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4: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魯迅的名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干為孺子牛。
2、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
3、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么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4、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6、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7、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8、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9、與名流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來源:文章屋網 )
魯迅的名言“時時早,事事早。”的意思:每時每刻都要早,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早,這句話強調的是早的重要性。
“時時早,事事早。”這句話的來歷:
當年魯迅在三味書屋中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他十三歲時,祖父被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里越來越窮。魯迅每天要去當鋪當完東西買完藥才去上課。一日,魯迅遲到了,老師生氣的將他狠狠批評了一頓。魯迅聽了,沒有為自己做任何辯解,而是點點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第二天,他早早的來到學校,并在書桌的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從此,魯迅惜時如金,養成了時時早,事事早的好習慣。
(來源:文章屋網 )
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珍惜時間的事:
1 魯迅早上要接待很多的客人要到早上2,3點鐘才能寫作他往往要到4,5點鐘才睡,睡覺連衣服動不脫,為了能起床以后不用穿衣,能節省時間。
2 魯迅自幼聰穎勤奮,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跟隨壽鏡吾老師學習,在那里攻讀詩書近五年。魯迅的坐位,在書房的東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張硬木書桌。現在這張木桌還放在魯迅紀念館里。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里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然后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里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后到藥店去買藥,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里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大學問家孔子的名言,幾千年來都被人們視為真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世界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魯迅先生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同情勞動人民,而沒有像其他有錢人那樣欺壓人民。成年后他以筆代槍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會的丑惡面目。其實,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那樣的人。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必黑!
人是很難改變的,即使你周圍的人全是朱者,但你不向他們學習,反而越學越壞,那么朱者對你來說又有何用呢?
朋友,聽了這些,難道你還堅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浙江省紹興縣 華舍街道管墅分校四(2)班 周振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大學問家孔子的名言,幾千年來都被人們視為真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世界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魯迅先生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同情勞動人民,而沒有像其他有錢人那樣欺壓人民。成年后他以筆代槍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會的丑惡面目。其實,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那樣的人。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必黑!
人是很難改變的,即使你周圍的人全是朱者,但你不向他們學習,反而越學越壞,那么朱者對你來說又有何用呢?
朋友,聽了這些,難道你還堅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指導教師:徐鳳杰
內容簡短,論據有說服力。 [推薦給朋友] [顯示打印]
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誠信的經典勵志名言,供大家參閱!
關于誠信的經典勵志名言精選1.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羅素。
2.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瓦·阿扎耶夫。
3.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
4.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
——郭沫若。
5.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
——杰弗遜。
6.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韓非子。
7.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
8.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9.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爾。
10.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康德。
11.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T杰弗遜贊同。
12.人與人之間最高的信任,無過于言聽計從的信任。
——培根。
1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14.讓我們把不名譽作為刑罰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鳩。
15.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關于誠信的經典勵志名言經典1.禍莫大于無信。
——傅玄。
2.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富蘭克林。
3.誠信為人之本。
——魯迅。
4.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5.善良——這是天才者的偉大品質之一。
——安格爾。
6.民無信不立。
——孔子。
7.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頤。
8.善氣迎人,親如弟兄;
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9.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
10.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
——拉羅什夫利。
11.人類最不道德訂戶,是不誠實與懦弱。
——高爾基。
12.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魯迅。
13.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爾基。
14.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資治通鑒。
15.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關于誠信的經典勵志名言推薦1.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謝覺哉。
2.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爾巴特。
3.以信接人,天下信人;
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
4.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
5.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
——蔡鍔。
6.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7.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8.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狄德羅。
9.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
——薛瑄。
10.失去了誠信,就等同于敵人毀滅了自己。
——莎士比亞。
11.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
——喬臾。
12.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李白。
13.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禮記。
14.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15.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晁說之。
16.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17.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18.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有算得了什么呢?——哈代。
19.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20.一言之美,貴于千金。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作者是劉備。
2、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作者是魯迅。
3、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作者是老子。
4、不求蒼天俯就我的美意,但求永遠恣意揮灑。作者是惠特曼。
5、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經死過好多次;戰士一生只死一次。作者是莎士比亞。
二、思念故鄉的名言名句:
1、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作者是高適。
2、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作者是王建。
3、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作者是賀知章。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作者是李白。
“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于寫作上了”,這是魯迅先生的自白,也是他的真實生活,即使元旦,也無例外。
從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18日,魯迅日記24年未斷,其中元旦日記23則,內容大同小異:或閉門著述、或作序譯文、或上街購書、或與友敘談,可謂豐富多彩、充實有序,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忙”字。
第二年中國采用公元紀年,1913年元旦棲居北京的32歲魯迅在日記中云:“一日,晴,暖。例假。上午得二弟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午后同季市游先農壇,但人多耳。回看楊仲和,未遇。夜以汪氏、孫氏兩輯本《謝承書》相校,盡一卷。”元旦也是當年的“共和大紀念日”,內務部禮俗司設在先農壇的古物保存所免費開放,游人甚多。素來看重文物的魯迅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機會。“夜以汪氏、孫氏兩輯本《謝承書》相校”,《謝承書》即謝承的《后漢書》,魯迅于上年八月曾抄訖汪文臺輯本,此日又以清代孫志祖本與之互校,過新年也不休息。一代宗師的勤勉刻苦可見一斑。日記中“例假”二字,說明當年公職人員元旦也放假的。
翌年,即1914年元旦,魯迅日記載:“一日,晴,大風。例假。上午徐季孫、陶望潮、陳墨濤、朱煥奎來,未見。楊仲和饋食物,卻之。午后季市來。往敫家胡同訪張協和,未遇。遂至留黎廠游步,以半元買‘貨布’一枚,又開元泉一枚,背有‘宣’字。下午宋守榮來,未見。晚得二弟信,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發。”這里的徐、陶、陳、朱等人,應該是魯迅在京時的同事或朋友,而“未見”,說明雙方并未預約,是不速之客。“楊仲和饋食物,卻之。”楊仲和也是魯迅朋友,但家境欠佳,故其所送禮物被魯迅婉拒了。季市,即魯迅好友許壽裳,兩人過從甚密。“留黎廠”即琉璃廠,北京著名“文物一條街”。這個元旦,魯迅馬不停蹄地訪朋會友,所談無非是文學或社會之事,還在琉璃廠“淘”得幾枚古幣。
1925年12月31日,45歲的魯迅“在一年的盡頭的深夜中”,為雜文集《華蓋集》寫下“題記”;1928年元旦,他重讀屈原,在滬上寓所寫下《離騷》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鵜之先鳴”兩句名言――屈原和司馬遷是魯迅的“偶像”,他在《漢文學史綱》里推崇《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自勵的箴言,彰顯其珍惜光陰、分秒必爭的人生信條。
生命中的最后四年,他的拼搏更趨“白熱化”:1933年最后一夜,他作《題記》,這天蕭紅來信問他是否掛念在北京的母親,魯迅回函曰:“新年三天,譯了六千字童話,想譯得通曉點,竟比做古文還難,每天弄到半夜,還做亂夢,哪會記得遠在北平的母親呢?”1934年元旦,魯迅撰寫雜文集《南腔北調集》題記;1935年元旦,魯迅致函海外友人、翻譯外國文學;1936年新年,凌晨寫訖《且介亭雜文二集》后記……一年又一年,魯迅以通宵達旦的筆耕辭舊迎新。
“細節決定命運”,從魯迅先生元旦日記中,不難領悟一代宗師的心路歷程。許廣平曾追憶,每年最后一天魯迅必做兩件事:一是整理、存放當年日記;二是掛好新年日歷牌,然后點燃香煙,在藤椅上養神且思考:今年做了哪些事?有無什么遺憾,新年將加倍努力。
反觀當今,新年似乎演變成娛樂、游玩和美食的“總動員”。新年光臨,彩燈并焰火共舞,笑聲與歡歌齊飛,當然應該慶祝和熱鬧一番的。時代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但民族的精氣神不能變、理想和追求不能變。元旦如果僅僅在燈紅酒綠、娛樂搞笑間的盡情游弋,個中的悲哀,又有幾人體察呢?
摘自《羊城晚報》
據說,這條老街基本保留了魯迅生前的樣子,即清末民初時的建筑風格。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是粉墻黛瓦,竹絲臺門。一條小河從魯迅家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水中晃晃悠悠……
魯迅祖居、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等,都集中在這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上。走進魯迅的家,如同走進魯迅的作品,那故事,那場景,仿佛在我們的眼前晃動……
魯迅祖居被當地人稱之為“周家老臺門”,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這對周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四進院落有廊屋貫通,空地上點綴著假山、石池和微縮的盆景,也有高大的芭蕉,翠綠的葉子伸向天空,把白墻烏瓦襯托得生機盎然。
從魯迅祖居向西行不過半里就是魯迅的家,即魯迅故居。其規模和結構與祖居基本相似,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構,分為六進,有大小房屋80余間,連同后面的百草園在內,占地約4000平方米。
魯迅故居建于清嘉慶年間。清末周家逐漸衰落后,于1918年整個屋宇賣給了朱姓人家,魯迅戲稱為“朱文公的子孫”。
我們踏進昔日魯迅的家門,沿井邊長廊入內,前進就是魯迅一家當年的住處,魯迅1881年出生在這進房子的西首第一間。前夕,魯迅回到故鄉,先后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任教,期間也住在這間屋里,房中的一張鐵梨木床是魯迅睡過的原物。
老屋的后面是名氣很大的百草園。
其實,百草園就是一個不大的菜園子,但對童年的魯迅來說,卻是他的樂園。他在這里玩耍嬉戲,品嘗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墻根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納涼,聽阿長講美女蛇的故事;冬日在雪地上捕麻雀、塑雪羅漢……
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但又不能不隨著童年的結束而結束。當年,魯迅也是戀戀不舍地告別了童年,告別了百草園:
“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復盆子們和木蓮子們……”
魯迅走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掀開了他人生重要的一頁,為他后來成為文學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他不情愿地走進了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在魯迅祖居的對面,緊臨著一條小河,穿過青石小橋,一扇黑油的竹門旁,鑲嵌著一塊小石條,上面鐫刻著魯迅的字:“三味書屋”。
同行的游人見之,立即興奮起來,有人大聲背誦道:
“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
“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些源自魯迅著作的話,逗得游人們掩口而笑。
三味書屋是當年紹興城內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也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的家。魯迅十二歲開始到這里讀書,前后長達五年之久。
“三味書屋”的原名為“三余書屋”,壽鏡吾先生的書房的額枋上仍懸掛著“三余齋”。“三余”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奉勸人們要利用一切空余時間抓緊學習。
三味書屋座落在壽鏡吾先生家的東側廂房,房正中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和松鹿圖,兩邊的對聯寫道:“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三味”的解釋有多種,其中一種解釋是古人對讀書感受的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這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第二種解釋出自宋代李淑的《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美味佳肴,喻為最好的精神食糧;第三種解釋來源于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
也有專家認為“三味”是借用的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魯迅的座位排在三味書屋的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較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有一個刀刻的“早”字,據說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壽先生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以自勉。
壽先生每年只收八個學生。他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其教學的嚴謹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壽先生是位很愛讀書的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描寫中我們就可以體味出來。魯迅寫道:
“……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你看,“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多么專心、多么入神、多么陶醉、多么令人羨慕啊!
今天還有哪位先生能有這樣的情致和神態!
魯迅祖居和魯迅故居之間,是一座中西結合、樸素莊重的新穎建筑物,黑漆竹門上方鑲嵌著郭沫若手書的“紹興魯迅紀念館”六個金色大字。紀念館的序廳安放著兩米多高的魯迅塑像,影壁上鑲嵌著魯迅手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生平事跡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按照時間順序和活動地點分為五大部分。共展出魯迅生平的600多件展品,其中有實物、手稿、信札、照片、模型和美術作品、書刊及各種版本的魯迅著作。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紀念館的定位,是以對魯迅的總體評價為主線,即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和魯迅是同時代的兩位偉人,一生敬仰魯迅,閱讀魯迅,學習魯迅,也號召黨員干部讀一讀魯迅。他多次表明:“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
魯迅是最贊賞的知識分子。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贊曰:“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魯迅由一位獨立的文學家,逐漸演變成了無所不能的政治工具。僅以時期為例,“”利用魯迅,清除了許多對立面。使魯迅形象被歪曲,魯迅作品被割裂,魯迅生平被篡改。以至于改革開放后,一些專家為了還原魯迅的本來面貌,作了許多撥亂反正的工作……
今天,魯迅的政治外衣被脫掉了,可魯迅的經濟外衣又被隆重地穿戴起來。
雖然,魯迅的后人對“魯迅經濟”十分反感,也不時在各種場合進行聲討。但經濟了的魯迅和當年政治了的魯迅一樣,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魯迅筆下的許多人物如今都在紹興開設了店鋪,如孔乙己、阿Q、閏土、華老栓、祥林嫂等等,他們不僅生意興隆,同時也繁榮了這條歷史文化街區……
我在“咸享酒店”的門口看到孔乙己的全身塑像時,不由得一陣歡喜,“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句孔乙己的“名言”,立即涌出我的嗓子眼。
還有“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些迂腐、窮酸、強詞奪理的“名言”,既令人同情孔乙己這個人,又對那個殘害知識分子的時代感到無比的憤慨!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者:韓愈)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作者:魯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者:杜甫)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作者:陸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者:陳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朱熹)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作者:勵志名言語錄)
不勤于始,將悔于終。
(來源:文章屋網 )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還有哪些關于責任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責任的勵志名言名言,供大家參閱!
關于責任的勵志名言名言精選1.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魯迅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歌德
2.一個人能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心有睛天
3.先生的責任是教人做人。
——陶行知
4.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魯迅
5.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
——馬克思
6.我們的使命是照亮整個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找到自己和世界之間的和諧,建立自己內心的和諧。
——高爾基
7.自己無論怎樣進步,不能使周圍的人們隨著進步,這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極其有限的,絕不以‘孤獨’、‘進步’為滿足,必須負擔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周圍的人都進步。
——鄒韜奮
8.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動時,他才能對他的這些行為負完全責任。
——馬克思
9.友誼永遠是一個甜柔的責任。
——紀伯倫
10.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諸葛亮
11.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
——高爾基
12.“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系中也無所不及。”——托爾斯泰
13.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
——雷鋒
14.我的職責是要我說出我認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話。
無論這會使別人喜歡或厭惡,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知道文字一旦發表了就會自動流傳。我充滿希望地把它們播種在血腥的泥土中。收獲的季節會來到的。——羅曼·羅蘭
15.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馬克思
關于責任的勵志名言名言經典1.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涵義。
2.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又說,“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
——恩格斯
3.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
——劉易斯
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5.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
6.責任心就是關心別人,關心整個社會。
有了責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義和靈魂。這就是考驗,是對文明的至誠。它表現在對整體,對個人的關懷。這就是愛,就是主動。——穆尼爾.納素
7.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歸因于對客戶與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李奧貝納
8.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
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9.如果他要進行選擇,他也總是必須在他的生活范圍里面、在絕不由他的獨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間去進行選擇的。
——馬克思
10.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司馬遷
11.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列夫·托爾斯泰
12.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易卜生
13.對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獻身于一種美好事業。
——愛因斯坦
14.我睡去,感覺生命之美麗,我醒來,感覺生命之責任。
15.真理的發現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會引起我們的歡欣。
——克羅齊
關于責任的勵志名言名言推薦1.人能盡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覺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
——狄更斯
2.自由的第一個意義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
——阿來
3.生命和崇高的責任聯系在一起。
——車爾尼雪夫斯基
4.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任的人。
——梁啟超
5.我們為祖國服務,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個人應該按照資稟,各盡所能。
——歌德
6.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列夫·托爾斯泰
7.真正進步的人決不以“孤獨”、“進步”為己足,必須負起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周圍的人都進步。
——鄒韜奮
8.現代企業管理的重大責任就在于謀求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兩者的一致。
——毛仲強
9.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
——白朗寧
10.對培養好幼兒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徐待立
11.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
12.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托爾斯泰
13.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
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維克多·費蘭克
14.真正的責任是信自己。
——佚名
15.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16.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
——毛姆
17.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恒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
——雨果
18.提出目標是管理人員的責任,實際上這是他的主要責任。
——巴納德
19.責任感與機遇成正比。
——威爾遜
20.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請聽一個有趣的真人真事。那還是在廈門大學執教時,魯迅曾走進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他,見他衣著樸素,認為他是窮人,便挺隨便挺馬虎地給魯迅理了個發,魯迅覺察到這一點,不僅沒生氣,還掏了一大把錢給了理發師,理發師大喜并進而斷定,此人必是闊佬兒。不久,當魯迅又一次前來理發時,理發師滿臉堆笑,理得十分認真十分賣力,但魯迅一個子兒也沒多給,而是一個一個數給他。理發師挺納悶,自言自語道:“怎么跟上回不一樣?”魯迅笑笑:“上回你隨隨便便地理,咱們就隨便隨便來點,這回你認認真真地理,咱們就認認真真來點。”理發師聽了,頓時羞得滿臉通紅。
怎么樣?稍稍來了點錢,魯迅先生就讓理發師活活地現出了自己勢力的嘴臉。
讓我們再看一個外國的真人真事。一次,英國首相邱吉爾要趕往國會發表一個重要的演說,恰巧身邊沒車,就對路邊一位出租車司機說:“送我去國會,好嗎?”不料司機搖搖頭說:“不!我怕耽誤了聽邱吉爾的演說。”邱吉爾無奈,就說:“我可以給您三倍的錢。”司機聽了立刻響應:“既然您肯出大價錢,那就請上車,至于那個邱吉爾,讓他見鬼去吧!”
于是想起了雨果先生的一句名言:黃金的枷鎖是最重的。
此言何意?顯然是要告誡世人,貪錢之害莫大。
信不信?不信請聽兩個因錢害命的故事。
其一:兩個好友結伴外出,曾在林中發現了一罐金子。兩人都想獨吞,心懷鬼胎的第一個就對同樣心懷鬼胎的第二個說:“咱們都該吃點什么了,你去買點吃的,我燒點水。”于是第二個在買來的面包中放了毒,第一個在燒好的水中投了毒,他們沾沾自喜,正打算“盡情想象”一下獨吞黃金的“歡樂”,卻偏偏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他們都完蛋了――就為了那錢。
其二:一個不幸的女孩兒得了怪病,面黃肌瘦,苦不堪言,還總是念念有詞地說:“我要下個金蛋,我要下個金蛋。”當鄰居勸其母趕快帶上孩子去求醫時,那個一心想發財的媽媽居然回答:“不急。我想等她把金蛋下出來以后再去。”
瞧瞧!誰一心一意追逐金錢,誰就肯定要出洋相。
請細細品味一下繁體字“錢”的寫法吧!左側一塊金,右側兩桿槍(戈)。什么意思?是說只有用槍才能保住自己的錢,還是說只有用槍才能搶到別人的錢,那字語焉不詳沒有細說,卻把一個沉甸甸的答案留給了人們,而之所以說“沉甸甸”,就在于“錢”這個字居然把亮閃閃的金與惡煞煞的槍緊緊地捆在一起。
于是進而想起一個古代的故事。有個一心想當清官的人,害怕自己見了“黃白物”(即金子銀子)會忍不住眼饞心跳以至“喪失原則”,就找到閻王訴苦,閻王立即坦然相告:你如果真的想當清官,就必須將貪心洗凈,將饞眼挖掉,說著命鬼醫上前為他動了手術,那人后來也就果然當了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