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交換女兒

交換女兒

時間:2023-05-30 10:18: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換女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二、

純理功能是功能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韓理德將功能理論與語義學結合,總結出三大純理功能: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語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示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用語言來描述周圍所發生的時間或情形。

語篇功能指的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怎樣把信息組織好,同時表明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關系,而且還顯示信息的傳遞與發話者所處的交際語境的關系。

二、對話文本

Mother: (1)Tell me about Michael.

Mary: (2)But I'm leaving now, Mom.

Mother: (3)Come on, Mary. (4)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Mary: (5)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Mother:(6)Hmn.

Mary: (7)...he has big blue eyes and long blond hair.

Mother: (8)Oh, how long?

Mary: (9)Down to his shoulder. (10)It's beautiful, like gold.

Mother: (11)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

Mary: (12)What did you say, Mom? (13)He wears two big rings on his ears, and ...

Mother: (14)Ok, ok.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Mary:(15) He does many things. (16)He's a very creative painter. (17)his paintings sell well.

Mother: (18)Really?

Mary:(19) He also gives free English lessons to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20)He's quite a patient teacher.

Mother:(21) Fine.

Mary: (22)You're going to like him. (23)Everybody says he's a nice guy.

Mother: (24)I hope I will. (25)Where does he live?

Mary: (26)He has a small apartment on 88th Street.(27) Don't worry, (28)Mon.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三、人際純理功能分析

(一)言語角色:給予與需求

語言的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參與者的“意義潛勢”,是語言的參與功能。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用語言來建立發話者與受話者之間的關系,并且不斷地變換交際角色,但無論角色如何變化,主要的角色有兩個:“給予”和“需求”。交際中給予和需求的“交換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貨物和勞務”,如果將兩個角色和兩個交換物組合起來,便得到了四個言語功能:一是交際角色是“給予”,交換物為“信息”,言語功能為“陳述”(statement);如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二是交際角色是“需求”,交換物為“信息”, 言語功能為“問題”(question);如 Where does he live?三是交際角色是“給予”,交換物為“貨物或勞務”, 言語功能為“提供”(offer);如I will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四是交際角色是“需求”,交換物為“貨物或勞務”,言語功能為“命令”(command)。如 Tell me about Michael.這是母女之間的對話, 對話的內容是女兒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況。全文共有28個小句,其中18個小句言語功能是陳述, 19句陳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關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見在對話中,Mary 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帶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帶下劃線部分),當中4句出自母親之口。此外,4句提問功能句(文中斜體部分)中3句由母親發出,因此,在對話中,母親的交際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勞務的需求者。

在對話的中, 母親和女兒的發話者、受話者身份交替進行。女兒給予“信息”滿足母親的 “需求”,可見母親控制著對話的話題。

(二)起始與回應

人們在交際中必須相互配合,從而使會話順利進行下去。按照這一說法,當交際一方完成一個話輪時,另一方應對對方的話語作出反應(如用語言應答或用動作表示)。在對話中通常存在毗鄰應對,即交際一方發出起始話段,另一方作出反應。對起始話段表示支持的回應為合意回應,表示對抗的則為不合意回應。起始話段的言語功能與應答的言語功能存在以下關系:陳述——認同——反駁;提問——應答接受或拒絕;命令——遵從或不服從。在對話的前兩個回合當中,母親是發話者,母親不斷的用“命令”要求女兒(受話者)告訴她Michael的情況, 女兒一開始對母親的“命令”(Tell me about Michael.)的并沒有作出合意回應,她回避該“命令”(But I'm leaving now, Mom.),母親窮追不舍,繼續用“命令”要求女兒告知信息。這回,母親語氣有所改變,改用帶有勸誘意義的“Come on”,同時使用職責意義較高的情態動詞“must”, 向女兒強調遵從“命令”必要性(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女兒不得以“服從”(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此時,女兒的身份由受話者變成發話者,提供關于Michael的信息。母親間或插入提問發起話題,希望得到自己關心的詳情。

母親的回應反映出她復雜的心情:“Hmn”表示對信息的認同,“Oh”表示吃驚,異外, “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表示出母親的反感(不認同),“Ok”是女兒異議后母親的妥協認同。 聽到女兒說Michael能干,母親由于對Michael形象不認同而產生懷疑:“really?”, 當女兒談到Michael人品不錯時,母親表示出認同:“fine”。當女兒爭取母親接受Michael時,母親表現出不確定:“I hope I will.”從簡短的言語當中,母親對女兒的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三)語氣

陳志旗:日常對話人際功能分析功能語法中,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動詞、情態動詞體現。主語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陳述語氣,言語功能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語在后小句是疑問語氣,言語功能為提問。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對議論命題提供參考點,參考點有兩個:一是說話的時間,既時態;二是講話人的判斷,即情態。小句中語氣以外其他成分為剩余成分,包括謂體、補語和狀語等。情態可分為“情態化”和

第2篇

以前,我總是認為當媽媽很好,平時知只是拖拖地,做做飯什么的,做完這些有可以玩電腦、看電視。但是經過昨天,我才發現當媽媽是那么辛苦。

就在昨天,我與媽媽交換角色,大清早的,我就一屁股坐在電腦椅上,過了一會兒,把“女兒”叫了過來:“小喬啊,去幫我買早餐,行嗎?”誰知,“女兒”竟然學我平時那樣說:“你給我一元我就去買!”無奈之下,我只好關掉電腦去買。在路上,我就生著悶氣:老媽干嘛學我啊......我買好早餐后,一心想著一會怎樣“報復”媽媽。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終于來了,“女兒”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要開始了,我便像媽媽平時那樣,對“女兒”說:“小喬,我上次給你買的那些復習資料有沒有看,那整整花了我50多塊啊,你還有心思在這里看電視,快去看!”媽媽聽了,默默地走回房間。我學著媽媽一樣掃地,然后有不時地看看“女兒”有沒有偷懶。到了中午,我便當了一個廚師媽媽,慢悠悠地切著菜,“女兒”還學我平時那樣,對我說:“哎呀,你快點做飯啦,我的肚子早就餓扁啦......”到了最后,我做完了飯,但是這哪是人吃的。黑漆漆的。還是“女兒”給我們煎了兩個雞蛋,要不然,肚子就別想飽。

角色交換結束了,我悟到了:媽媽給我們一家服務是辛苦的,有時,我還讓媽媽操心,這太不應該了,我應該懂事一點。

第3篇

去女友家,正逢她老公從外面回來,進門就吆喝:“快,出去搬東西。”朋友正忙著給我們沏茶,便打發他:“多少東西啊?你一個人還拿不回來?我這兒還忙著呢。”她老公把半袋面粉放在地上,直喘氣:“去看看就知道了。”

我自告奮勇隨他去搬東西,果然,車的后備廂里滿滿的,是各種各樣的吃食:棗花饅頭,紅薯粉條,焦炸丸子,扁垛塊,炸油餅,土雞蛋,黃瓜,青菜……一樣一樣搬回來,看著一地豐富的物產,我笑:“看這陣勢,是回老家了吧?”他坐在沙發上喘氣:“可不,你看,回趟家,跟打劫似的。我媽這也要裝,那也要帶,恨不能把家給搬過來。”

女友說:“那還不是互相交換嗎?你回家的時候,干果,蔬菜,水果,魚肉,不也是恨不能把超市搬回去?”

她老公說:“沒錯啊,就是互相交換。咱把老家缺少的東西帶回去,爸媽把家里的土特產給咱捎回來,雖然交換的是東西,傳遞的,卻是愛呢。你看,這饅頭扁垛丸子油餅,都是媽昨晚熬夜做的,又是蒸,又是炸,忙了大半宿。家里就養了5只雞,這一箱子土雞蛋,他們攢了半個月呢。還有這菜,是他們自己種的,沒打過農藥。面粉也是自磨的,原汁原味。當然,這些東西,加在一起也值不了幾個錢,但每一樣東西里面,都浸著父母的愛,是無價之寶呢。”

我聽著,心里禁不住生出無限感慨。我想起自己,每次回家,也要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拿東西,爸爸愛吃的牛肉排骨海鮮丸子,媽媽喜歡的雪餅柚子核桃,豆漿機按摩枕泡腳盆四季的衣服……而每次回來,那些包又被爸媽裝得滿滿的,嫩玉米,鮮花生,一把香椿芽,幾串紫葡萄,媽媽烙的煎餅,爸爸腌的辣椒醬……

每次回家,他們總是一邊訓我亂花錢,一邊眉開眼笑地試新衣,喜氣洋洋地把我買給他們的東西展示給鄰居看。每次離家,我也總是一邊嚷著太沉拿不動,一邊又任由爸爸把包塞得滿滿的。我從不拒絕,凡是他們給的,我全部都帶走。因為拒絕那些東西,就意味著拒絕了父母深切的愛。他們亦不拒絕,知道每樣東西里,都包藏著女兒一顆溫柔的孝心。我們彼此清楚對方的喜好,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帶給對方。我知道,我們交換的,不是東西,而是彼此最深的愛。

現在,有了女兒,每天要給她喂奶喂水洗臉拍嗝陪睡陪玩換洗尿布,很累。可是,只要看到她展顏一笑,便頓覺滿世界的花都開了,陽光燦爛空氣芬芳,所有的勞累瞬間煙消云散。我的悉心照顧,換她甜美一笑,我覺得,很值。

這就是愛的交換,沒有世俗的功利價值當做衡量標準,更無需權衡誰付出得更多,只是用我的真心,換你的傾心。(責編/詩坤 )

第4篇

“媽。我回來了!”一進家門,我便宣布:“為了讓孩子和父母能更了解對方,老師特地布置了一個作業,我們來交換一下角色,如何?”話剛說出口,就反悔了,媽媽怎么可能會同意呢!但意外的是,媽媽略一思索,竟點頭答應了。也許,是想讓我體會做母親的辛苦吧!

于是??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做飯,炒蛋,還好,不是什么大礙,炒焦了點,完罷,我就去叫寶貝“女兒”起床。“媽、不,女兒,起床了,快點。‘培訓班’要遲到了!”“讓人家在睡回兒,這么冷的天!”沒辦法,我還是從容點吧。

我蹲下腰,洗起了衣服,水太冷了,把我的牙齒都凍地“咯咯”響,這回我可知道“女兒”手上凍瘡的來歷了。不想變成如此下場,我便用熱水器的水嘩嘩地往盆里倒。“真舒服!”我不再感到冷,哼起了歌。但不久,我已累的“腰酸腿疼”,不顧三七二十一,通通“扔”進洗衣機,我才不那么傻呢!

8:00,送走了“女兒”。我一個人在家感到無聊,打開電視機欣賞起久違365天的電視節目。爽!

“咕嚕”,肚子餓了,看鐘11:45,該燒飯了,可怎么下手呢?我對這東西一竅不通呀,早上也是好不容易“成功”的。正思索,女兒放學回來了,我如是找到了救星,讓她在旁邊一步步輔導我“先把鍋加熱,然后倒入油,再……”一道菜就算OK!嘗一口,不賴,只是淡了點。沒事,這樣才不會生病嘛!

一小時后,搞定了5盤“美味佳肴”,看到女兒痛苦的吃相,我無奈的笑笑說:“不管怎樣,這可是‘媽媽’第一次下廚的結果哦!”到最后,我的“勞動結晶”并沒因此而減少分量。

唉,沒辦法!

下午,“女兒”開始做作業了,但她似乎比9歲的小孩還笨,每隔三分鐘請教我,只好一題一題講給她聽。但似乎并不奏效。一小時后,我實在受不了了,只好解除了她的功課,畢竟精力有限哪!

晚飯也草草吃過。

一天下來,真是累極了,我這個媽媽只好下崗了。

第5篇

目前許多新人多采飯店行禮的方式,一般在喜宴上的儀式如下:

1、典禮開始(奏樂同時鳴炮)

2、男女來賓、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及親人入席

3、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入席

4、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

5、新郎、新娘行結婚禮相對三鞠躬

6、新郎、新娘交換信物

7、證婚人致祝詞

8、來賓致賀詞

9、主婚人致謝詞

10、新郎、新娘謝介紹人、主婚人、證婚人一鞠躬

11、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入洞房

12、禮成、奏樂

下列6步經常形成婚禮儀式的基礎;

1、介紹——新人講敘戀愛的經過。

2、勸勉——婚姻勸勉或講道。這時長輩總要叮嚀幾句。

3、放棄儀式——女方父親把照顧女兒的權力交給女兒的丈夫

4、誓約——“不論……,?冀?俏業鈉拮印2宦邸???/gt;

第6篇

兒子快4歲了,玩具越來越多。客廳里那一大紙箱裝的,只是目前他愛玩的玩具。更多閑置的玩具,分別裝在5個大盒子里,被冷落在房間一角。

一直有個讓我頭疼的問題,就是他常常損壞玩具。如果說這是探索,拆開玩具,看看里面什么構造,學習組裝,那還是值得鼓勵的。可小家伙不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只是覺得玩具已經不好玩,只有破壞掉才可以買新的。考慮到小家伙的這一惡習,我總是及時把他不愛玩的玩具收走。

一次,同學帶著女兒來我家玩。那天,兒子恰巧去奶奶家了,小姑娘覺得無聊,我把兒子一箱玩具打開讓她玩。沒想到她很喜歡一款拼插玩具,玩得不亦樂乎。走的時候,我讓她帶回去玩,同學婉拒。我解釋這是兒子不玩了的,同學才帶走。過了一陣,同學送來她女兒不玩的玩具,是一套可以組裝成各種形狀的有磁性的金屬小棒,兒子特別喜歡。

這件事讓我有了靈感,既然孩子有這么多不玩的玩具,放著也是放著,為什么不跟其他的孩子換著玩呢。有了這樣的想法,我跟幾個熟識的朋友說了,他們都覺得這主意很不錯。第一次玩具交換就在我們家進行,大家帶著孩子,同時拿來了不玩的玩具。玩具有新有舊,但在孩子眼中,沒有新舊之分,只有有趣和無趣之分。所以玩具一放在地板上,孩子們都撒歡似的玩了起來。

玩了一段時間,我們讓孩子拿自己不玩的玩具換喜歡的玩具,有兩個孩子選了同樣的玩具,還差點打起來。其實,那是一輛在我們大人看來極其普通的小汽車,因為出了點毛病,不能走也不能鳴笛了,沒想到還這么受歡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兒子的毛絨小狗被換走之后,他又后悔了,我只好又拿其他玩具把小狗換回來。兒子重新得到后,百般愛惜。看來,失去之后,他更懂得珍惜了。

后來,一位朋友想了更方便省事的方法,把孩子自己不玩的玩具拍成照片貼到博客里供大家選擇,這樣就不會出明幾個孩子搶玩具的場面了。我和兒子常常擠在電腦前看玩具照片,選擇他喜歡的,同時,他還協助拍玩具照片。更重要的是,兒子不再隨意破壞玩具了,說是要用來交換。

在《玩具總動員》中,每個玩具都有生命,它們不希望在孩子長大后被存放在閣樓,認為只有與孩子一起玩,才更有價值。于是,一場場的玩具接力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我們的孩子們這樣交換玩具,節約又環保,讓玩具更有價值,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的樂趣,學會了分享,懂得了珍惜。

第7篇

第一個是:保加利亞有個叫帕納約托夫的農民,因為他的妻子不會生孩子,在征得妻子同意后,與另一位喜歡他妻子的農夫達成協議,把妻子與農夫的1只生了3只小羊的母羊進行交換。交易引起了當地的轟動,人們紛紛譴責這起離譜、荒唐的交易。

第二個是:有兩個海員為了尋找自己的幸福而環游世界。他們來到一個小島,島上的首領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生得很美,二女兒長得不太漂亮。部落有個規矩:娶女孩兒男方要用奶牛作彩禮。而部落首領的女兒,漂亮的要10頭奶牛作為彩禮,不漂亮的要3頭奶牛作為彩禮。一位海員對另一位海員朋友說:“我已經找到了幸福,我決定留下來。”朋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大女兒很漂亮。這位海員卻說,我喜歡他的小女兒。朋友說他瘋了,因為她長得并不漂亮。說完,朋友就獨自趕路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這位海員購買了10頭奶牛,找到部落首領。說明想娶他的女兒為妻,并送上10頭奶牛。首領很高興,說他是一個識貨的小伙子,我大女兒值10頭奶牛。海員說,不是的,我選中的是你的小女兒。首領說,我是個誠實的人,小女兒不值那么多,我只收3頭奶牛。海員卻堅持要送10頭奶牛。然后他們成了婚。

幾年后,遠行的朋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商船,他決定看望一下自己的老朋友。當他見到朋友家一位漂亮的女人和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時,他驚訝地問道:你再婚了?海員說,她就是原來的妻子。朋友奇怪地問他的妻子,你原來并不漂亮,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竟讓你變得如此漂亮?女人告訴他:“結婚后的一天我突然醒悟,我確實值10頭奶牛的彩禮。”

第一個故事說明,兩個男人都認為農夫的妻子只值“1只生過3只小羊的母羊”,而這個女人也認可。第二個故事中的兩個男人(包括首領在女兒結婚時也認可)和一個女人都認為小女兒應該值10頭奶牛。然而,就是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認可,發展為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個結果:自我暗示,自己把自己歸結為哪一類人,結果就會鬼使神差地把自己引到那個結果上去。第一個故事中的那位妻子,她一定是心悅誠服地認為自己就是與1只生過3只小羊的母羊等值,就讓丈夫把自己作為1只母羊交換給了別人;而首領的小女兒就認為自己是值“10頭奶牛彩禮的漂亮姑娘”,最后自己就成了一個漂亮姑娘。這里特別重要的是:別人也這么認為。因為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自己不清楚,而是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所以許多人非常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明里暗里關注別人說自己是什么?兒童和少年時期心理成熟程度差的人更突出,但沒有一個人能夠不依賴外部世界信息來正確認識自己。所以,外人的認同最終是由本人認同起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許多類似的情況:

一個人升了職,就會不知不覺地以他(她)自己理解的角色規范和要求自己,有的一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另一方面官架子可能就端了起來,甚至脾氣跟著職務長。

一個人穿上不同的服飾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氣,一個人西裝筆挺,他的行為就會下意識地往自己認為穿西裝的人應該有的樣子靠攏,一個老人穿上鮮艷喜氣的服飾,精神就可能更加年輕。相反,如果穿得邋里邋遢,一個人就會下意識地讓自己稀松起來等等。

一個人的心理暗示,就像計算機的一道程序。一旦自己給自己有一個傾向性明顯的心理暗示,一到那種情境,就會不知不覺、鬼使神差地將自己的行為納入那個軌道,往那個方向發展。一個小偷第一次偷東西的時候很害怕,多次得逞以后膽子就大了。只要一有機會,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會動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心理上已經有一個定式,這個程序解起來很難。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都是那樣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優劣,出現了好壞之分,其中重要的一條,往往是在孩提時代,家人、他人和自己的分類,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己給自己是哪類人的分類最關鍵,也決定著自己的未來。

第8篇

1、《慶余年》的司理理,表面上是京都醉仙居的頭牌,實際上是北齊潛伏于南慶的間諜。身份敗露被捕后,北齊皇帝用言冰云作為交換條件,換取司理理和肖恩回北齊。后嫁給北齊皇帝戰豆豆,成為貴妃,以此幫助戰豆豆掩飾其女兒身份并共同撫養戰豆豆的女兒。

2、《慶余年》司理理真實身份揭秘,是北齊的間諜,卻癡愛上了范閑。李純飾演的司理理上線了,真的太美了,她是名動京城的花魁,從未將男人看在眼里,但是,卻被范閑吸引了,范閑的一首詩名聲大噪,也深得司理理的青睞,兩個人春宵一刻時,范閑卻放下美人跑路了,而司理理對范閑的興趣更加濃了,他們兩個人心懷不軌,都有自己的目的,最終達成共識,不揭穿彼此,從這一刻開始兩個人也開始糾纏在一起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交換條件

先舉一個例子,我非常喜歡打高爾夫球,朋友們的時間不好湊,終于定好在周六一起打球。結果過了兩天,太太說女兒周六在深圳參加小提琴比賽,想讓我陪著參加。與朋友約好在先,不去的話失信于朋友,而不去陪女兒比賽,女兒和太太會不高興,同一天又不可能做兩件事。怎么解決這個沖突呢?于是我跟太太說還是要跟朋友去打球,但如果女兒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我會給她買一把高級的小提琴作為獎勵,或者帶她去維也納聽音樂會。這樣兩方都兼顧到了。

實際上,在這個故事中我用對女兒的獎勵換得了與朋友們打球的一天。體現在銷售或采購談判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沖突較大的情況下可交換條件。需要強調的是,銷售人員或采購人員應懂得拿自己相對不重要的部分交換對方相對重要的部分。

獎勵和威脅

遇到對手比較強勢,怎么吸引客戶跟你談判呢?一個是獎勵,一個是威脅。比如去商店買表,價格很貴,我問如果買2只能不能打8折,店員不同意,我又問買100只能不能打8折呢?店員很快就同意了。也可采取威脅的方式,比如跟店員說這手表是水貨,我要投訴,不然給打點折吧。不管運用哪一種方式,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談判權,不要總是在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但切記,要把條件和優惠捆綁在一起。

在談判中不要總是一味的讓步,對于銷售來說,最后價格可能被壓得很低,而且客戶對產品品質要求更高。比如工廠罷工,老板如果接受了員工漲工資的條件,到明年、后年員工可能繼續罷工,繼續要求漲工資,因此,老板可以給部分員工一些福利,而不是一步到底。

試探底線

談判中雙方都是有底線的,而雙方的底線有重疊的部分,在重疊的部分有可能達成協議。比如銷售人員對每部IPONE手機的底線是4000~5000元,而買方底線是4300元,那么雙方底線就有了重疊的部分,這就產生了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交換區間。而如果雙方底線差距很大,則談成的概率很小,建議放棄談判。

在談判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盡量試探到對方的底線,同時不透露自己的底線。那么如何試探對方的底線呢?有三個要點:一是要有準備時間,也即是要調研和搜集信息盡可能地了解對方,大概弄清楚對方的底線區間。二是要多問問題,通過提問捕捉對方的想法。三是用價格進行試探。有人會擔憂,報出價格是不是就透露自己的底線了,其實試探底線是一個過程,只要一步一步報出價格是沒問題的。

舉個例子,香港一家二手車店,有一臺二手車標價15萬港幣,放了很多年都沒賣出去,老板很苦惱。我說老板你送給我吧,還能騰出空間,老板肯定不送。而我說一口價9萬港幣賣給我吧,老板很快就同意了。這其實產生了一個問題,雙方都沒有探到對方的底線。所以在談判中,不要很快答應對方的條件。這樣會使對手覺得你處于弱勢,同時也擔心沒有進一步試探到你的底線。

捕捉信號

根據對方拋出的信號推測其目的。比如有顧客到商店看化妝品,顧客如果說不買,隨便看看,那可能就意味著不買。而如果顧客一進店就問某個品牌的化妝品怎么樣,買的可能性就大。

對方拒絕你時,可能意味著談判的時機到了,即說“NO”不等于“不”。比如,小孩子跟爸爸說要吃糖或打游戲,爸爸都說不行,小孩子會一直說下去直到爸爸同意,小孩子意識到爸爸說NO并不等于說不。在談判中也是一樣,要弄清楚對手說不同意,是真的不同意還是有繼續談的空間。

在中國,一瓶水大概是300~500毫升,而在美國一瓶水是700毫升~1升,日本一般是200毫升,同樣的內容根據情況包裝不同。也就是說,銷售人員不要認為對手不接受就不行了,有可能對手對價格沒有問題,但對包裝、大小、顏色等有異議,你可以就此進行改進。

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真正賣的是什么?是對方的問題。只有找出對方的問題,你才能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從而增加談判的籌碼。

方案具體化

中國企業同外國公司談判時,有一個弱點是方案不具體,而外國人往往不喜歡模糊的報價。有一個例子,一位女士在某火車站向路人行乞55元,說要到某地去,但帶的錢不夠買火車票了,當時很多人給她錢,成功率很高,結果證實她是騙子。另外,國外一項實驗表明,行乞者給出具體的數字時,比如37美分,路人給錢的概率很高。

放在談判中,如果你給出對方更加具體的報價,比如100521元,與國外公司簽單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而反過來,如果你給對方的報價是10萬元,對方就會問9萬元行不行?這便是報價不具體可能產生的問題。

合理對合理

第10篇

近視新娘

母親陪同剛度蜜月回來的有深度近視的女兒到眼科掛急診。

醫生笑這位母親太緊張了。因為對于一位正在蜜月中的女性,再怎么急診也輪不到眼科呀。

這位母親氣急敗壞地說:“誰說不需要眼科急診,跟她回來的那個男人,根本不是先前跟她去度蜜月的那個男人。”

交換

父親對即將成為自己女婿的年輕人說:“如果我給女兒很多嫁妝,那你打算拿什么和我做交換?”年輕人考慮半天之后,才慢條斯理地回答:“收據。”

間諜

喬治是駐都柏林英國大使館的秘密情報員,但是在名義上,他是大使館里的檔案管理員。有一天,他奉命到凱利城去搜集一項重要的情報。上級對他說,到了那兒,必須跟當地一個姓布朗遜的地下情報員聯絡,才能展開秘密工作。

喬治從來沒有見過那個情報員,上級告訴他一句聯絡的暗語:“草是綠的,牛是黃的。”等對方有了正確的反應,才能開始談正事。

喬治以觀光客的身份到達凱利城,在街頭遇到了一個本地人。他說:“我在找一個姓布朗遜的人。”“是哪一個布朗遜?”本地人說,“這個城里姓布朗遜的人最多。有一個開雜貨店的布朗遜,有一個賣牛肉的布朗遜,有一個布朗遜是出版商,還有一個布朗遜開西藥房……我自己也姓布朗遜。”

這樣多的布朗遜使喬治感到為難,但是他總得起一個頭。于是他放低聲音說:“草是綠的,牛是黃的。”“啊,”那個本地人說,“我明白了,你要找的是做間諜的布朗遜。”

好心不得好報

珀西眼睛下邊青了一塊,他母親很擔心。聽他說是學校一個叫比利的蠻不講理的同學打的,就對他說:“你要和他交朋友,拿這塊蛋糕去給他,和他握手。”

兩天以后,珀西另一只眼睛下邊青了一塊。他母親問他:“這又是怎么回事?”“比利還想要蛋糕。”

等車

今天早上上班趕公共汽車,到站臺的時候,汽車已經啟動。于是我邊追邊喊:“師傅,等等我,師傅等等我呀……”這時一乘客從車窗探出頭來沖我說了一句:“悟空,你就別追了,八戒會馱你的!”

死刑

監牢里,一位死刑犯焦躁不安。一位好心的看守對他說:“別怕,電流很強,也就一眨眼的工夫,絲毫沒有痛苦的。”這時,從刑場那邊傳來慘叫聲。“什么聲音?”死刑犯戰戰兢兢地問。“我也不知道。”看守說著就去刑場看個究竟。“沒什么,趕上停電了,只好用蠟燭。”看守若無其事地說。

潑水節

潑水節上,大家彼此潑水祝福,突然一人罵道:媽的,誰潑我?旁人勸道:潑你是祝福你。罵人者道:少來這套,誰拿開水潑我來著?

加班

廣告公司加班是常事,每到下午六點就會聽到不少同事打電話回家,通知晚上又挑燈夜戰,不能回家吃飯了。在一旁聽了總是覺得心里酸酸的,但是有一回,一位當爸爸的同事打電話回家,卻讓人感到溫馨又有趣:“喂,你是旋風小飛俠嗎?你跟女超人說,無敵鐵金剛今天不回花果山吃齋桃了,拜拜!”

第11篇

是不是總有這樣的感覺,剛整理好的房間在不知不覺中又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塞得滿滿當當,看著那些閑置物品腦海里總是會冒出一句瓊瑤劇的經典臺詞:“我該拿你怎么辦?”

其實,在國外早有了各種來處理這些閑置物品的方法,送去Charity Shop(慈善義賣商店)、參加Garage Sale(在車庫里舉行的二手商品交易會)、拿去Free Store(類似跳蚤市場)等都在歐美大受歡迎,其中“交換”的形式更是大有人氣!

而如今以“交換”為主題的商店也在國內悄然興起。

就如電影《第36個故事》中桂綸鎂的那家朵兒咖啡館一樣,客人們把家中閑置的物品帶到店里,和店主協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再帶走店中同等價格的物品,交易就算完成。所以不用再帶著罪惡感,把家中多余的物品丟進垃圾桶啦!把它們帶去交換商店,延續它們的自身價值,在這里它們可以當錢花!

本期《都市麗人》帶著對“交換”的好奇,特別前往位于上海同鳴路的調一調交換商店,為你帶來這種時下最in的生活方式!

交換,改變一小步,快樂一大步

上海的交換商店位于一條幽靜的小馬路上,那里車不多、行人不多,但這家開業僅幾個月的店里,顧客卻總是絡繹不絕,和位于北京五道營胡同的交換商店一樣,成了當地最熱鬧的地方。在20平方米不到的房間里,塞滿了各式各樣的交換物品,從不起眼的筆記本、女生喜歡的首飾、80后記憶中的童年玩具、世界各地的旅行紀念品到吉他、數碼產品……讓人眼花繚亂。

店主陳捷告訴我們,有些顧客光是瀏覽店中的物品,就能站上幾個小時;也有些進來了幾秒鐘便轉頭離開,交換這件事與其說是買賣,不如說是一種緣分。

在加拿大留學的4年間,陳捷為了省錢經常光顧當地的Garage sale,也會從回國的同學那里淘到一些便宜又實用的二手商品。畢業后帶了幾大箱子回國,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有些物品變得不喜歡了,沒有用了。

如何處理這些閑置物品?陳捷曾經去淘寶開店,卻因為沒有信譽度而無人問津;后來又嘗試去交換網站,但始終遇不到一個“有緣人”……于是萌生了自己開一家交換實體商店的想法。

為了開店,陳捷辭去了原本高薪的銀行工作,父親雖然滿口抱怨“為什么不要好好的工作,偏要自己開店,早知道不讓她去留學了”,但依舊天天早起當起了交換商店里最資深的店員。

陳捷說:“雖然小店的生意還不錯,但一個月的收入和工作時的差距還是挺大的,從前是身體不累心累,而如今雖然身體累,心情卻很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再忙也是開心的。”

店主陳捷Q&A

Q:你第一次接觸到交換商店是在什么時候?

A:在想開店后,知道了在北京有一家實體的交換商店,去年10月我就帶著朋友送給我的化妝包,還有小相框,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了北京。說實話,第一次去覺得店主給的價格有點低,后來我一想,這些東西放著我也不用,還是希望它們能找到真正喜歡的人,就同意了店主的估價。我最開心的是,交換到了一對臘腸犬形狀的夾窗簾的夾子,正好我家小狗是臘腸,其實按照原本的估價,只能換一只夾子,但店主覺得我是真心喜歡,并且又是遠道而來,就給了我一對。其實交換商店和一般的商店不同,有著濃濃的人情味。

Q:想要把這家交換商店做成什么樣?

A:希望有一個寬敞一點的店面,可以像《第36個故事》里的朵兒咖啡館那樣,能讓來我們這里的客人_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店里的東西,聊聊自己的故事。其實開店前我連咖啡機都準備好了。(笑)

Q:在你看來,“交換”是?

A:起初我只想處理自己和朋友的閑置物品,我們希望那些東西,只要還有它的價值,還保有那個時代的美,就不要被丟棄。如果把它扔到垃圾桶,就結束了它的生命,來我們這邊它可能重新被使用、被珍惜,即使是一塊錢,也能重拾它的價值。

Q:開店到現在最打動你的事是?

A:其實每天都發生很多打動我的故事,但最打動我的還是“改變”這件事。我希望來我們小店的客人都能有一點小小的改變,在這里我們的消費方式不同。沒有直接目的性,講的是心理價值和緣分。我一直和客人說不要為了交換同等價值的東西而去交換,而是要跟著自己的心走,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不管它的價格有多低,也不管在別人眼中它是多么沒有存在的意義,但在你心中,它的心理價值遠遠高于那些昂貴卻沒有用的東西。

交換商店入門篇

必須知道3大問題

Q1 如何找出家中的閑置物品?

其實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判斷身邊有哪些閑置物品,首先打開抽屜、柜子,把里面的物品拿出來,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在第一時間能找到自己安放位置的物品,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那些整理結束卻不想把它們放回去的,或者是沒有地方安放的,就可以逐件考慮,如果已經3個月沒有見過了,之后也不知道它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具體的作用,那就可以考慮把這部分物品帶到交換商店。

Q2 交換商店具體怎么換?

step1由店主和顧客一同協商閑置物品的價格,達成一致便可開始交換。

step2顧客可以根據與店主協商的價格,帶走店內同等金額的商品,不足的部分以現金補差價。(交換商店不接受寄賣,閑置物品也不能直接兌換現金)

step3部分交換商店提供“交換賬戶”服務,如果在個人的物品交換給店家的同時,無法在店內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店主會為顧客保留個人“交換賬戶”,為期一個月。

Q3哪些物品不能拿去換?

過于陳舊或無法確定功能是否完好的電子類產品;需要專業鑒定,價值不菲的金銀首飾、器皿、珠寶玉器等;體積超過一個微波爐大小的物品;批量庫存積壓品、食品等;二手服裝類(建議捐贈給公益機構);化妝品以及其他直接用于人體的物品;無法確定品牌正品的名牌產品等。

交換商店進階篇

店主親授交換秘籍

Q1 店家如何判斷交換商品的估價?

其實一般我們只接收客人的閑置物品,有時會有女生把她們自己的十字繡或者畫作拿來,我們覺得自己花了心血的不能算閑置物品,是不收的。估價的話,首先是先看有沒有品牌,新舊程度如何,更主要的是看此類產品在我們店中以往被換走的情況如何,會根據受歡迎程度來判定這件商品在我們這里的價值,也就是說越容易被交換掉的商品,價格系數越高。

Q2 會有特殊情況提升交換物品在你心中的心理價值嗎?

有,但是情況不多。曾經有個女生拿來一個首飾盒,我們店里的首飾盒已經很多了,我原本不準備和她交換的,但她說

這個首飾盒原本是用來放婚戒的,但現在她再也不想看到它了,我大致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收下了。就好像她拿來交換的不單單是一件物品,還包含了一個故事。

Q3 交換商店究竟是如何盈利的?

第一次來我們店里的客人一定都會覺得我們給出的價值和她的心理價值有落差,關于銷售價格,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所有商品無論開始價格多么的高,都會一直不停地下降,直到它銷售出去為止的“荷蘭式拍賣”方式。對于一件心儀的物品,也許等個幾天會發現它降價了,但如果沒有及時下手也隨時會發生提前被人換走的情況。

其實交換商店的某件商品會是超利潤的,也有大量的商品是無利潤或者賠錢的,但是要看總利潤。因為交換商店并沒有進貨成本,而是一種社區服務業。

Q4 只有實體的物品可以交換嗎?

原本是這樣的,但前不久有個女生在微博上問我們,有什么辦法能把壞心情換掉呢?這給了我啟發,如今店里放了一個70年代圖書館的柜子,我們把柜子分成男生、女生兩個部分,客人可以把他們的秘密、心愿都放進柜子的抽屜里,也可以看其他人的愿望,也許有一天會有神奇的緣分產生。

15平方米,裝得下15000個動人故事

交換商店面積不大,每天顧客來來往往,但在采訪中我們發現每一件物品的背后,也許都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走南闖北的背包

曾經在店里有過一個軍綠色的背包,背包的主人是一個單車愛好者,還曾出現在《國道318》的紀錄片中。他曾背著這個背包從上海騎單車到了,并在落腳開了一家名叫鳥窩的旅舍。去年,他背著它又回到上海定居,之后便把這個包送到了我們這里。

前幾天,店里來了一對夫妻,一眼就看中了這個飽經風霜的背包,并用幾件飾品和一個藍牙耳機把背包換了回去。閑聊過程中,才得知,他們也曾騎著單車去,也許他們早就和這個背包在的某個地方相遇過。

澳大利亞小伙和他的中國“知己”

雖然上海的交換商店開張才短短幾個月,但已經有了不少的“回頭客”,有一個字畫藏家,每次來都會帶一些中國風十足的裝飾品。同時店里還有一個金發碧眼的澳大利亞“老”客人,他每次來都會帶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物品,準備回國送給家人。幾次之后發現,澳大利亞小伙每次交換走的,都是那個字畫收藏家的物品,他們知道彼此的存在,卻還沒有見過面,澳大利亞小伙把那位從未見面的朋友稱為“我的中國知己”。

做一件事or花1元錢?

曾經在北京CHANGE交換商店的豆瓣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想用1元錢帶走一個打地鼠的鑰匙扣,店員和小朋友說:“如果你幫我們做點什么,你就可以免費拿走這個”孩子拿著1元錢糾結了好久,后來店員把鑰匙扣給他說:“這樣吧,送給你了。如果你愿意幫我們做什么的話,隨便!”過了一會兒,孩子指著一個整理整齊的盒子怯怯地問:“這樣可以嗎?”其實大人們想讓孩子知道世界上除了錢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交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找遍了全世界的編織針

有個女孩子是交換商店的常客,她不換什么只是漫無目的地看看。一天她翻出了放在角落里的編織針,瞬間激動萬分。原來為了這個款式的編織針,她曾經找遍上海,去過澳門、香港,卻一直遍尋不著。而這個編織針正好是前幾天,另一個女生從美國帶回來的。也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緣分。

第12篇

3歲:我只知道“這是我的東西”。

“大方”和“小氣”不過是大人為孩子貼的標簽,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孩子的“小氣”是這個年齡段的自然表現。

通常孩子在八九個月的時候會非常“大方”,但到了二三歲的時候,會突然變得特別“小氣”,不讓別的小朋友從自己手中拿走玩具或食物。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自然體現,他要維護“我的東西”。這時的孩子在對待事物和他人的時候,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學習“去除”這個“自我中心”。他會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有時,我們隨意在孩子稚嫩的“額頭上”貼上成人的標簽,往往會事與愿違。原本孩子沒有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缺點”,結果反而通過“標簽”被強化了。學齡前兒童接受信息的方式類似于催眠,這些曲解的觀點就這樣植入了孩子的頭腦。當他認為自己是個“小氣”的人時,他通常只做“小氣”的事。因為除此之外,他確實沒有別的辦法處理這些事情。

輔助小貼士:

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小辦法,比如,輪流玩、交換玩。這樣不僅能避免沖突,還能讓孩子發現一個玩具通過交換竟然可以變成兩個玩具,而且輪流玩比一個人玩更有意思,那時,他們便開始逐漸對“分享”有點兒興趣了。

4~5歲:讓我把喜歡的給別人,所以你更喜歡別人!

當自己的寶貝和別的孩子發生沖突時,我們東方人禮讓的傳統道德思想便開始發揮作用了。

我記得曾經做過一個抑郁癥的個案,那是個上大一的女生,聲音十分纖細怯懦,令她覺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媽媽不是真的愛我”,而與之相關聯的記憶卻是塵封已久的往事――小時候,媽媽總是把我喜歡的東西隨便送給鄰居或客人。女生的媽媽聽后十分委屈,自己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寧肯自己沒有,也要給別人。因此當別人的小孩來家里玩,看上女兒的玩具,作為大人,按照禮儀,不應該讓客人難堪,所以大多會滿足那些小客人的愿望。但送掉的玩具只是小部分,女兒何以認為自己不是真的愛她呢?殊不知,孩子從媽媽那里解讀到的信息是:媽媽不在意我的感受――她其實并不喜歡我。

有時,當事物與情感相關聯時,孩子不愿分享的往往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該事物背后隱含的情感。雖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留心給孩子機會,讓他充分表達出為何不愿分享的真正原因。有的孩子對喜歡的玩具,會傾注內心的情感。比如,上例中,那個大一的女生兒時最愛的是一個毛絨玩具,那時她剛剛和父母分房,獨自入睡時,就只有那個毛絨玩具陪伴著她。可見,這個玩具在孩子心中的分量遠不止于玩具而已,儼然已是媽媽的替代。因此,當媽媽隨意地將這個玩具送給鄰居家的孩子時,她心中便充滿了憤怒,之后,她認為媽媽不在意自己的感受,當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她便選擇性地關注并加強這個想法,最后得出“媽媽其實并不愛我”的消極結論。如果當時媽媽留意到女兒的情緒異常,多加詢問,得知原因后,對孩子進行彌補,那么這次小事件就不會演變成日后的大傷害了。

其實,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就隨意拿他的東西分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你心里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似乎不需要被尊重。在我看來,只有當孩子得到足夠的愛和尊重時,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和別人分享。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滿溢出來,那才是自然分享的過程;同樣,如果是一只空杯子,那種分享其實是希望回饋的,只是借分享之名,充實自己的杯子。

輔助小貼士:

如果爸爸媽媽要送東西給小朋友,尤其是和孩子同齡的小朋友,最好請你的孩子當參謀,讓他參與選購、分配、贈送等環節。整個過程對孩子透明化,他就會有安全感和把握感,這樣他會感覺更好一些。如果他執意不愿和小朋友分享,你務必弄清個中原委,再加以引導,切不可為了維護世俗禮儀,傷到親子之情。

5~6歲:我知道大人希望我怎么做,但這并不是我真心想做的……

我們都曾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生活中也會把這樣的故事教給孩子。但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又有幾個呢?不少家長為了達到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目的,想出各種刺激孩子的招兒――爺爺對孫兒說“我想吃你手上的大蘋果”,以此來考驗孩子對自己是否孝順。當孩子將大蘋果遞給爺爺時,爺爺卻擺手說“爺爺其實不是真的要吃”,然后欣慰地把大蘋果還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爺爺基本在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分享只是一道情感測試題,是一種形式而已,它不會讓你真的失去什么。如此這般,孩子學會的便是“偽分享”,一旦他發現真的會失去東西時,就會拒絕附和這種形式。

分享和其他品質一樣,需要外界良性刺激才能發展并加以鞏固。對孩子來說,他需要體驗到:我通過失去一部分東西,或行使權,能獲得雙份的快樂,而這種快樂的感受足以抵消失去時的不舒服,這樣,良性循環才能形成。

一次,我偶然目睹了孩子間“真正的分享”――

我們一大家子在飯店吃飯,6歲的女兒從姨媽處獲得幾張高級貼紙,非常高興地珍藏起來。半頓飯功夫,孩子們填飽了肚子,就開始四處游逛,飯局對他們來說,始終太無聊。不一會兒,女兒領了隔壁屋子的小女孩進了我們的包房,然后向她展示貼紙,并贈送了若干,小女孩拿著“新朋友的禮物”歡天喜地地回去了。女兒見狀也非常高興,又跟著竄到隔壁包房,兩人一來一去玩得不亦樂乎。其間,小女孩過來選了好幾次貼紙,女兒不斷地和她“分享”,看那女孩將貼紙美美地貼滿衣襟,女兒也樂得哈哈大笑。最后,女兒把飯前剛到手的貼紙,幾乎悉數送出,但在飯局的后半程,她獲得了樂趣,那種收獲快樂的神情令我至今深感觸動。分手時,兩個素不相識的孩子依依不舍,互留電話。整個過程沒有大人參與,但這種由分享帶來的美好感覺會像種子一樣留在兩個女孩的心里,生根、發芽。

輔助小貼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梧州市| 惠州市| 吉隆县| 临朐县| 库车县| 安乡县| 河间市| 栾川县| 吉隆县| 巴塘县| 措勤县| 沙坪坝区| 博客| 海安县| 紫金县| 景洪市| 蒙自县| 永靖县| 轮台县| 女性| 灵武市| 托克逊县| 白沙| 晋城| 龙陵县| 资中县| 广元市| 集贤县| 海宁市| 芜湖市| 敖汉旗| 客服| 阿拉尔市| 电白县| 霸州市| 韶关市| 平和县| 湖州市| 三原县| 桐梓县|