,分析過程中可能出現參數設定不合理導致結果的偏差,在可行性驗證過程中需要嘗試引入新的必要因素及分析方法。同時,各因素權重的設置原則也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整:由于文本類型、翻譯目的、譯者風格、文本功能等因素的影響,不同譯者所翻譯的譯文會存在差異,在對各因素的權重設置方面就會較為困難,需要針對主因素的變化設定不同的權重原則與標準。但是,模糊數學理論與方法在翻譯質量評估過程中的模糊量化式參數參照評價作用可以彌補傳統的原則性參照的定性式評價存在的不足,如主觀性傾向、絕對權威評價與評價者原則不統一等問題。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可以實現翻譯質量評估的綜合化與合理化,其評估結果更具有說服力與客觀性。

參考文獻:

〔1〕范守義.評翻譯界五十年之爭(1894-1948)[J].中國翻譯,1986,(01):2-8.

〔2〕范守義.模糊數學與譯文評價[J].中國翻譯,1987,(04):2-9.

〔3〕何三寧.并列還是從屬:翻譯質量評估與翻譯批評之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2009,(07):129-132.

〔4〕何三寧.再探翻譯質量評估參數[J].中國翻譯,2012,(02):27-31.

〔5〕穆雷.用模糊數學評價譯文的進一步探討[J].外國語,1991,(02):66-69.

〔6〕穆雷.模糊數學評價譯文的再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1992,(18):39-43.

〔7〕穆雷.翻譯教學中的(漢英/英漢)文本測試研究:模糊綜合評分模式的建立[D].香港浸會大學,2004.

〔8〕邵璐.翻譯學視角下的語言模糊性研究[J].中國外語,2007(03):72-76.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0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進出口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招商引資、對外援助等各項國際貿易業務已經深入到我國各個經濟領域中,頻繁的國際貿易活動對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商務英語翻譯作為現代商務英語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各個院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仍有不少畢業生在真實的商務英語翻譯環境中出現錯誤或者誤解,給企業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如何培養深諳商務英語語言特征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英語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急需達到的目的。功能翻譯理論的引入對完成當前的任務,對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商務英語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論和指導性意義。

1.功能目的論

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翻譯研究開始突破之前的文本中心論和對等翻譯的局限。試圖將視野拓展到譯語文化的翻譯上來,更多地關注譯文、譯文讀者、譯文的社會效應和交際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的創始人賴斯將文本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 text)、表情性(expressive text)、操作型(operative text)。她認為譯者應該首先考慮的是功能對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對等,能否達到語篇的特殊目的是衡量譯文是否成功的標準。之后,她的學生Hans Vermeer 創建了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翻譯的目的論。她提出翻譯是一種具有特殊目的性的行為,而翻譯活動面對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語言,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翻譯不可能在語言上做到一一對應,而是“在目的與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產生的語篇”。1所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行動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及目的決定手段。”1功能目的論的繼承者――諾德將忠誠原則引入到功能翻譯理論中,由此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功能加中忠誠“的翻譯。忠誠指的是通過譯者與客戶之間對翻譯任務的商議,對原文的譯文功能進行限制,使譯者忠實與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連個方面。根據這一原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全方面考慮翻譯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首先譯者應充分考慮到客戶所想達到的預期目的,然后再分析原文和譯文讀者的文化和認知差異性,最后決定在譯文中采取何種適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以求達到譯文在譯語文化語境中的交際功能。

2.傳統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弊端

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是i特殊用途英語(ESP)的有機組成部分。2商務英語翻譯就是從其商務目的出發,將源語言商務文本轉換成相應的目標語商務文本的過程。而商務英語是涉及多個國家之間的商務貿易往來,因此商務英語翻譯不僅是跨語言更是跨文化的交際過程。然而現存的培養商務英語翻譯人才的教育體制存在這些缺陷和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翻譯人才的教育模式上普遍采用這種傳統的“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對于傳統的翻譯課堂來講,從語言的較小單位開始:從字母、單詞、句子、段落,最后到更大的語篇單位――篇章,逐字分析和講解。但由于商務英語語言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單詞在商務英語文本中具有特定的涵義,貌似很簡單的詞匯在不同的商務英語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教師尤其重視商務英語詞匯的講解和在不同的語境下的詞匯的適當轉換和調整,在語言層面的微觀翻譯技巧上加強學生翻譯基本功的訓練,然后讓學生完成翻譯練習,之后教師在詞匯和句法的層面上評講和分析學生譯文的優劣之處,以“忠實”和“對等”為標準,試圖讓學生的的翻譯能力得到進一步改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拘泥與詞匯和句法微觀層面的講解,很少涉及實際應用中的不同商務英語文本類型的特點,以及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采用何種適當的翻譯策略。因此學生只局限于在某篇特定的商務英語應用本中的翻譯,而非同一類文本的翻譯。誠然,詞匯和句法的訓練是提高商務翻譯基本功的重要途徑,但是一個優秀的商務英語翻譯人才僅僅具有嫻熟的翻譯雙語轉換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滿足原文同譯文的功能對接,才能令委托人滿意。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同時也導致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進行探討和交流的機會很少,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探索問題的意識。且大多數老師也缺乏商務英語翻譯的實踐經驗,無法在課堂上展開模擬實踐活動,導致翻譯理論和實踐脫節。

3.基于功能目的論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各種缺陷,而功能目的論是一種以讀者為中心或者說是以目的語為導向的翻譯理論,這與具有明確目的性的對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啟到了巨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功能目的論是文本層面和文化視角內的宏觀翻譯指導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商務英語譯者應在充分理解了委托人用意的基礎上,實現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在功能上的對接,從而完成委托人的翻譯用意。但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只將重點放在文本層面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培養學生如何在語用層面和文化層面上實現功能對接。因此根據功能目的論,我國高校應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譯教學模式,運用文本功能類型分析策略來分析原文,在充分領悟到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將譯文與委托人的真實意圖相結合。再次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譯文的文本類型分析,在語用和文化層面上選擇出合適的翻譯策略,而具體的文本語言層面上的錯誤,比如某些詞語的誤譯或漏譯則是不太重要的。

而商務英語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需要大量的翻譯實踐才能成為合格譯者。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多組織以項目為主,與各種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預測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涉及的工作領域,積極看展各項教學實踐活動。模擬現實生活中會出現的真實工作環境,給學生提供一個提前演練的機會,熟悉工作中的一系列流程,從而提高學生商務英語翻譯的實際能力。有些重點院校為提高學生商務英語翻譯的綜合能力,特此開設了翻譯工作坊,在談論中進行教學。翻譯合作坊指一組專門從事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就某一項翻譯項目充分發表自己的有意見和想法,集合大家的真知灼見,在的基礎上,協商出一種群體普遍都能接受的譯文模式。翻譯工作坊完全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翻譯過程為導向的基于實踐的研討型教學。除此之外,高校應盡可能增加與企業的合作機會和交流,讓企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真實的翻譯實踐機會,通過實戰演練讓學生從枯燥的書本中解脫出來,與真實的商務英語翻譯現狀接軌,了解翻譯市場的整個操作流程,為學生在畢業后成功地完成商務英語翻譯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譯者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合作當中進行,再加上對真實翻譯材料的運用,才能夠發揮最大效用。”3

另外,教師要善于引導,將不同文本的語用特征和應采用何種翻譯策略闡述清楚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4商務英語翻譯通常涉及兩個或者以上的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的交流,因此譯者要成功地領悟到委托人的用意,并將之準確地傳達給譯文接受者,就必須洞悉不同國家的文化體系和民族心理特征。在商務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度。

第12篇

【關鍵詞】交際翻譯;菜名翻譯;翻譯技巧

1.文本類型與交際翻譯理論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將布萊爾和雅克布森提出的語言三大功能――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勸說功能作為理論根據,1981年在其力作《翻譯入門》中首次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兩個概念。紐馬克指出,交際翻譯力圖使譯文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的反映盡可能地與原文讀者閱讀原文時的反映相似;而語義翻譯力圖在譯語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語境意義。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交際翻譯的關鍵在于傳遞信息和促進交流,充分發揮語言傳遞信息以及產生效果的功能。它注重讀者的理解和反映,“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紐馬克采用語義翻譯的方法來處理具有表情功能的文本類型,而用交際翻譯的方法處理具有信息、祈使功能的文本類型。從語篇功能看,菜單語篇屬于信息、鼓動類。其譯文以傳遞菜單中各道菜的用料、烹飪或加工方法為核心,同時還有傳播源語文化和宣傳說服之功能。該語篇的翻譯宜以實現傳遞信息之功能目的為主,譯文不必達到與原文文字上的一一對應。但是有的菜名有源語言或源語某語言社團之文化特色,翻譯時要特別注重文化差異的處理,必要時要作相應的語用調整或作必要的注釋等。

2.菜名翻譯的交際功能

2.1信息傳遞

翻譯是為了交流,因此,在翻譯中信息傳遞十分重要。不管哪種譯法,都要盡可能的傳達菜肴的主要用料,烹飪方法等信息,讓外國人理解,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很多菜名直譯就可以讓人一目了然,如:清蒸桂魚:Steamed Mandarin Fish;回鍋肉: Twice - cooked Prok/Double Cooked Pork;糖醋雞塊:Chicken in sweet and sour sauce。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既簡潔又清晰。然而,很多情況下直譯確實讓人有些費解。因為中國菜名有著深刻的內涵,其命名除了有主料、配料、刀法、烹飪方法等直接的理據之外,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因素。中國菜的命名不僅牽涉到人名、地名、動植物名、貴金屬名、玉石名、也涉及到成語典故、甚至諧音詞。比如,有一道菜叫“金玉滿堂”,其實就是蝦仁雞蛋湯,可如果照菜名字面意思翻譯成“Hall full of Gold and Jades”,既不能傳達出這道菜的用料、加工方法等信息,也沒有傳達文化含義,而且會讓外國客人一頭霧水,“How can Chinese people eat gold and jades?”這時,我們必須采取“避雅就實”的原則,譯成“shrimp and egg soup”,這樣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2.2文化交流

許多菜肴有著特有的藝術魅力和東方文化內涵。高雅、有意蘊的菜名可以使菜肴增輝生色,滿足人們渴望萬事如意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中國菜英譯的過程中,就應當有選擇地合理地弘揚民族文化。例如上海名菜“全家福”是一道由火腿、海參、鮑魚、雞脯、筍丁、干貝、海米、蝦仁等二十多種原料烹制的佳肴。菜名反映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富貴、平安、幸福的文化心理。除夕之夜, “全家福”已成為百姓家中的座上佳肴,它象征著“合家團圓、美滿幸福”。我們可以先根據菜名意譯,再通過加注的方式進一步傳達菜的用料。如,全家福: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3.菜名的翻譯技巧

3.1直譯

菜譜翻譯的核心內容是講清楚菜用什么原料做成,因為外國人在餐桌上最關心的是吃什么東西。其次要講清楚的是菜的用料,刀法和烹調法。常用的翻譯方法是直譯法,即以“烹調方法的核心動詞的過去分詞+主料名+with/in+配料/調料”結構處理,對菜品進行客觀和寫實的描述,使外國朋友對該菜的用料刀工、烹飪過程一目了然。如:京醬肉絲:Shredded Pork with Peking Sauce,其中“切碎(Shred)”是加工方法、“Peking Sauce”是“佐料”。值得一提的是,蓋澆飯系列通常用原料+over rice模式進行翻譯,如,排骨蓋澆飯(Pork Chop over Rice)。

3.2意譯

有些菜名包含的中國餐飲文化的語境特征在英語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對應的目標語,這時應“放棄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沖突,做到概念意義上的轉換”。遵守避虛就實的原則,充分了解這些文化菜名中的比喻象征,把翻譯重點放在菜肴的材料和烹飪工藝上,通過意譯方法對這類菜名進行翻譯。

比如龍虎斗――the dragon fighting with the tiger-stewed snake and wild cat。龍、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權利和力量的化身。這道用蛇肉燒貓肉的名菜借用了蛇與龍,貓與虎的形似和龍虎的象征意義來命名,既恰當又大氣。因此翻譯時采用意譯,不僅譯出菜品的字面意思,而且所用原料,烹飪方法也應譯出,讓外國人真正理解這道菜所蘊含的意義。

3.3音譯

如果菜名是以人物或地名命名的,通常把人物或地名的拼音放到菜名的最前面,然后直譯或意譯出菜名。“由于語際交際中的詞匯空缺而造成的譯文承載信息量小于原文承載信息量的欠額翻譯時,往往可以采用引進及借用的辦法”。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北京烤鴨:Beijing-style roast duck。音譯原則體現了對原文的忠實,說明譯者相信譯語讀者有寬闊的胸襟能接受和認可外來文化,這種譯法更適合于翻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

4.結語

總的說來,譯者翻譯策略的制定,翻譯方法的采納都必需圍繞語篇的交際意圖,以是否有助于原文語篇的主要交際功能的實現為準繩。紐馬克文交際翻譯理論為菜名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交際翻譯的重點是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盡量忠實地復制原文的文字,它把原文形式僅視為譯者應考慮的部分因素,譯者在交際翻譯中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翻譯時要盡可能“形神兼顧”,根據實際綜合處理,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來傳達原文信息,進而達到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Newmark P. 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申雨平譯,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York:Prentice Hall,1988.

[3]李坤.中國菜名英譯談[J].外語研究,200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万载县| 泌阳县| 应用必备| 龙州县| 新巴尔虎左旗| 漳州市| 纳雍县| 苗栗市| 郸城县| 小金县| 民丰县| 息烽县| 达州市| 搜索| 岑巩县| 祥云县| 汉寿县| 屏东县| 保靖县| 大英县| 琼中| 鄯善县| 会同县| 通山县| 江西省| 桐乡市| 闻喜县| 西和县| 克拉玛依市| 丰宁| 北碚区| 山阴县| 林周县| 霍林郭勒市| 泊头市| 区。| 江门市| 杭锦旗| 施秉县|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