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劉心武續紅樓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產大炮”任志強通過微博披露,已接到上級組織部長正式通知,他將卸任華遠集團董事長一職。出身于軍人家庭的任志強下過鄉、參過軍、創過業、坐過牢,以其直率的性格和驚人言論成為房地產行業最具話題性的人物。除擔任北京市華遠集團董事長和上市公司華遠地產董事長之外,他還是北京市政協委員,還分別在多個社團組織、大學等機構任顧問、理事、兼職教授、副主席等職。
點評:任志強有關房地產的“語錄”引發罵聲不斷,他被稱作“黑心開發商”、“既得利益代言人”。但他在微博中卻以耐心地回答網友提問的“知心大哥”模樣贏得357萬粉絲。任志強表示,退職不是退休,還會擔任華遠地產董事長,但多了一份自由,將正式開寫回憶錄。他還表示,有多個院校想聘請他當客座教授,目前他已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孫葆潔:金哨源自感恩和尊重別人
中超揭幕戰,客場作戰的大連實德隊提出,要請外籍裁判的話就請日本的,如果中國裁判執法,只有一個候選人,他就是7屆金哨獲得者孫葆潔。于是按國際足聯規定已經到了退役年齡的孫葆潔再次出現在中超賽場上。孫葆潔的執法不可能不成功,不是因為他的業務水平真的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而是因為他的公正廉潔,執哨令人信服,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
點評:與陸俊等假金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孫葆潔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首先我是一名教師,因為清華大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也是國家培養大的,學費都不要,還有伙食補貼,我只需要從家里拿一點錢就可以生活了,所以我對祖國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我深知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其次我是足球工作者、是體育工作者,我知道運動員那種付出,我非常尊重他們。”知道感恩,尊重球員的勞動,這是他自愛、自律的源泉。
侯遠東:“考神”心中有個大目標
侯遠東今年42歲,1993年第五次高考落榜之后,進了一所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梅河口市水利局工作。因為工作清閑,侯遠東便開始了漫長的自考之路。1999年拿下本科,2008年考上碩士,盡管中間還曾在新華社和央視打工,但最終侯遠東還是選擇了讀書,現在正在向博士學位發起沖擊。侯遠東的經歷無疑成了一部勵志大片,他本人也被冠上“考神”的稱號。
點評:侯遠東的名字最近經常見諸報端,微博上也是火不得了。有人說侯遠東不停地拿學位有些病態,為了考試而考試并不理智,對他人沒有借鑒意義。侯遠東本人并不這樣認為,他說自己不停地考試不是病態,是經歷了社會之后得出的答案。侯遠東的考試也并不盲目,他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目標――將來到黨史研究部門或者黨校、社會科學院工作。
劉心武:續“紅樓”不為功業只為理想
關鍵詞:文學翻譯;定本;紅樓夢
1.引言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是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自其兩百年多前誕生于曹雪芹之筆下,業界對其的爭辯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從評書批注的脂硯齋和畸笏叟開始,《紅樓夢》從國內慢慢走向世界,先后被翻譯成近二十種外文、六十余種譯本。此外,各門類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詮釋《紅樓夢》,形成一種其他文學作品所無法比擬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這樣講,每一個研究《紅樓夢》的學者和對《紅樓夢》有一定理解的讀者也都有一本“自己”的《紅樓夢》,社會上對這部經典之作的理解呈現復雜的多元化的態勢。
如此一來,對于《紅樓夢》這部著作的翻譯就變得很棘手了。不同的譯者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對于《紅樓夢》的翻譯,它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勞動。作為原作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擴展,其本身卻又不可能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不朽。任何一個譯者,由于受自身學識、文化素質修養等方面的制約,對《紅樓夢》的理解定會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從它的多元性對它進行分析。
2.《紅樓夢》的主流學派看文學翻譯定本
正如魯迅先生在《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上所作出的概述:“《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作為一科專門之學,“紅學”自然會有學術爭議,因此自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有了門戶,有了派系。諸如現當代的,周汝昌,劉心武,周嶺等人,紅樓夢的主流學派可謂層出不窮。
由此可見,不同學派對其原著本身的理解不同,學者和讀者相互之間也很難達成共識。歷史在不斷發展,不同時代的讀者接受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熏陶,呈現出不同的意識形態。即使是原著的理解都如此難以存在“定本”,那更何況是翻譯的“定本”呢?
3.從《紅樓夢》譯本來看文學翻譯定本
由于《紅樓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作品。首先理解上就有諸多難點,這也是至今通行中西方的《紅樓夢》全譯本寥寥可數的原因。大體上來說,較為著名的當屬楊憲益與戴乃迭夫婦的譯本和霍克斯的譯本。不過兩位譯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并不相同。楊憲益先生雖然曾在英國留學,但畢竟還屬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情感。盡管有英國出生的妻子戴乃迭陪伴,共同翻譯,但楊憲益先生是主譯。霍克斯先生雖然對《紅樓夢》有著強烈的興趣,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背景顯然不如楊憲益先生濃厚。土生土長的原因使霍克斯先生對英語的駕馭能力較強,同時也受到英國翻譯規范的影響,使其在語言運用上較為靈活。盡管霍克思是著名的漢學家,通曉中國文化,但極少有譯者將兩種語言和文化都運用到他對母語和母文化同樣熟練的程度,母語和母文化在譯者的心目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對其翻譯策略的選擇影響也最大。因此霍克斯更多地采取了歸化的翻譯,這種翻譯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西方讀者的文化口味和習慣。
因此,任何譯本都只是盡可能的接近原作,不可能一勞永逸,盡善盡美地再現原作全部價值。再者,由于時代的變化、文化的變化和語言的變化,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接受意識是有所不同的,任何文學譯作都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文學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和體現的風格特色,用另一種語言忠實、準確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4.《紅樓夢》的多元性對文學翻譯定本的影響
正如王蒙在他的《紅樓啟示錄》里說的,“紅樓夢是一部我永遠也讀不完,永遠可以讀的書,從哪一頁開始都可以讀。”譯者,首先是原作的讀者,他的首要任務是理解、挖掘原作的潛在意義和審美價值,盡可能地接近原作。但是,每個譯者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紅樓夢》,挖掘《紅樓夢》的潛在意義。不同的譯者在閱讀相同版本的《紅樓夢》時,都有自己的審美習慣和價值取向。處于不同時代的譯者又由于各自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審美情趣也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理解和挖掘的對于原作的潛在意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如果要客觀地接近原作,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譯者不懈地去認識和發掘。如果《紅樓夢》的價值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紅樓夢》的潛在意義不可能被某一個譯者全部發掘,如果他所理解和挖掘的原作的意義不是唯一正確的,那么怎么可能存在“定本”呢?《紅樓夢》就是這樣以自身為例給我們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做文學翻譯無定本。
她究竟是怎么死亡的?
《紅樓夢》后四十回續書作者高鶚對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終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賈家不斷敗落之后,為了給處于瘋癲狀態的賈寶玉沖喜,賈母棄林黛玉于不顧,采用王熙鳳設計出的調包計,安排賈寶玉與薛寶釵成婚。林黛玉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人迎娶了薛寶釵,于是,“焚稿斷癡情”,最終悲憤而死。這樣的安排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筆原意?
小說里面,它對寶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個特殊的設定的,寶玉和黛玉原來都在天界。寶玉是天界赤瑕宮的神瑛侍者,黛玉原來是天上一棵絳珠仙草,為報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絳珠仙草修煉成女身,下凡以后成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淚還給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之后的賈寶玉。
黛玉最終會“淚盡而去”
[旁白]報答灌溉之恩究竟意味著什么,報了恩之后,林黛玉的生命是不是也走到盡頭了呢?
林黛玉每次和賈寶玉鬧別扭,都要流淚。根據第一回的假設,她都是在還灌溉之恩。書里面有沒有一回寫到林黛玉的眼淚還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這就是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對賈寶玉說:“近來我只覺心酸,眼淚卻像比舊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讀者讀到這兒心里就明白了,就是說她的總淚量應該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個總量,這個量不斷減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實際上也就預示了林黛玉的還淚之旅是有終點的。
“葬花”與“沉湖”都是林黛玉的行為藝術
[旁白]前八十回《紅樓夢》中,最能夠體現林黛玉生活狀態與精神氣質的是黛玉葬花,這個《紅樓夢》里面最美麗的畫面之一,究竟體現出林黛玉怎樣的生命特點?而這與她最終的死亡又有什么關系呢?
林黛玉有一個特點,就是詩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詩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藝術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這個概念在西方是近一百年來,乃至于近五十年來才出現和熱鬧起來的,但是我們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說里面寫了林黛玉的行為藝術。這我絕不是夸張,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為藝術啊?
首先,她有道具。那天,她扛著花鋤,花鋤上還有花囊,她這手里還拿著花帚;她葬花有路線。在大觀園她已事先踏勘好,從她的瀟湘館出來,沿著什么什么樣地方,比如過了沁芳閘,再怎么怎么樣,最后到達一個角落里,一個花冢。她有路線,有終點;而這整個過程當中,她吟唱自己事先準備好的葬花詞,她這個行為藝術是有聲行為藝術.還不是無聲的,這就是林黛玉。你想曹雪芹在那個時代能想象出這樣一個場景,塑造這樣一個人物,讓她有這樣的一個完整的藝術化的行為,這很了不起。
所以,林黛玉她是詩意的生存,林黛玉一旦淚盡,要離開這個世界,她一定也會詩意地消逝。至于為什么是沉湖而死,我們下面再講。
賈母迫害了林黛玉嗎
[旁白]盡管高鶚為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斷癡情”這樣一個悲劇性的結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構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時間、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處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圖,那么,林黛玉的真實結局是什么呢?
我個人認為,黛玉之死首先應該是在賈母死亡之后。
實際上,只要你仔細閱讀《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就不難發現,賈母從一開始就愿意寶玉和黛玉婚配,即只要賈母活一天,賈母就要為林黛玉護航一天,所以到了后四十回,賈母不可能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同意一個調包計,甚至于不顧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她就拉下臉來絕情,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的有關賈母和林黛玉關系的描寫。所以,林黛玉她離開人世,首先應該是在賈母去世之后。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王夫人和薛姨媽她們促成金玉姻緣最大的障礙就沒有了,形勢就明朗了。從前八十回的描寫和脂硯齋的批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后四十回的發展脈絡――趙姨娘、賈環等痛恨寶玉的利益集團,開始下毒手很可能就通過賈菖和賈菱配藥,使林黛玉慢性中毒,而趙姨娘又向賈政告發了所謂林黛玉和寶玉之間的不軌行為。趙姨娘你不能說她完全造謠,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進瀟湘館內室,騰就沖進去了,一下子看見賈寶玉正挨近林黛玉身子說話呢,因此,當她向賈政告這個狀的時候,她甚至還心安理得,我親眼所見嘛!然后,她可以滿世界夸張渲染,甚至于造謠誣蔑。所以,林黛玉的處境就非常地糟糕。
而最關鍵的還在于,林黛玉她到人間來是為了還淚,而她的眼淚基本上已經哭干了。所以,是她回到天上的時候了。人間的黛玉在這個情況下,就會主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冷月葬花魂”的詩讖
[旁白]劉心武先生認為,林黛玉的死亡將是一種詩意的死亡,那么,這究竟會是一種怎樣的死亡方式?
根據我的研究判斷,在曹雪芹筆下,八十回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形式,應該是一次比葬花更優美的行為藝術。她所采取的方式.我個人認為就是沉湖。
為什么我說她沉湖?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筆。
第七十六回就寫到在中秋節,黛玉和湘云兩個人就很寂寞地在湖畔聯詩。聯來聯去,聯到最后,聯出兩句,這兩句驚心動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鶴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花魂”在《紅樓夢》里面不是一個陡然出現的語匯,早在這一回之前多次出現了“花魂”這樣的語匯。比如說,第二十六回就有兩句,叫做:“花魂默默無情緒,鳥夢癡癡何處驚?”就有“花魂”這個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詞里面,“花魂”出現的次數就很多,比如說:“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冷月葬花魂”,就是說在一個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著中秋的滿月,湖波蕩漾,而這個情況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進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這一句聯詩,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個暗示,就是一個伏筆。
還有,書里寫到,在大觀園里面,成立了詩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現了海棠社。組織海棠社以后,大家說當詩翁嘛,就都要有一個別號。最后,林黛玉的別號就是“瀟湘妃子”。
瀟湘妃子,什么意思7遠古傳說中的舜,他有兩個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外出巡查,不幸死于蒼梧。娥皇、女英就去尋找他,就很悲痛,娥皇、女英的淚水灑到竹子上,就使得這個竹子上面出現了斑痕,這就是所謂的斑竹、瀟湘竹,“瀟湘妃子”這個別號就來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7“淚盡入水”。因此,“瀟湘妃子”這個別號本身,實際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關鍵詞:時間地理學;活動路徑;小說人物行為空間
中圖分類號:K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569(2011)06-0273-11
一、研究背景
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以地理學科學化為目標興起的計量革命為契機,學術研究根據研究的對象不同被分為許多領域的固定不變的說法被人文地理學瓦解了。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研究者們關于文學作品中都市論研究就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地理空間解讀的嘗試。Pocock(1981)編撰的論文集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Essays on the Experience of Place出版。Yi-Fu Tuan(段義孚1985),對柯南道爾所描寫的英國大都市尤其是倫敦所體現出來的都市病的研究后,指出:柯南道爾結合犯罪以及犯罪所產生的環境來描寫的英國都市病,揭示倫敦等都市病態的一面,是一種環境決定論。杉浦芳夫(1992)選取了與東京近郊有關的文學作品,在介紹相關文學作品的前提下,結合東京的自然環境和歷史,通過對地理空間解讀的實踐,達到向讀者說明“New Geography”的目的。遺憾的是,在我國關注以地理學方法對文學作出地理空間解讀的嘗試還處于起步階段。暖(2009)等以《水滸傳》中塑造人物的實際文本為出發點,通過建立人物行為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對天罡星的行為特征進行共性概括和類型劃分,歸結出36天罡星豪杰氣概、好漢氣性、猛將氣勢的群體總特征,分出5個行為特征比較明晰的大類,并從文化地理的角度對天罡星行為特征的共性和差異進行分析探討。再就是在2010年6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的林琿教授曾在講座中提到過目前有研究者試圖從地理空間視角對張愛玲小說文本中提到的地方進行研究。張光英(2010)在國內首次將行為地理學研究方法引入文學文本研究領域,從地理學微觀個體行為的視角,在理論和方法論上對《紅樓夢》大觀園的主要人物行為空間進行思考和研究。
基于我國關注以地理學方法對文學作品作地理空間解讀的研究非常之稀少,本研究選取典型小說文本中核心人物的行為活動路徑,運用時間地理學研究理論,通過地理學空間的閱讀試驗,嘗試把文學文本的閱讀和新人文地理空間研究結合在一起,進行文學關于地理空間解讀的嘗試。
二、時間地理學的概念與方法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以哈格斯特朗為代表的時間地理學,把人放在時間、空間中考慮,時間地理學對人物時空間結構的研究需要有必備兩個條件,其一,需要有關人物出行活動的資料;其二,需要掌握人物一天內24小時連續進行的所有活動情況。路徑、結構,可以通過將空間壓縮為二維平面,用縱軸代表時間在圖上加以表示。時間地理學認為時空框和制約是時間地理學的關鍵詞匯。個人為了謀生或滿足其獲得信息、社會交往及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就在個人路徑或者軌道中移動,每個人在時空間移動中所遇到的環境。一個人要滿足需要,一般要從一個駐所移動到另一個駐所,然而,移動受到了許多制約,這制約可以歸為三類:能力制約、組合制約和權威制約。可見,在時間地理學研究框架下,活動被作為一種常規發生的習慣行為來研究,強調了移動在行為空間中的重要性。
三、關于《紅樓夢》核心人物研究綜述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大約成書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以刻畫人物眾多,反映社會生活廣泛、深刻而著稱。曹雪芹現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是由原作者曹雪芹寫的前80回和續作者高鶚完成的后40回組成。自《紅樓夢》出現的二百多年來,“紅學”界從“索隱”“發微”“釋真”“考事”等或文學、或史學的角度研究紅樓夢,研究《紅樓夢》中核心人物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物形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形成了世界漢學界鼎立而三的顯學之一――“紅學”。關于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主要人物的研究視角二百多年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脂硯齋為代表的人物點評分析研究
脂硯齋是第一個研究《紅樓夢》的人。周汝昌(1953)認為一部《石頭記》,脂硯齋不啻給作者作代言人,盡拽底奧,此人之重要較之雪芹本人幾乎要劃等號了。楊星映(1982)認為脂硯齋還在曹雪芹的寫作過程中,他就多次反復研究、評點,應當說是第一個紅學家。李燃青(1985)認為脂硯齋在評點中,充分地肯定了《紅樓夢》在展現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并且提出了頗為深刻的美學見解。
(二)以為代表的“索隱派”人物原型分析研究
索隱派出現在20世紀初,以為代表。索隱派不認為小說就是小說,而認為它是一部借“假語存”隱寫的一段真實歷史,事件有原型,人物也有原型。索隱派有獨特的文藝觀。(孫偉科)認為寶玉就是胤初,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就是胤初和董鄂妃的故事“如董妃逝而世祖出家,即黛玉死而寶玉為僧本事。”新時期的劉心武就是“索隱派”研究方法的繼承者之一。
(三)以、俞平伯為代表的考證派人物研究
的《紅樓夢考證》認為“考定這書的著者究竟是誰,著者的事跡家世,著者的時代,這書曾有何種不同的本子,這些本子的來歷如何。”俞平伯是的學生和追隨者,但俞平伯從文學的角度著眼,采取“以書為證”的方法進行《紅樓夢》考證,提出“釵黛合一”的理論。新時期周汝昌先生的“新自敘說”是對“自敘說”的修正和發展。
(四)以王昆侖(太愚)為代表的唯物史觀人物分析法
1948年王昆侖結集出版的《紅樓夢人物論》,以階級定性為主的人物分析,將人物分為衛道者和叛逆者兩大對立陣營,薛寶釵屬于衛道者陣營,賈寶玉、林黛玉屬于叛逆者陣營。以后何其芳、蔣和森、吳組緗的紅學研究是這一種研究方法的代表。
二百多年來對《紅樓夢》核心人物的研究已經相當系統、深入、全面。《紅樓夢》關于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位核心人物的研究主要在各個流派研究思想
的語境下進行的。縱觀歷來的研究成果主要都是以小說敘述的故事情節作為理解《紅樓夢》核心人物的依據,但人是敘事的主體,小說創造的人物活動空間與人之間存在全方位的互動關系,日常活動空間在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還反應了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體現在人物對行為空間的能動選擇上。理解了《紅樓夢》核心人物的行為空間的意義,就能理解曹雪芹賦予《紅樓夢》核心人物的獨特的敘事意義。因此,本文則嘗試從核心人物行為空間視角來解讀核心人物。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文學就是以現實世界的事物為原型進行的創作,文學中描寫的東西并不是現實,是作者感知的印象化的現實。小說要塑造人物、構造情節、推動矛盾沖突發生、發展直至矛盾沖突的解決和消亡,都離不開核心人物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行為空間。在小說中核心人物的空間移動通常表現為每日的活動。小說核心人物的日常行為空間反映個人與環境最直接最經常的交互過程,行為空間成為小說特定的典型事件下個人層面上長期和短期的選擇和制約多重作用的結果,并且通過核心人物個人活動之間的移動將分散的活動地點連接起來形成核心人物活動行為體系。因此,文學家也如地理學家一樣也是通過作品中核心人物的空間移動來完成文學中行為空間的描寫。這樣,如果地理學家的時間地理學視角的人物活動分析法是正確的話,自然利用時間地理學視角的人物活動分析法,通過核心人物日常行為空間移動的研究,以地理學視角對小說核心人物行為空間進行解讀,進而完成對小說文本的一種地理學方法的研究解讀就是可行的。
(一)研究對象的數據化
本文研究的數據基礎是基于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文本中第5回至79回這一段時間內,根據行為空間信息要素的需要,截取核心人物在文本時間范圍內的空間信息和活動信息,把核心人物在哪一回目、到達何地點以及同一回目中指明到達次數進行統計,合計得出核心人物在5回至79回地提到并到達的典型的、可評價的空間活動節點為:賈寶玉166次,林黛玉88次,薛寶釵81次,三個人共計335次(表1)。
(二)人物總體行為空間特征分析
根據表1提供的數據,將人物總行為空間進行匯總并空間化(圖1)。行為空間是行為主體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空間,主體的要求是整個行為的出發點。核心人物在某一個空間中停留一次,就在該空間中標出一個節點,節點的多少可以反應出核心人物在該空間的活動情況。
核心人物總體行為空間特征表現出如下特點:1、核心人物的主要行為空間集中在賈母院、王夫人院、怡紅院、瀟湘館、蘅蕪院五個地方;2、從所占有行為空間大小的視角來看,賈寶玉行為空間范圍最大,最為明顯的體現在賈母院、王夫人院、瀟湘館和寧國府;3、賈寶玉的行為空間最為廣闊,他的活動空間范圍基本上涉及到了賈府及大觀園的各個角落;4、賈寶玉和林黛玉屬于兩個人活動的行為空間比較多,相反,單獨屬于賈寶玉和薛寶釵的活動空間則沒有。
(三)核心人物典型活動路徑分析
以上核心人物總體活動空間的匯總,為找出核心人物在小說故事發展中日常行為空間分布的一般性特征提供了強有力的途徑,也為我們尋找到遮蔽在行為空間視角下的人物性格特點和命運特點刻畫和解釋提供了可行的手段。那么,通過核心人物在故事發展中某些典型的活動路徑的分析,揭示在一天時間尺度上個體生活活動的特征,探討小說核心人物個體在制約條件下的日常生活活動路徑,可以使在小說敘事學整體研究中被掩蓋的個體的差異性得到顯現。在活動路徑的時空圖中,橫軸表示被簡化為一維的空間,縱軸表示時間,(鑒于小說描寫在時間上的虛擬性,不可能精確到幾時幾點,所以在時間表示上以文本中出現的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這樣的總擬時間為節點。)橫線或斜線表示人物移動,不同的柱體表示人物在不同的空間。
1、典型路徑1分析
第8回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位核心人物在賈府空間會合后,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寫他們之間正式見面的章節,所以活動路徑具有典型性。此時三人雖然都住在賈府,賈寶玉、林黛玉住在靠近賈母的地方,薛寶釵和母親一起住在梨香院,但在此之前作者并沒有描述過他們三人一起見面的情景,所以本章核心人物在賈府空間的第一次完整出場就別具意義。
圖2很清楚的反應出核心人物此時的路徑特點:賈寶玉涉及到6次空間位移,林黛玉涉及到7次空間位移,薛寶釵則沒有進行空間移動。賈寶玉和林黛玉空間表現出明顯糾結,第一次糾結在于兩人在家長的安排下一起到寧府參加活動,于中午的時候和賈母一起回到榮府;第二次糾結在于薛寶釵的住處,隨后,賈寶玉到了薛寶釵的生活空間中,林黛玉隨后跟來,核心人物三人在薛寶釵的住處回合,顯然,林黛玉的活動是緊跟著賈寶玉的,由于薛寶釵的到來,而且有金玉姻緣之論,造成林黛玉的戒備心理,所以,一旦賈寶玉去了薛寶釵的空間,必然引起林黛玉的高度緊張,那么林黛玉緊隨賈寶玉之后就是一種必然。從圖2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賈寶玉在某一空間中的活動都是前后時間的事情,薛寶釵沒有空間的移動。第5回作者寫到,因為寶釵的到來,“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此時,賈寶玉感受到林黛玉對其活動空間的制約,在空間唯一上可以看出,此時賈寶玉在林薛兩者之間是無所偏向的,所以,去完寧府回來,就會馬上想起去探望薛寶釵。此時的寶釵穩坐家中沒有移動的。
2、典型路徑2分析
第20~21回寫到賈寶玉因飯后閑逛,二度拜訪薛寶釵,是小說文本第一次正面描寫薛寶釵到賈寶玉、林黛玉的空間活動。由此小說文本描寫了三個核心人物一天的活動路徑具有典型性。(圖3)
圖3反應了在這一天的完整活動中,同樣以賈寶玉拜訪薛寶釵開始,賈寶玉有9次空間移動,林黛玉是5次,薛寶釵為7次。林黛玉在自己住處的活動更多一些,賈寶玉在薛寶釵、賈母、林黛玉三處反復活動,與圖2林黛玉活動路徑緊跟賈寶玉之后相比,圖3薛寶釵活動路徑和賈寶玉重復明顯,往往緊跟在賈寶玉之后到達林黛玉的空間,但在與薛寶釵空間重復后,賈寶玉在活動路徑上又表現出反復到林黛玉空間中,可以看出彌補的意圖。另外,薛寶釵的活動路徑明顯復雜起來,圍繞著林黛玉相對固定的空間活動,充滿糾結的。
3、典型路徑3分析
31-34回,“寶玉挨打事件”是《紅樓夢》故事發展的一件大事,圍繞這件典型,核心人物的活動路徑因此具有代表性。(圖4)
圖4圍繞著賈寶玉挨打事件,核心人物的活動路徑各自特征明顯。首先,三個人的空間移動次數是不一樣的。在這一天中,賈寶玉涉及到9次空間之間的移動,林黛玉涉及到6次,薛寶釵涉及到11次空間移動,薛寶釵的空間移動最為頻繁;其次,寶玉挨打前后,林薛的活動路徑各具特點。最先三人從各自的空間匯聚到賈母院中后,林黛玉和賈寶玉有三個不同空間點的重合,是在挨打前的恰紅院和在怡紅院外邊,以及挨打后的怡紅院探視,薛寶釵和賈寶玉也有三次空間的重合,分別在寶玉挨打前的王夫人院、挨打后的賈母院、恰紅院探視。此時的
路徑安排顯然意味深長,在賈寶玉挨打前,賈林有兩次路徑重疊,切都是避開旁人的,而賈薛的路徑重疊均在賈寶玉挨打之后,都集中在長輩的視野之下;最后,從活動路徑的完整性來講,林黛玉顯然活動路徑最為簡單,活動空間最為狹小,薛寶釵活動路徑最為曲折,活動空間最大。顯然,賈寶玉挨打,薛寶釵的糾結在活動路徑中明顯表現出來,而且薛寶釵的空間技巧更為明顯,雖然作者明著寫薛寶釵靜若處子,但卻讓人物在活動路徑上給予一覽無余的展示。
4、典型路徑4分析
第77-78-79回描寫賈寶玉的知己晴雯死后第二天,核心人物連續的活動路徑。丫鬟晴雯是賈寶玉的知己,晴雯是抄檢大觀園的最直接犧牲品,抄檢大觀園是赫赫賈府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所以此時三位核心人物的活動路徑也具有典型性。(圖5)
1、晴雯死后賈寶玉可謂失魂落魄。晴雯死后第二天,賈寶玉空間位移達到15次,除了早上的一段時間是被家長安排外出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大觀園內游蕩,還偷偷去了一趟晴雯家。2、林黛玉的空間移動也減少了,主要集中在自己住處、薛姨媽家、但是她還是記掛著賈寶玉,所以賈寶玉、林黛玉在怡紅院外邊有共祭芙蓉誄空間;3、薛寶釵再次回到母親家,唯一保留一點聯系的就是姨娘王夫人的空間,她果然靜若處子。晴雯死了,大觀園即將走向消亡,煙消云散了,賈寶玉最為糾結,薛寶釵是關心的是自己是否會因此受累,搬回母親家,不再活動,唯有林黛玉深知寶玉,所以才會共同出現在怡紅院外邊共祭芙蓉誄的空間中。
五、結論與展望
關鍵詞:寒山子;氣候事件;人物原型
中圖分類號:B94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2)02-0036-03
唐代詩人、釋子寒山子寫有幾百首詩,后人稱為詩僧。其詩風狂放直白且富含禪意,獨特的詩風甚至引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一批詩人青睞。在日本、朝鮮歷代不少僧者與文人、官員和百姓對寒山子崇拜不已。1733年,清雍正皇帝為寒山詩的再版親自寫序。近代,寒山詩還一度風靡美國大學校園,大學生們以會吟幾首寒山詩而感精神充實。寒山子詩集如今已被譯成英、法、俄、日、韓等許多國家的文字出版,可見寒山詩作為一種文化,在世界人類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但如今對這樣一位在人類文化與思想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人物的生卒年代、出生地及生活軌跡的研究還存在許多欠缺。由于文史資料的不足,一旦說到寒山子以及他的好友豐干、拾得時均以姓氏不詳、不知其名氏、不測人也、不知何許人也一筆帶過,或以文殊、普賢化身來對付。寒山詩集共有313首詩,但每詩無標題、無注釋,也找不出確切紀年。因此,對寒山子生存年代的考證,就成為進行寒山子研究中的一個有趣話題。寒山子詩集最早版寒山詩序中所稱寒山子為初唐人,但一些文史學家們在研究之后,據詩內容與當時社會環境特別是一些宗教事件,判斷寒山子為中唐人,本文試圖在前人這些研究基礎上再做一些探尋。
一、“山中何太冷”一詩的寫作年代
寒山子詩中大量運用了表示寒意的詞匯,不僅詩人自稱中用了寒字,詩中也多次出現寒字以及與寒相關的雪、冰、冬、冷、霜等字,在寒山子313首詩中出現寒54次,冷13次,冰8次,冬8次,霜7次,以上字共出現90次,但卻找不出一個熱字。讓讀者感受到寒山子詩集中縷縷寒氣的寒字論,除了頻繁出現的寒山、寒巖以外還有寒泉、寒月、寒衲以及饑寒之詞,這類詩共有44首。
寒山子生活在浙江天臺地區,如今氣候屬于亞熱帶,年均溫度16℃,最冷月1月的均溫也為5℃,在冬季也很難出現冰凍數日不化的現象。這樣溫暖的地區怎么會使詩人產生如此頻繁的寒冷感呢?讀者也可從如下幾首寒山子的詩自己體會,如“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磧磧風吹面,紛紛雪積身。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煙。草生芒種后,葉落立秋前。此有沈迷客,窺窺不見天。”這三首詩所描述的不只是寒山子居住的寒巖山洞這較小空間之寒,而是整個寒石山及整個天臺地區的寒。而且這寒冷不僅存在于冬季,四季都寒。寒巖洞所在的寒石山高度只有一、二百米,不可能產生高處不勝寒的高海拔低溫環境。而這種寒不是一場寒流,也不是一、兩月就過去的寒冬季節,而是朝朝不見日的長期低溫。從“山中何太冷”一詩判斷,當時植物顯綠的生長季節僅有芒種至立秋間非常短的5、6、7三個月。作者認為寒山子此時遇到了唐代歷史上一個連續數年的低溫時期。受這一特別寒冷氣候環境的影響,寒意凝固到了寒山子這時期的一系列詩中。
只靠詩詞字面推測當時的自然溫度還缺乏說服力,在查閱了中國歷史氣候研究成果后得知,公元805年以前的唐代前期氣溫較高,且普遍高于現代,不太可能出現上述詩中所描寫如此寒冷的情況,此后溫度開始波動下降進入低溫期。有學者認為開始于唐中葉的降溫,使生活于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生存困難,而產生冒險南下奪得中原更好生存空間的舉動,由此導致唐朝后期的動蕩和衰敗,并引發五代及其后北方民族乘鐵蹄入主中原改朝換代的局面,大范圍降溫促成了中國社會統治者的重新洗牌,也導致中國佛教北衰南盛格局的出現。
古氣候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唐代后期有兩個非常寒冷的時期即公元810-839年和880-899年。在810-839年間出現了7個特別嚴寒的冬季,是唐代最寒冷時期,如《新唐書》記載公元821年正月海洲灣“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822年海州灣“海冰”。因此推測寒山子以上三首詩很可能寫于這一寒冷期,特別是“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一詩很可能寫于最為寒冷的822年。寒山子三字詩:“寒山寒,冰鎖石。藏山青,現雪白。日出照,一時釋。從茲暖,養老客。”及前述40余首與寒意有關的詩也應寫于這一寒冷期,三字詩中表明每日只有當紅日高照之時,他那年邁而寒冷的身軀才能在洞前陽光下獲得一些溫暖,另一首詩還提到寒山子在所居住的寒巖洞前要“當陽擁裘坐”。可見在洞外陽光下不覺得熾熱。這些詩也表明此時的寒山子已是老年。
此時的寒冷氣候也可從當時天臺的其他文獻中得到反映。與寒山子同時代的浙人徐靈府在825年所撰《天臺山記》中描述到:“上華頂峰,此天臺山極高處,其高霏微似寒,先云幽澗凝冱,經夏不消。”杜光庭稍晚在《仙傳拾遺》中也說:“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結合兩文旁證及寒詩“草生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由氣候學和物候學指標判斷天臺此時期溫度狀況與今日之沈陽類似。寒山子在這寒冷期度過了一生的最后時光。徐靈府則在寫完《天臺山記》不久開始《寒山子詩集》的編纂。因此,寒山子也應卒于這寒冷期的稍晚時候,有學者則比較確切地說卒于830年。
以上由歷史氣候變化資料認為寒山子“山中何太冷”一詩的寫作時間為822年,以及805年以后的氣候寒冷期對應于寒山詩中具寒意一類詩的寫作時段,也對應于寒山子的老年階段的推論,作者自稱為寒山子生活年代研究的“冷期說”,這一推斷與一些文史學家的“中唐說”可做互證。
二、寒山子原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