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學年鑒定表

學年鑒定表

時間:2023-05-30 10:2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年鑒定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年鑒定表

第1篇

一、學年總結和鑒定的目的

(一)班級學年工作總結是由各班主任組織全體學生對本班的全面工作進行一次回顧和總結.

(二)班主任工作總結由本人針對自身一學年來在為學生服務,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進行回顧總結.

(三)學生學年鑒定是對學生過去一學年的全面總結,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過程.通過鑒定,實事求是總結班級和學生已取得的成績,同時找到存在的不足,從而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學年鑒定是對學生過去一年的定性分析,是學生進行德育測評和評獎、評優的基礎,同時也是供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材料.

二、組織領導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具體由院團總支統籌安排,班主任組織實施.

三、總結和鑒定工作內容

(一)班級工作總結

(二)班主任工作總結

(三)學生學年鑒定

1、學年鑒定包括學生自我鑒定、小組鑒定、班級鑒定和學院組織意見.

2、學生自我鑒定要從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進行全面總結.

四、方法步驟

(一)班級工作總結由各班主任組織全體學生對本班的全面工作進行一次回顧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由班團干部會議綜合歸納,寫出班級工作總結材料,于6月30日前交各班主任審報.

(二)班主任工作總結于每年7月10日前交學院黨總支.

(三)學生鑒定工作,主要包括:

1、各班級要切實加強對學年鑒定工作的領導,做好動員,尤其要認真組織好班級鑒定.

2、學生在個人總結的基礎上,認真填寫《安徽科技學院學生學年鑒定表》(內容主要包括:學生上一學年在思想、學習、生活、社會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

3、各班班委會和團支部要在做好學生自我鑒定的基礎上,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召開班級民主評議會,根據日常量化考核及平時表現,組織班級成員進行總結交流和相互評議,形成班級評議小組的鑒定意見,填入《學生學年鑒定表》.

4、班主任綜合寫出班級鑒定;

5、《學生學年鑒定表》于每年9月10日前交學院團總支.

6、學院作出組織意見.

五、要求

(一)各班在總結鑒定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領導,高度重視,嚴密組織,防止走過程.

(二)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夸大成績,又不掩飾存在的問題,并明確今后努力方向.

(三)總結要抓重點,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提出對學生管理工作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的意見.

(四)學生本人在認真總結上學年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如實填寫此表.在填寫過程中必須認真書寫,不得使用不規范用字、錯別字或同音字,字跡要清楚、工整.

(五)擔任職務填寫該學年擔任班級、學院、學校各級社會工作職務情況.社會實踐記錄填寫暑期社會實踐等情況.

(六)學生鑒定工作,在學生自我鑒定基礎上,各班委會和班主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綜合表現,如實填寫評語,要真實、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防止只寫優點而不提缺點或千人一面的現象發生.

第2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檔案;檔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高職院校學生檔案是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反映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全面發展情況的真實記錄。它是學校考察、培養、教育學生的第一手材料。它是大學生就業及其社會選拔任用考核人才的重要依據。它是為社會提供人才價值的重要參考依據。

1 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的現狀

1.1 學生檔案原始材料不完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國高職高專均實行網上招生,學生電子檔案也因此而產生,原來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紙質檔案都無法完整地收集和積累。多年來,我院學生高中時期的學生檔案殘缺不全,如:高中畢業生登記表、中學生學年鑒定表、中學生成績表、高考成績、中學期間的獎懲表、體檢表、入團申請書等等。系列原始檔案材料不完整給后面高職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原始檔案材料不完整,即不利于高職院校對學生學習及家庭情況等方面的全面了解,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對學生選拔學生干部和管理,也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給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帶來困難。

1.2 學生檔案在校期間管理不到位。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主要分為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兩種方式。分散管理就是由學生所在的系部管理;集中管理就是由學生工作處統一管理。無論是采用哪種管理方式,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在新生進校后,不建立新生檔案,將新生高中時期的檔案擱置不理。學生在高職三年學習期間所產生的各種檔案都分散在各部門及個人手中,如分散在:檔案室、各系系辦、輔導員及個別老師手中。學生檔案平時處于無專人負責管理狀態。等到學生即將畢業離校時,學工處才通知各系和相關部門集中歸檔,由于學生檔案長時間無人監管所以很難完整歸檔。這樣久而久之就導致學生檔案材料殘缺不齊和管理不到位。學生檔案積壓到學生即將畢業才突擊集中收集,必定會影響到學生檔案的質量,同時也影響到檔案管理工作的質量。

1.3 學生檔案內容老套單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檔案里大多數存放的都是學生中學時期簡單材料以及學生在校三年高職大學期間材料,如:中學學籍卡、中學體檢表、高中畢業生登記表、中學生成績表、高考成績、中學期間的獎懲表,高職學年鑒定表、高校畢業生登記表、高職成績表等等,這些學生檔案歸檔形式依然是傳統的老模式,這種傳統老套的學生檔案不能詳盡、準確、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完全展示真實全面的學生個體,不能反映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不利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和考察,更不利于用人單位及時準確的選拔和合理使用人才。

1.4 學生檔案管理模式陳舊落后。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仍然還是以紙質材料檔案為主體,學生檔案仍然處于傳統、原始、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階段。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學生檔案也隨之不斷遞增,陳舊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化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嚴重制約著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進程。

1.5 學生檔案意識薄弱。大多數學生缺乏檔案意識,對自己的檔案不太關心,甚至無所謂的態度。以我院學生為例,主要表現在:有的學生在填寫自己檔案時沒有注意,多次出現姓名同音不同形的字;有的學生姓名與自己身份證上的姓名不一致;有的學生隨意更改自己的姓名或者更改自己的出生日期;有的學生不注意用圓珠筆填寫檔案材料,時間長了字跡就會模糊不清;有的學生從不關心自己的檔案到底保存在哪里,直到畢業出去工作后用人單位需要時才注意到自己的檔案,才開始查找自己的檔案。

2 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2.1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高職院校師生的檔案意識。學生檔案管理是關系到能否客觀公正反映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學生能順利畢業和就業的大事,是關系到是否為社會輸送人才的大事。因此,高職院校要在學院有關部門及廣大師生員工中大力宣傳學生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師生的檔案意識,比如:通過板報形式宣傳《檔案法》、《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工作條例》和檔案知識等,也可以通過印制宣傳資料、小冊子或漫畫的形式對檔案知識進行大力宣傳,將宣傳資料發放到教職員工和學生手中。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職員工和學生更多了解檔案方面知識,認識檔案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人關心學生檔案工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使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才能確保學生檔案歸檔的及時和完整,才能提高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的質量。

2.2 明確學生檔案管理部門,確保學生檔案歸檔范圍。高職院校要做好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必須制定一套規范的管理制度,學生檔案管理必須由指定部門負責管理。因此,一定要明確學生檔案的管理部門,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院的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由學生工作處主要負責,由各系部及輔導員協助收集和提供材料。確定學生檔案負責部門后,明確各部門職責范圍,對學生檔案管理人員提出要求,將已經明確的學生檔案歸檔及收集范圍告訴檔案管理人員,讓學生檔案管理人員嚴格根據要求進行檔案管理。如:對新生檔案進行整理建檔和歸檔材料,對學生在校期間所產生的材料進行認真負責的審核、分類、收集、歸檔和整理。只有規范檔案的歸檔范圍,提高學生檔案的利用,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對檔案管理的要求。

2.3 制定規章制度,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的產生過程具有連續性和周期性,要做好學生檔案管理工作,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保持學生檔案的連續性、完整性,就必須建立完整的學生檔案管理制度,統一規范,有章可循。要保持學生檔案的完整性,就必須加強完善學生檔案管理制度,如:保密、安全、交接、轉遞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統一規范、有章可循才能保證學生檔案的真實、準確、全面。一定要堅持標準、嚴格執行,只有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對檔案的要求,實現學生檔案規范化、科學化管理。

2.4 高職學生檔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以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管理學生檔案,開發適應高職學生檔案自身特點的專業管理軟件,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學生檔案有步驟、有程度地分類存檔,逐步實現學生檔案管理標準化和規范化。建立學生檔案主頁,學生成績檔案數據庫,學生檔案數據庫等,將學生的信息準確的錄入檔案數據庫,如: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入學時間、生源地、所學專業、畢業時間等基本信息。隨時錄入最新的信息,一定要保證學生檔案信息數據庫完整、真實、準確。實現學生檔案網上查閱和利用,為用人單位提供簡捷、準確的學生檔案信息。擺脫以前大量翻閱檔案查找到就模式,使查閱變輕松、快速,也使學生檔案管理更規范有序。實行學生檔案信息化、現代化不僅有利于檔案的規范和科學管理,還有利于檔案信息的開發和利用。

2.5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學生檔案管理隊伍,是通過學生檔案管理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成立學生檔案的職能部門,配備懂業務的專職學生檔案管理人員。專職檔案管理隊伍始終是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的主力軍,所以要對像素檔案管理人員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讓檔案管理人員不斷接受最新檔案知識和高等教育專業知識,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檔案管理能力。學校及上級有關部門應積極為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創造條件,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到兄弟院校進行學習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服務的核心就是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提供優秀的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作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不斷的改革學生檔案管理機制,才能做好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做好學生檔案管理工作,不僅有利于高職學生的就業,同時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提高高職院校自身競爭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高淑俠.淺談高校學生檔案管理[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10):83.

第3篇

學生檔案記錄著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情況,是大學生在以后求職、組織升遷、調動的重要證明材料。目前,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在校學生越來越多,高校學生檔案的管理工作也逐漸加重。但是,很多學校的工作重點只放在了學科建設和課題研究上,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導致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十分混亂,沒能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在如今就業壓力巨大、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對對學生檔案管理進行改革就顯得尤為迫切,因此這是一項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高校學生檔案管理現存的問題

(一)檔案管理混亂,雜亂無章。

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檔案管理以及學生離校后檔案投遞,是一項十分繁瑣的工作,但是,多數高校里的檔案管理工作做的十分不到位,學校領導往往忽略了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視,不僅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甚至聘用兼職人員進行管理,管理工作十分混亂。另外,隨著學生畢業離校,學生檔案也要隨之往用人單位或是人才市場,由于投遞數量大、中間環節復雜,如果學校檔案管理不到位就非常容易出現投遞出錯、檔案退回甚至檔案丟失的情況,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前途。

(二)信息收集整理不規范,信息失真。

學生檔案信息收集整理不規范,信息失真也是目前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許多學校的檔案收集和整理都是由各個學院各自負責的,由于學校檔案管理部門沒有制定統一的規章,導致各個學院的標準各不相同,最后交到學校的檔案參差不齊,出現紙張不統一、書寫不規范、重要材料收集不全、錯別字較多等情況。另外,有些學校為了獲得較高的名聲,將那些在校期間受過處分的學生的處分證明刪除,讓就業單位誤以為該校生源優秀,有的學生考慮到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希望在求職的競爭中取得一定的優勢,不惜修改過的成績單或者作假的證明材料,這些現象嚴重的影響了就業市場的公平,使學生檔案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三)材料簡單,不足以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高要求不僅體現在學業和思想道德方面,更多的是體現在求職者的綜合素質上,比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但是,大多數高校的學生檔案一直沿襲的傳統的記錄方式,只記錄的學生在學習和思想政治方面一些基本情況,只包含了學生各學年的成績單、入團入黨材料、學年鑒定、體檢表等,材料過于單一,形式簡單,不能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強弱,不能向用人單位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檔案管理手段落后,檔案使用率低。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檔案都是采用的傳統的手寫版紙質檔案,近年來,隨著高校的學生不斷增加,傳統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手寫版的檔案經常出現字跡潦草難以辨別、存放時間久了字跡模糊、紙張丟失等問題。而且紙質版的檔案查閱起來困難,因此學校只在進行學年評估時使用檔案,用人單位也很少使用學生檔案。

三、高校學生檔案管理改革新思路

由于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存在如此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前途,為了把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做好,更有效地為學生服務,對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就迫在眉睫,而且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逐步實現檔案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傳統的紙質檔案存在眾多問題,學校和用人單位使用起來非常不便,使學生檔案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校應該逐步實現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建立專門的學生檔案數據庫。

面對全校數量如此巨大的學生檔案,學校應該建立專門的學生檔案數據庫,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將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錄入到數據庫中,建立學生電子檔案,實現電子化管理,當需要了解某位同學的具體情況時,只需要進入數據庫查找就一目了然,既方便又實用。另外,要強調要隨時對數據庫中學生的檔案進行更新,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處分、休學等其他特殊變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及時跟進,以便學校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動態,更有效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2、與人才市場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學生檔案一個最主要的功能就為學生的就業服務,因此,學校可以與人才市場建立資源共享平臺,用人單位可以通過人才市場了解學生的各項情況,有針對性的挑選適合的人才,還可以利用這個資源共享平臺職位需求,吸引更多人才前來應聘。學校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及時了解用人單位最新的職位需求,節省學生盲目尋找就業機會的時間。通過這個平臺建立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可以提高學生求職的成功率。

(二)強調檔案材料管理的規范化。

檔案材料收集整理齊全、完整、準確是進行學生檔案管理工作的前提,然而由于大多數學校對檔案管理的忽視,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相當不規范,學生檔案自建立起來就相當于一沓廢紙,本文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1、檔案材料收集的標準化。

學校必須建立統一的標準,對檔案中各種材料進行標準化的規定,比如規定紙質材料紙張的規格、書寫要求、歸檔材料的種類等等。另外,由于這些材料都是由學生自己準備的,各個學院負責的老師一定要進行監督檢查,在收集的過程中要對每個學生的材料進行嚴格的審查,最大限度地減少在材料收集過程中的錯誤。

2、檔案材料的整理規范化。

檔案資料收集后,各個學院還要進行整理,要對學生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進行核查。對于這項工作,學校檔案管理部門制定統一的規則,老師要對每個學生的檔案材料細致的檢查,尤其是真實性,要強調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因為任何原因就改變檔案的真實面貌,比如有些學生為了讓自己在求職時更有競爭力,不惜修改自己的成績單,這對其他同學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在檔案材料整理過程中就要杜絕這種現象。

3、學生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檔案管理是整個工作的核心,學校領導根據學生的特點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專門的學生檔案管理部門,將檔案管理工作進行細分,每個部門每個工作人員都必須明確自己的工作范圍和工作職責,要做到分工明確,各盡其職;其次,學校要給檔案管理部門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和專業的設備,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學習,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設備也要及時更新,硬件和軟件方面都要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三,建立完善的監督審查機制,對各個學院的檔案管理工作定期進行監督,針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改進,要求各個學院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及時上報,使檔案能夠準確地反映學生的新情況。

4、學生檔案投遞的規范化。

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后,學生檔案也隨著離開,由學校統一寄往用人單位或者是人才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做到規范化。在投遞檔案之前要向學生核對投遞地址的正確性,尤其是要特別關注那些經常變換用人單位的學生,投遞地址要統一時間地點進行書寫和黏貼,防止出現漏寫或重復書寫的情況,在書寫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注意不要寫錯別字,書寫完成后再統一寄出。對于那些被退回學校的學生檔案,要找出退檔的原因,堅決不能出現由于學校檔案管理失誤而給學生就業造成問題的情況。

(三)充實豐富學生檔案,體現學生綜合素質。

傳統的學生檔案往往只記錄了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已經不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了,尤其是近年來,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因此,需要對學生檔案的內容進行改革充實,以體現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的全貌。一份完整的學生檔案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思想政治方面。

主要包括: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黨員考核情況表、入黨志愿書、參加各種學習活動的心得、政審材料以及各種榮譽證明等等。

2、學習方面。

學習方面是學生檔案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材料,主要就是各學年的成績單。

3、技能方面。

在對學生技能方面的記錄主要包括英語、計算機等等級證書,各種資格證書,參加的各種學術、文體競賽活動的情況。

4、身體、心理方面。

增加對大學生身體和心理方面的記錄是為了應對新時期發展的要求,由于目前社會壓力不斷增大,用人單位越來越多的考慮應聘者在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素質。為了應對這種需求,學校應該為每個學生建立身體和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在校生進行身體和心理方面的測試,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學校要根據結果特別關注心理有偏差的同學,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且用人單位也可以參考這些檔案,選拔合適的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學生檔案管理工作存在著許多問題,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社會的需要,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因此,對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通過改革可以學校可以更好的為學生就業服務,更有利于學校建設,提高學校的就業率,提升學校的社會信譽。而且對檔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改革的進程中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不斷摸索,不斷完善,使學生檔案管理工作能夠做的更科學、更高效,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淑娥.就業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檔案管理改革.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2] 萬艷梅.探索高校學生檔案管理新思路.蘭臺世界.2010(21).

[3] 鄭布光.嚴峻就業形勢下高校學生檔案管理初探.中國電力教育.2009(15).

第4篇

關鍵詞:學生檔案;檔案管理;手段;內容;理念

學生檔案是指本校在學生管理活動中形成的,記錄和反映學生個人經歷、德才能績、學習和工作表現的、以學生個人為單位集中保存起來以備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1]

1 學生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學生檔案系統是一個教育單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學校的管理來說至關重要。在這個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且講究高效率的社會,人工管理檔案的方式就顯得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時間一長,將產生大量的文件和數據,這對于查找、更新和維護都帶來了不少的困難,這已遠遠不能滿足學校和學生的需求。作為計算機應用的一部分,使用計算機對學生檔案信息進行管理,具有著手工管理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例如:檢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儲量大、保密性好、壽命長、成本低等,這些優點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檔案管理的效率。

對于高校學生檔案來說,一般應包括中學階段的學籍卡、中學畢業登記表、高考招生報名表、高考招生體檢表等,以及大學階段的學籍卡、成績單、體檢表、學年鑒定表、高校畢業生登記表、黨團材料、獎懲材料等。當然,還可以有其他內容,如學生心理檔案、學生活動的視頻檔案等各種形式與內容。

《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第二條指出:本辦法所稱的高等學校檔案(以下簡稱高校檔案),是指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

由此可見,高校檔案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檔案不僅包括普通的文本文件,還包括大量的圖表、聲像等多媒體文件。在手工管理時代,對于此類多媒體檔案文件的保管主要是通過磁帶、照片、錄像等形式進行,此類載體存在壽命低,操作復雜等缺點,因此,許多高校都會將此類檔案信息束之高閣,長年都很少理會,造成了大量原始信息的缺損與遺失,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了。

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存儲技術與檢索手段的多樣化,使得保存和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變得簡單、易行,從而實現了有效保存和充分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檔案信息的傳承與查閱功能。

2 管理手段變革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手工檔案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適應,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2.1 效率低

由于使用手工管理模式,使得大量的信息處于零散的狀態,系統化程度較低,同時,由于手工操作較多的依賴于管理人員的細心與經驗,因此,對于一些初期進行檔案管理的管理人員來說,容易在檔案整理、歸檔等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差錯,在發現差錯的時候,如果要對這些差錯進行修正也是相當困難的,需要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進行搜索,如果原始信息缺失,則修復基本是無法完成的。這勢必造成了檔案管理的低效率與可能存在一定的錯誤率。

2.2 易損、毀或遺失

由于紙質文本天生存在的缺陷,使得其對保存環境的要求較高,如對溫度、溫度的要求,空間大小的要求等,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如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疏忽,就極有可能造成檔案原始材料的損、毀或遺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3 查閱與使用不便

由于傳統檔案管理是基于人工管理,或者雖然實現了計算機管理,但只是基于單機管理模式。當用戶需要對某一信息進行查詢或使用時,就不得不必須到現場,通過檔案管理人員從大量的信息中手工查閱,有時,只是一個小小的查閱要求,卻可能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還不能保證查閱成功,效率極低。

為了克服以上缺陷,在計算機網絡高度發展的當代,我們完全可以采用網絡化的管理模式,變手工管理為計算機、網絡管理,將各類檔案信息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通過統一的技術規范,進行數字化處理,使之能夠適應計算機網絡管理的需要,同時,也便于保存與查閱,實現網絡查詢,完全不必親自到現場、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在授予的相應權限內進行查詢。

3 管理內容的變化

傳統管理模式下,管理的原件主要是一些文本文件,如各類表格、各種小結等,再輔以各種復印件,如各類證書的復印件等,還有就是一些磁帶、磁盤、錄像等原始資料。管理內容形式單一,并且管理內容很難全面,同時,對于其真實性的驗證存在一定的困難,如獲獎證書,由于原件必須交由學生本人保管,而復印件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存在造假的行為,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當的責任心與專業能力,能夠鑒別與剔除各種虛假信息。而到了網絡時代,所有的信息都進行數字化處理,由于數字存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信息已完全能夠作為有效檔案信息同步存儲,而無需在查閱時從其他途徑進行多媒體信息的查詢。檔案信息由紙質媒體為主向多媒體方向的發展,必將有力的促進檔案信息管理內容的進一步豐富與完善,使得檔案的內容更加能夠全面的反映與展示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經歷,這一方面,許多的電子檔案都已經能夠完美的實現,使得檔案信息不光是學生成長過程的記錄,也成為學生成長的一個有效的添加劑,使得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與評價中促進自身的不斷反思,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這一點在《條例》的第十五條中也反映出來了。

4 管理理念的變化

光有管理手段的變革,管理內容的變化,對于檔案管理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檔案管理是人的管理,這就要求我們的檔案管理人員必須在管理理念上發生根本的變化。

傳統思想中,檔案信息是非常神秘的,檔案只是作為一種記錄手段,很難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學生對自己檔案中的內容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檔案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就發揮得極其有限。而在網絡時代,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已參與檔案的管理,檔案管理人員充當守門人的角色,這樣,既減輕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也有效的發揮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得他們在管理自己檔案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反思,不斷的提高自己。檔案管理人員在充當守門人的角色時,其實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對檔案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把關、建立檔案的索引機制,這就要求我們的檔案管理人員不光要精通檔案管理的相關專業知識,還要熟悉計算機、網絡技術等。

5 檔案應用方式的變革

前面提到,傳統的手工管理時代,檔案應用率很低,特別是大學生的檔案信息,基本都是無人問津的,這主要是由于手工管理本身的特征決定的,在手工管理時代,檔案查閱時,用戶需要直接接觸有關的原始文件,而一旦原始文件被惡意篡改,那將是災難性的,為了保證檔案文件的原始性,許多的高校對檔案信息的查閱都進行了極其嚴格的限制,使得不光學生等普通用戶無法接觸,有時課任老師甚至班主任都無法按需查詢相關學生的有關檔案信息,使得檔案的教育功能無法發揮。

應用了計算機網絡管理后,由于檔案信息中存在的只是原始信息的數字化形式,而對于計算機數據,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保護,從而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原始性與真實性,同時,可以根據各類不同人群設置不同的查詢權限,使得用戶只能在自己規定的權限內查閱到相關檔案信息,從而保護了檔案信息的機密性。

6 學生檔案獲取方式的改進

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生檔案信息的管理,就需要對檔案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使得學生檔案信息的獲取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紙質信息向各種媒體信息發展。對于紙質信息,可以通過掃描、拍照等形式進行數字化處理,在接收檔案時,可以要求檔案提供者直接提供電子版的信息,同時,將其與原始的紙質版信息進行一一比對,確保其真實性。為了防止電子信息被惡意篡改,可以通過諸如數字水印、數字加密等方式對各種多媒體信息進行數據加密。總之,需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確保電子檔案信息的真實性。

當然,檔案管理的內涵還是內容即信息的管理,充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學生檔案的管理,只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簡化管理和使用的復雜度,其最終目的仍然是檔案內容的管理,不能本末倒置。

第5篇

一、長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態勢

長江發源于我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東主要流經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終在上海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長河。位于長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原地區和四川盆地。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遠在第三紀末期時,海拔僅一二千米,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后來,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猛烈碰撞,導致這一地帶隆起升高,形成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屬典型的高寒區,氣候條件惡劣,人類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史前時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難以成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則非常優越。自古以來就十分適合我們的祖先生存繁衍。四川盆地地處四川的東部,周圍高山環繞,盆地內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和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長江干流橫亙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與從南向北流入長江的烏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縱貫四川全境,構成一個水網密布、幅員寬闊的流域之地。同時,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發育了眾多地勢低緩的河谷臺地和山前地帶,這里土質、水肥條件良好,有著理想的農業起源的地理環境,是原始農業生產的有利地區。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當作長江正流,發源于岷山南麓。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綿運河等河流自上游挾帶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沖積的扇形地連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總面積達1.2余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2.6%。這里土層深厚,富含鐵、鉀、磷等養料物質,土質疏松柔軟,易于農業耕作,特別是水稻糧食作物的栽種。東部丘陵地帶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廣,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如水稻、小麥等。受地形影響,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聳入云的秦嶺、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氣流不易長驅直入,氣候溫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豐沛,形成這里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種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宜于農業耕種,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同時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是我們先民棲息生存,農業定居的理想場所。這些都為長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客觀的物質基礎。

從大量發掘的考古材料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早在舊石器時代,這一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就有人類狩獵采集,勞動生息,至今留下了許多豐富的文化遺存。50年代初,著名"資陽人"的頭骨化石(2)的發現,足以證明遠在數萬年至1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地區。70年代中期,漢源、銅梁、資陽等地又相繼發現了大量屬于舊石器時代時期的文化遺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后,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分布更為廣泛,到目前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已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0余處。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遺存數量的增多,規模的擴大,人口的急劇增加,無疑標志著史前文化水平的發展和提高,進而為長江上游成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獨具特點,其北有古老的黃河流域文明,東鄰發達的長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謀猿人的發現,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長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二、長江上游文明進程的探索

(一) 寶墩文化的發現,迎來長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大約從公元前4600年開始,長江上游出現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東長江沿岸一帶。與此同時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發生了寶墩文化(5)。除此之外,川北的綿陽(6)、廣元(7),川東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漢源獅子山(10)等地區也發現了有大量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就目前諸遺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們都屬于同一個大的考古學文化范疇,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為中心。寶墩文化相當于中原的龍山文化時期。這時寶墩的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并出現了多處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貧富分化明顯,表明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中上游迎來了文明的曙光。

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為主,大多通體磨光,有的刃鋒銳利,留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與農業有關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石刀和石鏟。可見,從清除雜草、開荒墾地、中耕播種到農作物收割,工具種類齊全,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較為發達,人們主要過著農業定居兼狩獵采集的生活。

陶器是人們的主要生活用具,僅寶墩遺址出土的陶器就達千余件(11)。制作方法為泥條盤筑加慢輪修整。經慢輪修整后的器形規整,器表打磨光滑。很多器物采用分體制作,然后粘接。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等器物及其紋飾的制作都相當精細,尤其喇叭口高領罐的火候較高,叩之有聲,可謂當時的精品,說明制陶技術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石器制作也很精致。部分石器選材考究,磨制細膩,如石鑿,磨制精細且規整,石質較佳,個別似玉質,幾可與玉器比美。由于石器制作技術的嫻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這一時期發現的玉器多為墓中隨葬品。大量陶、石質紡輪的出現,說明當時紡織業也很發達,男女有了分工。房屋為木骨泥墻,經火烘烤,堅固結實,經久耐用。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術,使得營建大規模的城垣成為可能。這時一座座頗具規模的古城先后相繼建立。

城址的出現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迄今長江上游發現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寶墩(12)、郫縣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溫江魚鳧村(15)、崇州雙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古城群之一。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沖積扇河流形成的相對較高的臺地上,布局規整,大多呈方形或長方形。各城的面積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萬平方米,最大的寶墩龍馬古城達60萬平方米,其余在20萬-30萬平方米之間,這與長江中游的城址相當。城內發現有大量的建筑遺跡、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積在10-50平方米左右。遺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數面積甚大、規格頗高的中心聚落。1996年寶墩的鼓墩子發現一批規模較大的建筑群(18),面積約3000平方米。鼓墩子在當時明顯高出四周地面約1米,且正好位于寶墩遺址中心,這似乎說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處明顯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它的出現表明,寶墩社會已經開始分化。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統治階層,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規模的中心聚落。因此,這種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層統治者活動、居住的處所。

無獨有偶,1997年郫縣古城村遺址中部又發現了一座平面呈長方形,方向為西北-東南向,長約50米,寬11米,面積達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該房址未發現有隔墻遺跡,此房間應為一個寬度不大,進深很長的通間,推測可能還有大型梁架結構。這與一般的建筑不同,當不是一般性居址。據房內留存的5個長方形臺子分析,5個臺子系卵石砌成,橫向陳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頗有規律,顯然是有目的而為之。這很可能為一座大型宮殿或宗廟一類的禮制性建筑,應是當時上層統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所在。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這些城址地面上還殘留有很多較完好的城垣遺跡。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層清楚,夯面緊密,出現了版狀夯土工具,一般長多達50厘米、寬10厘米左右,這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條件。如,新津寶墩龍馬古城垣(20),其周長3200米,寬8-31米以上,高度超過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萬立方米以上。如此厚實的巨大城垣,連同城內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們認為,寶墩文化的這些城址已基本具備了城的條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種意義上的都城。因此可以說,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已經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寶墩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財富的積累,也加深了貧富的分化,這在墓葬規模和墓中隨葬品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寶墩文化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中隨葬品的有無、多少在不同遺址中不盡相同。有的墓中不但隨葬品多,有時還隨葬一些珍貴物品,有的墓中隨葬品則十分簡陋,有的甚至一無所有。新津寶墩遺址僅見的5座墓中均無隨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遺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隨葬骨器(22),而廣漢三星堆遺址的仁勝墓地則隨葬玉石器(23)。由此可見,當時只有極少數貴族統治者擁有巨大的財富。

財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奪性戰爭的發生。早期四川境內,部落民族眾多,大小諸侯國林立。原始社會末期,各部落為了擴充實力,不惜強取掠奪他人的資源和財富,因而戰爭烽煙四起,連綿不斷。為了免受戰爭的慘禍,更為了抗擊強敵的入侵,各部落首領紛紛在其住地周圍筑墻挖溝,造城設關。于是,一批規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猶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并成為當時成都平原上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寶墩龍馬厚實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戰爭的頻繁和激烈程度。這時還出現了專門性的兵器,如石鉞等,制作精致。隨著階級對立的加劇,貧富懸殊的加大,戰爭變得愈加頻繁和激烈。社會處在劇烈動蕩和進一步分化中,同時也在迅速進步與向前發展之中,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嶄新的、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三星堆文明。

(二)沉睡三千余年的三星堆文明的蘇醒,長江上游文明引起世人的關注。

大約從公元前3700年開始,長江上游進入了三星堆文化時期。這時,哨棚嘴文化和寶墩文化先后相繼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種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鳥首形器等為特色的新型的考古學文化,以成都平原的廣漢三星堆遺址(24)為代表,故稱"三星堆文化"。該文化在承繼寶墩文化因素的同時,又受到中原二里頭文化的強烈影響--中原二里頭文化南浸,最初在長江中游鄂西地區稍作停留,然后由鄂西地區溯長江西上進入四川東部,再由此折而西北上,最后向川西成都平原滲透,三星堆文化就是在這股強大外力的作用下產生,并進而發展為三星堆文明。與三星堆文化相類似的古文化遺存,主要有川西的成都、雅安、漢源和川東北的閬中以及川東的長江沿岸一帶,初期階段長江中游的鄂西地區亦成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圍。在這樣遼闊的地域內表現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反映了該文化興盛強大的歷史面貌。這一時期三星堆遺址所出規模宏大的銅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特別是兩個大型祭祀坑和數以千計的銅、金、玉、石、陶等不同質地的禮器、神器、祭品的出土,以及三星堆大型中心聚落和厚實高大的城垣的發現,都展示出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游文明已經正式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農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生產工具數量增加,種類也有所增多。尤其是鋤形器的出現,表明當時已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谷物收割工具石刀形制的改進,提高了勞動效率。成堆的獸骨和大量和陶塑銅制動物,表現出畜牧業發展很快。眾多銅制陶質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釀酒業的發展,也表明糧食有了剩余。

手工業方面,新出現了制銅業。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多達500余件(25),有銅雕像群、禮器、神器、法器等種類。如此規模的青銅器物群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業的高度發達。這批銅器體形高大,紋飾繁縟,足見青銅的冶煉與焊鉚連接技術已具有相當先進的水平。其制作工藝之精湛與造型之精美,在同時代諸考古文化中無與倫比。玉石器的加工制造向高精化發展,且數量大增,件件珍貴。玉器制作較好地運用了鋸、鑿、挖、琢、鉆、磨、雕刻、拋光等工藝。有些玉器上的透雕和線刻畫堪稱藝術珍品,有些玉器制作規整細致,以玉璋最為引人注目。其特點大而薄,長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間,最長者在1米以上,而厚度僅1厘米左右,凡此等等,無一不顯示了當時玉石器加工技術的高超和嫻熟。陶器制作有了新的發展,地方特色鮮明,器形以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盤、壺、瓶、鳥首形器等構成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發現數萬余件陶器、陶片。部分陶器采用了輪制技術,紋飾十分豐富。大型夯土、土坯磚城垣和木構梁架中心建筑群的出現,表明建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不同質地、多種形制紡輪的出土,說明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青銅大立人像身著的長襟"燕尾"服飾(26),顯示了當時縫紉和刺繡織錦技藝之高超水平。金器加工、漆器制造和釀酒業也有很大發展。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手工業門類齊全,銅器、玉石禮器和陶器的數量具有相當規模,其加工制作技藝更勝一籌,且擁有獨立的制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脫離農業生產而專門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技術非常熟練的工匠,說明當時已完成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行業。

此外,三星堆遺址還出土數量眾多的海貝、銅貝和玉石璧瑗(27),反映商品交換、貨幣經濟已經出現,說明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已經開始。

總之,三星堆文化時期,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商業貿易的迅速出現,推動了社會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雄厚的經濟基礎為三星堆上層建筑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這時的三星堆已是一個規模宏大,功能設施齊備,具有了國都性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三星堆遺址(28)位于成都平原廣漢市境內的鴨子河與牧馬河之間的臺地上,是目前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諸遺址中最為重要的考古文化遺址。這是一個由30余個文化點構成6個大的遺址分布區域,共同組成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遺址群。考古發現三星堆遺址東、南、西三面為人工夯筑城垣,北面以鴨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面積達3.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城,這樣大的城址在全國尚屬罕見。古城布局不太規整,南寬北窄呈梯形狀。東城墻由主城墻、內城墻和外城墻三部分組成。主城墻頂部系用土坯磚作為建筑材料,這在同時期的城墻修筑中是少見的。城內發現大量的建筑遺跡,現已發掘房屋40多間。房面分方形、長方形和圓形,以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有面積僅10平方米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積超過6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間進深8.7米,面闊23米,面積達200平方米,且數間相連,并具有木構梁架的大型宮殿式建筑。房址間有散水設施和引水出城的溝渠。這樣精心建造的大型聚落,足見其規格之高,表明它是上層統治者集團活動的處所。同時,居住區發現有豐富的陶器生活用器。陶酒器獨領,釀酒的高領大罐,飲酒的觚、杯,盛酒的甕、罐、壺,溫酒的以及舀酒的勺,一應俱全。陶食器數量也很多,碗、碟、盤、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應有盡有。各種精美的工藝陶塑有虎、象、牛、豬、羊、魚、蛙等,如此之多的陶塑工藝品出土,這在同時期諸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斤等高檔消費品。還有雕花鏤孔的漆木器。等等。這些豐富的生活用品和高檔消費品顯然不是為一般平民所擁有,而是為少數貴族統治者所壟斷,進一步說明三星堆遺址當是一批社會地位頗高、且掌握一定權力的特殊階層活動的中心。該遺址出土的兩件雙手反縛、跪坐的石人雕像,應為奴隸形象,反映了奴隸制已經存在,階級發生了嚴重分化。

更為重要的是1986年三星堆發現了兩個大型祭祀坑(29)。坑內有次序地分層堆滿了各種形制奇特,不同質地的玉石禮器、金器、青銅人像、象牙、骨渣等數以千計的文物精華。這些器物不僅在四川是首次發現,而且在全國也極為罕見。如金杖(30),長1.42米,重近500克,刻有精美的魚鳥圖案和人頭像,這是國王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的象征,是國王最高權力的標志物。數十件與真人大小相仿、神態各異的青銅人像和人面像,代表各諸侯首領,其中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銅大立人像(31),是目前所知我國最大的青銅雕像,有"東方巨人"之稱,這應是以巫師身份出現的國王,表明當時國王是集政權、神權于一身,三星堆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實體。兩株高大的青銅神樹作為溝天通地的祭祀用具最為引人注目,青銅、尊作為禮儀用器,其他各類銅器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質。玉石器也是如此,其禮儀用器多達千件,玉琮、玉璧用于宗教儀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劍作為儀仗,象征威武的軍權,玉璋代表禮儀用器。象牙、海貝等為奉獻給神靈的祭品。可以看出,當時三星堆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禮制體系。如此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動必定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王國,以及一個享有崇高威望、擁有最高權力的國王才有能力舉辦這樣的活動。城內還發現有制陶窯址、玉石器加工作坊以及大量的手工成品、半成品、坯料磨石等。遺址內出土的陶質坩鍋、青銅熔渣結核和鑄造青銅器的泥芯,也表明這里已擁有大型鑄銅作坊。毋容置疑,三星堆所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非本地制造莫屬。以上各個方面無一不透射出濃濃的王都氣息,反映三星堆正處在一個興盛的奴隸制國家時期。

早期殷商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祭祀與戰爭相提并論,同時被看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而三星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和眾多玉石器精華,以及大量金器、象牙、海貝等重器都出現在兩個大型祭祀坑內,足見,宗教祭祀在當時三星堆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戰爭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三星堆遺址出土數十件青銅、玉石兵器,說明當時戰爭的激烈和經常化。當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規模時,必然會產生強大的軍隊。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神器底座發現有武士雕像,反映了軍隊已經出現。軍隊是國家運轉的重要機器,因而軍隊的出現,標志著奴隸國家已經建立。國家乃文明的集中表現。至此,一個嶄新的、高度發達的長江上游文明--三星堆文明已經走向成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十二橋、金沙遺址的發掘,展現長江上游文明進程的步伐。

大約從公元3100年開始,盛極一時的三星堆古城突然被廢棄,舉世矚目的三星堆文明亦隨之終止了在該地的發展,神秘地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這時,有著與三星堆同樣發達的十二橋文化(32)在成都地區悄然興起,其時間從商代晚期經西周到春秋中期,形成了長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繼續發展的歷程。十二橋文化完全是從三星堆文化中脫胎發展而來。前期承襲了大量三星堆文化因素,到十二橋文化后期,三星堆文化基本消失,新的十二橋文化面貌開始出現。十二橋文化仍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其分布范圍為川西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川中的嘉陵江流域、川東長江沿岸(33)、長江中游的鄂西地區以及陜南漢中地區(34)都發現有相類似的古文化遺存。十二橋、羊子山、金沙等重要遺址所出的遺跡和遺物,展現了長江上游文明發展前進的步伐。

這一時期與農業有關的生產工具又有所增加,新出現了大量的翻土工具--鹿角器(35)。多種耕作農具的使用,表明了農業生產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防洪灌溉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多處農田水利工程和治水設施。1985年在方池街遺址(36)發現一處系人工用竹篾絡卵礫石砌筑的水利工程,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最早的水利工程。大量動物骨骼的出土,反映了家畜飼養業的進一步發展。據方池街、指揮街等遺址的動物骨骼鑒定材料(37)證實,家養動物有豬、狗、牛、羊、雞等種類,其中家豬的材料最為豐富,約占家養動物的75%。家豬又"以半年至一年半之間個體為主"。可見,大多數已為成年豬。家豬的飼養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陶器制作技術也有進一步發展,種類更加豐富,以夾砂陶、灰陶為主。典型陶器以尖底器、喇叭口罐為重要特色,并貫穿始終,前期繼承三星堆文化因素,后期大量出現繩紋罐、釜和甕。玉石器加工制作更加精細,打磨更加規整,器表光潔,玉器的開料使用線割、鋸割、板割等多種方法。金器獨具特色,金沙發現近300件。其加工制作技術更加精湛和嫻熟,不少金器成為同時期金器加工之代表作。銅器數量大大增加,僅金沙遺址出土的銅器就達700余件,多數器型偏小,制作更加精美,工序也較為復雜,很多器型從三星堆沿襲而來。大量磨制精細的穿眼骨針的出現,反映了紡織縫紉業的進一步發展。建筑形式多種多樣,有木骨泥墻式建筑群,也有大型干欄式木構建筑群。

十二橋文化大型遺址群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即今成都市區偏西。自西向東由撫琴小區(38)、十二橋(39)、方池街(40)、指揮街(41)、岷山飯店、岷江小區(42)和目前正在發掘的金沙遺址(43)等組成,綿延10余公里。十二橋遺址為一處商代大型干欄式木構建筑群,位于今成都市區十二橋。該遺址占地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其中,木結構建筑分布近1萬平方米。有屋面懸空,下為木樁支撐,平面呈長方形的干欄式小型房屋,也有地梁直接與地面接觸的大型建筑。有長約12米的地梁,其上鑿有規整的方形和圓形卯孔,柱洞縱橫對應整齊,推測上部已形成較為規矩的大型梁架結構。很有可能這是帶有廡廊的大型宮殿類建筑。小型房屋與大型宮殿建筑相互連接,互為配套,構成一個規模龐大的木構建筑群。

目前正在發掘的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區西郊,現已探明的分布面積約3平方米公里。盡管至今尚未發現城垣遺跡,但從已發現的大規模建筑、灰坑、墓葬等遺跡和眾多驚世駭俗的珍貴遺物來看,足以說明成都就是繼三星堆后又一個國家級的重要都邑所在地。考古發現該遺址內有一定規劃和功能分區,每個區內又有一定的布局結構。三合花園宮殿區發現大量房屋基址,其中有5座房址,均為大型排房建筑,布局很有規律,長度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F6寬近8米,長度在54.8米以上,至少有5個開間,面積在430平方米以上。這種成組的大型排房建筑可能是宮殿性建筑。遺址中南部出土大量房屋建筑,紅燒土堆積,成排的窯穴,400余個灰坑,90多座墓葬,陶窯數座以及數以萬計的陶器日常用器和一部分玉石器、金器、銅器等文物精華。陶窯均為小型饅頭窯,面積約6平方米。由工作面、窯門、火膛、窯室組成。窯室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狀,是目前四川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窯址群。表明這是生活居住區、作坊加工區和一小型墓葬區。遺址內諸如跪人、臥虎、盤蛇等眾多圓雕石像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墓葬區在遺址中部體育公園一帶。遺址東部是宗教儀式活動區,也是金沙遺址最重要的遺存分布區,這里約8000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金器、銅器、玉石器等禮儀用器2000余件以及眾多的象牙、龜甲等祭祀珍品。該區還發現了三處特殊的祭祀遺跡:一是象牙堆積坑。坑內有規律地平行放置大量象牙,最長者近1.5米。從斷面觀察,共分8層。數以噸計的象牙出土為全國所罕見。伴出有玉器和銅器;二是石璧、石斧、石璋形器半成品分布區,面積約300平方米;三是成片的野豬獠牙、鹿角、象牙、陶器、美石集中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金沙遺址出土的重器,如金冠帶,系用金條錘打而成,長59厘米,寬4厘米,其組合圖案與廣漢三星堆金杖上的魚鳥圖案和人頭像十分相似,同樣具有王權的象征。玉器歷來作為貴重物品,上乘的玉器價值連城。遺址內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禮器,數量之多,達900余件,是目前我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其品種齊全,幾乎囊括了中國青銅時代玉器的主要種類,很多玉器還是第一次出土。以上都是一般邑聚所無法比擬的,居住在宮殿中的不是一般的部落首領,應是國家的統治者。

1956年羊子山發現的大型土臺是目前我國先秦時期發現最大的禮儀性地面建筑。該土臺為四方形臺階式建筑,臺身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高10余米,厚6米,分上下三層。邊墻用泥磚壘砌,中用填土夯實。估算用泥磚約130萬塊,土方在7萬立方米以上(44)。規模如此宏大,雄偉氣派,儼然是一座國家級的祭祀土臺,是當時這一地區舉行國祭活動的重要場所。可以看出,商周時期的成都已經形成一個綜合國力十分強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時期方池街、金沙遺址大量石人跪坐、雙手反縛奴隸雕像的出土,反映階級分化進一步加劇,奴隸制國家已經發展狀大。貧富懸殊更加明顯,表現在墓葬中,約半數墓葬無隨葬品,有隨葬品的器物也不多,主要是陶器,只有5座墓隨葬器物豐富,有陶器和一定數量的銅器、玉器,說明財富愈加集中在少數人手里。這樣,必然會導致掠奪性戰爭的經常發生。這時出現了大量的銅制玉石兵器、如戈、矛、劍、鉞等。彭縣竹瓦街西周銅器窖藏(45)的5件一組的列和戈、矛、劍、戟等兵器同放在一個大陶缸中,寓意深刻,說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進一步得到了體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四川盆地迎來了又一個青銅文化的高峰,墓葬文化異彩紛呈,長江上游文明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四)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與墓葬文化并駕齊驅,共同演繹長江上游文明的繁榮。

大約公元前2500年開始,長江上游進入晚期巴蜀文化時期。考古發現這一階段長江上游地區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四川的巴蜀文化一枝獨秀。出土文物以青銅器最為豐富,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發掘的遺跡主要為墓葬群,形制獨特,頗具規模。無疑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巴蜀青銅器文化和墓葬文化的高度發達,正是它們把長江上游文明推到了發展的頂峰。這一階段前期文化面貌沿襲了一些十二橋文化因素,自中期楚文化開始浸入,并逐漸產生影響。晚期巴蜀青銅文化的分布主要在成都地區,其范圍包括四川各地以及陜南的漢中、長江中游的鄂西地區、貴州的北部、涼山、阿壩等周鄰地區。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青銅農業生產工具,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尤其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興修,起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雙重作用。從此,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國"(46)的美稱。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陶色以灰陶、灰黑陶、灰褐陶為最多。典型的陶器物群有釜、鍪、罐、缽等圜底器型和喇叭狀小圈足豆、尖底盞、瓶、盆、器蓋等。漆器制造業相當發達。這一時期出土的數量、種類都很多,大多為木胎漆器,其制作髹黑漆再朱繪紋樣。繪畫的手法單線勾勒加平涂。漆色有紅、黑、棕三種。制銅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出土了一批特色鮮明、制作精美、組合規整的青銅器物群,有炊器、禮器、兵器、工具、樂器以及特殊的巴蜀圖語、巴蜀印章和帶鉤,反映了四川盆地的青銅文化又一次興盛起來。墓葬有船棺葬、土坑墓、木槨墓和懸棺葬。以獨木舟式的船棺葬最具特色,也是這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各墓形制獨特,規模往往很大,如成都商業街船棺墓(47),為同時期的墓葬所少見。墓葬文化異軍突起,豐富了晚期巴蜀文化的內涵。目前的考古材料發現,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出土于墓葬中,為墓中隨葬物品。據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推測,這些墓主要為王侯一級壽終正寢之地。且看新都大墓遺存(48),其木槨長8.3米,寬6.76米,用木枋把槨內隔成棺室和八個邊箱。僅該墓就出土青銅禮器多達188件,共20多個種類。有鼎、、、敦、壺、豆、釜、鍪、甑等飲食器,戈、矛、鉞、短劍等兵器,削、鑿、斤、鋸、雕刀等工具。槨內還有小件銅器數十件,一方3.5厘米的"巴蜀圖語"印章頗引人注目。另一件漆耳環,內底也繪有"巴蜀圖語"符號。由此推論這可能是蜀開明九至十一世王侯的墓地。成都市百花潭十號長方形土坑豎穴墓(49),也發現有銅器47件,主要為禮器、兵器、工具等。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清理發掘的三座墓葬(50),可作為川東地區戰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計出土文物180余件,絕大多數是青銅禮器。有大型銅編鐘一套,共14枚,大小依次遞減,厚薄不一,顯系因音質而定。另有錯銀獸頭飾件4件和錯銀云水紋銅壺、縷空雙龍紋方鏡、虎紐钅享于各1件。這些鑄造精美、數量眾多的青銅禮器表明,這里可能是巴國王侯的陵墓區。

2000年成都市區商業街發現一座大型船棺墓(51)。該墓為一墓葬群,是一座大型長方形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長約30.5米,寬約21米,殘深約2.5米,面積約620平方米。墓向為東北--西南向。據考古發掘者分析,整個墓坑若不遭到破壞,葬具總量應有35具以上。墓坑現存葬具17具。其中,船棺9具,獨木棺8具。船棺一般長約10.3-11.3米,直徑約1.6-1.7米,帶蓋約2米高,最大的一具則長達18.8米。如此數量之多,體量之大,堪稱全國之最。整個葬具用上等整木楠樹木刳鑿而成,形似獨木舟。船棺的隨葬器物相當豐富,有陶、銅、漆、竹木器等種類。以漆木器數量較多,造型精美,保存完好,漆器類型有耳環、盤、盒、簋、案、基座、梳子以及漆木器構件等。獨木棺為陪葬(殉葬)棺木,只發現少量陶器,銅器僅2件,漆木器基本不見。其棺木也要比船棺的簡陋許多。在墓坑之上還發現有規模同樣宏大的地面建筑遺跡(52),布局規整,呈長方形狀,現總長約38.5米,寬約20.5米,分為前后兩部分,范圍與墓坑基本一致。這種地面建筑與宗廟性質相似,主要是供祭祀之用。出土的遺跡、遺物諸如規模宏大的墓坑及其地面建筑、巨型船棺、多具殉葬的棺木、精美亮麗的漆器,尤其是大型編鐘或編管漆基座表明,這是一處極為罕見的大型墓葬,充分顯示了墓主人生前顯赫的身份和崇高的社會地位,估計這是古蜀國開明王朝的王族墓地。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正是川東巴國與川西成都平原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與墓葬文化,共同演繹了長江上游文明的繁榮。

一、 結尾

戰國末年,全國形勢緊張嚴峻,中原七雄紛爭,諸侯割據。而長江上游的巴蜀,人口眾多,物產豐饒,戰略位置重要,成了秦稱霸中原,統一全國的首選目標。公元前316年,秦揮兵南下,一舉滅掉了巴蜀。從此巴蜀納入秦的統治之下,秦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影響著巴蜀。秦文化大量滲透進來,巴蜀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到西漢中期,歷經二千余年的巴蜀文化最終融合于統一多元的中華民族之中。同樣,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游文明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歷程,一度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百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百川歸大海。長江上游文明最后匯入到統一多模式的中華文明大家庭中,這是歷史的必然。 注釋:

(1)(5)(32)江章華、、張擎:《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論》,《考古學報》2002年

1期。

(2)《資陽人》,中國科學出版社1957年。

(3)《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載《文物考古的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

(4)(33)江章華:《川東長江沿岸先秦考古學文化的初步分析》,《中華文化論壇》200

2年2期。

(6)《四川綿陽邊堆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90年4期。

(7)王仁湘、葉茂林:《四川盆地北緣新石器時代考古新收獲》,《三星堆與巴蜀文化》

,巴蜀書社1993年。

(8)《通江縣擂鼓寨遺址試掘報告》,《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9)雷雨、陳德安:《巴中月亮巖和通江擂鼓寨遺址調查簡報》,《四川文物》1991年6期

。

(10)馬繼賢:《漢源縣獅子山新石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91》,文物出版社19

92年。

(11)(12)(20)(21)《四川新津寶墩遺址1996年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1期。

(13)(19)《四川郫縣古址村遺址1996年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1期。

(14)《四川都江堰市芒址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7期。

(15)《四川溫江魚鳧村遺址1996年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12期。

(16)(17)(18)江章華、、張擎:《成都平原早期史前城址及其考古學文化初論》

,《蘇秉琦與當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

(22)(23)朱章義、張擎、王方:《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發掘與意義》,《四川文物》

2002年2期。

(24)(28)《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學報》1987年2期。

(25)(27)(29)(30)《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0期

;《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發掘報》,《文物》1989年1期。

(26)《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發掘報》,《文物》1989年1期。

(30)《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0期。

(34)李伯謙:《城固銅器群與早期蜀文化》,《考古與文物》1983年2期。

(35)(39)《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筑遺址第一期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12期。

(36)(38)(40):《成都市巴蜀文化遺址的新發現》,《巴蜀歷史·民族·考古·

文化》,巴蜀書社,1991年。

(37)朱才伐:《成都指揮街周代遺址發掘報告》(動物骨骼鑒定),《南方民族考古》1987

年第一輯;《成都巴蜀文化遺址中哺乳動物化石》,油印稿。

(41)《成都指揮街周代遺址發掘報告》,《南方民族考古》1987年第一輯。

(42)資料現存成都博物館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3)張擎、周志清、朱章義:《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考古》2002年7期;《

金沙淘珍-成都市金沙村遺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

(44)《成都羊子山土臺遺址清理報告》,《考古學報》1957年4期。

(45)《四川彭縣西周窖藏銅器》,《考古》1981年6期。

(46)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47)(51)(52)顏勁松:《成都市商業街船、獨木棺墓葬分析》,《四川文物》2002年

3期。

(48)《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文物》1981年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洪江市| 札达县| 穆棱市| 府谷县| 宁化县| 鲜城| 叶城县| 高密市| 泸西县| 辽源市| 景谷| 炎陵县| 陇南市| 时尚| 宝山区| 宁国市| 日喀则市| 嘉峪关市| 乌鲁木齐县| 体育| 卓资县| 闵行区| 娄烦县| 巴东县| 盐山县| 辽阳市| 五台县| 隆德县| 志丹县| 宜川县| 韶关市| 宁明县| 景德镇市| 滨州市| 泰和县| 于田县| 博兴县| 柳林县| 阜城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