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6: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雨的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秋雨濛濛,濛濛秋雨
充滿了對莊稼的無限眷戀
像母親安慰待嫁的子女
灑下的分別的淚水
//
秋雨濛濛,濛濛秋雨
親吻著成熟的大地
像母親親吻急待分娩的女兒
流下的激動的眼淚
//
秋雨濛濛,濛濛秋雨
滲透了我的夢境
潤發了我的愛戀
何時才能聚會
秋風熬干了打濕的枕頭
//
秋雨濛濛,濛濛秋雨
想起母親的叮嚀
掛在眼角的淚滴
無限延伸的黃,在灰色的天空下,吞沒在遙遠的那山腳下,風車在山巔與秋風纏綿著,旋轉,一場輕霜已經不可避免的即將到來,也許今天,也許明天。我走在堤柳林間,踏著時光與季節交錯的路徑,尋找著。你說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寓意,你說你在每個秋季里輪回,你說每片落葉都是秋的詩句。你說只要夜晚我打開一扇朝南的窗,你就隨著微涼的晚風,飄進我的夢里。于是那夜我真的開了窗.....
你會不會以蝶的姿態進入
不帶來一點荒蕪
那時,夢在你的翅膀上依附
彩色的,多情的,隨著你舞動
把我流放成天邊的云朵
掛在你蔚藍蔚藍的童話里
把我匯聚成清涼的河水
帶走你落花的幽怨
于是,在我的夢里
你是彩色的,你是明媚的
如同那枚秋陽
純凈,絢爛
二
外面果然下起了雨,那也就證明我半個小時前說的話沒錯,晴天后是一場霜凍,給必然的季節一些必然,也給我肆意泛濫的情一些寧靜,把它凍僵,把它冰冷,把它投放在晴天后的漫長午夜,別讓它在守望里燃成灰燼。喜歡行走在雨里,也喜歡與最細膩的語句,碰撞出秋天點點滴滴的雨,在清晨,在午后,也在黃昏,那時它氤氳在黃紅相間,落葉飄飛里;那時它打濕了榆楊黃葉的黃,打濕了稻的清香,打濕了田埂,也打濕了九月的記憶,那時,一條潮土與灰色的天空和我的思念一起綿延向遠,那時我的心真的濕潤了,好像心上掛滿露珠,清涼而且晶瑩,再也沒了雜念,就這樣美好著吧,聽聽秋雨的心音,弦隨風動,念隨雨清.....
我喜歡細微的觀察雨里的花花草草,一如年少,一棵榆樹還是在秋天里站成了一幅畫,在我們這里榆樹有的也是滿樹的紅葉,我也不知為什么,我想它沒煩惱吧,楊樹的葉子已經掉落了,棵棵榆樹還是那么的漂亮,濕潤的紅滴,一陣風里,它婆娑輕語,好像在對我說,記住我,這個秋季我來過,不管是路過的風景,還是路過的夢,亦或是你緊閉在九月的城,只是把它安放在哪呢,一首寫給秋天的詩?還是一首與秋無限賦的詞?或是流浪在蓼花荻花夢的韻腳里,一首老歌回蕩在秋雨里........
把秋風卷曲成竹笛
把蓮花般的你
一側,輕粘
于是,我有了一支蓮花的筆
輕蘸心湖的水
把你的名字
我的詩句
寫到月亮上
寫在云朵里
聽,夜雨述說
三
夜總歸來了,也沒有黃昏的暮色一程,也沒有霞彩滿天,好像是直接進入的,外面下著淅瀝雨,音樂飄蕩在房間,書香也在這一刻瀰散,那是納蘭的檐雨回腸,是李煜的簾外雨潺潺,我比較喜歡簾外雨潺潺,這是一句寫春雨的,但我覺得寫秋雨也是蠻不錯的,點燃一支煙,我想我終歸是喜歡寧靜的,與書卷為伴,不管江湖,無關愛恨,這世界也就靜了,靜的能聽見一粒塵埃的漂浮,我想我就是那粒塵埃吧,落不進紅塵,也落不進夢。
我把黑夜的寂寞
凝結在指尖,點觸
夜雨的鍵盤
時而溪水涓涓
時而瀑布隆隆
穿行在秋的一念之間
穿過曠野的無垠,在一壁崕前攀援
不為,寫下傳說
翻開古代詩歌史,陸游寫詩歌近萬首,蘇軾的詩歌有三千多首,王安石的詩歌總量也近兩千首……可以說,只要愿意寫詩,生活無處不入詩。在詩人那里,月圓是畫,月缺是詩,悲嘆是曲,豪情是歌。將生活咀嚼出滋味,即流瀉筆端而為詩。懷著這樣的感觸,我和學生根本顧不上對詩歌形式的雕琢,便直接踏上了“我手寫我心,我心自有詩”的軌道。
高三生活總是有幾分枯燥,但生活并不因為枯燥就無價值。九月中旬,陰雨綿綿,更是給高三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上晚自習時,我一進班就看到了學生們的困倦,十幾個人伏案而睡,其余學生也毫無精神。
同學們睡得太安詳了,眼看就要上課,真不忍心叫醒他們。“怎么辦呢?”遲疑間,兩三個學生識趣地碰醒同桌。我想:“喊醒了,還是沒精神啊?總不能大吼一聲‘我勸諸公重抖擻’吧!”此時,一個念頭閃過腦海:“就寫首詩吧,送給同學們,或許還能出奇制勝呢。”
拿起粉筆,我在黑板上寫下:“復習必修五第一單元。”隨后,寫詩:
秋雨絲絲涼,身感心神爽。
盼君惜時光,莫負爹和娘。
剛寫完,我就看到個別學生拍了同桌:“還在睡!看看黑板上說誰哩!”這時,上課鈴響起,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瞪大眼睛,直視黑板。詩歌在學生們的心里逐漸發酵。這一刻,我知道,寫詩的效果慢慢顯現了。
看完黑板,多數學生開始了復習。我在教室過道里踱著,學生孫玉宏遞給我一張紙,說:“我給您的詩改了一下,不知道好不好?”我說:“改了就有思考!”
我把他這首詩寫在黑板上:
秋雨絲絲緩,身感心神寬。
莫待時光散,后覺淚滿衫。
剛寫完,一個學生喊我:“老師,我同桌白松寧也寫了一首。”
秋雨絲絲漣,身感心神倦。
背水戰雄關,不勝成囚犯。
正好是三首詩,并列在黑板上。學生們一下子全都看著黑板,卻不復習了。我說:“還是請大家先復習,最后十分鐘咱們再請作者談寫詩的原因,好吧?”繼續復習時,不少學生總是有意無意地往黑板瞟一眼。
最后十分鐘,我一站上講臺,剛舉手還未說話,學生們卻出奇地安靜了。我說:“下面,咱們就請孫玉宏說說寫詩的原因吧。”
孫玉宏答:“我就是感覺到老師寫的不好,才想著改改,寫這首詩的。”
“還有嗎?”
孫玉宏搖搖頭。
“下面,請白松寧同學說說自己的寫詩想法吧?”
白松寧回答:“我們高三生活太苦了,我心里很苦,根本感覺不到涼爽。再說了,我們明年考不上大學,上學十幾年真是辜負父母和親戚朋友的期盼,我感覺到考不好就像犯罪一樣。”
“那就成囚犯了?”
白松寧解釋:“古人說成王敗寇,高考失敗那不也很類似嗎?”
“同學們,你們有這個感覺嗎?”
學生七嘴八舌:“差不多。”“就是那樣。”“考不好,還可以復習,怕啥?”
“看來,白松寧的壓力挺大的,真是一個感恩父母的人。他朝著最努力的方向走去,才會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啊!下面,誰來評論一下哪一首詩更有味道?”
陳宇佳和陳佳佳先后發言:“老師你寫的詩太直白了,也不太押韻,白松寧寫的詩有點悲痛,孫玉宏寫的詩有韻味,最后一句淚滿衫,很有韻味。”“孫玉宏的詩有文化感,我覺得有文化感的詩是好詩。”
我趁機點撥:“那什么叫文化感和韻味呢?來看看孫玉宏的詩句,淚滿衫,是不是在古代詩歌里面見過類似的用法?”(學生未反應過來)
我又提示:“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琵琶行》,有兩句是――”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眼淚把衣衫都打濕了,那流下的眼淚太多了,說明詩人――”
“太感動了!”“太傷心了!”
我總結:“詩歌有文化感,有韻味,就是詩歌的語言有歷史有故事,情感含蓄深沉。我也認為孫玉宏的詩寫得好!謝謝玉宏!”(學生熱烈鼓掌)“下面,咱們就說一說,這三首都是從秋雨開始寫起,為什么情感卻很不相同呢?”學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幾分鐘后,張君珂說:“你寫詩的目的是讓我們好好學習,他們倆卻不是的。”宋俊芳說:“白松寧的詩我們都有感受,我們天天做題確實都很‘倦’。”
學生發表了見解后,我提示:“我們的身份不同,寫作目的也不同。我是老師,想讓大家好好學習,我寫的這首詩就是勸學詩,所以我寫得很直白,小學生都能看懂。孫玉宏是為了修改我這首詩,只是覺得我寫的沒有韻味才來寫詩,算是自勵詩。白松寧的這首詩,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悲涼中有幾分壯烈啊,是一首自白詩。寫景物,用意象,都不是固定的,最多是相對固定。古人說秋風秋雨愁煞人,那是大多數詩歌的情感,秋雨秋風秋景就是悲涼的,可是也有些詩人寫秋天就不悲涼,劉禹錫的《秋詞》寫景‘晴空一鶴排云上’,抒情‘便引詩情到碧霄’‘我言秋日勝春朝’,說的就是積極歡快的情感。意象和情感之間的關系,這下大家明白了吧?”(學生點點頭)“放學吧?”
學生笑答:“早就放學了!”我說:“耽誤大家晚走十分鐘啊,我有錯,可是看著大家學習很來勁,我高興,可以說這也是我最近一周上得最愉快的一堂課。謝謝大家啊!”(我雙手一抱拳,學生鼓掌)
隔了一天,上午正在上作文課。一道閃電劃過窗戶,接著一聲雷從天而降在教室外炸響,學生的心頓時都飛到教室外了。我抓住時機,賦詩一首寫到黑板:
詠懷 秋雨有感
秋雨欲來雷聲伴,一道銀光穿云天。
若要桂香菊笑時,請君且待九霄藍。
剛寫完,我突然覺得應該把最后兩句修改成“風雨不動安如山”那樣的意境。于是又在黑板上并列寫一首詩:
秋雨欲來雷聲伴,一道銀光破云天。
莫道風凄雨且厲,吾心一片湛如藍。
學生田晶亞有感當即賦詩一首,交了上來:
秋雨欲來雷聲傳,藝術銀光搶爭先。
再聞桂花香氣散,只恐又待大晴天。
陳韋豪也賦詩一首,交上來:
秋雨攜雷壓駐城,書聲朗朗斗志誠。
更待明年今日勝,立我戰旗南京城。
當即,我針對三首詩同樣以“秋雨”起興設問,請學生對詩歌的情感與詩人的心理發表見解。最后,總結如下:田晶亞的詩和我第一次寫的詩,都有一種等待的心理,寄希望于外界,期盼天晴后再欣賞美麗的風景,心泰然后才能變好。我修改后的詩,是一種不管如何刮風下雨卻獨自巋然不動的心境。這表明內心不受外界干擾。這也意味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做事的時候,不能因為別人的干擾,就隨意改變自己的初衷。陳韋豪的詩,詩如其人,有種豪情壯志,也是不受外界干擾的一種心境。我個人看法是,這也應當是咱們高三學子的主流心聲。
下課后,熊姍姍也寫了一首交上來:
秋雨已來尚未停,恍然入夢江南陵。
雨中漫步心事寧,花香唯有天先晴。
我問:“已經下課了,咱們下一節課再評講吧?你這寫的也是等待心理吧?”
熊姍姍答:“評不評都行。我寫的就是等待心理,交給你,你看出來就行啦!”
一、內涵豐富的意象
《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劇中經常出現,是劇中的核心意象。它們有著豐富的內涵,對作品的主題、結構乃至情感的表達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梧桐雨》第二折【快活三】【鮑老兒】【古鮑老】【紅芍藥】四支曲子寫的是陳香亭下舞“霓裳”的情景,這里的“霓裳”就是指的《霓裳羽衣曲》。其中【快活三】寫的是樂舞前的準備工作,【鮑老兒】【古鮑老】寫的是在沉香亭中彈奏《霓裳羽衣曲》的情景,【紅芍藥】一曲寫的是楊貴妃妙曼的舞姿。從作品的結構來看,“沉香亭中舞霓裳”作為《梧桐雨》中重要的場面之一,它在整個作品的敘述結構中是重要的一環。
在作品第四折中,“【滾繡球】長生殿那一宵,聽回廊祝誓約。不合把梧桐挨靠,言詞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霓裳舞六幺,紅牙箸擊成腔調,亂宮商鬧鬧吵吵。是兀那當時歡會栽排下,今日凄涼廝覓著,暗暗地還報。”在此,“霓裳”的意義已經凝練成一種感情的載體,它寄托著唐明皇對楊貴妃深深的思念。
另外,我們可以通過“霓裳”這一意象讀到所謂的亡國之音。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過華清宮》)即是明顯的例子。在中晚唐詩人的眼中,“霓裳”成為亡國的禍根,這是他們對明皇聲色誤國的切身的體會。再說“梧桐”,一般認為作品的名字出于《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歷來寫李楊的故事很多,所選用的名字也很多,有“馬嵬坡”“華清宮”“長生殿”“霓裳曲”等,唯有白樸以“秋雨梧桐”名篇,完全理解為出自白居易的詩句是不妥當的。“梧桐”意象在這部戲劇中是有著獨特的意味的。
梧桐樹在劇中為李楊愛情的見證。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鶴子(三)】寫的是梧桐樹見證了李楊愛情的盟誓。而第四折【白鶴子(四)】與【滾繡球】兩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歡樂場面,這才有了“空對井梧陰,不見傾城貌”的悲涼心境。由此,“梧桐”不僅成為李楊愛情的一個象征,而且已經被楊玉環看做是終身的依靠。第四折寫的是安史之亂平定后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其時他已被架空做了“太上皇”,處境的悲涼與往昔美好生活的懷念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感情,是通過秋雨打梧桐這樣具體的情境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很自然地就把唐明皇晚年的處境與梧桐的凋零聯系在一起。
在我國的詩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就包含著傷悼、孤獨、寂寞的意蘊。在《梧桐雨》中,白樸讓梧桐作為世幻的見證,讓雨濕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攪動了沉淀在人們意識中凄怨的感受,從而使劇本獲得了獨特的魅力。
二、幽美凄清的意境
第二折中“【普天樂】恨無窮,愁無限。爭奈倉卒之際,避不得驀嶺登山。鑾駕遷,成都盼。更那堪水西飛雁,一聲聲送上雕鞍。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秋風雁影,情景凄然。雁聲、西風、落日諸意象,渲染烘托出悲愴的氛圍,把唐明皇離京時,對故國山川的無限依戀之情以及無可奈何倉惶而逃的心緒,描繪得形象深刻。離人的無奈、感傷之情完美地融合于凄清蕭索的景象中,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王國維說:“‘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美成以之入詞,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者也。”這里,白樸的“鑾駕遷……落日長安”“古人之境界”與此刻玄宗所處之境界,不僅完全吻合,而景中含情的成分更沉重,從而也更顯出今日之凄苦了。
作品中營造意境最為成功之處無疑為第四折,包圍在第四折中唐明皇周圍的景物是“秋蟲”“西風”“落葉”“秋雨”和“梧桐”,而梧桐又正是當年他與貴妃“并肩斜靠”之處,如今在秋雨中更顯出人亡物在的凄楚。這一切都與此時唐明皇的處境和心境融匯在一起。憶舊、傷逝、相思交織在一起,傷感情緒和秋雨細敲梧桐的凄涼蕭瑟的氛圍,和諧一致,情景交融,構成一種詩劇的境界。第四折后半部八支曲子,由梧桐夜雨驚散美夢生發開去,以情會景,鋪陳渲染,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一代落難帝王的煢獨與愁苦。全劇以一曲【黃鐘煞】結尾,寫盡了“雨和人緊廝熬”“雨更多淚不少”的情和景。在此,白樸充分發揮他精于化用古典詩詞營造悲劇氛圍之特長,調動大量足以呈示主人公隱微心緒的意象,編織成一曲曲情景交融的劇曲,如泣如訴地宣泄主人公懷舊、傷逝、相思、愧悔、孤獨、怨悵等抑郁的情結,制造了一個凄冷、清絕而又孤寂、迷惘、凄惻的意境,表現了一個人在夢醒之后感到無路可走的絕望心情。那淅淅瀝瀝的雨聲,不僅一陣陣把梧桐葉打得凋謝了,也一點點把讀者的心滴碎了!《梧桐雨》真可謂“有意境而已矣”,達到了“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的藝術效果。
三、詩意盎然的語言
王季思《元人雜劇的本色派和文采派》將白樸作為文采派的代表。作為長于情詞的文采派作家,白樸劇中的語言典雅華美。白樸語言的典雅華美體現在《梧桐雨》中最明顯的乃是曲詞的詩化,即巧妙地融詩歌語言于劇作之中,使其曲詞更富有詩意。如第一折中長生殿的誓詞“【賺煞尾】長如一雙鈿盒盛,休似兩股金釵另,愿世世姻緣注定。在天呵做鴛鴦比并,在地呵做連理枝生。月澄澄銀漢無聲,說盡千秋萬古情。咱各辦著志誠,你道誰為顯證,有今夜度天河相見女牛星。”這里,不僅借鑒了白居易《長生殿》的詩句,而且還創造了一個月明星稀、萬籟俱靜的環境,劇中人物在這番詩情畫意的景象的映襯下也更顯加生動了。
綜上可見,《梧桐雨》有著濃厚的詩意特質,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在當時同題材的劇作中高居榜首,而且對后世的戲曲文學創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它當之無愧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許文雨.人間詞話講疏[M].成都古籍書店,1983-05:212.
[2]賀新輝.元曲鑒賞辭典[M].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1988-05:1041.
絲絲細雨、縷縷清風!狂熱的天氣終于有所收斂!倚在陽臺邊,片片青綠步入眼簾,遠處的青山也被雨霧所籠罩,猶如仙境!思緒隨著雨絲的飛舞而開始了新的飄蕩,或迷茫、或惆悵、或憧憬!快速的運轉,麻木的神經不知道停格了多長時間,兩日來的秋雨蕩動了生銹的神經,開始慢慢的喜歡上了綿綿細雨,喜歡它帶給我的那份安靜,伸展雙臂抱雨入懷,感受沁人心脾的清香,讓自己沉醉其中!享受這秋天里的恩賜!
思緒飄蕩至兒時,記得那時候我是那么討厭下雨,由其是秋雨,秋天就是雨季,仿佛就是為彌補炎熱夏季帶給人的煩躁,一下就是十幾天,那時候村里的還不是水泥路,全是土路,遇上這樣的雨季,全都變得泥濘不堪,父母怕我們出去摔跤、把衣服弄臟,所以家都出不去,憋在家里玩都不能玩,遇上上學的時期,上學或者放學的路上稍不注意就摔的滿身泥巴,或許是這些原因,開始討厭了秋雨、討厭雨季陰霾的天空!
尋尋覓覓,不記得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的秋雨,說不清道不明,或許是能給忙碌的生活帶來片刻的寧靜、亦或是秋雨本身的靈性!溫柔如少女、恬靜如黑夜,帶來無盡的遐想!
這一刻,世間萬物靜若處子,沒有了嘈雜與聒噪,只有飄漫的細雨和沙沙的雨聲。
這一刻,多么想獨身一人站在雨中,親身感受縷縷細雨,沐浴在它懷抱下,洗去塵世中的浮塵,洗刷長久封閉的心靈!
秋雨——在我的理解里面有兩種概念,一種是安寧、恬靜;另一種它代表著憂傷,此刻的心境有著寧靜亦有傷感,情感瑣事、生活壓力,被這淅淅瀝瀝的秋雨沖淡了許多!不再為那些瑣事而傷懷,生活中的陰霾一掃而空,車到山前必有路!
聽著淋淋漓漓的雨聲,看著眼前的山山水水,想起王維《山居秋暝》中的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別樣的景致蕩起別樣的韻味!
秋雨為夏季的大雨、雷雨寫上了續集,就仿佛已經處在奔騰歲月邊緣的我們,落落年華已經流逝,慢慢的褪色、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只能作為回憶!只是秋雨可以百轉千回,而我們的青春不會有秋雨那般的幸運,慢慢老去就是我們唯一的宿命!我想我們應該在這有限的生命里做點什么?秋雨能為我們帶來涼爽、寧靜。我們又能在有生之年留下什么呢?
聽著《假如愛有天意》這首純音樂,有點哀傷,如同這秋季的細雨,細細品味卻有濃濃的味道,意境深沉、觸摸不到它的根!如此神奇、如此美妙、如癡如醉!遐想、如若置身其中,那該是什么樣的心情!頓時的熱血澎湃涌上心頭!
雨還在眼前飛舞著,看著樓頂滑落下來的雨滴,斷斷續續、或連成線、或點滴隨風紛飛,跳耀著屬于它們自己的舞姿!
朦朦朧朧,思緒飄回了原點!
沙子,無人珍惜,可它包含了金子。在現實中,也常常有人瞧不起平凡。總以為寶貴的東西總有一件絢麗的外表。然而,你可曾經想過、金子之所以寶貴,往往是因為來自平凡,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出身貧寒、強國之所以茂盛往往是因為包含了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努力。
美好的事情并不是因為他有一件平凡的外衣而減少價值、相反它以此美得普遍,美得質樸,美得更值得珍惜。“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渭伊人,在水一方”。讀者這雋永的詩句,總以為上古時代的中國是一片詩意蔥蘢的“凈土”,然而我最終發現《詩經》中的很多美好的詩句出自平凡的雇工、耕農甚至奴隸。美好的詩句正是采擷于上古時代農民平凡普通的生活。
他們以平凡生活中包含的看書情感凝結了詩歌中的精化和真金。由此看來,文學藝術的美好并不源于瓊樓玉宇中的幻想,它淵源扎根于現實,有著平凡的外表、卻有著光明純潔的本質。美好的平凡性格體現在文學藝術中、在廣闊的人類歷史長闊中同樣可以輕易地覓到它的蹤跡、扶杖籬笆旁的陶淵明,布衣百結,身后是在風中晃動的數間草屋,他卻在貧困中用它金子般的淡泊呤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坦然:晚年流寓西南的杜美子,秋風秋雨里年幼的兒子在冰冷的破棉被中瑟瑟發抖,他卻以心憂蒼生的熱闊和熱血,發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以足”的感慨古今的吶喊。以卑未敢忘憂國:,身世貧寒的儒生們,心里裝的常常是達官貴人所稀缺的悲憫藏身的高尚情懷。
平凡的人包含著最純潔的情感和最豐富的精神,平凡的具有著世界最寶貴的品質和最簡潔的智慧。他們的價值取決于他們內心精神生活的質量,而絲毫不見損于他們平凡的外表。真金包含在不值一份錢的沙子中,純潔的情感包含于平凡的生活中,偉大的品質包含和平的大度,慢慢學會將寶貴的精神藏在平凡的軀體中,做一粒能夠感動世人的沙子。
五年級:柏璐佳
傾盆吧 雨
我用聆聽的手指
輕撥你的雷鳴閃電
萬丈深淵
呼嘯而來
窗 更美
窗簾還在風中一簾幽夢
臺燈還在明暗著昨晚的星星
那睡眼惺忪的月亮還在一首
情歌里搖晃
我在臨窗聽雨
聽那槍聲 馬蹄
鑲嵌于遠山的千秋
會在今夜破碎嗎
我那古代的英雄
正從西風古道遠征而來
我在秋的深處
綠是最后堅持的嫁衣
蘸著今夜的雨
依然推啟秋窗提筆
天地間都是水汪汪的眼睛
黑夜無眠成一張碎紙
我用一絲若有若無的氣息
鋪開愛的潮氣
永遠執著地等你
重 陽
你看到我了嗎
今天 我比清幽高遠
比山還尖尖
登高
頭頂的情意
插在一片茱萸里
藍成了九月的九天
高天下 一切的遠方啊
今天 我用整個的時間
安排一場又一場的攀登
思念是一種必須償還的債務
高舉秋的菊盅
此刻 我與故鄉 弟兄姐妹
與你干杯
九月九的路上
走到高處就是筵席
你終于可以與我在荒郊席地而坐了
我們高談闊論
一覽眾山小里 隨我極目
看看遠古的你 未來的我
還有今天相互打量的模樣
秋雨黃葉落滿夜
秋雨在樹梢上彈琴
如泣如訴
飄下片片落葉的音符
溫馨的傍晚
炊煙都回家了
我冷著小手
聽秋雨落葉在黃昏里
繼續兩相切齒
破琴舊音上 愛的舞蹈抽身而去
吵吧
人間這么長 秋天這么涼
我也好久不曾醞釀這決絕的文章
路燈瘦長著街頭
我晃來晃去地游蕩
剩下的秋葉便落滿了今夜
你的怨恨 他的怨恨
其實都是我的怨恨
一筆勾銷吧
聽 寒冬摸著我的臉 就這樣滾滾而來
午夜,醒來
午夜 醒來
窗外的秋快走成一個節日了
月亮在豐滿
我清瘦
分歧的路上
顛沛著白晝夜晚
甚至找不回自己
與誰團圓
這舉頭望明月的窗口
為了一個但愿人長久的等待
寂寞了多少千里共嬋娟的詩句
滿天的星光 滿天的月亮
良辰美景的路上 我退守廂房
這秋窗里的小影子 燈光下
愿意為你晃動著一杯經年的清淡
一絲若有若無的牽腸
睡吧
我在路上 你在夢中
秋心如佛
紅塵
在合攏的掌心黃了又黃
那點綠
誦念著微弱的陽光
不去追問 你被誰修成了正果
這一葉小小的緣啊
你的春天完全可忽略不計
尚存于風中的一息
不找方向 沒有腳步
在你氣定神閑后
化為泥
佛
對于某些愚頑
不必太費心
輪回的前夜
就穿越了無數菩提
不管以后握著哪一段生去死
緣于寂寥的胡言亂語
請忘記
清醒是你我永恒的距離
我在諸多的失望里
將自己微笑出局
把你寫進秋天的詩詞
翻江倒海的激情
你也平安無事
在秋天
用許多光陰念經去
我已經用萬丈紅塵
先將自己打入深深的廟門
苦修成一段離你越來越遠的經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詩詩題也作“夜雨寄內”,“內”即“內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陜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征。這在李商隱的詩里并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蒙陰冷的秋夜,仿佛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仿佛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于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后,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么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里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于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總覺得今夏走得格外晚,仿佛它也仰慕秋的恬淡。
落木江邊,羽殤醉月,我知那是秋才有的獨孤寂寥。天高云淡,身沐長風,我知那是秋才有的率真狂狷。
四季輪回,風景在流年里變幻。我見四月天芳菲了大地,夏蟬歌頌著紅蓮,臘月里梅花傲雪寒,我也見秋菊榮耀了人間。這么說,我卻是愛菊。小的時候,只是覺得菊與他花不同,盛放得姿態極致,開花時節又是百花凋殘的時候,雖然清冷,卻也獨占這個季節的鰲頭。長大后,在書本里看到陶潛采菊東籬的生活,怡然自得,悠然純凈,它真是隱居者的知己。再后來,了解到中國人其實非常愛菊,自古贊頌菊的詩句俯拾皆是。“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菊的凌然氣節,多像是名士,多像是俠士!菊可觀賞,悅目。可入藥,清熱解毒,可烹茶,養心靜氣。我說,久居伴書且菊,人之氣質沉靜從容、溫和可親。
觸摸秋雨,感受秋涼。紛紛揚揚的飄灑,打在臉上、身上,讓人一陣清醒。細雨不必撐傘,信步于幽幽曲徑間,探尋向那清冷的時光深處,物我兩忘,亦如同走在人生的曲徑上,路少行人我則走之,雖清冷寂寞卻也有別人不見的風景。一場在秋雨里的躑躅,如參禪悟道知微人生,一場空蒙雨霧里停留,意趣了一切平日司空。這秋水驅趕了平日疲倦,身心舒暢。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秋水伊人,如夢似幻,詩經里的幽幽唱誦,亦印證著屬于秋的千古不變的迷蒙與夢幻。多么美妙的季節!我為生在秋而歡喜。
回眸千秋,舊事流水,以過往為鑒,常躬身自省行不怠。獨上高樓,西風清冽,望來者可追,心有志向勤自勉之。
(散文在線首發)( : )
站在秋風中,我與那些落著葉子的樹,是同一種姿勢,同一種心情。
秋風是從不遠處的那個冬天的門口吹過來的,它給我帶來的不僅是寒冷,還有冰一樣堅硬的利刃。
回頭望了一眼那道消失的彩虹,我就默默地低下頭,走進了綿綿的秋雨里。我把心事與夢裹緊,讓淚水和雨水一起流進自己的心中……
在這個秋天最初的日子,我遇到了那道美麗的彩虹。她是那么高貴、那么迷人,夢幻般地映亮了我的目光和心。我曾久久地仰望著她,對著她走了很長的路,但我始終無法向她靠近,她總是高掛在山川與河流之上,似乎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
那天,她出現在我的視野里時,就像我過去的一個夢,使我陶醉,使我如沐浴在陽光下的雨,因幸福的照耀而透亮晶瑩。
(二)
那道彩虹的消失,是我內心永遠的疼痛。
我只有閉上眼睛,讓自己的靈魂奔跑在她隱去的那片天空。
秋雨淋濕了掉光葉子的樹,也淋濕了我的心情。
在一朵枯萎的里,我聞到了她留下的芬芳氣息。
她多彩的歌聲,依然飄在我仰望的高處,她在我的生命中,依然會絢麗地升起。
我對她的思念,已深入骨髓。
我給她寫出的詩句,如鮮紅的楓葉,每天都飄飛在一陣比一陣冷的秋風里。高高南飛的大雁,帶去我送給她的祝福和寄語。
我的眼睛望穿秋水,思念的淚,滴滴灑落在幽深的雨夜里。那道彩虹將根須深深扎進了我的內心,順著根,我能撫摸到她心跳的聲音。
走在秋天的路上,我常收集那些飄落的葉子,就像收集自己在這個秋天遺失的夢和記憶。從黃昏到黎明,從黎明到黃昏。
我孤獨地走在秋風中,風寒雨冷的路上,我把寫給她的詩稿塞進沉重的行囊。我真想到青藏高原上去旅行,那里有我所喜愛的高遠的藍天和羊群似的白云。在草原的深處,我希望能遇見那道彩虹。如果我走累了,我寧愿長眠不醒,寧愿讓那個絢麗的夢成為永恒。
(三)
朝著彩虹消失的方向,我看了最后一眼。
可沒想到從那片天空上,突然飄來一場大雨,我受到了強烈的襲擊。
我的心,被雨箭刺穿。
我的眼前一片黑暗,大地上已經沒有了我的影子,在自己的腳印里,我只摸到沉重的委屈和嘆息。
我把那些對彩虹的回憶纏繞在心底。像一塊海邊的礁石,默默承受著感情潮水的沖擊。抬起頭,我看見自己已走到了秋天的邊緣。所有的夢想,都像鷗鳥一樣飛遠。
佇立海邊,面對黃昏。
殘酷的秋風吹走了許多葉子,吹不走的,是我對那道彩虹的依戀和喜愛。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我向自己的夢中走去,踩響了滿地厚厚的落葉……
秋 頌
六三班:張佳樂
輔導老師:秦偉云
徐徐的秋風,吹動樹葉沙沙作響,沙啦啦,沙啦啦地下起了蒙蒙細雨,那細雨如牛毛,像花針,似細絲,投入了大地媽媽的懷抱,滋潤著萬物的生長。啊,好一場涼爽的秋雨!
我很喜歡在細雨中散步,雨絲細細地飄浮在臉上,給人一種淡淡的涼意,雨絲輕輕地沾在衣服上,密密的,柔柔的,使人覺得心底也涌起了一縷溫情。在雨中,獨自擁著一把花傘,靜靜地看著雨慢慢落下,靜靜地看著雨斜斜地散向四周,靜靜地看著雨籠罩著整個天空,這種景象如煙如霧,似夢似幻,你會覺得這四周是那么的寧靜,那么的溫馨,那么的柔和。于是,不知不覺中,便有了一份成熟,一分潔凈,一份沉思。
雨中最妙的便是聽雨。閉上眼,聽大雨嘩嘩,似乎在彈奏雄壯的交響樂;聽小雨叮叮,耳畔又響起白居易的詩句;睡前聽雨聲,隱隱約約,好像在放催眠曲;醒來聽雨聲,又不免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感慨。雨聲如泉涌,雨聲如瀑布,雨聲如高歌,雨聲如小曲,雨中聽雨,這是最美不過的事情了。
有的時候,心情抑郁,最希望下一場傾盆大雨,看著層層雨簾沖刷大地,我抑郁的心情好像也隨著地上的泥土一塊沖刷下去,心中頓時增添了一份豪情。啊,好一個涼爽的秋! 小學作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題記
“掩銀屏,垂翠袖。何處吹簫,脈脈情微逗。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我讀著你的詩句,耳畔仿佛響起你穿越時空的呼喚,不由得跟隨這扣人心弦的詩句來到了你的身邊……
天降瑞雪,梅花吐蕊,你出生了。你的父親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宰相納蘭明珠,你的母親是愛新覺羅氏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你出生在這樣一個大家族里,注定了你一生將無比富貴。同時,這也成了你一生的羈絆。
你的父親視你為珍寶,希望你以后能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但在你的周歲宴上,你一手抓起珠釵,一手抓起毛筆,便再也不肯放下。一手情感,一手學識,對于這個抓周結果,你父親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喜的是你手握毛筆,必定是天資聰穎;憂的是你手抓珠釵,不是好色之徒,也多為情種,怕你會深陷情海,斷送了前程。
你十四歲通曉詩文,才華橫溢,就連比你年長一歲的康熙帝也頗為欣賞你。于是,你便成了他器重的近臣。你十八歲那年,輕易地考中了舉人。在你仕途一片光明之際,你的表妹寄居到你家。愛情的種子在你的心底生根發芽。當你和她泛舟賞秋荷時,“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一首《減字木蘭花》是你對愛情的許諾,亦是你對她的愛意。
庭院春深,你和她相邀于虹橋之上,看鴛鴦戲水,觀云卷云舒。想必你們當時也只羨鴛鴦不羨仙。然而世事難料,當你的父親知道你和表妹在一起時,他竟以身份高低、尊卑之別將你們拆散。當你聽到表妹被父母做主送進宮里,成為皇帝的妃子時,你的心里滿是痛苦、無奈,抑或是悲痛欲絕,肝腸寸斷?
幾天后,你大病一場。“軟風吹過窗紗,心期便隔天涯,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身體的苦痛終抵不過內心的哀傷,和煦的春風吹不散你心頭的愁云。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縷縷情思,恨恨別離,你只能將那心中的哀愁訴諸文字,讓后人品評,感受。
【作者系湖南省隆回縣第二中學默深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